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2024-06-09

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共5篇)

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篇1

在阅读教学中, 切入点选择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样的课题, 由于教师设计的阅读切入点不同, 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老师能够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那么, 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切入点”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一、阅读教学选择最佳“切入点”的效果

(一) 选择最佳切入点, 可以降低阅读教学的难度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需要教师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 了解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致。选择最佳切入点, 可以抓住阅读教学的关键与焦点, 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走进文本, 既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又能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深度, 还能避免老师走弯路, 降低阅读教学的难度, 从而更好地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二) 选择最佳切入点,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新课标强调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 如果把握不好阅读切入点, 学生的有些个性化体验就会与文章的主题偏离。比如, 在《愚公移山》中, 有的学生认为移山的“愚公”没有经济头脑;有的学生认为移山的“愚公”破坏了生态平衡。诸多不同的解读, 反映出学生对文本没有进行整体把握, 脱离了文本的语境, 这与没有选择最佳切入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指明方向, 帮助学生站在文本的语境角度, 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 选择最佳切入点, 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当前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怪现象。比如, 整节阅读课充斥着“提问”, 把文本弄得支离破碎, 内容变成无数个零碎的问题, 最终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最初的感知区。又如, 很多老师在表面上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 但是常常让学生在匆忙读完课本后, 找出精彩的语句, 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

选择最佳的阅读教学切入点, 师生就能够沿此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讨论, 就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最佳切入点让师生的互动有了归依, 让阅读教学更有意义。

二、选择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的路径

(一) 从学生的兴奋点切入

阅读教学中, 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情绪, 开发学生的智力, 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尽力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实现个性化解读。从而让学生接受阅读课堂, 自然地面对阅读文本, 愉快地获得知识。

比如,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 有经验的教师并没有按课文给出的叙述顺序来展开教学, 而是将故事的高潮部分作为切入点: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山上遭受残忍的酷刑。学生会对此感到奇怪而愤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谁让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分开的?普罗米修斯犯了什么事, 要在山上遭受折磨?这样按学生的兴趣来进行切入, 学生就会主动到文本中寻找答案, 他们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脉络, 体会普罗米修斯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就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 在教学《风筝》一文时,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放风筝的情境, 当学生们的兴趣被激起时,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做风筝”“放风筝”的愉快, 感受到“丢风筝”的伤心与难过。

(二) 从教材的疑难点切入

阅读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对文本的疑难点产生畏难情绪, 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极为不利。因此, 教师有必要选择教材中的疑难点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以《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为例, 老师可以从“名堂”这一疑难点着手, 提问学生:生活中所说的“名堂”是指什么?许多学生都会回答是“点子或花样”。教师紧接着追问:这篇课文中的“名堂”又指什么呢?有的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的句子, 说”名堂是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世界”。教师立即追问:他真的能玩出这么大的名堂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对文本进行学习, 他们就会明白:由于列文虎克爱好观察、思考, 才能在“玩耍”中发现奇迹, 创造名堂。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又如, 《鸟的天堂》这一文的教学难点在于:文章的线索不容易理清。于是, 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将文中的人、事、物等串联在一起, 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就会觉得困难。在教学时, 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文章的线索, 就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结构与内容的理解。为此, 这篇课文就要以“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几次”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然后老师在引导学生: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 分别看到了什么, 文章是如何对此进行描写的?为何作者两次看到的景象会不相同呢?通过朗读和讨论, 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从知识的增长点切入

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大多带有个性色彩, 带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比如, 有人从文本的背景来切入;有人从教材内容的主旨来切入, 也有人从文本的感情基调切入, 还有人从课文的语文特点来切入。对于老师而言, 所选择的切入点一定要能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的魅力。

比如, 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时, 教师便可从课题入手, 让学生理解“侣”的意思, 引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走进文本:作者为何走遍天下以书为伴?如何与书为侣?以书为侣有何感受?这样的设计, 不但可以让学生渐渐触摸到文本的感情脉络, 还能让学生沿着“伴侣”这条线索, 很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许多学生学习了“以文本的题眼为切入点”后, 还会举一反三, 学会了从关键字句切入、从课后练习题切入等, 这些切入方法都能有效地增长学生的知识。

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篇2

东庄中心小学 王 斌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然后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清晰,效果显著。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有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下功夫去寻找这个突破口。对于如何去寻找这个突破口,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一点探索,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几点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字为切入点。

有的字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密切联系,而且与课文的主旨也息息相通。抓住它,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从和字切入。引导学生:

1、和暗含着什么意思?曾不和,又和好。

2、课文中哪些段落反映将相不和?导致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3、将相后来为什么又和好了?然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他们不但容易抓住中心,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以词为切入点。

许多课文中,有些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如果教学时能抓住这类词切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们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引导学生:

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潜伏部队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

3、邱少云在潜伏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4、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这样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也受益匪浅。

三、以句为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与运用 篇3

一、寓教于趣, 融合统一

“趣”最早成为美学概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以评赏书画、音乐及诗学等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 此后在文学中给人以美学意蕴的形态存在。在语文课堂上, 带着贴近儿童心理的审美之趣, 常常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起儿童的共鸣。

二、披文体情, 沿波讨源

刘勰在《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他认为创作与鉴赏是不同的, 前者是先有感情积蓄在心中, 而后用文辞加以表述;后者则是先通过文辞的阅读, 再去感悟和体会其中的情感。即作家创作, 总是由内而外, 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则通过文辞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 即使是幽深的意思也将显现, 被人所理解。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沿波讨源。

三、耐人寻味, 丰存智慧

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 以共生互学 (互享) 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 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因此, 一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 应该是一堂能让学生余“味”无穷的语文课。《孙中山破陋习》中, 妈妈也是这封建陋习的受害者, 她也清楚地知道缠足是多么痛苦, 但不缠足就要被人笑话的封建思想已深深地种在她的心里, 难以动摇。妈妈又不忍心小小年纪的孙中山看到这些, 所以她只能“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站在门外的孙中山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想人物所想, 说人物所说, 甚至做一回文中的主人公畅想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人物性情, 身临其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此时配上哀伤的音乐, 把孙中山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注重文中人物的体验, 语文味浓烈。

这样的味道不仅仅在课堂上四溢, 课后学生们也余味无穷。这堂课结束后, 笔者就观察到孩子们还在讨论着孙中山, 讨论着对缠脚陋习的痛恨。

四、授之以渔, 受益无穷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显然, 这里的“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方法或是艺术手法, 包括对比、衬托、想象等等。如何将“渔”也融汇于课堂?薛法根老师说过, 表达方法往往隐藏在具体的文章里, 一旦抽取出来, 就显得理性而抽象。因此, 最好的教学应该是通过饶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内隐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方法, 此谓“意会”;“意会”不足, 亦可加以点拨“言说”, 使之更加清晰明了。

在执教《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1、“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 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 洗衣、烧饭、插秧、挑柴, 样样活儿都 干。”找找 姐姐的动 词 , “洗、烧、插、挑”, 课文通过这些动作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勤劳、能干的姐姐。

2、妈妈知道缠足不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 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 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从这些话语中,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一个无奈的妈妈。刚才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了妈妈。

3、妈妈不忍心小小年纪的孙中山看到这些, 所以她只能“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是通过动作来介绍人物。

4、“妈妈叹了口气”, 这是从一个神态来认识妈妈。

执教《黄河的主人》总结写法片段:现在, 我们想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作者要写艄公, 可是为什么却对黄河和羊皮筏子花了不少笔墨?其实, 目的是为了要突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 机敏 , 这种写作 方法叫做———反衬,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

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篇4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通过阅读能够美化他们的心灵,提高素养,对于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累语言及写作素材,培养语文语感,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初中生掌握了阅读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切入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个性解读文章,以独特的方式将文章展示给学生。这些切入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情景切入法

情景切入法就是以文章中的某一特定的情景再现为切入点,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融入到该情景之中,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景,可以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点,也可以是一些小细节。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在使用这种切入法时,不能仅仅在切入点营造气氛,更要在文章的任何一个板块都保持与切入点一致,使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不仅仅获得知识,更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震撼。

比如在学习《牡丹亭》时,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一部情景剧或者舞台剧,通过表演充分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缠绵绚丽的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同时通过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体会文字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背景切入法

背景切入法就是以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或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切入点,将文章与时代结合起来理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而反映生活的文章更是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文章的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人生观、处事观,进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篇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通过了解背景,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对于记忆这首诗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 作者切入法

作者切入法就是指分析作文时以作者为了解文章的突破口。对于不熟悉的作者,教师应以其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阅读理解文章的兴趣;而对于熟悉的作者,教师可以在了解其基本生平外,从学生不了解的方面出发,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延伸的兴趣。

比如,初一教材中《土地的誓言》一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初中生对他其实并不熟悉,甚至可能因为他的名字会误以为他是日本人,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了解,再推入课文解读,达到新颖别致、深入人心的效果。

4. 题目切入法

题目切入法就是指从不同角度对文章题目做出质疑,这些质疑对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文章的题目多种多样,有通俗易懂的,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有包含文章内容的,如《谈读书》;有意蕴丰富的,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当然也有艺术性的,如《牡丹亭》等。对于不同的题目,教师应该区别对待这些文章。

在题目切入法中,可以通过提出类似“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去阅读理解文章。比如在阅读《再别康桥》时,可以考虑“康桥是什么”、“谁再别”和“为什么再别”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因为带着目的去阅读会更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保证阅读教学的成效。

5. 结构切入法

结构切入法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为切入点,详细分析文章的艺术。一般现在初中语文的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写作技巧则是千变万化,需要平常不断积累。

在阅读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时的一个步骤,即提问—要求学生找原文—归纳总结—拓展,可以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文章。

三、小结

不管在阅读教学中选择何种切入点,其阅读教学的实质都不会改变,这些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打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阅读内容。今后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需不断调研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学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J].中学语文.2009(12)

[2]徐海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

[3]张霖.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洪国成.阅读对话写作——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实例研究[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12)

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篇5

一、新授导入时的自然切入

新授内容的呈现有很多方式,运用游戏从复习自然过渡到新授是很不错的方式。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

T:Hello,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OK?

S: OK!

T:Now,please guess.What’s in my hand?

S:Is it an apple?

T:No,it isn’t.

S:Is this a ball?

T:No,let’s have a look.Oh,it’s an orange.You are very clever.

S:Thank you very much.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但复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而且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手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从而促使其动脑、动口。这种引人新课的方法,比以往那种教师交代该节课任务的做法要来得自然和轻松。

二、突破难点时的适时切入

在教“up,down, right, left”这四个单词时,由于方位词除了“问路”的情境外就很难运用并操练,我突然想到了“贴鼻子”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张缺鼻子的脸,请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用布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贴出鼻子。台下的同学用这四个词汇告诉他该怎么做:“Up,up...”、“down...”随着鼻子位置的变化学生们调整指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鼻子的正确位置。把英语与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思想,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开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识。让学生蒙上眼睛玩游戏,他们就会感到新奇、有趣,充满挑战性。“贴鼻子”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口令下去完成任务,是游戏的“执行者”,他会感觉责任重大,肯定会好好表现,不能让大家失望。其他学生在帮助“执行者”共同完成任务,也是兴致盎然,一个个都急于表现,想马上把自己知道的告诉“执行者”。游戏的成功会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给他们带来的成果。该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up,down,right,left”这四个表示方位的单词。台下的学生根据“执行者”的动作进行方位的判断,迅速作出反应,练习了口语;“执行者”在过程中练习了听力,并掌握了具体方位。学生在游戏时反复练习并巩固了这些单词,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部分。

三、体验情境时的真实切入

在教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时,由于体验不到tired,thirsty的真实感受,在Free talk阶段融入活动时我设计了“Follow me”的游戏。带着孩子边唱歌边跳“rabbit dance”,在一遍简单的练习之后,我带着全班加快了音乐的节奏,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快。学生一边大声唱一边迅速地做动作,这样三遍歌曲下来每个学生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于自己的英语歌曲水平和动作反应力十分自豪。就在他们气喘吁吁之际,我不失时机地问道“Now boys and girls,are you tired?”几乎所有学生都开口回答Yes或No,他们已经酝酿好与别人交谈的情绪了。就这样,原本平淡无味的“自由对话”时间由于融合了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精力充沛,他们之间的交谈也更加自然真实了。

四、学生情绪低落时的适度切入

在教学过程中,游戏的运用效果如何不仅与在何处发挥有关,且还有个时间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地、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住往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情绪,这时如能将游戏引人课堂,调动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了休息,注意力很快会集中到了课堂教学内容上。例如在课堂二十分钟时,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我让两个学生戴上本单元新学的单词头饰,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学生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桥”垮了,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这两个单词拼读出来,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单词,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这比那种单纯拼读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巩固新知时的适当切入

上完新授内容进入巩固环节时,是游戏大显身手的时机。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一个学生当警察,一个学生当小偷,全体同学反复齐读单词,用声音大小提示警察,警察离小偷越近同学们读单词的声音就越大,在趣味活动中全体同学反复操练了单词,练习面广,次数多而不感枯燥。这些集体游戏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学生要么轮到问,要么有机会猜,要么分组积极抢读,全员加入游戏中,充分体现游戏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老师进行游戏时,不要被游戏的热闹表象所迷惑,不管是集体游戏还是小组游戏,不应让小部分学生做主角大部分学生作陪客,而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实践证明我的学生们特别感兴趣,既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在玩中掌握了新知。

上一篇:举证责任下一篇:保护学生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