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高中政治教材(精选12篇)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原有政治课教学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缺点。为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来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第一,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第二, 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和创新。高中政治新课程, 在教学目标上, 提出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倡导开放互动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等新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 增加“文化生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模块。这些变动迫切要求我们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究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是高中政治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1.案例与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 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 就其概念而言, 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况的客观描述。据此, 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的。
2.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概念的界定
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目的、要求和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教学中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案例内容的时代性、案例选择的针对性 (一是针对教学目标, 二是针对教学对象) 、案例表述的客观性、案例蕴涵的问题性、案例答案的多元性。
据此, “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界定为: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高中政治新教材提出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的“现场”, 深入角色, 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高中政治新教材案例教学的实施
1.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在撰写案例时首先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 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 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能力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案例要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用, 从而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 所以案例应有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 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2.课前准备阶段。
与一般教学准备相比, 案例教学准备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
(1) 教师准备
掌握相关理论、熟悉了解学员、认真研读案例、精心设计教学。
(2) 学员准备
认真阅读案例、作好个人分析;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
(3) 物质准备
总的原则是要使教学场所的物质设施, 便于教师迅速认识学员并使学员很快熟悉彼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有利于学员的交流与沟通。
3.课堂实施阶段
(1) 呈现案例
应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 以免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讨论结果趋同,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从典型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
(2) 设疑问难
教师的设疑, 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 而应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
(3) 小组讨论
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 培养合作的精神。
(4) 课堂发言
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
(5) 总结归纳
对学生前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
4.课后巩固阶段
教师撰写案例分析。主要是撰写个人反思日记、整理课堂笔记、续写案例、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信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
摘要:案例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它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是搞好高中政治新教材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新教材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2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框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第二框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 经营公司 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目标
第二框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 面向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政治生活》必修二
第一单 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三框 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第二框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第三框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二框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框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框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一框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二框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第二框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综合探究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 《文化生活》 必修三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二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框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
《哲学生活》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二框 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
力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
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
法的要
求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
魂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 铸就
活用高中政治教材“四法”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材效用 经验交流
高中政治课本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师应加以充分地利用,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学会活用教材,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地挖掘教材,激活教材,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材的效用。那么,如何才能激活教材,提高教材的效用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教材生活化体验
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要善于选取、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事例,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体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教材给出的是关于民主选举的三个素材:镜头一是村委会选举,镜头二是区人大代表选举,镜头三是杨老师在不同时期积极参加选举的情况。材料较长、内容较多,并且学生很少有人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选举,所以读了以后没什么感觉。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情,笔者在班级举行了一次“模拟班长选举”,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班长是如何选举产生的,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一环节:(1)首先让每位同学都参与投票,写出自己心目中的班长姓名,然后在现场唱票,得票最多的人当选班长,大概花了10分钟的时间。(2)接着又把教室里的同学按照6人一组,一共分成10组。每组先讨论,然后推选出一名代表,代表本组参加投票选举班长,这样不到3分钟的时间,就选出了班长。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直接选举,什么是间接选举,以及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自的优缺点。
第二环节:班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的,班长应该热爱班级,关心同学,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成绩也不能太差,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等。所以,在正式选举之前,笔者让同学们推荐了班长候选人,如果候选人超过两人,还要让候选人发表演讲,争取选票。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知了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这样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参与感悟、体验选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材媒体化演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能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演绎精彩课堂。
例如: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教材中运用了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材料,材料过长,基本上都是文字,枯燥无味,不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1)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为祖国发展做出了贡献。(2)通过图片展示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让学生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3)通过材料展示各民族友好交往、相互帮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民族团结的含义及重要性。(4)通过视频播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加强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参与热情,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演绎了精彩高效课堂。
三、教材诗词化营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歌赋。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地加以利用,可以引发学生共鸣,渲染主题,营造诗意的课堂。
例如:在讲“量变与质变关系”时,教材中运用了一位世界马拉松冠军谈夺冠的经验事例。这一事例过于简单、直白,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不利于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的共鸣。于是笔者引用了毛泽东的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生共同赏析: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警示解放军将士,不能像项羽那样胜利后骄傲自满;也表明了我们一定不能放松警惕,不能给敌人留可乘之机的军事方针。启示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通过引用诗词,营造了诗意的情境,引发了共鸣,渲染了主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思想认识。
四、教材热点化融合
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由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热点素材,能为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课堂充满活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教材上运用了张斌父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足球明星的故事,材料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如果能融合社会热点时事,则会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时代性。于是,笔者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1)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决定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材料共同探究,让学生理解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及含义。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怎么样做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引领未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材料探究让学生理解了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通过结合社会热点时事,这就增强了课堂的时效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教材,活用教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演绎,提高教材的效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4
一、关于“操作平台”的选用策略
要实现充分而合理地用好“操作平台”,首先要对其所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操作要求进行认真研究,以作恰当选择。因为新教材每一章节所编排的“操作平台”,不仅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具有较高的操作要求和难度。例如,高一(第一学期)《经济常识》各章节所设计的“操作平台”,(见右表)。
由表所见,如果对“操作平台”不加选择地全部进行课堂操作,显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而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去选择、使用,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通常选用的策略有四项:(1)选择与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需要等相适合的内容。例如,对教学目标因其以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为主,则选用知识问答、讨论分析等,既便于跟所学知识相联系,又利于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2)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相当、难易适度、层次相宜的操作内容和方式;(3)选择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特点的方式;(4)注重从知识结构化和教学递进化的角度选择和重组“操作平台”。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层次清晰,梯度有序,而且能保证“操作平台”在处理和重组时的意义有机化,使所学知识处于逻辑化、系统化的状态,实现政治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二、“操作平台”的呈现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操作平台”,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关键所在。“课标”政治教材对“操作平台”的要求比较具体明确,但在适宜性、针对性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市重点中学的教师必须从其学生在认知水平和结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处于较高层面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出发,探究“操作平台”的有效呈现策略。首先,设计和创设新颖、灵活、多视角的呈现方式,例如口头问答、影音资料和图片的播放、模拟表演、图表制作与分析、方案设计和修改、主题辩论、查阅收集和整合资料、结果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或鼓励小组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借助多媒体构成一个整体的演讲内容,等等。力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其次,从呈现的时机来看,要依据教学要求,适时选择新课导入、课中点拨,或课尾总结、课后训练等。例如,查阅收集资料、网上检索等操作要求,只能作为课尾总结和课后任务来呈现;模拟表演、主题辩论、影音文件播放等通常是教学重点、难点之处,采用即时课堂教学较为有效。再者,在教师、学生个体或小组多主体共存的氛围中还可激励师生互动,不约而同地“有感而发”。最后,从呈现的频率和时间来看,一般每章节安排1~2个,每次占用教学时间5%~10%比较合适,可行性强。总之,探究“操作平台”的有效呈现策略,要使“操作平台”所包含的各种复杂信息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学术知识生活化、结论构建过程化,以更全面、更逼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操作平台”的解疑策略
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标”政治教材“操作平台”所提供的背景和操作要求以提出问题居多。如何将“操作平台”作为引导学生释疑、解疑的主要平台,需要探究有效的解疑策略。
1. 运用“追本溯源法”,将操作要求由“是什么”引向“为什么”、阐述“依据、理由”,为学生质疑、解疑拓展思维空间。
2. 运用“异同关联法”,比较和分析操作“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事物间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为解疑、释疑疏通渠道,少走弯路。
3. 以“发散思维法”的启发性、创新性、独特性观点为“锚”,引导学生寻求解疑的创造性、独创性,使“操作平台”成为学生识别、解决问题,发展和迁移知识和方法的平台。
4. 运用生活联系法,将“操作平台”的设问、解疑与现实社会生活、国内外经济政策、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释疑、解疑有凭有据、有血有肉,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四、“操作平台”的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要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务实有效,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与投入。例如,通过课堂对话、互动交流、沟通分享等来建构知识,以提高其使用效率。特别是课堂对话,即师生双方就“操作平台”所设计的层层问题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共同分享知识和思想成果,有助于学生解释、论证自己的思维,倾听他人的想法,挑战来自教师与同伴的质疑,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新课改积极倡导建立一个互动、开放的课堂对话环境,将其视为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意义正在这里。
五、“操作平台”的评价策略
评价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操作平台”的评价策略很多,例如课堂练习、课堂观察、访谈学生、学生作业分析等。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对学生在一般性问题的回答、质疑和讨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积极评价;二是对在不同观点的讨论、质疑中所表现的见解和态度、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和建议,进行肯定性评价;三是对由操作活动所引申出来的教育教学、社会现实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给予恰当评价。
总之,探究政治新教材“操作平台”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有利于创设和构建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得到发展。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增设了“操作平台”栏目。合理、充分地用好“操作平台”, 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体设计, 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精神, 创设和构建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从中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 得到发展。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5
《政治生活》知识整理(5-9课)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认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第一框,你必须依次领会、理解下面这几个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谁?(2)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你一定得记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点,你得按教材的思路去了解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构成体系,这离不开以下两个问题。(3)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基本概况。(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职能。国家权力机关是由各级人民代表组成的。因此,你还得对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职权有所了解,这就是本框第三目的内容。在第二框,你得先对政治科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一一@国体、政体有所了解。我国的政体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你要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二是要正确认识好三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为了使同学们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教材在本框第三目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二是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框题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行政区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讨论决定本行政区的重大问题并由它监督实施。(6)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及其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7)人大代表的职责: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8)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
框题二:(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2)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政体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4)要深人认识的三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5)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在第一框,你首先应当从历史的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两个方面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在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的确立后,你该花大精力去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当前的重大热点。你必须要理解什么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在第二框,你首先必须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原因和依据。(2)“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3)如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相信,如果你理解了这几个问题,你也就会明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你就能理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能理解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前保持我们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第三框,你主要应该努力理解下面几个问题:O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O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O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O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O多党合作的机构。最后,你必须对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所具有的优势有深刻的认识。
归纳、总结这一课的知识要点:
框题一:(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框题二:(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成就:两个”回答了“。(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据: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4)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6)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框题三:(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6)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锥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你首先必须对我国的重要国情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领会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并且对这三项原则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要深入理解,这是这一框的重点,一定要多花点功夫。接着你要明确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如应该珍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
在第二框,教材是按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首先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然后对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机关进行了简要介绍。有了对这一制度的基本了解以后,教材明确指出: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并引导同学们去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最后,教材将相当大的篇幅用在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上,教材从四个方面,用四个自然段落阐述了这一问题,我相信,学完这一部分内容,你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有深入的认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识梳理、归纳:
框题一:(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从每天的电视、报纸会了解到: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对于各种类型的主权国家,你应当知道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且一定要明确主权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哪些基本权利,以及应当履行哪些主要义务。如果了解了上述问题,你也就算对主权国家这一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首先应当从一般理论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类型以及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教材重点要求你了解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你主要要了解它的宗旨、应遵循的原则,它在国际舞台上研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侧重了解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研发挥的作用。
在第二框,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另一个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则是国家实力。同学们,上面这些内容都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基本的东西,不可忽视。在当代国际社会,我国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你必须对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框题一:(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2)三种重要类型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3)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4)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5)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6)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7)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8)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9)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10)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11)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1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框题2(1)国际关系的含义及内容。(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4)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5)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6)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7)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在第一框,教材首先点明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对于和平问题,你必须得对”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及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一些不安宁因素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你也就自然理解了关于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对于发展问题,你必须理解当今世界追求发展为什么会成为时代主流,同时也必须了解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通过了解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你会发现: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因此教材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探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并详细介绍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涵”四个保障“。
在第二框,教材首先明确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你要想学好本框,最好借助更多的资料以了解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力量。对这个多极化的国际舞台上的各支力量:美国、德国、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中国的态势、作用要有所了解,尽管不需要特别深人。如果要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历程,你最好认真领会这个观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I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它对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框,你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外交政策,然后全面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这一框的重点,这一部分内容你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宗旨:(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4)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了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其他方面有更深人的理解,你不妨与同学们一起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的主要外交历程,你由此会发现: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中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归纳、整理基本问题、知识要点:
框题一(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3)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4)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安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5)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7)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8)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9)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0)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w四个保障”。
框题二:(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3)如何认识世界各种力量:H国极力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德国努力踊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4)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5)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浅析如何创新地使用高中政治教材 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处理;素质教育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内容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材观念、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在处理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应当打破传统桎梏,以更加先进的理念,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使用新教材,以便让新教材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更好地为政治教学活动服务。
一、转变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往往把教材视为权威,视为不可更改的真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往往把掌握教材内容作为使用教材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常常会看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整理,然后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这种教材观往往使得教学活动变成了“教书”,而不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来“用书”,这显然与教材应当具有的功能不相符合。在这种落后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影响了思维的活跃度。因此,作为教师,面对新的教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材观,将过去的“教书”转变成“用书”,真正的把教材视为一种教学工具,根据教学实际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重视挖掘教材内涵
旧教材往往比较重视理论逻辑,在内容上会稍显呆板单一,而新教材对于教材中的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改进,在编写思路上更加贴近生活逻辑,叙述方式也更加活泼化、生活化,给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使得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更加亲切自然。然而,恰恰由于这一方面的改进,也使得新教材在理论性方面稍显不足,学科知识结构显得较为散漫,重点知识显得不那么突出。针对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加重视挖掘教材的内涵,注意将教材中一些较为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得这些内容在逻辑性、理论性方面更强,从而强化教材内容的理论根基。
三、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虽然当前我们使用的是较新的教材,但由于知识本身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政治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更新,即使是新教材,在内容上依然滞后于当前的时事,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教材内容之上,要注意结合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增加。在增加教材内容方面,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第一,结合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一些重大决策,把教材理论知识同鲜活的事件直接连接起来,增加教材内容的活力;第二,结合乡土特点补充材料。例如,在讲到经济常识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经济发展状况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增加了内容的实用性;第三,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通过把生活现象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内容的实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颇受关注的高房价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在分析热点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识。总之,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可以使得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
旧的教材一个最遭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将一些知识点进行了过多的整理总结,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于是在新教材中,开始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究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开始认为没有必要对新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而是采用“放养”的方式处理教材内容,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种观念偏离了新教材基本的编写理念,不利于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新教材的结构化处理。在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思路来着手进行处理:一个是围绕着一个知识点进行结构的整合;另一个是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结构化的处理,既可以弥补新教材在内容上零散化的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观。
五、积极开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探究活动的设置比例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契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开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真正的开展起来,努力避免过去那种轻视探究活动,探究走形式等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中真正的获得发展。
总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教材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契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要把握住新教材的优势,并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真正发挥教材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侯瑞奇.浅谈高中政治教材处理技巧[J].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0期.
[2]王喜军.高中政治老师应如何应对新教材的新特点[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4期.
[3]丛海啸.谈高中政治教材的“二次开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第Z1期.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7
一、理顺教材中的事例素材
当前的高中教材举了很多的事例素材, 为了很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 笔者将教材中现成的实例素材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用于承上启下进行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素材, 这些素材往往与教学过程中要讨论的话题相联系。
(2) 用于佐证某一观点, 或是为了探究的需要出现在教材中间或结尾的事例素材, 这些素材的作用是为了促进具体政治知识和观点的生成。
(3) 用于单元综合探究有效串接知识的事例素材, 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有效构建有序的知识体系。
细致地分析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素材, 都与政治知识紧密联系, 钻进去教材、吃透教材, 在充分理解素材的基础上, 从学生特点、知识的整体结构、课改的教学理念等多个层面对教材中素材的作用进行分析, 虽然说教材只是个例子, 但是教材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威性依然不可忽视, 起到承载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教材是个例子那么就是最好的范例。
二、个性化、生活化开发素材
当然我说的尊重教材不是照本宣科, 照本宣科将事例素材原样地利用, 糟蹋了素材, 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在素材原样上进行个性化、生活化开发, 具体策略如下:
化繁为简
下面以《政治生活》为例, 就如何化繁为简进行简单的分析。
(1) 结构上进行概括处理。纵观《政治生活》教材, 涵盖了较多的事例素材, 而且各个事例间存在着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 具有较强的生活逻辑性和学科逻辑性。如何概括处理呢?笔者认为在处理时应将逻辑关系圈点出来, 从结构上进行概括, 如此简洁化的处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 内容上概括、简化。《政治生活》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素材, 由于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情景, 所以素材通常较长, 教学实践有限, 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注重素材中关键词的挖掘, 借此实现素材的内容的概括和简化,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关键词出发短化素材, 抓住教学重点。
(3) 删减与增补。教材的编写是学科专家从当前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出发的, 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或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 如果知识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没有多大难度且前后的关联度不大, 那么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一些次要的素材进行删减, 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当然, 有时教材所列举的事例素材信息量不足以调动所教对象的思维时,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增补具有个性化的素材, 借此提升素材的鲜活性,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生成。删减和增补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知识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确保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能够尽可能发散出去又能够很好地聚集到重点知识内容中来。
(4) 更新与嫁接。政治学科具有时代性, 拿《政治生活》而言, 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素材, 有些过时了, 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应从当前的社会现象、生活出发, 在生活化、真实、具体的思想指导下, 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更新、替换或嫁接, 用具有时代感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参与教材的重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一个方面, 如何施展?思路如何?笔者仅从教学经验角度谈谈如何在备教材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发挥学生的作用, 总的思路在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出发, 采用“生活———知识———生活”的模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 自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联系书本知识实现知识最终运用到生活, 在处理教材和生活现象的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知识, 感受获知过程, 提升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春运期间车票上涨”这一生活素材学生很容易联系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得出车票价格适度上涨的利:能够合理分配客流, 减轻铁路春运压力;不过也有弊:农民工一年难得回老家一趟, 而且挣的都是血汗钱。所以, 涨价应该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思考学生建议对于票价应该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实行不同提价方式:高档列车的票价上涨幅度可以大些;中档列车的票价可以适度的上涨;对于低档列车的票价上涨幅度应小些或者不涨。最后,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政治知识, 以写信的方式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感受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到民主决策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体会了知识的作用, 增加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树立了权利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俊姣.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新体会.新教育[J].2008年第12期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8
在高中阶段, 思想政治课一直不被有的学生乃至教师所重视。究其原因, 这与高考压力以及学生们对课程的认识有关。政治课自小学阶段开始应用于教学, 到了高中, 思想政治课已经成为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程。学习成绩和思想观念并重, 这才是我国实施教育的基础目标。因此, 教师在高中阶段上好思想政治课, 让学生们认识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并通过学习懂得怎样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 对当今我国社会有充分认识, 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深挖教材资源, 塑造高中政治课堂的生机活力, 以期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程度, 并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一、依照教材编排, 重塑学习方式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一般的教学顺序是依照教材, 由浅入深, 由易入难, 最后突出教学的主题。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从学生们的角度看, 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们惯性的学习态度, 会使学生逐渐习惯于教师的引导, 缺乏自身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编排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如在“生产与经济制度”一课中, 笔者将课题放入到教学开篇阶段, 在课堂上首先由创设问题情境而导入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流程由以下几项构成。
(1) 问题的产生。问题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怎样?问题二:社会再生产的具体含义, 它的构成包括几个环节?问题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应该怎样落实?
(2) 导入应用案例。案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 人们结婚所必须购置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以及缝纫机, 在当时, 由于人们的需求而造成相应的制造业迅猛发展。如今, 人们的追求热点是住房、汽车以及旅游, 因此在当代, 房地产行业与汽车制造以及旅游业在我国都属于热门行业。案例二:废品收购站大量回收废弃生活用品, 这些废弃物品都将会通过再造加工而转化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或是工业用品。案例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的经济文化较落后, 即便是现在,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此外, 我国各省市之间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如广东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等。
(3) 导入课题。在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课堂学习气氛之后, 笔者迅速导入课题:发展生产是为更好地满足消费, 人们的消费力会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如此, 在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模式下, 笔者的思想政治课堂由有引导而使学生们产生极高的学习热情, 由热情而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机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为课堂增添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板书与教师的讲解构成, 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通过形象的画面创设出生动的课堂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表、图像、动画等统一制作出教学软件, 可有效将抽象的思想政治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第三单元第五课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 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从而培养学生心中的自信与主人翁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我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相关图片, 并结合教材, 在图片中配备了相关的知识介绍与问题。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加上笔者细致的讲解, 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们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了现代教学的魅力。在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 可有效增加课堂容量, 并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直观地突出教育重点, 使每一堂课都能够加深学生们的知识印象, 从而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9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策略,因素,基本策略
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艺术和方式方法。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使用策略, 主要是指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所采用的一系列可控的方法和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策略必须考虑的因素
1. 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那种过于看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教材使用模式, 突出用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统筹知识点, 突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的过程, 主张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询问、去探究、去发现, 在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获得创造性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独立人格、创造性品质得到尊重, 学生的创造性得以提高。在教材使用策略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推进教学创新, 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中, 实现教师、学生与时代的共同发展。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反映时代特点, 与时俱进。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使用策略, 不仅要关注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要关注“蕴含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3.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上, 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要求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接受性学习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 为其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探究学生未知世界的能力, 为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分享精神, 为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做准备。确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使用策略, 必须首先探明“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知道的”。
4. 高考竞争的压力。
中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高考关乎一个个家庭未来的前途和命运。高考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有家长在电话里这样跟我说:“老师, 我掌握不了小孩学习的过程, 但我非常在乎小孩学习的结果。”
高考考的是题目, 不同的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题要领, 但都要求考生精当、准确、全面地表现自己扎实的知识底蕴, 充分展示高中三年形成的良好的综合素质。讲练结合, 夯实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原理、方法论证和探讨事物的能力, 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策略的应有之义。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的基本策略
1. 锁定目标, 纲举目张。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卡莱尔说:“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也会有所成就的;而最强大的生命把精力分散开来, 最后也将一事无成。”目标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按既定的方向前进, 促使我们真正地行动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策略需达成的目标有: (1) 再认或再现主干知识。 (2) 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观察和评价、认识和探究, 并作出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4) 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中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锁定目标, 纲举目张, 我们就更能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一课时的具体要求。例如, 《经济生活》第八课“征税与税收”的学习要求可设计为: (1) 了解税收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 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3) 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能分析调整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4) 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区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主动纳税和偷漏税的事例, 说明公民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2. 变通路径, 下学上达。
《论语·宪问》记载了孔子提倡的“下学上达”的教学方法。孔子说:“莫知我也夫!”子贡问个中原因, 他说:“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孔子是从平素的生活中体悟深邃道理的。
取中华文化之精华, 用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审视“下学上达”, 我们有必要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思维活动部分作变通处理, 将社会生活大背景下学生平素的生活变通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在此基础上, 关照学生现象化的生活经验和本质化的生活智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 《经济生活》第八课“征税与税收”的教材使用路径可设计为:小张办了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 凭着他聪明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服装厂生意红火。就在前几天, 税务机关人员找到小张, 要求其依法纳税, 小张觉得很困惑: (1) 国家为什么要征税?税务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 我事业刚刚起步, 能不能不交税?如果一定要交, 能不能照顾点?交了, 能否给我一些奖励?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税收的基本特征。 (3) 我应该交哪些税呢?五大类、二十多种中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 国家收这么多钱, 都用到哪儿去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5) 自己辛苦办厂, 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纳税?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6) 如果有人不依法纳税, 会怎样?对于偷税、骗税、欠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 税务机关依法追缴税款, 并加收滞纳金;触犯刑法的,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树立义务意识, 自觉诚信纳税。树立权利意识, 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检举, 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3. 问辩现象, 揭示本质。
现象显现的是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方面;本质揭示的是事物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内在方面。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政治课学习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获取相关知识。
“问辩现象, 揭示本质”策略的实施要点有二:一是精心选取教材中反映各种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内容, 直击现实生活的“现象”素材;二是引导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自然生成“知识和能力”。
例如, 全国各地出现千余婴儿患肾结石病例, 确认是食用三鹿问题奶粉所致。全国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食品安全危机的原因和对策。现象:食品安全危机。角度:经济生活。思维点: (1) 分析材料中食品安全危机的原因。涉及市场、政府、企业等不同主体。 (2) 分析材料中食品安全危机的对策。国家、企业、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应该怎么办?原因分析: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一些地方政府市场监管不力, 一些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提出对策: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诚信经营, 开展正当竞争。
4. 盘活资源, 激发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材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是否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每隔5—10分钟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 我们的政治思想课堂必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盘活教材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引用最贴近主题的事例、故事、漫画, 让学生在会心一笑后体悟现象背后的本质。活化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课内外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学习方法, 彰显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的魅力。调动语言艺术, 调节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思维。巧借多媒体手段, 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情境, 化理为情, 感情入理, 用真情感染学生。
例如, 在设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时, 我们可以: (1) 围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引用《北京人在纽约》的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是人间天堂;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是人间地狱。”让学生体会台词深意, 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得到怎样的哲学启示?” (2) 理解列宁的一段话:“在数学中, 正和负;在物理学中, 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 化合和分解;在社会中,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战争中, 攻守、进退、胜败, 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 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 组成了战争的总体, 推动了战争的发展, 解决了战争问题。”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 在学习中, 我们经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兴趣爱好与知识学习难以兼顾、学习进步不明显、学科之间不平衡……思考: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矛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分析, 通过讨论交流, 自然生成“矛盾普遍性原理”。 (4) 猜猜他 (她) 是谁?一个学生描述班上某同学 (不点名字) 特点, 其他同学猜, 在活动中领会“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和运用。 (5) 一天, 阿訇扛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 想刁难阿凡提。他说:“听说你布染得好, 请给我染一匹布。染得颜色既不是红色, 也不是绿色;既不是黄色, 也不是蓝色;既不是黑色, 也不是白色……不是世上能见到的任何一种颜色。你能染吗?”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 阿凡提说:“哦, 高贵的阿訇, 请你在一个星期中的这一天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 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 也不是星期四……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中的任何一天。”阿訇听了灰溜溜地走了, 并损失了一匹布。阿訇用什么方法刁难阿凡提的?阿凡提又是用什么方法反击他的?故事说明了怎样的哲学道理?引导学生们体悟“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5. 标注疑难, 构建网络。
别浪费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页眉和页脚的空白处, 那里可留下教材使用的光辉篇章。因为它们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我们应非常重视标注在每一页的必须突破的疑难知识点。比如,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认识的途径 (实践、读书) ≠认识的源泉 (实践) ;公民≠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等等。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法理资源,法制教育,教师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涉及法律内容的课程资源 (下文简称“法理资源”) 。“法理资源”已经涵盖了法学领域的多个方面, 包括法律规范、法学理论、法制史等, 非常值得同行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 “法理资源”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而又连贯的研究。本文试图就“法理资源”的特征、形式与内容等问题作些归纳, 并得出几点启示。
一、“法理资源”的基本特征
1.存在的普遍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文本表述中涉“法”现象极为普遍, 特别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国家与国家组织》三本教材中, “法理资源”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所涉问题专业性之强, 非专门研究不足以解决。就《政治生活》来说,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宪法资源, 很多章节段落事实上是宪法的政治学解读。就《经济生活》而言, 经济法律制度在教材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政治生活》和《国家与国家组织》还大量涉及了国际法。
2.分散的规律性
“法理资源”虽然很普遍, 但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即所涉内容与课程的学科性质相吻合, 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生活》中的涉“法”问题主要是“公法”领域, 即“以保护国家公益为目的的法律”[1], 主要涉及宪法, 此外还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涉及行政法, “当代国际社会”单元涉及国际法;而《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了“私法”领域, 主要涉及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商业银行法、劳动法、证券法、公司法等经济法。
3.设置的渗透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内容不是单纯的法制教育, 而是包含法制教育在内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统一体。所以, 教材不是单一的政治逻辑, 也不是单一的法律逻辑, 而是按照政治与法律有机交融原则编制而成的, 体现了很强的渗透性。有的章节把法律作为教材正文, 有的章节把法律作为教材辅文, 如“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和“名词点击”;有的章节直接把我国的法律制度纳入教学体系, 如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与作用等。
二、“法理资源”的表现形式
1.在概念中涉“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涉“法”概念, 专业性比较强, 师生理解起来困难, 如果对这些涉“法”概念的使用缺乏必要的考究, 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例如, 仅在《政治生活》“政府”单元中, 就出现了“五对涉‘法’概念”, 分别是:“行政仲裁”与“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在概念中涉“法”是“法理资源”的基本形式。
2.在图片中涉“法”
教材编排的图片中, 有不少涉及法律问题。例如, 《经济生活》第37页的组合图片描述了一位女士与两位先生的四句对话, 在第三幅图片中, 一位先生提议:“再卖一些股票……”女士回答说:“不行, 咱们是有限责任公司, 不能上市, 股份也不能随便转让”。这幅图片旨在使学生明确“上市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区别”[2], 涉及我国《证券法》第50条关于“上市公司”的规定。
3.在文本中涉“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文本描述, 既有“政治话语”, 又有“法治话语”。其中所涉之“法”, 除了与法律相关, 也与法理相连。例如, “国家与国际组织”在讲“国家起源”时, 认为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 是刚取得政权的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观点抽象而又深刻, 学生理解起来很不容易, 以致在国家和法律的关系上, 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讨论。另外,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政治生活》模块中关于国家法主体资格及其地位的论述比较多, 其中涉及的多是国际法理论。
4.在探究中涉“法”
探究是知识生成的起点, 教材采用“先探究后生成”的编排体例, 安排了大量的“探究与共享”,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建构起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究与共享”包括运用法律思维来解决现实问题。例如, 《政治生活》在“探究与共享”中探讨了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指出政府依法行政应该具备六条构成要件:“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三、“法理资源”的原因分析
1.由于学科的关联
政治和法律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法律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法理资源”在教材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而是为了渗透和普及相关的法律教育。随着党和国家推进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青少年法制教育会被更加引起重视。
2.由于政治的推动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由此, 法治已经由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与此同时, 普法宣传已经成为政府有规划的行动。从1985年至今, 我国已经先后进行六轮五年一规划的普法宣传工作。近30年的普法历程始终围绕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每年普法的主题各有差异, 但是都突出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要求法制教育要“进校园”和“进教材”。“法理资源”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普法的重视。
3.由于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根据课标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编制而成。《课标》指出高中生要“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教学要求》也提出高中生要“增强法律意识”, 可见, “法理资源”是落实课标精神的结果, 也是完成教学的内在要求。
四、“法理资源”的基本启示
1.对学生:逐步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就横向而言,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 就纵向而言,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认知、法律信仰和法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
(1) “法治话语”正在成为现代高中生的公共话语
社会处在转型之中, 人治朝着法治的方向前进, 人们的法律意识开始逐步提高, 民主观念也越来越强, 人们的日常交往甚至于言谈举止, 常常带有法律事实的因素, 容易引起法律后果。生活的每个场域都面临一定程度的法律问题, 法律现象开始不同程度成为现代高中学生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于是, 体现法治思维的“法治话语”逐渐成为高中生的公共话语, 成为另一种“普通话”。
(2)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方式还处于浅层
在一些思想政治教师看来, 法律类的课程资源是为“政治”学科逻辑服务的, “政治”的逻辑似乎重于一切, 法制教育则微不足道或轻描淡写, 这就直接导致了两种误区:一是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 把“法律”当作“法律知识”来传授, 二是重视“守法”教育而轻视“用法”教育, 把法治教育片面理解为“不犯法”的教育。法律的使用价值到底是什么, 教师很少关注。
(3) 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普法教育也已经纳入政府规划。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有利于为社会法治启蒙, 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 是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是让学生能够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切实把握发展机会, 成为生活的主人, 这是健全人的素质、提升公民素养的必然要求。
2.对教师:努力提高法律素养
目前,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令人忧虑, 远远不能适应对现有教材的解读需要。尽管一些师范院校越来越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增加“法学类”课程的比重, 但是, 仍然没有改变一线思想政治教师缺乏法律知识的严峻现实。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是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法理资源”的内容来看, 思想政治教师应该至少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学素养。
(1) 宪法素养
《政治生活》教材中涉及的宪法资源内容较多、范围较广, 除我国宪法以外, 还有很多的宪法性法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提高宪法素养, 对宪法的主要法条有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我国现行宪法138条法律规范中, 绝大多数法条都具有课程资源的意义。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宪法素养才能高屋建瓴,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另外, 一些老教师对于近年来新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几乎一无所知, 应该了解一些宪法性法律, 弥补早期师范教育的不足。
(2) 行政法素养
尽管《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是以“政府”为核心概念的政治学内容, 但是本单元从头至尾都折射了清晰的“行政法”思维, 涵盖了行政法体系的一般框架, 包括: (1) “主体论”。政府在性质上是行使行政权的机关, 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担负管理和服务职能。 (2) “行为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六个基本要求, 做到依法行政。 (3) “救济论”。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也就是说, 由于主客观原因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 行政机关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3) 国际法素养
提高国际法素养是教师适应现代公共政治课教学的现实需要: (1) 从课程内容上看, 《政治生活》教材, 特别是“当代国际社会”单元, 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法资源, 包括国际法基本理论、关于领土与居民的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外交关系法等方面。国际法知识可以为解读政治教材提供知识支撑。 (2) 从学生成长来看, 高中生既有了解国际问题的主观愿望, 又有关心国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适当的国际法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面前减少雾里看花的模糊状态, 有利于高中生的“政治社会化”[3]。
(4) 经济法素养
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是《经济生活》的显著特色。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在《经济生活》中多有涉及, 主要表现在: (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三框题中涉及人民币管理法、外汇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 (2) “影响价格的因素”、“公司的经营”、“市场配置资源”等章节涉及广告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 (3) “征税和纳税”一课中涉及个人所得税法、增殖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刑法中的涉税条款; (4) “企业与劳动者”、“财政收入与支出”、“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章节涉及预算法、劳动法、证券法和公司法。所以, 政治教师提高经济法素养也是胜任《经济生活》教学的必由之路。
3.对教学:精心渗透法制教育
(1) 在分析“法律案例”中渗透
案例服务教学, 事实就是教育。通过讨论典型案例, 学生把思想政治的抽象原理得以具体化、形象化。《政治生活》在“依法行政”中设置了某市政府违法行政的两则典型案例。一则是“要求各单位在接待工作中使用当地酒厂生产的酒……”, 一则是“奖励纳税大户……免于追究责任”。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举案说法”这一教学环节, 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作案例分析。学生运用“依法行政的要求”点评了市政府的法律行为, 指出“要求各单位在接待工作中使用当地酒厂生产的酒……”是违法行政,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强调“奖励纳税大户……免于追究责任”的做法有失公平, 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 在模拟“法律情境”中渗透
即通过教师创设法律情境, 引发学生知识体验: (1) 模拟举报, 在《政治生活》“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的教学, 笔者虚设了一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事实, 要求学生当堂写“举报信”并当众宣读。如此安排, 课堂活力被激发了, 学生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2) 模拟法庭, 学生们当上了“诉讼代理人”、“法官”或“辩护人”, 罪恶得到“惩罚”, 正义得到“伸张”, 逼真的庭审揭开了诉讼程序的神秘面纱, 让学生在领略法律尊严的过程中, “身临其境”地感悟法的技术规范与操作要领, 学生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3) 模拟听证会, 《政治生活》“民主决策”的教学中, 模拟了价格听证会, 学生在模拟参与中体会了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4) 模拟联合国, 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教学中, 安排不同学生模拟不同国家外交代表的发言, 让学生明白联合国的议事规则, 从而强化国际法意识。
(3) 在提供“法律义诊”中渗透
在教学中适时为学生提供“法律义诊”, 解答学生疑惑。例如, 《经济生活》在“货币的基本职能”中链接了我国刑法第170条关于“伪造货币罪”的规定。有学生提出:“伪造”和“变造”如何区分?对此疑惑, 笔者投影了“教你几招识假币”, 展示了假币与真币的图片, 通过直观比较, 学生领悟了“变造”是在原货币基础上加工处理使其虚假增值, “伪造”则是无中生有, 将非货币物质加工为货币, 从而区分了“伪造货币罪”与“变造货币罪”在犯罪手段上的差异。又如, 《经济生活》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中链接了我国刑法关于“偷税罪”、“漏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抗税罪”的规定。由于四种行为在特征描述上有相似之处, 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不少疑惑, 极易混同。例如, “偷税”与“漏税”都“没有交税”, 该如何区分?“偷税”与“骗税”都会有“欺骗”表征, 又该如何区分?对此, 笔者主要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加以区分, 偷税是故意的行为, 漏税则是过失的行为。偷税的意图在于“少缴或不缴应纳税款”, 而骗税的意图在于“获得国家的税收优惠”。
(4) 在训练“法律实务”中渗透
法律的应用性在于法是为人服务的, 它是保护自我的工具。在教学中, 笔者适当训练了学生的一些“法律实务”: (1) 学写法律文书, 比如, 笔者在“政府”单元的教学中, 让学生学写了行政起诉状。 (2) 学习法律技能, 例如, 作为“人大代表”, 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 协助宪法与法律的实施, 同时, 我们行使职权时要学会审议议案, 撰写提案、质询案与建议书等。作为“劳动者”, 要学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懂得劳动合同的格式与要素;要按照法定程序、正确渠道维护自身权利, 可以采取投诉、申诉、协商、调解或诉讼等手段、按照法定程序维护权益。作为“消费者”, 购物时要索取“发票”, 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应选择正确可行的途径维护权益。
(5) 在拓展“法律视野”中渗透
法律是工具也是知识, 只有“得而用之”方能成为武器。普通学生当然不具有精深的法律知识,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去掌握尚未知悉的法律规范呢?这是学生用法过程中必然遇到且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 增强他们接触法律的机会。例如, 在《文化生活》“文化传播的途径”、“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的教学中, 笔者链接了国内几家著名的法律网站, “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国普法网”, 和学生感悟“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的同时, 拓展了学生的法律视野, 介绍了学生获取法律规范的具体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对法律的情感。
(6) 在建构“法律理性”中渗透
法律是不需要激情的理性。法律理性是法律意识中趋于理性化的思想观点。“法律理性包括法律的理性、法律人的理性和法律教育理性三个方面。”[4]笔者在哲学教学中尝试让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法律理性”。例如, 结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笔者阐述了这样一个刑法道理:一般违法转化为严重违法, 其界限在于“触犯了《刑法》”, 而一些“严重行为”却不负刑事责任, 则需要具备“一定条件”, 例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又如, 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教学中, 引入了谚语“从小偷针, 到大偷金, 从小偷壶油, 到大偷头牛”, 让学生讨论该谚语的合理性。这样, 学生理解了犯罪分子不是天生的罪犯, 他们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注重自我预防犯罪, 随时给自己照镜子正衣冠,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吕云鹤.法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允照.对《经济生活》一幅图片的教学建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9 (9) .
[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1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基本属性 根本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材也在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尤其是思想政治教材不仅要体现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更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在教学中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对传授知识至关重要。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好几处有关“基本属性”的知识点,例如商品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基本属性等。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教师对“基本”一词有着不同理解,有的教师会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例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对〈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两点商榷》一文中,作者指出“把‘客观性说成是真理的基本属性是不够准确的”。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属性”一词,笔者也有自己的理解,现与各位同仁分享探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对基本属性的定义
要给“基本属性”下定义,首先必须知道“基本”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基本”是这样解释的:1.根本;2.根本的;3.主要的;4.大致,大体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基本”一词的释义,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属性”的“基本”一词应该是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三条解释,而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属性”是指主要的性质或特点,是对同类事物的共性的概述,即同类事物都具有的主要属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对基本属性的具体分类
1.基本属性即同类事物都具有的主要性质、特点。教材中主要引用的是本意,比如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任何一件商品都具有的属性,是所有商品的共性。还有矛盾的基本属性、人的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都是指同类事物都具有的主要属性。
2.基本属性即根本或本质的属性。教材中是通过“根本”或“本质”这两个词来体现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有的个性。比如商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根本属性是它的价值属性;同样的人区别于其他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具有意识活动,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有属性。除此之外,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等等。这体现的都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有的属性。
3.基本属性即大致、大体上这一事物具有的属性。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这一属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们分别是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民主发展的需要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由此可见,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针对“基本”一词释义的不同进行分类,引用了不同的词以便区别。而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也是一种认识,既然同属于认识的范畴,真理和意识、认识、理论、社会意识就具有共同的属性,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虽然表现形式主观,但一经表现出来它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因此将客观性定义为真理和意识、认识、理论、社会意识共有的基本属性是正确的,只是在教材中把真理具有客观性这一基本属性作为重点阐述罢了。
因此,把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理解为真理特有的,以区别于其他认识范畴的概念是不恰当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把这一知识点准确讲授给学生也成为教学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基本”的内涵。正确理解这一难点,关键在于不能把“基本”等同于“根本”或“本质”,否则在理解上会出现偏差,不但引起对教材内容的质疑,而且会影响正确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师,只有恰当准确地理解了“基本”的内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一知识游刃有余地讲授给学生,从而突破难点,并防止陷入教学误区。
总之,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当然,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受主观认识的影响出现不严谨的地方,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辨别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钻研、深入分析教材,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准确理解把握教材。
阅读高中政治教材 篇12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分析的依据, 从左栏 “内容目标”和右栏“提示与建议”看出,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 从教学内容看, 该综合探究根据课程标准1.1设计, 包括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与后果、衡量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 从教学目标看, 按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表达。 1.知识目标:了解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后果, 理解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研究文献、剖析案例、制订规则的能力, 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有序参与的意义, 培养有序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 从呈现方式看, 教材在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要查阅资料, 列举政治参与中有序与无序的表现, 依据法律讨论其代价和后果。 尝试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
二、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 宏观上看, 第一单元由两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组成。 教材立足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中, 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一方面, 综合探究沟通了本单元的知识, 既对前面所学理论观点进行概括和延伸, 又为开展本次活动进行理论准备, 使第一单元的知识实现整合和系统化。 另一方面, 综合探究架起了书本知识和社会的桥梁,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
第二, 微观上看, 教材用蓝色黑体字揭示了所研究的主题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开篇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归纳了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以此作为理论综述。 两个子课题“有序与无序的代价与后果”“有益的尝试真实的体验” 与主题紧密相关, 通过事例和问题的呈现, 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范例和方法上的指导。
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
教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2015年10月30日南京举行了听证会, 上午的水价听证中, 14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能最大限度保证多数家庭不受影响。 6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利于节水宣传。 还有1人反对两个方案, 认为水价成本中其他捆绑费用没公开。 下午的气价听证中, 7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老百姓能承担得起。 1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调整幅度可弥补企业成本。 另外10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市物价局将对听证参加人的意见进行梳理, 形成情况报告, 上报市政府。
教师除了呈现热点事件, 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热点事件。 价格听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市民代表积极参与阶梯水价、气价听证会体现了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在听证会上, 公民充分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完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重点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 依据在于:课程标准1.1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可见该知识点对于内容目标的实现很重要。 同时, 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政治素养很重要。 确定教学重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第一,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改善公共管理, 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 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 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社会生活的安定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的稳定受到影响。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据在于:该知识点从理论上说比较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有一定难度。 同时, 学生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的经验比较少, 该知识点能为学生有序参与提供方向。 确定教学难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做到以下几点: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是法律与规则。 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时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材处理与完善的建议
总体来看,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的编写是成功的, 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 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列举事例、作补充、说想法、制订规则等活动, 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第二, 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事例一是出租车司机维权, 事例二是选举村委会主任, 这两个事例比较典型, 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便于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结果。
第三, 教材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 事例一是以一段文字材料呈现的正面事例, 事例二是以文字概述加上5张图片呈现的反面事例, 内容上正反对比、形式上图文配合使得教材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但是,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也发现了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指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 教材在论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可以怎样”时已经列出了5点, 在论述“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 会造成什么”时已经列出了4点, 这给学生再从其他角度补充增加了难度。 因此笔者建议, 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材编写者适当减少要点罗列的数目, 可能各列出3点即可。
第二, 教材设计的活动与问题的数量有点多, 可能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所有要求。 活动过多, 会导致活动形式化。 问题过多, 会导致思考流于表面。 因此笔者建议, 教材编写者适当精简活动与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作适当取舍和调整。 比如说课前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查阅宪法的规定, 第二组查阅法律对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定, 第三组搜集有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第四组搜集无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如果学生在课前分工合作、准备充分, 就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就能在课上直接展示各个小组成果, 展示完毕后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讨论之后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如果对规则的评估来不及在课上完成, 就放到课后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