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创业管理

2025-01-04

创业与创业管理(通用8篇)

创业与创业管理 篇1

当前我国创业环境的六大特点

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很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创业冲动和创业热情。

因此,当前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与2002年的情况相比,在衡量创业环境的多因素中,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我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北京每万人拥有107.61家私营创业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指数最高的城市。

当前,我国群体性创业活动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现出平民化趋势。特别是:电子商务进入2。0时代,更加推动了这种平民化趋势的快速发展。这种平民化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创业的门槛低适宜平民进入

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入世后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政府的管理趋向透明,法律更加健全,竞争环境更宽松、公平,这些都使创业的门槛降低非常适合平民创业者的进入。

(2)创业主体来自社会基层具平民色彩

这种平民化的创业主体格局适宜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和多数创业者起步阶段的经济状况。具有门坎低,起步点低,适宜大量平民进入成为创业主体的现实可能性。因此才能形成群体性创业潮。

(3)创业营销活动具有平民化定位

这些具有平民色彩的创业企业,大都能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坚持平民化的视角和营销思路。实行平民化的价格定位和发展模式。体现出平民创业的发展特点和聚财方式。

(4)平民化创业企业显示了平民聚财的旺盛生机

这些具有平民视角的企业由于市场定位科学,就获得了最大的客户资源和市场空间。因此发展迅速,显示了平民化定位的渠道优势和竞争优势,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西安荣华集团的崔荣华女士从一个小酒店做起,经过八年创业,现已形成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陕西成长企业十强之一。

宁波俊诚金属管业的总经理韩俊从一家仅十万元规模的小企业起家,发展为宁波市的金属和钢铁贸易

行业的领军人物,去年销售额为二十八点五亿。

创业教育蓬勃开展

创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

早在1972年《学会生存》的报告就指出:“有一类青年人,已经在相当高的阶段上成功地完成了正规学习,但他们所受的训练却不适应经济上的需要”。这是国际教育领域反思教育发展经验的基本认识。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代表“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更将创业教育总结为: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创业教育思想提出后,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教育署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倡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在该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是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就业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供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教育培训。惟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人生活、教人做人的重任。

自此,世界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就业创业教育的探索。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美国的历史上,创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生机勃勃。在过去的2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80年有163个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美国还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

美国的创业教育甚至延伸到中学教育。现在至少30个州的K-12年级的学生正在接受创业教育。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

一些著名的学者认为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经济由于创业革命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创业者们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当今美国财富中超过95%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

在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养成就业创业的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

近年来,法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创业活动。其目的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理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印度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过“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

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这一培养目标在80年代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课题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研究。当时已在6省、20个县乡和30多所学校进行了创业教育的实验。但是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

我国大陆的创业教育最早是从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的。当时个别院校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创业的内容。比较成体系的创业管理教育还是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002在新的创业大潮的影响下,大学的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工作会议。总结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九所大学创业教育试点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自此,创业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3、创业培训的多种形式和巨大作用

创业培训是一个国家创业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业能力强的原因之一。对中小企业实施创业辅导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通行做法。据不完全统计,有70%左右的美国企业在创立之初曾得到过美国小企业局(SBA)的资助和辅导。在我国台湾地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资讯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业综合辅导计划。

在我国香港,不仅设有创业辅导的公共服务平台,而且在政府相关部门都设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约有七成以上的中小企业接受过政府的创业辅导和援助。

我国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赋予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已经将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体系作为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并以确定了深圳等一批试点城市。还拨出专款设立“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立各类中小企业。创业者利用好这样的平台就能演绎出无数创业快速崛起的神话。

创业培训是一种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一种培训。当前,在全民的创业热潮中,我国的创业培训正在兴起。主要分为三种层次。

1、是对具有创业条件的、或是准备创业的人员组织开展《创业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对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负责人、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和小型私营企业主等主要是开展提升业务能力和对开办的企业进行诊断和跟踪指导的服务;对已下岗再就业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主要是使下岗人员增长技能,坚定信心,走自主创业之路。有的地方政府还和发放小额贷款结合起来,对经过创业培训的人员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扶植,使他们尽快找到生活的出路,致富的门路。

2、引入国际化培训课件

在群体性的创业大潮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宣布,以“马兰花”为“SIYB中国项目”的注册标识,塑造SIYB创业培训项目在我国的整体形象。目前。“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项目已经在北京等14个试点城市展开,有近8000人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有4000多名学员成功创办企业。天津市自2002年末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后,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全程免费服务。形成了项目开发、小额贷款(融资服务)、专家指导、后续服务的“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截至目前,已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500余人,已扶助51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同时带动社会上2.55万人实现再就业,实现了创业培训、就业倍增的效果。

从调查看,当前我国创业培训的对象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变化。以上海为例:这两年培训对象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的参培比例已经超过50%,该比例还在上升,创业培训正在逐步转变成为一种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培训,它向所有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打开了大门。未来几年,年轻人将成为创业的主体,成为未来创业大军中的主力军

3、对创业能力提升进行了心里评测的探索

良好的心态是创业成功的保障。是创业者创业能力的一种内在表现。

对创业能力进行心里评测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创业者的心里承受能力、心里适应能力进行研究和评测的一种方法。

在群体性创业培训中,我国许多培训机构请心里医生帮助创业者寻找“心里成功的支撑点”,帮你研究如何“限量问题”“是什么妨碍你进行有效的决策”等问题,以便进行精神疏导和心里降压。为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构筑心里防线,纠正“归因偏差”,以便全面的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对创业者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创业孵化器的迅速扩展

创业孵化器也叫企业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或Innovation-Center),是一种新型的创业经济组织。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由美国的乔·曼库索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通过提供低成本的研发、生产、经营的用地,通讯、网络办公等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系统,使创业企业的创业成本得以降低,创业风险得以规避,创业成功率得以提高的,一种适于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

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在全世界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已有企业孵化器3700多家。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创业孵化器大国行列。至2003年底我国已有创业孵化器489家。在孵化的企业31365家。拥有的孵化资金33.3亿元。在孵化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850多亿元。

创业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了培养成功的创业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和风险投资的理想投资场所。我国的成都、武汉、上海在创业孵化器中进行风险投资的探索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详见下图2-1成都、武汉、上海创业风险投资情况统计表。

图2-1为成都、武汉、上海创业风险投资情况统计表。

其较为典型的案例是迪康制药公司接受投资20万元,开发系列新药,总收益额达1780万元,收益率为8900%。风险资本的进入已经成了加速创业企业孵化成长的重要的培育手段。目前,我国的创业孵化器已经发展为科技型创业孵化器、下岗职工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回国人员创业孵化器等多种形式。

在世界和中国众多的企业孵化器中,天津妇女创业服务中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打造了就业推进型企业孵化器。在扶植下岗妇女创业的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帮助下岗女工群体性就业、创业的新路。

该项目是一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的项目。项目实施中帮助年龄大、学历低的6000多名下岗女工实现了再就业,累计向2000多下岗女工发放小额贷款950万元。对具有发展潜力的38家创业企业进行了孵化。创业企业所产生的“孵化效应”、“连锁效应”、“扩展效应”已经从天津走向辽宁、吉林、山东、太原等地,开辟出大量群体性就业岗位。为带领广大下岗职工脱贫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

创业扶植力度的不断加大

为加速群体性创业活动的开展各地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创业,扶植创业企业快速崛起的政策。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对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的优惠政策:凡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这些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无疑将在他们沉重的心中吹来了一股清风。

与此同时。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几乎每个省都出台了力度不一的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下岗职工创业。鼓励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深圳确定每年拿出3000万支持留学生创业,资助分8万、10万、12万三个档次,截至去年11月已资助37家,还有20家在申报。在北京国际孵化园,入园企业免除60平方米的租金;在广州,一旦入园,提供免租金的办公和研发场地两年。

最大的优惠政策是税收。据广州市高新区负责人刘悦伦博士介绍,创业园基本上将17%增值税(地方留成占25%)、公司所得税(地方留成占40%)的地方留成部分在3至5年要返回给留学生企业。

不仅如此,各地的政策正在进一步细化和配套化。这些政策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看一下四大直辖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见图2-

2图2-2年四大直辖市高新技术产业比较

创业协会的普遍建立

当前,清华大学、海南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汕头大学、同济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电力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安交大、集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立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湘潭大学、山东财经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100多所院校已经建立了创业者协会。

不仅如此,这种创业者协会还进行了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已经发展了:青年创业者学会、中关村创业者学会、外出务工创业者学会等众多的创业协会组织。2003年2月在美国马里兰州还注册成立了“美国华人创业者协会”。该协会总部设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美国许多城市设有分部。协会的宗旨是加强有志创业和大陆留美学人,创业有成人士之间的交流,该协会将定期举办讲座,邀请成功人士,就如何创业等问题交流。同时,协会将与国内各省市合作,定期举办高新技术项目的洽谈会。

这种遍及国内外的、形式多样的创业学会对于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给予多种帮助和指导,对其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业与创业管理 篇2

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概念, 指出未来人才应该掌握的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 一本是职业性的, 还有一本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 这第三本护照就是创业教育。目前, 创业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受到广泛关注。但是, 当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还不成熟, 仍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备的教学内容和保障体系, 如何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寻规范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具有关键意义。为此, 基于当今社会背景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查, 分析了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途径, 以期充实创业理论认识、提高创业管理实践素质、突出就业综合能力, 使高校创业教育更具主体性、高层次、跨越式, 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和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实证分析所依据的数据来自于对北京林业大学《创业管理》课程问卷调查所得。调查对象分为两大部分: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总计151份, 问卷收回率达98.01%, 有效问卷收回率达91.39%。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 而不是局限于个别表层现象的描述, 所以在问卷设计时, 将学生学习目的和意愿、教学安排和外部支持等因素全部包括在内, 作为问卷的几大组成部分。由于本次调查是对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的, 所以在问卷设计时也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不同情况有所改动, 设计出了两份问卷。问卷整体都是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模式。

在问卷正文部分, 调查问题被划分为学习目的和动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保障4大部分。其中, 学习目的和动机, 调查了学生对创业及创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可能对创业意愿有潜在影响的学生个人经历;课程内容, 是整张问卷的核心部分之一, 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重要程度、教材选定、与创业教育和现有课程之间关系等的认识;教学方式, 探究了教师角色、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指向性问题;教学保障, 主要是从创业教育的直接提供方即高校的角度出发的, 通过将高校在支撑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3个不同角色来进行题目的设置。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学习目的和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比较同意以下两种观点, 即“我对创业非常感兴趣, 希望通过上课为创业准备”和“我对创业了解程度很低, 对创业的认识很模糊”。由于学生对创业感兴趣, 但是缺乏必要的信息, 因为产生了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并进而期望通过上课来获得所需信息。

学生不太赞同以下4种观点, 即“学校创业教育是我获得创业信息的首要渠道”、“创业是就业的辅助, 是就业压力下的衍生品”、“创业的最佳阶段是大学毕业之后, 所以创业会是我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和“我有毕业后创业的打算”。

调查数据还发现, 本科生对创业及学校创业课程的理解与研究生非常相近, 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创业感兴趣, 但是缺乏相关信息, 所以希望通过上课为创业准备。但是, 本科学生较不赞同学校创业教育是获得创业信息的首要渠道, 并且不认为大学毕业是创业的最佳阶段, 因而较少学生将创业列为毕业后的首要选择。

(二) 课程内容

学生比较赞同以下3个观点:“教师应在课余补充创业实践和创业成功案例的知识”、“创业管理应更加重视对创业意愿的激励”和“教师应为每一讲内容专门设置研讨课程, 将学生创新和科研相结合”。由此可见, 教师在安排授课时, 一方面, 应当注重增加有利于激励创业意愿的内容, 使学生受到感染;另一方面, 还应当合理安排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比重, 以及与研究生科研之间的关系, 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达到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的效果, 使得更多创新性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创业相关课程与这些主流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应当呈现出课程安排上的先后顺序还是平行顺序?调查发现, 问卷平均分都位于第3分数梯度的上半部分, 接近于4分, 这意味着学生倾向于较赞同创业管理课程确实与专业课联系紧密, 应当与专业课穿插授课, 在创业相关课程的讲学过程中融入专业课内容, 从而使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清晰。并且学生们也普遍认为高校应当开设系列创业课程, 形成创业教育体系, 与现有的主流课程形成互补, 呈现出交叉环绕的状态, 而不是平行关系或是先后关系。

(三) 教学方式

研究生对“创业课程应当以理论教育为主, 以参观、实习、经验交流为辅”的赞同程度最低, 只是趋近于“一般”的态度;而对于其他三种授课方式, 学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偏好程度, 均分都在3.7分以上, 接近4分。学生认为, 创业课程应当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自由讨论为主要课堂形式, 应当突显案例教学特色。此外, 活力较强的创业课程也应当有别于传统科目的授课方式, 一方面,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根据不同章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另一方面, 采用课堂模拟创业竞赛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业项目竞赛, 突出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学生有着几乎相同的看法, 学生普遍较赞同“教师应当充当讨论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不是传统说教者和概念解释者” (均分4.02) 和“教师应当理清关键观念, 激发学生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用某种定义束缚学生” (均分4.08) 。

(四) 教学保障

关于资助者角色, 学生对“学校每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非常少”持“一般略偏较赞同”的态度, 他们对学校目前实践类创业教育的开设情况并没有明确的看法;第二题平均得分4.04分, 学生比较赞同“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小组, 增加创业活动的开展次数, 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资金支持”;学生几乎较赞同“学校加大对创业课程的宣传, 消除学生对该课的模糊感”。

关于联络者角色, 体现在与企业、成功人士、知名专家联系, 并以学校名义为创业教育提供校外知识输入。从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学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联络者角色赞同度较高, 平均分都在4以上, 学生比较赞同“学校积极联系企业提供实习机会, 增加和锻炼学生的创业基础素质”、“学校应出面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分享成功经验”和“聘请校外专家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理论前沿知识讲座, 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 并且学生的赞同程度是逐渐递增的。

关于监督者角色, 学生比较赞同“学校加强对创业课程质量的监督力度” (4.03分) , 因为相对于已有传统课程而言, 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更加多样化、弹性化, 并且没有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此外, 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取, 从而不利于课程的长远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首先, 注重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从创业管理理论基础出发, 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社会现实的要求, 进行针对性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基础模块”、“前沿动态模块”、“案例实践模块”、“能力提升模块”等几部分, 体现出创业管理从新企业成长到成熟企业的不同管理阶段, 实现学术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其次, 合理设计功能化的课程结构。根据《创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以创业过程为主, 兼顾关键要素, 以“观念、知识、技能和行动”为框架, 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优化《创业管理》课程结构, 将学生的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同步提升, 使其成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两翼”。

再次, 强化运用互动化的教学方法。基于管理实践的互动特点, 除常见的课堂讲授以外, 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学术论文训练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辅之以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形式,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管理问题的研究能力和运用能力。

最后, 努力完善立体化的保障体系。应立足课程教学创新, 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政策、人才、资金、硬件设施上探索有利于课程完善和学习效果的优化模式和解决对策, 为学校开展的相关学术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可持续的支撑, 确保教学效果。

摘要:基于对《创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调查, 探讨了高校创业教育在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保障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即注重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功能化的课程结构、强化运用互动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完善立体化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管理,教学,调查

参考文献

[1]Bechard, J.P.Gregoire, D.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Revisited: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05, 4 (1) :22-43.

[2]Brown, W., Galloway, L.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a driver in the creation of high growth firms[J].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2, 44 (8/9) :398-405.

创业投资:资金与管理的结合 篇3

投资过程及投资技巧

为了克服存在于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对等,VC经过长期的实践, 针对投资过程的不同阶段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投资技巧。

案件来源。VC通常通过三种途径获得投资案件(deal),即创业者主动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第三者介绍得到的案件、投资家自己寻找的投资机会。向VC介绍案件的途径较多,但是不同的途径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质量,因此所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其他的VC、接受过创业投资的企业家、经常接触创业投资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孵化器负责人等专业人士所介绍的案件会受到很大的重视,相反创业者自己带来的案件,特别是被其他机构拒绝过的案件通常会被当作劣等候选。

初审。因为大多数的VC人手有限,所以为了提高效率,他们通常将投资案件的评审(也叫尽职审查,due diligence)过程分为初审(screening)和复审(evaluation)两个步骤,经常被采用的初审指标有四个,即所需要的投资金额、投资案件所处的技术领域和市场、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了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避免风险,大多数的VC设定了自己投资金额的区间范围,只有在此区间内的投资案件才会被考虑。将投资领域和市场限定在自己熟悉的范围之内的目的是为了使VC和创业者之间有共同的知识,以减少相互欺骗的可能性。因为“即便是喜欢冒险的VC,也不愿意读天书”。规定地理范围的目的也是为了投资后的沟通,因为这种沟通不单单是通过电话完成,而是要经过实地考察和面对面的对话,如果距离太远的话,会增加成本。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对应的风险程度不同,需要的管理技能也不相同,比如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产品开发,即能否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又有利可图的商品,这需要敏锐的市场需求探知能力。而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务管理能力,特别是现金流的管理能力。不同的VC所善长的领域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投资阶段上有所偏好。

复审。经过上个阶段的初审以后,大多数的投资案件被VC拒之门外,留下来的则要进一步接受复审。复审的具体标准可以参照《商业机会的评价:富金矿与热山芋》一文中的蒂蒙斯评价体系,该体系共涉及到八大类53项指标,它的基本逻辑是:首先投资案件所在的行业要有足够大的市场,其次是行业整体赢利水平要高,再次是该企业在行业内要有竞争优势,最后是要有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能够将上述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与商业机会的评价相比,对于投资案件的复审多出了几项标准,其中包括法律审查和财务审查。法律审查可以分为一般性审查(企业的法律形式、注册地等)、知识产权专项审查(知识产权的有无、形式、价值、保护状况、是否有潜在的法律纠纷)和其他方面的审查,比如现有投资者是否被赋予了审批权(approvalrights,早期投资者被赋予的大于董事会决议的权利)、反稀薄化条款(当公司股票贬值时,早期投资者有权按新价格扩大持股份额的权利)情况、投资工具(股票的种类、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条件等等)、对公司的控制机制(董事会席位、一票否决权、各种特约条款等)、关于回收投资的相关内容等等。财务审查的重点是企业的财务报表,目的是为投资定价提供依据。审查的内容包括早期投资者的价格及其份额、本轮投资所需金额及其用途、将来所需资金额及其时期等。

VC进行上述审查的主要依据除了商业计划书以外,还包括到企业的实地调研、与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多次面谈、与创业者及其主要团队成员的前任老板、雇员或朋友等的交谈、VC自己的各种信息渠道等等。

签订条约。经过几轮谈判以后,如果创业者与VC之间就所有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则双方会在律师的帮助下签订正式的投资合同。正式的投资合同可能长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但是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增加双方共同利益的规定;另一类是调整创业者(或公司)与VC之间利益分配的规定。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金额、投资工具、每股价格、股权安排、各种权利或优先权(比如清算时的优先分配权等)、关键员工的持股情况等等。

为了协调双方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委托-代理”成本。VC通常会选择有特别投票权的普通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或附加认股权债券的方式进行投资,通过这些特殊的投资工具,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实现:在重大问题上享有一票否决权;当被投资企业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可以优先于创业团队(普通股的持有者)获得财产分配权;当被投资企业取得成功时,可以与创业团队一起分享收益。

股权安排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确保创业者团队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满足其控制企业的需求,促使其与企业荣辱与共;其二是对创业团队的期权安排,主要是赋予团队成员在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后,可以获得以事先约定的较低价格购买企业增值后的股票甚至无偿增持股份的权利。由于期权安排使创业团队的利益与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增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创业团队的利益与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减少了代理成本。特约条款是为约束创业团队的某些行为而制定的,包括的内容较多。

监督与管理输出。VC将资金注入后通常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积极的投资者(active investor)。这种参与包括定期参加企业的董事会、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配备更为合适的团队、帮助企业介绍销路、为后续融资提供帮助、为企业的上市或并购提供服务等。VC的参与有着双重的目的,其一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为经验丰富的VC不但有管理企业的能力,而且有着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企业能够获得它们的认可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保证,所以可以极大地减少获得各种所需资源的成本和时间。其二是监督企业的行为,避免合同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双方签订的合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包罗万象的(成本太高);同时按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

有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此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督机制,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回收投资。创业投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退出渠道的作用不仅在于使VC可以回收所投资金,使创业投资进入良性循环,它还是创业投资家向投资者和创业企业传递信号(signaling)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通过上文的描述可知,VC的能力决定着它们是否能够筛选优质企业并提供增值服务,而创业投资家表现其能力的主要方式就是能够将被投资企业培育成上市公司,或被大企业以高价收购,实现高的投资收益,并以此获得投资家和创业企业的信赖。如果缺乏退出机制,显然上述目的无法达到。

大体而言, 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即,首次公开招股(IPO)、收购、二手转让(secondarysale)、被投资企业回购和破产清算。其中,首次公开招股和被大企业收购有较高的收益,意味着创业投资取得了成功。二手转让是指创业投资企业将持有的被投资企业股票转卖给其他投资者(包括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它和剩下的两种退出方式一样,意味着创业投资没有成功、甚至是失败了。

创业投资机构的法律形式

在美国和日本,创业投资企业通常采取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形式。即创业投资家或符合条件的法人作为无限责任合伙人,负担1%左右的基金金额;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或个人作为有限责任合伙人,负责99%的基金金额。无限责任合伙人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同时分享一定数量(比如15%~25%)的投资收益(见图1)。

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的非对称性分配机制使VC的报酬与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有限责任合伙人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成本。但是由于管理费是以基金的规模为基数,乘上一个约定好的比例(通常为2%~3%),所以创业投资家总是尽可能地扩大基金规模,扩大单项投资金额,以便获取规模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所需金额较少、成功率较低、回收期间较长的初创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

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金额大型化和投资阶段的后期化,使初创期的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外部资金,在一些发达国家,填补这一空缺的投资者通常是一些富裕的个人。这些被称为天使投资者的个人大多是成功的创业者或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适合投资者(accredited investor),这些个人投资者在选择被投资企业的标准、减少“委托—代理”成本的方法和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方面,与创业投资企业并无明显差别,不同的是他们使用自有资金向创业企业投资,而且单项投资金额较少。

我国的创业投资体系完整的创业投资体系包括投资者、创业融资体系、被投资企业和退出机制四个部分。中国虽然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观点,但是至今仍未能建立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退出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和深圳的主板市场不但上市标准过高,而且主要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上市对象,所以根本不能称为退出机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虽然于2004年5月18日在深交所开设了中小企业板块,但是由于其运作遵循“两个不变”,即现行法律法规不变以及发行上市标准不变的原则,所以并不是创业投资产业所期待的二板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设立未能扭转中国创业投资产业低迷的一个原因。同时法人股无法流通和并购市场的不活跃也是制约创业投资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如何尽快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是改善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的首要任务。

关于创业投资企业的最佳法律形式问题,日本和美国的实际经验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表明,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可能是目前最适合的选择。与公司制相比,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具有以下优点:(1)在实现了专家理财的同时,不对称的分配机制诱使无限责任合伙人为了增加个人报酬而努力提高基金整体的投资收益,从而缓解了因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2)拓宽了投资渠道,使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创业投资产业成为可能;(3)避免了双重纳税问题;(4)管理费收入使基金的日常支出有了保障,从而可以投资于回收期较长的早期企业。另外从日本的经验来看,1982年创业投资公司JAFCO首次引入日本版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是诱发第二次创业投资高潮的一个主要原因。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已经加入了有限合伙企业的相关规定。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 篇4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创业、必要性、品质、做好一件事

【正

文】:

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创新与创业管理这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蒙牛的牛根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创业其实没什么,你就凭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件事就行。”你做成功的某一件事,就有可能树立一种企业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一旦有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创业者的成功就为期不远了。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接着,我们来看看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倡导。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创业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进行创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国的经济领域的创业行为基本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的。但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不是大学生,而是一些胆大的、生活贫困的、渴望改变生活面貌的社会底层人士。那个时代的创业精神现在仍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比八十年代更快,知识技术的要求更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第一代创业者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坚强的扛起创新与创业的大旗,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大学生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然而,光知道创业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大学生还应当了解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1.艰苦和勤奋是必须付出的投资资本 屠格涅夫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首先祝福你成为一个能吃苦的人。”从古至今,艰苦与勤奋就是一对双生子。谁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改变命运,你就得用艰苦与勤奋换取流通幸福的货币——知识。

2.学会对自己狠一点

创业是一场战争,创业者随时都可能因为挫折丧失信心与勇气。当无法回避挫折时,就要会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不是件简单的事,这就意味着要对自己狠一点,狠意味着一种骨气,意味着一种尊严,意味着创业者为了拿到创业的硕果而拥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创业的过程就像拔河运动。当创业者对自己狠一点的时候,自身的潜能就能被激发,就能拥有更多力量,就能将胜利从别人手中拽过来。

3.做成专家,你就能够为自己创造成功

为什么专家如此的受人追捧,很简单:他们拥有专业技术与预测行业走向的专业理论知识。想创业,就该明白:任何人只要在某件事情上投入比其别人更多的汗水和思维,他就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者所拥有的一切素质。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创业者的天赋并不比一般人高多少,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专注、勤奋、善于思考的特质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4.学会胸怀宽广

对于创业者来讲,领导手下员工去创业也就相当于带兵打仗,没有度量,路会越走越窄。相反呢,如果一个创业者胸怀宽广,那么就会有更大的舞台等着他去展示。举一个老师讲过的例子,柳传志领导的联想集团最初只是一个11个人、20万资金的小公司。如今的联想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柳传志的胸怀首先体现在企业的远大抱负上。在建立联想之初,就树立了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这使联想公司没有迷失在当年众多倒卖电脑盈利的公司之列。其他,还体现在他宽大的气量上。柳传志曾经三顾茅庐邀请联想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倪光南。他还全力培养杨元庆、郭为等年轻领导人,自己退隐二线,与香港合作方共创香港联想。作为一位创业者,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

5.永远需要速度、激情、需要创造

创业者在商战中同样需要一些优秀的品质,那就是速度、激情、创新精神。创业者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激发巨大的潜能。创新精神是成功者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当今时代,交通和通信非常发达,一条咨询会在几秒钟传播全世界,因此迅速抓住商机才能赢得主动

最后,来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我觉得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无可厚非,但是要建立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之上。很多的大学生创业后就整天只懂跑商家,荒废了学业,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学习就像老鹰飞翔的练习,只有把翅膀练硬了才能飞得更高。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也不会给任何人实习的机会,大学生创业火焰般的热情是否能够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当然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意味着冒险和付出,也意味着失败和挫折。王选为此付出了十八年在实验室里没有节假日的艰辛,比尔·盖茨苦熬了十七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大学生创业其中不乏成功者,但肯定经受了种种挫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业冲动和付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冷静,对创业和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卷入创业热潮的同时,也要深刻地思考清楚,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我定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只要自己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最后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人生的财富。打工人生与创业人生一定是不一样的。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创业的成功与否不一定与知识的积累量成正比,没有很高的学历在创业竞争中也一样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创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看准时机,看准市场的潜力。当然,挫折、失败是任何人必须上的一课。人创事业的历程是疾苦的,你要不断的降服一个又一个的坚苦。你碰到的倒霉的事情,在这几十年遇到的坚苦中,只会是小小的一部分。每次打击,只要抗过来,你就会变得上更加坚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创业与创业管理 篇5

孙阁斐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催生了我国的创业型经济;创业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表现为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中小企业管理必须持续创新,必须把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必须持续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以驱动其核心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打造其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管理持续创新;中小企业

一、我国创业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创业环境

美国的经济学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创业不仅是把企业创办起来,更是要把企业发扬光大传承下来,使企业变成成功理想的事业。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由传统经济向创业型经济的深刻变革,正是这种变革促使经济迅猛发展,从而不仅刺激了消费更是增加了就业。创业成为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主流。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在分析美国出现创业型经济的原因时认为,美国之所以出现创业型经济,主要是管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正是因为管理学知识的应用才使得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世界领先。但是所有的这一切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1、群体创业潮兴起,我国进入平民创业时代

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很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创业冲动和创业热情。因此,当前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创业教育蓬勃开展

创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

2002在新的创业大潮的影响下,大学的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在多所重点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并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创业经济的发展。

3、创业培训的多种形式和巨大作用

创业培训是一个国家创业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业能力强的原因之一。对中小企业实施创业辅导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通行做法。据不完全统计,有70%左右的美国企业在创立之初曾得到过美国小企业局(SBA)的资助和辅导。在我国台湾地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资讯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业综合辅导计划。我国创业型经济的产生依赖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更重要的是普及了管理知识的应用。从而促进了创业型经济、创新氛围的形成,更是促进了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只有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创业型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许多大企业也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诸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微软公司、麦当劳公司等。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广泛活跃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超过4200多万家,其中有85%是民营企业。

一般来讲,我们将中小企业界定为规模在两千万到三个亿之间生产型企业或者资产在两、三千万到五个亿之间的流通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激励创新和具有灵活性,能够成为潜在的经济发动机,一些活跃的中小企业甚至引领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不可否认,其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目标不清晰,业务发展随意盲目,经营管理手段失调或落后,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没有实现预期的业绩。而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经营失败,80% 以上归结为管理。

在市场不断成熟,管理日趋完善时,那么竞争就愈加激烈,只有企业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管理内容,使管理更趋科学,不断整合资源才能使自己在创新型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创新型经济社会中小企业管理的改进措施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指出:“理论、价值以及所有人类的思维和双手创造出的东西都会老化、僵死⋯⋯.因此,创新和创业精神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 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大多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基础、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中小企业凭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机制创新的灵活性,尽管船小好调头,变革很容易且内部组里相对较小,但要真正做到持续创新就必须从以下几点不断提高:

(一)管理思想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产生于企业管理者这个群体.按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说法:“管理者是一个愿意或能够为组织担负责任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管理者个体组成,但是他们为组织承担责任的方式是由他们的愿望、实践、态度和行为而产生的群体思想来体现的”。

管理思想的创新首先应为管理者群体营造管理思想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背景、和谐的管理者群体与适合的组织体系,同时还包括有效地绩效激励机制。其次管理者要自我培养进取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思想的包容性。

(二)管理模式创新

日本创新管理的精髓是渐进的、持续的、增量的技术改善,其实现基础为团队合作精神、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可衡量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日本企业在学习美国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自身特性以及创新,创立了许多持续改进的创新管理方法如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等。日本许多企业在聘用国外的工程师如佳能,或在国外就有其研发基地如索尼,其利用网络不仅连接了创新的各个主体,也使各种创新源源不断流到企业内部。

企业在追求管理模式的国际化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特点,中西结合。有分析、有选择地加以积累,使之成为自己管理模式创新的两个重要来源,在管理实践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都只能是借鉴,而不能替代管理者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管理体系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要保障其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和管理战术的实施,保障组织业务的正常、健康运行,其核心是作好业务流程的优化,明确目标、理清流程、界定职责、识别风险、策划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的科学绩效衡量与激励体系。

回归流程,这正是管理体系创新和改造的方向,也是管理体系生命力常青的保证。

(四)管理内容创新

为了尽可能的突破现有的管理内容,就需要找准关键事并确定正确方向,偏执的执行,我们可以关注公司一直难以取舍的问题来激发人们的征服欲望,而推动管理内容创新的往往就是这种欲望。这些挑战带来的突变将会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使我们的管理内容得到创新以达到管理团队通过努力可以变为力所能及的事。当然管理内容的创新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以及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等。

(五)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是一门艺术,更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中小企业市场调研和预测则过程中要采用规范的科学的调研与预测方法;而经营管理中则应事先制定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的反馈不断修正;在战略管理中要运用SWOT分析即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这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通过应用以上或者更多的创新管理方法以制定并发挥企业优势,指导企业健康发展。

(六)管理手段创新

从1998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化工路概念,而今信息化早已得以实现,中小企业的管理手段创新则要尽快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处理现代化的要求。

企业在管理思想、模式、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现阶段中国的中小企业,企业管理变革的驱动力不仅决定于创业企业自身的阶段成长,也取决于资源和创业团队的变化,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必须找到并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创业与创业管理 篇6

摘 要: 以创新创业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资源平台和支撑体系,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出发点,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相整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既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创新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将管理与工程紧密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并且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而该专业学生可相对容易地将其所学知识视为创业的基础。如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促使其形成创业所需的初步能力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技术尤其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中明确指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福州大学是福建省的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担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任务,为海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多知识交叉的学科,因此在人才培养中,不仅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还需注重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

2.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我校已意识到了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问题。

2.1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立足于经济与管理类学科基础,平台建设起步较晚,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功能单

一、运行封闭、使用低效性等,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如何以学生为主体,配合课程教学,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是在实验教学平台的搭建之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因此,在平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实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灵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更好地实施双创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2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建设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学院教师虽有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经验,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背景和实际经验,因此对双创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培养双创型复合人才,需要教学方法从传统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转变。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创新创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经过前期教学改革,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的双创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学生未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意识相结合,其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考验。

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教育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经过前期的改革实践,为进一步提高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的双创能力,需要全方面构建和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管理与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增强和优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利用我校经管学院的科研优势,将老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业理念联系起来;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所需的初步能力,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充分完善和利用现有实验实践平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及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管理科学与工业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及如何在实践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3.1完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

我院现有实验教学平台有: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分为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导师室;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沙盘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这些实验教学平台配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同样存在实验孤岛、运行封闭等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管理专业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学生的经营管理、决策和创新能力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如果将现有实验资源与教学科研进行系统化整合,将会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3.1.1院内实验教学平台一体化的整合模式

将原先孤岛式实验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开放式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将有形的实验室平台和一整套管理制度、机制保障等软硬件系统整合而成综合系统,其具体内容参见下图。

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集成了学院的学科优势、创业资金支持及智能化信息系统等资源,通过创业实验课程与双师型创业实践,将诸如创业团队遴选与退出制度、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落到实处,实现项目自主经营的目标,最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图 一体式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平台示意图

3.1.2开展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推动产学结合,除了院内自建的实验平台提供双创教学外,还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实验平台与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双创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和福建星网锐捷、易联众信息公司、新大陆等八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满足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双创的实习实训要求,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

注重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师资队伍,创业型师资队伍是保证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教学对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目前,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到企业调研,丰富实战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一如既往地聘请校外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等到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和实训讲座,与学生直接沟通和交流,用他们创业成功的实际案例,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多样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取得校内职称的同时,努力申请工程师、经济师等工程、技术职称。目前,在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师队伍中,已有多名双师型教师。

通过双创实验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双创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为双创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双创基地、双师力量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将专业教育与行业应用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辅以项目化训练和校企合作式,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2.1科研成果与创业理念相联系

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的科研优势,将有实用性的科研项目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让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多与学生交流,有意识地多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科研成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成果,以及这些项目成果的理论背景及实用性和可行性,为将来的创新创业打下理论基础,作为他们创新创业的思想来源。

3.2.2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相联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完善课堂授课为主,辅之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利用实践平台和双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力度,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学生原有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平台和双师团队的指导,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有关创新创业意识的沟通,为他们将来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根据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制订和完善多元化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在已有的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传统优势专业外,增设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网上营销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培养适应我省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教学评估反馈机制,加强教学闭环管理,完善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有计划、有监控、有评估、有反馈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构建管理与工程类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意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创新合作性学习、自主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时更具有竞争力。

结语

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已有一定的效果。在人才培养上,调动了学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在创业团队培育上,先后有十几支跨专业的创业团队入驻孵化,“赛才网”创业团队已经取得了工商营业执照,离开了校内的孵化基地,进入了海西建设主战场,参与真实运营阶段。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2项等。

我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整合的实践平台资源,还有较多学生对其认识不足,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创业项目也处在培养和发展之中。今后,将加大力度支持各类教学、竞赛、项目等开放性实验项目,形成开放性实验与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进一步深化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创业与创业管理 篇7

由此可见, 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是具备可行性的。此外, 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 能够为高校教育方式的进步及创新提供有效凭据。

鉴于此, 本文对“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 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1 学生日常管理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

创业教育并非教学生如何快速成功创业, 而是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精神。换而言之, 创业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

而对于学生日常管理来说, 是通过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动的一种方式。包括了思想的管理、人文修养的管理以及日常行为动作的管理。

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学生的行为动作更加端正, 才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以及人文修养得到有效提升。而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 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便能够扫除许多障碍,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因此, 总结起来, 学生日常管理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

1.2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学生日常管理的完善

如前所述, 创业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当学生的这些核心要素得到有效培养的基础上, 才能够为今后创业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对于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来说, 均属于隐形要素, 属于一种“精神产物”。当学生具备这些要素的基础上, 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生的思想更为丰富, 人文修养更加突出。总之, 就是学生的整体素养更高。而当学生整体素养更好的情况下, 在日常管理中便可避免很多阻碍, 比如学生思想不端正、素质偏低等, 进而使学生日常管理的完善得到有效促进。

2 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 认识到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具备双方面的作用, 即两者具备协同作用, 相辅相成, 能够使高校整体教育水平更加完善及优化。

因此, 便有必要针对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采取有效策略, 具体策略如下:

2.1 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 更新管理方法

上述提到, 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的培养, 在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上, 便有必要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

比如, 传统日常管理通常是高校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 而学生作为被管理对象, 这样的关系往往会发生一些不良现象。引出, 在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的情况下, 可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这样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 便能够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当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以及能力的时候, 便显得更加容易, 进而为创业教育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基础。

2.2 在融合教育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要想使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实习有效融合, 有避免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来说,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程中, 可以通过开展创业讲座、组织创业竞赛等活动, 并且这些活动均有大学生管理部门加以组织。

这样, 便能够使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得到有效融合, 并且通过活动的开展, 也使得创业教育得到有效实现, 最终使学生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创业意识均得到有效增强。

2.3 在管理过程中充实创业实践

为了使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实现有效融合, 大学生管理部门需与创业教育部门共同积极构建创业实践平台。由大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创业教育激发爱学生创业的动力, 并鼓舞学生深入社会, 并在社会实践中将自身能力发挥出来。

此外, 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还有必要为学生创造一些勤工俭学的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 促进自我发展, 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身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进一步为今后创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 认识到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非常有必要。

要想使两者之间实现有效融合, 一方面需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 更新管理方法。另一方面, 需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并在管理过程中充实创业实践。

总之, 在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上, 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 进一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摘要:在高校, 对学生采取日常管理, 为的就是学生的行为举动能够端正,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而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实施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起到很大程度的作用。在学生创业教育中, 加强相应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因此, 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便具备可行性。本文在分析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以期为高校教育的优化及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凭据。

创业与创业管理 篇8

一、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缺陷辨析

1. 任人唯亲难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即人力资源的排他性。这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进一步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力。主要表现在:(1)企业规模扩大以后企业内成员经常论资排辈,共患难易,共享福难。(2)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家族成员的资历不断提高,个人考虑的敬业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已经不再是企业成员的主要特征,即使是最亲密的家族成员也是一个“经济人”,他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内家族成员很可能为利益的分配产生矛盾,企业内易产生内耗。(3)企业中亲情大于制度,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内部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引发了待遇分配不公平。(4)家族企业产权的高度集中阻碍了企业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不利于吸引作为人力资本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2. 家族企业都是家长个人决策。由于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局限性,许多企业老板靠个人感性认识和有限的经验来管理企业,家长的经验可能不是财富,而是包袱,这种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很难达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理智化的要求,一旦个人投资决策失误,整个家族企业就可能很快垮掉。家族管理下的企业安全度过“婴儿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权力却更加集中,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缺乏内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气氛,决策权与行政权在一个人手里,没有人平衡,没有人监督,这使企业在重大决策方面更容易造成战略决策失误,决策风险增大。

3. 企业的管理者易于急功近利、缺乏科学的战略管理理念。长期以来,企业的战略定位问题一直是国内民营企业的“盲点”。由于缺乏企业战略定位,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方向,企业行为的针对性、目的性不强,最终造成企业中出现各种无效决策,企业管理日趋混乱。诸多家族企业在顺利地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都面临着扩大规模的新的战略选择:是沿着自身的优势产业向纵深化发展?还是在立足未稳时就急于施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遗憾的是,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过几年比较成功的运作后,企业刚进人快速发展时期,正应当在主业上“大展鸿图”的时候,突然进行多元化经营,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企业的失败。

4. 董事会不懂事。在家族企业的董事会上常出现的几种现象:一是小事冲淡大事,把企业具体战术问题放到董事会上研究;二是近景掩盖远景,董事会主要研究近几天、近几周的事,而对筹划近几月甚至近几年的事则关心较少;三是经验代替科学,公司过去成功的经验往往代替科学的思考;四是长辈压制小辈,家长对小字辈所提的建议不屑一顾,甚至根本无权发表言论;另外还有家事转移正事等等。

5. 股权状况不明晰。家族式企业往往只重视家族整体占有企业的股权,却忽视了家族董事会成员中具体的股权占有状况。由于股权占有状况的不明,导致了决策过程中责、权、利含混不清,管理决策效率及质量很难保证。许多家族企业的创业团队往往因为产权的划分而引发诸多冲突,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持续经营。

6. 融资困难。产权封闭式的制度导致融资难,使家族企业获得企业发展资金的途径受到限制,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家族内部,往往无法提供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约束下,家族企业股份不能外流,仅靠自身积累来发展很难,而一个好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善于融资。

7. 缺乏向现代化企业过渡的文化底蕴。文化是沉淀于企业体内的内功和能量。它虽然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凝聚和裂变的循环过程提升企业的向心力,从而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许多家族企业的失败与其说是管理的失败,不如说是文化的失败。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积累机制有余而资本集中机制不足的问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思维定势使得许多小资本不能联合成为大资本来发展大企业。

二、促进民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裂变的路径选择

1. 加强“人本”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管理中把对人的自主性、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人的积极性的调动置于重要的地位。建立起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群体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外部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 降低家族成员持股比例,明晰家族产权,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从长期看,企业中家族成员持股比例有不断下降之势,而外部人员持股比例则不断上升。同时,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也开始逐步界定,由不明晰逐渐转向明晰。与此相伴随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在东亚经济发展史上,家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族化,即企业在组织管理和利益分配上都服从于家族的利益,企业的兴衰与家族及其个人的人事变动密不可分,但会出现由于家庭分家而分企业的现象,削弱企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组织上的狭隘性会使其很难招到和留住杰出人才,技术技能在企业内的积累也很困难。第二阶段是家族企业化,即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企业进一步制度化,家族中人服从于企业规章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血缘关系的作用开始弱化,但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大权仍牢牢控制在某一个或若干个家族手中。第三阶段是管理现代化,即家族除了掌握企业的股份外,已基本上从经营管理领域退出,已经不属于典型的家族企业,或者说已经超越了家族企业而迈向现代管理阶段。大致说来,英美处于第三阶段,日本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海外华人企业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化中。我国民营企业基本上还处于第一阶段,部分大型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迈入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3.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是指以追求最大利润和促进资本增值为目标,以价值经营形式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对企业资本进行经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是一种结构优化式经营,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本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企业家不仅要关心企业内部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组合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而且还要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扩大资本份额,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租赁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高的产业和产品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求所有但求支配,即用自己的小部分资产去支配人家所有的资产,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去办自己的事,这就是“资本魔状”。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经营扩张自己的优势,弱势企业同样可以通过资本经营来壮大自己。因为落后变先进的一大办法就是将股权转让给人家,吸收人家的资本进入本企业,促使自己变先进。因此,对于想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如果排斥了资本经营,其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必要的支撑。

4.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是家族企业“以人管理企业”向“以制度管理企业”过渡的本质体现。家族企业创业之初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不激烈,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以亲属纽带运作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对职业经理要求并不迫切,甚至从感情上还有排斥情绪。但在家族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特别是在竞争激烈、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时,符合企业需要的有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的创业者和家庭成员可以继续成为企业家或管理者。如果创业者不具备胜任经营者条件,不能再驾驭指挥整个企业持续发展时,其最优选择就是为公司从经营者市场中选择最有能力的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完成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完成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制度管理企业。

上一篇:高二政治期中试卷总结下一篇:绿野仙踪英文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