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定义

2024-10-19

健康新定义(精选7篇)

健康新定义 篇1

1 创立健康学刻不容缓

据新华社消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 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会议认为,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在卫计委网站 (www.nhfpc.gov.cn/) 刊登的标题为“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 (关于8月19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 的文章中, 涉及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讲话的内容共3302字, “健康”两字用了85次, 共170字, 占总字数的5%以上, 可见健康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更是把健康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

但令笔者感到奇怪的是, 党和政府, 以及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如此重视健康, 但现在竟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同时, 属于健康学内容之一的健康定义也不恰当。

如果“健康”的定义不恰当、不合理, 在落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的过程中, 就会说不清什么是健康, 造成方向不明确、思想难统一, 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对我国实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很不利。所以提出正确的健康定义刻不容缓!

国家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习主席说“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首先就需要明确健康 (或者说增进健康)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治病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为了健康, 政府要做什么事, 民众要做那些事, 怎么做, 根据什么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创新研究, 找到理论根据, 提出具体内容。否则就很难把握正确方向, 做的事情效果不佳、甚至事与愿违。这些正是健康学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 创立健康学也是刻不容缓。

笔者自2008年开始思考有关医疗和健康的问题, 并写出了“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 (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92岁高龄的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用墨笔和宣纸给笔者写了一封长信表示赞许。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亲自写信表示对笔者的观点“完全赞成”。

2009年, 笔者撰写了名为“一种医疗健康新模式的初步设想”的文章。文中写到:“把关注‘健康’放在首位。与过去把疾病 (或治疗) 作为主要着眼点不同, 设想的新医疗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健康”。可见笔者当时就主张“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中国国学院编辑的“中国国学专家经典文论”收录本文, 并荣膺“国学十佳贡献奖”, 颁发金镶玉奖杯。并给单位发函称:“该同志为你单位及贵地区赢得了殊荣”。

2010年笔者开始思考健康学方面的内容, 2014年撰写“健康新定义的提出”[1], 2016年撰写“宏观健康学”[2]和“健康学新论”[3]。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内容。

2 健康新定义

2.1 不恰当的健康定义

以前人们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就是没有病。现在公认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4]。

但是,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大病、小病、连一点小的缺陷都没有的人极少。现在研究证明, 人每天都会生产出少量有缺陷的细胞, 所以生理上处于完好状态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就更难做到了。

所以这样定义的“健康”在现实中不存在。

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 绝大多数人必须竭尽全力求生存, 身体 (宏观上) 出现明显病变和伤害时能得到医生的治疗是争取健康的基本手段, 当时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可以说是对的。但是在今天, 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 已经不仅能检测到各种大病、小病, 而且连许多组织的一些微小变化、细胞是否正常、基因有什么缺陷都能检测出来。若不去用创新思维提出适合新条件下的健康定义, 而是把“健康就是没有病”简单外推为健康就是从宏观到微观 (如细胞、基因等) 、以及心理等所有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 就变成了现实中不存在、不能变化的一种理想状态, 显然这样的定义不恰当、不合适、不好用。至今没有健康学也很可能与此有关。

2.2 提出新概念

为了给出新的健康定义, 提出了几个新概念。

2.2.1 身体活力和健康活力

身体活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机能 (体力、精力、思维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生命力、适应能力、精气神等) 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免疫力) 。它是由人体的各个细胞的活力、组织、器官、系统的能力, 以及它们协同努力、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它与遗传、所处和所经历的环境、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中能抵御对躯体和心理的伤害, 以及增强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能力称为健康活力。

2.2.2 伤害因素

与健康活力相对的是伤害因素。它是指能伤害人的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因素。

伤害因素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有体内的, 如遗传缺陷、细胞变异、代谢产物、不良情绪、器官的衰老退化等。有自然界的:如缺乏可供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 (营养差) , 有害微生物的侵入, 摄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以及外界的力、声、光、电、辐射、高温、寒冷等对人的损伤等。有社会的, 如不良的文化、工作、人际、家庭环境等。

2.2.3 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关系

基本上是两者对立, 互相斗争;但又处在一个统一体 (同一个人) 中, 互为依存条件。很像中华文化的阴阳关系。另外, 还要注意人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它们之间还有许多复杂的作用和关系。例如, 有时一些伤害因素会促进健康活力增加, 有些健康活力过强也可能对身体不利。像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能使体内白血球的数量增加, 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适应能力较强, 免疫力过强容易出现免疫性疾病等。

2.2.4 健康状态

在一定的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人必然呈现出一种状态, 称为健康状态。由于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千差万别且会变化, 人呈现出的健康状态必然是多种多样。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状态, 并且还会变化。

对健康状态的描述主要是看人的整体情况 (立足宏观) , 同时对现代技术检测到的结果 (包括身体还没有明显变化的微观结果) , 若可能会对健康状态产生明显影响, 也要充分重视 (重视微观) 。

2.3 健康新定义

健康的严格定义:

“健康”是“健康状态”的统称, 它涵盖了人们呈现出的各种健康状态, 是可以变化的。当健康活力占主导时, 称为健康好或健康水平高, 当伤害因素占主导时, 称为健康差或健康水平低。它具有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内涵。在研究健康问题时, 一般采用严格定义。

健康的通俗定义:

在某些特殊场合, “健康”的含义只是定性地表示健康状态好或更好 (表示更好时可以加“更”字) 。它是褒义词。这个通俗定义, 就是人们在某些场合所说的“健康”的真实含义。例如, 祝您健康, 就是祝您健康状态好或更好;健康长寿, 就是既健康状态好又长寿。

2.4 健康新定义的意义和特点

新定义包含了各种健康状态, 所以它能涵盖所有人, 并且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它为讨论宏观健康学、狭义健康学、健康模式、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 从逻辑上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把健康分成若干级, 便于统计、评价、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而按原来的定义, 这些都不可能。

对健康 (或说健康状态) 的描述, 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健康新定义中还增加了适应自然, 即增加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的内涵。

3 狭义健康学

3.1 定义

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来增加上节 (2.2.1) 中说的身体活力, 简称增活力。除疾病治疗以外, 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能使身体的活力增加, 提高健康水平。本文把它称作狭义健康学。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狭义健康学 (简称健康学) 是除治病以外, 对于能够增加健康活力、减少伤害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使身体活力增加的各种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创新、解释、实施的科学。

3.2 现在创立健康学的意义

在生产水平低时, 创立健康学意义不大。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 我国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人民群众的观念从争取温饱逐渐转向享受生活, 有渴望提高身体活力的愿望和要求。若能及时创立和发展健康学, 调动起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必将大大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尽快实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

有和没有健康学, 在对待健康上是两个不同的理念和态度。没有健康学, 对健康的理解必然是“健康就是没有病”。人们希望健康, 就必然整天去考虑身体的各系统、器官、组织是否有病。即使有一点小病, 也去大治特治, 结果是对健康不利。治疗疾病靠医生, 自己的健康主要是掌握在医生手里。

按照健康学,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主观努力, 可以提高健康水平, 创造更多财富, 增加幸福感。免疫力提高了, 可以少得病, 减少病痛折磨和子女的负担。而且了解到人体组织有一定的生长、恢复和再生能力, 得了病也能更正确地对待。于是人们平常主要想的和做的是利用健康模式, 提高健康水平。真正做到健康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医药费的恶性膨胀是个世界难题。利用健康学, 能够减少费用投入, 实现民康国强, 缓解医药费的恶性膨胀。

3.3 健康模式

健康模式是除治病和打预防针以外增加身体活力的具体方法, 这是健康学的重点, 主要有以下内容:

3.3.1 生活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 生活习惯决定了健康程度。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容易得病, 病治好了还容易复发, 甚至治好了这种病还容易得那种病。

克服不良生活习惯。除了克服现在常说的不良习惯以外, 还要警惕社会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 使人性上的一些弱点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新的不良习惯。如现在多数人体力活动太少, 眼睛盯在大小屏幕上的时间太多等。

从健康学的角度来看, 主动有意识地养成增进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例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多进行体育锻炼, 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思考、娱乐, 尽量做到合理膳食, 按时睡眠、排便等。

3.3.2 增活力方法

按照健康学定义, 打预防针能增加免疫力, 应属于健康学。不过它是被动地增加免疫力, 这里不对它多作讨论。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主动、有意识进行的增加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和做法。内容繁多, 无法赘述具体内容, 只谈一些笔者的想法和做法。

说到做法, 不能不说现在许多人都在说、在教、在学、在做的养生。笔者不否定它对增活力确有作用。但笔者认为, 总的来说, 它们有点太偏重于“保”, 就连称作健康四大基石之一的适量运动, 很多专家都说为了不损伤膝关节, 要做它不受压力的游泳, 或受压力小的散步、骑车。还说上楼、下蹲时膝关节受到7~9倍身重的力, 但从力学角度,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另一个是保健品。不应夸大其作用, 更不能治病。有些药品也介入养生, 宣传“有病再吃不如吃了不病”。

这些做法可能减少一些疾病的诱因或伤害因素, 减少疾病或意外伤害, 但主要的作用不是增加身体活力。

在健康学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主观努力来增加健康活力, 提高身体的机能和免疫力, 单纯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少活动去“养”是养不出来的, 靠吃保健品或药品也“吃”不出来。

增强人体活力的关键, 一是营养的种类要多, 数量要够, 营养均衡。二是人的组织、器官一般是越用越强 (当然也不能太过力) , 长期不用就萎缩退化。从健康学角度, 应该让身体适当经受一些冷热等环境的刺激, 生活中有一点点“不干不净 (在传染病疫区除外) ”, 特别是多锻炼、多活动、多用脑。在对抗这些刺激和活动的过程中, 就会增强身体组织的能力、适应力、再生力、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以及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就是说, 在健康学中更注重“生长”。即生长出需要的细胞和组织、生长出身体的机能和反应能力、生长出免疫力, 使身体活力增加。同时也能减慢脑细胞死亡的速度, 避免或延缓老年痴呆等病的发生。

还要注意身心并重。心态好身体才能好,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重要。笔者的人生格言是:活到老, 学到老, 拼搏奋斗到老。自己得到无限乐趣, 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3.3.3 做好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个新理念, 它是把人类的健康从被动处理 (有病时进行治疗) 变为主动管理, 是健康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帮助人们科学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恢复健康。它的主要含义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健康风险评估, 给出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见、方法并予以实施[5]。

健康管理可分为3个层面。

第一个是在宏观层面。健康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该进行管理。根据健康新定义, 健康能够分级, 再按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统计, 制定健康发展规划和措施。实现宏观层面上对健康进行管理。

第二个是媒体上常见到的健康管理。主要特点是个人的健康由健康管理师或健康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由他们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 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第三是自我健康管理, 这是笔者要特别强调的。

对于大部分民众, 管不了宏观上的健康管理。也付不起健康管理师的昂贵费用, 最实际的是自己管理好本人和家人的健康。它的特点是大家都能参与, 也包括儿童、病人等由家人帮助做的健康管理。它没有早晚, 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开始。

自我健康管理的优势是:自己最关心自己的健康, 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比别人更舍得花时间和精力。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其实它是个新事物, 大家基本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用心, 就不一定比别人差。大家心目中的那些专家, 一般都是医学工作者, 很可能他们更容易陷入医学的思维模式中不容易自拔。

自我健康管理因人而异, 现在没有成熟的经验。但只要从健康学的角度去多思考、认真做, 就一定能有收获。

实际上, 现在许多人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健身、养生、适量运动等, 都是健康自我管理的内容。只是提出健康管理以后, 能做得更主动、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 也就会有更大收获。

4 宏观健康学

能引起健康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 主要因素可分为两类, 这里称为两个参变数。它们是增活力和治病。但是宏观健康学主要不是研究参变量的具体内容, 而是着重分析它们的特点、成本和效益, 特别是研究它们的关系、规律和作用。

4.1 参变量及其特点

增活力, 即上面说的增加身体活力的简称。

其特点是:它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很重要, 时效长, 费用低, 副作用少, 由民众主动去做, 受益面广, 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它的方法、方式非常之多,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缺点是显效慢, 针对性差 (打预防针除外) 。

治病。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治病是减少疾病伤害的最主要方法, 因此把它作为宏观健康学的另一个参变量。

它的特点是:针对性强, 见效快, 对象是病人, 方式是被动的。缺点是费用巨大、且增长迅速, 受益面小, 有副作用, 造成大量医源性疾病。

4.2 成本和效益 (投入产出比)

这里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分析, 仅供参考。

增活力的成本, 这里主要指特意为增加身体活力的费用。除直接用于准备条件、进行活动的费用以外, 作为一个事业, 还应包括政府的组织领导, 相关的科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费用。

由于增活力的主要运作方式是给民众讲清道理、教给方法、准备必要的条件, 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 他们还会互教互学, 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方法。使许多人长时间受益。

活力增加了, 生病的人就少了, 节省了治病的费用。而且人们的身体强壮了, 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产生巨大的间接收益。因此增活力的总体效益可能极高

治病方面, 我国2015年卫生总费用将约为3.9万亿元 (实际为40, 587.7亿元) 。人均医疗费约为1991年的50倍, 2020年将达到100倍。若把1991年的“医疗机构不合理业务收入”设为0, 则2015年达到约2, 699亿元, 2020年将为6, 909亿元, 可见治病的成本巨大, 增长很快, 浪费存在且日益严重[6]。即使不考虑治病的副作用, 效益最多也只能与投入的费用成正比, 效益不会很高。

4.3 参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企业、在生物界、在解决两地之间的运输等事物中, 都要处理好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以两地运输为例, 修路或拓宽道路可看作是固定成本。路修的宽, 固定成本高, 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就小。

买车搞运输, 可以看作是可变成本。在运输量大增的情况下若不去拓宽道路, 都去买车跑运输, 必然造成车辆拥挤、车速缓慢、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事故频发。再加上运费完全由车老板说了算, 运费奇高并且增长很快就不可避免。因此, 适当增加固定投资来拓宽道路和创新运输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单位货物的运输费用, 提高总体效益。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也是影响事物的寿命或期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固定成本的系统更稳定, 不确定性少, 寿命较长。

宏观健康学中的增活力和治病之间, 基本类似于上述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两者都不能偏废。而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没有宏观健康学, 未重视增活力, 使“治病”独大。造成医疗费用数额巨大、恶性膨胀, 即使最富有的美国, 也成了“联邦预算的定时炸弹”。

4.4 我国是开创宏观健康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涉及国家的宏观问题, 政府肯定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如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金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政府还要注意不要被医药界的一些利益集团绑架。

我国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正在大力推进创新的党和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顶层设计, 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效果。

我们党一贯坚持群众路线, 发动群众、带领人民去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大事是我党的特色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的养生、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论等, 都与增活力有内在联系, 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 我国是开创宏观健康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另外, 我国现在是未富先老, 确有必要在健康事业上弯道超车, 既要保证人民健康、又要使健康费用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创立和发展健康学, 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5 小结

总而言之, 创立健康学对我国现在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文中提出的健康新定义是研究健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狭义健康学主要是研究增进健康的内容和方法。宏观健康学能使政府在宏观层面更好地处理健康问题。我国是开创健康学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希望本文对创立健康学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振英, 健康新定义的提出[J].医学争鸣, 2014, 5 (3) :9—12.

[2]范振英, 宏观健康学[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 (2) :61—63.

[3]范振英, 宏观健康学[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 (7) :137—139.

[4]世界卫生组织, 阿拉木图宣言〔E〕, 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 1978.

[5]陈君石, 黄建始, 第二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

[6]周凯王烨捷, 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超GDP, 中国青年报, 2015年04月09日06版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健康定义重建 篇2

一、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质疑

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 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首次提出了多维健康观。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研究后, 1989年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定义, 认为健康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从而赋予了健康概念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健康的内涵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多维健康观得到了确定, 并有所发展。王广虎和喻坚先生对此依据国情也进行了一些增补, 颇具代表性。但还是没有突破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定义的框框, 仍然在其影响下徘徊, 普遍认为:“健康难以获得”。可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正无情地滚滚向前, 朝着文明的大方向继续进步和发展着, 这不能不使我们怀疑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上述界定是否正确, 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性。因而,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大胆质疑, 实事求是地开拓新思路。实践和科学证明,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里的, 受内外环境、心理、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人人都有可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角色, 都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下面, 我们从微观、社会发展、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层面阐释人民大众心目中对“健康”的理解, 以提炼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 (内涵) 和外延, 以飨读者。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定义已把健康概念内涵的认识拔到了绝顶, 外延缩到了极限。在体质实践中, 真正达到符合上述健康定义要求的社会人极为罕见, 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过抱怨, 人吃五谷杂粮, 也不是生活在真空, 哪有一点小病也不得的, 哪有一点也不残的!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 人们可望不可及, 只能望梅解渴, 望河兴叹,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实现不了的空想。依据辞海对病残等的定义, 一个小小的毛囊炎是病, 一块皮肤割裂形成的疤痕是残, 适应方面的完好又有谁能做得到……如果将上述多维内容再优化组合到一起, 所能达到的人, 简直是凤毛麟角, 就是宇航员的健康也未必能符合上述要求。健康概念是不是被人为地虚化了呢?世界上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绝对化了的东西是没有实践性的。就连选拔非常严格, 数量寥寥无几的宇航员都难以达到上述的健康要求, 更何况平民百姓呢。按道理讲, 宇航员是应该符合上述要求的, 他们的健康应该是完美无缺的, 是多维健康的真正实践者和拥有者, 他们可谓世界卫生组织所界定的健康代表。对健康定义内涵与外延认识的正确与否, 不能仅从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评价, 必须把它拿到实践当中检验,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难道宇航员的健康就符合上述要求吗?仅从宏观指标来看, 健康质的指标量, 是规范适度的, 符合宏观观察要求的表现和反映。如果从微观上讲, 生物学医学研究证明, 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含有数百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 它们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和条件, 就会在子代出现遗传病。从这一点讲,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不是健康的, 都是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人类生活的环境不断变化着, 基因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便有可能会产生突变, 形成新的遗传病基因的潜在, 遗传病的根基来自亲代的病态基因, 随时间的推进病态基因只能增加, 不会下降, 更不会恢复到正常。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自身的免疫机制不知已消灭了多少种传染病, 但这都是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完成的。而今天, 人体也还对多种传染病没有形成自身免疫机制, 一旦某种无自身免疫机制的传染病肆虐, 便无法抵御, 只得束手就擒, 好在由于科技的发展, 已研究出了多种具有特异性被动免疫方法, 使人类摆脱了某些传染病的侵害。因时间短, 人体内对多种传染性疾病还没有形成自身免疫机制。环境在不断地变化, 新的不明有害物质又接连产生, 侵犯袭扰人类, 就更无法抵御了, 就是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 研究出有效的具有特异性的对抗机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何况自身免疫机制的形成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需要几百年, 几千年, 甚至上万年……2002年的“非典”爆发, 近年艾滋病的流行, 都证明人类体内存在好多缺陷, 就更不能说我们的体质是绝对健康了。大家都在电视里看到了, 宇航员在执行任务前, 国家领导接见时, 他们是坐在密封的大玻璃罩里的。原因很简单, 怕他们感染上体内无抵御机制的有害物质的侵袭。可见上述定义:“……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谁能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和心理呢?说明上述定义对内涵的要求过于严格, 自然外延也就狭窄了, 狭窄到几乎脱离实践的地步。有人说这个定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我们则认为时间长了, 人们经过再三努力还达不到上述要求, 其所谓的积极性与作用也会自消自灭的。所以, 其实践价值并不大。那么, 人类究竟拥不拥有健康呢?我们认为:肯定是有的。那么, 人类的健康存在于哪个层面, 又如何表现呢?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又如何界定呢?对此, 我们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进而寻找正确答案。

二、对健康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信息文明时代, 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其实, 就是非健康人一代一代地离去, 与此相应的是新的健康生命一代一代地涌现、崛起, 如此不停循环往复, 才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永续不断。因为人从出生经过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 直至死亡, 在这一生的生存期中, 婴儿到壮年这一阶段, 相对来说健康占据着较长的时间 (病、残、弱、死的机遇相对只占少数与时间) , 这一现象无以雄辩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何以进步和发展, 文明又何以永续。健康与病、残、弱等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壮年以前, 健康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占主导地位, 其既是人体本能的一面, 又是人类心灵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与奋斗的目标之一。总之, 于健康之所求, 人概莫能外, 有残奋斗, 有病治疗, 垂死也要挣扎, 这才是真正生命意义上的第一需要。联合国称其为人权, 可见健康在人的生命、生存中的价值和地位。细分析起来, 就如企业家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样。人类就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依靠自身的能力与智慧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追求着健康效益最大化。换言之, 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 又都是在为自身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保障而实践的。因此, 发展的目的就是令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提高生命、生存的质量, 以谋求最大的健康效益。反过来, 健康的人们又促进和发展社会和经济, 因而健康也就自然成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形成生产力, 并构成社会。试想, 人类如果没有健康, 不去追求健康, 科学发展观也就随之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发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是基石。其中自然属性的健康是物质基础, 行为和心灵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诸项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与定位。这足以说明, 人类社会是健康人的社会, 发展是健康人推动的。所以, 从这一角度看, 历史就是人类健康的发展史。中华民族整体体质的现实健康态, 不论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还是潜在的能力与智慧等方面, 都已基本具备了承担并完成人类赋予自身的一切历史使命的条件, 这就是中华民族体质的总现状。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 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今天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中华民族拥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健康的、文明的。中华民族是优秀、伟大的民族, 否则早被自然和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的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振兴, 并取得了高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体质也明显地获得新发展, 潜能得到迸发, 形态指标量增长较快, 国民人均寿命延长,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性竞技比赛的奥运会上, 我国的体育健儿们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所获奖牌总数也名列各国前茅, 不仅圆了体育大国之梦, 并向体育强国挺进。再者, “两弹”试爆成功, 卫星上天, 载人飞船安全回收, 即将又要探月……这一切都表征了中华民族整体体质健康的价值所在。一个种族, 一个民族, 其体质具自己的特征, 这是由遗传所决定的, 可也在动态发展,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体质的指标健康量都有相应定位和量的适度规范及优化组合。虽说在形态指标量上不如外国人高大, 而体质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体质健康程度并不比外国人差, 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甚至他们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是中华民族健康可喜和值得宽慰的一面。常人都拥有过或正拥有着健康, 健康存在于人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期, 是人生最兴旺、最光辉、最灿烂的阶段。青年和成熟期是能力和智慧的鼎盛时期, 用什么美好的语言形容这一时期都不过分。从个人的发展角度看, 健康在不同时空中所表现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再从整个社会层面看, 健康人始终占据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所谓生产力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三、对健康定义的重建

健康是什么?健康又是怎样展示在社会发展层面的?通过上述分析也就一目了然了。健康具有多维性, 是个多层次的大概念。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遗传病基因, 人人都有, 但遗传的几率很低, 社会存在、发展并不受其干扰, 科技发展还没有达到能根治的水平, 这是我们不将其纳入健康的原因, 这是其一。前面也谈到了免疫缺陷的问题, 人们在某些劣性传染病面前, 只能束手就擒, 相对来讲这种缺陷也是变相的病态或缺陷。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 我们可对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做到人工免疫, 即使对个别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方法, 也可利用已获得的医药卫生科技手段遏制其传播, 将其缩小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直至暂时消灭, 在现代条件下成不了大气候。更何况科技也在飞速发展, 新的预防、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段在不断深化与完善创新。但有一点不得不指出, 长期进行人工免疫导致自身免疫机制将难以形成, 甚至退化, 有可能人类会永远失去自身相应免疫机制形成的机会和功能, 造成依赖人工免疫方法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又随时可能遇到不明的新的有毒物质对人类袭击的不测。然而, 科技的发展总会倾向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 同样, 也影响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自身免疫机制的缺陷态也暂不予纳入健康内涵, 这是其二。实践证明,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 不良的环境可以致病,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地区性甲状腺肿、氟中毒、大骨节病、放射性污染的环境可造成癌症、白血病等。非洲的某些国家的落后与贫穷, 使那里的人民骨瘦如柴, 疾病盛行。所以环境的健康理应纳入健康内涵。天人应该合一, 健康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上述分析标明, 健康概念具有社会性、普遍性, 健康人占社会的绝大多数, 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唯一动力。健康既属于个体, 也属于人类社会, 因而也就有了个体健康和群体 (含人类) 健康之分。健康既有航天员健康、飞行员健康、潜水员健康, 又有普通大众健康……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不同档次。健康是动态的, 成熟期前 (含成熟期)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成熟期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我们从社会、社会发展层面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出发, 对其作如下定义:健康指人的属性及其相应的生活环境, 在常态质量的基础上 (含常态) 出现变化后, 不影响个体和群体生命、生存、生产、生活状态时的体质。此定义适用于个体, 也适用于群体、种族乃至人类。这一定义将健康还给了社会, 恢复其在人们心目中的本来面貌。通过健康素质教育并予以实践, 是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 坚持不懈都能获益。以逻辑学划分的原则划分, 进一步证明体质是个大概念、大系统, 体质包含健康 (体质) , 健康 (体质) 被包含于体质。对健康定义的内涵, 本质属性的解读, 以及种级的健康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 因文章篇幅有限, 别文另续。

此界定的对与错需要实践和时间检验, 更需大家思辩。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引发学术争鸣, 推动创新与发展, 与时俱进,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质理论。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健康的定义内涵过严、外延过窄, 缺乏普遍实践意义和价值。从社会实践及进步发展层面看, 绝大多数人拥有普遍意义的健康, 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本文从社会进步发展及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角度, 给健康予以新的界定。

关键词:健康,体质,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131.

[2]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思考[J].成都体院学报, 2001, (4) :29-32.

[3]喻坚.健康新论[J].体育文史, 1999, (3) :29-30.

[4]刘东海, 等.体质概念内涵、外延及其综合评价[J].体育学刊, 2003, (6) :15-18.

中国武术新定义辨析 篇3

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于2009年7月9日至11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会议对武术定义进行了探讨和修改,新的武术定义具体表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在古代,武术有很多的称呼,如手搏、角抵、武艺、国术等,这些称呼都是各个年代对武术的具体描述,与当今作为健身和竞技的武术有很大差别。1988年制定的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个定义是近二十年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武术概念之一,而新定义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更加趋向于合理与完整。然而,通过对中国武术新定义与旧定义的纵向比较分析和研究,以及与日本的空手道、剑道、柔道和韩国跆拳道等国外技击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运动形式上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武术新定义还存在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熟悉国外格斗文化特别是熟悉日韩格斗文化的人们都不难发现,中国武术与国外技击术在运动形式上都是以类似于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在主要内容上都是以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作为武术定义,必须在具备精确表述自身内容特点的同时,还必须达到与国外技击术具有一目了然的区别效果。基于此,有必要对中国武术新定义进行全面剖析,寻求更加合理的武术定义。

2 中国武术新定义的内容结构分析

中国武术新定义由武术的理论基础(即“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技术内容(即“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及运动形式(即“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等三个表述维度构成。该定义与1988年版武术定义相比作出了:增加了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将技击内容改成了技击方法;加入了“功法”的运动形式;删除了注重内外兼修等几处修改,新旧定义把武术都定性为传统体育。新定义虽可以说是旧定义的完善和延伸,但在上述三个维度的表述上也存在以下几处较明显的缺陷。

2.1 新定义在文化特性表述上较模糊

武术新定义用“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来反映其文化特质,而旧定义中没有具体说明武术的理论基础,只是提出了“注重内外兼修”,但内外兼修只是武术文化特性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点上,新定义较旧定义有了较大进步。但新定义中将“中华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的表述值得商榷。中华民族历经了5000多年的发展,这一过程衍生的文化内涵相当广大而深厚,包含了哲学、养生学、宗教学、文学、伦理学、美学、医学、社会学等内容。将如此庞大繁杂的文化群置于武术理论基础,不仅泛化了武术的文化特征,且更容易使武术的技术特点湮灭在庞大的思想文化之中。武术原本并不是在某某文化为理论基础之上生成的,而是在经历战争、养生、娱乐、竞技和健身需求的发展变迁中,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养生学、伦理学、军事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融合后形成了新的文化实体。根据发展的需要,武术文化选择诸如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论、刚柔说、虚实说[1]等作为其理论依据。将中华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太过于笼统,也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同时,与中国相邻的日本和韩国所拥有的技击术也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通过对日本的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和韩国的跆拳道等国外技击术的历史和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它们也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些技击术也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比如:在柔道的练习和比赛中,都十分强调和追求“礼”与“和”的精神,这与《大学》中关于“絜矩之道”的道德规范是类似的;合气道是“合气”之道,这种“阴阳之气”是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日本弓道中的射箭仪式是受到中国古代射礼思想的影响后形成的;跆拳道所遵循并提倡的“以礼始、以礼终”、“宽厚、谦让”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弘扬。[2]

由此可以说,关于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表述存在着定义过宽和不能将其与国外的技击术区别开来的明显缺陷。

2.2 新定义在技术特性表述上欠准确

新定义用“是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表述来反映武术的技术特征。将旧定义中的技击内容改为技击方法具有合理性,因为技击方法包含了技击的内容(技术动作)与方法(技击原理),更能概括武术的技击特征。武术最初作为军事手段,与古代的部落战争是分不开的,一招一式都体现着攻防意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实战机会的减少和武术强身健体作用的越来越明显,将实战中的武术技击动作演变为锻炼身体的练习动作,是武术发展的时代特点。当然,健身的武术动作中仍然保留着武术的攻防含义。但是,通过与国外技击术的横向比较不难发现,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是所有国内外格斗技术所共有的。柔道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提出:“柔道的修行是通过一系列的攻防练习来达到身体、精神双方面的锻炼和修养。”[3]欧美的拳击、摔跤击剑等格斗文化无一不是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

因此说,武术是“是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表述也很难将中国武术与国外技击术进行区分。

2.3 新定义在运动形式表述上无特点

新定义用“是以套路、格斗和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表述来确定其运动形式特征。与旧定义相比,加入了“功法”的运动形式是对旧定义武术运动形式的补充值得肯定。三个主要运动形式中,功法是由武术的基本运动形式,包括腰腿功夫、桩功、静功和气功等;武术套路是由一套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的组合而形成的,在解放以前叫“趟”或“路”[4];格斗(功防方法)的运动形式主要体现在散打上,散打是徒手对抗项目,最能反映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功法、套路、格斗反映了中国武术的运动形式。但是,这三种运动形式也是日本和韩国的技击术的基本运动形式。例如:跆拳道运动形式包括竞赛、品势和功力;柔道的运动形式包括形和乱取;空手道的技术表现形式可分为“型”和“组手”等。其中竞赛、乱取、组手指的是两人一组进行攻防格斗技术;品势、形、型指的是配套演习的一连串动作组合,一般用于单人练习[5],可以等同于中国武术的套路;同时一些品势或形的单独练习也是一种“功法”练习。

不难看出,新定义中关于武术的运动形式与国外技击术的运动形式是类似的,武术新定义未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3 中国武术新定义的探讨

通过上述对于武术新定义的理论基础、技术内容、运动形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新定义在纵向的维度上虽然较旧定义有了较大进步,但在横向的维度上,无论是在文化特性、技术特征上,还是运动形式的表述上都不够准确,未能使之与国外技击术的特征更好地区分开来。这些缺陷,在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势必将成为宣传、阐释和推介的屏障,值得引起武术学界的重视。

中国武术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容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融合了道家的阴阳、五行,儒家的仁爱、礼信,佛家的忍耐、修身等哲学思想,并与传统中医养生、古代艺术(武舞、戏曲)等紧密相连进而衍生出一种新兴的身体运动文化形式。以中华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牵涉范围太广,不能具体的说明武术具有的理论要素。同时,由于许多国外的技击术都受到了部分中华文化的影响,如日本的武道、韩国的跆拳道,以中华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不能将国外技击术区别开来。因此,在表述武术的文化特性时,应注重阐明武术这一格斗技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应用与融合,并注意与日韩等国外技击文化特性的区别。

武术的运动形式包含了功法、套路、格斗三种,其中武术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最具特色的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繁衍环境下,导致了中国民族固有的本性是派生武术套路运动形式的源头。在古代,原始“武舞”即战舞是武术套路徒手或器械动作及其组合形式形成的雏形,汉代“宣武舞”自成体系,结构完整,攻防含义突出,而且较为成熟,奠定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武术套路运动的基础[6]。虽然国外的技击术也有与套路类似的运动形式,但远不及中国武术套路运动的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化。相比套路而言,中国武术的对抗特性并不十分突出,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武术的杀伤特性一直受到各代王朝的压制,这是我国套路武术更发达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单练为主,注重修身养性的运动特性。而像柔道、剑道、跆拳道等国外技击术都是以二人对抗为主要练习形式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其攻防实战的格斗性更强。因此,在表述中国武术运动形式特征时,应该更突出套路运动这一中国武术的运动形式。

武术作为一项特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健身养生、娱乐表演、竞技比赛为目的的现代武术。在这种武术文化的传承形式下,传统武术中的诸多好的元素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忽视甚至遗弃。为了让现代人既能通过武术的习练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又能使传统武术得以完整的传承下去。我们应该让世人明确为什要练习武术,明确了这个为什么,习武者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武术学习,才能明白练习武术对自身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当前武术的传承方式开始走出世代相传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学校武术、武术俱乐部、武术队等为主的形式,使更多的人能更容易了解到武术的精髓,这种传承模式的转变体现了传统武术的时代化特点。但学校武术的填鸭式传播途径和枯燥的教学形式往往会使原本对武术有很大兴趣的学生逐渐转变态度甚至厌恶,这使武术的教育作用逐渐丧失;武术俱乐部以通过武术演出获得利益为目的,组织者根据观众的需要不断改变武术的表现形式(舞武、武术剧、武打片等),让世人对武术的理念随之改变。武术虽然要与时俱进,但一定不能遗弃武术具有的教育目的和理念。相对于国外的某些技击术,中国武术的教育目的和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以至于在武术运动的发展中,不能使武术练习者将武术作为一种信念去追求和练习。这样既不利于武术练习者自始至终的学习武术并将武术作为其终身体育的手段,也不利于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可以说,随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武术更应该明确其所具有的教育目的和理念。

4 结语

通过对中国武术新定义的理论基础、技术内容和运动形式的纵向分析和同国外技击术的横向比较表明:武术的新定义虽然较之旧定义有了完善,但依然存在着文化特性过泛,技术特征不突出,以及未能与国外同类技击术区分开来等诸多问题。同时,武术的定义或概念是介绍武术或人们认识武术的有效途径,武术概念的完善有利于武术文化的理解及传播。为此,在准确表述武术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之上突出其文化特征(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及教育理念等),做到既要避免表述空泛,也要适合人们理解,同时做到与类似格斗文化的区别将是此后界定武术定义的努力方向。

摘要:文章采用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武术新定义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运动形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武术新定义较之旧定义有很大的充实和改进,但定义尚不够严密,存在着不能将其与国外技击术区分开来的缺陷。武术定义,还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新定义,技击术

参考文献

[1]周健将.浅谈武术与中华武术文化[J].科技信息,2008(35).

[2]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5]王勇,泉敬史等.日本文化大讲堂:武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7).

[4]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欧氏几何中平行定义新探 篇4

一门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定义和原理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是该理论中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素”.理论的知识体系和定理就是这种知识元素搭建的“结构”.而平行及平行线的定义就是欧氏几何理论中的“知识元素”.

在欧氏几何中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即为平行”,这是平行线的定义.这一定义在欧氏几何理论体系中具有公理的地位,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也无需争辩.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何为“永不相交”?永远有两层含义:时间上的无尽未来和空间上的遥不可及.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即无法探知,而时间上的未来却是客观的未定存在,而根据无穷的概念,我们需要无尽的时间才能趋向无限的空间.因此,“永远”相对于我们的认识,是一个完全无知的玄秘,使我们对具象的认识走入了形而上的范畴.

就此而言,传统的平行线的定义存在不经意的瑜瑕,而有欠定义所应具有的严谨和明晰.作为平行线的判定,更是不具有操作的应用性.

下面,本文基于上述认识,利用平行的几何特征,建立“平行”的概念.

1.新定义的表述

首先,讨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引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即平行(包括重合)反之亦然.

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Oxy中,不失一般性,设直线l1与x轴重合,即l1:y=0;直线l2:y=ax+b,其中,a和b为常数,且a为无穷小.由此可见,在有限范围内,自直线l2上一点做一垂线与l1相交,两交点间的距离为b;而当x趋于无穷远时,例如在如上所述两交点间的长度为2+b.

由于a为无穷小,直线l1与l2将在处相交,即两直线在无穷远处相交.同时,根据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直线l1与l2间的距离不等,因此,两条直线不平行.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可能存在两种相对位置:相交或者平行,没有第三种位置存在,也不可能既相交又平行.而上述讨论说明,两条直线即使在无穷远处相交,也不符合平行的特征.

平行线的性质,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等,是两条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但作为平行线的定义,缺乏对“平行”本原的直接说明和体现.因此用作平行线的定义也是不妥的.

本文讨论平行线的定义,不是否定平行的基本属性,传统欧氏几何中所证明的平行的基本性质是两条直线平行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本质特征.因此,对平行本质属性的讨论就更加必要,对平行线的定义应准确贴合平行的“本原”.

如前所述,平行是欧氏几何理论体系的知识元素之一,如力学中的质量概念和电学中电荷的概念一样,无法用自身理论的其他知识去解析和规界.但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人的感知本身就是平行这类知识元素的内涵.

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根据本文上述引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是相向而相对的,引入相交定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l1与l2,如图2所示,A为l1上任意一点,B为l2上任意一点,AB两点的连线长为l0;同时,C为l1上除A以外的任意一点,以C为圆心,l0为半径做一半圆,如果A点距离C点足够近,则该半圆与直线l2至少有一个交点,如点D,使得点C和D的距离CD=l0.

当点A与C足够远时,上述半圆与直线l2无交点.

满足上述条件,则直线l1与l2相交.

以本文引理为前提,基于上述“相交定理”,进一步引入

平行定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l1与l2,如图3所示,A为l1上任意一点,B为l2上任意一点,AB两点的连线长为l0;同时,C为l1上除A以外的任意一点,以C为圆心,l0为半径做一半圆,无论A点距离C点多近或者多远,该半圆与直线l2至少有一个交点,如点D,使得点C和D的距离CD=l0.

满足上述条件,则直线l1与l2平行.

当该半圆与直线l2相切时,l0为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AB连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上述“平行定理”既描述了平行的基本属性,也可以作为平行线的定义,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欧氏几何理论对平行线的定义相参照,由上述平行定理所定义的平行线将原传统定义所涉及的“无限远”的概念(即“永不相交”),改为在有限尺度范围内的认知,同时,容纳了原定义中无限远的内涵(C点的任意性).

文所阐述的平行定理对平行线的描述具有清晰的几何具象,完全符合对平行概念的认知.

2.对平行线推论的证明

由平行线性质可以得出许多推论,这里我们只证明以下两个:1三条直线间平行关系的传递性;2过直线外一点,只能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证明:参看见图4,已知直线l1∥l2,l2∥l3,求证:l1∥l3.

在直线l1上任选一点A,在直线l2上任选一点B,连接AB并延长与直线l3相交于点C,可知AB=s1,BC=s2.

若直线l1与l3不平行,不妨设二者在图4左侧相交,则可在图4右侧l1上距点A足够远处选一点D,根据本文的“平行定理”,在l2上必有一点E,使得DE=AB=s1;同理,在l3上必有一点F,使得EF=BC=s2;连接DF,可知DF<(s1+s2),参看图4.

同时,若直线l1与l3不平行,根据本文“相交定理”,以在l1上距点A足够远的D点为圆心,以s1+s2为半径做圆,则该圆与l3无交点,在l3上不存在点F,使得DF<(s1+s2)!与前面的分析相矛盾.

因此,如直线l1∥l2,l2∥l3,根据本文引理,则必有l1∥l3.

证明:参看见图5,已知直线l1和l1外一点O,直线l2和l3过O点,且l1∥l2,l1∥l3,求证:直线l2和l3重合.

根据前述平行传递性可知:l2∥l3.

在直线l1上存在任意点H,以及任意非点H的点A,根据本文“平行定理”,在直线l2上存在点E,在直线l3上存在点F,使得AE=AF=HO.

参看图5,易想见如O点远离直线l1且保持HO长短不变,则当O点移动到远离直线l1的某个位置时,HO为l1的垂线,同理,此时AE和AF分别为从直线l2和l3向l1做的垂线,且由于AE=AF=HO,则点E和F必重合.

由于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直线l2和l3有点O和E两个公用点,则前述两直线必重合,即过直线外一点,只能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结论

关于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即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欧氏几何的基本定理之一,反映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本质内涵,但该定义的描述将人类在有限空间的认识,泛化到无限空间,而变得无法感知.

定义,特别是有公理地位的基本概念的定义,必须清晰严谨,而理论的体系也正是建立在这种知识元素的基础上.因此,基本概念的定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定义的精细周延直接影响人们对理论的理解.

本文以对“平行”的直接感知为基础,以几何的方式描述了平行的概念,将平行的传统定义中“永不相交”的无限范畴,代之以“足够远”的具象认识,来建立平行的几何描述,并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平行”的相对关系为参照,从而将原定义中的“无限”融合在有限范畴的认知中,构建了平行和平行线的概念,使“平行”更凸显出其几何的本原.

摘要:平行的定义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定义之一,但这一定义将人类在有限限度内的认知泛化在无穷域中,使得定义本身的明晰性和严谨性受到损害.本文以新的视角剖析平行概念的本原,从而给出更具有几何内涵的平行线新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内涵探析 篇5

关键词:新媒体,定义标准,传播革命

一、“新媒体”的学术定义及其内涵分析

法国学者弗兰西斯·巴尔和杰拉尔·埃梅里在其著作《新媒体》中对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作了概述, 但是在其“结论”篇中他们却提出质疑:“不管是诸如录音带、录像带等独立的材料还是局部的或全球的通信网络, 这些不同的媒体在什么意义上才真正是新的?是指这个词的弱义吗?‘新近’这个词并不总是革新或新奇的同义词。是指其强义吗?是准备要替代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些老媒体吗?可它们自产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虽然他们的著作名为《新媒体》, 但是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他们却没有做出更为准确地说明。显然, 对新媒体的界定不能够以其时间出现的早晚为依据, 也不能以功能性替代为标准, 那么, 究竟何谓“新媒体”呢?

众所周知, 从词源上看, “新媒体 (New Media) ”一词于1967年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负责人P · Goldmark在一份关于开发EVR (电子录像) 产品的项目计划书中提出, 后经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通过向尼克松总统提交报告多处使用该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推广, 并逐步扩展到全世界。“新媒体”一词从21世纪初开始在我国流行,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媒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与趋势、发展与创新, 整个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探索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但是什么是“新媒体”, 应当如何界定“新媒体”, “新媒体”区别于“旧媒体”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这是自“新媒体”概念提出来并为大部分人接受之后就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问题。很多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下了自己的定义, 对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 他们的研究丰富了“新媒体”的研究层次, 虽说各执一词, 但共同使对“新媒体”的内涵揭示走向深入。本文在此尝试进一步对“新媒体”的界定作一点反思, 以加深对“新媒体”的理解。

学界已有的对新媒体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比较富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 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 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关联的一组数字信息, 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以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字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 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认为:“新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后产生的, 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 具有互动特性的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 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介是一对多的传播, 而新媒体是多对多的传播。所有新媒介的性质均由此生发。”徐范大学邢长敏认为,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对出现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 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多媒化复合信息的中介。

纵观上述定义, 主要采取了两种定义方式, 一是内涵揭示法;一是外延表述法。尽管对于定义“新媒体”的方式不同, 并且在定义上也存在较大分歧, 但在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发现, 在对新媒体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揭示上, 看法还是较为一致的。比如, 有研究者认为, “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的、不断更新的概念, 就正如印刷媒介相对于甲骨、钟鼎和竹简等媒介来说, 曾是一种新媒体, 广播相对于印刷媒介来说也曾是一种新媒体, “新媒体”之“新”, 是一个相对于“旧”的概念, 旧媒体曾经一度是“新媒体” 而“新媒体”又在不断地变化与演进。新信息革命中“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则是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由此就引出了第二个方面的认同点, 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 在于传播技术的革命, 即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所创造的全新的媒体形态, 如博客、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再就是在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基础上产生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与传播风格的媒体, 如交互电视、楼宇电视等。事实上, 以上定义方式主要么以媒体出现的时间为主要判定标准, 要么以技术发展为基础产生的媒体的功能性替代为依据进行定义, 这并没有解决巴尔和埃梅里的质疑, 因此也可以说并没有真正解决新媒体的定义方式。

当然, 在定义中也不乏佼佼者, 如美国《连线》杂志认为的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学者Vin Crosbie的定义:“新媒体是能够同时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通过新媒体, 传播者与受众成了对等的交流者, 而无数的交流者之间可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此二者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赞同, 并且也从某种程度上较为接近地揭示了新媒体的实质。但是, 无疑此种定义有语焉不详之嫌。

二、界定“新媒体”的标准考量

对于新媒体的认识, 我们应当从更深处探寻。如麦克卢汉所说, 电灯的出现, 其意义不在于它所带来的光明, 而在于它所导致的传统时空关系的转换, 电灯的出现影响了人们构建自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式, 也影响了人们构建诸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的方式。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将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他认为, 从整个历史的进程来看, 媒体的内容对人类的影响是无足轻重的, 而与此相对, 媒体的形式则对人类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历史上无数次的媒体变革, 最终都导致了人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也正如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所表达的:“铁路所带来的‘信息’, 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 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 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 并非它所传送的画面, 而是它所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 事实上, 新媒体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我们可用可不用的工具, 而且是我们必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

据此, 笔者认为, 界定新媒体的标准既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 也不在于一种简单的功能性替代, 更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 而要以这种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所引发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为基础, 应当是否有助于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为考量标准。

人的本质特性在于能超越现象界的许多约束而自己依赖自己, 自己选择当下和未来, 自己实现自己, 这是人的自由的本质。人的自由本质决定了人的活动具有方向性, 因此才产生意义和价值问题。意义和价值并不是封闭的, 是在交互中实现的, 因此, 自由意志的实现, 即有效传播是对于人的自由本质具有重大意义的。以往的传播是一种传统媒体主宰话语权的传播方式, 人的自由意志在这种媒体面前湮没了, 人的自由意志的彰显需要另一种传播方式, 打破既有传播中的话语霸权, 这需要传播方式的革命, 也需要传播载体的革新。笔者认为, 只有实现或者推动这种革命性传播的载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所以, “新媒体”之“新”既非“新旧”的“新”, 也非“新瓶装旧酒”的“新”, 而是代表一种革命意义的颠覆传统的新。此种意义上的新才是真正的新。

新媒体以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进入到人类的活动之中, 对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生存的类型、生存时空的展开、生存的自由与解放、生存方式的转换与更新等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为在具有新媒体的历史阶段将丰富和提升着人的生存样式、内容和结构, 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生存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因此, 在新媒体世界中, 人被赋予更广泛意义上的主体内涵, 人的主体地位会因话语权的获得而得到彰显。主体在新的传播方式面前得以激活自身的全部智慧, 人们可以不断进行赋予意义的思考, 在这种当代性的思考中, 体现的是当代人的人生意趣和当代人生存方式的本质特性。

现代化的社会运动推进着社会的发展, 但其弊病也在抬头, 每个人的生存都被抛向市场, 物支配着人, 物化必然导致人的异化, 异化的后果是人的生活的意义世界受挤压、个性的泯灭。新媒体的革命性就在于个人能够在共性中摆脱出来, 表达着个体对于生命本性的自觉理解, 因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思考生存困境的解决之道。

三、“新媒体”的界定

依据新媒体的界定标准, 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所带来的两个方面的深远影响。首先, 个人的自由话语权的重新获得, 表现为传统信息接受者角色和地位的革命性变革。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决定着整个传播过程, 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数量与质量, 流量与流向, 从而牢牢掌握话语霸权。而在新媒体环境下, 需要重新定义传播者与受众概念, 二者之意的区分将逐渐模糊, 因为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 以新媒体所具备的特有方式获取和传播信息, 每个个体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这种传播方式是对传统的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颠覆, 是传播主体的自我传播需求的真正实现。新媒体使个体在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生产、传播和接收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自主化选择, 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 遵循自由意愿, 有效而主动地建立起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环境。

其次, 传播秩序的重建, 表现为打破既有传播秩序, 以新媒体为中心建立新的传播秩序。新媒体必将改变传统的媒体环境, “去中心化”是新媒体向传统媒体挑战的核心话语。新媒体将淡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利益集团化的主导、强势强权的主导, 代之以平民舆论、草根文化、个体体验。传统森严的等级划分在新媒体所创建的共享交流平台上已经不复存在, 同等的话语机会成为了新媒体传播中的独特风景。因此, 新媒体开创的传播秩序开启了并实践着、分享着媒体环境的民主和平等, 个体因此拥有了自由传播权。

据此, 本文也尝试提出自己的新媒体定义:新媒体是一种突破固有的传播方式借助新的传播手段而充分实现个体自主选择和传播信息的媒介。新媒体的内涵界定应当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性, 当然, 这种自主会带来诸多的问题, 但是正如加缪所讲的:“一个享有自由的媒体固然也会有好有坏, 但是如果没有自由的话, 它却不可能变得比坏的更好……自由无论如何都为情况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会, 而约束却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坏。”

参考文献

[1].[法]巴尔、埃梅里著, 张学信译.新媒体[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 2011

[3].江宏、卢榕峰.解读“新媒体”[J].新闻爱好者, 2011

[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兽药属性重新定义加速催生新行业 篇6

而这一问题或许会加快养猪行业的技术标准化和成熟化, 这也给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第三方兽医技术服务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 而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对成熟, 这一新兴行业出现的基础条件就是执业兽医师群体的成熟。

就目前而言, 中国的执业兽医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2009年国家开始推行执业兽医师的认证和考试以后, 执业兽医师也逐渐成为一个“香饽饽”, GSP认证需要, 现在兽药开方需要。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目前已经通过执业兽医师认证的2.5万人是具备了行医的资格, 但具备不具备开处方药的能力值得商榷。这就是目前的一个矛盾, 生产经验丰富的兽医或许拿不到执业兽医师认证, 拿到执业兽医师认证的, 又欠缺生产实践经验, 这一现状或许成为兽药规范使用的一个障碍。

目前, 除非大的集团化养殖企业, 具有独立的技术服务团队, 一般中小养殖企业技术还是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而给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一般是生产某类产品的企业, 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养殖行业技术的普及和变革往往最先来自企业。

企业作为产品的研发结构, 对自身定位的产品研究肯定很专业, 然而随着中国养殖基数的加大, 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问题不再单一, 而是呈现复杂化。此时, 解决养殖生产者的问题不能再单独依赖某一产品, 而是需要依靠方案。所以这几年, 各个企业都开始主打方案营销和技术营销, 以增加自身产品的附加值。然而企业虽然在某领域是最专业的, 但面对养殖生产企业环节时, 专业专注度肯定有所降低,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做饲料的和做兽药的肯定有所不同。

透过表面看实质:新定义型问题 篇7

例1 (2015·庆阳) 定义运算max{a, b}, 当a≥b时, max{a, b}=a;当a<b时, max{a, b}=b.如max{-3, 2}=2.

(2) 已知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如图1所示, 若, 结合图像, 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

(3) 用分类讨论的方法, 求max{2x+1, x-2}的值.

【思路突破】 (1) 比较与3的大小;

(2) 根据题意可以得出;

(3) 分2x+1≥x-2和2x+1<x-2两种情况讨论.

(2) x的取值范围为-3≤x<0或x≥2.

【解后反思】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等.

例2 (2015·永州) 定义[x]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如[3.6]=3, [0.6]=0, [-3.6]=-4.对于任意实数x, 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 () .

A.[x]=x (x为整数)

B.0≤x-[x]<1

C.[x+y]≤[x]+[y]

D.[n+x]=n+[x] (n为整数)

【思路突破】“定义[x]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可解释为小于或等于x的最大整数.

【解答】当x是整数时, A成立;x为任意数时, B成立.

C不成立. 例如, [ (-5.4) + (-3.2) ]=[-8.6]=-9, [-5.4]+[-3.2]=-6+ (-4) =-10,

∵-9>-10,

∴[-5.4-3.2]>[-5.4]+[-3.2].

D项也是成立的.

故选:C.

【解后反思】阅读并理解[x]的含义:不超过即小于或等于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例3 (2015·天水) 定义运算:ab=a (1-b) . 下面给出了关于这种运算的几种结论:①2 (-2) =6, ②ab=ba, ③若a+b=0, 则 (aa) + (bb) =2ab, ④若ab=0, 则a=0或b=1, 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是 () .

A. ①④B. ①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思路突破】根据题意得:

2 (-2) =2×[1- (-2) ]=6, 选项①正确;

ab=a (1-b) =a-ab, ba=b (1-a) =b-ab, 不一定相等, 选项②错误;

(aa) + (bb) =a (1-a) +b (1-b) =a+b-a2-b2=a+b- (a+b) 2+2ab=2ab, 选项③正确;

若ab=a (1-b) =0, 则a=0或b=1, 选项④正确, 故选D.

【解后反思】此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 以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例4 (2015·崇左) 4个数a, b, c, d排列成, 我们称之为二阶行列式.规定它的运算法则为:, 则x=_______.

【思路突破】根据所给的二阶行列式的概念, 把行列式转化为关于x的方程, 算出方程的解得到答案.

解:行列式可以化为方程 (x+3) 2- (x-3) 2=12, 解得, x=1.

【解后反思】对于新定义的题, 首先要看懂运算的法则, 把新定义问题转化为常规的数学问题来解决. 本题新定义的实质是将四个整式交叉相乘再求差化简, 最后转化为解方程确定结果.

例5 (2015·临沂) 定义:给定关于x的函数y, 对于该函数图像上的任意两点 (x1, y1) , (x2, y2) , 当x1<x2时, 都有y1<y2, 称该函数为增函数. 根据以上定义, 可以判断下面所给的函数中, 是增函数的有______. (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y=2x;②y=-x+1;③y=x2 (x>0) ;④y=- (1/x) .

【思路突破】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 当k>0时, y随x增大而增大;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y=ax2的图像过原点, 当a>0时开口向上, 对称轴为y轴, 当x>0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当k<0时, 在每一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应用这些性质便可轻易地解决问题.

【解答】y=2x, k>0, 所以①是增函数.

y=-x+1, k=-1<0, 所以②不是增函数.

y=x2, 当x>0时, 是增函数, 所以③是增函数.

y=-1/x, 当x1=1时, y1=-1, 当x2=-1时, y2=1, x1>x2, y1<y2, 不符合条件, 所以④不是增函数.故答案为:①③.

【健康新定义】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定义05-31

新定义型07-29

定义内涵07-18

活动定义10-14

评价定义05-19

报表定义06-04

语言定义07-09

几何定义08-01

重新定义09-04

特征定义09-07

上一篇:爱上音乐课下一篇:人力资源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