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功能

2024-07-15

尿路功能(精选4篇)

尿路功能 篇1

全子宫切除术 (hysterectomy) 主要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 是妇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术式之一, 每年全世界约进行65万例子宫全切术, 年龄64岁以下的妇女中约40.5%因各种病因接受子宫全切术[1]。目前常见的术式有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TAH) 、阴式子宫全切术 (TVH) 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 (TLH) 等。手术, 作为一种损伤性的治疗手段, 必然会损伤正常的解剖结构, 而这是否会造成功能上的影响, 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这个问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的确处在前列。笔者参阅了近年来国外一些文献, 作此综述, 旨在了解子宫全切术对患者的影响。

1 全子宫切除术对功能影响的解剖学基础

女性盆底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整体, 每一部分肌肉、韧带、神经和器官具有各自的解剖功能和生理作用, 而各部分之间又相互关联, 互为一体。全子宫切除术在切除宫颈的同时, 不仅切断位于盆底中心位置的子宫主韧带和骶韧带, 而且要下推膀胱和直肠, 影响膀胱和直肠的神经支配, 改变了盆底的整体结构与生理状态[2]。

腹下神经丛位于直肠侧隙, 沿盆腔侧壁分成许多分支, 松散地附着于盆腔器官的表面, 伴随着侧盆壁的血管及淋巴管, 分为卵巢神经丛和骶前神经丛, 在手术操作中容易被移位、损伤。术中骶韧带、主韧带的切断均易造成自主神经的损伤。

1.1 切断骶韧带, 导致腹下神经的部分分支破坏, 但大部分位置较深的腹下神经分支可以保留。

腹下神经丛的部分神经进入到子宫体和宫颈, 在手术过程中子宫被切除, 故此区域部分神经的损伤是无法避免的, 但被破坏的神经纤维组织仍有大部分汇入骨盆神经丛, 骨盆神经丛中有来自第II、III和IV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 并含有向心传导的感觉神经纤维, 这部分神经支配膀胱、肠管和阴道, 故术后将不同程度影响膀胱、肠管和阴道的功能[3]。

1.2 切断主韧带。

通过分离子宫颈旁组织、膀胱旁和直肠旁间隙, 可将主韧带分成两部分:近侧部分包含血管成分, 远侧为坚韧的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纤约束, 其内包含腹下神经。腹下神经丛就在切除主韧带的部位形成分支进入盆腔深部, 所以手术过程中浅表神经丛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2 全子宫切除术对性功能的影响

女性性高潮根据激发点涉及的神经与肌肉性感中心分为会阴、混合性和子宫高潮, 而子宫高潮和混合性均都涉及子宫;另外术后来自子宫、宫颈的分泌物也会减少, 会使性交时感到干涩。因此, 从理论上讲, 子宫的切除可直接影响性功能, 但其影响作用的大小有待进一步探讨。

Richards、Craig、Utian都曾报道, 单纯子宫切除者性功能减退分别占37%、32%和33%[4]。而有文献报道, 160例术后患者中12.5%术后性欲增强, 这可能与原发病灶的切除有关, 性欲不变者占70%, 仅有17.5%的妇女认为术后有性欲下降[5]。很多研究也显示术后患者性欲增强、性生活质量改善, 这主要与疾病的解除、术后不再担心发生痛经及从对意外受孕的忧虑中解放出来、心理负担减轻和医生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关[6]。部分患者术后性交困难的原因并非阴道缩短, 推断可能由于患者宫颈切除, 部分神经末梢缺少了子宫阴道神经丛的刺激, 从而使得自发性性欲受到阻碍。这在术后4个月有明显改善, 11个月时改善程度更明显[7]。Rhodes等[8]对1 299例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研究中, 通过对术前和术后1年及2年性生活的随访发现, 16%~47%患者性生活未发生明显变化, 34%~70%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其实手术本身对患者性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 性生活质量的高低除生理因素外,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心理因素。由于一些患者及其丈夫缺乏医学知识, 对子宫有不恰当的认识, 子宫切除后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再加上激素水平的改变, 去除宫颈后阴道解剖结构的改变, 更加重了他们的焦虑、紧张情绪致使性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手术前后医生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3 全子宫切除术对直结肠功能的影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经骨盆神经丝到达膀胱穿过主韧带到达Fran Kenhauser神经丛, 经典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切除全部宫颈组织, 损伤了这些神经, 切断了主韧带及骶韧带, 不仅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而且不能很好地保持盆底组织的张力及阴道的完整性, 对肛门直肠神经造成损伤, 盆底解剖结构的改变, 故对受术者排便功能有一定的的影响。另外, 受术者心理状态对术后排便也有影响。由于术后疼痛患者不敢排便, 术后活动减少, 肠蠕动减弱, 导致排便困难, 习惯性排便体位改变等, 都可影响正常排便。

Smith[9]认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由于直肠移位、肛门直肠自主性神经支配功能障碍导致严重便秘。Karasick[10]对354例妇女直肠排粪造影的研究发现,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后疝的形成以及盆底的过度下降是引起女性排便功能紊乱的一个重要原因。Schreuder[11]分析了4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 发现18%的患者出现了便秘, 33%的患者术后排便时间延长, 20%的患者开始用轻泻药, 48%的患者大便变硬, 40%的患者需手挖大便。

4 全子宫切除术对尿路功能的影响

国内外的文献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尿路功能的改变的报道很少。虽然很多女性术后都有尿路症状, 但可能她们术前就已经有了症状。Parvs BT等人就此进行了研究, 目的是为了证实是否子宫全切术会增加术后膀胱尿道异常。该研究发现术前有症状者占58.3%, 经尿动力学证实的仅38.9%。术后有症状者75%, 经尿动力学证实者增加了30.6%。认为子宫全切术后主、客观膀胱尿道功能紊乱发生率均显著增加[12]。另外, Gudrun Astrid Neumann等人在1998~2000年对415名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纳入了同等条件的97名胆囊切除术后的女性进行对比, 研究子宫全切术后控尿功能的改变, 发现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为28%~30%, 而急迫性尿失禁为13%~15%[13]。

综上所述, 子宫全切术是治疗各种妇科良恶性肿瘤及妇产科其他疾病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总的来说该术式对解除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起积极作用, 但它的确对患者的性功能、肠功能和尿路功能造成了一些的影响。表现在性功能的减退、便秘和尿失禁。目前子宫全切术的主要术式包括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TAH) 、阴式子宫全切术 (TVH) 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 (TLH) , 虽然国内对这三种术式的报道很多, 但绝大多数尚停留在对围手术期临床效果的比较分析, 如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等。而国外已开始关注全切手术前后心理满意度、生活质量、性功能和肠功能的变化, 特别是对性生活质量的报道较多也较深入。但对三种不同术式的子宫全切术后的尿路功能、性功能和肠功能的比较几乎没有报道。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更应全面慎重的考虑, 故今后进行三种不同术式的子宫全切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势在必行。

尿路功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78例, 其中肾功能正常组55例, 排除心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肾功能正常。肾功能Ⅰ级组23例, 鉴于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 肾功能Ⅱ、Ⅲ、Ⅳ级不列入研究对象范畴。

1.2 实施方法:

扫描前6~8 h禁食水, 24 h停止服用影响肾功能排泌的药物, 进行碘过敏试验并签知情同意书。注射造影剂剂量1 m L/kg, 速率4.0 m L/s。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 参数恒定:管电压120 k V、螺距:0.5。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平面, 动脉期20~30 s, 静脉期60~90 s, 排泌期5~30 min, 分别于5、10、15、30 min进行扫描。

1.3 CT尿路成像常规扫描方法及图像质量评级标准:

评级标准分级为:优:肾盏、肾盂、输尿管显影清晰, 管壁光滑锐利, 全程显影;良:肾盏显影, 肾盂、输尿管节段性显影不完全, 但不影响诊断;差:肾盂、肾盏、输尿管部分显影或未显影, 影响诊断。

CTU成像质量评价由5名医师阅片, 包括2名高年资医师, 3名以上意见一致时认定质量分级, 如果发生分歧, 集体讨论确定。

1.4 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之间图像质量评级:

肾功能异常组优7例, 良11例, 差5例;肾功能正常组优20例, 良26例, 差9例。经过秩和检验, 肾功能异常组和肾功能正常组之间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31, P>0.05) 。

2.2 患者年龄与图像质量评级:

<45岁优12例, 良11例, 差1例;45~60岁优6例, 良9例, 差3例;>60岁优2例, 良6例, 差5例。经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 图像质量评级和患者年龄存在相关性, r=0.372, P=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图像捕获时间与图像质量评级:

3~5 min优11例, 良10例, 差2例;6~8 min优6例, 良8例, 差3例;9~10 min优3例, 良8例, 差4例。经过秩Spearman秩相关分析, 图像质量评级和捕获时间存在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266, P=0.049) 。

3 讨论

输尿管为位于腹膜后空腔性脏器, 生理结构细长、跨度大, 一旦发生病变即可引起梗阻, 由于其走行特殊, 容易造成诊断困难, 以往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赖B超[1]、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磁共振尿路成像等,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采集容积信息、纵轴覆盖范围大等诸多优势, 一次检查可获得多期 (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和排泄期) 影像信息。

CTU是由Zanowitz等[2]于1985年首先应用于研究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查方法。CTU是通过安全地使用尿路排泄性对比剂在分泌期对全尿路进行连续薄层扫描, 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3,4], 从不同角度显示泌尿系统尿路的解剖结构及三维形态、空间位置关系, 极大满足了临床的各种要求, 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直观、立体、无创的检查方法。

最初CTU是使用单层螺旋CT扫描, 随后随着多层螺旋CT的开发,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 (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urography, MSCTU) 取代了单层螺旋CT尿路成像。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更高的密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从而可以通过一次扫描对整个泌尿系统进行重组。近年来, 随着螺旋CT技术的成熟和三维重建功能软件的逐步完善, MSCTU已被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出现, 以其超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使螺旋CT泌尿系统重建技术可同时显示肾实质、肾集合系统、输尿管及膀胱的立体图像, 已成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5]。

影响CTU成像因素中主要包括造影剂总量、速率、肾功能状态、年龄、捕获时间等。本研究造影剂总量按1 m L/kg及速率4 m L/s恒定情况下CTU成像主要与年龄及捕获时间相关性较大, 45岁以下, CTU成像质量在3~5 min扫描基本可满足影像诊断的需求;45~60岁, 8~10 min CTU成像质量较佳, 60岁以上10~12 min CTU成像质量较好。本组资料显示肾功能Ⅰ级CTU成像质量与正常肾功能成像质量无明显区别。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质量与各因素相关性, 并依据肾脏功能差异, 制订CTU技术操作规范及成像标准, 并希望对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丽.328例输尿管结石经腹部超声诊断分析及体会.河北医学, 2007, 13 (4) :490-491.

[2]Zanowitz MR, Pahira JJ, Wolfman GJ, et al.Acute bacterial nephrit i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Urol, 1985, 133 (5) :752-757.

[3]Caoili EM, Cohan RH, KorobkinM, et al.Urinary tract abnormalities:initial experience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 urography.Radiology, 2002, 225 (1) :309-310.

[4]Kawashima A, Vrtiska TJ, LeRoy AJ, et al.CT urography.Radiographics, 2004, 24 (1) :35-54.

尿路功能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76例上尿路结石导致的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探讨,所有患者均经KUB和B超检查明确梗阻位置,采用CT扫描确诊阴性结石。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分布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10.4)岁,梗阻部位主要包括双侧上段输尿管结石28例、双侧下段输尿管结石21例、一侧肾结石10例,双侧肾结石17例,输尿管结石大小范围在(12 mm×6 mm)~(28 mm×13mm)之间,平均大小为(18 mm×7 mm),肾结石大小范围在(18 mm×8 mm)~(51 mm×25 mm)之间,平均大小为(33 mm×13 mm)。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肾积水。

1.2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76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14例、合并高血压者20例、合并血尿者9例,临床症状包括少尿10例、无尿25例、发热32例、恶习呕吐29例,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腰背部疼痛不适,少数患者存在肾绞痛。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含量范围在15.8~35.2 mmol/L,平均血尿素氮含量为(22.3±3.2)mmol/L,尿酸含量范围在144.1~875.3μmol/L,平均含量为(501.2±13.4)μmol/L,血清肌酐含量范围为210.7~1 582.3μmol/L。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经皮肾造瘘或输尿管插管引流术,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同时或再次予以经皮肾镜取石或输尿管取石术。5例患者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而采取血液透析,并予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和贫血,待患者肾功能改善或再次予以引流。输尿管逆行置管引流术主要适用于结石体积较小,具有光滑表面以及与邻近组织黏连情况较轻的患者,通常在输尿管镜或膀胱镜下在结石处置入双J管或输尿管。经皮肾造瘘术常用于对手术难耐受、生命体征不平稳以及病情较急重,结石体积相对加大、结石表面不光滑以及和邻近组织黏连较明显的患者,或者采用输尿管镜下引流导管置入失败的患者。

1.3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梗阻解除前后各项生命体征、尿量、细胞计数、、尿酸、尿素氮、血清肌酐等指标改变情况,并采取B超对肾积水情况进行检查。相关项目参考指标:少尿为每24 h尿量低于400 m L、无尿指每24h尿量低于100 m L,血尿素氮正常含量为2.40~8.20 mmol/L,血清肌酐正常含量为31.8~116.0μmol/L,尿酸正常含量为90~420μmol/L。尿白细胞计数为0~18个/μL,血白细胞正常值为4~10×109/L。

1.4统计方法

2结果

76例患者采取经皮肾造瘘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术治疗后尿路梗阻均成功解除,邻近器官未见大出血和大损伤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出现,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尿路梗阻解除后患者血尿氮、血清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尿量较前显著增多,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会导致肾积脓和泌尿系感染,进而使输尿管梗阻加重,严重危害肾功能[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这使得泌尿系统感染人数也日益增多,感染情况不断加重。尿路结石导致的梗阻会升高肾盂内压力,引起肾缺血或者萎缩,梗阻时间越长肾功能损害情况越严重[4]。

B超和KUB检查是目前诊断尿路性结石引起肾脏积脓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的常见方式。一旦患者被诊断为尿路梗阻,就需尽快消除梗阻,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促进肾功能恢复[5]。早前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取石或者膀胱镜下输尿管置入导尿管进行引流,进而消除梗阻。随着内镜操作技术和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尿路结石微创手术治疗正被广泛应用。

经皮肾造瘘术是一种创伤小、取石治疗成功率高的引流方式,该方式不仅可快速引流尿液,还能为再次手术治疗提供操作通路。临床研究报道,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输尿管或肾多发性结石以及上段输尿管结石均可首选采取经皮肾造瘘术进行治疗[6];对于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首次宜采用经皮肾造瘘术治疗,同时择期进行碎石操作,避免出现败血症和出血过多。输尿管插管引流技术通常适用于上段输尿管结石体积的患者[7]。现在普遍使用双J管和外支架管进行引流,可起到内引流和内支架的双重性作用,在积极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降低术后输尿管狭窄或者感染发生率[8]。对于手术治疗无法耐受的患者输尿管插管引流术科有效消除梗阻,并为再次手术治疗创造条件。该文76例患者中共21例患者实施逆行插管引流术,且插管均成功,梗阻得到明显解除,术后14 h患者肾功能基本恢复。当患者输尿管具有充血性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时,插管动作尽量轻柔,预防输尿管穿孔和受损出血。

该文中的76例上尿路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积极采取经皮肾造瘘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术治疗后其尿路梗阻均成功解除,邻近器官未见大出血和大损伤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出现,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尿路梗阻解除后患者血尿氮、血清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尿量较前显著增多,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解除尿路梗阻以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并发肾感染积脓患者的处理原则,采用经皮肾造瘘术和输尿管插管引流术等微创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和生命体征。

参考文献

[1]刘宏志,彭向荣.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并发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6-187.

[2]王德进,王锡清,汪涛.有关双侧上尿路结石引起急性梗阻性无尿处理的几点商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91):255-256.

[3]王勇.输尿管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衰竭竭的微创治疗(附16例报告)[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z1):78-79.

[4]孟祥军,米其武,何朝辉,等.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微创处理[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207-209.

[5]郑红娟.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10):2078-2079.

[6]李仙,黄志红,黄恒海,等.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9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7):1658-1659.

[7]董培鸿,田代祥,周竹山,等.上尿路结石急性梗阻性肾衰竭47例的急诊处理[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3):47-48.

尿路功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5月我院门诊的患者,主诉LUTS和ED,年龄(50~68)岁,平均60.2岁。排除标准还包括(1)病情严重程度无药物治疗指征者;(2)无性伴侣者;(3)近3个月行下尿路手术或盆腔手术者;(4)合并泌尿系感染者;(5)性腺疾患或外生殖器畸形;(6)合并糖尿病史和(或)高血压史,控制不满意者;(7)器质性(心、脑、肺、肝、肾)疾病或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均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检查,获得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填写IPSS及IIEF表,作为研究开始的基线。治疗后再次填写IPSS及IIEF表。

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12周:Ⅰ组:坦索罗辛(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11215),0.2mg,每晚一次;Ⅱ组:西地那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11220),25mg,每日一次;Ⅲ组:坦索罗辛,0.2mg,每晚一次,西地那非,25mg,每日一次。向患者详细告知药物的应用方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患者出现严重副作用或不依从时退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各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各组治疗前后IPSS及IIEF值

坦索罗辛组、西地那非组和联合治疗组的IPSS改善率分别为50.3%、10.1%和61.2%;三组的IIEF改善率分别为11.2%、49.7%、58.9%。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IPSS和IIEF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IPSS及IIEF改善最为明显(见表2)。

2.3 副作用

单药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联合用药组有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潮红,1例出现胃部不适。4例患者的副作用均出现在治疗初期,症状较轻,尚可耐受,未退出本研究。

3 讨论

LUTS最常见于几种疾病,如膀胱出口梗阻(BOO)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及损伤等。流行病学调查证实≥50岁的男性发生LUTS者约25%,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2]。通常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1PSS)来评估。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排除年龄等干扰因素后,LUTS与ED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者存在相关性的可能机制有(1)Rho激酶激活/内皮的活性增加;(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理论;(3)自主神经的高活动性和代谢综合征;(4)盆腔动脉硬化[3]。

由于α1肾上腺能神经引起前列腺、前列腺包膜和膀胱颈平滑肌收缩,应用α受体阻滞剂能迅速缓解下尿路症状。目前临床一线的α1受体阻滞剂有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和坦索罗辛等。研究发现α1受体阻滞剂不会影响性欲和勃起功能,但有可能导致射精功能障碍。其中,坦索罗辛出现射精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最大,为10%;而其他α1受体阻滞剂为0~1%;安慰剂为1%[4]。Giuliano等[4]认为坦索罗辛导致射精功能障碍与逆行射精无关,可能与对精囊和(或)输精管的作用和射精中枢中的5-HT和DA受体的强亲和力有关。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提示坦索罗辛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反而有一些研究表明,它能显著改善LUTS合并ED患者的勃起功能[5]。本研究中坦索罗辛单药治疗组患者的LUTS症状明显减轻,勃起功能也有所改善。

目前临床常用的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包括有西地那非、伐地那非和他达那非。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ED患者口服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时,其LUTS症状也有所改善[6,7,8]。PDE-5i治疗ED的同时能改善LUTS的可能机制在于(1)其抑制c GMP水解,提高细胞质内c GMP水平,激活钾通道抑制钙通道,阻止钙内流,前列腺基质内平滑肌处于舒张状态;(2)PDE-5i可扩张前列腺和膀胱的滋养血管,改善其血流供应;(3)PDE-5i还可以影响膀胱和前列腺的感觉神经信号传入[9]。本研究提示西地那非能减轻患者的LUTS症状,与其它研究结果一致。但PDE-5i成本较高,我们不推荐长期应用治疗LUTS症状,但轻度LUTS症状患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可考虑按需服药。

过去,有学者认为LUTS和ED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在治疗LUTS时很少考虑ED,治疗ED时往往忽视了LUTS的影响。目前这一观念已得到转变。α1受体阻滞剂和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却同样作用尿生殖器官,两者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De Rose对28名西地那非单药治疗无效的非器质性ED患者研究发现,加用多沙唑嗪治疗2个月后,78.6%的患者勃起功能有显著改善,而安慰剂组只有7.1%[10]。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的IPSS和IIEF改善最为明显,轻中度LUTS症状患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可选择联合用药。

α1受体阻滞剂和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副作用都包括低血压,我们认为联合用药时应高度重视,否则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国外有学者采用双盲、对照、随机交叉试验研究,发现他达那非和多沙唑嗪联合用药组患者的直立收缩压(systolic BP,SBP)有明显下降,而他达那非和坦索罗辛联合用药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11]。本研究采取的治疗剂量是试验性的。有学者研究采用的剂量比本研究要大,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副作用较大。本研究联合用药组有4例患者出现副作用,症状均较轻,尚可耐受。其它两组均未见副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轻中度LUTS合并ED的部分患者,采用坦索罗辛和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是安全的,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参考文献

[1]Wang Y,Sun GF.Correlation of lower tract symptoms with erectiledysfunction in man age 50 years and above.Zhonghua Nan Ke Xue,2008;Jun;14(6):517~520

[2]Braun MH,Sommer F,Haupt G,et al.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erectiledysfunction:co-morbidity or typical“Aging Male”symptoms?[J]Eur Urol,2003;44(5):588~594

[3]Mc Vary KT.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sexual dysfunction:epidemiologyand pathophysiology[J].BJU Int,2006;97(Suppl 2):23~28

[4]Giuliano F.Impact of medical treatments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onsexual function.BJU Int.2006 Apr;97(Suppl 2):34~38;discussion 44~45

[5]Kaminetsky J.Comorbid LUTS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optimizing theirmanagement.Curr Med Res Opin,2006 Dec;22(12):2497~2506

[6]McVary KT,Siegel RL,Carlsson.Sildenafil citrate improves erectile function and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dependent of baseline body mass index or LUTSseverity.Urology,2008;72(3):575~579

[7]Mulhall JP,Guhring P,Parker M,Hopps C.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sildenafilcitrate on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 men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J SexMed,2006 Jul;3(4):662~667

[8]Sairam K,Kulinskaya E,McNicholas TA,et al.Sildenafil influences lower urinarytract symptoms.BJU Int,2002 Dec;90(9):836~839

[9]Uckert S,Kuthe A,Jonas U,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relevanceof 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isoenzymes of the human prostateJ.JUrol,2001;166 6:2484~2490

[10]De Rose AF,Giglio M,Traverso P,et al.Combined oral therapy with sildenafiland doxazosin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organic erectile dysfunction refractory tosildenafil monotherapy.Int J Impot Res,2002 Feb;14(1):50~53

上一篇: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下一篇:高效课堂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