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2024-10-13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精选7篇)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1

伴随经济与交通事业发展,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固定, 但因其创伤大、固定不可靠及手术后较难康复等, 使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 伴随关节镜技术发展与完善, 其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治疗中, 且效果显著[1,2,3]。本研究对于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已选定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76例患者分别行切开内固定与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效果予以回顾性地分析, 现将详细内容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76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 所有患者均通过X线片查看确诊。按照临床所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 (32例) 及观察组 (44例) , 对照组男女比例20∶12, 年龄18~53岁, 平均 (34.36±1.25) 岁, 骨折原因:5例运动伤, 12例摔伤, 15例交通伤;观察组男女比26:18, 年龄18~54岁, 平均 (34.38±1.27) 岁, 骨折原因:8例运动伤, 16例摔伤, 20例交通伤;两组性别、年龄与骨折原因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者; (2) 经手术前相关影像学查看胫骨棘骨折分型 (MeyersMc Keever) Ⅱ或者Ⅲ型骨折者。

排除标准: (1) 并发胫骨平台类骨折者; (2) 并发外、内侧副韧带与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1.3 方法

1.3.1 两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患者取仰卧体位, 行蛛网膜下麻醉, 应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将患膝弯曲90°, 通过前外侧进入, 首先将患者关节腔内凝血块与积血清除, 依照顺序对骨折撕脱情况予以观察, 对前交叉韧带止点骨床与撕脱骨块瘢痕组织加以清理, 并对骨折块进行初步复位, 详细知晓复位位置和韧带张力状况, 借助关节镜、隧道导向器与克氏针明确骨隧道具体位置, 用2条5号缝线导进关节腔和穿越前交叉韧带, 用细钢丝1根通过1端胫骨隧道入机体关节腔, 用5号缝线将钢丝缝合位置套扎, 对骨折块加以复位, 术后缝合包扎。

对照组行切开内固定医治:患者体位摆放和麻醉方式选择均同观察组, 采取传统切开骨折的复位方式, 并借助钢丝或者空心螺钉。

1.3.2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指标 (手术用时、手术后功能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按照膝关节评分系统 (Lysholm) 评判患者膝关节功能, 包括肿胀、疼痛、不稳定与跛行等, 100分满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恢复越好[4]。参考美波士顿健康调查表 (SF-36量表) 评判患者生活质量, 取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精神状态3项指标, 100分满分, 得分与质量呈正比[5]。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 正态计量资料用 (±s) 形式表示, 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组间、组内对比借助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用[n (%) ]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借助χ2检验, 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时P<0.05。

注:和对照组相比, aP<0.05

注:组内和医治前比较, aP<0.05;组间同期比较, bP<0.05

注:和对照组相比, aP<0.05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经医治, 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较对照组优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医治前后Lysholm评分对比:

观察组医治后3、6与12个月Lysholm评分均较医治前和对照组高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经医治, 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较对照组优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或者治疗不当将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与僵硬, 出现关节功能障碍, 因此临床治疗此类骨折关键在于复位与固定, 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为寻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有效临床治疗方法, 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本研究对行切开内固定医治对照组和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观察组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能够扩大手术视野, 探查患者关节内结构损伤具体状况, 减少对机体其他组织损伤, 有利于手术顺利开展, 加速手术后患者康复进程, 使手术时间与手术后功能活动时间缩短, 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手术用时较对照组短, 手术后功能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 且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 表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可取得显著效果。医治前, 受骨折肿胀、疼痛等影响, 患者膝关节功能受损;对照组切开内固定手术创伤大, 且功能恢复慢, 此类方法无法全局观察患者机体膝关节损伤状况, 难以同时修复软组织的损伤或者易出现半月板损伤漏诊现象, 延缓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组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能够于直视下对患者膝关节韧带张力状况予以密切观察, 且可对关节内其他损伤加以处理, 为骨折块恢复创造良好环境, 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治后3、6和12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均较医治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医治后3个月评分较对照组高, 医治后12个月评分较对照组高, 表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效果满意, 有利于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此外, 本研究结果和吴健文献研究结果[术后Lysholm评分 (92.84±1.65) 分]具有高度相似性, 进一步验证的可行性, 能够逐渐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可优化手术指标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医治后总体健康评分较对照组优, 表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受外部环境和样本例数等因素影响, 有关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并发症发生情况, 需临床深入研究进行验证补充并做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较传统切开内固定医治效果更佳, 有利于优化手术指标, 缩短手术用时、手术后功能活动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 使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逐渐恢复,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可被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76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 按照临床所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成2组, 将行切开内固定医治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手术后功能活动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 (P<0.05) ;观察组在两组医治后3、6与12个月Lysholm评分均改善基础上, 其改善幅度均比对照组显著 (P<0.05) ;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 (85.02±15.63) 分比对照组 (65.37±13.05) 分优 (P<0.05) 。结论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行缝线套扎医治能够缩短手术用时, 促进骨折愈合, 逐渐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关键词: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前交叉韧带,关节镜,缝线套扎,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余金胜, 杜贵忠.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中早期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 2014, 20 (24) :25-26.

[2]周政, 车桂文, 张文聪.腓骨长肌重建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J].当代医学, 2015, 21 (7) :82-83.

[3]李伟, 杨丽娜, 谢美明, 等.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四川医学, 2014, 35 (9) :1150-1152.

[4]朱明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21) :85-86.

[5]徐小会, 王桂新, 贺文建,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短期疗效随访[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5, 9 (5) :594-599.

[6]陈管雄, 韦庆军, 刘雷.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 (5) :770-771.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这类患者该研究从2010年4月—2013年3月一共收集了56例, 56例均完成术后至少1年随访, 其中男40例, 女16例, 年龄在9~56岁, 平均2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4例, 体育运动伤16例, 日常损伤6例。均为单侧损伤, 其中左侧40例, 右侧16例。按照Meyers-Mc Keever分型:II型14例, III型42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24例。外伤致手术时间为4 d~2个月, 平均20 d。患者术前均有膝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麻醉后止血带止血, 经前外侧入路关节镜检清理关节腔内积血及凝血块, 然后按顺序观察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损伤情况, 半月板横韧带是否嵌压在骨折端, 酌情处理关节内病变。观察撕脱骨块的大小以及移位程度, 仔细清理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床和撕脱骨块间纤维组织, 加深骨床约0.5 cm, 并初步复位骨折块, 了解复位位置及前交叉韧带张力情况。然后在前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导向器引导下用克氏针在骨折块前内、前外侧确定骨隧道的内口位置 (把骨床看成一个钟表盘, 隧道内口分别位于4:30和7:30位置的骨床缘) , 使两隧道外口间距约为1 cm, 用直径为4.5 mm的钻头沿导针方向打入建立骨隧道。将一个头部呈45°折弯的硬膜外穿刺针导管作为导线器, 从前外侧入路插入, 从前交叉韧带的外侧, 经前交叉韧带后侧绕到前交叉韧带后内关节间隙, 引出PDS线圈, 通过线圈导入2根MB66不吸收缝线, 引出膝前外侧口, 体外分别“8”字打节后, 用推线器推入关节内前交叉韧带前方, 然后将2根细钢丝对折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引入关节腔, 将2根MB66不吸收缝线的游离端分别套扎于钢丝缝合处, 拉钢丝, 使2根MB66不吸收缝线穿出胫骨隧道, 标记2根MB66线尾端, 伸直膝关节, 并在探钩或刮勺协助下复位骨折块, 待骨折块完全复位后, 关节镜下确定“8”字内节分别在骨块中心, 将2根MB66不吸收缝线游离端在胫骨隧道出口处分别扎紧, 打结固定, 见图3。手术完毕后, 冲洗关节腔, 松止血带, 缝合包扎伤口。

1.3 术后处理

患者伸直位支具固定1周, 第2周逐步支具保护下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允许部分负重, 屈伸活动范围0~45°。第3~4周活动范围0~90°, 术后第6周屈伸范围超过120°。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2 结果

56例均随访10~个18月, 平均13个月。骨折均原位骨性愈合。见图2。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无屈伸受限, 恢复良好。术前Lysholm评分 (71.4±9.6) 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 (94.4±1.4) 分。术前与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6.325, P<0.001) , 患者均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3 讨论

Aderinto[1]发现前交叉韧带 (A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一般在跌落伤与交通事故伤中较常见。儿童和40岁以上女性多发, 原因可能为儿童ACL在胫骨止点区骨化不全, 相对于其高强度韧带来讲, 骨质内应力薄弱。中年女性多与骨质疏松有关。

笔者关节镜下观察:对于移位的II型, III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保守治疗时复位不佳, 见图1。原因在于: (1) 撕脱骨折掀起后, 无复位应力; (2) 不平整的撕脱骨折稍有错位后, 与其骨床不匹配, 难以“落户”; (3) 骨块与骨床之间有膝横韧带、髌下脂肪垫、凝血块、粉碎骨块、半月板嵌夹。Kocher[2]刘云鹏等[3]报道在Ⅱ型骨折中半月板嵌入骨折块下的发生率为26.1% (6/23) , 38.2% (13/34) , Ⅲ型骨折中发生率为64.9% (37/57) , 61.5% (40/65) 。因此对于移位的II型, III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建议手术治疗复位内固定。

1982年, Mc Lennan[4]第一个将关节镜应用到了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微创手术中。关节镜下行该部位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一般需要钢丝、空心螺钉、缝线、可吸收螺钉等, 每一种材料都各有利弊[4,5]。普通钢丝[6]脆性大, 易断, 在关节镜下操作时, 不利于弯转牵拉, 且钢丝容易切割骨块及韧带。张力带钢丝固定[7]能减少钢丝的切割作用, 但操作难度加大。可吸收螺钉[8]的抗扭转力不强, 具有较高的断钉率, 很容易在早期吸收出现松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强度高能早期功能锻炼。但空心钉直径较粗, 钻孔时易钻碎骨折块, 造成固定不牢固。钉尾位置不佳可造成髁间窝撞击, 影响膝关节伸直。笔者在临床操作中发现, 采用缝线[9,10]固定具有缝线韧性好, 收紧后固定可靠且避免二次取内固定物, 减少患者再次手术损伤效果。董佩龙, 杨万波等[11,12]分别用钢丝或空心螺钉与缝线两种方式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疗效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该科选用2根MB66不吸收缝线固定操作时更容易, 且MB66不吸收线强度大, 不易断裂;2根MB66线分别“8”字, 交叉点在骨块不同位点, 固定可靠;并且使用缝线经济, 随访未发现缝线松弛、断裂导致骨折块再移位的情况, 且不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物。因此MB66不吸收线对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经济, 有效的固定材料。

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创伤小、对关节侵扰少、有效减少关节内粘连, 且可督促患者早点锻炼, 保证关节软骨的完好, 保证膝关节功能。该研究64例病人手术后功能评分明显改善, Lysholm评分从71.4分增加到94.4分。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以下几点情况: (1) 骨块与骨床间组织需清理完全, 防止影响骨块复位。 (2) 半月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时往往合并前交叉韧带纤维损伤, 多表现为韧带拉长或松弛。适当加深胫骨平台骨床, 可减轻韧带松弛程度。但如果在深度骨床上加度过度, 前交叉韧带承受过多应力, 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笔者发现加深骨床0.5 cm后, 韧带松弛程度适中。 (2)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起点处钻微孔, 并在韧带体部用等离子刀行韧带皱缩处理, 通过疤痕反应可进一步加强韧带张力。 (4) 胫骨骨隧道内口定位非常重要, 胫骨隧道内口偏后, 容易出现骨块前缘翘起。笔者建议可以将骨床看作一个钟表盘, 隧道内口分别定位于4点半和7点半位置的床缘, 更能有效防止骨块前缘上翘。 (5) 复位固定前予以“8”结扎, 再复位, 固定时应用2根MB66线固定以提高复位的应力, 避免骨折块固定的松脱。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为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4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龄为22~65岁,有5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35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有20例患者为车祸伤,14例患者为扭伤,6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全部骨折线涉及到胫骨干远端或干骺端,未涉及到关节面。

1.2 方法

采取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止血,可选择胫骨外侧或者内侧。本次研究取内侧,将内踝位置当作钢板插入口,该切口长度在2~3 cm之间,切开深筋膜一直到骨膜外,借助于骨膜剥离器于皮下深筋膜和骨膜间对皮下隧道实施分离,插入钢板,采取手法复位,使胫骨力线与长度得以恢复,若有必要可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复位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待位置达到要求后,经皮利用可氏针对骨折断端进行临时固定。利用一块等长锁定钢板与皮外准确地将远近端螺钉置入位置标注出来,接着分别取一长度为0.8 cm的切口,利用另外一带锁导向器将钢板远端锁定孔固定好,按照顺序进行钻孔,且用自攻螺钉进行锁定和固定,结合骨折端骨折稳定实际情况分别在锁定钢板两端拧入大约3~4枚螺钉。手术结束后两天指导患者在床上实施踝膝关节功能的锻炼,6周后进行X线片的复查,若患者骨痂生长,则可指导其扶拐下地活动,实施功能锻炼。借助于Johner-Wruhs评分标准来评判治疗结果。

2 结果

经6个月的随访观察,4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钢板断裂、感染、骨不愈合与畸形愈合等情况,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30例患者为优,10例患者为良。具体手术过程见图1。

3 讨论

3.1 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所具优势

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来予以治疗,不用对骨膜进行剥离,可最大程度上保证骨膜完整性,不会对骨折位置软组织血运造成影响和破坏,便于骨折端愈合[3]。该技术生物力学以及所具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钢板螺钉所形成的这一系统,其稳定性较好,钢板与骨间未存在压力,锁定螺钉可保证角稳定性以及轴向稳定性,有效消除螺钉拔除与滑动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患者骨折移位风险。其次,锁定螺钉可有效抵抗扭转力量以及弯曲力量,分散进行锁定螺钉的排列,可使螺钉对于拔除力的抵抗能力得到提高,相对于普通的板钉而言,其固定更为牢固[4]。在治疗中,锁定钢板系统主要用于固定支架,在进行骨骼与骨板间的连接时允许存在空隙,对骨膜的血液供应不会造成压迫,同时对骨折愈合以及骨折血运所产生的干涉比较少,可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骨膜与骨之间血运,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5]。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应用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所获疗效显著,其优良率可达100%,由此可见,该技术具备固定可靠、操作便捷简单、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以及伤口愈合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性强的治疗方法。

3.2 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应用技巧和相关注意事项

因术前需实施牵引,因此在手术中闭合复位和维持复位相对较容易。若复位以后骨折端出现不稳定,可事先用可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因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对此在骨折复位时可不必为精确解剖复位反复或者多次地进行手法复位,以免加重骨折端血运破坏以及软组织损伤,只要对线对位保持良好就可[6]。在对接骨板进行固定时,可借助于拉力钉再一次对骨折实施复位,当复位以后应于C型臂透视下进行观察,且再次实施固定。由于胫骨外侧、后侧肌肉比较发达,当其骨折时,骨折端容易向内成角,鉴于此,可将锁定接骨板繁育胫骨内侧来矫正,但要注意的是在锁定期间,需对肢体透视进行移动,且仔细地观察,注意骨折端前后成角情况。因手术中钢板于皮下隧道进行插入,所作切口大约为2~3 cm,因此螺钉固定位置的切口应在1~2 cm之间,以此达到微创目的,降低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坏死的机会,减轻对皮肤以软组织的损伤。在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中,锁定钢板主要用于内固定支架,因接骨板与骨之间存在间隙,在手术过程中不用对骨膜进行剥离,可最大程度确保骨折端血运,避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在骨质疏松患者或者粉碎性骨折患者中应用该技术时,均用双皮质锁定螺钉来固定,一般建议采用长锁定钢板少螺钉技术,即锁定钢板应相对比较长一些,从而确保力学平衡,同时螺钉不可填满整个钢板的孔,以免使骨的抗扭曲以及抗弯强度减弱。

本次研究中,所选4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经皮微创固定骨折端,结合微创插入技术生物学所具优势以及多枚成角锁钉所具力学优势,作小切口来插入钢板,可稳定固定骨折端。

摘要:目的 探讨并观察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4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35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借助于间接复位技术,经骨折两端皮下隧道的构建,应用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来进行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临床价值以及安全性。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全部患者伤口均于一期愈合,患者骨折未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其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利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予以疗效的评判,有30例患者为优,有10例患者良。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技术来治疗,所获疗效有效且显著,不仅可保护患者皮肤软组织,有效减轻骨折端血供所产生的破坏,同时还便于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关节镜,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参考文献

[1]王雷,王秀美.内后侧小切口用不可吸收缝线治疗急性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9):48-49.

[2]胡勇,张世明,梁翼,等.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7):632-634.

[3]狄正林,张经纬,何志勇,等.关节镜下应用不吸收逢线固定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8):723-724.

[4]张新潮,蔡国平,徐吉,等.膝关节后内侧微创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10):895-898.

[5]赵琳,黄昌林.微创小切口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3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8):729-730.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24例, 男13例, 女11例, 年龄18~42岁, 平均28岁。示指2例, 中指3例, 环指3例, 小指4例, 均为外伤所致的新鲜闭合性损伤。患指均有槌状指畸形, 远侧指问关节肿胀、有压痛;主动伸直障碍, 关节活动范围为l0°~45°, 近侧指间关节无过伸畸形。

1.2 手术方法

指神经阻滞麻醉下, 术者极度屈曲患指的远侧指间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后, 在远侧指间关节背侧皮纹线自皮外插人1枚直径为1.0mm的克氏针, 沿中节指骨纵轴穿人中节指骨。然后再被动过伸远侧指间关节, 由指尖沿指骨纵轴穿人第2枚粗1.0的克氏针, 两枚克氏针均不过近侧指间关节。在C臂下观察骨折块复位位置准确后作上述手术。术毕摄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对线及关节面情况。

1.3 术后处理

小夹板固定患指3周。术后预防感染、止血治疗。6周后X线片复查, 骨折临床愈合后, 拔出克氏针, 进行患指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 以最后1次随访结果作为评价, 24例的锤状指畸形均得以矫正, 患指外形无皮肤瘢痕及指甲畸形。未出现关节僵直和感觉障碍等手术并发症。远侧指间关节无肿胀、疼痛, 主动背伸0°, 被动背伸-5°, 主动屈曲平均为72°, 与健侧远侧指间关节的主、被动运动范围无明显差别。

3 体会

手指Ⅰ区伸肌腱断裂或止点的撕脱骨折引起远指间关节屈曲畸形称为锤状指[1]。治疗方法很多, 非手术治疗是将远指间关节过伸位固定6~8周, 但失败率较高[2];手术治疗包括指伸肌腱断端缝合, 止点撕脱骨折钢丝固定, 利用骨锚的止点再造、肌腱及筋膜移植等方法[3]。笔者也曾使用上述方法, 其疗效各异, 分析原因, 伸肌腱止点重建是关键;指伸肌腱Ⅰ区止点断裂后因远节指骨止点组织薄弱, 直接缝合相当困难[4]。传统以钢丝抽出式缝合较容易, 但部分患者有钢丝松动、指腹压疮、感染等并发症, 二期钢丝抽出时肌腱再次断裂并且肌腱吻合缺乏内固定的继续保护作用;应用微型锚钉治疗又费用较高, 难以推广[5]。

本术式优点:骨性锤状指的治疗是重建指伸肌腱终腱的抵止点[6]。只要骨折愈合, 保持指总伸肌腱的持续张力, 可恢复指伸肌腱的伸指功能。指伸肌腱I区皮肤薄, 肌腱附着紧密, 复位一般能达到满意效果, 为骨折愈合提供了必要的保证[7]。本术式可以减少对肌腱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有效地保护指伸肌腱的完整性, 临床上几种治疗伸肌腱止点断裂的术式中, 均需切开皮肤, 伸肌腱止点处皮肤有甲根存在, 容易误伤[8], 且运用缝线缝合时, 线结易压迫切口皮肤, 缝线线头露出后, 有感染和排异风险, 而且均未影响外形及美观[9], 而本法并不切开皮肤, 不会有上诉风险, 本法是“硬性”缝合固定, 对软组织无创伤;不像抽出式缝合在皮肤外的“弹性”固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 软组织变形, “弹性”消失, 固定强度丢失;且该法操作简单, 手术操作易掌握, 取材方便, 费用低廉, 固定牢靠, 便于基层医院开展。可以减轻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 使伸指功能获得较满意的恢复, 是治疗此类创伤的较佳选择。注意事项:本术式需有可移动C臂, 或者手提X线机, 而且病例仅局限于新鲜骨性锤状指、撕脱骨块超过关节面1/3, 对骨骺未闭合者应慎用。因此, 选择病例相对局限[10]。

摘要:目的:介绍应用Ishigur法治疗指伸肌腱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Ishigur法治疗24例伸肌腱撕脱性骨折, 在透视下运用闭合穿针的方法, 在远侧指间关节 (DIP) 屈曲位时于背侧插入阻挡针, 然后用另一根克氏针将DIP固定于充分伸直位。术后随访6个月, 从疼痛、关节活动度方面评估疗效。结果:24例的伸肌腱撕脱性骨折均得以矫正, 患指均未有畸形、感觉及功能障碍, 健侧远侧指间关节的主、被动运动范围无明显差别。结论:采用Ishigur法治疗指伸肌腱撕脱性骨折操作简单, 疗效可靠, 从美观的角度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Ishigur法,指伸肌腱撕脱性骨折

参考文献

[1]王澍寰.手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57.

[2]唐继全, 甘干达, 陶智刚, 等.经骨隧道加压缝合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1, 25 (2) :104-106.

[3]李松林, 王健, 马光义, 等.介绍一种手指伸肌腱止点损伤的缝合方法[J].中国骨伤, 2010, 23 (6) :470-472.

[4]袁锋, 尹峰, 蔡俊丰, 等.可吸收锚钉治疗急性伸指肌腱止点断裂伴指间关节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11) :1047-1048.

[5]周平, 李学明.微型骨锚加克氏针固定治疗外伤性锤状指[J].临床骨科杂志2011, 14 (1) :107.

[6]陶忠生, 冯亚高, 王秋生, 等.克氏针固定缝线悬吊牵引治疗锤状指畸形[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3) :349.

[7]廖承杰, 丁思悦, 张善勇, 等.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新鲜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8) :47.

[8]崔彦明, 陈雷, 路新民, 等.克氏针钢丝悬吊法治疗骨性锤状指[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9, 25 (3) :192.

[9]俞俊兴, 缪洪华, 李向荣, 等.闭合性锤状指切口改良与缝线排异[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5) :511.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4-55岁,平均32.6岁,左膝15例,右膝21例。损伤原因:车祸伤22例,坠落伤9例,摔伤3例,扭伤2例。受伤至住院手术时间为1-9天。患者均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通过X线、CT及MR确定诊断及合并损伤。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血管损伤。合并伤:20例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合并对侧膝关节ACL损伤,2例同侧外侧副韧带损伤。

1.2诊断

通过X线、CT及MR确定诊断及合并损伤。CT可明确骨折的情况及移位情况。骨折移位程度[1]:所有病例X线片均可见胫骨平台后缘骨质不连续,伴移位。II度16例,III度10例。17例为单纯骨折,9例为粉碎骨折。后抽屉试验(+)26例,18例可见明显膝关节后沉。

1.3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患者俯卧位,患膝屈曲40°左右。选用膝关节后侧“S”形切口,向内走行至腓肠肌内侧头内缘,弧形转向小腿内侧远端,长约8 cm,保护好腓肠内侧皮神经,向内侧拉开腓肠肌内侧头,向外侧拉开半膜肌,显露后内侧关节囊及PCL止点。清理骨折端积血及嵌入的关节囊等软组织,将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块较大者,给予复位,并用2枚空心螺钉固定。对于骨折块较小,或者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钢丝固定,或采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固定时,将膝关节屈曲,并前拉胫骨平台,于前抽屉试验位置固定。本组中,16例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13例患者采用钢丝固定,7例患者采用带线锚钉固定。术中拍片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冲洗切口,缝合,留置引流条,棉花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护肢固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通过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PSS12软件包,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病人的主观满意度。

2 结果

本组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术后8周拍X线片均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愈合,后抽屉试验阴性,后沉征阴性,患膝均稳定,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关节粘连,通过功能锻炼,得到改善。按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平均93.6±8.9:总分100分,优(95~100分),活动正常;良(85~94分),体育活动后有不适症状;可(65~84分),日常活动有不适症状;差(65分以下),活动受限。优24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达91.7%。所有病例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无骨块移位,无关节感染,无严重膝关节挛缩畸形并发症。

3 讨论

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可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影响膝关节功能,导致膝关节退变加速。一般认为需早期手术治疗,将骨折复位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2]。后交叉韧带单纯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由于韧带的牵拉使骨块呈分离状态,断面不接触,胫骨平台因重力和肌腱的牵拉向后滑,故出现后沉征(+)和膝关节后直向不稳定,如果不将骨折复位,膝关节长期不稳定容易导致半月板磨损和加速膝关节退变。由于后交叉韧带止点有撕脱性骨折块,交叉韧带体部一般均保持完整,骨折块愈合后,均能保持交叉韧带原有的功能。近年来更多的学者主张尽早手术对骨折块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早期切开复位并根据骨块的大小选用恰当的固定方式,可达到骨性愈合和恢复交叉韧带的正常解剖位置,疗效满意[3]。我们认为,对于有移位的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均应采取早期手术治疗。

内固定可以选择带垫螺钉,钢丝,带线锚钉等,均能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COMPBELL等[4]通过标本体外试验得出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用螺钉固定或用2根5号爱惜康线固定均能提供足够的初始固定强度,因此根据撕脱骨折块的大小,术中可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本组病例中,16例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13例患者采用钢丝固定,7例患者采用带线锚钉固定。均达到了牢固固定。对于粉碎性的骨折,采用钢丝加带线锚钉,亦能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带线锚钉除了可固定骨折,还可以起到紧缩后交叉韧带的作用。

术中要清理骨折断端的积血及软组织,放置术后发生骨不连。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应尽量将其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如果存在后交叉韧带松弛,可同时采用带线锚钉,将其紧缩。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36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4-55岁,平均32.6岁,根据骨折的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护支固定,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8周所有骨折均愈合,切口均I级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3.6±8.9,所有患者对术后恢复情况均表示满意。结论 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手术

参考文献

[1]黄长明,陈勇,颜志平,等.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5:348-350.

[2]Chan KM,Freddie F,Nicola M,et al.骨科运动医学的最新观点与争论[J].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9-110.

[3]高彦平,吴宇峰,伍中庆,等.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骨科杂志,2006,14(2):89-92.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年龄18~54岁, 平均年龄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9例, 压砸伤3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12d, 平均5d。所有病例术前常规摄膝关节正侧位X片及CT扫描检查, 结果显示21例为完整骨折块, 10例为粉碎性骨折, 1例为薄片状骨折块, 侧位X片及CT显示骨折块移位4~10mm。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俯卧位, 踝部垫高, 屈膝20°~30°, 使腘绳肌松弛, 采用后内侧倒“L”型切口, 从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腱肌之间分离进入, 将腓肠肌内侧头连同腘血管神经牵向外侧, 显露膝后关节囊, 纵行切开关节囊并向两侧牵开, 即可见到撕脱的骨折块。检查骨折块大小, 确定内固定方式。若主要骨块大于0.5cm, 用可吸收螺钉固定 (本组21例) , 用3.5mm钻头钻孔, 4.5mm丝锥攻丝, 测深后选长短适宜的可吸收松质骨螺钉固定。若主要骨块小于0.5cm, 用钢丝固定 (本组11例) , 以直径1.5mm带孔克氏针于胫骨平台后缘、骨缺损两侧, 对准胫骨结节内侧钻两个平行骨性通道, 用双股细钢丝穿过附着于骨折块上的韧带实质内, 两端穿过骨孔后复位骨折块, 于胫前抽紧钢丝并拧紧固定, 固定完成后行前后抽屉实验, 无异常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缝合关节囊, 留置橡皮引流条, 缝合深浅筋膜及皮肤。术后患者屈膝30°, 石膏托固定4周, 此期间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关节主动活动。

2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块均解剖复位, 随访6~24个月, 平均18个月。结果参照黄长明等[1]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优28例, 良3例, 中1例。

3讨论

3.1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的必要性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多由于屈膝位胫骨上端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 使小腿上段突然后移, 后交叉韧带受到猛烈牵拉, 撕脱其胫骨止点。损伤后表现为膝后部剧烈疼痛, 关节直向不稳, 胫骨后沉, 后抽屉实验阳性。骨折块若不复位, 则其关节功能可部分或完全丧失, 关节不稳, 远期将导致关节退行性变[2]。另外, 由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 骨折块如不能解剖复位, 势必会导致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 晚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或出现关节内游离体。因此, 对于有移位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如无手术禁忌证, 当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首选治疗方案。

3.2 手术入路的选择

传统手术入路为膝关节后正中“S”形切口, 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进入, 该入路须解剖腘动、静脉及胫神经, 术中易造成副损伤, 导致严重后果。膝后内侧倒“L”型切口上部由外向内顺腘窝部皮纹作横切口, 达菱形窝内侧时再转向下作下部切口, 沿腓肠肌内侧头内缘分离进入, 将腓肠肌内侧头连同腘血管神经向外侧牵开, 即可显露膝后关节囊, 显露充分, 无需解剖腘血管神经, 无损伤之虑。

3.3 内固定物的选择

内固定材料多选用可吸收螺钉, 对于撕脱骨块较小或有多个骨折块的病例可采用双股细钢丝固定。可吸收螺钉具有以下优点: (1) 免除二次手术, 减轻患者痛苦; (2) 不影响患者进行CT、MRI检查; (3) 无菌包装, 使用方便。

3.4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骨折须解剖复位, 钻孔应与骨折面垂直。拧入可吸收螺钉时用力要适度以免螺钉扭断或强度降低。固定完成后用细线修复韧带劈裂处, 使螺钉包埋于韧带内。

参考文献

[1]黄长明, 陈勇, 颜志平, 等.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 (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5) :348-350.

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 男20例, 女11例, 年龄14~67岁, 平均35.7岁。左膝15例, 右膝13例。分析骨折类型:单纯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5例, 合并有半月板或侧副韧带的损伤6例。受伤时间4 h~19 d, 受伤后12 h内急诊手术9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7 d。依据Meyers-Mekeever骨折分型, Ⅱ型4例, Ⅲa型13例, Ⅲb型8例, Ⅳ型6例。术前IKDC评分[1]B分1例, C分19例, D分11例;Lysholm评分[1]36~53 (41.8±0.25) 分。

1.2 治疗方法[2]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明确诊断, 无手术禁忌证后于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 麻醉满意后, 患肢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驱血后打止血带。取患膝前内、前外侧入路, 交替作为关节镜和器械的操作入路。关节镜进入关节腔后按次序检查整个关节, 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相应的合并伤。清理关节腔和骨折块间的凝血块、松质骨碎屑, 避免骨折局部的过度剥离, 保护骨折块的软骨面。牵起骨折块, 将撕脱处骨床加深约3 mm, 使骨折创面新鲜化, 复位骨折并检查前交叉韧带的松弛度, 确保骨块复位复位后前交叉韧带的的紧张度。持物钳加持韧带止点部分以维持复位, 与胫骨结节前内侧切开皮肤皮下约1 cm长, C臂透视下钻入1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并穿透1 cm, 持针器探入关节腔, 配合持物钳将穿出的克氏针折弯以钳钩骨折块, 于针尾回抽克氏针, 使折弯的克氏针牢固嵌夹骨折块内, 在于胫骨外1 cm咬断克氏针并折弯后埋与皮下。被动活动膝关节, 关节镜直视下检查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和骨折块的稳定性, 对于较大骨折块可从不同方向按上述方法再固定一根或两根克氏针。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术后支具固定6周, 术后4周后可行直腿负重行走锻炼。6周后复查X线骨折线模糊即可拆除支具逐步屈膝锻炼。4个月后复查X线明确骨折愈合情况, 骨折愈合后最迟1年内需手术取出内固定克氏针。

2 结果

手术时间35~110 min, 平均50 min, 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脱断裂病例。31例均获得半年及以上随访, 骨折均在4个月随访时X线证实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前检查:29例患者Lachmen试验和抽屉试验均阴性, 2例Ⅳ型骨折患者抽屉试验弱阳性;IKDC评分A分29例, B分2例;Lysholm评分90~97 (93.8±0.45) 分, 平均提高 (51.5±0.15) 分。两评分的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起于股骨外髁髁间凹面的后内侧部分, 止于胫骨髁间隆突之间及其前侧的坡面与内、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 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韧带止点撕脱损伤后, 对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会造成明显影响。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和关节镜治疗, 开放式手术治疗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已基本淘汰。保守治疗需8周以上的膝关节固定, 且微小骨折块愈合困难, 较大骨折块韧带张力不能保证, 因此与关节镜手术比较存在较大劣势;但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块或经济能力欠佳患者, 保守治疗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固定方式和材料存在多种选择。内固定方式有双胫骨隧道捆绑[3]或直接固定, 内固定材料有钢丝、螺钉、缝线、克氏针等, 各有优缺点。早期熬英芳等采用钢丝内固定取得满意的效果[2], 赵金忠等采用缝线内固定也能取得良好效果[1], 也有报道采用带垫圈的空心钉内固定的[4], 最近有又缝合线加钢缆内固定的[5]。但我们认为, 对于基层县级医院, 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具有较大优势:1、采用1.0 mm克氏针直接固定创伤小、操作简单, 骨骺损伤小, 关节软骨破坏小;2、骨折块固定稳定, 消除了骨折块的纵向和横向移位;3、费用低, 克氏针无需增加患者负担;4、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关节腔内无遗留异物;5、可使用多根克氏针内固定较大骨折块或粉碎性骨折块。

4 术中护理

4.1 在应用止血带时应注意气囊之下的衬垫要平整, 无皱褶。避免表皮压伤, 且在患肢皮肤消毒时, 勿使消毒液流入止血带下, 以防该处皮肤化学烧伤。

4.2 按正确的止血带操作技术要求, 保证止血带具有一定宽度, 维持恒定的压力。且止血带加压一定时间后肢体需要重新建立平衡状态, 加压90 min建立平衡时间只需5 min, 加压3 h则需15 min。通常上肢止血带应用1 h, 下肢应用1.5 h后, 应放松10 min, 以免组织缺血时间过长[6]。

4.3 术中注意动态观察止血带的压力, 以防出现止血带麻痹综合征。

4.4 手术中或手术结束, 放松止血带时, 为避免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 应在放松止血带前, 适当加快输血补液的速度增加患者血容量。

5 术后康复

麻醉恢复后即可开始下肢肌肉收缩活动训练及直腿抬高练习, 术后4周即可扶拐下地直腿部分持重行走锻炼, 6周后全负重, 且复查x线骨折线模糊即可拆除支具逐步进行屈膝功能锻炼。屈膝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开始可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屈膝功能锻炼, 屈膝角度可逐渐至60°~90°, 以后逐渐过90°, 直至过120°。12周膝关节屈伸活动应基本正常。室外活动时漆关节支具保护性应用至术后3个月, 术后1年回院拆除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方法 自2012年5月~2013年2月, 对31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行关节镜下复位并克氏针内固定, 对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35~110 min, 平均50 min, 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脱断裂病例。31例均获得半年及以上随访, 骨折均在4个月随访时X线证实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前检查:29例患者Lachmen试验和抽屉试验均阴性, 2例Ⅳ型骨折患者抽屉试验弱阳性;IKDC评分A分29例, B分2例;Lysholm评分90~97 (93.8±0.45) 分, 平均提高 (51.5±0.15) 分。两评分的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使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康复

参考文献

[1]赵金忠.膝关节重建外科学.第一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61-65.

[2]熬英芳.膝关节镜手术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56-158.

[3]付汉青, 王洪, 王志豪.关节镜下缝线固定修复膝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266-267.

[4]黄崇博, 向孝兵, 丁清和.关节镜下带垫圈的空心钉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新医学, 2010, 41:605-607.

[5]刘雪峰, 王鲲鹏, 廉永云等.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48-49.

上一篇:技术应用缺陷下一篇: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