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差异(精选5篇)
教材差异 篇1
摘要:语言存在多种社会变体, 从性别角度来看, 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存在显著差别。本文从男性和女性在话题选择及词汇选择角度入手, 分析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的差异所在, 以期结合其谈谈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语言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变异。从性别角度来看,有性别语言:从广义来说是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和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究竟各自具有哪些特征呢?能否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呢?以下,笔者将从性别差异体现较为明显的两个角度入手进行简要分析。
一般来说,男孩比较喜欢参与冒险、体力性的活动游戏,女孩喜欢参与文静、较手工性的活动游戏。比如说,男孩喜欢打球、玩“警察抓小偷”,而女孩更倾向于玩布娃娃,办家家酒。这种兴趣差异也影响到其长大的兴趣爱好取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身边的朋友谈论话题的差异。一般来说,男性更喜欢谈论各种体育活动,发生的国家大事,各自的工作情况,并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女性更喜欢谈论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家庭工作琐事,或是身边朋友的琐事,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阳刚之气”形容男性,用“婉约若水”形容女性的原因之一。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绝不是说男性只谈论政治、军事、性、金钱、体育等,女性只谈论儿童、家庭、家务、情感、时尚等。以往的社会中,女性总是深锁闺房中,因而能接触到的也就仅仅是家庭、家务等琐事,男性主外,接触的也常常是政治、军事等。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与社会接触的多样化,女性参与到了职业群体中,各行各业都有女性的影子。女性谈论话题也会涉及国家大事,男性谈论话题也会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性别的人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只能说是一般特点,但并不是绝对的。
男性和女性在交谈的话题选择上存在差异性,那么如何利用此特点组织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呢?根据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目标的四大特点:“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我们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讲求按照不同的年龄、不同目的的学习者的需求来编写教材;编排也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要讲求语言的交际性原则,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材内容和形式要生动形象。以中高级教材编写为例。倘若现编写“女性教材”,即可以采用以话题为纲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然后寻求在话题中体现功能和结构,从女性常接触到的场景来提取话题点,如:家庭生活、商场购物等。相应的,课文所要展现的语言项目也就有所不同了。从词汇上来看,重点词汇将是聚焦于“生活”等,而表达技能训练也将聚焦于“如何讨价还价”,等等。同样的,倘若编写“男性教材”,即可以从男性常接触到的场景来提取话题点,如:工作单位等。重点词汇主要是关于“公司、薪金、职位”等专业词汇,从表达技能上来看,男性教材主要训练学习者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议论功能要多于抒情功能。所编写的教材还可以配套相应的视频短片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巩固学习者所学知识点。例如,学习“美容化妆”话题课时,可以配套介绍各种流行化妆品或是化妆方法。一方面课文本身就是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加之以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就可以把教材的趣味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从表面上看,谈到词语的使用都离不开其依托的话题。正是因为男女在谈论的话题上的差异,造成了各自使用词语的差异。女性使用到“家庭生活、商场购物、孩子教育、感情问题、美容化妆、瘦身减肥”等方面的词语要高于男性,男性使用“工作单位、政治军事、体育竞技、科技自然”等方面的词语要高于女性。其次,究其深层原因,从心理差异上来看。有人研究得知:女性在视觉反应上(包括分辨颜色和表情变化)要强于男性,因此,女性使用颜色词要比男性更为精准和多样化。比如说,形容同一种颜色,男性使用的词语可能只是“蓝色”,而女性使用的词语能够精确到“天蓝色”。可见,女性对颜色词语的要求量要大于男性。
从词类上看,正是因为女性更加注重于感情的表达,所以女性对感叹词、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男性。女性在表达惊讶时,常常使用“呀!”“哎呀!”“妈啊!”“天啊!”等。但是男性一般对惊讶都是“不露声色”,这样才能体现出男性沉稳的特点。在表达不满的情绪时,女性可能使用“真是的”、“太过分了”等语句,但是男性可能倾向于使用“哼!”“呸!”等词,甚至使用一些脏词脏话。另外,从语气词上看,有人研究得知在疑问句中,“吗、嘛、啦、呢、吧、啊”等语气词在女性言语中的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男性。(曹志斌1987)而语气词用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是后附和轻声的。说话轻而柔即是女性说话的一大特点。男性说话重而刚,如果使用过多的语气词,容易给人一种“没有男子气概”的感觉。与话题选择相似的情况是,词语的选择也没有定式,并没有规定女性只能选择使用哪些词语,男性只能选择使用另外哪些词语。它们中间并没有明显的过渡带。
既然男性和女性在词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那么又如何将这一特点编排入对外汉语教材中呢?同样,根据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目标的四大特点,要按照学生的需要来编排教材。例如,女性对颜色词的精确度比男性要高,那么在女性教材中,就要把生词表中的颜色词编排得比男性教材生词表中的颜色词丰富。同样的,因为女性使用语气词、感叹词的频率要比男性高,那么在课后的习题中,女性教材就要适当地提高对这两种词类的操练度。从此教材存在的问题上来看,这样的性别教材不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现行的课堂基本上都是由男女生混合而组成的,但是性别教材的投入使用就需要一个实验组进行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此类教材更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同时,从教学对象来看,此类教材只适用于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学习者使用。
总之,利用语言的性别差异来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着常规教材所没有的优点,但是如果想要投入真正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则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齐沪扬, 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2]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
[3]艾晓明.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4]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教材差异 篇2
杨老师这个问题提的真的有深度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有时甚至一个问题下去,鸦雀无声,见不到一只举起的手。有时也会部分学生沉默,部分学生却十分积极。那么,学生不积极举手发言,出现个体差异,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呢?
通过平日教学,以及在外校听课的观察,我认为产生个体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会家庭背景、智力基础差异较大。
2、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总认为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为改变不了的。这想法,实际上就默许了差距,导致差异变大。
3、教学内容多,为赶进度,就沿袭了老例备课上课,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
4、备课忽略学情和差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也就忽略了个体差异。
改变这种现状,应才能够以下入手。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关注学生差异。《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因为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层次、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在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时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读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预想之外。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 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在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就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出现。给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要认同各种想法,这样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四,依据学生差异设计练习。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学生都有是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差异发展。考虑学生差异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学生差异,而要力求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曾强学习自信心。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差异分析 篇3
一、编写体例方面差异
众所周知,台湾书籍为右侧装订,竖排,自左往右翻页,自右往左阅读,这与中国古代典籍的装订和阅读习惯完全一致,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台湾版教材的基本编写体例是,教材采用“单元组织”的方式统整编写,以每3~4篇课文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课文内容结束后,以较大篇幅组织“统整活动”。其具体安排顺序有6个方面的内容,即单元主题介绍→单元导读→问题讨论→课文3~4篇→统整活动→试一试或想一想。以第一单元为例,其按照先后顺序编写的情况如下。
第一单元:生态与环境
单元导读:本单元通过三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来谈论生态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一起爱护地球,维护自然环境。
问题讨论:
1.我们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护动物?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怎么做?
课文:
第一课:湖边漫步(刘克襄)
第二课:带箭的花凫(夏婉云)
第三课:珍珠光彩的蝴蝶梦(王洛夫)
第四课:迈向低碳生活
统整活动:
1.词语的运用。(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笼统”用语和“精确”用语的区别,并提出问题,要求读者“想一想”)
2.概览式阅读。(介绍什么是“概览式”阅读方法,最后提出问题,要求读者“试一试”,概读下一单元的一篇新课文,然后自己说出课文大意)
3.凸显主题的“对比技巧”。(介绍“对比”这一写作手法,并要求“想一想”,学生个人在暑假前后心理活动的不同)
4.国字(汉字)的由来——象形字、指事字。(介绍汉字的两种构词方法,并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字形)
5.认识书法的字体——篆书、隶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7种碑刻拓本)
以上我们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台湾版课本的编写体例,与之对应的苏教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相对简单:课本并不明确单元主题,而主要由习作和练习进行自然而然的间隔,虽然每个单元的文章也有主题上的相近性,但编者没有进行概述,课前亦不加任何提示。
二、课本编写特点与价值取向分析
从课文数量看,台湾版教材每学期课文数量为14篇,全年28篇。苏教版教材每学期课文数量为26篇,全年52篇。就篇目比较,台湾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课文数量少46%。从篇幅看,台湾版教材篇幅在115页左右,苏教版教材在150页左右。台湾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页数少24%左右。由于台湾版教材篇幅和容量都小一些,所以台湾语文课程讲解课文的进度较慢,一篇文章要学习将近一周,近5个课时,教师扩展引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有更多机会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类似文章,而其在字词方面学习和练习的压力小于苏教版。
(一)台湾版语文教材的优点
就语言和选编角度看,台湾版教材语言更通俗易懂,接近于口语化的表达较多,比较活泼。而苏教版课文的语言比较书面化,语言更严肃规范。
就学习内容而言,台湾版语文教材的主要亮点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单元主题明确,便于教师把握并引导学生学习,也有助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其五年级两册课本共八个单元的主题都十分明确,且课文数量分布比较均匀,以上册为例,其四大单元是生态与环境(4篇)、文化巡礼(3篇)、书香园地(4篇)、感恩惜福(3篇),每个单元的内容具体而鲜明,同时在每个主题的后面,直接就有需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思考的问题,在其引领下,教师更注重孩子在思想观念和文化感悟上的提升,突出了生命教育。例如新北市永吉国民小学的曾绣绢老师设计的五年级上册四个单元14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第一单元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借此唤起学生重视生态保育,理解人和大自然共存的关系,共同为生态保育尽一份心力;第二单元目标是借着探索“铁道的风景戳印”的演变,了解文化其实是随时代在演变;介绍阿里山铁路及铁道风景戳印,引导大家体会有趣的铁路风情与文化;第三单元目标是借由欣赏中西方的文学作品,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创作,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进而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第四单元是希望学生透过多元的角度,学习默默付出与牺牲奉献的精神,了解人性温暖的一面;期望学生能够学习感恩,珍惜福分,使人间充满温馨。
整体学习要求是加强阅读策略指导,经由阅读前预测引导,阅读中摘要指导,以及阅读后心智图和漏字填空等练习,提升语文能力,奠定阅读的基础。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曾绣绢老师比较重视学生视野的开阔,良好情怀的养成,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对语文课文的功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示。
二是统整活动系列化,内容多,实用性强,体现大语文的要求。台湾版教材前后的脉络更清晰,逻辑建构更完整,对学生学习时的指导更明确。通过统整活动,比较集中地向学生提供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实现了具体文本阅读学习和概述性知识的有机融合,使小学生了解掌握较多的基础性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上文介绍的五上教材的统整活动涉及5个方面内容,包含词语的运用、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技巧、汉字的由来、书法的演变,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同时,编者有意识地在课文之前提出思考话题,往往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小处着眼,但却是关系人生、社会、环境等的重要命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的引导。endprint
(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优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主要亮点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熏陶。苏教版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精当而丰富。在选编的文章中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涉猎更多一些,在52篇文章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15篇,达到29%左右,其中包括成语故事、《水浒传》节选、司马迁著《史记》等。而台湾版教材仅选取古诗两篇、关于中国结的文章一篇,涉及传统文化的文章仅有3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财富取之不尽,对小学生强化传统文学精品的熏陶十分必要。
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苏教版教材更强调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是一课一练,课文与练习密切相连,课本与练习册融为一体,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苏教版教材背景下的学生语文基本功相对扎实。
(三)基于具体篇目的价值取向分析
台湾版教材的主题由编者确定,比较集中,两册课本的八个单元涉及的八个主题,如下表。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五年级(上册)生态与环境
(4篇)文化巡礼
(3篇)书香园地
(4篇)感恩惜福(3篇)
五年级(下册)台湾风情
(4篇)海天游踪
(3篇)语言表达
(3篇)生活点滴(4篇)
而苏教版教材的单元比较明显地由练习自然界定,课文也相应集中,如下册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谈礼貌》这一单元,其中《爱如茉莉》的主旨是谈父母之间的爱体会在细微之处,《月光启蒙》谈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我和祖父的园子》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谈礼貌》以事例告诉小学生如何礼貌待人和礼貌用语,学会和谐相处。虽然涉及中外、家庭和社会,但总的主题是集中的,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字主题,富有感染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得到心灵的顿悟、文学的熏陶和行为的感染。就其涉及主体看,主要分类如下表。
主题课文备注
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
秀丽河山
名胜古迹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莫高窟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只拣儿童多处行
秦兵马俑
埃及的金字塔
音乐之都维也纳
人与自然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装满昆虫的衣袋
变色龙
金蝉脱壳梦圆飞天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神奇的克隆
望月
水
灰椋鸟
传统文化古诗两首(贾岛、袁枚)
成语故事(两则)
嫦娥奔月
推敲
林冲棒打洪教头
少年王冕
黄鹤楼送别
清平乐 村居古诗两首(叶绍翁、杨万里)
二泉映月
郑和远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古诗两首(苏轼、杨万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文章也可归类于修身板块
外国名人
外国文学伊索寓言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艾滋病小斗士
天火之谜
诺贝尔海伦·凯勒上述文章皆可归类于其他主题(不再重复归类)
读书
修身
感恩师恩难忘
陶校长的演讲
读书莫放“拦路虎”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大海中永生
滴水穿石的启示早
爱如茉莉
月光启蒙
谈礼貌
精读与略读本主题与传统文化多有重合
戎马岁月 七律·长征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大江保卫战
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台湾版语文教材更加关注文化、读书、生活与环境,社会小主题多,涉笔往往都是小事情,比较恬淡,并强调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即使面对深刻的生活哲理也往往通过书信、对话等途径娓娓而谈。其课文摒弃宏大的叙事和重大的主题,基本不涉及政治军事性话题,其追求的是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自然的主题,因此很多文章就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强调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特别接地气。编者追求透过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去影响他们的感觉、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观照苏教版教材,由于其课本容量大,因此课本的涉及面相对广泛。就其价值取向看,特别长于介绍名人典故、名人事迹,主流价值导向明显,例如课文《少年王冕》《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述谈迁不屈不挠著述史书的故事)以及关于邓小平、彭德怀的故事等,都是从名人着眼,传达自强不息,战胜自我,奉献社会的精神、勇气和毅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等文章则阐述了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缅怀先烈,体现了鲜明的价值观引领。
应该说,苏教版教材在语言的通俗性、内容的活跃、用少年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在体例上也可以借鉴台湾教材一些好的做法,以促进苏教版教材的科学化、实用性。
教材差异 篇4
一、编写体例方面差异
众所周知, 台湾书籍为右侧装订, 竖排, 自左往右翻页, 自右往左阅读, 这与中国古代典籍的装订和阅读习惯完全一致, 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台湾版教材的基本编写体例是, 教材采用“单元组织”的方式统整编写, 以每3~4篇课文为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课文内容结束后, 以较大篇幅组织“统整活动”。其具体安排顺序有6个方面的内容, 即单元主题介绍→单元导读→问题讨论→课文3~4篇→统整活动→试一试或想一想。以第一单元为例, 其按照先后顺序编写的情况如下。
第一单元:生态与环境
单元导读:本单元通过三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来谈论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爱护地球, 维护自然环境。
问题讨论:
1.我们要怎么做, 才是真正的爱护动物?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可以怎么做?
课文:
第一课:湖边漫步 (刘克襄)
第二课:带箭的花凫 (夏婉云)
第三课:珍珠光彩的蝴蝶梦 (王洛夫)
第四课:迈向低碳生活
统整活动:
1.词语的运用。 (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笼统”用语和“精确”用语的区别, 并提出问题, 要求读者“想一想”)
2.概览式阅读。 (介绍什么是“概览式”阅读方法, 最后提出问题, 要求读者“试一试”, 概读下一单元的一篇新课文, 然后自己说出课文大意)
3.凸显主题的“对比技巧”。 (介绍“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并要求“想一想”, 学生个人在暑假前后心理活动的不同)
4.国字 (汉字) 的由来——象形字、指事字。 (介绍汉字的两种构词方法, 并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字形)
5.认识书法的字体——篆书、隶书。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7种碑刻拓本)
以上我们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台湾版课本的编写体例, 与之对应的苏教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相对简单:课本并不明确单元主题, 而主要由习作和练习进行自然而然的间隔, 虽然每个单元的文章也有主题上的相近性, 但编者没有进行概述, 课前亦不加任何提示。
二、课本编写特点与价值取向分析
从课文数量看, 台湾版教材每学期课文数量为14篇, 全年28篇。苏教版教材每学期课文数量为26篇, 全年52篇。就篇目比较, 台湾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课文数量少46%。从篇幅看, 台湾版教材篇幅在115页左右, 苏教版教材在150页左右。台湾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页数少24% 左右。由于台湾版教材篇幅和容量都小一些, 所以台湾语文课程讲解课文的进度较慢, 一篇文章要学习将近一周, 近5个课时, 教师扩展引领的内容比较多, 学生有更多机会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类似文章, 而其在字词方面学习和练习的压力小于苏教版。
(一) 台湾版语文教材的优点
就语言和选编角度看, 台湾版教材语言更通俗易懂, 接近于口语化的表达较多, 比较活泼。而苏教版课文的语言比较书面化, 语言更严肃规范。
就学习内容而言, 台湾版语文教材的主要亮点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单元主题明确, 便于教师把握并引导学生学习, 也有助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其五年级两册课本共八个单元的主题都十分明确, 且课文数量分布比较均匀, 以上册为例, 其四大单元是生态与环境 (4篇) 、文化巡礼 (3篇) 、书香园地 (4篇) 、感恩惜福 (3篇) , 每个单元的内容具体而鲜明, 同时在每个主题的后面, 直接就有需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思考的问题, 在其引领下, 教师更注重孩子在思想观念和文化感悟上的提升, 突出了生命教育。例如新北市永吉国民小学的曾绣绢老师设计的五年级上册四个单元14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第一单元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 借此唤起学生重视生态保育, 理解人和大自然共存的关系, 共同为生态保育尽一份心力;第二单元目标是借着探索“铁道的风景戳印”的演变, 了解文化其实是随时代在演变;介绍阿里山铁路及铁道风景戳印, 引导大家体会有趣的铁路风情与文化;第三单元目标是借由欣赏中西方的文学作品, 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创作,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进而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第四单元是希望学生透过多元的角度, 学习默默付出与牺牲奉献的精神, 了解人性温暖的一面;期望学生能够学习感恩, 珍惜福分, 使人间充满温馨。
整体学习要求是加强阅读策略指导, 经由阅读前预测引导, 阅读中摘要指导, 以及阅读后心智图和漏字填空等练习, 提升语文能力, 奠定阅读的基础。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 曾绣绢老师比较重视学生视野的开阔, 良好情怀的养成, 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 对语文课文的功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示。
二是统整活动系列化, 内容多, 实用性强, 体现大语文的要求。台湾版教材前后的脉络更清晰, 逻辑建构更完整, 对学生学习时的指导更明确。通过统整活动, 比较集中地向学生提供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 实现了具体文本阅读学习和概述性知识的有机融合, 使小学生了解掌握较多的基础性语文知识, 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上文介绍的五上教材的统整活动涉及5个方面内容, 包含词语的运用、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技巧、汉字的由来、书法的演变, 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同时, 编者有意识地在课文之前提出思考话题, 往往紧密结合时代特点, 小处着眼, 但却是关系人生、社会、环境等的重要命题,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的引导。
(二)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优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主要亮点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熏陶。苏教版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精当而丰富。在选编的文章中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涉猎更多一些, 在52篇文章中,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15篇, 达到29% 左右, 其中包括成语故事、《水浒传》节选、司马迁著《史记》等。而台湾版教材仅选取古诗两篇、关于中国结的文章一篇, 涉及传统文化的文章仅有3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文学财富取之不尽, 对小学生强化传统文学精品的熏陶十分必要。
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苏教版教材更强调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 是一课一练, 课文与练习密切相连, 课本与练习册融为一体, 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所以苏教版教材背景下的学生语文基本功相对扎实。
(三) 基于具体篇目的价值取向分析
台湾版教材的主题由编者确定, 比较集中, 两册课本的八个单元涉及的八个主题, 如下表。
而苏教版教材的单元比较明显地由练习自然界定, 课文也相应集中, 如下册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谈礼貌》这一单元, 其中《爱如茉莉》的主旨是谈父母之间的爱体会在细微之处, 《月光启蒙》谈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我和祖父的园子》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 《谈礼貌》以事例告诉小学生如何礼貌待人和礼貌用语, 学会和谐相处。虽然涉及中外、家庭和社会, 但总的主题是集中的, 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字主题, 富有感染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 使学生能够得到心灵的顿悟、文学的熏陶和行为的感染。就其涉及主体看, 主要分类如下表。
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 台湾版语文教材更加关注文化、读书、生活与环境, 社会小主题多, 涉笔往往都是小事情, 比较恬淡, 并强调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即使面对深刻的生活哲理也往往通过书信、对话等途径娓娓而谈。其课文摒弃宏大的叙事和重大的主题, 基本不涉及政治军事性话题, 其追求的是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自然的主题, 因此很多文章就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 强调以生活经验为重心, 特别接地气。编者追求透过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去影响他们的感觉、思考, 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观照苏教版教材, 由于其课本容量大, 因此课本的涉及面相对广泛。就其价值取向看, 特别长于介绍名人典故、名人事迹, 主流价值导向明显, 例如课文《少年王冕》《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讲述谈迁不屈不挠著述史书的故事) 以及关于邓小平、彭德怀的故事等, 都是从名人着眼, 传达自强不息, 战胜自我, 奉献社会的精神、勇气和毅力,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等文章则阐述了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 缅怀先烈, 体现了鲜明的价值观引领。
教材差异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材;性别形象;差异问题
小学是学生走入学习殿堂的第一站,所观所学都将会对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小学语文教学如一汪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学生思想的沃土,使人文之花绽放出绚烂的颜色。其中,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种种人文价值取向中,性别意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形象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类正式阅读的书籍,教材中选取了什么样的典型人物,表现了怎样的美好品德,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尊敬与喜爱等,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性别观念也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落地生根。
1.人物形象定位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教材为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经统计,在六个年级12本语文教材中,描述的人物形象约为146人,其中男性角色有74.7%,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全套教材共塑造了17位古代人物,除去《我要的是葫芦》《画家与牧童》两篇课文,其余均为古代名人。在对男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名人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职业进行分析,除去依据课文信息无法判断职业的情况,小学语文教材所刻画的男性人物角色职业类型依旧十分广泛,具体有以下类别:①政治领袖。教材所选取的现、当代政治领袖主要为毛泽东、周恩来与邓小平,相关课文如《开国大典》《难忘的泼水节》《邓爷爷植树》等。这些课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人物的美好品格,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周总理学生时代的爱国情怀,《一夜的工作》体现了周总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难忘的泼水节》则刻画了一位与民同乐的和蔼可亲的总理形象。②士兵或革命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名人还是普通人,教材所选择的表现革命情怀或士兵豪迈胸襟的文章数量颇多。如《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西门豹》等。③教师。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教材中刻画的教师形象大多具有美好的品格,是作者人生的导师。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老师,当他饱含深情、一笔一画地写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所带来的感动将深入每一名学生心灵。④科学家或工程师。许多科普类的文章便是以伟大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为主要人物形象。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刻画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求真的精神,《詹天佑》一文中则描写了铁路设计师詹天佑的才能与深深的爱国奉献情怀。⑤艺术工作者。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代艺术工作者均为男性。如《伯牙绝弦》中的“琴仙”伯牙,《学弈》中的“围棋圣手”弈秋。当代艺术工作者也大多选取的男性角色,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的青年画家。除此之外,男性人物形象的职业还包括商人、技工等等,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丰富而立体。
与前文所述的男性人物形象相比,女性角色整体所占比例极小,仅为25.3%,共有37名女性人物。而在这其中,名人只有3位,分别是宋庆龄、文成公主与居里夫人,大多数入选课本的女性形象是默默为家庭付出的普通人。而在职业定位方面,女性角色所涉及的社会职业为售货员、缝纫工等,在不考虑古代人物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描写到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并做出伟大贡献的便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与男性形象中各行各业精英人物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多情况下,课文中将女性形象集中于家庭,特别是母亲的角色定位,例如《慈母情深》《妈妈的账单》等等,女性所展露出的美好品质也几乎是为家庭和睦而服务的,例如《我为你骄傲》中老奶奶的包容,《慈母情深》中妈妈的勤俭持家等等。从社会地位上,男性人物形象与女性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
2.人物形象插图分析
小学生习惯于直观感受,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前文所述,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章占大多数,男性角色的插画相对较多,除去数量这一点,男性角色的刻画也是在明显外部体型美感基础上各具特色,例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虽长发飘飘,但肌肉健美,动作充满力量;《普罗米修斯》中的人物被置于空旷的悬崖峭壁前,奋力抗争,不屈的精神喷薄欲出,英雄感扑面而来。除此之外,由于文言文与诗歌相对晦涩,编者采用了大量配图,而在小学12册语文教材中只有《七夕》与《田园杂兴》的部分画面存在女性角色,其余均为男性,例如《春晓》中倚靠栏杆欣赏春季美景的诗人孟浩然,《宿新市徐公店》中追逐蝴蝶玩耍的男童,《赠汪伦》中抱拳道珍重的大诗人李白与好友等等,这些配图与作品自身相关。在古代,绝大多数诗歌作者为男性,且男性占据着社会生活的绝对主导地位,在封建社会中,还浸透着“男尊女卑”的不正确观念。
与丰富的男性形象相比,女性人物角色的外形更为相似,均为长发,衣着色彩更为明丽,整体线条柔美,脸庞清秀,为一般大众对女性的认知与期待,例如《女娲补天》中身姿丰腴、高贵美丽的“女神”形象,《文成公主进藏》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传统古典美女形象等。在现代人物刻画中,女性人物则更多的是以打扫家务的形象出现,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身系围裙的妈妈,《棉鞋里的阳光》中正在帮奶奶晾棉被的妈妈等等,女性角色更多地被符号化,成为家庭的代言人,形成了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直观印象。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形象差异问题探究
1.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性别意识
孩童呱呱坠地之日起性别便被确定,但性别意识是要靠后天培养的,小学阶段便是性别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学生们获取经验的重要来源,尽管教材中男女人物形象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但整体上符合大众对于男性与女性的发展期待。通过教材中的插图与描写,学生将会意识到男女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别:首先,是外形与穿着,男性身材高大,充满力量美,女性则身形柔美,惹人怜爱;男性穿着一般为暗色,女性则更为明亮。其次,是人物品格,教材中刻画的男性一般是勇敢沉着,极具责任感,而这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材中刻画的女性一般温柔体贴,勤俭持家,默默付出,而这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女性“贤惠”的认知。
2.有利于男性的全面成长
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男性大多为伟人或名人,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文中人物所展现的拼搏奋斗、坚忍不拔、乐于探究、爱国敬业等精神也将激励着学生不断前行。除此之外,教材所选取的男性角色职业更为广泛,也为男同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在潜移默化中,牵引自己向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方向发展。
3.“男尊女卑”与女性发展受限
教材中男女形象所占比例与丰富程度的巨大差异很容易带给男同学一种优越感。在自我认知调查中,男生普遍认为自身强壮有力、机敏聪慧,而女生则认为自己相对柔弱、反应力较慢。这种认知将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女同学的发展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定限制,男同学则会在潜意识中对女生较为轻视,不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构建,从更广的层面看,不利于社会男女平等观念的落实。
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着眼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价值观的良好导向。教材是教育的主要媒介,其中传达的表里信息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材应展现当代良好精神风貌与平等观念,合理分配人性的善与恶,赋予不同性别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泉,李兴韵.三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人物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教育导刊,2014,(04).
[2]孙天华,张济洲.女性主义视角下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构成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