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

2024-06-01

冷思考(共12篇)

冷思考 篇1

应当看到,市值只是公司的账面富贵,与之相匹配的还应有恒久稳定的获利能力、国际影响力、社会责任感等因素。

股票全流通时代到来之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以前追求利润最大化转而投向市值最大化。大市值不仅意味着公司实力雄厚,在市场上被并购的可能性较小,控股股东的地位牢固,而且也表明公司更能在股票市场上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为公司融资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由此,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也愈发受人关注。除了头顶“全球最大市值”光环步入股市的中国石油外,中国人寿等大蓝筹也一度跻身于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之列。但应当看到的是,市值只是公司的账面富贵,与之相匹配的还应有恒久稳定的获利能力、国际影响力、社会责任感等因素。只有如此,公司的生命力才可能永续。否则,若管理层片面追求大市值,公司的光环极有可能昙花一现。

“市值”幻影

中国资本市场持续的牛市行情,不仅让众多机构和普通百姓得以分享资产增值的盛宴,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代表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大市值企业。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已跻身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之列,这足以提振民族自豪感和荣耀感。

但应当看到的是,“大市值”并不完全代表“高回报”,我国大市值公司的实力仍需夯实。尽管从排名看,中国公司占据全球十大市值公司的半壁江山,但与同处一个重量级的海外公司相比,其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从盈利能力看,这五家中国公司中,能够进入2007年全球财富500强前25名的只有享受行政垄断机会的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其中中国石化以1323.23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排名第17位,而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为1105.20亿美元,排名仅为第24位。以衡量投资者收回成本时间的市盈率指标看,中国人寿在A股市场的市盈率达50倍以上,而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的预期市盈率仅为9.2倍,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安联的预期市盈率为8.4倍。

市盈率显示出的是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回报水平,越低则回报收回越快。所以,高市值、高股价伴随着并不理想的投资回报率,让这一矛盾“和谐相处”的是A股市场的大牛市行情。历史经验显示,表面风光的市值光环往往“水分”很大。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台湾地区股市曾经历一波疯狂上涨行情,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时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五大美国银行在内的市值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当后来台湾地区股市行情衰落后,这家银行的市值也随之一落千丈,昔日的风光只是停留在了纸面上。

但沉浸在“大市值”幻影中的公司,却仍对其趋之若鹜,甚至不惜舍弃主业。据媒体报道,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大股东海尔集团已涉足地产业,初步投资额将达200亿~300亿元。四年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高调表态,海尔将以本业为主,不准备投资国内房地产行业。然而时过境迁,在地产业暴利和二级市场高市值的诱惑下,知名的家电业巨头也最终选择了随行就市,成为房地产业的一匹黑马。不仅如此,其它传统产业的巨头也在地产业频现身影:无锡红豆集团房地产销售额占集团总业绩不到5%,却贡献了25%的利润;宁波雅戈尔集团不仅成为当地市场上的头号房地产企业,近来更频频在苏州、杭州等地击退中外知名开发商,大手笔高价拿地。

在大市值和高利润的诱惑下,许多企业淡化主业的做法无异于本末倒置。或许从当期看,这些偶发因素能够更好地粉饰企业的报表,并且通过牛市背景下的市场狂热,做大公司市值。但是,偏离主业的投资项目导致实际盈利的延续性较差,一旦丧失投资性收益,企业将积重难返,而整个产业也将因此而受损。

“市值”与“责任”

企业的市值,只是表明了经营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但是企业真正的社会地位高低则取决于与市值相匹配的社会责任。脱离了后者,企业的市值再大,也犹如海市蜃楼般徒有亮丽的外壳而已。尤其对于那些大市值的企业而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将会减弱其在国际上竞争力,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于国于民都不利。

国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大型企业只有担负起了社会责任,才会被注入常青的活力。历史上,就曾有民族资本家力挽狂澜,挽救国家信用的典型案例。19世纪后期,美国仍然是个农业负债国。为了达到实际负债缩水的目的,美国国内极力促导由金币位制度转变为金银复本位制度。这令作为债权方的欧洲人十分不安。欧洲的银行家们纷纷将他们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运回欧洲。1894年间,人们可以亲眼目睹成船的金条被装上货船运往欧洲,美国的黄金储备一度跌至1亿美元以下。就在美国面临信用危机的关键时刻,民族资本家摩根(Morgan)临危受命,尽全力拯救国家信用。他令旗下的银行利用各种渠道广泛筹集黄金,以减少国内黄金的流失。最终,这些银行筹集到了350万盎司的黄金,其中至少有一半来自欧洲。与此同时,摩根的银团发行了价值6500万美元的30年期黄金债券。客观而言,摩根此举确有趋利因素在内。但最终结果是,这次黄金行动挽救了美国的信用危机,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美国黄金的出入。由此,摩根被视为美国金融史上的一位英雄。而且,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摩根财团一直屹立于美国十大财团的核心地位。

摩根以一己之力成功挽救美国金融市场的案例表明,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盈利之间并非必然的矛盾,两者甚至可以相辅相成,相互兼顾。市值的大小或许只是昙花一现,政策变更、市场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令其光环不再。但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却可青史留芳,永远被世人所铭记。

发人深省的是,我国大市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其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的差距。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虽然分别位列2007年度财富500强排行榜的17位和24位,但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它们的名次却只有57位和80位。

石油巨头等大市值企业本应在享有丰厚垄断利润的同时,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但一直以来,石油巨头的许多行为却屡屡显示出其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2006年3到5月,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扬,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国内成品油两次提价,涨幅累计达每桶800元。然而,当年初国际油价一度回落到每桶55美元左右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每吨只不过降低了220元。中国石油等垄断企业“多跟涨、少跟跌”的举措,将盈利尽可能多地留在了企业内部,而其中的压力却让消费者去承担。

在刚刚平息的“油荒”事件中,石油巨头的行为更是暴露出其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在此前国际油价一路飙涨、逼近每桶100美元的格局下,石油巨头的炼油厂竟然通过简单地减少供给来实现“止损”,从而导致部分地区爆发了人为的“油荒”。一些城市的加油站,随处可见排长队等待加油的车辆,许多人为了加满油箱,甚至不得不向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施以“小费”。石油巨头在面临价格倒挂局面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却丝毫没有顾及到由此带来的社会恐慌气氛。而事实上,与短期的亏损相比,石油巨头早已凭借着垄断地位赚得钵满盆满。虽然报表显示,中国石化三季度的炼油业务亏损了52亿,但其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接近500亿元。“强调亏损、掩饰盈利”已经成为石油巨头们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伎俩。更有甚者,在国内油荒蔓延时期,石油巨头竟然通过大量出口成品油来牟利。2007年前三个季度,经它们之手出口的成品油已增长了30%。

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需要的是一批拥有民族使命感的企业。不可否认,对市值的追求可以激励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若背离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根基,片面追求短暂的市值泡沫,不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也无益于整个社会商业道德水平的进步。

冷思考 篇2

德州市“市长热线”自成立以来,有效地发挥了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监督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及通过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决策的作用。2006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市长热线”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投诉和求助、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行使行政效率监督职能,德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政服务中心,并由各职能部门选派工作人员进驻市政服务大厅负责“市长热线”的接听工作,以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市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推进政府各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接受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举报和投诉,推进政府工作作风转变和勤政廉政建设;同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的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有幸受德州市公安局及交警支队领导的委派,来到德州市市长公开电话工作岗位上协助工作一年。

上级领导的信任令我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作为市公安局的选派人员,应当始终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服从大局,并在此基础上,尽自己最大努力,扮演好市委、市政府的好帮手、市民群众贴心人的角色。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跨进了“市长热线12345”的大门。在“市长热线”帮助工作的一年中,我共受理群众来电4158件,其中涉及公安系统872件,有效解决865起。内容主要集中在交通管理类(288起,占33.1%)、社会治安类(241件,占27.6%)和户籍管理类(156件,占17.8%)三方面。除承担一般受话工作外,我还承担着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文字材料整理工作,负责公开电话工作简报、呈阅件、媒体专栏等工作和公开电话办理事项的汇总、统计。共编写媒体专栏信息49篇,市长公开电话专报23篇,专题汇报5篇,并2次得到市委领导的批示,其中吴翠云市长批示1次。在过去的一年里,德州市公安局承办公开电话受理数量多,办理质量高,获得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被市政府办公室评为市长公开电话先进单位,我个人也有幸被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评为市长公开电话先进个人。

在“市长热线”帮助工作的一年间,平均每天接听12个电话的工作量让我感受到了“市长热线”的热度,感受到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在不断增强,并由此引发了我作为一名普通交通警察的冷静思考。

思考一:保障道路畅通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在我接听的有关交通管理类的288起“市长热线”中,市民反映的各种情况以咨询和建议为主。主要涉及交通秩序类、驾驶员管理类、事故处理类、队伍建设类等几方面。具体比例如下:

1、交通秩序类:176起,约占61%。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交通工具持续增多,广大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许多市民来电对城市交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对城区内三轮车实行长效化管理;在城市新建道路和路口增设交通安全设施。学校附近学生上学和放学期间增设警力和对非现场执法违法行为的查询和处理方式等。

2、驾驶员管理类:59起,约占20%。由于交通安全法的实施,对驾驶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来电主要咨询驾驶员审验年限及如何办理增驾、降驾、军队驾驶证转地方驾驶证等业务,以及因自身原因造成驾驶证因漏审而导致被注销的情况的具体规定、办理程序及补救措施等。

3、事故处理类:36起,约占13%。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同此前执行的原处理程序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市民对现行处理程序的有关规定不理解。如有市民认为交通事故肇事方不交纳事故押金、事故处理民警只负责事故认定但不对肇事方采取措施、事故赔偿要到法院起诉等。

4、队伍建设类:17起,约占6%。部分群众来电反映部分基层执法部门执法方式、办案程序和执勤执法态度及警车管理等问题。

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保障道路畅通已经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与交通秩序类有关的176起热线电话中,要求公安交警部门对出租车、非法营运三轮车及城市公交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强管理,以免对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安全隐患的89起,约占51%。要求公安交警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湖滨北路德百门前及解放路中小学校附近等路段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的44起,约占25%。要求公安交警部门增设、改设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的34起,约占19%。这充分表明了广大市民不仅交通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参与交通管理的热情也是日渐高涨,同时也为我们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正是有了这些热心市民的督促,我市公安交警部门认真吸纳市民的合理化建议,并结合实际工作认真调查研究,下大力气开展了非法营运三轮车集中整治行动,并通过设立助学岗等新举措,进一步发挥交警、协管员以及科技装备的作用,多方面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拥堵问题,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交通设施的建设工作中。

思考二:交警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障。队伍建设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稍有松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全市公安交警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队伍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思想上抓教育,行动上抓落实,制度上抓监督,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各项整改活动,健全深化内外部监督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队伍的健康发展,队伍廉洁从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上访案件、举报投诉、来信来访明显下降,群众对公安交警队伍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总体上来讲全市公安交警队伍建设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但是,17起对基层执法部门的投诉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比如个别民警对待群众态度冷漠、违反程序办案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违反五条禁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要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对我们的整个队伍构成极大威胁。所以我们公安交警部门应当充分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要考虑的周全一些,抓得紧一些,要求严一些,丝毫不能有骄傲自满,松懈麻痹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队伍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加强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和极端复杂性,切实增强队伍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要以对党、对公安交警事业、对每一名民警高度负责的精神,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强化,坚持不懈地抓好队伍建设。

思考三:“执法为民”应落实到行动中

“市长热线”以其特殊的优势和特点,发挥着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虽然大多数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具体事,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工作和情绪,影响到干群关系、警民关系以及政府部门的形象。“市长热线”是沟通党和政府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是政府部门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窗口。作为一名公安民警,能否妥善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心中有群众、为群众的思想认识是关键。认识到位了,工作才能做得细致、认真、负责,才能使“执法为民”的宗旨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要关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迅速抓住要害、找到突破口,善于在纷繁杂乱的工作中摸索出规律性,对情绪激动的群众注重“要疏不要堵,要热不要冷,要柔不要刚”的原则,切实做到“接听电话有热心,听取意见有耐心,解决问题有真心”。为了确保“市长热线”各个工作环节的紧密性,我从市长公开电话的接听、记录、交办、处理标准和办结时限等具体要求入手,对公安系统反映群众较多,受理问题复杂,且热点、难点、焦点的问题进行整理。对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对群众来电反映的各种咨询、建议和投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化解矛盾,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高办理效率。同时完善基础工作,规范工作程序,认真做好记录,及时转办交办,落实反馈答复,严格做到件件都落实,事事有回音,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事实证明,只要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都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实现从行政管理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处理百姓的急事难事时换位思考,做到有问必答,有问能答,脚踏实地的将好事办好,将实事办实,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唱响构筑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思考四:夯实自身基础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象热线难拨通、拨通难反馈、反馈多推脱等现象,或者即使回答,也只是告知职能部门的电话,让群众自己联系以及给出“已通知相关部门落实”之类的答复的所谓“市长热线”,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被人民群众嗤之以鼻。这就要求“市长热线”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通群众的电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答复,或者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催其尽快处理。一旦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热线反映的问题抵达不了职能部门,或无法引起职能部门重视,“市长热线”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政府应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仅凭一人或一个部门之力很难实现。必须通过相关配套制度体系的保障,才能使整个政府部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高效运转。在这个大前提下,也对“市长热线”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作为一名法律专业毕业、拥有律师资格证书并在一线执勤多年的基层民警,针对市民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不同看法和意见,我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法律专业优势,积极为来电群众解释,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保障和业务支持。然而,在接听有关机动车及驾驶人管理业务的咨询热线时,却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不得已时只能够将相关业务部门的咨询电话告知对方。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理论基础与业务功底的差距与不足。作为新时期的交通民警,时刻都不能放松学习,也绝不能将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与自身业务相关,要全方位地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不断夯实自身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容应对新形势下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

思考五:“市长热线”过热并非好事

作为政府与百姓沟通的平台和群众权益的行政救助渠道,“市长热线”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确实解决了不少群众的困难。通过“市长热线”,百姓的困难得到了解决,投诉受到了处理,建议得到了采纳。“12345,有事找政府”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了新时期德州市人民政府执政为民、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市长公开热线电话,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市长热线”的过热,一方面说明了人民群众对市委、市政府的建议提的越来越多,说明群众参政、议政的观念在加强,关心新德州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某些职能部门的作为还不够、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强,某些工作人员也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很多问题正因为在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群众才转而向“市长热线”求助。只有各职能部门都能够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关注民权、关注民意,在处理百姓的急事难事时换位思考,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市长热线”才不会再“热”,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将更加幸福和谐。

热播剧,冷思考 篇3

这是一篇出色的小议论文。深邃(suì)独到的论点使该文章出类拔萃!

热播剧《喜羊羊与灰太狼》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孩子。

我也曾经非常着迷,整天幻想自己变成喜羊羊,做一个那样的英雄多好!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了这部动画片里的问题:羊羊们永远也煮不熟,次次智胜灰太狼;红太狼竟然用平底锅实施家庭暴力,而灰太狼呢?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这一切都颠(diān)覆(fù)了自然生存法则,但不懂事的儿童会把它当成事实。

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真实案例: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儿玩过家家,模仿“灰太狼烤羊”。一个扮演羊,被绑在树上,周围堆满干柴;一个扮演灰太狼,用打火机点着了干柴。后来,绑在树上的小孩儿被熊熊大火活活烧死。小伙伴悔恨不已,然而有什么用呢?

这个案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什么样的动画片更适合儿童看呢?后来,老师给我推荐了从课本中走出来的红色经典动画片。

沉浸在红色经典动画片的情境中,很多情节让我震撼(hàn):革命先烈曾用草根、树皮、棉絮充饥;曾用石头、长矛、红缨枪与敌人作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不分年龄大小,13岁放牛的王二小为了乡亲们的安全,自己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的小英雄:刘胡兰、海娃、雨来……

常常一集红色经典动画片没看完,我的眼泪已打湿了脸颊,心里装满了感动,一种神圣的力量油然而生:我也要做这样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正义、勇敢、坚强、无私、爱国。

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看热播剧,也需要冷思考,不是所有的动画片都会让儿童健康成长,我心悦诚服。亲爱的同学们,来,和我一起敲响警钟吧!

作者系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

民族小学五(3)班学生

热播剧《喜羊羊与灰太狼》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孩子。

我也曾经非常着迷,整天幻想自己变成喜羊羊,做一个那样的英雄多好!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了这部动画片里的问题:羊羊们永远也煮不熟,次次智胜灰太狼;红太狼竟然用平底锅实施家庭暴力,而灰太狼呢?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这一切都颠(diān)覆(fù)了自然生存法则,但不懂事的儿童会把它当成事实。

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真实案例: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儿玩过家家,模仿“灰太狼烤羊”。一个扮演羊,被绑在树上,周围堆满干柴;一个扮演灰太狼,用打火机点着了干柴。后来,绑在树上的小孩儿被熊熊大火活活烧死。小伙伴悔恨不已,然而有什么用呢?

这个案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什么样的动画片更适合儿童看呢?后来,老师给我推荐了从课本中走出来的红色经典动画片。

沉浸在红色经典动画片的情境中,很多情节让我震撼(hàn):革命先烈曾用草根、树皮、棉絮充饥;曾用石头、长矛、红缨枪与敌人作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不分年龄大小,13岁放牛的王二小为了乡亲们的安全,自己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的小英雄:刘胡兰、海娃、雨来……

常常一集红色经典动画片没看完,我的眼泪已打湿了脸颊,心里装满了感动,一种神圣的力量油然而生:我也要做这样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正义、勇敢、坚强、无私、爱国。

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看热播剧,也需要冷思考,不是所有的动画片都会让儿童健康成长,我心悦诚服。亲爱的同学们,来,和我一起敲响警钟吧!

作者系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

创业教育冷思考 篇4

一、从教育理念看, 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精英的创业活动,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

当前, 多数高校编写了创业教育教材, 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平台,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大学评价中包含对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的评估指标, 一些高校为提升学校美誉度, 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而忽视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受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个别学校学生的创业参赛作品由教师越俎代庖,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 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并不高。国内创业教育很多都是轰轰烈烈的创业活动, 并未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鉴于此, 正本必先清源, 只有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内涵, 才能真正开展好创业教育。

按《辞海》释义, “创业”指“创立基业”。“创业”的本义是指开办企业, 创造利润。Cole (1968) 将创业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创业者首创、保持并最终将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一种有利润来源的生意。Gartner (1985) 也认为创业其实就是创建新企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创业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拓展。很多人依然停留在狭义创业的层面上, 这一狭隘观念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其实, 创业教育的内涵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泛得多。创业不仅指创办企业, 还包括开创事业。美国学者Pinchot (1985) 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首次提出“内创业者” (intrapreneur) 概念。他将“内创业者”定义为:“能够在现行公司体制内, 发挥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 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 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内创业理论启示我们, 创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少数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 而应是全体大学生。《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创业教育”的解释是:“第一, 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 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开展创业教育, 既是为了让少数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创业之路,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成为一名成功的“内创业者”。因此, 从教育理念看, 创业教育不是少数人的创业教育, 而是普惠式的创业教育;不是面向少数精英的创业活动, 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教育。

二、从教学内容看, 创业教育不是功利性的创业技能培训, 而是非功利性的创业素质教育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出现了重创业技能传授、轻创业素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训大学毕业生创办公司或企业的技能, 让他们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不可否认,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而言, 掌握创业技能对毕业后创业将发挥重要作用。向大学生传授创业心理、政策法规、金融知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创业技能, 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创业各环节的基本知识, 是大学生毕业后从容应对各方面挑战的必要条件。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 这些“短平快”的创业技能只是创业教育的“冰山一角”, 绝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当前高校以传授创业技能为目标的功利性教学远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创业教学体系, 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业技能培训并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 不利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一现状, 教育部于2012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第一次对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作出了规范, 对于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为核心, 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 以提高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的素质教育, 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及领导才能、组织才能、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强烈事业心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美国创业教育之父、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认为, “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 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用揠苗助长的方式打造所谓的“创业者”, 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其结果只能削弱创业教育的成效。真正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 从教学内容看, 创业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将营销、财务、融资、人力资源等教学内容“打包”压缩、填鸭式塞给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 而是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非功利性的创业素质教育。

三、从价值导向看, 开展创业教育不是解决就业难的权宜之计, 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的稳定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 政府机构减员增效, 国有大中型企业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也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将有4.5亿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根据创业倍增效应, 1人成功创业, 可拉动5人就业。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 大学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创新创业的沃土, 理应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大学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在培养创业者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 成为创业者的摇篮, 这对于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毕业生, 使其走上社会后积极投身创业热潮, 由被动就业者转变为主动创业者,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且有利于社会创造新岗位, 这就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诚然, 创业教育勃兴的直接动因是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 但绝非仅为解决就业难题而开展创业教育。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创业与就业混为一谈, 凡谈创业, 必谈就业。从长远看,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不在于功利性地为学生毕业后创业作准备的教育, 而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从而为其毕业后创业 (含“内创业”) 奠定基础。创业教育是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绝不是高等教育中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临时性教学任务。开展创业教育, 既是大学应对就业难问题的被动选择, 更是大学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作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高校深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 开展创业教育, 不是解决就业难的权宜之计, 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10-5-7.

[2]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3]黄兆信等.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9) .

[4] (英)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新课程“热”下的“冷”思考 篇5

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就戴着神秘的面纱,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在对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几分惊喜,又有几分迷惘。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了师生间的民主,注意到了情境的创设,注意到了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注意到了动态生成„„课堂也似乎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听——学生在辩论争鸣,看——学生在自主探究„„这样的课堂不能说不生动,不热闹。但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对于“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数学课堂走入“时髦”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下面这些现象是本人在课堂中看到的或听到的,很值得深思,我把它记录下来。

现象1:一位教师在一年级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为了体现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始终笑眯眯地对着学生,课中,有的学生站着,有的学生钻到课桌底下,更有的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走动。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便“我、我、我”地把手举得老高,但真的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却不知所以然,甚至连老师提的什么问题都不知道。更搞笑的是,当老师叫学生看书时,“啪”的一声,一本书从第一桌学生的手里飞到了教室最后面听课老师的跟前。

现象2:一位教师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出示教材中的儿童公园的情境图,画面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在音乐中,教师提问:你从儿童公园中发现什么?由于农村孩子对儿童公园不熟悉,看到花花绿绿的图时,没有去关注数学问题,而是关心高架车那么高,人会不会掉下来。孩子是天真的,他们不能领会教师的意图,时间一分分过去,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不着边际,只有教师干着急。

现象3: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小树一起长”一课时,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次数达5次之多,而且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只能在一旁做看客。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结果是蜻蜓点水。因为活动次数多,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其中两次都是在学生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教师急踩刹车,进入下一环节,学生意犹未尽,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现象4:这是在低段常见的现象,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然后是“啪、啪、啪”训练有素的掌声,“你真棒”的夸奖声。整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评价学生成了格式化,也不管问题的难易,回答得是否精彩。

„„

通过这些现象,我对新课程倡导下课堂中的一些“得”与“失”进行了思考。

一、关注民主平等,莫失“井然有序”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应多一些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一理念的确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坐没坐姿,站没站相,别人讲话随意插嘴,更有甚者,在教室自由走动。面对这些秩序混乱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因害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敢管理,不敢批评。就像现象1中的老师,整堂课笑眯眯,当发现有位学生钻到课桌底下,仍问:“还有在桌子底下的学生吗?”果真还有两个。纪律的不好直接导致倾听能力的下降。课堂中学生不愿倾听,不善倾听,不会倾听。

要民主,还要不要纪律?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看似很活泼、很热闹,但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材编得好,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是课堂常规的教学,教学生怎样坐、立、举手、写字、读书,正确的姿势不但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更为创设一个整齐、有序的课堂作保证。我们要的课堂始终是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的。

二、关注情境创设,莫失“合情合理”

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俏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有的教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内容有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人为编造的谎言式情境;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因素,影响了新知的学习。情境引入是把“双仞剑”,选择不当就会产生牵强附会的现象,就像现象2中的儿童公园情境,因学生的不熟悉,而导致课堂流程的不畅。对于在农村孩子而言,赖蛤蟆几条腿的情境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创设情境要做到合情合理、适度实效。即新颖——既让人出乎意料,又觉得合情合理;简洁——不可绕大圈,既费时又不讨好;吸引人——既吸引学生,又吸引老师,只有这样,双方才会投入,才会互动。

三、关注合作讨论,莫失“静思默想”

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结果看,它有利于培养

学生合作共处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由于运用操作不当,使这种活生生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学习组织形式成为一种低效、高耗的表演形式。有的课堂教学轰轰烈烈,教学效果甚微,有的违背教学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它需要独立思考,静思默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合作学习。

合作活动时,教师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干。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那么小组活动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我个人认为,序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现象3中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摆设,在热闹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放任、随意与浮躁,是没有实效的。

四、关注自主探究,莫要“放手不管”

数学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等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于是,课堂中就有了许多的探究活动。在高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在探究,老师在干什么——正袖手旁观作看客呢。看似真的把学生的主动权发挥的淋漓尽致,殊不知,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漫无边际的毫无目标的胡思乱想,毫无意义,而且误导学生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在学生探索时,教师绝不能放手不管,因为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课堂也只是徒有其表的热闹。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中,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引领学生“风风火火闯九州”,有效地进行探究。同时,自主探索并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在提倡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把接受式以及其它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让课堂更扎实有效。

五、关注生活数学,莫要“本末倒置”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生活化”成了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有的不加选择,照搬生活场景;有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在这些课堂上,教师热衷于联系生活:课始创设生活情境,课中联系生活实际,课尾解决生活问题,整堂课,我们只见生活的“森林”,却不见数学的“树木”。,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也缺席了。

数学课堂的主角永远是“数学”,生活它只是知识借助的一个载体。我们要把数学的根留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分清“本”与“末”——生活是

“末”,知识才是“本”!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六、关注动态生成,莫要“牵强附会”

教学有它预成性的一面,但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智慧的头脑,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意外,遇到意外情况,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随机生成。新课标提倡“动态生成”,教师在实践中“因生成而精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给教师一个误导,认为课堂上只要有了生成,课堂教学必然会精彩。而事实并不尽然,有些数学课,教师也非常重视生成,但课堂教学并没有因此而“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为生成不当,牵强附会而使教学节外生枝。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袋中摸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长度的物体,1米、1分米的没问题,但教师叫学生摸出1厘米长度的吸管时,由于1厘米太短,袋子又大,学生怎么也摸不到,虽游戏很吸引学生,气氛也很热烈,但仅仅为摸出1厘米,花五六分钟的时间,值吗?我认为当教学出轨时,该把学生领回正道,还是该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否则亮点出不了,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致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七、关注课堂评价,莫要“虚张声势”

走进新课程下的课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赞美话语不绝于耳。老师与被赞美的学生脸上都挂着笑容,其他同学则以掌声加以赞许。这与传统教育的一味批评、指责学生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新课程提倡多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哪怕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绩,教师都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是说表扬多多益善,赞赏要有“度”,一节课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会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会使赞赏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所以表扬要真诚适度,而不应“虚张声势”,让学生在表扬中迷失自我。

教改热中冷思考 篇6

1.从学生的本性来说,很少有人喜欢考试

相反地,许多人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者,这一点我们有目共睹,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他们还欠着两代人的恩情,肩负着亲人和老师们的期望与重托,他们能不参与这种竞争吗?

2.从家长角度出发,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子女的成长

他们相信现代社会中,让孩子上大学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一生的愿望。为了能够让子女上大学,他们甘愿付出一切。难道能让家长们去承担这个责任?看到孩子们疲倦的眼神,他们也感到心痛,于心不忍。

3.从教师心理分析,他们也是被迫使然

“传道、授业、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可谁规定了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或升学率不高,就要扣工资呢?谁规定任课教师评奖评职称的主要条件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呢?有些人异口同声地责怪“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施加双重压力”,并作出主持正义状。其实教师和学生有着先天的紧密联系,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一个教师愿意让学生受苦。

4.学校校长又怎么说呢

有人曾坦言:“如果我不抓考试,我这个学校大概就不存在了。因为能否成为重点中学以及重点中学的排序,都要看学生的成绩。如果不抓考试,学生考试成绩就会下降,评估单位立刻就会认为你这个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下降,我还吃得消吗?”也有校长说:“有些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见,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家长、教师和校长都只是加重学生负担的被动执行者,而根源是由于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提倡素质教育成了全社会的一致呼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雷厉风行。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这种片面的教改也有失偏颇,尤其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讲,很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深思:

一、从学校教学条件看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导致教育差距的增大。尽管近几年国家大力投资援助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但面对广大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十分落后的局面,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改变。教师资源短缺、文化程度低,教学设备落后、器具器材少等等成为制约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从学生的自身素质看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在父母的宠爱下,大部分吃苦能力远不如外国孩子。况且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与国家利益,较为淡化个性作用,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我国传统教育的校园管理严格规范,尽管存在一定的弊病,但差生却受到学校与老师的重点关注。更何况儿童阶段主动学习的并不多,这种管理方式会使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获得有效教育,从小打下初级教育基础,自然显示出它存在的合理性。

三、从学生成长的环境看

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关键的一环。单从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分析,他们受到的家庭教育,最为有效的莫过于体验农活的脏与累了,因而激发他们“跳农门”的念头。而社会有效教育对这些孩子来说几乎为零,离开学校就等于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成长环境只有囿于学校教育。如果缩短和限制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则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由此可见,一定的课外作业和负担就显得很有必要。

四、从学生成才的动力与途径看

我国的考试制度有不足之处是事实,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总比凭门第、出身、金钱或凭有权者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取人要强的多。如果取消或弱化考试,就相应地会出现“非考试竞争”,这对广大贫困农村的学生而言岂不更残酷吗?何况,考试既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措施,又是教师掌握情况,改进教学,加强辅导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没有找到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之前,考试的作用不可抹杀。

素质教育应形成一个怎样的体系呢?我们还应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入手,对应试教育和学生负担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所谓的考试负担、作业负担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都应归结为竞争负担,而这种激烈的竞争源于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教育资源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竞争便不会停止,而且会愈演愈烈。从另一方面来看,教育的结果应有个标准来衡量,学校教育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量,那么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后,用人单位或雇主在用人之前就对他们进行更全面的测量,而这样做社会付出的代价就会大得多,学校所发的文凭就会变成对社会的欺骗。相应地就“减负”本身而言,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并不是一刀切的一减再减,甚至达到家庭作业为零。减负不是目的,而是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而服务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周期性比较长的工程,最终的结果要靠整个教育过程来决定,教育过程则需要正确的教育政策作指导。所以,教育改革的丝毫疏漏便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严重偏差,必须慎之又慎才能出台。

翻转课堂的冷思考 篇7

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妥帖。回顾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历,我目睹并亲自实践了一些由专家引进的国外“高端信息化实验”,每一次都有专家强调“这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实践,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但现实证明,这些当初被我们“趋之若鹜”的实验现在大部分皆已“烟消云散”,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所谓的“革命”也并没有出现。

面对国内中小学对翻转课堂实验“运动式”的跟风现象,一些知名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新一轮的“大跃进”和“教育浮夸”。作为一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实践探索多年的一线实践者和管理者,我认为,面对国外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具备理性的视角和批判性的精神,认清其本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思考和实践,进行理性推广。如果仅仅从表层上思考,形式上模仿,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去研究实践,这样的实验不会走得更远。

作为国内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第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我认同翻转课堂的理念。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认为,在中国要让翻转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实效,首先要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成效。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TPCK素养要求很高,即T-技术知识、P-教学法知识、C-学科内容知识、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因此,提升教师的TPCK能力是翻转课堂实验的首要任务。第二是专家结构。当前关注和推进翻转课堂实验的主要是教育技术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较少。教育技术专家在技术运用、教学环境构建,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优势,但在学科教学上明显不足。如果没有课程和学科教学专家参与研究与实践,翻转课堂实验将无法走远。第三是学生学习习惯。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国内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普遍不足。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才能顺利进行。第四是学习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重在可以轻松搜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数据分析对翻转课堂实施尤为关键。

“杀鸡给猴看”冷思考 篇8

每周星期三,学校组织听评课,一般要求所有老师都参加。上周三的那节研训活动课,我又照例到六年级听课。上课铃声响了,可我班绝大多数学生还在叽叽呱呱个不停。更气人的是,有些学生课前忙着讲话和玩耍,听到铃声又急匆匆奔向厕所。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看到此情形,不行,真该整顿一下班级的纪律了,再这样下去怎么了得?一定得杀一儆百一回!等听课完毕,我故意到教室后面转了一趟,然后观察学生的课间活动情况。上课铃响后,绝大多数学生迅速坐回座位,安静等待上课,还有三四个座位还空着。很快地,远处传来一阵咚咚的脚步声。我迅速把教室门“吱”的一声拉上了。教室里的学生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发问了:“老师,教室外还有人呢!”但一看我严肃的神色,马上知道我的用意了,几个调皮的甚至露出幸灾乐祸的神色。教室外的学生见门被拉上了,开始着急地喊报告,我不理睬他们,门外的人不明白,依旧喊。门里门外对峙了一两分钟后,我突然把门打开,伸手一指教室后边,“站好!”几个学生发现形势不对,灰溜溜地在教室后一字排开。“从明天起,你们几个包扫学校的后院,以后谁要是等到铃声响一阵子才进教室的,罚扫除。”

此后,课前纪律明显改善。我自以为是,很佩服自己的“心狠手辣”———当学生把老师的谆谆教导当作耳边风时,不妨来个学生意想不到的招式,出其不意,才能制胜。

“杀鸡给猴看”,我成功了,但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第二天,我早早到校,看看几个学生打扫的情况,出乎意料的是,一大部分学生都来帮忙把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静下心来冷思考,我感受到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必须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犹如父母亲就在身边的温暖。我这种惩罚,学生是体会不到“理解”的甘甜的,他们认为老师安排那么重的任务,三两个人是不会按时完成的,为了避免老师再生气,很多学生主动来帮忙。所以说“杀鸡给猴看”只是暂时管用,未必效果好。

爱心,不能满足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层次上,情感教育和塑造灵魂的工作要开拓新的领域和境界,使所教学生能适应新世纪,适应世界的竞争,给他们走向新世纪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六连增”后的冷思考 篇9

土地向种粮大户的适度集中、农业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升, 这无疑已成为下一步四川稳粮增收的重要砝码。

2011年, 四川粮食生产实现了“五连增”, 并以367亿kg的总产创历史新高。2012年, 四川省又迎来粮食生产“六连增”。四川是如何克服灾害频发的不利因素, 取得粮食丰收的?下一步粮食增产的潜力又在哪里?为此, 笔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旨在为下一步四川粮食的稳产高产探路。

转思路受灾地区“化险为夷”

2012年1月15日, 在成都金牛宾馆的一个小会议室里, 四川川南片区农业防旱减灾座谈会正在召开。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解决川南3个市8万hm2水稻等雨栽秧的困难。

从2011年夏天开始, 川南片区出现罕见的伏旱、秋旱、冬春三连旱。据测算, 川南3市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全省的19%和20%, 预计全省将有8万hm2左右水稻面临等雨栽秧。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川南3市成功“逆转”:共完成大春粮食面积76.99万hm2, 比2011增加0.77万hm2, 预计3市大春粮食增加15.2万t, 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了42.8%。

实现“逆转”何止川南旱区

2012年5月下旬以来, 四川部分农区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 接着多地又连续遭受大范围的暴雨洪涝, 病虫害也来势凶猛, 部分地区的稻瘟病一度呈现出偏重发生的态势。然而, 所有的受灾区域最终都“化险为夷”。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的思路, 2012年全省共落实晚秋粮食作物114.07万hm2, 比2011年增加12.8%, 其中洪涝灾区改种补充晚秋作物3.15万hm2;川南区域大抓再生稻, 蓄留面积达到32.87万hm2, 总产预计超过3.5亿kg, 实现了恢复性增产;病虫害疫区重大病虫害处置率高达95%以上, 全年共挽回农作物损失567.73万t。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一个趋势性的事实, 四川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正不断增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郭晓鸣的观点有数字为证:2008以来, 不包括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全省共争取中央和省各类农业投入564.02亿元, 比上一个五年 (2003~2007年) 增加477.12亿元。特别是2009年以来, 每年争取中央和省各类农业投入均突破百亿元, 2012年更是达到148.42亿元, 是2007年的3.2倍, 创下历史新高。

四川农业抗灾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硬件投入上的“强筋健骨”, 抗灾减灾应急机制的日益完善, 也成为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法宝”。以川南抗旱为例, 四川省在旱灾初显苗头之时就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抗旱减灾措施的紧急通知”, 随后召开了川南地区农业防旱减灾现场会, 并紧急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县 (乡) 一策, 对重点村制定了一村一策;省财政紧急下拨了3 100万元专项资金, 县级财政也落实抗旱资金8 215万元, 用于提水灌溉。“机制体制日益成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这是四川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明年只要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 冲刺‘七连增’大有希望。”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表示。

调结构向规模科技要产量

分析2012年的粮食生产, 一个数据值得关注:2012年广汉市整县推进的杂交中稻高产创建项目的13个万亩示范片每公顷产量达到9 838.5kg, 在2011年基础上每公顷提高118.5kg, 比全市水稻预计每公顷产量高1 093.5kg, 创造了全省6 666.67万hm2以上整体平均产量的最高纪录, 这对于耕地面积分散的四川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据统计, 四川人均耕地在全国位列第22位, 用占全国4.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6%的人口。除了灾害频发, 人均耕地不足和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不断增加也是摆在四川农业面前的一道坎。

然而, 这道“坎”在广汉市连山镇乌木村4社的种粮大户黄明水看来, 是危也是机。2012年, 他流转了耕地86.67多hm2, 一年下来, 抛去成本每公顷地净赚3 000~4 500元, 赚了30多万元。“农民种粮越种越有信心, 种得越多越有赚头。”谈起“种粮经”, 黄明水如是说。

文本拓展的冷思考 篇10

现象一:无度拓展, 喧宾夺主

一位教师执教《归园田居·其二》, 教师文学功底很厚, 修养很高, 名篇佳句, 随手拈来。用15分钟左右时间, 引导学生感知了诗歌的内容, 接着引入《归园田居·其三》, 又补充了大量陶渊明的资料, 又引入《五柳先生传》。一节课下来, 我不知教师带领学生是学习《归园田居》其二呢, 还是《五柳先生传》等内容?

反思:在课堂中适当引入背景材料、作者生平故事、相关主题的作品, 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延伸毕竟是一节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不能也不应该喧宾夺主。课堂可以生成, 我们也关注生成, 但无度的拓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成, 而是教师预设上的失败。拓展延伸岂能喧宾夺主, 无休止地把教学主题冲淡?

现象二:无序拓展, 得不偿失

一初中教师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 提供的拓展阅读是杜甫的诗作《登楼》《登岳阳楼》;另一高中老师教《登高》一诗时, 拓展的依然是《登楼》《登岳阳楼》, 而《登楼》《登岳阳楼》一般是在高三年级才要学的内容。更糟糕的是初中的阅读要求和高中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两首古诗, 分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领悟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样使得教学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

反思: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这其中因素很多, 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因此,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 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适度适量, 都有话可说。反之, 无序地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现象三:无效拓展, 游离文本

学习《相信未来》, 教师在带领学生粗浅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 便印发补充文本《热爱生命》进行阅读。学习《我的五样》, 教师在让学生快速找出毕淑敏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后, 便让学生自由交流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然后依次划去, 并简要叙述放弃的理由。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畅谈开去, 课堂热闹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反思:诚然, 这些拓展不能说一无是处, 但是这种淡化文本、脱离文本、冷落文本的拓展, 其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本是首要的教学资源, 真正有效地拓展应紧贴文本, 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原点, 让学生的思维伸向语言的深层、文本的深处, 让学生的语言在文本的土壤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鉴于上述例举的种种无度、无序、无效的拓展, 笔者认为, 该在拓展的热情之余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分清良莠, 择优慎用。课外学习资源应是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充和深化。一句话, 拓展与链接, 必须立足于文本。我们可以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 启发学生合理地发展文本的情节, 作超出文本的探索:或在空白处填补, 或在关节处拓展, 或在结尾处延伸。这样的拓展, 才是适度的、有序的、高效的;这样的课堂,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施展才华的场所。下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新课程理念下文本有效拓展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建构期待的拓展——用于新课导入处

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作铺垫, 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以便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 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获得相关基础。更主要的是, 这些或生动、或真实的材料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为学习新课增加了动力, 所以, 这类阅读可放在导入新课时。

二、突破难点的拓展——用于质疑问难处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差距时, 教师应不惜“笔墨”, 为突破难点而适当拓展, 让学生自主阅读,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 关键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机智在于, 通过适度的随机拓展, 既顺应了学情, 突破了难点, 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三、层层推进的拓展——用于中心语句处

一篇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有的起到提纲挈领、点明中心的作用, 有的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有的则是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我们应以这些中心语句为生发点, 进行有效拓展, 让语文课堂向着更深更精彩处生成发展。那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于一体的拓展不再是“由内到外”、“由此及彼”的单向延伸, 而是多维度、深层次、高效度的立体推进。它紧紧围绕文本, 紧紧围绕语文, 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地认识和更真切地体验。这样的拓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 日久天长, 日积月累, 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 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

四、震撼心灵的拓展——用于课堂高潮处

阅读活动是读者 (教师、学生) 与文本作者、编者视域整合的过程, 也是学生在“前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文本, 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于是文本便成了学生意义生成的主要凭借和信息来源。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篇幅简短, 文字简明, 耗时不多,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有效拓展, 非但没有喧宾夺主之嫌, 而且能收到绝佳的效果, 能成为精彩课堂的神来之笔。多位名师的课堂实录也印证了这一点。教师巧妙地设计对话, 让学生读透文本, 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与作者的视域整合, 课堂也因之高潮迭起。

五、丰满文本的拓展——用于文本空白处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 然而,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高度凝练的, 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 单靠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是难以充分理解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 努力让文本厚实起来, 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 扫清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文化障碍,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引桥。此外, 课本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 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教师能激活学生的课外储存作补充, 恰到好处地“补白”,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才会更加深入。

六、延伸学习的拓展——用于举一反三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 一篇课文即将学完, 当学生意犹未尽时,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学生的课外阅读世界应该是精彩的。教《江南的冬景》, 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向《故都的秋》;教苏洵的《六国论》, 可以把学生带向贾谊的《过秦论》;教《林黛玉进贾府》时, 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曹雪芹;教《京口北固亭怀古》后, 带学生走进辛弃疾……笔者觉得, 这样的拓展, 为学生架设了阅读的桥梁, 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后记:文本的拓展不是时尚的点缀, 不能为拓展而拓展, 为搜集而搜集。与所有的教学研究一样, 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同样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要讲求有序、适度、高效。所以, 在文本拓展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 近与远的关系 (宜近不宜远)

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 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 我们作何选择呢?随随便便信手拈来, 显然过于草率, 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认知水平、接受能力, 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拓展的对象, 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2. 深与浅的关系 (宜浅不宜深)

要让冷僻生涩、深奥繁琐的拓展远离语文课堂, 选择的拓展材料应该是简洁明了, 浅显易懂的。通过这些学生易理解、易接受的拓展文字阅读, 去感悟文本更深的内涵。

3. 多与少的关系 (宜少不宜多)

有些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 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 对学生来说, 学好课文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拓展阅读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 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这样的拓展就显得多余、无效了。所以, 我们要警惕课堂中过度的拓展。

4. 表与里的关系 (宜里不宜表)

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大, 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 要慧眼识真, 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例如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等等。我们不能只追求拓展形式的丰富, 应着重于拓展质的提升, 从而让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文本的拓展阅读, 其实是一种专题的阅读形式, 是一种有兴趣阅读, “大阅读”的实践。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抓住文本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 全面辐射, 巧妙拓展。我想,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必定会生机无限, 丰盈美丽!

参考文献

[1]薛法根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语文教学通讯.中学版》2010年第2期。

[3]周成平主编《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创”“投”火拼冷思考 篇11

创业者与投资人正由原来的同床异梦变成公开对抗。

俏江南与鼎晖互相谩骂,吴长江与赛富亚洲基金、高盛等对雷士照明控制权的争夺等等,正让逐利的资本在创业者眼中变得更加肮脏与冷酷。

“但这就是游戏规则,既然接受了资本,就得遵守游戏规则。”曾经接受过软银赛富投资,并和其共事四五年的的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永琪对记者这样说。

事实上,近几年屡屡出现的投资人与创业者的纷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只是,在经济环境大好、资本市场红火的假象下,很多矛盾就暂时遮盖。而经济一放缓,资本市场环境一恶化,纷争顿起。

创业者需要改变草莽本色

在国外,公司治理机制很健全,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董事会再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创业者也大都很尊重这个安排。创始人经常会被董事会炒掉鱿鱼,即使如乔布斯也是如此。在国内恰恰相反,创始人一般很强势,资本方有的时候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而且,在国内,坚持到最后的还是创业者,就像李宁、柳传志还会复出一样。所以投资人几乎肯定会和创业者相遇。

相遇的二者,由于出身与经历不一样决定了二者思考问题的角度、行事方式也不一样。

“鼎晖投资俏江南后,张兰和鼎晖之间的确颇多争吵,双方的冲突本质在于——做实业的和做金融的思路不一样。”业内人士表示,做实业要的是几个点的净利率,玩资本要的是翻倍甚至翻10倍的利润。

其实着急的还是创业者,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有的还是独生子,而对投资者来说,这只是其投资组合中的一个棋子。发声的基本都是创业者,投资者并不是那么急。

某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现在国内的一些企业正在面临着一些PE的“诱奸”,资本方通常许诺:你只要净利润过了1000万,我就可以给你包装上市。并且还承诺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这让一些头脑发热的创业者以为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但在签协议时,资本方又会设置对赌条款,或其他保护自己的条款,从而在以后的博弈中兵不血刃地占据上风。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资本市场热度下降,上市上不去,创业者开始着急,但由于签了协议,并且在协议中投资方设定了保护自己的条款,所以在最“受伤”的创业者口中“骗子”就代替了“贵人”。

在这次雷士照明的内斗事件中,京东商城的刘强东多次在微博上力挺吴长江,指责闫阎是骗子,这或许是了解内情的旁观者所作出的表示。据悉,京东商城当初引资时也曾和闫阎的软银赛富有过接触。

但和闫阎合作过四五年的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张永琪对这次的事件却有自己的看法,矛盾根源还是出在创业者身上居多,国内很多创业者虽然接受了投资者的钱,但依然不按规则出牌,还是按江湖规矩行事。

“吴长江是英雄,但也是个草莽英雄。这也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点,江湖义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很多事都在饭桌上谈成。”张永琪对记者表示,但这不符合现代企业的治理规则,也不符合资本制定的游戏规则,酒桌上谈生意以及与之相关的关联交易在资本市场是被禁止的。

记者看到,很多经销商都在支持吴长江回归,因为大家都觉得吴长江很仗义。张永琪对此表示,经销商主要是担心货款等问题,大家还是比较相信吴长江。

记者观察到,这次,闫阎给吴长江的回归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中就有要严格遵守董事会的决议,要处理好所有上市公司监管规则下不允许的关联交易。

“这其实不是建议,是董事会对内控提的要求。这也说明,雷士的创业者很不尊重投资者。”张永琪表示。

其实,张永琪在与软银赛富四五年的合作过程中,也因为诸多问题闹过矛盾,但回顾往事张永琪却表示,“人家坚持的还是有道理的。从我个人的角度看,闫阎还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投资人,并非一些人说的那样,为了私利乱找茬。”

其实,对软银赛富、高盛这些外资股东来说,如何保证雷士照明的盈利与风险控制才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只有现代化的管理、只有遵守董事会的决议,才是保证公司规范运营、确保盈利的前提。

项目高估值 为纠纷埋下伏笔

在更多的人看来,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的创业者决定了中国众多企业的兴衰成败,因为创业者通常都是从长远考虑,而资本方大都是短期的财务投资者。

张永琪对此也表示,国内的PE在企业内一般也就呆7年或以下,7年对PE来说,一般是个回报期。

记者观察到,PE一到中国确实变了味。他们大多是摘桃子者,等桃花开了,他们就下山了。他们不会像那些天使投资人要栽树苗、培土、施肥、锄草,经历漫长的苦心经营周期。他们精明、急功近利。

投资人为啥敢投一直亏损的京东,就是在买京东的影响力,它做到一定规模,具有了垄断地位,上市后后面肯定有人接盘。这就是PE的狡猾之处。

在一些创业者眼中更是这样,很多创业者认为,PE是来利用创业者企业赚钱的,所以,他们根本不是自己的朋友。

但可怕的是经济环境的恶化让一些企业发展变得慢了下来,这让一些追求成长性的资本很是不满。

“鼎晖和俏江南为啥起矛盾,关键是俏江南越来越丧失了成长性,食品安全隐患也被掀开了盖子,上市也上不去。所以鼎晖投资才会着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席顾问朱舫说。

关键是谁负责,这时就说不清了,鼎晖投资就像家长问没考好孩子一样会问:我给你投了那么多钱,你没给我个好成绩,你咋“学习”的?俏江南会说:我这么辛苦,没搞好,您还怪我,你除了给了点钱,也没给我“辅导”啊!

“俏江南对自己太自信了,对赌得太大了,搞得自己很被动。”张永琪对记者透露。记者多方打听获悉,在3年前鼎晖投资俏江南时,整体金额比较大,估值也比较高,鼎晖在合同中埋入了对自己极有利的一些保护性条款。

事实上,去年以来,俏江南一直在冲刺A股但上市未果,所以得转战香港上市,两个市场的平均行业市盈率是有差距的,那么,俏江南的估值是否会下降?如果是,鼎晖这单投资的盈利也可能大幅下降,甚至可能亏损;对于张兰来说,听鼎晖创投建议,向高管低价出让了部分股权,却还是不能在境内上市,她觉得她自己也亏了。

“但无论如何都要遵守规则。不要一生气,就说对方暗害自己,毕竟是你签的字,你没有资格说自己被暗算了。”张永琪表示。

现在热钱很多,好项目却很少,但即使是这样,PE也正变得冷静起来。

“现在的PE市场是个寡头市场,好多热钱都会集中在那几个好项目上,烂项目都没人投。”张永琪说。

但这样就直接推高了一些项目的估值,这也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了伏笔,前车之鉴俏江南就是这样。

零售业引进私募要小步慢走

其实最传统的超市业也在慢慢地接触资本,近年来,超市并购潮起,有的还引入了战略投资,如物美2009年就引入了美国TPG及弘毅投资等入股。

近期来看,零售也正成为创投私募争夺对象。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2012年7月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41起,披露金额案例数34笔,涉及金额12.93亿美元,平均投资金额3804万美元。7月份VC/PE投资共涉及16个一级行业,从案例数来看,互联网行业仍然毫无争议地以8笔投资夺得首位;连锁及零售业以5笔投资屈居第二。

从披露的投资金额来看,连锁及零售业一改前几个月不温不火的态势,以5笔约3.82亿美元的投资额位居首位,其中苏宁电器、桔子酒店和小南国均获得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融资,VC/PE机构对该行业快速复制和高速扩张的模式还是比较看好的。

热火朝天的投资热潮背后也需要冷思考。“在我看来,连锁业或零售业本来现金流就很充沛,没必要引入PE。”张永琪这样认为。

其实,上述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纷争也给连锁行业或零售业提了醒,不要对自己能发展多大太自信,不要一说就说自己要搞多少家店,自己值多少钱。

“即使要引入PE,也不要一下子卖很多股权,要控制在20%以下。即使要卖股权,也要分小步走,步子不要跨得太大。”张永琪对记者表示。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现在连锁业创业者确实越来越理性了,他们也慢慢地知道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投资者。

“热”竞聘应进行“冷”思考 篇12

1、不可否认竞聘给很多想作为的人带来了机会, 但它同时也给在位者带来了危机, 弄得管理者人心惶惶, 做事畏首畏尾, 瞻前顾后, 导致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性下降, 甚至出现了上级不愿意带下属, 不愿意帮助下属的现象, 并逐渐失去个人威信的现象, 破坏了国有企业的和谐团队文化, 使得企业的经营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

2、笔试可以考察员工的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 但对于评价管理人员的战略思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

3、民主投票时, 投票环节往往成了拉选票、走后门的过场, 竞聘也只能看上去很民主。有的专业化岗位是需要非常专业的考核标准的, 比方说一个公司审计部或稽核部的负责人就不适合公开竞聘。如果让他所工作的对象来评价他就很难公正了。稽核和审计要讲原则, 有时候会得罪人, 如果投票选举, 选出的审计负责人可能是个大好人, 但却达不到岗位要求。

4、一些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善于展示自己、却并不具备实干精神和真实胆识的人往往在竞聘中胜出, 十几分钟的竞聘宣讲似乎成了演讲比赛, 候选人是否具有煽动力和演讲能力成了评价的标准。也很难区分管理干部的实际技能。而一些不善表达的实干家却连连败北, 会诱发更多的应聘者舍弃真实绩效而去追求文凭、口才、虚假信息等外在表现, 产生“道德风险”, 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胜出者往往不能胜任自己争取到的岗位。

5、竞聘上岗一“竞”了之, 后续工作能否完善, 对落聘人员的安置是否妥善, 能否重视落聘人员的情绪感受及其个人发展情况。有的员工竞聘失败后被调至新的岗位, 由于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同时得不到相关的培训以及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落聘人员很容易自暴自弃, 安于现状, 不仅严重影响了员工的自信心与个人职业发展, 同时也让其他在职员工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和想法, 降低员工的忠诚度, 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6、学历优先, 考察选用干部首先考虑文凭, 看学历高低任用干部, 一味地去追求博士一类的人才, 一纸文凭就可横行天下, 其专业单一只是理论上有突出优势, 当然有极少数的博士悟性较高, 在短期内 (三年以上) 熟悉政工、技术、经济三方面工作, 大多数的高学历者必须补五年以上的基层管理课。有些干部只是学历高就被提拔到高层岗位上, 但由于业务流程都不熟悉, 怎么能够开展好工作。

7、评价者容易暗箱操作, 即竞聘者通过拉拢关系, 或者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达到所谓的内定人员的目的, 使得竞聘成了走过场, 竞聘过程的公平性很难得到保证, 难以完全让群众信服, 竞聘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竞聘上岗过程中, 评价委员会成员可能由于个人评价知识匮乏、评价技术不成熟、思想不端正、主观偏见等因素造成评价结果的误差, 因此使得竞聘结果出现隐形不公平和虚假的现象, 最终竞聘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听起来很甜, 做起来很难。

竞聘上岗虽然对增强企业用人的灵活性很有功效, 但对经营同样也具有较强的副作用, 而且, 由于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领导培养机制, 很难使企业持续获得优秀人才。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逐步用规范有序的领导选拔与培养机制所替代, 从而减少由于领导选拔对经营造成不必要的震荡。

良好的领导选拔与培养机制是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石, 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成长的有力支撑。当前, 应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解决“竞聘上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更加关注每个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着手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 在确保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员工的成长。从当前来说, 要使企业“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平稳过渡到科学规范的领导选拔与培养机制, 可从以下7个关键点着手:

1、人才精英从哪里来?目前有两条途径, 一是挖墙脚, 二是自己培养。常言道:骑着毛驴找毛驴, 三步之内必有芳草、扩大招聘视野也不可忽视灯下黑的问题。人才, 不只是隐在公司外面的, 内部也有很多的优秀的员工还有待于管理者去发现、去培养。然而, 一个稳字则体现了挖掘内部人才的难度, 一方面公司很少给他们机会, 另一方面也缺乏识人的得当方法。高学历的人才也必须经过政工、技术、经济三方面基层工作的历练、培养, 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 分别拿出这政工、技术、经济三方面具有建设性意见的基层工作报告, 至少也应该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方可选聘到上一级管理层中去, 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2、灯下黑不是没有人才, 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本土人才, 特别是复合性干部, 有过多种岗位工作经历 (政工、技术、经济三方面) 的干部他们都经过单位多年的培养获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公司投入人力资源成本所获得的成果, 也是刚从高等学府的年轻人不可比的。

多年来, 国企管理模式:政工、技术、经济三方面各行其职, 致使三层皮, 三条线地发展下来, 导致政工人才不懂技术与经济业务, 或技术人才不懂政工与经济业务, 经济人才又不懂其他两方面的业务, 从而使今天缺腿人才遍地都是, 复合人才少之又少的局面, 这就需要加强复合性人才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调配, 弥补另外两条腿, 对增强企业的活力, 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补课意识;盘活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从而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补课意识, 鼓励一大批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员工认同推进集团公司进一步改革。

3、规范竞聘上岗的实施机制。要对竞聘上岗的管理进一步规范, 适当控制竞聘上岗的频率和范围。各个公司要确保竞聘的周期不应该太短, 要有足够的稳定期, 让管理者有足够的时间在本岗位上作出个人业绩。而且, 要分阶段分批次地划分竞聘范围, 不要动辄进行地震式的“全员竞聘”, 因为“全员竞聘”容易对企业的整体运营产生不必要的影响。例如, 企业可以每一次对其中1/3的职能部门领导进行竞聘, 或者根据管理者的业绩, 把业绩较差管理者中1/3的岗位拿出来竞聘, 这样就可以减少每次竞聘都导致人心惶惶现象的发生。

4、倡导团队式竞争模式。以部门或组织绩效来考核干部的业绩。管理者的业绩要以本部门、本组织的业绩为主要衡量标准, 在竞聘中, 要把负责人的部门业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条件, 部门业绩优秀者才有竞聘上一级岗位的资格, 部门业绩较差者, 必须拿出自己的岗位参加竞聘。对于比较特殊的岗位, 只要部门业绩足够优秀, 该部门领导就应该有相应的继任权力, 从而享受“竞聘上岗”的“豁免权”。在竞聘中突出部门的业绩标准, 有利于公司培养以团队业绩为导向的管理文化, 促使管理者去关心下属, 协助下属, 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5、接班人培养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实践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锻炼人才, 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一方面, 企业要在适宜的领导力评价标准基础上建立提升管理者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 为管理者制订相应的领导力提升计划。另一方面, 企业要通过实践选拔人才。赛马而非相马是当前我国优秀企业普遍采取的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管理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去考察, 才能培养和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过去在人才选拔中, 也有“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 不通过“火炼”, 领导的能力很难让下属信服。此外, 针对有的领导担心下属“谋权篡位”而不愿意培养下级的现象, 公司可以作出部门领导人只有培养了“合格的接班人”之后, 才有资格参加上一级别岗位竞聘的规定。

6、确保资源投入。领导的选拔和培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需要有足够的资源保障。主要集中在岗位技能和基础管理培训等方面, 在领导力培训方面投入还略有不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领导培养计划, 另外开辟一块专门的领导力培训费用, 把培养优秀的领导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

7、例如选拔矿长的条件在采煤队、机电队、准备队必须历任过队长与书记, 在人财物各部门均有2到3年工作经历, 在每个部门工作后必须有建设性意见的工作报告, 从这些基础扎实的基层干部队伍里选拔出优秀的矿长。

总之, 领导的选拔和培养是当前公司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把它当做战略性工作来抓, 从建立科学的领导选拔和培养机制开始, 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并把企业的领导选拔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 最终把企业建成一个基业长青的“人才工厂”。

摘要:本文对企业竞聘上岗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具体思路办法, 主张通过多维的人才选拔培养, 把企业建成一个基业长青的“人才工厂”。

上一篇:古代政治文化下一篇:酒精性/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