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精选6篇)
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 篇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唱响神州大地,众创空间遍地开花,草根创业者确乎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脱胎于传统孵化器的众创空间,通过聚拢资源,致力于提供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为草根创业者实现梦想创造了机会。
然而,一派繁荣的众创空间热潮背后,潜藏着风险。目前来看,一众跑马圈地中的众创空间,有的动辄斥巨资却无法保证孵化能力;有的核心竞争力欠缺,未能吸引具有专业能力的运营机构;有的不能持续盈利,规模扩大后又受限于管理水平、场地成本较高等因素难以为继。
面对众创热潮,比仓促上马更重要的是冷静思考。否则,虚假的繁荣会让“众创”演变为“重创”。
涡流纺热潮下的冷思考 篇2
国产设备尚待开发
我国目前还不能产业化生产高水平的喷气涡流纺纱机,主要供应企业为日本村田和瑞士立达,此前,我国通过新设备采购与二手设备引入的方式,共引进11万头左右不同时期的喷气纺和涡流纺设备,产能占到全世界近50%。主要分布在浙江(约占60%)、江苏(约占30%)两省,近年来江西、河南、山东、湖北、福建等省的棉纺企业也有引进,但相对分散,没有形成浙江和江苏的集群效应。
从产品结构上看,喷气涡流纺的原料主要是粘胶和涤纶,另外还有少量的棉和其他纤维。产品以纯粘胶纱和涤粘混纺纱为主,纯涤、纯棉、涤棉、其他多纤维混纺纱比重较小。目前国内有部分企业与上游化纤企业合作开发了适合于喷气涡流纺的新型纤维并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喷气涡流纺纱线产品的种类。
警惕投资热潮下的短板
当前,喷气涡流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棉纺织“十二五”规划》将喷气涡流纺技术作为重点推广项目,行业协会也加大了喷气涡流纺的宣传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明确鼓励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鼓励进口和技术产品目录中》明确写出鼓励进口纺纱速度大于300m/min的喷气纺纱机。在当前成本上涨的形势下,寻求高效、自动化的设备是必然的选择,而喷气涡流纺正好具有这样的优势。
从数据上看,我国喷气涡流纺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
首先,投资大。同等产能下,喷气涡流纺纱机的价格相对于普通环锭纺投资较高,同时因设备技术高,电子集成部件较多的特点,其使用年限必将低于一般环锭纺,且后期维修运行费用较高。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整个行业的形势低迷,纱线产品的利润率较低,投资规模过大后资金回收难度较大,这困扰着部分投资者。
其次,产业认知度欠缺。对于新生事物,人们都需要一个认识周期,由于涡流纺成纱结构类似于环锭纺纱,且毛羽相比普通环锭纺小得多,目前对喷气涡流纺纱的普遍定位都为中低支环锭纺纱线的替代品,一般使用者也是以环锭纺的标准来衡量喷气涡流纺纱线,下游企业普遍对喷气涡流纺纱线缺少认识,没有充分利用其条干好、毛羽少,在织造环节少用浆料,节能减排等优点,可以说整个产业链对涡流纺纱线的认识和应用都需要进一步培养。
第三,产业配套不足。喷气涡流纺主机设备还没有实现国产化,需从外国进口,另外由于规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足以让器材和专件企业重视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所以在一定时间内这些还将依赖于进口,维修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原料企业没有足够重视,只有个别化纤企业针对涡流纺需求研制特定的纤维原料。大多数上游企业对涡流纺纱线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研发支撑不足。
探索发展模式
对于涡流纺应该以何种模式发展,成为了已投资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看,单独的几台涡流纺纱机无法体现出涡流纺的优势,生产成本高没有市场竞争力,一定要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能形成优势,这已经是一个共识。
针对这个问题,行业内有两种发展思路,一种是控制一定的规模,着力新产品开发,发挥涡流纺独特结构带来的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另一种是发挥规模优势,生产单一的品种以量取胜。当然这种生产不是简单的常规品种,而是需要进行创新,搞产品开发,适应特定的市场需求,最大化发挥设备高速稳定的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吨纱生产成本。
从实际效果看,能科学运用这两种模式的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于哪种方式更适合涡流纺未来的发展,还有待于由今后产业的发展做评判。对于行业来说,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正确认识涡流纺,并促进其快速发展。
目前,涡流纺已引起行业上下游的普遍关注。原料方面,不少化纤企业开发出了适用于涡流纺的纤维;设备方面,器材的研发也取得了进展,已有多家器材企业研发出了涡流纺胶辊。最可喜的是我国在涡流纺主机上的进展,江阴华方和其他几家企业的涡流纺纱机的研发工作进展速度较快,相信1~2年内将有较成熟的国产涡流纺纱机推向市场。
喷气涡流纺是一个全新的纺纱技术,我们需要给它一定的发展时间,通过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使喷气涡流纺产业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
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 篇3
工业4.0热潮下的智能制造走向
伴随着10月29~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访华, 中德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智能制造再次掀起了一波热潮。今年7月份,中国工业中长期规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确定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一共有9大任务,5大工程和10大重点领域,其中又重点突出了推动两化融合以及智能制造。默克尔总理10月份的这次访问,是她的第6次中国之行,也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之后的首次访问。
早在2013年德国就发布了工业4.0计划,并迅速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标。中国工程院吴澄院士在2015年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指出,工业4.0反映出德国在工业化、信息化等领域的创新,也代表了新一代制造业的方向,获得了德国上下的一直认可,也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对于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中国制造企业差距还很大,怎么办?随着互联网+、工业4.0战略的深入, 这股焦灼不安的情绪逐渐增加。今年5月份参观完山东服装制造企业红领集团之后,作为国内最大的钢铁制造业企业之一的中钢集团CIO,李红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红领的C2M+O2O的模式会成功?”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症结在哪里?红领的模式能不能复制到其他制造业企业?这些问题思考得越多, 也让李红对当前中国智能制造的走向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他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需要反思的观点,获得了媒体重点报道,得到极高的关注率。
李红表示,“现在国家层面的制造业战略,终于能够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比高低。在互联网时代,只有三个国家可以玩转制造业,那就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大家各有优势,相差也不会太远。基于这一点, 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存在弯道超越的可能性。”
在比较工业4.0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进展之后,李红认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需要进行一些思考。首先对中国制造业而言,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考虑谁才是信息化的主导力量,红领、海尔和华为这样的企业之所以在国内率先进入工业3.0阶段,其背后张代理、张瑞敏和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转型升级,工业生产方式要改变,企业一把手一定要主导信息化建设,这和之前的一把手工程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也更严。
李红认为,德国企业在工业4.0战略目标上相对比较具体,即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搞两化融合的目标不太明确,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偏重于信息化建设。目前很多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两化融合的水平仍有待提高。李红表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导致而成:首先是企业的管理者不懂信息化,因此难以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其次,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信息化,也导致了信息化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信息化现状不足的症结
当前国内制造企业多数处于工业2.0阶段, 少数处于3.0阶段,甚至还有处于工业1.0阶段的企业。一些制造业企业的处境很困难,面对行业生产周期急需转型升级,同时面临的挑战很多。 比如产能过剩问题;在技术方面,对新一代IT的理解和以前完全不同,IT架构也不一样,传统行业电商不赚钱,商业模式还没有找到;同时企业未来需要打通国内外市场,面临国际化竞争。
在这样的压力下,很多制造业希望通过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良莠不齐。据德勤中国今年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多数处于从单个系统建设向信息系统集成化建设过渡的阶段,能够完成信息化和业务系统融合的企业只有42%左右,信息化建设的提升空间仍很大。
李红对国内制造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主要存在以下症结:
首先是信息化意识问题,这一现象仍在很多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业务上,而对信息化建设仍重视不足。
其次,是机制问题。目前在一些央企和国企中, 和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决策机制仍存在一些障碍。
总体来看,李红认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太顺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企业的信息化指导思想不清晰、管理理念粗放和技术基础较差等多重因素综合造成的。从红领集团的实践来看,制造业信息化或者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一蹴而就,李红认为红领集团的信息化模式并不适合当前所有的国内制造企业。
智能制造的突破口
针对当前互联网+、工业4.0热潮下的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趋势,李红认为,两化融合在中国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仍是当前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重点。“现在国内很多制造企业只重视工业4.0,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化融合建设。实际上,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工业4.0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企业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信息化规划。”
针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未来重点,李红认为, 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口。
首先,两化融合作为未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的全面升级。目前红领、中石化、金龙客车等国内企业已经作出了表率。可以说,制造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 不能只谈信息技术,而是要重视技术和业务的融合。 未来没有实现融合的制造企业必将会退出市场竞争。 同样只有企业实现了系统的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也才会有基础。
其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过去也叫一把手工程,管理者出面更多的是为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站台,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因此理解为项目推动者和矛盾解决者、协调者更为合适。”今天一把手到底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李红认为,今天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来解决商业模式等问题、这不是仅仅依靠CIO就能解决的,需要制造企业的CEO和管理者深度参与。
第三,智能制造需要顶层设计。三年前,国资委组织多家央企CIO到美国去考察,李红体会最深的是中国企业和美国一流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最大的差距在于缺乏顶层设计。“我们所去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业内顶尖企业,尽管都已经做了信息化规划,但达不到美国企业的那种层面。而且国内企业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不可持续,企业干了三四年之后就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还得邀请外部资源帮助进行信息化建设。”
李红认为,相对互联网行业,制造业是相对复杂的领域,而且从模式上来讲TOB比TOC也要复杂很多。制造业信息化也相对比较复杂,既要有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实施过程,也面临着从过去的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过渡,没有事先规划好的顶层设计是万万不行的。红领集团的数字化进程一共进行了12年, 它进行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数字化系统建设或者流程改造,而是包括流程管理、数据处理等软性因素在内, 只有进行全面体系化的、可持续的信息化规划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最后,制造企业要重点发挥CIO决策机制。互联网时代CIO会被各种CXO替代,但李红认为制造业企业一定要有CIO这个角色,同时制造企业信息化决策机制也会发生改变。“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能够四处攻城掠地,像小米进军智能手机之后,还向汽车制造、 智能家居领域延伸,就是和IT在小米的战略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李红认为,在BAT等互联网企业中,IT都是核心部门,拿天猫来说更是如此。每年的“双11”就是因为IT部门在运行、管理、执行等环节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才会获得空前成功。对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而言,这方面需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
“宝钢和上钢合并之后,信息系统仍采用各自的系统,怎么整合IT系统是个问题。通过集中采购, 方案策划,IT实施等环节之后,才发现这种模式不适合合并之后的企业,不仅增加了更多的协调,IT架构也要重新来设计。”李红表示,今天制造企业的IT部门需要更多和企业战略决策同步,如果IT部门仍是在业务战略制定后再去做简单执行,很难产生共赢的效果。
SNS网站热潮中的冷思考 篇4
关键词: SNS网站 人际交往 虚拟交往 现实效果
“种菜”、“偷菜”、“买卖朋友”、“争车位”……这些名词现今在年轻人的队伍里十分火爆,社交网站正在亿万网民中实施“圈地运动”,成为眼下一大“时尚”。我国的SNS网站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热潮,校内网、开心网、豆瓣网、51网……这些SNS网站已经成为互联网在年轻人中的热门领地。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3G门户网进行了一项关于社交网站的调查(3148人参加,其中“90后”占19.5%,“80后”占72.3%,“70后”占8.1%)。结果显示,72.8%的网友表示上过社交网站,没上过的只有27.2%。足以看出社交网站的火热程度,然而,在这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背后,SNS网站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一.SNS的概念和含义
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ee的缩写,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或者“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早期目的是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但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根据爱好进行凝聚、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我国的SNS网站是近两年创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以国内最著名的白领社交网站开心网为例(www.kaixin001.com),从去年3月成立到现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用户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网页浏览量也已超过一些大的门户网站,与面向大学生的校内网、面向网吧和都市流动人群的51网,形成国内社交网站领域三足鼎立的格局。本文将着重以开心网、校内网这两个我国最具规模的SNS网站为例,着重考察20~35岁这样一个SNS网站最大比重使用群体,在SNS网站上都做些什么?想要获得什么?真正获得了什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等等问题,以此来探讨SNS网站火速蹿红背后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1.信息安全是否保密。让我们从注册登录开始。校内网登录首页显著位置写着这样一句话:“校内是一个真实的社交网络,联络你和你周围的朋友。”的确,从一定角度上来说,SNS网站确实是真实的,在注册帐号的时候,SNS网站全部要求实名制,在填入真实姓名的同时,也带入了邮件地址、MSN、QQ等账户以及手机号码,还有年龄、性别、婚姻、教育、职业等状况。这些真实信息保证了“找朋友”的便捷,然而,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同事的朋友……好友群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严格意义上说,SNS网站并不是一个“熟人的社交网络”,当然,这的确达到了扩大交际圈子的目的,但这样盘根错节的交友网络靠什么来保证所谓的“保证个人信息不外露”此类的承诺?这些个人信息,真的会乖乖呆在社交网站的服务器上,只有你的授权才能公开吗?
在问卷调查中,85%的被调查者担心个人信息透过社交网站被泄露。在调查的21人中,有15人在开心网中曾经被不认识的陌生人知晓诸如年龄、工作单位等私人信息,甚至遭到骚扰。而利用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用以牟利,已经成为个别社交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
2.虚幻交往中的现实满足。社交网站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互联网与朋友圈进行更为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特别是一些简单易用、互动感强的辅助工具的提供,更为虚拟与现实间搭建了桥梁。笔者对SNS网站的使用过程以及对被访者的调查发现, 开心网的买卖好友、偷菜、抢车位等游戏,都是需要大家一起来玩的。一系列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SNS网络中都可以实现。为此,一种别于现实人际交往的方式,红遍了大江南北。乍一看,这似乎恰恰符合社交网络拓展人脉、与朋友加深感情,然而拨开这层面纱,使用者获得了“满足感”。
社交网络是基于不同的认同感而建立的,年龄、地域、学习、游玩、共同的兴趣、偶像等等,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来到社交网站。本次问卷调查中,在问到“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结成网络圈子?”时,选择最多的一项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紧随其后的基本都与现实因素有关:“年龄相近的人”,“同乡同学”,“同城的人”,“有共同关注点的人”,“同一职业相关领域的人”,“生活中认识的人”等。不难发现,人们虽然基于不同的目的,但多数都与现实因素有关。在使用SNS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接触到现实社会中人的不好的一面,这就提醒我们:SNS网站作为一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对现实的人际传播交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在社交网络的作用下并不都是良性的。
3.开心也能成瘾。拥有校内、开心网帐号的网民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玩家每天都在关注自己的“农场”、“车位”。在调查的40人中,每天都要登录开心或校内网的人占到83%,几乎每个人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谁偷了我的菜”或者“谁动了我的车”,而且有的人一天要花5、6个小时。这说明SNS网站在网民中的受欢迎程度,但同时也说明一些人上瘾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说,因过度沉溺于开心网,越来越多的人不能从网络的虚拟关系中完全脱离出来,可出现自信心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等高涨情绪反应。部分严重的患者,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甚至出现妄想。长期发展下去,就形成了新的网络关系成瘾,成为一种病态。
三.结束语
一个矛盾的现象正在上演,由于SNS的市场利益驱动,大好“钱景”下众多SNS网站不断上马;在SNS玩家中,一股反SNS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在此,我们并不想要提出反SNS的口号,只是希望通过对现象的客观分析,在SNS热潮中进行冷思考,只有冷静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SNS网站的发展为网络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人们的交往与生活,正确观察这一现象的发展对于营造健康有效的网络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雪超;《SNS网站:探索中前行》, 《互联网天地》,200812;
[2]徐娟;《论社会性网络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兰州大学,200804;
[3]王轶;《校园SNS网站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东南传播》, 200811;
[4]郝若琦;《浅析基于Web2.0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东南 传播》,200812;
[5]朱泉峰;《SNS网站出路何在? 》,《计算机世界》, 2006-02-27;
[6]白洁;《 社交网站,想说爱你不容易》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810;
[7]谢鹏;《开心网还能开心多久?》,《南 方周末》, 2008-09-04。
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 篇5
何谓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业化模式下的住宅如何建造?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建设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走近权威建筑师、工程师,来到正参与这场“变革”的建筑企业,听了他们的理解与阐述。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型建筑工业化具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五大特征,需要成熟的技术体系、良好的项目建设体制、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更需要建筑行业以理性的思维、变革的态度、深刻的认识逐步推进。
新型建筑工业化追寻的不再是过去简单部品的相加,而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是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是建筑业的“脱胎换骨”。
在这条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需要我们以实干的精神,且行且珍惜!
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 篇6
近两年来, 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 各类证券化产品市场规模高达9000亿元, 较之2013年末增长15倍。根据WIND数据显示, 2015年, 我国发行1386单资产证券化产品, 市场存量同比增长128%, 总金额高达5930.39亿元, 其中, 信贷ABS发行388单, 发行额4056.33亿元, 同比增长44%, 占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总量的68%。企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共发行989单, 发行额1802.3亿元, 同比增长359%, 占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总量的31%。证券化规模呈现爆发式快速增长的同时,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2015年7月, 首个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 2015年10月, 首单物业租金ABS在深交所挂牌交易。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集中爆发发展, 以及多种新型金融产品为基础资产的的证券化产品, 对传统的法律监管的衔接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完善的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热潮下急需冷思考的原因
(一) 监管变化—从“审批制”到“备案制”、“注册制”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备案通知》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颁布《备案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将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2015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7号》, 规定对于满足相关条件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接受注册后, 可在注册有效期内可自主选择发行时间, 无需通过主管单位审批, 仅需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发行信息备案, 即可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正式开始落地实施。资产证券化监管制度由以前的“审核制”变更为现在的“备案制”、“注册制”, 其实现了实质审查到形式审查的转变, 监管主管单位仅核查发起机构及证券化过程的合规性, 不会再对基础资产相关具体发行情况及发行方案进行合法性审查, 由证券化过程中的专业中介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核查后, 向投资者披露证券化产品发行方案及基础资产具体情况, 并对其发表专业意见, 其实质是将证券化产品市场准入的质量控制由主管单位交至证券化参与者手中, 由其把控并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
在这样的监管模式, 主管单位并非对证券化市场的放任不管, 而是由事前监管向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转变, 在这种职能的转变下, 主管单位不再对产品违约、难以偿付等基础资产是否满足合规性承担审核义务, 即仅要求基础资产形式上满足要求即可作为证券化标的。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可以根据自身资产及融资需求决定作为基础资产的资产类型, 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部分不适宜作为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高风险资产类型被滥用, 成为套利工具。
(二) 基础资产风险控制缺陷易导致系统性风险
基础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前提和核心重点, 证券化立法及操作实施均需要依据基础资产作出, 因此基础资产是否具有适格性显得尤为重要。备案制模式的推行下, 对于基础资产选择和交易结构等方面的证券化方案设计, 均给予了发起机构较大的自由选择权, 发起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特点和现金流情况以及投资者需要, 选择基础资产和设计交易结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即失控的基础资产发起, 失控的基础资产发起。21世纪10年代中期开始, 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流程在各方面都呈现出逐渐失控的情况, 2003年交易涉及的抵押贷款是在风险定价基础上发起的, 有的简单的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 利率原高于市场普遍水平, 或者是收益超过基准较多的可调利率抵押贷款, 若借款人的FICO分数较低或者按揭比例高于正常发放标准的, 则需要提供抵押保险 (1) 。而2007年的交易中, 审慎态度在抵押贷款发放中全然缺位, 没有进行任何风险定价。抵押贷款风险定价的松懈, 使得其风险陡增, 当以这些失控的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时, 又缺乏对其进行风险控制, 使得杠杆风险进一步加大, 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风险, 爆发金融危机。
三、证券化热潮下对基础资产适格性的规定的缺陷
2014年12月前, 对作为企业资产证券化标的的基础资产的规定, 主要依据《业务管理规定》概括式的描述 (2) , 即具有稳定性、独立性和可预测性即可作为证券化基础资产。2014年12月15日, 基金业协会出台了《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等系列文件, 基于《业务管理规定》的概况性规定, 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作出了细化规定, 对证券化产品标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对不适宜作为基础资产的类型作出列举式规定
1.以政府为债务人的债权类基础资产。根据国务院国发19号文的指示精神, 重点清理整顿、分类管理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 (3) , 故对以地方政府为直接或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及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人的基础资产作出了限制。
2.产生现金流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资产。产生现金流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资产如矿产资源开产权、土地出让收益权矿产资源开采收益权更多属于项目资产收益权, 矿产资源收益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波动影响较大, 现金流收益具有不稳定性;土地出让收益直接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 现金流收益不确定, 由于上述资产现金流均缺乏可预测性, 受外在市场环境影响波动, 不是适宜作为证券化标的。
3.对空置和未完工的不动产及不动产或相关不动产收益权进行限制。
4.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仅依托处置资产才能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如提单、仓单、产权证书等具有物权属性的权利凭证, 其本身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 需依附资产处置后才能取得收益, 独立性不足;此类基础资产作为集中的权利体现, 无法实现分割处置, 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不适宜作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
5.对基础资产作出兜底性规定, 违反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的资产。
(二) 对资产池内的资产组合类型作出规定
负面清单要求作为资产组合的资产需具有同质性或关联性, 对于法律权属相异或业务形态不相关的资产, 由于其资产转移认定标准及求偿模式存在差异, 不适宜作为资产集合发行证券化产品。
(三) 对以信托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规定
上述纳入负面清单基础资产为标的的信托收益权不得作为证券化基础资产。
负面清单的出台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负面清单过于简单对于基础资产的规定无法从源头杜绝有缺陷的证券化产品的出现。负面资产清单具体存在以下问题:就横向而言, 负面清单主是对企业资产化产品做出限制, 缺乏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规定;列举的不适宜作为基础资产的情形有限, 不能涵盖现行金融市场较为活跃的高风险资产类型;就纵向而言, 负面清单仅从产品分类上作出限制规定, 缺乏对基础资金池缺乏质量上的具体规范。
(四) 证券化热潮下对基础资产适格性冷思考下的建议
1.细化资产证券化负面清单新增不适宜的资产名单
综前述, 负面清单为证券化产品的设立, 起到了门槛的作用, 经结合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金融资产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尚有部分风险无法可靠转移且缺乏有效的监管的资产, 尚未纳入证券化负面清单中如:不动产收益权、银行非标资产等。在我国还处于资产证券化发展初期的情况下, 信用度较低, 风险较高的资产, 存在集中爆发的潜在危险, 可能导致投资者权益遭受损害, 甚至导致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 暂时还不宜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 应尽早纳入负面清单范围, 避免以此类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出现。
另外, 负面清单主要是对作为企业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类型作出规定, 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不适宜资产未予以规定, 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 16年将投入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 在如此大体量发展的状况下, 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不适用名单, 显得尤为重要。
2.完善不同类型基础资产的质量控制
但是无论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企业资产证券化, 负面清单均未为对基础资产纵向的质量控制作出细化要求, 根据现有制度规定, 只要是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就可以作为资产池的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 这样显然无法达到控制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目的。基础资产池的基础资产不应仅关注资产的现金流, 还应当关注基础资产的质量 (4) , 因此, 不能对基础资产的纵向要求仅停留在能形成现金流上面, 而有必要在负面清单中, 细化资产池基础资产的质量控制标准。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工具, 因其表外融资和增加资产流通性的优势, 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证券化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基础资产也呈现出多样化。基础资产系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前提和核心重点, 证券化立法及操作实施均需要依据其作出, 因此基础资产是否具有适格性显得尤为重要。备案制模式的推行下, 对于基础资产选择和交易结构等方面的证券化方案设计, 均给予了发起机构较大的自由选择权, 发起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特点和现金流情况以及投资者需要, 选择基础资产和设计交易结构。迅速发展下的证券化, 对基础资产予以规范和质量控制的监管措施未匹配完善, 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证券化数量和规模都发展惊人, 一旦集中爆发风险, 将导致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冷思考
参考文献
[1][美]扈企平, 郑磊译.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出版社, 2014, 6:197.
[2][美]史蒂文·西瓦兹, 吴晓灵主编, 高凌云等译.金融创新与监管前沿文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5.6.
[3][美]弗兰克J.法博齐, 宋光辉, 刘璟, 朱开屿译.科塞瑞资产证券化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8.
[4]王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及立法[J].中国证券期货, 2015 (5) :32-34.
[5]刘伟龙, 魏瀚焘.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J].商, 2014 (40) :158.
[6]张春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进路[J].法学, 2015 (2) .
[7]李晓安, 徐弘毅.资产证券化与法律监管[J].法律论坛, 2015, 4:54
【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推荐阅读:
建设热潮12-06
掀起冬季学习热潮主题班会05-23
瑞金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的紧急通知12-27
创业教育冷思考09-20
对青年创业就业的思考08-29
创业计划书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0-25
关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的调查与思考11-14
关于进一步深入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思考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