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导向

2024-08-01

应用导向(共12篇)

应用导向 篇1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是指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 综合分析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 并分局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 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并以此为出发点, 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 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 将对风险的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舞弊风险、控制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须应用到各个企业中来, 做到预期风险、合理控制、改善提高。随着我国审计风险准则的修订与实施,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已经逐步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渡, 风险评估模型也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运用起来, 加强重视了解测试, 正确运用分析型测试, 科学把握审计质量, 紧紧围绕审计目标, 运用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力, 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而对于我国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困难, 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加强制度的完善化、市场的控制化、行业的规范化, 使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形成新的体制, 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 以制度导向审计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制度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 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制度导向审计的深化, 由此看来, 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导向审计的不同点表现为:

(一)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 仅根据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是一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而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根据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多种风险因素的评估, 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风险评估一般分成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的错误和员工舞弊有关, 而固有风险的高低则关系到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仅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而风险导向审计在评估控制风险的同时, 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 以此来揭示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二) 风险导向审计充分应用审计抽样

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运用抽样审计技术, 但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加以量化, 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来说, 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抽样技术是完全遵循随机原则并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而实现的更完美意义上的审计抽样。当然在这样的审计抽样中, 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的控制能力较差;重要的数字遗漏, 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 项目的流动性强, 项目的交易量大, 经济环境萧条, 财务状况不佳以及抽样本身存在的技术局限性等。这些风险的控制和不确定因素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正确的专业判断来加以解决。

(三) 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分析性测试方法

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涉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不同的是, 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为核心, 依靠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决定实质性审查。风险导向审计则仅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了解, 评估控制风险, 而这只是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之一, 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才能确定实质性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对于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 应当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中:在审计的计划阶段, 分析性复核程序帮助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的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及意外波动, 以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在审计的实施阶段, 分析性复核不仅仅是其他实质性测试的一种补充, 也可能是审计中获取有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在审计报告阶段, 分析性复核程序被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因此,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 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 严格控制报表分析, 不是单单的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而是充分借鉴了现代管理方法, 将管理理念运用到分析性复核功能中去, 常用的分析工具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 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 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 风险评估不再是单一的评估, 而是综合性评估。

(四) 风险导向审计关注内部控制以外的风险因素

制度导向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 但它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风险导向审计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外, 对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均要进行测试, 测试范围更为广泛、全面。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 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主要有:

(1) 经营风险。由于对持续经营的考虑, 经营的失败也往往带来了审计的失败, 这样的经营风险越高, 产生的审计风险也越大, 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从经营风险中去考察财务报表, 更能有效的发现报表潜在的重大错误, 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 也就是说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 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另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 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2) 证据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审计结论的得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 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 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往往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来判断, 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这些都可能引起审计证据的不充足、不完全、不真实, 进而产生一定的审计证据风险。

(3) 环境风险。对环境风险进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的优劣, 如经济形势、行业情况以及客户所面临的风险和最高管理人员的品行、经营思想及经营作风带来的控制环境风险, 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情况、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等带来的工作环境风险, 都会影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4) 管理风险。风险审计导向过程中也会涉及制度导向审计,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进行测试, 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人员是否对执行情况作出合理判断, 并提出建议和要求其作出必要的修改, 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被非法因素干扰等。管理层舞弊是审计人员最大的敌人, 但缺少管理者的配合, 审计工作将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了解管理当局是否有诚实正直的品质以及发动员工配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 法律风险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就是缩小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差距, 规避审计风险, 减少审计风险损失。理论上, 只要当审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 就可以终止审计实施阶段并签发审计报告。因此, 在法律风险是有限的前提下, 就会产生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当法律风险较高, 可能引起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注册会计师可能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提高审计质量;当法律风险较小, 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偷工减料, 甚至对被审单位的违规问题视而不见。有限的法律风险极低会引起审计师道德风险问题, 并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

(五) 风险导向审计看重会计师的综合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对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要求很高, 不仅要具备很强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很高的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 并能够胜任咨询业务, 针对不同的客户分析其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 这样的咨询过程需要会计师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另外风险导向审计还要求会计师了解企业情况, 如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导向和企业的深度广度, 如企业所在的宏观环境、产业链结构、机器运作情况和员工上班情况, 这些都可能是会计师风险评估和审计测试的范围, 会计师不但要关注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 而且要关注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 这就要求会计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 合理利用整个社会的知识资源。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困难

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而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并且在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实行, 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

(一) 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发展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其自身发展尚不完善。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和完善, 即使是审计理论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国际机构都还未构建起一套成熟、完善的科学体系, 而且这一理论尚需实践的证明。随着安然-安达信事件发生后, 不断有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质疑。所以,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自身还需继续发展完善, 故而在中国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效益的问题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成本效益原则是其生存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成本能够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如果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需要扩大其关注的范围, 这必然导致审计时间和成本的增加, 而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往往很难通过增加收费来弥补增加的成本。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其收益, 就有可能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三) 审计过程中信息系统建设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首先,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 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 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通过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按照国际惯例, 大多数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而在我国, 还有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的能力, 这必然妨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如果能大量开发和运用审计程序软件,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 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核对, 这样大大加快了审计速度, 节约了一定的审计成本。而我国目前不仅不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 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现阶段在我国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不切实际。

(四) 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的制约问题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 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在我国,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 这更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有无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 这种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全面实行。

三、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对策

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起步较晚, 实施全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有计划有系统, 逐步开展工作

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发展时间不长, 我国仍普遍使用着制度导向审计, 并在逐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理论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关于在我国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计划, 研究出适合我国推行的发展方案, 先以一些典型的机构为示范单位, 如银行、证券公司、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 从小范围开始实行并不断完善, 以此来提高全国的风险审计意识, 逐渐带动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体发展。切勿不切实际的、在全国范围内盲目开展。

(二) 汲取先进方法, 有效降低成本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上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竞争日益激烈, 价格优势也成了竞争的优势。在节约成本方面可以向西方国家的事务所学习, 如分析性复核最关注的是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 从而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 而不是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要经过常规审计程序。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任务量, 进而降低审计成本。

(三) 提高人员素质, 强化审计软硬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更高, 审计人员应当全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培训, 开展定期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工作, 并加强审计软件的投入学习以及审计硬件的更新换代, 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 改革审计制度, 完善审计准则

虽然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考虑到了风险因素, 但更多的仍是制度导向审计, 所以应对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进行适当的修订, 如进一步增加对审计风险评估的诠释, 将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先进的分析技术纳入独立审计准则中, 在考虑审计程序完整性时更多地关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等, 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要求。

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 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 因此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 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 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 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 《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2]常郧、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3]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4]钟卫:《国企内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8期。

[5]邹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舞弊审计程序》,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6年第3期。

[6]肖典鳌、张庆、管劲松:《审计风险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版。

应用导向 篇2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1.1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

1.2 行动导向的含义

行动导向是根据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1.3 行动导向教学的价值

行动导向教学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

行动导向教学法标志职业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结构化教学范式向行动导向的教学范式转变。

1.4 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

行动导向教学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化的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

1.5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1)创造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背景。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有模块化课程、模拟实验室、立体式教材、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等,要有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满足教学方法的需要。(2)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工作过程,建立综合性课程(将多个学科融合成一门课程),将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以学生自我管理的学习形式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完成课程的同时直接上岗。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6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是一个教学论方案,强调完整的学习过程是获得对事物处理时的完整性行动,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行动导向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1.7 行动导向教学的七个典型特征 第一,行动导向教学是全面的。

(1)教学要借助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根据实现预定目标的需要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而不是学科体系;(3)选择整体性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和结对作业、项目教学、讲述、舞台表演、造型、角色扮演、演练、试验、社会调查等。

第二,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第三,行动导向的学习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可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第四,行动导向的学习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学习的兴趣。

第五,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

第六,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开放。

第七,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行动导向表 现 特 征 教学的特征 项目

教学内容 多为结构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学生 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知识迁移,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

组织形式 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

教学方式 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 教师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习惯学生独立学习的工作方式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跨职业的能力,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显性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完成教学。

2.1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高职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与计划,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自主学习、践行、操作,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追求是: 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2.2 项目教学的基本特点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1)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项目教学中,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在项目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具有运用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知识。

(2)学习过程的参与性 从实践中看,项目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

(3)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在项目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项目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

(4)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项目教学的教学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和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

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评价主体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2.3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项目的特征

(1)具有职业工作的典型性和基础性,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具有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2)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3)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直接相关;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具有一定难度,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2.4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项目设计要素

情境要素 任务要素 组织要素 过程要素 资源要素 评价要素

(1)情境要素

由于情境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真实事件或真实事件的模拟,不同的情境将引出不同的问题,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完成项目任务。(2).任务要素

项目任务要涵盖一定的知识内容,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任务。(3).组织要素

项目教学法最常见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实现“角色扮演”。(4).过程要素

学习的过程不能局限于书、课堂、网络,而是模拟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5).资源要素

根据项目学习对资源的需求,教师需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大量有效的“预设资源”和“相关资源”。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己构建和组织资源。(6).评价要素

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努力做到不同的项目,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

2.5 基于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的特点是:

(1)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

(2)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3)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2.6.行动导向下的项目教学的过程

准备

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要完成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与论证。教师起主导作用.实施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并不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评价

(1)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

(2)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动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3)评价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4)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动和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2.7 教师角色的转换

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 学生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 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 外在动力十分重要

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

项目教学

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 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 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是关键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行动导向来确定大方向,然后按照教学规律,将大方向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行动。这些行动形成适合学生行动的台阶。学生在一小步一小步地攀登过程中,不知不觉到达了顶点。

这个过程其实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但在每个小的台阶前,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具体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掌握更新的知识。

观念性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屮的“项目”就是教学的内容,教学中所选的项目一般为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项目。

•要完成一个项目必须调动完成项目所需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因此项目教学法具有综合性,并非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每项技能都能运用项目教学法。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项目教学法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叫做“教学项目”。所谓“教学项目”,即“为教学目的而开发的„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与工作中的实际项目并不完全等同。

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做,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项目教学要求,将专业教学中的教学项目一一找出来,并按照恰当的顺序进行编排。

在确定教学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设计项目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后,可以概括性地了解所学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胜任这些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2)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宜。

确定项目时,既要考虑教师的自身能力,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的项目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项目,也是学生乐意去做的项目。一般,项目的确定有两种基本方式:低年级时,由教师确定;高年级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自己确定(3)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德国的职业学校,项目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它来自于企业的真实课题。

项目教学的几个教学环节

1.项目教学准备期

教师准备

(1)应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相关的知识及案例,了解所选企业相关情形和背景状况(2)制定好项目工作计划和项目活动评价表等指导性的资料(3)要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大会,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

学生准备

(1)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2)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提前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一定相关知识(3)获取相关企业资料,为进入企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项目实施阶段

(1)对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项目开发小组。组员人数要适中,一般每个小组确定6-8个成员,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以及负责本组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监督实施等各个方面的工作。(2)按计划完成项目。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

3.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

(1)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2)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

初中语文“问题导向”应用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善问  应用实施

一、问题导向重在“导学”

马赫穆托夫是最早提出问题教学论断的学者,他将问题作为课堂组织结构的重点,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增进逻辑思维和认知成长。问题导向的关键在于“导学”,以针对性、主导性的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组织的导线,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理论也将问题作为重要课题来探讨,一方面强调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贯穿中是推进学生认知的动力,另一方面强调问题的生成是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对于问题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从问题的梯次、基本形态及表征上有序展开。如有些问题由教师主问,有些问题由学生主问,有些问题由师生共同发问。对于问题的组织与生成,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具体内容,特别是对于“预习”环节的实施,注重从预习的导引、训练中强化学生对问题导向的理解。

二、教师的“善问”

《学记》中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是“善问”,问题的设计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的认知形成意义重大。教师在“善问”意识培养上,主要从问题的提出、合理的假设入手,在保证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领悟深度。

我们以《乡愁诗两首》为例,分析善问的基本要求。第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预习和自读中来感性理解这两首诗,从自我的感情上来品评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结构及妙处。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掺插进行,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利用配乐朗诵方式展示课件,教师在朗诵完成后,将学生作为对象,提问学生哪一首诗最喜欢?接着对学生在欣赏诗人的作品时,哪些字、词不理解?对于学生的情感感受,有什么自我认知?第二阶段,将本文的诗歌与余光中的《乡愁》以及席慕蓉的《乡愁》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在诗歌的意境表达上,哪首诗最能打动人?期间,要鼓励学生从自我感知中发问。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故乡的竹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对于该问题的设疑,教师可以将之转向给学生,让学生们来探讨。有学生表示:月亮升起的时候,多是人们望月生情的时刻,吹笛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来表达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有学生设疑:为什么乡愁总是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相连?为什么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没有年轮的树是不存在的,对于乡愁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就好比没有年轮的树一样永远年轻,挥之不去。从本例的问题设疑及提问导向上,学生的提问层次也十分广泛,并未进行明确的限制。当然,学生的提问并非无休止的延续,而要从问题的审视中,从问题的必要性、可行性上来及时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问题的导入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预先安排,特别是学生的发言应该预先准备。初中阶段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鼓励学生从自我意识上表达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负责、勇敢、自信的学习品质,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初中语文问题导向教学中的误区

初中语文的问题导向教学,从课堂结构安排上要把握整体性和具体性特征。对于实施中的常见教学误区要加以审视。

一是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开展问题导向教学,隐性线索是教师通过有序的创造对话来解决问题。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并非都在于解决疑问,更多的是借助于问题背后的思维启发,来传递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从已有问题基础上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参与性。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并非止步于“问题的结论”,教师要从提出问题的过程及解决方法上,从倾听、细节思考来关注学生的情态变化。如在《生命、生命》教学片段中,对于文中所举的事例,小虫子、小瓜苗的生命能否调换顺序?存活几天的小瓜苗为什么说“擎天撼地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尽管显得琐碎,具体问题的并未真正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情境的营造,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是简化“教学过程”≠简化“认知过程”。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有学者强调“减负增效”概念,片面追求教学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实际。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有意义的学习上,对于知识、学生的情态及思维训练,不能从简单的知识传递中来灌输。化繁为简是通过对文本的透视与阅读,从精心组织的教学任务中来启发学生针对性的训练。

三是学生提问≠学生的质疑。问题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问题作为课堂组织的线索,鼓励学生从问题中来增强意识。但对于学生的提问,并非就是质疑。质疑属于提问,但质疑并非等价于提问。在学生发问时,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理解的基础上来提出问题,倡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做出理性的发问。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在学习后提出“对济南的感受”,这一问题严格来讲属于非语文问题,很多学生没去过济南,也就是说这一问题纯粹属于课堂“误导”,不仅降低了课堂氛围,也难以从中将语文教材与所传递的信息建立综合。

可见,问题导向教学,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及表达中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从示范、组织、鼓励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 篇4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所谓行动教学法指的是通过以行动或者工作任务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主导发展方向。鉴于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是偏重于今后职业工作, 所以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当更多地考虑工作的开展过程要依照职业工作来进行, 以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完整的职业行为能力。具体而言, 行动导向教学包含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文本引导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从而实现学生认识自我、激发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目标。

二、行动导向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 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 在理想的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 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目标:不是看学生的成绩排名, 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让学生作“一个有能力的人”。

教学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 是跨学科、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

教材模式:不是有限的知识陈列, 是如何去做的引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6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行为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 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教师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即以传统的主角知识灌输、教学组织领导者变为行动的引导或咨询、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

交流方式 (教学方法) :不是单向地灌输, 是双向地传递和互动。

激励手段 (效果控制) :不是靠分数激励, 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三、行动导向法在《仓储作业管理》中的应用

《仓储作业管理》是一门再现物流管理过程操作控制管理的实用性课程, 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行动能力与社会能力三位一体。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对《仓储作业管理》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改革, 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 职业技能的“三位一体”的涵养方式

依托国家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 《仓储作业管理》的职业技能在该示范性平台上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涵养方式:构建了课内专项学习情境,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及校内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职业技能涵养新模式。课内的专项学习情境、职业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的是横向以点带面的能力培养平台, 而结合校内实训之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的是认识实践螺旋式的上升的纵向培养平台。校外的实习基地既有专业职业素质培训基地, 也有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 从而能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 重构教学内容, 设置学习情境

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工作实际过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重构《仓储作业管理》课程内容。通过对仓储型物流企业的调研分析, 按仓储的不同货物为载体, 设置两大学习情境:普通货物仓储作业管理和特殊货物仓储作业管理。每个学习情境解决不同仓储管理对象的实际作业问题, 每个情境按仓储工作流程分成不同学习的模块。这两大学习情境涵盖了仓储管理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也自成体系。

(三) “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行动应该由导向、执行和检验构成, 可以分成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和评估。

1. 资讯。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给出工作任务, 提出任务要求, 对于较为复杂的工作过程来说, 通常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

2. 计划。

利用行为导向法帮助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安排时间进度。

3. 决策。

利用小组式学习法, 各小组分别提出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 每个小组选1名同学上台陈述本组的实施方案, 师生共同讨论后进行分析比较优化, 最终选定合理、科学的最佳方案进行实施。

4. 执行。

学生按照工作计划,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巡回指导, 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

5. 检查。

项目完成后, 针对最初给定的工作任务要求进行核对, 检查项目完成情况, 如有不符的情况, 进行分析和修改。

四、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

(一) 学生活动过程的展示

在项目设计教学中往往需要进行结果的展示。由于班级规模的原因, 学时按2节课自然分割, 使学生活动的效果展示不充分, 导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这个部分显得虎头蛇尾, 使整体活动缺乏有效的连贯。通过增大各小组的人数来减少活动的组别从而减少展示的时间, 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 但这种做法本身也带来新的问题。如因为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导致学生活动组织效率低下, 甚至部分学生无法参与的局面。

(二) 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有更多的要求,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行动导向法的效果未如人意, 但通过教师下场锻炼和教学方法集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总之, 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作业管理》项目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置身真实或仿真的工作中, 亲自尝试订单处理、搬运、出入库操作、拣货、盘点、配货等不同工作任务, 生动客观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多维度的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 适应行业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为核心, 教、学、做合一, 工学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在教学实践项目的设计上应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或仿真的工作中, 亲自操作有关业务活动, 可生动客观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问题。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维度的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 以适应行业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园.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

[2]肖许国.浅谈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5)

[3]郑建萍.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理论和问题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9)

应用导向 篇5

论文 关键词: 项目导向法 应用过程 推广意义

论文 关键词:项目导向法应用过程推广意义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实践能力强,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将设计师构思转化为方案图和施工图,是当前建筑企业对高职类建筑设计人才的具体岗位要求。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就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旨在使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第一线,结合具体项目的设计特点、设计过程、设计规范组织生产型实践教学,一步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与施工图绘制,使之具备设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项目导向法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项目指以设计生产一线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课题为教学任务,它满足以下条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这里,不再以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二、选取项目导向课题的原则

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技能的详细调研分析发现:企业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再选取项目课题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项目课题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项目导向法教学法针对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项目课题应具有涵盖性,设计课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应涵盖教材内容,并且包含建筑设计专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最新技术。

3、项目课题应具有问题性,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启发学生思考与研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在项目课题的选取上摆脱了以往“大而空”的虚拟设计题目,而采用学生毕业后将最多遇到的大量性实际项目如住宅、会所、办公建筑等题目,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岗位需要。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一)分解项目课题,关联知识点

由于项目课题综合性较强,因此教学中应分解课题,形成具体任务。课题的分解主要基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形成“原理掌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一个学习目标,最终通过这些具体模块的完成达到总的培养目标。分析每一模块所关联的知识点,建立在设计任务解决基础上的知识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化学习。

该阶段的重点是对每个模块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详细分析,将项目案例与每一个专项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并由教师通过课堂与施工现场对应教学,推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建筑技能的掌握。

(二)优化教学过程,以项目导向驱动问题解决

教师提出具体项目课题,并以工程设计实例讲授原理规范,使教学实例更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通过对项目课题的逐步深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再以评图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项目导向在会展物流中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会展物流,项目导向,物流系统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展业也随之兴起,进入九十年代,会展业的数量和规模都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发展。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展会”等大型博览会在国内都有比较大大影响,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也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领域向世界全面开发,会展业也成为追逐的热点。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把会展经济称为与房地产、交通和汽车工业并驾齐驱的“新经济”模式。但是纵观各种文献,专门有针对性的对会展物流进行研究却很有限,鉴于会展物流的特殊性,对于会展物流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会展物流定义及特征

虽然已经有学者给出了会展物流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在对会展物流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从而限制了对会展物流进行深入研究。会展物流是指展销产品从参展商经会展中转流向购买者的物理运动过程[1],也许这是对会展物流最直观的看法。会展物流是为满足商品展览的需要将展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及时准确的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的运回的过程[2],该处作者扩展了会展物流范围,把会展物流的回程物流作为会展物流的一部分。会展物流是指展销产品从参展商经由会展中转流向购买者的物理运动过程,它是展销活动供、需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组织者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后勤保障功能的服务,由会展组织者在综合会展现场多个供需对应体的信息要求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协调的会展物资流通体系[3],该定义提到了会展物流整合,提出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是目前见到的较完整的关于会展物流的定义。但是以上定义在会展物流的内容、会展物流的组织架构以及会展物流的特征的认识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足。

本文结合以上对与会展物流的定义认为,会展物流是为完成会展项目目标,由展销活动供、需双方以及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相关政府监督组织参与,驱使参展品从所在地流向参展地并在参展结束后流向目的地过程,并由此所产生的资金、信息和人员流动,具有独特性,属于项目物流的范畴。从以上定义上可以看出,会展物流具有以下特征:(1)高度复杂性,参与地组织众多,包括会展供需双方,众多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及政府监管组织。(2)时间紧迫性,必须在会展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结束。(3)非常规性,是指由于会展内容的不同,驱使不同的会展物流在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差别。(4)一次性,对于某些会展由于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再次举行,依附于会展的会展物流具有一次性。

广义的会展物流系统应包括会展选址、展会场馆内的规划和布置、会展住宿和交通等,本文的会展物流系统是基于给出定义的狭义的会展物流系统,是驱使参展品从所在地流向参展地并在参展结束后流向目的地过程,并由此所产生的资金、信息和人员流动。

项目导向下的会展物流系统及研究框架

克利福·德格雷(Clifford F. Gray)和埃里克·拉森(Erik W. Larson)在项目管理教程中把项目(project)定义为一种复杂的、非常规的和一次努力,受到时间、预算、资源以及设计用来满足客户需要的性能规格的限制;并把归纳出项目的的五个特征,(1)明确的目的,(2)具有起点和终点的明确生命周期,(3)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4)独特性或者非常规性,(5)独特的时间、成本和性能要求[4]。

相比较会展物流特征和项目的特征,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使用已经成熟的项目管理系统方法来对会展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成为可能。项目管理体系方法是指通过沿着项目的生命周期的前三个阶段对项目、项目管理过程及项目管理的分层结构的管理,在项目结束后向客户提交了承诺的项目产品,并因此获益。整合了内外部环境的项目管理体系方法把公司战略、参与各方、项目策略作为纵向剖面的基础上,把项目划分为建议和启动、计划和评估、实施和控制、收尾四个阶段,通过对战术和策略的运用,实现对项目时间、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最终实现项目的综合管理。基于项目导向的会展物流系统管理是依据项目周期理论把会展物流系统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通过在各个阶段上的不同输入和输出,进而对会展项目进行更加有效管理的一种方法。

*本研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GW2006-TB-015)。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案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25-27

[2] 张秦竹,会展物流系统的发展策略[J].经济物流,2005.9.33-35

[3] 周霄,会展物流特征分析与体系构建,http://www.lnsyt.gov.cn/newinfo.asp?id=1086.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篇7

1地质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研究

国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已经成熟, 具有先进而完善的地质导向硬件工具和与之配套的随钻地质工程参数解释与地质导向应用软件系统, 但由于技术垄断, 我们不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地质导向钻井核心技术。为了在现有仪器基础上有效地实施地质导向钻井, 进一步提高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的有效穿透率和油气采收率, 弥补国内地质导向工具测量传感器距离钻头较远、应用软件系统存在空白等实际差距, 依托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地质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研究”开展了地质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系列研究工作。在研究内容上, 该项目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1水平井地质导向测量参数随钻解释系统研究

在文献调研和方法研究基础上, 结合LWD仪器在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 以带自然伽玛和电阻率两道参数的LWD系统为依托, 以实时地质参数为研究对象, 以地质测量参数实时解释为研究目标, 研制成功了水平井地质导向测量参数随钻解释系统。通过开展随钻测井资料标准化和斜井校正方法研究, 实现了LWD曲线与直井曲线的对比分析;利用随钻测井资料与相邻井对应层位测井曲线上具有相似性为基础的相关对比技术, 从方差分析和极值分析的角度出发, 采用一种直观实用的适合于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类曲线分层的数理统计法-极值方差聚类分层法, 完成了在钻井的储层自动划分以及与邻井层位的对比连线;根据目前随钻测井资料不全的实际情况, 综合利用在钻井自然伽玛、电阻率和邻井资料, 建立了无孔隙度测井资料条件下的孔隙度解释模型,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无孔隙度测井资料的缺陷, 从而实现本井钻遇地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的计算和储层评价及流体性质判别, 进而实现了随钻测井资料的实时解释。

应用结果表明, 水平井地质导向测量参数随钻解释系统能够较好地指导油气藏评价和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施工, 并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2.2基于地质导向的水平井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研究

基于地质导向的水平井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是地质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地质靶点不确定条件下中靶优化设计研究、基于油藏可视化的水平井靶区轨道优化设计研究、水平井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研究和摩阻扭矩预测分析研究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一套准确而实用的中靶优化设计方法和基于油藏可视化的轨道设计方法, 开发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模块, 解决了基于地质导向的水平井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问题。同时, 对待钻轨道设计和靶区轨道设计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将任意情况下的轨道设计分解为8个基本计算模块, 通过调用某个计算模块或某些计算模块的组合可以完成任意待钻轨道和靶区轨道设计。

建立了油层垂深不确定条件下以“油层穿透率最高”为目标的地质导向水平井中靶优化设计模型, 开发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模块, 有利于提高靶区水平段油层穿透率;建立了地质导向水平井轨道参数优选模型, 使得设计轨道具有最大的适应油层垂深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出了弹性杆挠曲线法设计多目标靶区轨道的新概念和弹性杆挠曲线法靶区轨道设计方法, 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 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模块, 并与其他方法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多目标井靶区轨道设计方法;针对水平井矢量靶的特点, 建立了水平井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理论模型, 开发了相应的设计模块, 解决了水平井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中的矢量中靶问题;改进并完善了摩阻扭矩计算理论模型, 开发了管柱在井眼中的摩阻扭矩分析计算模块。

2.3地质导向钻井随钻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

目前我国通常应用的地质导向仪器的测量传感器距离钻头普遍较远 (约为8~20m) , 一般情况下电阻率距离钻头最近, 伽马次之, 井眼姿态测量传感器距离钻头最远, 这就严重制约了钻头处工程和地质参数的准确获取, 也不利于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的有效穿行。地质导向钻井随钻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就是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展的, 并重点对井眼轨迹参数随钻估计和预测、导向标志层随钻预测、目标层随钻预测、地质导向钻井随钻预测软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基于地质导向钻井的测量盲区井眼轨迹参数随钻估计和井眼轨迹预测方法研究, 分别提出了基于Kalman滤波的井眼轨迹参数实时估计和预测新方法以及基于支撑向量机统计学习理论的井眼轨迹预测新方法。实践表明, 轨迹预测新方法不仅提高了BHA测量盲区的轨迹预测精度, 还可以进一步预测待钻井眼轨迹,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地层可钻性级数 (Kd) 反应了钻头所在地层的岩性, 在钻井的过程中通过获取Kd参数, 可以实时判别钻头是否钻遇盖层或是否穿出目标层。通过研究地层可钻性随钻估计问题, 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层可钻性级数估计理论与方法, 以便利用地层可钻性作为判断钻头是否在目标层钻进的依据。

在薄油层或有复杂褶皱、断层的油藏中, 如何确定目标层的位置、走向和厚度是地质导向钻井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利用Bayes估计理论对地质导向钻井三维地层建模和随钻实时修正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基于Bayes估计理论的三维地层建模和随钻实时修正方法, 并利用模拟数据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沃尔什变换的测井曲线分层新方法。

2.4基于地质导向的井眼轨道设计与井眼轨迹控制软件研制

在常规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和井眼轨迹控制软件基础上, 通过集成和衔接相关功能性模块, 编制出了基于地质导向的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和井眼轨迹控制程序, 构建出了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平台。该平台除具有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和井眼轨迹控制程序的全部功能外, 增加了基于地质导向钻井的现场实时数据资源共享和远程实时决策、LWD曲线实时显示、地质导向测量参数随钻解释、待钻井眼轨道校正设计及地质导向钻井三维可视化等多个功能性实用控件, 能够把钻井现场数据及时传送到基地服务器及各相关终端上, 并将后续作业指令实时返回到系统平台, 实现现场实时数据资源共享和远程实时决策、随钻解释、真三维显示等功能, 承担着地质导向钻井软件平台的作用。

2.5地质导向钻井工艺技术研究

以地质导向测量工具为依托, 以地质导向随钻解释和地质-钻井一体化设计和施工软件为手段, 开展了钻具组合优化设计、钻井参数优选技术、随钻跟踪地质目标的井眼轨迹预测和控制技术等地质导向钻井工艺研究工作,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质导向钻井工艺配套技术。

实践表明, 自行研制的带两道地质参数的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与具有胜利特色的地质导向钻井工艺配套技术的有机结合, 成功地实施了地质导向钻井, 为薄油层、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等复杂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江国法译地质导向[J].测井技术信息.2000, 13 (1) :14~23.

[2]王同良国外水平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新进展[J].世界石油工业.1997, 1 (1) :37~41.

PPS导向系统的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TBM施工,PPS导向系统,方向调整,贯通

1 概述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辽宁省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规模为85.32km, 开挖直径8.0m的输水隧洞及附属建筑物。隧洞底坡1/2380。隧洞开挖施工采用岩石隧洞全断面掘进机 (Tunnel Boring Machine, 简称TBM) 为主钻爆法为辅的联合施工方法, 为解决隧洞长距离出碴、通风等问题中间设辅助施工支洞。隧洞的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混凝土, 永久支护采用拱板台车进行混凝土衬砌。该工程项目共分为六个标段。TBM2标段位于抚顺市新宾县境内, 设12#、13#、14#、15#四个永久支洞, 标段全长22460m。结合施工支洞的布置, 开挖工程分四个作业工区。每一个掘进区间掘进完成后随即进行隧洞二次混凝土永久性衬砌。

2 PPS导向系统组成

2.1 马达全站仪

全站仪是PPS导向系统的主机, 安装在比较稳定的隧道边墙上, 在系统计算机的控制下可以自动定向和测量TBM上的两个马达棱镜。

2.2 倾斜仪

安装在掘进机的机身上, 用来检测TBM机身的倾斜和滚动状况, 并将检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 通过倾斜及滚动改正得出TBM准确的走向位置。

2.3 系统计算机

PPS系统的计算单元。全站仪测量采集的棱镜数据和倾斜仪的读数经计算修正后以图片和数据的形式提供给TBM主司机。

2.4 马达棱镜

与机身固定在一起, 是系统的目标数据采集单元。

3 测量软件

3.1 全站仪控制程序

马达全站仪在系统程序的控制下, 将自动跟踪测量目标棱镜, 还定期的检查后视棱镜, 以便确定或更正仪器定向, 这个测量过程也包括全站仪测站和后视站点的稳定性检查。

3.2 坐标计算程序

无论何时一组数据被收集 (两个目标棱镜的测量结果和读取的倾斜仪的数据) , 系统将会自动计算一个新的TBM方向和位置, 所有的信息将以图像和数据显示的形式提供给TBM操作人员, 这样通过利用两轴倾斜仪便完成了一个独立的测量检查。

4 PPS导向原理

为了得出TBM的位置和方向, 至少需要确定TBM上的两个点。由于TBM的不断滚动和向前移动, 这两个点必须以三维坐标的形式体现, 而这两个确定的点就是安装在TBM前部的两个马达棱境。这两个棱镜相对于TBM轴线的位置关系在TBM安装时被确定并保持不变。全站仪通过在不同时段测量出马达棱镜的三维坐标来确定TBM机器轴线在隧洞内的实际位置, 从而指导主司机进行方向纠偏, 如图1。

5 导向信息的显示

PPS导向系统电脑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 系统元件采集完测量数据经过电脑进行自动计算处理, 最终以画面的形式反馈给TBM主司机, 如图2。

在屏幕的左侧是俯视图, 显示的TBM是一个缩小的黄色几何体, 它沿着红色的设计中线向前掘进。绿线表示历史掘距, 右边显示掘进里程, 左边显示TBM相对于设计中线的偏差。蓝线表示在设定的预测掘距内TBM的虚拟行走路线。

在屏幕右侧顶部是侧视图, 显示刀盘高程偏差值以及TBM轴线相对于设计中线的倾斜度。

屏幕右侧中部是TBM位置信息窗口。蓝色的圆点就是 TBM, 它显示TBM立体行走路线。大圆的颜色随着TBM中线相对于设计中线的偏差值而改变颜色, 当导向偏差超过限差, 绿色的箭头将变成黄色或者红色 (限差是测量人员输入的) , 警示主司机方向已经超限。

Roll-pitch窗口显示TBM的倾斜和滚动, 由安装在主机架上的倾斜仪来测量, 倾斜仪在安装时标定到0位置。

在右下角的信息窗口里面, 显示整个系统测量程序步骤以及一些故障提示信息。信息窗口通过各种按钮可以放大和缩小以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

从上图中, 操作手可以直观地看见TBM所处的桩号、偏离轴线的情况以及掘进趋势。主司机及时纠正TBM的偏离值, 保证TBM在规定的限差内向前掘进。

6 全站仪移站

移站工作是保证TBM正确掘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全站仪和后视棱镜被安装在隧道边墙上。随着TBM不断地向前掘进, 前视棱镜与全站仪的距离逐渐加大。受洞内掘进灰尘和冷热气流的影响, 测量数据准确度降低, 导向系统显示的TBM偏差值跳动过大, 主司机很难判断TBM的准确位置, 给调向带来困难, 因此要进行移站。移站就是移动全站仪和后视棱镜的位置, 重新确定系统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本套导向系统的特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确定每向前掘进90~120m要移站一次。站点坐标通过常规测量手段得出, 数据要准确、可靠。

7 影响导向的因素及采取的措施

(1) 掘进机上电器设备多, 信号干扰大, 为保证系统的正确运行, 采取抗干扰措施及数据有线传输方式;

(2) 洞内粉尘多, 水汽大, 必须保证通风、除尘系统的正常运行, 创造良好的测量环境;

(3) 全站仪与前视马达棱镜的距离不宜过长, 应控制在90-120米之内, 提高数据稳定程度;

(4) 定期采用常规的测量手段检查实际掘进偏差, 并与系统导向偏差进行对比, 避免因为系统部件松动、变形发生测量错误;

(5) 系统单元较多, 并且特别敏感, 抗干扰能力不强, 必须设专人值班, 在掘进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 保证系统的正确运行。

8 TBM掘进机的方向调整

TBM掘进方向的控制十分重要, 如果控制不好, 不仅会造成刀具的提前损坏, 增加换刀次数和配件成本, 还会使隧道掘偏, 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掘进方向。本工程轴线偏差的控制标准是:横向水平偏差±100mm, 高程偏差±60mm。

(1) 在TBM试掘进始发前, 对TBM机身进行准确定位, 确保TBM机身保持正确的掘进姿态进洞。

(2) 由于掘进机自身缺陷, 刀盘很重, 且按顺时针旋转, 机头容易下倾低头并向右偏。因此, 应有意识地控制刀盘稍微偏向左、上掘进。

(3) 每次调向时调整幅度不能过大, 特别是在刚换完边刀时, 否则, 将导致边刀和刮板螺栓的异常磨损。

(4) 在通过不良地质洞段时 (围岩硬力不足或较大坍塌) , 极易出现撑靴打滑现象或撑靴行程不足, 致使TBM支撑系统不牢固, 导致主机无法按设定方向掘进。因此可采取缩短换步行程或在撑靴下加垫方木的措施来解决。

9 PPS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措施

本标段在掘进施工过程中, PPS导向系统曾发生过多次故障。有少数故障只是暂时的, 可以现场及时解决, 也有少数是系统硬件损坏造成的。

常见的故障有:全站仪控制失效、无法定向、棱镜和倾斜仪等故障。系统若发生故障, 屏幕右下角窗口将会显示故障提示信息, 测量人员可根据提示信息针对性的进行排除。一般的故障通过检查通信线路, 检查视线是否受阻, 接头是否松动老化就能解决, 而因硬件问题造成的故障则需要进行硬件更换。若系统故障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必须要考虑通过常规手段进行人工导向保障掘进了。

10 小结

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 篇9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 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而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以下优越性:

(一) 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的变化。

从审计模型来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形式上有所简化, 去除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代之以重大错报风险, 但重大错报风险并非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简单合并, 而是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大。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关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 忽略宏观层面不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分析可能影响会计报表的经营风险入手, 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一般而言,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高、越大, 则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加大;若经营风险未在会计报表中体现, 则会计报表失真的可能性亦会加大。因此, 分析战略经营风险, 能更有效地发现会计报表中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二) 重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 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 认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关注于:企业发展的背景及经营业务;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者的诚信风险;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及其存在的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 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 通过综合评估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 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

(三) 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 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 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 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 注册会计师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而且在分析性程序的使用上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 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这样, 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四) 扩大了风险评估范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 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目标和战略、实现企业目标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

(五) 审计业务流程更科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审计业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以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即“风险评估程序”;2.进行控制测试时, 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 并据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3.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及进行实质性测试。这就凸显了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应首先花大力气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业务流程的改变, 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是审计的主线变成了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二是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这样一来, 能否合理评估客户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成为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和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尺度与决定性因素。

(六) 审计资源分配更合理。

传统审计方法遵循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 对于审计资源的分配经常是面面俱到, 难以突出重点, 由此造成了审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优点是, 便于注册会计师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将审计资源调配集中于重大错报领域, 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克服因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制约性

尽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很多优越之处, 但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

(一) 审计成本较高。

据了解,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经验表明,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 这方面的成本往往比较高。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成本能够得到补偿是实施新审计方法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后, 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 但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成本的增加并不能引起收费的同步增加。

(二) 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 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 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经验, 还要有广博的行业知识。但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只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 在涉及审计风险的时候, 职业判断水平不是很高, 客观上很难保证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上的正确性, 加之注册会计师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这样就加大了风险评估出错的可能性, 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错误地确定审计证据抽样的性质、范围和数量, 执行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遗漏高风险的审计领域, 导致审计失败。

(三) 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 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西方各国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 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 这就大大加快了审计速度, 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不仅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 同时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四) 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问题。

如前所述,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 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但在我国,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检查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 这更是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至关重要的方面。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 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因此, 要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方法势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三、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一) 辨证地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这两种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审计模式与原有审计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非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而是意味着在实施审计时有了更多的审计模式可供选择。针对目前我国推行风险审计的障碍, 应该在理念上认同,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传统的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去, 考虑选择以下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 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二是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 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前者常常用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中。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资本规模较大, 经济业务比较复杂, 经营范围比较广, 组织结构庞大、分散, 所以这种公司不是靠一个或几个管理者来管理, 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一种比较健全的管理理念和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采用混合审计模式可以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后者对中小型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比较适用, 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比较小, 业务流程简单, 经营范围单一, 管理层次很少,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 用制度基础审计就不合适。对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如此。但是, 无论采取哪一种审计模式, 都应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效益出发。

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审计资源进行调配, 但不是均匀的调配, 审计风险准则要求将实施的审计程序与评估的风险挂钩, 可以使审计资源调配集中于重大错报领域, 审计工作有的放矢, 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环节多了解一些, 需要企业的配合, 这样审计成本就会加大, 但是等了解以后, 企业的风险就相应地降低了, 后面的实质性测试就可以适当地减少, 这样审计成本又会相应地减少。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话, 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 使用风险导向审计也会带来很多的增值服务, 如可以为企业提供内控建议等。当市场接受这种审计方式时, 客户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服务、资源服务等增值服务, 可以增加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心。

(三) 合理搭配审计项目组成员, 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的风险评估和职业判断, 因此审计项目组成员的构成至关重要, 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搭配合理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协调一致, 开展工作就会富有成效, 有利于提高职业判断水平。从专业知识结构上看, 一个审计项目组应视其项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复杂程度, 除了配备审计和会计专业人员外, 还应该配备相应的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面对复杂的审计业务, 不同的审计人员依据各自不同的风险偏好、知识经验和性格特点等可能会对被审计单位做出不同的审计判断和提出不同的审计意见, 只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整体的集体优势, 通过有效地分工协作才能实现绩效最优化。

(四) 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

可以考虑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 这不仅可以减少审计成本,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的同时, 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

(五)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警惕道德风险。

审计模式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并非诱发道德风险的充分条件, 正因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无法有效防范管理舞弊, 才更应该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意在弥合“期望差距”, 有效配置审计资源,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了减少工作量”。但是, 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殊性, 审计师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接受, 即便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现象, 且这一现象已为审计师所知晓, 审计师也可以签发审计报告。

IGD综合导向钻井技术应用 篇10

关键词:水平井钻井,地质导向,轨迹控制,难动用储量,开发

一、IGD综合导向钻井技术

IGD (Integrated Geosteering and Drilling) 是地质导向和钻井一体化技术的英文缩写。该技术在进行地质风险精细分析和地质建模基础上, 使用地质导向软件与随钻测井实时资料, 对水平井钻井进行实时三维可视化地质导向, 缩短钻井周期, 降低钻井成本, 同时提高油层钻遇率, 提高单井产量, 提升开发效益。

在现场作业中, LWD随钻测井技术提供实时测井参数, 输入三维地质模型, 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修正, 直接指导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 提高地质导向的实效性、准确性。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一是, 地质建模部署井位与水平井钻井工程设计相结合, 优选井位平面部署位置和剖面目的层, 确保工程方面实现地质开发目的和水平井钻井安全;二是, 应用模拟算法建立随钻伽玛和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属性模型, 控制水平井井眼轨迹在油层最佳位置, 提高井位部署的精确性, 同时在后续作业中实时更新, 预判岩性和目的层位置, 判别薄油层顶底边界;三是, 随钻测井数据与软件结合进行地质模型实时动态修正, 实现现场LWD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后方地质模型更新的即时性、现场井眼轨迹调整的及时性。

二、解决的问题

1. 解决了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低的问题

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 该技术应用在哈萨克斯坦扎那若尔区块的四口水平井, 水平段平均长度400.2米, 油层平均钻遇率高达95.76%, 获得很好的钻井效果。水平井投产后, 单井平均日产油80.3吨, 是邻近直井日产油的5~9倍, 获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其中一口井的油层钻遇率达到100%, 产量远超预期, 初期单井日产油达到118吨, 稳产在91吨。

2. 解决了扎那若尔区块开发效益低的问题

该技术在低渗低孔碳酸盐岩油田的成功应用, 推广水平井钻井, 为甲方转变开发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为甲方解决了使用常规钻井方式面临的开发效益低的问题。水平井实现高产的良好效果, 为甲方进一步规模采用水平井开发难动用储量注入了信心, 甲方对IGD综合导向钻井技术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三、技术应用

1.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

某口井是在扎那若尔难动用储量区块部署的一口水平井, 水平段设计长度400米。先完成导眼井钻井作业, 井深3870.1米, 井斜43°, 垂深3767.2米, 完成测井作业和测井资料解释。

根据区块构造情况, 目的层构造平缓, 地层倾角0.9°。通过对比分析邻近井位和已钻导眼井的地层得知, 导眼井发育了两套油层, 上部油层厚度只有1米, 下部油层厚度有4米, 在部署区域发育较为连续, 设计为水平井目的层, 设计A点、B点的垂深分别是3721米、3727米, 设计水平段井斜为89.1°。

地质导向工程师应用地质导向软件对水平井主眼钻井开始现场地质导向工作。通过参考地质模型和软件模拟计算, 对比分析, 辨识出了3个标志层位置, 并且根据标志层的深度, 预测目的层深度变化趋势, 地质导向工程师建议井斜86°稳斜钻进, 到达目的层之后, 增斜到90°入靶。实际施工中, 钻进到3833米, 钻时明显变快, 全烃升高到3.82%、含油量3%-6%, 判断通过有效的地质导向已经成功进入目的层, 增斜钻进到中完井深3878米, 井斜90°, 垂深3722.2米。完成中完作业。

在水平段施工之前, 参考地质模型得知, 水平段地层倾角变化平缓, 地质导向工程师建议水平段井斜控制为89.2°, 钻进过程中结合LWD随钻测井信息进行地质导向工作, 实时调整水平段井眼轨迹。

在水平段施工过程中, 在3878米-4153米井段的钻进过程中, 井斜控制在88.4°-89.3°之间, 钻进至井深4153米, 地质导向工程师根据地质模型和软件计算, 并结合LWD随钻测井信息, 判断当前井眼轨迹位于目的层的中部偏下位置, 与甲方讨论之后, 决定调整, 增斜至90°继续钻进, 完钻井深4278米, 井斜89.9°, 垂深3727.6米, 水平段井眼轨迹全部在目的层油层中, 水平段长度401米, 钻遇油层401米, 油层钻遇率100%。

2. 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1) 井眼轨迹剖面类型优选

剖面类型包括:单弧剖面 (三段制, 直-增-水平) , 双弧剖面 (五段制, 直-增-稳-增-水平) , 三弧剖面 (七段制, 直-增-稳-增-稳-增-水平) 。

单弧剖面, 适用于目的层顶界位置与定向工具造斜率确定条件下的水平井剖面设计。由于所钻的水平井设计有导眼井, 所以目的层顶界位置与定向工具造斜率已确定, 因此设计采用单弧剖面。

(2) 钻具组合、钻井参数的选择和使用效果

采用四种定向钻具组合:导眼井定向造斜组合、侧钻钻具组合、水平井主眼定向造斜组合、稳斜钻具组合。选取其中一种钻具组合进行介绍。

结论

应用导向 篇11

关键词:应用文;行动导向;教学;中职生

人们日常所接触的文书有95%甚至更多是应用型文章,应用文写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职业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大都开设应用写作课。然而,当前的应用写作教学并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是希望有一技傍身,他们更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习应用写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养,应用写作只是一门基础课,课时不多,教师为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完成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法,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如何改变中职应用写作教学这种低效、无效的状态,找到应用写作理论和实际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笔者认为,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是不错的选择。下面就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应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做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行动导向教学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其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景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完整工作过程,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成绩等环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多以小组形式进行,注重合作与交流,教师的作用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世界各国职教界评价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是职业教学改革的代名词。

当前行动导向教学被运用到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应用写作教学上却鲜有提及。实际上,应用写作课也可以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尤其是对中职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更值得尝试。应用文是人们为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务而作,与特定的专业环境、具体工作任务联系紧密,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能够将应用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实现基础课为专业倾斜和服务。再加上中职生虽缺乏学习自主性但喜欢动手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恰好能利用他们好动的习性,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应用写作中的实施

笔者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设置任务情境、搭建任务支架、制订写作计划、实施写作、评价交流、反馈修改六个阶段。

(一)实施步骤

1.设置任务情境

行动导向教学以职业行动为导向,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所以设计任务情境是保障行动导向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教师要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社会职业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写作技能,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设计出适合中职生特点的学习任务。例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把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招聘、学生求职、录用员工、聘请顾问、制订酒店年度工作计划、员工请假、举办大型活动、黄金周营销活动、年终述职等事件设计成了各项任务情境,让学生在与其相关的职业情境中运用适当的文种来处理这些事务,体会文种的应用性。

2.搭建任务支架

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驱动,但不是将任务情境布置给学生就了事,考虑到中职生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限,教师需要对任务情境中涉及的文种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搭建完成任务的支架,让学生在一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感觉中去完成任务。以“启示”的教学为例,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情境后,先结合例文介绍“启示”的写作知识,便于学生写作时对照和模仿。然后通过一系列有关招聘启示的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搭建出包括标题、开头、主体、落款、过渡句在内的写作框架,将抽象的写作任务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步骤,打消了中职生因文化基础差而产生的畏难情绪,也确保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不会有偏离或偏离太远。

3.制订写作计划

合作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为确保学习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每位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例如,在学习“招聘启示”时,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统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其他组员按照搭建好的写作框架分头收集写作素材,有收集酒店信息的、有收集岗位招聘信息的、有收集应聘信息的。之后,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整理,确定哪些信息能运用到写作中,制订出写作方案。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只需从旁指点,提供必要的咨询。

4.实施写作

这一环节是学生按照小组确定的写作方案实施写作。由于这门课程完成任务的成果是文本形式的文章,因写作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创造性,因此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可展示的作品。

5.展示评价

作品完成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大组间进行成果展示,先由其他组的同学点评,老师再做小结。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比较学习,找出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和对应的知识缺陷,以便修改和补充。

6.反馈修改

俗话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应用写作这门课程而言,“修改”对提升应用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个环节必不可少。通过反馈同学、老师的评价意见和借鉴其他同学的作品,找出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反复修改,直至作者满意。

(二)成效初显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后,笔者的应用写作教学取得了两点显著成效。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

在创设的职业情境中,学生围绕任务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自觉、有效地参与到应用写作教学中来,学生无故缺勤、犯困的现象基本消除,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小组间竞争评价机制的引入,令各组你追我赶,不仅要求学生会写,而且还追求写得好,作文质量普遍较高。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在应用写作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中职应用写作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几点感悟

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几点感悟与同行共勉。

(一)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

现有的应用写作教材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都按文种的类别进行编排,而且重理论讲解、轻操作练习。这种教材适合教师教,但不适合学生学。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势必要打破这种教材体系,要求教师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围绕任务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例如,笔者在给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上应用写作课时,抛开了教材的章节逻辑,以酒店经营管理为线索来贯穿整个学期文种的教学,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统一性和逻辑性,也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各种文种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如何应用。

(二)课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课堂上看似以学生为主,教师仅仅充当配角,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课程开始前必须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把应用写作知识与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创设出适当的教学情境和任务,安排好教学程序,这样才能确保任务教学有条不紊。在设置任务情境时要注意给学生预留一定的发挥想象空间,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制订一套合理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都是由教师制订标准并实施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评价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以便及时检查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为此,笔者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而且每完成一篇作品都做一次评价,包括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关注作品的完成情况,还关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学习小组是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人数保持在4~6人,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男女比例、兴趣爱好等情况分组,务必使每组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合理,并且每人都要有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体会与人协作的乐趣,既传授了学生应用写作的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与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史平,秦旭芳.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创新.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徐莹(1981-),女,海南海口人,助理讲师,硕士,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职教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和职教教研。

(作者单位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城市公园导向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 篇12

1 城市公园导向系统概述

1.1 概念

城市公园导向系统是通过合理利用和组织形象标识、指引标识,来实现对游览的组织策划,使游客可以对公园空间有宏观的了解,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公园景观的索引,主要分类与特性可见表1。

城市公园导向系统的功能包括指引空间地域和范围、规范公众行为范围,前者主要是通过应用简洁视觉图像、图形来准确传达信息;后者是通过利用材质、造型、位置等来将符号融于景观环境中,指引人们视觉与行为,使公众在规定范围游览。

1.2 作用

1.2.1 分割公园空间,增强空间层次性、秩序感。

在城市公园中,导向系统中的标识是具有纽带作用的,可以将相对独立空间连接在一起,彼此构成有相互联系的整体,并起到在组织公园模糊空间、不定性空间的作用;同时,将城市公园标识与符号标识在空间点、线上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界定公园领域的边界,构建出立体化的空间环境,使公众对空间形成三维的感受,增强空间的层次性与秩序感[1]。

1.2.2 服务游览公众,加强人与陌生环境间沟通。

在城市公园导向系统应用中,其主要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在进入公园后,要想了解公园环境,就需要通过标识来进行,所以,标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沟通媒介作用,可以让游客迅速掌握公园方位、空间位置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拉近人员环境的距离,提高游客行为的安全性与效率。

1.2.3 可以丰富景观,提高公园环境的人文内涵。

导向系统是城市公园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导向系统标识牌等的美化设计,在保证其基本导向功能基础上,还可以赋予其以景观功能,丰富公园的景观;同时,标识还是一种传播媒介,具有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园的人文内涵,可以起到提高公园整体人文精神作用。

1.2.4 方便日常管理,充分保障公园环境的安全。

在城市公园导向系统中,有许多规范性标识可以起到警示、告诫作用,比如“禁止垂钓”等,可以方便城市公园的日常管理,减少工作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等标识,能够减少游人危险行为,保障游客安全,保护公园资源。

2 城市公园导向系统的设计分析

2.1 设计要素

在城市公园导向系统设计时,首先要熟悉其基本设计要素,如图1所示,具体为:

2.1.1 版面信息。

版面信息即标识中传达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形与颜色等,在设计时,要以吸引人们视觉为根本,适当编排文字、选择合适颜色、设计图形符号[2]。

2.1.2 载体。

载体是导向系统标识的根本,包括2方面内容,一是载体形式,即载体的造型和表现形式,常见的自然形式、抽象形式与几何规划形式集中;二是载体材料,比如金属、木材、塑料、玻璃以及陶瓷等,各种材料属性、表现力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需要根据需求选择适当材料。

2.1.3 位置布局。

位置布局在导向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着标识与环境间的对应,决定着导向系统是否可以起到预期的作用,主要包括平面位置和空间位置2方面,平面位置布局关系到导向系统信息传达连续性,空间位置布局合理与否则与公园中建筑、地形、光照等有关。

2.2 设计原则

在城市公园导向系统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其基本设计原则包括:

2.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导向系统的根本是为游客提供指引、说明等服务,必须确保游客可以从导向系统标识中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游客行为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因此,在导向系统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信息的设计,从信息的可视性、可理解性与标识位置显著性、自身可印象性等角度入手,为游客提供高效、准确、优质的服务。

2.2.2 全面整体性原则。

公园导向系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与公园中其它系统间有密切联系,其本身是一种视觉识别系统,有着信息传递交流属性,在设计时,应当从全局角度出发,提高导向系统与城市公园主题间的契合度,做好细部设计与景观间的融合统一,加强标识间的联系性,以便于游客从标识中信息获取的连续性,并要做到国际化、共通化和通俗易懂。

2.2.3 文化内涵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中,文化传统与内涵的缺失是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导向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因素,在保证基本导向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利用新材料、独特造型设计等方式,丰富导向系统标识的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2.3 设计流程

2.3.1 设计准备阶段。

在开始设计前,需要详细收集城市公园的基本信息,包括平面图、公园理念等资料,并到实地进行调查,为设计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以免设计偏离实际。

2.3.2 内容设计阶段。

在准备资料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和对比资料,确定导向系统的设计主线与基调,然后再进行构思,设计导向系统整体构架,确定整体造型风格与相应的技术手段,最后再对导向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化,模拟评估导向标识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对比不同设计方案,选择最佳的材质、色彩以及文字排版等。

2.3.3 具体施工阶段。

在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通过施工来进行验证,实践的内容有材料选择、材料结构和表面处理、制造工艺与安装方法等,然后再进行复审,判断设计成果质量是否合格,初始设计与技术细节是否合理等,如果出现不达标的情况,需要重新进行设计;最后,在导向系统应用后,需要评估导向系统与公园环境、游客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等是否合格,对于有不足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及时修改。

3 城市公园导向系统的应用研究

结合长沙烈士公园,对导向系统在城市公园中的实践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具体有:

3.1 公园景点与游览路线方面

长沙烈士公园包括游览区、纪念区2大组成部分,游览区的核心是年嘉湖,纪念区核心是烈士塔,在导向系统应用前,其游览路线主要有纪念游路线和休闲娱乐路线两条,相对较为单一,两者间缺乏有机融合[3]。

根据导向系统设计,在结合公园现有路线基础上,通过在主干道两端设置导览图、公共服务设施指示牌,在稀少游人区域设置石板并增加提示牌、警告牌,介绍景区典故与特色等,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过程中加深对公园的印象和理解,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在导向系统中还规划了主体线路,游客根据各自的偏好按照节目或者时令选择合适的游园顺序。

3.2 地面导向标识设计

在长沙烈士公园中,原有的两条游览路线相对较长,阶梯较为宽阔,会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忽视两侧的标识牌,导致游客走错路线甚至迷路。对此,可以将标识设置在轴线起始端、中段路面上,用醒目的颜色标出,起到指引游客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台阶上用浅浮雕方式刻绘导览图,给予游客更多视觉享受,减轻游客疲劳感。

3.3 公园导向系统的统一

在公园导向系统应用中,保持标识材料、风格、形式等的统一,是有助于提高导向系统完整性的,因此,在长沙烈士公园中,导向系统标识统一为木材,在保留部分原有木质标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属、塑料标识等,应用新制木质标识取代,可以使公园整体保持足够的统一性,提升整体协调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导向系统在城市公园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确保导向系统设计的合理、科学,对城市公园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有着关键作用的。因此,了解城市公园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实际中正确运用导向系统,有助于提高城市公园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谌扬.城市公园标识导向系统的重要性及建设意义[J].艺海,2011,11:102-103.

[2]李颖,王淼.公园导向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研究[J].湖南包装,2013,04:35-37.

上一篇:实施有效性教学下一篇:广播转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