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发展

2024-06-25

差异发展(共12篇)

差异发展 篇1

2013年11月9日, 中国化工企业家联谊会在杭州召开筹备工作座谈会。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王印海、常务副会长王述纲、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等华东地区省市行业协会领导、浙江传化集团、上海和氏璧化工有限公司、江苏黑松林粘合剂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二建设公司等企业领导、还有浙江科技学院、五冶集团公司、中机建设集团集团、东海证券等跨界合作单位代表33人参会。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张恭春主持会议, 并介绍了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成立背景、宗旨和发展目标。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化工企业家联谊会领导小组组长王述纲就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平台建设、服务内容作了阐述, 指出化工企业家联谊会要交流企业管理经验, 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组织跨界合作, 促进资源互补;开展考察游学活动, 开拓视野, 提升品位;实施雇主维权, 反映企业家诉求;引导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和支持公益事业;体现人文关怀, 关心企业家身心健康以及丰富生活, 陶冶情操。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化工大学浙江校友会会长毛建卫作为联谊会发起人之一, 在会上致辞, 希望化工企业家联谊会成为中国化工企业家的代言人、加油站, 成为跨界合作的桥梁纽带, 成为化工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港湾, 使化工行业更受关注, 化工企业家更受尊重。

中国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筹备工作办公室主任、秘书长陈礼英介绍了联谊会两个多月来的筹备工作及发展计划。浙江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苏旭演示了联谊会活动场所的设施及各地共享资源的相关载体。著名科普作家陈福民先生就化工500强常青树企业丛书的编辑工作进展情况和计划安排作了介绍。与会代表就中国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组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江苏省石化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提出:化工企业家联谊会也要更多地面向中小企业, 实行差异化发展, 注重人文关怀, 培养企业家文化, 这是企业家联谊会之魂。

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黑松林粘合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讲到:联谊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 要更多地走进企业开展活动, 引导企业提升心力管理的水平。

浙江石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旭希望企业家联谊会关注民营企业家的二代传承, 帮助掌门人平稳过渡。

安徽省石化行业协会会长李韵提出, 化工企业家联谊会要与石化联合会优势互补, 更好地关注非公经济, 跨界合作, 引导产学研对接, 延伸化工产业链, 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吉林省化工园区招商局长李伟希望化工企业家联谊会创造条件, 引导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海和氏璧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马国桢提出, 化工企业家联谊会要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企业规模以及不同的专业行业, 分类组织做好服务。

浙江传化集团总裁应天根希望联谊会为民营企业多提供产业导向信息, 企业国际化机会, 民企与国企结合方式以及社会公共关系的服务。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二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郝士民、广西田源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鲁、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理程洪亮、上海沪庆仪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助理齐健君、东海证券的代表魏庆泉、五冶集团的代表曾凡坤、恩尼克斯的代表周玮等都表示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筹建工作, 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 共建平台, 共谋发展。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王印海在总结讲话中强调, 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定位为:特色起步, 差异发展, 三心一意 (信心、尽心、恒心) , 合力办会。要确立大化工、大产业链概念, 化工的上下游、跨界配套合作伙伴都是联谊会的服务对象, 包括流通领域、金融、信息、环保、科研院校等构成一个支撑体系。要打破规模概念, 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打破所有制界限, 国用、民营、外企、合资企业的企业家共同组建平台, 共享资源, 共谋发展, 要聘请知名企业家做会长。联谊会的七项服务内容可概括为搭台、架桥、维权、关爱八个字。会员的需求就是联谊会的工作。

王印海希望秘书处以本次会议为起点, 奋发努力, 开拓进取, 做好会员的发展和服务工作。争取明年五六月份, 中国化工企业家联谊会正式成立。希望参会的各位代表成为首批发起人, 共同努力, 实现联谊会的发展目标。

会议期间邀请了杭州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家介绍了篆刻文化艺术, 还参观了西湖艺术博览会, 领略了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魅力。

王印海还带领中化企协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考察了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秘书处办公室, 并对秘书处的工作进行了指导安排。会议结束后, 应毛建卫院长的邀请参观考察了浙江科技学院。王印海希望学院与化工产业多联系、交流、合作, 欢迎生物与化学工程成为化工企业家联谊会的发起单位之一, 发挥更多作用, 作出积极贡献。

差异发展 篇2

人工栽培的金针菇类型,按出菇的快慢、迟早分为早生型和晚生型;按发生的温度可分为低温型和偏高温型;按子实体发生的多少,可以分为细密型(多柄)和粗稀型(少柄)。

(1)三明1号菌株

栽培普遍。该菌具有以下优良性状:菌丝生长快,7天可满管,25~30天菌丝可长满瓶或袋。出菇快,30多天即可出菇;栽培周期短,70~80天便可完成整个栽培周期。产量高,生物效率可达70%~100%。质量好,菌柄粗细均匀,色泽淡,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适温宽,3~21℃下均可出菇。抗逆性强,病菇与畸形菇少。

(2)浓色品系007、008幼菇菌盖淡黄至黄褐色,菌柄上部色淡,为白色至浅黄色,下部色深,为金黄至暗褐色,密被褐色短绒毛。抗逆性强,接种后菌丝吃料快,出菇早,产量较高。菇蕾生长期间只需微弱散射光(5~10勒克司),菇体颜色随光照增强而加深。浓色品系金针菇菌盖软滑,菌柄脆嫩,香味浓郁,适于生产鲜菇内销。

(3)白色品系F21

浙江省江山市微生物研究所菌株。出菇整齐,每丛200株左右,柄长15~23厘米,菌盖内卷,不易开伞。白色品系对光线不敏感,即使栽培环境有较强的散射光,子实体仍是通体洁白,有光泽,适合制罐或盐渍加工出口。

白色品系金针菇菌丝生长较慢,抗逆性差,抗杂能力弱。瓶、袋栽培时,菌丝不易长透培养料。出菇期间对二氧化碳耐受力弱。在通气不良的环境中,菇蕾发生虽多,但成菇数量少,且菇柄易扭曲、畸形或腐心。这种现象在后期尤其严重,故生产中常只收前两茬菇,所以产量较低。白色品系金针菇菇体洁白,适合于加工成出口商品。因其味淡,内销有时不及浓色品系金针菇受欢迎。

(4)杂19

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菇体白至浅黄色,下部黄至浅褐色,菌丝生长温度3~30℃,最适温度22~24℃,子实体形成温度3~18℃,最适温度13~15℃,生物学效率80%~120%。

(5)苏金6号

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选育。菇体白色至浅黄色至黄色,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2~24℃,子实体形成温度3~20℃,最适温度13~15℃,生物学效率80%~120%。

(6)FU088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引进选育,菇体纯白色,不易开伞,菌丝生长温度3~30℃,最适温度22~24℃,子实体形成温度3~18℃,最适温度12℃左右,生物学效率60%~80%。

(7)FV57

“FV57”金针菇是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生物效率高的特点。据测定,生物效率高达83%,比对照“杂交19”提高16.6%,比金口提高12%。出菇最高适应温度比“杂交19”提高2℃,在16℃下不发褐,产品价值高;粗蛋白、可溶性糖比“杂交19”分别提高18.4%和78.6%,纤维素降低40%,品质明显提高.黄色金针菇能否卷土重来

前几天,我的一位忘年交托我给他购买点黄色金针菇,缘由是黄色金针菇在偌大的长春市难以购买。我到长春市光复路食用菌经销店、台北大街蔬菜批发市场费尽周折才购买到,现在的市场几乎全是白色金针菇的天下。

我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接触金针菇科研生产,那时是黄色金针菇一统天下,市场上白色金针菇十分罕见,而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色金针菇后来居上,占据了主流。我在想,金针菇的“金”字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本意?是何缘故?

金针菇在我国发展很快,成为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生产金针菇要求采用优良菌种。即要求采用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高产优质品质和采用具有最佳菌龄和典型特征、生命力旺盛的菌种。金针菇品种划分可分为浅黄色:上下淡黄色;白色:上下乳白色,绒毛少或没有;黄色:上部黄、下部容易变褐色。

金针菇黄色种:菌盖黄色至浅黄色,菌盖较大,一般1~2厘米,菌柄褐色或深褐色且粗壮挺拔。这类品种子实体形成个数相对较少,但均匀整齐,抗逆性

强,病菇与畸形菇少。接种后菌丝吃料快,出菇的适宜温度范围比较宽,容易出菇,出菇早,有时会出现边发菌边出菇的现象,转潮快,出菇的后劲比较足,即后面几潮菇占总产量的比例较高。产量较高,最早的三明1号就属于这个类型。黄色金针菇香味浓、质地脆嫩,口感较好。美中不足的是菇体色泽对光线比较敏感。理化条件掌控不好容下部易产生褐变,影响美观。

金针菇淡黄色种;在正常条件下,菌盖淡黄色,在弱光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是乳白色。菌柄上部着色很浅,仅基部稍有颜色,有的品种柄基部色也很浅,菇体均匀整齐,菇盖大小中等,不易开伞,子实体个数相对较多,菇柄细但挺直。质量好。对温度的需求介于黄色与白色两品系之间,出菇对温度反应比较敏感,一般均在18℃以下出菇,出菇较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一般都是在菌丝发到袋底后再行出菇,其产量主要集中在前期,即第一、第二潮菇。菇体质地鲜嫩柔软。这类品种常用的有杂交19。

金针菇白色种:这类品种几乎都引自日本,白色品系对光线不敏感,即使栽培环境有较强的散射光,子实体仍是通体洁白,有光泽,适合制罐或盐渍加工出口。白色品系菌盖小到中等,菌柄白色,基部常有绒毛,菌柄较长,子实体个数较多,出菇整齐,菌盖内卷,不易开伞。白色品系金针菇菌丝生长较慢,抗逆性差,抗杂能力弱。出菇期间对二氧化碳耐受力弱。在通气不良的环境中,菇蕾发生虽多,但成菇数量少,且菇柄易扭曲、畸形或腐心。这种现象在后期尤其严重,出菇对温度最为敏感,一般超过18℃停止出菇,在出菇期间遇到20℃以上高温容易死菇。出菇较晚,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菌丝发到袋底再开始出菇,产量以第一潮菇为主。故生产中常只收前两茬菇,所以多数白色种产量相对较低,较黄色种和浅色低20%左右。

金针菇白色种由黄色或浅色种突变而来,在长期的营养生长中发生突变的频率也较高,变异也很快,因此,退化的发生较前两类品种快,这也正是许多菇农使用来源不清的白色种产量低的重要原因。当然保藏良好的白色种变异和退化大大变缓。金针菇白色种菇体质地柔软,有一定的韧性,采收不及时,菇柄下半部容易纤维化,韧性大,易塞牙。白色品系因其味淡,口感不如黄色金针菇。

综上比较,白色金针菇除了颜色好看以外,与黄色、淡黄色金针菇比较无任何优势。现在白色金针菇的强势地位让我匪夷所思,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消费,金针菇不管是白是黄,颜色要强调均匀、鲜亮,有菇体特有的清香而没有任何异味的。特别注意的是曾经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了一些金针菇生产和包装黑心企业,利用人们误会“金针菇越白越好”的心理,同时为了解决运输中腐烂变质的问题,使用毒性很大的吊白块、工业硫磺、工业苯甲酸钠、工业焦亚硫酸钠对金针菇进行漂白和除湿处理。吊白块和工业硫磺对金针菇起漂白作用,工业苯甲酸钠和焦亚硫酸钠起除湿作用。漂白和除湿处理后的金针菇即变为“雪白”、“干燥”。表面上看似好看、货架寿命也大大延长了。但是,人们食用这样的金针菇后,会严重的危害身体!一味追求金针菇外表美观是不对的。我们呼唤颜色正常的金针菇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同时也不辜负这个“金”子!

金针菇简介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Fr)Sing.,Collybia velutipes(Curt.exFr.)Quel.],因其菇体色泽金黄、菇柄细长似金针菜而得名金针菇。金针菇的白色变种(F.var.velutipes),通体洁白。因金针菇子实体在较低温度下发生,又名冬菇。另有构菌、朴菇、毛柄金钱菌、冻菌等俗称。金针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冬菇属(Flammulina)或金钱菌属(Collybia)。

金针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1-5cm,幼时扁平球形,后渐平展,黄褐色,中部肉桂色,边缘乳黄色并有细条纹,湿润时粘滑。菌肉白色,较薄,褐白色,乳白色或微带肉粉色,弯生,稍密,不等长。菌柄长3-7cm,粗0.2-7cm,黄褐色,短绒毛,纤维质,内部松软,基部延伸似假根紧紧靠在一起。

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早春和晚秋至初冬,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腐木桩。此菌可使树木木质形成黄白色腐朽,在树皮和木质部的间隙中出现根状菌索。

野生金针菇广泛分布于中国及世界各地。本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囊维藩等采用瓶栽法栽培金针菇成功。1964年,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开始金针菇的品种培育工作,选育出了三明1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栽培成为当家品种。在八十年代末期以前,我国栽培的金针菇品种主要是黄色品种。1928年,日本京都的森本彦三郎生产出了菌盖、菌柄都是白色的金针菇。此后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纯白色品种。

金针菇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据分析表明,每百克鲜金针菇中含维生素B253.2毫克,维生素C10.9毫克。每百克干金针菇中含蛋白质13克,碳水化合物52克,矿物质7.56克,还含有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和核酸。金针菇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成分较全,尤其是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特别高,有益于儿童脑细胞的发育,因此国外称其为“增智菇”。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差异化发展 篇3

在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残酷的背景下,实行差异化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品。从2008年开始,方大特钢把弹扁作为公司战略产品来抓。面对建材价格上涨时的高额利润诱惑不动摇,面对下游市场需求严重下滑的考验不退缩,通过提升弹扁的产能,增强供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开发中高端品种,拓宽品种规格组距的覆盖面,形成配套销售,增强弹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弹扁已具备年产100万吨的水平,是金融危机后始终保持盈利的产品。

第二,开发新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实施精品战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重要举措。方大特钢几年来成功开发出近40个新产品,2011年的优特钢比例已达到45%以上,比2008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环保型易切削钢的成功开发,可完全替代国内含铅易切削钢,减少铅等有害因素对环境的污染,为方大特钢培育“矿山-冶炼-易切削钢”产业链,创造新的增效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差异发展 篇4

一、分层制订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构,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整齐划一的目标必定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同一目标水平去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统筹考虑,从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三个方面考虑。既要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有效地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核心目标;既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又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情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到位。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提高目标。基础目标就是紧扣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全班学生都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了一篇课文,生字新词是必须掌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必须把握的,课文的背诵积累是必须达成的等等。发展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要求。如就生字新词来说,不仅能正确识记、书写生字,而且书写工整美观;对于词语来说,不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而且还能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不仅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且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提高目标是关注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在确定目标时,为这部分学生设计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如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进行鉴赏,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评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加工创作,对文本情节进行表演等等。

三层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弹性开展学习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若开展整齐划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开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课前预习作业。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区别地设计预习任务单,有差异地进行课前准备,这将成为“差异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如在教学低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这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份选择性课前预习任务单:第一台阶——把课文读通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第二台阶——了解花生是长在哪儿的,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试着向家人介绍;第三台阶——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他人等方式理解词语与句子。第一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在朗读时有一定障碍,如朗读不流畅,多字漏字现象比较严重等;在默读时,只能逐字逐字读,有个别学生甚至还用手指头指着读。针对这部分学生,预习的关键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提升学习起点。第二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知识比较扎实、阅读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三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语文素养较高、主动学习的学生,这类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基于学生差异的课前准备与铺垫,让学生在课前有所知道、有所准备、有所酝酿,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得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提升能力、增强信心。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各人知识水平不一,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需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选择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圈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这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快乐,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课文描写了一年四季烟台海的景色,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季节的内容来理解感悟、习得语言,把长课文压缩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与理解,学得深入到位。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时,学生选择品读“夕阳滑落时的景象”这几个自然段,老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领略三亚落日的美呢?”学生提出很多学习的方式:有抓住重点同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有联系作者表达方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欣赏三亚落日的美。这样,老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高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动态实施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师好比节目主持人,学生就是参与节目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嘉宾和观众,在进行课堂交流时,要善于掌控课堂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嘉宾和观众都能参与进来。有些学生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但语言组织得不够规范;没有发言的学生,不是心不在焉地忙着自己的事或随意地插上几句话,就是没等发言的学生讲完就急着举手。从学生的个性表达特征来看,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主动或不愿意参与表达;另一部分属于开放型,表达的意愿很强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对于急于抢着回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降温”,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做到边听边想,学会抓中心、抓要点,倾听关键的内容,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参加交流与讨论。

拓展练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面对无限的潜在资料,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拓展的形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型的特点和拓展的目的,或看,或说,或练,或演。针对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客观事实,拓展练习的难度也应分层。例如,我们把拓展练习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这样的练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练习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拓展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区域发展论文 篇5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们开展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中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地理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三种环境在区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类正是在这个统一体上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十分重要,同时其具有自身的特性,即:整体性、分异性、构成要素的多变性等等。在我国近年来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地理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不能够适应区域地理环境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这就影响到了区域的发展,不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本文旨在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地理环境、区域发展、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的发展方向。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地理位置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土地条件差异、矿产资源差异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对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寻找适应区域发展的发展类型来促进区域的发展,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到区域的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造成危害。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地理事物的分布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之上,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要以空间因素为依托,只有掌握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地理位置差异

1.1经纬度位置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南北的经纬度跨度很广,我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南部的少数地区处于热带。由于经纬度跨度很广,因此在不同的维度会有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农业经济挑战发展下形成了不同的地区差异,如: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在我国南方主要以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北方地区多为两年三季、南方地区为一年两季。不同的经纬度位置对于区域的农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对区域的文化风俗、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2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主要是用来藐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根据人们不同的研究需要通过相应的定位能够全面地掌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应的特征;自然地理位置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地理位置,另一种是相对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的气候、土地等情况都不相同。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十分寒冷,冬季时间较长,农业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适宜耕种的时间较长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1.3政治和经济地理位置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将我国分为不同的省区,不同的地区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上有着相应的差异。我国按照相应的标准主要将国土分为区域、居民点、交通枢纽、企业和经济发展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工农业发展基地等等,在不同的区域内发展的重点不同。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区域的发展。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划分是因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和全国的发展。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2.1气候条件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气候是指区域内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者统计状态,主要包括:降水量、光照时间、热量等等。气候是区域生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获取日常生产生活资源的重要来源。气候条件对区域农业的发展影响最为明显,对于区域农作物类型、农作物的熟制、区域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全国的农业布局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区域的气候条件差异导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分布的不同,会对区域农业、工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

2.2土地条件差异

土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主要由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构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区域的土地条件差异中地表起伏状况的不同是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按照形态可以将土地分为:山地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盆地地区等等。在不同的土地环境当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有着很大的不同。子在我国平原和盆地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因为整体的耕作较为方便,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耕作难度和运输难度较大,因此农业发展的水平较低。但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好,也能够促进区域的发展。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十分肥沃,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较高。从交通方面来看,平原地区的交通网络十分复杂,运输十分方便,但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的交通水平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3水分条件差异

水是生命之源,水分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水分主要由天然降水形成,同时人类通过调节水资源也能够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东南部地区降水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但是在这些地区却存在着一些绿洲。这是人们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河流灌溉的结果,这样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区域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发生的水寒灾害较多,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整能够减少灾害的发生,能够促进区域生产和生活的展开。

2.4自然资源条件差异

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和重要原料和燃料来源,是现代社会工业发展的基石。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核心作用,是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山西、黑龙江等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我国西北部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对于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区域的自然条件,根据自然条件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3、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差异

3.1交通条件差异

交通条件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交通条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交通主要以公路、铁路、航运和航空为主。在不同的地区交通的发达程度不同,在我国的平原地区交通较为发展,公路网和铁路网十分稠密,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丘陵和山区交通条件较为落后,这对于当地的商业、人口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限制。例如: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的发展程度较高,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区域贸易往来和货物的运输,能够很好地促进内地和沿海地区的交流,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

3.2科技条件差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东部的教育水平较高,有着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人们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科学技术能够提升人们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建设程度。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都会有较大的提升。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科学技术较为落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区域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区域的资源浪费,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3.3政策条件差异

政策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家政策能够在宏观上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放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能够有效地吸引外资来促进区域的发展。在近年来发展的过程中,西北地区的发展程度较低,国家制定了西北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我国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技术,调整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减少当地的污染。政策条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圳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主要是因为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外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就业,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4劳动力条件差异

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条件十分重要,劳动力的供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质量,另外一个方面是数量。劳动力资源的人数反应推动物质资源的人事,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够反应可以推动发展的类型、复杂程度和物质资源。例如: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劳动的数量很多,因此当地的制造业发展程度很高,但是其质量较低。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较高,因此当地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很高,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很高。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应的生产设备、工艺和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4、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

4.1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要想促进区域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差异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但是在这些地区却存在着一些绿洲这是人们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河流灌溉的结果,这样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区域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在我国西北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当地的气候条件较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注重矿产资源的开发,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来发展民俗旅游业,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带动当地的发展。

4.2充分开发区域资源

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广,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开放当地的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等。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资源开采的质量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这就要求对区域的人力资源进行定期和有效的培训,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应当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区域的文化发展特点,根据区域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并且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

4.3制定扶持发展政策

在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状况,对于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制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如:在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到目前产能的发展状况和资源的利用状况,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同时,应当针对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在西北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4加强地理环境监测

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监测。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的地理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制定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也就是要使区域能够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如: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近年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政策,并且十分重视生态建设。这样能够促进资源的节约,同时能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区域的地理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地理位置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差异的等等。其中地理位置差异又可以分为经纬度差异、自然地理位置差异、政治和经济地理环境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可以分为气候、土地、自然资源、水分条件等差异。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差异主要包括交通、科技、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减少区域发展对于环境的危害,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冯兴华,钟业喜,李建新等.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5(3):100-109.

[2]王陆雅,齐天翔,李鲲鹏.地理环境差异、现代化进程和经济收敛[J].经济科学,2013(2):45-55.

[3]张逸令.“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拓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6).

[4]张逸令.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教育,2009(5):15.

[5]郑林昌.中国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6

关键词:个体差异;动力源;智能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面对差异,是消极观望,还是积极应对呢?自从我参加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的研究后,有着深深的体会。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差异视为一种教育资源去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前提,但是要把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学生增长知识、增进智慧的动力源,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有差异的教学。

一、设计教学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发挥不同个体的智能

当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目标,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識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预设学生差异,发挥不同个体的智能。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有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叠,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分数;有的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叠,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分数;有的通过一条线段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分数;有的把若干个小正方体平均分,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分数;更有甚者既不动手也不动笔,而是借助身边的资源,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分数。当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必须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差异,理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要时刻牢记他们还是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成人思维强加给他们。有些方法是成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但在孩子看来却不是那样。因此,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布置作业,都必须牢记这一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讲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题是14-7=,用标准答案的思路来看,“想加算减”自然是最好的,可以非常快地就得出答案。但是,学生的思路是大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固化,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题思路,如一个一个地减;用14-4-3=7;用10-7+4=7;用14-10+3=7等。这里面有许多方法严格来说是走弯路的,运算起来非常慢,但是往往学生对这样的解题过程却非常有感觉。学生在不同的解题思路中进行比较,学会取长补短,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获得知识的巩固,都能有所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学生的层次水平,并是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能轻易地完成。而是说布置的作业,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努力之后才能完成。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又不是完全无法完成。可以考虑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学生就会自由选择,在完成必做题的基础上挑战选做题。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能力做好必做题,同时有兴趣挑战选做题,在做选做题的时候,还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兴趣,而成绩一般的同学,主要是做必做题,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作业设计的灵活性,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四、教学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差异,激励不同的个体享受成功的快乐

差异发展 篇7

其实,自1988年起,辽宁省实验中学教师杨宝臣就对“初中教学实验改进、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精致化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以“用差异” 为核心,走出了一条“轻负担、 高质量,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适应中高考现实”的素质教育之路,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基于他的可贵实践探索, 经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总结提炼,我省首次提出了“差异势能教学”的全新教育理念, 回答了如何通过教师的智慧性调节,利用学生差异中蕴藏的能量, 在建立起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各种类型学生间、学生个体内部的进步。

什么是“差异势能”教学? “差异势能”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视个体内部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正能量并加以开发与利用,以实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 整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建立进步自信,展开差异互助,实现差异共进;其教学形式多样而灵活,是“现实的、活着的”教学艺术。“差异势能教学” 的实效性与稳定性,为教学领域中人们对“差异”的认识、开发与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方向与路径。

一、“差异势能”教学的总体思路

(一)“差异势能”教学的“学”

“学”是将学生的自学与练习整体前移,将自主的教材阅读、 教材理解、完成作业乃至习题练习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初起点;“学”的过程强调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生生互教,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学”的形式由接受性学习转换成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既注重发挥优秀学生对班级整体的影响带动作用,更关心帮助弱势学生先形成部分知识学习上的局部优势, 以建立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并创设情境发挥局部优势,锻炼弱势学生,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 “兵教兵”。利用学生差异所形成的能量而开展的双向性 “兵教兵”,实现了学习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细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锻炼了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修养了助人为乐和感恩情怀,增进了同学友谊。

(二)“差异势能”教学的“教”

“教”是在学生自学文本、 巩固练习、充分讨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积极思维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主要工作,一是指导学法,二是观察学生,三是锻炼学生,四是关键时刻进行点拨。这样的“教”针对性强, 保障了有效教学的高度。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的自学互教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佳境会逐渐出现,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能量转化策略,切实有效地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各项教学措施。

二、“差异势能”教学的核心内容

“差异势能”教学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信,如何指导并引领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带动学生推进全体共同进步三个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学会再进”,释放“阶段性”差异势能

1.整体推进。

引导学生把教材当学材,先 “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学习” 整章教材。教师依据实际学情调控学习过程的时间长短、进度快慢、内容多少、学科顺序等。

2.循序渐进。

学生按照目标定向———自学教材———自主检测———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提出疑问———“ 二次定向 ”———研讨互助———尖子解答———写讲验证的学习路径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教师遵循“精讲少讲,关键点拨,掌握再进,互助共进”的原则指导。

3.学会再进。

自主学习的“二次定向”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自己感受到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个性化、 主体化的特征,能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得以补正。教师要保证夯实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直至学完一册教材。

阶段性差异势能的释放,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通过 “粗纤维”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原则和通过合理的“渐进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可接受原则。

(二)培养“后起的尖子生”,用好“原本的尖子生”,释放“顺序性”差异势能

“后起的尖子生”指具有快速发展潜能的学生;“原本的尖子生”指入学初始时学习存在一定优势的学生。“差异势能”教学强调把差异转换为促进学习进步的能量,从学困生抓起,唤起自信,最终通过把学困生培养成 “后起的尖子生”,形成对原本的尖子生的局部追赶效应,两类尖子生综合发挥作用,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1.培养“后起的尖子生”。

教师在整体了解学困生的状况、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部分学困生采取先知先会———个别讲题———集体展示等多种方式, 反复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同时, 让这部分学生通过给其他学生讲题,提高思维与表达的能力,逐渐促进学困生向尖子生由量到质的转变,逼近“原本的尖子生”, 进而推动班级的整体进步。“后起尖子生”形成的示范优势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发挥作用则是一个全程性的过程,即形成什么优势就发挥什么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后起尖子生”的成长, 也有利于形成综合效应。

2.用好“原本的尖子生”。

通过“后起尖子生”的进步, 在班级内形成“教别人就是帮自己”的理念,再培养“原本的尖子生”真心为其他同学服务,帮助其他同学进步。这类尖子生能够做好协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安排课时、测试讲题、布置作业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服务全班的能力。

两类尖子生在班级同时发挥服务作用并相互追赶,最终有效激发出了班级整体向上的正能量。

(三)灵活多样的“兵教兵”,释放“双向性”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教学过程中不采取传统的先进捆绑后进的“结对子”方式,而是灵活、多样的 “全体性”兵教兵。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实现互助共进:学科突出优异的尖子生可以教学困生, 先学先会的“学困生”可以教后学的“尖子生”;一人可以教多人,多人也可以为一人讲题。以讲题为抓手,不仅要提升讲和学的能力,更要打造出“我为人人” 的和谐学习氛围。学生在互助中学会求知,学会信任,学会感恩。 尽管学习有差异,但以学求进, 让每一个人都在学习过程中点燃智慧之火,释放自身能量,实现生命价值。

在尖子生的培养与使用上, 坚持“全体性”,以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坚持“互赖性”,从而形成差异共进风气。

(四)凝聚教育智慧,激发、聚集、创生“关键性”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教学在教学细节中表现出极强的多样性,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关键点上关爱学生。以培养自信为出发点,在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建立好“我能学”的转变支点, 精致施教,灵活施教。学生群体内的“势能”按作用性质、激发与汇集的方式、作用的时间与空间等,可分为“情境性”势能、 “交错式”势能、“易位式”势能、“突破性”势能、“内生性” 势能、“共进性”势能、“后带先”势能、“少代多”势能与 “共识性”势能等,教师要依学情,灵活性地激发、聚集、创生和运用。

关键性差异势能的释放,要坚持“灵活性”,机智应对新出现的问题;要坚持“触动性”,真正能拨动到学生最关键的心弦,引发震颤,形成能量,促进变化。

(五)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释放“协调性”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教学要求班主任全面指挥科任教师和学生两支队伍。其主要工作是协调科任教师确定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及学科顺序,强化集中突破,重点训练;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制定课表,安排课时和学习任务;协调科任教师进班指导学习、并组织阅卷工作,及时反馈,让学生自改、讲题或讨论;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能学、愿学、乐学;常与学生沟通,关爱每个学生。

协调性差异势能的释放,要坚持“统筹性”,班主任要全面调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顺序、总量、 时间等,要全面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三、“差异势能”教学的课堂模式

“差异势能”教学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学习规律,形成了以 “全程性自学———拓展性训练———渐进性归纳”为教学流程,以“层层剥笋、 螺旋上升”为特征的全新自主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多种不同的课型。

(一)全程性自学——把握知识主干

“差异势能”教学认为只有丰富的实践和经历才能获得最深刻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建立起以自学为主的基本课型。全程性自学就是把学习的时间完全留给学生, 采用多样化的自学方式直接与教材进行对话。例如,看例题但不看解析,先自己分析例题进行探索解答,然后再对照答案,规范解析过程。再如,做习题,先审题再作答,然后对照答案,如果思路正确,则看做题步骤,如果做错,则重新思考与推算,然后再对答案进行规范。还如,可以根据教材要点,自己设计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与内容。通过自学教材,一是把握知识主干,为搭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充分动脑的好习惯,避免懒惰性和模仿式学习。而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情况,引导并点拨学生学习。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尽量指导学生交流,调动学生之间互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讲,最后教师再精讲。

(二)拓展性训练——补充知识细节

“差异势能”教学认为掌握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得以巩固和扩充。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测试,纠错,“层层剥笋”,不断补充与掌握由教材上重点知识派生出来的小知识点,又不断加深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通过讨论、讲题,逐渐提高熟练探究知识与运用的能力,提升互帮互助与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尽量不指导学习,关键时刻进行有效性点拨。如遇到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调动学习好的学生给稍差的同学讲题,稍差的同学给再差的同学讲题,让学生的差异势能释放出来。

(三)渐进性归纳——建构知识体系

“差异势能”教学认为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就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思维导图; 同时,对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但是,每次总结不求全求多,不用归纳出所有知识点,在多次的总结中积累经验, 逐步完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知识归纳,关键时刻要提醒,但不要把知识点直接给学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多种课型的灵活组合与运用, 构成了“差异势能”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在这个流程中不断探究、不断补充、不断规范、不断提升,知识学习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习惯悄然改变,学习信心得以建立, 而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放手加悉心引领,最终静待“花开”。

差异发展 篇8

一、分层目标, 促其迈进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遵循“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原则, 目标分层尽可能明确、具体, 层间难易跨度不宜过大, 应与各类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为此, 我在备课时,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准确把握教材, 制定出适于学生实际的差异目标,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各类学生既能达到相应的目标, 又能激励他们向高一层目标迈进,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 通过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目标 (1) 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目标 (2) 和目标 (3) 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而设计的。这样,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分层探索, 促其思进

传统教学整齐划一的要求, 使得“面向全体, 关注差异”成了一句空话。在教学中, 我充分吸取传统教学中的教训, 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 积极地思考,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这样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1/2=2/4=4/8) 进行验证:“在你们抽屉的盘子里放着一些材料,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 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 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有不用实物,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把分数改写成除法, 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对学生中出现以上几种验证方法, 我都给予肯定, 不统一强调用哪种方法。这样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程度,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的方法, 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满足,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分层练习, 促其上进

练习是巩固概念, 提高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 完善教学结果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针对教材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我精心设计分层练习, 练习的数量、难度不搞“一刀切”, 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 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 优等生优化知识结构, 使之能从质和量的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 并且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设计以下练习题:

(1) 基本练习:你能想办法计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2) 变式练习: (1) 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276平方米, 量得它的底边是46米, 三角形菜地的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3) 深化练习:在图纸上画出底边是4厘米, 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四、分层评价, 促其奋进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采用分层评价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任务的同时, 完成高一层次的发展性任务、创造性任务。比如,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试卷、回答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 要多给予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既指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篇9

一、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空间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爱好、各自特长、因地制宜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给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适合的空间。我在班级管理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首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小组,并经常组织开展演讲、书画、故事会、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自编手抄报等各种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不同的成功与喜悦。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我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建立,制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且被学生认可的制度。在班级中除了设立班委会外,还增设了如班级管理、课间纪律巡查、个人卫生督查、各科作业收发、黑板报编辑、普通话小督查等学生干部,使全班学生人人有事干,班上事事有人干,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在集体中承担责任, 并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管理能力。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主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把爱与尊重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俗话说只有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面对学生的迟到、 旷课、破坏公物等行为,班主任应给予真诚的关心,爱护学生,并严格要求他们,从而激发其上进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否则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把学生培养成既讲道德,又遵守法律的人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三、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由于教育措施的不当,这种差异会更加突现出来,两极分化现象也会更加严重,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面对实际,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我大胆推进“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外辅导材料,引导他们自学, 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让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由于尖子生学习成绩好,可能经常会受到家长的奖励、老师的偏袒,从而滋生了自私、虚荣和功利主义的思想意识,还会导致学习上的目标局限,后劲不足,针对于此,我们要及时采取个别谈话、家访等办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澄清思想认识,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心理素质;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纠正的训练方法,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每一次考试,我们都要认真分析找出各班总分弱科生承包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有目的的谈心交流、学法指导、学习辅导等,促进学科平衡。实践表明,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对于推进整体教学质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四、激发兴趣,给孩子多一份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加强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微笑,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 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教师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学生,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差异发展 篇10

一、分层目标——寻求乐学的切入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强调共性, 对学生提出相同的学习目标, 导致一部分学生因缺乏挑战性而失去兴趣,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因目标难度过大而产生厌学、怕学心理。为了改变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采用分层,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起点, 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 发奋努力, 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 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 然后再向高一级的目标递进。让学生在不断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学习。

例如:在制定“圆的面积”的教学目标时, 我拟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目标:A.使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 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直接应用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B.能解答简单的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C.能解答一些较复杂的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A为基础目标, 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的目标, 是每个学生一定要达到的;B为中等目标, 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运用;C为较高目标, 是优秀生才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运用。这三类目标层次分明, 但没有明显的界定线, 后者包含前者, 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目标, 并鼓励学生向高一层目标挺进, 做到了保底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样既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又可以让全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分层指导——确定会学的立足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这好比一日三餐, 不管你食量有多大, 各人各配一碗干饭, 有吃不下的, 强迫你全部吞下;有没有吃饱的, 不许你再添。为了让优等生“吃得饱”, 学困生“吃得下”, 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指导, 对优等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自学;对学困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国内长途电话每分钟要0.7元, 小红打国内长途电话共花了8.54元, 她打了多长时间”时,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觉得自己能够解决新问题的同学开始独立探究。

●觉得无从下手的同学, 可以先做教师提供的准备题, 再独立探究。

准备题:

●做过准备题还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打开课本看例题, 看不懂的同学可以寻求他人帮助。而对学困生, 则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优等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主动获得知识, 发展学习能力;学困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和低难度的提问启发下, 也主动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辅导学困生学习的同时, 及时调控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这样分层指导, 确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学、能学的多维立足点, 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又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生群体的发展。

三、分层练习——挖掘爱学的中介点

作业练习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训练环节, 是把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主要途径, 是培养、巩固和提高技能技巧的主要方式, 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教学时,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既有体现基本要求的基础题, 又有适当难度的变式训练的提高题。

如:在设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作业练习时, 可采用配置A、B、C三个“题组”的办法, A为基础题, 以仿照例题为原则, 覆盖全部教学要点, 只要学生掌握了当堂学过的知识点和例题解法, 就可顺利完成 (如:教材中“试一试”的类型) 。B为变式题 (如: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C为提高题, 以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为特点, 对教学目标进行延伸和拓展, 借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图纸上画出底边是4厘米, 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三个“题组”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 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满足,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困生难以做出的题目, 教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辅导, 而后再练习, 逐渐从扶到放、由浅入深, 使分层练习真正起到让学生爱学的中介作用。

四、分层评价——激发好学的兴奋点

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多种差异, 能力也不尽相同, 所以应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 以激发学生好学的兴奋点。

对不同层次的练习、问题作答, 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肯定其进步, 消除其自卑感, 让其看到希望, 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 指明努力方向, 使其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要求, 促其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不断超越自我。

对单元测评,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实际基础, 制定出不同层次要求。如:把一份试卷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 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的附加题, 可累计加分。这样分层次要求, 可以降低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就动机, 犹如“催化剂”, 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取得进步与发展。

尊重幼儿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篇11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尊重幼儿,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差异,关注差异

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特别让人担心。如何对待幼儿的能力差异,尤其是那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呢?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而应该摸清每个幼儿自己原有的水平,全面了解他们的差异。如我班的孩子张正林,动手操作和自理能力掌握的较慢,但他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非常淡定,所以我对他格外的关心。每当放学回家时,其他孩子都焦急地等待父母来接自己回家,赶快穿衣服、站队,只有他一个人很淡定地坐在座位上,不穿衣服、不站队,也不趁机凑热闹。我想,也许是他不会穿衣服或是不想回家。于是,我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他,支持他,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也要给予鼓励、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你行!”“加油,你一定会很快穿好衣服、站好队。”“我们相信你。”很随便的几句话,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让他在实践中觉得自己一定行。一天他站在队伍里喊我,我对他翘了一个大拇指说:“你真棒,原来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他开心地望着小朋友和老师,这时我突然明白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促进个性化发展

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能对自己不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做出反应。如杜少学是我班年龄最小的一位孩子,每当小朋友出去户外活动的时候,他都不能安静地站在队伍里,总忙着跑前跑后,可一看见老师拿活动器械,就赶快跑去帮忙,我就及时表扬他:“杜少学真棒,如果再改掉不站队的习惯就更好了。”他听到后好像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一天上早操的时间到了,他很快地站在队伍里,对着我说:“老师,你看我站好了。”我就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肯定了他的进步,还在他的额头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笑脸,他非常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习惯变得越来越好了,进步越来越快了!可见要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就必须要实施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是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好保持这种较近的距离和保持视线的接触。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用一个恰当的眼神、表情也能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为明确、深刻的体会。

三、家园携手,共同教育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孩子们要奔跑、要攀爬,家长怕有危险;孩子们要玩泥巴、要捉虫,家长嫌太脏;孩子们要和同伴一起玩,家长怕孩子受欺负;还有的家长不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就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也要“一包到底”,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从而导致幼儿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这一社会性问题,我加大了家园联系的力度,通过家访、家园联系栏宣传育儿知识,家长开放日来幼儿园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等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如我班幼儿张钰彤,长年由爷爷奶奶照顾,来到幼儿园早晨不吃早饭,常常老师给她喂饭,我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她在家吃饭的情况,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过了一段时间她学会了自己吃饭,每当吃完饭时就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吃完了。”并让老师看看饭吃干净了没,这时老师及时对她表扬,她就高兴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并且帮老师督促其他小朋友快点吃饭,她的进步真快呀!这就是教师的指导、家庭的教育、幼儿自己的努力形成的一种“合力”,不断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洗手帕……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学会了参与做事。

每一位幼儿教师,应该学会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多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篇12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将会对一国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并存的, 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不平衡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时, 应该重视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 而不能将中国的金融业只是简单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分区域地进行金融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2.1 金融自身发展指标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是金融总量, 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故选择了两个指标:

X1:金融机构职工数, 我们将各省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2: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 将全国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是金融结构, 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

X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戈氏指标:美国科学家戈德史密斯 (1969) 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本文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以各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股票融资额、债券融资额、保费收入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FIR。 X4:非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 非国有金融资产比重越大, 说明金融发展受国家干预程度越低, 自由度越高。X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 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 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用间接融资量与总融资量之比来反映, 其中间接融资额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直接融资额等于股票融资额加上企业债券融资额, 总融资额为直接融资额和间接融资额之和。X6: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开展指定范围内的业务。X7: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 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 随着地区水平的提高, 票据融资比重应该增大。

三是金融效率, 它是指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由于证券业数据不全, 对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分析。

X8:保险深度, 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X9:保险密度, 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以及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X10: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 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决定了经营的好坏。X11:贷款的增长率,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 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 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X12:存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之一的指标。X13:贷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另一个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2.2 环境差异指标

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 所以经济环境差异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两个可行的环境差异指标。

X14:地区的生产总值, 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15:地区财政支出,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将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运行报告。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大量应用, 因子分析法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用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它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 避免了客观赋权复杂计算的同时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从数据本身出发, 得到客观又全面的结果。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因子分析

第一步,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本文结果均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 KMO相关性检验值为0.708,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 且简单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4, 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步, 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观察方差贡献率, 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到达了87.61%, 因此前四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三步, 由于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 因此, 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1) 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金融机构职工数X1、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X2、非国有金融资产占国有金融资产的比重X4、存款的增长率X10、贷款的增长率X11、地区的生产总值X14、地区财政支出X15这七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发展综合因子。

(2) 第二主因子F2主要由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3、保险深度X8、保险密度X9、存款占GDP的比重X12、贷款占GDP的比重X13这五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发展因子。

(3) 第三主因子F3主要由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5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X6所决定, 定义为融资结构指标。

(4) 第四主因子F4主要包含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X7, 仍然可以定义为贷款结构指标。

第四步, 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 然后进行排序, 得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方面的金融发展水平情况,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观察表2, 我们发现广东省的金融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但是其融资结构因子排名靠后, 因此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水平。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因子排名也很靠后, 位于倒数第二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重过低导致的。而宁夏作为西部省份, 在融资结构这方面优于其他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的金融综合因子排名却很低。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省, 在贷款结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第五步, 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总因子得分F= (43.297F1+4.0095F2+15.311F3) /98.703, 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 东部地区除了海南省以外, 其它的地区综合排名都很靠前, 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是前三名;中部的各个地区则相差不大, 排名均比较集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基本靠后, 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川、广西、重庆这三个地区排名比较靠前, 位于一些东部地区之上。

4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较好, 金融发展也优于别的省份。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如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如一些内陆省份。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知, 要缩小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 必须施行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

(1) 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 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 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使得这些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

(2) 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 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在发达地区, 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 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在欠发达地区, 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 加大货币供应量, 实施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摘要: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 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健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金融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 2010, (5) :112-116.

[2]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 :12-16.

[3]李彬, 田皓.社会事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58-60.

[4]殷克东, 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27-133.

上一篇:热力耦合下一篇: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