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血

2024-08-09

交叉配血(精选9篇)

交叉配血 篇1

1999年12月在我院内3区一再障患者配血时,发现患者血清与输血员血球在盐水介质中发生凝集现象。而37℃盐水介质及抗人球蛋白介质的凝集反应强度均较室温时强。经血型血清学检验后,确认患者血清中存在IgM和IgG混合抗一C,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2岁。患者于1992年已确诊为现再生障碍型贫血,当年以输过大量O型血,但量不详,后病情缓解,6年来未输血。1999年11月病情恶化,再度入院,11~12月共5次输血,每次200ml,共输1000ml,盐水交叉配血时无发生凝集反应,但除第一、第二次无输血反应外,其余3次均发生了强度不一的输血反应,寒战、高热、尿蛋白(士)等,经抗过敏对症治疗好转。1999年12月6日再次配血时,发现患者血清与输员血细胞发生凝集,及主侧发生凝集反应,鉴于此我们做详细检测。

2材料和方法

2.1受检血样取患者血样,分离血清,红细胞于4℃冰箱保存。

2.2血型、血清学试剂、定型血清、血型谱细胞和抗人体蛋白试剂由上海输血研究所提供。

2.3血型血清技术,血型监定,抗体检查,抗人体蛋白试验,抗体效价测定及抗体吸收,放散(乙醚法)等均按经典方法操作[1]。

3结果

3.1血型鉴定O,CCDee,N,P2。

3.2直接抗人体蛋白试验阴性。

3.3配血试验患者血清,血细胞与随机6个O型输血员血清、血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3人在温室,37℃盐水介质,抗人体蛋白质中主侧均凝集,次侧不凝集;3人交叉配血主侧次侧均不凝集,结果显示患者血清存在同一抗体。

3.4患者血清抗体鉴定结果如表。结果显示患者血清存在抗-C。

3.5吸收、放散试验(乙醚法):用O,ccDEee细胞吸收,吸收后细胞经乙醚放散,并将吸收液及释放液与配组细胞做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如下:吸收液组反应均为阳性反应(-)。ccDEee放散液反应结果为阴性(+),ccDEee反应结果为阳性(+),CCDee放散液反应结果为阴性(-)。结果证实患者血清中存在抗-C.

3.6患者血清抗-C效价滴定:患者血清2-Me处理前与ccDE细胞反应,抗-C效价如下:盐水法(室温)1:2,抗人球蛋白:32.患者血清2-Me处理后于ccDE细胞反应,抗-C交价如下:盐水法(室温)(-),抗人球蛋白1:4,结果证明血清中抗-C为IgM-IgG混合抗体。

4讨论

因患者多次输血,机体已被致敏产生了抗-C,Rh血型和Kidd血型不合的输血是使机体产生免疫性抗体的主要原因,本作者认为本例产生配血不合的原因是因为输了Rh血型不合的血液而产生IgM-IgG混合抗-C所引起的。对于疑难输血,应加酶法或抗人体蛋白法,以策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型工作手册编写组.血型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

交叉配血 篇2

一、操作技术错误(最常见)

二、红细胞标本问题

1、未加入抗体或血清

2、实验温度(37℃凝集会下降)

3、未识别溶血

4、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

5、离心速度、时间不够

6、使用失效或错误试剂

7、实验结果记录、解释错误

8、离心速度过大、时间过长

9、使用了受到细菌污染的试剂

10、试验器皿不干净

11、实验结果记录、解释错误

患者近期接受了大量ABO血型相容但不同型的红细胞,如骨髓移植患者,或非O型人接受O型红细胞

某些ABO基因变异的个体或ABO亚型红细胞,一些白血病或其他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ABO抗原太弱,应用抗-A、抗-B试剂未能出现预期的凝集反应

红细胞获得性或遗传性的异常,如获得性B抗原红细胞或Tn/T多凝集红细胞,人血清抗-A、抗-B试剂可能与这些异常的红细胞反应 使用未洗涤的红细胞标本,其表面黏附的血浆或血清中含针对抗-A、抗-B试剂中染色剂或其他成分的抗体,出现假阳性反应

患者血清中高活性、高浓度冷自身抗体严重致敏(包被)自身红细胞,以至自发地发生凝集,而不是抗体试剂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

红细胞表面包被IgG类抗体

三、血清标本的问题

小的纤维蛋白凝集的红细胞凝块被误认为是血液凝集,如使用血浆标本或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的血清标本时。

免疫抑制疾病患者血清中ABO抗体减少或消失。老年人ABO抗体减弱

4-6月龄内婴儿血清中ABO抗体阴性或很弱,一般只测正定 血清中不正常浓度和比例的蛋白质成分或高分子蛋白增多可引起非特异凝集,如缗钱状红细胞的非特异凝集。

血清中含抗-A、抗-B以外的其他红细胞抗体,如抗-M、抗-I等。

患者接受了ABO血型不同的骨髓移植 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红细胞保护剂的抗体

大量C 1分子由于异常高效价的补体结合抗体抗-A、抗-B作用,结合到红细胞膜上,遮蔽了A、B抗原位点,不发生凝集

四、分析和处理

1、重新采集标本,以避免采集、标记、污染等错误

2、查询患者既往病史、输血史、用药史、骨髓移植史

3、彻底洗涤标本或试剂红细胞

4、应用抗-AB、抗-A1、或抗-H检测红细胞

5、分析抗筛结果,确定结果是否受同种异型或自身冷抗体干扰

6、室温孵育30min后,离心观察结果,以检测弱的抗原抗体反应

7、做自身红细胞做对照,以确定自身抗体的干扰 意外的血清学反应所致的ABO正反定不符 抗体太弱或消失

非正常高浓度的抗-A、抗-B可引起前带现象 A2、A2B或其他ABO亚型人血清中可能有抗-A1 患者血浆蛋白浓度过高或静脉输用了大量大分子药物等原因,可发生类似凝集现象,如缗钱状凝集

冷自身抗体,如抗-I、抗-IH、抗-IA等 自身免疫性温型抗体 同种抗体/意外抗体

五、ABO正反定不符及其处理

1、抗体太弱或消失

如新生儿、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应注意患者的年龄和诊断

2、非正常高浓度的抗-A、抗-B可引起前带现象,导致假阴性,将血清稀释或用EDTA(2.5%)处理可消除

3、A2、A2B或其他ABO亚型人血清中可能有抗-A1, 抗-A1只凝集A1型红细胞而不凝集A2、O型红细胞

4、患者血浆蛋白浓度过高或静脉输用了大量大分子药物等原因,可发生类似凝集现象,如缗钱状凝集

将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3倍或用盐水替换技术可消除

5、冷自身抗体,如抗-I、抗-IH、抗-IA等(自凝)(1)所有试剂及细胞37℃孵育,37℃下判读结果(2)将冷自身抗体吸收

(3)将血清用0.01mol/L DTT处理和再定型

6、自身免疫性温型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血清中可有温型自身抗体,37℃反应比室温强

血清能凝集自身和其他各型红细胞,若红细胞上吸附自这种自身抗体,在自身或他人血清中均可出现凝集,正定被误认为AB型,反定被误认为O型。

用递增温度(22℃,37℃,45℃)洗涤红细胞后再做血型鉴定

7、同种抗体/意外抗体

室温下抗-P、抗-M、抗E等,可能出现意外反应,干扰ABO血型鉴定

抗体特异性抗体鉴定,选择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做反定

六、应用举例

多发性骨髓瘤致ABO血型鉴定困难1例 多发性骨髓瘤(MM):

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大量分泌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 蛋白),影响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状态,血清蛋白浓度和比例异常,A/G比例失调,红细胞呈缗钱状非特异性聚集,给血型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

血型血清学检查

正定: A型,RhD(+)反定: O型 直抗:(-)抗筛:(+)处理

1、吸收试验

6次洗涤后的患者压积红细胞加等量的抗-A、抗-B血清(1:128)4℃ 1h,离心,取上清,测吸收液的抗-A、抗-B效价

抗-A降低明显,抗-B 1:128

2、放散试验

吸收后的患者RBC用NS洗涤6次+等量的NS,56℃ 10~15min,放散液与5%标准 A、B RBC反应,Ac:++ Bc:Bc:++

多器官功能不全交叉配血不合1例 篇3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18-01

病例:男性,67岁,因贫血、多器官功能不全、肺炎、糖尿病入院。既往无输血史。本次入院后查H b54g/L,血型A型RH(D)阳性。在重症监护室输注1.5U悬浮红细胞和340ml血浆配血相合无异常后5天转入呼吸内科复查H b56g/L,需再次输血,申请输注A型RH(D)阳性洗涤红细胞2U,进行交叉配血时出现配血不合。

1.试剂与方法

1.1试剂:

ABO-RH正反定型试剂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抗A、抗B (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抗人球蛋白检测卡(长春博迅),筛选1号细胞,筛选2号细胞,筛选3号细胞(北京金豪),标准红细胞A细胞、B细胞(长春博迅)。

1.2血型鉴定:

将准备好的ABO.RHD血型定型试剂卡做好标记;将患者0.5%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第1至第4管中,每管50ul;将患者血清分别加入第5和第6管,每管50ul;将已知的A型和B型红细胞0.5%浓度悬液或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试剂,每管50ul分别加入第5和第6管;即刻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肉眼判定结果。结果显示为A型RH(D)阳性,正反定结果一致。

1.3抗体筛选:

将准备好的不规则抗体筛检卡做好标记;将配好的筛检细胞或谱细胞悬液加入标好的微管中,各一滴(或50ul);分别立即加入被检者血清1滴(或50ul);加样后的试剂卡,置37°C中孵育15分钟;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肉眼判定结果。结果显示1号细胞、2号细胞、3号细胞为阴性。

1.4交叉配血:

将受血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或血浆)分离;用低離子溶液分别将受血者与献血者红细胞配成0.5%~0.8%红细胞悬液;将献血者红细胞1滴(或50ul)与受血者血清(或血浆)1滴(或50ul)加入主侧管中;将受血者红细胞1滴(或50ul)与献血者血清(或血浆)1滴(或50ul)加入次侧管中;加样后的试剂卡,置37°C孵育15分钟;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观察结果。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自身凝集导致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给予患者2U洗涤红细胞,并嘱咐医生护士缓慢输注并密切观察。在血液输注0.5h后电话回访,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未出现任何输血不良反应。次日查血常规Hb71g/L,血红蛋白明显提升血液输注有效。

2.讨论

交叉配血中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在血型鉴定无误时,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出现自身抗体阳性通常是以下两种原因:(1)患者血清中确实存在自身抗体;(2)患者血清被污染,一般情况可能为护士抽取血样时污染或保存方法不当及加样过程中导致的污染【1-2】,再重新抽取标本后可排除。本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阴性,笔者为防止污染嘱护士重新抽取了血样进行复查,依然为次侧凝集,排除了由自身抗体阳性引起的凝集。那么本次配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完全相合呢?

影响次侧凝集的因素排除自身抗体阳性外还有可能是供者有不规则抗体,或是受血者自身的红细胞被致敏。本例供血者不规则抗体试验阴性,因此导致次侧凝集很可能是患者自身凝集引起的。该患者入院的首次输血并未表现配血不合,也未有任何输血不良反应,5天住院治疗后配血却不完全相合,究其原因应为该病人自身的疾病引起。由于患者有多器官功能不全、肺炎等疾病,随着这些疾病的发展,患者自身的红细胞很容易被致敏。自身凝集主要发生在血液、肿瘤、免疫系统、肺部炎症、肾脏、肝硬化和骨折等疾病中,这些疾病容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激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或红细胞抗体。若供者不规则抗体阴性,则可以输血[3]。影响的其他原因还有:(1)血浆蛋白含量增高(2)冷凝集素(3)多次输血史病人,血液中含有大量异体血浆蛋白,使红细胞致敏。因此,遇到这些情况临床医生和血库工作人员应综合分析。在紧急情况下确实要输血时,其输血原则是应选择ABO血型相同,交叉配血主侧无凝集的红细胞输注,输注过程中应缓慢密切观察,不能因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不予输血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邓永福,杨明清。临床输血实用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2].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输血技术(师、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交叉配血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篇4

1 交叉配血的历史

交叉配血过程是将供血人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两侧均不凝集则可输血,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始于1907年,此后技术不断改进,经历了红细胞分型、快速交叉配血技术、高蛋白、抗球蛋白与酶技术的出现及实验过程需要补体存在等重要时期。交叉配血的根本目的是输血前通过血液相容性的体外模拟,预测输血后体内血液的相容性[2]。

交叉配血过程中可应用多种技术,20世纪50年代,已经提出了抗球蛋白交叉配血和立即离心交叉配血技术。1977年,Boral和Henry介绍了分型和筛查方法的用途,同时该用途已被证实在99.9%的输血反应中有效。此后,分形和筛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血库的日常工作中。1984年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规定,若抗体筛查在抗球蛋白阶段无反应性,则可忽略间接抗球蛋白行交叉配血[3]。此后,许多输血机构将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作为交叉配血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立即离心交叉配血的缺点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的优越性。

2 交叉配血技术现状

交叉配血的试验原理:交叉配血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4],这也是交叉配血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交叉配血常用的方法有:(1)盐水介质配血法,该方法是基层医院最常用的配血方法,可以发现临床上最重要的A、B、O不配合性。(2)酶技术配血法,国内常用木瓜酶或菠萝酶,此法对Rh血型抗体的检出最为有效,但应注意酶活力的测定,若酶活力减低50%,则此酶液不能应用[5]。(3)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该方法是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最可靠方法,缺点是操作步骤繁琐,试验时间长,适用于特殊需要的情况。(4)LISS配血法,通过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和红细胞Zeta电位,增加抗原抗体结合,从而加快试验反应速度。(5)微柱凝胶卡配血法,微柱凝胶介质中,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利用凝胶的空间位阻,经低速离心,凝集的红细胞悬浮在凝胶上层,而未知抗体结合的红细胞则沉于凝胶低部,该方法用不同的凝胶介质检测不同的抗体。凝胶微管抗人球蛋白试验,可省去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复杂的红细胞洗涤过程,使试验更简单和规范,结果也更容易判断,敏感性亦高于聚凝胺法[6]。但该法需要特殊离心机和孵育器,耗时长,约需30 min,不适合急诊标本的处理[7,8]。(6)聚凝胺法,该技术首先利用低离子溶液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以促进红细胞和血清(血浆)中的抗体结合[9,10]。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已经逐渐被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缺点是对罕见的不规则抗体抗K敏感性较低。(7)电子交叉配血法,是指在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检的基础上,由计算机系统直接为患者选择与其相容的血液,该技术于1983年在瑞典最早使用,该种方法比传统的抗球蛋白法更安全,解决了常规血清学交叉配血方法存在的很多缺点且花费低、操作简便。此后,电子交叉配血的标准操作规程(SOP)逐渐完善,包括数据的准确录入、血液类型确认、抗体筛选阳性患者的识别、样本需求、计算机确认、风险分析等[11]。Arslan等[12]对26 402名献血者中的16 314(61.8%)名进行了电子交叉配血,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充分说明电子交叉配血具有很多优点,可以弥补传统血清学方法的缺点。Julie等[13,14]报道应用电子发血系统可减少20%~42%的血液需求。

在国内,广大基层卫生院还沿用基本的盐水介质配血法,各县级医院大都使用聚凝胺法,只有少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使用较为先进的微柱凝胶卡配血法。受基础条件限制,国内尚无使用电子交叉配血的地区和医院[15]。

3 交叉配血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综合文献笔者发现,我国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上已日臻完善,对血型的鉴定准确性较高,但由于我国经济及医学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各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尚未开展电子交叉配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电子交叉配血具有减少人力、防止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高、保证血液安全等优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献血模式的转变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条件,其中,以东南海沿岸发达地区最为领先,为新交叉配血技术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摘要:交叉配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验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交叉配血技术,笔者对交叉配血的发生、发展和技术现状进行了回顾及展望。电子交叉配血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减少人力、防止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高、保证血液安全等优点,有待成为我国临床交叉配血实验的一项新技术。

影响交叉配血的几种常规因素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血型诊断血清:A血清 (红色, 含抗-B) 、B血清 (绿色, 含抗-A) ; (2) 抗-D血清; (3) 0.9%无菌生理盐水; (4) 清洁玻璃试管及玻片。前3种在使用前后于4℃保存。

1.2 方法

(1) 备血前受血者须做血常规检查, 同时做ABO及正反定型血型鉴定, 抗-D试验。 (2) 输血前交叉配血时受血者与献血者分别做2%~3%血红细胞 (RBC) 悬液及血型鉴定。 (3) 主侧: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RBC悬液混合于试管中。次侧:献血者血清与受血者RBC悬液混合于试管中。同时分别加入低离子溶液0.7ml和凝聚胺2滴。2 000r/min, 离心3~5min。离心后将上清液倒掉, 观察是否凝集, 凝集者为正常;再分别加入2滴悬浮液, 混匀观察是否散开, 散开者为正常。 (4) 受血者RBC悬液与抗D血清1∶1混合于玻片上。

1.3 交叉配血原则

(1) 遵守同型血相输的原则。 (2) 主侧与次侧同时离心后, RBC沉积管底呈圆饼形, 混合后分别涂于玻片上, 显微镜镜检以确定RBC分布均匀、无凝集、无溶血。 (3) 受血者RBC悬液与抗-D血清1∶1混合出现凝集, 如果不凝集则属于RH血型系统的范围。

2 影响交叉配血的几种常见因素

(1) 血型诊断血清被细菌污染, 造成假凝集。交叉配血时主侧与次侧不受影响, 但血型鉴定与备血时受血者血型不符。 (2) 0.9%生理盐水被污染, 会造成主侧、次侧都出现假凝集, 血型鉴定也不符。 (3) 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备血时血常规检查鉴定血型出现错误, 在配血时血型不符。 (4) 冷凝集造成假凝集现象。 (5) 急诊抢救用血时, 备血血样抽取时间短, 凝固不完全, 在配血时纤维蛋白促使少量RBC聚集, 形成弱凝集现象。 (6) 试管、玻片重复使用时, 清洗不彻底, 也可能出现假凝集。

3 讨 论

(1) 前2种因素可能是由于RBC悬液与被污染的血清或盐水混合后, 细菌附着于RBC发生自凝现象, RBC因细菌的干扰发生凝集而出现假凝集。这2种因素, 在3级以上的大型医院可能不会发生, 由于病原多、配血频繁、试剂更换快, 被污染的机会很少。中、小型医院用血量少, 试剂更换慢, 被污染的机会相对较多。解决此问题, 只需定期 (每周1次) 检查试剂是否混浊, 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2) 第3种因素完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这就要求加强血库人员责任心, 工作集中精力。 (3) 第4种因素的避免:在配血时, 把所有的试剂及血样从冰箱取出后均在室温下放置几分钟, 所造成影响的机会就会减少。 (4) 纤维蛋白的影响:只需在配血时, 用竹签将纤维蛋白剥离, 于显微镜下观察RBC均匀分布即可。 (5) 在配血过程中, 尽量挑选清洁透亮的试管及玻片使用, 既可排除干扰因素。在交叉配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 如遇到上述因素的任何一种与配血原则不符, 切忌把配血发出, 及时更换所有试剂, 重新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及再次交叉配血, 确保无误。对于经验不足的同志来说, 更应该熟悉掌握以上有可能在配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便于及时处理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及时请示上级领导, 绝对不可草率行事。

总之, 交叉配血工作责任重大,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避免延时发血, 延误临床治疗。尽最大可能排除以上几种常见因素的干扰, 更快、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妊娠期交叉配血的注意事项 篇6

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是保证安全用血的三道防线。在产科领域中,近年来二胎孕妇逐渐增多,妊娠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进而影响交叉配血结果。所以,对于每个患者从入院的血型鉴定到术前备血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交叉配血,每个步骤都是必要的。输注血型不符的血液可能导致输血后溶血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母胎生命安全。

1术前备血

1.1对于妊娠期间非产科手术,可以按照孕期分为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手术。有研究提示,妊娠早期手术占大约41%。在术前备血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所在医疗机构的流程及规范常规进行术前备血。由于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同,临床医生应参考自己所在医疗机构的水平根据需要确定备血量。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最常见的孕期的阑尾炎切除手术可以不备血。

1.2对于妊娠期间的产科手术,常规分为以下几种:剖宫产手术、宫颈环扎术、胎儿医学手术。

1.2.1对于最常见的剖宫产手术,剖宫产术前核对血型,常规备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环节。对于备血量和备血类型我们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孕妇是否有妊娠期并发症,例如前置胎盘,甚至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由于这类孕妇术中出现大出血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备血量要足够。对于择期手术,我院常规备滤白红细胞悬液4 U,病毒灭活冰冻血浆400ml,冷沉淀凝血因子10 U,考虑到大量出血并发DIC的可能,术前需要有专人负责向药局确认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类纤维蛋白原等药物的库存,以备术中抢救及时取药。急诊手术,应根据当时情况酌情备血。当合并如凶险性前置胎盘此类可能发生大出血的孕妇入院后,我们需要完善相关入院检查,完成血型鉴定,监测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术前3天至术前1天,抽取患者血液标本,送到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完成配血后,才能保证术中用血。对于交叉配血不合格的孕妇,需要输血科和临床医生及时沟通,依据情况是否需要重新留取标本或者改变手术日期。

1.2.2对于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孕妇,我们需根据患者的疾病按需备血。较常见的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常见的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HELLP综合征等。一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70×109/L,<50×109/L者罕见。围生期需监测患者PLT及凝血功能,PLT<50×109/L的患者可在术前输注新鲜血小板后剖宫产分娩。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妊娠的患者,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血小板有继续减少的可能。在孕晚期,应根据患者的孕周及病情,适时终止妊娠。PLT≥50×109/L的孕妇可考虑阴道分娩,PLT<50×109/L的孕妇应在充分备足血源的情况下剖宫产。急诊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在术前输注新鲜血小板减少出血。HELLP综合征孕妇防止病情加重的方法为适时终止妊娠,分娩时PLT<50×109/L或者有出血倾向的孕妇应输注血小板。

1.2.3需注意孕妇的血型,对于RH阴性血孕妇平诊手术,需要临床医生亲自沟通输血科,确认血量是否足够再确定终止妊娠时间。对于急诊手术,需要专人负责协调输血科和产科,确保术中用血的及时与安全。

1.2.4能够开展宫颈环扎术、胎儿医学手术(包括射频消融减胎术,氯化钾减胎术等胎儿医学手术)的医院较少,基本为省级三甲医院,对于此类手术,术中大量出血的概率较小,常规不备血。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需根据开展医院的医疗水平备血。

术前备血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备血量和备血类型,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要确保患者术中的用血及时与安全。考虑到不同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流程差异,临床医护人员与输血科医生应密切沟通。同时,我们应根据所在医疗机构的水平,适时将重症患者转往上级医院,避免因用血问题影响患者治疗。

2交叉配血

2.1重视血液标本。在患者术前备血过程中,必须保证患者的备血血型、备血类型、备血量等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在护士采血过程,送检员送血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流程进行,我国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有所差异,所以,按照所在医疗机构相应的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标本进入输血科之前不出现任何差错。

2.2对于孕妇而言,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妊娠时接触了同种异型血型抗原而后产生了不规则血型抗体。所以,为了避免因选择血液不当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孕妇来说尤为重要。

2.3在交叉配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出现异常,积极分析原因,注意假阴性凝集、假阳性凝集、药物、输血史、妊娠史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合格的样本、适当的检测方法及标准的操作流程非常重要。

3血液的储存

血液的储存地点包括血站、医疗机构的输血科。在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储存设备、保存期、隔离设施需要严格符合国家卫生行业标准。

3.2对于血液存放区,连续储存血液≥24小时要有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备;存放区满足整洁、卫生、隔离的要求,具有防火、防盗、防鼠等安全措施,有足够的照明光源;血液及血液成分要存放在专用设备中,具有24小时连续监测温度、温度报警、光报警装置。

3.3血液储存温度的监控要求人工监测温度时,应至少每4小时监测并记录温度1次;使用自动温度监测管理系统时,应至少每日人工记录温度2次,2次记录间隔8小时以上;血液储存设备温度的监控记录至少应保存到血液发出后1年,以保证可追溯性。

3.4临床常用的血液及血液成分保存方法去白红细胞悬液:储存温度,2℃~6℃;保存期,红细胞保存液为ACD-B、CPD的悬浮红细胞保存期为21天,红细胞保存液为CPDA-1或MPA的悬浮红细胞保存期为35天,红细胞保存液为0.9%氯化钠溶液的悬浮红细胞保存期为24小时。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储存温度:20℃~24℃,并保持轻微振摇;保存期,储存于普通血袋时保存期24小时,储存于血小板专用血袋时保存期5天。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储存温度,低于-18℃;保存期,自血液采集之日起1年;解冻后2℃~6℃保存、应24小时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储存温度,低于-18℃;保存期,自血液采集之日起1年;解冻后宜尽早输注,解冻后2℃~6℃保存、应24小时内输注,解冻并在开放系统混合后应4小时内输注。

4自体输血

在产科领域、已经应用的自体输血方式有预存式自体输血(PABD),是指在某一个体计划或可能需要施行输血治疗前,有计划地采集其全血或血液成分并做相应保存,在治疗时将预先储存的全血或血液成分进行回输的一种安全科学的输血方法。PABD的适应证包括:前置胎盘、妊娠合并多发子宫肌瘤、RH阴性血孕妇等。孕妇PABD条件:Hb>110 g/L,HCT>0.33。贮血方法:预计终止妊娠前3周内,孕周可在35~37周范围内;分次采集血液,每次采集200 ml,可根据病情采集200~400 ml血液,两次采集血液应间隔3~7天;储存采用专用储存液及储存袋,2℃~6℃保存;采集血液前后应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变化及相关生化检查,胎心监护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必要时,可在采血后应用液体补充循环血量。

对于稀有血型及RH(-)血型的孕妇,在没有血液来源的情况下,PABD能及时提供手术用血。近年来,PABD在稀有血型患者术中供血的应用越来越多。有研究提示:PABD的应用并不会对母儿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并且,有效减少了输注同种异体血的概率。PABD的应用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消除了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避免了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及溶血性输血反应,同时缓解用血紧张。

相比PABD,另一种在产科应用的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比国内要成熟。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回收式自体输血被广泛推广。临床上,为了避免污染,血液通过双吸引装置被引导到收集装置,经过抗凝处理、细胞洗涤、过滤白细胞等过程后回输患者体内。目前,有很多文献报道,回收式自体输血能够在产后出血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包括胎盘植入、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多胎妊娠等。禁忌证主要考虑血液回收时被污染,血液混有羊水和一切可能导致红细胞裂解的因素。相对禁忌证包括患者妊娠合并镰状细胞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孕妇,如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等,一般由于患者孕期的血小板或红细胞低于正常值,如无其他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不推荐应用自体输血备血。对于妊娠合并贫血的孕妇,如果患者还合并较严重的导致产后出血的并发症,曾有个案报道在通过体内注射补铁后应用自体输血预防术中大出血。

5成分输血与产科大量输血应注意的问题

产科出血多年来一直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出血易导致孕产妇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高效、合理的输血是治疗的关键。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的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大量输血后机体可能出现:出血倾向、低体温、酸碱平衡紊乱、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及DIC等并发症。我国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推荐的大量输血方案(MTP)建议:临床上我们应根据患者病情,当患者失血量>40%时应启动MTP,并不需等待检查结果回报才补充血浆和血小板,应尽早给予成分输血,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启动MTP后,根据方案输血。输注红细胞4 U后,应按照红细胞1 U∶血浆1 U的比例继续输注;输注红细胞10 U后,改为红细胞1.5 U∶血浆1 U输注;抢救过程中,抢救小组应根据患者状态、病情,每间隔1~2小时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气分析。同时,必要时需应用血栓弹力图实验监测凝血变化和PLT,从而有效调整输血方案。当红细胞输注大于18 U时,再次将方案调整为红细胞1 U∶血浆1 U∶血小板1 U,直到PLT>50×109/L或抢救结束。当检查结果回报提示纤维蛋白原浓度<80~100 g/L的患者,应予以单独补充冷沉淀或Ⅷ因子。

MTP的制定标准是以外伤性大出血为基础,对于孕妇来说,并不是绝对适用的。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时的生化检查结果回报制定个体化的给血方案。

6脐带血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目前,脐带血的临床应用不再仅限于血液系统疾病的干细胞移植,也应用到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再生医学等领域。脐带血还可用于新生儿疾病早期筛查与诊断,如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新生儿溶血的检测,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早期诊断,耳聋基因的筛查。对于患有一些可治疗先天性结构畸形(如先天性膈疝、脐膨出、腹裂、骶尾部畸胎瘤等疾病)的新生儿,分娩时采集脐带血并储存,可用于新生儿后期的手术治疗备血,大大减少了输异体血的并发症。有研究应用脐带血回输改善早产儿贫血,结果提示:由于脐带血血量较少并且分离出的红细胞较少,并不能完全替代异体血输注。

交叉配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江门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输血科120例接受输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参与本次调查, 选取抗D、抗E、抗C、抗c抗体通过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凝聚胺法敏感度分别测定。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材料与仪器

人源血清抗D、抗E、抗C、抗c抗血清, 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人源血清抗D、抗E、抗C、抗c, 每管中加入相应的谱细胞2滴, 混匀。分别通过四种不同试剂分别测定不同滴度的抗血清。

1.2.2 所有操作规程均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

(1) 凝聚胺法:向各个管中加入0.6mL低离子介质, 混匀, 放置1min, 向管中加入2滴凝聚胺应用液, 混匀, 静置15s, 3000r/min, 离心15s, 倒掉上清液, 轻摇, 直到肉眼可见明显凝集状, 加入重悬液2滴, 轻摇, 进行结果判定:阴性:无凝集者;阳性发生凝集反应者。 (2) 胶体促凝剂法:向各管中加入2滴胶体促凝剂, 离心3000r/min, 1min, 加入3滴生理盐水进行轻摇, 进行结果判定:阴性:无凝集者;阳性发生凝集反应者。 (3) 抗人球蛋白法:向标记好的微孔内加入50μL不同滴度的抗血清, 每管加入相应的谱细胞50μL, 在37℃孵育15min, 专用离心机离心5min, 进行结果判定:阴性:红细胞完全沉降在凝胶管底部者;阳性:红细胞的凝集块在凝胶表面或者凝胶中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方法灵敏度的对比情况。

2 结果

观察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方法灵敏度的对比情况 (表1) 。

凝聚胺法在不同抗体交叉配血方法中灵敏度明显高于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交叉配血应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因ABO同型交叉配血不合引起输血事故时有发生[3]。为了更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 减少由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 为探讨快速、灵敏的不完全抗体配血法, 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江门市人民医院不完全抗体几种交叉配血方法, 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 红细胞表面有大量的负电荷存在, 彼此之间相互排斥, 但是当不同类型不完全抗体诱导红细胞出现聚集反应时, 就会出现输血反应,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红细胞聚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其一是通过红细胞表面抗体某种变化, 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其二是在两个红细胞抗体之间架桥, 诱导红细胞发生聚集。根据红细胞聚集原理, 应用不同方法,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菠萝酶法、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凝聚胺法。其中菠萝酶法因耗时较多, 主要应用于特殊情况, 本研究中不用于观察。本研究分别通过不完全抗体分别应用凝聚胺法、胶体促凝法、抗人球蛋白法进行观察。其中凝聚胺法主要是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 进而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 促进血清中带有正电荷的IgG抗体和红细胞带负电荷的抗原相结合, 从而提高和红细胞摄取抗体的速率, 另外加入带有大量正电荷高价阳离子的多聚物-凝聚胺溶液, 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形成非特异性聚集, 使IgG型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加入中和液后, 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 会因电荷中和而分散, 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分散。胶体促凝法是通过胶体促凝剂如鱼精蛋白、聚乙二醇及草酸盐等进行的, 其中鱼精蛋白产生的阳离子和红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 缩短了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聚乙二醇促进反应物碰撞和形成免疫复合物, 从而提高反应敏感度。抗人球蛋白是检测不完全抗体常用的方法。凝聚胺法在不同抗体交叉配血方法中灵敏度明显高于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另外有研究表明, 凝聚胺法不仅能检测IgM抗体, 又能检测IgG抗体, 可以解决急诊输血安全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选取抗D、抗E、抗C、抗c抗体通过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凝聚胺法敏感度分别测定, 结果表明, 凝聚胺法在不同抗体交叉配血方法中灵敏度明显高于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综上所述, 凝聚胺法检测不完全抗体敏感性较高, 操作简便、快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雪明, 虞秀兰, 刘冬梅, 等.微柱凝胶试验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5, 23 (4) :318-320.

[2]王俊涛, 朱文克, 付雪霞, 等.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方法的比较[J].临床医学, 2010, 30 (3) :109-110.

交叉配血 篇8

关键词:手工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影响因素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重要的常规工作, 防止输血反应,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手工凝聚胺法能有效检出绝大多数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体包括IgM和IgG, 灵敏度高, 操作简便, 快速, 不需要特殊仪器等优点。同时, 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引起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交叉配血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低离子凝聚胺试剂盒、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剂卡。

1.2 操作方法

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用微柱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对照。

2 结果

2.1 血浆中的血小板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取60例经过检测血小板数量的自然沉降血液标本, 结果见表1。

2.2 肝素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肝素12500U/mL支, 取50μL, 肝素含量为312.5U, 以1∶10、1∶5、1∶1, 稀释后加入2mL的血标本分别与同型供者的血标本作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见表2。

2.3 冷凝集素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将已知的一份患者含冷凝集素的O型血清。分别做倍比稀释与3%~5%的O型供血者红细胞悬液进行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见表3。

2.4 KCl和维生素C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用维生素C、KCl溶液替代患者血清, 其余成份不变, 分别进行3次交叉配血试验, 发现维生素C、KCl溶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 加入低离子介质及凝聚胺试剂, 离心后发现主侧管红细胞不凝集、次侧管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重复试验结果相同。

3 讨论

受血者的标本常用EDTA-K2作抗凝剂, 但EDTA-K2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球形[1], 自然沉降血浆进行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时, 在显微镜下有絮状物干扰, 经微柱抗人球蛋白试验对照, 证明其影响试验结果, 导致假阳性。因此对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标本, 应采用离心去除干扰。

肝素对凝聚胺交叉配血影响较大, 主要是由于肝素带有高价的阴离子, 能中和Polybrene高价阳离子, 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高, zeta电位增高, 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不能缩短, 不能发生非特异性凝集, 导致试验无效[2]。笔者认为常常忽略受血者临床用药情况, 特别有使用肝素治疗倾向的患者, 建议在配血前咨询临床医生是否使用肝素治疗, 从而保证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

冷凝集素可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清中, 在低温下才有活性, 效价一般<1∶32。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白血病、支原体肺炎、肺癌、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患者标本, 冷凝集素效价明显升高, 造成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中的红细胞假凝集[3]。冷凝集素效价一般>1∶64可引起红细胞的假凝集, 并且凝集的强度随冷抗体的效价升高而增强。在冷凝素效价>1∶128可引起凝聚胺法和凝胶微柱抗人球卡均出现假凝集, 消除冷凝集可以通过升高温度或者4℃冰箱过夜自身红细胞吸收等方法。

为了证实维生素C、KCl溶液能阻止红细胞非持异性聚集从而干扰试验, 笔者分别取5%A型红细胞, 单克隆抗-B作为受血者, 取5%B型红细胞, 单克隆抗-A作为献血者, 并分别加入4滴KCI、4滴维生素C进行二次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表明, 各加入4滴KCI、4滴维生素C溶液, 都能阻止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的凝集, 同时笔者在实验中发现, 当KCI、维生素C加入量少于4滴时, 只能部分阻止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的凝集, 且阻止效果与加入量成呈比。

参考文献

[1]Thompson CB, Diaz DD, Quinn PG, et al.The role of anticoagulationin the measurement of platelet volumes[J].Am J Clin Pathol, 1983, 80 (3) :327-332.

[2]姜华, 付军, 李晓艳.3种抗凝剂对手工凝聚胺配血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6) :410.

抗-M抗体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例患者,男,61岁,因“与他人争吵后自感头晕、言语不清、突发意识欠清3 h”于2009年5月12日以“脑出血”急诊收住我院。无输血史,肝肾功能正常。于入院当日13时行“颅脑血肿清除术”,术中申请输注红细胞悬液2 U,凝聚胺交叉配血主侧凝聚、次侧不凝,怀疑有不规则抗体存在,于是进一步做血清学鉴定。

1.2 试剂

抗-A、抗-B、抗-D试剂、筛选细胞及谱细胞、单克隆抗M、抗N、ABO标准红细胞均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凝聚胺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卡式血型鉴定及抗体筛选卡由瑞士达亚美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血型血清学检查方法严格按照文献[2-3]中描述的执行。

2 结果

2.1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取受检者红细胞,以生理盐水充分洗涤3次,末次洗涤后将上层生理盐水倒尽,以滤纸将管口残余的生理盐水吸去,再配成3%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取试管3支,分别标记好受检者、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其中受检者试管中加入3%受检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1滴,再加入抗球蛋白血清1滴,混匀。阳性对照管:抗球蛋白血清1滴加3%Rh(D)阳性红细胞盐水悬液(Ig G抗D血清致敏)1滴,混匀。阴性对照管:抗球蛋白血清1滴加正常人3%Rh(D)阳性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以1 300 g离心15 s,肉眼观察有无凝集,若肉眼不见凝集,以显微镜检查,记录结果。结果判定:如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不凝集,受检红细胞凝集者为阳性,不凝集者为阴性。结果为阴性,表明患者红细胞表面无自身抗体包被。

2.2 血型检测及凝聚胺交叉配血

供受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3%~5%的细胞悬液。加样量均为:血清2滴,红细胞悬液1滴。主管:受血者血清+供者红细胞悬液;次管:受者红细胞悬液+供者血清(阴阳对照管另设)。各管分别加低离子介质0.6 ml混匀置室温1 min。加凝聚胺溶液2滴,混匀,置室温15 s。1 000 g离心18 s,弃上清液,管底保留约2滴液体。轻摇试管,观察是否形成凝块。如未形成凝块,则重复前面试验。加入2滴重悬液,轻轻混合,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凝块在1 min内分散,试验结果为阴性,供受者血液配合;反之,如依照为不同强度的凝块,试验结果判为阳性,供受者血液不配合。实验结果必须在3 min内判读。

通过抗-A、抗-B试剂与患者红细胞进行正定型,以及患者血清与ABO标准红细胞进行反定型,表明患者血型为A型,通过抗-D试剂与患者红细胞进行凝集反应,表明患者血型为Rh(+),患者红细胞与抗-M不凝集、与抗-N呈4+,反应结果表明为患者MNS血型系统血型为NN型。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见表1。

2.3 抗-M抗体的检测

抗体检查结果表明导致凝聚胺交叉配血时主侧凝聚的不规则抗体为抗-M抗体。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凝集与否直接取决于谱细胞表面有无M抗原:谱细胞表面有M抗原,则无论是生理盐水介质还是凝聚胺介质,凝集反应均为阳性;谱细胞表面无M抗原,则无论是生理盐水介质还是凝聚胺介质,凝集反应均为阴性。说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抗体,这也是凝聚胺交叉配血时主侧凝聚的原因。

2.4 吸收放散反应对抗-M抗体进行确证

见表3。表3显示,患者血清中的抗-M抗体被特异性吸收后,不再与谱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抗体被重新放散后,与谱细胞的反应结果和患者血清与谱细胞的反应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就是抗-M抗体。

3 讨论

1927年,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和菲利普·列文将人类血液输入家兔体内以获得特异性抗体时,发现了M和N抗原。1947年,Walsh和Montgomery发现了另一种抗原,取名S,Sanger等证明此抗原与MN型连锁。1951年列文等又进一步发现了S的对偶抗原s。MNS抗原系统或MNSs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之一。M、N、S、s抗原均为糖蛋白,与MN有关的糖蛋白称为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s A,GPA),与Ss有关的称为血型糖蛋白B(glycophorins B,GPB)。MNS血型系统其编码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MNS血型系统包括超过40种抗原,其中4种最为重要,分别称为M、N、S、s抗原,它们对应的抗体都与输血反应有关。MN抗原也叫血型抗原,它根据红细胞上所含M、N抗原的不同,将人体血液分为M、N和MN型三种。红细胞中含有M抗原的为M型,含有N抗原的为N型,MN两种抗原都有的为MN型。

注:“+”代表存在该抗原,“0”代表不存在该抗原,“/”代表此谱细胞不检测相应抗体;第一行代表各种血细胞抗原系统,第二行是第一行中血细胞抗原系统的不同抗原

不规则抗体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不规则抗体需要用谱细胞来筛查。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患者由于体内血清存在抗-M抗体,红细胞上是NN抗原,因此在与献血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发生了凝集,导致交叉配血试验的失败,患者不能输注红细胞上存在M抗原的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虽然两者都是A型Rh阳性的血型。此患者输血时必须输注MNS血型与他一致的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才能避免抗-M抗体引起的严重的溶血反应。

一般来说,交叉配血不合,除外试剂过期、冷凝集、致敏红细胞等原因外,就该考虑不规则抗体的存在[4,5,6]。抗-M抗体是人体一种天然抗体,几乎所有的抗-M抗体均见于NN个体[7]。此抗体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交叉配血造成严重的干扰,所以在配血时筛选出无M抗原的血液与患者交叉配血无任何凝集、溶血现象,输血效果良好。经过以上实验证明血型鉴定中的正反定型和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筛查是同等的重要,应当在输血前对所有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肖星莆.输血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99-201.

[2]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99.

[3]郑凌,刘毅,吴敏慧,等.全国血型血清学室间质评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汇编,2010:104.

[4]林国连,詹奕荣,刘红杏,等.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相关研究分析[J].河北医学,2010,3(7):50-52.

[5]吴建民,陶华林.疑难交叉配血的探讨及处理方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3(6):29-31.

[6]阳志勇.抗-E抗体致交叉配血困难2例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78-79,85.

上一篇:生活里的中药下一篇:公益信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