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血实验

2024-07-29

交叉配血实验(通用8篇)

交叉配血实验 篇1

摘要:目的 研制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方法 以聚乙烯透明塑料制作成的"Y"型通道和交叉反应塑管连接, 形成输血交叉实验组合器, 达到加样、反应及观察于一体的一次性医疗器具。结果 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可将繁琐复杂的加样程序简单化, 既将交叉实验和结果观察于一体, 又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且该产品为一次性医疗用具, 符合医院感染要求。结论 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经临床研究证实, 该产品设计科学, 使用便捷, 为临床检验做输血交叉实验带来了很大便利, 值得推广。

关键词:交叉配血实验,实验组合器,研制及应用,一次性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果需要输血首先检验人员要按医嘱对受、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合格后方能给病人输血。检验人员在进行交叉配血的实验中操作非常复杂繁琐并且容易出错, 具体操作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鉴于交叉配血实验确实是一个比较繁琐复杂的过程, 本作者特研制出了“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 (此器具已获得专利, 专利号:20112001665.3;发明专利号:201110021793.1) , 具体说明如下:

1 设计原理

作者 (发明者) 采用了聚乙烯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该设计是根据安全输血所必须的交叉配血实验的反应原理[2]。其目的: (1) 复查受、供血者ABO血型的准确性; (2) 避免受、供血者血型之亚型及不规则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和稀有血型等造成的输血中有不合反应发生; (3) 改变原来用试管做交叉配血实验的繁琐且易出错的过程, 将受、供血者的血清与血球通过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 (下称组合器) 装成预先设置好的加样通道向下流至所需达到的塑料反应试管中参加交叉反应。反应完毕后, 先肉眼观察组合器之囊中血液的溶血、凝集情况后再将反应物挤向反应器上部中预留的镜检观察薄膜囊中 (第三部份) , 然后分别进行镜检。以上交叉配血试验从加样到交叉反应、器中反应、肉眼观察最后再镜检观察, 成为四步一体的全过程使实验方便、快捷, 操作简单有规律且不易出错。

2 结构和设计图

组合器是由聚乙烯透明塑料制成的塑料器材, 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两根长14cm, 内壁直径5mm的透明塑料加样管, 其上端一根为圆形“O”头加样管为加血球悬液用, 贴红色不干胶待编号标签, 另-根为方形“口”头加样管为加血清用, 贴绿色不干胶待编号标签, 下端以“Y”形管与第二部分的塑料试管相通。 第二部分:为透明塑料小试管, 直径1.2cm, 长4cm该部分为交叉配血反应的场所, 颈部贴红、绿、白三色标签, 可编写交叉单元号、“○”血球、“口”血清号、医疗信息, 如:科别、床号、血型、时间、姓名、条码信息等。第三部分:该塑料试管离其上端1cm处有一个小孔, 此孔向外连接透明塑膜囊 (似一元钱硬币大小的封闭膜囊, 用于显微镜观察血标本内有无细小凝集反应的透明膜囊) 。 (如图1所示)

(-) 一次性配血交叉组合器的基本单元示意图

3 组合器固定加样架

组合器固定加样架是将实验组合器按照需要加入反应的血球 (组合安装在红色纸卡上) 和血清 (组合安装在白色纸卡上) 两大组合系列 (以硬纸质红、白两色托管加样卡) 按坐标交叉排列到组合加样架上, 其目的是使整个操作系统安放有序, 固定稳妥, 不杂乱, 便于观察操作结果, 让操作人员一目了然。

4 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的使用方法

4.1 一叉一 (受血者只需一位供血者血液时)

取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 (“○”头为加血球悬液, “口”头为加血清) 两只。将四只进样管“口、○”编号后交叉排列固定在塑管组合架上 (如图2所示) 。

4.1.1 受血者仅需一份供血者血液输血的交叉示意图: (1+1交叉示意图) “○”支撑固定在红色纸片卡按编号加入血球悬液受血者血球+供血者血清 (次管) (50%受血者血球盐水0.3mL+供血者血清o.5mL) “口”支撑固定在白色纸片卡按编号加入血清受血者血清原液+供血者血球 (主管) (50%供血者血球盐水0.3mL+受血者血清o.5mL)

4.1.2 将以上两塑管内交叉物轻轻摇动, 混匀放入37℃温箱内反应5-10min。

4.1.3 取出低速离心2min, 再分别观察上清液, 有无溶血、凝集现象。

4.1.4 若无溶血、凝集现象, 则将塑管底部反应物摇匀轻推入反应 囊中用显微镜观察有无细小凝集现象。

4.1.5 受血者血清+供血者血球, 供血者血清+受血者血球;均无溶血、凝集现象, 结论“相符”报告, 临床方可输血。

4.2 二叉一

受血者编号为0, 供血者编号为1、2。取9 (32) 支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 填写医疗信息和加样编号 (编号千万不能错) 然后加样按图3操作, 操作基本同一叉一 (以此操作实验中每位参与交叉者的反应管中都有一支自身血球+血清的对照组) , 将操作系统排列固定与塑管固定架上。

二叉一输血交叉组合实验组合加样器实物拍照图:

说明:组合“□”组合, 0、1、2, 每个组合各有三个“□”通道单元组合 (视为横坐标) ;也同样组合“○”组合, 1、2、0, 每个组合各有三个0血球加样单元组 (视为纵坐标) , 此方法可将试验组合加样器排列到塑管组合加样架上, 再按操作流程加入交叉反应的血球和血清。即横坐标三个“□”组合:0、1、2每组三个共九支进样头在0组内三支每支均加0号血清, 1号组内三支每支均加1号血清, , 2号组内三支每支均加2号血清, 0、1、2血清标本0.5mL。同理纵坐标三个“○”组合:1、2、0均加入与各自1、2、0血球悬液0.3mL。4.3 三叉-或多叉一则如上依次类推。

5 讨论

5.1 一次性输血交叉配血实验组合器将原本从编号、加样复杂繁琐的配血交叉反应过程应用于预达加样管排列组合器进行编号加样, 做到实验标签醒目, 按坐标集中加样以防出错达到迅速准确无误, 提高准确度, 缩短时间起到可信的作用, 特别是输多位血时, 由于坐标组合配对的使用, 明显减少了加样的程序重复的次数, 如三叉一, 多交叉都只要按三 (多) 个单元集中相应的“□”血清加样孔加上0、1、2、3的每孔管0.5mL血清;“○”血球加样孔管按单元的0、1、2、3加入血球悬液各0.3mL, 即整个只需8次取样、加样过程, 操作者能按排列加样, 头脑清晰不乱 (此装置可平常预先排列备用, 遇急诊需立即使用时达到方便、快捷的效果) 。

5.2 本组合器由于有反应塑管附带簿膜囊, 便于用显微镜观察交叉的凝集现象。省掉了原来由每支玻璃试管转玻片的往返取样时间。

5.3 一次性输血交叉实验组合加样器用完后可像输血袋一样保留备查, 甚至也可做举证原始材料备用, 当需处理时按院感要求进行处置, 避免了工作人员清洗消毒试管和玻片时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符合院感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00-102.

[2]朱大年, 吴博威, 樊小力.生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74.

多器官功能不全交叉配血不合1例 篇2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18-01

病例:男性,67岁,因贫血、多器官功能不全、肺炎、糖尿病入院。既往无输血史。本次入院后查H b54g/L,血型A型RH(D)阳性。在重症监护室输注1.5U悬浮红细胞和340ml血浆配血相合无异常后5天转入呼吸内科复查H b56g/L,需再次输血,申请输注A型RH(D)阳性洗涤红细胞2U,进行交叉配血时出现配血不合。

1.试剂与方法

1.1试剂:

ABO-RH正反定型试剂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抗A、抗B (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抗人球蛋白检测卡(长春博迅),筛选1号细胞,筛选2号细胞,筛选3号细胞(北京金豪),标准红细胞A细胞、B细胞(长春博迅)。

1.2血型鉴定:

将准备好的ABO.RHD血型定型试剂卡做好标记;将患者0.5%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第1至第4管中,每管50ul;将患者血清分别加入第5和第6管,每管50ul;将已知的A型和B型红细胞0.5%浓度悬液或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试剂,每管50ul分别加入第5和第6管;即刻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肉眼判定结果。结果显示为A型RH(D)阳性,正反定结果一致。

1.3抗体筛选:

将准备好的不规则抗体筛检卡做好标记;将配好的筛检细胞或谱细胞悬液加入标好的微管中,各一滴(或50ul);分别立即加入被检者血清1滴(或50ul);加样后的试剂卡,置37°C中孵育15分钟;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肉眼判定结果。结果显示1号细胞、2号细胞、3号细胞为阴性。

1.4交叉配血:

将受血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或血浆)分离;用低離子溶液分别将受血者与献血者红细胞配成0.5%~0.8%红细胞悬液;将献血者红细胞1滴(或50ul)与受血者血清(或血浆)1滴(或50ul)加入主侧管中;将受血者红细胞1滴(或50ul)与献血者血清(或血浆)1滴(或50ul)加入次侧管中;加样后的试剂卡,置37°C孵育15分钟;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观察结果。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自身凝集导致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给予患者2U洗涤红细胞,并嘱咐医生护士缓慢输注并密切观察。在血液输注0.5h后电话回访,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未出现任何输血不良反应。次日查血常规Hb71g/L,血红蛋白明显提升血液输注有效。

2.讨论

交叉配血中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在血型鉴定无误时,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出现自身抗体阳性通常是以下两种原因:(1)患者血清中确实存在自身抗体;(2)患者血清被污染,一般情况可能为护士抽取血样时污染或保存方法不当及加样过程中导致的污染【1-2】,再重新抽取标本后可排除。本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阴性,笔者为防止污染嘱护士重新抽取了血样进行复查,依然为次侧凝集,排除了由自身抗体阳性引起的凝集。那么本次配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完全相合呢?

影响次侧凝集的因素排除自身抗体阳性外还有可能是供者有不规则抗体,或是受血者自身的红细胞被致敏。本例供血者不规则抗体试验阴性,因此导致次侧凝集很可能是患者自身凝集引起的。该患者入院的首次输血并未表现配血不合,也未有任何输血不良反应,5天住院治疗后配血却不完全相合,究其原因应为该病人自身的疾病引起。由于患者有多器官功能不全、肺炎等疾病,随着这些疾病的发展,患者自身的红细胞很容易被致敏。自身凝集主要发生在血液、肿瘤、免疫系统、肺部炎症、肾脏、肝硬化和骨折等疾病中,这些疾病容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激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或红细胞抗体。若供者不规则抗体阴性,则可以输血[3]。影响的其他原因还有:(1)血浆蛋白含量增高(2)冷凝集素(3)多次输血史病人,血液中含有大量异体血浆蛋白,使红细胞致敏。因此,遇到这些情况临床医生和血库工作人员应综合分析。在紧急情况下确实要输血时,其输血原则是应选择ABO血型相同,交叉配血主侧无凝集的红细胞输注,输注过程中应缓慢密切观察,不能因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不予输血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邓永福,杨明清。临床输血实用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2].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输血技术(师、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1例交叉配血不合分析 篇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2岁。患者于1992年已确诊为现再生障碍型贫血,当年以输过大量O型血,但量不详,后病情缓解,6年来未输血。1999年11月病情恶化,再度入院,11~12月共5次输血,每次200ml,共输1000ml,盐水交叉配血时无发生凝集反应,但除第一、第二次无输血反应外,其余3次均发生了强度不一的输血反应,寒战、高热、尿蛋白(士)等,经抗过敏对症治疗好转。1999年12月6日再次配血时,发现患者血清与输员血细胞发生凝集,及主侧发生凝集反应,鉴于此我们做详细检测。

2材料和方法

2.1受检血样取患者血样,分离血清,红细胞于4℃冰箱保存。

2.2血型、血清学试剂、定型血清、血型谱细胞和抗人体蛋白试剂由上海输血研究所提供。

2.3血型血清技术,血型监定,抗体检查,抗人体蛋白试验,抗体效价测定及抗体吸收,放散(乙醚法)等均按经典方法操作[1]。

3结果

3.1血型鉴定O,CCDee,N,P2。

3.2直接抗人体蛋白试验阴性。

3.3配血试验患者血清,血细胞与随机6个O型输血员血清、血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3人在温室,37℃盐水介质,抗人体蛋白质中主侧均凝集,次侧不凝集;3人交叉配血主侧次侧均不凝集,结果显示患者血清存在同一抗体。

3.4患者血清抗体鉴定结果如表。结果显示患者血清存在抗-C。

3.5吸收、放散试验(乙醚法):用O,ccDEee细胞吸收,吸收后细胞经乙醚放散,并将吸收液及释放液与配组细胞做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如下:吸收液组反应均为阳性反应(-)。ccDEee放散液反应结果为阴性(+),ccDEee反应结果为阳性(+),CCDee放散液反应结果为阴性(-)。结果证实患者血清中存在抗-C.

3.6患者血清抗-C效价滴定:患者血清2-Me处理前与ccDE细胞反应,抗-C效价如下:盐水法(室温)1:2,抗人球蛋白:32.患者血清2-Me处理后于ccDE细胞反应,抗-C交价如下:盐水法(室温)(-),抗人球蛋白1:4,结果证明血清中抗-C为IgM-IgG混合抗体。

4讨论

因患者多次输血,机体已被致敏产生了抗-C,Rh血型和Kidd血型不合的输血是使机体产生免疫性抗体的主要原因,本作者认为本例产生配血不合的原因是因为输了Rh血型不合的血液而产生IgM-IgG混合抗-C所引起的。对于疑难输血,应加酶法或抗人体蛋白法,以策安全。

参考文献

冷凝集引起交叉配血困难1例 篇4

徐某, 男, 46岁, 2011年3月于我院诊断为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既往有多次输血史。急查血常规:白细胞 (W B C) 1.2×1 09/L, 红细胞 (R B C) 0.5 9×1 01 2/L, 血红蛋白 (HGB) 19g/L, 血细胞比容 (HCT) 0.06, 血小板 (PLT) 13×109/L。

配血时发现患者Rh血型为阳性, ABO正定型为AB型, ABO反定型为B型, ABO正定型凝集颗粒粗大。排除标本错误, 检查试剂及其有效期合格后, 考虑患者有多次输血史, 遂将其红细胞洗涤后再次鉴定血型, 结果依然同前。用B型及AB型血做试配血, 结果盐水法及不完全抗体法 (聚凝胺法) 均显示配血异常。于是, 又采血做抗人球蛋白试验 (C o o m b s试验) , 结果呈阴性, 排除自身抗体引起的凝集, 考虑这种情况可能由冷凝集引起。

将患者洗涤红细胞用试管法再定血型, 离心后放37℃水浴3分钟观察, ABO正定型为B型, ABO反定型为B型。离开水浴箱后1分钟, 试管内出现凝集, 基本可确定为冷凝集, 当时室温16℃。我们又将患者血清做了放散吸收试验, 用处理过的血浆在37℃水浴箱进行交叉配血, 盐水法及聚凝胺法均显示配血正常。因此, 向医生说明输注时要注意保温及减缓输注速度。输注前查血常规:WBC 1.3×109/L, RBC 0.57×1012/L, HGB 19g/L, HCT 0.058, PLT 25×109/L, 输注后未见输血反应, 复查血常规:WBC1.5×109/L, RBC 1.05×1012/L, HGB 36g/L, HCT0.106, P L T 20×109/L。

2 讨论

一般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凝集素, 效价很低, 在1∶16以下, 小于4℃才有活性, 会产生凝集现象, 温度达20℃时一般不会出现凝集现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冷凝集效价可以≥1∶64, 这种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可引起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困难[1]。值得注意的是, 输血时血液的保存温度是2~6℃, 平均4℃, 在此温度条件下, 输入的红细胞如遇患者高效价冷凝集素, 血液极易堵塞针头, 且红细胞易与高效价冷凝集素结合并吸附补体, 从而发生溶血。因此, 输血前医生应将悬浮红细胞放置37℃水浴箱中加温, 使其恢复到人体正常温度, 或接近正常温度后再进行输注为宜[2]。

参考文献

[1]郝繁运, 刘晶, 董振芳.1例高效价冷凝集素致配血不合及单一主侧管配血不合简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4) :283.

影响交叉配血的几种常规因素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血型诊断血清:A血清 (红色, 含抗-B) 、B血清 (绿色, 含抗-A) ; (2) 抗-D血清; (3) 0.9%无菌生理盐水; (4) 清洁玻璃试管及玻片。前3种在使用前后于4℃保存。

1.2 方法

(1) 备血前受血者须做血常规检查, 同时做ABO及正反定型血型鉴定, 抗-D试验。 (2) 输血前交叉配血时受血者与献血者分别做2%~3%血红细胞 (RBC) 悬液及血型鉴定。 (3) 主侧: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RBC悬液混合于试管中。次侧:献血者血清与受血者RBC悬液混合于试管中。同时分别加入低离子溶液0.7ml和凝聚胺2滴。2 000r/min, 离心3~5min。离心后将上清液倒掉, 观察是否凝集, 凝集者为正常;再分别加入2滴悬浮液, 混匀观察是否散开, 散开者为正常。 (4) 受血者RBC悬液与抗D血清1∶1混合于玻片上。

1.3 交叉配血原则

(1) 遵守同型血相输的原则。 (2) 主侧与次侧同时离心后, RBC沉积管底呈圆饼形, 混合后分别涂于玻片上, 显微镜镜检以确定RBC分布均匀、无凝集、无溶血。 (3) 受血者RBC悬液与抗-D血清1∶1混合出现凝集, 如果不凝集则属于RH血型系统的范围。

2 影响交叉配血的几种常见因素

(1) 血型诊断血清被细菌污染, 造成假凝集。交叉配血时主侧与次侧不受影响, 但血型鉴定与备血时受血者血型不符。 (2) 0.9%生理盐水被污染, 会造成主侧、次侧都出现假凝集, 血型鉴定也不符。 (3) 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备血时血常规检查鉴定血型出现错误, 在配血时血型不符。 (4) 冷凝集造成假凝集现象。 (5) 急诊抢救用血时, 备血血样抽取时间短, 凝固不完全, 在配血时纤维蛋白促使少量RBC聚集, 形成弱凝集现象。 (6) 试管、玻片重复使用时, 清洗不彻底, 也可能出现假凝集。

3 讨 论

(1) 前2种因素可能是由于RBC悬液与被污染的血清或盐水混合后, 细菌附着于RBC发生自凝现象, RBC因细菌的干扰发生凝集而出现假凝集。这2种因素, 在3级以上的大型医院可能不会发生, 由于病原多、配血频繁、试剂更换快, 被污染的机会很少。中、小型医院用血量少, 试剂更换慢, 被污染的机会相对较多。解决此问题, 只需定期 (每周1次) 检查试剂是否混浊, 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2) 第3种因素完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这就要求加强血库人员责任心, 工作集中精力。 (3) 第4种因素的避免:在配血时, 把所有的试剂及血样从冰箱取出后均在室温下放置几分钟, 所造成影响的机会就会减少。 (4) 纤维蛋白的影响:只需在配血时, 用竹签将纤维蛋白剥离, 于显微镜下观察RBC均匀分布即可。 (5) 在配血过程中, 尽量挑选清洁透亮的试管及玻片使用, 既可排除干扰因素。在交叉配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 如遇到上述因素的任何一种与配血原则不符, 切忌把配血发出, 及时更换所有试剂, 重新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及再次交叉配血, 确保无误。对于经验不足的同志来说, 更应该熟悉掌握以上有可能在配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便于及时处理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及时请示上级领导, 绝对不可草率行事。

总之, 交叉配血工作责任重大,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避免延时发血, 延误临床治疗。尽最大可能排除以上几种常见因素的干扰, 更快、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凝聚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 篇6

关键词:交叉配血,凝聚胺,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实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输血科工作人员通过交叉配血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 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目前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 同型血液聚凝胺交叉配血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原因多样, 为了保障临床输血及时、安全、有效并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对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我院在进行聚凝胺交叉配血时出现的17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聚凝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2年1月~10月本院新入院患者申请输血进行聚凝胺交叉配血发生交叉配血不合的17例病例。

1.2 试剂与仪器

抗-A、抗-B标准血清, ABO试剂红细胞, RH (D) 血型定型试剂, 抗体筛选红细胞, 抗体鉴定谱细胞均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RH (D) 血型定型试剂为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聚凝胺介质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所有试剂均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说明书及文献[1]操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 。

2 结果

2.1 5例由冷凝集抗体引起的聚凝胺交叉配血不合。

将聚凝胺交叉配血时发生凝集的试管经过37℃水浴20~30s取出肉眼观察并且镜检, 发现凝集消失。

2.2 3例缗钱状假凝集所致的聚凝胺交叉配血不合。

(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1例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3例标本凝聚胺交叉配血主侧均出现凝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骨髓内有大量的浆细胞增殖,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侵润, 均可使患者的血清内出现异常的免疫球蛋白 (M蛋白) , 影响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状态, 血清蛋白浓度异常, 使红细胞呈缗钱状而产生假凝集。凝聚胺交叉配血时主侧出现凝集, 肉眼观察凝集, 在2+或1+, 不像真正的凝集那么强, 镜下看结果, 能发现缗钱状凝集的典型特征, 解决方法为在试管中滴加2~3滴盐水, 凝集很快散开, 肉眼看不到凝集, 镜下红细胞也呈均匀散在的状态。

2.3 2例使用肝素导致交叉配血失败。

2例标本均在加入聚凝胺试剂离心后主侧无法出现由聚凝胺造成的非特异性凝集, 次侧呈凝集, 交叉配血实验失败。通过与临床联系得知1例病患正在进行血液透析另1例患者透析治疗结束不久, 采集血液标本时不能排除肝素干扰, 告知临床, 请于患者透析结束后2~3h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送至我室重新进行交叉配血, 由于肝素的半衰期为1h, 作用维持3~4h[2], 透析结束前1h停止肝素输入, 主侧管离心后无凝集, 交叉配血相合。

2.4 不规则抗体阳性导致聚凝胺交叉配血不合7例。

7例患者均为新入院患者, 在进行交叉配血时不相合, 在排除冷凝集、肝素等干扰因素后, 立刻做抗体筛查, 抗筛阳性则立刻做抗体鉴定试验, 得出结果:抗-c 1例, 抗-E 2例, 抗-Lea 1例, 抗-Jka 1例, 自身抗体2例。7例患者均有输血史, 其中三例女性患者均有妊娠史。根据我国汉族人群Rh抗原分布特点, E抗原阴性近50%, 产生E抗体的概率也很高, 相应筛选出E抗体对应抗原阴性血液也较容易, 所以用我库中现存的血样本对抗-E患者的标本进行试配, 每次拿2U/袋规格的悬浮红细胞八袋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 2例抗-E标本分别获得四袋和两袋交叉相合的血制品。对于另三例 (抗-Jka, 抗-Lea, 抗-c) 标本由于受血制品样本量和本实验室条件的限制, 及时将标本送至中心血站进一步核实抗体的类型, 并由血站筛选出特异性抗体对应抗原阴性血液, 即相匹配血液对患者进行及时输注。2例自身抗体的患者1例为75岁男性, B型RhD (+) , 1例为女性82岁, A型RhD (+) , 均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抗体鉴定实验显示无血型特异性, 是自身免疫性抗体。建议临床暂缓输血治疗, 但因为病情危重又必须输血, 将标本送至中心血站, 选择与患者同型交叉配血最小不相合血液制成洗涤红细胞, 缓慢输注, 紧密观察, 同时临床配合使用大剂量激素。

3 讨论

3.1 冷凝集反应对交叉配血的干扰, 提醒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尽量创造适宜的试验环境, 以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当尽量创造适宜的试验环境, 以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在室温或更低温度下, 对所有红细胞 (包括自身红细胞) 都能发生的凝集现象称冷凝集反应。冷凝集素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可严重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一般存在于大多数健康人的血清中的冷凝集素, 效价不高, 不易出现非特异性凝集,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肺炎等, 病患血清中有很高的冷凝集素, 与自身和他人的红细胞均发生凝集, 易造成血型鉴定错误和交叉配血不合[3]。但冷凝集素在37℃不具活性, 所以当聚凝胺交叉配血时有发生凝集现象, 经37℃恒温或用37℃生理盐水洗涤后凝集消失, 或在再次重复配血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在37℃时凝集不再出现, 即可以排除冷凝集的干扰。对于那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血清中出现高效价的冷凝集素, 就必须将患者标本进行洗涤和吸收才能排除冷凝的干扰, 方法为取1份患者红细胞在经过37℃0.9%氯化钠溶液的洗涤3次, 做出红细胞悬液, 另取1份患者红细胞在经过37℃0.9%氯化钠溶液的洗涤6次将患者红细胞和自身血浆按1∶1混合后置0~5℃;冰箱进行充分吸收30min, 迅速离心分离血清。用获得的红细胞悬液和血浆再次交叉配血。

3.2 某些疾病状态下如高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患者血浆中含有过量的球蛋白或纤维蛋白, 异常蛋白分子中和红细胞表面的电量, 减少了红细胞表面的斥力, 使红细胞易于凝聚, 呈缗钱状改变。这是一种假凝集。这种假凝集与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引起的真凝集反应相似。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生理盐水,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很容易分散。用显微镜观察, 假凝集高倍镜下红细胞有一部分聚集在一起, 红细胞边缘整齐, 如古代铜钱叠成串状。当加入盐水后再镜下观察, 红细胞散开。真凝集红细胞边缘不齐, 互相挤压, 加入盐水凝集不散开。

3.3 肝素对交叉配血的干扰是由血透患者血液循环中加入大量的肝素而引起。肝素为D-葡糖胺、L-艾杜糖醛酸及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酯, 肝素是带大量负电荷的大分子不易透过细胞膜, 60%集中在血管内皮。用聚凝胺配血是利用它的阳离子来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 而肝素所带大量负电荷与聚凝胺的阳离子进行了反应, 使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未被中和, 红细胞Zeta电位未能降低, 未能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不能使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凝聚凝胺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多聚物, 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 使红细胞Zeta电位降低, 削弱了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 缩短了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使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凝集。当受检标本中含有肝素时, 少量的聚凝胺就会被肝素中和而发挥不了降低红细胞电位的作用, 使红细胞之间的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减弱, 使红细胞不能产生特异性凝集故可对聚凝胺交叉配血造成干扰, 建议在这些方面需要输注血液的患者在进行肝素输注前应先采集血交叉标本, 以减少不良因素的发生[4]。

3.4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 必须做抗体筛查试验, 对其中抗体筛查阳性者要及时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 对能检出特异性抗体的患者, 选择抗体特异性对应抗原为阴性的血制品。通过常规检测RhE抗原, 我们发现RhE抗原阴性和RhE抗原阳性患者几乎各占50%, RhE阴性患者输入RhE阳性血液, 就有可能产生抗体[5,6,7]。相应筛选出E抗体对应抗原阴性血液也较容易, 所以如条件许可可先自己试配。而kidd、Duffy、Lewis血型系统抗体临床少见, 抗原阴性的患者在多次输血中, 有可能输入了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 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对于这些患者最好选用完全相合的血液输注。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溶血性贫血, 由于该类患者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含有大量自身抗体, 因此即使是输入洗涤红细胞, 红细胞也会很快溶解破坏。所以自身抗体患者原则上是能不输血尽量不输血, 但对于危急的重症患者应严格配血选择主侧反应最弱的红细胞洗涤后输注, 而且临床在输血前和输血时使用大剂量的激素, 输血时谨慎缓慢、密切观察有无溶血加重情况, 以便急救。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喻.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新谦, 金肖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5-625.

[3]蒋冬玲, 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1.

[4]张和平, 林国跃, 杜晓璐.肝素对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与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 :171.

[5]杨逊怀.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 (15) :1390.

[6]李文静, 蒋学兵, 王燕菊, 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7) :36-38.

交叉配血实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江门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输血科120例接受输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参与本次调查, 选取抗D、抗E、抗C、抗c抗体通过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凝聚胺法敏感度分别测定。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材料与仪器

人源血清抗D、抗E、抗C、抗c抗血清, 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人源血清抗D、抗E、抗C、抗c, 每管中加入相应的谱细胞2滴, 混匀。分别通过四种不同试剂分别测定不同滴度的抗血清。

1.2.2 所有操作规程均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

(1) 凝聚胺法:向各个管中加入0.6mL低离子介质, 混匀, 放置1min, 向管中加入2滴凝聚胺应用液, 混匀, 静置15s, 3000r/min, 离心15s, 倒掉上清液, 轻摇, 直到肉眼可见明显凝集状, 加入重悬液2滴, 轻摇, 进行结果判定:阴性:无凝集者;阳性发生凝集反应者。 (2) 胶体促凝剂法:向各管中加入2滴胶体促凝剂, 离心3000r/min, 1min, 加入3滴生理盐水进行轻摇, 进行结果判定:阴性:无凝集者;阳性发生凝集反应者。 (3) 抗人球蛋白法:向标记好的微孔内加入50μL不同滴度的抗血清, 每管加入相应的谱细胞50μL, 在37℃孵育15min, 专用离心机离心5min, 进行结果判定:阴性:红细胞完全沉降在凝胶管底部者;阳性:红细胞的凝集块在凝胶表面或者凝胶中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方法灵敏度的对比情况。

2 结果

观察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方法灵敏度的对比情况 (表1) 。

凝聚胺法在不同抗体交叉配血方法中灵敏度明显高于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交叉配血应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因ABO同型交叉配血不合引起输血事故时有发生[3]。为了更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 减少由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 为探讨快速、灵敏的不完全抗体配血法, 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江门市人民医院不完全抗体几种交叉配血方法, 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 红细胞表面有大量的负电荷存在, 彼此之间相互排斥, 但是当不同类型不完全抗体诱导红细胞出现聚集反应时, 就会出现输血反应,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红细胞聚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其一是通过红细胞表面抗体某种变化, 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其二是在两个红细胞抗体之间架桥, 诱导红细胞发生聚集。根据红细胞聚集原理, 应用不同方法,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菠萝酶法、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凝聚胺法。其中菠萝酶法因耗时较多, 主要应用于特殊情况, 本研究中不用于观察。本研究分别通过不完全抗体分别应用凝聚胺法、胶体促凝法、抗人球蛋白法进行观察。其中凝聚胺法主要是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 进而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 促进血清中带有正电荷的IgG抗体和红细胞带负电荷的抗原相结合, 从而提高和红细胞摄取抗体的速率, 另外加入带有大量正电荷高价阳离子的多聚物-凝聚胺溶液, 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形成非特异性聚集, 使IgG型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加入中和液后, 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 会因电荷中和而分散, 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分散。胶体促凝法是通过胶体促凝剂如鱼精蛋白、聚乙二醇及草酸盐等进行的, 其中鱼精蛋白产生的阳离子和红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 缩短了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聚乙二醇促进反应物碰撞和形成免疫复合物, 从而提高反应敏感度。抗人球蛋白是检测不完全抗体常用的方法。凝聚胺法在不同抗体交叉配血方法中灵敏度明显高于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另外有研究表明, 凝聚胺法不仅能检测IgM抗体, 又能检测IgG抗体, 可以解决急诊输血安全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选取抗D、抗E、抗C、抗c抗体通过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凝聚胺法敏感度分别测定, 结果表明, 凝聚胺法在不同抗体交叉配血方法中灵敏度明显高于抗人球蛋白法、胶体促凝剂法。综上所述, 凝聚胺法检测不完全抗体敏感性较高, 操作简便、快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雪明, 虞秀兰, 刘冬梅, 等.微柱凝胶试验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5, 23 (4) :318-320.

[2]王俊涛, 朱文克, 付雪霞, 等.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方法的比较[J].临床医学, 2010, 30 (3) :109-110.

交叉配血患者次侧凝集的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200例患者, 纳入标准:年龄20~80岁;献血员的抗体筛查为阴性;排除重复输血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672例, 女528例;年龄最小21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 (55.36±2.14) 岁;收集自愿献血者抗凝血标本3 m L, 同时取等量接受输血患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 收集这些标本, 采用离心技术分离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 将红细胞收集, 制备细胞悬液, 保存备用。

1.2 检测方法:

选择美国强生提供的Ortho Bio Vue离心机和孵育器, 并且有提供BO/Rh正反定型血型卡、低离子强度盐溶液 (BLISS液) 、抗人球蛋白 (Ig G, C3b/C3d) 检测卡;而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及抗体筛选红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受血者、献血者交叉配血前, 需检查ABO血型, 并进行RH血型复检。次侧出现凝集者加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交叉配血试验:制备输血患者、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和血浆, 红细胞悬液浓度约0.6%, 分别加入50μL献血者红细胞悬液和50μL受血者血浆于主侧, 相反加入50μL献血者血浆和等量受血者红细胞悬液于次侧, 孵育15 min后离心, 2000 r/min, 5 min。阴性表示红细胞沉于管底, 阳性表示红细胞在微柱凝胶上或凝胶中悬浮。

1.3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次侧凝集比例:

在1200例微柱凝胶法配血结果中, 检测出22例次侧有不同程度凝集的病例, 发生率为1.83%。然后对献血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 对受血者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都为阳性。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主要为纤维蛋白含量高、冷凝集素、免疫系统疾病与肾脏疾病。见表1。

2.2 患者比例:

在22例交叉配血次侧凝集患者的疾病分布中, 其中肾脏疾病4例, 血液疾病4例, 免疫系统疾病5例, 贫血3例, 胃肠疾病2例, 糖尿病2例, 肝硬化2例。

3 讨论

在输液应用中, 当前需要进行交叉配血, 使受血者与献血者的血液间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成分[5]。微柱凝胶法是近年来逐渐被普遍使用的一项免疫检测新方法, 在医院输血科普遍使用。其通过红细胞抗原抗体在微柱凝胶腔、凝胶介质中发生的肉免疫凝集反应来达到检测的目的, 具有标本用量少、结果可长期保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微柱凝胶法除能避免ABO以外的血型抗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外, 还能降引起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其他因素均检测出[6]。

在微柱凝胶法实际操作中, 也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导致次侧凝集, 从而影响临床安全用血。特别是次侧出现凝集反应的阳性率也显著增加, 导致交叉配血不合, 配血困难, 影响临床急救用血[7]。为了保障对于结果分析的均一性, 本文收集资料为次侧凝集而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均为阴性。本文采用了微柱凝胶法, 在1200个病例中共检测出22例次侧有不同程度凝集, 发生率为1.83%, 影响因素主要为纤维蛋白含量高、冷凝集素、免疫系统疾病与肾脏疾病。

同时通过分析, 在22例交叉配血次侧凝集患者的疾病分布中, 其中肾脏疾病4例, 血液疾病4例, 免疫系统疾病5例, 贫血3例, 胃肠疾病2例, 糖尿病2例, 肝硬化2例。血液病、肾脏疾病瘤等大都反复多次输注红细胞, 可使得机体产生同种抗体, 造成红细胞被致敏;部分患者体内含有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 在温度较低时可发生交叉配血不相合。为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 脾功能亢进, 所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亢进, 使患者产生抗体的频率及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正常人升高[8]。而对于贫血等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为了防止同种抗体的产生, 可适当延长红细胞输注间隔时间, 尽量输注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应结合临床病情、输血史、用药情况, 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9]。

总之, 微柱凝胶法应用简单方便, 不过影响输血前交叉配血的因素很多,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疾病需要采取个体化方案, 从而保证临床用血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滨, 陈静, 薛恒, 等.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1 (2) :163-165.

[2]姚秀俊, 宋嘉, 高燕.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上海医药, 2007, 28 (3) :135-137.

[3]Philip J, Biswas AK, Hiregoudar S, et al.Red blood cell alloimmunization in multitransfused patients in a tertiary care center in Western India[J].Lab Med, 2014, 45 (4) :324-330.

[4]秦玲, 韩梅宁.180例肝硬化患者输血前抗体筛查结果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6 (3) :153-154.

[5]唐长久, 王华, 李瑞云, 等.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17例临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1) :6-9.

[6]Noumsi G.The role of automated gel column testing technology in enhancing transfusion safety[J].MLO Med Lab Obs, 2014, 46 (7) :34-36.

[7]白玉萍.严重冷凝集素引起配血困难1例报告[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1 (1) :29-31.

[8]张慧莲, 杨婷, 于洋.680例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9) :67-69.

【交叉配血实验】推荐阅读:

交叉配血08-09

道路交叉05-18

交叉配合05-22

交叉比较06-02

数据交叉06-07

交叉协同07-06

交叉教育07-09

交叉韧带08-07

交叉融合教学07-21

学科交叉融合05-10

上一篇:企业日常管理下一篇:审计实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