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阅读教材

2024-09-13

选择阅读教材(共12篇)

选择阅读教材 篇1

长期以来, 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教学中, 还是在英语测试里, 它都有相当的分量。选择英语阅读教材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不可回避的日常教学工作内容之一。面对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英语语料, 英语教师应该依据什么原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一、难易适度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阅读教材时, 要确保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度, 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容易。阅读材料太难, 学生读不懂, 必然产生受挫感。久而久之, 受挫感就会郁结为气馁、捻、自卑, 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 对整个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阅读材料太容易, 学生一看就懂, 毫无挑战性。久而久之, 学生对教师组织的阅读活动就会不屑一顾, 也同样会失去兴趣, 虽然不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却可能失去对教师的信心。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材料不宜太难, 也不宜太容易, 难度适中为好。何为难度适中?比学生现有水平稍高一点就是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如从词汇方面来说, 一篇文章中没有一个生词或生词量超过三分之一, 都不能称之为“难度适中”。

二、多多益善原则

如果说从质的角度去考量, 阅读材料应该遵循难易适度原则的话;那么从量的角度来考量, 阅读材料就应该以多多益善为原则。如前所述, 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量的积累过程, 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 就不可能完成从语言学习理解到语言应用自动化的转换过程, 语言学习是一个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学习者才可能积累足够多的语言知识, 掌握足够多的语言技能, 形成足够多的语感, 最后达到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水平。外语学习只能以量取胜, 别无他法, 因此就阅读材料的选择而言, 与听力材料的选择一样, 应遵循多多益善原则。

三、内容适用原则

该原则指英语阅读材料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只有当阅读材料的内容是多数学生关心的、喜欢的、有兴趣的、对他们实际有用的、符合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需要的, 学生才能更加专心致志地去读。比如, 让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阅读一篇关于足球知识的文章, 他从这篇文章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远远胜过他读10篇小故事, 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者对阅读学习材料产生兴趣时, 他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样性原则

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一味地选择同一类型的文章, 如故事, 长此下去学生会对它失去兴趣。因为他们读同一类型的文章, 容易使脑神经疲倦, 而且有些文章只要一读开头, 学生便会推测出其结果, 往往会使阅读理解失去对学生的挑战性。阅读选材料中, 我们有如此多类型的文章供选择, 如此丰富的资源可加以利用, 我们可以利用阅读给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五、语言真实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阅读材料所含英语语言一定要尽可能规范和地道, 符合英语国家的英语用法。多数人认为, 英语学习材料应该从非真实性材料逐步过渡到非真实材料与真实性材料相结合, 最后转向完全的真实性材料。在初中阶段, 采用专门为英语学习和编写的材料更合适。而到了高级阶段, 就要采用原汁原味的真实材料。

六、学得与习得相结合原则

该原则要求既要选择供学生有意专门学习单词、语法或句型的阅读材料, 比如Go for it和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部分;也要选择供学生进行欣赏、消遣或学习百科知识的阅读材料, 比如英语报中的一些小文章或者简单的带有中文译文的小说等。

七、成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选择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阅读材料。无论材料的形式和内容如何, 在阅读材料的使用过程中, 都应该让学生有机会享受接受某种挑战、克服某种困难、完全某种任务后的满足感。要使阅读材料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必须注意把握阅读材料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审美内涵、信息的实用程度以及使用该材料进行阅读活动过程的节奏感和流畅性等。

选择阅读教材 篇2

市场上的培训教材五花八门,即使是最简单的一项内容,也能找出十本八本来。面对着众多的教材,在挑选时不能只看重教师声誉,更多的还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即使老师写的再好,如果内容晦涩看不懂的话,你一样是白花钱。

教材选择要由浅到深

在想要给自己充电的时候,选择教材一定要符合由浅到深的远离。从最简单最易懂的开始学起,然后慢慢累积,从而向更深层次的进军。你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就算去上培训班,老师也是从最简单的教起,既然这样的话,那何必白费功夫呢。

还有,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看封面,而是要把整本书粗略的浏览一下。看看其中的讲解思路能不能接受,如果觉得讲解太过笼统,不适合你的话,那即使编写者的名声再好,推荐的再多,你也不能去购买。

最好不要买大块头

教材,最好不要买大块头的砖头。不是说这样书不好,而是不太适合职场人阅读。平时忙于工作,要看很多的文字、文件,晚上再让你抱着大块头去看,肯定效果不是特别好。而且,大块头的书,往往要看上很长时间,就算你每天看上几十上百页,也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完,这样的话看了后边的忘了前面的,跟没看没啥差别,甚至还有的耐性不好,看一半便自动放弃了。

而书页少的教材就不一样了。因此字数较少,很快便能浏览完成,这样看完后很容易便让你有成就感,有想要看下去的欲望。况且,虽说有系列书籍,但每本还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即使你没心情继续阅读,也不影响你对前面文字的理解。

紧扣教材精心选择练笔点 篇3

【关键词】课堂练笔;内容选择;积累运用;写作能力

课堂小练笔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精心选择练笔点,让课堂练笔不仅为课堂教学服务,更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呢?

一、在课文情感共鸣处选择练笔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要善于抓住情感的积蓄点,让学生进行练笔。

教材里选入的课文有很多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就像三年级上册《说声对不起》一文,描述的是同学之间经常会产生的矛盾,文中的心理描写值得学生好好揣摩与学习。文中有一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这样的:“老师啊,您为什么非得让我开口呢?我又不是故意的。在心里,我不知道已经责备自己多少遍了。”文中主人公觉得要说出“对不起”三个字,“真的好难好难”。同学之间,发生小的摩擦在所难免,犯错也是常有的事,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过像主人公那样的心理。文中这部分心理活动的描写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在课堂教学时便设计了一处小练笔:“你和同学发生过摩擦、闹过矛盾吗?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写一写。”学生的记忆闸门一经打开,提起笔来便是行云流水了:“我知道我不该一时发火,把同桌的课本乱涂乱画,可是他不该先把我的作业藏起来不给我呀!为什么要我先说对不起呢?”“老师啊,我不是故意把同学撞倒的。那么多同学都在看着我,叫我怎么开口说对不起呀!”……学生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生动、细致。如果没有让他们在有了感触之后当堂写下来,下了课,这些细腻的情感也就跟着他们跑跑跳跳而烟消云散了。

二、在文章精彩经典处选择练笔点

课文是最好的习作范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把握文章的精彩处,抓住典型的句式、特色片段、典型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章最经典的地方入手,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沉淀方法,在练笔中模仿文章的写作,从而轻松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抓典型句式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句式,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契机进行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抓特色片段练笔

片段训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针对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在引领学生研读品味之后,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练笔。

(三)抓写作顺序练笔

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能为学生提供素材,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教材的慧眼,在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后,找准训练点,适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是巴金先生写的——《海上的日出》,这篇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的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语句优美,历来是学生朗读、体会、积累的好资料。教学本课,在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安排个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文章进行写作。大山里孩子可以写写大山的日出,也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一写。大山的孩子爱大山,再加上有了经典美文的引导借鉴,他们笔下的山里日出不但词句优美,还别有一番特色。

当然,所选取的材料在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范例应适合学生动笔学写,这样,学生才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三、在文章拓展与想象中选择练笔点

很多文章文笔细腻,读起来引人深思。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结合学生好奇与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参与文章的续写创作,提高学生练笔的兴趣。

(一)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的练笔。如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一只小鸟》,记叙了孩子们因喜爱而用弹弓打中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的故事。全文讲完后,让学生讨论:仰望小鸟,听它的歌声,却没有了,孩子们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喜爱,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小动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鸟后来怎么样了?”并进行续写。孩子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曾看到的和听到的一起出现在笔下,顿时文思泉涌。当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也都能顺应文本的本意,大多以悲剧结尾了。在他们自己写的结尾里,他们认识到孩子们不负责任的举动,扼杀了一个小生命,也给两只老鸟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痛,自己什么也没得到,反而从此听不到小鸟的歌声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弹弓打小鸟的恶果,深深体会到打小鸟是多么的错误。

(二)填写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插图解说式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如三年级下册《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一课,插图是奶奶把冬冬搂在怀里、冬冬也紧紧抱着奶奶的温情画面。教学时设计小练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写写这温馨的一幕,想象奶奶和冬冬的动作及语言,都是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适当的练笔内容,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使其作文水平日有长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2] 盛鲁杰. 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卓红华.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时机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4(9):39-41

选择阅读教材 篇4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很多院校为满足留学生对汉语言和商务专业的双重学习需求,而在留学生的本科专业设置了商务方向。在一些财经院校,很多留学生选择了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诸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会计学等等以达到自己双重学习的目的。但由于汉语并非他们的母语,以至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受到限制。通常的情形是,他们不得不先在汉语学院学习两年,一方面继续强化和提高汉语水平,一方面向专业课学习过渡,使本科的后两年能够与中国学生融合,共享专业课堂资源。 针对留学生的上述情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除了设置语言类课程外,还开设了商务汉语类系列课程,例如中(高)级商务汉语、商务口语、商务文书与写作、商务礼仪等。笔者几年来一直从事商务汉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对称的现象。

1.需求旺盛与阅历短缺不对称

商务汉语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两种人:学生和企业职员。学院的主体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从事过商务工作,缺少实践体验。这样,一方面学习主体对商务汉语具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受限于阅历的“瓶颈”,难以均衡。

2.汉语水平与商务专业知识不对称

即使是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对商务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汉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占有不协调。从汉语学习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学习过渡期长,适应性差,需要商务词汇、术语的积累,表达方式、交际技巧等能力的训练。

3.商务汉语教材与商务汉语考试(BCT)不对称

由于《商务汉语词汇等级大纲》的缺失,各类教材在商务汉语词汇的选择上差异较大,与商务汉语考试结合也有一些局限。学生虽然上了商务汉语课,但收益不明显,BCT成绩长进不大。

吕必松先生认为:“学习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依据,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决定了经济阅读课程的内容。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采用的“经济”概念是广义的,涵盖了财经院校的主要专业课程涉及的范畴,包括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国际贸易、金融经济、财税经济、旅游经济、奥运经济、工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经营、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环境保护、法律等方面。围绕这些主题,立足于留学生的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包括经济报道、经济随笔、案例分析、访谈录、经典语录等各种文体的阅读材料,充分利用语言、商务、专业三位一体的比较优势,通过开设经济阅读选修课以解决上面所说的“不对称”问题。在学生具备一定汉语水平(HSK5级以上)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平台,将语言、商务和本科专业有机结合,并找到与现实经济的契合点,通过阅读弥补阅历的不足,拓展学生的接触面;缩短学生从语言学习到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的过渡期;提高学生阅读商务汉语资料的能力,使之初步具备运用汉语处理商务业务的技能,从而实现多赢。

二、留学生经济阅读课教材选择的原则

基于上述的具体目的,东北财经大学对外汉语文化学院的经济阅读课没有选择目前已出版的现成教材,而是遵循下述几个主要原则,采用了自编教材。

1.专业性与技能性结合

阅读是将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论和整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1]220卡雷尔的双向心理阅读过程理论认为阅读时不仅存在上向过程,而且存在下向过程。在上向过程,读者根据文字的意义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是把包含在文字里的零散的信息整合成高一层次概念的过程;在下向过程,读者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知识重建信息。成功的阅读正是经过这两种过程不断的交替进行,直至理解整篇文章。这种双向理解的阅读理论说明,一个熟练的阅读者不但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具有一定的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实现理解文章字面意义的上向过程,而且需要具备各种生活经验与知识,完成重建信息的下向过程。[2]426-427我们要求选修经济阅读的学生必须达到汉语水平HSK5级以上,而他们的汉语水平还不够高,在“上向过程”中,他们对文字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在“下向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行为与母语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心理过程是不同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头脑中目的语的知识库是不完全的。”[3]我们认为,学生在商务汉语这一领域,无论目的语知识库,还是母语知识库都是残缺的,甚至缺口很大,因此,我们试图通过经济阅读使学生的缺口变小,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不但会丰富他们的知识库,使知识库储量和结构趋于完善,而且反过来它又会提高阅读能力和技巧,而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之目的,所以我们没有背离第二语言教学的初衷。不过,专业性与基本技能相比,经济阅读更侧重于前者,使专业知识与阅读能力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2.通俗性与趣味性结合

经济阅读材料难免理论性较强,抽象枯燥。所以阅读内容选择应力求大众化一些,有趣有用并重。例如,选择《云南之旅的经济学思考》这样一篇经济随笔,让学生既领略了云南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又接触了“分工合作”、“市场结构”、“合约”、“替代”、“规模经济”、“风险”、“信息对称(不对称)”、“讨价还价”、“成本”、“回扣”、“利润”、“副产品”、“生产者”、“消费者”、“支柱产业”、“脱贫致富”、“营销手段”、“示范效应”、“垄断”、“效用”、“寻租”、“收益”、“稀缺”等经济学词汇和概念,并引发学生对他们在旅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典型的经济案例,经过改写,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实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中国的民生问题、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管理状况、奥运会给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的经济效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都是留学生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选篇,留学生自然感兴趣,因为这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经济现象。如《中国充满了奇妙的事情》是从一个俄罗斯人的角度去感受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很容易让留学生们感同身受。

3.稳定性与开放性结合

教材应该相对稳定,这样可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但弊端也随之产生,篇章不能及时更新,信息难免滞后。所以教材在阅读量上需要给教师留有余地,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补充内容,替代老化的篇章,从而弥补物化了的教材在时效性上的缺憾。如,在讨论美国经济时,我们选择《美国人一分钱掰两半花》《美国人骑车上班》等篇章让学生了解到次贷危机和油价上涨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如何采取相应措施,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都有所影响。现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开始回暖,教师选取具有当下性的文章作为补充,令学生能很形象地捕捉和感受到变化纷纭的现实,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强的自觉性。所以教材一定要能把相应的阅读空间留给教师。

三、留学生经济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对教材处理的艺术,否则再好的教材也未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在经济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精读与泛读,互为补充

阅读包括精读与泛读。“精读给最必需的、要求掌握得比较牢固的东西,泛读则可以让学生扩大接触面,通过大量、反复阅读,也可以巩固基本技巧。”[4]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选择的经济阅读材料都分别设置主课文和副课文。主课文之前,以简短的通论形式对主题的基本词汇做通俗接触;主课文作为精读处理,副课文则侧重于相关经济背景、国际惯例、商务文化、跨文化差异等的介绍,作为泛读处理,有些专业性较强又必需的篇章做副课文处理。需要指出的是,经济阅读课的“精读”,与一般意义的精读课又有所不同。

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入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圈子里走出来。要真正从一个圈子走向另一个圈子,就要依靠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的掌握。[3]220这说明了背景的重要,采取主课文、副课文之分,并非副课文不重要,而是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容量。“商务汉语恐怕不能单纯的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考虑,专业术语是核心,而与专业相关联的背景则是外延。”[5]若外延缺失,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难以为他们接受。中国的经济、法律、金融、财税、管理等都是商务汉语的外延扩展。

2.词语释义,注意适度

在经济阅读教材的选择上,内中涉及到的词汇应该避免随意性,基本词汇参照《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突出《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的词汇;注意重现。这些都是必需的。不可否认,区分一般阅读词汇、基本经济词汇和专业术语,使三者有机统一,融合在阅读材料中。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上面所举《云南之旅的经济学思考》一文中,属于基本经济词汇的有“分工合作”、“替代”、“规模经济”、“风险”、“信息对称”、“讨价还价”、“成本”、“回扣”、“利润”、“生产者”、“消费者”、“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市场结构”、“合约”、“副产品”、“营销手段”、“示范效应”、“垄断”、“效用”、“寻租”、“收益”、“稀缺”等则为专业术语,其他的文中出现的“毫不犹豫”、“乱了方寸”、“心甘情愿”、“束之高阁”等则为一般阅读词汇。

尽管经济阅读教材和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汉语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对接,但经济阅读课不能代替专业课,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解释应该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够令留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常识,能够进行日常的商务语言交流就可以了,过高的专业要求则超出了阅读教学的目的范畴。

3.练习注重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留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日后的就业,所以我们的课程要使他们能够掌握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词汇、短语、语法,并做好职业实践的准备。有朝一日需要时能流畅“输出”。因此,我们在课堂练习上注意这样几个原则:词汇与例句注重经济内容的渗透,体现经济特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强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注重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摘要:为将语言、商务和本科专业有机结合,缩短从语言学习到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的过渡期,留学生经济阅读课教材的选择要做到专业性与技能性结合、通俗性与趣味性结合、稳定性与开放性结合。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对教材做适当处理。

关键词:经济,阅读,教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阅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钟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碧霞.谈非视觉信息的培养——基础阶段汉语阅读教学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1993(4).

[4]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如何选择公务员考试教材 篇5

一、内容全面

市面上有些教材内容不全面,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导致购买了这类教材的考生还得去购买其他的教材作补充,到最后发现本来只打算买一本教材,最后却买了一大摞教材,阅读起来非常麻烦,其中内容也不免重复。

二、时效性强

公务员考试常会涉及时事,尤其是一些热点新闻。而各类的教材基本上都在大纲出台前教材已经出版,市面上的部分教材内容老旧,甚至教材中大量的题目都是2000、2001年的真题,难度、考试的内容都与目前的大纲偏离严重。

三、真题为蓝本

一直以来,公务员考试的真题是考生复习的重要资料,市面上的一些教材编了一些所谓的“预测卷”、“模拟卷”单独销售,而这些试卷中的题目实际上只是把真题中的人名、地名稍作更改,题目的实际内容并没有更改。这样的预测卷、模拟卷不如直接就做真题。

四、解析清晰

解析是一本公务员教材的重要内容。有一些教材解析写得非常简单模糊,导致考生看不明白,看了之后还是不会做。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体例系统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选择 篇6

【关键词】ESP 计算机专业英语 高职院校 软件服务外包

一、引言

依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目的,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目前高职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并没有一套固定的评价标准,因而教材并不能反应专业英语应有的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教学往往不能成功。因而本文试图以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专业英语课,计算机专业英语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对该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从ESP的教材编写原则角度探讨了如何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

二、ESP的概念与现状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Halliday,Macintosh,Stevens曾定义了ESP:公务员、警察、法律工作者、农业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使用的英语被称为专门用途英语。Jordan以学习者使用语言最终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类。Hutchinson & Water(1987:17)以学科门类为主线,将ESP 分三类,包括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和社科英语。每个分支又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次分支。

ESP的研究在国外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Halliday,Macintosh,Stevens等人首次提出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的概念。而我国ESP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一个新兴却发展迅猛的研究方向。1994-2004的理论探索时期,友良,刘润清,蔡基刚,秦秀白等多名学者反思中国外语教学,考虑如何培养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的大学生。指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2009至今的实践试点时期,成立了ESP in Asia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ESP研究》创刊,中国外语教学研讨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多所大学开展ESP教学实践。2009年后的ESP相关论文井喷。但在这种繁荣的形式下,讨论ESP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的论文却非常少。

三、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标准

关于ESP教材的标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教材的目的就是在语言本身,学科内容只是一个载体。Lewis 和 Hill(1993:52-53)认为 ESP 教材的衡量标准是:1)教材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和研究兴趣;2)教材是否和学生的专业以及需求有关;3)教材是否有趣;4)教材是否有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任务和活动。蔡基刚(2013)认为“真正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重点是在语言,在ESP教材中学科内容只是一个媒介,教材通过专业相关主题来呈现专业特有的语言现象和特点。”

另一种认为学科内容是目的,语言是载体。王艳(2011)提出了ESP教材编写的9个原则,其中一条是“系统性原则”:“ESP教材提供的专业知识主要属大专业方面的一般知识,虽没有双语教材的专业性强,但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按第二种观点编写的教材将不能脱离双语教材或全英语的专业教材的影子,不能突出训练学生特定学科里的语言能力,帮组学生掌握特定领域里的语言特点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软件外包行业对计算机英语的需求分析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是一个新兴并发展迅速的行业,根据业务的不同层次,从业人员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初级人员主要从事编码和测试的工作,他们在中高级人员的指导下,可以独立或协作完成日常的编码与测试工作,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组成。这部分人员需求量极大,也是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培养的目标。企业对这部分学生所需的英语技能要求并不低,需要学生有专业相关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包括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听懂与自身工作相关部分的内容;能自如讨论与汇报与自身工作有关部分内容;能快速且精确读懂技术文档;能准确书写日报、周报等工作报告。

五、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与教材选择

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和涉外活动能力,训练学生简单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却发现教材基本是以扩展专业阅读和提升词汇量为目标,选材也是偏向理论性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发展。

六、结论

要改变教学现状,选用真正能遵循ESP原则的教材是重要的一步。计算机英语教材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内容是学科的入门性知识,并不要求系统与全面,但是需要具有典型性。2)注重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学科里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A.Waters.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Lewis,M & J.Hill.2003.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M.Hong Kong:Macn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3]蔡基刚.2013.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1-4

运动学校《英语》教材的选择 篇7

目前运动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不适合特定的教授对象:运动学校的学生。我在此从教材本身、学生现状与教学关系三方面分析教材选择的问题。

(一) 教材本身

最新一版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英语》教材 (以下称专业版教材) 是根据有关文件及教学大纲于1998年重新修订编写的, 这套教材存在明显不足, 内容中常有错漏之处, 如单词错误:around写成aronnd, Square写成Spuare, radio写成raido, 等等。未在课文中学过的词却出现在练习中了, 如第一册的第三课练习中要求用horse来填空, 但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此单词;第一册第十七课课文注释和练习中都出现了be angry, 但课文中并没有单词。大小写不分, 如第二册第二课中的“Mike, this isTom, he is a coach.”

《高中牛津英语》 (以下称牛津版教材) 教材内容多且杂, 设定的课程组织活动多, 无主次之分, 对学习目的的实现是不利的。以模块二Unit 2为例, 教材所列活动包括: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小讨论, Reading部分的Pair work, 加上Task和Project部分至少3个课时的活动。在开展Reading时组织学生集体问题,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花样百出。如果放开讨论不加以控制, 至少需要花去15分钟的时间。在课堂节奏稍微放慢的情形下, 第二单元所有的学生活动就会占去5个课时甚至更多, 相对讲解语言技能的时间就要缩短。这反映出教材设置组织学生活动较为分散, 知识点虽融入其中, 但导致主题不突出, 效果不明显。学生会得出一种错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教师会认为, 按照着教科书开展教学活动, 就会不能完成教学进度。教材设计得过于具体、细致, 相对地限制了教师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降低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期盼值。

(二) 学生的现状

1. 学生身份的特殊性。

运动学校学生除去学生身份还有运动员的身份, 运动员的特殊身份又造成其生活和学习的独特性。运动员很多是在上学前就跟队训练, 生活学习都在训练队里。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训练生活不规律, 大部分项目都有外出的训练比赛活动, 一个训练队一年内能在一个固定的城市居住一个学期是很奢侈的事, 即使有这样的情形, 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也使他们有限的精力只能投入到较为重要的地方———显然不是学习。进入中专的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有了相对的保障, 但是一样很难实现系统的英语学习。

2. 学生的英语基础。

教育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起点。运动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的英语成绩都很低, 很多运动员小学和初中阶段都随队到各地训练比赛, 无非按照正常学校要求完成学业, 部分学生的英语知识甚至仅限于认识字母。因此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 也无法接受普通高中英语教材。

(三) 教学关系

1. 教材的起点过高和运动学校学生水平相差较大。

教材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水平, 如果在中专阶段英语起点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最终放弃学习。

2. 教材内容枯燥和学生生活相脱节。

普通高中教材和运动员的生活没有联系, 涉及的社会人文知识的背景和运动员生活相脱离, 造成学生缺乏对教材的兴趣。同时, 普通高中的教材练习比较活泼多样, 但是对于运动学校的学生相对较难, 学生很难理解练习的要求组织形式, 因此无法完成练习。

3. 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目的相脱离。

运动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就两个:近期的目的———升学就业;远期的———日后在运动生涯中提供语言交流工具。而目前的教材是以培养普通类高中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为目的, 运动学校学生在高考英语中根本就不具有竞争可能, 其入学的优势是凭借自己的运动成绩, 更不能谈满足就业的需求。高中类教材的内容对体育的内容少之又少, 专业体育类英语根本就没有。

二、教材选择的原则

我从事运动学校高中英语教学工作8年,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的智力水平。决定他们学习效果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 其中学习动机 (motivation) 起着主要作用。学习动机的形成取决于2个因素:外部激励因素;主体内部因素。所谓外部激励因素就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或激励, 是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原因, 简称激因。而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 即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抱负水平。[1]我在授课过程中发现, 专业版教材教材二、三册中选取了多篇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 并安排了不少专业性词汇的学习, 学生对这些和体育项目有关的文章兴趣很大。平时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 上课时注意力特别集中, 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气氛很活跃。教材二、三册课后附编有裁判用语, 这些专业性用语对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或今后从事裁判工作大有好处, 能帮助运动员学好这些专业词汇, 使他们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熟练地运用, 并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 这部分内容也很受学生欢迎。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林格伦 (Lindgren, 1983) 认为:“当学生被指定去学习那些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材料时, 他们学习这些东西是很困难的, 因为这些材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无意义的东西。”[2]早期德国心理学家埃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曾做过不同种类的学习实验, 他发现学习无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有意义的材料要多花大约十倍的努力, 而且比较容易忘记。美国早期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 (John Dewey) , 实验心理学家布鲁纳 (Jerome B runer) , 以及现象学家康姆斯 (W.combs) 和斯耐格 (Donald Snygg) 通过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学生学习行为一致认为, 教师教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来自于他们坚持要教给学生不切合实际的基本知识和资料。美国现当代教育家克拉申 (Krashen, 1999) 认为, 只有对学生输入积极而有意义的材料才有利于目的语的习得。

教材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 学生就会愿意听课和积极回答问题。反之, 教学活动就难以开展。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都说明, 选择教材应以满足运动学校学生的心理需求, 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原则。当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 还需要解决的就是具体的选择标准。

选择适当的教材, 就是适用与运动学校学生的教材, 标准有三个:起点较低和学生水平适应,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训练有关, 可以将学习的过程融入其日常生活;能够满足学生升学就业和运动生涯的要求。

三、教材选择的标准

针对运动学校教材的选择标准, 我认为以下三条标准极为重要, 即共鸣性、目的性和体系性。

(一) 共鸣性标准

即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经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能够激学生的共鸣。浙江大学的庞继贤和吴薇薇 (2000) [3]通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发现, 信息轮流交换型任务可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会话量。当学生对主题 (话题) 有同感, 主题贴近学生的经历时,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因此, 运动学校的英语教材应注重选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要注意和运动学校学生所关联的是体育活动, 而不是其他的社会问题。现行教材的内容中很多内容是和体育无关的, 甚至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和体育有关的很多话题深受新学生的喜爱, 这些话题是学生关心的和能够亲身体验到的。教授这部分时, 学生既能锻炼语言的使用能力, 又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和激励。

(二) 目的性标准

即要求选择的标准能够满足运动学校学生的两个目的。长远目的是为日后的运动生涯或日常生活提供专业英语交流技术支持的基础;近期目的就是减小学生升学就业的压力。选择英语教材没有回避目的性的可能。教材能否有助于解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或者至少可以提供一种帮助解决的可能, 这是现实的问题, 答案就在教材的内容中。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什么内容?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师生想通过三年的教学过程实现什么。运动类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及其他非体育类中专生的共性就在于都有参加高考的机会, 还有针对体育类特设的单招考试, 这些考试中英语都是无法回避的。所以, 基础性的以参加考试为需求的语言知识是必备的。除此之外, 体育专业有其特殊性, 随着对外交流的收入发展, 运动学校学生的特定身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体育活动国际间交流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会造成学生掌握语言交流工具的需求。所以, 教材必须选用一定比例和体育专业相关的内容, 便于交际的、现代的、活跃在国际体育活动中的实用的语言材料。

(三) 体系性

即教材的内容要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相互结合于一个有机的体系中。运动学校的英语教材理论上应主要包含基础英语和体育类专业英语两种, 两种之间是兼顾和互为促进的关系。选择时就要考虑教材到内容上是否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教材的内容除了需要具备第一个标准中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部分外, 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体育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相关内容也要有适当比例。这些内容就构成了运动学校所需要教材的体系内容。故此, 只有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教材才能构满足运动学校的需求。

四、结语

在此我期望本文能够引起运动学校对来自英语教学一线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英语教材选择中, 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为运动专业的中专学生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

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实际的能力。随着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 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运动学校的英语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在运动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反映听说课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活动单调乏味, 而教师则抱怨学生不积极配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 整个教学计划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 选择适当的教材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反之则会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就从教材选择的角度来分析运动学校教学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运动学校,英语教材,教材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我校体育专业英语听力课教学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研究, 2002.3, VOL6, (1) .

[2][美]林格伦 (H.C.Lindgren) 著.章志光, 张世富, 肖毓秀, 杨继本, 肖前瑛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

论幼儿唱歌教材的选择 篇8

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歌曲是有歌词和曲调结合而成的, 这两方面都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一) 从歌词上看

1.应为幼儿所喜爱、所理解

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手、眼、鼻、脚等。郊游活动——远足、野外活动等。节日——国家的庆祝节日, 各种民族性的传统节日, 儿童的节日等。风趣、滑稽的歌曲——一些押韵的、象声词谱成的风趣歌曲, 内容幽默、滑稽的短歌等。

2.第一人称的歌词

若歌词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 就特别容易受到幼儿的欢迎。因为这种写法好像都是在讲自己或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 如“我上幼儿园”这首歌, 当幼儿唱时, 似乎就是在讲说自己的事:“爸爸妈妈去上班, 我上幼儿园, 我不哭也不闹, 叫声老师早。”表现出自己很懂事, 很自豪也非常有礼貌, 歌唱时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自然而然喜爱这首歌。

3.歌词既有重复又能发展

幼儿喜爱重复。适当的重复会使他们感到熟悉, 便于记忆。重复可以是在一首歌中完全相同的词句。也有在一首歌中有重复好几段歌词, 各段之间仅有个别词句有所不同。在以“拔萝卜”这首歌曲为例, 歌曲中有好几段, 第一段是老公公出来后拔不动萝卜, 请老婆婆来帮忙。第二段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只是改由老婆婆请小姑娘出来, 以下各段均如此, 仅更换一个角色, 呼唤不同的人物而已。这样的重复既有延续性又有新颖之处。

(二) 从曲调上看

1.音域

这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为幼儿所选的歌曲, 音域必须适合他们的能力, 否则容易引起喊叫, 损伤声带, 同时还会影响音

3.前后缀记忆法:汉字有偏旁部首之分, 英语单词同样也有, 那就是它们的前后缀。如讲授abnormal的同时, 可以提示ab-是表示反常的, 过的词根, 然后让学生猜测abnormal abuse的词义。由此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在词形, 词义以及语音反面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前缀anti-表示“反对, 相反”, 由它组合的词antiwar反战的 (anti+war战争) , antibody抗体 (anti+body身体) co-表示“共同”cooperation合作 (co+operation操作→共同操作→合作) cohere附着;粘着 (co+here粘→粘在一起) 。

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并逐渐加深对这些规律的认识, 这样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会少一些, 记忆英语单词就不再是一个令他们望而生畏的负担。

四、结束语

影响高中生英语单词记忆的因素既与英语词汇的复杂性特征有关, 又与英语单词学习者个体差异内部因素有关, 更和英语教师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指导有密切关系, 本文就影响高中生英语准。一般来说, 小班歌曲的音域可在c1——a1, 中班为c1——b1, 大班的为c1——c2。因此, 最好将c2这样高度的音作为经过音, 不要放在强拍上或有连续的重复、持续的延长等。

2. 节拍、节奏

节拍是指在音乐的进行中, 强拍和弱拍有规律地、周期性地进行交替。最初的原始音乐节拍也是在人类的这些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就是带现在, 若音乐与人类的活动愈有密切联系, 它们的强弱对比也就愈明显, 如进行曲、劳动号子等。而有些抒发内心感情的歌曲, 在节拍上就不那么有明显的强弱对比。

节奏, 时值长短相同或不同的因组织起来而成节奏。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还可以巩固对于一比二的时值关系的感觉, 而这种一比二时值的适合用于走或跑, 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也还是容易掌握的。附点四分音符可以使歌曲中主要的字显得突出。附点八分音符能造成一种坚决、果断、勇往直前的气氛, 休止符往往会被人忽视, 然而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3. 旋律的进行

有人对幼儿唱歌能力进行了研究, 认为三到六岁的幼儿长下行音程比唱上行音程容易;唱级进音程比唱跳进音程容易, 特别是大跳, 不容易唱准。因此为小班幼儿多选的歌曲, 最好不要有过多的上、下跳进, 特别是大跳.

二、有一定的艺术性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歌曲艺术性的重要表现。一首有艺术性的歌曲, 其曲调应能加强歌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没有歌词, 仅演奏曲调的话, 也应同样能引起与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拿我们的国歌来说,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歌曲, 即使不唱歌词, 人们一听那英勇雄壮富有战斗性的曲调就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另外, 好的歌曲, 词与曲的结合也会自然、易于上口。那些能被人们记住的, 艺术性强的歌曲, 往往都是有着悦耳旋律的歌曲。

三、性质、形式上应多样化

不同性质的歌曲能引起不同的情绪。英勇雄壮的歌曲所激发起的情感与温柔亲切的摇篮曲所引起的感情必然不同。为了多方面地培养幼儿的感情, 扩大幼儿的音乐眼界、知识范围, 我们应该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性质的歌曲, 同时也应注意形式上最好也能多种多样。

各国幼儿都一样, 他们所喜爱、感兴趣的歌曲, 其内容多半是他们生活中所经历过的能理解的一些形象性的事物, 唱时且情绪高涨、富有感情的, 并能从中受到教育。

单词记忆的负面因素谈了几点应对措施, 但在具体的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仍需进一步地尝试和研究。

注释:

[1]张常友1, 陈玫2英语词汇习得困难的语言学分析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井冈山医专学报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舒白梅邓海丽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词汇表"的改进——基于词汇习得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430079)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闽南童谣教材的选择和创编初探 篇9

闽南童谣教材是富有闽南特色的适合幼儿特点的童谣教育素材。本文所阐述的闽南童谣教材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传统文化中的闽南方言童谣, 对其进行整理、改编、配曲、游戏设计 (包括游戏情节、玩法、规则等的制定) ,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音乐活动。同时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内容、时间、具体情况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闽南童谣音乐活动, 验证童谣内容、玩法的可行性, 进一步完善童谣内容和玩法, 丰富幼儿园音乐活动类型及活动内容, 进而推进幼儿园课程发展,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童谣教材。

二、选择闽南童谣作为教材的依据和动机

(一) 理论依据

福建省文化厅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指出:“继续完善乡土教材编写, 在学校进行普及型教育。在幼儿园推行闽南童谣和游艺教学;小学开设方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课程;初、高中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文化课。”闽南方言童谣是阐述乡土文化的象征性素材之一, 是闽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过程中, 我们更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方言童谣, 通过闽南童谣教学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 闽南童谣的艺术教育价值

1. 闽南童谣是伴随儿童童年成长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而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谣更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如《古古古, 鲤鱼娶查某》:“古古古, 鲤鱼娶查某, 龟担灯, 鳖拍鼓, 水鸡扛桥目吐吐……”就将好几种动物串在一起, 或具体, 或虚构, 形态各异, 足以令孩子们浮想联翩。

2. 闽南童谣素材来自生活, 源于民间。

许多闽南童谣里将山水、树木、房屋、动物、气候等融为一体, 或描述幼儿游戏, 或刻画年节喜庆活动, 或表现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的互动、融洽、和谐, 对于幼儿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细品闽南童谣, 其内容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方式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如童谣《不识字文字真是惨》:“不识字文字真是惨, 亲像青瞑欠人牵, 有人写批来给咱, 央人看批人嫌没闲。”这首童谣不但有其独特的韵律美, 还蕴含着生活情景、做人道理、简单哲理等。

3. 闽南童谣描绘了闽南地方风俗民情, 是闽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多数童谣句式整齐、韵律明显, 在语言组织上及方言表达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不仅让幼儿领悟童谣的作品风格、艺术特征和闽南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还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民间的文化。如描述闽南传统节日的童谣《正月点灯红》和《烧肉粽》就是让幼儿通过欣赏、表演、感受童谣的同时, 了解家乡、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只要闽南人生活中涉及的内容, 都有可能出现在闽南童谣中,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乡土气息。

4. 闽南童谣虽然来源于生活, 与幼儿的

生活密切相关, 但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幼儿, 关键在于童谣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 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 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 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因此, 我们决定对《闽南童谣教材的选择和创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闽南童谣为载体, 以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为背景, 选择和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童谣教材, 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培养幼儿对闽南童谣活动的兴趣, 有力地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选择和创编闽南童谣教材的原则

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丰富多样的闽南童谣后, 首先对闽南语童谣进行筛选和改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然后再对它们进行配曲。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为童谣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 将童谣与音乐有机结合, 通过节奏、韵律、旋律的贯穿, 提炼出童谣中的艺术教育契机, 使它们更具音乐魅力, 从而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 引导幼儿热爱童谣、热爱音乐。在选择和创编的过程中, 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 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

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即所选童谣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作用的。如《请外婆》中“外婆无嘴齿, 猪肚炖莲子。莲子清又甜, 豆腐煮豆生, 豆生真幼嫩, 外婆吃了笑纹纹……”短短几句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了孩子有趣的想法, 培养了孩子尊敬长辈的情感。我们认为幼儿通过学习这些富有节奏、韵律的童谣, 不但可以形成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还能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 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游戏性和趣味性原则

游戏性和趣味性原则即所选的童谣内容要生动, 有角色、有情节, 也就是说尽量考虑到童谣本身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基本活动, 它能满足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很多童谣中, 我们都尽可能设计成有游戏情节的活动, 以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如闽南童谣《搵孤鸡》:“搵孤鸡, 覓伊密, 白鸡子, 去找贼, 找若有, 做新妇, 找若无, 做乞食婆”, 我们配上《头发肩膀膝盖脚》的音乐, 并设计了类同“熊和石头人”的游戏:边按童谣节奏边跟着“大熊”走, 等到童谣念完后“石头人”马上不动, 幼儿做各种造型……这些童谣采用了念、唱、逗的不同艺术形式, 易学便记, 朗朗上口, 节奏明快, 活泼韵律, 具有浓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使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生活的真谛, 产生对闽南童谣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 并获得更多的

(三) 歌唱性和表演性原则

歌唱性和表演性原则即所选童谣内容的艺术形象特点要鲜明, 要富于歌唱和用动作来表现, 让幼儿可以运用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与他人进行交流, 享受和体验歌唱与表演的和谐与快乐。如《阿婆去买蚝》中幼儿边唱“阿婆阿婆去买蚝, 寄人蚵, 嫌臭鹾。掺蒜仔, 好味素。吃依饱, 去踢陀。”边自由结伴, 两两相对愉快地进行表演, 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情绪体验。

(四) 时代性和创新性原则

闽南童谣教材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 它要不断反映时代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这种发展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求不断增加和创编反映时代内容的新的童谣教材, 就是要把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童谣中表现出来。二是要求不断赋予传统的童谣教材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使之更适合现代孩子的需求和实际。创新需要想象, 而想象又是创新的前提, 在闽南童谣活动中, 注重童谣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萌发幼儿热爱童谣、热爱家乡的情感, 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让幼儿在闽南童谣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如我们在创编闽南童谣《泉州小吃真正好》中, 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童谣的特点, 另一方面结合“闽台一家亲”的特殊关系, 把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的心愿编到童谣中, 继而运用角色扮演和打击乐的形式来表现童谣。这样赋予了童谣本身很强的生命力, 受到了幼儿的喜爱。

总之, 闽南语童谣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是其他素材所不能比拟的。让我们用“心”体验, 用“意”创造, 用“情”耕耘, 不断挖掘和创编出更多符合幼儿要求和时代特色的闽南童谣教材, 使闽南童谣这一朵传统文化之花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让那些有益幼儿身心健康的闽南童谣教材更好地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论文集

[2]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 .

论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择与加工 篇10

一.课文的选择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材料, 课文的选择首先要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服务, 即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在长期从事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具体实践中, 逐渐形成了语文教材选文的三条标准:思想内容健康, 语言文字规范, 适合教学。

从教育部历次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 可以看出语文教科书在选文上的时代特点。如,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选材标准”指出:

“课文必须是范文, 要求文质兼美, 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 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的文章, 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的, 脍炙人口的, 特别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的。”

“选用的现代政治论文, ……在语言文字方面又可作为学习典范的。”“古人的作品, 应当尽量多选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都好的;其次, 也可以选内容无害而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至于思想内容稍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水平很高, 足以作为学习借鉴的, 也可以选一点。”

“课文的语言文字必须合乎规范。入选的文章, 除了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早有定评的名作以外,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作适当的加工或改写。”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 “突出政治”就成了语文教材选文的首要标准。如, 1978《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课文的选取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 “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学生学思想、学写作的光辉典范, 要根据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精心选取。

入选的课文应当思想内容好, 语言文字好, 适合教学……

课文的语言要合乎规范, 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 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古代作品, 在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上要足为学习的借鉴。外国作品的译文要力求保持原著风格, 并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

“十年文革”结束以后, “突出政治”的色彩逐渐淡化。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文章。……语言文字好。入选的现代作品, 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 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入选的古代作品, 应是有定评的名篇, 文字比较平易。入选的外国作品, 译文要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 力求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

进入新时期, 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 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

可见, 在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文标准中, “思想内容健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时代的印记比较明显, 而“语言文字规范”和“适合教学”的要求却是一直坚持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一生所编语文教材多达二三十部。他有一个观点,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最好由教材编者自己撰写。他在晚年曾回忆说:“在儿童文学方面, 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 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 初小8册, 高小4册, 一共12册, 四百来篇课文, 形式与内容都很庞杂, 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 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 总之, 没有一篇是现成的, 是抄来的。”但是, 要编者自己创作课文, 恐怕只有像叶老这样的大家才能做得到, 一般教科书的编写者却很难做到。所以, 语文教科书的课文主要还是靠选编现成的文章。

叶老指出, 教科书“编辑的成功与否自然要看选材的得当不得当”。那么,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苑里选出合适的课文呢?叶老1962年在写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信中说:

我尝谓凡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 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 必反复讽诵, 潜心领会, 质文兼顾, 毫不含糊。其拟以入选者, 应为心焉好之, 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 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 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其理至著明也。初入选之文篇, 经共同研讨, 或终于不入选。然初选之顷, 万不宜草草从事, 可断言也。

我人选文, 似当坚持一义, 非欲凑成一册篇数足够之汇编, 而欲一册之中无篇不精, 咸为学生营养之资也。请诸公观之, 此义何如?

吾人首须措意者, 所选为语文教材, 务求文质兼美, 堪为模式, 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 绝不问其文出自何人, 流行若何, 而唯以文质兼美为准。

叶老这段话, 指出了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坚持“文质兼美”的选文原则。即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两方面来衡量, “毫不含糊”。既不“唯名主义”, 以作者的名气决定取舍, 也不盲从市场, 看是否流行, 而是看文章本身是否“堪为模式, 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

2.坚持精选的原则。选文时, 编者必须具有衡文的眼光, 同时又肯下“反复讽诵, 潜心领会”的功夫, 精心挑选, 决不能“拉在篮里就是菜”, 甚至要求一册之内, “无篇不精”,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

3.所选出来的文章, 编者自己要喜欢, 也就是说, 首先要能打动教材的编者, 使编者“心焉好之, 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如果编者自己都不喜欢, 也就不可能让教师“好之而乐教之”, 学生“好之而乐诵之”。

1961年7月1日, 周扬对高等学校外语教材编审组部分同志发表谈话, 也提出了如下一些观点:语文教学还是要把语文搞好。语文不大能够配合当前政治, 因为政治经常变化, 因此不要选太配合当前政治的文章。可以选一些历史性和社会知识方面的东西。课文要解决语言基础知识的问题, 课文的目的不要太多, 太多就不好搞了。课文要选些稳定的课文。

他的这些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二.课文的加工

课文初步选定以后, 并不是“拉在篮里就是菜”, 还要对拟选篇目从语言文字上进行必要的加工修改, 这也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一个优良传统。1949年以前, 开明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国文教材就是这样做的。如《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序》说:

“既称读本, 文字形式上应该相当的完整, 所选文篇如有疏漏之处, 我们都加上修润的工夫。这是要请各位作者原谅的, ……”

中华书局《新编初中国文·编辑大意》:

“本书所采用之课文, 遇有篇幅过长及初学难解之处, 间有删节或改动处, 期合学科教学之用。”

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

“我们选的课文大都加了点修润工夫:有些材料从长篇作品里节选, 前后接榫的地方不得不稍稍变动一下;有些材料一部分的句法和词汇跟口语距离太远, 不得不改换一个说法。……我们修改的课文, 有商得原作者同意的, 也有因为不知道原作者的通讯地址, 没有征求同意的。这是要请各位作者原谅的。”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四“选材标准”中指出:

“课文的语言文字必须合乎规范。入选的文章, 除了经典著作和早有定评的作品以外,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作适当的加工或改写。”

在过去那个特定时期, 领袖人物和鲁迅的文章被认为是经典, 不能随便修改。如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原文写作“那”, 按《简化字总表》, 应该用“哪”, 不少师生给编者写信, 指出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 应该使用现代汉语的规范写法。人教社曾通过教育部专门向中央有关部门打报告, 才得以修改。

据刘国正先生介绍, “叶老自己对课文的文字加工, 极为严肃, 极为精细, 从事这项工作的编者无不深受感动。回想那些年, 叶老审阅初选的课文, 都逐字逐句推敲, 详尽地提出修改意见。……还有一些课文, 是在叶老亲自主持下加工、改写或编写的。我记得的, 有《牛郎织女》《孟姜女》《凡卡》《最后一课》等。以《最后一课》为例。叶老召集三方面的人共同修改。一是语文编辑室的负责人和主要编辑, 二是老北京, 熟悉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同志, 三是通晓法文的同志。把法文的原本和汉语的译本都摆出来, 逐字逐句地推敲, 最后由叶老裁定。一篇课文往往要修改好几天。经过这样加工的课文, 文字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叶老自己写东西也是虚怀若谷, 从谏如流, 也常常请一些同志在一起逐字逐句地推敲。他的童话《蚕儿和蚂蚁》, 因为有一位同志提出普通话里只说‘蚕’不说‘蚕儿’, 他就删去了‘儿’字, 成为现在的题目《蚕和蚂蚁》。” (《叶圣陶关于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论述》)

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加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原文有疏漏

叶圣陶:“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 期文质兼美, 则文中疏漏之处, 自当为之修补润色。” (16-157)

如, 一位著名学者的一篇文章《世界散文精华序》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 有教师反映, 文中有几处论述不严密, 后来就被换掉。

2.根据口语实际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1956年即被选入初中文学课本, 并且作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这篇作品原题作“天上的市街”。在使用的过程中, 有教师给编辑部来信, 认为“市街”生僻, 人们口头上谁也不那么说, 不如改成“街市”。当时叶老指示, 让编辑部把这位教师的来信转给郭沫若先生定夺。郭老很快就回信, 表示同意这位教师的意见, 从此, 教科书中就成为“天上的街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一辈学者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

3.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 长篇作品往往需节选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 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雷雨》节选自曹禺的剧本《雷雨》。为了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需要对原文进行节选。

4.改写

《看云识天气》《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谈到对选文的加工, 叶老说:

“选定之文, 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 非过为挑剔, 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 其于文质兼美, 则文中疏漏之处, 自当为之修补润色。固陋之作者或将不快, 明达之作者宜必乐承。加工之事, 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 熟谙作者之思路, 深味作者之意旨, 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 然后能就其所短者而加工焉。他则作者文笔, 各有风裁, 我人加工, 宜适应其风裁, 不宜出之以己之风裁, 致使全篇失其调谐。总之, 欲求加工得当, 必深知读书为文之甘苦, 愿与诸公共勉之矣。”

这里, 叶老提出对课文进行加工的具体要求。

1.要明确修改标准

即主要是以“语言文字规范”作为加工修改的标准, “用词力求正确, 造句力求精密, 务期与标准语相吻合, 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 (16-17)

2.态度要严肃审慎

因为“加工之事, 良非易为”, 必须“就其所短而加工焉”, 而不能把“所长”当作“所短”而乱改一气。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反复讽诵, 熟谙作者之思路, 深味作者之意旨, 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 (16-158) , “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能放过 (16-148) ”。

3.熟悉作者的行文风格

“每个作者在行文时, 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教材编者在对课文进行加工时, 必须熟悉作者的行文风格, 不能信由自己的行文风格横加删改。“作者文笔, 各有风裁, 我人加工, 宜适应其风裁, 不宜出之以己之风裁, 致使全篇失其调谐。 (16-158) ”

在20世纪50年代, 参与语文教材编写的叶圣陶、吕叔湘、吴伯箫、隋树森、张志公等先生, 本身就是著名的文学家或语言学家, 所以绝大多数作家, 对教科书编者修改他们的文章表示理解、同意, 有的甚至表示感谢, 如郭沫苦、茅盾、秦牧、杨朔、碧野等, 是所谓“明达之作者”;但也有“固陋之作者或将不快”的现象,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保护法》颁布以后, 人们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增强了, 加上编者的水平问题, 使选文的加工更加复杂了。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国正《叶圣陶关于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论述》, 《刘征文集》第一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选择阅读教材 篇11

关键词: 竖笛教学 流动儿童 校本教材

笔者所在的学校,100%的学生都是流动儿童,而竖笛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结构小巧、音色优美、携带方便,学生上手快,且价格便宜,笔者认为它是课堂乐器的首选。在刚接触竖笛时,学生对竖笛演奏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学习不到一学期后,热情渐渐减少。排除主观原因,笔者认为客观上最主要的是音乐教材中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主要包括:(1)教学课程数量过多,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2)教学内容难度跨度较大,次序安排不合理,加大课程实施的难度;(3)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符合各年段流动儿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根据教学经验,从流动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音乐教材及竖笛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初步归纳,探讨总结出一些挑选适合流动儿童竖笛学习的校本教材内容的方法,希望广大研究者多批评指正。

一、科学安排教学课程数量,关注教学质量

竖笛校本教材内容的确定需依据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竖笛的教学内容包括:识谱、呼吸、吐气、指法等,内容很多。但音乐教材中每册只罗列大量的乐曲,由于流动儿童本身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每星期音乐课只有两节,还要学习大量的歌唱、欣赏曲目,每首乐曲都练习根本无法完成。

为了确保不影响音乐教材歌唱、欣赏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每学期从教学总课时40课时中抽出8课时左右的时间用于竖笛教学就差不多,这样学生每两个星期就可以上一节完整的竖笛课,有利于学生竖笛技能的不断积累。初学时,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乐器的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流动儿童的学情,每学期8课时中学习呼吸、指法、吐气、识谱等技能一定要保证两三课时的时间,剩下的五六课时预期可以学习一两首乐曲。

二、教材内容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突出演奏技能教学,扎实基础。

大部分流动儿童在学习竖笛前没有接触学习过其他乐器,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教授时在呼吸、指法、吐气、识谱技能方面要细化,特别是在指法练习时音程的练习非常重要,进行了音程练习,学生就掌握了基本音阶的转换技能。但在音乐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如果老师课前不认真钻研规范教学内容,那么出现三年级学生掌握了基本音阶的指法,跟老师学唱完乐曲后拿着竖笛不知所措的情况也就很正常。

因此,竖笛呼吸、指法、吐气、识谱技能的教学应遵循难易顺序,始终贯穿在竖笛教学中。在练习指法的同时,不断巩固呼吸、吐气、识谱技能。

(二)教学的乐曲难度适中。

在教学过程中,吹奏曲目难度不能太大:节奏繁复、频繁音程大跳,偏专业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长时间地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的“七彩版图”单元,竖笛曲是小林亚星《花仙子之歌》,有很多大跳音程,还有变化音;“睦邻佳音”单元,竖笛曲是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节奏复杂、音程跳进难度大。又如五年级的“京腔京韵”单元,竖笛曲是京调,而学生能唱出京调的旋律就很不错,要吹好繁复的节奏,对孩子来说并非易事。

在刚学竖笛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多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乐曲进行练习,如三年级可以练习《小星星》、《粉刷匠》等,四年级可以练习《茉莉花》,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自然就高。

(三)教学内容层次与国定课程教材相辅相成。

校本教材内容的安排需依据《国定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选择,在《课程标准》中,学生开始接触不同的演唱形式,内容难度层次分明:一二年级主要是齐唱;三年级开始接触轮唱、简单的合唱;四至六年级合唱曲目更多,难度更大。如果将校本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国定教材内容相呼应,就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相互促进提高的作用。

在三年级的竖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音程教学时让学生尝试简单的和声练习,初步尝试声部合作演奏。在四至六年级的竖笛教学适当安排二声部合奏,如二声部合奏练习曲《春天来了》、《杨柳青》、《欢乐颂》等。合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演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各年段学生兴趣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一)与课外流行音乐相结合。

要使学生喜爱竖笛、吹好竖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关键。笔者针对“你想吹奏何种竖笛乐曲”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流行音乐。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尝试与其他教学内容相结合,与课外流行音乐相结合,达到激发兴趣、互相推动的效果。

此外,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兴趣是有差别的,在这次调查问卷结束后,笔者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中年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音乐偏童趣点,包括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比如调查问卷中提到的:动画片主题曲《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高年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喜欢偏抒情的流行音乐。

(二)与民族音乐相结合。

竖笛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它肩负传承民族音乐的使命。教师应适当地在各年级中安排一两首民族歌曲或乐曲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经典民族音乐感兴趣呢?音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经典的民族音乐总是在我们的身边,在学生经常接触到却不在意的地方,如:《渔舟唱晚》——中央一套《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学生基本都能熟练哼唱。结合天气预报视频片段播放,学生会积极地投入乐曲《渔舟唱晚》片段的练习中。

(三)与世界名曲相结合。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教师应该多带领学生欣赏、演奏一些世界名曲,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综上,笔者初步确定了各年级竖笛练习曲分布:

总之,竖笛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协调性、节奏感,加强相互交流,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专业教师,笔者希望竖笛能够真正让流动儿童感受到音乐之美,用竖笛吹出那美妙动听的旋律。因此,从大处着眼,找准方向,从小处着手,为孩子搭建竖笛教学的载体,让孩子们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参考文献:

[1]蒋忱.小竖笛 大舞台——对竖笛教学的思考.艺术教育,2012,01:261-262.

[2]贺龙旗.小竖笛 大舞台——浅谈竖笛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音乐大观,2013,01.

[3]李丝雨.中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研究现状综述.北方音乐,2014,16.

[4]何凤龙.竖笛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体育教材化的具体方法选择 篇12

1 体育教材化的意义

1.1 内容性

体育运动文化和运动项目内容非常的丰富。这其中竞技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是比较广泛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在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中能充当良好的素材, 并在其中充当体育教学“后备军”的“角色”。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一的教学素材与体育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实践证明, 很多的运动素材是不适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如果把竞技运动和民族体育运动原本原样地选进体育教学内容, 作为学生的“主体”, 并作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 这是不切合实际的。竞技运动和民族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和深奥的, 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无法学习与掌握的, 如果把这些素材选进来, 就有可能偏离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偏离了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内容受教学时数安排的限制, 不可能容纳许多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如果竞技性体操、器械武术以及体育舞蹈等一些素材成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后, 其教学过程就会向竞技化方向偏重, 那就意味着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教学就会快速走向“训练化”教育。

1.2 指导性

体育教材可以从学校体育中精选出符合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一部分可供参考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 这里的目的是避免内容的庞杂从而使学生学习压力加大, 而且在教学内容学习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目的性[2]。这样选择出的教材具有指导性。应该认为每一项体育教学内容, 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对学生运动学习的指导作用。所谓指导性也就是教师在教每一个运动项目时, 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练“路线”;教给学生各种运动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练的手段。尤其竞技运动的体育教材化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简化了的各项竞技运动, 促使更多的学生能融入到竞技项目运动活动中来, 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力, 并在竞技项目运动活动中充分体验乐趣, 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创新性

体育教材化如果通过一定的加工和改编, 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创新了体育的素材与体育教学内容。这种创新方法与手段平衡与消除了体育素材与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性, 保持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体育教材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体育特色, “是竞技运动的文化性与体育教材、手段的健身性有机结合的最佳方法”[4]。体育教材化的创新方式是多元化的, 采用借鉴、移植、类比、变形、简化等手段, 可以将各种不同的运动素材改变成体育教材, 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自我锻炼和培养健身活动能力、意识、习惯与爱好。需要注意的是各种竞技运动形式一旦经过改造, 就不可以再去追求其竞技价值, 而是要去追求其体育健身手段与利用的价值。体育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很容易选择,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体育素材转化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际方法, 变成学生运动学习的“载体”。因此, 创新是体育教材化过程的重要体现和追求。

2 体育教材化内容的变革

2.1 动作结构的“相似”

动作教育对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动作教育是体育教材化内容的核心部分, 因为运动技术动作的选择往往是与各种动作结构相似的情况而决定的。动作教育中有生活动作、劳动动作以及特殊的动作, 在所有动作中可以作为体育动作的、并具有一定运动技术含量的动作才可被选择, 才可作为身体运动的方式。表1所列举的是演变过来的竞技运动动作, 这些动作完全可以作为体育教材内容, 而且对人体从事运动是合理的。问题是应该在这些动作的基本上进行拓展, 让更多的生活动作、劳动动作以及特殊的动作, 经过加工改造成为体育动作。如“搬运”、 “插秧”、“滚轮胎”、“扫地”、“钻洞”等。可以认为, 动作教育的教材化方法是体育教育所要开发与利用的广阔资源。

2.2 运动游戏的“翻版”

游戏化的教材通俗来说就是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 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6]。采用体育游戏形式教学,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 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与技能, 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运动游戏的“变种”方式很多, 可根据运动的不同形式采用不同的手段 (表2) 。

2.3 理性化的“选择”

这是一种指导学生从理解有关运动原理出发, 体现“理性与实践”融合的体育教材化方法。其方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与运动相关的技术原理和可利用的各种知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加以应用, 启发学生应用“探究式”的运动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运动思维活动, 加深对运动。

原理的理解, 因此, 理性化的“选择”教材化方法, 可以促使学生利用技术原理, 认清动作技术的规范与要求, 有利于创新动作的学练方法 (表3) 。

2.4 文化性的“拓展”

文化化的“拓展”主要是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运动所具有的文化“表征”与文化要素, 促使学生通过各种文化性的运动实践, 体验运动文化的情趣。由此, 教师应努力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学生喜欢参与的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校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纪念日、各种宣传日适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行为教育、运动礼仪规范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团体操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奥运火炬传递、体育文艺表演等, 培养学生团结和谐、真诚相待、关爱他人的品格。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在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中营造浓厚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 展示活动的成果[8]。

2.5 变形化的“移植”

变形化的“移植” 教材化方法是对某一运动从技术的基本结构方面进行改造, 使其保持或演变成为一种新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适应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具备学生的可接受性。变形化的“移植”教材化方法有利于把运动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的运动, 变成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这种教材化方法有利于对高难度的运动项目或受场地器材制约很大的运动进行技术处理 (见表4) 。

2.6 生活化的“提炼”

生活化的“提炼”教材化的方法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体育教学内容。这种教材化的特点是能够既能传授比较实用的运动技能, 又能调动学生的直接学习动机, 也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9]。这类教材的开发, 与学生生活、健康相联系, 体现体育活动的实用性, 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这类教材的创编, 强调学生对体育、学生对自然、学生对社会的综合认识,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学生自制、自理、合作、探索、反思、耐受挫折的能力,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见表5) 。

2.7 简化化的“变换”

简化化“变换”是最常用的体育教材化方法, 其特点是将正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项目从场地、器材技术、规则等方面加以简化, 使内容适应学生、适应学校的条件、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也适应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见表6) 。竞技运动项目在作为体育课教材使用时, 在授课对象、目标任务不同的情况下, 必须通过简化改造和设计, 进一步作教材化处理,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健身职能, 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10]。

体育教材化问题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研究的热点之一。体育教材化问题的研究应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从多视角、多方法, 并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与总结, 以培养学生掌握体育方法论;并指导学校体育教材建设。其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举例分析等方法, 对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教材化的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充分发挥体育教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改善学生的体育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体育教材化,教学法,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8-224.

[2]于文谦.谈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J].体育学刊, 2002, (3) :54-57.

[3]钱健龙.对动作教育的若干思考[J].体育学刊2007, (1) :80-84.

[4]龚秀春, 张朝轶.浅谈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8) :417-419.

[5]蔡强.对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再认识[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3) :106-108.

[6]罗英侠.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学刊, 2004, (1) :199-201.

[7]陈立国.休闲体育教材化[J].体育学刊.2004, (2) :101-104.

[8]向征.体育课教材之简化、美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 (6) :115-117.

[9]张建宇, 王雪.我国学校体育教材内容改革初探——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改造分析[J].体育学刊.2000, (1) :121-124.

[10]王翠英.论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J].体育学刊.1995, (3) :130-132.

上一篇: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下一篇:自适应阻抗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