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研究

2024-05-08

差异研究(共12篇)

差异研究 篇1

摘要:差异教学立足于学生差异。以学生性格为切入点的个别辅导更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来自学校、教师的人文关怀, 更有利于他顺利地在差异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和节奏, 体验学习的乐趣。该文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 以四位不同个性、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采用个案实验法, 尝试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差异教学,性格差异,个案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 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智力的成熟,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 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到个性的其他部分, 所以良好的性格能使人上进, 奋发图强, 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成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 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可见,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因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 教师要个性化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以改变学生气质的消极部分, 促进和发展气质的积极成分。据此, 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 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尝试进行高一学生差异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采用个案实验法, 选定四位不同个性、不同成绩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针对该四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取差异性的教育方式, 并通过访谈、学情跟踪调查等方法, 探索差异性教学在化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1. 性格互补, 发挥镜子效应

【案例1】B同学:高一 (1) 班, 女, 性格开朗、直爽, 爱好广泛, 组织能力强, 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偏上, 有一定起伏。喜欢动手做实验, 参加化学校本课程。

P同学:高一 (1) 班, 女, 性格内向, 学习能力强, 学科均衡发展。工作能力一般, 不善沟通, 参加校本课程。

笔者开始注意B同学是被她上课明亮的眼神和敏捷的反应所吸引, 但随后, 又因她在《氯气》方程式默写上所犯的诸多低级错误而震惊。通过多方观察, 发现她的思维虽快, 但缺乏缜密性, 导致貌似很聪明但成绩却很不稳定的现状。在开设化学校本课程时, 笔者特意安排她和P同学搭档, 希望通过相互影响, 收到性格互补的效果。平时上课, 也有意让她俩共同完成某个问题, 让她不断感受P同学的思维缜密、认真、坚持的学习态度。一段时间后, 笔者感到她把P同学作为自己的标杆, 努力完善自己, 对自己的要求高了, 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而且, 她的开朗的个性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帮助。在高一结束时, 她高考选科选择了化学。和她交流中, 知道她开始主要对化学实验感兴趣, 后来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兴趣, 并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受到P同学的很大影响, 更适合学习化学。

因为P同学性格内向, 见教师躲闪, 笔者把她和B同学 (性格互补) 安排在一组。她俩经常很愉快地进行交流, 在B同学的带动下, 她性格上的过于内向、不善交流的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平时习题课的小竞赛上, 她常被同学以杀手级选手派出, 为本队加分。这些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对她产生明显的推动力。随着她失误的次数越来越少, 她显示出的学科能力也越来越强, 化学成绩稳步迈向班级第一名。

【感悟】为学生找一个适合的好朋友, 会产生很好的“镜子”效应, 这与教师的引导相比会更有用。

2. 性格导向, 激发学习潜能

【案例2】W同学:高一 (5) 班, 男, 多才多艺, 全面发展, 对自己信心十足, 显得非常要强和骄傲。有很强的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当年中考时失手, 对他来说打击不小, 大概经过半个学期才恢复信心。他对自己要求高, 喜欢挑战并会积极应战。

笔者在教学中以性格为导向, 实施差异性教学,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W同学很快适应了差异性教学, 在打基础、强化重点时, 高达成率让他获得成功感;在每部分内容结束时的冲关 (通过一两个“组题”, 难度由基础过渡到接近高考的基础题) 中, 有时的受挫又激起了他的斗志。到第二学期, 他选择了化学校本课程。在参加化学竞赛的辅导中,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表现很一般, 在见识了一些高考和竞赛题后, 他向教师感叹:“原来化学题还可以这样出!”接下来, 他做了一件让教师惊叹不已的事:每次作业都单独交给教师面批, 对错题总是先自己思考, 有疑问直接向教师发问, 或者拿着自己的参考书, 和教师探讨想不通的地方。在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后, 笔者为他的好胜和坚持而感动。于是, 笔者接受了他的主动沟通, 及时肯定他的成绩。但表扬多了他也会骄傲, 于是, 笔者会用一两个难题敲打敲打他, 让他戒骄戒躁。好在他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而且比谁都改正得快。现在, W同学对化学充满兴趣, 高考选科也选择了化学, 对学习和挑战充满自信, 期末成绩并列年级第二。

【感悟】一个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 W同学在收获成绩的同时, 也修炼了性格。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心理疏导, 增强心理素质

【案例3】Z同学:高一 (1) 班, 男, 表面开朗, 装作满不在乎, 但自尊心强, 内心还是比较在意成绩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化学是他的特长, 参加校本课程。每次小考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 但面临大考, 明显感到他的情绪烦躁不安。到了下学期, 开始有些丧气, 从班主任、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那儿了解到, 他偏科比较严重, 喜欢的学科拼命学, 因为可以证明他能力, 不喜欢的科目心里虽然也着急, 但真的要努力时, 又会烦躁而逃避。表面上逃避了, 但内心的焦虑却越来越大。结果三门课的名次不断下降, 化学也被拖累。笔者和他促膝谈心, 分析他的状态,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笔者在化学课上实施分层教学, 对Z同学的提问会放低问题难度, 适度在学科上给他减压 (但不能放掉化学) , 让他能比较轻松地获得成功感, 平时看见他主要聊聊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 并以自己的经历引导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慢慢地, 他的三门课有明显的进步, 焦虑的问题得到缓解, 能按学习计划执行, 分班进入了物化班, 他的脸上又挂起了笑容。

【感悟】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 学生能否获得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已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心理疏导不只是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的事, 作为任课教师, 也可以发挥个人魅力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日常上课的机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个性化地进行心理疏导。这种关心和帮助某种程度上比辅导学科知识更重要。

在进行差异性教学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 笔者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不可能使教学完全切合每个学生。实践证明, 差异性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策略, 个性化辅导以学生性格为导向, 更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利于学生在差异性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和节奏,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确立起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正之.高一化学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2]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潘新红.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差异研究 篇2

1.纯价格差异 纯价格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采购份额和汇率的变化,仅是由于各种材料的实际采购价格与标准价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纯价格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由于采购材料纯价格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 纯价格差异=∑[(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实际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实际耗用数量]

2.份额差异 份额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 考虑纯价格和汇率的变化,而是由于材料的实际采购份额与标准采购份额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份额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采购的材料由于采购份额的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 份额差异=∑[(材料实际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实际耗用数量]

3.汇率差异 汇率差异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纯价格和份额的变化,仅考虑由于企业进口材料的实际汇率和标准汇率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计算汇率差异的目的是衡量企业采购的材料由于汇率的变动对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 汇率差异=∑[(材料标准份额、实际汇率的标准价格一材料标准份额、标准汇率的标准价格)X实际耗用数量] 多数企业是把纯价格差异、份额差异和汇率差异合并为材料成本差异综合反映的,是否作上述分解,要视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实证研究 篇3

中国幅员辽阔,亚文化圈多,区域市场的差异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多元性上:一国多个市场,一国多层市场。因此,中国市场营销中最为关键的战略之一就是,不可忽视区域消费差异及地理细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长期影响着这些地区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文化。对于中国区域消费特征的正确解读,是本土和跨国企业进行地理细分和区域差异化营销的基础。本文以独生代消费者为样本,从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十大区域的消费差异,并指出如何针对各区域细分市场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为企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营销管理建议。实证研究

区域划分

笔者综合考虑了各地经济水平和区域文化的相似性,将中国划分为10个板块,即(1)北京市、天津市;(2)广东省;(3)上海市;(4)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5)四川省、重庆市;(6)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7)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8)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9)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

量表选用

本研究采用的独生代价值观量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10个价值观维度,分别是成就感、归属感和孝顺、自尊、被尊重、与他人良好关系、开心和享受生活、人情、独立和自由、安全感、面子,每个维度有4个测项,共40个测项,采用7分点测量法进行测量。

问卷调查

笔者在中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四大城市广州、上海、北京、重庆的7所大学(其中广州4所,上海、北京和重庆各1所,既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大学)以及通过电子邮件共发放问卷784份,并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同学(朋友)以滚雪球的方式发送电子版问卷155份,通过两种方式共发出问卷939份,回收问卷898份,总回收率为95.6%;有效问卷8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4/939=93.2%。用其中独生代样本714个,非独生代样本160个,因非独生代样本较少,为尽可能减少年龄变量对区域消费差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714个独生代样本作为区域消费差异研究的样本。

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714个样本作因子分析,得到成就感、归属感和孝顺、自尊、被尊重、与他人良好关系、开心和享受生活、人情、独立和自由、安全感、面子这10个价值观因子,再对因子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可发现十大区域的消费者在哪些价值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由表1可知,来自中国各地区的消费者在“成就感”、“人情”和“面子”等3个价值观维度上的差异显著,而在其他7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表2显示了不同区域消费者在10个价值观维度上的得分均值情况。由该表我们可以发现,在“成就感”、“人情”和“面子”等3个存在显著差异的价值观维度上,哪些区域得分较高,哪些区域得分较低。以下从表2出发,结合各区域的经济文化背景,讨论十大区域的消费者在上述3个价值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成就感”差异

由“成就感”一项的得分均值可知,来自内陆省份的四川、重庆、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消费者最看重“成就感”;来自经济水平最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如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的消费者对“成就感”最不看重;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广东和上海的消费者在此项上的得分居中游水平,三个地区的得分排序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上海的消费者在此项上的得分仅高于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位居最低得分的次席。从整个得分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内陆省份的消费者比较注重“成就感”,因为他们所在的省份的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收入水平也较沿海地区低,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可能更加迫切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从而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而那些沿海发达省份(直辖市)的消费者,家庭环境相对较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客观环境不需要他们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也能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那么为什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却在此项得分最低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普遍信仰宗教(如藏族信佛教,维吾尔族和回族信伊斯兰教),我们又知道,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对世俗的成就并不是那么地看重,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心灵富足,因此他们在该项价值观上的得分最低。

“人情”差异

来自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消费者在“人情”一项上的得分最高;东北人在“人情”一项上的得分最低。从总体来看,内陆省份的消费者比较注重“人情”;经济较发达地区广东、上海、北京的消费者在这一项的得分较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际关系相对淡漠,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等观念在这些地区也相对淡薄。而在内陆省份或者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没有那么丰富,但他们却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注重传统礼节。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人在这一项的得分最低。为什么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北人重“义气”。例如,东北人常说:“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礼尚往来”、“送人情”、“还人情”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即借助相互送“礼”来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东北人重“义”,实际上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礼”,属于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了。

“面子”差异

在“面子”维度上,东北人的得分最高;广东人的得分最低。从整体来看,来自北方省份的消费者更注重“面子”;而南方人普遍不大重视“面子”。事实上,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中,也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点差异:东北人家里来了客人,总会竭尽所能地热情招待,即使家中并不宽裕,也要做足“面子”功夫;东北人还是中国人里最看重婚丧嫁娶仪式的,这其实也是讲排场、重面子的一种表现。相反,以广东人为代表的南方人则比较实际。比如请客吃饭,一般广东人都会选择经济实惠、口味好的餐馆,一般不会为了面子问题“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如果一帮朋友在一起聚会,则多采用AA制(分摊付账),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营销启示

口语性别差异研究 篇4

关键词:口语,性别,差异

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面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和记载,口头语言的历史远远长于书面语。口语虽然曾经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而长期受到语言学家的冷落,但人们最终还是认识到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进而确立了“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的原则,从而把口语当作是语言研究最直接、内涵最丰富的对象和材料。对口语语料的重视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科学的发展,为语言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而是我们向着解释语言本质、探索语言规律这个理论又迈近了一大步(赵蓉晖,2003)。

对于男女之间的语言差异是否存在,语言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于2000年4月在美国纽约大学举行的第44届国际语言学会(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上,会议组织者把“语言与性别”(Gender&Language)当作了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充分说明了世界语言学界对该项研究的热切关注。

1. 性别差异与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它既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最直接的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交际工具之一(曹剑芬,1990)。

回顾言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两性在发音方面的区别是最早被研究、描写的现象之一,在这个层次上,性别差异也表现得比较明显。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的振动和调节而产生的声音现象。由于两性在发音器官上存在天然的差别,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语音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例如:音高和音域的差别。同时,社会因素也对两性发音方式的选择造成直接的影响。

首先,两性在音质上存在差异,对语言学而言,这种差异对声音认知和个人言语风格的辨析又决定性的作用。男女在音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来自生理方面的差异,还受到了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鼻音化被认为具有粗犷的色彩,有男子气概,因而在女性言语中极少出现。女性拥有的音色要比男子丰富,女性发音时舌位相对比较靠前,男性则比较靠后。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女性的语速略低于男性。女性发音的性别特征主要表现在元音方面,男性的则主要在辅音方面。另外,女性使用的语调类型比男性丰富,更善于运用语调表达情感。

2. 性别差异与语词

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在其著作《词语法》(The Grammar o Words, 1984)中则认为,语言知识基本上是关于词的知识的集合。词汇之于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集中地体现于语词部分,言语性别差异表现最为集中的方面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两性在人际交往中,作为沟通手段的语言,其使用的词汇是有差异的。通常,女性使用温和的、柔情的词,而男性则常用强硬的、含敌意的词。相对而言,女性用语较为文雅,而男性用语较为粗鲁;女性的谈吐感情色彩较浓,而男性的谈吐逻辑性较强。

2.1 词汇主题

口语谈话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人们在谈话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性在兴趣方面是有差异的。两性在兴趣方面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在谈话内容上的差别。研究发现,女性之间喜欢讨论的话题是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与其他人的关系;而男性之间偏向于谈论的话题常常与共同感兴趣的活动有关,比如体育运动。

一般来说,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比男性强(叶文博等,1998),她们对颜色词的掌握程度更高,在言语中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颜色词。女子比男子更关心内心世界、感情、情调和人生的意义,因此有关感性体验的内容和有关词语就较男性更经常地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赵蓉晖,2003)。

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为了争取女性选民的支持,布什的策略是力图在语言上和女选民拉近距离,他在针对她们所进行的演讲词中,充满了“希望”、“梦想”、“心灵”这样感性的字眼,以求得到她们的共鸣。

反观男性,由于其社会角色与职业地位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影响,男性的生活重心偏向于职业生涯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他们喜好谈论与之相关的问题,较女性更多地使用与工作有关的职业用语和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政治、经济词汇。另外,与男人比较感兴趣的体育、机械、电器、香烟、酒类和性问题相关的语词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谈话中。

2.2 感叹词

语言学家认为,女性言语的感情色彩重于男性言语。女性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带有更浓的感情色彩,因此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感叹词和语气词。我国的研究者也指出,女性使用感叹词语的频率恰好是男性的两倍(孙汝建,1997)。

研究还发现,女性一般使用叹词来表示惊奇、赞叹、喜悦、悲伤、惋惜等感情;而男性使用得较多的是表示愤怒、不满一类语气的叹词。

另外,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经常使用某些感叹词,如goodness, dear me, oh dear等,但是基本不使用另一些感叹词,如shit等。

2.3 强势词语与弱化手段

所谓强势词语就是指那些用来增强表现力的词语手段,能够赋予言语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增强被修饰词语的语义。女性比男性更善于用强势词语来增强言语的表现力,例如在英语中,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女性更喜欢用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夸张的形容词和副词,如adorable, charming, sweet, lovely, divine, exceedingly, tremendously等,来加强语气。男子使用强势词语大多是在表达否定的评价时,多于詈言有关,原因在于在否定方面,男性受到的约束少于女性,在用词上也更加大胆。

弱化手段能够减弱语义强度,一般都在表达主观评价时使用,它能够赋予语言以亲昵、不拘的情感色彩。汉语中以“小”作为一个构词词素来构成的词语,使其语义强度便有所减弱。男女均可能用它表示亲切、不拘的情感色彩,其中男性用带“小+詈语”结构表示亲昵的用法比较典型。另外,女性言语中的一个典型弱化手段是词语的重复,被重复的部分一般是单音词,如“吃饭饭”、“喝水水”、“洗手手”、“睡觉觉”等。

2.4 称呼语

称呼语可以用来称呼自己(自称)或者他人(他称)。自称无论是自贬的称呼还是傲称,都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例如:男性一般用“不才”、“小生”、“晚生”及“老子”、“大爷”、“爷爷”等,而女性多用“小女子”、“奴家”、“妾”及“老娘”、“姑奶奶”、“姥姥”等。汉语中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自称词语是“人家”,当用作他称时,男女均可使用,但用于自称时,含有娇嗔的色彩,亲热而俏皮,因此为女性专用。

他称方面,男性多以“哥们”、“兄弟”、“伙计”、“老兄”、“老弟”相称,女性则常以姐妹相称。现代都市女性,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女性之间,往往以“亲爱的”相互称呼,一方面表达了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带有戏谑调侃的味道。

昵称或爱称是称谓语家族的一个分支。从性别因素来考虑,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昵称,而且男性往往首先使用昵称来称呼女性,表现出较大的社交主动性。然而,女性使用反语昵称的情况比较多。反语昵称是表里相悖的语言表达,多见于关系极为亲密的情侣、夫妻之间,如:“死鬼”、“老东西”等。

3. 性别差异与话语风格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情境和交际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人群的言语交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风格实际上是对语言成分进行不同选择或处理的结果。所谓两性的话语风格,正是两性对语言手段不同的选择和组合运用所形成的不同特点(赵蓉晖,2003)。语言学家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的选择、话语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3.1 言语的得体性

言语的得体性是一个关乎言语交际全局的问题,两性由于对周围世界以及自身的看法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对于得体性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引起了他们的话语风格存在差异。索振羽(2000)先生指出:“‘得体原则’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的实质就应该是尽量维护谈话双方尊严(面子)的准则(赵蓉晖,2003)。两性在言语交际中遵从礼貌准则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言语比男性的言语更加符合礼貌准则,委婉含蓄是人们对女性话语风格的印象,而男性在使用粗俗语言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禁忌比女性少得多。此外,同情和赞美多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在对他们的成绩表示称赞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慷慨得多,我们常常看到家庭中出现“严父慈母”的格局。

两性在幽默准则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男性通常是幽默的创造者,他们的幽默内容范围比较广,常常对他们(包括女性)进行嘲讽。女性的幽默则多数围绕自己的过失,不像男性的幽默主题那样具有攻击性。另外,跟男性相比,女性更遵守克制原则,这点同她们对于礼貌和谐的较高要求一致。相反,男性对于表达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方面的顾忌比女性要少。

3.2 对话中性别差异

对话是话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口语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赵蓉晖,2003)。心里学研究发现,女性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等,而男性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竞争。表现在对话中,男性更经常以打断对方话头的方式强占对话的主动权。

在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中包含一条相关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两性在话语的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的话语关联性大于女性的话语关联性,男性的谈话一般思路专一、表达明确、不含蓄,因而容易得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刘瑞琴等,2010)。

4.结语

言语的性别差异问题仍然是整个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有待深入的一个方面。这一领域的知识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比如,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师个人性别身份的不同,会使他或她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相应的语言性别变体,如果他或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接受错位的言语变体。如果教师具备了有关性别差异的知识,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曹剑芬.现代语音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刘瑞琴, 韩淑芹, 张红.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3]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4]索振羽.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叶文博等.人视觉反应的性别差异及分析[J].心理科学, 1998, (21) .

中美钢琴教学差异研究论文 篇5

美国“追求个性、自由、民主、开放”的文化,在钢琴教学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倡导自由、鼓励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的多种可能性,鼓励自主学习,倡导讨论式、对话式教学,鼓励探索和编创,强调表演与教学实践。记得有一次上钢琴课,弹奏的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我的导师Dr.Amstutz问我:“yanting,你认为这个少女是怎样的一副画面?例如年龄多大?性格是怎样的?”我说:“我觉得应该是一个15岁左右很内向的少女。”Dr.Amstutz笑了然后说:“好吧,你跟我所想象的少女是不一样的,非常好,所以你在弹奏时要尽可能地成为你想象的那个少女,成为音乐中的一员。”再比如,当我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时,我不太确定自己对和声的强弱处理得好不好,因为有的时候谱子上标记的是f,但我自己总想弹弱一些。这在Dr.Amstutz那里也能找到答案。“谱子上的强弱标记是贝多芬的想法,他是位很伟大的音乐家没有错,但并不是代表我们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弹奏。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音乐感觉和和声走向来弹奏。”美国茱莉亚学院的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指出,艺术家需要有独树一帜的声音,因此,学生要从自己的灵魂出发,主导演奏。况且,学生也不可能永远按着老师的想法去弹奏。教师的工作绝不是“独裁”,而是引导。在钢琴教学中,卡普林斯基会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其展示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当学生无法理解或解释自己的弹奏时,她才会发表意见。

(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我国的钢琴教学目标,从幼儿学琴开始一直围绕一个功利性目标:“考级”或“钢琴家”。社会上的钢琴业余考级、钢琴比赛主要以演奏技巧水平的高低等专业性的要求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在功利性目标的引领下,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追求考试级别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单纯强调速度、难度等技术性而忽视了情感和音乐性,过度关注专业方向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热情、快乐感的培养,失去了钢琴教学在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一奇指出这一教学目标的缺陷:“当前中国钢琴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把专业教学模式引入了业余教学”、“家长的功利主义让很多琴童学琴就是为了考级,然而专业教学并不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一目标所造成的危害,是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半途而废。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是全世界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学习钢琴的儿童中能坚持8~10年的不到5%。美国钢琴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人的素质,视作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理想的教师是鼓励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换言之,在美国,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这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课程。”[4]世界著名钢琴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维多利亚莫什塔科说:“美国孩子学琴不会把成为钢琴明星定为目标……很多美国人整个家庭环境就喜欢钢琴,他们让孩子去学钢琴是没有太大目的的……学琴的同时孩子们还要多看书、听音乐会,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其实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学钢琴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音乐素养的培养,而不能仅仅训练技术、指法等,仅技术很流畅是没有用的。中国孩子学钢琴流行的趋势是太注重技术方面的东西,反而削弱了音乐素养上的表现。学琴者不能忘了钢琴最灵魂的东西,尤其是情感的表达。”

(三)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从1980年以来,我国钢琴教学的课程主要以周铭孙主编的《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合集》和周广仁主编的《钢琴考级教程(业余)》为主要教材,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钢琴曲目主要是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浪漫时期李斯特、肖邦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作品。常见的还有俄罗斯作曲家和格里格等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但欧美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少出现,更不用说一些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品了。另外,我国钢琴教学课程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单纯的琴房练琴上,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斯坦威艺术家茅为蕙对国内的钢琴教学并不推崇,她说:“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填鸭式的,孩子们每天关在琴房里练琴,很少有上台的机会,老师也很少表扬,其实上台一次比台下多少个钟头都有用。”美国钢琴教学在课程上是开放性的,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一是“各具特色”。钢琴课程都是教师自己研究开发与选择的,教学课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二是“与时俱进”。大量的不同风格的现当代钢琴作品被吸收进新课程。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三是“多元化与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布鲁斯等也纳入了钢琴教学的课程之中。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课程中,有一种开放性的studioclass课程(是一种钢琴教学开放性课程,一部分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展示,其他同学观摩轮流,然后师生交流研讨———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进行3~4次的钢琴演奏展示),按课表的统一安排每周上一节。在每周的studioclass上,我都有机会听到其他学生们弹奏的各类风格的作品,有很多是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巴托克的前奏曲,舒曼的练习曲等。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更注重演奏实践,孩子从学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演奏会;专业学校的钢琴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后的实践活动,包括社区的演出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教学的方法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传授式、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封闭教学,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接受。“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结果,教学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这种“一对一”的封闭方式,很少有与其他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在中国,当学生分给了某位老师,学生好像就是这个老师的,不肯再与别的老师分享情感,缺少自由视野的空间。”美国钢琴教学在方法上多样而开放,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索创编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PeterAmstutz教授不给学生规定曲目,只是提出一个练习曲目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先听一听这些作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练习曲目,用他的话说就是:“你喜欢什么曲子就选什么曲子”。我们国内的老师总是在学生弹奏一首曲目后,便按照自己的要求指出曲子弹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去弹奏,Amstutz教授不是这样,他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你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问题?”然后会先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发现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学生之间的讨论,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考级制度在钢琴教学评价上起到了“唯一标准”的作用,家长评价学生、学校升学加分等,都以“考级”来衡量,使“考级”变味,成为应试教育的评价工具,考级(考级不合格或考的级别比别人低)给学生更多的是失败感。老师评价学生过于注重速度、难度、指法、手型等技术上的评价,而学生对于技术的掌握永远是滞后的,因此,学生得到的评价也永远是消极的———速度不够、力度达不到、强弱对比不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消极的评价往往打击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兴趣和自信心。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钢琴考级制度,钢琴老师对学生的演奏评价更注重音乐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把学生的表演放在第一位,而非技能。美国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会上,获得的往往是成功、快乐、自信……美国钢琴教育家兰德尔菲伯尔说:“对于钢琴演奏来说,真正的标准是艺术性,它远远超越了单一的演奏技巧,我称之为‘艺术演奏之道’。”在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钢琴的成绩就只取决于最后在台上的表现,而在美国,教授更看重的是学生平时的努力和付出。Dr.Amstutz曾经跟我讲说:“yanting,对于期末考试你完全不需要有压力,我们都是你的朋友。你平时的努力我们知道,即使你在最后的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弹得不如平时好,我们会非常理解而且会同样给你好的分数。”美国钢琴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运用激励性的积极评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白瑞施耐德教授和娜丽塔特鲁教授的“课堂教学氛围都相当令人愉快。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到,两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都很频繁,特别是当学生按教师要求改进了演奏,教师会即刻给予肯定,这使学生更为明确正确的演奏方式,宽松的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美国钢琴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让音乐成为生活

美国钢琴教学以人为本、钢琴是生活的一部分、音乐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的理念和目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把“让音乐成为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我国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钢琴成为每个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找到钢琴教学对于自己的更多意义,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二)开发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

美国钢琴教学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的钢琴教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演奏传统的经典曲目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现代风格的曲目,更要让学生多了解和学习我们本民族的一些曲目,让学生对钢琴练习曲目有更多的选择,更容易找到和练习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作品。要定期组织举办学生个人演奏会、小组观摩研讨会、听大师演奏会和各种音乐会,给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演奏的方法、知识和经验,提高钢琴演奏的能力。

(三)关注演奏技术,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

“以往的钢琴教程过多强调的是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与音乐的融合,更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表达。于是,僵硬和机械成了与学琴相伴的魔鬼。”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要走向片面。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犹如人的灵魂和躯体,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音乐性是技术的灵魂,技术是音乐性的躯体(载体)。只有技术性没有音乐性,再高超、精湛的弹奏犹如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弹琴一般;如果没有技术作为载体,音乐性则无安身之处,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发扬我国钢琴教学重视弹奏技巧———“学生基本功扎实”这一长处的同时,要学习美国钢琴教育重视音乐性的优点,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富有美感,将内心情感、内心歌唱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情感,让钢琴“歌唱”起来。

(四)注重培养兴趣,给学生创设自由创新表达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国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家庭层面,越来越重视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学习钢琴的人数逐年增多,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我们每一位钢琴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注意正确引导和保护这种积极性,而不要扼杀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注重兴趣培养和快乐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把培养孩子兴趣和激发孩子表达快乐的愿望作为教学的重要推动力,采取多种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开展钢琴教学,让孩子始终处在一种快乐学习钢琴的状态,引领孩子从对弹奏钢琴感兴趣到喜欢学习钢琴、再从喜欢到热爱钢琴表演。钢琴演奏不是对前人演奏的翻版,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演奏者自己对乐曲独特的诠释和创新。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鼓励学生即兴演奏、探索与创编等教学方法,从启蒙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意识,鼓励学生用钢琴来表达自身情感和创新热情,每一首曲子都要留给学生思考、反思、探索、创新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曲目,华彩乐段让学生自编自弹,让学生即兴弹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声音等,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新力。

(五)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快乐中获得成功

英汉谚语宗教差异表达对比研究 篇6

关键词:英汉谚语 基督教 儒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宗教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人类诞生开始,他们就开始寻求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来获得生活的价值、得到支持,并由此熬过艰难的生活状态和渡过自身难以解释的种种灾难。“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获得自我意识时,对自己力量的虚妄认识,对自己软弱的可怜补充,是一种必然的异化现象。同时,宗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宗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宗教与文化相生相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映射。文化研究必然离不开宗教研究,而生活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宗教也必然会被赋予大不同的特质。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谚语的表现形式往往言简意赅,内容深邃精辟,发人深省,使人受益,并能够从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观点等等文化内涵。比如大陆居民的谚语常与陆地、丛林和生活起居等相关,沿海居民的谚语常与海洋、水手、星辰和贸易等相关,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与草地、畜牧和动物等有关。“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异同也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特别反映在往往蕴涵文化意义的言语之中。”由于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文化的其它载体相比,谚语具有更可靠、更稳定的特质,用谚语来检验和反应文化的广泛性和主导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本文正是通过谚语和宗教彼此的特质和关联,来验证中西方宗教差异的具体表象。

二 中西方宗教对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儒教和道教。道教是根植于我国土壤的宗教,它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比如“鬼”、“道”、“仙”等概念。佛教虽然起源印度,但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例如人们常说“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但这三门宗教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儒教莫属。儒教深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的骨髓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去,儒教更多被视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但随着对它的学科性研究深入,现在它已被更多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宗教来对待了。“儒学经典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天命鬼神的思想,祭天,祭祖,祭孔的儒家礼仪也是封建宗法制度所规定的从天子到庶民都必须遵从的。儒家思想虽不具备典型的宗教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发挥着宗教的文化功能。”事实上,道教和佛教无论是影响深度和幅度上,始终都无法与儒教相比。而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宗教则一定是基督教。基督教在英美国家都是最主要的宗教。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上帝和人的关系。“基督徒信仰的上帝是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存在的,即圣父,圣子和圣灵。”基督教的核心理念包括有定期做礼拜来宣扬上帝的信息,宣扬爱和勇气等等。基督耶稣传扬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如十诫、对错、善恶等等。而这些流传了2000多年的道德指引都被基督徒们在生活中所尊重和遵从。这就必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基督教经过长年的变革、发展、甚至斗争,到今天它可以说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影响到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引导着西方人的价值导向,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还给人们的灵魂提供庇护。

三 英汉谚语中反映出的基督教和儒教的差异

1 首先,基督教是超世俗文化,而儒家文化则是一种世俗文化。儒教在很早之前就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宣揚,并用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儒教宣扬入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而且这种等级关系都是人为地被创造和教化出来的。以国人非常熟悉的“天命”这个概念为例,“在殷周宗教中,天命由天帝发布,直接体现天帝的意志,因此天帝也可以更改命令或是收回命令,人虽然无法抗拒天命,却可以凭借自身的积极努力,通过天人互动而影响天帝,改变天命,以致天命具有偶然性意蕴,绝非决定论。”神话传说中的天帝即是现实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即使他身居最高位,他仍然不能超越世俗的能力范畴,不能任意改变一切。中文中有非常多的谚语反映了儒教的这一特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些谚语很好地诠释了儒教的入世特点和人为定性的特质。

而基督教的发展却相对更为复杂。它诞生于一种原始宗教,并有多种分支,又历经长期发展变化,后又由宗教大会通过相对民主的方式确定基本教义等等。所以相对而言,基督教和世俗关系要更淡薄些,自身地位要更独立些。基督教宣扬的是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上帝超越一切(God is above all)。信上帝能得到永生、安宁和幸福,上帝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相关的英谚非常多,如:“Man proposes,God pro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等等。这些谚语清楚地表明了基督教超越世俗、不受世俗等级和世俗力量影响的崇高地位。同样的,基督教诞生的土壤——希腊文化中早就有着超越世俗的因子。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一旦注定,无人能够更改。即使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也不得不服从中冥冥中注定的命运,无力更改,“To be guided by destiny(听天由命)”。

2 基督教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儒教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世俗等级关系。基督教宣扬大家都是上帝膝下的子民,人生而平等。因此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值得珍惜的,每个人的独特个性都应当被尊重。因此英语中才会有如下的谚语: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伙计不比老板差)”,“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Every man should take his own.(每个人都应得到自己的一份)”,“Every man is a king in his own home.(每个人都是家里的皇帝)”等等。而儒教本质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伦理宗教,它更多宣扬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宗法家族观念及制度。其核心主张是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而五常指的是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由此可以清楚看出,儒教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等级关系。中文中有着很多相关的谚语,如“小鬼斗不过阎王”,“胳膊扭不过大腿”,“官大一级压死人”,“鲸吞鱼,鱼吞虾”,和“官大奴也大”等等。

3 基督教所宣扬的是个人主义,而儒教宣扬的则是集体主义。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神,所有的信仰者都是他的子民,人们都受到上帝的眷顾,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个性、权利和能力等等被强调、被珍视,而上帝也只帮助那些有自助精神的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助自助者)”。基督教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从一开始就是个性鲜明的两个独立个体。虽然夏娃由亚当的肋骨造成,但她具有与亚当完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最主要的一点则是他们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成。这几乎是西方个人主义最坚实的基础了。同样也是个人主义精神影响下,欧美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和私生活,认为个人生活不受他人影响和干涉,如“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Do not wear out your welcome.(客人呆得太久不受欢迎)”。同样与中国浓厚的集体观念相悖的还有西方人对于友谊和亲情的更为独立的相处态度,如“Even reckoning makes long 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父子也要清账)”等等。

而儒教本来就是着力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世俗宗教,它更强调的是集体(如大家族等)的力量而非个人的能力。集体主义(或人伦本位)价值观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教生存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农耕社会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多少则会决定一个家庭,或家族甚至诸侯国的强弱兴衰。汉语中有大量相关的谚语,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等等。这些谚语明确表明集体的重要性凌驾于个人之上。儒教文化中所保留下的人类起源传说中,有一则是女娲造人。女娲造人的传说回避了人类是由男女繁衍后代而传承,体现出女娲独自一人造出大批的原始人类。这个传说很好地印证了农业社会需求的是大量劳动力而不是人的个性。

4 基督教信奉的是人性本恶,而儒教信奉的则是人性本善。基督教中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就已经奠定了人性本恶的基础。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终其一生人们都应当虔诚侍奉上帝,最后达到幸福的彼岸天堂。原罪的概念是西方文化的入门知识之一。在英文中自然有着大量的关于原罪或性恶的谚语,此处略举一二:“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孽远超我们的想象)”,“Sins are not known till they be acted.(罪未犯就不为人所知)”,“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是甜蜜的)”,“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cross.(每个人都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Evil and good are God’s right hand and left.(邪恶和善良分别是上帝的左右手)”等等。这些谚语清晰表明基督教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承认和肯定。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必须依靠自己、努力行善,改变原有的罪孽和劣根性。而儒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的罪行都是后天由于各种因素、人起了恶念而犯,因此严重罪行往往难以得到宽恕,如“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由于人性本善,儒教还认为,人只要能够注重内心修为,修身养性就可以摒除恶念,一心向善,达到道德的完善。汉语中很多谚语都是规劝人们努力向善的,如“满招损,谦受益”,“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等。

四 结语

全文借助中英谚语的系统对比这一语言和文化的表现渠道,对基督教和儒教各自不同的思想特质和文化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对比。基督教和儒教生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历经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最终分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东西方人们。基督教和儒教的几大差异:非世俗性/世俗性;人人生而平等/等级关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性恶/性善等等汉谚语中得到充分而具体的表現和印证。

参考文献:

[1] 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and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6]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钟鸣,女,1978—,四川三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叶 ,女,1977—,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修辞学、商务英语研究,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学生差异强化管理实效 篇7

高级中学的教育工作担负着教育人、塑造人的灵魂的光荣使命, 要完成这一使命, 作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学校的领导者, 就要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现状,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思想的差异, 知识结构的区别等基本特点, 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教育规划, 才能达到“双丰收”的目的。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学生是被重点学校第一层选拔后的“筛漏”, 这就更加造成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因此, 只有真正研究和把握学生诸方面的差异, 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中学阶段基础 (思想基础、文化知识基础) 打得坚实与否, 这是影响学生们能否成才的关键。当前的中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对问题最敏感的青少年群体, 他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 并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家庭, 能够较快地接受外界各种社会信息, 因而, 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变化, 往往会反映社会意向和人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 当今的中学生, 在学校内外的生活中, 他们所看到周围的一切有些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在他们的头脑中, “旧中国的沉重灾难, 新中国的艰苦创业”是一片空白:老一辈的克勤克俭, 忠诚老实, 兢兢业业, 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精神, 在他们看来都是“傻人”所为。他们既缺乏革命优良传统的熏陶, 又缺乏远大理想抱负, 他们从大人们那里听到的多是这些年来我们党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 特别是近年来党的肌体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他们从影视录像中看到了不少来自国外的形形色色的新奇的腐朽的东西, 加之这些年来我们教育工作的失误, 国内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不断地侵蚀着他们的头脑, 并打下很深的烙印, 因此, 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也是不足为怪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帮助、教育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义务和责任, 而没有抛弃他们的权力——放弃一名学生, 就是对祖国的犯罪。但是, 教育的关键, 又在于针对他们的特殊性和个性差异, 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措施上, 采取多层次、多序列的教育和引导手段, 从而达到转化思想的目的。

那么, 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什么特点, 我们又要如何管理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 我认为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知识的积累, 能力的提高, 是非观念, 做人准则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因此,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

高中一年级是一个新组合的学生群体, 其表现遵守纪律、个性潜伏, 有一种为了争取考入理想学校而刻苦读书的良好愿望, 但是他们也有松口气的思想, 更由于高中课程难度不断加大, 因而, 他们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抓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促进他们为实现近期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而勤奋读书;第二要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从抓好班风入手, 建设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向上、文明朴实的班集体;第三要狠抓学习, 从传授学习方法入手, 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环环紧扣, 不留空隙, 打好知识学业基础;第四, 在教育内容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教育为主, 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在形式上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 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 达到教育的目的。

高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 他们对中学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独立意识大于认识能力而小于实践能力。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 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学生已具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有独创意识, 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主见, 也具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 个性潜伏逐渐暴露。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已经不满足于父母和老师的讲解, 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再盲目相信, 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 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美有特殊的认识和评论, 开始注意着装打扮, 想同异性接触交往的心理因素也随之而生, 少数学生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了追逐异性的行为, 他们往往借助节假吉祥日互赠小礼物交朋友, 或写些爱恋的诗文谈友情。所以, 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行为极为复杂, 教师不了解这种情况, 盲目施教, 只能产生逆反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抓好正面教育,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摸清底数, 抓住典型事例, 启发他们积极向上, 要从单纯地“堵、禁、整”转变为积极地“疏、导、拉”, 对学生中的错误行为不要用挖苦的言行当众批评, 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而要善意规劝, 正面说服教育, 启发他们自觉、自尊、自爱、自强。

高中三年级学生, 升学和就业是他们之中的热门话题, 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 在学习上有紧迫感。他们中的大多数把精力放在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上, 忙于应付各种考试, 违纪现象和无原则的纠纷显著减少, 对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感兴趣, 一心为考入理想的学校而埋头读书。他们不像儿童时那样, 经常与父母或老师谈心, 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却不轻易表露出来, 心理开始走向封闭。他们非常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心理封闭使他们易感到孤独。他们有独立的见解, 有自制能力, 不想听师长的空洞说教, 表现出不问政治、不闻社会形势等现象。因此, 这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应以理想、情操教育为主。从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入手, 配合以各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 指导学生们复习好功课。对于那些升学希望渺茫的学生, 要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启发他们自觉学习,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奠定良好而又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 篇8

一、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1、汉英亲属称谓异同

在现代汉语中, 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 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 一词多义, 覆盖面广。除了辈份清楚外, 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要准确地翻译这个词, 必须置之于语境中考察。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 如大哥、三弟、四妹等。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对西方人来说, 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2、汉英语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 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 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在与他人交往中, 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 因此, 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 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

英语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 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 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 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 在各种社交场合, 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 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方。

二、英汉社交称谓对比

1、英语社交称谓的一般准则

单从称谓的多样性来说, 英语比汉语略逊一筹。在英语中, 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 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 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受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 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

2、汉语社交称谓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 只要有衔头的, 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王班长、吴队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三、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1、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 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 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 长幼有别”, 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 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 年龄辈分的清晰, 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 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 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

2、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 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 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而西方社会由于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 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汉族人那样看重。所以, 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 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3、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却喜欢抬高对方, 即“贬己扬人”, 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 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却追求人人平等, 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 少有谦语, 敬语较汉语少。

参考文献

[1]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 《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第3期。

高校新旧会计制度差异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新旧,会计制度,差异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旧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高校日益发展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财政部印发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各高校自2014 年1 月1 日起开始执行。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变革。本文通过对新旧制度的比较分析,系统阐述了两种制度的不同之处,有利于高校会计人员完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 会计基础差异比较

旧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实际业务中,这种会计核算不能明确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不利于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影响会计核算真实性。

新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新制度规定,“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营业务或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是本次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高校可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能更加准确反映高校的偿债能力和资产负债状况,有利于高校进行质量考核,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校可有效划分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使收入和支出相配比,有利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2 会计科目差异比较

2.1 资产类科目

新制度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两个科目的设立,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创新性增加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两个科目,能客观反映资产的损耗和实际价值;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用来核算高校已经发生的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增加了“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用来核算高校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此外,新制度将原制度中的“对校办企业投资”及“其他对外投资”的科目分别用“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的科目进行反映;新制度未设置“应收及暂付款”和“借出款”科目,但设置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新制度中的“存货”科目取代了旧制度中的“材料”科目。

2.2 负债和净资产类科目

新制度增加了“应缴国库款”“应付职工薪酬”两个科目;将原制度的“借入款项”和“应付及暂存款”科目分别调整为“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有利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以更好地让高校合理的安排自身的还款与支出。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5 个科目,便于精细化管理高校财政补助项目的结转结余资金。

2.3 收入和支出类科目

在收入类科目中,新制度根据资金来源的性质分别设置“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科目,使高校的收入归集更加清晰明了。在支出类科目中,将“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5 个一级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化事业支出的分类和核算,更为清晰地反映高校支出结构,为高校办学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3 基建会计数据处理差异比较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应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旧制度没有此项规定。新制度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高等学校应通过在新账中该科目下设置的“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将本期基建账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划分类别,对每类经济业务或事项所涉及的基建账相关科目的本期发生额进行分析,按照新制度规定在“大账”中进行账务处理。新制度的规定确保了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体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加全方位地体现出高校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及资金行为活动,极大降低了因账套分离造成的财务失真问题,能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4 财务报表差异比较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 一) 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推崇, 但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 传统教育方法依旧是主流。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主宰者,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是一部戏, 教师就是导演, 而学生则是听从导演指挥的演员, 严禁自由发挥。开展差异化教学, 不仅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教育的局面, 而且更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校之中, 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 二)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小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同时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每一位学生的模仿能力、认知能力及个性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 并不是完全相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求, 不能够真正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但采用差异化教学,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方式, 在此教学模式下,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 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在了解中不断改变教学策略,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 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 三)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

小学生年龄尚小且自制力较弱, 于课堂上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心, 但又具备好奇心、模仿能力、认知能力。然而小学生上述能力因人而异, 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传统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模式下, 难以惠及每个学生。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下, 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进而提升学习的兴趣, 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另外, 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改变教学方法, 因此, 此模式利于推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

二、实施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策略

( 一)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教学

在21世纪推崇创新的时代, 作为教师应当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而非是教学的负担或累赘, 将之视为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挑战和催化剂。作为新时代教师, 应当敢于正面学生间的差异并加以利用, 针对学生的特性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法,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达到教育目标。在差异化教学之中, 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其一, 改变观念, 正确认识差异化对已提升教学效率的意义; 其二, 充分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特性和差异所在, 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其三, 不断检验和修正前期教学效果, 是否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以获得差异教学的成功。

( 二) 利用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加以指导, 就目前而言主要有分类指导和过渡指导两大类。所谓分类指导, 也即针对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的加以指导, 提供给学生解决的建议, 同时对于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要针对性的引导, 不能“一刀切”。针对基础好, 思维强的学生, 稍加点拨和引导即可; 对于基础薄弱, 接受能力欠佳的学生, 应逐层解析使之完全理解和消化, 最大限度的使之能够灵活运用,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这样一来, 能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过渡指导是指教师在提出一个教学任务之后, 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就提前完成了, 而有的学生反映较慢, 解决问题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过渡指导, 相应地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 小学作文教学课上,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或喜好等设置多个不同的话题来引入作文教学, 学生可自由选择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其一, 暑假你最喜欢做什么是呢; 其二, 发生在你身边最让你感动和开心的事; 其三, 最想爸爸妈妈带你去哪里玩呢;其四, 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多个话题, 总会有学生感兴趣的一个, 进而引导其用文字写出来, 培养思考和写作能力。

( 三) 最大限度发展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

差异化教学重点在于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劣势, 发掘出其潜能, 使之乐于学习并感受到成绩提升带来的成就感, 进而在兴趣的推动下开展自我学习并向学习的高峰发起挑战。教师在教案的设计中, 应进行多重设计作为备选教学策略, 以充分掌控课堂和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与此同时, 为了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特点的教学方式, 所以在差异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尤为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于学生情况, 主动对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进行设计, 以此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最大化的进行满足, 以此促进其独有个性的发展。例如, 笔者在朗诵课程教学上, 有一次全班集体朗诵课文, 大多数学生都读完了, 但有个女生因为语速相对较慢没有读完, 为尊重她和鼓励她, 静静地等她读完之后, 笔者再开始继续教学。

( 四) 开展弹性化组织管理的教学

为了能够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必须要对其进行差异化指导, 特别是对教学内容、学生安置、方法策略和组织形式进行选择, 必须实行多元弹性管理, 以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进行参与和分享, 以免出现教学失控的现象。

例如, 在《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朗诵教学中, 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 之后自愿站起来朗诵, 对于自愿朗诵的学生要加以赞许;其次, 在自愿朗诵阶段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点名让平时不够活跃或较为内向的学生来朗诵给以其自我展示的机会以锻炼胆量。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其他学生安静并耐心听其朗诵, 发现其不会的地方加以指导, 待其朗诵完成后加以点评, 以正面为主, 为其树立信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导致在教学阶段教师难以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差异, 差异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不论是哪种阶段的教学, 都应当正视学生的差异, 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其乐于学习, 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4.

老挝与广西香蕉品质差异研究 篇11

关键词 老挝 ;广西 ;香蕉 ;品质

分类号 S668.1

Quality Differences of Laos and Guangxi Bananas

WANG Bin1,2) LIU Zhiqiang1,2) FANG Zhao1,2)

ZHANG Xuejuan1,2) WANG Jinqiao1,2) CHI Zhiguang1,2) LI Baoshen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2 Guangxi Jinsui Agriculture Group Co., Ltd, Nanning, Guangxi 532703)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were determined in shape feature, quality and macronutrients of peel and pulp between Laos and Guangxi bananas under the same fertilization condition. The data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anana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hape feature and fruit quality, but Laos bana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uangxi banana in the ratio of peel and pulp, and better in peel luster. The content of macronutrients in banana peel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aos banana was much higher than Guangxi banana in nitrogen and potassium, but less in phosphorus. While in banana pulp Laos bana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uangxi banana in nitrogen, but no differences in potassium and phosphorus. Therefore it was feasible to plant bananas in Laos, and gave some advices on overseas banana plantation investment.

Keywords Laos ; Guangxi Province ; banana ; quality

香蕉属于国际性大宗水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2年世界香蕉产量已经超过1亿t。近年来中国香蕉产业发展迅猛,中国香蕉产量已由2006年的711万t激增至2013年的1 208万t。但中国香蕉进出口贸易差仍有扩大的趋势[1]。一方面,国内需求量持续增加[2],另一方面,中国香蕉产业受到土地资源、自然灾害以及香蕉枯萎病的制约[3]。其中寒害与台风对香蕉产业影响巨大,香蕉在日平均气温≤8 ℃、最低气温≤5 ℃即会发生低温寒害,且茎大质脆、叶大易折、根浅果重,极易遭受风害[4]。此外,香蕉各主产区应市时间受到天气、病害的影响,在春节至清明期间经常出现香蕉消费的空档期,为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走出去”成为中国香蕉产业的需要。

老挝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相比中国香蕉主产区具有更加优越的气候条件[5]。老挝全年平均气温约25℃、年降雨量达1 700 mm,气候炎热湿润,适合香蕉的生长,香蕉在生长过程中免受寒害、台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据广西香蕉协会统计,2013年以来,在老挝开发的香蕉种植面积已迅速扩张至1.4万hm2,预计2015年会超过2万hm2。国内香蕉生产化水平已经比较完善[6],但由于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条件差异,香蕉生长发育规律、养分吸收特性会有所差异,对品质造成的差异也是境外投资潜在风险之一。

目前,关于老挝和国内香蕉品质对比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主要分析中国广西金穗农业集团香蕉种植基地与老挝香蕉种植基地同一批采收香蕉的品质差异,为我国香蕉产业境外投资以及销售等提出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广西金穗农业集团香蕉种植基地和老挝琅勃拉邦省金穗分公司种植基地分别摘取春蕉(3~4月)七成熟香蕉在冷库进行催熟处理,至全黄并略带麻点,供试品种均为威廉斯B6。

1.2 方法

1.2.1 果指特征指标测定

香蕉果指的粗度,测量第二梳果外轮中间果指的最宽处。果指长度是指从果顶沿外缘曲线到果把处果肉末端(l1),果指腹面直线长度(l2),果指弯曲面高度(h),测量方法见图1。用精度为0.01 cm的刻度尺测量。

nlc202309011504

香蕉清洗干净,分成果肉和果皮2部分,用0.01 g电子天平称量。香蕉果重是果皮重与果肉重之和,瓤皮比指果肉重与果皮重的比值。

1.2.2 香蕉内在品质指标测定

果肉硬度测定:将香蕉果皮中部1 cm2果皮削去,用GY-3型(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水果硬度计(直径5 mm,长度10 mm)进行测定,硬度计垂直于被测果肉表面,压头均匀压入果肉中,此时驱动指针开始旋转,至压头压到刻度线(10 mm)处停止,指针指示的读数即为硬度。每组测3次,取平均值。硬度用kg/cm2表示。

香蕉果浆的pH测定:用果汁机把香蕉打浆1 min,得到的香蕉浆立即用pH计进行测定。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香蕉打浆后,立即用糖度计进行测定,测定3次取平均值。

香蕉果皮色泽:采用L*a*b*表色系统,利用色差仪对香蕉果皮进行测定,每次重复选取香蕉头部、中部以及尾部进行测定,求取平均值。以L*表示样品的亮度;a*>0表示样品颜色偏红,a*<0表示颜色偏绿;b*>0表示颜色偏黄,b*<0表示颜色偏蓝。

1.2.3 氮、磷、钾测定

全量采用H2SO4-H2O2消煮制备待测液,半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植株氮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磷含量,火焰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钾含量。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及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T-检验分析差异性(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挝香蕉与广西香蕉在果指特征上的差异

由表1可知,在果指形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在外形上老挝香蕉较短粗。老挝香蕉与广西香蕉瓤皮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老挝香蕉基地果实比广西香蕉可食率高。

2.2 老挝与广西香蕉果肉、果皮的养分吸收差异

由图1~3可知,老挝香蕉种植基地与广西种植基地香蕉果皮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氮、钾含量,老挝香蕉>广西香蕉,而广西香蕉磷含量比老挝香蕉高;在果肉中,老挝香蕉氮含量比广西香蕉高,旦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磷、钾含量没有差异。说明2地香蕉果实在养分累积上存在差异。

2.3 广西香蕉与老挝香蕉的品质差异

由表2可知,2个生产基地的香蕉在果实硬度、pH、可溶性固形物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品质方面2个生产基地无显著差异;在果皮色差上,3~4月老挝采收的香蕉有更好的色泽和亮度,说明3~4月老挝基地香蕉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发现,2个地区香蕉在果指形态特征以及内在品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老挝香蕉瓤皮比高于广西香蕉,且果皮色泽比广西香蕉好。在果实氮、磷、钾元素中,老挝与广西香蕉在果皮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中仅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品质方面表现的差异可能与老挝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增施钙肥可以提高果皮厚度[10]。广西香蕉比老挝香蕉可食率低、果皮偏厚,可能与广西石灰性土壤类型有关。提高果皮厚度可以延长香蕉的货架,针对老挝香蕉主要用于国内市场,果皮偏薄影响香蕉货架期的问题,可以适当增施钙肥。施用木薯淀粉厌氧液、壳聚糖等有机营养物质可以增加香蕉果指长度[11],可以对老挝香蕉果指偏短粗进行调控。香蕉需钾量较大,老挝当地土壤可以满足香蕉对钾的需求,香蕉色泽好可能与果皮中含钾量高有关。从整体来看,在老挝投产香蕉来满足3~4月中国香蕉消费空档期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刘海清,方 佳. 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65-569.

[2] 夏勇开,过建春. 走出去:中国香蕉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选择[J]. 中国热带农业,2010,5(36):13-16.

[3] 杨培生,陈业渊,黎光华,等. 我国香蕉产业—现状、问题与前景[J]. 果树学报,2003,20(5):415-420.

[4] 陶祖防. 南宁市香蕉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5] 周 东. 老挝—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J]. 当代广西,2004,11:14-15.

[6] 卢亭君,林作晓,周金娇,等. 广西南宁市香蕉产业发展讨论[J]. 园艺与种苗,2011,97(4):65-68

[7] 金志强. 香蕉果实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15-16

[8] 廉韶斌,郝利平,王 愈. 不同温度下香蕉催熟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14,39(12):54-58

[9] 牛 锐,王 愈,郝利平. 不同催熟试剂对香蕉品质及生理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14,39(7):61-64

[10] 林 葆,周 卫. 果树缺钙的发生与防治[J]. 烟台果树,2000,3(71):45-46

[11] 邓英毅,潘介春,郑 虚,等. 施用木薯淀粉厌氧液对香蕉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2013,3(42):62-64

高职英语课堂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新成立了许多所高职院校, 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高职英语教学时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 面临着许多难题。高职学校生源的英语基础较差, 差异较大, 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在新生入学之后, 我们通过查阅学生的高考成绩, 摸底考试等方式对新生入学时的英语词汇量、阅读和听说能力进行了调查, 了解到学生的基本词汇量有的不到500个, 有的500到700个, 有的800到1200个, 不少学生对一些常用词的确切意义并不清楚, 不能辨别近义词和词组, 例如learn和study, listen和hear, cold和cool, verygood和verywel, 甚至词性更是混淆不清, 大约有l/3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朗读英语课文时使用汉语拼音的发音方式来朗读英语单词, 可见他们在入学之前没做过什么训练。不仅从综合水平上表现出差异, 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差异更是参差不齐, 如“他问我一个问题”, 有些学生译成“he asked a question to me”或“he asked a question from me”事实上由于受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生还从未或很少上过听力课。这种学生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是我们在教学中最棘手的现实问题。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若要达到高效英语能力考试B级, 入学词汇要求为1000个, A级为1600个, 可是, 不少学生入学时还远没达到此标准。因此, 怎样改进教学, 迅速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全国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的一个课题

二、我们的教学探索实践

教育部于2000你啊10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 以完善和规范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突出语言应用, 实行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

1. 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以往一般都是以自然班为单位开展英语教学。不管学生以前水平如何, 一律采取统一的教材和方法, 学习统一的内容, 这样就忽视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必然制约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难兼顾全面。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以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基础, 全部教学以英语进行。结果多数水平不够好的学生无法听懂讲课, 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失去提高机会和学习兴趣。而如果为了照顾基础较差学生而采取汉语讲课, 又会使较好水平的学生失去很多交际机会。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教师往往难于取舍。其次, 教学重点很难兼顾两级学生。有的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老说无需再提, 而对于差的来说又得详细解说。尤其是对于说和写的训练, 如果不以学生进行合理分级为基础, 事实上根本无法有效进行。

因此, 为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从2003年起我们将学生按英语基础的不同, 分为A班和B班, 采用同样的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 (NEW HORIZON ENGLISH COURSE) , 在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上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2. 分级的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分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分为A、B两级。

A级为基本要求规定的终极要求, 较好的学生要在期间达到A级规定的教学目标。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先参照B级执行, 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 可达到A级要求, 或者最终以B级终极。这无疑为因材施教和分级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A级学生一般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兴趣, 而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 还可以适度提高要求, 引导、辅导他们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对这部分学生应创立互动性课堂,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注重提高于都能力的同时, 加强口语和篇章写作教学, 培养较高的听、说和写的能力。

B级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仍需做较多的讲解和示范, 并简要复习高中所学的基础知识, 适当的语音和语法教学。采用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语言听和读的信息输入量。精读不易过难。教法中应设计适当的交际场景,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但难度和比例小于A级。写作应循序渐进, 从单句写起, 再逐步到段落和篇章。

(1) 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 无论是A级还是B级, 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教材、教师、教学设备、学习需求等。如果学习者不主动参与教学中的各项活动, 就很难账务该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交际过程, 出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要重视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次, 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使用英语进行实用交际的语言环境。所以, 无论是A级还是B级, 都要在课堂上尽量提供更多、更真实的语言环境, 只是在量和深度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量力而行, 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课外大语言环境也是非常重要。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高职英语教学要探索和尝试多种方法, 通过讲练结合, 课堂讨论, 情景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 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有机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我们以没个单元的课文和一些配套练习为依据, 进行课文讲解, 练习讲解, 同时安排阅读教学, 语言教学。教师运用现代科技条件, 还在多媒体语言教室适当安排了听力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地, 循序渐进地使用英语讲解,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也促进了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 A级学生既得到了提高也得到了扩展:B级学生也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大, 并在其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上一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下一篇:红外辐射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