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思考

2024-10-17

就业思考(精选12篇)

就业思考 篇1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把大学比作一列火车, 清华北大是软卧, 其他名校是硬卧, 一本二本是硬座, 三本专科是站票, 成教是挤厕所的。到了目的地, 没人在乎你是怎么来的, 只在乎你能干什么。”

2013年, 经济形势不景气和竞争环境复杂多变, 使得企业裁员, 无心亦无力招聘似乎并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摩托罗拉2013年将其在中国的员工裁至不足200人, 农民工兄弟和工人大哥有技术, 又肯吃苦, 在就业市场似乎比高学历毕业生更吃香。对于“刚下车”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就业”是个怎样的概念?一连串的问号打在这篇文章里: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名校与普通大学的差距有多大?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的区别在哪?选择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高校学习?“海归” (海外留学后回国发展) 与“土鳖” (国内高校毕业生) 谁是赢家?公考的独木桥要不要挤一挤?

读书有没有用?

知名企业家马云此前一番“读书无用”论引得轩然大波。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 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读书像汽车加油, 得知道去哪里, 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 都不太会成功, 所以别读太多书。”

回顾从前, 建国至今, 中国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达到顶峰。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 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许多人下海经商, 勤劳致富, 而知识含量高、较专业化、干着相对稳定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收入上则存在明显差距。

今天的“读书无用”论则是源于2003年大学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就业窘境。于是很多人选择考研, 希望通过“刷学历”为自己找工作增添砝码, 但毕业后发现用人单位的要求水涨船高, 研究生同样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让苦读6+3+3+4年的大学生们郁闷, 更让贫困家庭付出高昂学费供出大学生却得不到回报而几近崩溃。

其实, 马云只是个案, 他的成功像辍学的乔布斯、比尔·盖茨一样不可复制。在全球成功企业家里, 更多的是GE前CEO韦尔奇博士那样的高学历人才。况且, 马云这段话的核心意思, 并非“读书无用”, 而是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劝年轻人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不要天真地将读书与成功画上等号, 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去追求。

关于读书, 多数人只看到了书本中知识的积累, 忽视了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于思维、大脑的训练, 是对于人整体素质、气质的培养和提升。例如高等数学不仅仅是函数、积数的计算, 更重要的是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英语的学习也不只是为了掌握ABC、与老外交流, 它让我们掌握了非母语的学习方法。

“读书无用”归根到底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 而是“怎么用”的问题。学以致用, 迷茫的毕业生们或许并没有找到运用知识的口径。将自己的“死”知识用“活”, 用在哪, 怎么用, 解决了这些问题, 大学生才会找到价值感和认同感。河北农业大学的刘志在同学们告别校园、纷纷涌向大中城市的毕业季, 选择了回家乡种甜瓜。同学们替他惋惜, 乡亲们笑话他“大学白念了”, 但他却用学到的知识建起了瓜果蔬菜合作社, 引进新品种, 推广新技术, 帮农民增收, 他的“刘志”牌甜瓜更是远销俄罗斯。正是大学学到的知识让他有胆量创业, 也是这些农业种植知识助他的甜瓜越长越大, 越变越甜。

“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 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 日有所亏。”知识是引导人生的灯烛, 是人进步的阶梯, 无论何时, 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一句话, 特别的马云在特别的时间里可以不读书, 但您, 真的未必。

名校情结

经常见到招聘要求赫然标明“限985、211学校”, 但又有HR明确表示“名校不名校不重要, 更注重应聘者的能力”, 到底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别有多大, 鸿沟?还是比邻?

据我国高校2003年到2013年招生人数及毕业人数统计显示, 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毕业人数, 都是呈直线上升, 这组数据带来了一个好处, 那就是由于高校每年的扩招而导致现在大学容易考了, 但与此同时,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 毕业人数也剧增, 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最终胜出的唯有寥寥数人。另外, 由于中国高校的教育资源跟不上扩招的步伐, 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基础设施不足。这些都使很多人相信, 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更雄厚, 基础设施更完善, 教育也相对出质量。进入名校意味着你与机会有更多的亲密接触, 出国、保研、接触大项目。另外, 尖子生扎堆也是结识人脉的便利条件, 更何况在这里斗志无穷。

但是, 有人也会担心, 是否挤进了名校就能一帆风顺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些高校名流云集, 拼钱拼爹与学校纯粹的学术之风相悖。很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迈进象牙塔, 以为进了重点学校就有了保障, 懒惰情绪滋生。还有的学生大学前是尖子, 入学后发现“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自己不再站在“至高点”上, 自信心受挫, 不能及时消除负面情绪。

名校不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万能钥匙, 普通大学的你也可以自己的大学为模具, 为自己配一把能拧动锁芯的钥匙。当然, 迈进名校并孜孜不倦追求更好的自己, 这, 才是王道!

大学要怎样度过——“致青春”的N种模式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 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 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 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 回忆的青春。”

大学是连接“纯学习”时代与就业的桥梁, 很多有成就的人日后都回忆“大学学到的知识、经历对我的生活、工作有很深的影响”, 它或是给了你信心, 或是为你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储备, 或是让你结识了Mr.Right, 或是有了你的“人脉地图”;大学亦是“青春”的代名词, 大胆?脆弱?叛逆?单纯?我们的大学有哪些模式?

“学霸”模式。网上关于“学霸与神”的段子让人捧腹, 那多半是在高中时段, 大学的学霸则是扎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大学课程少, 课容量大, 作业少, 自学的多, 学霸们会在课前通读老师要讲的知识, 课上老师只是点到为止没时间啰嗦, 课后到图书馆延伸海量参考书, 自习室有固定位置, 图书馆占座习以为常, 永远占据奖学金的榜单……另一类学霸是以考研、公考为目标的, “誓把高考场景再现!”学霸就是学霸, 大学的付出亦是充实, 毕业后他们大多有了不错的出路:读研、出国深造、考入机关事业单位或是进入大公司打拼。

“舞台”模式。人生是舞台, 大学是其中一场戏。学子们发现这里为他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展示、锻炼机会:学生会、社团、各种竞赛。清华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不仅学业优秀, 更擅长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项目, 曾获清华大学2011年乒乓球单项赛女子单打第三名, 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迎新晚会主持人、参与拍摄清华学生原创电影《清青年华》, 参与支教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参加学生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但锻炼自己组织活动的能力, 与上司、下属相处的能力, 更能帮你认识很多出色的同学。

“掘金”模式。校园代理、淘宝网店、打个零工或是进大企业实习, 小杨使劲折腾着自己的大学生活。戴着黑边眼镜, 单肩背着商务包, 他的目标很明确——打工赚钱, 积累经验, 为迈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优势: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 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 有创新精神等等。青春可掠单纯之美, 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常常盲目乐观, 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等都是其弊端。

“恋爱”模式。有人说大学里不谈一场恋爱就不算上过大学, 这话有点过, 不过多少吐露了大家渴望爱与被爱的心声。或是爱得死去活来, 你侬我侬, 话费花到想哭穷, 要么经营一份理性的爱情, 与伴侣相约上自习泡图书馆逛大学商城, 大学的恋爱单纯的像白开水, “只想和你一起吹吹风。”其实大学生不用憋着, 想爱就爱, 遇到合适的要抓住, 但记住要用心经营, 注意分寸, 并合理安排时间。

“游戏人生”。这是大学里经常见到的一种生活状态:晚上打游戏看小说到很晚, 早上一觉睡到自然醒, 叫个外卖上会淘宝, 有课?不去了, 没课?正好, 叫上哥们打球叫上姐们逛街去。大学里“晃荡”的不占少数, 他们大多认为刚从高考的牢笼里逃脱出来理应好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想吃就吃, 吃饱了睡, 不过确实有点浪费青春, 对不起父母掏的学费, 但这未尝不能帮助年轻人看清一些事物, 认识自我, 大四的时候会后悔会心慌, 会知道今后的人生至少不能像现在这样走。

学历爬楼梯——专、本、硕、博

今年河北某大学毕业的小林以工业工程专业拿到了学士学位, 大四时主攻考研, 副业海投简历, 虽然有几家单位给小林发来了offer, 但都待遇一般, 最终, 小林成为了天津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很多大四学生都有过小林的经历: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 于是大三发奋, 好好上专业课, 却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边考研边参加一场场校园面试, 很多人就在这个过程中由“本科生”升级为“研究僧”。

据网络数据统计, 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连续8年达到百万人以上, 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80万。除去日后想专门做学问的科研人员, 大多数人是在“被考研”“被考博”。很多学生直呼“学惯了”、“趁着年轻, 先把学历搞定!”另一大原因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 期待高学历在就业市场上能为自己增加一些筹码。

确实, 根据2013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0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369元, 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5350元;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1890元, 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4160元。专接本、读研等提升学历后的毕业生收入很快追上了站在原起跑线上的同届毕业生。可见, 学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带来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仅体现在收入薪资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未来的发展中。

但也有例外, 一些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发现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水涨船高, 三年前要本科生, 三年研究生毕业后发现只要研究生以上学历, 自己又站在了初级门槛上与博士们拼杀。另有一些单位更注重工作经验, 多学习三年同样意味着少了三年的历练。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人只是趟了一遍研究生的水, 镀了一层博士生的金, 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 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之殇。

在这, 想给站在人生岔口的学子们点思路:学习是必须的, 学习给与我们的不只是知识, 还培养了我们思维的能力, 这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 但学以致用, 把知识用到刀刃上, 不要一不留神变成“学历姐”。工作后应注意进修, 根据工作需要给自己“加点料”。一句话, 知识的含金量不用学历衡量, 靠事实说话!

“海归”与“土鳖”的一场厮杀

2009年以来, 参加高考人数逐年下降, 原因之一是部分学生直接选择留学。除此之外, 选择在国内念完大学后, 出国深造的也不占少数。他们中除少数来自富裕家庭, 绝大多数为工薪阶层的子女。高昂的教育成本使得“回本”期待水涨船高, 留学生们一方面希望找到高薪工作, 以高薪回报咬紧牙关紧衣缩食供自己出国留学的父母;另一方面, 他们也期待工作后的回报对得起自己在国外所学的本领、所忍受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

因此, 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在国外毕业后继续在国外找工作, “至少要捞够本”, 绝大部分留学生则选择回国发展。据悉, 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40万人, 返回人员达23万人, 他们就成了所谓的“海归”、“海带” (海外留学回国待业) 。回国后发现, 不但“海归”们互相竞争, 更有一场与“土鳖”在就业市场上的厮杀。

“海归”与“土鳖”的竞争首先是国内外教育的比较。前几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单”新鲜出炉。同去年相比, 榜单前三甲没有变化, 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第四到第十位是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京大学和耶鲁大学。从国家来看, 前百名高校中美国有43所, 随后是英国9所、澳大利亚6所, 日本、荷兰和德国各有5所高校入围。从2011年以来的榜单变化趋势来看, 美国高校虽然一直占据百强中近半数, 但数量从45所下降到43所, 英国高校也从12所降至9所。东亚地区高校普遍有所进步, 日本一直是这一地区入围高校最多的国家, 但排名均有下降, 而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高校排名有所上升。中国内地有两所大学入围百强, 分别是名列第35位的清华大学和列第45位的北京大学, 但比去年排名第30位和第38位均有所下降。声誉不能等同于教学水平,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问题, 甚至口碑。然而, 很多留学生的留学经历只能算在国外“过了过水”, 给学历“镀了层金”, 真正的知识恐怕并未学到多少。

其次, “海归”与“土鳖”的竞争体现在国内外文化差异上。在用人单位眼中, 留学生未必比本土学生更有价值。本土学生学在国内, 长在国内, 对国内各方面更适应, 也拥有更多的人脉。在实际工作中, 国内的毕业生显现出了更成熟的应对能力。“海归”接受的是国外的教育, 有的甚至从初中就在新加坡读预科, 引进了新思路的同时在就业初期也不可避免受到文化、思想的冲击。海归的人脉多为外国友人和少数的留学生, 这也是一大短板。

老板们权衡利弊, 会在心里为每位求职者打下一个总体分数。如何给自己加分?对于留学, 广大学子和其家庭应理性考虑、量力而为, 不做“打肿脸充胖子”的傻事, 但若有经济条件追求更好的教育也是“何乐而不为”的一件美事。除此之外, 学生和家长应提前、细致做好规划。我的一位师姐从高中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职业——公务员, 于是在大家为学文学理痛苦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文科, 大学报专业时也选择了合适的专业, 并且从大一就着手准备公考, 大四一次性考中, 几乎没有走弯路。同样, 出国是为了为今后的工作打基础, 应让出国经历变为日后的基石, 而不只是一段“致青春”的日子。

公考是一条出路, 不是出路一条

大四上学期考研, 下学期考公务员, 很多毕业生都做着这样的两手准备。目标更明确的女生小安则是在大一就认定了某直辖市的海关岗位, 笃定地复习了四年, 大四一举中榜, 成为无数学弟学习的榜样。

据公务员考试网统计数据显示, 2013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近55万, 最热职位竞争比达3759:1, 茫茫人海, 我们怎么会是那个唯一?可经济不景气使得相对稳定、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为毕业生竞相追捧的出路, 其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

其实, 在随后公务员招收条件中, 人们看到了“史上最苦铁饭碗”的各种职位要求, 某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注明“需要晚上值班”、“能够坚持节假日加班”、“适合经常出差”、“条件艰苦、适合男性”、“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基层乡镇公务员, 更是二十四小时守候, 风里来雨里去。有些看似清闲的政府部门,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 也往往表现出一段时间清闲, 一段时间“白加黑, 五加二”的“间隙性忙碌”状态。条件艰苦只是其一, 公务员的薪资待遇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高, 大部分都属于清水衙门, 每月拿死工资, 若把公务员等同于腐败、特权、清闲的代名词, 这就有一点简单化、脸谱化、妖魔化公务员。另外, 公务员处于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每件事都要谨慎对待。

“在报考公务员时, 一定要想清楚, 这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另外, 也应该看到, 公务员行业在政府职能转型中势必得到规范和改革, 任何高薪资的工作都需要努力付出, 公务员也不例外。社会允许年轻人选择更好的职业, 但是如果只是带着功利性的择业动机加入公务员队伍, 即使成功也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 很难成长为一份事业。”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吴晓林说。

喃喃自语这许多, 无非是想为广大学子们提供点参考, 大一是轰轰烈烈还是且行且看, 大二是渐入佳境还是自欺欺人, 大三是平心静气还是惶恐不安, 大四是春风得意还是随波逐流, 四年的足迹是深是浅、是直是弯、是泥泞是平坦都在于自己去描绘, 只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怎么干, 再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就够了。

大一是轰轰烈烈还是且行且看, 大二是渐入佳境还是自欺欺人, 大三是平心静气还是惶恐不安, 大四是春风得意还是随波逐流, 四年的足迹是深是浅、是直是弯、是泥泞是平坦都在于自己去描绘, 只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怎么干, 再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就够了。

就业思考 篇2

关于农村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由此可见,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下大气力着重解决的事关全局面的重要工作,已经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显著标志。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有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以往的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就如何围绕党中央的新一轮的就业与再就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尤其是我们远郊区县,农村青年比重较大,更应引起团组织的深刻思考。

一、农村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现状的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创就业和再就业这种说法。再就业本指具有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因“下岗”等原因失去原有工作而谋求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农村青年因其农民身份则不应存在这种现象。但事实上,确有这样一部分人员――具有居民身份的“农民”,或者说是需要再就业的“农村青年”。他们就是根据现行有关土地确权政策(主要指以后农转非的和小城镇户口)而在原籍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人,其中绝大部分农转非毕了业就失业,“漂”在城里或在原籍待业,他们既是居民又是农民;既失业,又有业,还需再就业。

基于上述情况,“农村青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农村青年的就业状况相对复杂一些了。所以,我们只能避开有争议的身份问题,并且不把拥有土地使用权机械的看作是有职业(已就业),只能较为笼统的以其处于郊区,称其为农村青年。这样,不用太多的数据,就能得出广大农村青年的就业状况:一是就业率比较低;二是从业状况不稳定,失业频率高;三是就业人员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比例大,知识型、技术型人员比例小;四是个人创业比例小,成功率低。

二、新时期农村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面临的难题和存在的问题

1、从农村青年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是青年自身素质低,严重影响就业和再就业的实现。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现代化,用工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农村青年由于素质低,制约了其主动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的发挥,造成创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就业观念陈旧落后,束缚就业和再就业的实现。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的就业观念上所造成的影响根深蒂固,使青年对政府对企业仍抱有十分强烈的祈盼、等待和依赖心理,很多青年在机会面前进行了自愿失业的选择。一些青年不愿意接受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的就业机会;有的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长远眼光,固守田园;有的希望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不愿去做临时工和季节工,从而出现了“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的结构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交织在一起的怪现象;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自主创业的实现。待业青年还没有涉足社会,没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想要自谋职业,从事就业,没有资金来源;即使部分已就业青年,由于就业时间短、工资水平低、家庭(婚姻、赡养、抚养)负担重等原因,要想自主自立创业,面临严重的资金困扰,影响自主创业的实现。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是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一些基层部门和权力部门,由于认识不高,理解偏差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往往造成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削弱了政府支持的力度,挫伤了青年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一些私营、个体户把下岗青年当成廉价劳动力,利用下岗失业、无职业青年多,急于再就业的心理,私招乱雇后,不能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同下岗青年签订用工劳动合同,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低,同工不同酬。随意解除劳动合同,使下岗青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部分企业在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问题上态度不够积极。部分企业一旦有点不景气,不是想方设法去扭亏增盈,进行内容挖潜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企业富余人员加以开发和利用,而是坐以待毙,把部分富余人员当作包袱,特别是有的企业为了减员而采取一刀切,企业论资排辈的传统思想较为严重,一刀切下来的60%以上是青年人。企业简单地将下岗分流人员推向社会,加重了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社会负担;四是郊区企业构成简单,数量少且单一,就业机会明显低于城区,可选择的余地几乎为零。

三、推进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初探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农村青年和城区青年创就业和在就业状况的差距主要在可选择范围上。所以,我们不再细分,而从团的`角度考虑以下所有青年创就业和再就业的对策:

(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事业化发展、实业化运作的大共青团观

1、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建立就业互动网络,拓宽就业渠道。共青团组织最为活跃,有着广交朋友,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因此,在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上也应实现互动、互补,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培育和发展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青年就业市场,通过劳动力的供求信息的采集、发布、传递,实现双方的沟通,以达到双向选择、合理配置、安置就业的目的。在这方面共青团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尽快建立全国的青年岗位供求信息网,建立青年就业信息库,建立青年职业介绍网络。利用新兴的现代化媒体,进行全方位人才信息服务,使得人才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更加方便快捷。

2、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信誉优势,建立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激励机制和扶助机制。共青团是青年之家,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团的各级组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评价激励机制,要以团的组织信誉,多方协调,为青年就业和再就业争取相关的政策,扶助青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特别是在就业资金的扶持上,团组织要下苦功夫,多运作,多取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小额信贷支撑体系,使青年在创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困扰问题得到缓解。

3、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人才优势,进一步优化培训体系,建立良性的培训机制。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不应看作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是就业培训工作、职业介绍及职业安置的有机衔接。团组织要建立培训前调查、培训中管理、培训后服务的有效培训机制。即在培训前,团组织要对青年人的状况、择业意向进行全面调查,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在培训中,要加强对青年培训的管理,掌握青年的培训情况,了解青年接受培训的程度,检验青年培训的效果,使青年真正达到培训有收获、培训有提高、培训长本领的目的;在培训后,团组织还要根据青年培训后的优势和技能,向青年提供用工信息,有组织地介绍青年就业,并积极鼓励有志青年自己领办和创办实体,自主创业,为青年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智力保障。

(二)树立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大社会观

1、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各级劳动部门要建立企业减员和安排就业挂钩制度,对企业减员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的主体作用,裁员必须坚持“先挖渠后放水”的原则,少下岗、多转岗。企业不能盲目地将下岗青年推向社会置之不理。

2、加大劳动力域外转移的力度,并实行劳动力流动的补贴制度。政府应引导下岗职工树立“离土离乡、奔向小康”的观念,劳动力要流动起来,根据南北方城市的不同特点及对用工的不同需求,要大循环、大流动,形成各地市劳动力安排的互动式就业。同时,为了鼓励和帮助失业者从缺乏就业机会的地区流动到就业机会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向那些愿意流动的劳动者提供迁移补贴,以调动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就业思考 篇3

[关键词]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

一、前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也无不例外。从各公安类院校招生信息中显示非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招收比例达到了1:1。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的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公安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来拓展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然而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保证这部分学生充分就业。

二、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1、招生部门比例失调导致就业压力大

笔者在多所公安院校调研招生情况,信息显示非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招收比例达到了1:1。公安院校除了招收公安专业学生外同样招收经济管理、法学、哲学、文秘、计算机等多个门类的专业,现在的公安类院校基本上建成了综合性的大学。但是在就业竞争中公安院校学生并不见得比其他院校学生有着特殊的优势。

2、就业观念落后,存在害怕就业思想

部分非公安专业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中不是太努力,自身的政治、思想、身体素质不过硬,常常在毕业后被那些其他高校成绩优异者占了风头。一些学生在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了害怕就业的心理,尽管在大学的几年不是那么是努力真正到了找工作就想到了“就业不如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再读书来改变就业困境。

3、社会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

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和其他高校毕业学生一样都有就业难的现实。然而社会普遍认为公安类院校非公安专业只是公安院校创造收入的附属品,除公安专业外其他专业都不是主打专业,公安院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不可能是非公安专业,无论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上都没有和其他高校相媲美的地方。因此许多单位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宁可招收其他高校的学生也不愿意招收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的学生。

4、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虚荣心理

非公安专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部分家长及学生看中了公安院校的神气威武感,盲目填报志愿,进入公安院校后,由于在管理上基本上参照公安专业学生标准管理,都是穿警服上课,走出校门这些学生都有着一股自豪感。当然这为培养学生的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培养自信过程中也给学生埋下了盲目自信、骄傲自大的心理。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大部分存在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面对现实竞争的社会表面的神气威武的虚荣心理不利于就业。

5、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存在攀比心理

在公安院校,警察作为特殊的职业,成为每个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趋向,非公安专业学生也无不例外。即使一些单位某些职业适合其学生的性格特点符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非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经常拿自己在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同学工资待遇等相比较,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当能够与公安专业学生相一致。这种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

三、提高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的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

在面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作为公安院校办学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出发点。在开设专业方面要结合公安院校的独特优势办既符合学校的发展又能够贴近市场的专业。不能够在开设专业时盲目开设专业,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宏观科学调控,公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本学院的性质、特长优势相结合。

2、加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公安岗位上是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对非公安专业的学生学院应该加强价值观的引导,让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良好意识,鼓励这部分学生下基层、下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3、树立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的形象消除社会误解

正因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是公安院校的附属品,不是公安院校的主打,认为这部分学生专业能力较差。故此,公安院校招生与就业部门应联合学生处、团委会、学生会等相关部门,组织非公安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组织非公安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大学生技能竞赛。让非公安专业学生在社会公众面前展示他们的风采,多让社会各界看到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优秀的一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消除社会误解。

4、对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公安院校就业部门应该针对非公安专业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非公安专业的这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做好正确的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主动的寻找和施展适合自己就业方向的特长,为自己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打下基础。

5、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创业

公安院校学生由于在学习期间自豪感、自信感都普遍较强。因此就业部门要利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互联网+”的机遇,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信息,鼓励这部分学生积极主动的创业,帮助这部分學生建立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之,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关系到公安院校和谐长远发展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靠教育部门,学院的科学规划,作为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素养,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主动投身到创业与就业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林,邓荣华.公安院校非公安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江苏警察学院学报 2011 09

[2]时堪,何向荣.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方俐洛,凌文铨,刘大维.职业心理与成功就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欧阳艳文,男,汉族,湖南益阳人,1975年02月生,湖南警察学院家庭暴力防治研究所所长。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篇4

一、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一) 国家政策层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大中型企业获取的利润都上缴给国家, 造成企业自身缺乏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 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 巨大的资金缺口使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只能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二) 企业领导层面

下岗人员比较集中地认为, 很多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僵化,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市场, 生产经营决策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经营不善, 陷入困境。他们认为, 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 使职工下岗。

(三) 职工自身原因

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欠缺。我国下岗职工中老年和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 他们长期从事着简单重复劳动, 技能较为单一, 不能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而自谋职业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就业观念的影响

不少下岗职工就业观念落后, 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工作、企业包一切的模式, 仍然认为国有单位、正式工、长期合同才是就业, 依赖政府安置就业, 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 宁愿靠国家, 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 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二) 劳动力素质原因

大多数下岗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 比如有的行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 但是往往这样的劳动者数量很少, 出现了新兴工种人才紧缺, 传统员工下岗失业的不良局面,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 尤其在新生代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人数连年增加的形势下, 再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异常艰难。

(三) 就业性别和年龄歧视现象严重

大多数招工单位对性别和年龄都有严格的限制, 市场的需求基本锁定在40岁以下, 许多年龄偏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往往因为年龄超过限制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女性就业难于男性, 有的企业虽然对年龄限制不严, 但工作环境恶劣, 谈不上养老和医疗保险。

(四) 再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由于财政压力和社会成本过大, 严重缺乏资金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 企业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 失业人员无法在一个公平交易的情况下选择就业, 也得不到充分的值得信任的就业信息, 致使再就业难上加难。

三、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引导, 转变择业观念

要从根本上引导和教育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通过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市场就业的方针, 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摒弃只有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鼓励更多下岗失业人员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 为促进就业再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

培训是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基本手段。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组织和动员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 保持适度政府投入, 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政府应当建立保障机制, 保持再就业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并在近期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度资金投入, 给再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岗位援助。比如,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一些由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每天按时按点工作, 且工作强度不大, 参加工作的多是一些年龄稍大, 又没有什么技术的人员, 在为其安排工作的同时, 还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补贴, 保障其生活, 这种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就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困难人群的失业生活无保障问题。

(四) 发挥社区基础作用, 为再就业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

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思考 篇5

第二,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实质是在他们身上埋下创业的种子,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时机成熟,大学生就会成为创业的开拓者、实践者。

第三,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创业激情,更需要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也暴露出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差,缺少创业教育和训练;为此我们建议,加强创业教育应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展创业教育不是一个学科的发展问题,也不是一个课程体系问题,而是一个学生的意识和基本功教育问题。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认为,大学发展创业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把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到大学办学宗旨的高度。努力培养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使学生毕业后体现出一种发奋图强、敢于创造、不畏艰难、把握机会、善于组织的意识和技能。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缺乏以此为目的的教育和激励导向。第二,把大学期间的学生创业活动作为一种鼓励成功的机制。尽管不一定去激励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但是,对于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成功了给予肯定,失败了给予宽容,而不是处罚和冷落,让学生把选择创业作为一种个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三,在大学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需要渗透到全校。因为创业活动,特别是技术创业,往往是多学科的融合和互动的产物,有创业意识但没有组织能力的人往往很难成功创业。国际上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已经说明,拥有技能和组织经验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很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会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创业可以为国民经济注人新鲜活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重视营造创业氛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稳步提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活力往往会成为这个阶段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动力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谓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就业压力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是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创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支持与促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方法与理论的指引,并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出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点。

关于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建议:

首先,很高兴我们学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能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也让学生能受到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每学期的课时并不长,但上课老师讲的都是精华,老师的每一句教诲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走上一条创业的道路。其次我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比赛都会给学生们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举办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创业比赛,但普遍集中在宣传和项目指导上,尚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学生期待更多的实践机会。

我校学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表示认同,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肯定态度,认为创业是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同时,很多同学也想过在大学期间进行一些创业活动,对国内外大学期间创业成功人士持向往,羡慕,敬佩的态度。

我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现代企业管理》等公共必修就业创业类课程,但很多同学对上课内容兴趣不足,听课效果不明显,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课堂积累,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说明学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不平衡,在强化创业教育和实践覆盖面,拓展创业教育途径和载体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学校的创新教育体制也应随之改革。首先,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以科学的选择职业。如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分阶段完成作业,允许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阶段,申请休学进入社会办公司,也可以吸收有创业前途的大学生以勤工俭学的形式进入校办产业,为他们的劳务输出和智力输出搭设桥梁;学校在宏观上应该对重点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并对大学生的创业设计,理论,论证,审核等给以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于学校的建议,希望能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有所帮助。

中专学生就业辅导思考与实践 篇6

关键词 中专生 就业 思考 实践

中专生应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和本人学历、所学专业、爱好、特长等自身综合条件,积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以获取求职的成功。面对众多学生的困惑,我也在深思。念中专真的就没前途吗?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关键还是要看个人所掌握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以及求职心态。中专毕业生应当需要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

一、中专职业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以下优势。

(1)注重实用技术。中专教育面向市场,有很明确的市场定向,从招生开始,就已考虑了今后的就业市场情况,有针对性的招生,这就为同学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选择好了一个生存空间。

(2)毕业可拿“双证”。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标准,不少工种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而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毕业时就实行两种证书制度,即考核合格后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可以领取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财会中专生毕业后可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了此证就可以专门从事会计工作。

(3)毕业也可高考。技工学校、中专学校、中师、职业中学的毕业生毕业既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可通过自考方式取得大学文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能力;财会专业知识更精深者,还可去考助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那时前途更是无可估量。

(4)中专毕业生是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而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5)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识日趋成熟,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求高学历或盲目追求低工资,而是根据企业不同层次的岗位选择不同层次的人才。

二、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

二十一世纪企业最需要的会计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认真细致工作作风以及优秀道德品质的人。

财会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十分严格,另外,因为一个正规单位的财会人员是要和单位上上下下各部门都要打交道的,所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这里,适应能力包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主动性,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等。财会专业是个比较琐碎的工作,每天要进行大量数据处理,一个小数点的错位都可能造成几十倍的损失,所以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财会人员必不可少的,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是绝对不适合从事财会行业的。财会人员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为财会工作每天要接触大量现金,如果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就很容易落入金钱的陷阱,给自己和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财会中专生具备了以上几点,那即便是一个应届毕业生,也照样可以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三、财会中专生求职存在的误区

(1)有的财会中专生对自己的知识和学历层次认识不清,不愿意到企业、到基层去工作。

(2)误认为中专学校现在还像过去一样包找工作、包分配,没有危机感和危机意识。应该明白,现在的分配方式是双向选择,最后能否就业要取决于你自已和用人单位,学校不可能负责到底。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中专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轻视体力劳动及对高薪的追求使就业渠道变窄。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到基层尤其是不愿意到流水线上去工作,嫌工作太累,工资低;但事实上高薪、舒适而又稳定的工作是不存在的,想舒舒服服赚大钱,是不可能的。

(5)害怕面对,只希望通过父母、亲戚的社会关系为自己找一份稳稳当当的工作,一旦事与愿违,便灰心、气馁,继而抱怨找工作难。部分学生情愿呆在家里等待"好运气",也不愿接受学校介绍推荐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岗位。

四、财会中专生求职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专毕业生求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应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和本人学历、所学专业、爱好、特长等自身综合条件,合理定位,以获取求职的成功。。因此,财会中专生在求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你的素质决定了你适合做什么。一个人到底适合做什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你的脾气秉性,性格特点,你是开朗大方还是沉稳老练,甚至包括你的身高、胖瘦、视力等等身体条件,这些方面的素质决定了你最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例如:开朗大方的适合搞公关、老练沉稳的适合做管理、而周到细致的适合做文秘等等。

(2)你的爱好决定了你愿意做什么。个人爱好的重要在于你对工作的兴趣,它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但兴趣是可以转移的,社会上也没有那么大家都喜欢的工作可供选择,因此,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把个人爱好作为首选目标。同时还要考虑你适合做什么,比如,你很喜欢打篮球,但你的个子却很矮,那么不论你多么喜欢,都不能选择它。

(3)你的学识和能力决定了你可以做什么。你知道了你适合做什么,这时你就应衡量一下你能否胜任这个工作,比如,你适合做研究工作,但是你的专业知识却学得不好,那么你就不能选择做研究工作。

(4)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你能够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不论你愿意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最终都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没有需求,一切都是空谈。

(5)不能把求职的目标锁定在某几个著名单位。在市场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中职生求职往往热衷于摩托罗拉、诺基亚、飞利浦、杜邦、松下等著名中国公司,有的还规定自己只能进西方国家的中外合資、独资企业,这就将自己求职的目标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其实,进著名的单位、西方国家的企业诚然名气响、待遇高,但也不是每个人进去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5)面对严峻的形势,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即,先在社会上立住脚,然后再进行选择,不能过于坚持专业对口。虽然中专生求职就业专业对口,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比如毕业生顾某开始他坚持要专业对口,想当会计,求职时处处碰壁。后来,他只好放弃专业对口的求职打算,应聘一家药业公司的销售代表,结果被公司录用。他善于公关,工作不久就将自己公司的几种新药,打进了好几个城市的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得到公司的赞赏。

总的来说,财会中专毕业生求职就业天地宽广,应从社会、市场需求和个人条件实际出发,放宽求职的职业范围,确定择业方向,找到准确的职业定位,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从低期望值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时你就会觉得其实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能力也会有一个适合自身发展、创造和施展才华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彭芸,2006 年,财会中专生就业浅谈,2009年7月15日,

就业思考 篇7

一边疆电力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1. 边疆电力类行业发展前景

目前, 中国已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电力行业经过漫长的发展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 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仍不断增加, 加之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科技在电力行业中的运用, 使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电力市场按目前功能基本划分为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电建公司。电网公司是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各省 (区、直辖市) 电网公司为主。在云南省的发电公司主要有华能、华电、国电、大唐、中电投、大华、龙江、三峡水电等企业, 这些企业的创建为云南省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目前还有一些电站正在建设中, 也为电力类专业的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从目前整个电力职工队伍的素质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加盟。

2. 边疆电力类专业人才需求形式

随着国家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 电力技术不断更新进步, 电力类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电力类专业连年扩招, 许多学校也纷纷办起电力类专业, 电力类专业成为近几年的一个热门专业。现在的电力类专业学生中主要有本科生和专科生, 但两者各有优点。在我校办学中发现, 云南省很多电力企业都到我校来招聘专科电力类学生, 因为专科电力类学生有动手能力强、在企业留得住、上手快等优点, 目前电力类的专科生就业前景广阔, 但是毕业生要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会遇到一定的挑战。

二边疆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 电力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概念模糊

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 电力类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 很多学生高考后, 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盲目选择学校, 填报志愿。导致学生入校以后对专业不感兴趣, 对所学的电力类专业不去了解, 对目前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也不闻不问。另外, 根据我校情况, 部分文科生也被录取到电力类专业, 学生学起来很困难, 一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导致专业基础不扎实。

2. 电力类专业学生存在就业困惑

我校电力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到云南省的各处水电站, 水电站地理位置偏远, 条件艰苦, 有的企业待遇偏低。通过调查, 我校电力类学生择业考虑的问题为待遇不能太低、地理位置不能太偏远, 离家不能太远。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持观望态度, 导致最后没能找到一份工作。这样就造成学生“有业不就, 无业可就”的现象。

3. 电力类专业学生对于就业信息了解滞后

我校地处边疆, 一些招聘信息不能及时更新, 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我校电力类专业的就业信息由学校及系部提供, 联系企业到校招聘。我校电力类专业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就业的有用信息, 学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等学校帮忙找工作的思维。学生还没有形成在网络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及去企业咨询工作的习惯。

三就业质量的界定及影响边疆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1. 就业质量的界定

根据查阅文献及我校办学的经验, 主要从就业对口率、岗位发展前景、工作薪酬、学生到岗后在单位工作时间长短、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多少及用人单位的层次来衡量一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就业质量的高低。

2. 影响边疆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第一, 电力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就业观。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观、道德观等, 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知识, 学生就业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岗位及环境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勤学好问、爱岗敬业、认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 这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一个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而我们学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 可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更新知识相对滞后, 学生对电力行业发展的知识不能随时更新, 对一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能及时了解。另外, 学生的就业观不一样, 每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不一样, 有的学生愿意留在边疆工作, 有的愿意到大城市工作, 有的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就业的质量。

第二, 电力专业在学校及社会中的影响力。学校是学生就业的一块牌子, 名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好, 就业质量一般也很好。但是我们地处边疆, 我校也不是名校, 但是电力类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 只要专业办得有特色, 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专业办好了, 在地方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会提高。

第三, 学校及系部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实践管理部门、招生就业处及系部招生就业相关人员, 多到企业走走, 密切加强联系, 时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 根据企业的特点, 回校反馈给相关部门及教师。另外, 边疆地区企业相对少一些, 学校应该联系更多企业以获得更多市场资讯, 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第四, 用人单位及社会对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评价。一名电力类学生培养出来, 能不能适应电力类的岗位, 在工作过程中适不适合, 都是用人单位及社会来评价。当一批学生培养出来, 若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良好评价, 直接影响到后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边疆地区, 如果培养出的人才受到社会青睐, 那边疆的大部分电力企业将会录取我校的大部分学生。

四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措施

1. 加强学生对电力类专业的认识

很多学生高考过后, 盲目选择学校及专业, 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一无所知, 也有部分学生还沉浸在高考发挥失常的痛苦中。我校针对这一情况, 在新生入学第二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对所学专业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到学生军训完后, 针对电力类专业学生, 系部专门请电力类教师详细介绍我校电力类专业的特点、办学模式、就业途径、目前的就业形势、在校期间要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等,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详细了解, 若学生对本专业没有兴趣, 可以转专业。通过这些途径, 加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专业的目标。

2. 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础阶段, 进行职业规划是一门必需的课程, 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边疆地区的电力类专业学生应针对自己所学专业及边疆地区的特色, 结合实际对自己在大学三年中及毕业后应该做些什么, 怎么做, 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划, 加强学生在校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校及系部应邀请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知名人士到校为大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企事业单位人员及社会知名人士经验丰富, 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授经验, 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质量。我校针对这一点, 请德宏州秦瑞电力集团董事长及龙江电站高级工程师到校进行讲座, 但这远远不够, 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3. 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及网站

边疆民族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 信息发展也相对落后, 加上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学生获得就业的信息相对滞后。另外, 学校对电力类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外面的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有电力类专业。针对这些问题, 我校电力类专业安排相应的教师到部分企业进行联系宣传, 可以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但这远远不够, 应该联系更多的企事业。学校及系部应该针对电力类专业建立完善的电力专业毕业生招聘系统, 获取全省及全国与电力类招聘有关的信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电力类招聘信息少, 每次企业到校招聘都是教师通知, 我校应将招聘信息及招聘公司的介绍放到招聘网站, 加强网络信息的使用。学校应该与历届毕业生紧密联系, 利用学校及社会的各种就业资源, 为学生就业群策群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4. 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

电力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至关重要, 实践课程及建立实践基地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在校内, 我校电力类专业已经建成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电机学实验室等。在校外, 我校与德宏秦瑞 (集团) 电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完善的实践基地, 学生大三学年下学期还将到云南华邦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盈江县博海电力有限公司、德宏供电有限公司、大唐电力有限公司、安琪酵母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专业见习, 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我校根据电力类专业的特点, 开设了证书考试训练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学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 认真组织开展了岗前双证书培训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培训, 获证率达100%。学生通过双证书的培训, 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学校应成立寒暑假实践体验小组, 到企业去体验电力类工作, 提前适应企业的生活及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 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经验、知识。

5. 完善电力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提升教学及师资力量

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一流的教学名师, 优秀的学生三者结合起来, 整个专业就是一流的, 学生的就业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根据边疆地区的特点, 我校经常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学习先进的操作技术, 提升教师的学历, 原来的电力类教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全部老师都是研究生学历。年轻教师被派到企业定岗学习, 学习企业的实干精神及先进技术, 学习回来后多名教师进行交流, 互相提升。近几年来, 在电力类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申报了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专业加以重点建设, 经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审验通过, 申报并获批云南省省级质量工程水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门, 通过项目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我校电力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学到了电力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 引入到校园中传输到课堂内, 学生学习的软硬条件也得以提升, 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6. 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丰富法律知识

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富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的价值取向,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好学生。请相关的法律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教育, 传授与电力类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懂法、守法, 使学生拥有公正、法治的意识。全面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 可以树立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学生的形象, 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 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叙述如何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措施。目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这些方面制定了一些措施, 如加强学生对电力类专业的认识、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完善电力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及师资力量等,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校地处边疆, 教师应多跟外界交流, 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及学生就业方面的先进知识, 将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成一个有特色的大学。

摘要:本文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点, 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电力类学生的就业前景、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影响就业质量的一些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就业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志云、杨子仙、尚艳萍.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学园, 2013 (7 ) :35 ~36

[2]夏甜、焦晨.电力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7 )

[3]尚玉琴、赵莉、乔晓辉.新形势下提高电力类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2 ) :130 ~132

[4]邓佳富.大学生就业困惑调查及对策——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毕业生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22 ) :332 ~336

[5]涂智勇、李超.浅谈电力类高职生的就业指导[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17 ~18

[6]杨红娜.上海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与对策分析——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 ) :133 ~134

[7]巫绍基、肖慧颖、刘晓等.电力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57 ~59

对“钓鱼就业”现象的思考 篇8

一、“钓鱼就业”的提出

(一)对相关人士的访谈

对曾在当地一家由国企改制转化为私企的中小玻璃制造公司工作过,后来为了谋求更高工资而背井离乡去到外地工作的拥有玻璃制造行业技术的二十几位农民工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访谈。由于时间地域的关系,不能得到深入的数据,但也从访谈中得到了一些他们的经历和造成他们这种经历的原因,同时根据这些原因寻找对策,对症下药。

访谈的这些人员因为外地开出的工资高,所以,大家辞去家乡的工作,奔赴外地不同的工厂,与那些工厂签订中长期的协议,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务工。他们以组为单位,分别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家乡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重庆、湖北、河北等地的不同工厂。据我所知,后来他们都遭遇了同样的事情,不到三个月,先后被工厂辞退。此后,他们也分别辗转到了其他地方,但也都遭遇同样的事情。他们都与工厂签订了为期三五年的劳动合同(劳动协议),可还是被辞退,原因就是他们去了外地教会了当地居民制造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而言,他们是“师傅”级别的农民工,工资高于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掌握了技术之后,自然他们相对较高的工资也就成了额外的负担,因此会遭到解聘。其中一部分倒是能拿到工资,但也有几个组的人连基本的工资都没有拿到。由此我走访了这些人,进行了非正式的访谈(大致内容见附件A)。由访谈大致得到了“钓鱼就业”的原因,以及“钓鱼就业”的伴随现象(欠薪、维权等),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了相关文献以及借助于当前实施监督最有效最流行的手段,既肯定了前人提出的一些政策制度上的大观点又提出了一些具体到可操作的一些对策,希望引起社会对“钓鱼就业”及其伴随现象(欠薪、维权等)的关注,让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钓鱼就业”及其伴随现象(欠薪、维权等)折射出来的本质: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农民工就业困难、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中小企业自身也在夹缝中生存、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对于“钓鱼就业”的文献相对较少,甚至没有,但对于其折射出来的需要关注农民工就业的相关问题却不在少数,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于本文“钓鱼就业”的前因后果探讨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覃琮(2009)指出,中国在变成一座“世界工厂”的同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阶级正在中国形成。不用说,这个阶级的命运、它对社会转型的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怎样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欧美国家中以英国为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四百多年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经验教训,为欧美国家解决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典范,大大缩短了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程。

唐豪、马光红、庞俊秀等学者对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诸如工资偏低和欠薪现象、靠青春和体力谋生等就业问题和影响就业的主客观原因皆有透彻的阐述和分析。

中国就业促进学会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对策措施主要是从强化就业服务、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落实扶持、整顿人力资源专项行动等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前面也有学者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了深入的研究,但都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张琦对整个就业市场的宏观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就业稳定性是劳力的参与量在一定时期维持一定的比例,包括我国就业总量整体的稳定、劳动力就业在产业和区域间转化替代弹性不高、劳动者个体总的就业时间较长;微观角度研究就业稳定性主要针对的是个体劳动者而言的,更加侧重于研究劳动者本身的因素。

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发生的特定现象———有着一定技能的农民工所遭遇的“钓鱼就业”,也是非正常失业,也指这一类农民工的就业稳定问题。“钓鱼就业”虽然也关乎稳定性,但主要针对特定的一类人在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这种就业非正常的不稳定状态以及其伴随的现象(欠薪、维权等)加以探讨,把宏微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望能够找出农民工遭遇”钓鱼就业”的原因,得出一些结论,找出一些可能的办法,对社会稳定将有积极影响。

(三)相关研究意义方法

1.意义

农民工就业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处理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地发展。

2.方法

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得到真切的数据加以分析,只能用定性的方法通过分析加以论述,故选用了下面三种方法探讨所写话题。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也可以称之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是研究各种符号形成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是指:检索相关的文献、报纸、期刊、杂志等一系列相关材料,搜集国内外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层次地了解国内外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为做好文献综述创造条件。

(2)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又名深层访谈法。深层访谈法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一个掌握高级技巧的调查员深入地访谈一个被调查者,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笔者对这类有明显自我保护心理的农民工以漫谈的方式进行了解,能得到更加真实的情况。

(3)历史分析法。要客观地分析农民工问题,就必须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至今还深刻影响农民工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政策和制度进行历史的考察,揭示这些政策、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从而为未来政策的完善与创新找到可供参考的路径。

二、“钓鱼就业”的产生

(一)国家社会的大背景

1.经济

国家总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还未发展到可以解决所有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程度,对于经济发展过渡时期中“农民工”暂时现象还远远不能如欧美国家那般解决得顺畅。

东西分流:从农民工的流向看,大多是从西部、北部流向东部、南部,所以东西经济差距甚大,“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行了多年,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还不足以支撑西部自身的发展。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在这过渡的特殊时期,这类中小企业大多经营不规范,企业制度不健全,对国家法律的贯彻程度也不能明察究竟。而农民工这类弱势群体是止步于大中企业的,因而依这类中小型企业为生,但农民工的权益几乎得不到保障。

2.人口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且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居多,这一部分人口从农业中脱离出来需要一个位置,而目前劳动力明显处于供大于求的时期,还不能为农民工腾出一个比较稳定和理想的位置,所以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工问题还会存在。

3.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许多制度暴露出弊端,严重阻碍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制度壁垒,其中包括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就业体制与劳动力市场。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观念转变不彻底(重管理,轻服务)、就业服务不充分(就业市场不规范、招聘信息传递不及时)、就业保护力度不够(未设立专门协调农民工就业的机构)。

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教育制度的缺陷、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不充分:平等就业法律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工权利救济操作性不强。

(二)企业的责任与问题

一些中小企业之所以敢公然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三个原因:第一,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虽好,但始终鞭长不及,众多中小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每一个中小企业进行盘查,企业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惩处,助长了他们的气焰;第二,企业本身可能也是在夹缝中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那么做;第三,企业负责人法律和社会责任意识不高,拒绝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规避责任和风险。

(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待提高

农民工本身受教育水平低,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许多工作本身无法胜任;所掌握技能的可替代性太强并且单一,一旦受到威胁,便无计可施;法律知识欠缺并且对于企业的违法侵权现象无法应对。

2.就业观念有偏差

重新就业意识薄弱,如谈话中可以得出一定结论,这些农民工几乎脱离了农业,而且骨子里有一种“弃农”、“厌农”的想法,就算在外面受尽歧视和委屈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且没有一种开拓新的就业方法的意识。

3.囊中羞涩的无奈

相信农民工中也不乏有“生财”之道,但缺少资金投入。对企业尚有贷款扶持政策,对于农民工也应如大学生上学那般开通“绿色通道”,对于有好的想法的创业项目的农民工应加以支持,鼓励回乡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4.非正规的就业渠道

非正规的就业渠道是指通过老乡、同事、亲戚、朋友等非正式的职业介绍机构就业的途径,是农民工外出、特别是女性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正式就业渠道资源有限,运行效率低,欠规范和制度化,而且就业成本高,不利于农民工就业。

5.维权问题一系列

维权意识低:这是由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农民工本身受教育水平低,法律意识不强,其中鲜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时农村的环境相对简单,造成其心理素质较差,很多农民工自身的权益被侵犯的时候还“浑然不知”或者是“无动于衷”。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或是对劳动合同没有相应的认识,使签订的合同变成一纸空文,甚至有的人根本分不清简单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维权方法不当:新闻上也常有报道农民工事件,在一些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之后,要么选择忽略,要么显示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如极端个体维权行为(开胸验肺等)、日常形式的反抗(消极怠工、减产等)、集体维权行为(聚众闹事、工会谈判等)。

维权成本大:很多维权渠道的费用是农民工这个群体无法承受的。

申诉渠道不畅通:农民工申诉的渠道有很多,但实际可行的寥寥无几。

维权周期太长:从起诉到维权成功需要很多时间,并且维权申诉后的执行也难。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政府大多不敢正面“得罪”企业,就算农民工胜诉,企业在执行法院判决的时候也多敷衍了事。

三、解决“钓鱼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经济发展才是根本

1.国民经济整体提升

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经济发展政策、财政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综合性的经济政策,有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传统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农业的土地和环境空间优势,发展高新农业、特色农业,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大力发挥西部潜力,增强西部地区拉动就业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缩小直至消除劳动者城乡就业差别,实现平等就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区域协作,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2.中小企业效益提高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增加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拉动就业。企业经济效益上去了,自然也不会再拖欠工资,也不会为了节约一点成本就轻易把员工辞退。

(二)政策与制度是保障

1.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壁垒

统筹城乡户籍管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探索促进农民工就业新模式和就业援助体系、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优化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深化多层次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建立农民工培训费用多元化分担机制、推广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等。

3.农民工创业孵化机制

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系统,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的关注度,及时开展农民工就业援助服务,对于准备就业和就业困难人群以及同时返乡农民工进行疏导和培训,搭建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转变其就业观念和增加其就业技能,开设“绿色通道”支持引导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

4.推行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和实施以来,虽引发了许多相关问题,但也颇有成效。在这个势头上,应该着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让农民工就业问题有法可依和受法律保护,保障农民工就业和劳动权益。

5.失业保险和补助利用起来

据新闻报道,人社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失业保险支持稳定岗位企业的通知》决定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不裁员和少裁员的企业,由失业保险予以补贴———“稳岗补贴”。可以把这个政策向农民工聚集的企业适当倾斜,对支持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实施补贴。

(三)监督与舆论的手段

1.舆论监督

政府:有时候政府考虑到地方业绩和税收的状况,也许会对企业的违法侵权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是被企业表面现象所迷惑,这要求政府必须自律,同时实行“阳光下的政府”政策,加大监督力量,增强对农民工的保护。

企业:(媒体、网络、社会大众)社会舆论可以令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情况,在较快的时间内引起广大群众、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的关注。一旦形成广泛关注,能对雇主形成较大的舆论压力,雇主就会认真考虑如何对待农民工的问题,如果有违法、不合理的地方也会对之采取更为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2.精神鼓励

“中国好雇主”项目已经实行了三届了,对企业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各个企业都争当“中国好雇主”。借鉴“中国好雇主”,各地方政府可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如当地企业欠薪严重,就把按时按量发放工资作为重要指标;若裁员严重,则把少裁员当做重要指标)设立相应的“地方好雇主”、“十佳好雇主”等等,激励企业争先创优。

3.多重惩处

对于企业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的违法侵权行为要予以警告和惩处,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对于“好雇主”,也应暗查明访,对于多次实施“钓鱼就业”和欠薪等企业予以相应的惩处,把这些企业揪出来,贴上警告牌,设立相应的企业“黑名单”,待企业调整改变后方可撤销,同时予以相应的罚款,如若再犯,则罚款翻倍,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据资料所知,韩国公众人物或是名人犯错之后通常会处以社会工作时数的惩罚,以示警告。我国对于侵犯农民工权益的企业负责人也应建立相应的社会惩罚,如在众目睽睽之下扫大街、体验农村生活、到建筑工地做义工或是去敬老院洗衣服等都是很不错的惩罚方法,一举两得。

4.监督有道

(1)市长信箱:“市长信箱”对于大家都不陌生了,很多年前就有相关例子,可是它的实施效果几乎为零。如果在市民和市长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市民的心声难以到达市长本人之处。不管是实体信箱还是电子信箱,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零中介,让权益被侵犯的问题直接反映至最高层。当然,市长的精力有限,实施这个手段时应实名并且定时定量定质,虽有局限,仍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短信平台:根据南充市扶贫办的短信平台得到灵感,这有点类似于“市长信箱”,希望这能成为一个市民能够畅所欲言的平台,市长也作为其中一员,可以暗自观察民心走向或者民众最关心的话题,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为就业人群服务。

(3)万能网络:网络的力量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创建民众的网络监控和监督平台,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会飞速上升。

(四)自身的素质是关键

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知识:不管是对自身还是对子女,对教育投入都应该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普及教育和法的知识。

技能:参加职业培训,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包括提高维权意识、掌握一定的法律维权意识(法律认知水平)、了解组织维权意识(采取通过工会组织进行维权)、舆论维权意识(通过媒体来进行维权)。

3.转变就业观念

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转移,广开就业门路,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进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四、研究结论

基本结论:近年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和被欠薪问题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国务院总理为农民工平等就业和为农民工讨薪到恶意欠薪写入刑法,反映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和被欠薪问题,尤其是每到年关,中央至各地政府都特别重视,想方设法解决拖欠农民工薪酬问题和思考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但是,对于保护农民工就业和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的规章制度还是太少,缺乏明确性和规范化,让很多的中央政策只是化为一张虚无的纸。中央政策应该更加的具体和具有针对性,在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效益的同时也对企业加以约束,责令企业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也要避免“违规企业遭惩处,员工吃亏总在先”的现象。总之,农民工就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足之处:本文的来源主要是围绕“钓鱼就业”及其伴随现象(欠薪、维权等)展现出来的一些本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没有涉及农民工就业的更广泛的方面,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研究更多地方的情况,故存在一定局限性,希望以后能有涉足。

摘要:“钓鱼就业”意即企业以一份“欺诈性”的高薪和中长期就业合同诱使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进入企业工作,在企业达到自身目的之后,便在不履行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将农民工解聘的现象。在本论文中将对“钓鱼就业”的概念,“钓鱼就业”及其伴随现象(欠薪、维权等)产生原因以及应对此问题的对策将进行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促进整个政府和社会对“钓鱼就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最终促进农民工就业,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

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9

一、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

(一) 就业与失业的度量指标——失业率

失业率既是失业的度量指标, 也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国际上通常以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反映失业率。根据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理想的就业状态是失业率在4%--6%之间。

(二) 我国的就业现状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 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我们可以通过我国劳动力人口的三大构成群体来分析一下, 事实上, 这三大群体也是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难点。

1、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他们的失业问题从来没有进入政府决策者的视野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关注之中。然而, 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从精英型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 结果大学生数量猛增, 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净增了468万, 然而就业率却逐年下降, 出现了知识失业的现象。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与大量找工作的失业者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2、城镇新增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企业裁员, 造成失业人员增多, 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 许多企业升级, 自身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的就业人员被淘汰, 增加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另外, 由于受身体和技能限制, 本来就业就困难的人员, 就业更加困难。

3、农民工。

据统计, 2010年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大约24223万人, 其中外出到乡以外的农民工有15335万人, 这样农村还有近1亿的剩余劳动力是需要转移出去的, 但是城市的大部分就业政策却仍把他们排斥在外。同时, 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低, 没有一技之长, 所以他们只能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 竞争很激烈, 就业极不稳定。

二、影响我国充分就业的原因

(一) 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一直以来, 劳动力供求是影响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总人口已达13.397亿,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劳动力资源人口为9.2148亿, 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近一亿人。目前, 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欧洲九个发达国家的总和, 这种劳动力供求上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充分就业。

(二) 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从全球角度看,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创造”与“摧毁”并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老的产业就会逐渐被淘汰, 这些被淘汰的产业部门势必游离出大量劳动力, 从而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使适应该产业发展要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 从而造成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

三、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

从经济结构来看, 不同产业类型对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不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 第三产业是最能吸引劳动力就业的产业。而从我国的劳动力需求情况看, 近五年我国新增就业70%左右是通过第三产业吸纳的。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就业最多的领域。所以我们应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作为我国目前增加就业的最现实的选择。

(二)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鼓励自主创业,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虽然不大, 但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却远远大于大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同样增长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因此, 要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创造公平竞争的服务环境, 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 给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 重点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

1、高校毕业生。

通过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以及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落户限制,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另外,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由“找饭碗”向“造饭碗”转变, 并对灵活就业的, 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2、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

针对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具有“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水平偏低”的三偏特点, 我们应把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结合起来。可以对他们先进行简单的培训, 然后把他们介绍出去, 从事一些门槛低、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都不高的行业。

3、农民工。

从整个层面来看, 农民工仍然是弱势群体, 由于他们的社会保障面窄、社会保障水平低, 一旦失业, 他们就会陷入困境, 所以对于农民工, 我们应把职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同时, 通过开办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 引导农民工群体自主创业。

(四) 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及时向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提供各种信息, 降低信息需求者的搜寻成本, 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 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 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 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这对于社会稳定是很重要的。失业只能是劳动力失去了劳动收入, 但是不能让他们也失去生活收入, 社会必须为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生活来源, 否则失业将会危及社会稳定。可以说,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有社会稳定和增加就业的双重效应。

就业是最大、最主要、最紧迫的民生问题, 它牵动着社会的每一个家庭,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只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才能不断化解矛盾, 促进就业, 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王又军.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思考 篇10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的思考与准备

1. 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应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制订长远的职业规划, 思考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 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第一, 学生要明确人生的职业目标, 这个目标是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 它要求是可实行、可量化、可操作的, 然后积极思考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第二, 学生要准确评价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 这些兴趣和特长对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什么帮助, 然后认真评估职业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第三, 学生要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明确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工作才是最有价值的工作;第四, 学生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 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 需要将终极目标按时间分解成几个递进式的子目标, 然后分阶段有步骤地按计划进行推进;第五, 学生要善于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不断增强核心职业竞争力, 突破并塑造不可替代的自我。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的思考

第一, 过好思想觉悟关。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 非常有必要适当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这样有利于预防与增强学生克服焦虑、自卑、自负、依赖、挫折等心理问题的能力, 顺利实现就业。第二, 过好自我认识关。 (1) 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2) 学生要明确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职业工作需要的技能, 达到了怎样的一个水平; (3) 学生要明确是否已经具备了融入社会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与行为要求; (4) 学生要明确自己还需要重点积累哪些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胜任相关岗位。第三, 过好能力转化关。 (1) 学生要准确定位探求知识的能力, 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 (2) 学生要加强实践操作和拓展技能的能力, 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3) 学生要强化缜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学生要锻炼和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5) 学生要培养和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 积累未来发明创造的基础。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

第一, 研究岗位要求。学生要认真研究职业领域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 了解任职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学历资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职业素质等基本要求, 注重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职业领域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二, 钻研业务知识。学生要刻苦钻研岗位技能, 加快业务知识更新, 优化业务知识结构, 丰富业务知识储备, 掌握过硬本领, 提升工作能力, 适应行业改革的发展需要, 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第三, 掌握岗位技能。学生要努力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 积极参加校内校外专业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熟练掌握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基本技能。第四, 吸收各方资源。学生要广泛接纳、吸收各类社会资源, 联手同学、老师、家长、亲戚等各方力量, 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岗位核心技能, 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开阔职业发展空间。第五, 坚定职业信心。学生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看到自己的能力特长, 看到国家的扶持政策, 看到行业的就业机会, 看到学校的帮助措施, 看到老师的精心指导, 坚定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信心。第六, 保持积极进取。学生要始终保持一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业务恐慌的危机感, 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需求、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和自身进步的阶梯, 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劲头, 克服应付心态、自满心态和浮躁心态, 珍惜每一分钟、每一个场合、每一点时间、每一个机会。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时的选择与把握

1. 理性就业, 扎根基层, 拓展上升通道

第一, 学生要克服焦躁情绪, 力戒急功近利, 立足基层发展;第二, 学生要注重能力锻炼, 积极拓展上升通道, 比如操作维护系列的上升通道:一般操作维护→主要操作维护→高级操作维护;技术业务系列的上升通道:操作员→管理员→助理管理师→管理师→高级管理师;管理系列的上升通道:作业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公司总监→公司总经理;等等。

2. 瞄准需求, 自信就业, 降低机会成本

学生要准确了解准备应聘公司的规模与招聘要求、公司的人际环境、公司能提供的学习条件、公司能提供的福利待遇, 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基本的胜任力, 降低机会成本。

3. 创造市场, 自主创业, 展现人生才华

学生要进行广泛而精细的市场调研, 寻找创业的切入点, 准确定位市场细分, 占领行业制高点, 抢占市场先机, 注重技术创新, 不断推进自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以发明专利开拓未来。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后的努力与坚持

1. 珍惜机会, 重视文化, 守好岗位

学生要有在这个企业至少干五年、我要为企业做贡献和创造经济效益的想法, 要珍惜进入企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要在第一时间领悟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 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严守岗位纪律,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2. 勤恳敬业, 踏实忠诚, 谦虚谨慎

学生要认识到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会影响职业发展的空间。第一, 学生要认识到给予组织和单位忠诚, 你才能得到对组织和单位忠诚的回报;第二, 学生要认识到个人价值需要通过学习和工作成果来证明和体现;第三, 学生要认识到忠诚赋予你学习和工作的激情, 忠诚的人感觉学习和工作是享受, 不忠诚的人感觉学习和工作是苦役;第四, 学生要认识到只有忠诚的人, 才能够找到归宿感, 组织是你工作的归宿。

3. 融入团队, 学会取舍, 展现魅力

第一, 学生要认识到只有借助组织和单位平台, 个人才能有各种发展和实现目标的可能;第二, 学生要积极融入团队, 认识到组织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有团队才有个人;第三, 学生要学会取舍, 懂得舍得是精神、是智慧,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懂得舍得, 人生的运气就不会太差。

4. 精益求精, 提高技能, 追求卓越

学生要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 在坚持不懈学习和创新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不断攀登技能的高峰,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养成终身学习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深思熟虑地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每一件事。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 形成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全方位开展就业工作、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局面, 重点从学生就业前、就业时与就业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 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不仅是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成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甫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2]周昱英.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1

[3]魏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弊端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9)

促进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就业 择业 师范生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随着我国对科教兴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对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来看,我国对师范类专业进行了扩招,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补助和特别教育,但是,纵使国家对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并没有促使师范生顺利就业。

一、 制约师范生就业的因素

(一)供需不平衡

伴随着我国对师范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目前已经有很多师范生走进社会,并且急需工作,这么大规模的师范生涌入社会对原本就相对饱和的教育机构及学校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与教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无法在短时间内接纳为数甚多的师范生,这导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供需不平衡。师范生的供明显大于需,这必然导致无法保证每一个师范生都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供需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师范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二)缺乏合理的就业观念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生代的师范生大多是在相对富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没有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我国目前教师资源分布情况开看,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相对富足甚至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中西部偏远地区教师相对匮乏,需要更多的教师资源。但是受师范生自因素的影响,大多师范生不愿意去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工作和学习,由此导致大批量师范生涌入教师资源原本就丰厚的大城市,试图在偌大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择业和就业的观念导致许多师范生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三)教师技能培养不到位

促使师范生不能够合理就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校对示师范生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质量不高。很多学校甚至是将教师技能和其它理论课等同,将技能培养课作为理论课来操作,这导致我国师范生的教师技能普遍偏低。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

师范生在就业的时候不愿意选择偏远地区除了其自身原因以外,还有就是政府对其扶持的力度不够。在偏远地区,教学环境刻苦,教学资源短缺,教师待遇不高,甚至很多地区给教师的待遇根本无法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导致我国目前教师资源流动方向并非按需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促进师范生就也的解决办法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针对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也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按需培养

我国师范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在师范生培养这一块超出了市场的容纳能力,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针对国家来说要根据详细的市场调查结果来制定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找到合理的位置。针对学校及相关教育单位来说,要切实的上报本校或本单位需要的教育人才,从而为国家对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样,校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国家制定招生计划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保证师范生合理就业。

(二)为师范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

目前我国师范类的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观念这一块无法适应我国当前对人才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受地域限制和工作环境的限制,不愿意去地区偏远和工作环境较差的地区工作和学习。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要从入学初就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帮助师范生在成为教师之前就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 加强教师经训练

师范生能否就业的关键就在于师范生本身是否具备了符合教师要求的相关技能,比如说说课、讲课、板书、教案等等,我国高校目前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点,高校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养,在师范生的培养方向上将其定位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而非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行业发展的貌似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要有针对性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并为师范生提供相应的实战机会,让师范生走进真实的课堂,只有加强对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使师范生在就业之时有能力去适应岗位要求。

(四)加大政府的倾斜力度

面对许多师范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的现状,政府应该加强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使那些愿意为教师事业奉献青春的年轻教师能够在基本生活方面无后顾之忧,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师范生愿意去教师资源稀少的地区。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是促进师范生就业的又一良方。

只有落实好对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对师范生的重视程度,辅助师范生良性就业,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择业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观念,这才能有效的解决当前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刘勇军.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非一致性理论综述及评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1)

就业思考 篇12

关键词: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

1 引言

全面小康, 意味着是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全方位保障。然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仍存在许多“短板”。因此清楚认识到当前就业、收入分配和住房保障的现实状况, 并理清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和国民经济的互联作用, 对于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结构性矛盾

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其主要表现为以大学生为的主的白领劳动力和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劳动力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占主导, 劳动力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因此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劳动力需求旺盛。然而, 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逐渐“老龄化”, 新生代农民工“新潮化”, 蓝领劳动力逐渐短缺, 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又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吸纳劳动力不强以及高校扩招, 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 年年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2.2 收入分配不公严峻

目前, 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其中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尤为明显, 更糟糕的是从事这些行业的群体逐渐分化并固化, 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是利益阶层, 而另一部分人则始终是收入下层。城乡收入差距则表现得更为严峻, 如图可知:从1978年以来,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012年城乡收入比达到3.10。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年鉴》。

2.3 住房保障有待完善

首先, 保障性住房存在分配管理缺陷。第一, 保障对象狭隘。一方面存在大量闲置住房, 一方面大量的中低收入者难以申请入住。第二, 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由于廉租房低于市场租价, 出于利益考虑, 很多人会将住房转租他人, 但是国家明文规定廉租房不得转借、转租或者改变用途。其次, 保障房空间布局边缘化。一方面, 保障性住房通常是困难企业职工、退休和下岗职工等中低收入家庭积聚区域, 本身相对缺乏完整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 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边缘化, 绝大部分保障房居住区距离医疗和商业中心较远, 造成低收入者生活成本增加、受教育和求职机会减少, 甚至放弃保障住房申领资格, 从而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两极分化趋势。

3 就业、收入分配与住房保障内在联动与协同作用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三者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图来说明 (如图2) :就业能影响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也能作用于就业, 同时收入分配还影响住房保障情况, 住房保障不仅可以调节收入分配, 还可以促进就业;而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协调与否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会对就业、收入分配和住房保障产生影响。

3.1 就业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

就业是劳动者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 是参与初次分配的前提。充分就业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目前收入不公的格局, 失业和就业的不稳定则会加剧收入差距。由于失业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就会更加激烈, 劳动要素的价格就会降低, 最终形成雇与被雇方利润与工资的畸形分配,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 就业不充分, 劳动力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生产规模达不到最佳, 就难以创造出最优的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这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其次, 就业结构也会影响收入分配。据丁元 (2014) 等人实证研究表明,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会加剧未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 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会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因此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优化就业结构意义重大。

3.2 收入分配作用于就业与住房保障的机理

首先, 收入分配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会造成更多的失业。由于大部分穷人拥有少量财富, 少量富人拥有大部分财富;穷人有惜购心理, 不愿多加消费, 富人物品齐全, 无需额外消费, 这样最终会造成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效益不佳, 必然会降低人力成本。因此较大的收入差距对促进就业显然不利。另外, 一定的收入差距却能产生积极影响。合理的收入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所得。因此, 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其次, 收入分配还影响住房保障。现行的住房保障政策是依据不同的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供房政策。高等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 而中等收入以下的群体购买经适房或者租廉租房。此外,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会使住房保障工作遭遇“夹心层”问题, 即一部分低收入群体超过申请廉租房条件却达不到经适房申请条件的, 一部分超过经适房申请条件却买不起商品房或者经适房的, 这部分人本应在保障范围之内却被排在政策之外了。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 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 高、低收入者占少数, 因此合理的住房体系也应该是绝大部分商品房和一定量的保障性住房格局。而作为保障的主体应该是低收入或者扩大到中低收入, 和以一些特殊群体 (比如老年人、残疾人等) 为补充。

3.3 住房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与就业的作用机理

住房保障可以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调节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领域, 住房保障是通过住房公积金方式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住房公积金是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 并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的, 具有强制性。所缴纳的款项来自于初次分配, 最终进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 归个人所有, 其实质是为职工提供住房消费的专用资金保障。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部分实质是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 此外该部分费用无需纳税, 所以说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初次分配中就将雇主利益部分转移给了雇员。另外, 住房公积金的存款收益还能在二次分配中给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补充资金, 用于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的资金还来源于财政支出、土地出让金以及社会捐助, 其中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基础。只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来, 因此政府在二次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收入和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调节收入分配。首先减少低收入者在住房方面的税收如住房抵押贷款免息;其次通过增加住房保障财政投入, 以补贴和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形式将社会资金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另一方面, 住房保障还能促进就业。保障性住房好比“公共产品”,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同时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势必会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就业。此外, 居者有其屋, 保障性住房能消除掉低收入者居无定所的心理负担, 摆脱脏乱差的生活环境, 为健康的身心保驾护航, 同时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 为低收入群体创造了更好地就业条件。

3.4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与国民经济的互联作用

首先, 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就业增长, 充分的就业可能能缩小收入差距, 同时能增加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提高会促进居民的消费水平, 进而拉动内需, 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宏观经济增长还能增加财政收入, 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住房保障;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 使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进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其次, 充分的就业水平、公平的收入分配和科学的住房保障能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较高的失业率、较大的收入差距和落后的住房保障体系会危及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和国民经济是互为联动的关系。

4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建议

就业、收入分配和住房保障问题是民生改善的重难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清楚认识并厘清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和国民经济的互联作用, 对于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切实有效地解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 给出如下建议。

4.1 加大职业教育力度

劳动力素质低下和职业培训滞后是结构性就业矛盾产生的根源。培养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具有较强研究、创造、管理及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此外政府还应在公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 对相应产业升级要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给予大力支持。

4.2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一是完善基本工资制度, 通过提高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执行机制, 为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加大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的力度, 如对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发展情况定期调整。

4.3 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

住房需求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是需求, 为保障居者有其屋, 首先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了购房能力, 才能解决好住房问题。其次, 应加快保障房的建设速度, 可以覆盖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再次, 要稳定房价, 不能让房价上涨削弱了中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元, 周树高, 贾功祥.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4, (04) :139-143.

[2]杜胜利.就业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性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15) :34-35.

[3]荣燕.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 2007, (02) :98-101.

[4]李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及社会保障的作用[J].理论月刊, 2008, (11) :99-101.

[5]鲁建彪.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2) :93-97.

[6]陈伟.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及其政府政策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3) :89-93.

[7]信长星.关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01) :2-9, 95.

上一篇:女性生殖健康下一篇:财务报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