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课(共12篇)
高中阅读课 篇1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源于20世纪前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在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 被频繁地引入英语教育研究中, 并在世界各国教育研究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钟启泉等人是较早开始研究“有效教学”理念的学者, 他认为,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1]从钟启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效益, 尤指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效益。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 高中学生学习经验继续发展的要求
高中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已经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但是随着身心的日益成熟和学习经验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进而, 学生在高中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 对语文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使他们的学习经验不断增长, 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 实施有效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甚为重要。
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要获得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有效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3. 高考语文训练效率的要求
高考是高中学习不能绕开的一道门槛。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是我们最好的选择。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及评价考试, 一直被认为头绪繁杂、涉及面广、方向不清, 教师和学生投入多、任务量大, 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提高, 考试成绩提高也不明显。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过分强调“题海战术”, 忽略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对语文知识的分析归纳不到位, 没有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教学措施选择不恰当, 课堂枯燥乏味, 能力训练缺少针对性。有效教学从关注教学效益出发,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要在合理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效益, 在高考时能踢好临门一脚, 教师就要重视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有效教学的巨大力量, 将投入及时有效地转化成效益。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观摩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的语文阅读课以及参阅郑老师的教学研究资料, 我们认为, 实现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教学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有效备课, 用内心体验挖掘文本价值
教师有效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郑桂华老师曾指出, “有效备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确定与阐述教学目标、处理与准备教学材料、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形成教学方案”。[3]郑晓龙老师备课时充分将这几个方面落实到实处。他强调, 教师备课要投入真情实感, 使备课过程扎实有效。确定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及要求, 深入分析教材文本预设的教学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处理教学材料的重点是解读教材文本。首先, 教师应在不参阅其他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的前提下, 立足于文本, 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精细阅读, 以善感的心灵与文本对话, 避免因循守旧, 力求从真实的阅读中获得有效教学内容的启悟。其次, 教师在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解读后, 应查阅与文本及文本作者有关的资料信息, 研究、整合、选择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教师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 就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并选择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学行为, 确立最有利于教学开展、能够获得最大效果的教学方法, 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郑晓龙老师虽然已经是一位享誉全国、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优秀特级教师, 但他的语文阅读课不论已经教过多少遍都坚持重新备课, 认真研读教材, 多元解读文本, 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并在已有的解读基础上挖掘新的教学生长点和闪光点, 仔细打磨教学设计, 一丝不苟地务实备课。我想, 正因如此, 郑晓龙老师的语文阅读课才能越讲越有深度, 越听越精彩。
2. 有效提问, 正确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对教师来说, 有效提问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及时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 被有效提问是一种查缺补漏的方式,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梳理和整理思路, 提高思考水平,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效提问还是一种重要的师生交流途径, 它能够调动积极的课堂气氛, 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郑晓龙老师极其善于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他指出,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之前要熟练地把握教材, 熟悉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流程, 这样设计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典型、更有价值, 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内驱力’, 诱导学生的探索意向, 尽快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 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 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4]
要想做到有效提问,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 预设的问题要小而实, 少而精。教师应从中学生具有的阅读感受的角度出发, 针对课文内容的某一具体点设计问题, 问题的取向要明确, 思考角度要具体, 避免设计内容概括、思维宏观的问题, 以免学生思考时难以把握, 不知如何回答。此外,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太过繁琐, 从头问到尾, 容易将学生带入迷宫, 效果不好。这里举郑晓龙老师设计的问题加以说明:考查学生对“老头身子一纵, 扑向梳妆匣”和“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的理解。郑老师提出, “为什么其他地方称葛朗台‘箍桶匠’, 这个地方却称‘老头’?”“七十六岁老头为什么好似老虎能纵能扑?”这样的问题就做到了小而实, 少而精。
其次,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通过思考完成回答后, 进一步加深理解。若要做到提问有启发性, 教师就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形式、语气等, 提问时要措辞严谨、生动, 富有鼓动性和号召力,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郑晓龙老师设计的问题:“有人说王熙凤‘明是一把火, 暗是一把刀’‘恨凤姐, 骂凤姐, 不见凤姐想凤姐’。贾母称她‘凤辣子’, 只三个字便形神毕肖, 入木三分。你们能体会出王熙凤好在什么地方吗?”
再次, 及时评价和引导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迅速进行判断, 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及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不要正面直接否定学生, 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认识不全面等问题,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郑晓龙老师指出, “学生毕竟是求知者, 他们的思考与理解难免片面、表面, 或与问题的核心擦边而过, 或者接近但还欠缺, 这时候正需要老师的相机诱导, 引向正确、全面、深入”。[5]在郑老师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 他让学生谈谈对焦仲卿“徘徊于树下”的看法。有学生回答这说明焦仲卿不想自杀, 因为他对刘兰芝的爱还不够深厚, 刘兰芝为了坚守爱情毅然殉情, 焦仲卿却犹豫不决。针对这样的回答, 郑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作点拨:焦仲卿作为焦家的独子, 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妹妹, 思考的事比较多, 经过一番思考后最终选择为爱情而死, 捍卫爱情, 这足以表现出焦仲卿实践誓言、捍卫爱情的至诚本性。经过郑老师的引导,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更加准确而深刻。
最后, 对重要的问题要做好亲身示范。教师在学生的答案正确却不够全面或逻辑不够连贯清楚时, 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梳理, 并在学生已有回答的基础上, 将该问题概括得更为正确、完整、清晰, 然后呈现给学生。当学生理解了问题的意思却一时不知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时, 教师要及时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作出陈述。教师做典型示范, 能够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明了, 也使学生通过模仿, 学习和掌握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总之, 教师的有效示范, 是实现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3. 重视文本阅读,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阅读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得到展现。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 否则, 学生的阅读就可能仅仅停留在熟悉文本主要内容的浅层次上, 不能发现文本的思想灵魂, 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郑晓龙老师特别重视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他多次强调“读, 是语文学习的主线, 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读书, 就没有了感受、联想、想象、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 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语文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鉴于此, 删繁就简, 把学生引导到读书上来, 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导读’, 还语文教学以本色, 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一节课保证不少于二十五分钟阅读时间, 以读为线, 内容在熟读中吸收理解, 结构思路在阅读中梳理, 技巧语言等在阅读中鉴赏”。[6]郑晓龙老师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时主要突出几点:首先, 阅读文学文本时要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能全面、准确地概述或复述课文。其次, 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先给学生做背诵示范, 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寻找记忆的线索标志,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背诵。再次, 对于经典段落篇章的阅读, 要求学生进行“美读”, 注意识别重音、节奏、韵律, 读出文字蕴含的感情, 领悟文字意境。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 帮助学生实现真实的阅读, 研究的阅读, 个性的阅读, 在阅读中消化吸收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4. 练习写作, 鼓励学生针对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郑晓龙老师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鼓励并指导学生就课文进行写作。学生通过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这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写作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相关知识以后,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真实体现;此外, 写作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郑晓龙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不可须臾不写, 学生通过写, 可以学会模仿借鉴、梳理整合以及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原则”。[7]
这里将郑晓龙老师指导学生仿写课文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给大家。 (1) 指导学生写读书札记。学习一篇课文后, 郑晓龙老师会安排学生就已学习的内容写读书札记, 促使学生积累间接经验和认识, 把思维引向更深入和广阔的地方。 (2) 指导学生以课文作为素材, 进行改写、扩写、补写、续写、评论等。郑晓龙老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诗歌改写成散文, 散文改写成诗歌, 小说改写成传记、剧本, 把道理变成形象, 把形象改成议论, 把白描改成铺排, 把一般叙述改成运用修辞手法的描写, 续写文章的结尾, 评点课文, 写鉴赏评论, 写读后感想等等, 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吸收和借鉴, 把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实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都不算是高难度的艰巨任务, 以此代替常规的字词抄写、做练习题等, 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写课文的内容梗概, 抄写、仿写优美的语句段落。模仿写作,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奏, 这在积累语言素材的同时, 训练了写作能力。从郑晓龙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 学生写的效果非常好, 有些学生仿写的文字甚至超过课文。郑晓龙老师在进行写的训练时, 注重教给学生写作规范和思考的角度, 并提出写作要求, 给学生做示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不惧写作, 有处下手, 从而把写的能力落实到实处, 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形式。郑晓龙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 每一个环节都力行扎实有效, 在朴素中尽展成效, 堪称是有效教学的典范,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郑晓龙.问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8) .
[6][7]郑晓龙等.本色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6) .
高中阅读课 篇2
TOPIC
Travel journal
Reading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Part 1
The dream and the plan
一、引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有五个基本理念: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以上内容正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理念
1、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课前预习,设置课堂任务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从而细化了任务内容,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感受成功,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2、实行分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在组内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教师起到“设计者、研究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
3、以阅读材料为载体,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技能,优化阅读的策略。能够掌握基本事实,理解文章内涵,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等。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英语基础,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是阅读课,学生对Skimming、Scanning、Careful reading这些阅读的策略还掌握得不够。另外,由于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因而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自信心也不足。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方法,学有所获。
2、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travel),主要讲述了一段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车旅行,主人公“王坤”以旅行日志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追随这一段旅程,探讨与“旅游”有关的各种话题,如:如何为旅游做准备,怎样选择适当的旅行方式,怎样确定旅游路线、计划或日程等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与旅游有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会使学生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国际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些重点单词和短语;
②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③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的形式表达将来的计划和安排。教学难点:
①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especially the abiity of understanding implied meanings;
②用英语交流旅游计划,谈论旅游的行为规范、旅游工具、旅游必备品及相关旅游注意事项。
(3)三维教学目标 ①Knowledge aim: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ssage:journal、fare、transport、Vietnam、finally、cycle、persuade、stubborn、insist、proper、properly、determine、determined、altitude、valley、attitude、change one’s mind、give in.②Ability aim: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scanning and so on.③Emotional aim:Stimulate the students’ love for nature by getting them to know the greatness of a river.3、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问答法(question and answer)
讨论法(discussion)
4、学法指导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吸收、思考、理解、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分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是培养学生对文章表面信息的把握;深层理解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对文章主题或某一章节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而评价性理解建立在从整体角度对课文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或自身生活,对某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通过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学生已初步建立了阅读的基本技能—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查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①学习新单词,预习课文,理解大意;
②利用图书馆、网络搜查湄公河和湄公河惨案的信息; ③解读文中地图信息。(2)教师准备
①把54名学生分为6组,9人一组,各组推举一名组长; ②设计好教学步骤及板书,写好小黑板。
2、具体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class as usual and comment on the daily report.Step 2
Lead-in
1、Boys and girls,please pay attention to listening to me.We talked about travelling and transports yesterday.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to some places?(Yes.)I want to introduce a beautiful place to you.Do you want to know where it is?(Yes.)Ok.Now please open your English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6.Let’s look at a picture of the place.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Trees,mountains and a river.)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river?(The Mekong river.)OK, this lesson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 text about the river,please turn to Page 17.(板书课题:Journey down the Mekong)
2、Have a student to read and translate the title of the text.3、从文中第一自然段找出一个介绍湄公河的句子:They are Dai and grew up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Lancang River,the Chinese part of the river that is called the Mekong River in other countries.从而让学生对湄公河有所了解。
3、回收课前任务:让学生根据课前搜索到的资料简介2011年10月份发生的让所有中国人都感都心酸的湄公河惨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保卫祖国的使命感。
4、解读18页地图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湄公河的地理位置。Step 3
Reading
1、Skimming
Go through the text and see how many paragraphs there are in the text.(Three.)
2、Scanning and careful reading
Analyze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Paragraph 1:(1)第一段中出现了几个人名?分别是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Four persons: Wang Kun—the writer;Wang Wei—Wang Kun’s sister;Dao Wei ang Yu Hang—their
cousins.)
(2)寻找他们的旅游交通工具。(By bike.)
(3)是谁提出了这个想法并计划了这次旅行?(Wang Wei.)——由此引出第自 然段
Paragraph 2:
(1)从第二段中找出一个用来描述Wang Wei性格的单词。(stubborn)(2)寻找一些说明Wang Wei stubborn的句子。(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the proper way is always her way ;She gave me a determined look—the kind that said
she would not change her mind.)另外,从句子my sister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 也可以得出用来形容王薇性格的另一个单词:careless.(3)讨论Wang Kun的性格特点:careful and consideate.(4)Find ou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ong River:the source and the altitude.(5)除了source and altitude,他们还了解了关于湄公河的哪些信息?
——由此引出第三自然段
Paragraph 3:
(1)他们去哪里查信息。(the library)
(2)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去湄公河旅行,沿途都可以看到什么?(glacier、rapids、valleys、waterfall、plain、etc.)
(3)湄公河最终流向何处?(The South China Sea)
Step 4
Discussing
(1)小组讨论选择各段的main idea。
①Wang Wei insisted on finding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and beginning their journey there.②From the atlas,they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Mekong River.③The writer and his sister finally got a chance to take a great trip.(Suggested answer:③—①—②)
(2)引导学生:我们本单元学习的是游记,通过阅读本文,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作者写的是他们旅游的过程呢还是他们旅游前的准备?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之后引出本文的sub-title:the dream and the plan.(3)带领学生参照板书,回顾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4)Read the text quietly as fast as possible and do the following true-or-false questions.①Dao Wei ang Yu Hang graduated from a college in Kunming.②They got the chance to take a bike trip when they were in their college.③Wang Kun dialikes his sister because she can be really stubborn.④Wang Wei was well prepared for the journey.⑤The Mekong River begins in a glacier on a Tibetan mountain,the water there is clear but not cold.(Suggested anwsers:T、F、F、F、F)
Step 5
Summing Up
Get students to kno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d the blackboard design.Step 6
Homework
探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3
一、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中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二、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
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3.它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Cognition)就是通过学习过程的感知、领悟、推理及转化,从而实现对学习信息的了解、发现、知晓和理解。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信息网络结构,即已有的全部观念的内容及组织结构。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它将学习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并进一步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
高中阅读课语言积累途径研究 篇4
一.突出朗读, 丰富积累语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古人为学, 无一例外要求学生朗读如流。清代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一书中说“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 不该只用眼与心, 须于眼与心以外, 加用口及耳才好。读,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一个人的通与不通, 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 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可见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 积累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阅读课上也应把朗读放到重要位置。为此, 我们依据文体特点, 选择了诗歌、散文、文言文作为朗读的重点内容, 并且细分出一些具体的朗读学习单元。
二.扩大阅读, 做好摘录, 丰富积累语言
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 他们整天被作业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 很少有学生光顾图书馆、阅览室, 这样的现实, 极大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改变这种现状, 在学生入学之初, 我们就为每位学生印发了《中学生必读书目》, 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著作,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著作, 并对每天的阅读量做出规定。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做摘录, 对每天的摘录量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对学生摘录的东西我们要求学生做好分类整理和消化, 并定期展示共享。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我们把课本和阅读课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设置了多节由教材课文延伸出去的阅读课,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阅读。
三.利用校本教材, 丰富积累语言
我国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程类型, 进一步突出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地位, 这也为学生丰富积累语言创造了条件。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语文。报纸、电视里的新闻、故事,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精辟的广告语, 人们口耳相传的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 甚至门上的对联, 风景区的古诗词或名人的题句, 景点的介绍词等等, 这些都是语文, 这些都是值得积累的语言。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进行语言积累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为了进一步上好语文阅读课, 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们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如《邯郸成语典故集锦》《邯郸历史文化》等。这些课本的知识有很强的趣味性, 并且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 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既学到了文化知识扩大了语言积累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
四.学以致用, 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作文训练就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而训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写作过程中, 要尽量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所积累的语句运用到写作中, 这样慢慢的积累在本上的知识就内化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素养。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学生语言的积累也是这样, 是一个长期的, 艰巨的过程。只有通过不同途径, 运用多种方法, 多多积累, 学生才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才能由量变引发质变,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不够, 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单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学生语言匮乏, 写作能力低下, 语文素养难以得到真正提升。本文就阅读课如何进行语言积累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进行语言积累的方式方法。
高中语文如何上阅读理解课 篇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提供机会,而不应该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话的理解,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呵护学生的认知情感。新课标规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而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能趁此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足和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偏差,从而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点拨。有些教师在交流对话过程中,以自身的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机会,导致学生缺少个性表达的空间;有的甚至并不希望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而是希望课堂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发展。这样的教学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教学,而不是发展学生的教学,应该予以及时纠正。
二、做好课后阅读指导工作
浅析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6
一、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1.词汇、语法与句型结构等
词汇、语法与句型结构都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会造成所读材料中的生词太多而无法准确理解原文内容,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所以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通过多种方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阅读奠定基础。
语法知识在阅读理解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正确理解阅读内容以及他们阅读速度的快慢。所以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总结和夯实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句型结构,为学生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阅读方法和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一词一句、仔细琢磨地阅读是不正确的,这样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阅读时还要避免把每句都译成母语的不良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方式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很难掌握。在阅读中运用略读及寻读是很有效的方法。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文章的整体内容,特别是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段落首尾及文章的首尾,抓住文章的主旨,对于个别的生词和难句可以暂时略过。而寻读就是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快速跳过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对重要信息加以分析,仔细推理并判断出正确答案。另外,文化背景知识也会影响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博览群书,了解讲英语的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也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有英文字幕的电影、网上学习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为阅读扫清文化障碍,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二、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1.学会记忆和推理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寻英语构词的规律以及通过上下文猜词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扩大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平时遇到生词时通过学习上下文猜测词义,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或停止阅读。词汇学习是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掌握了词汇记忆法,拥有大量的基本词汇知识,就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把握长难句的理解
注意区分主次信息,在阅读中遇到的长难句是指那些含有较多附加信息的句子。有的难句有时只有一两个单词(如省略句),很难一下子理解出句子的含义,导致理解偏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长难句的翻译练习,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信息、准确理解英文句子的能力,同时找出学生理解偏差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3.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指导
既要注重学生对社会知识范畴内容的学习,也要注重其自然科学范畴内容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其文化学习的深度。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熟悉各种体裁及题材的文章,通过掌握阅读策略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将读过的文章归类,不断丰富自己在各个题材内容方面知识的总量,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三、 结束语
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钻研教学大纲,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根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英语阅读课的最优化教学。以上是我对于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的浅薄理解和不成熟的实践过程。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多的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作指引,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杜曾学.英语阅读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李俊. 21世纪英语阅读教学的定向问题[J].外语教学,2001(1).
[3]田彦君.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尝试[J].中国教育学刊,2005(4).
高中语文阅读课开设方法初探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现状梳理,意义呈现,方法尝试,效果展示
语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优劣与高考成绩的高下。因而,作为一门统筹性质的学科,阅读在是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语文阅读课开设的现状梳理
1、缺经验而不成章法
阅读本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此理,也一直在不间断的做各种尝试,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统一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开设教程,无法窥探阅读中显现的规律,当然也就会出现漫无目的地泛阅读。就我所任教的地区而言,每个学校有各自的阅读课开设方法,甚至每个教师也基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在践行着各自不同的阅读课。至于效果如何,既缺乏有效地监管制度,也没有适合的评价机制。尽管每个语文教师均知晓其中的重要性,却也是 “无能为也已”。
2、无成法而流于形式
没有既成的经验借鉴,加之执行与评价方法的缺失,自然就会使得语文阅读课的开设在某种意义上流于形式。事实上,很多阅读课都上成了读书课。学生在课上盲目的阅读, 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没有读书体会。读完文字,阅读的过程也就终结了。这不仅浪费着时间与精力,也或多或少的误导了阅读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语文阅读课开设的意义呈现
1、阅读理解的好伙计
有目的、有思考的阅读对于理解和赏鉴文章是大有裨益的。在被很多人看做是“读闲书”的阅读上,其最大的存在价值就是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这本身就是与新课改的探究理念暗合的。同时,有效的阅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这对考试中的答案组织提供了文字上的保障。
2、作文写作的好伴侣
很多高中生总是愁作文、恨写作。其实,作文并非难事, 合理有效的规范阅读就会对其提高起到莫大的积极作用。阅读时,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优美段落,甚至是优异的语言表达方式、完善的结构框架、相类的内涵比较等均能有助于作文的写作。须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学习的一种行为,自觉意识须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如此,必能从中汲取到对作文有益的因素。
3、德行塑造的好助手
诚然,提高语文学习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章写作能力是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所在,但其终极目的还在于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与完善上。阅读的德育教化功能从来都不是轻易被人忽视的一环。语文阅读不仅会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品位, 还能锻造不同层面的心理承受机制,在行为上将人们导向积极乐观的一面,进而弥补每个人身上的人格缺陷。
三、语文阅读课开设的方法尝试
1、以阅览室为媒介积能量
我校今年自高一年级开始即全面开设阅读课,专门开辟了学生阅览室与教师借阅室。学生可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饭期间以及周六周日的假日时间凭借阅证到阅览室阅读,这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挤用零散的时间,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坚持势必会累积大量的信息,这无疑会有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以写札记为依托练写作
每周四均是学生的专门阅读课。静谧的氛围营造,使得学生很能集中阅读注意力,并可全身心的做相应的思考。这样的阅读课,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猎取信息的意识去读,效果就好多了。读完要写相应文章的读书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但一定要有严整的句式、巧妙的修辞与意象物象的渗透。也可积累好的段落,但须照段落做“形神兼备”的仿写。这样, 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相反,学生的作文能力却在无形的历练中提升了。
3、以读书会为平台练胆识
每一学期期末均要举行不同年级的读书会。语文教师会集中选定一本必修课本里名著导读的书目,提前两个月让大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散时间阅读。阅读完毕后,会为学生放映相关名著的电影,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后采取笔试的方式,以笔答题的形式在各班选拔读书的优秀种子。继而选送到学校,由语文组教师充当评委,学生现场接受老师们的提问。于是,能力的差异就易见分晓了。当然,学生们展示的不仅是阅读的感受,同时展示的还有语言表述的胆识。
四、语文阅读课开设的效果展示
为了防止阅读课半路夭折,学生们出现阅读的倦怠感。 语文组同仁不惜挤时间,集大家之力,创办了与语文阅读课相配套的阅读期刊——《拾贝》。
《拾贝》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励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用丰富、新颖、 易理解的视觉观望校园,用时尚、全新的视觉打造独特的校园生活;真实记录松山红旗的学生们周围发生的点滴;讲述红旗人的至真情感;展现红旗人的人性魅力和当代高中生风貌。刊物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时文美文、热点透视、心海拾贝、诗情话艺、翰墨书香与考场佳作。
可以说,我们办刊的目的就是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并将自身的阅读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作文得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心灵深处领受国学文化本身的魅力。
作为高中生,权且不言升学的理想与功利的张扬,只思虑那书籍本身散发的能量。就应该晓得,阅读也是一种信仰, 置身其中定然会使你我播撒出内蕴的光芒。同时,我真的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寻出一条语文阅读路上的规律, 为普通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开设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峰均.普通中学开设语文阅读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
[2]詹世烺.语文阅读课教学初探[J].东吴教学(社会科学版),1989(6).
高中英语阅读课“读后活动”设计 篇8
一、话题讨论
通过阅读材料内容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话题, 然后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去评议文章中的人物、事迹, 讨论社会热点话题, 让学生发挥想象,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发展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模块六第二单元的Reading, 话题是“What’shappinesstoyou?”主要讲桑兰的事迹。这时教师可以在读后活动中以逐层递进的方式设置多个话题, 第一可以讨论从文中人物事迹学到了什么;第二可以讨论如果周围的人遇到了不幸, 自己怎么去帮助他;第三可以讨论如果自己遇到不幸, 自己如何面对。逐层递进, 升华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活、为青春奋斗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阅读。阅读课文是写作体裁的范文。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宝贵的资源, 供学生练笔, 使学生不仅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 而且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写作方法根据文章体裁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各异, 可以采用模仿写作、续写、改写、总结文章主旨, 或是回信等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 模块五第一单元的Reading, 话题是“Gettingalongwithothers”, 讲述了朋友相处过程中的矛盾。文章是一封求助信的形式, 所以建议的读后活动是写回信,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如:SupposeyouareAnnie, amagazineadvicecolumnist.Writebacktothestudentandgivehimsomesuggestions.Atleast2suggestions.规定词数或句数, 使得写作在课堂上可操作, 并组织小组内交流, 评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在班级内展示。
三、表演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包括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语境中, 锻炼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通过肢体语言、语音语调、语气、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种集挑战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也是“学进去, 讲出来”的一种体现。
例如, 模块八第二单元的Reading, 话题是“TurandotinBeijing”, 讲述的是一部歌剧。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 反复模仿诵读, 理解故事的发展, 揣测角色的心理变化, 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表演的学生和看表演的学生都需要仔细研学这篇文章, 才能表演好和看懂。
四、口头复述
复述是高中课堂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读后活动, 它要求学生对前面所学的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这种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复述不是机械式的背诵, 它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例如:直接复述———在理解全文之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复述或是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接龙复述;提示性复述———通过给予学生提示, 如图片、关键词、关键句、问题、文章框架等, 来让学生 进行复述;根据课文 内容进行 挖空填词———在PPT或学生的讲义中呈现原文段落或是改后的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填出课文中的重要单词或短语。
五、补充阅读
补充阅读活动是指提供给学生与本课题材、体裁相关的文章, 要求学生 运用所学 的阅读技 巧 (readingstrategy) 来进行适量的泛读。选择的阅读材料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通过此种方法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技巧, 巩固和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漫谈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展开要综合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特点、新课程语言技能目标(七级)和新课程阅读能力培养目标。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觉得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建立终身学习观
新教材的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那就是说教师要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更深厚的基本功和更好的应变能力。要想在课堂上自由驾驭教材,课下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教师自身也要建立终身学习观,始终把终身学习看作同呼吸一样重要。不断健全自我,帮助、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以此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的真正内涵。
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要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由重讲解、重语法、重知识、重测试向重操练、重交际、重能力、重情感转变;学生更要由“坐观式”、“坐等式”、“坐享式”的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主动式学习转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体味合作的快乐和优势。
三、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要授之以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突出“学”,从让学生“学会”转变成培养学生“会学”,也就是要授之以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受益终身。
1.要鼓励学生踊跃地参与。使学生踊跃参与,首先就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发挥教学民主。
2.要指导学生认真进行预习。高中阅读课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和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为复杂,对学生们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归纳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信息,因此阅读时不可以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课堂提问
1.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师的课前问题设计,它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
2.教师要选择不同的题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也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中得以发展的。而认知活动会使这种能力得以发展。
3.英语阅读课教学要渗透思想教育。阅读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做载体,适时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1.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一定要在平时训练时严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2.指导学生多记忆单词。进行阅读的基础是词汇,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做支撑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就更不要谈阅读速度了。假使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时就会很少有生词障碍,速度提高当然就是可以预见的。
3.可以训练学生试着连词成句或一目几行地阅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两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阅读时的视幅加宽。
4.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说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甚至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六、教师要指导学生训练英语阅读猜词技巧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会遇到很多生词,训练学生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使用下列线索:
1.参考针对性的解释。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往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对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词汇等作出解释。这些解释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用它们猜测词义就比较容易。
2.查询内在的逻辑关系。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而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或大致义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
3.多关注外部相关因素。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 (句子或段落) 以外其他的知识。有时候仅仅靠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此时,就需要运用生活经验和普通常识来确定词义。
高中英语阅读课分层教学摭谈 篇10
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创造行为, 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文字符号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更是提高听说和写作能力的有力杠杆。
但阅读课中我们不难看到阅读优秀者和阅读困难者存在的巨大差异, 而且这些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拉大。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采用“面向全体, 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的分层教学思路。2010年9月中旬, 笔者对高一学生进行了摸底测试。试卷难度适宜, 具有相当好的信度, 效度和区分度, 作为分层的依据, 将全班学生根据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分为A、B、C三层。
对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C层, 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 阅读策略和技巧, 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 理解阅读材料;对于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B层, 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推理, 善于查找论据;而对于阅读能力优秀的学生A层, 则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参与阅读训练、探究性自主合作学习, 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相对性的发展提高。在教学方法和作业上区别对待,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跳一跳, 摘到桃”, 让每个学生, 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以“成功”来激励自己, 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分层教学顺应了这种心理效应, 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可以说“分”是为了最后的“不分”。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中CBA分层教学尝试
具体操作如下:
1、预习分层。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 做到有的放矢, 新授课伊始, 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与基础不错的学生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有利于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心理, 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听完一节新授课。长此下去, 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就自然缩小了。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的学生布置相对应难度的预习作业。同时,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预习策略:⑴预测。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每段的首句和尾句等来预测文章的内容。⑵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⑶借助字典来选择合适的词。⑷通过用who, what, why, when, where等词进行问答, 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具体分层:要求C层学生了解生词的大意, 可以借助词典找到适合文章的词义, 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者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心理, 因为他们在上课的时候都是“有备而来”的;同时指导他们如何通过词缀、猜测词义等方法掌握更多的词汇, 扩大其词汇量, 缩短与A、B两层学生之间的差距;B层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并能找出各个段落的大意和重点句, 提高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C层学生要了解大意, 并能用H-, WH-的问题进行设问和回答, 加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对阅读文章的思考能力。以人教版新教材 (下同) Book1 Unit2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 我设计了三张不同的阅读卡, 当然很鼓励学生向高一层的作业挑战:
学生都有惰性的, 那么怎样能保证学生预习到位呢?一般情况下, 笔者要求学生每次作业都要上交批改, 收集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或者由组长负责收集预习中的不会的知识和没有达到的基本技能要求;也可以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 进行预习小检测;或者课末留出5分钟的时间, 指导明确下一堂课预习学案的要求。我会采取各种形式, 在教授新知识之前, 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 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 并给予适当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必要、适当的检查和评论是激发学生产生预习动机的有力手段。当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 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也很重要。
2、教学分层
⑴读前分层。课堂教学能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读前环节至关重要。此环节处理得好, 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为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做好很好的准备。读前环节活动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巧妙的设计, 激发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以Book2 Unit2 An Interview的读前环节, 我尝试了用比比看谁了解更多的奥运相关背景知识导入新课 (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前预习时收集) 。对于C层学生, 要求他们讲出一两句相关的背景只是就给予赞赏。只要他们能说出来了, 词汇这关肯定花了不少功夫了。而B层学生, 要求三四句;A层学生, 则需五句以上, 当然, 所有的学生讲得越多越好。
⑵读中分层。在此环节, 我也为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训练学生掌握略读、查读、理解大意、寻找重点句、猜测词义等技能。在教学Book2, Unit5的阅读课The Band That Wasn’t时, 就如何理解这个标题The Band Tha Wasn’t,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How many kinds of bands are mentioned? (针对C层) 为C层学生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词汇和基本的信息题; (2) 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mon bands? (针对B层) B层的则是涉及到一些概括性的问题, 如细节理解题, 寻找重点句等; (针对A层) : (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atles and common bands?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The Band That Wasn’t?提这些问题是希望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懂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与看法, 拓宽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广度尝试,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这种搭桥式的教学, 一步步启发不同阶层的学生, 把大题化小, 设立若干子问题, 化难为易、循循善诱, 牵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过桥, 让更大部分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⑶读后分层。此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的环节, 做得好,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知识, 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尽量挖掘教材和拓展教材, 设置不同的问题, 找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和兴趣的最佳契合点, 设计真实的交际任务, 使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例如Book2 Unit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引入了几幅古城墙被拆迁的图片,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 (针对C层学生)
(2) How do you feel, and your reasons? (针对B层学生)
(3) Whether the old walls should be torn down or not? (针对A层学生)
然后让ABC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 有的查字典, 有的做记录, 有的准备组词成句写报告, 还有的准备发言, 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激发学生, 尤其是差生, 对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当然在选择这些学习内容时, 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的变化, 选择更高一层的题目, 挑战自我, 提高自我。
3、评价分层。
评价更多的要关注过程, 而不是结果;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评价形式有很多种, 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对C层学生, 采用表扬评价,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消除自卑心理, 品尝成功的喜悦;对B层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既提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进他们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 谦虑, 更加努力拼搏。
总之, 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树立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当然, 分层教学也是动态和发展变化的, 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实践, 提高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丹萍.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 2006, (2) .
[2]殷志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课中的非语言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7) .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阅读课教学 阅读形式 阅读方法
当前英语阅读课教学依然传承了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阅读课的目的就是借助所读材料来学习生词、短语、语法和各种固定表达。但结果是教师重点讲授知识点,而学生则以为阅读就是学习语言点,从而很难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为考试服务,更别提个人对于文章内容的探索了。再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费尽心思从网络上寻找各种绚丽多彩的图片,视频片段或各种繁杂的信息。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在欣赏图片,看电影或者是在做课外阅读。这样的阅读课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下来,学生却没有学到什么阅读技巧甚至连语言点也没学到,这种阅读课只是在走形式,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没有成效。既然这样,教师就应该想办法对阅读课进行改革,使自己所上的阅读课既不落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又不进入曲解新课改的极端。我们不仅要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又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其他的语言能力,因为这是阅读所带来的好处,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受益。所以在这里我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阅读在我国各类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例,它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点。这样下来学生就渐渐的学会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技能。阅读的主要题型有①主旨大意;②细节考察;③对于定义和概念的理解;④推理和判断;⑤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猜测词义;⑥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单句与单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⑦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态度;⑧要把握好论点和论据的区别。
综上所述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Pre-reading
Pre-reading在讲阅读课中主要是对于课文的导入部分,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必要的环节,因为如果我们的导入恰到好处,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和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对学生下面文章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教师提问的过程里学生会积极地配合,绞尽脑汁地思考,师生互动良好,并且还很可能出现教师无法预料的学生反问,这是一种很好的循环,说明学生在动脑筋想问题,这样师生之间就会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对于课文导入的形式要求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要拖沓,但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如果需要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那么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度,因为背景知识的信息量很大,教师要抓住最重要的那部分进行语言加工,争取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让学生接受。可能在介绍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生词,教师要在黑板上写出并尽力用英语给与简单恰当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得不用汉语进行解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导课的形式。
教师在导课前最好把课文备熟,这样就能熟悉课文内容有利于进行对于导课形式的思考。常用的导课形式有(1)话题讨论引入。在阅读前,根据课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想要进行阅读的意愿。(2)多媒体及其他教学用具的形象导入。这种导入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悦耳的音乐,优秀的电影片段能够让学生在优雅、宽松、愉悦的状态里学习,这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了课文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要向学生展示太多视觉上的元素这样会让他们关注其他的信息而不是学习内容,这样就起到了相反的效果。(3)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非常适用于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况。
当然除了以上导入方法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引用,比如说对于背景知识的介绍,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2.While-reading
寻读(scanning):默读课文,鼓励学生快读寻求答案并作出回答。这样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重要信息,如果细节信息被掌握,那么对于下面的略读skimming会有推动作用文,帮助其快速掌握文章要义。
略读(skimming)
完成pre-reading后,在开始让学生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题目和插图或照片,请他们快速阅读(略读skimming)思考课文的大意。
细读(carefulreading)
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可以领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消化文章的内容,讲解文中一些关键生词,扫除影响理解的障碍。提出若干较深入一点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句型结构要给与解释。这样做力求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形成良好的阅读的能力。
3.Posting-reading
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口笔头活动,围绕课文话题,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是批判性的观点)、摘记要点,归纳总结,等等。要通过阅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中的信息。如果能引起他们对书中的话题进一步探究的动机,他们从此对有关的各种英文资料都注意收集并阅读,那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样的阅读教学课是成功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也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阅读课 篇12
关键词:英语阅读,应用型策略,小组学习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阅读题目, 题材广泛, 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又检测了学生对文章的隐含意义和主旨大意的概括。高中英语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重, 是教师高中英语教学和测试评价的重点。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教师和学生都需面临的新挑战, 教师在进行听、说、写教学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弊端
高中英语的学习既是学生对英语学习量的积累, 也是对英语学习质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教师主要讲解语法和词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而学生只是理解了课文的字面意思, 缺乏对文章内涵的深入理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是对文本进行单纯的处理, 应试的特点让“字词”成了学习的主角,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教师用语贫乏, 缺少启发性和引导性; 师生互动少, 缺少追问环节; 教学方法单一, 以中文教学为主, 教师习惯性把文章逐字逐句译成中文的弊端。学生在这种模式的学习状态下, 课堂上比较沉默, 学习语用意识不足, 对语篇的理解程度不高, 自身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1. 以导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 是学生兴趣的所在。因此, 在导入环节, 可以巧妙运用相应的实践性策略, 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又是对本堂课内容的一个体现。一般来讲, 课前的几分钟是让学生准备进入课堂的环节, 也是一个轻松的过渡阶段。英文歌曲可以让学生有美感地进入教学境界, 或是让学生有兴趣地来上课, 对于一些可以进行改编的歌曲, 更是在词汇上让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以致用; 单词游戏是另外一种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地进入到课堂状态, 可以对已学的单词进行单词接龙或者猜测词意, 都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英语欣赏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课前导入, 比如可以介绍一些当下流行的语言, 怎么用英语来表示, 让学生有兴趣地主动接受学习语言, 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虽然这种导入没有相应的课堂知识背景, 但是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欲望, 由其是从兴趣方面进行导入的语言欣赏, 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2.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文讲解效率
传统意义上的课文讲解, 是让学生进行略读和精读两个方面, 通过问题的梳理生成文章的结构。实践性的策略中, 教师的导与学生自己的讲解可以让孩子的学习相对更有效率, 避免老师讲的过多等问题出现。Reading中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 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说明, 笔者曾经做过实验, 将一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 给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分析、讲解, 有序进行, 让学生自己感悟我所给的主线, 进而层层分析, 句句斟酌。同时, 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比较特殊的短语, 字词, 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组讨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能够较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分析文章, 梳理文章脉络, 可以更加自然地得出最后的结论。同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提问权利一定程度上也移交给了学生们, 阅读课上笔者设置了一个“考考你”的环节,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 意思自己出题, 以组为单位, 大概设置2 ~ 3 个题, 题目设计既可以根据英语试卷上的题型进行参考, 也可以注重能力培养, 用其他方式进行。刚开始的时候, 孩子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 笔者举了试卷中常考的infer和代词词意猜测, 由简入难, 逐步引导, 学生通过慢慢理解, 从而让其更好地掌握了文章内涵。
3. 在总结上下功夫提高学生能力
文章学习之后, 要有一个总结, 老师经常会给出一个Task -based Reading, 作为总结的部分, 或者简单地总结一下文章。在笔者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己总结, 一些学生会按照分析的思路进行简单的总结, 进行一个简短地Presentation, 而后, 有些同学根据文章的大意则进行一个较好地Performance, 两三个人的表演让大家耳目一新, 或者是一个简短地故事讲解, 不仅是对文章地总结, 也是一种升华。这种新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主导课堂, 而且有很好地让枯燥的文本内容变得丰富生动, 让学生能够富有创造力地表现出来, 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种培养。
另外, 辩论和写作也可以应用到阅读课的总结过程中, 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练习。辩论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 高中学生的语言已经可以进行基本交流, 笔者曾经在一个关于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课后进行了一个小辩论, 话题是, healthy diets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生们很有兴趣的进行了讨论, 例子列举都较好地支撑相应的论点论据。
三、结束语
【高中阅读课】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课操作07-07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01-29
高中材料阅读课的利用02-02
高中英语阅读课评课08-15
高中英语阅读课一等奖09-14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设问衔接之探究05-29
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及反思(新课标版高考复习)11-05
高中阅读01-13
高中语文阅读10-02
高中语文阅读策略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