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精选8篇)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1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本文首先从经济体制提到价格机制以及企业的作用。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科斯首先指出了了这一观点的不完整性,他认为经济体制的自行运行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纷繁复杂的市场仅靠价格机制的协调时不够的,而企业可以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也就说,企业家和价格机制共同承担着合理配置资源的责任。我们在现实中需要在这两者中进行选择。
其次,科斯提出了利用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的弊端:一是签订契约的交易成本,其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所有相对价格的总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也会产生交易费用,带来成本的上升。尽管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成本最小化,但却无法最终消除成本。相反,建立企业变得有利可图。在企业内部,原先在价格机制下的的一系列契约可由一个契约所代替,从而成本业大大降低。另一是签订契约的风险。由于签订长契约币签订一系列短契约节省成本,或者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他们可能宁愿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但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有关物品或劳务供给的契约期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买方也越不愿意明确规定出要求缔约对方干些什么。所以,当资源的流向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变得依赖于买方时,以企业的形式签订契约变越来越流行。因此,科斯认为,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再者,由于政府对市场管制的某些政策也促使了企业的形成,比如,增加企业内部交易可以避免一些交易税。总之,企业的存在可以降低一些市场运行的成本。
接下来,本文讨论了企业规模扩展的条件和企业规模的界限。科斯分析指出,当企业扩大时,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所以,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再者,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所以,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最后,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因为小企业的“其他优势”大于大企业。当然,企业扩张的实际停止点可能由上述各因素共同决定。所以,他认为企业规模就会趋于扩大的条件有:
1、随着企业规模愈大,成本愈少或上升得愈慢;
2、随着企业规模愈大,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愈小或失误增加得愈少;
3、随着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的愈大或上升得愈慢;
4、使生产要素配置更优的创新、科技革新和管理革新。
此外,科斯还通过引用奈特的劳动分工来解释不确定性理论带来的企业组织产生,把企业的组织看作社会关系的分工,这也让我看到了企业中人发生的作用,制度的制定者是人,这里的人更正确指企业领导者,人是活的,分工也是活的,这样产生的制度就能符合企业自身的角度。
最后,科斯对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总结。并讨论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企业组织还是否成立,结果证明与完全竞争情况下类似。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2
一、《企业的性质》观点概述
在《企业的性质》中, 科斯的观点主要有三个:1.首次提出企业 (机制) 是市场 (机制) 的替代品。他说:“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机制, 而企业本身是资源配置的组织, 说明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组织, 可以互相替代。2.科斯提出了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机制:“在市场上, 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在企业里, 资源配置由权威的组织来完成。”权威配置与价格配置是科斯指出的两种不同配置机制。3.科斯指出两种配置机制都有成本:“但无论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 都是有成本的。”可以看出, 科斯的整个逻辑十分清楚, 强调企业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组织, 但又是两种不同的配置机制, 两者均有配置成本, 从而导致了可以相互替代, 配置成本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科斯《企业的性质》揭示的是配置问题及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式。遗憾的是科斯只是提出了企业的权威配置与市场的价格配置是两种不同的配置机制, 并没有展开对两种配置机制的深入研究, 从而给后来的经济学家研究提供了太多无限制的空间, 以至于可能方向的走偏。
二、科斯理论的不同解读
早期人们并不太关注科斯提出的理论。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 经济学家才开始慢慢解读和拓展科斯的理论。然而从一开始, 经济学家在解读或拓展科斯理论时就出现了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1.只研究企业内部的配置机制, 而不研究市场配置机制 (这是整个经济学的缺陷) , 把科斯的研究方向引入了一个极端;2.不研究两种配置机制的相互关系, 或者将两种不同配置机制混为一谈。
只研究企业内部配置机制使得大部分经济学家把科斯的研究局限在企业内部契约理论上。注意到契约可以代表配置机制, 但是企业内的配置机制只是一种契约, 而科斯提出的是一种契约替代另外一种契约, 研究的是两种契约。1994年, 张维迎在《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文章中就说: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 (Coase, 1937) 开辟, 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Alchian, Demsets, 1972)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75, 1980) 、克莱因等 (Klein et al.1978) 、詹森和麦克林 (Jensen, Meckling, 1976, 1979) 、利兰和派尔 (Ldand, Pyle, 1977) 、罗斯 (Rose, I 977) 、张五常 (Cheung, 1983) 、格罗斯曼和哈特 (Grossman, Hant, 1986) 、霍姆斯特姆和泰若勒 (Holmstrom, Tirole, 1989) 、哈特和莫尔 (Hart, Moore, 1990) 、阿根亚和博尔腾 (Aghion, Bolton, 1992) 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说明大家都把科斯的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契约理论研究。
1983年, 张五常发表了《企业的契约性质》文章, 文章标题就指明了是企业契约理论。但是在其文章内容上, 还是研究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但是他表达了与科斯不同的观点。科斯提出的观点是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 而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成长则被视为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代替, 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节约。”张维迎在文章中说:“ (张五常认为) 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 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 “张五常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性质的更透彻的解释, 从而改进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 “张五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
在契约理论下, 经济学家另外还区分为:1.间接定价理论。以张五常、杨小凯为代表。2.资产专用性理论, 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理论。以威廉姆森 (1975, 1979, 1 980) 和克莱因等 (1978) 为代表。3.团队生产理论。以艾尔钦和德姆塞为代表。4.委托—代理理论。以威尔森 (wilson, 1969) 、斯宾塞和泽克海森 (Spence, Zeckhavser, 1971) 、罗斯 (1973) 、莫里斯 (Mirrlees, 1974, 1975, 1976) 、霍姆斯特姆 (1979, 1982) 、格罗斯曼和哈特 (1983) 等为代表。5.资产证券理论。以格罗斯曼和哈持 (1988) 、哈里斯和雷维夫 (Harris-Raviv) (1988) 等为代表。这些观点在张维迎文章中均有详细描述。
除了企业的契约理论, 人们还引申出研究如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企业的企业管理者理论等。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为了深入探讨科斯的企业与市场配置理论, 有必要先研究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学是一门依靠研究资源配置来研究财富增长的科学。资源配置方式是经济学的生命线。下面我们将要提出的是两类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选择配置与交易配置。
(一) 选择配置与交易配置
本文首次定义资源的选择配置与交易配置。选择配置是指:单个经济主体对属于自己的资源进行的各种分配处置;交易配置是指:多个经济主体按照一定交换规则 (按照价值交换) 进行的资源交换配置。
选择配置以某单个经济主体为中心,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该经济主体可以对属于自己资源进行任意的处置。所谓任意处置是指经济主体可以按照经济利益最大化或非最大化处置。例如可以将其物品参与市场竞争交易, 争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也可以将物品捐献出去。选择配置可以配置纯经济资源也可以配置非纯经济资源。例如, 企业产品在市场上交易属于纯经济资源配置, 而企业招聘经理岗位、生产决策等属于非纯经济资源配置。类似的还有大学的招生、剧团的招演员等。
交易配置是多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对单个经济主体而言, 交易配置可能是其多个选择配置中的一种配置, 但是对整个经济社会而言, 交易配置是唯一的一种多个经济主体之间按照价值交换的配置。交易配置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遵循的是按价值交换规则, 价高者得, 价低者出。人们不可能选择交易配置的规则, 唯一只能遵从交易规则。
(二) 选择配置与交易配置的区别
选择配置与交易配置存在如下主要区别:
1. 单个经济主体与多个经济主体
选择配置是指单个经济主体进行的资源配置;而交易配置是指多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一种配置方式。整个传统经济学实际上都是在研究单个经济主体 (包括政府、企业、家庭个人) 的选择。
2. 多个配置方式与单个配置方式
理论上, 选择配置可以有无限多种方式, 只要不违背法律原则, 经济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意愿的选择配置方式。甚至可以自行制定与外部的交易规则 (当出现与外部交换情况时) ;交易配置则不同, 多个经济主体只能采用唯一的大家公认的配置方式。
3. 纯经济类与非纯经济类
选择配置可以是纯经济类配置和非纯经济类配置。例如, 企业内部的人员调动、下级服从上级, 这些都属于非纯经济类配置。而企业出售其产品, 自然属于纯经济类配置。交易配置只能是纯经济类配置, 不存在对非纯经济类资源的交易配置情况。
不论哪一种配置方式, 都必须是产权清晰的配置, 任何经济主体只能配置属于自己的资源。
(三) 传统经济学的缺憾
传统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号称是选择的科学, 迄今为止, 传统经济学只研究选择配置而不研究交易配置, 传统经济学假设交易成本为零。然而传统经济学又使用交易配置形成的结果, 市场交易结果。这就容易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当这个交易配置结果是错误时, 选择配置依据这个错误结果进行选择, 结果一定是错的。我国目前就存在较多这种情况。
四、对科斯配置理论的再爱考
有了选择配置和交易配置概念, 我们就可以更加容易理解科斯提出的配置理论, 以及分辨清楚目前经济学界解读现状。
科斯配置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如下三点:1.指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这就是本文定义的选择配置与交易配置。企业对应的是选择配置, 而市场对应的是交易配置;2.企业与市场都是配置组织, 所以可以互相替代;3.配置成本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科斯指明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通过研究企业与市场配置方式的不同, 从而找到企业与市场存在的理由和知道两者之间的边界。
如果不按照这一思路研究就可能产生偏差。例如, 由于不区分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机制, 张五常提出的企业替代市场的本质是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 把两种配置机制误读为一种配置机制, 一种配置机制下的交易标的不同。而科斯的原意很清楚:一种契约替代另外一组契约。契约可以代表机制, 代表不同的配置方式。再如, 其他的各种研究结论, 大部分都局限在选择配置上, 而不涉及两种配置的关系。将科斯的研究方向扭曲为单单研究企业内部的选择配置方向。不论是资产专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还是资产证券理论, 研究的都是局限在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所形成的理论。这些企业理论的研究是必要的,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1.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 包括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 理论上有无限多种。经济学家很难全面研究。2.无数的企业家实际上是企业理论的践行者, 他们的人数、掌握的实际企业运行理论等远比经济学家多。3.科斯的本意不是局限于企业一种配置方式, 否则就没有企业与市场边界概念。
回归科斯理论是回归科斯研究的企业与市场配置机制。
参考文献
[1]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张维迎.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J].经济研究, 1994, (11) :70-81.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 (06) :71-80.
[4]杨小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 1994, (07) :60-65.
[5]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J].法律和经济学杂志, 1983.
[6]宋亦平.企业理论:分工与协作视角的解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3
遗憾的是,2 500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名人名家解注《老子》此句时,老子的这一伟大思想均未被解读出来。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把“治人事天”解释为“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容肇祖辑,中华书局,1979年,第51页);清朝哲学家王夫之把“治人事天”解释为“‘人’之情无尽,取而‘治’之,则不及情者多矣;‘天’之数无极,往而‘事’之,则无可极者远矣”(《老子衍》,王夫之著);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把“治人事天”解释为“统治人民事奉上天”(《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许抗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页);台湾大学陈鼓应教授把“治人事天”解释为“治理国家、养护身心”(《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9页)。这类解注显然是不对的,“治”与“天”究竟是什么关系没有说出老子之意,仅表达了他们的个人认识。解注《老子》,解不出老子之意,不是好的《老子》解注,是失败的《老子》解注。在他们那里,“天”是人类天性的天,如王安石、王夫之的解注;或者是自然界的天,如许抗生、陈鼓应的解注,这与老子之意大相径庭。
他们的解注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没有搞懂老子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之上而言人类社会之道的(包括国家的道),即上一期谈到的《老子》是“政治哲学”,这是其一,所以,“治人事天”里的“人”,准确的解注是“人类社会(包括国家)”;其二,虽然有个别注家搞懂了(如河上公)老子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之上而言人类社会之道的,搞懂了《老子》是“政治哲学”,但是没有始终从这个视角来解读《老子》的文句、揭示老子的思想,不得不令人遗憾。就“治人事天”而言,国家的治理、人类社会的管理,它最核心的要涉及谁?当然是国家的公民、人类社会的人民了。因此,“治人事天”里的“天”,是指“国家的公民或者是人类社会的人民”,国家公民就是国家治理者的天,人类社会的人民就是人类社会管理者的天。如果从治国理政角度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老子这一思想的现代版。如果从经商角度说,这与19世纪中后期美国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创始人马歇尔·菲尔德先生公开喊出的“顾客就是上帝”的思想是同一个道理。
19世纪的美国商业,普遍奉行顾客自慎(caveatemptor)原则,即商品一旦出售,公司概不负责退换。是马歇尔·菲尔德先生首先倡导改变这一有点“欺”顾客的不公平原则,他改“概不负责退换”为“无条件退换”。不仅如此,他还在百货公司设置凳子,并建立了休息区,让那些在购货时犹豫不决的顾客坐一坐,让那些过于疲劳或者兴奋的顾客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继续逛商场、采购货物。
所以,“治人事天”里“治”与“天”是这样的关系:国家治理者是为国家公民服务的,他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管理者是为人类社会的人民服务的,他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治理者为被治理者这个“天”服好了务,被治理者才能心悦诚服,才能拥护支持他,才能主动为国家创造财富;只有管理者为被管理者这个“天”服务好了,被管理者才能心悦诚服,才能支持捍卫他,才能主动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主动为国家创造财富、主动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与被动为国家创造财富、被动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老子“治人事天”告诉我们的这一伟大思想,把它用于人类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为顾客服务,顾客是企业的天,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是就企业对企业外部而言;在企业内部,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为企业员工服务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天,企业经营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企业员工服好了务,企业员工才能主动从事生产。企业员工主动从事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要好于被动状态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效率必然要高于被动状态时的生产效率。
明白了这个道理,怎样来作好“服务”这篇文章呢?
老子接着告诉我们:“莫若啬。”(帛书本《老子》第61章)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勤俭节约。“啬”,即吝啬;节约,勤俭节约,爱惜,珍惜。
在人类社会里,人类社会的管理者、国家的治理者无权铺张浪费人类社会的钱财物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存环境,无权低价值、低效益、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高破坏、高污染对待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存环境,要实行厉行节约。除此之外,人类社会的管理者要舍得花时间、精力为人类社会的人民服好务,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善待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存环境。当然了,人类社会的人民也无权铺张浪费人类社会的钱财物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存环境,也要实行厉行节约,也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善待人类社会的钱财物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存环境。
在企业里,企业无权粗制滥造产品,无权假冒伪劣产品,无权制造有损有害顾客的产品,无权低价值、低效益、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高破坏、高污染对待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存环境,无权铺张浪费企业的钱财物资,要实行厉行节约,除此之外,要舍得花时间、精力为顾客服好务,为顾客生产出质优价廉、称心如意、无害、高价值、高效率等产品;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权铺张浪费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生存环境和企业的钱财物资,要实行厉行节约,除此之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舍得花时间、精力为企业员工服好务,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善待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生存环境和企业的钱财物资。一个企业唯有如此,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才能红火长盛。
希尔顿酒店,遍及全球,堪称“酒店帝国”,它是怎样舍得花时间、精力为顾客服好务的呢?中国兰州女孩夏晓芙,她从业于美国纽约希尔顿酒店,她曾为顾客办理过这样一件事:“2005年8月的一天,来自法国的珠宝师约翰先生下榻希尔顿酒店,准备参加第二天纽约的一场珠宝拍卖会。当晚,他看着自己的拍卖品突然心血来潮,觉得如果在那条钻石项链上多镶两颗宝石,就更加完美了。于是,约翰委托夏晓芙连夜去帮他买那种宝石。可由于他要的宝石颗粒极小,颜色又很奇特,夏晓芙几乎搜遍了纽约所有的金店和珠宝行,都没有找到。后来,她决定到互联网上碰碰运气。一番苦苦搜寻之后,她查到了相关信息——迪朗达克州一家宝石加工厂有这种货。与对方电话联系后,她开车赶往200英里外的迪朗达克州。天色蒙蒙亮时,夏晓芙怀揣两颗价值8 200美元的宝石回到了酒店。约翰先生看后高兴地说:‘没错,就是这种宝石。真有你的!’约翰的那条项链镶上两颗宝石后,当天在纽约拍出了好价钱,约翰成了夏晓芙的好朋友,也成了希尔顿的忠实顾客。”(参阅《希尔顿的成功秘诀》)
nlc202309011805
英瓦尔·坎普拉德,跨国家具零售连锁商宜家(IEKA)的缔造者,财产高达314亿美元(2008年),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45个连锁商店10多万员工。“2002年被评为瑞典最富有之人的坎普拉德崇尚节俭,搭乘飞机也一向乘坐经济舱,被誉为‘瑞典最勤奋、最节约的人’。他的吝啬是极富有传奇性的。旅行的时候(他有相当多的商务旅行),坎普拉德住在三星级宾馆里,如果房价里包含了早餐,他就会饱吃一顿,以确保钱夹直到晚餐时都紧闭着;如果必须自己掏腰包,这位亿万富翁就去二等餐馆,常常一个汉堡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不是绝对必要,他从来不会搭乘出租车。他说,乘公交车便宜,而且,一个好商人应该更了解大众的口味和需求。有一次在纽约饭店,尽管被安排在高级套间,坎普拉德还是坚持要住自己预订的小单人间。他所钟情的美好时光就是在瑞典乡间骑脚踏车兜风。他经常身着便装,在市场关门前赶去购物,因为这时候最容易砍价。他说:‘我这个年龄,浪费金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坎普拉德还说,他的长子比他更节俭。坎普拉德把节俭的风气推己及人,要求员工也同样做。办公室的墙上赫然贴着‘节约1度电’。员工越节俭,得到的奖金越多。”(《坎普拉德:最节俭的世界富豪》,《石油知识》2006年第2期)。
民间谚语曰:靠天吃饭。
人类社会的所有人都要依靠自然界这个天来吃饭生存。天在《老子》那里赋予了它别样的内涵,衍生为,人类社会的人民是人类社会管理者的天,国家公民是国家治理者的天,企业员工是企业经营者的天,顾客是企业的天,所以,人类社会管理者要依靠人类社会的人民来吃饭生存,国家治理者要依靠国家公民来吃饭生存,企业经营者要依靠企业员工来吃饭生存,企业要依靠顾客来吃饭生存。华人首富李嘉诚在20世纪70年代就说过,不是我发薪水给员工,是员工发薪水给我。由此可见,李嘉诚先生的“华人首富”头衔是依靠一个特别坚实的先进思想作为基础才挣得的。这些要依靠来吃饭生存的天,人类贤士方家总结为“衣食父母”。我们为“衣食父母”服务,我们为“衣食父母”服好务,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人类社会的管理者,国家的治理者,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生产者,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不为“衣食父母”服好务。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帛书本《老子》第26章)即:人类依靠地生存,地依靠天生存,天依靠道生存,道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或属性来生存,道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或属性来运作才是正常正确的。
我们依靠“衣食父母”来吃饭生存,我们为“衣食父母”服好务,这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固有的规律和属性,按照这一固有的规律和属性来行为,老子说这才是正常正确的。
《老子》里的“自然”,是整本《老子》的核心思想,整本《老子》5 400多字,说来说去,就说了“自然”这两个字。何为自然呢?按照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或属性来运作才是正常正确的。自,自身,本身,本来,本有,固有;然,由“肉”“犬”“火”构成,本意是指狗肉在火上烤熟了比生狗肉好吃,故“然”有“是”“好”“对”“应该”“正确”之意,在《老子》里,老子还赋予了它“正常”之意。
关于服务与被服务,人类普遍有个错误认识,认为:为他人服务,低人一等;接受他人服务,高人一等。这一错误认识,在某些人类社会管理者、某些国家治理者、某些企业经营者那里十分突出,因此,他们要自以为高高在上,不肯屈“尊”为“衣食父母”服务。自以为高高在上,不肯屈“尊”为“衣食父母”服务,但是,他们又很奇怪地要求“衣食父母”支持拥护他。这一过分、非法、荒唐要求,这一不公平、不对等要求,当然要遭到“衣食父母”的拒绝了。只有用对等的服务产生的价值才能换得“衣食父母”相应的支持拥护。故墨子曰“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即: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要有利于对方,这才叫交往。就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而言,其实无所谓高、低,无所谓上、下,他们是平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祖曰“众生平等”,儒家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篇》),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在起草《独立宣言》中曰“人人生而平等”,老子曰“天道无亲”(帛书本《老子》第81章),即: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是,人与人之间,它不分亲疏远近,它不分三六九等,它不分高低贵贱,都一视同仁。
所以,我们为他人服务,他人为我服务,人类社会所有人无不处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服务与被服务皆平等;念好服务经,人类社会、国家、企业无不兴盛、和谐。正确思想,正确行为,才有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罗志荣)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4
摘要:马克思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的理论上是暗合的。人力资产一旦进入企业就带上了资本属性,人力资本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获得了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由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产权归属具有多元性,因此它可以获取但又不能占有全部企业剩余。本文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合理有效地参与剩余分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当前,尽管企业改革中出现了科技人员技术入股、经营者期权以及企业劳动者参与分红等新的制度安排,但由于人力资本的性质在理论上不十分清晰,因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困惑。即企业中的人力资产是否资本,它如何才能形成和转化为资本,其产权归属如何;人力资本为什么能够获得剩余,它与企业控制权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将尝试回答这些基本问题。
一、资本与人力资本
为了说明资本的概念,有必要首先对企业剩余和剩余价值进行区分。剩余是指企业超过合约收入(工资、成本、利息等)以外的收入(张维迎,1996)。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企业获得的超过预付资本的所有收入都是劳动力创造的,因此,剩余价值包含企业的剩余。为方便起见,在本文中我们用剩余一词表示企业获得的超过预付资本的所有收入。
资本通常是由某种资产转化而来的。人力资产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是指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马克思,1975a,中文版)。它包括体力资产和知识资产(李鸣和刘小腊,1997b)。人力资产自身的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它是某一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
按照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企业中人力资产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在这一点上,经济理论基本不存在分歧。但分歧在于剩余的归属,据此资本的概念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马克思提出的狭义的资本或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有归属的。只有当资本带来的剩余归属某一所有者时,它对于剩余获得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这里的关键是剩余的分配。即使剩余并不是其获得者所创造,但只要他获得了剩余,他原先的投入就变成了资本。而对于没有获得剩余的要素,即使对剩余的产生有所投入和贡献,他的投入也不会变为
自己的资本,而是别人意义上的资本。因此,人力资产在劳动者手中只是他的资产或商品,而不是他的资本,只有在资本家手中才能成为资本(马克思,1975b,中文版)。人力资产是资本家的`人力资本,因为他通过劳动者把手中的消极货币变成了资本,并获得了人力资本带来的剩余。
第二类是以舒尔茨(Schultz,1961)和贝克尔(Becker,1993)等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所倡导的广义人力资本概念。他们认为,一项资产只要能够创造和带来超出自身价值以外的价值和收益,就是资本。而无论其创造的剩余归谁所有。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中总产出的增长比要素投入的增长更快的原因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增长,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人力资产是一种资本。舒尔茨等人一直把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舒尔茨,1990,中文版),但他们更重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强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企业契约关系中的相对地位以及人力资本的产权。
无论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是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感兴趣,既然承认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那就意味着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的分配。在这一点上,其理论与马克思的逻辑是暗合的。
二、企业中人力资产的资本属性
在商品经济中,人力资产的使用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自我消费。第二种是作为商品出售,一次性完成交易,只获得工资,不享有剩余。第三种是与非人力资本直接结合,如进入企业与他人的非人力资本结合(如技术人股或得到股份期权),或与自有的非人力资本结合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5
1Z201081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工作性质
过渡期满后,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必须由取得建造师注册证书的人员担任;但取得建造师注册证书的人员是否担任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由企业自主决定。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以下简称项目经理),是指受企业法定人代表人委托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
建造师是一种专业人士的名称,而项目经理是一个工作岗位的名称。在国际上,建造师的执业范围相当宽,可以在施工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教学和科研单位等执业。
1Z201082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任务
项目经理在承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工程所在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财务制度,加强财经管理,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执行项目承包合同中由项目经理负责履行的各项条款;
对工程项目施工进行有效控制,执行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经理在承担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应当按照建筑施工企业与
建设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与本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项目承包合同,并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范围内,行使以下管理权力: 组织项目管理班子;
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代表身份处理与所承担的工程项目有关的外部关系,受托签署有关合同;
指挥工程项目建设的生产经营活动,调配并管理进人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
选择施工作业队伍;
进行合理的经济分配;
企业法定代表人授予的其他管理权力。
项目经理的任务包括项目的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两个方面。
1Z201083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责任
一、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参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应在项目实施之前,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与项目经理协商制定。编制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应依据下列资料: 项目合同文件;
组织的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组织的经营方针和目标。
二、项目经理的职责(参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项目经理应履行下列职责:
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职责;
主持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并对项目目标进行系统管理; 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
建立各种专业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
进行授权范围内的利益分配;
收集工程资料,准备结算资料,参与工程竣工验收;
接受审计,处理项目经理部解体的善后工作;
协助组织进行项目的检查、鉴定和评奖申报工作。
三、项目经理的权限(参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项目经理应具有下列权限:
参与项目招标、投标和合同签订;
参与组建项目经理部;
主持项目经理部工作;
决定授权范围内的项目资金的投人和使用;
制定内部计酬办法;
参与选择并使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人;
参与选择物资供应单位;
在授权范围内协调与项目有关的内、外部关系;
法定代表人授予的其他权力。
项目经理应承担施工安全和质量的责任。
项目经理对施工承担全面管理的责任: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以项目经理
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工程项目施工负有全面管理的责任。
1Z201084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方法
在企业管理学中,认为沟通管理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一、沟通过程的要素
沟通过程包括五个要素,即: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
二、沟通过程的分析
三、沟通能力
沟通有两个要素,思维和表达,沟通也有两个层面,思维的交流和语言的交流。
四、沟通障碍
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6
铝是活泼金属,在干燥空气中铝的表面立即形成厚约50埃(1埃=0.1纳米)的致密氧化膜,使铝不会进一步氧化并能耐水;但铝的粉末与空气混合则极易燃烧;熔融的铝能与水猛烈相应的金属;
铝是两性的,极易溶于强碱,也能溶于稀酸。
与酸反应
2Al +6HCl ==== 2AlCl3+ 3H2↑
2Al + 3H2SO4(稀)==== Al2(SO4)3+ 3H2↑
Al+6HNO3(浓)=Δ=Al(NO3)3+ 3NO2↑+3H2O
Al + 4HNO3(稀)==== Al(NO3)3+ NO↑+ 2H2O
8Al + 30HNO3(较稀)====8Al(NO3)3+ 3N2O↑+ 15H2O
8Al+30HNO3(稀)=8Al(NO3)3+3NH4NO3+9H2O
6CH3COOH+2Al=2(CH3COO)3Al+3H?↑
与碱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也有文献写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与非金属反应
4Al+3O2====2Al2O3(点燃)
2Al+3Cl2====2AlCl3 (点燃)
2Al+3S====Al2S3 (加热)
铝热反应
2Al + Fe2O3==点燃== Al2O3+2Fe(铝热反应)
8Al + 3Fe3O4==高温== 4Al2O3+9Fe
与水反应
根据铝的还原性可推断铝可以与水反应,但实验发现,铝与沸水几乎没有反应现象,不过铝在加热条件下就可以与水蒸汽发生明显反应,但反应一开始就与水中的氧气生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返回目录>>>
铝的物理性质
铝为银白色轻金属。有延展性。商品常制成柱状、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在潮湿空气中能形成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
用酸处理过的铝粉在空气中加热能猛烈燃烧,并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易溶于稀硫酸、稀硝酸、盐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不溶于水,但可以和热水缓慢地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相对密度2.70,弹性模量70Gpa,泊松比0.33。熔点660℃。沸点2327℃。以其轻、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高反射性和耐氧化而被广泛使用。做日用皿器的铝通常叫“钢精”或“钢种”。
Al 在(室温)25℃的热膨胀系数0.0000236mm/℃ 或23.6ppm_k-1。
返回目录>>>
铝的主要用途
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为铝有多种优良性能,所以铝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
铝及铝合金是当前用途十分广泛的、最经济适用的材料之一。世界铝产量从1956年开始超过铜产量一直居有色金属之首。当前铝的产量和用量(按吨计算)仅次于钢材,成为人类应用的第二大金属;而且铝的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计算,铝的矿藏储存量约占地壳构成物质的8%以上。
铝的重量轻和耐腐蚀,是其性能的两大突出特点。
铝的密度很小,仅为2.7 g/cm3,虽然它比较软,但可制成各种铝合金,如硬铝、超硬铝、防锈铝、铸铝等。这些铝合金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工业。此外,宇宙火箭、航天飞机、人造卫星也使用大量的铝及其铝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铝合金构成。船舶建造中也大量使用铝,一艘大型客船的用铝量常达几千吨。
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和金,虽然它的导电率只有铜的2/3,但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3倍,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
铝有较好的延展性(它的延展性仅次于金和银),在100 ℃~150 ℃时可制成薄于0.01 mm的铝箔。这些铝箔广泛用于包装香烟、糖果等,还可制成铝丝、铝条,并能轧制各种铝制品。
铝的表面因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精炼装置、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末状时的颜色多为黑色),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以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美观。
铝在氧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他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坦克、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如含硝酸钡68%、铝粉28%、虫胶4%)。
铝热剂常用来熔炼难熔金属和焊接钢轨等。铝还用做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他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均匀混合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煅烧而制成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导弹技术上有重要应用。
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也很好,反射紫外线比银强,铝越纯,其反射能力越好,因此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也采用铝。
耐低温,铝在温度低时,它的强度反而增加而无脆性,因此它是理想的用于低温装置材料,如冷藏库、冷冻库、南极雪上车辆的生产装置。
企业性质、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 篇7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以履行基本社会职责为基础, 自愿地将一定数额的资金、实物或者服务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对象。企业捐赠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都自觉地参与到了慈善捐赠的队伍中来, 履行社会责任, 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的慈善捐赠日益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Campell (1979) 指出, 慈善责任是企业最高层次的责任。慈善事业是对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在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慈善捐赠成为研究社会责任的切入点, 学术界涌现了大量关于慈善捐赠研究的文献, 尤其是针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而进行的研究。本文期望通过实证的方式在国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企业慈善捐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期更加完善和丰富研究。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
Fryand Keim (1982) 归纳了企业慈善捐赠三种合理的动机:第一, 出于利益动机的捐赠;第二, 以企业名义的捐赠, 主要是不违背行政特权或领导者的现代责任理念;第三, 带有政治色彩的捐赠。有关学者发现, 慈善捐赠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广告效应, 即可被认为是利益动机的支出。郑杲娉、徐永新 (2011) 则发现, 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 企业的累计超额回报率都和捐赠排名正相关, 表明了慈善捐赠能够提升股东财富, 但是汪凤桂等人 (2011) 则认为, 企业慈善捐赠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通常来讲, 企业的任何决策无疑都是紧紧地围绕利润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展开, 较个人慈善而言, 企业慈善的纯“利他主义”动机要小得多, 这是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的行为选择。有文献指出, 企业慈善捐赠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利益, 因为慈善捐赠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和好感度, 提升品牌形象。因而基于本段前面的分析, 我们提出假设一: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企业性质与慈善捐赠
张春敏、刘文纪 (2007) 认为, 不同的企业性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也有区别。另外, 企业的活动还受其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制度背景下, 政治关系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十分重要。
社会公众的普遍观念上会认为国有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回馈社会是理所当然的。相对而言, 非国有企业的慈善捐赠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主意愿行为, 因此社会公众对于非国有企业的慈善捐赠可能会有着较为强烈的期待。因此, 我们下面提出假设二: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慈善捐赠对非国有企业的绩效影响更为显著。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 并根据以下标准筛选样本: (1) 删除金融业的样本; (2) 删除所有者权益为负的样本; (3) 删除慈善捐赠数据缺失的样本。之所以选择2003年为起始年度, 是因为03年之前, 企业财务报表中未披露慈善捐赠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情况如下:慈善捐赠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附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 并通过手工整理而获得, 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为避免离群值的影响, 我们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到99%分位数上的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 13.1。
3.2 回归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2, 本文分别构建如下模型:
各主要变量的说明如表1所示。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由表2报告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企业绩效变量ROA均值为0.0429, 标准差为0.0506, 表明不同企业之间绩效存在较大差异。慈善捐赠变量Log CP的平均值为12.1049, 最大值为2.5963, 而最小值为0, 也意味着不同企业各自的捐赠规模有明显差异。
4.2 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
表3第 (1) - (3) 列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其中, 第 (1) 列为不加控制变量的单变量回归结果, 第 (2) 列加入企业层面控制变量的单变量回归结果, 第 (3) 列为进一步加入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慈善捐赠变量Log CP在各列中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明慈善捐赠的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假设1得到了支持。
表3第4列报告了模型 (2) 的回归结果。慈善捐赠变量Log CP回归系数依然为正且显著。进一步地, 调节变量产权性质Soe的回归系数为负, 交乘项Soe CPlog的系数为负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明国有控股削弱了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 即慈善捐赠对非国有企业的绩效影响更为显著。假说2得到支持。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搭建实证模型, 比较全面地解析了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企业的绩效相关关系, 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3年的慈善捐赠的面板数据, 从企业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企业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账面市值比、总资产周转率方面检验了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从而完成了对本文提出模型的检验。本文还从企业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出发, 通过添加企业性质作为调节变量, 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度问题, 为社会群体客观评价慈善捐赠行为以及企业改善自身慈善捐赠策略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Carroll, A.B., 1979,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4) , 497-505.
[2]Fry L W, Keim G D, Meiners R E.Corporate contributions:altruistic or for-Profi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1, 1982, 25 (1) :94-106
[3]Gautier, A., and Pache, A.C., 2013, “Research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a review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6 (3) , 343-369.
[4]Peloza, J.and J.Shang, 2011, “How ca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Create Value for Stakeholders?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Academy Marketing Science, 39 (1) , pp.117-135.
[5]Zhang, Z.Rezaee, J.Zhu.Corporate Philanthropic Disaster Response and Ownership Type: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Response to the Si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91:51-63
[6]贾明, 张品.期刊.高管的政治关联影响公司慈善行为吗?[J]管理世界, 2010, 4:99-113
[7]汪凤桂, 欧晓明, 胡亚飞等.期刊.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一一对345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67-74
[8]张春敏, 刘文纪.期刊.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J].前言.2007 (12) :80-84
[9]郑杲娉, 徐永新.期刊.慈善捐赠、公司治理与股东财富[J].公司治理, 2011 (14, 2) :92-101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 篇8
关键词:企业性质;科斯;个体;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17069.9
文献标志码:A
一、当前国内的主要质疑点
科斯在其著名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协调劳动分工的组织形式。企业是用“权威”替代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比市场能节约交易成本。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存在所节约的交易成本与企业存在所引起的组织成本的比较。自20世纪70年代起,科斯这一对企业性质的洞识逐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肯定、引证、运用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斯的论点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注意和讨论。总的来说,科斯的洞识得到经济学家们的肯定和应用,但至今仍饱受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第一个重要质疑点是认为科斯忽视企业生产性质,即企业除了具有交易性质外,还存在生产性质。这种观点在近年的有关文献中可以信手拈来,在此不妨举几个例子。如姚小涛、席酉民(2000)认为企业一方面具备着市场本身所无法实现的生产功能,另一方面具备着类似市场对分工生产活动之间交易的协调功能。企业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生产性特征。郝臣(2005)认为在对企业性质的理解上,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只看到了企业节约交易费用的一重性质,而忽视了企业作为生产性合作组织的另一重性质。杜晶(2006)认为从本质上看,企业是既具有生产属性又具有交易属性的一组契约联合网络。还有的研究者虽然对企业的性质做进一步的探讨,提出新的解释和想法,但还是离不开强化企业的生产性质,例如肖卫平(2005)认为企业取代的真正对象其实不是市场而是单干经济,认为企业本质是一种包含有要素市场交易合约的特殊团队生产;程启智(1999)认为企业具有生产性质,取代的是个体商品生产者或作坊;在这里企业的生产性质进一步被强调了,而企业的交易性质却处于次要的地位。他们在分析企业具有生产性质时,一般都依据以下的根据和事实:一是接受传统理论中把企业当成一个生产单位,是与市场交易属性相对应的观点,这种观点与人们对企业的直观感觉和理解是相一致的,很自然,企业具有生产性质。二是根据企业具有协作生产力的能力。马克思指出,协作创造了一种“集体力”,它要大于个体生产力。据此认为“企业具有比单个分工生产活动简单联结或聚集较大的优势,……,这也许在一定意义上隐含着企业作为一种生产性经济单位之所以出现与存在的原因之一”(姚小涛,席酉民,2000)。
他们在肯定企业具有生产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认为一个是生产,一个是交易,二者不能替代。并且认为如果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则企业与市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事实上,随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的交易从总量上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说明企业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二个重要质疑点是即便认为企业替代市场,企业的边界也不是按交易成本来进行比较决定的。要比较也应当是把在企业内组织一笔交易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组织成本与通过市场组织同样交易的购买价格和交易成本进行比较,这几乎是众多研究者普遍认可的观点。有的还引证事实否定企业规模由交易成本来决定,他们分析到:假如企业替代市场的规模是按交易成本决定的,那么当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呈下降趋势时,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将会减小,即企业规模相对缩小;然而根据钱德勒曾经用大量实证材料的研究,表明现代企业组织替代古典企业组织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扩大,尤其是技术、通讯、铁路、运输等交易条件极大改进的基础之上;即使直观地考虑,也不难看出与现代企业规模急剧膨胀相伴随的,是交易制度和交易条件的改善即市场整体交易成本的迅速下降。因此,现实与科斯的理论隐含的思想是不相一致的(曹正汉,1997;姚小涛、席酉民,2000;王舒,2002)。
总之,这些学者认定企业不仅有协调性质,还有生产性质,企业与市场之间不是替代的关系;企业与市场间的边界也不能简单按交易成本来分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论述对不对呢?我国这些经济学者的质疑观点是否正确呢?
二、生产是企业的性质吗?
如果我们回顾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我们可以看到1937年科斯在探讨企业的性质时,以组织协调来定义企业性质的,组织协调的方式是权威。在科斯的企业性质中,我们看不到企业的生产性质。那么企业有没有生产性质呢?
先让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在市场出现之前,是自给经济。在自给经济中,存在着个体或家庭的生产单位。由于不同个体的资源或生产不同产品比较效率差异,因此需要专业化并进行交换,这样市场出现了。当不同个体通过市场合作毫无障碍和困难的情况下,应当说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可以想象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市场分工合作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例如,“有些货物或劳务的供应商希望签订长期合约……但由于预测困难,有关商品或劳务供应的合约期限越长,购买者就越不可能。”其结果必然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合作,退回到自给经济。另一种是进一步紧密合作。“供应者所提供服务和商品的细节在合约中没有阐明,而是由购买者以后决定。当资源的流向(在合约限制之内)以这种方式倚赖购买者时,就得到了所称的企业关系。”这样科斯企业就出现了。因此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给经济先于市场出现、而市场又先于企业出现。市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自给经济的不足,更好的协调劳动,而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市场协调的不足,丰富劳动协调的方式。也就是说,从企业起源来看,企业的存在确实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劳动。在企业的集合中,资本主义企业在经济发展史上有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指出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一部分较富裕的商品生产者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货币,上升为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资本家;而大部分商品生产者则逐渐破产,丧失了生产资料,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是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描述。那么它的产生是否为了更好的协调劳动呢?我们说工人向资本家提供的劳动服务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服务合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是按雇佣劳动
的方式来进行;在服务合同里,工人是独立签约人,没有雇主来控制他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而在雇佣合同里,工人同意履行双方约定的并有限制范围的工作事项,并接受雇主的工作分配与安排。如果双方按服务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那么就不构成资本主义企业;如果双方采用雇佣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就形成了资本主义企业。当生产中面临着不确定性或者具有流水线作业时,双方采用服务合同的方式太不方便了,而采用雇佣合同则更方便,节约成本。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出现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劳动。
如果说企业的存在与市场一样是为了更有效协调劳动,那么企业还有没有生产性质呢?说企业具有生产性质一般基于两点:一是企业创造了大于个体生产力的一种“集体力”,二是企业是以生产单位面目出现的。然而这两点依据似乎都存在不足。
首先,企业虽然具有创造大于个体生产力的一种“集体力”的特点,但这个特点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市场价格机制也有这样的功能。市场出现从根本上是因为不同个体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和交换可以提高共同产出,因为不同要素之间潜在的互补意味着贸易收益的存在,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既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通过市场进行。我们说市场和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协调劳动,本身就意味着好的组织形式是可以提高生产的,企业可以、市场也可以,市场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交换来增加生产力、创造“集体力”。当前,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出现了大量的中间组织,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具有固定关系的分包制以及特许经销等方式,这些中间组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提高了竞争力和生产力,具有比企业或市场联系方式的更大优势,他们同样具有创造“集体力”的特征。如果说企业因为有集合力而具有生产性质,那么市场、中间组织也有集合力,也应当有生产性质。因此,“创造了大于个体生产力的‘集体力’”特点不应当成为企业具有生产性质的根据,它反映的是组织交易的效率。
其次,我们再考察企业作为生产单位的特点。企业的科层和权威的组织形式容易给人一个整体的“黑箱”假象,使得人们将企业理解成为一个整体生产单位,从而认定企业有生产性质。然而将企业理解成一个整体生产单位,却遇到理论上的矛盾。一是企业是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契约联结体,其内部是可再分的。如果我们深入到企业内部结构来考察企业组织生产时,就更容易发现这一事实。企业是一个团队生产(生产的组织形式),团队生产并不意味着团队的每个成员与团队的目标完全一致,在存在个体产出计量困难时,个体会有偷懒的激励,为了防止这一点,需要派人来监督其他人努力和拥有剩余索取权,企业团队生产的管理方式表明企业并不是一个整体的生产单位。二是企业作为生产单位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企业和市场是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历史性范畴。在未来,我们很难保证企业和市场的形式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一定会存在,也很难保证未来不会出现新的组织形式将不同个体的劳动联系起来的可能,因此企业作为生产单位的基础是脆弱的。三是个体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单位。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个体就是生产功能的承担者,无论在自给经济,还是在市场和企业的组织形式里,个体都是直接承担着生产的任务,社会的生产性质是通过个体劳动来体现的。个体作为生产单位具有不可分性和历史永恒性,它可以贯穿不同的经济形态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管未来怎么变化、采用什么样的经济组织方式,个体都永远是不可分的生产单位。因此,将企业作为生产单位实际上是被企业组织形式所迷惑。
因此,依据“企业创造了大于个体生产力的一种‘集体力”’,以及“企业是生产单位”来说明企业具有生产性质,显然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生产并不是企业的性质,这样前面存在的诸多矛盾才可以化解掉。当我们认定生产不是企业性质时,那么社会的生产功能又由谁承担呢?笔者认为:社会的生产功能是由个体承担着,个体才是真正的生产单位。当我们把个体定义为真正的生产单位、承担生产功能时,将企业当作市场一样作为劳动协调形式、不具有生产性质就容易理解得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从人类劳动组织演变历史出发,正确理解企业、市场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白生产并不是企业的性质。既然生产不是企业的性质,企业就是与市场一样,都是协调劳动的形式,二者当然是可以替代的。既然二者可以替代,那么为什么又出现“随着企业产生,企业与市场容量都在增加”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企业与市场容量的大小除了双方替代关系外,还取决于人口(个体数量)和技术增长因素。人口和技术的增长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和财富的增加,这必然决定了企业与市场总容量都在增加。假如没有企业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交易量为市场容量加上企业内部交易容量的总和,反之亦然。因此,“随着企业产生,企业与市场容量都在增加”并没有否定企业与市场的互相替代关系。
三、企业与市场边界不按交易费用决定吗?
在科斯的论述中企业替代市场,主要在于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是由交易成本的比较来决定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在此关键是对交易成本概念的理解。
1对交易成本的还原
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论述中,科斯并没有明确地使用交易成本这一名词,在其后来的著作中也没有明确给交易成本下过定义,有人根据他在随后一系列论著中的表述,将其交易成本概念归纳为:交易成本是市场运作成本,包括搜索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签约成本、检查和执行签约的成本等等。科斯指出使用价格机制存在成本,同时认为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存在成本,但没有给成本性质和类别进行明确的说明。因此在理论界对企业组织存在的成本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种称之为管理成本或组织成本,一种称之为交易成本。但根据科斯使用的“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这种表述用语,表明他是把企业内部关系也视为交易关系。因此,将企业组织存在的成本称为交易成本应当更符合科斯的本意。我们再看一些追随者或研究者是如何界定交易成本的。张五常(1990)认为,在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那些不可能存在于一个克鲁梭·鲁滨逊经济中的所有成本。阿罗把交易成本界定为使用制度的成本。维克多·高尔德伯格(1985)认为交易成本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第一层意义把交易成本与一套诸如议价、监控这样可以确认活动联系起来,第二层意义是包含了任何与制度运行完好的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之间的差距,高尔德伯格认为正是这第二层含义“更好把握科斯的意图”。认为交易成本包含阻止双赢交易实现的任何事物,包括传送信息或协调生产潜能的协定。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到交易成本是使用制度的成本,交易成本为采用不同制度形式运行与最优状态的资源组合的结果差异。如果再进一步划分一下,交易成本包含使用某种组织形式或
制度的所造成的直接活动成本,比如企业形式带来的监管、协调成本,市场形式带来的搜寻、议价成本等;还包含使用某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带来的生产成本和潜在产出的变化等。在此我们特别强调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关系,因为人们容易把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作为相对的概念来处理,还有的认为在讨论交易成本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假定了生产成本是不变的。事实上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二者相互影响。在资产专用性中,一体化避免的租金耗散的本质就是避免降低技术效率的选择。例如费希尔兄弟拒绝将他们的车身冲压厂建在通用汽车装配工厂旁边的行为,提高了生产汽车的成本(克莱茵,1988),这样必然产生非效率,因为它本来是可以通过通用汽车公司与费希尔公司车身一体化而加以避免。那么,这种成本是归于生产成本,还是归于交易成本。高尔德伯格认为进行这样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笔者不这样看。通常,从财务上看这种成本就是生产成本,然而由于这种成本是采用不同组织形式而造成的,其实质上仍然是交易成本。这种看法也符合科斯的认识,例如,科斯认为企业存在是节约交易成本,但科斯又说到“如果通过组织能够消除某些成本,并事实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什么还要有市场交易存在”,在这句话中实际上隐含了“某些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节约的交易成本。那么,是否交易成本就涵盖了生产成本呢?也不是。生产为人类使用有关知识、工具、机械和原料有意识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创造。就单个要素来说,其单位要素成本是一定的,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不同要素的组合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企业,其生产函数和生产成本是一样的,那么这种生产成本就不是交易成本。
2企业与市场边界是否由交易成本决定
当我们如此挖掘和剖解交易成本时,那么再看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是否由交易成本决定的。在技术给定的情况下,如果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不同要素的互补组合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企业,其生产函数和生产成本是一样的,技术的改变只是改变生产函数和生产成本本身。当存在交易成本时,无论一项交易是采用市场机制、还是采用企业形式,除了导致直接活动的交易成本外(如企业的监管成本、市场的搜寻、议价成本),还将导致不同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成为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设想一方为资本所有者、一方为劳动力所有者,在无交易成本时,无论采用市场还是企业形式(理论上企业),不同要素所有者的组合产出为Q(A、K、L),生产成本为c(A、K、L),其中A、K、L分别为选择的最优技术水平、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当存在交易成本时,不同要素所有者利益并不一致,如采用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形式(假定资本雇佣劳动优于劳动雇佣资本),那么在资本所有者的权威下,不同要素所有者经过相互博弈,实现其合作产出为Q(A1、K1、L1)、相应的生产成本为C(A1、K1、L1),发生与企业形式相关的直接管理费用、监督成本等为CF(A1、K1、L1),其中A1、K1、L1为不同要素所有者在相互博弈均衡状态下选择的技术水平、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当采用市场机制进行合作时,资本所有者向劳动力所有者购买劳动服务,那么在市场机制下,不同要素所有者经过相互谈判和博弈,达致合作产出为Q(A2、K2、L2)、相应的生产成本为C(A2、k2、L2),发生与市场形式相关搜寻、议价成本为CM(A2、K2、L2),其中A2、K2、L2为不同要素所有者在相互谈判和博弈均衡状态下选择的技术水平、资本投入、劳动服务的投入。那么采用企业和市场形式的交易成本分别为:
{[Q(A1、K1、L1)-C(A1、K1、L1)]-[Q(A、K、L)一c(A、K、L)]}-CF(A1、K1、L1)(1)
{[Q(A2、K2、L2)-C(A2、K2、L2)]-[Q(A、K、L)-C(A、K、L)]}-CM(A2、K2、L2)(2)
其中,-CF(Al、K1、L1)、-CM(A2、K2、L2)为高尔德伯格(1985)所称的第一层意义的交易成本,{[Q(A1、K1、L1)-c(A1、K1、L1)]-[Q(A、K、L)-C(A、K、L)]}、{[Q(A2、K2、12)-c(A2、K2、L2)]-[Q(A、K、L)-c(A、K、L)]}接近高尔德伯格(1985)所称的第二层意义的交易成本。比较(1)、(2)两式大小,发现[Q(A、K、L)-c(A、K、L)]为共同项,因此,只需要比较(3)、(4)。
[Q(A1、K1、L1)-c(A1、K1、L1)]-cF(Al、Kl、L1)
(3)
[Q(A2、K2、12)-c(A2、K2、L2)]-CM(A2、K2、L2)
(4)
而(3)、(4)两式恰恰是一项交易分别采用企业和市场两种交易形式交易双方的总收益。显然,如果(3)>(4),意味着(1)<(2),即采用企业形式进行交易成本比采用市场形式的交易成本低,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因此,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是可以通过交易成本的比较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双方一项交易采用企业、还是市场,通过比较两种组织形式双方总收益与比较两种细织形式双方总交易成本是等价的。
在此,有人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科斯不是说企业规模将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那么,我们只需要比较企业扩张的一方就好了,为什么将双方总交易成本都考虑进去,这样是否正确。其实,这是对交易成本理解错误。其一,交易双方从来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当采用企业形式交易时,企业内的交易成本当然是要涉及具有不同要素的双方,那么采用市场形式既然也要考虑到不同要素的双方,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比较的局面。其二,比较不同组织形式下双方总收益大小(与交易费用大小比较等价)来判断选择何种组织方式与比较不同组织形式下一方收益大小来判别是一致的。例如,假设乙方是甲方的供应商,双方通过市场机制交易产生的总收益为80,甲方所得为70,乙方所得为10,如甲方将与乙方交易企业内部化,总收益为90,那么双方经过博弈,甲方所得一定高于70,乙方所得一定高于10,比如甲方和乙方收入分别为75和15,均高于他们市场交易所得。可见,考察交易双方的总交易成本来判断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是合理的。至此,我感觉到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用双方总盈余最大化来判别最佳所有权安排的方法正确,也觉得他们对科斯思想理解的准确。
从上面分析中,还可以得出一个引申观点,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的纵向边界由交易费用来决定,企业横向边界由不同要素所有者博弈均衡来决定。上面所讲的“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通过交易费用的比较来确定的”,实际上确定的是企业的纵向边界,解决的是“制造还是购买”问题。而企业制造多少则是企业横向边界问题,
在上式中,K1、L1的多少就是衡量企业横向边界,而K1、L1的大小则由不同要素所有者博弈均衡结果决定的,因为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是采用市场方式形成的交易量,还是采用企业(理论上企业)形式形成的横向边界都是由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的。例如上式中的最优K、L就是通过要素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的。
3对有关质疑点的回答
至此,我们明白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是通过交易成本的比较来确定的。也会发现日常有关交易成本的一些说法的错误或不明晰。例如,选择哪种方式就应当取决于在企业内部直接生产所花费的成本和通过价格体系进行合作生产所花费的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在此,如果“成本”指的是交易成本,就是对的(我想作者应是如此);但如果是指财务意义上的生产成本就不对了,因为不同组织形式的存在造成产出差距也是一种交易成本。再如,“企业取代‘市场’其实还存在一个生产费用节约的问题”(肖卫平,2005),言下之意是:企业取代“市场”除了节约交易成本外,还节约生产费用,这就把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节约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交易成本的狭义理解。再如,“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它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运输成本等其他非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是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盛宇明,2003)这种说法不仅把交易成本定义的狭义,与生产成本对立起来,而且认为交易成本在会计上是可记录的。事实上,企业潜在产出的减少也是一种交易成本,但对于企业来说常常是无法通过帐目体现的。以上我们列出了一些说法的错误,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现代企业规模急剧膨胀与交易制度和交易条件的改善之间的矛盾呢?交易成本是使用制度的成本,现代技术的发展虽然导致有形的直接的市场交易成本下降,但是并没有改变制度的本身,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更加细致,相互之间的资产专用性也越来越强,彼此之间的依赖日益增加,这些因素并不能保证采用市场机制交易成本会减少,相反还会增加市场机制的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例如,机器生产流水线总比人工流水线的管理费用要低,因此现代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为采用企业形式带来一定程度的交易成本的下降,企业规模的膨胀有其合理之处。
四、结语
【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的融资05-19
民营企业的发展06-22
企业的性质分析09-26
民营企业的筹资问题09-08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06-11
企业的性质读书报告07-03
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05-09
民营企业的实践与思考07-26
民营企业的人才之痛08-25
民营企业的新发展空间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