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权

2024-07-16

企业财权(共8篇)

企业财权 篇1

财权主要表现在某一利益相关主体对财务活动的支配和控制权, 本文认为财权主要包括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部分。剩余索取权也就是企业财务收益权;剩余控制权,也就是财务控制权。其中财务控制权的分配问题是财权配置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财权配置概述

(一)财权配置的内容

财权配置是为了实现内部财务激励和约束, 通过企业财务权限、组织财务活动,实现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和各财务层次权利的协调作出的关于财务管理政策和工作的规则与程序,是对企业财权的安排。

1.不同产权主体的关系配置( 企业组织内部的配置问题、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配置问题)。 主要是财务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比问题, 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问题,其中包括企业内部所有人与经营者的权衡,以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2.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 企业财权配置问题也就是资本结构的再调整问题,涉及资金结构、投资项目资金配置、资金使用与收回等相关的活动。资本结构的变化直接受企业财权配置的影响。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是财权配置的直接产物,财权的配置将会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也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配置问题。

(二)财权配置的有效性

首先, 有效的财权配置能够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财务控制权并获得相应收益,减少相关者的关系效应,使得资源能够达到最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其次,有效的财权配置能够克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有效的财权配置能够克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企业价值。最后,有效的财权配置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财权配置实质上是一系列关系的组合,是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合理的财权配置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价值。

二、企业财权配置的主要特性

(一)企业财权配置的分散性

企业财权的配置对象包括大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中小股东、政府等,从配置对象与企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配置对象不仅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股东、经营者,还包括许多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不同性质的群体, 不同的利益体对财权配置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在财权配置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相关度与本身能力的影响,所以,财权配置不能达到均衡状态,会有一定的倾斜度,可以说财权配置具有分散性。

(二)企业财权配置的依赖性

企业财权配置不仅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不同,还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企业财权配置还随着企业经营的许多方面改变而改变, 因此企业财权配置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三)企业财权配置的层次性

企业财权配置包括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 从利益相关程度来看, 财权配置从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开始进行相关配置,进而再考虑债权人,最后才会将中小股东、员工以及其他相关者纳入配置范围。 由于财权配置的范围较为广泛,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层次属性,这就决定了财权配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四)企业财权配置的重要性

企业财权配置问题对企业财务决策效率、 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治理方式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性因素。 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利益关系的交织点,对企业财权的控制就是对企业的控制。

三、企业财权配置的影响因素

(一)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1.企业出资人。 出资人根据自身属性主要包括自然人和国家两种,根据出资额度承担相应的风险,在获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同时,配比相应的控制权,一般根据风险承担情况进行财务控制权的分配,即为风险控制权原则。

2.经营管理人员。 一方面,由于现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代理问题日益明显和复杂,经营管理人员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 这时会影响企业财权配置的有效性。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看,企业管理人员比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更多企业的内外部信息, 于是在财权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将会严重影响企业财权的配置。良好的经理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对企业财权配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债权人。 就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现状来看,企业的主要债权人还是银行,银行投入债务资本,以本金和利息的形式获得企业剩余收益。 在借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等不确定性,使得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风险的存在,银行势必将约束企业的行为,从而将会通过财权配置对企业进行更多的控制,降低收不到本金、利息的风险。

4.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财权配置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不同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企业信息和优势,于是相互之间的谈判和联盟将无法避免,具有信息优势和谈判能力的群体将会取得更多的财务控制权,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企业财权配置。

(二)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1.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直接影响企业财权配置,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权利的大小、执行能力、决策机制,都是影响企业财权配置的直接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实质上是一种权责的关系组成形式, 主要有中央集权式、分权式、矩阵式。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企业财权配置将会有不同的影响, 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权利主要集中在股东等少数几个权利主体间, 这就给企业财权配置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财权配置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基本框架一致。所以,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企业财权配置格局的基本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财权配置的基本框架,是影响财权配置的重要因素。

2.企业经营权的配置。 企业经营权的配置也就是企业治理结构形式, 企业的经营权配置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和治理, 在企业治理框架中, 取得企业经营权的利益主体,在企业财权配置过程中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由此经营权的配置格局为企业财权配置提供参考格局, 是企业财权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

3.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组织结构越复杂,相关的利益主体也越繁杂, 在财权配置中占企业主导地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将会有更多的优势,而相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财权配置的利益主体相对清楚,企业财权配置越透明,不同的企业规模对企业财权配置有不同影响。

4.企业经营状况。 由于相机治理机制的存在,不同利益主体将会通过利益变动作出不同选择, 相机治理机制通过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变更来改变利益格局, 企业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中,当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时,将会有一系列措施安排使得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夺取企业的财务控制权, 从而改变企业的财权控制格局,影响企业财权的配置,所以企业经营状况是企业改变财权配置格局的有效因素。

(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1.市场宏观环境。 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对企业财权配置有巨大影响, 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企业控制权市场有效的必要条件, 市场效率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保证企业财权平衡的重要外部条件,同时健全的市场机制也是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和推动企业竞争的有效屏障, 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 财权配置将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强企业财权控制力度,实现企业财权配置的有效性。

2.科技水平。 技术是企业权利的主要竞争力,能够促使企业进行财权的再配置,企业通过财权的不断配置,提高企业财权配置效率, 推动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提高企业价值。在不断的技术革命中,企业将会逐渐降低对资金的依赖程度,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经济显得尤其重要,企业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各自的竞争能力,促使企业进行财权的再配置。

3.国家政策和制度。 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财权配置受到所在地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具体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都是影响企业财权配置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摇篮,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必然会接受来自社会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企业文化影响下, 企业财权配置的利益相关主体将会有不同的企业认知和看法, 企业文化的异质性是企业财权配置的外部影响因素。

(四)其他影响因素

1.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在企业财权配置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 每个利益主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同的背景,在财权分配中,不同利益集团的较量就是一种博弈,由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结果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财权的配置, 拥有博弈优势的利益主体将会具有财权配置的优先权。

2.财权配置理论的发展。 财权配置理论随着企业财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财权配置理论的发展也会间接影响企业财权配置, 同时企业在不断的财权配置实践中将会对财权配置理论提出更多实证依据, 提出更多企业财权配置的有效手段, 为企业有效进行财权配置提供理论支持,因此,财权配置理论是推动企业财权配置的技术因素。

3.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有效的财权配置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为了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权配置的前提,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财权配置,企业管理与财务目标变化是影响企业财权配置的前提因素。

摘要:企业通过财权配置,调整相应的财务控制主体,实现企业合理的组织目标,将会提高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由此,财务配置的有效性是提高企业价值的关键,企业如何进行财务配置才能达到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仅对企业财权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这对企业进行财权配置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财权配置,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贺正强,伍中信.财权及其配置的经济学透析[J].当代财经,2009,(01).

[2]陈伟晓.基于财务治理视角的高校财务监督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5,(16).

企业财权 篇2

营销管理笔记之老板为什么紧握促销财权不放?

。但有时老板对促销不但不支持反而百般挑剔,难道老板真的会“跟钱过不去”?

【现象】

每年6月,都是Q企业的销售淡季。营销中心管理团队反复讨论,均认为应在此时发起新一轮促销攻势。

为顺利得到批准,他们在众多促销方案中选择了风险最小、收益较有保证的一套方案。这套方案的效果预测表明,对全国渠道仅投入不到30万元的促销启动资金,就可增加近1000万元销售额和近300万元的毛利,投入产出相当可观。

这种预测是有事实依据的。就在两个月前,营销中心刚刚举办过类似的促销活动,效果十分理想,当月全国销量同比大幅提高40%。

而且,这次方案在上次促销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细节更为完善,营销中心也信心十足。

但他们兴致勃勃地将活动方案上报时,却遭到了老板的质疑与反对。

“代理商截留了促销赠品怎么办?”

“中低端产品没有促销时不就卖得挺好的吗?”

“促销期一过,销量又下来了,这不是白费力气?”

老总一连串机关枪扫射式的反问,让营销部经理从头凉到了脚,摸不到头绪。老总这种容不得解释的气势,已经说明老板的态度取向。

最后老板拍案大怒,“谁让你们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

营销部经理挨批之后,担心立刻改变立场的结果会更惨(老总并没有直接否定促销方案,而是为“大手大脚地花钱”窝火)。于是,镇定一下情绪,缓和语气,反复陈述利弊分析,终于得到老板的勉强同意:促销可以,但必须缩减预算。

最终,营销中心删掉了那些提升品牌形象、不提高销量和利润的环节。由于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投入,效果有所下降,只达到预期增长的一半,但即使这样,企业还是又一次在月度销售上赚了个盆满钵满。

胜利过后的营销将士心情却是沉重的。老板对促销费用的预先投入投鼠忌器,已经严重影响到内部的正常运营,

老板对促销不但不支持反而百般挑剔,难道老板真的会“跟钱过不去”?

不放财权的隐痛:利润指标缺失

Q企业在营销中心已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老板为什么还要干涉促销活动,在授权问题上如此不放心?

不是因为担心促销赠品的“跑冒滴露”――只要收益足够大,把促销资金当作让利给渠道的费用,老板也会愿意接受;也不是担心促销过后销售回落――淡季销售上去了,旺季就更不会差。

实际上老板在谈到“中低端产品不用促销”观点时,已经“泄露天机”。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中低端产品利润薄,把促销费用都投到高端产品上才划算。归根结底,利润二字才是老板最关心的问题。

老板认为:营销部门不断加大费用投入,对利润大的高端产品漠不关心,是一种“屁股决定脑袋”的本位思想。他们只关心能否完成销量任务,只关心自己年底的奖金,不在意企业的全局利益。

营销部门却认为: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价格战的硝烟弥漫,试图维持高利润空间是死路一条,只能通过销量的大幅增长来换取利润的稳中有升。

表面看,老板和营销部门的分歧在于促销费用的多少、促销细节的把握方面,而实际上双方的焦点是“谁为企业的利润负责?”

产生分歧原因在于,Q企业对营销部门只偏重于销售额考核,却没有利润考核指标。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近几年原材料价格飞涨,Q企业产品平均毛利率已由过去的4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股东在不断打板子,企业对利润的敏感度也就越来越强。

过去那种缺了一条腿的考核指标,开始让企业高层与中层产生了严重的相互不信任。只要是涉及到费用上的问题,老板就怀疑营销部门是“头戴三尺帽”的虚报,往往“迎头砍一刀”,常常会切得营销部门头破血流。

事实上,解决之道并不难,只需增设毛利润指标,双方的关系也就明确了――销售额上去,毛利润完不成也拿不到奖励,营销部门就会形成自我约束,最高管理者也可以放心地在战术上充分授权。

充分授权:只需控制三层考核指标

看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有时只要问问他们对营销部门有哪些考核指标,就能心中有数。

企业财权配置影响因素探析 篇3

1、财权及财权配置内涵

财权, 即对财力进行支配的权利。 财权应分为两大类: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这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 财务收益权是安排财务控制权的主要依据,而财务控制权则是实现财务收益权的重要保证。 财务控制权应分为监督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其中决策权和监督权是主要的权能, 而决策权的安排一般居于核心地位。 企业财权配置就是把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加以分配,以发挥企业财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它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财权配置一般原则

( 1) 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原则。 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的根本体现是财权配置的基本经济原则。 在“ 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模式”下,作为主要贡献者和风险承担者, 企业股东具有超然地位,其应享有主要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体现在财权配置方面则是正常经营状态下对财务收益分配权的财权决策权和绝对占有。 这是基本配置原则,也体现了财务学的风险和收益对等原则。

( 2) 财务权利与相关知识对应原则。 在企业财权配置中,我们贯彻这一基本思想,应当尽可能使企业财务权利与相关财务知识及财务决策能力相互匹配, 在财务基本权利配置格局下,通过充分授权乃至分权,使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享有财务决策等权利, 就得到了财务权利与相关知识对应原则。

( 3) 权利主体内部有效激励约束原则。 只有通过有效激励,调动企业各财务权利主体参与财权配置的积极性, 使其积极要求并行使财务权利以保护自身利益, 在各主体加强约束自身行为基础上,达到财权配置的一般均衡, 这是财权配置的理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 4) 权利主体之间有效制衡原则。 权利主体之间制衡涉及到权利不相容问题, 即不同性质权利应由不同权利主体行使,这将有利于优化企业权利配置,达到权利之间的有效制衡。 这一原则在企业财务中具体体现了权利主体“ 权、责、利”相统一思想。 在财务利益驱动下,能够提高权利主体有效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在相关财务责任约束下, 能够促进财务权利配置更为协调,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 5)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这一原则是其他相关领域常常坚持的一般原则。 财权配置中的效率原则体现了财务基本之意,即追求本金增值和效益满意化。 财权配置中的公平原则主要体现为对基本财权、法定财权的优先保证。

二、财权配置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1、公司治理模式

这一影响因素对于企业财权配置最为重要。 事实上, 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决定了公司治理模式, 是“ 共同治理”还是“ 单边治理”,是股东主导型治理还是债权主导型治理。 公司治理模式进一步决定了企业权利在股东、债权人等权利主体基本分配格局, 奠定了财务治理的基本框架。 因此,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企业权利基本配置格局的确定,财权配置基本框架的确立,是财权配置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公司组织方式

公司组织方式对企业财权配置具有直接影响。 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有效组织企业运行,企业必然会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企业组织方式。 企业组织方式是企业治理和管理发挥效力的制度基础, 企业财权配置必然要受到公司组织方式的制约。 具体地,企业组织方式主要分为直线职能制( U型) 、事业部制( M型) 两种基本类型。 U型突出了垂直领导,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统一,从战略决策到日常生产经营都由最高决策层决定, 这将有利于全面控制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并密切部门间协调配合。 与此相适应,企业财权在具体配置中应倾向于权利集权,将财务决策权主要集中于董事会和经理层, 而各个部门的权限相对狭小,主要享有具体执行权利。M型突出了分权决策机制,公司总部负责战略层次,各个事业部负责运作层次。 这一组织模式实行管理上的分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使最高管理层得以从日常经营事务中解脱,专注作好战略规划、战略决策,这有利于调动中下管理层的经济性和主动性。 与此相适应,企业财权在具体配置中就应注意适当分权,授予事业部相当的财务决策权利,而加强财务监督权力度,在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将其与总部所必须把握的财务决策权相协调一致。 当然企业组织方式并不是上述两种类型那么简单,许多企业往往是两种基本组织模式的融合形式。

3、公司规模与行业特点

企业规模影响着企业组织方式选择,间接对财权配置施加了影响,同时对企业整体财务效率制约,也会对企业财权配置有直接影响。 一般地,当企业规模不大时,为有效集中企业资源、权利,较适宜于U型,这时财权配置必然要求倾向于财权集中行使。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M型成为适宜规模化管理的组织模式,这时就应当在财权配置中适当分权,加大授权力度。 企业规模与分权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纵向一体化企业集团与分权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行业特点一般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特性以及所处产业链条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在生产经营中的紧密程度。 当企业各个部门处于同一产业链条,要求衔接紧密,这时一般要求企业权利相对集中,财权配置则倾向于集权。

三、财权配置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对企业财权配置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 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代表着企业控制权市场的效率, 影响着股东“ 用手投票”机制效力发挥。 市场的低效将会导致部分股东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在企业财权配置中享受不到应有权利, 在理性预期下其必然“ 搭便车”,“ 用手投票”盛行,会进一步加重企业财务权利配置失衡。 其次,经理人市场对于企业外部治理非常重要,经理人市场不发达将直接导致企业经理选拔机制的失效,现有经理人缺乏潜在的代理权竞争,这将阻碍企业财务实际控制权的有效转移,导致企业财权配置效率的下降。 再次,劳动力市场常态一般是供大于求,在劳动力市场并不发达条件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往往很难得以切实保障,企业内部权利主体往往可以利用信息等方面优势,订立严格苛刻的契约,强占劳动者理应享有的那部分合法权益,致使财权配置中财务监控权利分布失衡。 最后,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会增大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外在压力,为提高管理效率,在财权配置中可以加大财务决策权的授权力度,加强财务监控权的有效约束。

2、技术因素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权利主体竞争力,推动了企业财权的重新配置,提高了企业财权配置效率。 企业要素所有者对权利占有直接取决于权利主体之间谈判力的比较, 在不断发展的技术条件影响下, 企业原始股东的物质资本、专门技能对企业发展重要性不断降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做出科学决策的知识变得更加重要,权利主体竞争能力的此消彼长要求企业所有权重新安排,企业财务权利重新配置。 企业创立阶段,创业者的专门技能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由于规模狭小等因素影响,对管理等方面知识相对要求较低,企业还属于古典型阶段,企业财权集中于创业者手中。 由于社会技术发展,创业者专门技术会不断被模仿和遭遇新技术挑战, 对企业剩余创造贡献逐步减小, 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在企业权利配置中的竞争地位,特别由于企业规模扩大,管理等方面特有知识对于企业变得非常重要,客观上增强其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竞争能力,使其逐步享有了企业部分财权,使财权配置趋向于另一个均衡。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各权利主体有效行使权能创造了条件,如小股东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行使委托权、表决权等,大大提高了其参与企业权利配置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 搭便车”的消极态度,不但加强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还促进了企业财权有效制衡和合理配置。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在不同企业文化影响下,各利益主体对权利要求和相互博弈的结果差异性很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权利配置效率。 因此,在现有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约束下,需要选择适宜的公司治理模式和财权配置方式,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不同社会文化的熏陶,东西方企业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在财权分配中也采用不同配置方式。 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美英企业强调企业外部治理作用,财权配置中注意股东利益的充分保护,财权配置也向其倾斜;在东方文化( 主要是儒家文化) 影响下,日本等国企业强调内部治理的重要性,并注意对债权人等权利主体权益的保护,财权配置也充分向其倾斜。 特别是在家族企业中,企业财权具有向主要股东集中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打破了权利均衡,降低财权配置效率。

摘要:财权配置作为财务治理的核心,是当前财务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财权配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合理地配置企业财权,对于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财权配置的基本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财权配置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财权,财权配置,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梁丽娟、刘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1).

[2]曹越、伍中信:财务动态治理结构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5).

[3]姚曦、郑石桥:企业内部财权配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9(4).

[4]贺正强、伍中信:财权及其配置的经济学透析[J].当代财经,2009(1).

企业产权与财权的关系分析 篇4

以公司法人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以后, 人们提出了产权的概念。目前, 产权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虽然目前对产权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但是各方面的学说、论述中都有以下共识:

第一, 产权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产权即财产权, 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 其内涵可分为资本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不仅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 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产权, 它以所有权为核心, 但并不等于所有权, 产权制度也不等于所有制, 产权制度重点在于法律对产权的确认和权益保障。另外, 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指的是一种所有权及其各项权能。

第二, 产权可分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 (如法人财产权) 。这种分离是在同一项财产上所形成的基本产权关系, 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首先, 原始产权的性质决定派生产权的基本性质, 派生产权可以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和权能, 但是必须以实现原始产权 (即所有者) 的权益为前提。其次, 原始产权的主体与派生产权的主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经济主体。产权关系一旦确立, 派生产权主体就可以在其合法的范围内自主地运用产权, 谋求自身利益, 而不受同一产权上其他主体包括原始产权主体的随意干扰;当然,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并不排斥原始产权主体对派生产权主体进行必要的约束, 不过这种约束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再次, 一个主体可以拥有多项产权, 但一项特定的产权只能归属一个主体。最后, 不仅原始产权可以派生出派生产权, 派生产权也可以再派生出派生产权来。这种过程可以连续下去, 使产权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第三, 由出资人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及其增值和和企业在经营中负债形成的财产, 构成企业法人财产。企业法人财产权就是企业对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拥有的独立支配权。企业出资人拥有企业的资本及其权益但不直接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 企业存续期间内对出资人投资和企业负债构成的全部法人财产, 享有以其名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企业法人财产权比传统的经营权更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 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财产独立和自主经营的要求。

总之,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 产权就是经济主体对资源所能行使的排他性的权利, 它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 以及由此派生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集合。

二、有关财权的基本概念

企业的财权是法人财产权的主体, 也是受约束最强的法人财产权。企业财务主体拥有的财权, 是原始产权派生又独立于原始产权的一种财产权。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 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其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 这种财产权与法人制度的结合, 即构成法人主体的财权。财权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 企业财权是派生产权, 属于法人财产权。据商品经济的产权运行规则, 企业对其资产, 无论是投资者原始投入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积累起来的, 还是债权人提供的, 其所有权都属于原始投资者或债权人。企业拥有的只是这些资产的派生产权。

第二, 财权不能理解为行政管理权。财权应该从产权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而不应该从行政关系角度来理解, 它是一种纯经济性质的财产权利, 是自由的, 没有掺杂任何政治因素或社会特权的财产权利。就国有企业而言, 作为所有者身份的国家, 除了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 即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外, 不能再对直接占有、使用的财产行使任何其他权利。企业如何筹措资金, 如何安排对外投资, 如何转换资金形态, 以及内部如何分配等财务问题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当然, 企业独立的财权是与所有权相对而言的, 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的国家有权也应该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这种对企业财权的约束与所有者身份的约束在内容、方式、程序上是有区别的。

第三, 财权是法人财产权中的最重要内容。法人财产权不外乎对法人财产权的占有、支配、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而与产权资本化运动相关的财权, 如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收益分配权等, 无疑是法人财产权的核心, 也是企业其他经营权的保证和前提。其实, 法人财产权集中体现在投资决策权上, 企业投资决策权不到位, 企业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只有获得投资决策权的企业才能获得法人财产权的自主支配权。

第四, 财权也是约束性最强的法人财产权。这种约束一般是通过《公司法》等法律来规范的。我国的《公司法》规定公司的重大投资计划、利润分配、增资减资、发行债券、公司合并、分立与清算等企业关键的财务决策问题都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审批。但我们不能因为法人行使财权的不完整性, 以及受到《公司法》、公司章程等的约束和出资人的依法干预, 来否定企业独立行使财权的结论。

第五, 财权在企业内部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从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 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三个层次瓜分了几乎企业全部的财权, 并通过相关法律明晰了享受的财权和有效的约束。

随着产权会计的发展, 企业产权主体地位的确立, 企业也相应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财权, 企业有权在法人产权的范围内独立行使投资权和收益 (分配) 权等各项权能。可以说独立财权的确立, 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 是企业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 也是财务区别与会计的重要标志。

三、产权与财权的关系

产权和财权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作为财产权的产权, 它从两个方面对财产, 即实物形态的财产和价值形态的财产实施管理, 如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基本上都是对实物形态的财产实施的产权管理。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所实施的职能基本上都处于这种状态。而财权则侧重于对财力的配置, 即从价值形态上对资金 (本金) 进行配置或支配。也就是说, 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 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 如收益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等。在这里, 收益权是产权权能的核心, 其他权能如占有、支配、处置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收益;没有资金的支配权, 就谈不上物资的采购权;企业不能享有工资费用分配权, 就很难实际享有劳动用工权;企业投资决策权不到位, 企业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获得了投资决策权, 企业才能完整地获得对法人财产的自主支配权。

由于财务管理与产权管理在职能、目标等方面的区别, 财产权有着自己区别于产权的其他内容, 如财务预测、财务分析的权能等。当然, 产权也有许多与财权不完全相干的独立权能, 如前面所说的资产使用权等。总之, 财权与产权是两个相近的经济学范畴, 在两者交叉的领域里, 财权构成了产权最核心的权能。

财权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核心概念在财务理论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是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主线, 并成为财务基础理论及运用理论的共同起点, 统领着整个财务理论体系。一方面, 它同财务理论体系的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相关性, 能够使对各个局部的研究相互协调, 具有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它从而把握整个财务理论与运作体系。

人们认为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从这里可以看出, 产权不仅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 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因而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 (或终极所有权) 和法人产权 (或法人所有权) 。

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 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起初源于原始产权主体, 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 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 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 也拥有收益权这一财权 (当然是产权的权能) 。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权能的同时, 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 (当然也是产权的权能) 。这样, 对独资企业而言, 由于产权没有分离, 企业在拥有完整的产权的同时, 也拥有全部的财权。而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 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 公司只拥有部分财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 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够独立理财在含义上是协同的。由此可知, 理想的财权在独资企业是独立的, 在公司制企业也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同产权一样, 财权同样具有可分性、可明晰性和独立性等特征, 否则便成了与产权关系模糊相伴随的模糊财权关系, 或称模糊的财务关系。

从财务主体确立的方面看:产权独立是市场主体确立的财产基础。所谓产权独立是指所有或占有主体对于所有或占有的财产依法享有支配、处置、收益等权利。产权独立作为市场主体确立的财产基础之所以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是因为只有在享有独立的产权, 从而拥有进行市场活动的财产基础的前提下, 市场活动者的自主决策权才能落到实处, 而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也才会有所依凭, 以形成激励和约束的内在机制。因此, 要想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都必须首先具备产权独立这一基本条件。财务主体即是具有独立财权 (产权) , 进行独立核算, 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而财务主体又必须以市场主体 (产权主体) 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财务主体必须是在满足市场主体的一般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财务主体的特征之一是财权的独立性, 而财权独立的内容首先应该包括产权明晰, 即具有明确界定的财产范围。如同产权独立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一样, 没有独立的财权, 就不能形成财务主体。财权的取得并独立化是一个组织能否成为财务主体的根本条件。综上所述, 财务主体应是市场主体, 具有独立产权 (进一步理解为财权) 等市场主体的特征。通过这一关系, 把财权和产权从财务主体确立的方面联系了起来。总之, 构建市场主体与构建真正的财务主体有着几乎相近的重要意义:其共同的关键在于产权或财权的独立。

财权和产权还可以在企业财务目标的形成上联系起来, 主要表现为企业财务目标体现着企业目标的意志, 也反映产权与财权的关系。产权关系单一, 财务目标就单一;产权关系复杂化、多样化且企业尚未取得独立的产权或财权时, 财务目标就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这样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 企业取得了独立的产权和财权, 并且企业各方的产权主体, 如股东、债权人、经理层和雇员等, 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 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 这都是企业财务目标在确定过程中的需要。只有把这些统一起来, 才能既充分反映法人产权利益的企业价值, 又能通过企业价值的扩大来增进其他各产权主体的利益。

除此, 产权与财权有着共同的核心功能, 那就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目标便是效率最优化, 而现代企业财务的根本目标是价值增值, 现代财务与现代产权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而财权思想在财务职能中则体现为财务实际上是通过调整产权的分布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四、结论

产权及其相关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该理论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制度演变相结合, 通过用现代的产权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以及过渡时期的会计问题等进行研究, 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产权学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种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产权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与此相适应, 现代企业财务中的产权观念也在日益成熟, 产权观念已渗透到财务与实践的各个方面, 各个环节中。只有深入理解并研究它们, 才能为更新财务会计理论、深化财务会计改革以及重新认识、界定企业财务的基本理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也才能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提供依据。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产权思想深入人心, 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而在企业财务中, 产权更多的表现为财权。本文首先对产权与财权的基本概念与知识进行讨论与阐述, 以形成对产权与财权的基本认识, 然后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对产权与财权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产权,财权,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余国杰.产权制度, 国企改革与国有企业财务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伍中信.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J].财政研究, 2000, (07) ..

企业财权 篇5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财权配置主要有三种形式:集权制、分权制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制。集权制下, 财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 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行严格的控制, 实施统一核算, 统一调配资金;分权制下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为主, 财权分散于各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结合制结合了两者的特点。企业集团财权配置不当会造成权利失衡, 过度的集权和过度的分权都将增加企业集团的委托代理风险。企业本质上是缔结的“一组契约”, 企业集团的契约显得更为复杂。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主要联结纽带, 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1) 企业集团是一个多法人联合体。集团内部各成员是具有平等的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地位和经营理财自主权, 它们通过资本、契约等多种方式结成一个企业集团。 (2) 企业集团是多层次的复合结构体系。企业集团通常由一个核心的企业以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方式居于主导地位, 协调或领导集团其他成员企业, 以实现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居于紧密层;参股公司、联营公司居于半紧密层;承包托管等方式协议的成员企业居于松散层。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 委托人委托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种活动, 并相应授予代理人某些权利。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就会引起代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 发生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产生了代理问题。

过度分权会增加第一类代理风险:子公司代理风险。企业集团各层级之间是通过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来维持的, 由上至下以授权的方式在各层次之间分配权力, 代理链条拉长, 将产生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过度分权下财权过度分散于下属子公司, 容易形成子公司经理层“内部人控制”, 具体表现包括:子公司财务信息失真或不及时;过度负债, 抵押担保, 引起财务风险增加;挪用资金, 私设小金库, 资金管理不善;盲目投资等等。

过度集权会增加第二类代理风险:控股股东代理风险。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通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 (中小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缔结契约, 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过度集权下, 母子公司业务关联、财产混同、人员兼任, 子公司在业务、财务、资金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母公司可以随意支配子公司的财产。权利严重失衡状况下, 母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会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较强的谈判能力控制企业, 并利用子公司资源谋取私有收益, 侵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产生“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具体表现在: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子公司资源;将自身的风险转嫁到子公司;为代表母公司的管理层支付过高的报酬;以子公司名义为母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无偿占用子公司资金;制定有利于大股东的股利政策;过度投资;抽逃资本金;披露虚假信息操纵股价等。

合理的财权配置有助于降低两类代理风险, 促使各利益主体互相牵制, 权利制衡, 提高企业集团整体运作效率。

二、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其一,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各财权主体的财务权利、财务责任、经济利益应有机结合起来。每个财权主体都具有扩张自身财务权利的冲动, 仅靠“自律”是不够的, 各主体之间需要一定的权利制衡, 这就需要明确不同性质权利界限, 由不同权利主体行使不相容权利, 防止代理风险, 发挥权利配置效力。通过有效激励, 调动各财权主体参与财权配置的积极性, 使其积极要求并行使财务权利以保护自身利益, 达到财权配置的均衡, 提高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

其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财权配置的标准有两个, 即公平和效率。人们总希望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拥有效率, 但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由多方共同所有比股东单方独享更为公平合理, 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会导致效率损失, 同时有些权力的配置很难量化。财权配置中的效率原则更能体现企业集团财务经营的根本目的, 因此在财权配置中, 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同时兼顾公平。

其三, 财权配置动态变化原则。财权配置是各财权主体在不同状态下博弈的动态均衡, 随着集团发展战略、发展阶段、组织结构、绩效水平、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如初创阶段或实施紧缩战略时, 财权应更多地集中于母公司;当集团处于成熟期或实施扩张战略时, 财权可分散到子公司以激发积极性。企业集团的财权配置动态变化的,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 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的财权配置会有差别, 表现为高度的状态依存。

三、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思路

其一, 母子公司适合相对集权的财权配置模式。按照效率优先原则, 企业集团要结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来配置资源, 发挥资源协同优势, 从而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并且可以对子公司直接控制、监督和激励, 降低第一类代理风险, 因此财权主要应配置母公司董事会、财务专业人士、子公司董事会、职业经理人。同时按照公平原则, 配置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相应的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相对集权的财权配置模式反映了效率优先原则的要求。首先, 企业集团需要结合集团未来发展战略配置集团资源, 发挥规模化优势和资源协同优势,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增强集团整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集团还可以通过集权建立内部资本市场, 统一调剂集团内部资金, 增强外部融资能力, 降低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其次, 母公司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子公司的各类信息, 对子公司进行全面控制和监督。母公司还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协调目标不一致的冲突, 从而降低第一类代理风险, 减少内部人控制。

合理配置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权必须先理顺产权关系,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各自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互制衡机制,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集团母公司股东大会是整个企业集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目标是协调整个集团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 拥有收益权、重大决策权和监督权。董事会是法人的经营决策和执行业务的常设机构, 享有广泛的财权:对财务预算、利润分配方案、资本、资金、投资等重大事项的财务决策权;对经理人员等人员的财务监督权;执行股东会有关决议、制订预算、投资等方案的财务执行权。母公司董事会是整个企业集团的核心领导层, 制定整个集团的财务战略, 制定预算, 考核业绩, 对重大事项决策。子公司董事会主要职能是执行母公司的战略, 而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则主要由母公司的董事会来完成。母公司主要通过向子公司派遣董事, 实现对子公司的战略控制。子公司的董事会为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协商、共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机制。经理层是业务的执行机关, 组织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经理层拥有财务执行权, 限额内日常事项的财务决策权, 对下属部门的监督权。母公司经理层受托对子公司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相关决策方案建议。母公司也经常向子公司派遣监事或财务总监, 引导子公司按照集团的财务战略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和监督。母公司还通过委派专业人士参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运营过程, 实施监督和控制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监事会拥有的财权主要是财务监督权, 包括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等。

其二,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中小股东和债权人是物质资本的提供者, 经营者和员工是人力资本提供者, 企业集团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是集团长期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为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协调各类财务关系, 必须在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制衡, 在多层次、多利益相关者中合理配置财权。具体包括: (1) 共享财务决策权。董事会是公司财务的最高决策机构, 应成为母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的平台, 因此构建一个由各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和独立董事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的董事会, 并保持合理的结构, 可以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 但多种利益目标通常会影响决策效率。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子公司的重大经营财务事项仍由母公司决策, 实行半数以上董事通过制度, 但当某一利益相关者觉察到自身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或强烈意识到某项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损害时, 就可以利用所拥有的财权, 通过在董事会上提出议案, 共同作出决定, 特殊事项可实行一票否决制。 (2) 共享财务监督权。为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财权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相应配套的共同监督机制。因此, 可以构建一个包括中小股东、银行、员工在内的多元化监事会来控制第二类代理风险, 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不被侵害。 (3) 共享财务收益权。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应该从公司的财务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例如, 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 人力资本所有者日益成为公司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和公司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因此, 在人力资本报酬中增加与公司未来业绩紧密相关的股票期权、业绩股或风险报酬, 有助于克服经营者和员工的短期化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栋、杨淑娥:《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

企业财权 篇6

财务治理是为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 通过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监督等手段, 合理分配企业的财权, 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内容, 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公司治理与财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治理决策要依赖于核算信息, 治理措施要凭借于财务执行, 治理方式又决定了会计政策、理财政策的选择。因此,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财务治理来实现。

财务治理不同于财务管理。从理论上讲, 财务管理暗含一个前提假设, 即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外生变量, 权力结构是既定的。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研究企业理财效率问题, 不涉及企业财务的形成及其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财务治理是为企业管理 (包括财务管理) 提供运行基础的制度安排, 经营者监督、投资管理及股权管理等都包含在财务治理的框架之下。

财务治理不能替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也不能替代财务治理。财务管理研究企业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益, 财务治理研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的框架不仅指导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同时也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财务治理实现机制使企业 (集团) 各个部门、各个层面更好的结合起来。

财务治理视角的财权解析

财务治理研究的财权是体现企业一定财务经济关系的一组权利, 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等权能。企业财权并不是单纯以产权或所有权为准绳的, 财权在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分配是产权、契约、威信等多种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因此, 财权实际上是以产权为基础派生而来的, 但各利益群体在财权配置中的地位并不简单配比于产权, 而是以取决于多种因素。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各利益相关群体, 即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 并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主体可以分为外部主体 (如政府、民间团体等) 和内部主体。各相关利益群体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和行使权力的方式有很大差别。财务治理是以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通过合理配置财权, 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必然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因此财务治理最重要的职能是保障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财务治理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财权配置, 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 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从而保证财务决策的正确与效率。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就是要解决企业集团的财权的分配问题, 对企业集团的内、外部财务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与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特点

1. 企业财权配置的特点

财务理论与实践都证实了现代企业财权的配置是有层次的, 财权在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之间进行分配。在财务治理结构下, 形成了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财务战略决策权和财务监督权, 通过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权;经营者受托取得法人财产权, 经营者财务可以参与财务战略决策, 具有财务战术决策权以及一定的财务监督权;财务经理财权是法人财产占用权、使用权、处置权在企业组织内部的延伸和授权, 一经授权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模式为:股东会拥有财务监控权, 经营者及财务人员有财务策略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 同时逐层行使财务监督;债权人依据“相机治理”的原则, 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接管股东的财权。日常经营中, 财权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分离, 经营者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而在财权初始配置或变更调整时, 行使这一权利的过程, 使经营者中的董事会或总经理成为企业的财务治理核心。

2.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特点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比单个企业的财务治理更复杂, 单个企业只有内部与外部财务治理两个方面, 企业集团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独有的中间治理层次———即由企业集团总部实施的对成员企业的财权分配。

企业集团存在着资本、人事、技术、组织等联结纽带, 有其控制与协调中心, 集团总部 (或母公司) 与成员企业间出现了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企业集团治理的动因源于其组织结构的多层次性和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企业集团治理一方面是成员企业自身内部的代理问题, 另一方面是成员企业间的协调关系, 最终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按照新制度经济理论,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由企业集团总部实施, 不仅要解决单个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还要解决内部成员之间利益协调产生的交易费用问题, 实现成员企业间的交易费用最小化。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边界延伸了, 财务治理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既包括企业集团和成员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链条及各层级的治理边界问题, 还有财务治理效果的评价、组织建设等等。也就是说除了一般性的企业财务治理内容, 还要重点研究财权在成员企业间的分配问题。

企业集团总部要实现对成员企业的协调与控制、激励与约束的职能定位, 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财权分配是关键, 采用集权或分权的财务治理模式是一个关键环节。集权是指在企业财权配置过程中, 主要管理权限集中在企业集团管理层, 成员企业仅拥有有限的业务决策权。分权是指在企业财权配置过程中, 把一定的财务决策权和执行权分配给成员企业实施, 重大的财务决策权及财务监督权由集团总部实施。从财务治理的角度看, 就是要寻找集权与分权合理量度。一般来说, 决策代价越高, 集权程度越高;组织内部政策一致, 集权程度越高;企业集团规模越大, 分权程度则越高。此外, 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程度、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等因素也影响着财权配置模式的选择。

3.企业集团各层次财权的主要内容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层次性特点, 决定了各层次财权涵义是有差别的。外部财权是由政府作为出资人和管理者行使的财务监管和财务激励权能, 内部财权等同于单个企业的财权概念。企业集团中间层次的财权及其配置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这一层次的财权实际是以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管理权能为基础的。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契约、产品等多种纽带联结的联合体, 中间层次财权是依赖于企业集团联结纽带的, 是行使企业集团内部协调的重要手段。因此, 中间层次财务治理主体实际上相当于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执行主体, 是由企业集团总部的高层管理者担任的, 主要针对企业集团内部的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是集团财务治理最复杂、最重要的一个层面。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依据产权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是处理集团内部经济利益的基础。比如, 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 可以降低资金占用加速周转, 实现资本经营的规模效益, 避免集团内部“诸侯经济”的低效率;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保持紧密的财务关系, 建立统一的财会制度, 有助于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由集团总部统一规划税费, 还可以使税费负担趋于经济合理。

财权在企业集团内部的配置方式

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治理, 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对于企业集团内部不同性质的成员企业, 财权的配置也不同, 其集权或分权的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 企业集团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的财权配置

分公司是企业集团内部的一个非法人实体, 不具有法人企业应享有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财务治理权;另一方面, 分公司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 这种财务责任和利益又必须与财务权力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财权的配置要体现责、权、利、效的对等安排, 因此, 集团总部一般采取集权为主的方式对分公司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集权式管理的缺陷在于限制了成员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部财务管理者容易囿于冗繁的常规性事务, 疏于财务战略问题的研究, 导致决策低效率。

2. 企业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配置

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独立的财务治理权, 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会依法对其内部的财务战略决策和日常财务决策制定方案并负责执行。企业集团对其子公司拥有财务与经营的控制权。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分配, 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配置模式也就是适度分权模式。各国企业集团管理经验证明, 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权限配置, 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的偏重于集权, 有的偏重于分权, 但一定要遵守“有控制地分权”的原则, 分权程度由集团总部可依据经营需要进行设计。集团总部对其子公司除拥有重大财务决策权外, 还可采取多种财务监督形式, 如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主管、对子公司进行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对公司经营者进行业绩考评等, 帮助子公司解决存在的问题, 及时制止违规行为, 形成自上而下的制约机制。

3. 企业集团总部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财权配置

其他成员企业包括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参股企业, 一般采用分权型的配置模式。集团总部是纯粹控股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 一般实施产权管理, 本身不直接进行产品或服务经营;或者集团总部以控股方式协调各子公司关系, 子公司保持较大的独立性。对这些成员企业, 集团总部只拥有财务参与权, 没有财务控制权, 因此, 不能像对子公司那样直接监管财务运行, 适合采取委派财务监督或定期检查等分权管理方式。发达国家相当多的企业集团采用分权式模式, 集团总部只进行投资和监控, 实行间接管理。成员企业以业绩为前提, 拥有选择投资项目的自主权。如果不满意成员企业的利益或定位, 集团总部则要采取资本退出手段。

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会计组织设计

1.集权式配置的会计组织

这种模式下, 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虽为双重或多重经济实体, 实施两级或三级核算, 但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实施集权控制, 整个集团会计组织设计突出权责集中的特点。一般由集团总部统一管理财务活动、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等, 成员企业只具有基础的核算岗位。具体而言, 集团总部进行如下组织设置:任免经营者和委派会计主管, 总部主管投资决策权、财务审批权、财会规范权、会计信息检察权, 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办理集团内各单位的存款、贷款、结算, 将全资子公司财务部视为集团总部的派出机构, 建立集团总部内部审计机构等等。

2.适度分权配置的会计组织

适度分权管理的职权结构下, 集团总部与所属成员企业之间适度分配财权。按照投资中心、利润中心的定位界定成员企业的身份、职责和权力, 分别建立相应的会计组织。投资中心是企业集团的核心, 其职能是研究和制定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规划, 制定投资政策和协调资金投向、结构及投资额, 审批、控制成员企业的财务预算, 审查、评价其绩效。集团投资中心财权组织可由决策层和执行层两个层面组成, 决策层通常由董事会、管理委员会或经理会 (核心企业和骨干企业经理) 组成, 财务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是决策层的重要成员;执行层一般由企业集团财务中心或财务公司担任。利润中心一般为集团内的经营性子公司, 可以设置独立的会计组织, 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利润管理等。总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向子公司委派财务主管或总监, 还可根据需要设立统一的资金管理组织 (如内部银行) ,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分权式配置的会计组织

集团总部将财权分散到成员单位, 子公司享有较大的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 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成员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满足最高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的需求, 主要包括外部市场信息、各分权单位及其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分权程度越大, 对集团总部会计组织的信息功能、控制功能的要求也就越高, 难度也越大。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分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机构, 集团总部委派固定或流动的财务总监、审计总监等方法, 对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评价, 实施控制功能。

摘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内容, 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财权是体现企业一定财务经济关系的一组权利。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企业集团的财权配置具有层次性特点, 可分为集权、适度分权和分权三种模式, 会计组织的设置及职能相应也有差别。

企业财权 篇7

关于财权的界定可以契约理论为逻辑起点。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将企业看做是一种契约结合体, 而财权作为企业产权的核心内容, 其配置也应该具有契约的属性。格罗斯曼和哈特 (1986) 将契约权力划分为契约特定权力和剩余权力, 哈特 (1995) 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剩余权力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财权作为企业最核心的契约权力, 亦可按照格罗斯曼和哈特的观点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控制权, 即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影响的权力;另一类是财务收益权, 即对企业的总收入扣除折旧费、材料费和劳务成本等之后的剩余收益的要求权。

1. 财务控制权。

根据契约理论的观点,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导致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契约中除了有明确规定且结果可由第三方验证的完备部分之外, 还存在未作具体规定或无法作出具体规定或虽可作出具体规定但第三方无法验证的不可行的剩余部分。鉴于此, 财务控制权可以分为契约中对行使条件、程序和方法等有明确规定的通用财务控制权和契约中未作明确规定的剩余财务控制权。如果按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来划分, 财务控制权可以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

2. 财务收益权。

财务收益权也产生于契约的非完全性。由于企业处于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的总收入肯定不会是一个常量, 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所有的契约方都获得固定报酬, 即必然存在享有不确定报酬的契约方。拥有财务收益权意味着对企业剩余拥有要求权, 也就是拥有剩余索取权。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财权的详细划分, 具体见下图:

本文有关财权配置的讨论将立足于这个划分, 逐一探讨每一类财权的最优配置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债权人领取固定利息, 没有行使财权的动力, 而普通员工作为一般性人力资本的提供者仅领取工资, 并不参与财权分配, 所以本文只讨论在企业正常经营状态下, 如何在财务资本提供者 (股东) 和专用性人力资本提供者 (经营管理人员) 之间进行财权配置。

二、财务控制权最优配置规则

1. 财务控制权配置的一般规则。

基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财务控制权可以分为通用财务控制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通用财务控制权在契约中有明确规定, 具有可实施性和可验证性;剩余财务控制权是契约中遗漏或未作规定的财务控制权。

通用财务控制权来源于契约, 对于公司来说, 契约表现为具体的公司章程。公司章程一方面体现出公司的共性, 其具体内容受到《公司法》、《证券法》等强制性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体现出公司的个性, 签约方就强制性法规中没有规定但却必须予以明确的内容进行约定, 从而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刚性契约。

通用财务控制权的安排是基于强制性法规作出的, 具有确定性、一般性和普适性。通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以公司章程为依据, 对于一项财务控制权, 公司章程的规定越明确, 剩余权力的配置空间则越小, 该项权力也越能体现出公平性。

可以将财务控制权的配置规则概括如下:第一, 通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侧重公平原则, 受《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的制约, 其具体配置以公司章程为依据;第二, 剩余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侧重效率原则, 具体形式由契约方自行确定;第三, 鉴于公司制的技术特征和制度特征, 剩余财务控制权由经营管理层行使, 更加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由此可见, 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权衡。

2. 一般规则的具体应用。

由上图可知, 财务控制权可以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根据契约的不完全性, 还可以继续将其细分为六类权力。以下将根据一般规则逐一分析这六类权力的具体配置。

财务决策权是指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和财务交易的决定权。根据决策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频率可以将决策分为重大决策和日常决策。重大决策一般直接牵涉股东利益, 主要包含企业分立与合并、注册资本变更、重大投资和融资决策等;日常决策与企业日常经营有关, 主要包含资金结算和调度、一般投资决策等。

一般来说, 重大决策权属于通用财务决策权的范畴, 因为《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对重大决策事项有明确的规定, 对企业来说, 重大决策事项的类型、特征、决策流程多在公司章程等契约中有详细规定和标准化表述 (便于第三方验证) 。股东作为财务资本的提供方, 为公司经营提供财务担保, 对于涉及战略层面的问题理应享有决策权。因此, 出于对信息劣势方即股东的保护, 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中规定重大决策权由股东大会享有, 以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属于通用财务决策权范畴的重大决策权的配置体现了公平优先的原则, 这符合前文提出的财务控制权配置的一般规则。对于不涉及股东重大利益的日常决策, 由于其决策类型和流程取决于具体的决策环境,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通用契约不可能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因此日常决策权属于剩余财务决策权的范畴。

另外, 由于日常决策依赖于内部信息, 并且对决策反应速度要求较高, 根据效率优先的配置规则, 将日常决策权配置给既能及时了解内部信息又有决策才能的经营管理者是最合适的。当然, 根据企业的分权程度和日常决策事项的重要性, 还可以将日常决策权在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进行划分。从公司实践来看, 我国的《公司法》对重大决策事项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增减注册资本以及重大投资事项等都需要通过股东大会的决议, 这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对于一般的日常决策事项, 一般由董事会和经理层决定, 这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将重大决策权和日常决策权在股东和经营管理层之间进行分配, 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均衡。

财务执行权是指执行和实施财务决策方案的权力。所谓执行是对决策结果的执行。具体来说, 重大决策事项由股东大会进行表决, 日常决策事项中相对重要的部分由董事会表决, 这就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由谁具体制订决策事项的议案以供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进行表决;另一方面, 最后的决议由谁来执行。根据委托代理关系, 执行权和决策权具有对应关系, 董事会是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机构, 经理层是董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 所以股东大会提出的议案和作出的决议应该由股东大会的直接代理方董事会执行, 董事会提出的议案和作出的决议则由董事会的直接代理方经理层执行。

我国《公司法》对财务执行权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比如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等, 但是没有明确权力行使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程序, 这一方面表明财务执行权是很难用文字明确规定的,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财务执行权的配置有很大的剩余空间。按照前文提出的一般规则, 将属于剩余权力范畴的财务执行权配置给经营管理层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 由股东大会表决的重大投融资决策或公司合并、分立等重大方案的制订及执行等权力应该配置给董事会;年度经营计划和一般投融资方案的制订、董事会决议的执行等权力则应配置给经理层。

财务监督权是对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的行使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对财务监督权的类型、行使主体和流程进行了明确的表述, 财务监督权主要表现为以契约为依据的通用权力, 其对全体股东利益的保护体现了公平原则, 董事会、经理层本身并不是最佳的财务监督权行使主体。和财务执行权一样, 财务监督权与委托代理关系也具有对应关系, 委托方拥有对代理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权。具体来说, 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 而董事会对经理层实施监督。

财务监督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的监督, 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其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二是间接的监督, 即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层提出的议案享有审批权, 其实质为对财务决策权的行使。

对财务监督权的配置应按照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进行, 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以及全体股东利益的代表机构, 享有对代理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权。考虑到监督中的“搭便车”行为以及监督的效率问题, 公司应聘请独立董事和设置监事会等专门性监督机构, 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均衡。股东大会将直接监督权赋予独立董事和监事会, 而自己保留间接监督权。具体来说, 对关系股东重大利益的重大事项的监督权由股东大会自己保留, 比如对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的审议等;对日常经营事项的监督由独立董事或监事会代理。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成员具有信息和专业优势, 可以实行事前和事中监督, 其监督职能体现为对决策事项的判断;监事会作为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常设监督机关, 主要负责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的合法性和妥当性进行事后监督。例如, 监事会可以检查公司会计账簿、对董事或经理的不当行为提出纠正建议等。

三、财务收益权最优配置规则

财务收益权是对企业剩余收益的要求权。契约的不完全性意味着收入中存在剩余, 就企业契约而言, 可以规定所有契约参与方都是剩余索取者, 但不可能规定所有契约参与方都获取固定的收入。在现代公司制度下, 财务控制权出于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在股东和经营管理层之间进行了划分, 那么财务收益权是否也应该进行类似的分配?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如果作为代理人的经营管理者是风险中性的, 那么委托人分享一部分固定收入而让代理人拥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将能解决代理问题。但是, 人力资本与其提供方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 这导致其无法做到风险中性, 而享有对剩余收益的要求权意味着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因为剩余本身就代表着不确定性, 让经营管理者承担所有风险的特许权合约无法实现风险分担。在这种情况下, 利润分享合约更有效, 即通过让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一起分享收益, 既可以实现有效的风险分担, 又可以实现激励相容。哈特 (1995) 指出, 对任何稀缺资源, 都必须界定其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并且使两者对称分布。如果两者被结合在一起并由同一个主体享有, 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产权, 这样的产权才具有稳定性, 否则有收益权而无控制权的主体会不计代价地追求收益, 有控制权而无收益权的主体会滥用控制权。由此可见,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分布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 可以将财务收益权的配置规则概括为: (1) 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必须对称; (2) 经营管理层参与分享剩余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剩余分享的程度决定道德风险的降低程度。

在具体的公司实践中, 如果剩余的分享程度取决于可观察、可验证的客观指标和以主观判断为主的主观指标, 那么参与剩余分享则依据显性的管理者薪酬契约和隐性的薪酬调整契约, 所以财务收益权的配置同样表现为通用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收益权的配置两个部分。

就显性的管理者薪酬契约来看, 经营管理层参与剩余分享的方式主要包括年度奖金、股票期权以及内部持股等。这几种方式在效应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 奖金的发放与年度会计指标相联系, 而期权收益和持股收益则直接与股价挂钩。会计指标和股价属于两个不同的信息系统, 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但又都存在“噪音”。将经营管理层参与剩余分享的机制建立在这两类信息系统上, 可以提高剩余分享的质量。从决策角度来看, 会计指标和股价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期行为带来的长短期经营成果, 可以影响经营管理层行使剩余财务控制权时的行为。由此可见, 薪酬契约是风险、激励、决策的组合。

另外, 隐性的薪酬调整契约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提高剩余分享的质量, 其与薪酬契约存在共性。从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的1999年全美800位最有权力和报酬最高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收入数据 (薪水、奖金和股票收益) 来看, 薪酬中认股权证的行权收益和持有股票增值收益几乎占了80%。相比美国, 出于追求社会公平的目的,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薪酬契约曾一直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下, 近似于“一刀切”的薪酬体制严重压缩了经营管理层参与企业剩余分享的空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国有企业开始探索经营管理层参与剩余分享的途径。首先表现为年薪制试点的实行。从1992年至今, 已经形成了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福建模式、南通模式等多种年薪制代表模式, 实行年薪制的国有企业也达到6 700多家。其次是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行。2005年12月, 我国颁布第一部全国性的股权激励法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试行) 》, 之后为了规范股权式薪酬机制的运作, 证监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但和年薪制相比, 股权式薪酬机制在我国的推广存在着诸多制度障碍。

最近几年, 美国的经济学界也指出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取决于其设计细节及市场环境, 盲目跟风会带来新的道德风险, 显然, 这一理论也使股票期权在我国的推广进程放缓。但从总体来看, 不管是年薪制的推广还是股权式薪酬机制的引入, 它们都反映了完整财权的配置标准, 纵然在现阶段其实施的环境和条件还不成熟, 但可以预见的是经营管理层参与剩余分享是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企业财权 篇8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成长期家族企业发展路径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家族企业“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存在形式不尽相同,企业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成长期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组织形态的改变、财务治理主体的扩大和财务治理客体层次的增多三个方面。

(一)组织形态的变化

在初创期,家族企业多表现为传统小作坊式家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家族企业经营模式由传统作坊式逐渐转变为有限责任家族企业,此时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发生分离。随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两权分离,家族企业最终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进行运转。成长期的家族企业多表现为家族控股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家族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是顺应企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家族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如图1所示。

(二)财务治理主体的扩展

财务治理主体是企业的重要成员,是财务治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财务治理主体在企业成立初期一般为家庭内部成员。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资金规模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对财务治理主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家族财务管理主体已经无法筹集足够资金,需要依赖外部融资。因此,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所有权逐渐被分散开来,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这是成长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三)财务治理客体层次的增加

财务治理客体主要是指财务上治理活动要管理的对象。随着家族企业进入成长期,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逐渐增多,相应的财务治理客体也变得更加富有层次性。一般而言,每一个主体会管理一个或多个财务治理客体,当家族企业财务治理主体扩展时,财务治理客体会变得更加复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复杂的过程并没有改变成长期家族企业财务治理客体的本质。财务治理活动的客体依旧是家族企业的财权,只是这时财权表现为更多层次。

二、成长期家族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现状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成长期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有经济形势的要求做出了很多转变,如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立股东大会等。这些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成长期家族企业较好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然而,总体上成长期家族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治理组织和财务治理运行机制两个大的方面。

(一)财务治理组织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单一。前文述及,成长期家族企业多以股份责任有限公司的形式存在,最终表现为家族控股模式。由于家庭成员在企业内部往往身居要职,虽然引进职业经理人等外部管理者,但是企业的股权依旧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即使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单一的股权结构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我国成长期家族企业近60%至70%的股权都掌握在家族内部成员手中。这样的股权结构对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长期家族企业的股权主要依靠血缘、亲属关系来维系。这种信任机制是十分不可靠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一些股东可能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短视”行为,影响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由于股份主要集中在家族成员之间,对于一些非家族成员的小股东来说,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这将会严重挫伤这部分股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人体制不科学。成长期家族企业要想保证正常的发展壮大,雄厚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家族成员内部的融资能力有限,因此成长期家族企业开始引入非家族成员来参与企业的经管理决策工作,吸引外部融资。然而,虽然有诸如职业经理人等外部人员的加盟,成长期家族企业的主要管理决策功能依旧掌握在家族成员之间,外部管理人员在很多方面无法行驶权利。在关键岗位的任职上,家族企业往往选择家庭内部成员来担任。长期以往,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将智慧运用到公司管理运营中。任人唯亲的用人体制将会影响成长期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

(3)组织机构功能得不到发挥。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成长期家族企业财权也集中在家族成员内部。但是,股权和财权的过分集中严重阻碍了成长期家族企业的发展。尽管设置了相应的现代管理组织和制度,如股东代会、董事会、理事会等,但这些组织的主要控制权依旧处于家族成员内部,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外部管理人员没有话语权,无法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如果出现问题,如家族成员之间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斗争时,这些组织根本没有办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成长期家族企业可能会面临巨大危险。

(二)财务治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治理激励机制不足。企业的财务治理激励机制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等。成长期家族企业由于股权结构相对单一、财权过度集中,财务治理激励机制明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另外,成长期家族企业采取的财务治理激励机制比较短视,只注重短期的激励效果。

(2)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很多家族企业在披露财务信息时存在隐瞒或者虚报的现象,比如刻意夸大或者缩小一些重要数据,刻意隐瞒一些重要信息等。虽然企业设置了组织机构来处理这些财务信息,但是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家族成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干预会直接影响信息披露的过程。部分家族成员之间由于管理理念存在差异,可能内部会分裂成许多小集体,各自为政,有可能存在刻意隐瞒重要财务信息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成长期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

(3)财务约束机制功能较弱。成长期家族企业缺乏合理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一方面表现为制度不健全。在约束制度上,成长期家族企业更看重家族内部人员的关系网,在人员选拔上更倾向于从家族内部中选拔。这些人可能并不适合企业的经营运作,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才学,然而,在这种任人唯亲的局面下,财务约束制度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家族企业虽然设立了财务约束制度,但形同虚设,并不能起到任何约束作用。对相应的人员几乎无法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由于家族成员几乎身居要职,企业相关人员迫于压力,可能没有勇气去约束这些高层管理人员。

三、财权流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博弈及启示

财权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很好地阐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职业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矛盾所在,也解释了企业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由来。财权流理论阐述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本质,解释了财权的内涵。这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成长期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些启示。

财权流理论阐述了“财权”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所谓财权,是指企业经营主体对财务活动拥有的某种支配权,主要包括财务收益权、决策权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财权贯穿在企业资金流之中,是区分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一大标志。成长期家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明晰财权的行使,才能够保证资金流的有效运转。

委托-代理理论更是鞭辟入里地反映了现代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的实质。对于成长期家族企业来说,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一致的。具体来说,股东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比较看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然而,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受委托对公司实施经营管理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获取一定数量的薪资。在这些职业经理人的眼中,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们追逐的终级目标,也就是说,职业经理人更希望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多的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职业经理人会以较少的付出占据较多的企业资源,这与股东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准确地揭示出现代企业特别是成长期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为了有效解决该矛盾,成长期家族企业需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同时防止企业资源的浪费,减少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财权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包括成长期家族企业在内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该有效行使财务管理活动的支配权,保证资金流的有序合理流转,这样,现代企业才能够有动力发展后续经营管理活动。另外,企业应该重视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关系,这一点对于成长期家族企业更为重要。只有协调好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成长期家族企业才能够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有序运转。

四、成长期家族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完善措施

目前我国成长期家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许多行业都涌现出一批极富活力的家族企业。然而,成长期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财务治理组织体制不合理、财务治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成长期家族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因此,成长期家族企业必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完善财务治理组织体制

(1)拓展财务治理主体。股权结构单一会导致成长期家族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落入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一旦出现错误,会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因此,成长期家族企业必须打破这种单一格局,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如社会资本等)来拓展财务治理主体。家族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生存,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制度,由以前的“血缘”制度过渡到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拓展财务治理主体可以拓宽企业的资金融通渠道,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前来自家族内部成员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此时需要积极引入外界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拓展财务治理主体还能够有效地分散所有权,以保证所有权不仅仅存在于家族成员内部。

(2)引入科学的用人机制。任人唯亲一直以来是成长期家族企业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十分不利于家族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关键性的岗位往往安排给家族内部的人,他们可能根本不具备相关的任职资格。长此以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很难不出问题。因此,须打破这种局面,引进科学的用人机制,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各司其职,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光发亮,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可以考虑公开招募,招募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如采用评估中心、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等手段,保证人才的质量。

(3)建立多层次的财权配置结构。许多成长期家族企业的财权都过度集中,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家族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部很多环节都是依靠血缘关系搭建的,因此本身具备较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这也是为什么多数家族企业的财权过度集中在家庭成员内部的重要原因。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建立多层次的财权配置结构至关重要。这离不开多层次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现出差异。他们在财权配置和管理上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应该是不同的。另外,不同的治理主体应该被赋予不同的财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主体都能够参与到企业财权管理活动过程中来。

(二)完善财务治理运行机制

(1)创建有针对性的财务激励机制。成长期家族企业并不重视对员工的激励,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无法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面对不同的员工,激励机制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变更。特别是针对职业经理人,他们往往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委托-代理理论所说的,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最终目标存在矛盾,要想化解这一矛盾,成长期家族企业必须重视职业经理人的诉求,实行高薪制度,解决职业经理人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除了薪资上的激励,成长期家族企业还应该重视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如向员工提供定期培训,对做出重大业绩的员工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等。这些能够增加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

(2)强化约束机构作用。很多成长期家族企业没有设立约束监督机制,有的企业即使设立了相关机构,但是员工迫于压力并不敢真正去约束家族内部成员,因此这些约束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约束机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合理的约束,很多决策无法执行。因此,家族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监事会来行使监督管理权。监事会将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构的约束和干涉,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有序进行。除此之外,成长期家族企业还可以强化监督管理机构的作用和功能,确保该机构内的员工能够真正行使监督权。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然而,成长期家族企业并未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这些企业在公布信息时存在虚报或者刻意隐瞒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家族企业应该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如成立小组定期公布企业的相关数据,如实准确地发布这些财务信息。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一旦发现信息披露不正确的行为,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些行为予以纠正和警告。

参考文献

[1]李嘉斌:《公司财务治理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结构优化》,《管理观察》2012年第35期。

[2]沈向光、宋效中:《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问题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5期。

[3]盛锦春:《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浅探》,《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年第1期。

上一篇:安全生产运营下一篇:消费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