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导学(共11篇)
高效课堂导学 篇1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向40分钟要质量”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学观都警示着我们:要想在课堂中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和活动程序, 必须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采取有效的方法,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舞台”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知识和习得能力, 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趣、“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导学”教学模式就是笔者与所在学校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尝试。
“导学”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教师“导”, 学生“学”, “导”为主体, “学”为主线, 把讲授、自学、讨论与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本质是强调教为学服务, 强调教师作为领路人的角色, 适时引导并与学生不断保持交流互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将发言权、话语权, 有时甚至是判断的权利交予他们, 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性, 达到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平等地位,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下面以四年级下册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的语篇教学为例, 简单陈述几点做法。
一、问题引入, 激发内驱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况且,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所以“导学”第一步, 我首先从预习中的提出问题入手。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生动, 具有可读性。但是对于一个全新的单元, 预习什么, 听读什么, 预先学习到什么程度?四年级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在预习时, 大部分人要么走马观花般浏览一番, 要么囫囵吞枣式乱写一通。为了避免这两种普遍的毛病, 在语篇教学时, 我通常在预习时就布置好如下任务: (1) 寻找出语篇中的问题; (2) 围绕故事内容提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的Story time时, 学生列出了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over there?Can you draw them?Can you see the boat on the river?Can you draw it?Is this a boat?围绕第2个任务, 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五花八门。因此在新授课前, 我先进行一个了简单统计, 找出学生相对最集中的问题:difficult怎么读?以此问题为契机, 设计教学环节。力求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心理愿望, 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鉴于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特点, 这里通过创设情境:
T:Look, what’s this?
Ss:It’s an apple.
T:Look, I can draw an apple. (在黑板上画出一只苹果) S1, can you draw an apple?
S1:Yes, I can. (生1上来画)
T:Yes, we all can draw the apple, because it is easy.
T: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s this?
Ss:It’s a boat. (出示图片教学boat, 师生对话)
T:I can dot draw the boat,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呈现单词easy、difficult, 对比教学, 用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入境并产生心底的“共鸣”, 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既定方向进行。利用问题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为这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引导探究, 鼓励帮助
教育家施瓦布将“探究”定义为这样一种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同时, 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 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在学生的内驱被激发后, 此时教师要用适当的引导, 或以问题启发, 或以告知式的点拨, 或以实验式的示范, 或以语言提示, 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障碍, 即可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被“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所取代。在这个环境中, 教师不仅仅是在教, 而且也通过互动在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通过互动也在教教师。如在教学Unit4《Drawing in the park》的Story time的第二个环节中, 在处理完easy、difficult后, 在以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材料为依据, 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后, 我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中所列出的问题:What can you see over there?Can you draw them?Can you see the boat on the river?Can you draw it?Is this a boat?请预习好、并能朗读好的学生来当“小先生”、“小老师”, 在这个环节作为主讲。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 让不会朗读的学生跟着“小先生”逐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互动与合作作用,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间多边多向信息传递的活动。学生既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又强化了对新授知识的理解, 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进行感性体验, 在互助、互勉、互爱和互尊的人际氛围中, 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探究心理。
三、交流合作, 推动构建
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不同的个性, 在探究中获得的新体验、新发现和新策略, 要在交流中才能成为共同的财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要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启迪。因此, 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 我们在努力探索一种教学方法, 使老师尽可能少教, 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老师减少无效劳作, 增加更多的有效研习;学生更少烦恼和厌恶, 而拥有更多的乐趣和惬意。我们在努力实践一种理想,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 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我们在努力凝结一种智慧, 使我们的课堂轻盈灵动, 熠熠生辉。因此, 在教学Unit4《Drawing in the park》的Story time的第三个环节中, 在解决了文本中所有问句后, 接下来, 我设计了生生问答交流, 以此推动学生对脑海中已有知识进行构建, 构建出对于文本的整体印象。先用师生示范来提醒和引导:
S1:What can you see over there?
T:I can see a tree and some flowers.
S1:Can you draw them?
T:Sure.It’s easy.
此一为一个片段, 这里解决“Sure”这个简单句的读音和朗读语气。第二个片段另请一学生配合示范。此过程中教学“I can try”一句, 并提醒孩子在说出最后一个问题之前要稍微停顿, 这样才符合情境, 而并不是简单的你一句我一句快速说完。在这两个片段结束时, 适时地对学生发出Well done的赞扬。在示范结束后, 仍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进行互动交流, 以此过程完成语篇的教学。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them与it在这个语篇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刚提问完, 马上有学生踊跃发言:“Let me try.我知道them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他们、它们、她们, 联系整个第二幅图片, 应该是代替上一句中的a tree and some flowers。”对于孩子如此自信的回答, 我立刻朝他竖起大拇指并送上“Wel done”的赞美。其他孩子受到鼓动和提示, 马上跟上又一波的Let me try.这么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见解的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与成长, 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交流和生成才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创造。
四、适时评价, 促进发展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还要逐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在“导学”的课堂中, 不但要有较强的导引作用, 而且要做到及时激励、及时反馈。即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对课堂进行评价和调控, 要抓准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组织适时评价, 每一节课都应体现“时间少, 气氛好, 学生活, 步骤实, 效率高”,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目的。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互动交流、困惑得失进行适时的评价, 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 又有助于针对性问题的解决。在教学Unit4《Drawing in the park》的Story time时, 由于语篇中涉及到“Good idea!”“Well done.”这两句含有评价性的话, 因此, 我注重在学生反馈的间隙插入适时的评价。另外, 针对本单元评价任务Ticking time中I can talk about things in the park这一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分别设计了一星、二星和三星的分解标准, 这样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就能有话可说、有据可循。类似的激励和评价, 既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更有利于发挥评价在促进个体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的说来, 利用“导学”这一模式, 为的是努力实现“三多三少”:教师讲的少, 学生互学互评的多;教师台上的时间少, 学生学习思考练习的时间多;教师批评的少, 表扬激励的话语多。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的导航者引领者、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乐于参与者。若要让高效而充满乐趣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身为教师的我们, 就应更努力地探究“导学”模式, 不辜负“教师”称号。
高效课堂导学 篇2
一、导学案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思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为了追求好的教育、好的教学、好的课堂,改革的步伐好像一直没有停止过。如情景教学、个性化教学、创造性教学等。这些改革的成果不穷,但给我们的感觉是理论多,实践少;理念多,操作少;方向多,方法少。总的来说,教学改革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人睡觉一样“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
两千多年的前的孔子就提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可惜还没被大家攻克破解。教学改革要改的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新课程理念的变化,促使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样”的问题,让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的学习能勤于自主、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一切的教都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习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来做的。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到课堂 改革,课改催生了一批真正的名校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等。这些学校的改革与以往任何学校的改革都不同,他们从课堂出发,研究并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的学习,在这样的行动研究中,一个推动高效课堂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导学案应运而生。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导学案设计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和先进的理念支撑。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讲,导学案蕴含着教学设计的诸多功能。它强调“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以学为本”就是“以学定教,以教定学,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从以上对导学案的概述中,体现了这样几个方面
1、“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讲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
2、导学案不是“学案”;
3、导学案设计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和先进的理念支撑;
4、导学案是立足于课时或课题设计的方案;
5、导学案在设计的主体和使用的对象上有侧重;
6、导学案设计具有互动性和生成性;
7、导学案的设计类型根据高效课堂的课型来定;
8、导学案是一个针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设计,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性文本;
9、导学案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设计文本;
10、导学案体现了“大课程观”和“大课堂观”的概念;
二、导学案设计原则
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训练”。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因此,导学案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目标性原则:发挥目标的导学功能; 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导学案中,学法线应贯穿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贯穿在导学案设计内容各个模块,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导学 案设计,应在学法指导上狠下功夫,教材和问题只是例子而已。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可以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合作性原则:对学、群学,合作成功;
会合作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合作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合作学习上,还体现在导学案设计中的师生合作上。比如学生可以参与设计学习情境,参与讨论研究,参与查找搜集资料,参与对文本的质疑、批判等等,这都体现了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导学案设计提倡“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情境性原则:巧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课堂教学情景的创新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沟通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将一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举例:2+3=5的学习)
创设情境要突出情景的生活性、探究性、情感性、趣味性。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用性原则:直指高效,适用实用;
导学案要讲究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适度性、实效性。规范性原则:规范学生学习,规范教师教学,求同存异。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以上是就导学案设计得原则进行的分析。但在对导学案的长期使用和不断地反馈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五点是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1、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时,学生学得深刻。
2、当学生已有知识被激活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学生学得深刻。
3、当学向生展示新知识的全貌时,学生学得深刻。
4、当学以致用时,学生学得深刻。
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时,学生学得深刻。就目前来看,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导学案设计的质量。但是,对初学者来讲,就像朱熹所说:“宁浅勿深,宁近勿远,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应该本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来尝试实践,也就是要“教、学、做、研合一”。由于导学案设计是从教与学准备、教与学实施到教与学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导学案设计的过程,它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个阶段。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是看不见的设计。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所谓“有形设计”即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导学案。另外导学案设计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无形设计”、“有形设计”和“集智(体)备课”这三个大的方面是导学案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下面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从六点来谈,便于教师从宏观上来把握导学案设计的定位。
三、导学案设计要求
就目前来看,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导学案设计的质量。但是,对初学者来讲,就像朱熹所说:“宁浅勿深,宁近勿远,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应该本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来尝试实践,也就是要“教、学、做、研合一”。
由于导学案设计是从教与学准备、教与学实施到教与学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导学案设计的过程,它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个阶段。所谓“无形设计” 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是看不见的设计。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所谓“有形设计”即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导学案。另外导学案设计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无形设计”、“有形设计”和“集智(体)备课”这三个大的方面是导学案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下面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从六点来谈,便于教师从宏观上来把握导学案设计的定位。
研读课标作指南
有没有课标意识是衡量传统教师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方向、教有目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熟读课标,研究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初中代数式教学)
3、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
4、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5、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用好教材(教科书)促发展
1、确立课程意识。
过去,受多年以来的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教师停留在教材桎梏下的“怎么教”上,把教材奉为“圣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而今天的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的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建构者、开发者。所以教师应同时具备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这应该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2、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其实还应该再改一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与此相对应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描述过世界上的三种教师:第一种只会教书(拿学生来配书本);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拿书本来配学生);第 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育发展到今天,在陶先生的基础上,我们该给出新的教师定位——“教学相长型”教师。而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负载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功能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功能。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教师要在教材的使用上把握好“四度”即: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
学情调查是起点
“学情调查”说起来不是个新问题,过去在教学设计理念里就提出了要“分析学者特征”。但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却被忽略掉了,教师几乎不研究学生,不研究学情,不研究对策,或者做了研究而没有落实,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师生虽然同处一个课堂,却隔绝在两个世界。
研究学情比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学策略更重要,学情调查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教学的一切安排设计都是以充分全面的学情调查为起点,脱离了这一点,教师教学就失去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导学案设计的起点理应回到“学情调查”上来。
分层设计重差异
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层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
1、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
在进行分层目标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三维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外,要注意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上的不同。
2、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要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
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举例:《雷雨》问题设计;)
3、分层设计学习程序、下面我们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
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关于“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含义的第二章中已作介绍。)
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
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
4、分层设计展示板演,5、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
6、分层设计达标测评。
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层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 学法指导在其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习题集。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指导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并不是笼而统之地在导学案中写上本节课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就完了,它一定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贯穿于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小学、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摸索,去创新。
集智备课作保证
编好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 篇3
导学案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纽带,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等编写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计划(是实施教学的环节)。其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读、写、思考、探究、练习等学习活动。好的导学案要既便于突出教学重点,又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尤其是要适合地理学科图文并茂的特点。因此,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体会学习过程的机会,又通过探究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导学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从而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就导学案的编写提几条建议。
1 以课程标准为基准。
编写导学案时要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也就是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这节课有哪些内容,每一项内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以便在学习的时候有的放矢。
2 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是一个预习的环节,对学生而言,完成该环节既可以了解新课的内容,也可以回顾与新课有联系的内容,达到带着问题进课堂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了解学情。预习作业的设置形式上通常以填空、填图和小简答题为主,难度要适中:太简单,起不到预习的效果;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理论上,这一过程应当在课下完成,但由于学科性质等原因,在实际操作时,我都是放在课堂上进行,虽然占用了一点上课时间,但是效果却很好。
3 活动探究。
新課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讲解难点或重点时,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或者将教学难点分解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子问题,从而化解难度,扫清教学障碍。这就是导学案中“导”的体现,也是导学案的精华部分。
4 归纳总结。
这个过程是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而得到的结果,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有时也可能是对知识结构、知识框架的归纳。进行这个环节时,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整理,教师进行辅助指导。
5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是以创造性、发散性为特点来呈现的,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运用得好就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设计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拓展延伸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第二,拓展延伸的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第三,拓展延伸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例如,在“世界降水”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关于降水测量方法的知识点,可这样设问:注意观察每个步骤,并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在测量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学生的回答得非常详细,除了我预设的几种情况外,学生还想到了其他的方面,有些学生甚至借鉴了生物实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如量杯、储水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这样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6 巩固练习。
该环节在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努力的动力。当然在题目的设计上要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注意层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体现综合性,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巧用导学案 实现高效课堂 篇4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的导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能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的课堂而言的。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实质上凸显了学生的学,但教师的导一直贯穿始终,学生是在教师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导学案一般借助教学软件以电子形式分发,主要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导学、合作探究和课堂检测几部分。当然,信息技术课程各个模块的特点不同,同一模块内的教学有所不同,在导学案的制订上也有所不同,笔者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导学案的运用。
●情境导入、激趣设疑教学模式
首先是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设疑自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再次是释疑合探,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教师点评;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挑战,深入领会所学内容。
这种导学案的模式一般适用于某一模块的第一节新授课。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高一内容为例,4.1“文本信息加工”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制作精美的图文混排的卡片,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设疑,图文如何混排、文字是如何产生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下发电子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1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拼音与汉字的关系,小组讨论完成课本4-1的表,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有关方块字的知识以及拼音为什么没有取代汉字;2电子东巴软件的使用,体验古老的纳西文化。学法指导:切换输入法;工具栏上字体选择。学生都会使用电子东巴软件,教师则巡视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最后是图文混排半成品文件,考虑到学生初中阶段都已学过Word,所以此部分内容学生合作探究。学法指导:插入图片,修改版式;复制文字,设置字体,字号,颜色。教师巡视点拨。小组合作完成,上传作品,教师点评,并宣布本节课的优秀作品。整堂课紧张有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则充当引导者角色。
●以学定教、先学再教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先学再教就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过程中辅以学法指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教师最后精讲点拨。这种类型的课型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并且是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所以比较适用于操作类课型的第二、三节课。
以4.2“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二课时为例。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已经对表格的基本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了,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师下发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复习。完成总分、平均分的计算。学法指导含有:SUM函数、AVERAGE函数。学生合作探究:新知。按总分排序;筛选出语文和英语都大于110分的同学,并用红色标记;分类汇总各班的总分、平均分。学法指导: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分类汇总。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排序、筛选学生完成得都很好,分类汇总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截一截的情况。“试误”对学生也是一种尝试。教师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彻底颠覆了以往先讲后学的模式,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协作,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教师适时指导,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适用于学生对此模块知识已有一定基础,进而创新应用。以5.3“图像信息加工”的第三课时为例,学生对Photoshop工具箱、菜单项以及图层的相关属性都已了解,第三课时则是实例应用。以学校网站主页的图片为例,让学生自行设计Logo图片,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教师巡视,适时指导,最后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不断运用创新思维,在创新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
巧用导学案,必须要先设计好学案,要讲究实效。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所以设计要有程序性、阶梯性,可操作性要强。此外,可采用评价多种多样的方式,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利用“学案导学”催化高效课堂 篇5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42-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20
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学案导学”教学法就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实行学案导学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适合我们自己学情的学案导学模式,别人的毕竟是学习来的,学习必须本土化。经过三年的努力,已逐渐形成了适合我校化学学科学情“学案导学”教学法相关模式,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在此笔者以利用学案导学在提高化学课课堂效率为例,谈几点肤浅的做法与感受。
一、实践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在近三年的使用学案教学实践中逐渐抛弃了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案导学”教学法新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巨大效益。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1.学案的设计与分析
课题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运用简练的语言指导本课时的目标和学习方法,凸显引导性。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堂教学的环节,紧扣课本和教学内容将知识问题化(体现思考性和引导性)、问题层次化(把综合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问题链)、层次具体化(问题指向性明确)。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课前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在课堂进行小组间讨论,小组间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和全体同学共同解决。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这部分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归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一个版面):
这部分题目要分为三个层次(A、B、C)
A.直接引用型,课前绝大多数同学能完成。
B.简单模仿型,课前多数同学能基本完成。
C.理解运用型,课前少数同学能解答题中的部分问题。
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到深,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并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2.学案使用的方法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教师要在课前对预习学案及时批改,发现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二次备课,对学生有疑问的某些共性问题,应作为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的重点。
(2)课堂讨论、探索、展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展示,形成共识。
(3)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讲难点;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常考点。“三不讲”即: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九年级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
(4)突出实效,当堂训练
过关窗口学生应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落实答题的规范性,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采用学案导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教师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学的引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方法的指导者。学案的编辑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搜集资料,选择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怎么上课,迫使教师进行研究改变原来的满堂灌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我们养成了潜心钻研,专心教研的良好风气。
因此收获了良好的教学实效,如2010年我校的化学成绩居全县之首,均分比第二名高出5分。近三年来教研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本人所撰写的论文《化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发表在南师大《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五期,该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2010年第12期);《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初探》等10余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由笔者主持的县级中长期规划课题《中学化学“自探、整合、起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9年顺利结题;市规划课题《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与构建高效课堂关系的研究》于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市局教科所的开题验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市、县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以“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示范课受到一致好评。个人及化学教研组4次受到市、县人民政府、教育局的表彰,被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等称号。
四、问题与反思
当然,教改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如在开始使用学案时发现,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有的教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就导致不同的教师使用相同的学案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后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学生对利用学案自主学习一时难以适应,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给予时间来引导,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切不可半途而废;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学案导学”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化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习为主体,思考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华娟. 浅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J]. 理科考生研究,2010,(1)
[2]冯新平.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J]. 化学教学,2010,(1)
[3]麻清. 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12
优化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 篇6
一、上高效课堂之前, 导学案应先行
众所周知, 古人打仗讲究的是:“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同样, 上高效课堂之前, 导学案应先行。导学案是高效课堂施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与链接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载体与纽带, 是为学而教, 以学定教, 使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 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增强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养成自信、合作等健康向上的人生品格, 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导学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节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得失。所以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能否设计一个科学、合理、规范并且质量高的导学案对高效课堂的开展意义重大。
二、英语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导学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讲台依据自己教案“娓娓道来”, 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兴趣不浓。表现为:很多时候老师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 学生在下面听的“混混欲睡”。结果一堂课教师只完成了自己教案上所备的内容, 学生的接受知识容量为零。因此, 要改变这种“低效’的英语教学, 关键就是要把学生抓住。首先在导学案中就要让学生的课堂意识“首当其冲”,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考虑到“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导学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下, 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预习及课堂任务的完成;才能让学生自己学会自主探索, 动脑筋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言而喻就发挥出来了, 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由过去那种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主动的“我要学”的学习态势。
2.导学案要注重内容的贴近性。导学案是导、学、案、三者统一结合的有机整体。‘导’是老师指导, 是前提;‘学’是学生学习, 是保障;‘案’即设计, 是教学组织。导学案不是课本或教材知识的简单堆积。导学案中要体现要考虑的学生的“人本”观念, 在内容处理与设计上要做到贴近课本, 贴近学情, 贴近当下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笔者认为导学案根本不是一份卷子, 一张题, 而应该是开发学生智慧的钥匙。所以, 在编写设计教学案时,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不能拔苗助长, 只有在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编写导学案才能对高效课堂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堂教学才有效可谈, 否则就是流于形式。在英语导学案的编写中, 导学案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 不能对导学案的内容“模棱两可”, 在内容处理上一定要做好对新就知识的衔接。特别要注意导学案不是教案, 教案侧重于教, 导学案侧重于学。
3.导学案编写上要体现梯度性。导学案是为高效课堂成功开展服务的, 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一张导学案就是本节教学的“蓝图”。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是务必要清楚每个版块知识设计与处理的梯度, 在对每一个版块处理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加强版块内容的精巧设计, 不仅合理的对教材进行了“瘦身’, 也对课本目标进行了分类, 从而避免了有教无目, 教学分离的“两张皮”状态。具体做法是:编写英语导学案时要根据循序渐进, 积累构建的认知心理模式, 将导学案与教材的主要环节与内容分成把板块;并编写了达标程度。导学案所选习题难易程度有星级表示, 每个试题的完成时间限制, 同时下面配有问题生成, 拓展等栏目。
三、英语导学案在课堂的使用艺术
1 . 活化导学案, 让导学案成为“剧本”, 让学生“演戏。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新教法,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所以, 在教学中能否激活课堂, 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主动去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 当好导演, 让学生去演。这样学生自己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2.角色互换, 学生当老师, 课堂更精彩。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知识能见度, 让他们在课堂尽力展现聪明才智, 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具体做法:每2-3周抽出一节学生示范课。给学生流出3分时间, 让选出的“小先生”讲。这样师生互换角色, 不仅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生本”理念, 而且能透明的为学生的知识能度把脉。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上了讲台, 老师才能真正知道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 才能有利于教学的进步。
诚然, 高效课堂教学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去研究。教学即科学, 教学是艺术。在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中, 我们只有优化策略, 做实做好导学案, 同时树立“学生为本”课堂意识, 积极改变教法, 努力更新观念, 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 2004.06.
[2]余保华.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 2004.08.
推行导学案制,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 为应对课时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 将教学重心前移、以导促学、先学后教, 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 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至课前。教师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与尝试中获得反馈, 然后进行二次备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尝试已经掌握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讲或少讲, 教师在课堂要重点讲解和点拨的是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疑难或困惑。通过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关注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前后、内外联系。我们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情, 确定的导学案内容栏目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背景材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的疑惑、体系构建、反馈练习。
1. 学习目标。
教师在研究学生、研究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 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简洁明了。
2. 学法指导。
这是导学案的灵魂, 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 背景材料。
在学案上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 如概念解读、名家语录、历史情境等, 这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还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4.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是核心所在, 设计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自主学会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基础性知识, 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基本技能。在自主学习内容的设置中, 以独立思考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
5.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形式, 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讨论, 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高效互动学习效果。
6. 我的疑惑。
此栏目设计是让学生把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 仍然不懂的、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便于教师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
7. 体系构建。
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可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老师的点拨等方式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本节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8. 反馈练习。
既要有针对学生预习效果的练习, 也要有一定量的当堂训练和课后思考。题目设置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 有一定的梯度, 难易适中。
传统教学过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课中”和“课后”, 而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的重点变更为“课前”和“课中”, 教学的重心前移。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能彻底改变“灌输”式的陈旧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和探究能力;二是能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行将部分问题解决,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三是能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导学中已经掌握的可以不讲或少讲, 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探究的只是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最后,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将大部分的知识掌握, 在课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解决了预习中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 学生又从当堂训练中掌握了利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课后根本不需要布置大量的习题, 从而可以真正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导学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 学案与教材相结合,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每个导学案都要经过以下步骤生成和使用:
1. 集体备课, 预设学案。
由备课组在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 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一次备课”, 协商、讨论、编写下周要用的导学案。
2. 自主预习, 小组互助。
导学案提前2~3天下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填写。
3. 批阅检查, 二次备课。
上课前一天, 任课教师将导学案收起来, 批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掌握真实学情, 进行“二次备课”, 把握授课重点,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选择几份做得好的导学案到课堂上展示交流,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精讲点拨, 解难释疑。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 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暴露出的问题、疑难或困惑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要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 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达标训练, 补偿矫正。
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 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这是导学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 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以便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便于指正和做出正确的评价。
6. 巩固总结, 反思领悟。
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可提示学生:想一想, 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 还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 或者当堂交流, 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期坚持这样做, 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导学案的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载体,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
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 教师要在导学案编写上下工夫。学生要“减负”, 而教师要“增负”。备课组的各位老师要凝心聚力、发扬集体智慧, 学校也应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驾护航”。
2.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实施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达到“自律”, 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高涨的热情去自学、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 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 学生还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一定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果保证不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可以把预习先放在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课后自主预习。
3. 教师对导学案的批阅、检查也是重要一环。
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 仔细批改, 及时发现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小组讨论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掌握真实学情, 进行“二次备课”,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精讲。
4. 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探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校每班成立了5~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有组长、有公约、有目标、有导师, 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高效互动学习效果。
导学案推动高效课堂的践行 篇8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以导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难点、重点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调控教学。这种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理解潜力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学校目前正在推广“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在高效课堂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化学组在组长陈裕森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研究和探讨,编写出一套适合于我们漳州一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导学案,继续完善适合于我们漳州一中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是我对化学必修1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导学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使用导学案前,只有45%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课前预习要花20分钟以上;使用导学案以后,有95%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课前预习仅用了10分钟。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之所以预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或者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有了清晰的思路。借助导学案完成化学课程的课前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体现了导学案的优越性。
二、有效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疲于抄笔记,教师缺少时间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提前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回顾”和“课前预习”栏目。在上课前将学生的导学案收回并批阅学生的完成情况,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上课时,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应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这样,为学生在课堂上赢得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听讲
学生重点听什么?我认为,有了自主预习的基础,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自然就有了上课听讲的重点。一节课40分钟,很难保证学生从头到尾都能完全投入地认真听讲,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导学案中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整理与归纳”等栏目明确学生学习的要点,启发学生的思路,也节约学生做笔记的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学生自我反馈
在导学案的编排中使用了“学习检测”栏目,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可将每一份导学案中的作业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及时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另一部分是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量上不宜超过1页,耗时大约20分钟,巩固知识的同时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组长的建议和帮助下,我上了一节针对“使用导学案和不使用导学案”的同题异构课,自身有了很深的感触: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备课时有的放矢,对内容的把控从容,课堂节奏紧凑,课堂气氛很活跃,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动手和动口的机会,学生学习气氛浓厚,从课堂检测来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不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导学案课堂教学评价很高。
用导学稿掌控高效政治课堂 篇9
关键词:导学稿,掌控,高效,政治课堂
长期以来, 由于受各种因素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教条化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呆板、沉闷, 致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 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课德智双收的重要地位。据此,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以导学稿为载体,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开发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将新课改要求及考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 就必须保证导学稿的质量, 科学编写导学稿,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导学稿的预设展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让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 实现最佳效果。
一目标前置, 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 学习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率。目标设置科学, 学习效率就高, 目标设置不科学, 要完成学习任务都难, 更不用说高效课堂了。“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一些研究表明, 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 如果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在编写导学稿的过程中, 本人非常重视目标的确立与说明。在导学稿的第一项, 就以陈述性的语言展示课堂学习的目标。如在讲《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内容时, 我通过导学稿展示了以下教学目标:准确说出并理解物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明确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准确概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尝试在具体的解题中运用。同时, 通过注释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这样, 学生在预习时就已对学习目标了如指掌, 在课堂上, 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转化的效率,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难点知识问题情境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把重难点知识问题情境化符合新课改精神, 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政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实践证明, 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在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 我通过导学稿展示了白居易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时感到非常惊讶, 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 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 可谓‘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呀!”后来, 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 沈括去游山, 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 山下众花已经凋谢, 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 一片灿烂, 这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 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 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导学稿可以大容量地承载探究情境材料, 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 这样, 在课堂上, 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材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远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来得更明显。同时,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中有趣的诗文及名人事迹, 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三巧用生成性资源, 善于捕捉课堂的“意外效果”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导学稿有较强的预设功能, 但在课堂上, 学生不一定会朝着教师预测的方向前进, 很多时候往往容易“节外生枝”, 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暂时性“失控”。而一堂精彩的课、一堂真正有效的课, 有很多时候往往就是由学生的“节外生枝”和教师对课堂的暂时性“失控”造就的。
在讲《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这一知识点时, 我利用课本的探究材料“木桶效应”说明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重要性, 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弱科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大部分同学听后都感同身受, 频频点头。在刚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时, 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了一句:“为什么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决定的呢?”我本想假装没有听见, 可是旁边的同学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了, 有些声音大得让我没有办法再“假装”, 于是我趁机询问:“是呀!为什么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两种观点:一种维持原来的观点:由最短的决定, 并说明了理由;另一种认为:由最长的决定, 如把木桶斜着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看问题、做事情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显然, 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不是教师预定的, 但教师通过对“失控”的掌控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不经意间也顺便探讨了传统“木桶原理”和创新的“木桶原理”, 让学生明白了“优势互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也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不谋而合, 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对课堂不经意生成的教育资源的掌控够“高效”吧!
四针对性设置自主探究题, 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导学稿在学习内容的承载量方面比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导学稿的设置过程中, 教师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题目供学生自学后完成。特别是哲学理论和哲学术语相对较抽象, 学生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导学稿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透过迷雾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
在讲《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这一知识点时, 我通过导学稿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自主探究题。通过练习, 让学生得出规律, 从而明确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三种方法, 并识记常用的关键词区分法, 即:如果题目中带有“重点”“中心”“关键”“要害”“突破口”“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词语时, 表明该题目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如果题目中带有“主流”“主体”“绝大多数”“总体上说”“性质”“形势”等词语时, 则表明该题目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分清主流和支流, 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 通过导学稿这个大容量的载体, 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五引导学生提疑解惑, 及时反馈课堂教学
“信息反馈是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和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学习指导的质量。”在课堂上, 要按照教学内容及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及时反思学习内容, 针对疑难问题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疑问, 如果不是很难, 可以引导学习小组成员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同时, 在做导学稿时也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填写疑难问题, 制作好疑难卡, 这些问题同样可先在小组内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可向其他的学习小组请教, 然后再由科代表上交科任。科任教师可以在下节课开始时利用时间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 保证了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 准确、有效地掌控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10
关键词:导学案 高效 原则 要素
一、导学案的主要原则
导学案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有着本质差别,后者侧重于教师应该怎样去教,前者着力于学生应该怎样去学。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维,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认真思考,学生究竟想要学什么?
(一)学有所指
在缺乏教师讲授的课堂中,学生很容易成为一群“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此时,导学案可以让盲目的学生感到学习简便易行。学习有了方向,注意力就会很快地进入到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也能得到提高。
(二)学有所值
只有“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才能让学生有信心和勇气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导学案的设计需做到“低起点、小台阶”,学生则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三)学有所知
让学生切实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让思考充实我们的课堂。这里,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会得到逐步地提升,课堂学习才会有显著的学习效果。
(四)学有所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语就告诉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加智慧。
二、导学案的备课准备
由于导学案不同于传统的教案或课堂练习,没有大量的现成资料和练卷,它需要教师重新设计和构思,工作量很大,这个时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科组老师集体研讨导学案的设计,就成了备课的重要环节。
(一)准备阶段
导学案的设计建议备足充分的提前量,让教师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研讨和修改,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寒暑假将制定任务安排下去,让每个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设计好自己的导学案。同时做好研讨发言的准备,以便在科组会议中大家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讨论阶段(核心环节)1.新学期中,集体备课时,首先设计人主讲,围绕以下三点进行:学案的设计意图。2.学案的使用方法。3.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同组教师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导学案初步成型,并投入使用。
(三)完善阶段
在导学案使用之后,进行第二次的讨论。教师们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再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导学案提出改进的方向,对下一个章节的导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规范的导学案。
三、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一)学习目标
导学案中必须首先向学生呈现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目标的制定必须语言精炼,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不再盲目无助,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二)学法指导
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的有价值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识或难点问题该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份导学案,易于上手。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导学案中份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包括相关知识链接、预习导学、质疑探究、反馈和展示、启发点拨、即时练习等。
1.知识链接。导学案的首要环节就是用网络的形式展现知识系统,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不仅对要学习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心中有数,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充分的知识储备。
2.预习导学。导学案把教材进行问题化设计和加工,注重把教材的知识细化为一个个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并提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
3.独立自学。在自读的学习过程中,导学案需作出培养自主能力的设计,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做,让学生能迅速掌握简单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质疑探究。导学案呈现一系列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或看书、或查阅、或调查,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经历了自主探究过程。不仅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5.合作探究。导学案中还必须设计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伙伴互帮互助才能完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6.即使练习。导学案中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方式,问题设计,难度如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解题。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7.热点聚焦。链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热点、热点与热点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每份学案不一定都包含以上因素,可以根据学科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删,不同课型的学案亦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要素的设计上要多下力气,力求科学有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四、结束语
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快乐地学习,为了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积极地钻研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参与编与、修订和完善导学案,真正把导学案变成指导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的方案,找到最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
借力导学案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11
在“设计”了大概一个多月导学案之后, 不禁心生疑惑:我们制作的是导学案吗?什么才是导学案呢?经过多方查找资料终于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导学案出自于学导式教学法 (也叫自学辅导法) , 自学导式教学出现伊始, 便就有了学案和导学案。学导式教学法, 即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基础上求得教师恰当指导的教学方法, 学在导前、学导结合。学导式教学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 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 1991年后, 学导式教学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目前中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宁达模式“自主式、开放型”教学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等均属于学导法的范畴。
“导学案”从字面上去理解。“导”就是指导, 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 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 随着标志牌,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 自己找到出口, 完成课程的预习。“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案”就是一种方案, 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汇成一句话就是“由教师制订的用于指导学生学习, 方便学生学习的方案”
二、导学案的作用
1.指导性。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订出明确的要求, 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 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 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 比较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 从哪里可以进行知识迁移, 当然实在难以理解, 也达到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更有目的更积极地去解开疑惑, 合作探究、举手提问均可。
2.主动性。凡是学生能自学或互学会的知识, 老师就不代替。“主体主导论”有一句名言, 说教师要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我们在制订导学案的时候, 对思维有难度的题目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 本来坡度非常大, 我们把坡度变小。把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就是要让孩子能“跳起来”吃到“桃子”,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信心,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层次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制订导学案时特别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有基础的从课本中能找到答案的, 也有结合课本自主分析后得到答案的, 也有前后知识之间联系、类比有相当思维空间的问题。总之, 要让会吃的吃好, 能吃的吃饱。同时也避免以一条准绳去衡量所有学生, 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遭受打击。如“这么简单德题目你都不会, 某某某他怎么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导学案的出现既能更好地爱护学困生, 照顾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又让一部分学优生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4.对于教师, 尤其是新教师来说意义重大。现在很多新教师理论很新、知识丰富, 但难免眼高手低, 对学情认识不到位, 找不到课堂切入口;或夸夸其谈、天南海北, 教学目标最后得不到落实;或缺乏课堂控制力, 提出若干问题最终肤浅解决, 甚至悬而未决。当我们使用导学案时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如本着“一切为学生着想”的原则, 即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难、想学生之所乐、想学生之所忘, 设计出来的导学案对学情的分析认识一定是深刻的。同时导学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也可以成为新教师的“拐棍”, 而不至于信马由缰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三、导学案的编制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摸索, 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编制导学案的五步程序:即“三级”研讨, 提前备课,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课后反思优化。
1.“三级”研讨指的是在新学期初, 在备课组长带领下对课本、单元、课时进行细致讨论。对课本:全组教师对全册教材熟化, 通读教材, 研读课标, 挖掘编者意图, 形成全书的线索, 绘制系统知识树。对单元:由骨干教师对下一单元知识目标、教学重难点, 尤其是单元主线索, 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分析学情, 设计教法。对课时:由同年级历史教师分别对某课时说课, 协作交流取长补短。
2.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组成员就一周内要讲的内容进行全员提前备课,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分析学生情况, 并确定好导学案编制人, 编制人开始编制学案。
3.集体研讨中, 拿出导学案初稿, 集体研讨、定稿。导学案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文标题、编写人、课程标准、重难点阐释。第二部分:自主学习:包括知识体系、导学提纲、导学检测。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知识记忆、小组合作探究。第四部分:巩固提升:当堂检测 (包括中考知识链接)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4.上课前一天, 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 任课老师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 即二次备课。
5.上完课后, 教师要根据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 在“导学案”的教学反思处填写“教后感”。
四、导学案的使用
(一) 课前:
上课前一天, 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 梳理基础知识脉络, 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独立自主解决“自主学习”部分,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探究题、能力拓展题。正式上课前收齐后批阅, 任课老师针对“导学案”了解学情, 把握教学侧重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 课堂:
课堂一般分三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合作探究、巩固提升。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以上属于基础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完成后, 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首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 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巩固提升”, 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三) 课后:
(1) 上完课后, 要求老师和学生分别在“导学案”的教学反思处写教后记和学后记。 (2) 每隔一周, 将“导学案”进行整理, 装订。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写到“生本教育就像是开动汽车一样, 老师给学生钥匙, 开启汽车自身的动力系统”。这其中一把钥匙我认为就是导学案, 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能力, 打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装置后, 减负高效课堂将不再是奢望。当然如果把导学案比作剧本, 把教师比作导演, 把学生比作演员, 再好的剧本, 没有好导演, 培养不出好演员, 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价值也就不高 (课堂效率也就不会太高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知薄见, 有不当之处, 敬请各位前辈专家斧正!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初中历史学科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进一步减少, 同时南通中考考试范围扩大, 将中古史加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还要增效, 就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高效课堂导学】推荐阅读:
高效课堂导学案08-19
语文高效课堂之导学案07-24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0-05
高效课堂如何高效09-01
课堂评价和课堂高效10-10
高效课堂标准07-16
美术高效课堂05-17
高效体育课堂05-30
高效阅读课堂06-16
精细高效课堂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