定义式概念

2024-08-06

定义式概念(精选4篇)

定义式概念 篇1

图标、按钮、命令、窗口、定义这类概念是操作计算机的前提性知识。

●图标与定义——概念

虽然学习计算机操作时是以掌握方法、步骤等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不过在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发挥作用。尤其, 陈述性知识会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计算机的陈述性知识中最典型的是图标、按钮、命令、窗口和定义等概念。这些概念是操作计算机的前提条件。单击、双击等操作之前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图标、按钮、命令等操作对象;在保存文件之前需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文件、文件夹;在输入汉字之前需要知道什么是输入法……这些概念性知识是学习操作的前提性知识之一。

加涅 (罗伯特加涅, 当代美国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 把概念分成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对应着事实性知识。这些内容有着非常强的直观性。像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鼠标指针、图标、按钮、命令、桌面等都是具体概念。在计算机操作时虽然不需要用语言精确描述它们, 但需要学习者达到辨别、识认的程度。

除了这些具体概念作为前提性知识外, 有时还需要定义性概念。例如, 在文件操作前需要先建立文件、文件夹的概念、进行杀毒需要了解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使用电子邮件前需要知道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规则……这些定义性概念可以不需要知道定义的具体文字, 但概念需要理解, 能达到运用的程度。

在计算机中, 许多定义性概念并不是完全抽象的, 也有一定具体性体现。像文件、文件夹这类定义性概念也有着自己对应的图标。

概念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前提条件, 也是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如果希望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 形成对技术应用的条件、适用的情境、问题解决等的认识, 这些概念将成为更深入理解的基本条件。

概念的学习也是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帮助学生最终形成像“对信息技术社会的认识”等复杂的概念也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

●图标与定义的学习

概念的学习与正例、反例、练习密切相关。

加涅认为学习具体概念需要学习者在获得具体概念时用回忆、辨别的方法。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中, 教师应当: (1) 告知学生将要学习什么样的概念; (2) 呈现概念的正例, 强调相关特征; (3) 呈现有可能混淆的反例, 并解释它们为什么不是概念的正例, 以识别正例的方式来让学生练习概念的应用; (4) 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与迁移。而邵瑞珍教授认为,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要经历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 建立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等值关系;对事实进行归类, 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理解概念、事实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步骤。

学习信息技术中的概念也需要符合这样的过程。初学者是从认识图标、命令、按钮开始学习计算机操作的。首先要认识它们的具体样子。能在众多不同中图标、命令和按钮中将要操作的对象辨别出来, 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了解、识别出这些图标、按钮、命令、窗口……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前提条件。

当能够辨别图标、按钮、命令、窗口后, 才能尝试对图标、命令进行操作。学习者会一边操作一边观察, 体会操作后的结果与反应。在尝试中, 逐步建立图标、命令与具体事物、功能间的联系。这是初步学习操作, 建立联系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 首先要认识图标 (如图1) 。包括它的样子、出现的位置以及如何操作等属性。然后尝试对它的操作, 知道通过对这个图标的操作能够打开“画图”软件, 这样就初步建立起图标与软件之间的联系。

初学时, 通过对图标的操作建立“画笔图标与画图软件”联系。当学习者建立这种联系后, 就达到了“知道”的级别, 但这时还不熟练。为了达到熟练的程度还需进行反复练习。在多次重复使用这些图标、按钮、命令后, 学习者会逐渐加强这种联系, 最终达到自动化或者接近自动化的程度。熟练后, 每当要启动画图软件时自然而然地去双击画图图标。能够熟练使用某一种软件的人往往会有许多操作可以不加思考地应用。

取得了更多操作经验后, 学习者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分类水平。熟练的操作者知道像画图、Photoshop等是图像处理软件, 可以处理不同的图像;Word和PowerPoint是同一个公司的软件, 可以在相邻的位置找到样子相应的图标……学习者知道根据不同属性的分类, 会有利于自动化的形成。不过分类对于操作者来说, 有时会有一些困难。因为在软件中的分类需要遵从软件设计者的标准, 有着很大的主观性。分类标准的不统一有时会对使用者有一定影响。例如, 在Word中, 许多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打印”命令会在“文件”命令菜单中, 而“选项”为什么在“工具”菜单中……

概念性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性条件。对计算机的图标、按钮和命令这类概念性知识的学习、首先要经历具体、识别两个阶段, 从记忆到理解, 再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

●针对图标与定义的教学

概念学习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规则-例子-规则”, 另一种是“例子-规则-例子”。在学习中, 教师既可以有正例, 也可以有反例。通过反例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写字板”中的“保存”时, 可以考虑用以下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说明要做的事情:将编辑好的文本保存下来。然后说明保存的方法、步骤。认识“保存为”对话框中的一些特征, 像“保存在”、“文件名”、保存按钮等, 组织学生实践。这是学习保存文件的正例。

然后, 可以展示容易与“保存为”相混淆的“打开”命令 (如图2) , 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从而明确正确的“保存”是什么样, 需要在哪里进行特别检查, 以避免混淆……最后, 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中保存, 来进行间隔练习。

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述图标、命令等具体特征。利用这些典型特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 可以向学生介绍画图软件的图标, 是在笔筒中插了几支画笔;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像一个叉子“×”等。使用这样典型特征的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并辨别出来。

对具体概念语言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因此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可以考虑使用演示的方法, 直接展示给学习者。为了促进其直接观察, 一些比较小的图标、按钮等可以考虑局部放大后展示给学生。

学习需要不断地强化。所谓强化是指学习者正确地重复了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后得到了奖励和表扬, 从而促进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强化有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之分。外部强化是指学习者之外的主体 (教师、计算机等) 施于学习者的强化。内部强化是指学习者自己提供的, 如一年级初学者双击图标启动了软件后自己的满足感。内部强化往往会对技术的学习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定义式概念 篇2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

2、安全的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安全,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的相容性!相容性很好的话,表明生存环境非常宽容!人们幸福安康娱乐休闲富足!

广义的安全则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态安全!包括来自宇宙的多种复杂的天文危险隐患的识别!

3、安全的通俗理解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

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

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

4、安全的高度理解

人们可以理解为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还有常见的企业安全等。

5、安全的前沿

“相”及“组织”概念的定义 篇3

1“相”的概念

“相”在材料科学基础和其他材料专业课程中是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之一, 一些教材中对其有明确的定义, 而有些教材中则定义不明确。对于有明确定义的教科书, 也没有统一的叙述。例如:

在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编著的《材料科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 “相”的定义是:人们把具有相同的 (或连续变化的) 成分、结构和性能的部分 (或区域) 称为合金相或简称相。

在胡赓祥、蔡珣、戎咏华编著的《材料科学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 “相”的定义是:所谓相, 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在石力开主编的《材料词典》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 词条“相”的定义是:一个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系统, 在一定的外部约束条件的作用下达到平衡时, 系统内形成一个或多个相互区别的均匀区域。具有同样结构与性质的均匀区域便构成一个相。

以上定义对“相”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叙述, 但细致分析, 应该说不是很准确, 仍然存在问题。例如, 按照这些概念, “相”是“部分”或者“区域”, 这容易让人费解, 也是学生学习中容易迷糊的地方。

英文教材中是怎么定义“相”的呢?“相”的英文名称比较确定:“phase”。在一本英文教材中, 是这样定义的, “A phase may be defined as a homogenous portion of a system that has uniform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翻译成中文:“相可以定义为系统中的一个均匀部分, 它具有均匀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很有意思的是, 这里用了“may be defined”, 说明编者对于这一定义并不满意。

在美国材料学会 (ASM) 编写的手册中, 对“相”的定义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其原文为:The term"phase"refers to that region of space occupied by a physically homogeneous material.However, there are two uses of the term:the strict sense normally used by physical scientists and the somewhat looser sense normally used by materials engineers.In the strictest sense, homogeneous means that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throughout the region of space occupied by the phase are absolutely identical, and any change in condition of state, no matter how small, will result in a different phase.For example, a sample of solid metal with an apparently homogeneous appearance is not truly a single-phase material, because the pressure condition varies in the sample due to its own weight in the gravitational field.In a phase diagram, however, each single-phase field is usually given a single label, and engineers often find it convenient to use this label to refer to all the materials lying within the field, regardless of how much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continuously change from one part of the field to another.This means that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rms"phase"and"phase field"is seldom made, and all materials having the same phase name are referred to as the same phase.

根据这一定义, “相”是一个空间区域, 并呈现均匀的 (或相同的) 物理特性。同时, 基于此, 提出了严格意义和不那么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讲, 均匀的物理特性意味着“相”所占据空间的物理特性要绝对相同, 任何变化都会使其不是一个“相”。例如, 一个试样的不同部位所受的重力场有变化, 则不是一个“相”。当然, 这是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得到的推论。从材料研究者的角度, 需要“不那么严格意义上的定义”。“相”是相图上的一个单相区, “相”允许在一个相区中物理特性的连续变化, “相”实际上与“相区”的概念没有很大的区别。

参照国内外这些描述, “相”的定义中应该叙述以下性质:“相”是一个系统 (或称聚集体, 或空间区域) ;“相”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 或聚集状态 (为了说明液相或气相) ;在相图中位于一个单相区称为一“相”, 允许物理特性的连续变化。基于此, 本文试着提出“相”的概念供商榷:“相”是一个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空间区域 (或聚集体、或系统) , 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或聚集状态, 在相图中位于一个单相区中, 允许物理特性的连续变化。

2“组织”的概念

“组织”也是材料学知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并且经常要求学生掌握“相”与“组织”的区别, 要掌握用“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标识相图。而对“组织”有明确定义的教科书较少。在给学生讲述“组织”时, 一般需要反复举例, 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组织”, 在什么情况下称为“相”。似乎“组织”是一个需要学生深刻意会的重要概念。

在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编著的《材料科学基础》中, 这样定义“组织”: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 一定成分的合金可以由若干不同的相组成, 这些相的总体便称为合金的组织。细致思考, 这一概念仍然不能准确定义“组织”。例如:单相也可以称为“组织”, 并且按照上述定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塑形变形后形成的“纤维组织”。在一些教材中, 将“组织”与“微观组织”或“显微组织”之间模糊化处理, 但“微观组织”体会起来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而“组织”则有具体的对象特征, 如“魏氏组织”“共析组织”“带状组织”等。

互联网上有人这样说明组织:“组织则可以理解是一种结合形态。比如共晶组织, 就是共晶转变是同时析出的两种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形态;还有比如冷变形金属晶粒被压扁, 拉长, 形成纤维组织, 其实就是一种形态, 回复仅是消除一定的加工硬化 (降低位错密度) , 形态没变化, 只有再结晶后成变成等轴晶, 也就是转变成了等轴晶组织。组织可以由多个相组成, 但不能说是由相构成组织的”。可以看出, “组织”似乎成为一个需要深刻意会的重要概念。

一个很有意思的感觉是, “组织”好像是汉语中才特殊强调的概念。当查阅英文中是怎么定义“组织”时, 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汇。如果翻阅英语教材中与汉语“组织”相关的内容时, 有如下词汇可以对应:microstructure, structure, constitution, constituent等。这里, “microstructure”能够对应的情形更多些, 但这个词本身的涵义应该比“组织”更宽泛些, 与汉语的“微观组织”类似。“structure”有时是指晶体结构, 也不能和汉语“组织”准确对应。汉语中“相组成物的相图”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图”在英语中可以用“phase diagram”和“constitutional d i a g r a m”标识。“组织”还有一个对应词汇“organization”, 但显然不是材料科学中“组织”所表达的意思。由于“组织”这个概念的特殊性, 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词汇“zuzhi-structure”, 以丰富材料科学的英语词汇。

根据“组织”表示的对象, 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几点:“组织”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组织”应该在微观尺度上具有特定的形态以相互区别;不同“组织”的性能各有特点。基于此, 本文也试着提出“组织”的概念供商榷:“组织”是具有 (可相互区别的) 特定微观形态和性能的空间区域 (或聚集体、或系统) , 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

摘要:“相”与“组织”是材料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目前的材料科学基础和工程材料教材中, 相关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根据目前一些教材中的定义及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阐述了这两个重要概念应有的内涵, 并提出“相”与“组织”的定义。

钣金展开折弯系数的概念定义! 篇4

折弯系数就是板材在折弯以后被拉伸的长度.材料不同,板厚不同,采用的`折弯模具不同,折弯系数也不同。

系数:钢板的产地不同及不同的折弯机,系数有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系数 先说明一下:

1.折弯系数的算法通常以90度折弯来计算的,详细数据取决于折弯机刀槽和所应用钣金材质

2.折弯系数包括两个定义(折弯扣除ΔΚ、折弯系数ΔΤ)即两种算法,但无论用哪种算法最后展开值是一致的

3.具体算法是:

折弯扣除ΔΚ等于外档尺寸相加减去展开长度L;

折弯系数ΔΤ等于展开长度L减去内档尺寸之和

即 设 折弯外形为L形,两外档尺寸分别为A、B内档尺寸为a、b展开长度为L料厚为T则:

ΔΚ=A+B-L;ΔΤ=L-(a+b) 推出 ΔΚ=2T-ΔΤ

还有一个展开用到的是K因子:

K因子的定义:K因子就是钣金的中性层位置厚度(t)与钣金零件材料整体厚度(T)的比值,

即:?K = t / T

上一篇:价格鉴证下一篇:城市水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