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

2024-06-05

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精选5篇)

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 篇1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 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根据后前位X线片进行分类, 最常用的是Schatzker分类。后内侧平台劈裂骨折或冠状位骨折未被包括在此分类系统中, 该骨折类型可单独出现, 也可作为双髁骨折的一部分, 其中后内侧劈裂约占双髁骨折的1/3, 临床上容易忽略而导致严重后果[1]。通过经典的髌旁内侧入路或标准的胫骨近端内侧入路难以直接显露骨折部位, 直视下复位和安放支撑钢板困难。鉴于此我们对标准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进行改良, 用于涉及上述特殊类型骨折的治疗。由于膝关节后侧结构复杂, 为了证实改良入路的可行性, 我们首先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 然后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a) 2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 其中福尔马林固定标本20个 (10具) , 男7具, 女3具;新鲜冰冻标本5个, 男性左侧2个, 男性右侧1个, 女性左侧1个, 女性右侧1个。所有的标本均未接受过膝关节周围手术、无膝关节周围畸形。先进行大体层次解剖, 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的走行特点, 确定手术切口范围;观察膝关节后内侧主要韧带和肌肉的走行特点及其在骨上的附着范围, 确定术中需剥离肌肉的范围;对影响切口暴露的主要血管—膝下内侧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 以确定该入路暴露的范围;测量皮肤距离胫骨后内侧髁最低点的垂直深度, 了解该入路的深度。b) 新鲜冰冻标本5个, 按设计入路进行模拟手术, 观察膝关节后内侧的解剖结构, 确定该入路实施的可行性和暴露范围。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c) 临床应用13例, 男9例, 女4例, 年龄24~67岁, 平均45.6岁。受伤原因:均为屈膝位损伤, 高处坠落伤5例, 交通伤7例, 重物砸伤1例。根据摄片和CT扫描及三维成像结果, 按AO分型原则进行分型:41-B-1.3.2型2例, 41-B-3.2.2型2例, 41-C-1.3型4例, 41-C-3.3型5例。所有患者均经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或联合前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 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相关解剖

2.1.1 切口与大隐静脉、隐神经的解剖关系

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与足内侧缘静脉汇合处, 经过内踝前, 沿小腿内侧向上向后行, 至小腿中1/3, 大隐静脉走在胫骨内后嵴前方向上经胫骨平台后侧上缘后 (2.33±1.02) cm (1.00~3.20cm) , 经股骨内侧髁后方沿大腿内侧上升。隐神经是腰丛股神经的最长皮支, 下行入收肌管, 在收肌管下端穿大收肌腱板, 行于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 在膝关节内侧穿深筋膜, 经胫骨平台后侧上缘后 (1.40±0.79) cm (1.00~2.20 cm) , 向下伴大隐静脉下行, 分支分布髌骨下方、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的皮肤。手术切口应尽量避免损伤上述两结构 (见图1~2) 。

2.1.2 胫骨近端后内侧肌肉、韧带的分布及解剖特点

切口下最表浅的肌肉是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缘, 半腱肌位于其前内缘, 腘血管、胫神经在其外侧 (见图3) 。腓肠肌内侧头深面近端为半膜肌复合体结构:后斜韧带为内侧关节囊韧带后1/3部的增厚, 位于半膜肌内前方, 发出纤维止于胫骨后内侧髁后内缘及半膜肌肌腱上。远侧为腘肌, 为一三角形扁肌, 构成腘窝的下部的底, 起自股骨外上髁及腘弓状韧带, 于膝关节囊后部穿出, 止于胫骨后侧面腘线以上骨面, 位于比目鱼肌线上方 (见图4) 。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上髁收肌结节下方, 止于胫骨内侧面关节缘下方 (3.59±1.79) cm (3.20~5.20 cm) 处。鹅足由缝匠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腱组成, 位于内侧副韧带下后方形成鹅足滑囊。

2.1.3 腘动脉的重要分支与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解剖关系

腘动脉分支中, 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为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内侧动脉在膝关节后侧间隙水平 (0.09±0.30) cm (-0.89~0.67 cm) , 由腘动脉发出, 走行于腘肌内上缘, 紧贴胫骨内侧髁, 绕行至前方形成髌下动脉丛 (见图5) 。

2.1.4 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暴露胫骨后内侧髁的安全范围

膝下内侧动脉影响胫骨后内侧髁的下外侧显露, 结扎后可广泛显露, 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也可以大部分显露。

2.1.5 入路深度的测量

该入路胫骨平台后内侧髁皮质最低点距离入路皮肤的垂直距离为3.59~5.45 cm, 平均 (4.02±0.59) cm。此深度与患者肥胖、肌肉发达程度相关。

2.2 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设计

2.2.1 切口设计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 设计的手术切口位于膝关节后内侧, 近端为半腱肌腱后外缘, 可沿腘窝横纹向外侧延伸, 沿胫骨干上端后内侧缘向远端延长的弧形切口, 长约8~12 cm。

2.2.2 手术入路模拟

在新鲜尸体标本上按设计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 分离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必要时显露大隐静脉、隐神经, 将其与组成鹅足的三肌腱向前内牵开。将其向外侧拉开, 暴露其下方的半膜肌复合体及腘肌胫骨止点。如仅需显露后内侧髁内上部分, 可不必显露膝下内侧动脉、胫神经及腘动静脉, 骨膜下剥离腘肌, 将其与上述组织一起牵向外侧。如暴露仍有困难, 可以结扎膝下内侧血管。暴露胫骨上端后内侧及后关节囊, 可切开后侧关节囊后显露胫骨后内侧平台关节面。

2.3 临床应用

2.3.1 手术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按照设计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a) 术前行系列的影像学检查, 包括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 以明确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类型;评估软组织条件, 是否有张力水疱等, 手术前0.5~2 h预防使用抗生素。b) 手术时, 对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采取俯卧位, 采取本入路可以获得较好的显露;若骨块较大且不粉碎, 则可不显露关节面, 解剖仅局限于骨块边缘, 只需将骨块远端精确复位, 关节面即可随之复位;若内后侧骨块粉碎, 则需行半月板下入路显露关节面, 必要时植骨, 直视下复位固定后以3.5 mm螺钉系统的“T”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 可以辅以拉力螺钉或空心螺钉固定。若需要加做髌旁前外侧入路治疗双髁骨折时, 患者取仰卧位, 健侧臀部垫枕抬高 (或采取“漂浮”体位[2]) , 并注意两切口的间距要大于7 cm;先做前外侧入路, 用克氏针初步固定外侧髁后, 再行本入路, 以上述固定方法行后内侧骨折固定, 再将临时固定外侧的克氏针撤除, 行前外侧钢板固定。

2.3.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 平均20.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2周, 平均11.9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8~96分, 平均为86.5分, 优良率为91.8%。随访过程中无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典型病例为一37岁男性患者, 车祸伤,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6~10。

3 讨论

3.1 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其他入路的比较

对于胫骨平台内髁骨折, 传统胫骨近端内侧手术入路显露后内髁时, 需进一步向后剥离而易损伤内侧副韧带, 并且增加皮瓣血运障碍发生的可能, 在高能量损伤中更是如此[3,4], 且难以充分显露。前方入路不能使后方骨折块充分复位, 即使通过胫骨前方开骨窗行撬拨复位也很困难;前向后的拉力螺钉不能保证侧后方骨折块的牢固固定, 有学者证实仅使用拉力螺钉防止骨折再移位的效果并不可靠。对于胫骨平台双髁C型骨折采用前方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加标准内侧入路显露胫骨近端时, 广泛剥离软组织, 双入路之间的皮瓣宽度常达不到7 cm的“安全皮桥”, 从而引起皮肤坏死等较多的并发症。采用本研究中改良侧后内侧入路与上述各入路相比, 切口直接位于膝关节后内侧, 在大隐静脉、隐神经后方进入, 自移动性均较大的半腱肌腱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显露, 不涉及膝关节内侧副韧带, 全长均不经过腘窝主要神经、血管。适当剥离腘肌, 即可方便暴露整个胫骨平台后内侧髁, 甚至连后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也可大部分显露, 对于合并后交叉韧带在胫骨止点处损伤的病例, 经此入路可以一期修复。

3.2 后内侧入路解剖学研究对临床手术的提示

本研究所采用的入路, 手术进程中膝下内侧动脉影响了显露, 必要时可予结扎。胫前血管位于腘肌下缘, 已属于胫骨干上端外侧, 不粗暴向远端、外侧牵拉不会造成血管分叉的撕裂。患者采取仰卧位手术时, 常需助手将患肢抬高、膝关节屈曲位下操作, 显露后正中结构困难, 这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3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特点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是一类特殊的胫骨平台损伤类型, 临床上并不少见, 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内、外侧髁存在。受伤体位为膝关节屈曲位, 当低能量损伤时, 股骨髁直接顶撞胫骨平台后侧, 导致胫骨平台一侧髁单纯压缩或压缩劈裂骨折, 后内侧髁骨折常见;高能量损伤时, 可导致双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 手术最关键的是防止内翻和恢复膝关节的力线, 其次才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5]。通过胫骨平台前方入路采用拉力螺钉来固定后髁骨折, 骨折复位容易丢失, 从而进一步导致膝关节的力线改变。因此后方支撑钢板的支持对于单纯后髁还是合并有其他柱的骨折, 都是骨折稳定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选用3.5 mm螺钉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 螺钉较细, 主要起支撑作用, 适合于后髁合并其他柱的胫骨平台骨折[3]。

综上所述, 通过尸体解剖观测、模拟手术和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改良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具有暴露直接、充分, 安全性高, 解剖简单等优点, 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有效径路。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a) 成人下肢标本25个, 其中福尔马林固定标本20个, 新鲜冰冻标本5个, 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相关的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 膝关节后内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b) 新鲜冰冻下肢标本5个, 按照改良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 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c) 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 临床应用该入路治疗涉及后内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13例, 按AO分型, 41-B-1.3.2型2例、41-B-3.2.2型2例、41-C-1.3型4例、41-C-3.3型5例;俯卧位经该入路治疗胫骨平台B型骨折, 仰卧位经该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 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a) 改良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腘窝主要神经、血管;深层经腓肠肌内侧头内侧与半膜肌复合体及腘肌间隙, 腘肌下剥离保护了外侧的血管神经束;膝下内侧动脉影响了显露, 必要时可予结扎。b) 临床应用13例, 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改良的胫骨近端后内侧入路具有暴露直接、充分, 安全性高, 解剖简单等优点, 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有效入路。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内侧入路,应用解剖

参考文献

[1]Barei DP, O'Mara J, Taitsman LA, et al.Frquency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of the postermedial fragment in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patterns[J].J Orthop Trauma, 2008, 22 (3) :176-182.

[2]蔡建春, 赵鹏飞, 韩树松.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时的“漂浮”体位和固定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16) :1396-1397.

[3]罗从风, 胡承方, 高洪, 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3) :201-205.

[4]罗从风, 姜锐, 仲飙, 等.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 :51-54.

[5]Rademakers MV, Kerkhoffs GMMJ, Ierevelt IN, 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 109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five to 27-year follow-up results[J].J Orthop Trauma, 2007, 21 (1) :5-10.

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 篇2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 年龄23 ~ 5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4例。询问受伤史: 患者均自述受伤时患肢存在屈膝体位。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CT扫描并三维重建检查。根据X线片检查及CT检查结果,本组患者后柱骨折类型分为: 后内侧骨折7例,后外侧骨折1例,后内、后外侧同时累及2例; 单纯后柱骨折2例,后柱并外侧柱骨折3例,后柱并外侧柱、内侧柱骨折4例,后柱并内侧柱骨折1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Ⅳ型1例,Ⅴ型3例,Ⅵ型1例,2例单纯后柱骨折无法行Schatzker分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且均为单侧肢体。

入院后患者均立即行患侧跟骨牵引或将患肢抬高,给予脱水消肿、预防静脉血栓等治疗,待伤后7 ~ 16 d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出现皮纹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前1日拔出牵引行患侧膝关节MRI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半月板及韧带损伤,但术前向患者交待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损伤于二期行关节镜手术修复,一期手术仅修复骨折。

1. 2手术方法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健侧卧漂浮体位或俯卧位,取健侧卧漂浮体位便于术中前后翻身,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先将患者向前翻身置于近似俯卧位,选择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切口的横行部分位于膝后皮肤皱褶附近,然后沿腓肠肌内侧头弯向远侧,切口长约15 ~ 20 cm,于切口内注意保护小隐静脉、腓肠内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隐神经及大隐静脉,切口筋膜下分离后显露腓肠肌内侧头,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缘分离后向外侧牵开以保护膝后侧的神经血管束,显露后内侧关节囊、腘肌及比目鱼肌的起点,将腘肌止点处小心切开并切开部分比目鱼肌起点,于骨膜下向外侧剥离钝性分离,用拉钩及骨撬向外侧拉掀起肌肉,显露后侧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小心剥离,即可显露胫骨平台后内侧及后外侧。直视下查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情况,解剖复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塌陷的关节面及劈裂的后侧骨皮质,直径1. 5mm的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位置满意,安置3. 5 mm系统的锁定钢板或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若存在胫骨平台其他柱骨折则翻身后呈仰卧位后再行前外侧、内侧等手术入路复位骨折固定。常规于后内侧切口旁留置引流管。切断腓肠肌内侧头者术后于屈膝约30°位石膏托固定3周。

1. 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复查X线片以了解骨折复位、下肢力线、胫骨平台后倾角等情况。未行腓肠肌内侧头切断者术后3 d疼痛减轻后即开始逐渐行膝关节自主屈伸练习,行腓肠肌内侧头切断石膏固定者术后3周拆除石膏开始逐渐练习膝关节屈伸功能。手术后在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出现愈合征兆前严禁患者行患肢负重练习。

患者分别于术后1、3、6、10、18个月复查,摄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固定及愈合情况。

2结果

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切口处皮缘坏死,经局部换药后患者切口愈合,其余9例患者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2例出现小腿内侧麻木感觉减退,经给予服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治疗后感觉恢复。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10 ~ 18个月随访,10例已完全临床愈合,临床愈合时间6 ~ 10个月。术后3个月患侧膝关节自主屈曲100° ~ 125°,自主伸0° ~ 5°。10例临床愈合者,术后10个月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 膝关节评分为78 ~ 95分( 平均84. 2分) 。10例术后患者即刻X线片示: 胫骨平台内翻角86. 2° ~ 87. 8°,胫骨平台后倾角10. 5° ~11. 8°。10例术后10个月X线片示: 胫骨平台内翻角86. 4° ~87. 5°,胫骨平台后倾角10. 3° ~11. 6°。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8。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1% ,多数患肢系受到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平台后侧( 柱) 骨折系患肢膝关节于屈曲位时受到轴向压应力所致,其在X线片上往往显示不清故而在已往的治疗中被忽略。以前应用广泛的传统Schatzker分型方法是依据X线片结果所作,但对后侧( 柱) 骨折未给予明确归类。对于胫骨平台后侧( 柱) 骨折在手术中仅靠前侧间接复位未行有效直接固定者,于后期在膝关节功能锻炼及下地负重过程中可逐渐出现膝关节向后侧半脱位,甚至引起骨折块的移位、内固定的丢失。Barei等[1]学者认为必须正确诊断和定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上海罗从风等[2]依据胫骨平台骨折CT平扫及三维重建结果所提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理论,首次简单而明确的将胫骨平台后侧( 柱) 骨折进行了归类分析,同时该分型对胫骨平台的手术治疗具有很实用的指导意义。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根据其受伤原理,其骨折块存在向胫骨后侧及胫骨远侧方向的外力,因此该处骨折复位及固定均应对抗此两种方向的外力,因此应用后侧支撑钢板则是一种非常恰当的固定方法。先前学者们提出应用的LC - DCP钢板,其钢板与胫骨后侧面的贴服作用很好的对抗了向后侧移位应力,但其对骨折块压缩应力的对抗则来自于螺钉带动钢板挤压后侧皮质骨折块后的向上涌挤效应。此外当螺钉尖端被拧入胫骨前侧完整的骨皮质后,胫骨前侧完整的骨皮质与支撑钢板钉孔缘共同将螺钉“托住”,此时螺钉也可产生一定的阻抗压应力作用,但如果前侧胫骨近端骨皮质骨折呢?则阻抗骨折块所受的压应力的作用会显著降低。在该部位骨折选用2. 7 mm或3. 5 mm“T”形锁定加压钢板或直锁定加压钢板。选用该种钢板即可行钢板与胫骨间前后向贴服加压对抗骨折块的向后侧移位应力,近端螺钉与钢板间的锁定结构可更好地对抗后柱骨折块所受的向胫骨远侧方向的应力,类似胫骨平台内外侧钢板近端螺钉的排筏效应,无论胫骨近端前侧骨折块是否存在骨折且螺钉是否已拧入前侧骨皮质中均能对关节面骨折块所受到的压缩应力起到更好地支撑效应。

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行手术治疗,手术切口的选择及骨折的显露是手术的关键所在。既往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显露有后正中入路、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等多种手术切口入路,但每种手术入路都存在其优势及操作的局限性。我科1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者选用罗从风教授所提出的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行该入路有可广泛显露胫骨平台后侧且可避让腘动静脉胫神经等重要血管神经等优点。

我科在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 + 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手术中及术后总结有如下注意事项: a) 手术麻醉方式选用全麻,因全麻时可应用肌松药物,肌肉松弛效果好,便于腓肠肌、腘肌及比目鱼肌向外侧的牵拉显露。俯卧位或漂浮体位时将膝关节轻度屈曲也有助于松弛腓肠肌等肌肉。b) 切口时尽量不做皮下组织向两侧游离,直接到筋膜层,切口拐角处呈自然圆钝,切口纵形部分位于胫骨后内侧缘后侧约一横指处。此即可便于显露腓肠肌内侧缘,又便于协助复位可能存在的内侧柱骨折,同时在内侧柱骨折LISS钢板固定做切口时留有一定的富余皮肤,降低内侧皮肤坏死概率。在切口拐角处及切口纵形部分向内侧牵开时以及做内侧切口剥离显露胫骨平台内侧柱时动作注意仔细、轻柔以免损伤小腿内侧隐神经以免出现小腿内侧感觉障碍,本组10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内侧麻木感觉减退,经给予服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治疗后感觉恢复,经术后分析考虑术中隐神经被牵拉所致。c) 有时在显露后外侧胫骨平台时腓肠肌内侧头张力高,可沿腓肠肌内侧头内侧远近端充分游离松解后,仍然牵不开阻碍显露可将内侧头处作标记后切断,即可轻松向外牵开肌肉显露。术中分离肌肉要动作轻柔,解剖层次清晰,切勿动作粗暴,对肌肉组织损伤越小则术后发生黏连等的程度越轻,越利于术后患肢功能等恢复。d)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与其他柱骨折并存时,应遵循从后到前,从中央到两边的顺序原则进行整复[3]。其一般复位顺序可为复位后柱骨折→复位内侧柱骨折→复位外侧柱。e)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非单一胫骨后侧骨皮质的劈裂,其往往合并后侧关节面的塌陷,术中注意将胫骨后侧劈裂的皮质骨片牵开。将塌陷的后侧关节面参照周围未移位塌陷的关节抬起并略高于周围的正常关节面,于其下植入松质骨颗粒夯实后起支撑作用。其被垫高的关节面在手术后的关节屈伸锻炼时经股骨髁的磨造而逐渐“塌陷”至正常位置[4]。f) 后柱骨折固定所使用的支撑钢板在放置前应适当折弯塑形,塑形时为不影响近端锁扣的使用故折弯板时应事先将导向器拧入锁扣中。g) 俞光荣等[5]曾于12例患者术中测量胫前血管分叉在腓骨头最高点下方约4 cm处由腘动脉发出穿骨间膜到小腿前区,故后柱中后外侧部分骨折固定时为放置纵形支持钢板而过度沿后柱中的后外侧部分向远侧剥离极可能伤及腘动脉分叉处,因而在剥离显露时只显露出后外侧骨折块即可,不必过度向远侧剥离,此时选用较大斜度的“T”形锁定加压钢板,钢板横行部分位于后柱中的后外侧骨折部分,钢板纵形部分斜向远端内侧,从而尽量避开了腘动脉分叉处。h) 术后患者常规行弹力绷带包扎,即可减轻水肿又可避免产生死腔积血。i) 术后早期活动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早期帮助患者适当活动,能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和关节液循环,对防止关节僵硬、黏连、促进关节面恢复平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6]。但术后过早开始功能锻炼,患者需忍受较剧烈的疼痛且往往不配合。我科10例患者均系术后5 ~ 7 d术处疼痛明显缓解后开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均达到了满意的活动度。j) 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时既要注意练习屈膝,更要注意加强练习伸膝功能及直腿抬高股四头肌力量练习,此两者将影响患者下地后行走功能。

胫骨平台骨折中后柱骨折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治疗方法上也存在多种方式。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 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经临床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后柱骨折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23~52岁,平均32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Ⅳ型1例,Ⅴ型3例,Ⅵ型1例,2例单纯后柱骨折无法行Schatzker分型。回顾性分析了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肢体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10~18个月随访,其中10例已完全临床愈合。临床愈合时间6~10个月。术后3个月患侧膝关节自主屈曲100°125°,自主伸0°5°。所有患者术后10个月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78~95分(平均84.2分)。结论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柱骨折经临床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倒“L”形切口,胫骨平台骨折,后柱,骨折

参考文献

[1]Barei DP,O'Mara TJ,Taitsman LA,et al.Frequency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of the posteromedial fragment in bie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patterns[J].J Orthop Trauma,2008,22(3):176-182.

[2]罗从风,陈健,孙辉.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9):804-807.

[3]孙俊,杨柳青,石毕华.改良双切口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9):843-845.

[4]东靖明,孙翔,马宝通.前外侧加后内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3,15(2):128-131.

[5]俞光荣,夏江,周家钤,等.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5):390-392.

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 篇3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骨缺损,重建,骨水泥,延长杆

全膝关节置换对终末期膝关节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1]。严重的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及强直膝患者,常常有胫骨平台严重的骨缺损,术中修复骨缺损、建立正确的假体力线,恢复假体和宿主骨界面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常规的处理方法包括:增加胫骨近端截骨量,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骨水泥填充以及应用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等,但上述应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2],尤其是对于胫骨平台切骨后骨缺损大于10 mm的非包容性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关节稳定性,上述处理方法的效果仍然存在争议。我们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修复骨缺损,同时用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增加假体的初始稳定性,取得了良好早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对16例21膝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非包容性骨缺损患者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结合髓内延长杆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且获得完全随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例5膝,女12例16膝;骨关节炎13例1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4膝,大骨节病1例1膝;年龄65~76岁,平均70.5岁;体重68.5~92 kg,平均75.6 kg;身高155~180 cm,平均171.1cm;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3±3.8)kg/m2;内翻膝13例18膝,外翻膝3例3膝,下肢X线片测量:膝内翻21°~36.9°,平均33.5°,膝外翻16°~35°,平均26.8°;截骨前测量胫骨平台骨缺损深度达15~25 mm,平均19.8 mm,面积达半侧平台25%~50%,平均32.0%。使用标准切模行胫骨平台截骨10.0 mm,截骨后残余骨缺损深度8~18 mm,平均10.5 mm,面积占半侧平台18%~43%,平均27.0%。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3]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术前KSS临床评分(31.9±8.8)分,功能评分(33.1±9.1)分;膝关节活动度(69.8±9.8)°(见表1)。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显露,翻转髌骨显露关节腔,适当松解内外侧软组织并清除关节周围骨赘,首先做到伸直位软组织平衡,股骨采用髓内定位,外翻6°股骨远端截骨,综合参考Whiteside线、股骨内外上髁轴线、后髁连线确定股骨旋转对线,常规采用外旋3°安装四合一切骨模截骨;胫骨髓外定位,按胫骨骨假体厚度垂直于胫骨机械轴行标准截骨8~11 mm,平均10 mm,平衡内外侧软组织。完全显露骨缺损处并评估骨缺损面积和形态,均为非包容性骨缺损,清除骨缺损处硬化骨并在其上钻多个小孔以利于骨水泥黏合。对于楔形骨缺损将骨缺损面做成小的阶梯样结构以降低骨水泥的剪切力,间隔5~10mm拧入2~3枚5 mm或6.5 mm螺钉,放置假体试模,调整螺钉高度略低于截骨平面以使螺钉头不致直接接触到胫骨假体,搅拌骨水泥并加压填充修复骨缺损,植入带延长杆(2例采用偏心延长杆)的胫骨假体(近端骨水泥固定,远端压配固定,人工假体均为PS非限制性U2全膝关节)。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 h,伤口放置引流管,术后48 h拔管,拔管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机功能康复锻炼,鼓励患者主动膝关节屈伸及股四头肌力量训练。住院期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出院后改为利伐沙班口服抗凝2~3周。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弃拐行走,日常生活均可自理。术后分别于1、3、6、12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膝关节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摄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对线、透光线及下肢力线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与功能评分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的ROM进行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26.5个月(3~36个月),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个月后弃拐行走,日常生活均可自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0.3±9.0)分,功能评分(91.4±8.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ROM(115.0±8.8)°(见表1),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缺损区骨水泥填充良好,支撑螺钉位置与假体贴合良好,承载假体可靠,膝关节力线偏差1°~2°,平均1.2°,胫骨假体位置及覆盖胫骨近端良好,假体与骨水泥以及骨水泥与宿主骨之间无透亮区(见图2)。术后末次随访复查X线片未见骨溶解、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征象,支撑螺钉无松动、移位,假体与骨水泥、骨水泥与宿主骨界面未见透亮区等并发症。

典型病例为一78岁女性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的方法之一,因这些患者常常合并有严重的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及膝关节强直,骨缺损是常见的问题。在进行膝关节置换时重建骨缺损是矫形外科医生面临的一极大挑战,重建胫骨侧非包容性骨缺损、恢复关节线水平、平衡膝关节内外侧软组织、对称的屈伸矩形间隙以及获得正确的假体位置是保证假体长期稳定的关键[4-5]。目前重建骨缺损的方法包括:骨水泥或颗粒骨的填充、自体和同种异体骨移植、金属垫块植入、特制假体及铰链膝关节假体应用等,这些方法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胫骨平台严重骨缺损的问题,然而它们的应用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临床疗效仍然存在争议。另外,骨缺损的位置和程度也直接影响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和决定所选用假体的类型[2],同时假体的选择也依据膝关节周围韧带软组织的稳定状态。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能够加强假体的固定,增加假体的初期稳定性,降低骨与假体界面应力,尤其适用于非对称性骨缺损[6]

表1 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和活动度比较(n=21,±s)

图1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晚期骨关节炎合并内翻及胫骨平台骨缺损

图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1.5年正侧位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支撑螺钉无松动、移位,假体与骨水泥、骨水泥与宿主骨界面未见透亮

图3 切骨前后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位置和大小

骨移植重建胫骨近端骨缺损首先由Windsor等[7]报道,能够促进骨量的恢复及提供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优点,可分为自体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因为其存在排异反应、传播疾病、愈合时间长、负重迟、康复慢、骨吸收、不愈合以及塌陷等缺点,一般在无自体骨或自体骨骨量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从初次TKA中股骨远端、股骨髁间和胫骨平台截骨获取的自体骨,具有无排异反应、简便、节省手术时间、愈合可靠等优点,常常适用于小的、空洞性骨缺损以及皮质边缘缺损小于25%的骨缺损。对于节段性骨缺损、皮质骨边缘缺损大于25%及40%以上的假体不能被宿主骨支撑,可考虑采用金属垫块,金属垫块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方便术中组合,不存在骨不愈合和塌陷等并发症,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但金属垫块存在微动,对宿主骨具有腐蚀破坏作用[8]。另外,金属垫块和骨的弹性模量存在差异,会引起应力遮挡,长期可导致骨量丢失[9]。对于大于4.0 cm的骨缺损,虽然定制或铰链膝关节假体能够替补骨缺损、重建膝关节稳定性,但这种假体花费昂贵,术前需花费时间特殊制作,由于术中发现骨缺损的程度较术前影像学评估严重,往往使这种定制假体与术中实际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增加了手术难度,甚至不能使用,而且限制性较高,影响假体远期在位率。

Ritter等[10-11]对于深度5~10 mm、面积小于50%的骨缺损在骨水泥充填的基础上于缺损处使用2~3枚螺钉支撑以增强充填骨水泥的承载能力。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对于骨缺损深度达10~15 mm、面积达25%~50%的胫骨平台结构性骨缺损患者,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结合髓内延长杆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的方法操作简单,节省手术时间,使用方便,经济实惠,术后功能康复快,临床疗效满意。该项技术是在骨水泥充填骨缺损的基础上于缺损处附加螺钉,这种方法能够从关节线和骨水泥界面分散负荷,同时增强单纯骨水泥充填的强度,与植骨重建骨缺损相比,避免了植骨不愈合、吸收和塌陷及影响早期下地负重康复锻炼等缺点;与采用金属垫块和限制性假体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简化手术,节省费用等优点。另外,结合髓内延长杆以加强固定、分散负荷、改善力线、降低假体与骨水泥及骨与水泥界面的应力及松动的概率等,可早期下地负重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本组患者术中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髓内延长杆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结合软组织平衡后未发现冠状面内外侧不稳,均未采用限制性假体。术后随访26.5个月(3~36个月),下肢畸形矫正,膝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个月后弃拐行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0.3±9.0)分,功能评分(91.4±8.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活动度(115±8.8)°,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末次随访复查影像学示假体位置均良好,假体周围及骨水泥填充区未发现透亮带及感染征象,支撑螺钉未见松动和移位。由此可见,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结合髓内延长杆能够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良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该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没有设立对照组,未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然而研究结果确实证明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十分满意;第二,本研究患者的样本量不够多,可能存在偏倚,但手术操作由同一组高年资医师完成,所有患者接受同样假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偏倚;第三,随访时间不够长,长期的临床疗效和假体情况尚不清楚。以后需长期研究和随访,以便进一步了解假体的长期在位率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兴炎,李旭升,刘旭东,等.重度畸形膝关节病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0,23(2):139-142.

[2]Gabriele Panegrossi,Marco Ceretti,Matteo Papalia,et al.Bone loss management in total knee revision surgery[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SICOT),2014,38(2):419-427.

[3]Insall JN,Dorr LD,Scott RD,et al.Rationale of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9(248):13-14.

[4]Innocenti M,Matassi F,Carulli C,et al.Joint line position in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he role of posterior femoral off-set stems[J].Knee,2013,20(6):447-450.

[5]Booth RE Jr,Engh GA,Laskin RS,et al.What would you do?Case challenges in knee surgery[J].J Arthroplast,2006,21(4 suppl 1):61-67.

[6]Radnay CS,Scuderi GR.Management of bone loss,augments,cones,offset stem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6):83-92.

[7]Windsor RE,Insall JN,Sculco TP.Bone grafting of tibial defects in primary and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6(205):132-137.

[8]Patel JV,Masonis JL,Guerin J,et al.The fate of augments to treat type-2 bone defects in revision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Br),2004,86(2):195-199.

[9]Stuchin SA.Allografting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J].Semin Arthroplast,1993,4(2):117-122.

[10]Ritter MA.Screws and cement fixation of large defect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1986,1(2):125-129.

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年龄(35.6±3.2)岁;27例左侧,15例右侧。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年龄(35.5±3.3)岁;26例左侧,16例右侧。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试验组实施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常规消毒铺巾,在股骨髁外侧做3 cm纵形切口,适当剥离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骨膜。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恰当的环锯取骨器,进行开窗,环钻方向为自股骨外侧髁至股骨内侧髁,将松质骨取出,同时用刮勺对大小约为2 mm×3 mm×3 mm的松质骨粒进行刮取。在取骨创面以凝胶海绵进行填塞,以弹性绷带包扎止血。在胫骨平台骨缺损处移植切取的松质骨粒。

对照组实施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常规消毒铺巾,于髂骨翼作一3 cm~6 cm横行切口,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切开,对臀大肌附着点进行锐性剥离,将皮质骨和松质骨切取。取骨创面以骨蜡进行涂抹,彻底止血,缝合臀大肌。将切取下的皮质骨和松质骨修剪成3 mm×3 mm×3 mm骨粒,并移植到胫骨平台骨缺损处。

1.3疗效评定标准以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2],包括步态、疼痛、日常生活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稳定程度5个方面,采取百分制,评分标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0~69分。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2.9%:25例优,14例良,3例可,0例差;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90.5%:24例优,14例良,3例可,1例差。2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0,P=1.00)。

2.2 2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方法。相较于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有着较短的切口长度,且能以刮勺全方位对松质骨进行刮取,便于得到更多的自体松质骨。此外,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操作较为简单,不必对患者骨膜及肌肉附着点进行过多剥离,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此外,在急诊手术中,对于没有实施常规髂骨翼取骨区消毒和铺巾的患者来说,采用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治疗,能有效简化操作程序,减少手术时间,同时还能避免临时消毒铺巾导致的切口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采用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治疗,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此外,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能减少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促使其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采用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治疗,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建华.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86-89.

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中男10例, 女18例;年龄42~55岁, 右膝17例, 左膝11例, 均无明确外伤史, 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内侧疼痛明显、关节内翻畸形, 病程2~25年,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前均行双下肢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及MRI检查, 显示关节单纯内侧胫股关节退行性病变, 关节稳定性好, 测量股胫角 (FTA) 。结果FTA为182.2°~194.4°, 平均188.3°;膝内翻角度为7.8°~18.8°, 平均13.3°, HSS评分平均为68分。

1.2 手术方法

关节镜常规入路, 探查关节内关节软骨、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情况, 行半月板成形术, 修整关节软骨, 如合并游离体予以取除, 然后取小腿近端内侧冰球棒样切口, 长5~8cm, 切开皮肤及皮下, 倒“L”型切开骨膜, 有限分离骨膜, 保护内侧副韧带, 保护板保护后侧血管及神经组织, 依胫骨平台水平自外向内钻入克氏针一枚, 于胫骨结节水平斜向上钻入克氏针一枚, “C”臂透照, 斜向上克氏针方向距离胫骨外侧平台约1cm, 依斜向上克氏针方向平行再钻入克氏针一枚, 在两枚克氏针下方应用摆锯锯断胫骨近端部分骨质, 保留外侧骨质约1cm, X线透视下检查下肢力线, 调整胫股外翻角度为5°~8°, 逐渐撑开截骨面, 调整矫正程度, 适当增加胫骨后倾角以改善患者的伸膝稳定性, 应用同种异体股骨头, 锯楔形骨块, 植入胫骨截骨处, “C”臂透照截骨角度合适, 内翻畸形矫正, 应用6孔胫骨近端锁定板固定, 放置引流管, 下肢弹力绷带包扎。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5~24个月。相对于手术前, 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 术后无一例感染。患者术后站立位X线测FTA为167.4°~174.0°, 平均170.7°, 术后平均矫正17.6°, 患者术后整个下肢力线保持良好, 平均屈膝为125°, 平均伸膝为0.5°;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8分提高到85分, 优15例, 良10例, 可3例。优良率为89.3% (25/28) , 较术前明显改善。

3 讨论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内侧间室单独受累者约占25%, 而外侧间室受累者仅为5%。内侧胫股关节软骨剥脱、软骨下骨塌陷及内侧半月板磨损会造成膝关节内翻畸形, 且会随时间进行性加重, 如严重畸形, 关节间隙严重狭窄, 最终需要关节置换来解决, 但对于相对年轻的早期膝内翻患者, 行膝关节置换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手术创伤大、费用高, 术后劳动能力下降, 且存在关节翻修问题, 因此胫骨高位截骨 (HTO) 成为早期内翻型膝关节单间室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同时结合关节镜下清理, 能够修整破裂的半月板和关节软骨, 去除游离体, 清除关节内的各种杂质或者致痛因子, 可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因此种方法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力线, 相比单纯关节镜清理, 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明显, 且关节活动度好;相比关节置换, 此种方法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费用低, 可延缓行关节置换的时间, 部分患者甚至可能避免行关节置换, 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更为有利。但手术适应证需严格把握, HTO适合于年轻内侧单间室病变、内翻畸形不能过于严重、膝关节稳定者, 如伴有严重的软骨退变且病变累及外侧胫股关节则是禁忌证。手术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影像学检查, 如膝关节正侧轴位X线平片、双下肢全长负重力线片及膝关节MRI, 进一步明确病因, 术前确定需矫正的角度, 有研究精确指出, 胫骨平台宽度外侧62%位置是截骨后下肢力学轴应该经过的部位[3]; (2) 术中需用克氏针及X光透视确定截骨平面及位置, 截骨部位不能太靠近端, 避免导致胫骨平台骨折; (3) 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内侧副韧带浅层, 如术中损伤内侧副韧带, 必须予以修复; (4) 对撑开间隙超过10mm者, 需要用自体髂骨、异体骨或骨替代材料填充腔隙, 以加强对截骨端的支撑, 减少内固定失效及骨折不愈合几率; (5) 除了纠正内翻畸形, 术中还要注意胫骨平台的后倾。术前需注意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情况。慢性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可能合并有膝关节过伸或伸直受限, 术中可通过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度予以改善; (6)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所致的膝内翻者, 也可通过此手术方式治疗。

总之, 对于伴有膝内翻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年轻患者, 通过胫骨高位截骨可以矫正关节力线, 转移膝关节负重部位, 且通过关节镜处理关节内病变, 术后可明显改善疼痛症状, 中短期效果显著, 但也有研究报道缓解疼痛可达10~15年[4]。此方法明显延缓了行膝关节置换时间, 部分患者可能避免行关节置换, 因此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关节镜清理对于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有确切疗效,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详细的影像学评估是获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Thorp LE, Sumner DR, Wimmer MA,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 and medial knee joint loading in mild radiographic knee osteo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 2007, 57 (7) :1254.

[2]宋华荣, 喻忠, 王黎明, 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侧胫股间隙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 4 (1) :52, 56.

[3]杨明辉.胫骨高位截骨术〔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4, 5:287.

上一篇:在社会环境中积极思考下一篇: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