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共10篇)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或是使用都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认识和课件运用误区分析,对其不足和对策做了客观阐述和说明,以期望多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 者:张廷鑫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广元师范学校,四川广元,628017 刊 名:丝绸之路 英文刊名:SILK ROAD 年,卷(期):20xx ”"(8) 分类号:G632.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技术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 篇2
1. 文字使用过多, 从照本宣科发展为照“屏”宣科
部分教师简单地了解多媒体课件的功能, 把显示屏当作黑板, 把板书内容照搬到显示屏, 使多媒体课件充当了电子粉笔的角色。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习惯把教学内容机械地拷贝到课件上, 甚至极少数教师直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word文本, 此种做法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因为“所谓多媒体课件, 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 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1]多媒体课件中文字使用过多, 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 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吸收, 心理学实验表明, 单一感官对知识的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2. 过分依赖多媒体, 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手段
对于文科教学来说,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涉及黑板和粉笔。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到部分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时, 几乎不板书, 造成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脱节。虽说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生动丰富的特点, 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黑板的主板书往往是对教学要点的凸显和知识脉络的呈现, 学生通过观看主板书就能对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另一方面, 副板书具有随写随擦的特点, 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又有利于增加或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因此, 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利弊, 二者均不可偏废。
3. 多媒体素材运用不当, 难以发挥凸显主题的作用
多媒体素材运用不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多媒体素材运用较为单一, 难以体现多媒体“多”的特点。有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要么全屏都是文字展示, 要么在以文字展示的基础上加入零星的插图, 未能较好地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 自然也就难以呈现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多媒体素材运用不规范, 表现有二:其一, 为了从数量上突出多媒体“多”的特点, 生硬地把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杂乱无章地糅合在一起, 既冲淡了主题, 又显得华而不实;其二, 使用的不同类型的多媒体元素要么与主题格格不入, 要么未经过必要的剪辑和处理, 从而降低了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4. 教师讲授速度过快, 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教师一边讲授, 一边板书, 学生一边听讲, 一边做笔记。教师“讲”的速度与学生“听”的速度相差无几, 教师板书的速度与学生做笔记的速度大体相当, 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上课节奏是合拍的。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授教学内容, 一边播放课件, 学生则一边听讲, 一边做笔记。据调查, 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包含的信息量大, 而且大多是照“屏”宣科, 加之授课语速较快, 使得学生要么埋头做笔记, 无暇顾及教师讲授的内容, 要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但没有时间做笔记。不论是哪种情形都会顾此失彼, 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提高大理大学文科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水平的策略
1. 把握文科教学特点, 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文科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 具备必要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因此, “高校文科教学应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高校文科多媒体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键盘输入代替粉笔, 用显示屏代替黑板, 否则就失去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意义。大理大学文科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多媒体课件的实质、内涵及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目前, 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到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Authorware、Flash、3DMAX等。对于文科教师来说, 熟练掌握Photoshop技术就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的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技能培训, 举办多媒体课件大赛, 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文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 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2. 做到“新”“旧”并举, 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 缩短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理性知识的理解过程, 增加教学信息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教学手段。“白+黑”传统教学手段的即时性、灵活性、即擦性等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主要的教学内容, 并运用文、图、声、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单调的内容丰富化, 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一个质的突破;另一方面, 通过传统主副板书的合理运用和恰当配合, 能够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化解教学难点, 而且能够适当调节教学进程, 从而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3. 合理运用多媒体素材, 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合理运用多媒体素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尽可能体现多媒体“多”的特点。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展示教学内容, 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多重刺激来加强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 在保证“量”的基础上注重“质”的提高, 即科学有效运用多媒体素材:首先, 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必须为突出教学主题服务。其次, 不同的多媒体元素的组合必须是一致的、和谐的, 不能出现杂乱无章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情况。最后, 掌握基本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否则有效运用多媒体素材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4. 控制好讲授速度, 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学进度
由于部分课程的学时被压缩, 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往往用较快的速度教授较多的课件内容, 使得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么遗漏部分知识点, 要么对教学内容囫囵吞枣, 要么埋头做笔记而不知教师所云, 如此一来,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课件制作以简洁精炼为原则, 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宜过多。其次, 教授内容应以重难点为主, 尽量做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最后, 选择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作为有益补充, 例如, 让学生通过课后自学的方式处理部分非重难点教学内容, 部分内容以网络教学和微课教学的方式呈现, 使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重复点击学习相关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杨蕾.浅谈高校课堂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误区[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4 (01) .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 篇3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中学历史教学的经历,来谈谈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选材不够合理
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现阶段只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片面理解、夸大其功能。许多一目了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其他媒体可以简单、快捷地让学生来掌握的知识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粗糙,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归纳、综合,地图也不做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与挂图,还颇为自得。这种课件发挥不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就成了摆设,价值不大。
【对策】教师应纠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才算得上是现代化教学法”的错误观念。如果生搬硬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本无必要的课堂教学也非用不可,其结果一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宜演示、演示不清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是多媒体教学的精华所在。
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中,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教材在75页有一张反映“美国独立战争形势”的插图,插图下面也没有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描述,而且插图是静止的,无法体现战争的过程。实际上关于“独立战争形势”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不是教材的重点,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采用简短影片资料介绍或者动画设置插图的方式来还原战争过程,让学生轻松了解。
2 内容拖沓繁冗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不仅课件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大量的信息。但是,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课件的信息量,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甚至一些跟课件本身并无关系的材料统统搬上课件,致使课件拖沓冗长,内容纷繁复杂。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而学生也变成接受信息的容器。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无法把握课件所表现的实质问题,注意力分散,达不到应有效果。
【对策】历史教材面广量大,内容分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要将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化繁为简,将不易理解的历史事件化难为易。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使用课件时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恰当地、合理地使用文字、图像等素材,切忌“拎到篮里就是菜”的思想。
3 畫面过于花俏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来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但是许多教师在制作使用课件时不知不觉将课件做得华而不实。
1)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搭配不够合理,界面不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有些课件没有很好地处理画面颜色,强烈刺激学生的视觉,不仅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2)动画不够流畅,且运动对象太多。有的教师喜欢在文本上贴一些会动的东西,如飞翔的鸟、摇摆的铃铛、跳动的笔等,这些动画用多了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配音不恰当,音色生硬。有些课件片面追求音响效果,设置大量的声音,这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课件制作者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和所谓的动感效果,使得学生只顾猎取新奇的事物,分散了注意力,达不到应有效果。
【对策】课件制作应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除了课件本身内容应简洁、扼要之外,课件表现形式应力求美观大方,屏幕可读性强,恰当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使之符合学生的视觉、听觉心理。
比如在制作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课件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播一些战争片段,再加以解说,这样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了解。但这些内容应该是作为一种辅助资料穿插在里面,而不是作为主体。一些教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头到尾都是战争的硝烟,幻灯切换时冷不丁冒出一些机关枪声和炮弹声,画面上显示的每一条行军路线一齐闪着亮点,并都发着“嘟嘟嘟”的声音,画面的四角还设置了各种动画。这样的课件强烈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眼花缭乱,反而干扰学生的感知。
4 忽视学生主体
多媒体历史教学在现阶段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运用多媒体可以快速呈现大量信息,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剥夺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最终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从而对教材内容产生疑问,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
【对策】教师不能把课件当成电影,一放到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比如,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中,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的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其内容相当丰富。书上列举了几位航海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展示各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教师也容易把做课件的精力都集中于航海家和航行路线上。但是,许多学生会对如下问题比较感兴趣并产生疑问:1)各个航海家的家庭背景;2)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背景(原因、客观条件等);3)哥伦布、迪亚士为什么没有到达东方;4)开辟新航路后对当地居民带来哪些影响;5)航海家回国内后对本国产生哪些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使用课件时可以适当安排这些问题在里面,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 篇4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正成为越来越多教师心中的“宠儿”。多媒体技术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新气象,但有利必有弊,如果使用不当,它同样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正是试着论述思想政治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及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打破了过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此,许多学科老师都积极地投入到多媒体研究和应用当中,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多媒体应用水平高低甚至已成了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杆。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优点,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重形式轻内容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而笔者在参加一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发现,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形式和手段上的丰富多彩,在课堂上动用了一切能利用的多媒体手段,用电脑不停地玩着花
样,一会是彩色的背景,一会又是立体的文字,再加上美妙的音乐、动漫设计等,真称得上是“视觉的盛宴”,学生们也是瞪大眼睛饶有兴致的观看着屏幕,但往往整堂课听下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并不多。究其原因恐怕在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上,只注重了外表,却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新颖的一节课,实际上反而因为多媒体手段的过多介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2.主辅不分
这应该是思想政治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出现后,带来最多的问题。由于多媒体“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全盘代替传统教学方式,造成主辅不分、多媒体“独霸课堂”等局面。其实,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思想政治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元化的,这些思维单靠视听是不能解决的,要靠学生多动脑筋才能培养。如果长期依赖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
3.信息量过多
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由于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效率,误认为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越大,课堂效率也越高。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受时间限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有的教师一堂课容量甚至相当于以前两三节课的容量,上课频率加快,使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4.互动缺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归纳小结,都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机械显示,教师无形中成了“放映员”的角色,学生只能被电脑牵着走,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与互动。如前一段时间听一名老师上《报得三春晖》这节课,应该说这个话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让他们自由联想,从他们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表达见解,老师再加以启发引导,但这名老师在台上更多的只是手按鼠标一路点来,白白错失了与学生互动、交流情感的好机会。
二、增强多媒体教学实效的几点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三大原则:
(一)处理好两种关系
1.正确看待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
应该来说,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确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排斥,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黑板加粉笔可以随写随看,重现力强,有利于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板书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特别是一些诸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互动、学生易掌握所学知识的良好效果。这些效果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因此,推行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学,不能完全抛开传统教学,而应借鉴其可取之处,使思想政治的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能够完美的结合。
2.摆正好师生间的关系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不应再是传统的知识的灌输,或者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应在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上多下功夫。
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组织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节奏的控制上,特别要参与学生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应用多媒体时,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调节教学内容、节奏和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它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不能替代学生的
学习活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语言活动,增加师生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将师生关系转换为人机关系。
(二)把握住三大原则 1.适度原则
凡事都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种调动多种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从理论上讲,媒体应用越多,其所要表现的内容就越丰富,其效果就越好。但是,在课件制作中,所涉及的媒体越多,其相互间的协调就越重要,如果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极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运用的数量、时机等,创造较为真实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进来,切不可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滥用。
2.贴近原则
一是贴近教材。政治课教学无疑应以“本”为本,教材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是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学习、复习的主要依据。而可有的政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只是主要抓住课标或文字教材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脱离课本材料自成一体,或单纯依靠视听冲击而忽视了学生对相关背景资料的阅读。如果忽略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思想政治简单化,图像化,那就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是贴近生活。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而且特别有时效性的学科,教学时需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把学生臵于生活情境之中。情境素材必须来自现实生活中,是一些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把真实的情境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我在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堂课时,在课件制作时,就抓住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和常见现象,如地沟油事件、某些行业“霸王条款”、打假、以及维权难等,学生因为耳熟能详,深有感触,参与热情很高。
三是贴近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 注意扬长补短,不搞一刀切,从而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练习、考试、评价方法,这也是多媒体大有作为的一个方面,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
3.交互原则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的束缚和潜能的压抑。事实证明,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
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强调课堂环境的营造, 注重交互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这学期我在给初二年级上政治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中的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时,就充分运用到这一原则,结果收效颇丰。讲到智力成果保护不力的时候,我引入一则报道:我国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国际品牌如NIKE、微软等在中国市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假货太多、防不胜防,打假因而列为这些公司市场管理的重要工作。可能是上午最后一节课的原因,学生们都有点无精打采,教室气氛有点沉闷。为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性,我即兴在班级做了个“你买过假货吗”的小调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曾买过的假货,这是之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所没有的环节。学生们的发言都很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随后,在讨论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象时,有几名同学都提到了卡拉OK收取版权费的问题,但一名同学立刻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收取版权费不该,因为羊毛出在羊上,这笔钱最终肯定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考虑到问题比较棘手,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点是版权费该不该收,说出理由;如果该收,应该怎么个收法?学生最终在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的合作学习中达成了共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具有缺憾性的艺术。多媒体教学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鲜活力,产生许多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发挥它的优势,减少它的劣势产生的影响,正确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融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防止教学被多媒体控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多媒体成为服务教育教学的手段。
参考书目: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应策略 篇5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多媒体是集丰富的影像、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
今天,多媒体教学正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让课堂内容清晰呈现,有利于打破局限性,更有利于推动计算机走进课堂。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件,开展课堂活动。它能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扩充知识,加深理解。
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却走入了误区。误区一: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成果一定显著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时下有些课例,“老师照着稿子念,学生盯着屏幕看。课本笔记不用翻,上课就像搞展览。当时感觉挺新鲜,课后功课全忘完。”片面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流于形式,致使学生感觉上课如同看教师演戏。应用多媒体,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使课件在教师的操控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误区二:投影屏幕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工具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却常常有无法加到课件中去的遗憾。而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因此,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三:课件统治课堂,教师唱独角戏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连珠问之后继之以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
误区四:多媒体的综合功能可以代替其他媒体
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课,所以有的课例甚至见不到老师,只有计算机在从头到尾地唱戏。计算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电脑可以看电视,接打电话,播放音乐等等,但不能代替电视、手机、DVD等,也正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认为,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计算机能少用则少用,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用它的时候要发挥它的优势。
为了尽快走出误区,还原多媒体教学的真实面目,笔者根据最近的活动课,提出以下三条应对策略。
策略一:研究优秀课例,认真钻研教材
通过上网、使用教学光盘、观摩优质课等方式获取信息,广泛吸纳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发掘自身潜力,最终形成有特色的产品,不能老是“拿来主义”。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必须钻透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撰写脚本,不断修改,并且要具有创造性,大胆突破,闯出一片新的天空。一般说来,课件的前期准备比实际制作所花费的时间更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注定不会产生高质量的课例,教师要养成平时搜集整理素材的习惯,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轻松完成课件的制作。
策略二:紧扣教学重点,合理掌握“度”
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条件,所以课件的好坏应该体现在使用效果上,媒体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反抗这一转变过程应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一转变是由“逼”造成的。为了让学生更理解这一点,可以放映一下《水浒传》中高俅、陆虞侯设计陷害林冲的几个片断,使学生明白林冲是忍无可忍,逼上梁山,从而明白封建社会“官逼民反”这一道理。这样的课件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可以说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中一些与重点、难点无关的花样应坚决地摒弃,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有些语文课件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时,大量调用音像图片、影片剪辑、讲话录音等,如此多的引入定会冲淡教学主题。此外,教师在设计媒体的时候,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最佳方式,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策略三:精心制作,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
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粗制滥造,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性,还要重视美学艺术。我们可以从色彩、布局、字幕、层次四个方面入手,通过精巧设计和完美构思,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从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乡愁》,素材只有四张图片和课文朗诵,但精巧的页面设计,却创设出了优美的情境,营造出了一种求知氛围,富有艺术美感。
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笔者多次听了口语交际的教研课、观摩课,对照《标准》的精神,深感口语交际教学不容乐观,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进入了某些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1.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了学生生活,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有的教师喜欢以动物为支撑点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学生对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某些珍稀动物,学生连见也没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口语交际变成普通的看图说话,丧失了课堂的生机和灵气。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可事先没有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语言缺乏真诚,显得空洞、虚假。事实上,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无米之炊。可见,恰如其分地选择交际话题,是实现口语交际的前提和保证。
2.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有很浓的说话训练课的色彩。特别是说动物的口语交际课,其操作程序基本分如下三个阶段:(1)录像导入,形象感知。(2)回忆图像,口语表达。(3)选择几种动物,创编故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人说一句,那人说一句等,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都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
3.口语交际只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在口语交际课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或根本就不会说话。(2)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3)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让部分学生牵着走,有些学生一连发言好几次,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4.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随着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不断形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作为言语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已被广为认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也比比皆是。可是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设计
1.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交际的话题
(1)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
在课标教材中,每单元都设置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我该怎么办》等等,富有童趣而且贴近儿童生活,是很好的交际话题。但这些都是在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的,每单元只须一至两课时,这样必定会使训练面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
①从课文的对话入手。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而教材收集的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夏夜多美》一课中,小动物的对话较多。
“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快上来吧!”
“谢谢您,睡莲姑姑!”等等,都是些很具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对话的过程。
②从补白课文内容入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如《别说我小》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你别说我小,我会擦桌把地扫。”现在许多孩子在家里都遇到过想做事而妈妈却不同意的情形。我马上抓住时机,让孩子们想想这时你可以对妈妈说些什么。有的说:“妈妈,您白天上班累了,下班后还要做这么多事,让我来帮你吧!”有的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能帮你做很多事,我一定能做好的,不信?你让我试试!”还有的说:“妈妈,你打算什么时候才让我做事呀,我可不想做个懒惰的孩子!”
(2)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信息源
①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或适当地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布置主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商场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流,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礼貌,态度大方,听别人讲话要认真耐心,从而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②捕捉灵光,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如果说有组织、有计划的拓宽口语交际话题是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策略,那么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增强交际的灵感。比如一次偶然的遭遇,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项令人惊叹的成果,都将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此时,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倾诉欲望和沟通冲动。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一次,笔者在准备上课时,课代表说,上午的生字抄写作业还有七位同学没完成。我来了灵感,以“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同学,你会说点什么”为支撑点,上了一节日语交际课。分三个板块进行:a.对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说点什么?b.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对大家说点什么?c.对伤心的老师说点什么?学生说得相当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
3.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交际的欲望,提高交际密度
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大量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际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1)创设情境。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口语交际课要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流。在《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幼儿园小朋友欢度“六一”的情景,再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然后让他们回忆过去,“上幼儿园时,你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对于过儿童节,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2)任务驱动。追求口语交际的全体参与,除了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还要给学生确定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比如《踏青去》的交际话题──讨论春游地点,这个交际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的畏惧心理消失得无影无踪,话匣子也都自然打开了。当然,口语交际的任务要自然生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接近他们的视界期待。
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篇7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1. 误认为课堂上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不少教师认为, 运用多媒体上课就是新课改的体现, 不用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于是, 每节课甚至每个环节都运用多媒体。从导入、点题、展示思考题及训练题, 甚至板书设计等教学过程无一例外都依赖多媒体, 将课堂教学单纯技术化。
2. 重视多媒体演示, 忽视了传统的板书功能。板书作为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形式, 流露的是教师的个性, 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魅力, 交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实际教学中, 有一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降低了对课堂板书的要求, 很多情况下直接用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 轻易地将教师的板书过程取消。由多媒体展示代替教师板书, 固然省时省力, 也颇为整洁美观, 但它失去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失去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更使学生失去了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学习、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时间和过程。
3. 过分夸大了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忽视黑板及其他媒体的应用。现在很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 过分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多媒体在课堂上一摆出来, 奇迹就会出现”, “有了多媒体, 教师就不用再拿粉笔了”, 事实并非如此。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过分地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只能使教学从“人灌”变成“机灌”, 这样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4. 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现在的很多教师, 重视了课件的制作。在课前精心准备, 把一节课的内容非常仔细认真地准备到课件中去, 上课却忽视了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上课时教师会认为, 有了课件, 自己上课就可以不写一个字, 只需将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看就行了。
二、寻找各种对策, 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 转变观念, 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 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不能为赶时髦, 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发挥它的优势,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 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 却常常有无法加到课件中去的遗憾。而黑板即时重现力强, 随写随看, 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方式。这样, 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根据教学内容, 巧选制作课件的题材。在实际教学中, 并非所有的教材都必须制成课件。许多知识通过幻灯、投影、模型展示、录音录像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选择制作课件的题材显得尤为重要。选择题材应精准、恰当。如, 课文中的观察着眼点、认知的模糊点、想象的着力点、记忆的知识点等都可作为课件制作的题材。
4. 画龙点睛,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语言能使多媒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 多媒体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恰当精要的点拨和条理精美的板书, 在多媒体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教师的语言要精准,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
总之, 运用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用好多媒体, 除了把握好使用的时机, 趋利避害外, 还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理念, 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篇8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1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带来了语文教学手段的变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往往陷入了误区。在此,笔者在分析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过于直观,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如果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忽略了这一点。以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背影》为例,有的教师出示的多媒体课件是父亲越过铁道买橘子的事,把父亲的背影具体化,使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空间。由于词语存在多义性,每个人对课文中的“背影”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父亲的背影直观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对父亲的背影的形象产生怀疑,一方面有可能会让学生把视频中的“背影”当做作者笔下的背影,在心中留下一种固定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忽略了语文教学规律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了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师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花了很多时间,课堂上多媒体演示过多,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实际上,语文教学是有规律的,特别是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去品读,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会干扰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再者,有的教师对电脑操作不够熟练,授课时忙于操作电脑而忽略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了板书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淡化板书,甚至省略板书的现象。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板书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揭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板书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板书内容一目了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保尔在战友的墓前说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对于在幸福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很难去理解一个战士在经历了死亡的考验之后,面对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的坟墓时内心的感受,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教学时引入一个故事: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欣赏美景时,缆车突然坠落,父母在缆车坠地的瞬间,用双手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父母遇难了,孩子获得了重生。故事讲到这里,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由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通过这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这个孩子,在父母为了救你而失去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里,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触动,为学生搭建了理解课文的桥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作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它不可以代替教学内容,也不可以无视教学内容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为教学服务。比如,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呈现直观形象、突出重点等,但教师不能因为某一张图片特别漂亮或某一段视频特别精彩,为了展示这张图片或这段视频而特意安排一些无关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有点喧宾夺主了。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先让学生花几分钟观看苏州园林中漂亮景观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恰当地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反之,如果教师认为苏州园林的图片很美而将图片全部呈现出来,语文课就会变成美术欣赏课,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学习的信息量,通过运用文本、声音、图像、影像等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而丢掉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否则,教师会因为忙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爱莲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反复播放课文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遍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第三遍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读音,然后带着学生学习课文,分析文章段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莲花的图片,在黑板上板书课文的结构,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莲花具备的“君子”品格,同时解析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再次听录音,背诵课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利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便捷与高效的优点,也存在程序化的缺陷;它既可以解放语文教学,也可能形成对师生的束缚,运用不当还会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因此,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走出教学的误区,采用正确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误区及对策 篇9
射阳县初级中学 孙昌会
随着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施以来,这几年我们作为初中物理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了很多教学中的宝贵经验。但是,在新课改下许多教师依然遇到了诸多的困惑,首先,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滞后,使初中物理教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考试制度。其次,在理念和操作两方面没有突破创新,以至于任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就一线教学来说仍就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如何使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有效,更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面向各种考试。但新课改的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更是学科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尽快的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做好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时所有物理老师必须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京翰教育专家谈谈使用新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常见误区
1、“恋旧畏新”
传统教材主要是知识的载体,目标与观念要求都比较单一,好备课,好上课。而新教材不但形式新,而且目标新,观念更新,要求教师要领会新课标理念并以最快速度全面接受并付诸实践,以最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教学实践。一些教师认为新教材中看不中用,探究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应付不了考试。也有些教师安逸于老教材,老教法,不愿意接收新课标理念带来的思想冲击和变革。
2、“换汤不换药”
许多教师只用新课标装点门面,实际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中那些精心设计的许多亮点,如“家庭实验室”“物理在线”“走向社会”等成了摆设。许多教师热衷于搞“双基”过关,对“题海”乐此不疲。应试教育唱着主角,旗帜巍然不动。
3、“过尤不及”
一些新教师过于拘泥于新教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习,独自去探究,教师可以省些心。一堂课下来,看起来学生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学。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安排组织好教学,教学中也未给予必要的引导或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无措无序。教师对课堂调控力又差,本身也手忙脚乱,探究结果也仅以知识点总结告终。学生只充当新教材的过场客而已。
4、“教条主义”
新课标要求物理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开拓学生视野。这本是好事。可有的教师依据这一点,整天让学生去观察,去调查,去查资料,去自制教具学具等,并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严重课业负担。有的教师则把课标理念和探究方法当作知识点来考查学生。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得不严密,不合理,教材环节处置不好而有抵触情绪。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相关对策
1、搞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立意上必须突破以“双基”的立意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维度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每一节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如在《研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规律》时要准备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设计成两只小灯泡实验时的亮暗不同,但串联时的电流相同,并联时的电压相同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印象深刻。
2、重视探究式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要靠自己获取,不能他人代替,学习是从自己原来认识结构出发的科学探究,即通过自己实践(观察、动手、上网、交流等)探究出来的。教师首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教师应注意妥善处理四个方面的问题:(1)克服学生探究实验时的思维障碍,为探究活动铺平道路。(2)探究实验的设备和步骤应设计尽量简单,结论比较明确。(3)教学中必须妥善处理异常现象,应以保护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本出发点,要求学生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4)实验结束后必需注意在全班范围内对实验探究的结果用科学的语言进行统一的规范描述。探究教学时要防止思维僵化,为探究而探究。如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实验中,有的学生猜想电阻与导体的弯曲形状有关,我们要大力鼓励,并用实验验证。
3、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材施教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便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平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这必然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目前的教学现状只抓了几个所谓的“苗子”,而放弃了大量学生的发展。学校成了诸多“失败者”的制造工厂。这不能不说是学校的一种悲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规定的水平,促使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和好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关心科技发展。
为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是有趣有用的,学物理绝不是单做一些物理题目。同时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自己应热爱物理学,关心物理学的发展,尽可能为学生们讲述列举当今科技的发展成果,使物理学更具时代气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切实搞好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不容置疑。可实验教学依然是薄弱环节。一些物理教师没有足够重视起来,仪器使用率不高,更不要说创造条件搞一些书中没有的实验设计了。一些学校直到实验操作考试时才对一些学生实验进行补做。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自己要动起来,要“像个物理老师”,要“敢于实验,乐于实验,善于实验”。教师不仅要有相当的物理实验技能,还要有娴熟的实验教学技巧。要要求学校完善实验设备和条件。大力提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土洋结合,设计多层次的实验适应新教材。要重视“家庭实验室”的课外延伸,经常开展设计性实验或制作等评比的学生活动。
6、关于教学评价及考试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显然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甑别和选拔功能。
关于中考物理考试内容方面改革的趋势是:更加注重物理实验的考核,注重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强调STS 观念的考查。故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核,杜绝设计偏题、怪题现象。总之,考试命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
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 篇10
内容提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意识,加之基层学校课改培训针对性不是很强,培训的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个别教师不能准确领会课改精神,片面理解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在深入基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客观总结我县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并针对误区提出自己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误区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已近四年,综观实施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多数学校和教师积极响应课改,教育教学中注重了“两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四个改变”(教学方式、教研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忧的是仍有一些教师甚至基层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理性思考,对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对课改理念理解片面,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新的教学的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使部分教师和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怀疑,甚至完全抛弃课改,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为了尽早消除误区,使全体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改充满信心,使我县新课程步入良性运转轨道,我和几个同仁做大量的调研和探讨,试图找准这些误区产生根源,消除这些误区给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研究方法
我县新课程改革试点第二年,一些课改新问题就开始引起少数有识之士注意,与此同时,我县也开始组织力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笔者与其他四位同志组成专门小组主要负责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在历时一年多的研究中,只要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深入基层调研(采用听课、评课、讨论、交流、总结等形式)获取尽量获取一手真实资料;二是小组成员分别结对子联系一所学校,参加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参加各级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参与指导教学对比实验,积累资料和经验;三是小组成员定期集中,对资料分析归纳;四是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借鉴先进经验;五是坚持业务自修,钻研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提高研究的科技含量。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目前我县课堂教学(主要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原因及危害,并尽可能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三、六大误区及其解决对策
误区一:用“名著导读”取代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吸取中外文化精髓,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因如此,新教材针对性地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一模块,目的在于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喜爱名著,走进名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好习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将“名著导读”的作用夸大、歪曲。教学中很少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时间,临考前“临阵磨枪”,让学生通读“名著导读”,搜遍资料,“对症下药”地设计各类题型,并附参考答案,让学生理解识记。这种做法有时的确很奏效,但从学生长期发展来看,实则百害而无一利。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仅靠啃教材中的课文,断章取义地读“名著导读”中的片断,死记一些常见考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课外的海明威”比“课内的海明威”更精彩,这是学生普遍的阅读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以“名著导读”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由阅读“课标”推荐的必读名著。为确保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教师须有一个长远计划,做好周密安排。首先,每学期一开学,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读“名著导读”,明确本期阅读任务。为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可将原先晚自习做题讲题时间,变更为两节阅读课(我们山区中学均有晚自习),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和节假日时间,涉猎中外名著。其次,动员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找到必读书目,自由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这一步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条件不足,阅读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教师便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孰不知挖掘阅读资源的方法多样,形式不一,其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同一时间学生所读名著可不尽相同,可分组分批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可向教师、亲朋、同学借读,可办读书卡光顾校外图书馆,也可在班级办“读书角”„„最后是成果展示。为检查学生的读书质量和阅读效果,可利用两三节课的时间,举办“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心得交流会”、“读书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在交流中互补提高。
“名著导读”只能对学生阅读名著起导向作用,它决不能同等于名著阅读,我们只有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接触“正版”,读整本书,将课外阅读付诸行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方能提高,优秀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误区二:将“语文实践活动”简化为“作文训练”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将语文学习渗透于生活之中,新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精神。此类活动的开展,须有教师的精心计划、周密部署、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主动合作方可取得成效。然而,在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们怕麻烦,图省事,走形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走马观花,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在作文练习上,这无疑是对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种歪曲和误解。
如何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地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1、树立“大语文”理念,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上,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也绝非是以文章写的好坏而论,而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2、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统筹安排,周密计划,确保活动开展有序,富有成效。新教材到手后,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编排体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各单元主题,结合“综合实践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各单元“综合实践学习”要写成计划,重点活动,做到安排提前,准备充分,指导到位。
3、广泛参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做真正的实践者。实践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舞台,自始至终,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那种全权包办,化繁为简的做法实不足取。活动前,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尽力彰显个性。教师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高低均衡分组,确定组长,做好分工。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问题,自己搜集材料,自己安排活动程序,自选主持人,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整个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而学生则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中,经历着一次次精神探险,体验着语文学习的收获和喜悦。
误区三: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
新教材使用以来,多数教师都在着力改变单纯注重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竞赛式、合作探究式、赏析式、感悟式等等,加之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的渗入,语文课堂可谓是“锦上添花”,但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实效性并不理想。据调查,在农村学校不少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如此情景:语文课上“唱念做打”,五花八门;小组讨论时间不足,乱而无效;多媒体一统天下,黑板上一字没有;廉价表扬泛滥,激励方式单一„„.我虽不敢全然否定此种做法的不足,但是,单从语文教学而言,那种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只会打电脑,只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只能使汉字教学在无形中被弱化。而那些“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等单一的赏识,无原则的表扬,也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①。
创建和谐课堂,引领学生成长,需要处理好形式和实效的关系。好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确有帮助,科学适宜的评价是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催化剂。但在语文教学中,若一味地追求形式,必将冲淡实效。我们提倡讨论,但反对一分钟的无组织讨论;我们提倡实践,但反对在摄像机镜头下“表演”;我们提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反对语文课堂的思路被鼠标所牵制;我们提倡激励赞赏,但反对虚假表扬、廉价赏识。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科特点,熟练掌握教材体系,因文制宜,合理施教,方能真正收到实效。
误区四:一味强调“技能”而忽略“基础”,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在近几年各类命题中已得到了渗透。于是,许多教师就沉溺“题海”,在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上煞费苦心。每次考试,总觉自己各个知识点都讲到讲透了,各类题型也练到位了,可学生的成绩总是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学生基础没打牢。翻看学生答卷,我们不难发现:诗词句默写了,可不是错字就是漏字;听说题答了,可用语不当,言不由衷;阅读做了,可意不及题,语不中的;作文写了,可标点滥用,字迹潦草,病句连篇,空洞无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识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好基础是关键②。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巧用“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修辞;引导学生品评佳篇美文,通读中外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最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沉淀,逐步提高,达到写好一手字,讲好普通话,理解准确深刻全面,习作文从字顺,情文并茂之目的。若学生最基础的知识都没弄懂,最基本的目标尚未完成,那么一切“锦上添花”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上一层楼”的理想也只能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③。
误区五:语文课堂“重讲解轻朗读”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笔者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却发现了这乐章中的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初中的语文课堂较之小学,也许是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加,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教授语)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读到口舌生疮,蔡文姬靠诵读回忆父亲的文稿„„“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的古训,都证明了读者自身朗读、体味的重要。语文学习要注重过程,靠朗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无须长篇累牍地讲解。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岂不更好?
误区六: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忽视教师正确引导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却让有的老师一下走向另一个极端:
“自主”变成了“自由”: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旁观者。老师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这堂课上得有没有价值。
“主导”变成“袖手旁观”: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可是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
上述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新课改,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新课改,让课堂教学自由飞翔,而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课程改革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我们客观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有利于促进我县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当然,误区的消除了下文所述的六个方面之外,还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各校建立由学科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师共同构成的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积极推广新课程教研成果,增强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培养一批热心课改,业务精良的教研骨干力量;三是改革现有优质示范课评价标准,采取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方法,引导新课程改革步入良性轨道。愿我们一道再研新课标,领会新理念,探究新教法,走出教学误区,在课改的浪潮中作一个勇于反思的实践者,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课堂。
参考文献
①樊俊《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反思》,《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第16页。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推荐阅读: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见误区及对策08-24
化学多媒体教学误区谈06-06
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12-07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10-28
走出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08-10
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09-24
多媒体教学的对策06-24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误区与使用论文08-29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08-30
多媒体教学与应用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