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精选12篇)
语文学案 篇1
当下学案教学方兴未艾, 似有席卷全国之势。此际, 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学案教学的现状, 探讨其缘起、利弊、走势及其前景。囿于视野, 本文主要从语文学案教学视角进行批判, 或许对整个学案教学亦有启发。
一、关于语文学案教学
语文学案, 是各科学案中的一类。一般包括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预习设计、课堂设计、巩固设计几个板块, 相应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学习程序、学法指导。预习设计主要是课文涉及的作者背景、重点词句、读文要求 (各种提示之类) 等;课堂设计主要有预习检查、问题引领、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等环节和内容;巩固设计主要是课文知识内容巩固、延伸提升等。学案通常是教师集体编制 (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分工为各个教师的个体行为) , 同一年级学生集体使用。
有论者说, 学案教学在很多学校实施后, 取得了明显效果。有些学校借此摘掉了薄弱的帽子, 甚至化弱为强, 据说东庐中学、洋思中学即是凭此出名。现在学案教学模式正在10多个省市展开, 不仅大陆在做, 香港、台湾也在做。语文学案香港称为“语文工作纸”, 台湾称为“国文学习单”, 大陆则名称复杂, “导学案”“学案”“学案导学”“讲学稿”“课堂工作纸”等等, 不一而足。[1]
据笔者了解, 推广学案教学已经成为准行政行为, 山东省就有很多县区 (甚或地市) 教研室在实际推动学案教学, 学校层面更是不计其数。很多一线教师也乐意实施学案教学 (来自民间的说法是备课上课轻松了) , 学生对学案也似乎来者不拒。市面上出现了相当多的冠以“学案”“导学”之类名称的教辅资料。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并做了一些研究, 期刊上探讨学案教学的文章越来越多。虽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 但总体上是大力支持, 并乐意提供改进建议。以“学案”为关键词, 百度一搜, 网页竟然有上千。有学者甚至称语文学案教学为在本土进行的教育改革, 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经验。[2]笔者观察, 相当多的人 (教师、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似乎认为学案教学是当下教学的法宝:对学生而言, 能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利于学业的巩固;对教师而言, 利于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利于实现教师间的智慧共享, 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那么, 学案教学的理论价值何在?有学者归纳为“以学定教”的理想境界,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目标, 践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标。[4]并热切地分析学案编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希望学案教学能承担起整个语文教育的重任, 成为课改的操作性措施, 实现“每位学生的发展”。如此看来, 学案教学似乎可以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梦工厂”。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样的学案教学还是教学吗?怎么感觉像卖药广告中说的“神药”呢?土生土长的学案教学的实践者恐怕做梦也没敢这样想吧?
二、语文学案教学批判
从学案的结构内容来看,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新鲜东西。预习、上课、巩固, 以前的教学也是这些环节;作者背景、重点词句、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等, 以前的教学也是这些内容。不同的是学案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材料, 此前的教学也要提供类似材料, 材料质量甚至更好, 只是没有集中印在一起;更大的不同是学案教学更强调全年级统一, 此前是每位教师可能各有不同。至于有无明确目标、是否以学定教、有无方法指导、是否合作交流、能否分层设计, 并非学案教学特有内容, 也不是学案教学才长于此项。换言之, 新课程改革理念, 符合语文素养发展的做法, 并非只有学案教学才能实现, 甚至学案教学并不占优势。
学案不过是印发给学生的课业材料, 全年级统一使用的材料, 如此而已。学案教学是凭借学案进行的教学, 与主动、自主、探究、合作、习惯等等, 并无必然关系。相反, 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是:统一性、指令性、占有性。全年级统一目标 (尽管有所谓分层, 根本不影响大方向) 、统一预习内容、统一课堂程序、统一作业、统一方法指导等等, 印发了学案, 也就意味着下达了指令, 况且还有检查和督促, 一句话“请做学案”。这必然对学生生命形成占有, 占有了课前 (预习) 和课后 (巩固) , 而且是全年级式的统一方式占有。就教学而言, 培养人成了工厂式批量生产。实质就是教学的技术化、标准化。其思想根源就是技术主义。这必然导致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实现, 恐怕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能实现。进一步可以断定这有违素质教育精神, 也有违教育“培养人”的本义。
那么, “明显的”语文教学效果[5]如何解释?
其实不难理解。工业化大生产相对个人手工制作的优势可类比地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学案编制优良, 或者说是能工巧匠的模具, 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超过平庸的工匠。所以, 教学新手更渴望这种模具 (学案) , 他据此可以省时省力。大部分学业平常的学生可能更“渴望”这种模具 (学案) , 他们据此可以“机械”地“塑造”自己的学业。因而薄弱学校、“薄弱”教师、“薄弱”学生可以借助学案取得一定“效果” (分数) 。但这个过程很可能使部分学生反受其害, 甚至全体学生只是提高了一点分数, 却失去了整个语文生命。
再分析一下所谓“效果”。学案教学的效果, 主要是靠其自身强大的占有性和约束力获得的。说得苛刻些, 与题海战术无异。它提高的主要是成绩, 极端一点说就是“分数”。如果认为这是曲解了学案教学, 可以认真地探讨一下广大教师编制学案的初衷, 可以认真地调查一下学校甚至教研部门推行学案教学的直接动力。作为一线教师, 在学案教学的真实操作层面应更有这种发言权吧。
东庐中学采用“讲学稿”、杜郎口中学采用“导学案”后, 学生成绩的提高能否归功于“学案教学”呢?早在2008年《中国教育报》刊文, 认为东庐中学“更可贵的是讲学稿背后”,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不是源于讲学稿, 而是源自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促进教师提高水平、转变观念、改进方法。[6]
现实中的学案教学问题严重。那么可否通过引领达到某些学者认为的境地, 从而担当起“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任呢?笔者认为几乎不可能。
首先, 很多人不愿学案教学承载一些“无用”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恰恰事关语文教育改革。其次, 学案本身也承载不了语文教育的内容。真正的语文实践、课外语文活动、大量的自主读写等, 这些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方向的东西是学案承载不了的。
考察学案教学的起源会发现, 学案是在升学考试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产生的, 是在教学统一化、模式化、技术化、程序化的畸形要求下发展起来的, 与课改并无直接关系。它一出现, 就带有“逢迎考试”的劣根, 其实质就是印发给全年级学生使用的“批量加工产品”, 其本质就是学生使用的用以提高考试成绩的东西, 核心是各种训练题;至于学为主体、以学定教, 不过是课改新形势下拿来贴金的幌子。现在硬要定义学案是立足于学生的“学”, 并与教案对立而硬说教案是立足于教师的“教”, 这实在有点勉强。况且这种对立教与学的思想, 立论起点就不正确。教与学本是辩证统一的, “教”要组织、管理、引导“学”, 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案是教师为实现这些作用而进行的准备和设计, 或曰编制的方案和材料。教案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方案, 学案是教师编给学生使用的材料, 这种材料本应是教案的一部分。如是而已。
教学实践中, 学案由教师个人的教案中走出, 成为教师集体编制面向全年级学生的东西。这必然丧失了个性, 消解了面向特定学生的适切性。不想学案反而自大起来, 成了与教案平起平坐的兄弟, 甚至指责教案不顾“学”, 标榜自己才是“学”, 这不是很可笑吗?
三、关于学案教学的建议
有必要公允地认识一下学案及学案教学。
首先, 学案本身无错。理论上, 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材料, 本可作为教案的一部分, 是一种导学工具, 小范围内统一使用未尝不可。统一使用的学案, 应当因不同学情而修改, 实现个别化。学案编制应当十分慎重, 学案的意义在于它是教材的教学化、校本化, 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 如果任务式的分工编凑, 极易成为低劣的习题集, 只是加重学生的负担。没有合适的学案完全可以不用, 学案不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凭借和依据。
其次, 学案现象让人担忧。现在学案似有“神化”之势, 学案教学已经成风, 教研部门也有推波助澜的趋势。这是可怕的。凡事最怕成风, 更何况学案教学本身有很多问题。细察这股疾风, 背后可能是急功近利, 可能是应试教育在新形势下寻找的突破口。令人担忧的还有很多学者的跟风叫好。学案教学的提法就不妥, 归纳为一种教学模式去推广更不妥。所以不如静观其变, 冷静思考, 必要时发出预警。最好是在编出更高质量的教材上多下功夫, 在指导校本教研走上正途上多出点子。
总之, 要给学案现象降降温, 让学案回归它平凡的面目。学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 或者说是一种导学工具。学案只有正确运用才行, 盲目推广可能会引来灾难。我们不是否定学案本身, 我们反对的是学案教学以及作为模式过为强调、过分推广, 我们更反对学案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应试教育逆流。
没有学案的日子, 还有很多“正事”可做。
着力更新教师的理念, 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真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就是最重要的“正事”。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 引导学生多读书、爱读书、会读书, 激发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也是“正事”。
参考文献
[1][2][4][5]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特征、价值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3) :51-54.
[3]龚国胜.学案创编: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5) :54-56.
[6]赵小雅, 张滢.不一样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 (新课程周刊) , 2008-12-12 (5) .
语文学案 篇2
灵石二中
周丽红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共享,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研教学体验,谈一谈我们学校的语文课改和学案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各位老师及同行们交流共勉。
说起灵石二中的语文课改和学案教学,先得从二中大的课改背景谈起,因为所有的创新模式只是一种载体,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指导思想才是课改的灵魂。一、二中的十年课改(激活和点燃)
课改始于03年9月,目的简单又实在:教育教学面向全体,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一个不少,一个不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研创了“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年来,“学案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改进,不断自我超越,几经蜕变日趋成熟。二中的十年,是改革创新的十年,也是不停进步的十年,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彻底转变了灵石二中教与学的方式,学案教学从一个最朴素的教育教学思考——让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已的事情,发展成为一个比较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年的创新实践带给二中许多个第一,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更可贵的是,它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幸福感,让老师有了教学的成就感。学案教学之所以大见成效,它的魅力就在于激活和点燃。
特色之一:信任、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时间与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特色之二:先学、后教——学案引领下,学生先自学教材,遇到疑难,小组合作,解决不了,再由教师点拨。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特色之三:鲜活、开放——课堂上,三面黑板,餐桌式围坐。学生自学、探究、解疑,自己在说、自己在读、自己在讲,自己在思考、讨论,自己得到帮助也在帮助别人。课堂上没有了厌学的学生,处处充溢着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学生的激活和点燃标志着灵石二中学案教学的成功与超越。它的优点在于
(一)成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三大难题:
1、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解放了,课堂鲜活了。
2、解决了大班教学无法关注到全体的问题,“学案教学”以小组为班级学习单位,小组内人人有事做,困难有人帮,结果有人查,关注到每位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获得大面积丰收。
3、解决了高负低效的问题,基础问题当堂解决,疑难问题合作解决,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二)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因为学案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学案教学下学生成长迅速。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也在一课一得的训练中螺旋式发展,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显著提升。
二、语文学案的设计(取舍)
准确定义理解“语文学案和学案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语文学案”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方案。它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取舍,集体备课,汇集学科教师集体智慧设计而成的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学习方案”。
“语文学案教学”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它以学案为载体,呈现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反馈——拓展延伸”四大活动板块。
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学案。采用:轮流主备,集体讨论增删,形成共案,组长把关审订付印的形式。共案到手后,各教师在共案上根据学情作个性补充而后施教。
(一)学案设计的理念
1、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我们要以教材为例选准强化技能训练的目标。在二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考点重新定位每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从听、说、读、写的训练角度选择性地利用教材,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学一篇带多篇 的训练。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生命力。
2、一课有一得。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果面面俱到,啥都想教给学生,结果就是啥都没教。学案的设计贵在以教材为例,大胆取舍,一课有一得,所谓“一得”是指用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统领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课书中学会一点方法,收获一种技能。其它目标贯穿在教学活动中隐性体现。语文教学真能做到一课有一得,一得有突破,得得相联系,三年的语文学习就会帮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阅读体系,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以初一上册第六课《往事依依》为例:
这篇课文写了于漪老师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喜欢读书、热爱语文的几件往事,结构完整清晰。我们集体教研后,将学习目标定为“学习记叙文阅读中概括段意的方法”。文意概括、事件概括的能力是一种阅读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考必考考点。目标明确了,操作时让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充分自读,自己解决字词,勾画妙句,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事件的要素、方法、格式,组内人人发言,统一意见再进行班级交流,归纳总结。得法以后,选文再练,用舒婷的文章《书渴》,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同学们通过自学、合作、练习、展示,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增添了自信。3、1+X+Y单元主题教学
单元主题教学,就是把教材中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挖掘本单元的训练点。“1”为本单元的精读课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训练,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X”是单元中其他几篇课文,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效果;“Y”指的是课外阅读的拓展。如八上以“至爱亲情”为主题的第三单元,把《背影》作为精读课例,学习目标为品词析句体会至爱亲情,引导学生精读一篇,学会赏析语言。把《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依法略读,然后推荐课外篇目如宗璞的《哭小弟》、史铁生的《合欢树》等,学生也可根据主题自选文章进行海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学校不允许布置机械性的语文作业,只做常规性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每日必读书二十分钟左右,读书笔记要求有日期有目录有感受。每周写日记两到三篇。这样的教学
理念和模式彻底改变了学生阅读量小、阅读能力不强的状况,把学生从机械繁琐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文本阅读的海洋中去。
(二)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创作化原则: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语文教师拿到每篇课文都要先备教材,教师必须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合理拓展。学案要设计成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成为学生走进教材的“导航仪”。学生能够通过学案的引领,自主进行知识构建、思维发展,并最终走出教材,形成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2、学科化原则:学案编写要体现学科特点。为学生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探究知识规律的学习目标、活动流程,绝不可抹杀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地说,语文侧重语文实践、积累和对文本的感悟;语文学案教学的教学思想是:“一课一得”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3、问题化原则:学案如何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关键在于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落实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体现在对突破重难点的问题设计上,所以,学案中的小组学习问题的设计成为学案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问题一定要适度适量,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精选、实练、集中探究,重点突破,才能练一题而通一类,真正保证学生在轻负担下学习活动的实效、高效。
4、整合化原则:学案设计必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学案是同年级同学科共同使用的学习活动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把同学科教师紧紧联合在一起,备课时集体讨论,一人主备,组
长把关,形成共案。在吃透教材立足学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远教网络资源、优秀课件资源、中考信息资源、教辅材料资源乃至来自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源等,进行筛选、优化、整合。
5、个性化原则:学案即教案,执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个性加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细节预设,对重点、难点作引导点拨,指导学习方法,对解题思路及知识规律作总结归纳等,可在学案教学留白处作个性设计,成为执教者的个案。
(三)学案的类型:
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不同,学案大至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1、预习性学案: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自学,此类型学案侧重对学生作自主预习指导。
2、综合性学案:即包含有预习部分、活动训练部分和检测部分的常规学案。
3、检测性学案:用作技能训练,知识强化的学案。
4、实践性学案:主要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为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项目研究、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题探讨、创新设计,形成报告等语文实践活动。
5、复习性学案:专供复习过程中梳理知识,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复习性学案。
平常我们的语文学案的类型主要有:自读感知学案、技能训练学案、复习训练学案、作文训练学案、实践性学案等。
三、学案教学的操作(放手)
学案的操作关键是放手学生,鲜活课堂。
(一)、教学程序活动化
语文学案教学的模式是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反馈、拓展延伸。学案操作的核心问题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
学生亲历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形成学生自已的学习经验,自学能力,而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加油鼓励者。
1、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学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自学是在学案的引领下解读教材,理解教材。自学程序一般应是:先让学生根据学案给出的自学指导阅读教材,边读边思,圈点批注,对于不理解的内容特殊标记,对于关键环节特别注明,学生可交流自学收获、疑惑,然后进行自学检测。教学中有些老师与学生在将自主学习环节异化为完成学案,着着急急读一遍教材,然后就是寻找学案上习题的答案,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学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真正去读教材,而非简单填写。切记,教材永远是母本,学生的自学应将着力点放在教材上,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做笔记写批注多思考,学案只是桥梁作用,我们要用学案将教材内容简单化、容易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
所以认真有效的自学须注意: 一导(具体有效的自学指导)
教材是学本,学案是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指导要求,研读教材,完成学案所提出的任务与要求。阅读教材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圈点勾划、做批注,勾划出收获,(信息点、知识点)疑惑,阅读教材后当问自已:我收获了什么?我有..哪些疑惑?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查(自学检查)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自主学习之后,学情了解的基本手段就是检测,检测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暴露问题,办法可以有口头汇报,黑板板展等。自学检测时,基点必须建立在四号学生上,相信一个正常的孩子,他能够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所以第一层次要了解四号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分层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板展,其目的是:以展示反馈的手段反映自学效果,暴露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发现自学中的收获和疑惑,再通过学生交流合作,一帮
一、兵教兵将自学落到实处。
如果检测过程中暴露出问题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学生讨论解决。
2、会的学生上去讲。
3、老师点拨。前两种办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老师点拨讲解,但要讲就讲规律,要讲就讲方法,点出重点,点破....难点,让学生豁然开朗。
三激励(表扬为自学张翼)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学伴间的互相激励让学生体会自学成功的快感。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对自学活动及时了解调控,发现生成与预设的差距,点拨评价,为下一环节小组学习活动作准备。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自主学习环节的精细化操作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大提升。
2、小组学习
①、小组的构建
小组由3人或4人组成,根据个头,性别,学力进行搭配,一般采用餐桌式座位以便于小组活动,小组内成员有较明确的分工,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书记员等,根据需要成员可以调整,角色可以轮换。
②、小组活动的时机:合作式学习最直接常见的方式是讨论。什么时机讨论?a、思后议,以防养成“搭便车”习惯,养成思想懒惰,坐享现成答案的习惯;b、遇难议。遇到疑难,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讨论,学生通过互助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讲解,不给出现成答案。C、遇疑议。在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讨论,辨论争议会让真理越辩越明。
③、小组活动的时间:讨论的目标要明确,讨论时间要充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草草收兵,议无结果。议必须充分,小组交流时,困难者先说,小组内先帮困难学生解决问题,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共识。
④、小组的考核:为了开展组与组的合作竞争,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效度需进行全方位考核,进行适时的评价激励,可提高小组内的凝聚力、学习力。考核内容有:
a、自主学习效度
b、展示的次数
c、小组平均成绩
d、四号学生提高的幅度
e、小组成员质疑提问的精神、次数、质量
总之,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评价再结合教师的适时点拨,小组合作定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展示反馈
此环节中,训练是主线,展示是手段,反馈是目的。对学案上的问题,学生都有一个“自做——交流——总结”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要作必要的展示反馈。小组问题,小组内展示;共性问题,全班展示。可以采用口头回答、板演、表演、图画、实物、实验等多种展示方式进行反馈。其中板演是一种较常规、易操作、易交流、较直观的展示方式。板演展示的优越性在于把学生置于公开竞争的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动力和表现欲,同时顺应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不仅动脑、动口、动手、还动身),培养了学生积极注意和参与的能力,也便于师生互动中的评价、点拨和借鉴,特别是同一题目不同思维,不同做法的优劣比较,过程的对错比较,结果的是非比较,一目了然。展示反馈的结果通过评价点拨落到实处,学生在评价中进步,引领中提升。学生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以学案为教学活动的蓝本,活而不改其本,乱而不离其学。此环节,课堂的开放度很大,教师要注意对全局的掌控,什么人展示,展示哪些问题,展示中暴露出什么问题,学生思维有哪些亮点,教师要迅速准确获取信息。
4、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丰富知识储备;课内所学向课外知识延伸;学以致用进行习作训练;难题训练,优化尖生。
学案一般按以上四环节操作,但四环节不可机械地割裂开来,合作中有展示,展示中有合作,过程性评价更是贯穿始终,这四个环节一改传统教学“问讲结合,知识贯穿”的模式。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学案呈现给学生,任务交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方法科学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对学习的知情权、参与权,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用什么学法去做,让学生亲历阅读思考的过程,发现规律归纳方法。课堂上,学生在读、在想、在说、在写、在参与、在合
作、在展示,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已的事情,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活动过程的调节者,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案教学中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二)、学习形式多样化
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推进和深化,组组通教学已经成为二中校园的一大亮点,孩子们与老师站在同一平台,在课堂上随时可以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拥有各种信息和资料的知情权,老师只做引导点拨,帮助他们筛选梳理。更让老师们欣慰的是学案教学这种开放模式培养了学生们质疑探究的能力,他们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阿里山纪行》、《七颗钻石》还有许多课文,都是师生共同选定目标,然后学生们自编学案,自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四、学案学习的结果(得法)通过上面的介绍,我觉得大家对灵石二中的语文学案式教学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种学习模式的坚持就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我仍以几篇课文为例,《明天不封阳台》学习赏析语言;《春》学习写景的方法;《斜塔上的实验》学习颁奖词的写法„„教师大胆取舍教材,目标明确;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收获方法;依法训练强化,培养各种能力,学案学习的结果就是“得法”。一路走来,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会给学生带来一笔财富,一笔学会学习,利于终身发展的财富。
总之,语文学案设计的核心是“取舍”,操作的关键是“放手”,学习的结果是“得法”。当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此次的交流如能抛砖引玉,和大家切磋互进就不虚此行了,谢谢!
(文言文的学案设计一般为三大环节:
一、准读、(音、节奏)
二、懂读(疏通文意、读懂文言文。)三品读(语言、表达技巧、思想等)文言文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准备。。
中学语文学案教学重在导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学案教学 重在导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席卷蔓延和蓬勃的发展,学案教学像时尚品牌深受许多学校的青睐。每至上课,学生人手一份设计精美、内容全面的学案。然后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字、词、句、段篇等反方面的问题,学案内容全部分工到人,包干到组,学生像“割草机”一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示学案上的内容。整个课堂学生忙忙碌碌,场面热热闹闹,教师却唯案是从,任学生张扬,自己袖手旁观,当起“看客”。课堂只有学生的盲从自学,没有了激情点拨,没有了启发诱导,教师失去了主导,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解答课,资料汇总课。每当看到这样的语文课,使我不由得发问:这就是新课改吗?这就是缤纷多彩、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吗?
《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学案教学重在导。
一、导之以趣——让兴趣成为学案教学的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或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着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学习亦然。如果人一旦对看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是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以此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表演课本剧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师生兴趣盎然,愉悦欢快进入角色,创设学习情境,师生互动,灵思飞扬……这样枯燥的学案变得鲜活生动,让兴趣成为学案教学的动力,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本义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
二、导之以疑——让质疑在学案教学探究中理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活跃,扩展学生思维创新的重要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钻研的重要手段。对于新课程、新目标的语文教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广阔、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教师应如何去教呢?一是要因人而异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唤起了好奇心,学生才能刨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复质疑中就会问题丛生,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二是要对学生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针对质疑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这里教师的作用重在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在课堂上既不浪费时间,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三是要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意识、化解问题的技能。合作探究主要在小组内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焦点是什么,该如何去破解……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化解问题的技能。
三、导之以方——让难点在学案教学导练中化解
教师不仅要善于研究怎样上好一堂课的教法,而且也善于研究学生怎样学好一堂课的学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秘方”,用方法启心智,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之良好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为了不教。”这里强调了教的内容是学习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学会了自学,教师才能不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像庖丁一样只有把“牛”(难点)肢解开来,帮助学生把难点变成一个个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环境氛围,还要依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定量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状态,有利于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导之以练——让知识在学案教学训练中巩固
所谓“导之以练”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以此进行严格训练。这样一来,教师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了“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尽管强调了学生的练,但老师的指导不可缺少。比如《出师表》一课,好、中、差三类学生就对诸葛亮上表的理解不同,特别是文中大量运用典故,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学生就理解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启发。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导两个方面:(1)是独到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自学,表扬学习自觉性高,学习效率好的学生,以激励后进生。(2)是教师通过巡视,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教做好准备。
五、导之以用——让能力在学案教学训练中培养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这是不辨的真理。为了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在班上举办了钢笔书法大赛,手抄表比赛等,特别是班级图书馆的建立,是我在开学最短时间内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 我动员现在的班上每一个孩子捐献了一本。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班级图书馆有近五百本书了,而且书的品味都很高——除了名著,都是名副其实的好书。学习深圳的“好书漫游活动”,我们的图书也是自由漫游的,只要不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自由借阅(每周有两天是全开架)。班级语文网络家园的建立。一来学生有热情,有热情而不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绝大浪费。二来几乎全班同学的家里都能上网,这样好的条件不用,那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掷。三来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努力做的是明天的工作,别人说学校五天教育加上家庭两天教育等于零,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网络这个最时尚、最快捷、最广泛的渠道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语文学习空间,化语文学习于无痕,思想教育于无痕呢?我引导把学生学案教学引申到课外,在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的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自己的语文运用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8.7
语文学案课堂的浅显认识 篇4
导学案不同于以前的教案,目标定位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导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
教师设计导学案时,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导”,也就是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既包括学生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学生对教学法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小组合作探究”是学习的灵魂。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
4.“点拨”贯串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当然,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利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己顿悟。
5.“练习”可以是个人自练、小组互练、限时训练或考试检测。
无论哪种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实现巩固“已学知识”,有所创新的目的。
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又不能浪费时间,恰当运用“导学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摘要: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文主要探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操作方法、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湖南语文学案下册答案 篇5
第一单元
阅读与欣赏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D 2.D 3.C 4.B 5.B 6.【答案示例】他没有什么帅气的外表 他拥有温文尔雅的高贵气质
二、拓展阅读
7.(1)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
(2)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书、记笔记。
(3)“我”觉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我”心中充满感动。
8.B
9.读书不够积极主动,不够专心,不【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 2.C 3.B 4.D 5.D 6.A
二、拓展阅读 7.A
8.D 9.对比论证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C 2.D 3.B 4.C 5.B 6.B
二、拓展阅读
7.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
8.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
够入迷。
10.脆弱、高贵。
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是为了从中引出本文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并借助名言增强这个论点的说服力。
11.①选择例证:注重典型性,而且古今中外结合,名人和普通人结合。
②使用例证:注重丰富性,前三个古代名人事例,从不同角度共同证明古往今来的贤哲珍视思想、灵魂、精神生活甚于一切,后两个当今普通人事例,从不同角度共同说明“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令人感动。
善 良
10.善良也是一种正气,是一种美丽,是一种崇高,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纯洁,是一种魅力,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奉献。
11.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人生的境界
境界,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9.觉解程度。
10.(1)做事只顺着自己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2)做事只是为自己。
(3)做事是为社会谋福利。(4)做事是为了宇宙的利益。
11.哲学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第二单元
阅读与欣赏
科学是美丽的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 2.C 3.B 4.D 5.D 6.D
二、拓展阅读
(一)7.①科学本身的内涵美。(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美,每门学科中的不同门类都有各自的美,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
②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美。(过程美,顿悟和突破后快感)
8.这首科学诗用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魔幻美。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 2.D 3.C 4.D 5.A 6.B
二、拓展阅读
7.B 8.C 9.A 10.B
11.由表及里。写荔枝的外形是循着壳—色—形(外形呈心脏形,蒂—肩—顶);写它的果实的顺序是壳膜—假种皮—核。
12.介绍了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
13.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B 2.C 3.A 4.A 5.C(A项,宾语残缺,应在“透明”后加“的宗旨”; B项,中途易辙,把“安倍政府”放在“在”的后面;D项,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增强”)
9.主题班会、图片展览、举办讲座、办科普小报、举办科技节(科技日、科普周)、媒体宣传、利用网络发布科技信息、召开科技发布会等。
(二)10.(1)明亮的眼睛。
(2)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
11.转折关系。
12.(1)√(2)√(3)√ 13.属于同义重复。“歧路”就是“岔道”。
南州六月荔枝丹
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14.“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因此由龟裂片和片峰组成。
15.“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表现出荔枝外壳的实际形态,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
飞向太空的航程
6.B(A项,“神舟五号”应为“神舟”五号;C项,句末句号去掉;D项,“三号四号”应为“三号、四号”)
二、拓展阅读
(一)7.春天孕育着希望,在这一年三月“863计划”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8.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此十分谨慎,而且是历经思考探索,“逐渐形成了共识”。
(二)9.C(C项,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的是“缓冲发动机”)
10.B(A项,“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阅读与欣赏
大”说法错误;C项,讲反了;D项,“反之未必”说法错误)
11.C(C项,试验“从夏天到秋天”是因为测出的数据不一致,并非试验的内容)
12.D(D项,常识错误,减速一步到位宇航员将不能承受)
第三单元 边城(节选)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D[A项,应为“山岨(jū)”;B项,应为“嗾使(sǒu)”;C项,应为“茶峒(dîng)”] 2.B(B项,应为“暧昧关系”)3.C 4.C(C项,“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十分巧妙,这里和上下文吻合。A项,“口若悬河”多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这里用来形容词典的释义不恰当。B项,“视【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C[A项,应为“阜盛(fù)”;B项,应为“嬷嬷(mï)”;D项,应为“纨绔(kù)”“怯弱(qiâ)”] 2.A(B项,应为“彩绣辉煌”;C项,应为“甜言蜜语”;D项,应为“混世魔王”)
3.C(②风流:指姿容美好,容貌出众秀丽。④便宜:方便。⑥行为样子。⑧惫懒:涎皮赖脸,调皮)
4.D 5.B(B项,表比较)6.B
同儿戏”多比喻做事不严肃,不认真,看成小孩儿游戏一样,这里和上下文语境不符。D项,“侧目而视”意为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多形容敬畏的情态,这里和上下文语境不符)
5.A(B项,“只灶间有火光”后用分号。C项,“我们发给路费”后用冒号。D项,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
6.D(D项,沈从文应是“京派作家”)
二、拓展阅读
7.A 8.D 9.A 10.D 11.A
二、拓展阅读
7.(1)打量(2)交谈(3)送字(4)摔玉
8.①与黛玉的名有联系。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颦:皱眉。
②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9.对贾母的回答是真实的。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子读书,觉得自己有不谦之嫌,觉自己的回答有些失口,后面的回答体现了她寄人篱下那种小心谨慎的态度。
10.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的性格。11.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2.表现贾宝玉追求人人平等,不愿与众不同的民主思想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
恰同学少年(节选)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D 2.C 3.D 4.C(A项,“夺得科学高峰”搭配不当;B项,主客倒置;D项,缺宾语中心语)
5.B 6.B
二、拓展阅读
7.虚荣、自卑、自私和狭隘。
8.短短的一段文字却鲜明地表现了三种人物个性:孔校长简短的夸奖话语与简单的手势语言,表达了一个老师发自内心的友好与自豪;毛泽东友爱宽容、豪气十足的性格;与后面“阴沉着脸”“狠狠合上了自己那本书”“眼睛眯了起来”的刘表达与交流
三、课后拓展
我们中学生的生活也是非常单调的,谁过个生日来个小型聚会,也是对单调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我认为,约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聚聚,未尝不可。如果“大操大
三、课后拓展 1.C
2.是啊!朋友之间,师生之间,还有父子之间、母女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都会产生真挚的感情。生命中太多的“真阅读与欣赏
俊卿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人物塑造深埋伏笔,增加了小说人物描写的艺术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9.该对联在结构上呈现出对仗工整的特点:“旧书”对“俗见”(均属形容词与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常读”对“尽弃”(均属副词与动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出”对“做”(均属动词)。“新意”对“雅人”(均属形容词与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其意义雅致脱俗,不仅非常吻合萧子升文明儒雅、知耻严谨的性格,而且还彰显了小说“倡议读书”“学做雅人”的写作意旨。
口语交际·即席发言
办”就不太好了,因为我们中学生还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不应拿父母的血汗钱玩潇洒、摆酷。因此,我的意见是中学生过生日不应该“大操大办”。
写作·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挚”,让我们用心去珍藏,用爱去铭记,因为这些真挚的情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拥有生命中的“真挚”,你将拥有绚丽的晴空。
第四单元 荷塘月色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 2.A 3.C 4.A 5.D 6.D
二、拓展阅读
7.泻
浮
洗
笼
8.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白
缕缕清香
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9.B
10.(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表达效果: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清香本应从人的嗅觉的角度来写,但此处作者用渺茫的歌声来加以形容,准确传达出香味的清淡、飘渺、若有若无之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表现了作者美好的心情。
(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表达效果:将光与影和谐的组合比作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美丽与和谐,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的喜爱之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B项,应为“荫庇(yìn)”;C项,应为“栅栏(zhà)”;D项,应为“空地(kïng)”] 2.C(A项,应为“嬉戏”;B项,应为“扣人心弦”;D项,应为“震撼”)
3.D 4.A 5.B 6.A
二、拓展阅读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C[A项,应为“触觉(juã)”;B项,应为“渲染(xuàn)”“色调(diào)”;D项,应为“模仿(mï)”]
2.C
3.A(B项,“迫不及待”和“急着”重复。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和听到一片兴奋的歌声”。D项,表意错误,“不再”应改为“再次”)
4.D(A项,连续问而非选择问,“存在呢”后面的逗号应改成问号;B项,句子很短,很紧凑,没有必要用表示较长停顿的冒号。C项,“谈到怎样教育青年少一代”是陈述语气,不应该使用问号,应该改为逗号)
表达与交流
三、课后拓展
①可以参照的演说题目:
7.转折
8.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之美。
9.表明每一个对托尔斯泰充满敬意的人都可以拜谒他的坟墓。
10.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11.描写、议论。
画里阴晴
5.D(D项,设问)
6.B(B项,作者是吴冠中,吴道子是唐朝人)
二、拓展阅读
7.西洋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是“晴”派。
作者的画受益于民族传统的东西较多,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8.西洋画家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写。
作者认为阴雨天的景色更具意境和审美情趣。
9.为了说明西方风景画的传统技法,他们认为光是画面的主人。
10.“我”的绘画观与西方画家不同。
口语交际·演讲
老师要不要给高中生布置作业? 可不可以不参加高考? 班级集体参观有没有必要? 要不要限制高中生上互联网?
②可以参照的论题范围:
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看法。
三、课后拓展 ①论点:
敬业的人值得尊敬;成功来源于敬业;即使是卑微的工作,也要用敬业的态度去面对。
②论据:
乔丹的敬业精神 ——成功来源于敬业
作为一名职业篮球选手,乔丹的敬业态度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为了比赛的胜利,阅读与欣赏
对一个作家、作品、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意见。
对国内外某一形势的评价。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他可以放弃娱乐和休息,拼命苦练。长期艰苦的技巧和体能训练是乔丹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乔丹在他的自述中提到了成功的“秘诀”:“为什么当我需要在赛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时,我能够做到呢?因为我以前曾经做过,它是我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我到达过那种水平,我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如何获得用以对付比赛的突发情况。” 写作·议论文 论点与论据
第五单元
现代诗二首·我爱这土地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A项,应为“嘶哑(yǎ)”]
2.D(D项,应为“毕恭毕敬”)
3.A(B项,成份残缺,应为“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项,不合逻辑,高铁在建规模不应在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中。D项,语序不当,将“公民”移动到“不仅”之后;成份残缺,应为“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建成”。)
4.D(D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C[A项,应为“徘徊(huái)”; B项,应为“彳亍(chù)”;D项,应为“惆怅chàng)”] 2.D(A项,应为“嘶哑”;B项,应为“悠长”;C项,应为“愁怨”)
5.B
6.D
二、拓展阅读
7.不可以。因为用“嘶哑的”更能表现出“我”对“土地”的深爱的程度,去掉了会影响表达效果。
8.拟物。
9.象征遭受苦难的祖国。
10.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1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雨 巷
3.D(A项,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B项,句式杂糅,将句尾“的发生”去掉或将“解决”改为“避免” “防止”等意义的词语。C项,缺少主语,应去掉“关于”)4.D(D项,走尽/这雨巷)
5.D(A项,“家母”是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B项,“令媛”是称别人的女儿;C项,“令尊”是称别人的父亲)
6.A(A项,《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二、拓展阅读 7.D
8.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9.①“雨巷”象征当时1927年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让人看不到尽头,看不到自由,幸福和希望。
②“姑娘”象征和戴望舒一样的知识分子要苦苦追寻的救国理想。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寻找的救国之路,也象征着中国的希望。
3.A 4.B 5.A 6.D
二、拓展阅读 7.C
8.鲁侍萍心头埋着对周朴园的恨,她希望周早死,没有想过再见到周。
9.几乎明白地告诉侍萍,他绝不会承认和鲁大海的血缘关系。
雷 雨(节选)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B[A项,应为“伺候(cì)”;C项,应为“勾当(gîu),离间(jiàn)”;D项,应为“江堤(dī)”] 2.C(A项,应为“甜言蜜语”;B项,应为“可见一斑”;D项,应为“严厉”)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B项,“喧”应写作“暄”; C项,“徵”应读“zhǐ”,“埋”应读“mán ”;D项,“提”应读“dī”,“旦”应读“dàn”,“愆”应读“qiān”,“亢”应读“kàng”)
2.D(D项,葫芦提:当时的口语,糊涂的意思)
3.A(A项,“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4.D(A项,“是由于„造成的”用法错误,造成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应将“从„„中”删去;C项,缺少谓语)
5.D 6.C
二、拓展阅读
7.D(表现她对天地不公和现实的无可奈何,一腔悲愤也只能化作泪水)
窦娥冤
8.依赖(信任)→怀疑→控诉(批判)→悲愤。
9.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10.三桩誓愿的顺序不可以颠倒。第一愿是想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并且还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三桩誓愿层层深入。
11.窦娥的三桩誓言中引用了四个传说: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曾经孝妇冤。这几个传说中的人物,有贤臣,有明君,有忠臣,有孝妇,结局却是蒙冤受屈。窦娥引用这些传说,意在表明她的心灵善良、美好。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12.窦娥在诉冤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与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一方面通过指天斥地批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却仍要天地清官来昭雪。表现窦娥的不屈反抗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心态。
第六单元
阅读与欣赏
唐诗二首·将进酒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B 2.C 3.D 4.A 5.C 6.C
二、拓展阅读 7.C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B 2.C 3.B 4.B 5.B 6.A
二、拓展阅读 7.pí
gǔ
tián 8.(1)第二年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B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C项,“砭”应读“biān”;D项,“称”应读“chân”)
2.D(D项,应为“安分守己”)3.B(B项,“故”是“所以”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旧”的意思)【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
1.A(B项,“吮”应读“shǔn”;C项,“鲜”应读“xiǎn”;D项,“发”应读“fā”)
2.D(A项,应为“在所不惜”;B项,应为“细水长流”;C项,应为“暮霭”)
8.(1)高堂之上的人,对着明镜感
叹自己的白发,早上还是青丝到晚上就变得雪白。
(2)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2)铿锵脆亮
(3)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4)姿色 9.C
琵琶行(并序)
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4.C(C项,是词的比喻用法,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5.C(C项,“强虏”不是比喻)6.B(B项,苏轼属于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二、拓展阅读 7.C
8.C(“卷”并非拟人手法)3.C(C项,年复一年)
4.C(C项,直接抒情;题干及其他三项都是融情于景)
5.D(D项,拟人;其他三项为比喻)6.D(“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二、拓展阅读 7.B 8.B
雨霖铃
师 说
一、基础知识
1.A(B项,“读”应读“dîu”;C项,“传”应读“zhuàn”;D项,“骀”应读“dài”)
2.D(A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项,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为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C(C项,均为“学习”的意思。A项,出:超出/出自。B项,惑:疑难问题/糊涂。D项,道:道理/风尚)
4.B(B项,“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他三项都为动词,到、往)
5.C(C项,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意动用法)
6.B(B项,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二、拓展阅读
7.(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古之学者必有师 语文学案·基础模块·下册(配高教湖南版)同步检测卷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C 2.C 3.D 4.A 5.B 6.D
二、阅读理解
(一)7.B 8.A
(二)9.A 10.C
11.你是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4.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阿基米德在生死瞬间更在乎他画的圆和第欧根尼让亚历山大大帝不要挡住他的阳光两则事例,证明了古今圣贤们珍惜自己的灵魂生活更甚于任何外在的事物,从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A 2.A 3.B 4.D 5.B 6.C
二、阅读理解
(一)7.C 8.B
(二)9.A 10.D
11.(祁奚)回答说:“您是问可不可以,不是问是谁的儿子。”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握住母亲的脚
14.青年大学生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不易,所以感慨万千,潸然泪下。青年从原
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5.承上启下
16.“可悲的路”指的是“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为了避免走上“可悲的路”,我们应当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不断学习,经常思考,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纯正而丰厚。
四、语文综合实践
17.成语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18.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五、应用文写作 略
六、作文 略 来表面上的了解母亲到真正体验到母亲的血目辛酸和无私奉献,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灵魂由此得到了升华。
15.母亲的脚在手,懂得了做人不易的道理,就会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艰苦奋斗,踏实做人,一生都不会懈怠。
16.略
四、语文综合实践
17.活动名称:辩论赛。
宣传标语:引经据典长见识,唇枪舌剑练口才。
18.您是春风,为我吹散心头愁云;您是大树,为我送来夏日清凉;您是港湾,让我停泊心灵之船。老师,衷心地祝您:教师节快乐!
第二单元测试卷
五、应用文写作 略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C 2.B(A项,应为“一如既往”;C项,应为“剑拔弩张”;D项,应为“超声波”“鳞次栉比”)
3.B(B项,暗送秋波: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原指暗中眉目传情,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A想,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C项,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D项,溢美之词:过分吹嘘的话语。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常用于贬义)
4.B(A项,“噪声”不能排除;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D项,成分残缺,“发出”的宾语应是“号召”)
5.B(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应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C项,缺少谓语‚应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
6.D(岳飞为南宋人)
二、阅读理解
(一)7.A(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8.D(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出寻春悟道的体验)
(二)9.C(乘:登上)
10.B(A项,都是表示目的的连词,意为“用来”;B项,前一个“于”是介词,意
六、作文 略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为“向”,后一个也是介词,意义为“被”;C项,都是表示顺承的连词,意义为“于是、就”;D项,都是副词,意义为“乘机,趁势”)
11.燕军十分混乱,齐人追杀败北、逃跑的燕军,齐军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而归向田单。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①阳光是珍贵的,不是想有就有的。
②阳光是稍纵即逝的。
③含有大自然的气息,带有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以及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不是唾手可得的。
④平等民主,一视同仁,给予人们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⑤有情感有生命,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像是母亲的拥抱、情人的抚摸、朋友的呵气如兰。
14.阳光代表温暖和爱心,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赞许与肯定,对其洒落阳光的宽容与安慰。
15.①比喻:第③段“那时候,我像……的地方”,突出了作者对阳光的渴望。
②对比:第④段用暖气和阳光对比,突出了阳光具有大自然和亲情因子的特点。
16.①从结构角度分析: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作铺垫,说明阳光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可以带给我们美好而奇妙的感觉。
②从内容角度分析:赋予阳光以诗意般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从中心角度分析: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④从写法角度分析:神聚形散,化实为虚。
四、语文综合实践
17.①如果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骤然翻起的浪花。
②如果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云。
③如果人生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朵永远相随的浪花
④如果人生是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D 2.D 3.A 4.C 5.B 6.C
二、阅读理解
(一)7.A 8.D
(二)9.C 10.D
11.地位已经很高,态度越要谦虚;官职越大,待人处事的心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要慎重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喻成“经过酷暑薰烤、秋霜摧打的叶子”,赋予秋风以人的情趣,写出了品秋时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表达出“我”在生命的晚年并不感觉萧瑟,而是能如叶子般从容、快乐之情。
14.内容上: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暗示了自己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解释了为什么自己有时间去细细品味秋天的原因。
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爱秋天”,下启对秋天的种种具体品味,总领下文。
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浪花。
⑤如果人生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白云。
18.寒食节是我国北方每年在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
五、应用文写作 略
六、作文 略
期中测试卷
15.(1)短暂的美丽,一转眼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萧瑟的冬。但我不去想这些。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享受当下的秋天。
(2)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但愿我的坠落,也能如叶子这般从容这般快乐。
我们都需要一颗安详的心来完成季节的迁徙。
(3)树木如此,小野鸭如此,我们人类更是如此。
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有的日子都将会美丽着自己的人生。
(4)我们今天的言行,创造着自己的明天。
丢弃了过去,才能够开始新的生活,才能够做到真正地爱自己。
16.美丽易逝,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万物都有同一个归宿,以从容、安详、乐观的心态看待“叶落”;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个时期,都有使自己的人生美丽和充实的价值;“过去”不管辉煌还是平淡,都不可追,充分利用青春,利用有生之年,创造自己的美好明天;花落春犹在,生活不滞,生命不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语文综合实践 17.⑤③②①⑦④⑥
18.一体同心谋善策,全球协力创新风。
五、应用文写作 略
六、作文
审题立意思路简析:
本次作文在选材整体特点上侧重比喻性的特点。
材料以固态的盐可融于水中化为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来喻指生活中相似的现象或道理——某些东西(或现象)会以无形(或抽象)的方式存在并渐染式地发生着影响。对“盐”的理解,可侧重其物理变化特性,不必过多考虑其实用价值属性(比如盐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从材料的思辨性看,可思考“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关系,侧重“无形”的影响或价值方得其要。写作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联想,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道理衔接,得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在文体选择上,既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进行记叙类写作或者小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A 2.B 3.B(B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A项,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C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D项,饱食终日: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
4.D 5.A 6.C
二、阅读理解
(一)7.C(C项,“没有多少”应为“绝无”)
说创作,也可以依据感悟提炼观点进行议论性文体写作。
在写作内容上,既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处落笔,但在归结主旨上,应通过感悟或自省,落实于积极健康的立意,以符合高考作文的方向性立意要求。
从正面选材,大处着眼,诸如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影响、中西文化的逐渐融合、爱国情感的培育、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的形成、社会道德风俗的变迁等,甚至是对中国哲学智慧——大道无形的认识;小处落笔可选择亲人间的爱、个人品格的塑造、语文素养形成等,可从生活中的细节取材或基于对细节的思考感悟,这些都是以化有形为无形的方式渐染、熏陶、影响、改变着我们。
如不考虑盐的实用属性,亦可从反面选材,诸如浮躁、急功近利、戾气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普遍存在,无形中会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反面选材需要通过反省式的文字进行正面立意。
第四单元测试卷
8.B(B项,尊佛奉道,修身治学,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因此,“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二)9.D 10.B
11.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14.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15.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
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D 2.A 3.B 4.A 5.B 6.D
二、阅读理解
(一)7.B 8.B
(二)9.A 10.B
11.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
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14.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16.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
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
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四、语文综合实践 17.今天刚栽下一棵树 明天就能结出果实
五、应用文写作 略
六、作文 略 15.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
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16.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四、语文综合实践 略
五、应用文写作 略
第五单元测试卷
六、作文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C 2.C 3.D 4.D 5.D 6.D
二、阅读理解
(一)7.A 8.D
(二)9.C 10.D
11.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吹口琴者伤残的肘部;二是指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14.因为吹口琴者不是接受施舍的乞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B(A项,“横”应读“hènɡ”;C项,“稽”应读“qǐ”;D项,“荷”应读“hè”)
2.D(A项,应为“计日程功”;B项,应为“舶来品”;C项,应为“绿草如茵”)
3.A(①孩子的话有两个意思:拿来就能吃、嫌剥皮麻烦。妈妈就从“要剥皮”上引出先要付出劳动的说道,有针对性,循循善诱,也富有教育意义。“不劳而获”侧重于批评,太过严厉,与“橘子在告诉你”的情境不合、也少了正面的寓意。
②孩子的话有两个意思:果肉分成了小块,剥皮的橘子不完整。妈妈从“分”字上开导孩子,延伸出乐于“分享”的意思,颇有教益。“不用炫耀”的说法较为生硬,孩子也没有这样的想法)
4.D(A项,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B项,生灵涂
略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丐,而是靠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收入的艺
人,男人的不信任和固执己见给吹口琴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15.吹口琴者是一位虽然肘部伤残但是有骨气、很诚实、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的人。
16.①体现了吹口琴者的真诚乐观。②对男人和男孩的好心的感激。③对男人道歉的宽容。
四、语文综合实践 略
五、应用文写作 略
六、作文 略
期末检测试卷
炭:泛指,不能用具体数字。C项,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此处应改为“四面楚歌”。D项,马首是瞻: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指挥)
5.A(B项,成分残缺,缺主语“由于”和“使”应删去一个;C项,误用否定词,应改为“以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以使合法权益不受侵害”;D项,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6.D(D项,《画里阴晴》——吴冠中——当代)
二、阅读理解
(一)7.C(C项,本诗直抒胸臆而不是“十分含蓄地表达”)
8.B(B项,选用的是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这首诗中“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中)
(二)9.D(D项,怠:疲乏,疲劳)10.C(代词,他的)
11.身体就要死亡,要钱又有什么用呢?
(三)12.略
三、现代文阅读
13.①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是一个穷困、地位微的人。
②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
③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14.①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
②使悲剧意味更浓。
15.①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
②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16.BC(A项,“炮打灯”不是物美价廉的酒,“洒脱放纵”与原文说“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意义不同。D项,老板只是对酒不搀水反而害了酒婆感到别扭和奇怪,并没有内疚和后悔。E项,小说主题在于揭示批判“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语文综合实践
17.①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乐章;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②朋友是顺境时的一台风扇,冷静地为你发热的头脑降温;朋友是逆境时的一盆炭火,热情地为你已冷的心灵加热。
五、应用文写作 略
六、作文
语文学案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6
关键词:语文学案型教学;主体;学情;共同发展
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摸索总结,我们的学案型教学已渐趋成型,基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并在不断地完善。回顾走过的短暂而艰辛的历程,感慨颇多。
在我们年级刚开始进行课堂型教学模式时。包括我们语文组在内的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学科应比较容易开展。但实际情况是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后,在我们自我感觉还可以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学生最不满意的学科恰恰是我们语文。语文学科几乎整体遭遇滑铁卢。作为一个教师,没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了,自己的辛勤劳动没有取得应有的回报。痛定思痛,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经过对学生大量的调查,问题很多,主要集中在学案上。这一环节是学案型教学“八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模式改革的效果。整理学生对学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案上问题设置多,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在自学环节分不清主次。完不成指定的内容。
二、自学学案问题的设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性的完成。
三、对一些较难的主观表述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凭感觉去做,不知如何下手。
四、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不够。
一位学生在总结中对语文学案写下了这样的看法!主要是引不起多大的兴趣。我们也知道老师出一套学案不易,但我们做一套学案着实亦不爽,对部分同学来说就是一种负担。而理科却不一样,因为理科学案的题做好了给自己一种成就感,一发理科学案就狂想做完。而发语文学案就想抽半节课尽快应付完。终究还是没兴趣。后面的总结就做学案来说,没什么体会,也没觉得有什么心得,即使写上也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的。上面这些话可能会很令老师伤心,但都是些心里话,仅供老师参考。
这些话可以说代表一部分学生的心声。学案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进行。同样,学案的制定也应、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紧紧贴近学生的学情。而在这一点上我们虽有认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过多地按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学生,以致出现种种问题。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我们统一了认识,明确学案的性质,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随即对学案进行大胆删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删减学案内容。每课除基础知识之外的问题设置不能超过3个。
二、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每一篇文章的目标时,除有总的目标外,最主要的是还应有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而每一节课的目标用语也是越具体越明确越好,如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可以直接用“记住”或“能背诵并默写”等对学生做出硬性的要求。使学生明确。
三、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问题的排列顺序应与学生的自学和课堂上师生活动的顺序一致。
四、对较难的主观表述题适当给学生搭台阶,如解题的思路、方法的归纳总结等。
五、在拓展延伸方面适当加入一些值得讨论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
同时我们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环节上进一步细化。比如听课、评课环节,我们一直都在进行着。但具体听什么、评什么,随意性比较大,评课只是凭着自己的感受来说,各抒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怎么上好研讨课?怎样才能提高研讨课的效果?在新学期我们根据年级指导,细化了听课内容。
一、课前严格确定每节研讨课的目标,避免随意性(具体目标根据每节课的课型而定,如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根据需要解决八环节中的问题把目标定义为: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课型中,针对什么内容,通过什么具体操作,想达到什么效果。明确具体目标,听课教师评课围绕此目标展开。
二、听课时将听课教师分组,深入到各班小组中去实地观察。每组教师都要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有的负责观察教师,有的负责观察学生。
观察教师,主要听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听教师知识讲解的思路,问题分析的角度,问题的挖掘和设计。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及组织教学的指导性语言是否合理,组织教学的手段、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时间浪费等。
观察学生,主要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观察学生学案完成情况,讨论时是否积极参与。以及讨论的效果如何。
三、评课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主讲人首先从实践层次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2听课教师据自己的任务谈感受。
3备课组总结:在哪些方面达成共识,今后照此执行:哪些方面存在不同意见,今后继续研讨。
通过这样的研讨课,我们的研讨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更强,提高了研讨课的质量。同时,我们还积极听取外校听课教师的宝贵建议,如市45中连续两周参加了我们的周三研讨课活动,高邑一中、邯郸一中也参加了一次我们的周三研讨课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师生的互相沟通交流,师生配合渐趋融洽,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现在如果有谁说再返回去走原来的常规教学模式,无论是我们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他说“不”。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同时也在不断地进步着、收获着。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 篇7
1、学案设计缺少学生参与。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但是学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是教师预设的, 学生依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大都是预设的, 是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不一定是学生学习时真正遇到的疑点。“先学后教”, 就是要学生首先独学, 解决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问题, 同时发现疑难, 再通过对组、小组讨论解决。只有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能全班合作交流。因此, 很多问题是动态的, 不断生成的, 并不能提前预设在学案上。而大多数学案是一次写成, 不能随着学生的自学进程随时调整。学案编写至少分三个阶段:一是教师根据教材、学情编制自主预习案;二是学生根据预习案独学解决教材中的基本问题, 并将疑难问题通过对组、小组讨论解决;三是由组长梳理整合组内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生成性问题, 再全班合作交流。这样, 有学生参与提炼的问题才有针对性, 讨论才有实效性。
2、学案编制缺乏导读策略。
学案编写不仅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 还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突出一个“导”字。很多学案往往搭建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框架, 但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 这种学案和教案的区别不大, 只是将原来教案的内容呈现在学案上。设计科学的学案不仅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画好蓝图, 更要充分发挥其导读功能。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在自主预习部分就要介绍批注的概念、类型、方法, 甚至可以做示范批注。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就会根据学案上的提示阅读文本, 尝试批注, 这样既预习了课文内容, 又掌握了批注的方法。对于讨论的问题, 可以提示分析的角度、思维的方法、回答的技巧;是独学、对学, 还是群学;甚至可以提供搜集信息的区域, 限定讨论的时间等等。
3、学案编写习题化。
学案编写要求知识问题化, 但是很多学案却将知识习题化。其基本功能不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而是大搞题海战术, 这种学案与市场上的有些练习册区别不大, 甚至可以说是这种练习册的翻版。肖荣德主编的《优+学案·课时通》就是根据学案导学编写的, 每课都设计了自主预习、导学探究、当堂达标、课后提升。采用这种学案上课, 就成了课前做预习、课中做训练、课后做检测, 将学案的知识“问题化”变成了“习题化”, 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成了“以练为主”, “学案导学”几乎成了“满堂练”!这种教学不但不是高效课堂, 而且存在严重的问答式、训练式教学倾向。
4、学案使用教材化。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学案是根据教材编写的, 是派生的, 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搭建的一个辅助平台, 而教材才是根本, 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最主要载体。但是有些教师却以“案”代“本”, 将学案教材化, 上课只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能力点, 让学生自由发挥,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甚至完全游离文本内容。学案导学要求教师以学案为桥梁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走进教材, 研读教材。学生不仅要根据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还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紧扣教材, 挖掘教材, 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篇8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 必须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留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 应凸显其主体地位。二是导学性原则。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 要做到目标明确, 流程清晰, 要求具体, 操作方法明了、实用。三是探究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 要逐步深化, 体现阶梯形。四是创新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 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 具有创新性, 切忌千篇一律, 照抄照搬。
一、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案“习题化”
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 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 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 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 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 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 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 大搞题海战术, 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 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 死记硬背教学内容, 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试题, 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 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所以, 学案绝不是单纯的的练习作业,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
筅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张松元
导方案, 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 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 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拓展练习是必需的, 但是, 它不同于同步练习。在学案设计中, 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问题的探究, 同时, 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2. 学案“教材化”
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 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 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 把学案变成“教材”, 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 完全是讲解学案, 不是“用教材教”, 而是教“学案”。语文课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 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语文学案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 进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师生多重对话。语文学案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 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 而不是让学生放下书本, 拿起学案, 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语文学案“教材化”, 语文学案只是语文学习的素材之一, 一种语文课堂学习资源, 一个凭借, 只是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或操作流程。
3. 学案“问题化”
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 缺乏思考的力度, 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 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 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式, 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当然我们认为问题是导学的核心,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在学案教学中, 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笔者认为, 教学中一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提, 由学生提出,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在学案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主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导学价值。
4. 学案“整齐化”
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 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 要求更多地体现的是整齐划一, 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学案教学要面向全体, 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实施分层教学, 关注生情, 关注学情。学案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设计成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提升中感到满足, 一般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 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 借助学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发挥学案应有的价值。
5. 学案“程式化”
一些教师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 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要求和内容, 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 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 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 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学案成了一种固有程式, 一种束缚框架。其实学案也是一种预设, 并非一成不变, 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 学案应该有生成性变化。语文学案教学并不排斥生成, 如果学案教学中缺乏灵活性, 排斥具体有效的生成内容, 那学案就将成为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创新灵性迸发的僵死模式。这不是学案教学所希望的。因此, 要树立学案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意识,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 补充和完善学案, 让学案在生成和完善中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媒介。因此, 学案教学中强调精心的预设, 更期待精彩的生成。
6. 教师“虚设化”
以前教师大多不敢放手, 担心过多, 把自己当成主角, 自导自讲, 学生则是听众。但现在语文学案教学中, 教师全身“隐退”, 地位“虚设”, 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 课堂成了无主题变奏, 如脚踏西瓜皮, 滑到哪教到哪。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只是用“对”、“很好”、“有创意”等赞语, 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殊不知, 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 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这样, 在学案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恰恰相反, 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 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 导是关键, 所以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教师必须定好自己的位置。在语文学案教学中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是“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分析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拓展思路, 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引导和思维启示中, 还要担当起整个学习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学生学习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解决语文学案教学问题的策略
1. 学法指导
学案教学关键在于学法指导, 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老师要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 变教学为导学, 教师要真正领会“导学”的真谛, 深入学生, 指导学法。如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 正确的做法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好学案, 教给预习的方法, 如何进行字词摘抄、如何进行搜集作者资料、如何进行质疑等。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2. 分层递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 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率。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作业的设计, 对于同一篇课文内容, 可针对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拓展题等分层次进行练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细读文本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标准, 把教材当作素材、范例、凭借, 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依托学案,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材”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应该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情感与情感的互动。解读文本, 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文本细读, 让读者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 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 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 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 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 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通过学案得以充分彰显。
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的问题, 进行深入地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学有所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进行思维的碰撞, 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升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潜滋暗长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4. 注重生成
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 一是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 学案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根据年级情况进行精心预设:创新学案的形式, 不要模式化, 力求新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学法指导, 跳一跳摘桃子, 预设生成的空间。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 是让学生更多自主思考时间的课堂, 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引导, 在引导中感悟。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 在同伴的合作、点评、质疑中, 才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是活生生的人, 师生之间要实现教学相长, 建立密切的教学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挑战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的被动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组织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 更要想方设法, 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巧设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 学案要以全体学生为核心, 以“主体”的“自动”为前提, 以演讲、辩论、笔练等为活动的基本方式。一要创设生动、充实、热烈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对话;三要语文活动有新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人人有愿望, 人人有兴致, 人人在思考, 人人在活动, 不仅有利于激发程度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在既充满智力挑战又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不断否定自我, 超越自我;同时, 又从羡慕他人, 到追赶他人, 形成“别人能, 我也能”的活动气场。
6. 及时批改
学案中的反馈部分, 如课前预习部分以及课堂总结检测部分, 需要任课教师两次收集起来, 去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它是语文学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学案的完善情况, 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 并在学案上写出来。学案有发必收, 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 有评必纠。如果不批改学案, 老师就会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不能调节教学方案, 课堂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而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预习部分后由学科代表收齐上交, 教师进行第一次批阅, 从中了解学情并确定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调整课堂学习方案, 这样具有针对性, 又有实效性, 在上课前将学案发下来;课堂上, 学生结合学案研读文本, 拓展文本, 小结感悟, 训练巩固, 学生要在课下进一步完善、整理、订正, 完成后收齐上交课代表, 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批阅。
两次批改,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案补充完善情况加以了解和评价, 教师尤其要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出错的题目进行批阅, 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两次批改, 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 做题方法技巧的点拨, 对于解题方法和规律及时补充, 切实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语文学案 篇9
学案, 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 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 由师生共同完善。
学案导学, 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突出学生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 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培养, 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一、“学案”的编写特点
1. 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 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 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 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
3. 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4. 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
如课堂提问、习题设置等思维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关注每一个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二、“学案”的编写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 教师就要讲民主, 变讲堂为学堂与讲堂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
2. 创新性原则。
坚持创新性原则, 在教学方面, 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 不仅传授知识, 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 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
3. 指导性原则。
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在学案编写中, 学法线贯穿始终, 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 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4. 探究性原则。
“导学学案”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案的“问题教学”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 在积极的思维中, 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
5. 开放性原则。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有开放的思路, 宏观的视野, 不断更新、完善。
6.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实践第一, 教、学、做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创新。
三、“学案导学”的课堂操作模式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激情导入→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1. 通过与当堂教学相关内容的连接, 借助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前期阅读经验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依据示案自学情况, 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学案”后, 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 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 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 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 思考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在尝试中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3. 教师精讲点拨, 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 抓住要害, 讲清思路, 明晰事理, 并以问题为案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扣标整合, 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 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 评价学生课堂表现, 起导向作用。
5. 当堂达标训练, 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 教师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 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摘要: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加强能力培养, 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我校积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即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学案 篇10
一、以“精”制胜, 备好教学案
备课应力求做到精心、精准、精一。
精心就是在备课时应地毯式地准备, 不但备教材、备大纲、备学生, 还应备习题、备教室中现有的设备、备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比如《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散文, 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文章开始和结尾都写到《高山青》和《大海啊, 故乡》这两首歌。这时, 如果教室有音响设备, 在授课时播放这两首歌, 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没有音响设备, 在上课时还想运用这两首歌, 那么我们就应去学唱, 高歌《高山青》导入新课, 这样的气氛也许更好。所以说精心就是在备课时事事俱细, 力求备课价值的最大化。
精准就是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所备内容的准确性, 不能对所备内容似是而非, 教学目标和所备内容不一致, 等等。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三维目标, 准确到位地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设定重难点。有时教参所设的难点对于学生已然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而学生真正感到难的问题却未涉及。这时, 老师在备课时, 就应适时调整。所以精准的内容、条理清晰的内容、难易适中的内容是一堂课富有实效的关键。
精一是很多老师, 尤其是语文老师在备课中不能达到的。因为不少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总是想面面俱到, 总怕挂一漏十, 总在责备求全, 恨不得每个字、每句话都备到自己的交流案中去。试想课堂时间就45分钟, 我们要在这45分钟中做到面面俱细, 且要达到有效, 谈何容易。所以在备课时, 我们可根据文章的体裁、内容、所要折射的思想和知识点,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 在备字、词、句、篇、章的时候大刀阔斧, 留下最言简意赅的内容。而对于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 从大局出发, 同样可以做到精一。如《我的母亲》, 我们可把重头戏就放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这样老师备得精一, 学生学得也专一, 达到有效课堂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要注意的是, 这样精简内容的备课, 一定要做到统筹安排, 精心策划。要做到对初中三年甚至小学和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都了如指掌, 还要对其考查的内容熟知, 这样才能确定每篇文章的精一内容。
二、“活”字当先, 讲好交流案
要想花样迭出, 讲好教学案, 并不是易事。一是备课要精心, 二是要善于驾驭课堂, 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根据精心备好的交流案, 结合学生学情, 不断变化教学方法, 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处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不断提升课堂的新鲜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自主、自发学习。如《幽径悲剧》这篇文章内容对学生来说较难, 我就侧重让学生多读课文, 每次阅读时都根据交流案设定具体问题。一遍、二遍、三遍……终于学生在自读和我的引导中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悲剧”的涵义, 从而真正体现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而在教授较简单的篇章《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 我在授课前再次根据交流案, 由一位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去教学, 那节课学生学得极其认真, 原来他们喜欢这样的“小老师”。又如《司马光砸缸》一文,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司马光遇事沉着, 机智救人, 并要求学生向他学习。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活”的课堂, 教师会根据课文情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唤起创新的冲动。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些方法中谁的方法最好, 为什么?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活跃, 而且能丰富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的课堂时而让学生闭眼想象, 想象文章中美妙的画面, 让他们身临其境;时而让他们歌唱, 歌唱亲情的浓烈, 感悟亲情的真挚;时而限时背诵, 背诵千古绝唱, 训练他们的背诵能力;时而激情昂扬的演讲, 时而奋笔疾书, 时而激烈的争辩……为使学生学得不枯燥、学得有效, 我不断更新教学模式, 更新授课方式。
三、正确引导, 用好交流案
1. 通读全文, 做交流案。
通读全文, 即预习课文。预习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内容、思想、构思、语言修辞等信息。首先, 通读课文, 解决带拼音的字、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 标注段落, 划分层次。其次, 快读课文, 总结文章内容和提炼思想情感。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还可让他们三读文章, 了解文章的构思、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在结束预习后, 细读交流案, 做交流案。这里不是全做, 交流案中的自主学习必做, 而对于合作探究内容可选做自己会做的内容, 或可做自我喜欢探究的内容。
2. 认真听讲, 改交流案。
在正式讲授新课时, 我要求学生准备两支笔, 一支蓝笔, 一支红笔。在听讲的同时, 拿红笔对已经做过的内容正确的打钩, 错误的改正。而对于没做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认真聆听后或共同合作后进行认真填写。
3. 课后, 写好学后收获。
教学在激烈紧张却又轻松愉悦的气象中结束了, 我会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学后收获。学后收获一般从文章内容、所学到的知识点和方法、文章对自己的启示等方面着手进行编写。
语文学案 篇11
新课标下的备课应该是一种生成性学案备课。这种生成性学案备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它包括:单元的宏观指引――课前的学案预设——课中的教学调控——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备课——粗线勾勒
课前备课即学案预设,要粗线勾勒。当然,学案预设强调粗线勾勒,不等于不要精心设计。
1. 学案思路的设计。学案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酝酿、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学案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如《碗花糕》的三个环节设计是:(1)初读课文把握情节,领悟人物人性美。(2)精读课文品味细节,体会人物人情美。(3)品读课文鉴赏章节,鉴赏作品艺术美。
2. 主要问题的设计。作为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文本,它的解读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要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能引起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如《碗花糕》的问题探究设计分别是:(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哪些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征?(2)文中的场面描写生动、传神,请你从文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场面描写,和同学一起品读,并说说你喜欢这段场面描写的理由。(3)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
3. 能力训练点的设计。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宗旨和归宿就是为学生打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理解”和“运用”两相比较,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一个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程度的反映,运用集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表达上。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如《碗花糕》的能力训练点设计为:另选一个自己熟悉的身边生活场景,仿照此段写一个场面。设计意图是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散文,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并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二、课中备课——相机调控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如何调控,叶圣陶先生说过“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察言观色,根据具体“学情”进行教学调控。叶老还说过,学生“思之而不得,则为明讯之”,“提问不能答,提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便是我们要调控的点,以此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后备课——专注反思
教学反思是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结合实践,笔者以为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及应用 篇12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的依据
1.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以“学”为主, 这种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的“教”为辅, 它摆正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变了, 但是学生学习的每一步必须有老师引导, 教师要策划学生自学的策略, 要发挥主导作用。
2.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其实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 反馈对象只局限于学优生的现象。因为合作交流时学困生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收获, 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学优生的帮助, 而学优生自己也会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双方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此外, 检测达标题为巩固训练题、提高训练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 能够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事实证明, 认识从实践开始。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学生就会“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 这个过程符合认识实践规律。
4.有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疑难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这就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即自主创新,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 主要从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导学过程。
两个课时的导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导语要富有激情, 用时要短, 要很快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
2.自主学习。
(1) 学会读书。自己尝试读书;自己练习读书, 要求读正确、通顺。
(2) 学会识字、识词。我会读生字;我会给生字组词 (同桌交流) ;我会记住难写的字 (同桌交流) 。
3.自学展示, 质疑问难。
学生展示自学收获, 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4.自主探究。
让学生带着疑难问题读书, 要求学生读书必须做批注 (教师有计划地教给读书、学习方法) 。
5.互动交流, 精讲释疑。
学生交流读书所获信息;教师根据学情, 引导读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后仍然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要精讲释疑, 解决疑难问题。6.完成作业。
字、词训练 (一至六年级) 。
问题训练 (教师设计习题, 四至六年级) 。
第二课时
1.提出自学目标、内容。
教师根据内容提出自学内容、自学问题。
2.合作探究。
自主读书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教师抽查) 。
3.讨论问题。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书, 后交流讨论, 再点评、引导, 再进一步深入阅读。
4.收获展示。
我会读, 我会写;
我会说, 我会问;
我会背诵, 我会复述;
我会反思, 我会总结。
5.检测达标, 内化迁移。
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
设计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问题;
教师精讲, 引导反思, 指导总结。
6.拓展延伸。
小练笔 (一二年级写话, 三四五六年级写段或篇) 。
主体阅读 (推荐课外读书) 。
7.板书设计。
体现实用性、启发性、艺术性。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基本操作要领
(一) 新课揭示, 预习检测。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需要揭示课题和预习检测的内容, 其余部分由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检测内容并做预习展示。
(二) 出示目标, 指导自学。
1. 明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针对制定的本课时重难点, 设计出一些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先自主学习,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完成学习目标。
(三) 相互交流, 展示成果。
1. 展现自我。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大胆地发表在自学过程中的见解, 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
2. 评价反馈。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 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尽量由学生相互探讨解决, 必要时要精讲释疑。
(四) 穿插巩固, 因材施教。
1. 教师要针对上一环节学生在展示中反馈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提示。
以学习目标为主, 引导各小组进行探讨。相互纠错, 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精讲释疑。
内容要精, 要有针对性, 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方式要精, 要有启发性, 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 需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
1. 检查训练题要精, 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 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 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给予校正, 做出讲评。
讲评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要适时提问学困生, 让他们反馈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 师生共同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3. 检测达标题要分为巩固训练题、提高训练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 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导学一定要着重围绕“出示学案, 指导自学;自学检测, 讨论交流;精讲释疑, 当堂训练”三个主要环节展开,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不能模式化, 要以学情为依据, 不断调整教学, 有效导学, 这正如父母教子学步, 要有牵、有扶、有放。
附:语文阅读要诀
一读二看三批注, 生字词语查字典;
文脉顺序要理清, 内容梗概要把握;
细细品读字词句, 表达技巧要迁移;
【语文学案】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学案08-15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10-10
八下语文学案答案08-25
九年级语文学案10-20
初中语文学案要求发08-21
部编版一上语文学案05-28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07-03
射洪中学2018寒假高中语文学案107-16
语文活动5 教学案11-06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