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应用的冷思考

2024-08-21

多媒体应用的冷思考(精选7篇)

多媒体应用的冷思考 篇1

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 我们看到了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价值和优势, 具体表现在:第一, 用幻灯片集中展示作家介绍、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生字词及课堂练习, 更加完整, 清晰, 直观, 提高教学效率;第二, 补充相关音、视频文件, 有助于营造课堂氛围, 便于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疑难内容;第三, 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加生动、灵活地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等。

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字词的品读和运用的素养。而一些语文教师, 恰恰是忘记了这一根本宗旨, 简单化地加快课堂进度, “活跃”课堂气氛, 最终造成了课堂轻松、热闹, 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得不到明显提高。因此, 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 处理好多媒体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才可能发挥多媒体应用的价值, 才能真正实现向课堂要效率。笔者认为, 我们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最重要的是主次关系。我们要时刻把握语文教学是为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综合、推断、欣赏以及应用的能力, 所以, 教师不能让视频、画面过分侵占语文课堂甚至完全取代文本阅读。那样做就是本末倒置, 会让本来就更喜欢欣赏画面的学生对文字更加陌生、疏离甚至排斥。因此, 我们要以文本阅读、文本赏析为核心旨归, 以多媒体应用为辅助手段, 在学生无法突破的地方借助多媒体来启发诱导, 最终还是要实现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准确深刻的理解与欣赏, 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举例来说, 在学习某些小说文本时, 有的教师直接下载相关影视作品, 给学生播放了事, 可以说, 这样做的教学效果几乎为空白。其实让学生欣赏相关影视作品不是不可以, 但应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并组织学生发现、探讨原作与影视的区别, 这就是又一个层次的提高了。

其次, 要处理好学生看、说与读、写的关系。必须承认, 对学生而言, 看与说所获得的记忆与理解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读和写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关于作家介绍与写作背景, 一些教师只是用幻灯片展示一下, 学生甚至还来不及读完就闪过了。这里必须让学生读, 或单独或集体, 重点内容甚至要反复读。课堂练习, 有的教师也做成图片, 让学生口头解答, 这是远远不够的。字、词等基础知识, 包括一些主观题, 要让学生动手写出答案, 唯如此才可以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认真修正, 才可以获得练习的实效。写作训练, 也应该把学生的看和读、写结合起来, 展示例文时要让作者朗读, 让大家评议, 有条件的话还应让学生都动手在计算机上修改。

再者, 要把握好课堂活跃的合理的度。课堂并不是越热烈越活跃越好, 还是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训练目标科学把握。学习, 最根本的内容是学生的思考, 说和写, 是思考结果的展示和交流, 而且要不断推动思考的深化。然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恰当地使用背景音乐, 干扰了学生的思考, 再加上课堂讨论过快、过多, 表面上看课堂非常活跃, 实际上在热闹之中, 思维的舞蹈退场了, 领悟的快乐缺席了, 审美的愉悦削弱了, 道德的熏陶衰亡了, 诸多目标均未达成。究其根本, 还是教师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来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因此, 使用图片也好, 音乐也好, 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部分, 传统的阅读、质疑、思考、涵咏等手段依然有其重要价值, 对某些课堂而言甚至是主要手段。

最后, 我们仍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 不能用多媒体完全取代教师的读和写。作为语文教师, 提高自己的诵读与书法水平是绝对必要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严谨的板书都是不可或缺的。

多媒体应用的冷思考 篇2

一、不能用图形图像的直观展示代替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小课件的容量,便于运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来激发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图景是因人而异的,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二、不能以课件的演示取代师生情感的双向互动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若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硬件,交流就成了单向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了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制作多媒体的课件,要注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如音乐、朗读录音等。教学时,要关注课件运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

三、不能让边缘学科知识冲淡语文学科知识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教材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展示有关素材,以帮助或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中较为常见。所以语文教师在补充“边缘”知识时,要注意把握尺度,要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课文内容的关系,不能让补充的其他学科知识弱化了语文学科知识。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不能为了课堂氛围而忽视课堂容量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已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空空荡荡,收获不大。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而丧失了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问题就是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密度,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突出,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五、不能只重视课堂效果而忽略课外兴趣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能有助于课堂上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中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兴趣,甚至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种兴趣会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在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等。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育引导学生的。

总之,教师若能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处理好以上五个问题,就能扬长避短,克服多媒体教学自身的局限性,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整合,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整体效益,促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及运用。

多媒体应用的冷思考 篇3

1 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Multimedia Courseware),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通过集成工具软件进行合成,是针对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而开发设计的教学软件[1]。目前出现的多媒体课件类型主要有:演示型、自学型、练习型、模拟试验型、测试型和资料型。在主要的课件类型中,应用较多的是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设计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它支持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出现,强调的是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由教师控制,向学生展示。

2 多媒体课件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教师只要操纵鼠标,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多功能”课件便让人目不暇接,效果立竿见影。于是,很多老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甚至于把很多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搬上了屏幕。是否因此认定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概括分析。

2.1 未充分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应让多媒体教学既发挥其独特作用,又能与学生紧密结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课件应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重演示而轻教学过程。当前的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多媒体课件应用超越辅助手段,演示全过程代替常规教学的极端现象,教师变成了点鼠标敲键盘的放映员,重演示过程而忽视了思维培养过程和启发式教学。原本由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展开的思维活动,被直接展示的解题过程所取代,缩减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压抑了思维灵感的绽放[2]。第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显减少。有些教师只是强调“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上只是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知识,很少用眼睛和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总是忙于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不停地穿梭,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少了课堂上的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第三,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忽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所有的内容统一于课件当中,完全不考虑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就会剥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2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背离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能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永久的享受,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虽然,多媒体课件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限性,因而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同时,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容易受到已定型课件的影响,有意无意的围绕课件上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容易调动课堂气氛的激情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学”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课堂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计算机,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注视屏幕,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基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3 多媒体课件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在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课件制作流于形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可操作性不佳[3]。主要表现为:课件内容空洞,没有彰显课件内容丰富、直观性强的优势;课件结构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显得有点逻辑不清和杂乱无章;课件设计满足于感官刺激——刺激过度抑或与教学目标等有脱节之嫌。

3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改进策略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有准确的定位,不应该“反客为主”,是教师掌握多媒体而不是受多媒体工具的约束,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3.1 正确认识和定位多媒体课件

首先,坚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多媒体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教学不能以多媒体为准,要把主权还给教师、还给学生。多媒体课件只是可选择的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而已,倘若在上课时由于外在原因的发生,使本来准备好的课件难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一样管用。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最后,不要硬性规定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必有指标。教师过分关注多媒体技术运用,而忽视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学生获得和迁移转化知识的能力,并非教师通过多媒体输出教学信息的数量。所以,与其做这样一个硬性的规定,不如让教学效果来决定该选择何种教学方法。

3.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编制课件脚本

编写脚本是多媒体课件中至为重要的环节,这是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基石[2]。加强多媒体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和有关素材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选择突出主题的典型素材,主体思想是脚本设计的出发点,为此而选用的素材要新颖,既吻合教学内容又不落俗套,能够准确有力地揭示脚本的主题。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课程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多媒体在表现预设内容上的形、声、色等方面的长处,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课程序。

3.3 巧妙整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手段,二者应是互相对应、互相支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与传统手段相结合,在重点问题或需要解释、强调的知识上,应该采用板书的形式。适时设置一些学生活动,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避免多媒体教学形式上的呆板僵化,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课件优越性,结合传统讲法教师对课堂节奏的灵活调控性,尝试着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看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也要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应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巧用多媒体工具。

3.4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多媒体应该是在延续传统教学优势基础上的延伸,应该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声音交流,也要有肢体语言及目光交流。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应当是教师与每个学生互动,同时学生之间也进行互动,即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相结合,整个教学应人性化。人本主义的课件设计更注重人的需求,注重人与课件的关系,注重人在课件中的地位。认为课件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相反,它的应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营造了和谐、宽松、愉快、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促进了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以开放为本位的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保持一个良好状态。

4 结语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已显现出了强劲的活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教学思想、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坚信它的前途将一片光明。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还是要冷静的科学的合理的加以应用,要以实际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它的优势,把教学内容很好地表达出来,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热度甚高,但是,并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加以概括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陈明远.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网络教学策略[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5):277-279.

[2]潘明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J].职业与教育,2009(11):51-53.

[3]蔡伟伟,张红.从多媒体教学谈教学基本功[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40-241.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热的冷思考 篇4

目前, 全国自上而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深入课堂, 运用多媒体似乎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公开课、观摩课或优质课评选, 多媒体教学更是重要的量化指标, 好像多媒体的使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 不使用就好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不算一堂成功的优质课。

毋庸置疑,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有着显著的优势:“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不仅可以代替板书演示, 节省课时, 增大信息传递量, 更易揭示重点, 剖析难点, 展示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而其强大的交互性, 又使演示可自由控制时间, 画面可以停留、重复, 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诚然,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 是科学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成果, 多媒体如果用得好, 的确可以让语文课大放光彩。笔者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 一位教师在执教《安塞腰鼓》时, 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媒体。上课伊始, 切入安塞腰鼓大型表演的一段录像, 那震耳欲聋的鼓声, 那热情激荡的场面, 让从未见过这阵势的同学们特别兴奋。接着, 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更是震撼了同学们的心, 使他们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在听读后即刻带着不可遏制的朗读冲动大声朗读起来, 激情四溢……从而自主地去感悟文中的语言美、风情美、力量美、精神美……这和我在不久前在“简陋”的课堂上讲这篇课文, 限于条件但又为了营造氛围, 只得让学生在朗读时拍桌子来“配音”, 虽有些效果, 但比之于多媒体差之远矣。还是多媒体好啊!

然而, 是不是因为多媒体好, 就可以随意滥用或课课必用呢?笔者认为未必。现在, 一堂堂精心包装、千谈百练的公开课上, 你方唱罢我登场, 你来段相声, 我放部动画片片段;你设计了漂亮的美术字, 我制作了精美的Flash;你放首优美的流行歌, 我播段热烈的现代舞……同学们只看得眼花缭乱, 兴奋得面红耳赤。真让人不由感叹: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 教学任务完成了多少呢?学生得到了多少呢?

笔者无意否定或拒绝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只觉得这些“精彩”的表演, 如果一味地只是为了讨好评委和观众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旨的话, 那只是在作秀, 而无益于真正的语文教学。我认为, 在语文课上, 多媒体的使用应当恰到好处, 用得其所, 用得尽量小而精,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足矣。理由如下:

(一) 语文科目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过多的滥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在学生学习自然、生物、理化等自然科学时, 由于这些科目抽象性比较强、科学理论高度比较深, 为了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讲课时较多地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 效果会很好。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 语文应当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

(二)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及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阅读、积累、思考而逐步形成的, 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只是一时辅助而已。有人说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我觉得不免有些夸大其词。比如有人举例说, 进行“写某个小动物”的作文教学时, 播放“某个小动物”的录像, 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觉得有些牵强, 录像再逼真, 能取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观察、切身感受么?录像只是短暂、有限的画面, 能代替长时间、分时段的细致观察、比较和描摹么?而且, 有了课堂上“看电视”的方便, 学生还能养成平时留意周围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么?再比如说想象力的培养, 一幅“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画面摆在那儿, 学生只顾“欣赏”美图, 目光、情感和想象都框定在这张机械造作的画上, 如何再从优美的文学语言中再创造、再想象、再感知《荷塘月色》中美的魅力呢?这些精美的画面到底是培养了想象力, 还是抹杀了想象力?

(三) 学语文说到底是学语言, 而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在语言中学语言。和学游泳必须要下水是一个道理, 所以, 不管科技如何发展, 课程如何改革, 语文学习必须牢牢抓住语言学习的规律去进行, 仍要注重多读、多写、多积累以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 语文课上不可舍本逐末, 不可让过多的课件占用了大量的学语言的宝贵时间。

多媒体热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冷思考 篇5

关键词:多媒体,外语教学,优势,弊端,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照数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根据需要配上声音,通过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它只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

二、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概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深入研究语言以及语言习得,行为主义、交际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相继影响外语教学,产生出不同的教学流。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慢慢普及为新的教学流派在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除纸质教材之外,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也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为广大师生了极大便利。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发展,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因而在讨论多媒体外语教学时,不仅要看到这一概念的内涵,更要关注它的外延。多媒体外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理解,或者等同为机辅外语教学也并不奇怪,因为从本质上看,多媒体外语教学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整合为统一的信号,通过同一终端提供给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认为,狭义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交互性为特征的计算机外语教学。这既是我们考察、讨论多媒体外语教学发展轨迹的立足点,也是我们进行科研采样的根本出发点。

三、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提高课堂效率,充实课堂内容

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省去大量板书的时间,用以扩充知识量,增加学生口语的练习,而且利用适当的课件进行授课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2.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生训练机会

外语教学讲究听力和口语训练。通常都是老师讲,学生听,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构成的辅助学习系统,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学习系统可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学习者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得到详细的教学内容。

3.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外语教学需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充实新内容,反映时代生活。外语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充。多媒体成为教师获取知识信息最得心应手的工具。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信息访问,可以收集到最新最好的图文并茂的教材,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对教材很方便地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对学生也可以根据其掌握的程度调整进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通过互联网扑捉到最新资料,从而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教材中有大量的外来素材,其中名人故事及名著都有大量的声像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材料有机地揉合到课件中去,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有的老师没有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多媒体电脑,整堂课都由电脑来完成。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而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四、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辅助工具迅速地渗透到教学领域。但如果任意拔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此就语英语教学领域中的多媒体热作一些冷静思考,即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误用。

1.以辅代主,忽视文本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过程中许多无法涉及到的东西,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一些老师甚至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挖空心思地设计好了掌声与叹息声,且不说其呆板性与机械性,仅就其简单重复性而言,也许就会引起一些有思想的学生的反感,有些老师上课时,就是纯粹的放PPT,读PPT,学生只是一味的盯着屏幕看,等到下课,学生们相互交流时,根本不知道上课学了些什么东西。时间一长,逃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学生会觉得课上的太枯燥无味了。

2.束缚学生思维和想象

在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夜莺与玫瑰”中,有的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夜莺的图片,接着又展示了一幅玫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以求理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文章中的深意岂是一幅简单的图画所能言尽的?其中蕴含的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又如何能从一幅画中简单地体现呢?所以,这时用插图,不仅是多余的,还摧残学生的想象力。再者,多媒体课件里那些动听的音乐,好看的画面,往往成了最抢眼、最热闹的东西,使学生忽略了学习最根本的东西—思考,这些都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看得多,听得少,想得更少。

3.束缚教师能力的发展

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对教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无形之中容易受到多媒体的干扰。他们再也不用动脑精心备课了,直接在网上下载好别人备好的课程资源,长此以往,他们的教学能力会下降。有些教师甚至利用这个舞台展示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话题,播放一些自己喜欢的视频,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教师也是如此。

五、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运用中走出误区”、避免“弊端”的对策

1.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多媒体外语教学”这一汉语词组中,“外语教学”是中心词,“多媒体”是修饰词,主次不能颠倒,其定位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服务于外语教学[1]。在外语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只能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一层面上,它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只要涉及到外语课堂教学,就不能排除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教师仍需扮演启发、诱导和点拨的角色。根据外语教学原则,其实质是交际,交际的主体是人[2]。教学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不是我教你学,而是双方交流;教学效果,不决定于教,也不决定于学,而是教学双方互动的结果[3]。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我们应该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的时候,我们讲解那些相对高难度的知识。

2.注重多媒体与课本的衔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在于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主,我们把课文中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做成课件,充分考虑课本与课件的衔接。提醒学生此部分内容与课本有关,让学生提前熟悉了解课本,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英语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规律设计出能积极调动学生兴趣,创造高效融洽和谐的语文课堂,真正让师生享受有语文气息和乐趣的课堂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3.增加教师交流和进修的机会

如今,许多年轻老师缺少教学经验,还有,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对课件比较依赖。在外语教学领域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是有限的。首先,应该增加青年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让他们多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其次,应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使教师能能够熟练操作驾驭计算机。如果教师对因特网很熟悉的话,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查找课堂所需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六、结束语

新媒体广告:盛装入宴时的冷思考 篇6

一、我国新媒体广告市场的发展现状

1. 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 广告产品快速升级, 销售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中的龙头老大, 已连续8年保持高速增长。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统计,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自2001年便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其年增长率最高超过100%, 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 而其市场规模在整个广告市场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艾瑞市场咨询的数据预测, 到2010年, 中国互联网广告占整体广告市场的比重将接近美国, 达到10.5%。

2. 商务楼宇液晶电视深度渗透, 有效到达都市高收入人群

尼尔森媒介研究所的调查发现, 喜欢楼宇液晶电视作为广告媒体的人数百分比相当高, 以北京为例, 高达66.5%的目标人群喜爱楼宇液晶广告。毫无疑问, 楼宇液晶电视在广告产业中拥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它从受众定位到整个广告的传播渠道, 为传统媒体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3. LED开拓了户外媒体新领域

在繁华的城市商业区, LED彩屏媒体以与众不同的传播介质和地理位置, 丰富的色彩, 生动的表现力, 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在众多户外媒体广告中, 其到达率仅次于户外大牌。设置于城市时尚地段的彩屏LED广告摆脱了单一无声的静止画面, 避免了审美疲劳, 与行人停留、浏览习惯相吻合, 从而使其接触率和留意度大增。

4. 手机媒体载体优势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的手机拥有量已雄踞世界第一。手机集多媒体、移动性、随身性、私密性、交互性、定向传播、定向记录、即时反馈等特色于一身,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媒体。

二、多媒体广告存在的种种问题

1. 违规广告屡禁不绝

早在2005年, 国务院就开展虚假违法广告的专项整治, 其后,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均多次发出通知, 部署整治违法违规广告工作。然而, 一些违规、虚假广告仍时时见诸网络等新媒体。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广告市场整治力度加大之时, 此类广告纷纷向网络“转移”, 有时甚至是“整建制”转移, 网络成了违法违规广告的藏污纳垢之处。

2. 网络欺诈, 诚信缺失

互联网的虚拟特性, 在给网民带来极大自由的同时, 也增加了网上商业活动和建立互联网信用环境的难度。在网络中, 不仅存在大量过时信息和冗余信息造成的“失信”, 大量故意散播的虚假欺诈信息也成为网络一大公害。一些虚假信息发布者, 利用法律和监管漏洞, 通过虚假欺诈信息不正当牟利, 设置消费陷阱, 蒙骗消费者。如果网络信用体系得不到完善, 传统产业中因失信带来的损失将在互联网产业中重演。

3. 粗制滥造, 缺乏创新

浏览当今商业楼宇中的液晶电视和繁华地段的LED彩屏, 制作精良的广告固然不少, 但是粗制滥造、不合国情、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把消费者当作懵懂受众的广告也比比皆是。有的让奢侈品抢占屏面, 搭建奢侈品消费的虚拟世界;有的拾人牙慧, 了无新意, 让受众厌烦。

4. 垃圾短信泛滥成灾

手机短信从其“出生”的短短几年中, 已发展到今天日均8亿多条的天文数字。在这浩如烟海的手机短信中, 夹杂着大量毫无价值的垃圾短信, 这类让接受者十分反感的垃圾短信影响了手机广告的正常发展。

新媒体广告在中国方兴未艾, 其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是在所难免。在应对全球性金融风暴、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积极正确引导消费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做好各类媒体的广告宣传, 立足于“政府主导、立法先行、行业自律、统筹实施”的思路, 加强对新媒体广告的引导、规范和监管。

多媒体应用的冷思考 篇7

1 当代媒介环境概述

1.1 新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是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出现、发展、创新而出现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新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因此必然会逐步淘汰旧事物。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着绝对的市场统治力和影响力。据《2015中国传媒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1年,报纸电视占据了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31%,互联网业务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2%,几乎占据了传媒产业的半壁江山。

1.2 媒介融合趋势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媒介融合中,视网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即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互动融合,既覆盖了物理层面,又覆盖了业务层面。媒介进行融合发展,必然会对电视这一媒介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5)》显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展经营空间,探索出一条“T2O”(电视到网络)的多元盈利模式。视听新媒体各业态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约378.4亿元,同比增长48.8%。

2 民生新闻热背后存在的问题

2.1 民生新闻监督职能化

人民群众通常希望借助媒体的舆论监督力来实现自身问题的解决,民生新闻便是一个重要渠道。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开设的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微信微博等平台获得媒体的帮助,但是如今的媒体为显示自身的亲和力却过度介入民间纠纷,甚至出现曝光个人隐私和干预司法等现象,使得民生新闻出现碎片化、断裂化和表浮华的特点,严重背离新闻客观、公正和中立的原则,并严重损害了新闻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2.2 民生新闻泛娱乐化

尽管民生新闻非常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但作为媒体从业者对民生新闻的尺度也应有一定的把握。而现今部分媒体为迎合受众,常常报道一些格调低俗、内容离奇和逗乐寻趣的内容,以实现媒体自身的高收视率、高收听率、高阅读率。媒体过度的娱乐化严重损害了新闻的严肃性,降低了民生新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可信度。此外,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2.3 民生新闻低俗化

以往,普通民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事是绝不可能登上新闻报道的,但是如今,民生新闻节目却为普通的民众提供了表达诉求的平台。虽然通俗化和平民化不能够意味着低俗化,但是若民生新闻节目每天仅仅是谈论街谈巷议、邻里纠纷等,事件和题材都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广大受众认为节目低俗,不愿继续关注该类型的民生节目。

3 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

3.1 民生新闻内容要本土化

民生新闻应做到本土化,以平民的视角来将民生新闻办好。民生新闻应以当地受众为主体,在受众区域内进行广泛告知、传递、沟通。民生新闻在内容上一定要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生存空间等,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内容。让老百姓能够通过新闻表达其喜怒哀乐等,体现民生新闻的人本观念和人道主义。尤其要重视百姓的医疗卫生、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和工作就业等方面。同时,民生新闻还必须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进行宣传报道,真正将老百姓的声音表达出来。此外,民生新闻的内容还应具备一定的地域性,以当地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将时政、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融入报道内容中。

3.2 新闻报道形式要平民化

民生新闻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平民百姓,因此在报道的形式上应该与庄重严肃的时政类新闻有较大的区别。努力让普通百姓看得懂,读的懂,并乐于参与。特别是那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民生新闻更应该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报道,使百姓易于接受和理解,比如节目主持人的语音要明快活泼,有亲和力,有时甚至可以使用一些本地的方言土语来增强民生新闻的可视性和可读性。此外,在民生新闻节目的编排上要力求短小、精悍,不拖沓,不做作。新闻报道形式的平民化,才能够更好地服务老百姓,贴近最现实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3.3 质量与深度相结合

民生新闻不应仅仅局限于生活琐事,还应对一些严肃性的话题进行探究报道,如公共责任、社会道德等。通过报道这些严肃性的话题,树立一种典型,引发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多数新闻的内容日渐趋于庸俗化和娱乐化,这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民生新闻应独树一帜,要以新闻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和捕捉老百姓和故事,关注民生新闻质量的同时,还要重视民生新闻的深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只有做到质量和深度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将民生内容进行完整的展示,使所报道的内容不仅具有可视性、立体感,还具有厚度和真实性。

3.4 创新与价值相糅合

民生新闻要想从众多的新闻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青睐,便必须进行创新。民生新闻可以在内容、表现形式和文稿写作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增强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可视性。民生新闻在内容方面应以平等的视角进行报道,以老百姓的心态和视角进行问题的观察、思考,以平等的姿态关注弱势群体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发现生活之美。民生新闻在表现形式方面应加入播报的灵活性和编排的多元化,摒弃以往照稿念读的模式,而是以说的方式进行播报,甚至可以运用地方方言进行民生新闻的播报,增加当地百姓的亲切感。

3.5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辩证否定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肯定、又否定。因此,民生新闻的发展也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系、发展和融合,民生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也应更多地利用新媒体,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以实现民生新闻更好的发展。如今,尽管报纸电视仍属于传统主流媒体,普通老百姓仍然通过报纸电视来获取信息和了解新闻,而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因此,民生新闻应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保留传统媒体实现民生新闻影响力的同时,通过新媒体进一步丰富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4 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发展存在有利之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解决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真正实现民生新闻健康发展,民生新闻的内容应做到本土化,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要做到平民化,民生新闻应坚持质量与深度相结合,民生新闻应实现创新与价值相糅合,民生新闻还应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二者相融合。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真正实现我国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新闻行业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缪晶.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民生新闻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15(1):56,58.

[2]孙锦丽.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9).

上一篇:智能化自动生成技术下一篇:非球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