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导学案

2024-08-19

高效课堂导学案(共9篇)

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1

涉县“少年之星”主要事迹材料

龙北小学 四年级一班李莫然

李莫然同学是涉县龙北小学四年级(1)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刻用星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学生,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学生。

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总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手;做作业更是一丝不苟,每项作业本上的字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她的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课下,李莫然同学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充满了好奇之心,处处都是她学习的内容,各种习俗的起源,旅游古迹的发展,交通路标、指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读书是她课余时间的一大乐趣,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得津津有味。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当今学生应朝气蓬勃, 活泼开朗。在这方面,李莫然同学做得很好。她的业余爱好很广泛,喜欢美术、电子琴、兵乓球。为了增强体质,她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晨跑,节假日进行登山,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具有优良的品德是星级学生必不可缺的。在班级里,她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职尽责。她更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同学们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她,最后总能想办法圆满解决问题。今天,李莫然同学虽然仅是株幼苗,因为怀揣着振兴中国的奋斗目标,她在“校园”这片沃土上定会茁壮成长, 成为明天栋梁, 撑起祖国大厦。

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2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的导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能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的课堂而言的。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实质上凸显了学生的学,但教师的导一直贯穿始终,学生是在教师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导学案一般借助教学软件以电子形式分发,主要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导学、合作探究和课堂检测几部分。当然,信息技术课程各个模块的特点不同,同一模块内的教学有所不同,在导学案的制订上也有所不同,笔者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导学案的运用。

●情境导入、激趣设疑教学模式

首先是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设疑自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再次是释疑合探,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教师点评;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挑战,深入领会所学内容。

这种导学案的模式一般适用于某一模块的第一节新授课。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高一内容为例,4.1“文本信息加工”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制作精美的图文混排的卡片,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设疑,图文如何混排、文字是如何产生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下发电子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1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拼音与汉字的关系,小组讨论完成课本4-1的表,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有关方块字的知识以及拼音为什么没有取代汉字;2电子东巴软件的使用,体验古老的纳西文化。学法指导:切换输入法;工具栏上字体选择。学生都会使用电子东巴软件,教师则巡视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最后是图文混排半成品文件,考虑到学生初中阶段都已学过Word,所以此部分内容学生合作探究。学法指导:插入图片,修改版式;复制文字,设置字体,字号,颜色。教师巡视点拨。小组合作完成,上传作品,教师点评,并宣布本节课的优秀作品。整堂课紧张有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则充当引导者角色。

●以学定教、先学再教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先学再教就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过程中辅以学法指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教师最后精讲点拨。这种类型的课型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并且是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所以比较适用于操作类课型的第二、三节课。

以4.2“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二课时为例。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已经对表格的基本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了,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师下发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复习。完成总分、平均分的计算。学法指导含有:SUM函数、AVERAGE函数。学生合作探究:新知。按总分排序;筛选出语文和英语都大于110分的同学,并用红色标记;分类汇总各班的总分、平均分。学法指导: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分类汇总。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排序、筛选学生完成得都很好,分类汇总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截一截的情况。“试误”对学生也是一种尝试。教师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彻底颠覆了以往先讲后学的模式,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协作,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教师适时指导,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适用于学生对此模块知识已有一定基础,进而创新应用。以5.3“图像信息加工”的第三课时为例,学生对Photoshop工具箱、菜单项以及图层的相关属性都已了解,第三课时则是实例应用。以学校网站主页的图片为例,让学生自行设计Logo图片,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教师巡视,适时指导,最后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不断运用创新思维,在创新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

巧用导学案,必须要先设计好学案,要讲究实效。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所以设计要有程序性、阶梯性,可操作性要强。此外,可采用评价多种多样的方式,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利用“学案导学”催化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42-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20

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学案导学”教学法就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实行学案导学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适合我们自己学情的学案导学模式,别人的毕竟是学习来的,学习必须本土化。经过三年的努力,已逐渐形成了适合我校化学学科学情“学案导学”教学法相关模式,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在此笔者以利用学案导学在提高化学课课堂效率为例,谈几点肤浅的做法与感受。

一、实践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在近三年的使用学案教学实践中逐渐抛弃了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案导学”教学法新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巨大效益。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1.学案的设计与分析

课题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运用简练的语言指导本课时的目标和学习方法,凸显引导性。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堂教学的环节,紧扣课本和教学内容将知识问题化(体现思考性和引导性)、问题层次化(把综合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问题链)、层次具体化(问题指向性明确)。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课前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在课堂进行小组间讨论,小组间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和全体同学共同解决。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这部分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归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一个版面):

这部分题目要分为三个层次(A、B、C)

A.直接引用型,课前绝大多数同学能完成。

B.简单模仿型,课前多数同学能基本完成。

C.理解运用型,课前少数同学能解答题中的部分问题。

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到深,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并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2.学案使用的方法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教师要在课前对预习学案及时批改,发现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二次备课,对学生有疑问的某些共性问题,应作为学生讨论、交流、探究的重点。

(2)课堂讨论、探索、展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展示,形成共识。

(3)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讲难点;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常考点。“三不讲”即: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九年级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

(4)突出实效,当堂训练

过关窗口学生应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落实答题的规范性,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采用学案导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教师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学的引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方法的指导者。学案的编辑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搜集资料,选择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怎么上课,迫使教师进行研究改变原来的满堂灌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我们养成了潜心钻研,专心教研的良好风气。

因此收获了良好的教学实效,如2010年我校的化学成绩居全县之首,均分比第二名高出5分。近三年来教研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本人所撰写的论文《化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发表在南师大《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五期,该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2010年第12期);《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初探》等10余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由笔者主持的县级中长期规划课题《中学化学“自探、整合、起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9年顺利结题;市规划课题《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与构建高效课堂关系的研究》于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市局教科所的开题验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市、县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以“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示范课受到一致好评。个人及化学教研组4次受到市、县人民政府、教育局的表彰,被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等称号。

四、问题与反思

当然,教改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如在开始使用学案时发现,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有的教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就导致不同的教师使用相同的学案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后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学生对利用学案自主学习一时难以适应,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给予时间来引导,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切不可半途而废;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学案导学”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化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习为主体,思考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华娟. 浅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J]. 理科考生研究,2010,(1)

[2]冯新平.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J]. 化学教学,2010,(1)

[3]麻清. 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12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要点 篇4

设计导学案的八要: 要读懂学生,学会分析学情。要研究文本,把握学科特征。要设计目标,行为具体可测。要针对目标,设计中点活动。要知道参与,提高学习水平。要提供案例,帮助学生学习。要扩大容量,丰富相关资料。要多种方式,积极鼓励评价。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 →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预设的内容包括:(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5

中学英语“导学案式”高效课堂探索

文/赵瑞玲

专家指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有两条标准:一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益、高效率;二是时间消耗的是否合理,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

当前我区正在全面推行高效课堂建设,我们英语学科进行导学案教学已有一段时间,根据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建设导学案式高效课堂,建构“导学案引导自学、课堂展示交流、知识巩固拓展”的课堂教学流程,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导学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知识点梳理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提前自学,问题设计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基于当节知识点,课堂上以导学案为教学线索展开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通过展示、点拨、讲解、反馈,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一、导学案引导自学

导学案教学很重视学生的课前自学,教师根据当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点情况,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自主学习单的形式,导学案设计上根据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每个环节中都设计成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和拔高部分,基础部分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做出来,这样就等于把课本基本内容让学生提前阅读了几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拓展部分根据内容适度加深、拓展,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够自己或通过学生交流能做得出,拔高部分则不作统一要求,作为学生的自选项目,等到上课时间教师讲解解决。

比如,“辨析语言”拓展部分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1)分析较长的对话都运用了那些功能语言,并掌握同一功能项目使用多种方式表达的方法。(2)找出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句子并体会运用。(3)阅读课本后面的Appendix中的相关内容,学习英语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如,同义词、句辨析),并能根据所学提出与其相关的问题。

这样在正式上课前每个学生都能预先借助导学案自主预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由于导学案的分层设计,每个学生都有能够自主解决的内容,预习起来也就有了劲头,效果也明显提高,这样课堂上的任务就显得轻松了,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交流展示、巩固训练,可谓事半功倍。

二、课堂展示交流

课堂展示环节采取个别学生汇报展示,其他学生肯定、质疑、互动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展示台把导学案展示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进行展示讲解。展示时选择学生不能选择优生,因为优生导学案做得好,让他们展示暴露不出自学中的问题,尽量选择中下等学生,他们的展示通常代表了多数学生的基本情况,利于提出质疑,互动交流。对于导学案中的拔高部分,则由优生来讲解,()讲解不清的教师出面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心中明白。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展示当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对话当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在展示中教师要对展示交流进行指导,并在展示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中要改变以往讲解式的教学语言,以提问、设问、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在讲解时注意“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不讲学生自学中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听了也不会的,这样的讲解趋向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展示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话交流指导的过程管理,不流于形式,讲究实效性。不同情况下交流存在着差异,结合错误的交流、讲解后的交流、质疑分析后的交流、辨析评议中的交流应有所变化,让交流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知识巩固拓展

展示交流之后,教师要配备一些训练题目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设计巩固性练习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例如,单词拼写、词组用法、话题功能、语法使用等,同时注意题型的多样化。练习题目要从紧扣基础、注重能力、难度把握等方面进行精选。同时注意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做到训练几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融会贯通。

在拓展形式上对话表演、人物访谈、电话交际、天气预报等也都是练习的很好形式。例如,在Module 3 Radio Times学完之后,即可布置学生讨论班级或校广播站的栏目设置、职能分工以及真实地去做几期校园英语广播节目。

课后作业是巩固的基本途径,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在考虑集体共性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作业内容、数量和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总之,导学案式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中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实践探索。

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6

一、导学案的设计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关键在于学案设计和教师导学,抓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学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关键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既包括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基础知识、情感基础、学生学习风格特征的分析。在调查清楚了学情以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导学案了。而在导学案设计中,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肤浅化和无针对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要层次化:一般把问题层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为“个人问题”——“独学”后形成的问题。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独学”时,以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为学习主线,逐步解决;B为“同伴问题”——“对学”后形成的问题。“独学”之后进入“对学”,“对学”是同等程度同学间的互帮互学。对学过程中可以解决“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C为“群学问题”或交“小组问题”——群学后形成的问题。,在对学中解决不掉的问题再带入到群学中去,集合集体思想的结晶。D为“班级问题”,它是群学问题的集合。只有将问题这样层层设计,学生才有了探究的兴趣。

(2)问题的设计要探究化。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要达到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因此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可以开放性的设计,比如:问题“请回答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可以设计成:“请列举一五计划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这样开放性的设计问题,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问题设计要情境化。对于历史这个科目来说,因为学习的知识都是过去的事件,因此很多内容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如果把问题的设计情境化,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导学案的使用 学案是“导学、诱思”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一份好的学案,可使知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差的学案只会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学案设计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体现其特点,制成电子学案,利用网络传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信息技术学案的设计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案涉及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能使同学们形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设计问题导学

个人认为学案设计的重点应在“问题导学”上,设计上一般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的思想导引,在遵循学案自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思考、怎样操作,从而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并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学案的问题导学部分的编写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水平,顾及不同层次学生;创设开放性问题,留下创新空间;链接生活和社会热点,培养学习能力。

3、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程,体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所以,使用导学案要主要以下三点:

(1)课前要进行独学抽查,并批改导学案。通过导学案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教师的“二次备课”。

(2)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在高校课堂上,因为有导学案在,教师在课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参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对学困生的特殊指导。

(3)课后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在本导学案中,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要马上进行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的修订导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导学案在教学中发挥更打的作用。

推行导学案制,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 为应对课时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 将教学重心前移、以导促学、先学后教, 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 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至课前。教师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与尝试中获得反馈, 然后进行二次备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尝试已经掌握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讲或少讲, 教师在课堂要重点讲解和点拨的是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疑难或困惑。通过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关注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前后、内外联系。我们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情, 确定的导学案内容栏目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背景材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的疑惑、体系构建、反馈练习。

1. 学习目标。

教师在研究学生、研究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 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简洁明了。

2. 学法指导。

这是导学案的灵魂, 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 背景材料。

在学案上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 如概念解读、名家语录、历史情境等, 这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还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4.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是核心所在, 设计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自主学会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基础性知识, 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基本技能。在自主学习内容的设置中, 以独立思考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

5.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形式, 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讨论, 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高效互动学习效果。

6. 我的疑惑。

此栏目设计是让学生把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 仍然不懂的、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便于教师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

7. 体系构建。

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可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老师的点拨等方式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本节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8. 反馈练习。

既要有针对学生预习效果的练习, 也要有一定量的当堂训练和课后思考。题目设置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 有一定的梯度, 难易适中。

传统教学过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课中”和“课后”, 而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的重点变更为“课前”和“课中”, 教学的重心前移。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能彻底改变“灌输”式的陈旧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和探究能力;二是能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行将部分问题解决,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三是能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导学中已经掌握的可以不讲或少讲, 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探究的只是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最后,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将大部分的知识掌握, 在课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解决了预习中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 学生又从当堂训练中掌握了利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课后根本不需要布置大量的习题, 从而可以真正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导学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 学案与教材相结合,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每个导学案都要经过以下步骤生成和使用:

1. 集体备课, 预设学案。

由备课组在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 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一次备课”, 协商、讨论、编写下周要用的导学案。

2. 自主预习, 小组互助。

导学案提前2~3天下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填写。

3. 批阅检查, 二次备课。

上课前一天, 任课教师将导学案收起来, 批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掌握真实学情, 进行“二次备课”, 把握授课重点,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选择几份做得好的导学案到课堂上展示交流,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精讲点拨, 解难释疑。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 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暴露出的问题、疑难或困惑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要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 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达标训练, 补偿矫正。

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 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这是导学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 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以便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便于指正和做出正确的评价。

6. 巩固总结, 反思领悟。

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可提示学生:想一想, 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 还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 或者当堂交流, 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期坚持这样做, 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导学案的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载体,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

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 教师要在导学案编写上下工夫。学生要“减负”, 而教师要“增负”。备课组的各位老师要凝心聚力、发扬集体智慧, 学校也应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驾护航”。

2.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实施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达到“自律”, 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高涨的热情去自学、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 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 学生还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一定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果保证不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可以把预习先放在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课后自主预习。

3. 教师对导学案的批阅、检查也是重要一环。

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 仔细批改, 及时发现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小组讨论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掌握真实学情, 进行“二次备课”,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精讲。

4. 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探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校每班成立了5~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有组长、有公约、有目标、有导师, 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高效互动学习效果。

实施学案导学 构建高效课堂 篇8

关键词:导学案;内容组成;指导落实;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育目的?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校情实际,我们认为,使用精心编制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能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检测,是适于素质教育环境,实现优质高效的最佳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科已经开始以学案导学突破口,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督导和研究中,有几点收获,写出来与同仁交流。

一、导学案的作用和意义

“导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导学案”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也可以随时检查、指导、调控,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份好的导学案应体现几点: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梳理是导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功能;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二、导学案的内容和组成

一般地说,导学案有学习目标、诊断性检测、导学内容、知识结构整理归纳、达标检测等几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学习目标设置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操作、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诊断性检测。诊断性检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课前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3.导学内容。导学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原则,必须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若缺少这两点,导学案就是一份试卷,一本习题集。具体地讲,编写导学案的导学内容时应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情境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①课时化原则。导学案要分课时编写,即一个课时,一个导学案。在教学实施中,一些节次的内容可能需要几个学时完成,或者一个学时要落实多个节次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②问题情境化原则。问题情境化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知识点和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复述、设疑、质疑、解释和应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问题设计的优劣,是衡量导学案水平的重要标尺。问题设计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③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知识结构整理归纳。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

5.达标检测。达标检测题的编写,要求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紧扣课程标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每一个学点后面尽量跟上对应的练习。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考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三、导学案的编写组织程序

备课组长、课题负责人,是导学案编写的组织人和责任人。编写工作要分工到每位老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承担一些编写思路和方法的任务,年轻教师多分担一些文字输入、文档印发的劳务工作。初稿完成后,备课组长要组织学科组全体老师认真讨论,反复修订。然后,请学科骨干教师审定,看是否做到知识层次化、问题化,是否引导得当,点拨是否到位,分析是否条理,总结是否精到。初编者、校审者均应署名。具体使用时,课任老师依据学生基础,适当删减增补、修订。导学案不求一次做好,但愿越改越好。

四、导学案的使用

1.争取学生的认同。学生认同并使用导学案,是培养自学能力,成就高效课堂的根本。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我们应直接告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如果学生对使用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能独立自主结合教材、教辅资料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请教师帮助,与同学合作),那么,高效课堂的理想,就实现了一半。

2.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将预先编制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自学,如提示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甚至通过研究教材的哪一部分就能解决导学案中的第几个问题等。

②教师应提示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校实施“高效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

3.教师认真落实。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及时、认真检查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圈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疑难突破情境,规划课堂教学环节,拟定课堂互动因子,做到精讲——“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集中精力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讲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

讲难点,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但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效课堂导学案 篇9

7.1 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定义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以下内容)

1.力是,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一个是。如,人推车时,对车施加的力称为推力,则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各种力,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简称,符号是。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则推导下,托起一只母鸡所用的力大约是。

探究活动二: 1.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1)拉弓射箭,弓的 发生改变;(2)撑杆跳高,杆的 也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 2.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1)图1,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棒球由静止变为运动。(2)图2,足球运动员将飞奔过来的球接住,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由静止到运动(2)由运动到静止(3)速度大小的改变(4)速度方向的改变。)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是(1);

(2)。

探究活动三: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

1.用较大的力和较小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发现橡皮筋发生形变的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2.分别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拧螺母,发现顺时针将螺母拧紧,逆时针将螺母拧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3.如右图,分别从A、B两处推门,会发现A处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

这也就是力的三要素。

探究活动四:对力的示意图的认识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称为力的示意图,其中,箭头代表力的,线段的起点或终点的位置代表力的,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例:用20牛的力向右拉物体 画出: 用40牛的力向下压物体

一个穿着旱冰鞋的同学站在墙边用力推墙的时候,他自己会向后滑动。在这期间,这位同学对墙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但同学向后滑动,由于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该同学也受到了墙给他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实验结果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他施加了力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两个力称为一对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举例:用手拍桌子时,桌子发出了响声,但手也会觉得疼痛。说明手对桌子用力的时候,桌子对手也施加了一个力。

小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的现象。(1)游泳的时候,向后划水,人向前进。(2)划船的时候,船桨向后划,船向前走。

火箭升空时,向下喷出高速气流,火箭获得了向上的动力。

随堂练习

1.下列作用力中,大小最接近1N的是()A.马拉车行走的力 B.牛拉犁耕地的力

C.托起两个鸡蛋的力 D. 拔河比赛时每个人对绳的拉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列各图能生动地体现这一规律的是()

3.下面几个关于力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两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C.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施力物体,物体也能受到力的作用

4.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

B.汽车匀速向右转弯 C.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

D.降落伞从空中匀速下降

5.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浆 B.湖水 C.同学 D.龙舟 6.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甲 乙 丙 丁 A.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 D.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7.如图,比较图中b和c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有关;比较图 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比较图 可知力的效果还与 有关。

8.画出下面各图中力的示意图.

上一篇:中国漫画产业现状下一篇:哲学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