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阅读(共12篇)
选择性阅读 篇1
英语阅读就是读者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包含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阅读材料。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识的总和, 非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 即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经验的总和。从我对所教的高2005级、高2006级、高2007级学生的调查发现, 三个年级平均89.6%学生认为最能影响阅读的因素是阅读材料本身, 最不堪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无味。因此, 阅读材料的选择已成为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一名教师,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 选择材料应以学生的需求特点为基础, 尽力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1、内容生动有趣。
由于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比较强烈的年龄段, 他们常常对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关注, 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既要考虑教学的饿需要, 又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 如可选择笑话、幽默故事等。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可让学生得到片刻的放松和休息、还能扩大阅读量。
2、语言朴实实用。
这类文章能帮助学生学到实用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 已便他们通过阅读有效地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真实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环境, 如有关购物、问路、请假、乘车、旅游等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有使用价值的阅读训练。同时要与考纲中经常出现的阅读题型和趋向结合起来, 以便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
3、篇幅长短适宜。
阅读材料的长短大概以本单元阅读文章的长短为宜。太短, 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太长, 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容易感到“脑袋大”。
4、难度生词适中。
阅读材料的难度与以本单元阅读文章的难度相当, 难度较大, 不适宜中学生, 会影响阅读速度。生词以5%左右为宜, 过难则理解困难, 影响兴趣;过易又实现不了学习的目的。
5、题材来源广泛。
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生活琐事、新闻报道、政治经济、实地常识、科普文章等, 力求灵活多样, 生动有趣。
6、体裁形式多样。
选材时应结合考纲要求, 各种类型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 适当增加叙事类文章的比例。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皆备, 使学生逐步适应考试的需要。
7、内容配合教材。
所选文章内容应跟教材配套, 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硬是教材内容的拓展、补充、升华。例如, 在教SEFC第一册Unit 4“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这一单元时, 由于教材篇幅较小, 对地震的描述过于简单,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关于地震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包括地震的由来、分布、预防、救助等。在阅读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词汇以及那些重要或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最后让他们以“地震”为题, 用英文写150字左右的概要, 以检测其阅读掌握情况。从学生写的概要来看, 他们都能看懂文章, 有些甚至还添加了许多有关地震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对地震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印象, 头脑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震知识体系。
8、文章时效性强。
所谓时效性, 不仅指选取的材料要讲究时效, 还应注意材料选用的时机。教师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材料和数据, 让学生有一种贴近现实的感觉, 如学“Saving the earth”时, 提供的各种数据应是最新科学资料公布的数据。同时, 教师对于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应多加关注, 如国内外时政要闻、基因、克隆、环保、航天等方面的内容。例如, 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遭遇“猪蓝耳朵病”, 形势非常严峻, 农村处处开展“猪蓝耳朵病”的预防和“猪蓝耳朵病”知识的普及, 我不失时机的找到了一些关于“猪蓝耳朵病”的阅读材料, 印发给学生阅读。虽然这些文章中专业术语较多, 但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猪蓝耳朵病”知识, 依靠上下文, 仍能基本读懂。为此, 他们的阅读兴趣大增, 要求我再印发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材料给他们阅读, 如克隆人、试管婴儿、神舟飞船、嫦娥奔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这样,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包括依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9、富含教育哲理。
在学完SEFC Unit 8“Sports”这一单元后, 选择一些关于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世界和全国各地传递的盛况报道给学生阅读, 使学生们领会到奥运火炬传递隐含的和平象征意义,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而献身的决心。
1 0、标题引人入胜。
在考虑文章本身各方面的特点时, 还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应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为他们提供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选择性阅读 篇2
像大多数小孩子一样,我相信我母亲无所不能,她是个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女性,打网球,缝制所有的衣服,还为一个报纸专栏供稿。我对她的才艺和美貌崇敬无比。
她爱请客,会花好几小时做饭前小吃,摘了她花园里的鲜花摆满一屋子,并把家具重新布置,让朋友好好跳舞,然而,最爱跳舞的是母亲自己。
我会入迷地看着她在欢聚前盛装打扮。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我们喜爱的那件配有深黑色精细网织罩衣的黑裙子,经她金黄色头发衬托得格外美丽,然后,她会穿上黑色的高跟舞鞋,成为在我眼中全世界最美的女人。
可是在31岁的时候,她的生活变了,我的生活也变了。
仿佛在突然之间,她因为生了一个良性脊椎瘤而瘫痪,平躺着睡在医院病床上,我当时10岁,年纪还小,不能领略“良性”一词是怎样的反话,因为,她从此以后便永远不一样了。
母亲以她对其他一切事物的那种积极心情面对她的病。“物理治疗”和“残疾”等词成了我们一起进入的那个陌生新世界的一部分。我逐渐开始照顾一向照顾我的母亲。
她终于可以起来坐轮椅了,于是,把她推入厨房便成了我的例行工作。在那里,她指点我把胡萝卜和马铃薯皮削去,以及用鲜蒜、盐和大块牛油揉在要烤的牛肉上的诀窍。
我11岁的时候,母亲告诉我她和爹爹将会有个小宝宝。不久,我便成了我那个小妹妹玛莉?特蕾丝的“母亲”。我很快学会替小宝宝换尿片、洗澡和喂奶。
有一件事我至今仍然记得特别清楚:玛莉?特蕾丝两岁时跌了一跤,膝盖皮蹭破了,她哭了起来,掠过我母亲伸出的双臂而投入我的怀抱。我看到母亲脸上隐约浮现的难过神情时,已经太晚了,但她只是说道:“她当然应该跑到你那里——你把她照顾得那么好。”母亲的每一项成就都是我们俩人生命中的大事:驾驶有动力辅助转向和动力辅助煞车装置的汽车,她重返大学读书,以及得到辅导硕士学位。
她尽力学习一切残疾人士的知识,后来成立了一个名叫残障社的辅导团体。有天晚上,她带着我的妹妹和我到那里去。我从没见到过那么多身体上有各种不同残疾的人。我回到家里,心想我们多么幸运。她还介绍我们认识一些大脑麻痹患者,让我们知道他们大都和我们同样聪明。她又教我们怎样和弱智人沟通,指出他们时常都很亲切和热情。
由于母亲那么乐观接受了她的处境,我也很少对此感到悲伤或怨恨。可是有一天,我不能再心平气和了。在我母亲穿高跟鞋的形象消失以后很久,我家有个晚会。当时我十几岁,当我看到微笑着的母亲坐在旁边看她的朋友跳舞时,突然醒悟到她的身体缺陷是多么残酷。我脑海里再度映现母亲容光焕发、翩翩起舞的倩影,不知道她自己是否也记得。我和她挨近时,看到她虽然面带笑容,却热泪盈眶。我奔回自己的卧室,哭了起来,对上帝大发脾气,对我母亲身受的不平深感愤慨。
我长大后在州监狱任职,母亲毛遂自荐去教授写作。我记得只要她一到,囚犯便围着她,专心聆听她讲的每一个字,就像我小时候那样。
她甚至不能再去监狱时,仍与囚犯通信。有一天,她给了我一封信叫我寄给一个姓韦蒙的囚犯。我问她信可不可以看,她答允了,但她完全没想到这信会给我多大的启示。信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韦蒙:
自从接到你的信后,我便时常想到你,你提起关在监狱里多么难受,我深为同情。可是你说我不能想象坐牢的滋味,那我觉得你是大错特错了。
监狱是有许多种的,韦蒙。
我31岁时有天醒来,人完全瘫痪。一想到自己被囚在躯体之内,再不能在草地上跑或跳舞或抱我的孩子,我伤心极了。
有好长一阵子,我躺在那里问自己这种生活值不值得过。我所重视的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已失去了。
可是,后来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我仍有选择的自由。看见我的孩子时应该笑还是哭?我应该咒骂上帝还是请他加强我的信心?换句话说,我应该怎样运用仍然属于我的自由意志?
我决心尽可能充实地生活,设法超越我身体的缺陷,扩展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我可以选择为孩子做个好榜样,也可以在感情上和肉体上枯萎死亡。
自由有很多种,韦蒙。我们失去一种,就要寻找另一种。
你可以看着铁栏,也可以穿过铁栏往外看,你可以作为年轻囚友的做人榜样,也可以和捣乱分子混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韦蒙,我们命运相同。
看完信时,我已泪眼模糊。然而,我这时才能把母亲看得更加清楚,我再度感到一个小女孩对无所不能的母亲的崇敬。
16、本文1、2、3自然段描述的母亲的生活怎样?用一句话概括。(3分)
17、母亲的生活变了,“我”的生活也变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说明引用给韦蒙的信的作用。(3分)
19、面对漫长的人生旅途,如遭遇不幸,该怎样选择,谈谈你的认识。(5分)
学会选择 学会阅读 篇3
悠扬的上课音乐如春风般飘到耳际,我满怀信心迎接这节精心准备的阅读课。学生们的脚步声像春笋拔节,又似小马奔蹄,只一会儿工夫,都整齐地坐在了阅读室里。我先对他们讲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初中生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看的经典名作以及怎样阅读经典名作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剩十分钟时,我让学生去书架区挑选书籍,要求他们选书最好能结合课程内容。
学生像觅食的蜜蜂一下子嗡地飞到了书架区,可我发现他们没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专注执著,一部分同学这本翻翻,那本看看,似乎没有合他们胃口的“花粉”。接着,我发现部分学生围住了两位同学在那里热切地讲着什么,慢慢地一大群人奔向了那里。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想看看学生找到了什么好书。但当我看到他们聚精会神地在看通俗读物时,高兴劲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我在想,为什么今天的课对一部分学生不起作用?为什么他们仍是凭自己的偏好把通俗读物紧抱于怀呢?
于是,我把这一周的作业布置成了一份调查表。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喜欢什么书籍,为什么”。从作业反馈的情况我了解了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和动漫文化吸引了学生眼球,已在校园全面渗透与占领,学生对其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已变成了一种只为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功利性阅读。教师与家长平时对学生的阅读方面缺少关注和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感到陌生,因此兴趣停留在那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上。
二、问题的解决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充分认识到光是口头强调让学生“选择好书,阅读好书”无济于事,必须诱发学生阅读名著经典的兴趣。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挖掘学生阅读的潜能,使其不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在有价值的读物上。
由此,我设计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力图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使他们能“与名家对话,以经典为师”。
1.强化语文老师的责任心和示范作用,走出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只教书,不指导读书,不研究读什么书的怪圈,与学生一道读书。研究读什么,怎么讀,怎么指导学生,督促学生读书。牢记语文前辈“给学生一杯水先要有一桶水”的训诫,率先垂范。
2.将阅读纳入语文读写的正常轨道,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课本只是一个例子。”课堂上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通过浏览、速读、默读、朗读、精读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并有计划地将阅读范围扩展到课外,将阅读技能应用于课外。通过课文经典例文逐步学会选择、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评价读物。如中国四大名著已有影视作品,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集中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原著与改编的影视剧相对照,比较异同,发表见解。这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评价鉴赏能力。
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每学期初列出一组必须通过阅读方能完成的作文题目,使学生的经典阅读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自由的选择。期末放假之前完成作文。从初一年级开始指导其写好读书笔记,逐步学会摘录,写作品简介、人物点评、读后感、作品鉴赏等笔记形式,并定期交流。对写得出色的文章予以推荐发表,让学生在倾吐中体验成功,并进一步激发其阅读欲望。
3.班级里设立阅读角
鼓励学生把好书拿到班级里,少则一本,多不封顶,组成班级小图书馆。教师充当“文化警察”,对这些书验收、过滤、筛选,让全班学生借阅这些经典名作。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批书。这样,学生阅读面广,阅读量大,质量又有了保证,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每位学生出一份阅读小报,内容都以与课标配套的名著为主
学生阅读后,必然有一种要发表意见,要相互交流的欲望,这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一个阶段后,可安排每位学生出一份阅读小报,谈自己如何选择好书,阅读好书的感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小报形式呈现出来,在班级里张贴,让学生自己点评。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家校合作,共创经典氛围,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使家长与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达成共识,取得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督促与指导。阅读不仅包括“知性教育”,还包括道德,即人文生活的“德行教育”。从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目中可以看出,这些作文题目已经不仅仅是纯语文作文的命题,已经转变到伦理道德及价值判断的命题。只要处理好学科学与阅读的关系,会收到双赢的效果。经常阅读也许对时下人人焦灼的应试教育短时间内毫无用处,但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人。阅读经典能让人心灵纯净。多参加与经典名作有关的讲座,比天天训诫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这些方案实施后,学生对经典名作的阅读热情比较高涨。不经意间会听到学生相互间对某一本好书的讨论、点评。让学生自选书籍时,也很少看到他们挑选品位不高的通俗读物。
三、反思与讨论
阅读氛围有所改变,真令我高兴,这样也促进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对阅读经典名作,大部分学生已由不重视到重视,由不愿阅读到自觉选择。但总会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跳跃其间。这有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问题,还有待教师循循善诱地帮助其端正态度。我想,肯定在教学对策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完善。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多关注、多观察学生阅读的情况,激发他们阅读好书的兴趣,及时地给予鼓励,营造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的和谐气氛。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选择适宜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篇4
一、把握学段特点
一般来说, 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教材的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 都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只有把握了学段目标和准确适宜的教学内容, 才不会造成教学的过难或过易, 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失当。如一年级的课文基本上都是一些内容浅显的小儿歌, 这些儿歌短小精炼文质兼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 只需在识字的基础上反复朗读, 无需加上过多的扩展训练, 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 又需要一些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将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通过合理的拓展延伸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除此之外, 课文的特征和课后练习, 也是确定教学内容不应该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据文体样式和课文特征选择教学内容,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不太强调。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确定的。如语文版教材一般在课后练习的第一、二小题中提示一两个问题作为阅读的切入点, 第三小题选取文章重点句段引导品读感悟, 学习写法, 积累语言。如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一课的课后练习:第二题“默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胡杨的, 跟同学交流一下”。第三题“读下面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 说说下面几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练习题为阅读课文指出了明确的切入点,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及选择。教师在备课时, 就应该将课后练习的提示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揉合起来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组织学习活动。这样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课文核心
现在的语文课堂, 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只是围绕课文内容做文章。其实, 对课文内容的知晓和理解只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一个层次。我们的教学应该透过“写什么”这一层次的学习, 发现“为什么这样写?”即文本后面隐藏的语言训练点, 也就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价值, 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语文教学在阅读中习得。每一篇课文, 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很多, 但只有把握住文本的核心价值,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才能达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的《老人与海鸥》一课中, 最有价值的语文训练内容有如下几处:一是“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这段话就是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扑”字进行品味和揣摩, 从中体悟到海鸥对老人的难舍之情、眷恋之情。二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他的背已经很驼了, 穿一件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句话中, 用了三个“褪色”, 而这正是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触摸“褪色”背后隐含着哪些深层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品析, 从词语“褪色”中看出老人生活的节俭与拮据, 他对自己不舍, 却对海鸥十分舍得;通过“褐色”, 还可以看出“时间之长”。十多年了, 每个冬天的每一天老人都为海鸥送餐, 从而体会老人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教师找准这一语言训练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意蕴, 透过语言触摸情感, 与作者、文本对话, 习得遣词造句之精妙方法。这就是隐含在文本中的有价值的语文核心内容, 这些内容也许在教参中并未指明, 但却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教学重点。
这样具有语文价值的训练点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教师要善于捕捉, 善于解读, 抓住适宜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如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一课, 描写“恒景拜师学艺”的一段话也是有价值的训练点:“恒景每天勤学苦练, 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教师可以抓住词语“勤学苦练”让学生想象恒景是怎样勤学苦练的?想一想, 说一说, 写一写。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可以从多角度扩展, 让学生的语文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读写并进, 相互完善, 相互促进。
三、把握语言规律
教材中具有语言规律的教学内容很多, 这些语言现象有的是学生熟悉的规律, 有的是学生不太接触过的陌生的语言现象。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如《桂林山水》中经典的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还有描写“山”的几个排比句式, 这些对于语文教师都不陌生, 教师都能选准训练的点进行学习品味, 借鉴运用。
如《重阳节的传说》一文中, 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 还有描写恒景拜师学艺的句子:“他一路走, 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 淌过了一条又一条河, 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 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这一句式中的“一条又一条、一座又一座, 一双又一双”都是可以作为有规律的语言训练点来进行品读学习的语言范式, 引导学生将这几个短语和词语“一条条、一座座、一双双”作比较, 从中发现表达情感强烈程度的不同, 从而习得语言的表达方法, 这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都是有帮助的。
《选择阳光》 阅读答案 篇5
2.老人的生活经历当过兵,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因工伤双目失明。现受聘一家大医院给病人做推拿。“当过兵,开过车”1分,“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因工伤双目失明”1分,“现受聘一家大医院给病人做推拿”1分,回答完整语言简洁得满分。
3.示例:是啊,心中有阳光,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上下连贯1分,点到“选择阳光”或“阳光”1分,不超过30字1分。
4.(1)没有统一答案,但要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和怎样面对困难。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得2分和答到怎样面对困难得2分。只要回答,不给0分。参考答案:困苦、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积极面对,会有一个充满阳光的成功的人生。
选择性阅读 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焦虑、文化震惊
英语阅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师从建构主义理论、评价理论等各方面对英语阅读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学生在英语阅读课程课堂之外的阅读训练的状况却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课程课堂之外的阅读训练,是扩大词汇量、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感受英语国家文化氛围、及时获取英语国家时事信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2009年4月,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语言技能教研室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到该院四个年级、各个学习阶段的英语专业学生。调查的数据表明,90%的学生对课外阅读书刊持肯定态度;75%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较大的热情。但是,此次问卷调查也发现了学生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少疑惑。只有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惑,才能让他们取得最佳的课外阅读的效果。
一、英语专业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清楚应该首先选择原著还是简写本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阅读英文原著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吸收英语语言精华、提高语言鉴赏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因为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地道的英语语言用法,一些语义深刻而又运用自如的描写,一些精彩的片段,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这些信息对摆脱汉语表达习惯的束缚和干扰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也会遇到大量的生词、生僻的表达方式以及只有本土人士才会理解的引用和典故。这些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处于专业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无法将原著阅读坚持下去。很多学生也因此乐于选择阅读原著的简写本。但是英文原著的简写本对于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语言意境的弱化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应该首先选择原著还是简写本就成了英语专业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2.不清楚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体裁
在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语言技能教研室的此次问卷调查中,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师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67%的学生在“你平时读得最多的英文材料”一栏中选择了“小说”这个选项。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的一种偏向。小说的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这是吸引学生能读下去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种阅读的偏向性和狭窄性却不利于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英语国家的信息,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
3.不清楚课外阅读应该达到的目的
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进行课外阅读?”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扩大英语词汇量、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英语阅读课程课堂上学到的英语阅读的技巧和阅读训练的效果,可以通过学期末的阅读课程测试来反馈。但是,学生在英语阅读课程课堂之外的阅读,却很难监测其效果。因此,虽然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目的有一个整体上的模糊的认识,但是却很难将这个目的进行量化。
二、英语专业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阅读焦虑情绪对于阅读效果的影响
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 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依据语言学界广为接受的语言习得理论而创立的。他认为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为了加速这个过程,关键在于强化输入。语言习得就像是人们的消化过程。小孩要长大,首先要吃饱吃好,但更重要的是吸收。营养充足的孩子长得身强体胖,而营养不足的孩子自然是身弱体瘦。因此,掌握一门外语,提高这门外语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强化输入。但是,这种输入时要有分寸的。因为语言学习者的情绪因素对输入是有过滤作用的。如果阅读的语言材料太深奥,学习者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使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半途而废。如果学习者持续选择过高于他自己目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持续积累这种阅读焦虑情绪,那么学习者会认为自己大概不是学英语的材料。所以,克拉申强调语言输入应当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并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基于这个理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语言技能教研室为英语专业1-4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一个课外阅读书目。一年级的适用读物除了英文原著的简写本外,还列出了一些语言通俗易懂的小说、传记等,如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二年级的适用读物则列出了一批经典的英国和美国小说,如The Great Gatsby、Wuthering Heights等,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还要能够理解小说的深刻寓意。三、四年级的适用读物中则包括了一些英文的诗歌和散文,要求学生能够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阅读材料体裁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背景、文体题材、语言结构等等。其中,阅读材料的体裁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将“小说”作为课外阅读的首选,但是对于其他的体裁,如诗歌、散文、政治新闻、经济报道等却涉猎较少。而这些体裁都是帮助学生来深入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概况的。如果一个阅读者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全面地理解阅读材料。文化是指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内隐的和外显的行为、行为方式、行为产物以及观念和态度。信仰、价值观、文学艺术、风俗和传统习惯都属文化的范畴。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难免产生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如果不克服这种文化震惊,阅读者便无法充分的理解阅读材料。广泛地阅读各种体裁的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文化背景知识的增加又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根据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技能教研室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的认识。但是,我们可以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来作为一个量化的标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掌握大概8000个单词;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则要求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概130000个单词。那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就要根据这个要求选择不同的生词量的材料来阅读。另外,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对于阅读这一方面,也有具体的测试要求,例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学生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于阅读速度,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有具体要求,例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个单词。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课外材料时就要努力达到这样的要求。
结语
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是在宽松环境下进行的自主学习行为。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可以积极地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甚至可以得到创造性的收獲。同时,阅读过程是一个获得各种体验的过程,一个不断调整情绪和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外语的信心,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通过指导英语专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目,可以让他们对于课外阅读有一个更加全面明确的认识,改善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元媛.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两种途径—强化输入与文化适应[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吕爱晶.谈谈英语专业课外阅读的指导[J]. 零陵学院学报,2002,(4)
作者简介:
浅谈选择好英语阅读教材 篇7
一、难易适度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阅读教材时, 要确保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度, 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容易。阅读材料太难, 学生读不懂, 必然产生受挫感。久而久之, 受挫感就会郁结为气馁、捻、自卑, 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 对整个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阅读材料太容易, 学生一看就懂, 毫无挑战性。久而久之, 学生对教师组织的阅读活动就会不屑一顾, 也同样会失去兴趣, 虽然不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却可能失去对教师的信心。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材料不宜太难, 也不宜太容易, 难度适中为好。何为难度适中?比学生现有水平稍高一点就是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如从词汇方面来说, 一篇文章中没有一个生词或生词量超过三分之一, 都不能称之为“难度适中”。
二、多多益善原则
如果说从质的角度去考量, 阅读材料应该遵循难易适度原则的话;那么从量的角度来考量, 阅读材料就应该以多多益善为原则。如前所述, 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量的积累过程, 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 就不可能完成从语言学习理解到语言应用自动化的转换过程, 语言学习是一个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学习者才可能积累足够多的语言知识, 掌握足够多的语言技能, 形成足够多的语感, 最后达到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水平。外语学习只能以量取胜, 别无他法, 因此就阅读材料的选择而言, 与听力材料的选择一样, 应遵循多多益善原则。
三、内容适用原则
该原则指英语阅读材料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只有当阅读材料的内容是多数学生关心的、喜欢的、有兴趣的、对他们实际有用的、符合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需要的, 学生才能更加专心致志地去读。比如, 让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阅读一篇关于足球知识的文章, 他从这篇文章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远远胜过他读10篇小故事, 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者对阅读学习材料产生兴趣时, 他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样性原则
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一味地选择同一类型的文章, 如故事, 长此下去学生会对它失去兴趣。因为他们读同一类型的文章, 容易使脑神经疲倦, 而且有些文章只要一读开头, 学生便会推测出其结果, 往往会使阅读理解失去对学生的挑战性。阅读选材料中, 我们有如此多类型的文章供选择, 如此丰富的资源可加以利用, 我们可以利用阅读给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五、语言真实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阅读材料所含英语语言一定要尽可能规范和地道, 符合英语国家的英语用法。多数人认为, 英语学习材料应该从非真实性材料逐步过渡到非真实材料与真实性材料相结合, 最后转向完全的真实性材料。在初中阶段, 采用专门为英语学习和编写的材料更合适。而到了高级阶段, 就要采用原汁原味的真实材料。
六、学得与习得相结合原则
该原则要求既要选择供学生有意专门学习单词、语法或句型的阅读材料, 比如Go for it和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部分;也要选择供学生进行欣赏、消遣或学习百科知识的阅读材料, 比如英语报中的一些小文章或者简单的带有中文译文的小说等。
七、成功性原则
选择性阅读 篇8
一、关于阅读策略
沈国环在所写文章中提到:人们对阅读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找出好的对读者有效的阅读策略, 二是培训学习者使用这些有效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在自然阅读环境下, 读者为了增强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有意识地、精心地和有选择性地使用的一些技巧” (Duffy & Roehler, 1987) 。对某种阅读策略的运用属于元认知范畴。人们的元认知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对认知的认识和对认知的调整, 其中对认知的认识又包括陈述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Flavel, 1978) 。从阅读策略的角度看来, 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是指学习者知道某种阅读策略, 过程性知识是指学习者知道如何使用该策略, 而条件性知识则是指学习者知道在何种情况下, 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使用该策略。
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逐一讲授使学生掌握关于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及过程性知识, 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条件性知识。
二、学习阅读策略的原因
在现今俄语教学中,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要, 以往以读写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转化为听说读写教学并重的模式, 这就意味着要减少阅读教学的课时数而增加听说教学的课时数, 而且由于口语表达的需要, 学生们还需要增加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输入, 而在外语环境下, 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阅读量, 但在俄语阅读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 只有将阅读转为课后进行, 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行增加语言输入。
要解决俄语阅读授课时数减少与语言输入必须增加的两大处境, 教授学生阅读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 大学俄语教学的趋势必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俄语学习策略的传授纳入俄语教学任务中来, 从而增加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成为自主的俄语读者, 从而自我增加语言输入, 最终提高俄语水平。
三、阅读目的的选择决定阅读策略的选择
阅读策略的选择与阅读目的是紧密联系的, 也就是说目的不同阅读策略自然也不相同。在明确的阅读目的引导下, 阅读策略的正确选择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率。
本文笔者根据张必隐先生在《阅读心理学》中所提到的, 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理解为目的和以记忆为目的而阅读的两种阅读目的下所采取的阅读策略。为了更加清楚形象, 以一篇文章为例:
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 и уникальная
Учитель—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 Учить и воспитывать надо всё подрастающее поколение. Поэтому и учителей требуется много.
Профессия учителя массовая, но не очень престижная для молодёжи. Это в общем-то естественно. Массовые профессии почти никогда не бывают престижными... Если ты артист, то уже чем-то выделяешься среди других. Если ты учёный, то у тебя творческая работа. Если ты дипломат, то занят наиважнейши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ми делами. А главное: артистов, дипломатов, учёных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 немного, их окружает ореол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сти.
А учителей миллионы. Их работа обычная. И сами они люди обыкновенные...
Да, учителей очень много. Но каждый из нас запоминает на всю жизнь только одного или двух. Тех, кто сыграл особую роль в какой-то момент нашей жизни. Тех, кто поразил наше воображение.Тех. Кто...
Перечень этот неисчерпаем, как неисчерпаемо многообразие человеческих судеб. Не у всех были такие учителя? Естественно, ведь учитель...профессия уникальная. (选自《Учим читать быстро и эффективно》)
1.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策略的选择
(1) 目的为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找关键词策略
Прочитайте текст. Ответьте на вопросы.
1 Почему профессия учителя массовая?
2 В чём уникальность учительской профессии?
3 Какие профессии престижны и почему?
首先, 预读文章的标题, 如果有作者, 出版社、出版地及出版日期也要预读。因为这些信息会给你一些预示。在此篇文章中, 我们则可以预读文章标题。其次, 在问题中涉及到了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уникальность учительской профессии、престижны, 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我们就要尤其注意这些词, 这些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关键词, 我们把关键词串联起来, 就可以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2) 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浏览和跳读的策略
首先, 预读文章标题。第二, 寻找能说明大意的标志性词语, 按意群读而不是逐字读。即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 престижная, профессия уникальная。第三, 在阅读时, 要抓住大意。第四, 在阅读后要概括大意, 即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 и уникальная
2.以记忆为目的的阅读策略的选择
首先, 我们要确定我们的阅读目的, 是为了记忆而阅读。第二, 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找主要的概念, 在这篇阅读材料中, 我们要找关键词, 即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 и уникальная。第三, 在找到并理解主要概念的基础上, 我们要注意细节的东西, 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我们理解主要概念是Профессия массовая и уникальная, 那么在文章中除了提到了Почему профессия учителя массовая以及В чём уникальность учительской профессии还提到了什么呢?文章在说到Профессия учителя массовая之后提到了Какие профессии престижны и почему, 这个细节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第四, 接下来, 我们就要调整我们的阅读策略, 要分配注意力到细节的地方。第五, 在回忆记忆的过程中, 我们会首先想到这篇文章的大体结构。然后, 补充细节的东西。最后, 进行自我检测。自我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主要概念部分进行自我提问, 能够回答上来当然更好, 如果回答不上来, 可以运用积极思考策略以及自寻回忆线索策略, 通过阅读, 对所读信息进行积极思考, 并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自我建构, 建立回忆线索;也可以同同学进行交流,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文章中的材料, 也可以是通过阅读你进一步思考的东西;也可以进行复述。
四、阅读策略的正确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课外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策略 篇9
1. 心中有丘壑:总体把握课外阅读的特征
所谓心中有丘壑, 主要是在选择文本的时候, 心中要有一个框架, 那就是:充分把握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 时刻尊重课外阅读内在的规定性和外在的特殊性, 保证选择的科学性。
(1) 趣味与主题同行。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 因此文本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谓“主题性”是既指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 要求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 同时也指师生在选择文本时对众多主题内容的 (如生命意识、成长历程、亲情友情、社会热点) 关注, 增强文本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自由与开放同在。语文课外阅读的自由开放性表现在:阅读时间不受四十五分钟课堂的限制;阅读空间打破了课堂或教室的限制;阅读内容指向一切有益的文本对象都可纳入阅读的视野。
(3) 合作与探究同步。合作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 课外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 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促进共同提高。
2. 眼前有航向:长远制定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
目标是人类前进的终极向导和伟大动力。课外阅读教学目标同样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前进的航向和力量所在。在选择阅读文本的时候, 只有明确了这个目标, 课外阅读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的展开。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即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 激发兴趣, 开阔视野, 启迪智慧,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以教改实验为基础, 倡导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 课外阅读的目标蕴含了阅读的策略、层次、目的等重要因素, 并对目标实现的过程做了较为清晰的陈述, 在选择文本时, 必须强调语文素养, 选择具有知识性、综合性、思辩性等特征的文本, 促进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3. 心头有高下:努力提升课外阅读教学的品位
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即使购买了课外用书, 但绝大多数都是与考试有关的练习册、试题汇编、历年中考优秀作文汇编一类的书, 而且家长非常支持。文学名著、经典书籍几乎没有。可见在选择的第一关, 学生和家长就已经走向了误区:课外读物的功利化倾向。湖南师范大学的著名学者周庆元教授对此进行过强烈的批判和呼吁。近年来更出现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 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有的老师可能会有“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顾虑, 最初笔者也有这种担忧, 经过现实的操作, 我深刻地理解到:同学们的阅读品味重在熏陶, 对主题思想的挖掘也必须层层推进, 对于学生而言, 其阅读感悟能力自然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 我们可以降低门槛;同是学生, 一样有理解感知能力方面的差异, 因人而异地制定目标层级也显得很重要;再者, 品位有如一个终极目标, 一个前进的方向, 大的方向瞄准了, 剩下来的就是如何快速持续有效地迈步了。
4. 手里有双赢:积极迁移课外阅读教学的知识
其实, 我们深知, 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实体, 它们共同诠释了阅读世界的丰富外延。因此, 老师推荐给学生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中外文学名著, 首先要实现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的双赢即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的理解, 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初中段有一篇课文《信客》节选自《文化苦旅》, 作者表现出对“信客”这种独特身份的个性化的文化解读, 此时顺势推荐《文化苦旅》, 就更能促进同学们对文化的全面了解和科学认识, 课内与课外知识上的衔接和互补,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淀, 还很大程度上升华了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浅谈探究性阅读内容的选择 篇10
然而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一些教师陷入了误区。如把探究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 在审题、初读、精读、总结各个环节都不停地让学生探究。还有一些课堂上充满了随意又盲目的“放羊式”讨论, 这些都使探究性阅读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从而也向我们提出来一个问题:开展探究性阅读, 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内容?
其实, 在探究性阅读活动中, 探究的内容不是探究活动所依据的语文知识体系, 而是指探究的具体对象, 往往是一些细小的知识点,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语文知识体系内选择符合阅读教学目标要求的和适合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究对象。这里需要考虑的是,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 也并非所有可探究的内容都能符合探究教学的整体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探究的内容要适度
在探究性阅读中, 探究的问题不能过于复杂, 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和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允许;也不能太过简单,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 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 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 但是,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又决不是毫无疑问、不费努力即可解决的。在具体阅读中, 若文本的有些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懂了或基本懂的, 那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的程度之间就没有明显的差距, 这样的阅读内容如果还设计成探究性问题, 就成了一种重复学习, 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对在学习之前, 学生对阅读内容有较大的疑问, 通过互动或教师指导, 疑问解决了一些, 但仍有一些距离, 针对这些疑难来设计探究性问题, 可以促使学生在继续思考中去探究, 向文本的深处逼近, 从而不断领略新的境界。
二、探究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教学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特征的, 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内容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就要先在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上下功夫。首先, 要选择能够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内容, 也就是他们喜欢阅读的文本内容。其次是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浓, 这样的阅读能够激发他们了解的欲望。再次, 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阅读内容,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随着问题的解决, 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这些激发兴趣的内容的选择, 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去寻找课文的最佳探究点。
1. 寻找感情丰富的句段。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第3自然段里班长马宝玉在选择转移路线的关键时刻, 一个“走”字所折射出的壮士情怀, 也是他们从“战士”到“壮士”的转折点, 仔细探究可获得感人至深的效果。
2. 寻找内涵深刻的词句。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碰壁”就非常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碰壁”, 怎样“碰壁”以及他怎样看待“碰壁”都需要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探究, 从中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
3. 寻找前后矛盾的地方。
文本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如《小珊迪》中, “我”对小珊迪的态度开始冷漠, 连买一盒火柴也只是为了摆脱纠缠, 而最后竟表示愿意照顾小利比, 所需的花费不知是一盒火柴的多少倍了。抓住这样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内容去探究, 就能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4. 寻找不同寻常之处。
如《军神》中, 病人拒绝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剂, 这一不同寻常的表现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为什么拒绝呢?拒绝的结果怎样……
三、探究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性是要求阅读探究的问题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到答案, 这需要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的阅读水平、阅读方法, 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问题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还要考虑到所探究的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具有通过一定的推理可以成立的因果关系, 否则会使探究活动没有结果或学生难以把握。因为对于一篇课文来说, 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最终连问题的方向也谈不清楚、明确不了, 探究的目的当然就只能停留在“过程化”上了, 长期下去, 必然会导致课文的内容理解不了, 价值内涵把握不准, 那么借助探究性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 让学生探究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这个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就缺乏可操作性, 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条件是无法通过必要的操作步骤去完成这项探究而获得一个比较完满的答案的。如果让孩子们只是从文本中去猜测一些“万能”的原因, 显然又达不到探究的真正目的。因此, 在开展探究性阅读中,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探究范围, 教师应适当地予以调整和化解, 而不是放手让他们去瞎忙乎。
《江西教育》:我的阅读选择 篇11
手捧《江西教育》(B),我如饥似渴地一篇篇咀嚼、品味……
在《名师导航》栏目里,我领略大家风范,感受着成功教育的魅力;在《专题》栏目里,一篇篇教材教法研究的论文,一篇篇优秀教学案例,让我享受着丰盛的教育大餐;在《教学赏析》栏目里,我分享着老师们成功的教育艺术。
我喜欢《师路心语》,读了《微笑得到的回报》《一杯水的感动》《酸酸的葡萄果》等文章,让我懂得当好老师、当好班主任要有一颗慈爱的心,一双温情的眼睛……还学到了许多做好班主任的“窍门”。
我喜欢《杏坛沙龙》,读着这个栏目中的一个个敏感的话题,澄清了思想认识,解决了教学困惑,启发了创新思路。
在阅读中我深深地感到:《江西教育》(B)像一扇窗,让我们了解窗外广阔的世界;是似曾相识的老友,真实而温暖。阅读让生活也充实了。我不再在闲聊中打发光阴,不再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消耗青春,不再在牌桌上虚度人生。我更珍惜生活的分分秒秒,享受着教育中的点点滴滴,汲取着同行的灵光点点。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实施教学的方法。我开始比照优秀的同行,努力地去改变自己。我开始试着用《江西教育》(B)中介绍的先进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把在《江西教育》(B)中学到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去……我发现,这样一来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专业水平也在迅速提升。我撰写的《〈理想的风筝〉设计与评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表,随后《〈走进我的家乡〉设计与评析》在《江西教育》发表,撰写的多篇教改论文在省、市获奖。在学校我也多次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多年来,《江西教育》(B)与我一路走来,鞭策我不断进步。
一文一精神。《江西教育》(B)影响着我的教育人生。当我走向它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它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采撷一片枫叶,它却给了我整个金色的秋天。
新的一年,我深信《江西教育》(B)有读者与编者的呵护,定会长成一片茂盛的教育智慧之林,教育思想之林,绿化每个“草根”的心田。
《江西教育》(B),我不变的阅读选择!(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浅议英语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篇12
在如何选择阅读材料上, 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Nuttal (1996) 指出阅读材料选择三条准则:可读性 (readability) 、合适性 (suitability) 和可利用性 (exploitability) 。即:阅读材料要难易相当, 符合学生的兴趣以及适合运用于教学。现结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学以致用
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 (CBI) 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因此在选择材料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专业和日常运用要求。专业的选择体现学生的兴趣并与其未来的职业挂钩。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内容和词汇往往能引起学生注意。体现日常运用的材料, 如工作简历、租赁合同、留学申请、演讲稿等不仅能作为阅读材料运用, 也能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 难易相宜
难易程度是材料选择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成功的理解取决于已有知识与文章要求的知识面是否相符, 也取决于阅读技能与理解文章所要求的技能是否相符。 (Irwin, 1986) 学生总是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来推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 阅读材料的选择既应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不应超过学生水平太多, 挫伤积极性。
国外一些学者设计了不少模型 (readability formulas) 用来测量文章的难易程度。比较著名的如SMOG Index (G.H.Mc.Laughlin, 1969) , the Fry readability estimate (Fry, 1977) , the Raygor Readability Estimate (Raygor, 1977) 。但由于此类模型只选取某一方面的评判标准 (如单词音节数, 句子长度) 对文章进行微处理 (micro processing) , 忽略了其他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 只能做出粗略评估, 所以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实用性并不强。Mark W.Conley (1992) 指出, 一些被可读性模型归类为简单的句子, 事实上会对一般读者造成很大的困难, 如:There was a run on the bank. (人们纷纷向银行挤兑存款) 由此可见, 对于合适材料的筛选,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权衡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定夺。
2.1 文章相关因素。
包括词汇水平、句子复杂程度、语法结构和文章长度四个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课本词汇表要求和学生实际词汇掌握情况, 以作为选材的依据。作为泛读的阅读材料, 生词一般应控制在1%~3%之间。应当注意的是, 计算生词时候还应将有特殊含义的复合词组 (compound phrase) 和惯用语 (idiomatic expressions) 包括在内。句子的复杂程度与语法关系十分密切, 不仅要注意从句子长度, 也要考虑、从句、分词等语法结构的运用对句子的影响。
2.2 读者相关因素。
成功的理解不仅仅依靠对词句用法和结构的掌握, 还取决于读者知识面是否达到能理解词句承载的意思的广度。即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至下而上 (bottom-up) 的过程更是一个至下而上 (top-down) 的过程。先验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Bartlett, 1932) 指出了已有知识对阅读理解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师必须了解, 一篇让男生看的津津有味的军事报道很可能让大部分女生找不到一点头绪。
2.3 总体评价
E.A.Betts (1957) 在Foundation of Reading Instruction中界定了学习材料的四个难易层次:
基础层 (the basal reading level) :读者能独立理解90%的内容, 用于提高阅读信心和速度。
教学层 (the instructional level) :能理解75%的内容, 用于教学、培养阅读技巧。
受挫层 (the frustration level) :有50%以上内容不能理解, 容易使读者丧失信心和阅读兴趣。
能力层 (the capacity level) :指语言学习者能听懂大声朗读出来的文章的难易程度。
教师应选择基础层次或教学层次的材料, 而避免受挫层次的材料。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 可读性 (readability) 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某些好学的学生并不介意阅读生词量在5%或以上的文章;而文章的选择也会因为教学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如作为课文背景知识的材料与作为课文内容延伸的材料在难度上可以有所区别。
3 原汁原味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发挥作用的, 因此语言学习材料应该体现真实性 (authenticity) , 即:语言在真实生活中使用的习惯和方式。任何对原材料进行的修改 (删节、简化、改写等) 都会对原文意思和语言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从而破坏其真实性。如:把一些难词换成简单却在特定语境中不太常用的同义词, 或用考纲中要求的词来替换符合习惯的简单表达。虽然不少语言学家建议使用英文原作作为教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学生有广泛阅读的需要, 另一方面其语言水平又各不相同, 选择单一原材料进行阅读训练往往是不现实的, 对于外语初学者更是如此。因此, 教师更应该重视阅读材料的真实使用。如:有些教师喜欢将阅读理解题用做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这是不可取的。阅读理解是为语言测试方便设计的习题, 不仅缺乏语言环境, 无法体现语言在自然环境中的使用, 又禁锢了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样, 一些教师经常用选择题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阅读完成情况。但这种测试手段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不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简单的提问或深入的讨论是检测阅读效果的更为可取的方式。
4 触类旁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具有一定目的性外, 还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如法律系学生往往乐意阅读一些社会经济方面的文章, 来扩充专业知识, 培养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新闻评论不仅对新闻专业学生有帮助, 同时也能引起其他专业学生的兴趣, 从不同角度辅助其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 教师应该把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以前, 教师在阅读题材选择上常常表现得过于保守。但只要学生愿意读的材料 (小说、诗歌、新闻、网文) 都应考虑采纳。学生的兴趣体现在日常活动中。女生可能会认为换种语言看些言情小说值得尝试, 而一部恐怖悬疑电影可能会引发一些男生阅读相关背景材料的念头。报纸上的明星新闻更会激发一部分学生仔细“钻研”。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对文章产生的兴趣比文章本身更重要。一开始不必担心文章的主题和形式, 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 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接受更加有益的读物。多样性的材料能拓展思路, 为今后的阅读和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上, 我们应该澄清两个误区。首先, 按人们的传统思维, 教师与学生一样, 是教材的消费者,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材的内容, 这样就割裂了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很多教材开发人员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教师, 因此教师不应该被禁锢在教材的框架中, 而应该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对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甚至形成自己的一套特色课程。
不少教师主张“让学生吃透一套教材, 也能受益非浅”, 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 只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但需指出的是, 虽然教材有科学严谨的特点, 却无法避免其狭隘的一面, 即无法顺应不同教学环境尤其是不同的教学对象的需求, 同时由于受以往各种学习经验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对正规教材或多或少有些抵触心理, 教师按照教材进行课堂安排就被认为是“照本宣科”。因此, 我们不能将学生单纯地看成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选择的自由。因此, 按学生真实需要补充一些其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阅读材料的开发和筛选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对教师而言, 除了自身的阅读量、知识面要不断扩大外, 更需要大量精力和物力的投入。教学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应注重积累, 收集合适的材料, 关注社会科技和国内外事态发展, 多与学生沟通, 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互相交流的重要手段,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阅读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结合阅读教学理论, 分析了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旨在鼓励教师开发适合学生情况的阅读材料, 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关键词:英语阅读材料,可读性,合适性,真实性
参考文献
[1]McDonough J.&C.Shaw.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M]:A Teacher's Guide.Ox-ford:Blackwell, 1993
[2]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M]:Oxford Univer-sity, 1983
[3]Mark W.Conley.Content Reading Instruction[M]:A Communication Approach.Michigan:McGraw-Hill, 1992
[4]C.Nuttall.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Heinemann, 1982
[5]J.W.Irwin.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Englewood Cliff[M]:Prentice-Hall, 1986
[6]N.J.Anderson.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Issues and Strategies[M]
[7]Silberstein.S.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M], 1994.
[8]Thomas.G.D.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M].Allyn and Bacon, 1986.
【选择性阅读】推荐阅读:
选择阅读教材09-13
散文阅读选择06-03
雅舍阅读选择题11-21
阅读是一种选择07-07
江苏名著阅读选择题06-15
英语阅读切入点的选择06-09
选择型“阅读理解”的设题特点及解题技巧08-29
高考古诗词阅读之多项选择题考前热身练习11-02
选择性07-23
选择性反射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