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权与事权

2024-07-20

财权与事权(共3篇)

财权与事权 篇1

高职院校的预算作为政府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其预算的执行效果不仅影响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秩序,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预算在高职院校中的“经济杠杆”作用,推动学校治理的科学化和预算管理的精细化,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本文拟从财权与事权配置的视角,寻求预算管理与财权事权配置的关系,试图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改革找到新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财权、事权综述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任。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完成国家赋予的重任,高职院校集聚着数以亿计、10亿计,乃至几十亿计的资产及经费。而资产的配置和经费的使用与高职院校的管理架构及其效率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高职院校对财权与事权关系的安排。合理配置财权与事权不仅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的财权与事权

财权、事权来自于公共财政理论中的一个命题。财权是指在法律允许下,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和支配收入的财政权力,主要包括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事权是指各级政府对所管理的国有企业与事业的行政管理权,它反映各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划分,突出的是行政隶属关系。

1.高职院校的财权。高职院校的财权是指学校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及对资产、 经费的占用、支配和使用权力。高职院校大都已经过10至2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省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已发展成大型甚至是特大型单位,其内部机构庞大、 管理层级众多。随着高职院校多渠道筹措教学经费格局的形成、学校二级管理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内外部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特点。高校的财权主要表现为:

(1)经费筹集和使用权限。

A.经费筹集权。主要指学校筹措经费的权限,又分为对预算内经费筹措的权限和对预算外经费筹措的权限。一般来说,学校二级机构没有对预算内经费筹措的权限,主要由学校财务部门在校(院)长领导下代表学校来筹集预算内资金。而对预算外筹集资金的权限目前主要由学校与部门分别承担。涉及到政策性教学收费主要由学校财务部门代表学校来行使,而通过横向科研、培训创收、 校企合作等渠道的资金筹集权主要由二级机构部门行使。

B.经费使用权。主要指对学校经费进行支配使用并受益的权限。目前,学校各部门对经费的使用权限的大小由学校经费的分配体制所决定。对于实行集中管理体制的学校,经费使用权较多地由学校层面行使,部门独立行使权限相对较小;对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的学校,经费使用权总体上处于分权状态,学校层面与二级层面各自掌握着经费的使用权限。

(1)资产的占用及处置权限。

A.资产占用权是指各部门对学校有形资产的占用,代表一个部门的规模及装备和技术水平。目前,学校内部机构部门对学校有形资产的占用主要由学校校级层面进行配置,少量资产由部门自行配置。

B. 资产的处置权是指各部门对学校有形资产的收益分配及报废处理权。目前,出于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学校对资产的处置权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后勤资产管理部门行使,其他部门没有资格行使对资产的处置权。

2.高职院校的事权。

(1)教学事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系(院) 级层面来承担,学校层面仅行使协调、指导和监控等职能。

(2)科研事务。学校的科研工作主要由课题组或科研团队来完成,其事权相对独立,学校层面的干涉相对较少。

(3)行政管理事务。行政管理事务主要包括党工团管理、校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科研事务管理、学生管理、安全保卫、招生与就业事务管理等。 各部门平时主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处理相关事务,但同时面临全校性专门工作或突发性工作,需要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合作,协同完成。

(4)后勤保障事务。后勤主要为学校提供水电、维修、物业、采购等保障工作。 后勤工作主要代表学校完成一些基本保障事务,受益者往往是其他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

(5)社会服务事务。主要包括社会培训、校企合作、专业服务等工作。这些工作有随机性、外向性、主动性等特点。需要有关部门多方挖掘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工作。

(二)高职院校财权、事权与财务管理体制简评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预算执行主体,从法理上应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监管,必须执行好上级批准的部门预算;同时,它作为一个由众多机构和部门组成的单位必须将部门预算分解到各个机构和部门,通过各机构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现校内资源的配置,由此实现整个学校的功能,完成其各项任务。因此,在学校内部,同样存在 “统”与“分”,“管”与“放”,“公平”与“效率”等诸多经济问题,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好财权与事权的配置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提升组织内部效率、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诚然,财权与事权的现实架构又与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密切相关。2012年12月由财政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指出:“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显然, 制度以单位的规模大小作为学校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则依据。一般认为,规模小,机构少、层次简单,学校的资源可以由学校统一支配,即财权由学校层面集中,部门与机构只有事权,如中小学校往往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反之,规模大,机构多,管理层次复杂,学校管理偏向于放权,学校的资源分配更倾向于与事权大小进行匹配,如大多数高校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实务中常见学校的财权与事权不能很好地匹配,要么过分集中造成机制僵化,学校缺乏活力;要么放权过度或失衡,造成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内控风险。因此,财权与事权关键是 “匹配”,而不在于谁大谁小的问题。

二、目前高职院校财权、事权配置失衡表现

(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的现象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体制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或刚由中专校升级形成的高职校,主要特点是:财权集中,基本上由学校层面支配, 经费开支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批模式, 学校只有总预算没有二级预算,下属部门和机构只对工作任务的数量和结果负责。这种体制优势是,决策迅速,办事效率较高。但其主要缺陷是,资源浪费、资金使用效益较低,具体可归纳为:

1.部门预算执行容易走偏,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没有二级执行预算,学校总预算中各经费口径及额度对各部门均处于开放状态,由于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并没有与经费直接挂钩,极易造成工作任务与经费不匹配,出现经费使用的 “大锅饭”现象,预算执行容易陷入困境。 尤其在目前财政体制下,经费的支出口径越来越细化,专款专用越来越刚性,而资金的统筹空间变窄,极易形成“想用没有钱,有钱不能用”同时出现的尴尬局面。

2.存在“跑部钱进”“钱多事小”驱动, 降低经费使用效益。由于二级部门财权虚置,不直接对经费使用效益承担责任, 而出于部门绩效的考虑,容易产生办事不计成本或小事大办的冲动;另一方面二级部门普遍认为资源越多越好,存在争资源、争经费的冲动,存在一些部门虚构事项或夸大事项来套取经费的乱象。 以上种种都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及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预算基本理念, 使学校资源配置出现无序,预算执行秩序混乱,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3.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驱动,资产配置重复浪费。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资产配置方面部门也趋向于“大而全、小而全”,尤其是在办公场所与家具、文印通信设备的配备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学校资产的集约化管理,造成学校资产重复购置、运行经费极大浪费。

(二)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的现象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适用于较大规模,并且一般适用于已实施二级管理模式的学校,二级部门往往拥有相对独立的事权和相对独立的财权。其主要优势是二级部门有一定的理财权,部门负责人对部门经费有审批签字权,部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经费使用效益相对较高。缺点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财权与事权往往出现不对称,容易出现“诸侯经济”局面,降低学校宏观调控能力,主要表现为:

1. 财务权限下放过大。如果高估事权,过度下放财权,则会造成二级部门资源集中过度,一方面降低学校宏观调控能力,一些全局性事务因缺少财力保障而搁浅;另一方面因部门资源过多,内控如果不完善,容易引发舞弊等道德风险。

2. 财务权限下放不够。 如果低估事权,财权下放不够,则二级部门办事效率降低,倾向于偷工减料、选择性做事或重数量轻质量;遇到需要部门间协调的事项,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降低学校行政执行力。

三、高职院校财权、事权配置优化的路径选择

财权与事权的配置不仅是高职院校学校治理中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是高职校预算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财权与事权最佳的运作机制是事权与财权大致相匹配,俗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一)明确财权与事权的界线,合理划分校内“责任中心”,正确处理好“统” 与“分”的关系

一个学校在一年内的需完成事项可以有无数件,而学校在一年内可以获得的财务资源却又是有限的,即经费供给的有限性和事业发展对经费需求增长的矛盾将永远存在,这需要我们必须长期贯彻“勤俭办学”、“量入为出”的基本理财原则。

首先必须明确财权与事权的界线, 落实经费支出责任。哪些事权由学校执行,哪些事权由部门或职工个人执行,这个必须首先得到界定,才能合理配置相应的财权。本文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部门预算常规口径为角度,对学校财权与事权的关系进行如下划分。

1.工资福利支出:这是学校的人员经费部分,主要提供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工资津贴性支出。由于公办教职工工资薪酬属国家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系,政策性较强,一般纳入学校的人事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财务部门实施发放。因此,工资福利支出的财权事权应该划归学校层面统一掌握,不宜分割。

2.商品服务支出:这是学校的公用经费部分,是满足学校日常基本运行的经费来源,财政一般以生均定额来核定拨款。这笔费用相对应的事权较为庞杂,而且直接对应学校各部门日常事务,与各部门完成职责有关,具体可以细化为:

(1)学校与部门共同拥有事权:如水费、电费、物业管理、网络通讯费等。这部分经费为学校提供基本保障,其财权应主要划归学校层面,一些属混合事权的经费,如水费、电费,如有条件分割,可将可归属部门的财权下放。

(2)主要由二级部门拥有事权:如会议、差旅、培训、出国等经费。这些经费相对应事项一般由部门自主决定,其经费的财权应划归各级各部门。

3.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这是学校人员经费的另一部分,主要为学校离退休职工提供退休经费及为在职职工提供住房公积金、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这部分经费的事权、财权同“工资福利支出”,均为政策性部分,应由学校集中管理,财权不宜分割。

4.项目支出:这部分经费主要为学校完成专门任务而设置的专项经费,包括工作性项目、发展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 经费开支一般要求“支款专用”。由于经费来源的特殊性及开支的专门性,其财权宜相对集中,可由学校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进行集中管理,如科研经费可由科研部门与课题组共同管理;学校后勤采购经费可由后勤部门集中管理;实训建设经费由学校实训中心集中管理等等。

(二)钱随事走,设定财权下放额度, 提高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

在完成以上对财权与事权关系界定前提下,应重点做好财权下放额度的设定,以提高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事大财小”还是“事小财大”,都会造成学校运行效率的损失。“事大财小”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财力不足,只能造成二级部门做事质量的下降,最终牺牲教学质量。同样,“事小财大”则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的问题,财力过剩,造成稀缺教育经费的浪费,降低学校宏观调控能力。

1.贯彻“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预算原则,以学校总经费来源限定当年完成的总任务。一个学校一年内从财政获取或通过其他渠道自筹的经费总是有限的,而学校当年需完成的任务又是相对无限的,因此必须量力而行,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来安排事项,不安排无财力保障的项目,需要分期完成的项目也必须跨年度安排。力戒好大喜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切实际的想法。

2. 适度下放财权,提高学校办学活力。根据以上(一)的分析,如果适宜下放财权的经费,如大部分公用经费,应下放到二级部门,以便于激发二级部门活力, 提高二级管理效率,减少学校一级部门大包大揽所带来的盲目性,缓解理财压力。

3.钱随事走,提高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下放财权必须与核定经费额度同步进行,以额度来限定财权的大小,有利于提高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提高财权与事权匹配度必须贯彻“钱随事走”原则, 根据二级部门完成任务与承担责任大小来设定额度。这就需要预算编制时开展 “全面预算”工作,贯彻“两上两下”原则, 用钱部门必须参与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特别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精细化工作,广泛开展调查论证、定量定额工作,科学测定,杜绝经费分配粗放化和平均化现象,也要防范二级部门虚构或夸大事项,套取经费现象。

(三)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刚性, 防范预算执行中“两张皮”现象

不管是财政一级预算还是校内二级执行预算,一经法定程序批准下达就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任何部门、任何人均无权突破。必须在规定的事权范围内和规定经费额度内执行预算,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除非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不可抗力因素,预算才能按程序调整外,任何部门和任何人均不得无视预算的约束,或心血来潮,或临时起意,在计划外另搞一套,或乱上项目,打乱预算执行程序、损害预算的严肃性。要防止以任务工作名义对财务部门施加压力,财务部门要严格贯彻“有预算就有钱,无预算就无钱” 的刚性原则,固守预算监督防线。对于无预算事项、超额度使用经费事项,财务部门应立即停止经费供给。

(四)加强绩效考核及问责,落实经费的支出责任

预算的严格执行还需要考核和问责机制提供保障。对于各级各部门的考核不能光停留在任务的完成上,也不能停留在任务的数量上,还要结合预算执行的考核,完善二级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落实各级各部门的经费支出责任。 对于预算执行不力,不计成本、挥霍浪费现象严重的部门,就算工作任务完成度再高,也要降低绩效考评成绩,问题严重的甚至还要追究相关领导人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摘要:高职院校财权与事权关系是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精细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高职院校财权与事权的现实配置存在失衡现象,影响了管理效率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财权与事权的最佳关系在于其匹配性。优化高职院校财权与事权的配置必须首先界定学校与二级部门财权与事权的范围及权限、厘清“统与分”的关系,才能“钱随事走”,提高预算执行率,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关键词:财权与事权,匹配性,预算管理精细化,经费的支出责任

财权与事权 篇2

(一) 市属、区属医疗资源分布均衡情况

市区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受政府规划能力弱化和市场因素增强的影响, 医疗资源大量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集中、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基层机构向高端机构集中, 造成基层卫生服务资源和能力薄弱。

(二) 医疗资源财力分布状况

市区两级卫生资源主要由医院和卫生院主导, 而村卫生室等机构投入较少。医疗资源财力分布状况也是不均衡的。

二、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事业财力匹配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财力匹配情况

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后药品销售利润损失财力匹配情况。

基本药物制度有四个目标性标准:第一, 必须采用484种基本药物目录以内的药品;第二, 必须实行零差率销售;第三, 网上采购;第四, 政府补贴。自2011年5月31日起,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各个区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受到限制, 不仅药品收入减少, 同时医疗服务也因为药品品规所限而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现有的医疗条件、现有的资金保障水平将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2、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后绩效工资的财力匹配问题。

2009年9月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特别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 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对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此次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 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 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 因地制宜, 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 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而全国各区都反映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后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单位绩效工资缺额将有扩大的情况。但是如何解决绩效工资缺口的问题, 却没有相关的解决政策。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力匹配问题

全国各区公共卫生服务财力投入存在不足, 根据各个省出台的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按照各个区的服务人口, 以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物价标准测算, 各个区完成11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需要的资金远大于目前落实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人均仅25元:其中中央15元/人, 省4.18元/人, 市3.5元/人, 区2.32元/人) , 且各个区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数计算上级补助, 进一步使得公共卫生经费产生大缺口。此外, 各个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相对不足, 各个区公共卫生人才也相当缺乏, 不能满足该区人民的需要。

(三) 卫生监督财力匹配问题

各区卫生监督执法历来是由市卫生监督管理局直接负责。而由于监管对象不断增加、路途遥远等实际问题, 使得监管难度不断加大, 仅依靠市卫生监督局难于监管到位, 而区级有责无权, 工作压力大。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一是体制不顺。区级虽然是县级行政管理机构, 但是下辖行政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却不具备卫生监督执法主体资格, 无法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二是人少事多。卫生部门常常顾此失彼, 不能实施精细化的监督管理, 导致存在管理盲区, 城郊特别是农村卫生执法工作无人管, 少人管, 存在着空白区和薄弱环节。三是有事无钱。卫生监督执法行为现在基本为零收费, 长期以来, 市级财政在区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上没有投入, 而区级财政也未安排相应工作经费。四是设施落后。目前, 各个区开展卫生监督执法仅仅停留在“磨嘴皮子”上, 基本以说服教育为主, 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执法时无法及时出具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卫生监督工作只能“打嘴仗”, 往往事倍功半。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力匹配情况

中央政府于2003年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路, 明确提出了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 但是各个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方案设计不一致, 且报销比例也不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城郊农民逐步融入城市, 实行城市化管理, 在这个阶段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新农合或者城市医保, 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展开, 新农合会逐步为城市医保所慢慢替代。

三、部分地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经验借鉴

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卫生系统权限划分不清, 特别是卫生监督和执法权限在市区之间划分不清;第二,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站 (所) 投入力度不够, 经费来源无保障, 中央、省、市和区各自财政负担责任尚无准确定位;第三, 国家实施基本药物价格改革以及绩效工资后, 存在的资金缺口未给予补偿措施。故选取几个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措施的地区作为经验借鉴。

(一) 洛阳市卫生监督和执法权限事务处理办法

洛阳市卫生局为了明确市、县 (市、区) 卫生行政部门所属卫生监督机构管辖范围,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提高卫生监督效率, 避免重复监督和监督缺位现象发生, 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 优化洛阳发展环境, 洛阳市卫生执法实行“谁发证谁监督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卫生许可证哪级发则由哪级负责, 并有文件规定各级可以发的具体项目。

(二) 义乌市农村 (社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办法

一是多元投入。强化政府责任, 鼓励社会参与, 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类型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集体、社会等多个投入主体的作用。采取“村里负责出地、镇街负责建设、卫生负责指导、公共财政投入”的方式新 (改扩) 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充分利用镇 (街) 、村闲置房产改扩建, 鼓励社会力量以接受政府购买服务、捐助公益事业等方式参与和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补助标准。对经过考核验收后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市财政给予建设经费补助。新建80平方米左右的补助5万元 (含设备) , 新建150平方米左右的补助8万元 (含设备) , 新建300平方米以上的补助12万元 (含设备) , 利用公房改扩建的补助5万元 (含设备) , 对某些经济困难的街道每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市财政在上述标准上增加补助2万元。对一批社会力量举办的村卫生室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助, 对经审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并按政府要求完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每个村卫生室补助运行经费3万元/年。

(三) 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收支缺口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江西省在严格界定功能、核定编制、核定岗位、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前提下,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缺口通过四个渠道补偿。一是各级财政在原有补助资金不减少的前提下,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要, 安排设备更新、房屋修缮等补助资金, 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收支差额, 由省、市县级财政按6:4比例分担, 省财政补助部分一次下达, 市县财政月初预拨70%, 年终统一结算。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事服务费按参保人员使用基本药物金额的15%, 通过购买服务转换机制由医疗保险基金补偿。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报销比例高15%, 最高比例控制在95%以内。三是适时通过调整医疗服务技术收费标准。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与发展建设支出, 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

四、对发展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事业相关建议

(一) 市级将医疗资源下沉区级

市区两级医疗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 从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重心。通过加强对基层医院的硬件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工作使其水平提高, 将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 有利于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局面, 亦能突显医疗卫生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市级若能将医疗资源下沉区级, 将有利于提高卫生系统的效率性与公平性,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大有裨益。

(二) 市级卫生监督职能下放区级

区级在卫生监督职能上有事权无财权, 造成工作中的种种困扰, 这是显而易见的。而深层次的问题却是行政体制的问题。如果工作仅限于有限次地对各区卫生监督工作指导上, 那么大量时间市卫生监督所将是无所事事, 长此以往, 市卫生监督局将随着职能的减少而逐渐造成社会地位的下降, 其存在的价值也会值得考虑了。因此, 市级卫生监督职能必须下放, 增加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职权, 下放卫生监督、食品监管、疾病控制、下一级医疗机构的审批权, 并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工作运转经费支持, 做到权责匹配。

(三) 市区均衡享有医疗资源, 做到同事权、同财力, 权责匹配

通过市区两级均衡享有医疗资源, 做到同事权、同财力, 权责匹配, 才能使得市区两级更加有效的履行各自事务。将区级政府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作为区级的事权, 并匹配相关财权;市级只需要承担区级政府难以有效行使或不宜由区级政府行使的事务。对于涉及市区两级共同承担的事务, 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承担或分担的比例, 并使之稳定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做, 才能理顺关系, 理清事权, 匹配财权。

(四) 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要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主导责任, 加大政府投入, 尤其要向基层倾斜。一是加强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等的投入。应该补给那些能够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项目, 把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重点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加强乡镇卫生院、部分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 把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重点, 切实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二是要保障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工资和福利。目前农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适当提高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待遇, 吸引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 让他们在勤奋工作中, 在无私奉献的同时活得体面, 活得有尊严, 安心扎根人民的基层卫生事业工作。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证配套的床位、基本设备和医务人员, 增强财力薄弱地区医疗资源的实力, 提高医疗人员素质, 留住人民群众在当地就医。

(五) 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每一街道建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 增加社区服务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而基层的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保障, 需要专项经费来改造和新建。根据国家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的土地, 应该将社区、乡镇、村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共设施来对待, 真正按照国家相关文件, 以政府划拨用地的方式来保证房屋修建的基础性条件。此外, 在建设中, 虽有中央投资, 但也需要省、市、区各级财政给予配套的支持, 以加大对社区卫生机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保障、运转经费的经常性补助力度。建议对于立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市、区财政按照6:4比例分担项目建设资金, 同时,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社区服务中心, 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摘要:近年来, 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加大医疗卫生投人力度,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网络, 使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但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依然明显, 值得各级党政的重视和关注。就医疗卫生事业市区两级财力与事权划分及匹配机制的问题进行探讨, 找出问题根源及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 并给出出路及建议。

关键词: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事业,财权,事权

参考文献

[1]葛延峰, 贡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财权与事权 篇3

专家认为,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存量改革“深水区”, 土地财政顽疾、房地产调控困局及地方巨额债务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首要任务应是解决财政和金融资源错配问题, 因而推动新一轮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势必在行。其中, 匹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 是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长效机制必由之路。

匹配地方财权事权

“十二五”时期推行公共财税改革一直被寄予厚望。十八大报告用相当长的篇幅阐述这一问题。报告提出, 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构建地方税体系, 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不过, 一些专家对推动公共财税改革, 匹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改革路径分歧较大。

目前, 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相关改革的顶层设计。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多个场合提及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在其新著《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 楼继伟再次强调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形成的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匹配问题。在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上, 楼继伟把重点放在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上, 尤其是要上收地方部分事权, 从而减少对地方财权下放。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曾撰文指出, 构建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是“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和重大事项。

他认为, 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以房地产税、资源税等充实地方税体系;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改进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税源总分制度等。

完善地方税体系

权威人士指出, 若调整中央和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的分配, 如果大幅度降低国税比重, 由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压力较大, 同时可能面临赤字风险, 因此操作起来难度较大。现阶段可以考虑增加中央支出, 明确公共服务归中央、民生保障归地方、投资归市场, 降低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以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具体而言, 根据收益范围和规模经济等因素考虑, 可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等事权上收至中央。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 对农村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涉及的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和义务教育等, 中央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以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增加投资。

在上收部分事权同时, 中央应适度下放部分财权, 以稳定地方财源。可考虑提高地方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中分成比例。同时, 应加快构建地方税体系, 赋予地方一定自主税收管理权限。其中, 资源税、房产税和环境税可作为地方税源重要支柱, 替代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应加快探索建立市政债发行制度, 赋予地方以发行市政债为基础设施融资的权力, 最终实现地方自主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专家指出, 未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资金来源问题的长效机制。

新型城镇化迎利好

新型城镇化被认为是未来若干年拉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但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规划顺利实施。

9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 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研究出台配套财政扶持政策,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分析人士表示, 城镇化建设正在催生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如何通过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成为时下各地破解发展资金难题的突破口。如果能通过财税改革建立城镇化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 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域带来实质性利好。匹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 将有利于解决地方财政困难、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建立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长效融资机制, 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望提速。

上一篇:后内侧入路手术下一篇:F-离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