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内侧入路手术

2024-07-20

后内侧入路手术(精选7篇)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1

胫骨Pilon骨折的干骺端粉碎严重,且伴有严重软组织伤,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较多,强调在降低软组织并发症基础上,有效完成各骨折块复位及内固定。应根据主要骨折块位置选择相应手术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必须符合生物学原则[1,2]。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Pilon骨折10例,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6.5岁。左侧7例,右侧3例。伤因: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6例,跌倒伤2例。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显示胫骨远端有较大的后侧、内侧及前外侧骨折块,合/不合并腓骨远端移位骨折。本组骨折按AO/OTA分型,43C1型2例,43C2型8例。按照Tscherne分度[3]对Pilon骨折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价,0度4例,1度4例,2度2例。

1.2 术前准备

2例行急诊手术,其余8例入院后常规行跟骨牵引或小腿石膏托固定,甘露醇等药物脱水消肿处理,待软组织消肿、皮肤出现褶皱(Wrinkle征)、张力性水疱吸收后,予以确定性手术治疗。损伤至进行确定性治疗时间5h~14d,平均9d。常规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胫腓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行踝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术前明确主要骨折块大小及方向、关节面移位及塌陷程度,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1.3 手术方法

1.3.1 前外侧有限切开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常规取仰卧位,消毒铺单,止血带下手术。先行前外侧有限切开,于腓骨远端前缘作“L”形切口,近端延伸至能完成腓骨骨折内固定,远端经外踝前方成弧形至踝关节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切断伸肌上支持带,辨别并保护腓浅神经分支。向内侧剥离至完整显露前外侧Chaput骨块,将伸肌腱牵向内侧,作有限剥离显露胫骨远端前侧骨折块,保护附着的软组织,适当显露并探查胫骨远端关节面。通过牵引及撬拨使胫腓骨远端对位对线,复位腓骨骨折并用腓骨远端外侧锁定板固定。直视及C臂机透视下,以前外侧Chaput骨块为复位参考标志,由外向内撬拨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块,恢复前侧关节面平整,克氏针临时维持骨折块对线及对位。用2~3枚空心拉力螺钉将前外侧Chaput骨块与胫骨远端固定,注意前侧螺钉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到后侧骨折复位及固定。胫骨远端前侧明显的骨缺损处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髂骨。

1.3.2 后内侧手术入路

对侧臀部垫高,下肢呈外旋位。沿内踝后侧作弧形切口,近端沿胫骨后缘延伸,远端沿内踝下方弧向前延伸,逐层切开,向前剥离显露内侧骨折块。于内踝后方切断屈肌支持带及胫后肌鞘,将胫后肌腱向前脱位于内踝上方,向后外侧牵开趾长屈肌腱及神经血管束,即可显露后侧骨块。将后侧骨折块复位,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明显骨缺损予以植骨。一般以3枚螺钉固定后侧骨折块,依次以螺钉固定内侧各骨折块。用4.5 mm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板行经皮微创接骨术,完成胫骨远端骨折最终复位及固定。沿切口近端作胫骨内侧皮下剥离,不剥离骨膜,将内侧锁定板插入皮下隧道。透视下调整板到位,用1枚普通螺钉从板中部加压固定,使板和胫骨贴服。用尖刀在骨折近端板螺钉孔位置处作小切口,远近端各至少3枚锁定螺钉固定。去除克氏针,冲洗后依次关闭后内侧及前外侧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h,消肿药物3~5d。患肢抬高,用小腿托保持踝关节功能位2~3周。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严格禁止早期负重,直至术后12周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后方能开始逐步负重。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其中9例手术切口I期愈合,1例手术切口部分延迟愈合,经换药于术后4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1周。采用Burwell-Charley标准对骨折复位行影像学评估,解剖复位8例,复位一般2例。按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0%。

典型病例为一27岁男性患者,高处坠落致左Pilon骨折,为AO/OTA 43C2型骨折,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5。

3 讨论

3.1 Pilon骨折手术入路选择原则

胫骨Pilon骨折的干骺端骨折粉碎严重,常合并严重软组织伤,经基于X线分型所采用传统的后外侧结合前内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能有效显露及固定所有骨折块,术后易出现以严重伤口并发症为首的多种并发症,因而临床上研究出多种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目的为在保护软组织的基础上有效完成骨折复位及固定,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随着Topliss[4]CT分型的普及,大家逐渐认识到Pilon骨折治疗中应根据主要骨折块的位置选择相应手术入路[5]。Maccan[1]等比较包括后内侧入路在内的6种手术入路的术后并发症,指出传统入路软组织并发症最高,因此提出直接手术入路概念,即手术入路应直接位于主要骨折块处,易于骨折显露复位,并可减少术中软组织损伤。

图1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Pilon骨折

图2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螺钉固定前外侧骨块

图3后内侧入路显露复位胫骨远端后侧及内侧骨折块,注意胫后肌腱向前脱位于内踝上方

图4采用内侧MIPPO技术,经后内侧切口插入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板固定,加强骨折端稳定性

图5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平整

3.2 后内侧手术入路

Topliss[4]CT分型表明,Pilon骨折中胫骨远端包含后侧、内侧及前外侧三部分主要骨折块,对于胫骨远端后侧较大移位骨折块,治疗中可以优先考虑应用后内侧手术入路对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5]。采用后内侧入路符合直接入路原则,最有利于直视下行后侧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同时可兼顾内侧骨折块。传统后外侧结合前内侧入路的缺点是由于胫骨远端后侧被踇长屈肌腱等结构阻挡,不能有效处理胫骨远端后侧、特别是偏后内侧位的骨块[2,6]。其他常用入路,如单一前外侧手术入路不能显露后侧及内侧骨折,一般是通过韧带复位术予以间接复位或另作切口复位固定。后内侧手术入路克服上述切口不足,尤其有利于后内侧骨块显露、复位及固定。后侧内切口大小及组织剥离应根据骨折块范围而定,尽可能减少软组织损伤。该入路的主要难点是必须牵开胫骨远端后侧各种复杂结构方能显露后侧骨折,各家具体显露方法有所不同。王路等[7]采用后内侧切口显露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将胫后肌腱等结构向后侧牵开并放置钢板,应该说手术操作较为困难。有作者采用后内侧切口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手术操作中仅提及将胫骨后侧的肌腱等结构牵开可显露骨折[8]。Amorosa等[9]则是将胫后肌、趾长屈肌腱向前脱位于内踝上方进行显露。Assal等[2]提出一种改良后内侧入路,于跟腱内侧1cm作纵切口,从踇长屈肌腱和血管神经束间进入可完整显露整个胫骨远端后侧及后关节面,并用支撑钢板固定后侧骨折,再结合前侧入路治疗。本研究显露特点是切开胫后肌腱鞘,将肌腱向前脱位于内踝上方,向后外侧牵开趾长屈肌腱即可有效显露骨折,并可保护后方血管神经束。需指出的是,本组病例为真正AO/OTA 43C1、43C2型Pilon骨折,并非后Pilon骨折。对大块后侧骨折块采用螺钉固定,并不需要在后侧使用支撑钢板,减少了内固定数量,避免后侧钢板对肌腱的刺激。在螺钉接骨的基础上采用内侧经皮微创板接骨技术(MIPPO技术),经后内侧切口插入经皮锁定板固定加强骨折端稳定性,结合了内侧MIPPO技术的生物学固定优点,避免切口进一步延伸,减少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并保护骨折端血供,降低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及骨不连的发生,可早期行功能锻炼[10]。

3.3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的优点

几乎所有Pilon骨折均有前外侧Chaput骨块[5],是可以结合使用前外侧有限切开技术的解剖基础。前外侧有限切开减少胫骨前方软组织及骨块剥离,以Chaput骨块为解剖复位标志,通过牵引及撬拨,利用韧带复位术复位,从而保留骨折端血供,降低切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符合Pilon骨折治疗的生物学原则[11]。本研究经验表明,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固定应先于后内侧入路进行,二者结合有以下优点:a)有限切口内可以有效完成腓骨和胫骨外侧柱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充分利用韧带复位术改善后侧及内侧骨折块的对线及对位,有利于经后内侧切口进行上述骨块复位及固定;b)后内侧切口向前延伸可以完整暴露胫骨远端后侧、内侧及前内侧面,与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可近乎暴露整个胫骨远端及关节面。

3.4 手术适应证

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技术的最佳适应证为:胫骨远端后侧有较大移位骨折块的AO/OTA 43C1~C2型,Tscherne软组织分度0~2度的闭合性Pilon骨折。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关键。对于内侧软组织开放或严重损伤的Pilon骨折,不能采用该技术,而应采用其他切口及固定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胫骨Pilon骨折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24~56岁,平均36.5岁。左侧7例,右侧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h~14d,平均9d。病例均为有较大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的闭合性骨折。按AO/OTA分型,43C1型2例,43C2型8例。软组织损伤按Tscherne分度,0度4例,1度4例,2度2例。行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固定腓骨及前外侧骨折块,再经后内侧入路显露复位螺钉固定后侧及内侧骨折块,经皮内侧锁定板支撑固定胫骨远端。结果 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1周。按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0%。结论 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适用于有较大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的闭合性Pilon骨折。该技术能有效显露并复位固定Pilon骨折的后侧及内侧骨折块,减少术中软组织损伤,保护骨折端血供,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关键词:Pilon骨折,后内侧入路,前外侧,有限切开

参考文献

[1]McCann PA,Jackson M,Mitchel ST,et al.Complications of definitiv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pilo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11(35):413-418.

[2]Assal M,Ray A,Fasel JH,et al.A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combined with extensile anterior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tibial pilon fractures(AO/OTA 43-C)[J].J Orthop Trauma,2014,28(6):138-145.

[3]杨正明,潘志军,李杭,等.胫骨Pilon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26(9):835-839.

[4]Topliss CJ,Jackson M,Atkins RM,et al.Anatomy of pilo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J Bone Joint Surg(Br),2005,87(5):692-697.

[5]Dujardin F,Abdulmutalib H,Tobenas AC.Tot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ilon[J].J Orthop Traumatol,2014(100):S65-S74.

[6]DiGiorgio L,Touloupakis G,Theodorakis E,et al.A two-choice strategy through a medial tibi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ilon fractures with posterior or anterior fragmentation[J].Chin J Traumatol,2013,16(5):272-276.

[7]王路,陈位,黄雷,等.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伴前方软组织损伤[J].中国骨伤,2012,25(6):490-492.

[8]林伟龙,胡海波,李平生,等.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14(6):477-480.

[9]Amorosa LF,Greisberg J,Brown GD.A surgical approach to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0(24):188-193.

[10]Leonard M,Magill P,Khayyat G.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high velocity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Int Orthop,2009,33(4):1149-1153.

[11]魏世隽,蔡贤华,刘曦明,等.有限切开复位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1):49-53.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9例;年龄19岁~64岁;骨折原因:车祸受伤19例, 摔倒受伤17例。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涉及后内侧平台骨折, 无神经血管损伤, 据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1]:双柱骨折26例, 其中外侧柱+后侧柱骨折19例, 内侧柱+后侧柱骨折7例;三柱骨折10例。

1.2 术前准备

本组17例患者急诊入院, 首先抢救休克及危及生命的损伤, 19例患者系转入我院病情稳定患者。入院后给予消肿等对症治疗, 均行X线正侧位片, CT检查及二维、三维图像重建, 明确平台骨折形态及移位情况, 评估软组织状况, 对有影响手术的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系统治疗, 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采用“漂浮”体位完成前后路联合手术:先取俯卧位, 膝关节屈曲20°~30°, 行后内侧倒“L”形切口, 切口沿腘横线内侧弯向腓肠肌内侧头向远端延伸6 cm~8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腘筋膜, 注意保护小隐静脉及腓肠肌皮神经, 暴露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钝性分离腓肠肌内侧缘和比目鱼肌间隙, 将腓肠肌向外侧牵开, 同时分离半腱肌、半膜肌向内侧牵开, 可将腘肌及比目鱼肌从平台后方做骨膜下钝性剥离并以Hoffman拉钩将其牵向外侧, 暴露出后侧平台及胫骨近端后侧面, 暴露出骨折端。根据经验, 骨折块大时利用点状复位钳可精确复位, 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粉碎或者塌陷时可切开关节囊直视下复位, 塌陷处植骨填充。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用3.5 mm“T”形钢板支撑固定, 必要时可加用空心螺钉和重建板。根据骨折情况再通过侧卧位进行前内侧或前外侧切口暴露胫骨内侧髁或外侧髁, 同样方法复位内侧柱或外侧柱骨折, 放置钢板固定, 伤口置引流。

1.4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消肿等治疗, 并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48 h~72 h拔除引流管, 第2天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 1周起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8周后扶双拐非负重下地行走, 12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

1.5 效果评价

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 术后12个月从疼痛、关节稳定性、跛行、是否需要支撑、交锁、肿胀、上下楼梯、下蹲等方面进行评分, 总分100分, 95分以上为优秀, 94~85分为良好, 84~65分为尚可, 小于65分为差。

2 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12个月~24个月, 平均18个月, 1例因再次摔倒致平台骨折塌陷, 其余病例均在12周~16周愈合;本组患者平均92.4分, 优秀14例, 良好19例, 尚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1.7%。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生物力学意义的认识,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解剖复位逐渐引起医生的重视。胫骨平台后倾角能维持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张力, 有利于膝关节的屈曲活动, 使股骨髁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能正常地滑动及滚动。Chiu等研究认为[2], 后内侧平台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认为, 涉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有移位的骨折应解剖复位关节面, 恢复后倾角, 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意义重大。

Higgins等认为[3], 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 内外侧柱骨折伴后内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 由于后内侧骨折涉及关节面后倾角, 移位不稳定, 需通过后内侧切口直视下复位固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涉及后内侧的胫骨平台骨折属于高能量损伤, 波及负重关节面, 是骨科治疗难题之一。以往对后内侧骨折没有采用专门的手术入路, 常常在内侧切口上延长来获取后内侧骨块的复位, 常因暴露不理想, 导致不能有效复位及合理植骨。本组病例我们采用联合后内侧入路使胫骨后髁充分暴露, 直视下复位骨折及关节面, 使用3.5 mm螺钉的钢板固定, 对后内侧骨折块固定效果理想, 且随访期间除1例因创伤原因再次骨折外, 其余均没有出现关节面明显塌陷和骨折块移位。

许多学者[4,5]主张应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我们认为此入路没有穿过腘横纹, 剥离的范围小, 对后内侧平台能提供充分的暴露, 可减少发生皮瓣血运障碍的可能性, 后内侧入路的优点是: (1) 不需要暴露重要的血管神经, 操作简单。 (2) 充分暴露骨折端, 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与固定。 (3) 后柱骨折从后方固定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此入路方便从后向前固定骨折。在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中, 我们根据情况进行后内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或者前内侧入路直视下准确复位, 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罗从风, 胡承方, 高洪, 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3) :201-205.

[2]CHIU K Y, ZHANG S D, ZHANG G H.Posterior slope of tibial plateau in Chinese[J].Anhroplasty, 2000, 15 (2) :224-227.

[3]HIGGINS T F, KEMPER D, KLATT J.Incidence and motphology of the posteromedial fragment in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Orthop Trauma, 2009, 23 (1) :45-51.

[4]罗从风, 陈健, 孙辉.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10 (9) :804-807.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自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患者共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21 ~ 42岁,平均27. 8岁。损伤原因: 车祸伤17例,坠落伤7例; 右侧14例,左侧10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10例; 全部累及胫骨平台后髁。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X线片、CT、多普勒彩超、肌电图和MRI。6例合并膝关节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半月板损伤。入院后患者患肢抬高,支具托外固定或跟骨牵引,膝关节冰敷等治疗。待膝关节肿胀消退,皮肤外观健康,触诊时出现皱褶后再行手术治疗,一般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 ~ 8 d,平均5 d。

1. 2手术方法

1. 2. 1胫骨平台内后髁的手术人路在关节线上10 cm沿半腱肌向下做切口,至关节线水平,向外侧走行,至胫骨内后髁内缘,沿胫骨内后髁内缘向下走行至关节线下1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向两侧筋膜下游离皮瓣,此时注意保护隐神经,显露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牵开腓肠肌内侧头,向内牵开半腱肌腱,显露半膜肌在关节囊上的附着。自关节线向下切开半膜肌附着后,骨膜下剥离,即可显露胫骨后髁。沿关节线切开后关节囊,向上牵开内侧半月板后角,可显露胫骨后髁的关节面,然后使膝关节伸直或过伸位将塌陷的关节面骨块撬拨复位,确认关节面平整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关节面下缺损处用人工骨充分填充,采用“T”型钢板固定,术中修复撕裂的半月板及侧副韧带,对于合并的前后交叉韧带体部断裂予以二期重建。

1. 3术后处理术后患肢抬高,放置引流管48 h,并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起自主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踝趾关节屈伸锻炼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4天开始CPM被动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每个月复查一次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直至骨折愈合后开始膝关节完全负重。

2 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 ~ 18个月,平均14. 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 ~ 6个月,平均( 4. 4±0. 9) 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 7% 。随访期间膝关节无关节面塌陷、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情况发生。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2。

3 讨论

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高能量损伤所致,其发生机制为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受到沿胫骨轴线的轴向应力作用,导致胫骨平台后髁的劈裂或塌陷。但由于此处骨折断端皮肤薄,皮下脂肪少,移动性大,肌肉覆盖少,血运相对较差,加之高能量损伤所致,往往使得骨折处软组织肿胀明显,容易出现张力性水疱,若过早手术可加重局部缺血,易导致皮肤坏死,术后伤口裂开,感染,影响骨折愈合[1],我们的经验是将患肢抬高,待患肢肿胀消退,皮肤外观健康,触诊时出现皱褶后再行手术治疗,又因此类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其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2]。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手术入路首先应该考虑对骨折断端的充分暴露,传统的前内侧手术入路显露内后髁,向后剥离时易损伤内侧副韧带,且剥离范围大,暴露不充分,易出现皮肤坏死,而该入路暴露骨折断端过程中唯一需要注意的血管神经结构为隐神经,其位于切口近端的浅筋膜内,切口自半膜肌腱和腓肠肌内侧头的间隙进入,二者的移动性均较大,可以使胫骨内后髁获得充分的暴露,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后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时,应使膝关节保持在伸直位或过伸位,以减少股骨髁对骨折块的阻挡。由于后内髁骨折多向后下冠状面劈裂,有向下移位趋势,采用骨膜剥离子向上向前撬拨复位,骨折复位后遗留骨缺损,关节面塌陷破坏,必须充分足量植骨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3]。在骨折内固定方面,由于胫骨平台后方的解剖轮廓不规则,可使用“T”型钢板适当预弯塑形,将钢板与胫骨后髁形状一致,通过“T”型钢板螺钉可纵向与横向固定骨折块,使骨折断端固定牢固,为术后康复奠定基础。在功能锻炼方面,患者术后1周内主要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保证股四头肌肌力,防止出现股四头肌萎缩,1周后行CPM机被动活动,2周后行主动活动,以免发生膝关节僵直,12周后摄片,如骨折达影像学愈合,让患者由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锻炼,这样可避免过早负重导致的胫骨平台高度的丢失,又可避免因患者长期不负重出现骨质疏松导致的平台塌陷。

摘要:目的 探讨“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冠状面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对24例采用后内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男11例,女13例;年龄21~42岁,平均27.8岁。损伤原因:车祸伤17例,坠落伤7例;右侧14例,左侧10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10例。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8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7%。结论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冠状面骨折,手术效果满意,关节功能恢复好。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冠状位,后内侧人路

参考文献

[1]Egol,Kenneth A MD.Split Depression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Direc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J].Techniques in Knee Surgery,2005,4(4):257-263.

[2]Carlson DA.Posterior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05,19(2):157.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96例, 选择标准:针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检查以及实施CT检查, 全部有效确诊出现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现象,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表现肝肾功能不全、无法有效耐受手术、自身心脏功能表现异常以及患有糖尿病者排除。通过随机数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A1组中, 男29例, 女19例;年龄19~76岁, 平均 (41.9±3.6) 岁。其中左侧骨折25例, 右侧骨折23例。交通意外骨折19例, 高空坠落骨折23例, 重物砸伤骨折6例。患者Schatzker分型Ⅰ型9例, Ⅱ型9例, Ⅲ型10例, Ⅳ型11例, Ⅴ型6例, Ⅵ型3例。A2组中, 男27例, 女21例;年龄20~77岁, 平均 (41.7±3.9) 岁。其中左侧骨折26例, 右侧骨折21例。交通意外骨折20例, 高空坠落骨折24例, 重物砸伤骨折4例。患者Schatzker分型Ⅰ型10例, Ⅱ型10例, Ⅲ型9例, Ⅳ型13例, Ⅴ型4例, Ⅵ型2例。两组骨折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 存在均衡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针对两组骨折患者, 主要选择连续外膜麻醉的方法, 要求患者选择仰卧位。针对A2组骨折患者, 主要选择外切口入路的方法。针对Ⅰ型骨折患者, 对骨折位置进行有效修复后, 选择松质螺钉进行内固定;针对Ⅱ型及Ⅲ型骨折的患者, 主要选择皮质骨折开窗的方法有效顶起发生塌陷的骨块, 针对患处进行有效复位;针对Ⅳ型骨折患者, 同Ⅱ型及Ⅲ型骨折患者;针对Ⅴ型及Ⅵ型骨折患者, 将患处进行充分暴露, 之后对患者实施内固定[2]。针对A1组骨折患者, 主要选择内侧入路的方法。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同A1组患者相同。完成手术后对患者实施负压引流, 有效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完成手术后选择抗生素予以抗感染治疗, 时间7 d[3]。完成手术后3d, 针对两组骨折患者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

疗效判断标准:Lysholms评分[4]:分值0~100分, 最终评分结果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临床疗效[5]: (1) 显效:患者膝关节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获得显著缓解, 患者膝关节Lysholms评分76~85分;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患者膝关节功能表现缓解, 膝关节Lysholms评分60~75分;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膝关节功能未表现出任何改善, 患者膝关节Lysholms评分<60分。

统计学方法:主要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两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t检验以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利用χ2检验以%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A1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92%, A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2.92%, A1组明显高于A2组 (P<0.05) , 见表1。

膝关节Lysholms评分: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同治疗前相比, 在膝关节Lysholms评分方面, 两组患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 。完成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 A1组明显优于A2组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A1组骨折患者完成治疗后, 临床出现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4.17%;A2组临床出现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A1明显低于A2组 (P<0.05) 。

讨论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临床常合并出现膝关节不稳症状以及关节周围韧带受损症状等, 从而较易导致出现膝关节脱落的情况。以往针对患者通过外侧入路选择钢板内固定方法给予临床治疗,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并且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需要大面积将皮肤组织瓣掀起, 从而较易导致患者表现出血管神经性损伤症状。通过对患者选择内侧入路的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避免对患者的总神经造成损伤, 并且可以有效将患者内侧半月板以及受到损伤的稳定结构进行有效暴露, 最终显著促进关节稳定性的恢复。

在进行本次研究过程中, 在临床疗效、膝关节Lysholms评分以及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等方面, A1组均优于A2组 (P<0.05) 。有效证明经内侧入路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 针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 选择经内侧入路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 在促进患者临床疗效等方面表现出重要意义, 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获得显著提高。

注:同治疗前进行比较, *P<0.05。

摘要:目的:观察经内侧入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96例,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1组与A2组。A2组 (48例) 给予传统入路的内固定;A1组 (48例) 给予经内侧入路的内固定;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Lysholms评分等。结果:A1组总有效率97.92%, A2组总有效率72.92%, A1组明显高于A2组 (P<0.05) 。A1组不良反应率4.17%, A2组不良反应率20.00%, A1组明显低于A2组 (P<0.05) 。结论:经内测入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 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临床预后质量获得有效提高。

关键词:经内测入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曙光.探讨经内侧入路单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 (15) :105-106.

[2]施利华, 袁永健, 王丹, 等.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4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9 (15) :1023-1025.

[3]明文义, 温宏, 吴旭东, 等.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9 (25) :99-100.

[4]刘力鋒, 李俐.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0 (23) :55-56.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5

1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0 岁,无明显外伤史,出现膝关节不适,蹲起受限。病史近1 年,偶尔有绞索症状,逐渐加重,门诊给予MRI检查示左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囊肿。入院后运动医学检查: 左膝关节无肿胀,膝关节过伸及过屈实验后方均有疼痛,腘窝后方压痛,浮髌征( - ) ,麦氏征( - ) ,髌骨研磨实验(-),前后抽屉实验均(-),侧方应力实验(-)。左膝X线片检查未见骨关节异常,MRI提示后交叉韧带囊肿。入院后诊断: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囊肿。行关节镜下囊肿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仰卧位,消毒铺单。常规入路关节镜检查,探查关节内结构有无损伤,术中见前后交叉韧带结构正常,半月板正常。屈膝90°位,使后纵膈内神经血管束远离关节囊,经后内侧关节镜入路将关节镜插入内后侧,引导穿刺针经股骨内上髁上后2.0 cm进入关节内,尖刃刀皮肤开口1 cm,直钳钝性分离,置入刨刀清理,显露囊肿(见图1)交换关节镜及器械入路,经后内侧观察囊肿。应用射频大部分切除囊壁(见图2~3),内容物为淡黄色液体,术中残留部分囊壁防止损伤后交叉韧带及后纵膈内神经血管束,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关节,手术结束,缝合,包扎。术后3周完全负重及屈伸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图 1 后内侧入路关节镜下发现囊肿

图 2 关节镜下显示完整的囊肿包膜

图 3 关节镜下示囊肿完全切除

3讨论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囊肿位于关节内,较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前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膝横韧带和髌韧带囊肿等均低。考虑为后交叉韧带较粗大,不易损伤有关。目前后交叉韧带囊肿的发生机制不明确,临床发现其多无明确外伤史,镜检关节内未发现合并其他结构损伤,后交叉韧带存在韧带变性。后交叉韧带囊肿的主诉多为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及膝关节轻微疼痛。查体不能扪及囊肿,可有膝关节后方压痛,过屈,过伸可有不适[2]。后交叉韧带囊肿的诊断需依赖MRI来明确诊断,其病史临床查体不具有特异性,易于其他关节内结构损伤混淆,无经验医生,行常规的前方关节镜入路检查也无法看到。通过关节镜后内侧入路检查可发现囊肿,并可同时镜下行手术切除治疗。要求术者有熟练的关节镜技术及后侧入路治疗经验方可行关节镜下治疗,术中注意要置膝关节屈膝90°位,保证后纵膈内血管神经束远离关节囊,后交叉韧带囊肿尽量完整切除,但要减少对后交叉韧带损伤。本文这2例经后内侧入路行关节镜下囊肿切除术疗效满意,随访8~16个月未见复发。我们认为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入路行囊肿切除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但要注意勿损伤血管及神经。

参考文献

[1]Dinakar B,Khan T,Kumar AC,et al.Ganglion cyst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 case report[J].J Orthop Surg,2005,13(2):181.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a) 2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 其中福尔马林固定标本20个 (10具) , 男7具, 女3具;新鲜冰冻标本5个, 男性左侧2个, 男性右侧1个, 女性左侧1个, 女性右侧1个。所有的标本均未接受过膝关节周围手术、无膝关节周围畸形。先进行大体层次解剖, 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的走行特点, 确定手术切口范围;观察膝关节后内侧主要韧带和肌肉的走行特点及其在骨上的附着范围, 确定术中需剥离肌肉的范围;对影响切口暴露的主要血管—膝下内侧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 以确定该入路暴露的范围;测量皮肤距离胫骨后内侧髁最低点的垂直深度, 了解该入路的深度。b) 新鲜冰冻标本5个, 按设计入路进行模拟手术, 观察膝关节后内侧的解剖结构, 确定该入路实施的可行性和暴露范围。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c) 临床应用13例, 男9例, 女4例, 年龄24~67岁, 平均45.6岁。受伤原因:均为屈膝位损伤, 高处坠落伤5例, 交通伤7例, 重物砸伤1例。根据摄片和CT扫描及三维成像结果, 按AO分型原则进行分型:41-B-1.3.2型2例, 41-B-3.2.2型2例, 41-C-1.3型4例, 41-C-3.3型5例。所有患者均经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或联合前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 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相关解剖

2.1.1 切口与大隐静脉、隐神经的解剖关系

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与足内侧缘静脉汇合处, 经过内踝前, 沿小腿内侧向上向后行, 至小腿中1/3, 大隐静脉走在胫骨内后嵴前方向上经胫骨平台后侧上缘后 (2.33±1.02) cm (1.00~3.20cm) , 经股骨内侧髁后方沿大腿内侧上升。隐神经是腰丛股神经的最长皮支, 下行入收肌管, 在收肌管下端穿大收肌腱板, 行于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 在膝关节内侧穿深筋膜, 经胫骨平台后侧上缘后 (1.40±0.79) cm (1.00~2.20 cm) , 向下伴大隐静脉下行, 分支分布髌骨下方、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的皮肤。手术切口应尽量避免损伤上述两结构 (见图1~2) 。

2.1.2 胫骨近端后内侧肌肉、韧带的分布及解剖特点

切口下最表浅的肌肉是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缘, 半腱肌位于其前内缘, 腘血管、胫神经在其外侧 (见图3) 。腓肠肌内侧头深面近端为半膜肌复合体结构:后斜韧带为内侧关节囊韧带后1/3部的增厚, 位于半膜肌内前方, 发出纤维止于胫骨后内侧髁后内缘及半膜肌肌腱上。远侧为腘肌, 为一三角形扁肌, 构成腘窝的下部的底, 起自股骨外上髁及腘弓状韧带, 于膝关节囊后部穿出, 止于胫骨后侧面腘线以上骨面, 位于比目鱼肌线上方 (见图4) 。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上髁收肌结节下方, 止于胫骨内侧面关节缘下方 (3.59±1.79) cm (3.20~5.20 cm) 处。鹅足由缝匠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组成, 位于内侧副韧带下后方形成鹅足滑囊。

2.1.3 腘动脉的重要分支与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解剖关系

腘动脉分支中, 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为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内侧动脉在膝关节后侧间隙水平 (0.09±0.30) cm (-0.89~0.67 cm) , 由腘动脉发出, 走行于腘肌内上缘, 紧贴胫骨内侧髁, 绕行至前方形成髌下动脉丛 (见图5) 。

2.1.4 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暴露胫骨后内侧髁的安全范围

膝下内侧动脉影响胫骨后内侧髁的下外侧显露, 结扎后可广泛显露, 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也可以大部分显露。

2.1.5 入路深度的测量

该入路胫骨平台后内侧髁皮质最低点距离入路皮肤的垂直距离为3.59~5.45 cm, 平均 (4.02±0.59) cm。此深度与患者肥胖、肌肉发达程度相关。

2.2 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设计

2.2.1 切口设计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 设计的手术切口位于膝关节后内侧, 近端为半腱肌腱后外缘, 可沿腘窝横纹向外侧延伸, 沿胫骨干上端后内侧缘向远端延长的弧形切口, 长约8~12 cm。

2.2.2 手术入路模拟

在新鲜尸体标本上按设计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 分离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必要时显露大隐静脉、隐神经, 将其与组成鹅足的三肌腱向前内牵开。将其向外侧拉开, 暴露其下方的半膜肌复合体及腘肌胫骨止点。如仅需显露后内侧髁内上部分, 可不必显露膝下内侧动脉、胫神经及腘动静脉, 骨膜下剥离腘肌, 将其与上述组织一起牵向外侧。如暴露仍有困难, 可以结扎膝下内侧血管。暴露胫骨上端后内侧及后关节囊, 可切开后侧关节囊后显露胫骨后内侧平台关节面。

2.3 临床应用

2.3.1 手术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按照设计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a) 术前行系列的影像学检查, 包括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 以明确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类型;评估软组织条件, 是否有张力水疱等, 手术前0.5~2 h预防使用抗生素。b) 手术时, 对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采取俯卧位, 采取本入路可以获得较好的显露;若骨块较大且不粉碎, 则可不显露关节面, 解剖仅局限于骨块边缘, 只需将骨块远端精确复位, 关节面即可随之复位;若内后侧骨块粉碎, 则需行半月板下入路显露关节面, 必要时植骨, 直视下复位固定后以3.5 mm螺钉系统的“T”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 可以辅以拉力螺钉或空心螺钉固定。若需要加做髌旁前外侧入路治疗双髁骨折时, 患者取仰卧位, 健侧臀部垫枕抬高 (或采取“漂浮”体位[2]) , 并注意两切口的间距要大于7 cm;先做前外侧入路, 用克氏针初步固定外侧髁后, 再行本入路, 以上述固定方法行后内侧骨折固定, 再将临时固定外侧的克氏针撤除, 行前外侧钢板固定。

2.3.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 平均20.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2周, 平均11.9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8~96分, 平均为86.5分, 优良率为91.8%。随访过程中无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典型病例为一37岁男性患者, 车祸伤,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6~10。

3 讨论

3.1 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其他入路的比较

对于胫骨平台内髁骨折, 传统胫骨近端内侧手术入路显露后内髁时, 需进一步向后剥离而易损伤内侧副韧带, 并且增加皮瓣血运障碍发生的可能, 在高能量损伤中更是如此[3,4], 且难以充分显露。前方入路不能使后方骨折块充分复位, 即使通过胫骨前方开骨窗行撬拨复位也很困难;前向后的拉力螺钉不能保证侧后方骨折块的牢固固定, 有学者证实仅使用拉力螺钉防止骨折再移位的效果并不可靠。对于胫骨平台双髁C型骨折采用前方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加标准内侧入路显露胫骨近端时, 广泛剥离软组织, 双入路之间的皮瓣宽度常达不到7 cm的“安全皮桥”, 从而引起皮肤坏死等较多的并发症。采用本研究中改良侧后内侧入路与上述各入路相比, 切口直接位于膝关节后内侧, 在大隐静脉、隐神经后方进入, 自移动性均较大的半腱肌腱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显露, 不涉及膝关节内侧副韧带, 全长均不经过腘窝主要神经、血管。适当剥离腘肌, 即可方便暴露整个胫骨平台后内侧髁, 甚至连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也可大部分显露, 对于合并后交叉韧带在胫骨止点处损伤的病例, 经此入路可以一期修复。

3.2 后内侧入路解剖学研究对临床手术的提示

本研究所采用的入路, 手术进程中膝下内侧动脉影响了显露, 必要时可予结扎。胫前血管位于腘肌下缘, 已属于胫骨干上端外侧, 不粗暴向远端、外侧牵拉不会造成血管分叉的撕裂。患者采取仰卧位手术时, 常需助手将患肢抬高、膝关节屈曲位下操作, 显露后正中结构困难, 这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3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特点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是一类特殊的胫骨平台损伤类型, 临床上并不少见, 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内、外侧髁存在。受伤体位为膝关节屈曲位, 当低能量损伤时, 股骨髁直接顶撞胫骨平台后侧, 导致胫骨平台一侧髁单纯压缩或压缩劈裂骨折, 后内侧髁骨折常见;高能量损伤时, 可导致双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 手术最关键的是防止内翻和恢复膝关节的力线, 其次才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5]。通过胫骨平台前方入路采用拉力螺钉来固定后髁骨折, 骨折复位容易丢失, 从而进一步导致膝关节的力线改变。因此后方支撑钢板的支持对于单纯后髁还是合并有其他柱的骨折, 都是骨折稳定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选用3.5 mm螺钉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 螺钉较细, 主要起支撑作用, 适合于后髁合并其他柱的胫骨平台骨折[3]。

综上所述, 通过尸体解剖观测、模拟手术和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改良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具有暴露直接、充分, 安全性高, 解剖简单等优点, 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有效径路。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a) 成人下肢标本25个, 其中福尔马林固定标本20个, 新鲜冰冻标本5个, 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相关的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 膝关节后内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b) 新鲜冰冻下肢标本5个, 按照改良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 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c) 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 临床应用该入路治疗涉及后内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13例, 按AO分型, 41-B-1.3.2型2例、41-B-3.2.2型2例、41-C-1.3型4例、41-C-3.3型5例;俯卧位经该入路治疗胫骨平台B型骨折, 仰卧位经该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 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a) 改良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腘窝主要神经、血管;深层经腓肠肌内侧头内侧与半膜肌复合体及腘肌间隙, 腘肌下剥离保护了外侧的血管神经束;膝下内侧动脉影响了显露, 必要时可予结扎。b) 临床应用13例, 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改良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具有暴露直接、充分, 安全性高, 解剖简单等优点, 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有效入路。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内侧入路,应用解剖

参考文献

[1]Barei DP, O'Mara J, Taitsman LA, et al.Frquency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of the postermedial fragment in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patterns[J].J Orthop Trauma, 2008, 22 (3) :176-182.

[2]蔡建春, 赵鹏飞, 韩树松.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时的“漂浮”体位和固定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16) :1396-1397.

[3]罗从风, 胡承方, 高洪, 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3) :201-205.

[4]罗从风, 姜锐, 仲飙, 等.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 :51-54.

后内侧入路手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浦江县人民医院骨科于2009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19 例, 女性13 例, 平均年龄 (38.5±3.6) 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Ⅵ型14例, Ⅴ型18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 骑摩托车摔伤9例, 高处坠落伤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 为明确胫骨平台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及关节面塌陷情况, 均对患肢做了CT平扫及重建, 或行MRI检查以了解关节周围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情况。伴有半月板损伤6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2±2.0)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取平卧位, 大腿上端扎止血带。在局部软组织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时进行手术, 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前外侧入路:切口沿胫骨上段嵴外侧缘至胫骨结节部向后外侧延伸至股骨髁前后径中点, 根据需要向近远端延伸, 再向深部分离外侧肌肉起点和髂胫束纤维直至骨表面。部分切开半月板冠状韧带, 将半月板掀起, 显露关节面及胫骨外侧平台。半月板撕裂, 先用丝线在半月板边缘作标记, 复位后再行修复。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起, 于塌陷下方缺损处用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入。

后内侧入路:切口在膝关节水平线下一横指横行, 至内侧端后沿半腱肌向下向外侧走形, 至胫骨后内髁内缘, 继续向下行至关节线下7~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 向两侧筋膜下游离皮瓣, 注意保护隐神经, 显露半腱肌, 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 向外牵开腓肠肌内侧头, 向内牵开半腱肌肌腱, 显露半膜肌在后关节囊上的附着。自关节线向下切开半膜肌附着后, 骨膜下剥离, 显露胫骨后髁。沿关节线切开后关节囊, 向上牵开内侧半月板后角, 可显露胫骨后髁的关节面。如切口需要远端延伸, 可部分切开比目鱼肌的起点, 骨膜下剥离, 可获得直接到胫骨下段1/3处的充分显露。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7d, 抬高患肢, 放置引流管48~72h, 术后2~3d, 在患者能忍受疼痛的前提下, 鼓励患者在床上尽早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踝、趾关节屈伸锻炼。术后10~12 周患肢不负重, 12周后, 经拍摄X线证实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下地逐渐负重行走。

1.4 疗效评判标准

治疗12个月后, 采用Merchant评定标准, 从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疼痛程度、膝关节稳定程度、膝关节活动范围和步态5 个方面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评分大于90分;良:评分大于80分;可:评分大于60分;差:评分小于60分[4]。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未见患者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 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切口感染1例。骨折均愈合良好, 愈合时间为 (16.5±3.2) 周。截至末次随访时, 未发现骨折再移位、膝关节内翻、膝关节外翻畸形等情况。

术后12个月进行膝关节评分:优17例, 良12例, 可3例, 优良率为90.6%。

3 讨论

3.1 双切口的优点

对于SchatzkerⅤ、Ⅵ型骨折需要暴露内外侧胫骨平台。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切口在180°平面的相对位置上, 两切口间的保留了较宽的皮瓣, 避开了胫前血供较差的区域, 对患处皮肤血运的影响相对较小, 临床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皮肤坏死的现象[5]。前外侧切口有利于充分暴露胫骨外侧平台。后内切口有利于在直视下对内侧柱进行复位, 避免了对胫骨近端前内侧前内侧软组织的剥离, 同时偏后的切口既能保证与外侧切口之间有足够宽的皮桥, 也有利于后内侧软组织对内置物的充分覆盖。后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及后关节间隙, 提供更广阔的操作空间, 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前外侧、后内侧切口下的肌肉组织丰富, 可以较好地覆盖钢板等内置物。联合切口还可以大大地减少术后局部软组织的并发症。而皮肤感染, 甚至坏死等并发症在传统切口手术中并不少见[6-7]。Chang等[8]也认为, 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要求具有稳定的内固定, 仅依靠前方入路或侧方入路很难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采用联合切口, 结果未发现切口皮肤坏死和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

3.2 双钢板固定的优点

对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恢复膝关节的力线[9]。双钢板在强度、刚度、扭转和接触力学性能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能保证胫骨平台Sehatzker V、Ⅵ型骨折内固定力学稳定性能, 达到固定的有效性[10]。在高能量损伤中, 常伴有内侧柱的破坏, 单一使用外侧钢板, 不仅难以坚强固定, 还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而双钢板固定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固定效果, 可有效地防止膝关节力线的改变及骨折再移位的发生[11]。

总之, 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双切口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双钢板提供了坚强内固定, 利于患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内外侧联合入路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Gobbi A, Mahajan V, Karnatzikos G.Tibial plateau fracture after primary anatomic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case report[J].Arthroscopy, 2011, 27 (5) :735-740.

[2]卢守亮, 张寅龙, 贾世孔, 等.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5) :551-553.

[3]朱贤平, 王勇, 滕晓, 等.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内髁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21例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 10 (1) :37-38.

[4]徐云钦, 李强, 申屠刚, 等.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3, 26 (1) :65-70.

[5]蔡建春, 赵鹏飞, 韩树松.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6) :652-653.

[6]贾其余, 郑曙翘, 阎红旗, 等.双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3) :271-272.

[7]凌华英, 谢金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与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8) :813-814.

[8]Chang SM.Selection of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by its combination patterns[J].J Orthop Trauma, 2011, 25 (3) :32-33.

[9]赵刚, 赵延胜, 崔红林.关节镜辅助下内外联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1, 15 (1) :42-44.

[10]马文可, 杨建义, 郭春.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胫骨上段的平台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6, 12 (5) :439-440.

上一篇:混凝土特点下一篇:财权与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