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过程定义

2024-09-21

组织过程定义(通用5篇)

组织过程定义 篇1

1概述

组织过程定义与改进过程描述建立和维护一个可用的组织过程资产集和工作环境, 以及对当前组织的过程与过程资产的强项和弱项的透彻理解, 策划、实施和部署组织的过程改进。组织过程定义与改进主要分为确定过程改进时机、策划过程改进、建立维护组织的过程资产、部署和实施组织过程改进、过程改进总结共5个过程元素。

2组织过程定义与改进过程的主要活动

2.1过程改进的时机

2.1.1分析并确定组织过程需要和目标

工程过程组根据公司的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和年度质量工作计划, 结合公司现有组织过程资产情况以及项目实施情况, 于每年年初, 在上一年度的公司质量体系管理评审会议或软件工程化过程改进总结的基础上, 确定组织过程改进的需要和目标, 形成组织过程待改进项;工程过程组根据过程改进目标、现有组织过程资产及项目实施情况, 分析出待改进项中的弱项。

2.1.2评审过程改进目标

工程过程组结合过程改进的估计成本和工作量, 对待改进的过程进行优先级排序, 识别出本年度组织过程改进项;经软件工程化管理领导组评审确认后, 形成《组织过程待改进项列表》。组织过程待改进项的收集时机。

(1) GJB5000A体系正式评价、就绪调查、内部评估后, 收集本单位内组织过程资产使用及项目实施运行相关信息及数据, 建立和维护《组织过程待改进项列表》。

(2) 工程过程组按照公司年度过程改进策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评估, 对项目的过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发库管理规定开发库是项目组内部使用, 有访问控制权限的项目组成员可自行进行出库、入库和变更的操作。

2.2建立维护组织的过程资产

工程过程组建立和维护过程改进计划, 过程改进计划原则上在一季度完成, 步骤包括:

(1) 明确参与人员及职责, 包括软件工程化管理领导组、工程过程组、项目组、厂级QA、组织资产库的功能管理组员。

(2) 确定过程改进各个活动的时间进度、参与人员及完成形式。

(3) 列出过程改进活动拟交付的工作产品清单。

(4) 上述内容形成组织过程改进计划, 纳入《软件工程化年度过程改进计划》中, 由软件工程化管理领导组主持《软件工程化年度过程改进计划》评审。过程改进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年度过程改进目标;年度体系建设情况;组织级角色的任命;试点计划和推广计划;组织过程资产库的相关采集和维护计划等。

2.3建立维护组织的过程资产

2.3.1建立维护组织标准过程

工程过程组根据组织的现有的过程文件以及项目执行实际情况, 编制或维护组织标准过程及其规范、规程、指南、模板、检查单等工作产品, 形成组织的标准过程集。

2.3.2建立维护生存周期模型

工程过程组基于公司各研究所项目的领域特征和软件产品的开发情况, 开发出适合公司各类软件产品的生存周期模型, 并形成软件生存周期选择指南。

2.3.3建立维护组织标准过程裁剪指南

工程过程组按照生存周期选择的类别, 对已完成的组织标准过程集, 制定或维护裁剪准则及裁剪指南, 形成标准过程裁剪指南。

2.3.4建立和维护组织过程资产库

工程过程组根据组织过程需要以及项目的需求建立和维护组织过程资产库, 组织过程资产库包括:标准过程库、历史项目库、风险库、测量库、工作环境标准列表、经验教训案例库、重用库;组织过程资产库的建立、维护如下:

(1) 标准过程库:标准过程库功能管理员对体系文件的版本进行管理和发布, 收集体系文件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经工程过程组讨论后修改, 原则上过程文件、规程、规范和指南的维护每年至少一次, 模板和检查单适时修改, 标准过程库功能管理员提出入库申请, 经工程过程组审查通过, 组长审批后入标准过程库。

(2) 历史项目库、风险库、测量库、经验教训案例库、重用库、工作环境标准列表:项目软件负责人在项目软件总结一周内提交入库申请和项目信息到厂级QA处。功能管理员初审后, 召集工程过程组会议审查通过, 组长审批后入相应的资产库。功能管理员可以按季度收集汇总后一并开会评审, 对资产库的维护每年至少一次。

2.4实施和部署组织过程改进

2.4.1确定需试点的过程

工程过程组根据软件工程化年度过程改进计划中组织过程改进目标和组织过程改进项, 结合公司年度软件工程化推广实施计划中的项目, 对于《组织过程待改进项列表》中和用户明确要求的过程标识、确定需试点的过程, 并开展试点实施工作, 内容包括:选择试点范围;确定试点参与人员;明确试点实施周期;项目组提出试点改进意见或建议;工程过程组中组织测量库管理员收集、分析测量数据;工程过程组汇总分析组织过程资产的适用性, 并完成试点总结, 试点实施总结由软件工程化管理领导组批准。

2.4.2策划组织资产部署和推广活动

工程过程组策划组织资产部署和推广活动, 标识、推广、使用和维护组织过程资产, 组织资产的维护发布原则上每年度一次。

2.4.3确保推广组织标准过程

确保在项目实施中运用推广组织标准过程, 工程过程组负责予以指导。

2.4.4收集组织过程资产改进数据

工程过程组结合年度推广项目的实施, 按照组织资产库的功能管理组员分工, 监控项目实施中对组织过程资产的使用情况, 收集组织过程资产改进数据, 并将与组织过程有关的经验纳入组织的过程资产。

2.5过程改进总结

工程过程组对过程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组织过程资产的建立、部署和推广情况、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总结, 对下一阶段和后续过程改进工作提出建议, 形成《软件工程化年度过程改进总结报告》, 工程过程组组织, 软件工程化管理领导组主持《软件工程化年度过程改进总结》评审。

3结语

组织过程定义和改进过程是巩固和维护组织过程资产的重要措施, 组织过程资产的建设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展现。通过对公司组织过程的推进, 编制和维护组织标准过程及其规范、规程、指南、模板、检查单等工作产品, 建立了充实有效的组织资产, 不仅缩短了公司项目研发周期, 降低了研发成本, 同时保证了研发的高效、准确。

“相”及“组织”概念的定义 篇2

1“相”的概念

“相”在材料科学基础和其他材料专业课程中是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之一, 一些教材中对其有明确的定义, 而有些教材中则定义不明确。对于有明确定义的教科书, 也没有统一的叙述。例如:

在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编著的《材料科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 “相”的定义是:人们把具有相同的 (或连续变化的) 成分、结构和性能的部分 (或区域) 称为合金相或简称相。

在胡赓祥、蔡珣、戎咏华编著的《材料科学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 “相”的定义是:所谓相, 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在石力开主编的《材料词典》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 词条“相”的定义是:一个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系统, 在一定的外部约束条件的作用下达到平衡时, 系统内形成一个或多个相互区别的均匀区域。具有同样结构与性质的均匀区域便构成一个相。

以上定义对“相”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叙述, 但细致分析, 应该说不是很准确, 仍然存在问题。例如, 按照这些概念, “相”是“部分”或者“区域”, 这容易让人费解, 也是学生学习中容易迷糊的地方。

英文教材中是怎么定义“相”的呢?“相”的英文名称比较确定:“phase”。在一本英文教材中, 是这样定义的, “A phase may be defined as a homogenous portion of a system that has uniform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翻译成中文:“相可以定义为系统中的一个均匀部分, 它具有均匀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很有意思的是, 这里用了“may be defined”, 说明编者对于这一定义并不满意。

在美国材料学会 (ASM) 编写的手册中, 对“相”的定义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其原文为:The term"phase"refers to that region of space occupied by a physically homogeneous material.However, there are two uses of the term:the strict sense normally used by physical scientists and the somewhat looser sense normally used by materials engineers.In the strictest sense, homogeneous means that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throughout the region of space occupied by the phase are absolutely identical, and any change in condition of state, no matter how small, will result in a different phase.For example, a sample of solid metal with an apparently homogeneous appearance is not truly a single-phase material, because the pressure condition varies in the sample due to its own weight in the gravitational field.In a phase diagram, however, each single-phase field is usually given a single label, and engineers often find it convenient to use this label to refer to all the materials lying within the field, regardless of how much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continuously change from one part of the field to another.This means that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rms"phase"and"phase field"is seldom made, and all materials having the same phase name are referred to as the same phase.

根据这一定义, “相”是一个空间区域, 并呈现均匀的 (或相同的) 物理特性。同时, 基于此, 提出了严格意义和不那么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讲, 均匀的物理特性意味着“相”所占据空间的物理特性要绝对相同, 任何变化都会使其不是一个“相”。例如, 一个试样的不同部位所受的重力场有变化, 则不是一个“相”。当然, 这是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得到的推论。从材料研究者的角度, 需要“不那么严格意义上的定义”。“相”是相图上的一个单相区, “相”允许在一个相区中物理特性的连续变化, “相”实际上与“相区”的概念没有很大的区别。

参照国内外这些描述, “相”的定义中应该叙述以下性质:“相”是一个系统 (或称聚集体, 或空间区域) ;“相”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 或聚集状态 (为了说明液相或气相) ;在相图中位于一个单相区称为一“相”, 允许物理特性的连续变化。基于此, 本文试着提出“相”的概念供商榷:“相”是一个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空间区域 (或聚集体、或系统) , 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或聚集状态, 在相图中位于一个单相区中, 允许物理特性的连续变化。

2“组织”的概念

“组织”也是材料学知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并且经常要求学生掌握“相”与“组织”的区别, 要掌握用“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标识相图。而对“组织”有明确定义的教科书较少。在给学生讲述“组织”时, 一般需要反复举例, 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组织”, 在什么情况下称为“相”。似乎“组织”是一个需要学生深刻意会的重要概念。

在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编著的《材料科学基础》中, 这样定义“组织”: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 一定成分的合金可以由若干不同的相组成, 这些相的总体便称为合金的组织。细致思考, 这一概念仍然不能准确定义“组织”。例如:单相也可以称为“组织”, 并且按照上述定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塑形变形后形成的“纤维组织”。在一些教材中, 将“组织”与“微观组织”或“显微组织”之间模糊化处理, 但“微观组织”体会起来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而“组织”则有具体的对象特征, 如“魏氏组织”“共析组织”“带状组织”等。

互联网上有人这样说明组织:“组织则可以理解是一种结合形态。比如共晶组织, 就是共晶转变是同时析出的两种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形态;还有比如冷变形金属晶粒被压扁, 拉长, 形成纤维组织, 其实就是一种形态, 回复仅是消除一定的加工硬化 (降低位错密度) , 形态没变化, 只有再结晶后成变成等轴晶, 也就是转变成了等轴晶组织。组织可以由多个相组成, 但不能说是由相构成组织的”。可以看出, “组织”似乎成为一个需要深刻意会的重要概念。

一个很有意思的感觉是, “组织”好像是汉语中才特殊强调的概念。当查阅英文中是怎么定义“组织”时, 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汇。如果翻阅英语教材中与汉语“组织”相关的内容时, 有如下词汇可以对应:microstructure, structure, constitution, constituent等。这里, “microstructure”能够对应的情形更多些, 但这个词本身的涵义应该比“组织”更宽泛些, 与汉语的“微观组织”类似。“structure”有时是指晶体结构, 也不能和汉语“组织”准确对应。汉语中“相组成物的相图”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图”在英语中可以用“phase diagram”和“constitutional d i a g r a m”标识。“组织”还有一个对应词汇“organization”, 但显然不是材料科学中“组织”所表达的意思。由于“组织”这个概念的特殊性, 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词汇“zuzhi-structure”, 以丰富材料科学的英语词汇。

根据“组织”表示的对象, 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几点:“组织”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组织”应该在微观尺度上具有特定的形态以相互区别;不同“组织”的性能各有特点。基于此, 本文也试着提出“组织”的概念供商榷:“组织”是具有 (可相互区别的) 特定微观形态和性能的空间区域 (或聚集体、或系统) , 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

摘要:“相”与“组织”是材料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目前的材料科学基础和工程材料教材中, 相关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根据目前一些教材中的定义及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阐述了这两个重要概念应有的内涵, 并提出“相”与“组织”的定义。

工作流引擎过程定义的设计与实现 篇3

关键词:工作流引擎,过程定义,解析,版本控制

1 工作流引擎的过程定义

过程定义是一个业务过程支持自动化操作的形式化表现, 过程定义由任务网络及其关系, 过程开始和终止的条件, 任务资源, 诸如参与者、相关的IT应用及数据等组成。在工作流引擎的过程定义方面, 工作流管理联盟定义了工作流模型的一个元模型, 这个元模型有利于建立可以在多个工作流产品之间交换信息的模型。由该模型可知, 工作流定义反映了企业中的一个经营过程的目的, 它由多个活动与多个工作流相关数据组成, 其中活动是它的组成核心。活动对应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任务, 主要反映了完成企业经营过程需要执行哪些功能操作。活动所产生的任务项根据活动的类型执行, 如果活动类型为手动, 任务项就分配给活动的操作人员或组织单位的角色;如果活动类型为自动, 引擎就自动激活相应的应用程序完成任务。转换条件和相关数据主要负责为过程实例的推进提供导航依据。

2 过程定义语言的采用

本设计的过程定义语言采用的是XPDL (XML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 。XPDL是基于过程定义元模型, 是由工作流管理联盟制定的一种采用符合XML语法的文本描述语言。XPDL根据过程定义元模型, 制定了自己的语言结构, 用一个XML Schema表示, 通过该语言结构实现过程定义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解决方案使用的是XML Schema中定义的主要元素“Package”和“Workfl ow Process”, 其元素结构如图1、图2所示。

3 过程定义文件设计

本设计方案选用了一个典型的经营过程:自行车的订购。根据流程图, 用XPDL表示该经营过程的文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4 过程定义的解析

XML开发组织为开发人员使用XML文档提供了许多API。通过这些API可以进行过程定义的解析, 最流行和广泛使用的API中的四种:文档对象模型 (Document Object Model (DOM) ) 、用于XML的简单API (Simple API for XML (SAX) ) 、DOM4J和用于XML解析的Java API (Java API for XML Parsing (JAXP) ) [3]。根据解析的机理大致可分成两种。第一种解析机理:解析器一次性读取完整文档, 接着在内存中构造一个树结构, 然后代码就可使用相关接口对这个树结构进行操作。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有DOM、DOM4J、JAXP。第二种机理:解析器基于事件, 实际上是通过串行的方式来处理文档的, 当解析器发现元素、文本和文档等元素开始或结束时, 它向应用程序发送消息, 由应用程序决定如何进行处理, 解析器本身不创建任何的对象, 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有SAX。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式由于创建了内存树, 所以对内存树的操作就比较简单, 功能也强大, 程序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对树进行遍历, 查找需要的元素。这种方式的缺点是:a、由于需要在内存中构建完整文档的树结构, 当文档很大时对内存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b、内存树会表示文档中每个元素, 但是如果程序只需要文档的一小部分, 那么那些根本就不会被使用对象的创建是很浪费的。c、解析器在程序运行前先要读取完整文档, 那么当文档很大时, 会引起程序运行的显著延迟。第二种方式由于基于事件响应, 解析器一旦发现对象要素开始时就会产生一个事件, 程序就会立即生成结果, 而不必文档解析完毕后才开始。特别是, 当程序只查找某些文档信息时, 程序只要一找到所要的内容就会抛出一个异常。该异常会使SAX解析器停止, 然后程序就可以用查到的信息开始做任何事了。当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a、SAX事件没处理文档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须自己编写程序才能处理元素的关系。b、SAX事件是暂时的, 如果需要对XML中的数据进行多次访问, 那么就需要对该文档进行多次解析。综合上述因素, 同时考虑本设计方案的过程定义文档自身特点:文档规模相对都不是很大, 过程定义解析后, 对各个元素的操作要求高, 必须知道每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所以决定采用针对编程人员操作比较方便的DOM4J和JAXP相结合的方式, 对过程定义解析提供接口。

在具有的实现过程中, 设计方案对过程定义中包含在XPDL_Schema规范中的元素通过DOM4J进行解析, 采用名称空间识别的办法 (父元素和子元素必须在同一名称空间中, 才可以通过父元素查找相应的子元素) , 完成对内存树的操作, 而针对定义在‘工作流过程’元素的扩展属性内的‘事务’元素, 方案采用JAXP进行解析, 直接通过元素的标记进行判断, 不考虑名称空间。通过两个接口的结合调用, 实现定义的工作流过程解析工作。

本方案的过程定义解析实现的部分代码如下:

(1) 用DOM4J接口完成过程定义中主要元素的解析:

5 流程版本的解决方案

5.1 实现的功能

(1) 运行过程中对过程定义的改变, 确保原流程继续正常运行。

(2) 流程管理员指定过程定义的版本, 引擎根据版本号, 调用、解析相应的过程定义, 实现流程实例的运行。

5.2 实现的思路

(1) 过程定义的改变, 使得过程定义文件中的元素的属性或其子元素的个数改变, 不同版本过程定义的保存形式一般有两种情况:a、修改原来的过程定义文件。b、另外生成一个xpdl过程定义文件保存改变后的过程定义。对于第一种情况, 经营流程的改变可以在过程定义的Workfl ow Processes的元素中添加不同的子元素“Workfl ow Process”, 根据“Workfl ow Process”中属性‘Id’和‘Name’定义不同版本的流程。采用这种方式保存, 在过程定义加载时就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每次都加载所有版本的过程定义, 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的版本的流程很少使用, 就会占用不必要的内存;另一种情况是通过版本的判断进行指定加载, 这种情况下, 如果一个经营流程下面本来就有多个“Workfl ow Process”, 这样在就会给版本判断带来困难。对于第二种情况, 由于不同版本的过程定义保存在不同的文件中, 在进行过程定义加载时, 就可以通过过程定义的文件名字来快速加载不同版本地过程定义, 从而避免了第一种保存方式的弊端。通过以上比较, 本设计方案采用第二种方法来保存不同版本的流程。

(2) 关于部分执行的过程实例, 如果流程版本更改, 其继续运行时采用哪种版本, 设计的想法是如果创建新的流程的时候, 使用更改后新的版本, 以前没有执行完成的过程实例还是按照原来的版本执行。根据这种思路, 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果流程没有中断, 即package包没有重新载入, package中的内容是不会改变的, 这样原流程可以继续进行, 关键是如果原流程挂起, 引擎重新启动, 两个流程采用的package包就不是同一个, 如何判断应采用哪个就是关键。其解决思路:a、把每个流程实例的package Id作为不同版本的xpdl过程定义文件唯一标志。b、在引擎启动后, 将每个流程实例的package Id保存到数据库中, 并且把流程的最新版本的package Id作为引擎启动后默认加载包的Id。c、引擎启动后, 首先加载默认的Package, 然后到数据库中查找没有完成的流程实例, 如果其package Id的值不是默认的package Id值, 加载其相应的Package, 这样原流程恢复后就可以根据package Id采用原来的package包。d、新的流程也可以采用人工指定的方式加载指定的package包。

5.3 开发约定、应用接口

(1) xpdl过程文件的命名规则, 每个过程文件名字为其过程定义中“Package Id”的值, 扩展名称为xml, 例如Package Id="dreambike_300", 其相应的过程文件名称为:“dreambike_300.xml”;其中‘300’为版本号, 版本号用3位数字表示, 针对与同一个流程, 新的版本号必须比旧的版本号大。

(2) 过程文件的加载。第一部分是com.rongji.workflow.demo.dreambike.Bike Order Manager中相应函数的解释:a、public String get Lastestxml (String files[]) :得到最新版本的xpdl过程文件的名称。b、private void add Lastest Packge () :加载最新版本的xpdl过程文件。c、private void add Packgeby Id (String pkg Id) :加载指定版本的xpdl过程文件。第二部分是com.rongji.workfl ow.engine.Wf Engine中相应函数的解释:a、public Array List get Package Id And Proc Id () :得到数据库中没有完成的过程实例的Package Id和Process Id, b、public void recorve r Former Process Instanse (String package Id, String proc Id) :恢复指定package Id和process Id的过程实例。c、public void add Repository Manager (Wf Repository Manager ar, String process Name) :加载流程的应用到应用仓库中, 同时加载多个过程定义时, 应用仓库中针对不同的应用只保存一份。

参考文献

[1]河江斌.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土地登记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 2004, 11:19.

组织过程定义 篇4

一、从“圆规”到“直尺”———突破画圆工具, 理解圆的内涵

学生对圆既熟悉又陌生, 一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形状特征 (半径、直径及关系等) , 另一方面对圆的图形性质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 又知之甚少。用圆规画圆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圆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归纳出画圆的方法的两个要点:定点和定长。但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思辨活动比较少, 也就是说画圆为什么要定点、定长, 这个概念学生是模糊的。因此在学生掌握了用圆规画圆后再提出一个思维挑战:用直尺画圆。用直尺画圆, 先让学生定点, 然后思考定长。怎么定长是考验学生的关键问题, 学生必定会思考怎么才能使从定点出发的线段相等。通过实践学生想出了五种方法, 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到圆的本质属性———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因此, 用概念的本质去解决画圆的方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师:你能用圆规画圆吗?请你试着画一个圆, 画圆时想一想要注意什么呢? (生画圆)

师:说一说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圆规两脚分开。

生:圆规两脚之间的高度要一样。

生:画圆的过程中圆规要稍微倾斜30 度左右, 使画出的圆的线条流畅, 画圆过程中带有针的一端不能移动。

生:圆规两脚的距离不能改变。

师:圆规两脚的距离为什么不能动?

生:动了就是一个脚到圆心的距离不相等了。

生:动了半径就不一样了。

……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说的注意点, 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1) 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定点; (2) 圆规两脚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定长。

师:按照同学们说的, 老师也来画一个 (边说边画) , 先定点, 再定长。

师:请你把刚才画的圆修正一下, 或重画一个。

……

师:刚才我们用了圆规, 先定点再定长画了一个圆, 你能不能用直尺, 利用定点、定长这两个知识点画一个圆呢?你打算怎么画?小组讨论下。

方法一:

生:我们组的办法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 然后从这个点出发画3cm长的线段, 画得越多越好, 然后把各条线段的另一端点用曲线连起来。

师:画得越多越好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圆的半径都相等的, 其实这些线段就是圆的半径, 半径可以画无数条, 画得越多曲线就容易连起来。

方法二:

生:我们跟他们不一样。先画一条10cm的线段, 取一个中点, 再通过中点画20 条10cm的线段, 并且这个点都是这些线段的中点。然后把这些线段的端点用曲线连接起来。

师:你的定点、定长在哪里?

生:定点其实是这个中点, 定长是10cm线段的一半5cm。

师:为什么要画20 条这样的线段呢?

生:线段画得越多越好, 曲线就容易连接起来, 不一定要20 条, 30 条、40 条都可以。

方法三:

生:先画一个十字架, 每条线段定一个点到中点的距离相等, 然后把4 个点用曲线连接起来。

师:……

方法四:

生:用一把直尺量取一段长度作为圆的直径, 记录下这条线段的中点, 把这个中点作为圆的圆心, 把直径作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 然后作这样无数个正方形, 这样正方形的顶点就会构成一个圆的图形, 这个我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

方法五:

生:画一个正六边形, 然后把多边形的顶点用弧线连起来。

……

师:你们的方法太好了, 用直尺也能画圆。那让我们一起来用直尺画圆吧。

二、从“小”到“大”———突破空间的局限, 体验圆的特征

如果说用圆规画小圆、等圆是让学生感受画大小不同的圆是跟定长有关, 那么让学生在操场上思考怎样画大圆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 画圆不一定要用圆规, 只要有定点与定长就可以, 这也是对用直尺画圆的突破。因此, 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用“十字坐标”法画圆, 这种方法其实是对直尺画圆的一种迁移。而学生想到了用钉子与绳子画圆的方法是一种对圆定义的突破。只要将与圆心距离处处相等的点连起来就成圆了, 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圆的特征。因此, 这样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一种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直尺在纸上画圆。老师这里有一个半径为4cm的圆, 你能跟我画一个同样大的圆吗?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生:只要我画的圆半径定在4cm就行了。

生:……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与老师的圆一样大的圆。 (生画圆)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纸上画一些小圆, 如果要在我们的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2.5 米的大圆, 你有没有好方法? (生思考)

师 (启发) :我们的圆规比较小、直尺比较短, 篮球场上画大圆还能用它们来画吗?

生:不行。

师:那我们的定点、定长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一根2.5 米长的绳子, 固定一端, 然后以另一端绕着这个端点转一周就成了一个大圆。

生:还可以先在操场上画十字坐标, 以十字坐标的交叉点为圆心, 定好上下和左右的半径, 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连接它们的对角线, 采用切割的方法, 先把正方形切成正8 边形, 再切成正16 边形, 再切成正32 边形。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成圆了。

三、从“方”到“圆”———突破思维限制, 感悟圆的本质

“一中同长”是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与内化的重要属性, 而“曲线图形”“没有角”等特点是圆的非本质属性。从中心到图形上相等的线段条数的对比教学, 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多边形特征的认识, 另一方面更是在比较辨析中促成了学生对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深层次认同。从正六边形一直到正800边形, 更是架起了多边形与圆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有了直与曲图形辩证统一、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的思考。

师:同学们, 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特征就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的, 圆确实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知道古人是怎么说圆的特征吗?

师:古人说圆是“一中同长”, 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一个中心点!

师 (笑着) :什么是“同长”?

生:半径一样长, 直径的长度也一样长。

师 (反问) :圆, 有这个特征吗?

生 (齐声) :是的。

师: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中“一中不同长”吗? (如下图)

生:如果把线连到三角形的边上, 那么它们线段的长度就是不一样的。

师:连在各顶点上的长度是相等的, 但连接边上的长度与连接顶点长度就不一样了 (出示课件) , 但是圆呢?

生:都一样。

师:是的, 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而且正三角形内, 中心到顶点有3 条线段相等, 正方形有4 条, 正五边形有5 条……圆呢?

生:有无数条。

师: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因为圆上面有无数个点。

师:那谁来说说, 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

生:一端在圆心, 一端是圆上任意的一个点。

师:其实, 圆出于方。 (课件演示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 最后转变成圆的动态过程)

生 (惊奇) :成一个圆了!

师:现在是正800边形!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圆是正多边形变成的。

生:我认为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生:圆可以想象成正无数边形。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闭眼想一想, 当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 这个正多边形会接近什么图形?

生:圆。

师: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方无隅”。大方就是指最大最大的方, “无隅”猜一猜, “隅”是什么意思?

生:角。

师:这样一来, 圆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是的。

师:是的, 圆“一中同长”才是它的本质特征,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墨子就发现了, 比西方早了1000 多年……

组织过程定义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9例, 包括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等。其中男52例, 女17例, 年龄41~83岁, 中位年龄63岁。根据肺内大体肿瘤体积 (Vt) 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肺内大体肿瘤体积<125 cm3, 共38例;B组肺内大体肿瘤体积≥125 cm3, 共3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热塑膜固定体位, 强化CT模拟定位, 层厚5 mm, 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到肋膈角, 包全两肺[3]。应用核通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由放疗医师根据规范勾画靶区, 包括肿瘤靶区 (GTV) 、临床靶区 (CTV) 和计划靶区 (PTV) ;同时勾画邻近正常组织器官, 包括脊髓、气管、双肺和心脏等。物理师根据要求完成治疗计划, 经放疗医师确认后, 通过新华模拟机验证位置, 应用瓦里安医用直线加速器6 MV X射线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每天1次, 每周5次, 常规分割, 总剂量50~66 Gy。

1.3 计划设计

将A、B两组患者的CT定位图像各复制4份, 分别使用4种不同的方法勾画正常肺组织:计划一 (P1) :将PTV外所有具备正常肺功能的肺组织定义为正常肺组织;计划二 (P2) :将CTV外所有具备正常肺功能的肺组织定义为正常肺组织;计划三 (P3) :将GTV外所有具备正常肺功能的肺组织定义为正常肺组织;计划四 (P4) :将整个双肺定义为正常肺组织。P1~P4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方案相同。

1.4 治疗计划评价

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 分析比较A、B两组患者P1~P4计划的V20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患者的治疗计划中, P1~P4的V20均值都呈增加趋势。A组P1~P4的V20均值分别为:18.0%、19.0%、20.0%、21.2%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B组P1~P4的V20均值分别为:25.5%、27.1%、29.4%、31.5%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A、B两组肺癌患者P1~P4计划的V20值比较结果, 见图1。

3 讨论

放射性肺损伤是肺原发性或转移性癌以及食管癌、乳腺癌、淋巴瘤或其他纵隔肿瘤行放射治疗时的一种并发症[4], 美国放射治疗肿瘤组 (RTOG) 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5]将发生在放疗开始后90 d以内者称为急性放射性肺炎, 90 d以后者称为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 分级标准为6级:0级:无变化;1级:轻度干咳或用力性呼吸困难;2级:需麻醉药、止咳药治疗的持续咳嗽, 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3级:经麻醉药、止咳药治疗无效的严重咳嗽或休息时呼吸困难, 有临床或放射学证据的肺炎, 需间隙吸氧或激素治疗;4级:严重呼吸困难, 需持续吸氧或辅助通气;5级:死亡。目前, 放射性肺损伤已成为影响胸部肿瘤放疗的主要因素, 许多患者因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而中断治疗, 也有部分患者发展为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甚至死亡。因此, 如何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对临床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地利用肺剂量学参数来预测放射性肺炎。研究最多的肺剂量学参数指标是接受一定剂量照射的肺的体积比 (Vdose) 。Graham等[6]通过对99例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中肺受照射的体积、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高低和严重程度相关, 其中V20的相关性最强:当V20<20%时, 无放射性肺炎发生;当V20介于22%~31%时, 约8%的患者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当V20>32%时, 有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科院肿瘤医院通过对接受3D-CRT治疗的107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也证实[7], V20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

制定治疗计划过程中, 对V20的要求各单位大致相同, 大都定义为在单纯放疗时V20<35%, 在同步放化疗时V20<30%。但是关于正常肺组织的勾画却不尽相同, 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将双肺体积减去GTV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2) 将双肺体积减去CTV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3) 将双肺体积减去PTV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4) 将整个双肺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Hope[8]、Seppenwoolde[9]等研究中将双肺体积减去GTV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可能根据的是GTV接受的高处方剂量和正常肺组织有明显差别, 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正常肺组织定义法。目前,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则将正常肺组织定义为双肺体积减去CTV, 其根据可能是CTV不属于完全正常的肺组织, 如RTOG-0617研究就采用了该定义。此外, 一些学者[10,11,12]在其研究中则运用了双肺体积减去PTV作为正常肺组织的定义, 其根据可能为PTV是真正治疗的区域, 为实际高剂量区, 减去PTV即减少肺V20中所有的高剂量区, 相较于减去GTV更为合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相较于将全肺组织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采用将双肺体积减去PTV的肺组织定义, V20似乎更好, 但却会部分掩盖PTV-GTV区域肺组织的损伤, 尤其当肺内大体肿瘤体积较大时更为突出。当肺内PTV的体积大于某一数值时, 原有的V20等指标将严重偏离限制数值。肺内大体肿瘤体积较大, 正常肺组织相对较小, 无论怎样优化, 均难以满足肺组织的剂量体积参数限制要求, 此种情况下, 如果将全肺组织定义为正常肺组织, 虽然V20可能相对较高, 但却能进一步提示实施放射治疗时潜在的肺损伤情况, 提醒医生小心处理 (特别是因肺内大体肿瘤较大, V20很难控制在35%以内时) 。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V20的比较表明, 4种正常肺组织勾画方法在统计数据上有所差别。这4种常见的正常肺组织勾画方法在肺内大体肿瘤体积较小时 (本研究以肺内大体肿瘤体积125 cm3为界) , V20数值差别无显著意义;肺内大体肿瘤体积较大时, V20数值差异显著。

综上, 笔者认为, 无论按照何种定义勾画正常肺组织, 不能将V20指标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 需根据肺内大体肿瘤体积的实际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彭莹莹, 张书旭, 余辉, 等.PET/CT图像分割技术在肺癌放疗计划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6) :160-163.

[2]Graves PR, Siddiqui F, Anscher MS, et al.Radiation pulmonary toxicity:from mechanisms to management[J].Semin Radiat Oncol, 2010, 20 (3) :201-207.

[3]张英杰, 李建彬, 田世禹, 等.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15 (16) :1264-1267.

[4]郝润松, 韩庆森, 亓进友, 等.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影像学表现及病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 10 (3) :227-233.

[5]Bradley JD, Hope A, EI Napa I, et al.A nomogram to predict radiation pneumonitis, derived from a combined analysis of RTOG 9311 and institutional data[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7, 69 (4) :985-992.

[6]Graham MV, Purdy JA, Emami B, et al.Clinical dose volume histogram analysis for pneumonitis after 3D treatment for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9, 45 (2) :323-329.

[7]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600-648.

[8]Hope AJ, Lindsay PE, E1 Naqa I, et al.Modeling radiation pneumonitis risk with clinical, dosimetric, and spatial parameter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6, 65 (1) :112-124.

[9]Seppenwoolde Y, De Jaeger K, Boersma LJ, et al.Regional differences in lung radiosensitivity after radio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 60 (3) :748-758.

[10]Wang S, Liao Z, Wei X, et al.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dosimetric factors assoc iated with treatment-related pneumonitis (TRP)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treated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6, 66 (5) :1399-1407.

[11]Ramella S, Trodella L, Mineo TC, et al.Adding ipsilateral V20 and V30 to conventional dosimetric constraints predicts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stageⅢA-B NSCLC treated with combined-modality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0, 76 (1) :110-115.

上一篇:跨国企业人才管理下一篇:小微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