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音乐课

2024-10-19

爱上音乐课(共11篇)

爱上音乐课 篇1

音乐是一种艺术, 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道德、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音乐不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课, 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音乐反映的是我们的生活与情感, 具有优美的旋律, 因此音乐课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没有足够重视音乐课, 单纯地把音乐课教学像完成任务一样地进行教学, 音乐课变得了无生趣, 无法显现出音乐课的魅力, 使得学生对音乐课不冷不热, 使音乐失去了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下, 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优势, 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使音乐课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下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 如何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充分发挥音乐课的功能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先进理念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重视技法的传授, 导致教师以讲授为主, 课堂教学缺乏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音乐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音乐教学, 让音乐教学重现生机与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与求知的主要动力。在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激起学生强烈的音乐意识。一是教师要以自身高超的音乐能力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积极追求音乐的动力, 使学生以教师为目标。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与欣赏中来。学生是求知的主体, 是学习音乐与欣赏优秀作品的主体。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以讲代唱的教学, 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技法, 在欣赏作品中提升对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使学生在学会技法的同时, 情操与品德得以提升。只有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与创作中来, 才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才能让音乐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学科。

二、指导学生掌握歌唱技巧,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

一些教师在上歌唱课时, 只是进行范唱,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 学生只学会了旋律, 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一首歌唱好。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唱歌的技巧与方法, 这样在今后的歌唱课中教师就会轻松得多, 学生也会在唱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小小音乐家。学生看到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进步与成功, 自然会更加喜欢音乐课。

(一) 速度

音乐进行的快慢关系到歌曲情感的表现。欢快的歌曲往往速度较快;相反, 一些悲哀的歌曲与音乐往往速度较慢。我们可以通过将欢快的歌曲以缓慢的速度来唱, 或将悲伤的曲子加快演奏速度, 让学生体会速度在歌曲中的表现效果。

(二) 节奏

节奏是指音的长短与强弱。要想把歌唱好, 把曲子演奏好就要掌握节奏, 这是音乐的骨架。

(三) 旋律

旋律也称曲调, 是最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主要包括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 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

(四) 表情语言

我们在唱歌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歌曲本身的节奏, 还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言来增加表现效果。如果表演者面无表情, 表现效果会很差。一个成功的表演者总是能将自己置于作品中, 与作品融为一体。

此外还包括和声、力度、调试等。教师在教学生歌唱时要选取典型的作品, 将这些音乐基本元素的讲解渗透其中, 让学生的歌唱不只是处于模仿阶段, 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运用这些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学会歌唱。

三、运用多媒体表现作品意境, 加深学生的理解

多媒体在教学手段上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以图文声像来综合呈现, 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音乐是灵动的艺术, 以文字与符号来表述真挚的情感与深邃的意境, 而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语言的表述往往很难准确地表现出来。正所谓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用优美的图像、动态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立体动态地将教材中作品的意境传达出来, 使学生如临其境, 与作品情景交融, 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这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选用多媒体, 让多媒体为我们的音乐课助力。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其开头、高潮与结尾部分,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单独地听录音, 很难体会到乐曲的内涵。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相应地播放三组画面, 开头播放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画面, 高潮部分播放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画面, 结尾部分播放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画面。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 很快就投入到了优美的音乐与画面中, 和音乐融为一体, 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速度与力度的变化等。

四、引入流行时尚元素,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现代气息

学生不爱上音乐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音乐课上只教教材上的内容, 如《长江之歌》《保卫黄河》《红旗颂》等, 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学生对此兴趣不高。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 谈起流行音乐津津乐道, 这值得广大音乐教师深思。我们要认识到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形成了音乐领域中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较为接近, 具有优美的节奏、欢快的旋律, 倍受学生的喜爱。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选取积极的流行音乐, 将流行时尚元素引入我们的课堂, 以此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激情。

(一) 找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点

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在教学中, 我们要找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点, 以流行音乐来引入教学。如S.H.E的《不想长大》就是对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的主旋律进行了重新编排, 利用电子和声改编而成的。由这首现代歌曲进入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的教学,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生唱流行音乐

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完全有必要引入一些流行音乐, 在教唱流行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演唱技巧, 改变重技轻乐的现象, 使学生得到身心愉悦的发展。在平时, 我们要注重甄选一些流行音乐, 大胆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如一次课上, 我为学生播放了自然音响音乐《狼》, 学生听后感慨颇多, 纷纷表示他们感受到了朴实而纯净的自然之声, 领会到了作曲者致力环保、坚持不懈的高尚情操。

总之, 音乐是灵动的艺术, 我们的音乐要有跳跃的音符, 要有欢快的节奏, 要让学生的歌声与笑声洋溢在课堂上, 让音乐充分展现它的魅力, 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音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部分, 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

爱上音乐课 篇2

我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音乐。每次听到音乐都会打起节奏来,这个喜好要从那天说起。

那天,是我第一天去学架子鼓,一开始我非常期待。进入教室,由于我是刚入门的“徒弟”,所以一开始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我来说太枯燥了。第一节课后我就有些不想上音乐课了,但是必须得去,我也没有办法。这样一天一天下去,我已经不想去了,每次去,必须是硬叫把我叫起来,不然就别想让我去。之后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换到了另一个老师那里学。那时,第一件事就是学歌。音乐一放出来,哇,这音乐好带感!我也跟着打起节奏。我的架子鼓生涯就此开始,那时我开始熟悉了音乐。

几节课后就开始学音乐。每首歌都一定要练会,我的手指头烫得都要烧火了。我对音乐已有了喜爱之情,每节课都是我的天堂。之后,上课,则成了我最喜欢的一件事。

渐渐的,我对音乐到了一种痴迷,只要有音乐,我就会动起来,不管在哪儿:车上、桌子上、墙上……

我到了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地位,我学了三年,就上八级。出于我对音乐的热爱,我现在已经有了计划还要学吉他等乐器,让我无穷无尽的感受音乐……

让孩子爱上音乐 篇3

一、时机与方式

大多数孩子天生喜欢音乐,如果给他们机会参加一些音乐类活动,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2-5岁的儿童,可以让他们学习哼唱一些耳熟能详的国际民谣(如雪绒花等),练习简单的音乐打击乐器,使用移动、拍掌、跳舞、小戏剧来识别节奏,并且让他们去听、看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歌曲。他们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基本音乐技能,还可能从歌曲与音乐游戏中体验到他人对音乐的表达,这可为未来建立牢固的音乐基石。

5-7岁的儿童参加大班或小组的钢琴课可以进一步丰富音乐知识。钢琴课是教授音乐理论的有效方式,并且可以为未来学习任何领域的音乐打下很好的基础。在选择采用小组还是私人授课时,主要是考虑儿童能否集中至少30分钟的注意力以及是否适应1对1的互动方式。5、6岁是专家们普遍推荐的开始1对1方式钢琴授课的最小年纪。学习鼓或其他打击乐器也可以从5、6岁开始。鼓型的选择则主要取决于儿童的体型,如是否能够接触到踏板等。

8歲是开始接触吉他、鼓和管乐器的平均年龄。7、8岁的儿童一般已经有了足够的手部力量来学习拨弄与控制琴弦。年纪更大点的可以学习贝斯,这同样取决于学生的体型与力量。这个年龄上小组课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每位学生在间或得到老师特别注意的同时,能够从生动活泼且多互动交流课程中得到乐趣,这对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至关重要。

9-10岁的儿童可以尝试学习铜管或木管乐器,这需要有相当大的肺活量而且有时也有体型的考虑。不同的管乐器有不同的考量,体型和力量是重要的关注因素。

二、练习简单化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指出,“会弹奏某种乐器就停止练习并不能真正掌握,必须坚持练习直到非常自然轻松地弹奏。练习越多,技术越精。音乐天赋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发的。”正确的练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目的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不断重复练习并努力保持其趣味性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音乐修养的培养。但如何让练习简单化以缓解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的“紧张”气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练习应该有明晰的计划参照而不是时间表。如果要求每次练习20-30分钟,这可能让他们只是消磨时间,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而言。给一个计划可以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所练习的内容而不是时不时瞄一下时钟。

可以要求每天完成一定次数的重复练习,如每天弹奏《致爱丽丝》4次。他们会关注每天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其间所花的时间。

让他们每天在规定时间练习,如晚餐前后、刚放学后等,这样会让他们形成练习的习惯。鼓励他们写出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灵感,在与老师的下次课程中提问。

对他们的每一点成长都给予鼓励,或者是适当的奖励。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在他们的计划表上贴上“红心”或 “星星”,能够让他们注入更大的动力。

三、让音乐与孩子的兴趣结上纽带

作为音乐修养的底部支撑,音乐基础至关重要,而在孩子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他们总会想要或需要从基础训练中往外扩展。他们往往要探索当代各种风格的音乐,并且拓宽对乐器的选择,因而学会钢琴或吉他就很自然地会接触相关乐器,如电吉他、贝斯或者键盘钢琴等。让孩子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继续学习,并且保持创新性。参与活动可以维持他们的兴趣,集体演奏和表演也是这些年轻音乐家们的努力带来的额外回报。

音乐教育有助于养成纪律性、新的学习方式、记忆能力、创造力、感悟力、自我认同与表达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所有这些素质可以在充满鼓励与乐趣的音乐环境下蓬勃发展。无论在技术上可以到达什么高度,要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玩”音乐的心态,而不要对自己或孩子抱以不切实际的期望。学习之旅也是音乐所给予的一份礼物。

激发兴趣, 使学生爱上音乐课 篇4

一、创新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首先, 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如洁净的室内外环境和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用具,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进行音乐活动, 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受到陶冶产生兴趣。

其次, 教师要把课堂导入做好, 俗话说,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活泼有趣的导入, 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小学生都非常好奇, 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给学生一个好的开始。比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 我就设置了如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随着优美的音乐, 我引导学生:“同学们, 从霸州市第一小学开往森林王国的汽车马上就要出发喽, 大家看看都有谁在迎接我们吧!”然后采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强烈的森林场景, 展现给学生美丽而神奇的大森林, 许多可爱的小动物都在迎接他们的到来, 漂亮的蝴蝶姐姐在翩翩起舞, 淘气的小猴子在翻筋斗, 可爱的小白兔在蹦蹦跳跳。学生被这美丽的场景所吸引, 跟着教师的引导听着动物的叫声, 也情不自禁地学上一声, 看着舞蹈的蝴蝶, 也不由地想要跳上一段, 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熊猫的憨态可掬、孔雀的美丽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语言艺术, 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 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 充满艺术激情, 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描绘是进入音乐的主要媒介。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 遵守少说的原则的同时, 应注意运用较多的儿童语言, 尤其是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多进行换位思考。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尽量运用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语言, 语气语调也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把学习中枯燥的练习变为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 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 可以把音乐中的小乌鸦生动地比做懂事的孩子, 我是这样描述的:“这几天小乌鸦在放学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的, 总是没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玩。有一天, 他的好朋友小杜鹃、小燕子便悄悄地在放学的时候跟在小乌鸦后面想弄个明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通过生动的语言搭起一座学生情感与音乐沟通的桥梁, 使学生在演唱时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 那懂事和孝顺的表现会令人感动不已。

三、做游戏, 增加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 游戏是童年的童心。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做游戏, 既是学生兴趣无穷的活动, 也是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的途径。教师要在教学中, 把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乐乐中体会音乐节奏, 强化音乐技能、体现自我能力, 才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寻求知识、活跃自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发挥自我的心理需要。

如《狮王进行曲》欣赏课, 我引导学生创编游戏, 学生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个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通过研究、创造, 给游戏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狮王来了》, 这名字很形象、有趣, 让人一听就产生要看个究竟的欲望。《狮王来了》的音乐游戏, 设计有带着头饰跟着音乐做动作,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强, 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扮演“狮王”, 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 “狮王”带领小动物走进大森林里, 一个个都跳得非常有劲, 我问他们森林里有谁, 在做什么?还用形象语言来形容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让学生幻想森林里的狮王举行生日晚会, 小动物听到音乐声, 列队欢迎的情景。学生边听音乐边用简单的动作爬、躲和生动富有韵律的语言, 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故事的情节, 狮王骄傲的走路神态和小动物奔跑的情景。学生在游戏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

四、应用正确的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完一首新歌时, 我常常让学生上台个别演唱、小组开火车唱等不同方式的演唱来巩固歌曲,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演唱之后, 让个别学生进行评价, 并提供评分标准, 让学生自己担任评委相互评议。然后引导他们从歌曲的情感、音准、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最后评出“优秀小歌手”和一位“最佳评委”。这样, 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 不仅提高了判断力、音乐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还知道了自己的优点,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另外, 我认为教师的评价也要注意到细节。有一节课, 我要求学生小组上台创编表演时, 有一个小组只有三位学生上台, 还有一位学生因为腿受伤在座位上, 所以在评价这一组时, 我除了表扬上台的三位学生, 更着重表扬了在座位的学生, 让这位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 因而在后阶段的学习中他也学得更认真了。

兴趣,孩子爱上音乐的理由 篇5

一、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

二、在美妙的欣赏天地中,诱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很强,每个幼儿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通过多种渠道,如教师的演奏演唱,录音机磁带、VCD等让孩子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结合成动人画面,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我还恰当利用空余的时间,每天早晨孩子们陆续来幼儿园时、午睡以前、进餐、离园等时间播放音乐,使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从中诱发孩子倾听音乐的兴趣,如早晨孩子来园时,我们经常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幼儿歌曲,当孩子听到班得瑞的《迷雾中的森林》这首乐曲时,听着听着就会不由自主地对乐曲产生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感受乐曲中舒缓安静的情绪。幼儿倾听兴趣逐渐高涨,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来到这儿欣赏音乐,并把流进心里的音乐释放出来。孩子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音乐的种子便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一听到音乐他们都会侧耳倾听、自得其乐。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1.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是×××,变化节奏是××|××,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2.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引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能启迪、激发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

3.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四、在充满魅力的墙饰天地中,激发幼儿学唱歌的兴趣

秋天到了,活动室都换上了秋天的主题墙饰,教室里挂满了串串苹果、橘子等秋天成熟的果实,墙饰上贴满了各种形状的落叶,孩子们可喜欢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了。看到这一情景我就灵机一动,就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新授了歌曲《秋叶》,在活动中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去看他们喜欢的落叶,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在贴满落叶的墙饰下学唱歌,孩子们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不由自主地为歌曲自编动作,并把捡落叶的动作编了进来,个个动作优美,兴高采烈。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歌词,趣味盎然地学会了新歌。

五、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过分地注重技巧训练。在学律动时避免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习,使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的动作训练,幼儿兴趣随着“不对”声递减。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幼儿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幼儿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的教法,让幼儿多听多唱,放手让幼儿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幼儿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幼儿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爱上音乐课 篇6

一、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重主动参与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告诉我的,我可能会忘记,做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能完全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积极参与的作用。那么怎样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音乐课的主动性呢?

首先,在备课上,我们教师要在参照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每课内容做必要地处理,或删或增,或有所侧重,更好地处理疏与密的关系 ,俗与雅,断与续、理论教学和实践示范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设计。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装在心中,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方法、音乐水平,分组时就可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来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把选取音乐学习内容的权力交给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上根据情况可适当对知识作相应扩充,或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一定的侧重积累。例如,通过作品背景、作者或主题进一步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把选取学习同伴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由学生自行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的实践演唱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来协同演唱,所获得的效果就较为顺利和理想。把质疑解惑的权力交给学生。最能反映同学真实想法和体会的就是问题,通过问题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提问,并做到在课后及时帮助和辅导学生。把参与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都能使他们积极地学习,期间应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长处,以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好品质。音乐具有非语义性,不同的评价更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和设计,令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运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音乐潜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教学。真正的音乐教学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参与其中,才能融入到音乐之中,才能更自觉地去探索、去体验,从而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掌握音乐技能知识,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也才会成为可能。

二、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重审美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本的理念核心是指音乐审美体验,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完善的品格。审美体验价值是在音乐课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价值,用音乐的审美经验去了解音乐教学的核心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音乐的美,包括在体会感情丰富的教学当中,让表达音乐美所引起的境界令人陶醉,使学生对情绪反应和情感的体会深入。音乐审美体验是学生对音乐取得经验和基础的基本途径,学生在音乐的体验过程中学会挖掘、摸索音乐这个神奇世界,才会加强情感体会,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音乐文化涵养。

重视听觉体验。展开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连接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因为听觉体验不但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亦是所有审美体验的基础。它要求在体验的过程当中关注学生的音乐听觉,引领学生热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在欣赏教学中,其中要点是“听”,在此基础上展开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灵敏的感觉和反应。课堂上教师要围绕“听”来发掘音乐作品所包含的一切,使课堂呈现更为多姿多彩的效果。以音乐为一场旅行,从音响启程,以聆听为过程引导学生实现审美联想,并在聆听美妙音乐的旅行中,体验情感。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进入人的心灵,学生的想象翅膀才会打开,才能完美地体现出审美体验的有效性。

首先,让不同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体验到相同的音乐语言。针对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的感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作了生动的描绘。教学中,通过具体、鲜明的作品引导学生对力度、速度的听觉感知,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动静和张弛之间去体验音乐的情感。欣赏《保卫黄河》时,通过音响学生感受到了雄浑苍健,慷慨有力的感情力度。而聆听江南丝竹《中花六板》,则通过中速、抒情,中等强度的音响,体验到清新秀丽的音乐风格,感到乐曲曲调柔和,沁人心脾。其次,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同一作品中感受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例如,《鳟鱼》描绘的是鳟鱼自由自在在河里游来游去到受骗上当上钩的遭遇,音乐就是通过节奏、调式、和声、音色的变化来体现的,学生可以从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来理解作品。

重视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艺术还不完全是一种知识,而应把音乐作为一种内在情感去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享受音乐审美带来的快乐体验,不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独特感觉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巧设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审美体验中,特别是欣赏教学。相对于歌曲,学生可以通过歌词去想象和联想音乐描绘的内容、意境和情感。至于乐曲,学生相对对音乐的想象就会更宽泛,但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要求教师使用通俗、形象、生动的言语来启发他们,让音乐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相应的画面,进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聆听柏辽兹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中第二乐章《舞会》前,在没有任何主题和目的,也没有任何暗示的前提下,给同学们聆听,而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讲讲听了乐曲后的感受或联想,结果是分享到了很多不一的场景,之后老师呈示了一则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乐曲的背景和作曲家的境遇及生活,这样再次聆听作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极为深刻。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以学生的审美体验为主线,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重积极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全部的音乐领域需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鼓励学生们踊跃地参加各类音乐活动,这是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和获取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条件。”奥尔夫曾经说:“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演唱、弹奏、舞蹈、创作等都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重点激励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音乐实践中。

平时我总会动用一切资源提供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去抒发情感情绪。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根据相应的主题或内容,收集文本、音乐、图片、音频、视频和其他数据资料,并经常聆听和交流,以扩大学生音乐文化领域的视野,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激励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运用语言描述和散文诗的形式,去抒发音乐审美心得。当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的音乐作品后,我会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肢体即兴展示,这样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会更深刻,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也将更有体会。

例如,学习上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我提前布置两位小组长课前搜集自己学过和熟悉的各具特色的民歌,正式上课时首先请两组成员合作展示各小组的民歌联唱,接着就联唱中的《茉莉花》通过两个版本的重点对比聆听,让学生展开讨论,评析其不同的音乐特点。课堂上举行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强了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让同学在活动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聆听是不可取的,而应注重结合具体作品与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并积极地引导他们通过聆听音乐作出反应:语言反映(描述对音乐的理解),身体反射(肢体),演唱展示(哼唱主题)等。

爱上音乐课 篇7

一、以音乐表现为出发点, 实施以参与和表现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心理学讲, 参与学习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这是我们音乐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能采用的方式有很多, 如:唱歌、欣赏、舞蹈、表演、创作、演奏等。而“任务”的完成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去实践。

例如:在音符时值的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了各音符的时值后, 可以让学生用声势动作来表现和区分音符时值的长短。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就想出了模仿老爷爷走路来表现全音符, 模仿小朋友蹦蹦跳来表现八分音符, 模仿阅兵式来表现二分音符等。又如:根据歌曲内容, 设计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担当一个角色,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乐”。这些形式都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也由此能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将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实践密切结合, 做到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

每一堂音乐课都会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音乐知识, 但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能学到知识吗?真正地理解了吗?我想这一点是我们作为音乐老师应该重视的。我认为,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很好地吸收这些理论知识, 我们可以“趁热打铁”, 每当传授一些音乐知识的时候, 可以结合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例如:教学生认识“切分音”, 以往老师只会让学生知道切分音在书面上的书写方式以及它的一个节奏型, 这样学生是很难去理解的, 最终导致学生还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切分音。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知道切分音的节奏型之后, 通过一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手段, 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真正地认识切分音, 也真正知道它在音乐中的运用。我想这样的教学方式, 会让学生不但充满兴趣, 更是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 同样我们的音乐课也将真正地做到教学的知行合一。

三、在音乐课中融入合唱团、乐团等课外音乐活动, 丰富教学课堂

课外音乐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音乐活动, 它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缺乏灵活性, 学生较为被动, 因此, 显得枯燥乏味, 没有符合音乐课“寓教于乐”的特点。所以我们要让一堂音乐课真正具有活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就可以把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 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学以致用, 也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这样的一堂音乐课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了。

例如:一节歌唱活动《木瓜恰恰恰》,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唱, 学生学唱, 学会以后就是完整地跟着钢琴演唱几遍, 一堂音乐课就算是结束了。你想, 这样的一堂音乐课会不枯燥乏味吗?其实这首歌曲它是表现了果农收获的喜悦和到集市上去卖水果的一种快乐,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首歌曲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加入鼓的伴奏, 让个别的学生负责打鼓伴奏, 其余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合唱团, 将歌曲分成几个声部进行, 还可以在“恰恰恰”的部分融入舞蹈。通过这样组团的形式开展一节歌唱活动, 不但使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 也将课外音乐活动很好地融入进来, 增进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 学生学得开心, 自然就会爱上音乐课了。

四、将地方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舞蹈、演奏等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 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途径

音乐课本上有很多都是民族歌曲, 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民歌、民族歌舞及民族器乐演奏等内容有机结合, 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综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或是引导学生在演唱民歌的基础上, 学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 鼓励学生边歌边舞, 即兴发挥。或是当学生会唱民歌后, 再引导学生学习用简易的民族乐器奏一奏, 或是在教室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唱、奏、舞的综合音乐活动。这些唱奏结合、唱跳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 必定能受到学生喜爱。学生在唱、奏、舞的音乐活动中, 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

音乐教学将民族音乐有计划地融入课堂教学, 这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将学习与舞蹈、演奏等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 学生学习音乐, 学习民族歌舞、民族乐器的兴趣就得到了激发, 学生歌唱、舞蹈、演奏等综合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民族情感。

怎样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 篇8

音乐欣赏课是满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 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音乐耳朵, ”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积累听觉经验, 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水平。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加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与文化和历史关系的理解。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呢?苏霍姆斯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的结晶, 传统常规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是, 初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讲解音乐表现内容—再复听音乐—结束。这样常规性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只能在初听的几分钟内感兴趣, 之后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 特别是讲分段、曲式结构、视唱主题等,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也感到“没劲”, 原因是教师备课、查找资料费了好大劲儿, 可是到了课堂上, 学生不买你的账, 根本不感兴趣, 久而久之, 教师也就把音乐欣赏课当成了“老大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音乐欣赏课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思路, 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并将教学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机融合其中。所以, 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 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之中, 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认真的、主动的、积极的。情境的创设与渲染, 情感的体验与激发, 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设计了带领学生到长白山旅游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学习兴趣浓厚, 音乐欣赏课便可顺利进行了

二、方法灵活、逐步深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要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 恰如其分, 形象逼真, 是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教学方法。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思考问题思维活跃, 讨论发言热烈, 然后逐步地深入下去, 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 多种渠道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苏珊娜》欣赏课中, 让学生听音乐, 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 很快意曲式结构就呈现出来, 然后, 还可以利用水果、花朵等多种形式表示, 让孩子们创造出许多的图谱, 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把喜悦挂在了脸上, 甜蜜藏在心里。

三、听、唱、跳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听音乐, 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他们需要的是静与动的结合, 在以听为主的欣赏课, 适当的插入唱一唱、跳一跳, 效果往往更好, 在唱的同时也在听音乐, 在跳的同时也是听音乐, 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体验音乐, 表现音乐。这种综合素质的训练, 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音乐促进了孩子的头脑、心理与形体的发展。

四、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 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 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 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 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 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 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 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 也要给予鼓励、谅解,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 宽容的态度处之, 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 得到认可, 充满自信, 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爱上音乐课 篇9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而言, 吸引他做某件事最根本的就是兴趣, 是发自内心的无法磨灭的喜欢。

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 我们应该试着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待音乐。记得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音乐课时, 我对孩子们说“一定要喜欢上音乐, 音乐无处不在, 音乐世界是如此如此美好”等等。可是孩子们却瞪着懵懂的双眼, 好像在画着大大的问号——“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喜欢?”就在这时, 教室敞开的窗户突然飞进一只小鸟, 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孩子们立刻兴奋得炸了锅,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小鸟是被大家的歌声吸引而来的, 是你们热爱音乐感动了小鸟, 你们听, 它也在学大家唱歌呢….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要不我们认真给来客小鸟展示一遍好吗?”“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那节课孩子们上的最认真, 也最快乐。由此事我总结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音乐世界, 让学生慢慢学会用心去爱音乐、感悟音乐!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要注意教学方法要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并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征。

另外生动的教学示范, 充分利用自制乐器,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点上, 自制简易乐器的教育价值很大。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 条件有限, 记得有一次在教《乃呦乃》时, 我从家里带来了三只吃饭用的碗, 这可是我精心挑选的, 因为敲打它它可以准确的发出13 5三个乐音, 我用它演奏出了不同的旋律, 同学们觉得神奇极了。我告诉同学们音乐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在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 不仅在象牙塔里的音乐学院, 它就在我们身边。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制简易乐器的含义很广, 它可以是课桌、书本、玻璃杯、也可以用身体各个部位来表现、体验、体现音乐的力度、速度、休止、段落、情绪等, 简易的乐器常见的有铃鼓、酒瓶吹奏乐器、自制沙锤等。

二、用情感激发动力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关系到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 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体态、范唱、指挥等, 无不传递出情感的信息, 因此, 教师应抓住情感这一纽带, 要倾注自己真实而丰富的情感, 切实感染学生, 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美的体验, 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从师以来我做了一下方法总结:

1、情景教学, 利用画面的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应, 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画面等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更加直观形象更加贴切的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渲染气氛, 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有一次我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们在黑板上贴出了很多春游的图画, 里面画了好多小朋友在湖面上划着小舟, 绿色的杨柳随着波涛荡漾起伏。这时孩子们的情绪顿时被调动起来, 主动地伴随音乐做起了划桨的动作, 大家手舞足蹈, 不一会就把歌词和旋律记得差不多了, 歌唱的是那样动情。

2、通过表演和自编舞蹈体会音乐作品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 于是我们可以按照音乐教学规律和审美教育目标, 将学生按不同形式分成小组, 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 有时是简单的律动有时是简单的动作, 但是效果极佳,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而他们的歌声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唱响于世界的最强声。对孩子的音乐教育, 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 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国民素质。

让中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 篇10

一、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我们知道,即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对艺术作品作繁琐冗长的讲述,这样不但分散学生注意力,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精练、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观察、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切忌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二、鼓励学生“听”中“思”,“听”中“说”,“听”中“动”

1.鼓励学生“听”中“思”

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这是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静则思,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听前教师出示在黑板上以写好的几个问题如:这个曲子是描述了什么场面?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绪如何?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有目的的聆听与思考。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阅兵式的场面或大型音乐会等等;速度是:快等等。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

2.“听”中“说”

有些乐曲学生没听过,不熟悉,兴趣不大。遇到這种情形,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乐曲形成的过程以及情感特征,尽量缩短学生与乐曲之间的距离,并使他们逐步融入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像《葬礼进行曲》,我并没有跟他们讲这首乐曲的名字,就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全神贯注的欣赏,之后用一个词语或一段话把自己的感受描绘出来。于是各种各样的词语诞生了“沉重”“肃穆”“悲伤”...... 有点同学甚至当场能口述一篇感人至深的小作文,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令我们赞叹不已。

3.鼓励学生“听”中“动”

如我在《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教学过程中,将此进行曲设计成拉德斯基带兵打了胜仗归来的阅兵式场面,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拉德斯基将军和他的士兵,还有夹道欢迎的群众这样的情景互动,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让枯燥的音乐欣赏变得活起来,课堂气氛非常好。

三、让流行音乐为音乐欣赏增色

把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整个音乐文化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让优秀的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流行音乐易被人们传唱,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很具体现青春活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热衷于它非常自然。教师无需禁止学生去听去唱,并且在音乐欣赏时可选用一首与欣赏作品内容相关或相近的作品,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染力,如:当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时,可事先播放腾格尔的《天堂》MTV。通过欣赏让学生对草原有初步的认识: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绿绿的草原……再去欣赏《辽阔的草原》,更易理解作品,感受体验其意境。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美"的气氛环境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它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促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乐艺术的天空。

四、运用多媒体设备,让音乐欣赏课插上多彩的翅膀

根据孩子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气氛, 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中,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主题,那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二重奏时,我把故事片〈梁祝〉中剪辑了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给他们播放,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也就自然的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重压下那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快捷的音乐转换,画面剪接将时间节省下来,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有利用电脑画面的形象生动,能优化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结合,并且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容易,乐意学,用于思维,因此这真的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爱上音乐课 篇11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所以兴趣在音乐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又需要怎样的音乐课呢?

一、争做学生心中的偶像

1. 小学低段的学生对于偶像似乎还没

有概念,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喜欢你, 就会喜欢你的课,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孩子, 他们的喜欢就是纯纯的, 是一种情感的直白表露。所以我想在上低年级学生的课时应该给他们爸爸一样的爱,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母亲。

2. 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第一:

教师的言谈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 充满艺术激情, 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第二:教师的专业功底要硬, 让学生从心里崇拜你、肯定你, 学生佩服你, 难道还会不喜欢你, 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课, 这是无可厚非的。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像爸爸,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就要像朋友, 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不可触碰的形象, 要从意识上建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 不是教师情感宣泄的对象, 他们也需要尊重, 在课堂上经常用些征求意见的口吻而不是命令式的口吻, 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身心享受

没有人喜欢被“虐待”, 当学生真正的从音乐课堂中得到了快乐, 感受到舒适, 他对于音乐课自然是向往的。记得在上四年级《月亮河》这节课时, 天气很好, 阳光透过玻璃洒入音乐教室, 在做完相应的讲解之后, 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跟我一起来体会歌曲意境, 教室里静悄悄的, 就连以往最调皮的学生也异常的安静, 我偷偷的睁开眼睛, 看到学生的一本正经, 我很欣慰, 因为从他们的表情我看出的是享受, 是音乐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音乐结束后, 我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学生听:“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教室里, 我和你们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音乐徐徐缓缓流满我们整间教室, 流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你们大家和我在同一时间融入了一幅美丽而又和谐的画卷!”讲完这一番话, 幸福这两个字在学生的脸上荡漾开来, 同时也在我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 音乐是审美的教育, 我想这节课我成功了。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抓住学生心灵

1. 抓住学生身心特点, 设计学生喜欢课堂环节

1) 适当渗透游戏教学

正如那位学生的话:“······我最喜欢音乐课, 音乐课上可以教歌还可以做游戏。”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学生喜欢游戏式的音乐课, 所以在课堂上适当的穿插游戏教学, 例如闯关游戏、一年级的红绿灯游戏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堂的实际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游戏来帮助教学,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对花》这一课时我就加入了一个“摘花”的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

2) 构建动静结合的课堂结构

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 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 音乐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 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 但是模仿能力很强, 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增加学生动的成分, 创立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 尤其低年级学生需要直观的教学方法,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孩子不认识字, 记不住歌词怎样唱歌, 怎样唱好歌?这个时候加入一些动作对于帮助学生记忆歌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记忆歌词,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学生会在“动”中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 何乐而不为之?

2. 创新导入, 利用学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对课堂的每一环节都充满期待, 从心理上引发学生的共鸣。导入的方式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游戏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是第一步, 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意就当仁不让成为第二步, 或许有的人会说就是一个导入整堂课最多占5分钟时间, 至于这么大费周折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有新意的导入方式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 多媒体动静结合、神情兼备调动学生兴趣

IT行业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何为美何为不美,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教学, 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而且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动画片情有独钟, 那么通过多媒体制作出的Flash动画无疑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何将音乐课上到学生的心里,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音乐课?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最好的良药。■

上一篇:体外定量检测下一篇:健康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