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2024-05-25

高中政治教材目录(共8篇)

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篇1

经济生活必修一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经营公司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优先与公平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依法纳税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向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政治生活必修二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合探究

中国的和平发展

文化生活必修三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哲学生活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篇2

一、利用教材目录, 构筑新的教学导航

第一讲: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史 (教材第1、2单元) , 包括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二讲: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第3、4单元) , 包括西方资本主义与近代中国对新制度的探索;

第三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教材教第5单元)

(1) 苏俄经济三大政策: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 后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四讲:中国近、现代化 (第6、7单元)

(1)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与近代化历程 (多元化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2) 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与创新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讲: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第8单元) ———七个专业化名词

(1) 战后初期三大经济支柱:IMF, GATT, World Bank

(2) 90年代经济区域化:EU, APEC, NAFTA

(3) 全球化:WTO (20世纪世界市场的后续演变)

人类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两大模块:自然经济发展史和自由经济即商品经济发展史。自然经济的典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 它缓慢发展, 自成体系, 为中国的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是决定东方儒家文化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 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种种发展表现的整体意识, 可以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统一, 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告知学生来降低未来教学的难度。如此未来的教学就有规矩可循了, 所谓“纲举目张”也就变得简洁而科学了。

苏俄 (联) 的经济模式从时间和性质而言都是自成一体的, 它是另一种“现代化模式”,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模式”有着明显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化问题, 其发展本身就深受西方世界市场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近代化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半殖民地经济, 是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前提下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形式存在, 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受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合理运用“白猫”“黑猫”的“两手”理论, 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路经。

二、利用教材目录, 建立树形知识结构,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把握有哪些侵略, 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有哪些中国人的反抗, 如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时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在学习前,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 建立一个整体概念, 在学习后, 再看目录, 这样构建知识体系就不难了。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二单元主题是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单元主题是抗日战争。当我们先学习了目录, 在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 就等于是有一棵“大树”叫“中国近现代史”, 长了四个“树枝”, 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它长满“小枝”和“树叶”, 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了, 学起来轻松, 容易掌握。当学生心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时, 他们就会体会一个过程, 享受一份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教材目录, 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单元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这一章节中, 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得到了高度的概括, 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 (1) 进行了正确探索, 对前苏联经验的迷信得以破除, 制定了中共八大正确方针政策, 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调整国民经济, 等等。 (2) 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并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不良影响,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3) 道路尽管曲折, 但总趋势在向前蓬勃发展, 在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其成就显著。因而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

四、利用教材目录,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

如“世界经济专题”下, 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一方面可以进行如下整合。

1. 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80年代一系列改革;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91年苏联解体。

3. 中国: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被认为是“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经济体制变革”;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渐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目录是一本书的提纲, 学完一册课本后, 重读目录, 以目录为线索,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 形成连贯、完整、系统的知识, 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如果把目录中的每个题目都变成问题设问, 用来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就可以得知哪些内容已经掌握, 哪些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掌握, 哪些内容还很模糊甚至已经忘记, 然后有针对性地再读有关章节, 加以弥补。这样的复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时, 经过按目录顺序归纳, 该专题历史知识的内容一目了然, 便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而且有利于回答综合性的材料解析和探究性试题。

巧用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篇3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錄,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目录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在学期末进行迎考复习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一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种复习方法,既便于从微观入手,详细剖析,又利于从宏观着眼,综合讲述。比如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明白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别对应教材的哪些章节,从而掌握哲学这四块内容具体包括的知识要点。在复习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从而形成对我国政治文明的总体知识认识的框架。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材目录 篇4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3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 割圆术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 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 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 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 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 概率与密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探究与发现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

1.3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阅读与思考 斐波那契数列

阅读与思考 估计根号下2的值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阅读与思考 九连环

探究与发现 购房中的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阅读与思考 错在哪儿

信息技术应用 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3.4 基本不等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 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 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实习作业 走进微积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选修2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 常用逻辑用语

圆锥曲线

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

导数及其应用

推理与证明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

计数原理

统计案例

概率

选修3

系列3由6个模块组成

选修3-1 数学史选讲 选修3-2 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选修4

系列4由10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节 基本不等式 第三节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四节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第五节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

第一节 柯西不等式 第二节 排序不等式

第三节平均值不等式(选学)

第四节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第一节 数学归纳法原理

第二节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高一上学期:必修1,必修2 高一下学期:必修3,必修4 高二上学期:必修5,选修1-1(文科)

必修5,选修2-1(理科)

高二下学期:选修1-2 建议选修,自主选修(文科)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教材目录 篇5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必修课总计280课时,选修Ⅰ总计52课时,选修Ⅱ总计104课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必修课

1.平面向量(12课时)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教学目标

(1)理解①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①(注):本大纲阐述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其含义参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第2版)的提法:

(1)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目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

(3)掌握:一般地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在解决一些问题。

(4)灵活运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了灵活的程度,从而形成了能力。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台、简易逻辑(14课时)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 关系;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

3.函数(30课时)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举例。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实习作业以函数应用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不等式(22课时)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a|-|b|≤|a+b|≤|a|+|b|

5.三角函数(46课时)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一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二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8)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实习作业以测量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6.数列(12课时)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实习作业。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8)实习作业以线性规划为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圆锥曲线方程(18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5)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

9(A).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①{(注):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9(A)和9(B)两个方案中只选一个执行。}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9)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0)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1)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9(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直线的方向向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的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重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 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8)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慨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2)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13)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间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l8课时)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11.概率(12课时)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6)结合概率的教学,进行偶然性和必然性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12.研究性学习课题(l2课时)

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课题可以从下面提供的参考课题中选择,也可以师生自拟。

参考课题

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选修课

选修Ⅰ

1.统计(9课时)

抽样方法。

总体分布的估计。

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内容均通过统计案例进行教学。

(2)通过统计案例,了解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意义,会用它们对简单实际问题进行抽样;通过统计案例,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体会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作出统计推断。

(3)实习作业用统计思想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体验从抽样到统计推断的过程。

2.导数(15课时)

导数的背景。

导数的概念。

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利用导数研究简单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际材料体验导数概念的背景。

(2)理解导数是平均变化率的极限;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掌握函数y=Asin(ωx+φ)的导数公式,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4)理解极大值、极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大值、极小值及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通过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某些简单实际问题,体验导数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

(6)通过介绍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过程,了解微积分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基本思想。

选修Ⅱ

1.概率与统计(14课时)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7)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极限(12课时)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l8课时)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 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m为有理数),sinx,cosx,,ln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通过介绍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过程,了解微积分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基本思想。

4.数系的扩充——复数(4课时)

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加法和减法。复数的乘法与除法。数系的扩充。

教学目标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与几何意义。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了解数系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扩充的基本思想。

5.研究性学习课题(选修Ⅰ 3课时,选修Ⅱ 6课时)

有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见本大纲必修课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说明。

参考课题

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包括向量表示)。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本大纲所确定的数学教学目的,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遵守规定的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l.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以及数学经验、志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应该通过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教学中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 的精神。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3.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国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发扬这种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揭示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数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精心组织练习,引导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对解题方法作必要的概括。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当。

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 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能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要把实习作业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5.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图画、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在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重视教学设计,实现教师与专业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优势互补。设计和组织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6.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必项严格执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周数和每周的教学课时数。不得增加课时数,不得提前结束数学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毕业前数学课的复习时间,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价

数学教学评价必须以本大纲为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能力。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 师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多元化。既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既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既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给予积极评价,又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的共同规律,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要注意改进评价手段和方法。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通过课堂提问、谈话、学生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交流、学业成绩测定、自评与互评、多次评价等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

教学评价的过程,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要采用定性评定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改进测试的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选择描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五、教学评价

数学教学评价必须以本大纲为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能力。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多元化。既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既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既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给予积极评价,又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的共同规律,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要注意改进评价手段和方法。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有机地结合 起来。可通过课堂提问、谈话、学生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交流、学业成绩测定、自评与互评、多次评价等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

教学评价的过程,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要采用定性评定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改进测试的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选择描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集合的基本关系 §3 集合的基本运算 3.1交集与并集 3.2全集与补集 第二章 函数 §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2.1函数的概念 2.2函数的表示方法 2.3映射 §3 函数的单调性 §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 4.1二次函数的图像 4.2二次函数的性质 §5 简单的幂函数

第二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 正指数函数

§2 指数扩充及其运算性质 2.1指数概念的扩充 2.2指数运算是性质 §3 指数函数 3.1指数函数的概念 3.2指数函数 的图像和性质 3.3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对数 4.1对数及其运算 4.2换底公式 §5 对数函数 5.1对数函数的概念 5.2 的图像和性质 5.3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 第四章 函数的应用 §1 函数和方程

1.1利用函数性质判定方程解的存在 1.2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2.1实际问题的函数刻画 2.2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3函数建模案例 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 简单几何体 1.1简单旋转体 1.2简单多面体 §2 直观图 §3 三视图

3.1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3.2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 §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4.1空间图形基本关系的认识 4.2空间图形的公理 §5平行关系 5.1平行关系的判定 5.2平行关系的性质 §6 垂直关系 6.1垂直关系的判定 6.2垂直关系的性质 §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 7.1简单几何体的侧面积

7.2棱柱、棱锥、棱台和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 7.3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 §1 直线和直线的方程 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2直线的方程 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4两条直线的交点

1.5平面直接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 §2 圆和圆的方程 2.1圆的标准方程 2.2圆的一般方程

2.3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 空间直角坐标系 3.1空间直接坐标系的建立 3.2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3.3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必修三 第一章 统计 §1 从普查到抽样 §2 抽样方法 2.1简单随机抽样 2.2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 §3 统计图表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4.2标准差 §5 用样本估计总体 5.1估计总体的分布 5.2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6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7 相关性 §8最小二乘估计 第二章 算法初步 §1 算法的基本思想 1.1算法案例分析

1.2排序问题与算法的多样性 §2 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2.1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2.2变量与赋值 2.3循环结构 §3 几种基本语句 3.1条件语句 3.2 循环语句 第三章 概率 §1 随机事件的概率 1.1频率与概率 1.2生活中的概率 §2 古典概型

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 2.2建立概率模型 2.3互斥事件

§3 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 周期现象 §2 角的概念的推广 §3 弧度制

§4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与诱导公式 4.1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 4.2单位圆与周期性 4.3单位圆与诱导公式 §5 正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5.1从单位圆看正弦函数的性质 5.2正弦函数的图像 5.3正弦函数的性质 §6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1余弦函数的图像 6.2余弦函数的性质 §7 正切函数 7.1正切函数的定义 7.2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7.3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8 函数 的图像 §9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 1.1位移、速度和力 1.2向量的概念

§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 2.1向量的加法 2.2向量的减法

§3 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 3.1数乘向量 3.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4平面向量的坐标 4.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4.2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 4.3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 §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7 向量应用举例 7.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7.2向量的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形 §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2.1两角差的余弦函数

2.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 2.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 §3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必修五 第一章 数列 §1 数列 1.1数列的概念 1.2数列的函数特性 §2 等差数列 2.1等差数列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 等比数列 3.1等比数列

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 解三角形 §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1.1正弦定理 1.2余弦定理

§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不等式 §1 不等关系 1.1不等关系 1.2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2 一元二次不等式 2.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3 基本不等式 3.1基本不等式

3.2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

§4 简单线性规划

4.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4.2简单线性规划 4.3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 命题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1充分条件 2.2必要条件 2.3充要条件

§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3.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3.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3.3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 §4 逻辑连结词“且”“或”“非” 4.1逻辑连结词“且” 4.2逻辑连结词“或” 4.3逻辑连结词“非” 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 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 §2 空间向量的运算 §3 向量的坐标表示和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3.1空间向量的标准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 3.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3.3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4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 §5 夹角的计算 5.1直线间的夹角 5.2平面间的夹角 5.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6 距离的计算 第三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1 椭圆

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2椭圆的简单性质 §2 抛物线

2.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2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3 双曲线

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3.2双曲线的简单性质 §4 曲线与方程 4.1 曲线与方程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 4.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 选修2—2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1 归纳与类比 1.1归纳推理 1.2类比推理 §2 综合法与分析法 2.1综合法 2.2分析法 §3 反证法 §4 数学归纳法 第二章 变化率与导数 §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1导数的概念 2.2导数的几何意义 §3 计算导数

§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4.1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 4.2导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 §5 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1.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1.2函数的极值

§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1实际问题中导数的意义 2.2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第四章 定积分 §1 定积分的概念

1.1定积分的背景——面积和路程问题 1.2定积分 §2 微积分基本定理 §3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3.1平面图形的面积 3.2简单几何体的体积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诗词目录 篇6

《诗经》

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汉乐府两首

上邪

饮马长城窟行 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必修2

毛泽东词两首 沁园春·长沙 忆秦娥·娄山关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死水

再别康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热爱生命

双桅船

外国诗歌四首 致大海

我一无所求

底片

黑八月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欢乐

雨巷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山民

歌词四首

长江之歌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那就是我弯弯的月亮

文言文

阿房宫赋

赤壁赋

项脊轩志

与妻书

逍遥游(节选)论毅力(节选)必修3

唐诗五首

山居秋暝

从军行(之四)登高

石头城

锦瑟

蜀道难

琵琶行(并序)宋词四首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声声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词三首

虞美人

书愤

扬州慢

元曲三首

蟾宫曲·叹世 四块玉·别情 哨遍·高祖还乡 必修4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节选)过秦论

师说

晏子治东阿

谏太宗十思疏 必修4

鸿门宴

陈情表

段太尉逸事状 游褒禅山记

郑伯克段于鄢

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篇7

一、理顺教材中的事例素材

当前的高中教材举了很多的事例素材, 为了很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 笔者将教材中现成的实例素材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用于承上启下进行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素材, 这些素材往往与教学过程中要讨论的话题相联系。

(2) 用于佐证某一观点, 或是为了探究的需要出现在教材中间或结尾的事例素材, 这些素材的作用是为了促进具体政治知识和观点的生成。

(3) 用于单元综合探究有效串接知识的事例素材, 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有效构建有序的知识体系。

细致地分析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素材, 都与政治知识紧密联系, 钻进去教材、吃透教材, 在充分理解素材的基础上, 从学生特点、知识的整体结构、课改的教学理念等多个层面对教材中素材的作用进行分析, 虽然说教材只是个例子, 但是教材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威性依然不可忽视, 起到承载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教材是个例子那么就是最好的范例。

二、个性化、生活化开发素材

当然我说的尊重教材不是照本宣科, 照本宣科将事例素材原样地利用, 糟蹋了素材, 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在素材原样上进行个性化、生活化开发, 具体策略如下:

化繁为简

下面以《政治生活》为例, 就如何化繁为简进行简单的分析。

(1) 结构上进行概括处理。纵观《政治生活》教材, 涵盖了较多的事例素材, 而且各个事例间存在着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 具有较强的生活逻辑性和学科逻辑性。如何概括处理呢?笔者认为在处理时应将逻辑关系圈点出来, 从结构上进行概括, 如此简洁化的处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 内容上概括、简化。《政治生活》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素材, 由于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情景, 所以素材通常较长, 教学实践有限, 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注重素材中关键词的挖掘, 借此实现素材的内容的概括和简化,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关键词出发短化素材, 抓住教学重点。

(3) 删减与增补。教材的编写是学科专家从当前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出发的, 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或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 如果知识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没有多大难度且前后的关联度不大, 那么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一些次要的素材进行删减, 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当然, 有时教材所列举的事例素材信息量不足以调动所教对象的思维时,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增补具有个性化的素材, 借此提升素材的鲜活性,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生成。删减和增补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知识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确保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能够尽可能发散出去又能够很好地聚集到重点知识内容中来。

(4) 更新与嫁接。政治学科具有时代性, 拿《政治生活》而言, 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素材, 有些过时了, 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应从当前的社会现象、生活出发, 在生活化、真实、具体的思想指导下, 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更新、替换或嫁接, 用具有时代感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参与教材的重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一个方面, 如何施展?思路如何?笔者仅从教学经验角度谈谈如何在备教材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发挥学生的作用, 总的思路在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出发, 采用“生活———知识———生活”的模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 自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联系书本知识实现知识最终运用到生活, 在处理教材和生活现象的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知识, 感受获知过程, 提升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春运期间车票上涨”这一生活素材学生很容易联系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得出车票价格适度上涨的利:能够合理分配客流, 减轻铁路春运压力;不过也有弊:农民工一年难得回老家一趟, 而且挣的都是血汗钱。所以, 涨价应该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思考学生建议对于票价应该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实行不同提价方式:高档列车的票价上涨幅度可以大些;中档列车的票价可以适度的上涨;对于低档列车的票价上涨幅度应小些或者不涨。最后,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政治知识, 以写信的方式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感受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到民主决策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体会了知识的作用, 增加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树立了权利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俊姣.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新体会.新教育[J].2008年第12期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处理策略探究 篇8

高中政治 教材处理 策略

教材处理是教师对教材文本本身的分析、挖掘和再现,体现的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封闭的、单向的和独断的教材解读方式,运用科学的教材处理策略,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能够根据教材的主要理论观点、学科逻辑结构和思想教育方法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

一、教材的情境化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一定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材内容的情境化处理,能够促进学生进入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和思维状态,让学生在相对兴奋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一要充实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出发,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条件和替代经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将抽象理论或书本知识转变为具象化、形象化、易于接触和理解的内容,便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和抽象理性的醒悟。二要创新多元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直观情境、激疑情境、想象情境、体验情境等具体情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在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感悟升华等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三维目标的贯穿和统一,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和升华,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认知转化为生活实际中指导其行动的准则。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框时,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材料一:市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而是信用、信誉以及培植保证信誉的机制。中国需要市场,市场需要秩序,秩序需要靠信誉来维持。因此,信誉能够塑造中国。

材料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立国之本。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为塑造诚信中国,公民和政府应该如何做?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和国家立国之本的理解。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道德支撑。这道探究题以培育学生诚信意识为价值取向,强调诚信意识作为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和立国强国的重要意义,还注重从公民的诚信担当和树立政府权威等方面为塑造诚信中国出谋划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公民、政府和文化与社会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培育具备良好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性的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来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在综合化、典型化、主题化的情境背景下努力寻求学科知识与教育价值的交汇点,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信息资源的扩展与更新、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促进教学中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目的的达成。

二、教材的生活化处理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强调要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生活需求,有机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要求教师实现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师生现实生活及师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运用个体的亲身经验去同化新经验,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一要研讨教材,有效拓展。教师要结合学生当前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解读,或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选择,或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合理吸纳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实现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个性化、创造性处理,实现外在于教师的客观教材文本向内在于教师个体思维乃至精神结构的教材文本的转换。二要有效沟通,激活生命。教师要通过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沟通,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呈现出生命态,让学生将教材中蕴含的实践智慧和体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精神和力量。

比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其生活逻辑的线索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消费——要从市场上购买消费品——需要货币——购买商品的价格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而其理论逻辑遵循的是: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价值规律、消费理论等为理论支撑的。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能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来模拟家庭消费计划,结合个人消费行为理解做理智的消费者等,从而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经济生活》全书在基本逻辑结构上可以概括为: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教材编写理念、教材设计、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教材以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线,能够结合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需求,对能够客观反映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的素材资源加以提炼,实现经济生活主题和经济理论观点的有机融合,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教材设计,加强对高中生的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构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教材知识结构。

三、教材的问题化处理

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材料有机转化为“问题”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让学生产生问题探究的强烈欲望,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一要把握问点,梯度设计。一般情况下,在新旧知识过渡处、知识点联系处、开放题型处设问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难度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设置较大难度、中等难度和较为容易的梯度问题,避免出现限制学生思维的过窄问题和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过宽问题。二要加强问题设计,突出学科逻辑。有计划、有步骤的问题链可以引领整堂课的教学,问题设计上要整体安排,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不断增强问题设计的艺术性和知识性,使问题教学真正起到引起注意、激励参与、活跃课堂、反馈信息的特定功能。三要实施有效对话,注重互动生成。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开放问题的重心下放、学生基础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生成,不断促进学生思维从无序向有序化、从疏漏到严密化、从点状到结构化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时,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2014年春季,不少企业同时出现缺工现象,严峻程度超过以往任何年份,“用工荒”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记者调研发现,因为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普工荒”略缓,但技术人才缺口大,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依旧明显。专家指出,部分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升级速度与工人更新换代速度脱节、企业提供的职位及薪酬待遇无法留住“新生代”工人,则是导致“用工荒”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结合材料,“用工荒”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就如何解决“用工荒”提出三点可行性建议。

人的认知活动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感受问题,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本探究题以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用工荒”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系统地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索问题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阐述“用工荒”给企业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并且要利用教材理论知识和问题情境材料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升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同时,教师还要少提封闭型、记忆型问题,多提开放型、思考型问题,让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有条件、有可能地进行思索。

四、教材的操作化处理

教材的操作化处理就是要让学生在有序教学活动中通过活动操作自主掌握新知识。高中政治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参与性、过程的实践性,力求通过演讲类、制作类、辩论类、社会实践类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和构建个性。一要合理平衡,构建学科逻辑。教材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切和思想政治观点,找准知识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平衡点,以防止思想政治观点的概念化、空泛化和弱化、淡化。二要注重操作,构建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的判断,进行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资料的方法以及记叙其发现结果的方法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知识、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形式来搜集资料,并对材料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简明性原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去理解问题的形成、概念的生成、方法的应用、结论的得出、问题的解决,并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征税和纳税”这一框时,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2014年4月是全国第23个税收宣传月。全国税务系统围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税收宣传活动。全国税务系统大力宣传税收在财税改革、调控分配、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宣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营造全社会护税协税的良好氛围,某省税务系统网站特推出大型专题,网罗全省税务系统的先进理念与优秀做法,力求增强宣传实效,密切征纳关系,建设和谐税收。

请你模拟一次校园税收宣传活动,要求:(1)写出宣传主题或宣传口号;(2)策划税收宣传的形式;(3)列出税收宣传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基于应试教育的教材存在着内容“空泛”、推理“直白”和结论“僵硬”等突出问题。新编教材更加强调学生参与,引入更多操作的活动,着重在更多引导教学的手段、更多生动活泼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中提高学生了解、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题以校园税收宣传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设计宣传口号、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避免了枯燥、僵硬的理论阐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潜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加深了对税收的含义、税收的作用和依法纳税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创设各种各样的真实或模拟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把抽象的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境的自主判断能力、自觉参与意识和道德行为技能。

五、教材的结构化处理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有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体系的熟练把握和驾驭教材内容的高超本领。一要解读教材文本,提炼纲要信号。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依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这就使教材分析和解读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教材的分析与解读需要教师在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反复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教材内容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对话主题,从而掌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二要立足知识理解,注重结构加工。传统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缺乏教材整体结构意识和系统教学行为,现代课堂应该由从关注知识之间的外在表现转变为关注知识之间的意义关联。教师要用大单元结构思维重组教学内容,按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将教材知识组成结构链,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构建知识主线,开发教材知识的内在结构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知识结构群和结构思维方法。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时,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从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的主要任务。8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宽带网络对拉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请你为推动我国宽带快速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要关注人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根据人的知识理解和储存结构来思考知识学习的结构安排。本探究题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为背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够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角度,全面深化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知识结构间纵向关联性的“条状重组”、横向关联性的“块状重组”,以及打破条状知识与块状知识界限,拓展知识整体视野的“条块融通”。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教材可以从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体系进行教材重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教材可以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民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际社会等主体角度进行知识重组。这些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从关注知识之间联系的外在表现转变到关注知识之间联系的意义关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更深层面的教育价值。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为学生选择和传递的真实信息和知识,而且要根据教材的结构化体系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和梳理自身的结识结构,切实发挥教材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引领功能,充分发挥教材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赠英.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2] 鲁崇凯.略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J].政治课教学,2004(2).

上一篇:出科自我总结下一篇:秋天银杏叶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