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体的定义问题

2024-05-10

语体的定义问题(精选9篇)

语体的定义问题 篇1

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

长期以来,在语体的定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随着语体学研究的深化以及语体学成果影响的日渐扩大,其负面效应愈益显露.准确理解“语体”概念并加以科学定义对语体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而言已是至关重要.本文在观照汉语语体及其概念形成和研究史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各种语体定义及其分歧的成因作了系统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语体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确定,由此进而对语体进行了再定义.

作 者:李熙宗 LI Xi-zo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33刊 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H0-09关键词:语体 定义 评价 再定义

语体的定义问题 篇2

一、 对比语言学的 “ 同” 、“异”之争观点

在语言学界内,有关于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定义其“同”、“异”之争由来已久。而经过对诸多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类后基本可将对比语言学的“同”、“异”之争观点分类四类。

1.关于对比语言学以同求异的观点。学者潘文国认为语言世界观是认识个性和共性的基础,因此认为语言之间自然存在共性,但更重要的是强调语言个性以及语言间的本质差异。他还主张英汉对比研究要从具体语言事实出发,对英汉之间差异研究应有所偏重。学者丁金国认为将人类语言共性可以概括为两类,包括范畴特征、疑问形式、语序、否定形式的形式共性;包括达意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的功能共性。语言的共性是确立英汉可比性的基础和前提,语言殊异性是对比的最后归宿,也就是说英汉语言不管如何从两个不同方向来朝着同一方向发展,都不会发展在一起。

2.关于对比语言学以同求同的观点。学者武雅清则认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是让学科通俗化,以实用主义思想指导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她认为在对比语言学研究上不是将研究重点落在寻找语言对立面上,而是找出其共性,将普通语法的探索以及语言事实的解释作为对比语言学研究重点。

3.关于对比语言学同异并重的观点。杨子俭等人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时将语言对比的两级目标进行分解,指出语言间异同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他指出从应用角度,则需要用共时的方法描述“异”,并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做出合理解释,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则不能忽视“同”,所以他总结道:对比语言学在研究上既要研究两种语言的“异”,也要研究“同”,异同研究应并重,不要只偏向其中一方面。

4.关于对比语言学以异求同的观点。国内学者谭慧敏、潘文国认为由异求同是对比语言学在理论上甚至哲学层面上的最终追求目标。这种存在的或大或小差异的人类语言共同性,正是不同民族及文化间人们顺利交往和友好相处的根本。他们也同时指出这种在语言学上存在的共性并不是所有语法学派的通用规则,因为语言学共性只能是共同的原理、抽象的原则以及基本的规律,而不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公式或是模板来套入加以说明。但因为此观点过于注重哲学层面,但并不符合实践性较强的对比语言学,所以现实意义不大。

二、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析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参考以及结合对比较语言学的实际经验和思考发现,概念混淆是造成同异之争的重要原因。以下就从术语使用现状、对比语言学学科定位、词义本身的区别等方面来结合语言学发展,对有关于术语界定提出有效方法。

1.“比较”和“对比”两术语的使用现状。发展到今天的对比语言学,在中国其学科名字基本不存在争议,但结合西方研究来看,“对比”和“比较”的混用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一些论文中“对比”和“比较”的混用现象突出,尤其是汉语中尤为普遍。一些文字对“对比”和“比较”两词则直接转换使用,不注意区分,有点文章则拒绝使用“对比”一词。

2.从学科定位对“比较”、“对比”意义考察。从西方对比语言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对比语言学主要是从比较语言学中衍生发展。从学科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比较语言学的“比较”范围要广泛于“对比”,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类型比较语言学的“对比”和“比较”都是并列。从语义场角度分析,“对比”和“比较”属于同一层次语义项,其共同的上义词出现词项空缺,因此使用“比较”替代。

可以总结:“对比”有异有同,但更加求异,“比较”有同有异,但更加求同。“比较”比起“对比”含义更加广泛,若在用词不确定情况下,使用“比较”更为恰当。

三、对比语言学定义

对比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比起西方,更为成熟和迅速。而结合西方和国内关于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可以将对比语言学定义为:它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兼有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共性,对比语言学的任务主要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比较,通过供时方法描述其间存在的异同,再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描述结果进行解释,从而利于其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

语体的定义问题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体  语体风格  语体特征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网络兴起之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迄今为止,网络已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各个领域当中,并日益影响到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们在使用网络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特定的交际方式以提高交际效率,适应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些诸如“字母词、数字、符号、拼音以及缩略、扩张等的文字的多种组合”的新鲜的语言表达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这类语言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传播中发展极快,并逐步被运用到日常交际用语中。

作为新兴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从语体的角度,简要分析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及其风格特征。

二、国内网络语言语体研究现状

在国内,网络语言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在中国知网中,以“网络语言”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可见,从2000年到2015年,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就多达1800多篇,且大多数是在探讨网络语言的成因、构词特点及其规范化。但是,以“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却仅有74篇相关文章,研究也仅限于对网络语言语体特征的总结和归纳上。关于网络语言语体的归属与界定问题,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

(一)书面语体

于根元教授(2001)早在《网络语言概说》中指出:“从总体上看,网络语言的语体是口语化的书面体。”

(二)口语语体

孙鲁痕(2007)认为:“网络语言和书面语体的交际环境差别太大。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2]化长河(2010)认为:“网络语言不是口语化的书面体,而应该是书面形式的口语语体。”[3]

(三)新型的特殊语体

1.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的综合体

吕明臣(2004)指出:应该将“网络语言认定为一种语体——区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一种新型的语体,可以称之为网络语体。”“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征。”[4]于艳平(2006)认为它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的独特语体。”[5]

2.介乎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之间

李军(2005)认为:“网络语体是介乎口头语体与书面语语体之间的一种语体类型。”“网络语体与口头语体比较接近……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书面语体的特点。”[6]

3.独立的新型语体

吴芳芳(2012)认为网络语体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具有全民性,“是一新型的语体,而不是社会方言”[7]。闫伟(2012)认为网络语言应被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语体。[8]

综合上述不同观点可知,学术界对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类别日益关注,研究也逐步深入,但对其具体的归属问题,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三、网络语言的语言风格特征

王伯熙指出:“所谓语言风格,指的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材料(语言要素)进行交际时,由于受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目的、交际任务(即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制约,或由于受不同的交际者的秉性、素质的制约,而采用各不相同、独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的系列。”

网络是新时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但也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自由开放的网络交流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发表言论。为了更迅捷地在网络中沟通思想,人们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表情达意,这些语言材料的组合形成了网络语言独有的语言风格特征。

(一)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由于网络使用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标新立异,追求创新,且不愿受太多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为了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创造”一些现代汉语里没有且意思复杂的语言形式。近几年,大量网络流行语的涌现与使用,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刷屏”指用重复的句子把聊天或论坛的一页刷一遍,以清洁版面。

“斑竹”也称“板猪”“版主”,指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

(二)形象性

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使用者借助键盘上的各种特殊符号、数字、字母,根据表达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并用它们代替文字,以形象地表达某个动作、神态,传递某种情绪,使表情达意更加具体生动。例如:

“T_T”表示流眼泪的样子。

“:p”表示吐舌头。

“(^o^)”表示欢喜。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大量聊天系统自带的表情图标,有的是笑脸(大笑、偷笑、坏笑、憨笑),有的是手掌(握手、抱拳、拳头),等等。近期又出现了很多不同主题的表情包,诸如“暴走漫画”“嗷大喵”之类的生动形象、有趣传神的卡通式脸谱,使网络交际更加直接。

(三)简洁性

网络交流是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快捷的网络交流决定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简洁有利于记忆和传播。为了提高交流速度,用词简洁、输入快速,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网络交际中,一些汉语中原有的固定的音形义联系被打破,结合成新的音形义的表达,主要表现为语词使用的缩略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语、句子缩略:“喜大普奔”,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祝;“然并卵”,是2015年的网络新词,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略,表示一些事物看上去很复杂很高端,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者得不到理想的收益。

2.字母缩略(汉语拼音、英文缩略):GG(哥哥)、RMB(人民币)、BF(boy friend,男朋友)、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等等。

3.谐音缩略(数字、字母缩略):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IC(I see)、CU(see you)、F2F(face to face)、B4(before),等等。

4.合音缩略: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表(不要)、宣(喜欢)、造(知道),等等。

诸如此类的缩略类新语大量产生,它们以简单的两到四个字符,表示一句或者几句话的意思,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因此在网络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受欢迎,并被大量运用到日常交际中。

(四)幽默性

幽默性是网络语言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营造出轻松幽默的网络空间。这种特点主要依赖于不同的修辞手段。

1.比喻

“青蛙”:比喻长得很丑的男人,像青蛙一样腆着肚子,鼓着眼睛。

“恐龙”:比喻长得难看的女人,像恐龙一样不会温柔,一出现就把别人吓跑。

这两个词能立刻使人想到丑陋、恐怖的动物,用来形容人的长相,都具有很强的贬抑效果。

2.仿拟

2014年3月31日,马伊琍微博回复文章出轨事件,写道“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紧接着网友便纷纷跟帖如下:

“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学习虽易,考试不易,且学且珍惜”“创业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读研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又如:电视剧《甄嬛传》的台词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而被称为“甄嬛体”,为广大网友所效仿:

“想如今我的身量儿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型儿加上标准儿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

“说人话!”

“我想再长高些。”

(五)时代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热点事件,这是一种充分显示草根力量的传播现象。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生活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不同侧面,使得传播的内容和话题一定程度上中心化与权威化。例如:

“蛮拼的”:2014年年度中国媒体十大网络用语之一。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中国新年贺词时强调,干部“蛮拼的”。用“蛮拼的”这个高度大众化的网络词语表述一年来干部的基本工作状态,既接地气,形象生动,又时髦贴切。并进一步指出“让‘蛮拼的成为干部新常态”。

(六)低俗性

网络是一个虚幻的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其匿名性更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于是网络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低俗的语言。2015年6月2日人民网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产生有以下几种途径:

1.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产生。如“草泥马、尼玛、我擦”等。

2.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如“艹、我屮艸芔茻”等。

3.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如“碧池(bitch)”“逼格(bigger)”“滚粗”“特么的”等。

4.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如“屌丝”“矮矬穷”“绿茶婊”等。

另指出,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而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在历次公共事件中,这些角色往往成为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

综上,网络语言的风格特点是集创新性、形象性、简洁性、幽默性、时代性以及低俗性等特点于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四、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

胡裕树指出:“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每一种语体均系适应人类社会交际需要才产生,都有着表现自己语体特点的不同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9]网络语言是以网络空间为背景,适应网络交际而产生的一系列语言,对其语体的归属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见解。

由前文提到的国内网络语言语体研究现状可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界定大致有三种看法:书面语体、口语语体、新型的特殊语体。但是对其具体的归属问题还未能形成统一意见。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体最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张弓的“两分法”,即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张弓指出:“口语语体为社会日常生活服务,……这类语体通过口语形式进行交际,典型的形式是‘面谈。酝酿语言的过程较短,说话要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要能迅速地调动语言的积极因素。……这类语体的语言,平易、自然、朴素,生动活泼,类型多样,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10]

关于书面语体,张弓指出:“书面语体,通过文章形式进行交际。酝酿语言的过程比较长,文章有思索推敲的时间,有修改的机会。……这类语体由于说话人、作者和广大的读者听众不是直接地接触,所以就需要充分考虑表达的规整性、严密性。……这类语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要清楚、规整,要修饰加工。”[11]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通过显示器输入的文字进行交际,单看其呈现的文字形式,具备书面语体的“可读性”特点;但其在网络上的交流又类似跨越时空的“面谈”,聊天双方可以不受时空的阻隔和限制,随意地交流,具备口语语体“口语化”的特点;另外,网络语言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组合与构建方式……对比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内涵与特征,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口语语体或书面语体。

许钟宁认为:“当人们在感到恪守语体常规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往往突破传统言语体式的束缚,越出语体风格规范的框架,有意识地吸收别种的语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和审美需求,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就是语体的交叉渗透。……通过语体的交叉渗透,创造了新的语言表现形式,丰富了语体的表达系统。”[12]

由于网络交际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也不同于文章形式的交际,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突破传统口语语体及书面语体的规范与束缚,大胆地求新求异,通过不同语体的交叉渗透(例如“甄嬛体”),创造出大量满足表达需要的语言的新形式。

因此,网络语言既不应该描述为口语化的书面语体,也不应认为是书面形式的口语语体,网络语言的语体是适应网络这种特定的交际领域、交际功能的需要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它具备口头语体“口语化”和书面语体“可读性”等特点,渗透了其他语体的部分语言要素和语体手段,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语体的新型语体,姑且称之为“网络语体”。

五、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网络语体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语体的新型语体,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对这种新型语体的特征及发展情况,还需与时俱进,深入研究。

注释: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孙鲁痕:《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3]化长河:《网络语言的语体风格新说》,语文学刊,2010年,第9期。

[4]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于艳平:《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及语用功能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李军,刘峰:《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吴芳芳:《网络语体特征及语体渗透》,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8期。

[8]闫伟:《网络语体层级体系的经济性特征探析》,大家,2012年,第2期.

[9]中国华东修辞学会:《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2]许钟宁:《论语体的交叉渗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语体的定义问题 篇4

一、“秘书”应认定为是一种职务

这是针对学术界有人提到的秘书是一种职位、职业、职称而言的。把秘书界定在一种职位、职业或职称上并非错误。但是界定在职务上更符合它的本义,最具实质意义。

二、秘书与领导者保持着尽小的空间

在“秘书”定义中,有不少关于秘书与领导空间位置的表述,大多为“秘书身处领导近身”等词句。应该说,它反映了一种客观状况,表明了秘书与领导保持着尽小空间的事实。但是,这种表述不全面,因为它仅仅从物质空间这方面描述了两者距离的接近,而忽视了他们在精神空间上具有着同样接近的另一面。

三、秘书“以文字材料的处理为主要特征” 在传统观念中,秘书常常与秀才联系在一起,什么是秘书--秘书就是搞文字工作的,写东西的。以后,秘书学科的建立,人们在理性的高度努力作出科学概括的时候,也始终没有忘记秘书的文牍性,只是把“制掌文书”与“事务处理”--一同作为了秘书的根本特征加以揭示。应当看到,这是认识上的一大变化,是客观对象发展的及时反映。然而,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来分析,这一认识又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按逻辑学分析,“制掌文书”与“处理事务”这两个概念显然不相互排斥,而是交叉。

二是从实际状况看,“制掌文书”的表述不及“文字材料处理”的表述准确和全面。

四、秘书所做事情的全部是“信息和其他事务” 严密地说,秘书所处理的信息大部分也应归属事务工作的范畴;但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秘书的思想、智慧融入领导决策之中,即不少人称之为的辅助决策、参谋、智囊等等。

除了信息处理以外,秘书还有大量的其他事务工作需要做,也有文字的和不是文字的。不少文章和专著都努力想把这部分事务工作罗列清楚,但又总是得不到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是秘书为领导者服务这一特点所致。

五、秘书是为领导者提供服务的行政人员

这有三层意思,一是秘书所做的事情是服务性的,二是秘书服务的对象是领导者,三是秘书是行政人员。

至于秘书是“行政人员”的认定,实际上是对秘书的归属作出的描述。指出秘书是行政人员,一是可将秘书与技术类人员、管理类人员(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人员),与体力劳动者区别开来;二是体现秘书工作是整个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的观点。

要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篇5

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有一条“合体”的要求,就是指作文既要合文体,又要合语体。可是,对贯彻这一要求,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重文体而轻语体,甚至有的老师对语体还有些陌生。因此,有作文指导中,对文体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语体则大都忽略,极少提及。这样,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常会发现一些虽合文体,但不合语体的文章。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

广告语体修辞 篇6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广告传递信息,联络关高主体和公众;广告塑造形象,构建企业通向成功的桥梁;广告提供咨询,引导人们的生活;广告宣传教育,开拓人们视野.......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较晚,对于广告的定义,《辞海》明确规定“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商品、劳务和企业信息等的一种方式,一般指商业广告。从广义来说,凡是向公众传播社会人事动态、文化娱乐、宣传概念的都属于广告范畴”。而广告语体是指为了适应广告传播领域、广告目的、任务与内容的需要而运用全民语言所形成的言语特点综合体。

广告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语体角度,我们根据广告的目的、任务与内容的不同,将广告语体分为营销广告体、服务广告体、招聘广告体、形象宣传广告体和公益广告体。不同的广告体有不同的修辞特点和风格。

(一)营销广告体

营销广告包括生产资料营销和消费品营销广告。

语体的定义问题 篇7

贫困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和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 贫困线的变更和贫困的定义是社会公平和效率平衡的过程。进一步地说, 贫困定义的演进及其相应的贫困线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 不仅如此, 它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短期和长期的平衡过程, 特别是在社会稳定受到贫困威胁的时候。对贫困线划分的决策和对贫困的定义是与政府以及社会帮助穷人的能力相联系的。贫困的标准决定需要三个要件:其一, 必须选择贫困的相应维度和特征;其二, 决定贫困线, 即在此线之下的家庭和个人被认为是穷人;其三, 选择用于报告全体居民和部分居民的贫困标准。

国内有关研究贫困的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 对于贫困定义的研究鲜见于国内的文献。直到20世纪90年代, 研究的深度和范围仍不及国外的相关文献。因此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的贫困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了解国外贫困研究的成果和目前贫困研究的趋势。本文主要介绍国外一些影响较大的相关文献, 我们在给出主要的不同论点的同时, 将详细分析主要的几类贫困的定义、相应的贫困线和中国的贫困状况。对这些文献的回顾, 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贫困概念和中国贫困现状的认识。

一、贫困定义的演化

19世纪末, Charles Booth和Seebohm Rowntree对贫困的定义和标准做出了主要贡献 (Holman, 1978) 。Booth的贫穷是指那些没有能力支付“生活必需品”的人。Rowntree以必须满足“生理效率”的收入作为分界线, 以此划分贫困和非贫困。这个定义主要以食物消费为主。根据Rowntree的“一篮子法”, 基本营养被转化为具体的食物量并以现金表示, 然后再加上支付房租、最低量的衣物和杂用 (Mac Gregor, 1981) 。1965年, 美国社会保险局的经济学家Qusanski改进了Rowntree的方法并建立了美国的贫困线。其方法要点如下:第一, Qusanski利用和Rowntree相类似的方法确定了最低食物支出, 然后以特定的恩格尔系数 (如60%) 以区别贫困和非贫困;第二, 最低食物支出除以恩格尔系数就得到了贫困线。这种方法直到现在仍然被许多学者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 如世界银行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就是运用该方法来评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

至此, 贫困是由收入的多少来检验的, 即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Holman, 1978) 。Qusanski的贫困定义因为比较容易, 所以被很多国家采用。然而, 基本需求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以及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存在很大不同, 他们还取决于个人生活的经历 (Mingione, 1996) 。事实上, 人们不仅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 该定义的困难之处还在于“最低需要”的含义和满足这些需要所需的货币数量 (Ansel和Sharp, 2002) 。通常这些需要用一定的货币量来衡量, 这要求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穷人应具备一定的持家管理能力, 否则很容易突破最低需要的控制。同时提供给人们必须的最低营养和卡路里的食物需求量一旦设定, 相应的食品种类也就确定了, 这意味着穷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容忍给定的菜单。Gordon (2000) 进一步指出这样的方法是没有科学基础的, 它没有尊重穷人和劣势群体的需要。要改变个人的生活状况仅靠一定程度收入的增加是不够的 (Holman, 1978) 。Townsend (1993) 认为, 在现代社会, 不仅要考虑个人的营养需求, 而且要考虑他对教育、住房和安全的需要。贫困应该被定义成一种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个人和家庭其所拥有的资源远远低于社会个人或家庭平均支配的资源, 事实上他们被排除在一般社会成员应具有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之外 (Lee和Murie, 1997) 。

以上的讨论只是说明了贫困的表象, 并没有涉及贫困的本质。Sen (1992) 认为, 贫困问题反映的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 而是他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以Sen的观点, 贫困本质的解释不能以经济资源占有的多寡为标准, 必须要以人们取得收入、社会地位和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来研究。在某种意义上, 美国政府对贫困的定义 (贫困与人的最低需求和他满足这些需求的应具备的能力有关) 反映了相似的思想。

因此, 在传统的贫困定义和Sen的定义之间存在着逻辑的联系, 前者更多注意描述贫困的表象而后者注重探讨贫困的本质。尽管贫困传统上用货币手段来衡量, 但贫困的度量具有许多其他的维度。贫困不仅与不足的收入和消费相联系, 而且还涉及到健康、营养、识字、社会关系、安全感以及自信等方面。Sen认为, 贫困不仅仅局限于货币的剥夺, 贫困是多维度的剥夺, 其包括了选择权的剥夺, 包括健康、长寿、体面和自由、自尊以及别人的尊敬等基本人类福利机会的剥夺。

随着贫困研究的发展, 贫困已不局限于统计数据。它还需要关注个人经历、感情和态度 (Holman, 1978) 。对特定环境和人们的感知的研究也是研究贫困的方法 (Ansel和Sharp, 2002) 。主观感知可以被用来度量贫困, 这种贫困的度量是基于对家庭相关问题的回答:一是他们的自我感受, 二是最低标准需求的判断, 三是在社区中他们的收入排名。主观度量不仅被用来评估一个特定的家庭是否贫困, 而且可以比较贫困的主观度量与客观度量 (基于可观察到的收入和消费数据) 的异同。但是, 主观度量来研究贫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比较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 不能为相关的公共政策提供一个很好的决策依据。

定义和分析贫困成分的最新努力是把贫困划分为三层需求层次。即生存方面:食物/营养, 健康, 可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衣服;安全方面:住所, 和平, 收入和工作;能力方面:基础教育/识字, 民众的参与权, 家庭健康和社会心理。对所有这些需求, 共开发了33个特定的指标 (ADB, 1999) 。不过上述指标标准的量化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有很多种不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贫困线, 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的度量和谁被认为是穷人 (Coudouel等2001) 。确定贫困线在不同时间和地域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具有相同消费的两个人不应该被认为一个是穷人而另一个不是。食物能量摄取法是根据消费支出或者收入水平能否满足基本的营养来定义贫困线, 并给定满足基本营养所对应的食品。假如这种方法被应用于不同的地区, 那么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模式将要发生改变 (Ravallion, 1994) 。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是基本需求成本法, 用这种方法需要按照当地的价格来估计基本食物的成本。因为不同地区价格不同, 所以执行全国统一的贫困线是困难的。虽然贫困线的制定总是含有一些主观的成分, 但贫困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需要得到保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在现实中, 如前所述, 除了食品和衣服外, 住所、安全饮用水、必要的卫生设施、初步的教育和健康设备也要被贫困的定义包括进来 (United Nations, 2002) 。至此, 贫困线应该反映的不仅仅是未能满足特定消费需求的家庭的平均收入, 而且应该反映没有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处于边缘化的一系列方面。Ahluwahlia (1976) 认为, 贫困线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不同时间是变化的, 但是像健康、营养、教育、住房、卫生、清洁水等辅助指标也正在变成所谓的“基本需求”方法的主要项目。这些综合指标可以用身体素质指数 (PQLI) 来衡量, 即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三个指标的平均值 (Lal和Myint, 1996) 。在实际操作中, 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可以作为贫困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人们可以专注于儿童的营养状况, 也可以专注于一些特殊疾病, 如痢疾和呼吸道疾病的影响范围。在教育方面文盲率是衡量贫困的主要参数 (World Bank, 2000) 。

正如1995年世界高峰论坛所指出的, 发动一场以消除贫困为目标的战争首先需要估计贫困的发生率。按收入划定的贫困线虽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尺度, 但它不能全面描述贫困的内在原因如能力的剥夺。按Ravalion (1994) 的观点, 这种度量方法确定的贫困线仅仅能保证贫困人口在一个特殊的社会中获得足够的营养。

在用货币尺度度量贫困时, 贫困的指标可以在收入或者消费之间选择。Weiss (2002) 认为, 因为从家庭调查获得的消费信息非常详细, 故消费作为贫困度量的尺度比收入要好, 收入只是影响消费的一个因素。消费支出反映了家庭实际得到的商品和服务, 不论是家庭拥有储蓄还是向信贷市场透支, 消费支出都能提供一个比现金收入更为真实的生活标准。然而利用收入作为指标也有它的优点, 比如在分析贫困时能够辨别收入来源的影响, 我们可以对不同的收入来源比较。另外在调查中, 消费或者支出的数据不大容易获取, 无论是选择收入或是消费作为指标, 需要对调查对象的收入或消费的诸多来源的进行整合 (Coudouel, Hentschel and Wodon, 2001) 。

贫困还可以用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来度量。绝对贫困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 而相对贫困线多被发达国家采用。绝对贫困线通常使用最低水平的营养 (如2 100卡路里) 和恩格尔系数来决定, 不过最低营养水平的确定有不确定性 (Deaton, 1997) 。World Bank (1992) 用每天2 150大卡的热量作为最低营养摄入来计算贫困线。除了以最低营养摄入为基础的绝对贫困线外, 世界银行采用的另一个标准是每人每天1美元。用1985年的购买力平价和物价指数, 世界银行的贫困线可以转化为一个国家的用本国货币来衡量的贫困线。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度量标准已经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国的研究。与绝对贫困线相比, 相对贫困线的定义更加具有弹性。相对贫困线是关于生活标准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基于不同社会的日常生活标准。该标准随着时间的不同在不同的社会中存在着差异 (Sloman, 1999) 。它通常以一国居民的平均收入30%~50%作为划分标准。一个社会个体的收入如不能达到此标准便被认为是穷人。如上所述, 贫困线标准的选择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目前很多国家已把健康、教育等因素列入贫困线制定之中 (ADB, 1999) 。

二、中国的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的贫困占世界贫困的主要部分, 1978年, 根据世界银行定义的极端贫困, 即在经过购买力平价 (PPP) 调整之后每人每天收入不多于1美元, 中国有6亿贫困人口, 超过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1/3。中国贫困状况的任何改变都会对世界贫困带来重大影响 (IMF, 2002)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实质的进步, 这是得到广泛公认的事实。1978年后的二十年内, 国民产出增加了五倍, 平均资本收益增加四倍。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减少农村的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中国政府对于贫困的定义与政府的预算密切相关。根据政府的绝对贫困标准 (经过1985年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每人每天0.6美元, 官方的制定的农村贫困线是非常严苛的, 它仅仅能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 。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从1978年的2.6亿减少到2000年的0.3亿。但是贫困人口的规模仍然很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期间, 中国的贫困救助面临着两条战线:在农村面临的是由于经济落后而导致的“第三世界”式的贫穷, 而在城镇面临的是与国企改革密切相关的东欧式的贫困 (Yan, 200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中国城乡反贫困的最后一道防线, 低保救助金又被称为“救命钱” (GHK, 2004) 。

关于农民工问题, Liu, Li和Zhang (2003) 认为, 农村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要比城镇职工长, 失业率明显比常住居民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决定进城打工前首先考虑的是获得工作的可能性, 一旦他们失去工作, 就可能回家 (流动人口如果没有工作很难维持在城市高昂的生活支出) , 当他们发现新的工作机会后会再回到城里。相反, 城镇居民没有更多的选择, 失业后只好留在当地。Cai (2003) 和Liu, Li和Zhang (2003) 的研究表明, 流动人口在人力资本方面比农村非流动人口有优势, 如他们接受更多的正规教育;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主要由青壮年劳动力构成, 尤其是15~34这个年龄段。Hare (1999) 也发现流动人口主要发生在16~35这个年龄段。不过, Hussain (2003)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流动人口中的贫困发生率比当地城镇居民大约高出50%。如果按此估计农民工的贫困人口有近1 000万人。

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带来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西部地区已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 特别是边远山区, 贫困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 中国强调的是收入贫困。官方不仅制定贫困线用于估计中国的贫困人口, 而且还定义了全国性的贫困县为政府扶贫提供依据。

当中国进入21世纪, 贫困定义延伸到健康、教育和其他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范围。中国的农村反贫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政府颁发了下一个新的十年扶贫纲要。主要目标将从贫困县移到贫困村来提高反贫困工作的准确性。在ADB和UN财政和技术的帮助下, OLGPR正在开发展新的反贫困指标。ADB (2003) 帮助OLGPR发展了针对贫困村的加权贫困指数 (WPI) , 该指数包括三大指标和八个分指标: (1) 生存贫困指标:谷类产量/人/年;现金收入/人/年;危房比例。 (2) 基础贫困指标:得到清洁饮用水的家庭比例;得到稳定电力供给的自然村比例;连接城镇道路的自然村比例。 (3) 人力资源贫困指标:有长期健康问题的妇女比例;没有入学的适龄儿童比例。

为了保持可比性, 赋给指标的权重在全镇和全县应保持相对一致。然而在实际中, 不同的村落对相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不同的权重的好处是, 不同社区的农民对贫困及其原因有不同的认识, 这就反映在他们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例如, 住在没有公路村子中的农民会对公路这项指标赋予很高的权重, 而另一个没有电力的村庄会对电力这项指标赋予很高的权重。然而采用不同的权重, 加权贫困指数的可比性就存在问题。

结论

正如第二部分所讨论的那样, Sen给出了比以前更加深思熟虑的贫困定义。现在他的定义已广泛地被学者和相关组织所接受。虽然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它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指出了有效减少贫困的正确方向。根据贫困定义的演化, 我们认为在制定中国的反贫困战略时, 以下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由单纯的贫困救助转为从源头上铲除贫困。由于贫困

是多种能力的被剥夺, 因此最有效的反贫困措施就是多管齐下, 除了单纯的贫困救助, 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增加对贫困人口教育、医疗健康、就业培训和居住条件改善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增强与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2. 由过去大面积开发贫困地区, 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当地

居民脱贫转为更有针对性地对老少边穷等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散地区的攻坚战。把注意力从贫困县转移到贫困村, 来提高反贫困工作的准确性。

3. 对于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地区, 反贫困的成本很高 (如

修建道路、清洁水的提供以及电力通讯设施的完善) , 可以组织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中小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区, 这样可以彻底摆脱自然环境的约束有效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参考文献

[1]Ahluwalia, M.S.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Some Stylized Fac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6, (66) :35-128.

[2]Allen T and Thomas A.Poverty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21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0.

[3]Ansel M.Sharpet, al.Poverty Problems and Discrimination, Economics of Social Issues, Fifteenth Edition.McGraw-Hill Irwin, London, 2002.

[4]Asian Development Bank.REDUCING POVERTY: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sian Development Bank Report, 1999.

语体的定义问题 篇8

关键词:“新定义”;策略;迁移;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03

“新定义”问题是近几年嘉兴中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它是基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及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新定义的方式隐藏问题本源,要求学生在理解新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新定义”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改变了学生解题的思维方式,而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由于突出了理解定义的内在含义、问题迁移转化等重要环节,所以学生往往遇到“新定义”问题时会感到畏惧,故教师在教学“新定义”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策略。

三、“新定义”问题的教学策略

“新定义”问题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展现新定义→运用新定义,它特别注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使考试评价过程转变为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针对这类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重教学策略。

1. “新定义”问题与常规问题的区别

常规问题解题思维流程:如图,学生简单提取已知条件后,建立模型,再结合所学知识直接解决问题。

“新定义”问题解题思维流程:如图,学生首先要通过阅读提取新的信息,再利用已有认知加工信息,将新定义转化为熟悉的旧知,建立模型,最后利用已有经验在新定义的框架内解决问题。

2. 教学策略

“新定义”问题解题思维过程相比常规问题要复杂,主要是加工信息和转化迁移这两个重要环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新定义”问题教学中可细化为“阅读→理解→转化”三个重要环节来讲解。

(1)阅读——提取信息

通过仔细阅读新定义的概念,提取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明确它“新”在哪里,揭开新问题的面纱,并据此联想其产生的根源,

(2)理解——以旧引新

根据提取的信息,借组已有的认知,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来分析新定义,通过类比的思想尝试架设新、旧知识相同的桥梁,并能有效对比新、旧知识的区别。

(3)转化——迁移应用

找准新、旧知识结合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新定义的规则,借助已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转化思想。对这一新知深刻理解后,可以进行拓展应用。

例:(2016年金华模拟)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P(ab),若点P′的坐标为(a+■,ka+b)(其中k为常数,且k≠0),则称点P′为点P的“k属派生点”。

例如:P(1,4)的“2属派生点”为P(1+■,2×1+4),即P′(3,6)。

(1)①点P(-1,-2)的“2属派生点P′”的坐标为 ;

②若点P的“属派生点”P′的坐标为(3,3),请写出一个符合P条件的点的坐标 ;

(2)若点P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P的“k属派生点”为点P′,且△OP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的k值。

教学策略:环节1(阅读)

问:这个新定义新在哪里?找出概念中关键词。

环节2(理解)

问:如何理解“k属派生点”的本质?

环节3(转化)

问:如何进行转化应用?本题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教师点拨:

(上接第104页)

(1)让学生明确本题新在“属派生点”。

(2)本題新定义的本质是整式的运算,将转化为,转化为

(3)对于第(1)小题第①问,依新定义的规律得到(-2,-4)。第(1)小题②问由,可得,所以此题答案不唯一,只有点的横、纵坐标之和为3。

新定义型特点鲜明,内容丰富,源于课本,高于課本,虽然它的构思巧妙、题意新颖、隐蔽性强,到处都体现出新意,它考查学生综合的数学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能力,尤其侧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考查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对于这类“新”型题,我们应仔细阅读材料,找出相关的信息,正确理解定义,联想不忘依据。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探索归纳推理,从而发现解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俞 欣.五年考一题[J].学周刊,2012(5).

[3] 侯绳纲.初中数学经典题解题方法与技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 徐守军.“新定义”题型的求解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2010(12).

[5] 王飞兵.阅读理解——类比联想——迁移转化[J].中学数学教育,2015(12).

政务微信语体特征探析 篇9

摘 要: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政务工作的新窗口。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语体学的角度对其语体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主要从严谨庄重、平实俗白、开放与灵动的角度分析语体特点,以为更好地开展政务微信服务工作。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微信;语体;语言特点

为切实贯彻党和国家对地方政务信息公开的一系列要求,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其中政务微信是政府及其他社会机构等利用微信向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公开、实行政务信息互动、实施实时管理和服务的一种移动信息平台,作为政务公开的新窗口逐步被大众所认可。为更好地促进政务微信的发展与完善,一些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具体深入分析的还较少。本文拟从语体学的角度对其语言风格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政务微信的语言使用,达到更好的宣传、传播效果。

王德春等认为:“语体就是一定语境类型中形成的,运用与语境相适应的语言手段,以特定方式反映客体的言语功能变体。” 黎运汉认为:“语体又叫功能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对象、和方式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体系,是运用词汇、语法、辞格、语音手段、及话语组织等语言材料、表达手段所形成的诸特点的综合体”。笔者认为语体是依赖于语境形成的言语综合特点。且根据不同的语境类型可以分出不同的语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对语体分类,个人较赞同黎运汉的观点“语体可分为谈话语体、书卷语体和交融语体。书卷语体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学语体和新闻报道语体……”。

政务语言属于书卷语体中的公文语体,“国家政党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成员在党政工作、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办理公务或个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政策性、法定性、权威性、实效性的语体”。政务微信以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新兴的网络自媒体为媒介;交际对象为具有一定未知性的网民。故政务微信因特殊语境,使其继承公文语体本质属性的同时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严谨庄重、平实俗白、开放灵动。

一、严谨而庄重

政务信息的传达不容许有差错,否则将影响工作的进行。政务微信语言的写作者代表国家各级党政机关,使得政务信息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这要求其语言追求准确严谨、庄重严肃,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维护政务机关的权威性,确保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政务微信语言追求严谨性这就要求语言的使用准确严密,没有漏洞,经得起推敲,避免信息失真。这表现在用词的准确上,如:

“今后……原则上给予……奖补。”(沧州共青团)

“在地铁施工期间,公交于11月5日开始临时撤销……。将……临时迁移……,对……临时撤销该站位。”(石家庄共青团)

上述第一例是关于乡村改造和新建民居的补贴措施,其中“原则上”在这里运用的恰到好处,表达的意义为按规定要补贴1万元到4万元,但是如遇特殊问题要特殊对待,这就体现了语言为政策所营造的灵活性,凸显了表达的准确性。例二中用3个“临时”,与文中“在……期间”相呼应,“临时迁移至”与“迁移至”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该行为的临时性,消除民众疑惑。这些都突显着政务微信用词在意义与程度方面的准确性,展现了政务微信语言严谨的一面。

政务微信同样注重语言表达的完整以逻辑性,加深其语言的严谨性。如“阳光黄骅”2016年11月1日发布的有关应急响??的通知中长句多、短句少,用多个介词短语做状语阐释原因,内容表达完整,逻辑严密。用户能准确理解预警原因、时间及采取的措施。另限行区域表述明确,“不含”消除用户对限行区边界的疑问。准确地传播信息,得益于政务微信语言的严谨性。

政务微信传播主体代表国家党政机关,有史以来政务信息大都通过书面文字传播,使政务微信语言注重追求庄重的格调,主要表现为使用规范的书面语,惯用语、成语,适量使用文言词语,提升语言庄重典雅的格调,如:

民警驱车把她安全送到家人手中。(沧州交警微发布)

黄骅六旬环卫工拾金不昧,善举传递正能量。(阳光黄骅)

给公众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邢台交警)

上述例子“驱车”相比于“开车”增添了文气,更加典雅;“古稀”、“六旬”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词更有文化底蕴;像“拾金不昧”、“呕心沥血”等成语的使用,还有像“敬请谅解”、“为盼”等公文惯用语的使用,使得政务微信语言具有庄重文雅的特点。政务微信语言的严谨性与其庄重性相辅相成,严谨中透露端庄持重,浓厚典雅中又有严谨。

二、平实而俗白

政务语言对平实性的追求是由于政务信息传播目的及其实效性决定的。政务微信同样追求语言的平实性,以保证用户及时、准确地接收到信息。这就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力求质朴、平顺,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艺术化;在表达方式上要避免委婉含蓄、曲折幽深,力求平铺直叙,通俗易懂。如“廊坊交警”2016年11月1日发布的一则有关取消一服务电话号的通知,表述言简意赅,直言其事。先表达用户对其车管所关注的谢意;后阐述暂停该号服务的原因,表达歉意;再说恢复时间。中无赘余话语、婉言华藻,只是简洁、质朴的言辞,使用户一目了然,达到了很好的政务信息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传统政务语言对方言词和口语化色彩的表达等有所限制。但因政务微信面对的网民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未知性,且“快餐式”阅读成为主流,使政务微信吸收了大量口语词及口语化色彩表达;政务微信一般针对该地区的网民,促使方言词的大量使用。这使政务微信语言平实直白,具有地方特色。如:

聚焦啦~~快来围观咱团组织的最新活动!(沧州共青团)

这个小村不得了,拿着“小本本”就能领村里的分红了。(道德青县)

严杰,亚克西,我们的好巴郎!(最后一公里)

像“咱”等口语词及“啦”、“呦”等富口语化色彩的语气助词在传统政务语言中少之又少,因政务微信以开放、轻松的网络环境为依托,再加之“亲民”的社会语境的要求,使政务微信吸收了一定量这样的用语,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适应特殊语境,受到一致好评。像“小本本”这样的充满口语化色彩的叠音词语及“巴郎”充满地域色彩的方言词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通俗直白,贴近用户生活。

除词语选择外,语法方面同样也凸显政务微信语言的俗白性。从句子成分来看,政务微信语言中有着大量的独立语,如:

天?龋∷?们居然把蔬菜大棚用来养鸡(最后一公里)

快看!他们快把贼给抓光啦!(平安北京)

千年古镇成了不夜城!走,去彭城逛街赏景去(微观峰峰)

像上述的“天?取薄?“快看”、“走”均属于独立语。其中前两者表达实在意义,后两者则只表语气情感。在这些句子中去掉独立语意义同样完整,但加上后则显得更加口语化,使原本严肃的政务信息生活化,语言更加通俗直白,用户易于接受。

从句子语气类型来看,政务微信中问句占很大比重,如:

发生了什么?让远嫁到新疆的她说啥也不愿意离开!(最后一公里)

车牌丢了手写一个?错!告诉你该怎么做!(河北公安交管网)

《马克思是个90后》火了!谁说青年不爱马克思?(河北共青团)

这些起吸引、强调作用的问句,使传播主体仿佛就在民众眼前,以贴心朋友的形象在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轻松活泼,通俗直白。如“注射问题疫苗可获10万赔偿??假的,别信!”如换成“注射问题疫苗而非可获10万赔偿”就少了那份轻松俗白和几分亲切性。

三、开放而灵动

一般来说,传统政务对网络用语有很大封闭性。而政务微信以网络为依托,以网民为对象,须适应网络环境,故不免吸收一定的网络用语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凸显了其语言的相对开放:

我市两位警察蜀黍入选“中国网事?感动河北”。(邢台交警)

喜大普奔:火车站丢失的孩子找到了!(故城交警微发布)

运动ing:……全民赛场动起来!ing(山水怀柔)

听说最近无数峰峰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峰峰微观)

上述“叔叔”的网络谐音词“蜀黍”的运用给原本平淡的信息增添了几分诙谐与趣味;网络热词“喜大普奔”为“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在此以简洁流行的方式表达激动;“运动ing”借用英语语法中“ing”表正在进行的意思,在此更加直观形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红遍网络的流行语,在此借用来吸引网友。

因网民对省时、经济和幽默的追求,不同符号的组合使用在网络语言中层出不穷,政务微信语言对此也有一定量的吸收:

为了那美丽!义井镇的拼劲儿也是没SEI啦~~(峰峰微观)

看+品+演+赏+玩+淘+拍=青县第二届旅游文化节(道德青县)

人多门票贵,小新提前带你免!费!玩!(国资小新)

可见,政务微信语言中有很多多种符号组合使用的情况。如汉字与英文字母、英语单词、数学符号、标点符号、其他等符号的组合使用,使得政务微信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表达得更加直观与丰满。

政务微信语言的俗白性及开放性使得其语言显得生动灵活,促成其灵动的特点。其灵动性还主要表现在修辞方面。传统政务语言中求简洁平实一般少有修辞,但政务微信为适应网络语境及“亲民”的社会语境运用了多种修辞格,如排比、反复、双关、化用等,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但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符号修辞。

网络社交的发展促成多语码组合使用形式的普遍,如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每种语码的使用都产生独特效果。在政务微信中较有特色的为表情符号及标点符号,有着很好的修辞效果。

政?瘴⑿胖惺褂昧艘欢?量的表情符号,从最初的emoji到图片表情再到目前流行的动态表情都起到了很好的修辞作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如有的用三个睁大眼睛,双手托下巴的emoji表情表期待,直观形象;有的表述干警获奖,加一组正在鼓掌的动态emoji表情,既表达庆贺又增添趣味;有的运用一个吃惊并带有疑问感情色彩的漫画表情来突出强调文中信息等等。运用表情符号与文字符号相配合,形象直观,达到修辞效果,塑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的政务传播主体形象。

除上述符号外,标点符号在政务微信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表达语气的同时起到了很好的修辞作用,使政务微信语言活泼而又富于情感。如:

挡风玻璃雾蒙蒙,咋整?!知道这些关键时刻能保命……(故城交警微发布)

我市一男子酒驾出招“巧”躲交警罚款??!真猛……!(邢台交警)

“英国大阅兵”?!这画风变得有点快~(最后一公里)

在政务微信中存在着大量的标点符号连续多个使用、混用的现象。叹号一般表达惊讶、赞扬、愤怒、伤感等较强烈感情;问号一般提出问题,多个问号连用,加强疑问的语气;运用省略号欲言又止或者拖长语气。标点符号的多重组合增加了语言立体视觉效果,让人不自觉得脑补出相应的情感,表达直观立体,丰满形象。

此外政务微信还大量使用连接符“~”如:

是谁~带你~来到~我身边~~~(最后一公里)

为了那美丽,义井镇的拼劲儿也是没SEI啦~~(微观峰峰)

连接符“~”的使用,增加了政务微信的口语化色彩,并增添了几分动感,也更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能感受到亲切的情感表达。

四、结语

传统政务的任务为处理政务,其语体性质应为实用性的应用语体,这使其语言追求严谨、庄重、平实以维护其权威性及其约束力。政务微信与传统政务有着一致的目的――处理政务,决定其具有传统政务本质属性,力求严谨、庄重平实。但政务微信以网络为依托,对象为未知网民,使得其语境不同于传统政务,形成独特的语体特点。为适应网民阅读速度的加快,及“亲民”社会语境需要,政务微信语言有独具特色的俗白性,为吸引网民关注,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政务微信语言吸收大量的网络用语及用法,展现了其开放性的一面。此外政务微信中出现了一定量的修辞手法,最突出的为符号修辞,营造了轻松、愉悦、亲切的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造就政务微信语言的灵动性。

综上所述,因独特的语境以及社会语境,政务微信语言在用词、语法、修辞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传统政务语言的风格既有继承又有适应自身的开拓,形成独具特色的语体特点――严谨庄重、平实俗白、开放灵动。

上一篇:超市中秋节营销方案下一篇:仁禾防止煤尘爆炸专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