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2024-10-15

高效课堂的冷思考(共7篇)

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篇1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然而,一些老师似乎又走进了新的误区:过分追求课堂的包罗万象、滴水不漏和完美无缺,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我们应该追求更加简约有效的课堂。小学英语课堂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让英语课堂教学更扎实有效。那么如何构建简约有效的课堂?下面就粗略谈谈本人对简约课堂的几点冷思考。

简约课堂应该摒弃华而不实的低效,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约不是简单,是一种韵味,是凝聚大气、智慧、深刻的一种无痕境界。在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提倡“简约高效”,让课堂理性回归。构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不懈追求!

一、目标要简洁明了

现在很多的老师教学目标制定不切实际, 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老师,不切实际,教学目标制定了一大堆,哪个都想做,结果舍本取末,基础目标都没有落实,就急于谈其它目标。我觉得一节课的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达成的,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是不可分裂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学习态度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简洁明了的目标,逐步落实,慢慢升华。例如在教学《This is his head》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单词:his、head、arm、hand,、leg、foot.(2)能听懂并熟练地运用句型:This is his….在此基础上又制订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二、导入设计应简约自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许多老师在设计导入时总是绞尽脑汁,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总想出现一情境,让学生兴致盎然,让大家耳目一新。事实上,真实的内容却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觉得应该体现以下几点导入设计才做到了简约自然:

1.取材经济便捷

情景创设的素材选取要抱着“节约有效”的原则,可从身边的资源入手。比如故事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就可以变成我们的教学素材;平时自己随意拍的照片,家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材料都可以拿到课堂上,很多的情景就会在我们面前呈现。与其花很长时间去想天马行空的情景,不如从我们真实生活入手;与其花很长时间去做flash,不如将身边现有的东西利用起来。

2.生活化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它应该是快乐的、平等的、和谐的,应该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地寻找语言材料和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学服装就从学生的着装入手为话题,谈论颜色也可从生活中有的颜色教起。不要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容易接受。

3.真实性

真实的情景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虚拟的情景总让人感觉假假的,学生的兴趣只能停留在表面,没有进一步内化。而真实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如创设到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让一些学生充当顾客,一些充当店主,再辅之以实物,分组活动,现场表演,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跃跃欲试。

三、教学活动有所取舍

为了使小学英语课上得精彩,不少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新方法、新花样层出不穷,教学活动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如果静下来,听听学生活动后的感受,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活动学生真正参与体验和思考的并不多,学生掌握的语言技能也不扎实。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过多、低效。如果活动过多,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游戏本身上面, 那么活动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活动应该是有的放矢,是为了某一教学内容,达成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听一些老师的课,有时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暗藏玄机。那是活动的背后凝聚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例如:在教学“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时,如果字节让学生互问“What’s your name ?”那么活动似乎有达到效果,但如果让学生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再练习句子,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更强了,效果更佳,这就是不同的教学艺术。

2.活动的安排要适量、适度

一节课的活动不要太多。但形式要有变化。活动与朗读、书写或回答问题等训练方式相结合,做到动后有静,静后有动。如我教人体部位的单词时,就利用一首简单易懂的体操歌,让学生边做体操边学英语,收到好的效果。

当然千万不可为了活跃气氛,制定多个活动,学生过多沉浸在游戏本身中,却没有学到真的东西。而且活动多,学生要从上一个活动换到下一个,也要有些准备,尤其是那些腼腆害羞、胆小忸怩或反应相对较慢的同学更无法顾及。

四、巧用教学媒体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教学资源是越来越丰富。这给我们的教学带了很大的便利。在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动听的声音,漂亮的图片,逼真的flash总是能刺激我们的眼球。然而,有意无意中,我们的教材被忽视了,最传统的教学手段被遗忘了。有的课堂,学生从头到尾都没有翻开我们的语文书;没有用一用录音机,听听最纯的原声磁带;没有做一做我们的作业本;没有让学生上去写一写。只见教师在电脑旁自如点击鼠标。那么过多过滥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辅教”的宗旨。

其实教师应认真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让学生翻开课文大声读一读,打开收音机听一听,巧用多媒体。从而让我们的英语课返璞归真,体现英语课的简约美!

五、课堂语言要简单流畅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如果言简意赅,简要流畅,就会让学生心旷神怡。教师组织教学语言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听懂我们的话,学生都听不懂你讲什么,那只叫“对牛弹琴”;其次问题语言要有启发性,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再次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最后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有机整合,用“心”去浇灌,并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对构建和谐课堂的冷思考 篇2

一、课堂组成的复杂性

课堂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师生整合课程与教学的交往、互动场所,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演绎学校生活的舞台。课堂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为具体的活动状态,即课堂教学的运行状态;表现为具体的时空状态,即课堂是在具体的授课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表现为明确的角色分工状态,即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分别扮演了各自不同的角色;表现为一定的组合状态,这种组合既有构成课堂物质要素的组合,更有构成课堂师生状态的组合;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如通过课堂形成某种特殊的情感氛围;表现为一定的制度状态,即课堂要受到学校相关规则、纪律的控制而维系等。从中可以看出,课堂要受到人、物、心理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构建和谐课堂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当今课堂的不和谐声音

构建和谐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审视当今的课堂,我们却遗憾地看到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未能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1.教学新观念的理解和落实不到位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人们都能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都欢迎引入尤其是从西方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如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等等。但这种欢迎往往只流于口头上和形式上,没有在思想上领会,更难在行动中落实。素质教育搞了好多年,但在实际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分数放在第一位,素质被置于从属地位。

2.教学内容固化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今的一些课堂上,部分教学内容(教材)远离学生的需求,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材还被当作金科玉律和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样的课堂自然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没有创造,没有激情。这种把教材权威化和知识教条化做法既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讲解、训练和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固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成分,但它过分强调每个段落的精心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的前后衔接和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呈现出过分的预设和封闭,上课成为执行预设的行为。这样的课堂缺乏灵活性和生成性,往往显得沉闷、机械和程序化,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

4.师生交往的不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保证。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成为主动施教者和绝对权威,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和弱势群体。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少量优秀学生扮演了“表演者和演员”的角色,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或观众”,师生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基础上广泛的互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独立性得不到具体落实,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培养。

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

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目标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传统的讲练法、讲解法经久不衰,而现代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却没有得到真正推广。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仍占主流,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范围有限,从而使得课堂信息量不大,教学效率低下。

三、和谐课堂的阻抗因素

在上述课堂不和谐现象的背后,我们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来自课堂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的影响。

1.课堂教学存在的固有矛盾

所谓固有矛盾是指这些矛盾是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包括教师所代表的规范性文化与学生未成熟的非规范性文化之间的矛盾;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之间的反差而形成的矛盾;课堂管理需要的制度性内容与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中竞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产生的矛盾;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与学生反控制之间的矛盾等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这个内环境下展开的,但课堂本身又是一个小社会。它每时每刻都在与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课堂教学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外部社会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外部社会又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对课堂教学施加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步性,课堂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矛盾给师生带来的心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和处理课堂教学面临的诸多矛盾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对构建和谐课堂的思考

基于课堂组成的复杂性和构建和谐课堂的艰巨性,笔者认为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明确和谐课堂主体各方的职责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谐课堂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而且还包括家庭和社会。相关主体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这些主体只有在理念上认识到和谐课堂的意义,在思想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在行动中加强合作,才能使和谐课堂的构建真正落实到实处。

2.创设和谐课堂的制度环境

影响课堂和谐构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刚性过多、量化过多,使课堂呈现程序化、模式化和机械化。课堂在过多的指标、过多的制度的约束和控制下变得沉闷和僵化。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课堂教学管理上要做到民主和开放,要在宏观教育政策指导下,给师生以足够的自主权,为和谐课堂的构建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制度环境。

3.营造和谐课堂的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文化冲突现象如由意见分歧引起的轻度磨擦性冲突、学生对教师所代表的规范文化的怀疑直至否定的失衡性冲突以及对抗双方相互否定彼此的价值规范甚至试图采取暴力手段遏制对方的对抗性冲突等等。课堂文化冲突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扰乱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善于区别课堂文化冲突的类型,采用正确的化解策略,老师要善于宽容和沟通,学生也要学会冷静和换位思考,最终使磨擦转化为整合,使失衡转而达成共识,使对抗转化为彼此的认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构建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

4.营造和谐课堂的物理环境

所谓课堂物理环境指的是在具体时空里教学行为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室的位置、室内的卫生条件、设施布局、设备运行以及室外的环境等。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就要做到教室周边环境安静、课程时间安排合理、教室整洁卫生、布局有序艺术、设施功能正常。要想维系良好的课堂秩序,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协同共进,一个和谐优美的课堂物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教师则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因为他们要面对来自自身、学生和外部社会的挑战,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饱满的激情、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等。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才会成为和谐课堂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课堂的和谐。因为各种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从不和谐到和谐,接着会出现新的不和谐,最后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这些要素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和谐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动态的。也正是各种教学要素交替运动的结果,才推动了教学过程的良性发展。教师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种教学要素的变化规律,能够合理调整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就可以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 高金锋.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2] 程佳.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教育探索,2008(8).

[3] 杨秀芹.和谐课堂教学艺术探究.时代文学,2008(4).

[4] 张伯泉.构建高校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翻转课堂的冷思考 篇3

翻转课堂已被一些“专家”捧上了“神坛”,“革命性”、“颠覆性”的词眼随处可见,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妥帖。回顾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历,我目睹并亲自实践了一些由专家引进的国外“高端信息化实验”,每一次都有专家强调“这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实践,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但现实证明,这些当初被我们“趋之若鹜”的实验现在大部分皆已“烟消云散”,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依然是我们的主流,所谓的“革命”也并没有出现。

面对国内中小学对翻转课堂实验“运动式”的跟风现象,一些知名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新一轮的“大跃进”和“教育浮夸”。作为一名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实践探索多年的一线实践者和管理者,我认为,面对国外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具备理性的视角和批判性的精神,认清其本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思考和实践,进行理性推广。如果仅仅从表层上思考,形式上模仿,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去研究实践,这样的实验不会走得更远。

作为国内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第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我认同翻转课堂的理念。针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确有很多优势,如用技术支持学习、优化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掌控式学习成为可能,等等。但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认为,在中国要让翻转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实效,首先要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成效。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TPCK素养要求很高,即T-技术知识、P-教学法知识、C-学科内容知识、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因此,提升教师的TPCK能力是翻转课堂实验的首要任务。第二是专家结构。当前关注和推进翻转课堂实验的主要是教育技术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较少。教育技术专家在技术运用、教学环境构建,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优势,但在学科教学上明显不足。如果没有课程和学科教学专家参与研究与实践,翻转课堂实验将无法走远。第三是学生学习习惯。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国内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普遍不足。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才能顺利进行。第四是学习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重在可以轻松搜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学习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数据分析对翻转课堂实施尤为关键。

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境创设 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48

新课程理念赋予数学许多新的内涵,比如,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教材中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课改之初,教学情境曾经凡课必创、轰轰烈烈,十多年后,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审视“生活热”现象:数学教学是不是必须创设生活情境?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得法的?

一、情境创设不能一贴了之

【案例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整十数”

师(学生列出算式12×10,并说出先算12×1=12,再在12后面添一个0等于120):还有不同的算法吗?看看图中的10盒菜椒是怎样摆放的,想想还可以怎样算。

生1:先算5盒有多少个, 再算10盒一共有多少个。12×5=60(个),60×2=120(个)。

生2:先算2盒有多少个, 再算10盒一共有多少个。12×2=24(个),24×5=120(个)。

生3:先算9盒有多少个, 再加1盒的个数 。12×9=108(个),108+12=120(个)。

……

教材呈现的主题图中,菜椒分两堆摆放,第一堆5盒,第二堆已经放好4盒,还有1盒正准备放上去。我备课时深刻理解了教材中主题图对算法的提示,课上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主题图探索计算“12×10”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材上的主题图都是专家经过仔细推敲、精心选择的典型生活情境。然而,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 一贴了事”“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甚至“弃置不用”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深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挖掘主题图中蕴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教师还要把准呈现“主题图”的时机,可以动态演示“主题图”的知识场景,充分运用“主题图”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还可以适度增删或者灵活改编教材中“主题图”的内容,使主旨更突出。不能把“创设情境”仅仅当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其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情境创设不是万能钥匙

【案例2】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

(播放全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的画面,要求学生谈谈感受。学生被画面和信息震撼了,纷纷表示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师:在茫茫的沙漠上应该种植什么样的树呢?

生1:种植容易在沙漠中成活的树。

师:哪些树在沙漠中最容易成活呢?

生2:不知道。

师:是的,刚开始时人们是不知道的,科学家要想知道哪些树在沙漠中最容易成活,有什么办法?

生3:可以先做实验。

(教师出示:“绿峰农场在沙漠中进行种树实验,情况如下:白杨,成活18棵;胡杨,成活22棵;长穗柳,成活46棵;……”此时,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深深植根于“哪种树最适合在沙漠生长”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这样,在整个“百分数意义”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探究出了“百分数”的意义,从用“百分数”解决了如此的“生态难题”中深刻领会到“百分数”的价值所在。)

“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已被教师接受。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改变了教材上学校篮球队投篮练习的情境,重新进行创设,无疑是精彩的。但是,有些课堂上的情境设置却是牵强附会,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从“购物”开始,就是以“逛商场”结束,以致学生离开了生活情境就无法想问题。比如计算教学,有的课纯粹为了引出算式而进行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不少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课程标准强调“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指出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所以,创设情境时,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计算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新知是由原有知识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教学时既可以由情境引入,也可以采用过去常用的复习铺垫的方式引入。例如,学习退位减法、有余数的除法等完全可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改动一个数后直接引出,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尝试,暴露计算中的错误。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课程改革进入所谓“后课改时代”的今天,教师有必要处理好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关系。

三、情境创设必须味道十足

【案例3】有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下册“利息的计算”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过年了,你最喜欢什么?”教师的意思是通过这一问题来引出压岁钱,然后引导学生要把压岁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从而展开教学。教师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让课的引入更精彩一些,可由于问题很大,学生就偏偏不往这点上钻,尽说些喜欢看动画片、放鞭炮、买衣服之类的事,急得教师满头大汗,最后不得不自己说:“同学们,过年时有没有收到压岁钱呀?”这时,时间已过去了五六分钟。

这位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情境中的生活信息与数学信息的关系,过分注重“生活原型”,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一不留神就在非数学内容的生活信息上兜了圈子,耽误了教学时间。还有一些教师对主题图使用不当,精彩的主题图让学生的发言也“过分精彩”,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若问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那么学生绝不会放过图中的一草一木,也就容易脱离数学课堂。

情境创设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探究的能力服务的,因此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年级不同而异。低年级可以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如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高年级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教材上的情境图,教师要精心预设导语,尽可能抓住有用信息,排斥无关信息的干扰,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总之,情境的创设应该“够味”,应该有足够的“数学味”,也就是具有数学思维的含量。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篇5

1 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Multimedia Courseware),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通过集成工具软件进行合成,是针对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而开发设计的教学软件[1]。目前出现的多媒体课件类型主要有:演示型、自学型、练习型、模拟试验型、测试型和资料型。在主要的课件类型中,应用较多的是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设计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它支持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出现,强调的是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由教师控制,向学生展示。

2 多媒体课件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教师只要操纵鼠标,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多功能”课件便让人目不暇接,效果立竿见影。于是,很多老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甚至于把很多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搬上了屏幕。是否因此认定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概括分析。

2.1 未充分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应让多媒体教学既发挥其独特作用,又能与学生紧密结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课件应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重演示而轻教学过程。当前的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多媒体课件应用超越辅助手段,演示全过程代替常规教学的极端现象,教师变成了点鼠标敲键盘的放映员,重演示过程而忽视了思维培养过程和启发式教学。原本由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展开的思维活动,被直接展示的解题过程所取代,缩减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压抑了思维灵感的绽放[2]。第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显减少。有些教师只是强调“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上只是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知识,很少用眼睛和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总是忙于在屏幕与计算机之间不停地穿梭,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接受能力,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少了课堂上的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第三,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忽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所有的内容统一于课件当中,完全不考虑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就会剥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2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背离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能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永久的享受,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虽然,多媒体课件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限性,因而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同时,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容易受到已定型课件的影响,有意无意的围绕课件上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容易调动课堂气氛的激情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学”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课堂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计算机,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注视屏幕,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基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3 多媒体课件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在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课件制作流于形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可操作性不佳[3]。主要表现为:课件内容空洞,没有彰显课件内容丰富、直观性强的优势;课件结构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显得有点逻辑不清和杂乱无章;课件设计满足于感官刺激——刺激过度抑或与教学目标等有脱节之嫌。

3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改进策略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有准确的定位,不应该“反客为主”,是教师掌握多媒体而不是受多媒体工具的约束,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3.1 正确认识和定位多媒体课件

首先,坚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多媒体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教学不能以多媒体为准,要把主权还给教师、还给学生。多媒体课件只是可选择的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而已,倘若在上课时由于外在原因的发生,使本来准备好的课件难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一样管用。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最后,不要硬性规定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必有指标。教师过分关注多媒体技术运用,而忽视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学生获得和迁移转化知识的能力,并非教师通过多媒体输出教学信息的数量。所以,与其做这样一个硬性的规定,不如让教学效果来决定该选择何种教学方法。

3.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编制课件脚本

编写脚本是多媒体课件中至为重要的环节,这是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基石[2]。加强多媒体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和有关素材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选择突出主题的典型素材,主体思想是脚本设计的出发点,为此而选用的素材要新颖,既吻合教学内容又不落俗套,能够准确有力地揭示脚本的主题。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课程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多媒体在表现预设内容上的形、声、色等方面的长处,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课程序。

3.3 巧妙整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手段,二者应是互相对应、互相支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与传统手段相结合,在重点问题或需要解释、强调的知识上,应该采用板书的形式。适时设置一些学生活动,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避免多媒体教学形式上的呆板僵化,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课件优越性,结合传统讲法教师对课堂节奏的灵活调控性,尝试着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看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也要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应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巧用多媒体工具。

3.4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多媒体应该是在延续传统教学优势基础上的延伸,应该使教师和学生不仅有声音交流,也要有肢体语言及目光交流。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应当是教师与每个学生互动,同时学生之间也进行互动,即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相结合,整个教学应人性化。人本主义的课件设计更注重人的需求,注重人与课件的关系,注重人在课件中的地位。认为课件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相反,它的应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营造了和谐、宽松、愉快、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促进了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以开放为本位的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保持一个良好状态。

4 结语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已显现出了强劲的活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教学思想、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坚信它的前途将一片光明。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还是要冷静的科学的合理的加以应用,要以实际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它的优势,把教学内容很好地表达出来,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热度甚高,但是,并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加以概括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陈明远.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网络教学策略[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5):277-279.

[2]潘明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J].职业与教育,2009(11):51-53.

[3]蔡伟伟,张红.从多媒体教学谈教学基本功[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40-241.

高效课堂的冷思考 篇6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思考

高考政策是高中学科教育教学的“风向标”、是高中学生群体努力奋斗前进的“指明灯”。当前,随着新高考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高中数学教师就必须围绕和遵循新高考政策的要求,进行数学课堂的组织、开展和施行。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目标意图的重要平台,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落实新课改要求、新高考政策的阵地以及学生感知获取新高考政策要求的路径之一。适应、发展、引领新高考政策要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和根本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高考政策的执行者和传授者,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做文章,进行认真的组织和实施,以期达到课堂教学、新高考政策、教学效能之间的有效平衡、科学协调、持续发展。

一、双边互动交流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高中阶段,学科教学时间紧、学生学习任务重、期望标准要求高,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十分的紧张、课堂时间就变得十分的短暂。有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为了实现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化”,采用题题相套的形式,把大量的数学问题填进课堂之中,高中生只有完成解题的“招架之力”,缺少了师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而笔者以为,课堂应该是师与生交流的场地、生与生互动的舞台,应将双向互动的交流活动渗透和落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加之新高考政策提出的知识点考查要求以及学习能力要求,都需要通过互动式、双向性的实践活动予以展示,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双边互动交流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注重师与生、生与生等之间的交流、沟通,生动展示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自显著特性以及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功效。如“向量的数量积”一节课新知要点教学中,新高考政策中对该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提出了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设计出师与生之间互动、生与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活动,让高中生开展阅读教材活动,提出叫做在方向上投影,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的适当引导,以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思维锤炼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焦点”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动手探究、思维研析的实践进程。学生主体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进程中,数学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等方面能够得到显著、有效的锤炼和提升。笔者通过对新高考政策内容,特别是学习能力目标相关内容的研析发现,新高考政策中对学习能力方面要求与新课改实施纲要如出一辙,都十分重视学生主体数学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培养和锻炼高中生数学探究、思维等方面技能素养,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焦点”、“主攻点”、“主任务”。教师要相信学生,多腾出教学时间,提出需要高中生进行动手、探析的问题任务、目标要求,并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数学实践活动,不断展现他们的课堂主人翁风采,提升他们的数学研究解析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听之任之,应该切实实时指导和引导,保证他们的探究活动不偏离“航向”,取得预想的效果。如“f(x)=2sin(π-x)sinx-(sinx-cosx)2,求f(x)的单调递增区间”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新高考政策提出的“准确掌握和运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变换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等知识点进行解题的能力”要求,采用师引为辅、生探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将课堂桌椅设计成若干个马蹄形形状,分成合作探究小组进行案例探究分析和探讨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析,对该问题的涉及的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应该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函数的解析式,再利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的增区间”。同时也初步获取了探析解答的观点。教师让小组内的学生代表阐述,指出:“该问题主要是关于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问题,需要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此时,教师组织其他小组学生对此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获取该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内进行解题活动,对照比较完善解题过程。最后,要求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找寻推导出解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析讨论中得到其基本解题方法。在这一问题的讲解进程中,学生得到了较为充足的合作学习、探究分析、讨论沟通的实践时间和空间,并且对该类型的问题解答方法有了深刻、准确的掌握和理解,促进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较好地落实了新高考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

三、渗透高考政策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方向”

高考政策应时时刻刻渗透和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高考政策要求,紧扣高考政策这一“要义”,把系统的高考政策化整为零,融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将相关目标要求等,通过预设活动予以体现,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枝节”。同时,在巩固提升环节,有意识的设计出能够体现高考政策的数学典型试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认知、解答分析活动,进一步感受和领悟高考政策的内在要求,逐步让学生获得符合高考政策要求的数学技能应用能力和数学素质。

以上是本人结合新高考政策要求,对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的较为粗浅的阐述,期望教学同仁能够积极响应,共同推进有效课堂改革,实现教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勤荣.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素质教育论坛,2009(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热潮中的冷思考 篇7

一、情境迷失方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形成数学技能;情境的魅力如此巨大。于是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竭力的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而,刻意营造的情境,有时候却给课堂带来一些逆效应,让情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没有达到教师情境创设的期望值。

案例: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件制作了一个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配上动听的音乐,故事娓娓道来,学生也都沉浸在故事之中。

故事结束后,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盲人摸的象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生1:站在前面,他摸的是象鼻子;而站在后面的人,他摸的象尾巴;所以,站在前面的人跟站在后面的人摸的象就不一样。

生2:这些盲人摸的地方不同,所以 摸出来的大象也不一样。

生3:------------

反思:盲人摸象是通过摸的动作来感知黑暗世界中大象的形状;而观察物体是需要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通过眼睛实实在在的观察。观察与摸两者实质完全不同,观察重在眼睛,而摸重在手感。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方位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而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如何与教学目标相融合,一味的追求新奇说明了这样的情境是教师为达到提现课改的理念而作的秀而已,这样的情境会让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会让学生在情境中迷失方向。

二、合作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组间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时看到的合作学习,只是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强加的环节。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只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曾经在学校公开课上听过了一节“年、月、日”的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年历表上获取相关的年月日的知识,给每个组发了一张年历表,并提出要求:前后4人组成小组,观察手中的年历表,你有什么发现呢?教师一声令下,前面的学生立即转过身来,同后面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学习中,我仔细观察了不同的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每组中只有那么一个或两个成绩好一点的学生主宰着小组活动的进程,而其他的学生大多成了听众或说成看客更为贴切;小组间的交流少得可怜,更不用谈什么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之类的活动了。至于小组活动前,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分工,学生个体在小组活动中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学生一无所知;只是老师叫小组讨论合作,学生是出于为帮助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做了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过了一小会,学生们还没有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果时,教师喊了声停,于是学生们纷纷调转回头,又坐回到原来的样子。

反思: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前后几人一小组,不是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就让学生开展活动的,我们不能顾及实际需要而照搬他人的做法,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前,要根据问题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最优的活动方案,把学生有机的揉合成一个整体,使整体的效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我想,这样的合作还是尽量不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三、评价多而泛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廉价化、模糊化依然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这些评价不仅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时还能助长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案例:在一节低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先准备好了很多颗彩纸剪成的星星。

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老师这里有许多星星,你们想要吗?

生大声的喊到:要

老师:老师想把星星奖励给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大声喊道:能

反思:回顾这节课,感觉学生的发言有时候并没有那么的完美,甚至有时候离问题的实质有一定的距离,但称赞的词眼仍然不绝于耳;虽然“你真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可回头再想想,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就是竖起大拇指,夸夸学生“你真棒”就能解决问题好的评价方式呢?殊不知多而泛滥的赞美声有时候也会引起学生视听神经的疲劳,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评价其实就是走过场的形式而已的表象,试问:这样的评价真的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吗?以后少了这样的评价学生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学习了呢?评价的方法是不是应该具有多样性?这些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好好的把握与调控。

上一篇:移动设备通信网络下一篇:制度批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