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2024-07-20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共12篇)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1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2015年3月, 李克强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 以创业带动就业”。对高等医学院校来说, 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 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上实现突破, 不断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 培养大批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的必要性

1. 适应医疗事业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人们的医疗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 开放了社会办医发展政策, 消除了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障碍。非公立医疗的发展, 对释放市场活力、增加就业、优化医疗结构、促进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更可有效激发医改的活力, 推进医疗事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医学生是医疗行业未来的建设力量, 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结合,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集合, 实现人生价值。在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校勇于探索发展道路, 通过新创业教育, 积极挖掘和培育创新型医学人才, 为医疗行业改革持续发展开辟人才路径。

2.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为目标的教育, 对培养个人的开拓精神和事业心、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以及包括社交、管理等在内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无可替代的。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人才, 无论就业方向是否定位于医疗行业,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都是提高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也是未来人生发展所需的优秀素质。

3.拓宽就业渠道, 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加之医疗事业的发展, 促使医疗单位不断提高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层次, 本科生在医疗行业的需求几近饱和,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按照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2015年全国各省全面启动了以“5+3”为主要模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改革后, 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临床医生的条件与成本再次提高, 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同时, 一些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更是受到了挑战, 毕业生迫于家庭经济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进退两难。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与能力, 为医学生就业开辟一条全新出路, 为医学生的择业提供全新空间,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医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1日, 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 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近几年来,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突破, 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的意识不强

(1) 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教育事业的整体中仍处于落后地位, 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是处于摸索阶段。同时, 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导致了传统的就业观念形成, 医学生到医院工作被视为几近必然的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看似相关性小,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而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必备心理要素。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特别是医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破的重点。

(2)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意识淡薄。在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管理存在差异。有的学校虽然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但是具体隶属于哪一个具体的教学单位没有统一的管理;有的学校甚至未纳入学校的统一课程管理体系。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就业指导中完成;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二级学院完成;大部分学校采用隐性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很少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评价机制上, 也存在着比较灵活多样的特点, 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这些无疑使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也不可能引起医学生们的普遍重视。因此,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

2.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1)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人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因此, 课程设置要注意增强知识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目前我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面偏窄, 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常识、心理学常识等创新创业必备知识的教育缺乏, 阻碍了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形成。

(2) 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随着医疗体制逐步改革, 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 民营医院达1.25万家, 占医院总数的48.5%。[2]社会办医相关政策的发展, 为医学院校有志青年带来了大好机会, 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 导致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

(3) 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 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 教学方法不同, 决定了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考核方式单一固守, 无法对教学效果做出有效判断, 难以准确考查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针对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医学院校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究、教学体系的设置和管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3. 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专职教师

医学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中, 任课教师大多只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的把握, 以及富有大学生就业的管理经验。然而,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往往更需要教师创新和创业的经验。一般情况下, 每个教师经历了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之后, 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学术创新的能力和经验, 这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然而, 更重要的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失败的教训。而这些对教与学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师队伍中却很少有人尝试或经历, 这些对传授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来说, 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4.政府政策支持和相关制度管理不到位

近几年,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呈现逐年提升, 国家诸多新政策的出台向创业者倾斜, 但医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明显不足。医学生创业方向有医疗行业和非医疗行业两种。首先, 医疗行业创业资本需求相对较大, 引进人才也是一大难题,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严峻的挑战;其次, 医学生从事非医疗行业的创业存在创业前的项目选择、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启动资金、风险评估、和技术指导、风险资金保障、跟踪扶持等需求。当前, 虽然相关创业优惠政策不少, 但是小额贷款、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还存在门槛高、手续烦琐等问题, 申请难度之大致使很多医学生或不符合贷款要求或无力承受风险, 自主创业举步维艰, 创业项目难以为继而被迫终止。

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的措施

1.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法

(1) 高校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引导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科学看待就业问题, 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 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 形成医学院校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 确保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宣传到位。树立专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的观念,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与时俱进, 培养高素质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2) 加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培养与管理。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人人开办企业, [3]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和洞察, 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改变应试教育下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 培养好奇心、思辨能力、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创新创业领域杰出案例为范本, 增加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还可邀请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营造自由活泼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开放突出趣味性和平等性的高校创新创业网络互动平台。

2.完善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与考核制度

(1) 开设创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课程, 丰富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非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 弥补医学院校知识面窄的缺陷, 为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合医学专业国内国际发展形势, 开设医学前沿专题课、医疗行业社会热点讨论课、医疗行业创意设计课, 使之具备完整的创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理论分析能力。开设医疗行业创新创业课程, 增加包括医院药店的开店知识、医学生创业政策分析、招聘与宣传、医院经营管理等内容在内的医疗行业创业知识教育。

(3) 丰富教学评价模式, 突出对真实学习效果的评价, 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能力, 评价的方式从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例如, 期末学业考查可围绕创新文章和发明创造展开, 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创造, 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 对优秀的论文和发明予以奖励, 必要时帮助申请专利。

3.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管理

(1) 加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实验室建设, 增加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课程比例, 搭建可供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 创造自由学习的新型校园环境, 为大学生广泛自由地参与实验、夯实医学专业技能基础提供条件。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 学校应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医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不断创新。

(2) 大力开展医学专业实践能力竞赛活动, 夯实专业技术能力, 提升创业专业实力。医学院校要与校外可供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单位广泛建立联系, 全面建立勤工助学中心, 扩大医学生社会实践领域, 为医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 了解和学习企业经营管理、锻炼职业能力搭建桥梁。

(3) 开发校园创新创业一条街, 由大学生自主经营, 制定优惠政策, 提供校内创业房租等资金扶持, 为大学生开放自由创业空间, 提供在校创业实战平台。成立校园创新创业一条街, 既可方便大学生在校即时寻求创新创业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又可为毕业后创业提前“实习”, 积累实战经验, 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完善对自身的认识, 找到个人优势和弱点, 从而有的放矢地加强个人素质学习和锻炼, 为提高日后创业成功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加大政府资金与技术支持力度,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1) 加大医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力度与人才引进扶持力度, 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无障碍开展。

(2) 放宽医学生创业贷款要求, 实现低门槛、高效用的贷款制度, 延长还款期限, 为还款提供充分时间, 保障医学生安心创业。

(3) 保障创业前期、全程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到位, 实现基层创业公共服务人性化, 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问题, 切实保护创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顺利进行。

(4) 完善大学生创业风险保障制度。合理分配创业风险承担比例, 减少大学生创业顾虑, 激发医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部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全国普及, 为大学生提供均等的创业优惠条件。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 医学院校应结合医疗行业发展实际和医学生就业形势,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加强综合管理, 凝聚国家、社会、学校多方力量, 共同推进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的发展。

摘要: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 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上实现突破, 不断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养, 培养大批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及其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4) :1-6.

[2]白剑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巨大[N].人民日报, 2015-10-14.

[3]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65-68.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2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能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能够推进富民强国的进程,推进高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进程。此外,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为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同时,大学生创业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 创业意义 社会发展 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

一、当代中国创业的意义

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已过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撑,创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样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业极大的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有力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个社会创业活动发展得越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就越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创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经济增长必然引起一系列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一系列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量成功的创业企业必然会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业成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创业企业要能够生存并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从行业内的发展来看,创业企业的成功将会影响行业现有的经营格局,加剧行业经营的竞争状态,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竞争的结果有利于资源向经营良好、效率更高的企业流动,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业成功有利于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个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的大小,往往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实力的强弱。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为社会带来相对较高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当今中国,更多的创业企业正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创业者创办,知识与管理已成为重要的资本参与与企业的分配。因此,创业成功有利于知识向资本的转化,有利于资本与知识、技术的融合,资本借助知识又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这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结构调整,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创业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结业的巨大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有十三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压力尤为巨大。目前,我国的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和调整。与世界工业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情况类似,我国在这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我国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将剩余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本,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此外,还要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和推动创业已成为中国长期重要的政策取向。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是征服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劳动者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创办生产和服务项目或企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就业工作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战略。

(三)创业能够推进富民强国的进程。

通过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新创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多的财富由全民创造,更多的成果由全民共享,促进全民共创财富、共享财富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创业才能富民,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群众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形成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如果能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氛围,则必然促进大批创业企业家的涌现,一个企业家的生产会为社会带来的可能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但大批创业企业家的产生必定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对富民强国基本国策的落实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不仅可增加就业机会,降低社会失业率,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创富能力,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从而大大增强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并最终形成民富国强的创新型国家。

(四)创业能推进高校培养千百万创新创业型人才。

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并非要求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是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人才基础。

二、当代中国创业环境

虽然,创业很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已经达成共识,以及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已经为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还能通过带动更多就业产生倍增效应。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增长点。据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介绍,在我国,每新增1个个体工商户,可以带动2人就业;每新增1个私营企业,可以带动13人就业。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环境,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创业,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现状,也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首先,经济发展为创业提供了基础。国内外经验表明,在成熟稳定的经济体中,创业机会并不多。而我国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为创业者充分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我国广阔的市场为创业提供了机会。我国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大大增加,成为世界不可替代的经济体,市场需求旺盛,为创业提供了机遇。

再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新技术的涌现、互联网的运用、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为创业提供了全新的空间。

此外,政策环境正在得到改善。近年来,政府部门也纷纷表示要研究完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税收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研究完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充分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从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三、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详细包括:

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治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此外,假如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

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1)大学毕业生做个体户一年免五项收费。

(2)大学生自主创业免费存档2年。

(3)只需凭借身份证及大学学生证即可创办企业。

(4)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

(5)低息贷款。

(6)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存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7)“彩虹工程”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扶持大学生创业带头人。

(8)申请《自主创业证》将提供三大优惠政策:即优先受理,优先办照并简化登记手续;申请从事小规模私营企业的,实行试办期制,试办期间,免收注册登记费、变更手续费、年检费;减免企业所得税。此外还享受贷款担保,贷款金额一般在2万元左右。此证在三年内有效。

(二)自身优势

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三)大学生要想有创业能力,必须把握核心能力的如下特征:

1.价值优越性 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2.异质性 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

3.不可仿制性 核心能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该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复制。

4.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与企业相伴而生,虽然可为人们感受到,但却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5.难以替代性 和其它企业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没有核心能力的创业不过是昙花一现。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3

毫无疑义,成功不存在偶然。无论个人的成功,还是企业的成功,都绝非偶然。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心理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常常左右人们滋生仇富心理,其表现之一是,人们常常把别人的成功看做偶然,看做运气好,而不善于承认成功者的素质和能力,承认成功者的历史必然性。尽管从个案上来看,有的创业者先人一步,勇夺商机,似乎存在偶然因素,实际上,发现商机而勇于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特质。因此,所有的偶然中都包含着必然,偶然只是一种外在条件,必然中存在的则是成功的内在条件。

何谓创业家

创业家起源于法文字“Entreprendre”,其意为从事创新和发展的人。从概念上说,创业家一词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于1803年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萨伊认为:创业家能够将资源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产出多的地方。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崛起的过程,是与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三次重要变革,其代表人物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代表人物是鲁冠球、汪海等。第二次发生在1992—1993年,代表性人物是柳传志、傅成玉等。第三次发生在1999—2000年,代表人物是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

企业家由两种人构成,一种是创业家,另一种是受雇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前者是狭义的企业家,后者是广义的企业家。笔者所说的创业家,指的是公司的创始人,是事业的奠基者。经济学家把创业家定义为成功地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新企业的人。从这个定义来看,创业包括“创”和“立”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指的是把企业创建起来,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立”则指的是要使建立的企业发展壮大,这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只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只能视为“创业者”;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将企业带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人,才够得上“创业家”的称号。

那么,创业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创业家就是以创新的方式将社会上闲置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或者把那些效率低下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重新组合与改进,以此为社会,也为企业、为自己创造财富。创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财富创造与创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家或者亿万富豪的前期化身。但是,成为创业家绝非易事,在现实中,仍只有一部分创业者能成为创业家。

创业家及其境界修炼

成为创业家需要经历哪些境界修炼呢?

境界修炼体现在一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人生需求层次的提升、事业目标的追逐向往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的自然本能,又是一个人的社会本能。境界的修炼因人而异,一个人对人生及其事业境界的追逐和向往,取决于他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及其价值观、人生观。那些对个人价值目标与事业方向明确的人,境界的修炼是一个积极主动和自觉自愿的过程;那些对人生目标不明确、事业动机不强烈的人,其境界的修炼可能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甚至可能无法修炼成功。

创业家的境界修炼与角色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开始,也是随着企业成功之后作为企业家的第一重境界。一名企业主,自然有着明确的职业身份,这个身份也决定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事业目标,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主的境界目标。

往往,一个创业者总是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对自己的创意、愿望及公司充满期待。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与市场目标,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及相对成熟的环境条件,其创业几乎很难成功。因此,作为创业者的企业主,要想使自己的创业取得成功,就需要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甚至从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与境界修炼。

创业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修炼,对企业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者自身和企业的命运。基于成功企业的前提条件来说,创业者应该具备基本的成功欲望、冒险精神与角色意识,即应将自身定位为创业家。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面对市场,企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高骛远,把目标设计得高一些,其结果才会更令人满意。

可以说,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对于创业成败的影响极大。创业的过程及成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创业者的要求极高。且不论物质资源,对创业者本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均有极高的要求。本文的创业家是指,在规范的组织条件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公司的法律主体。创业对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看来,至少要修炼并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修炼敏锐的洞察力。市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一位创业者缺乏洞察力,就缺乏对市场机会的发现,就谈不上创业。其实,今天的市场机会远比一二十年前要多得多,虽然未必比一二十年前容易成功。因为,随着今天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人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这就为创业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供给。但是,缺乏敏锐洞察力的创业者往往与机会擦肩而过。

第二,修炼果敢的决策力。发现市场机会之后怎么办?如何组织生产要素、如何整合市场资源、如何建立组织结构、如何创造产品或服务,如何设计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这些都要求创业者具备充分的决策能力,否则只会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或者因缺乏坚毅果敢的决策力而使创业遭遇失败。

第三,修炼开明的人事力。创业的过程就是用人的过程,创建公司就是搭台唱戏,需要各种角色。因此,较好的人事力是创业成功的基础,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成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有许多用人制胜的故事千古传扬,其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如果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三国鼎立。

第四,修炼灵活的筹资力。创业的成功需要各种资源,其中资金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在今天,创业已经不像一二十年前,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的资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资金的全球化都在快速形成。各种新的创业方式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组织形式不断产生,各种新的风险投资越来越多,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创业者只要拥有好的创意项目与赢利模式,各路战略投资者可能就会盯上你。可以说,今天的创业家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要在创业中成功,则需要掌握灵活的筹资能力,学会“借鸡下蛋”。

第五,修炼坚毅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创业者的个人目标,也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可以说,不管战略蓝图制定得多么宏伟而严谨,创业目标多么现实而动人,甚至其他资源条件统统具备,只要缺乏执行力,创业者就不会成功。所以,创业者及其组织不仅要有明晰的战略,有充足的资源条件,还要有严谨务实、坚持不懈、贯彻始终的执行力。

其实,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及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伟大壮举,使自身享受到了人类文明福祉的同时推动着新的商业文明的进步,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勇于创业、成就未来。

勇者及其境界修炼

勇者,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生角色系统为企业主所进行的人生坐标定位。从企业立身境界管理模式出发,针对企业主境界修炼目标——创业家的要求,企业主可进行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的人生境界修炼,这就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关于“勇者”的人生实践与道德修炼。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道家讲“无为”的学说,儒家则讲“无所为而为”。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本身,而不在于做的外在结果。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当做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人们的活动,想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不必计较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的君子,知命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由此看来,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如果我们尽了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的行动,此项义务在道德上就算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智也。孔子的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圣人的目标。

孔子指出:智的最高修为(炼)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通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各种人生困厄与命运考验。

勇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人生范式与修炼境界。一位创业家如果没有勇敢的、大无畏的精神,就很难克服企业成长中必然面对的种种困难。古往今来凡有事业抱负的人,如果无法达到勇者之境界,也就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创新,在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的企业家对它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到许多企业家谈他们的创业史,甚至是辛酸史,谈到曾经有过的困厄、艰难和不解,谈到社会,甚至政府曾经对企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存在的偏见,致使他们很受伤。

综观30年来的中国企业史,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批浸泡于市场、“先知先觉”的商人,他们没有资源,没有文化,“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使他们面对复杂的商业问题,更善于采取简单的操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以至离经叛道。对贫穷的蔑视,对金钱的欲望,使得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失败,从而谱写了中国商业史上令人赞叹的创业故事。

浙商是我国商帮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中,有很多创业家就是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吃尽人生苦头,历经挫折磨难,终于开创了事业的新天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曾经草根创业、白手起家的李书福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李书福的创业与守业经历颇具代表性,从吉利企业的发展和创业者身上可以看出创业家(即勇者)的境界与特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对位来讲,李书福就是一个“勇者”的典型。其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坚韧的执行力,都是他创业成功的优秀素质。创业艰辛并充满风险,李书福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是,李书福却有着一种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即便遭遇失败,也会让他越挫越勇。这种“勇者不惧”的精神正是创业家的优秀素质,也是后来李书福获得更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更多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lupeikang.cmmo.cn)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创业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修炼,对企业目标的设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者自身和企业的命运。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4

一、一般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最早提出一般管理的思想。法约尔的管理思想系统首次出现在1916年法国矿业工业学会公报第3期上。他认为要考察一项事业的组织, 以决定哪些方面必须加以改进时, 最好的方法是对“管理机器”进行研究。他将企业的全部活动概括为六种基本活动, 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认为管理活动与其它五种活动或职能显然不同, 因为前五种活动都不负责制定企业的总经营战略, 不负责建立社会组织, 协调和调和各方面的力量和行动。“管理”既不是一种独有的特权, 也不是企业经理或企业领导的个人责任。它同别的基本职能一样, 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因而, 法约尔的“管理”是一种总体管理, 或者是一种统领企业整体运作的管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确立和概念界定。

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并没有立刻被人们接受。随着二战后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决策比以往更为复杂且多变, 出现了对一般管理理论的需求。1961年, 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一文, 意图找出走出“丛林”的道路, 引发了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关于区分管理教学者和管理实践者的讨论, 结果促成孔茨提出的将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职能作为管理原理的核心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产生。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一般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正常有序运行而对组织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总体活动;一般管理理论是对组织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二、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来, 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有了巨大变化, 对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 顾客服从于公司和企业, 而被动地消费, 生产成本高、质量差、经营模式僵化、对顾客反应迟钝等都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当竞争日趋激烈, 顾客主导市场时, 这些弱点和缺陷就变得日益突出, 并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为当组织结构以职能部门建设为核心, 每个部门只负责一项业务, 公司离客户越来越远。

当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时, 整个世界变幻莫测、没有规则, 既复杂又无定性。因此, 为适应新环境, 组织应该摈弃过于僵化的计划行为, 而代之以较少计划与较多灵活性的战略。鲁宾斯坦等人就提出对于行动, 50%经过计划, 50%不经计划;鼓励组织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关系的发展;进行从未来倒推至现在的逆向思维, 将未来放到现在考虑;采取有力措施, 增强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定量的数据、事实和逻辑与定性的判断、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之间寻找平衡;在无序到有序的不断循环中不懈地改进, 促进进化与剧变之间的平衡等许多行动措施。

正因为如此, 流程再造、无边界组织等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企业, 试图打破传统的职能分割的状况。过分强调职能组织结构使得流程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过分注重细分活动又忽视了合作, 而流程再造正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因此,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变革, 传统的一般管理职能需要赋予新的内容, 需要有新的发展。

三、创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理论界开始致力于创业研究。并对创业管理给出了多种概念和解释。总体上看, 创业管理是不同于一般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创业管理不仅是企业家 (创业家) 所具有的, 也是一般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创业管理是一种以把握机会为主导的、创建新事业以及管理新事业成长的行为过程;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有内在的关联, 很难割裂开来。因此, 创业管理是一种促使人们像企业家那样思考和行动的管理系统, 是一种把握机会并创造新价值的行为过程。创业管理并不局限于某一单独类型企业, 它适用于一切组织, 包括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老的、大的企业与新的、小的企业。

创业管理理论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管理学会评论杂志 (AMJ) 编辑在2005第4期上, 对该刊发表的创业管理论文作了一个综述和回顾。该刊自1963年开始至今, 一共发表50篇与创业管理有关的论文, 其中37篇是自1994年到目前的。而2000年以来发表的创业管理领域的文章比其它任何时期都多。文章认为这一事实应鼓舞研究者去进行创业研究的探索并在AMJ上发表成果。尽管还没有形成创业管理独特的范式, 但该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关系的三种“学说”

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由于人们对以稳定性和秩序为基础的指导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管理与新经济时代的创业活动的管理的比较和反思, 学术界在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和分歧, 出现了“替代说”、“阶段说”和“融合说”等不同观点。

1、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替代关系。

所谓“替代说”, 就是部分学者认为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创业管理根本不同于一般管理, 并优于一般管理。如英国著名学者David J.Storey等区分行政管理 (即一般管理) 和创业管理, 认为“行政管理主要关注如何避免亏损和进行内部协调, 而创业管理则关注价值创造、机会的把握或是在今天发现明天的商机”, 两者是一种互相替代关系。

2、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阶段说”。

“阶段说”则认为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创业管理研究新企业, 如中小企业等;一般管理主要研究现存的大企业。如Per Davidsson认为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体现了不同的管理, 在企业发展的前期体现为发现机会和开发利用机会的过程, 即创业管理, 而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体现为一般管理。

3、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融合说”。

“融合说”是指创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两者有融合的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创业管理仍然沿用了一般管理的部分职能, 如计划、领导、控制等, 但这些内容的本质开始发生变化, 呈现“创业化”等特征。国内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用创业管理的思想去丰富和发展一般管理理论。张玉利教授等提出了管理职能“创业化”的观点;另一方面, 一般管理理论也增加了创新、变革等新的职能, 发生着德鲁克称之为的“管理的基本假设的改变”, 也就是管理范式的转变。

五、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融合框架

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 因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应对的环境不一样。但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 创业管理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 不可能完全否定一般管理理论, 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变革、完善和融合, 实现两种理论的共同创新和发展。艾尔·巴比认为“在社会科学中, 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自然科学, 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社会科学的理论范式“很少被完全抛弃”。因为“每个范式都提到了其他范式忽略的观点, 同时, 也都忽略了其他范式所揭露的一些社会生活维度”。因此, 创业管理不可能取代一般管理, 两者的融合更为必要和可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侧重于两种管理理论的结合, 并提出以下四方面融合的概念框架。

1、创业家与经理人的融合———创业型经理人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经理人, 都是企业管理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这两类人群不管在过去的实践中, 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常常是被割裂的。在创业经济时代, 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融合为创业型经理人。Carin Holmquist教授将“管理者”与“创业者”两个词组合在一起, 称之为管理型企业家。蒂蒙斯教授提出“合二为一的创业经理人”概念。奥赖利三世和图什曼认为二元组织需要两者兼顾的高层管理团队和经理人。这些都是将企业家的优点与经理人或管理者的优秀品质结合起来的一类人, 我们将其称作创业型经理人。

创业家与经理人的结合, 需要根据现实情况, 寻求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最理想的做法是将两种人的特征体现于一人之身,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面人”。这种人可能自创业家演变而来, 也可能由职业经理人演变而来, 或者两种角色分配在两个人身上, 但要像“双面人”那样发挥作用, 需要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协同。为此, 张玉利教授等通过研究提出了融合的三种途径, 即企业家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再创业”, 委托代理制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共存。除了这三种途径之外, 我们认为还存在第四种途径即公司内部创业下的企业家型经理人。在大公司内部创业活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拥有一技之长, 或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公司内部经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 有自己的创业理想, 而公司又不情愿让他们或他们自己也不想离开企业, 这样就催生了公司内部创业家。

2、创业管理型思维与行政管理型思维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从企业家 (或创业家) 到管理型企业家的转变, 还是从管理者到创业型经理人的演进, 都实现了两种认知上的协调。而单就管理者或者创业者来说, 他们各自的认知方式是有局限性的。企业家或创业家对应的是创业型管理思维, 而管理者对应的是行政管理型思维方式。创业管理型思维方式是指运用发散性思维或启发式思维, 给模糊的和支离破碎的情景以意义的认知能力。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信息不完整和不确定的复杂环境条件, 是探索新事业机会最有效的方法。Busenitz和Barney对正在创建的或成立年限较短的、企业归属自己所有的企业家与大公司的管理者, 在决策判断纠偏启发式方法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认为在行为决策理论模型的非理性决策上, 企业家比大型组织的管理者更容易接受决策判断纠偏启发式方法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 理解非理性决策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环境不确定和复杂状态下, 判断纠偏启发式方法对于决策非常有效 (同时具有效果和效率) 。但对于运用启发式方法更广泛地运用于战略决策中, 可能在企业创建时期具有很大优势, 当将这种方法运用于一个成熟企业时, 也可能导致企业死亡。行政管理型思维是指更为系统化的决策方式, 它保证了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和持续进行, 却不利于创业及创新活动的开展。创业管理型思维和行政管理型思维, 并非势不两立, 而是对立中有统一, 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转化。行政管理型思维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和秩序, 而创业管理型思维则保证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可能保证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中由于人们受到的训练和教育主要是行政管理型思维, 缺少创业型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因此, 需要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人们的企业家精神, 养成创业管理型思维的习惯。克里斯·阿吉里斯根据组织学习对系统和根本价值是否产生本质影响, 将其区分为单循环学习和双循环学习。单循环学习指在不质疑和改变系统根本价值的前提下, 对错误的检测和纠正。双循环学习是不断对系统根本价值提出质疑和改变的学习过程。C.Marlene Fiol和Marjorie A.Lyles认为在多样化环境情景中, 比在同质性程度更高的环境中, 组织更容易学习。高水平的组织学习包括形成和使用启发式以及洞察力的方法, 帮助组织定义和解决经常与双循环学习相关的高度模糊的问题。阿吉里斯认为所有的组织都需要单循环学习和双循环学习。单循环学习更适合惯例、重复性问题, 有助于完成日常工作;而双循环学习则更多地与复杂、非程序性问题有关, 并确保组织在今后有更大发展。因此, 尽管单循环行动数量最大, 但它们不一定是最有力的;而双循环行动是主动程序, 控制着长期的效率, 决定着系统的最终结果和命运。

同时, 要正确理解和体会“创业精神”, 它不是一组品格特质, 也不是一个经济功能。它是一种可以为组织增加巨大价值的管理方式。创业型经理人不一定非要创办新公司。他们的特点是在组织当前掌控的资源之外找寻机会, 而且有动力去发现新机会;经理人需要像企业家那样思考和行动。

3、实现机会导向基础上资源的有效整合

资源观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 传统的创业研究将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进行区分时, 强调后者是机会导向, 前者是资源导向。我们认为将两者结合起来是较佳途径。Stevenson认为企业家倾向于以机会为导向, 而托管人 (或行政管理者) 则倾向于资源导向。而实际的管理行为多介于两者之间。因此, 无论是创业行为, 还是管理行为, 其实同时受到两类压力的影响, 创业管理倾向于创业家的行为发展, 而管理行为则趋向托管人方向的行为发展。也就是说, 实践中管理行为同时受到资源导向和机会导向的牵引, 只不过不同情景下所受引力的程度不同而已。

Margaret A.Peteraf提出并阐明基于资源观的竞争理论, 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来自四种情况, 即优越的资源 (产业内的异质性) , 事先竞争限制, 不完全的资源流动, 以及事后竞争限制, 只有当这四种情况均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竞争优势。将这一基于资源理论的框架模型运用于分析创业企业, Alvarez和Barney认为企业要想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或企业家收益, 就必须满足资源的异质性、竞争的事前限制、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竞争的事后限制等条件。因此, 有效的企业家精神须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之上, 至少建立在某些资源的基础上。而市场不会自动配置资源, 必须通过企业家发现机会, 并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与创业观点相似, 资源观将利润不是看作垄断的结果, 而是发现和创新的结果。创业发现包括产品再造, 对老的产品的新的用法, 新的制造方法, 销售渠道, 或者竞争对手忽视的竞争的新的方式的发现, 这在本质上是熊彼特所谓的“新组合”, 这些新的组合在产业内带来了企业的异质性, 并且可能产生竞争优势。

4、保持时间维度的平衡

创业不是一个时点, 而是一个过程。Stevenson将研究创业家的行为发生过程界定为创业管理, 许多创业管理领域的学者都从过程的角度研究创业。因此, 创业管理的研究无法回避时间这一要求, 而时间由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部分构成。传统管理将过去看作未来, 运用已经发生的数据对未来做出预测, 管理者运用成功的经验来进行未来的经营;而创业家则把未来看作今天, 将未来放到现在来运营。作为实践中的管理, 更有效的方法, 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我们不可能割裂历史, 也不可能纠缠住历史不放。在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把未来放在今天, 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人们总是将过去当今天, 把今天当成未来, 就像妄想让一条流动的河水静止一样, 一个组织的创新事业就很难成功。如果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是飞速变化的, 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达到彼岸的目标。因此, 最好的选择是要有相对静止的可以达到的彼岸的目标, 又要不断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无论是多数人用过去判断今天, 还是少数人站在未来安排今天, 都少不了计划。而计划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借鉴过去发生的事情而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框架结构。如果把自己仅仅局限在过去, 就无法超越已经做过的事情。因此, 为未来而制订的计划包含着过去的经历, 也包含着对未来的看法, 即了解应该对过去做出哪些变化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

因此, 目前及未来较长时间内, 一般管理与创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不是谁“吞并”谁的问题, 谁替代谁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或者是新的管理范式, 管理者需要在这样的范式下思考和反思自身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3]张玉利, 陈寒松, 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05) :2 ̄7.

《创新与创业管理》复习资料 篇5

1、列举使商机成功的五个步骤

2、简述创业的五个基本阶段

3、成功的营销计划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4、在创业中隐藏潜在利润的基础有哪些

5、简述市场细分的五种方法

6、简述风险投资中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区别

7、简述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之间的区别

8、什么是逆向工程

9、逆向工程在实施中如何避免侵犯知识产权

10、独特的商业模式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11、列举五种基本的商业模式

12、简述创业的重要性

13、简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区别

14、主导设计的特征有哪些

15、在主导设计出现后,产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会出现哪些变化

16、简述主导设计出现前后成功企业的特征

17、行业发展中如果要接受新技术一般会出现哪些障碍

18、创业融资的特点

19、简述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20、风险投资中尽职调查一般所涉及的内容

21、什么是商业模式

22、创业计划书的作用有哪些?

23、创业战略的特征

24、设计创业战略所需遵循的原则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6

关键词:创业板;董事会特征;盈余管理

1 概述

创业板市场经过十年的风雨酝酿,终于在2009年正式交易运转。创业板市场为我国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使投资的风险分散化,从而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高科技投资良性循环发展。但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使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独特之处。

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家族式经营管理容易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出现一股独大现象,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一些研究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发行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这不仅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公司业绩下降,而且损害了公司的价值(张艳,2012)。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未得到相应的完善化,而在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又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從理论角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盈余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将董事会量化即选择一些显著的董事会特征来进行分析,具体剖析各个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最终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2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2.1 董事会特征相关概念

创业板上市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的三级治理结构组成,而董事会在其中起到中心作用,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特征是对董事会进行定量描述的指标,是指董事会领导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董事会次级委员会设置、董事会构成以及董事会成员持股等等能够对董事会做数量描述的变量。在一些文献研究中又将董事会特征归纳为:董事会行为特征、结构特征、人文特征和激励特征。为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在此,本文只阐述具有代表性的董事会特征变量,具体内容如下:

2.1.1 独立董事比例

独立董事比例即在公司内部董事会中,企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独立董事是指在董事会中保持中立态度,与公司股东不存在密切联系,在公司只担任董事职务,其他任何职务均不担任,同公司管理层没有重大的业务往来,公司内部管理层不会制约其工作,对公司事务进行独立决策的董事。因此独立董事相对于其他董事来说,具备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有效监督董事会以及公司管理层。

2.1.2 董事会规模

董事会规模是指公司董事会里董事成员数量总和,包括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以及独立董事等。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人数为5—19人。董事会成员人数少,董事会规模越小;反之,成员人数多董事会规模大。由聚源数据库公开的董事会构成数据可知,356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平均为8.46人,而其中董事会规模普遍集中于7-10人,占比达80%以上,董事会规模偏大。不同的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小影响情况不一样。例如董事会规模大,董事会人数较多,对于一项决策,董事人数越多所提出的意见也越多,意见不一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使公司的某项决策产生分歧,使得董事会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反而降低了公司的决策效率。相反,董事会人数过少,虽然有利于董事会灵活运转,相应的协调性与组织性也有所提高,但是董事会内部董事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缺乏,不利于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综上所述,董事会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保持适当的人数比例最佳。

2.1.3 董事会激励

董事会激励主要表现为董事会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董事会股权激励是指通过给予董事会成员一定的股份,使其努力加强自身监督检查的责任,推动公司股价的上涨,从而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当董事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与公司发展有密切联系时,持股董事则会精心经营,同时对管理层的行为也会加强监管,防止管理层损害股东们的利益。2007年125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根据归纳整理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较低。而与其他上市公司不同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持股比例却比较高。董事会薪酬激励是一种直接的激励手段,是指通过给予董事会成员一定的薪酬奖金,使其努力实现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职责,合理的薪酬结构能有效激励董事为公司事务尽职尽责。

2.2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盈余管理在西方经济与管理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成为了西方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Wiiliam.R.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盈余管理就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会计政策来实现管理者利益或者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以此达到对公司会计盈余的调整并最终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概念

创业板市场(GrowthEnterpriseMarket,GEM)又称二板市场,在主板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达到相当成熟度后,创业板才出现,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种特定组成部分和创新形式。能够为新兴企业以及高速成长科技含量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并且在上市门槛、信息披露等制度方面,与主板市场显著不同。创业板市场的特点是风险高、门槛低、监管严。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我们需要将董事会量化,即选择一些显著的董事会特征来进行分析,具体剖析各个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点进行具体分析:独立董事会比例、规模、激励特征。

3.1 独立董事比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黄蜀秋(2013)从聚源数据库整理得到,我国大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在30%左右。但根据统计,在1997年美国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已达到66.4%。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夠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经理层与董事合谋串通的可能性,能够有效地监督与降低上市公司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相对较低,会计信息质量将得不到保障,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将增大。

3.2 董事会规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现有研究对于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小,对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降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程度: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但也有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祁菲涵(2014)研究表明样本公司董事会规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存在显著影响。廖小菲等(2012)认为,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保持适当的董事会规模,从而有利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黄蜀秋(2013)从聚源数据库整理得到,我国大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普遍偏大,规模主要集中在7-10人,这有可能就会出现较大规模的董事会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且董事们不情愿当面指责经理层的错误做法,长期下去,容易形成董事会与经理层相勾结甚至经理层直接控制董事会的现象,盈余管理难度将增大。

3.3 董事会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上市公司采取合理的股东薪酬激励措施,给予董事合理比例的津贴或者薪酬,能够有效地把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与董事的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董事有效地监督管理经理层,防止与抑制经理层自利行为,从而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程度。黄蜀秋(2013)从聚源数据库整理得到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普遍较高,董事会成员持股即是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股权激励体制,上市公司实行董事会股权激励体制后,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会持有一定股份且成为公司股东,这时,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便与董事会成员的利益相联系,董事会成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上市公司良好发展状况而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董事会股权激励体制有利于提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

4 结论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偏低的现象,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未得到相应完善,而上市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现状的分析,本文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职能,完善独立董事体制,完善董事会薪酬、股权激励措施,保持适当规模的董事会,保证董事会职能的有效履行和董事会效率的提高,才能更加有效地监管与抑制经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才能有利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祁菲涵.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余灼萍,胡国柳.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1(6):25-29.

[3]黄蜀秋.我国创业板董事会特征对大股东资金占用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邢周凌,王一鸣,李灵璐,邢周兰,吴新辉,沈伊默.影响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因素分析:基于多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14(1):66-

77.

[5]于团叶,张逸伦,宋晓满.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我国创业板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68-78.

[6]黄新炎.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课题项目:

创业投资:资金与管理的结合 篇7

投资过程及投资技巧

为了克服存在于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对等, VC经过

长期的实践, 针对投资过程的不同阶段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投资技巧。

案件来源。VC通常通过三种途径获得投资案件 (deal) , 即创业者主动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第三者介绍得到的案件、投资家自己寻找的投资机会。向VC介绍案件的途径较多, 但是不同的途径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质量, 因此所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 其他的VC、接受过创业投资的企业家、经常接触创业投资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孵化器负责人等专业人士所介绍的案件会受到很大的重视, 相反创业者自己带来的案件, 特别是被其他机构拒绝过的案件通常会被当作劣等候选。

初审。因为大多数的VC人手有限, 所以为了提高效率, 他们通常将投资案件的评审 (也叫尽职审查, due diligence) 过程分为初审 (s c r e e n i n g) 和复审 (evaluation) 两个步骤, 经常被采用的初审指标有四个, 即所需要的投资金额、投资案件所处的技术领域和市场、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了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避免风险, 大多数的VC设定了自己投资金额的区间范围, 只有在此区间内的投资案件才会被考虑。将投资领域和市场限定在自己熟悉的范围之内的目的是为了使VC和创业者之间有共同的知识, 以减少相互欺骗的可能性。因为“即便是喜欢冒险的VC, 也不愿意读天书”。规定地理范围的目的也是为了投资后的沟通, 因为这种沟通不单单是通过电话完成, 而是要经过实地考察和面对面的对话, 如果距离太远的话, 会增加成本。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对应的风险程度不同, 需要的管理技能也不相同, 比如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产品开发, 即能否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又有利可图的商品, 这需要敏锐的市场需求探知能力。而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务管理能力, 特别是现金流的管理能力。不同的VC所善长的领域不同,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投资阶段上有所偏好。

复审。经过上个阶段的初审以后, 大多数的投资案件被VC拒之门外, 留下来的则要进一步接受复审。复审的具体标准可以参照《商业机会的评价:富金矿与热山芋》一文中的蒂蒙斯评价体系, 该体系共涉及到八大类53项指标, 它的基本逻辑是:首先投资案件所在的行业要有足够大的市场, 其次是行业整体赢利水平要高, 再次是该企业在行业内要有竞争优势, 最后是要有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能够将上述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与商业机会的评价相比, 对于投资案件的复审多出了几项标准, 其中包括法律审查和财务审查。法律审查可以分为一般性审查 (企业的法律形式、注册地等) 、知识产权专项审查 (知识产权的有无、形式、价值、保护状况、是否有潜在的法律纠纷) 和其他方面的审查, 比如现有投资者是否被赋予了审批权 (approval rights, 早期投资者被赋予的大于董事会决议的权利) 、反稀薄化条款 (当公司股票贬值时, 早期投资者有权按新价格扩大持股份额的权利) 情况、投资工具 (股票的种类、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条件等等) 、对公司的控制机制 (董事会席位、一票否决权、各种特约条款等) 、关于回收投资的相关内容等等。财务审查的重点是企业的财务报表, 目的是为投资定价提供依据。审查的内容包括早期投资者的价格及其份额、本轮投资所需金额及其用途、将来所需资金额及其时期等。

VC进行上述审查的主要依据除了商业计划书以外, 还包括到企业的实地调研、与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多次面谈、与创业者及其主要团队成员的前任老板、雇员或朋友等的交谈、VC自己的各种信息渠道等等。

签订条约。经过几轮谈判以后, 如果创业者与VC之间就所有的问题达成了共识, 则双方会在律师的帮助下签订正式的投资合同。正式的投资合同可能长达几十页, 甚至上百页。但是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增加双方共同利益的规定;另一类是调整创业者 (或公司) 与VC之间利益分配的规定。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金额、投资工具、每股价格、股权安排、各种权利或优先权 (比如清算时的优先分配权等) 、关键员工的持股情况等等。

为了协调双方的利益, 最大限度地减少“委托-代理”成本。VC通常会选择有特别投票权的普通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或附加认股权债券的方式进行投资, 通过这些特殊的投资工具, 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实现:在重大问题上享有一票否决权;当被投资企业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时, 可以优先于创业团队 (普通股的持有者) 获得财产分配权;当被投资企业取得成功时, 可以与创业团队一起分享收益。

股权安排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确保创业者团队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 满足其控制企业的需求, 促使其与企业荣辱与共;其二是对创业团队的期权安排, 主要是赋予团队成员在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后, 可以获得以事先约定的较低价格购买企业增值后的股票甚至无偿增持股份的权利。由于期权安排使创业团队的利益与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增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创业团队的利益与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 减少了代理成本。特约条款是为约束创业团队的某些行为而制定的, 包括的内容较多。

监督与管理输出。VC将资金注入后通常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 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积极的投资者 (active investor) 。这种参与包括定期参加企业的董事会、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配备更为合适的团队、帮助企业介绍销路、为后续融资提供帮助、为企业的上市或并购提供服务等。VC的参与有着双重的目的, 其一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为经验丰富的VC不但有管理企业的能力, 而且有着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 企业能够获得它们的认可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保证, 所以可以极大地减少获得各种所需资源的成本和时间。其二是监督企业的行为, 避免合同后的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因为在现实条件下, 双方签订的合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包罗万象的 (成本太高) ;同时按照经济人的假设,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因此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督机制, 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回收投资。创业投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退出渠道的作用不仅在于使VC可以回收所投资金, 使创业投资进入良性循环, 它还是创业投资家向投资者和创业企业传递信号 (signaling) 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通过上文的描述可知, VC的能力决定着它们是否能够筛选优质企业并提供增值服务, 而创业投资家表现其能力的主要方式就是能够将被投资企业培育成上市公司, 或被大企业以高价收购, 实现高的投资收益, 并以此获得投资家和创业企业的信赖。如果缺乏退出机制, 显然上述目的无法达到。

大体而言, 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即, 首次公开招股 (IPO) 、收购、二手转让 (secondary sale) 、被投资企业回购和破产清算。其中, 首次公开招股和被大企业收购有较高的收益, 意味着创业投资取得了成功。二手转让是指创业投资企业将持有的被投资企业股票转卖给其他投资者 (包括一些战略合作伙伴) , 它和剩下的两种退出方式一样, 意味着创业投资没有成功、甚至是失败了。

创业投资机构的法律形式

在美国和日本, 创业投资企业通常采取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形式。即创业投资家或符合条件的法人作为无限责任合伙人, 负担1%左右的基金金额;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或个人作为有限责任合伙人, 负责99%的基金金额。无限责任合伙人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 同时分享一定数量 (比如15%~25%) 的投资收益 (见图1) 。

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的非对称性分配机制使VC的报酬与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有限责任合伙人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成本。但是由于管理费是以基金的规模为基数, 乘上一个约定好的比例 (通常为2%~3%) , 所以创业投资家总是尽可能地扩大基金规模, 扩大单项投资金额, 以便获取规模效益。在这种情况下, 所需金额较少、成功率较低、回收期间较长的初创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

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金额大型化和投资阶段的后期化, 使初创期的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外部资金, 在一些发达国家, 填补这一空缺的投资者通常是一些富裕的个人。这些被称为天使投资者的个人大多是成功的创业者或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适合投资者 (accredited investor) , 这些个人投资者在选择被投资企业的标准、减少“委托—代理”成本的方法和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方面, 与创业投资企业并无明显差别, 不同的是他们使用自有资金向创业企业投资, 而且单项投资金额较少。

我国的创业投资体系

完整的创业投资体系包括投资者、创业融资体系、被投资企业和退出机制四个部分。中国虽然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观点, 但是至今仍未能建立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退出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上海和深圳的主板市场不但上市标准过高, 而且主要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上市对象, 所以根本不能称为退出机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虽然于2004年5月18日在深交所开设了中小企业板块, 但是由于其运作遵循“两个不变”, 即现行法律法规不变以及发行上市标准不变的原则, 所以并不是创业投资产业所期待的二板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设立未能扭转中国创业投资产业低迷的一个原因。同时法人股无法流通和并购市场的不活跃也是制约创业投资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 如何尽快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是改善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的首要任务。

关于创业投资企业的最佳法律形式问题, 日本和美国的实际经验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表明, 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可能是目前最适合的选择。与公司制相比, 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具有以下优点: (1) 在实现了专家理财的同时, 不对称的分配机制诱使无限责任合伙人为了增加个人报酬而努力提高基金整体的投资收益, 从而缓解了因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 (2) 拓宽了投资渠道, 使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创业投资产业成为可能; (3) 避免了双重纳税问题; (4) 管理费收入使基金的日常支出有了保障, 从而可以投资于回收期较长的早期企业。另外从日本的经验来看, 1982年创业投资公司JAFCO首次引入日本版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是诱发第二次创业投资高潮的一个主要原因。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已经加入了有限合伙企业的相关规定。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就业与创业档案,档案管理

高校扩招所引发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地方高校、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都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多方措施解决该问题,努力实现就业。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虽然招生规模不及本科院校大,但就业压力仍然存在。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计划,将2000年以后的600余所“专升本”地方高校转型为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的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培养出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兼备的人才。这一政策导向的提出,一方面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可能会更倾向于聘用本科生,这样就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内涵

学生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很少有学校创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档案,致使档案内容只关乎学生的在校表现,却不涉及其就业与创业信息,甚至学生毕业后就与学校无关。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打拼,若干年后又会以部门经理的身份回母校招聘员工,甚至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仍然愿意聘用自己的师弟师妹为员工。所以,建立完善的就业与创业档案,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建立在校生、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包括实习单位)“三位一体”式的就业与创业档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所谓“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是指为在校生、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建立与就业或创业有关的档案,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在校生建立档案,包括个人诚信档案、学籍档案、技能档案,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准备;二是为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建立档案,包括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离校后的个人就业档案或创业档案,既可以为正在找工作或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借鉴,又可以成为母校与毕业生间联络的纽带;三是为用人单位建立档案,包括用人单位历年的招聘档案、对目前员工工作评价的档案,这些档案可以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培养适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建立后可以独立自成体系,留存在学校图书馆或档案馆,并不断填充完善并科学有效管理,对于在校生的就业与创业档案可以与其入学时的档案分离,不与其原有档案合并,也可以视具体情况,根据教育部门要求有选择性地装入学生档案。对于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档案则应留存学校,为在校生的毕业与就业提供帮助。

二、建立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意义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可以丰富学生档案管理的内容,如果这些档案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就能在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

1.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率。“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能够丰富在校生的档案内容,学生刚入学时就建立在校生就业与创业档案,可以使其树立忧患意识,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每个人来说,职业生涯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生命的浪费”[1]3,高职学生通常经过两年学习后,第三年均走向实习岗位,毕业后纷纷踏上就业岗位,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十分重要。个人诚信档案、学籍档案、技能档案的建立可以始终起到鞭策作用,在校生会自觉地提高自我要求,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为寻找理想的工作或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档案建立,可以为在校生提供相关的经验和资讯信息,在校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就业或创业的目的。毫无疑问,科学有效地建立与管理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

2.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它更侧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非学术研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中,用人单位的档案建设与管理十分重要,学校可以查阅不同用人单位的档案信息,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岗位技能要求以及对在岗毕业生的工作效果反馈调整招生专业,调整师资队伍,尤其要落实安排双师型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档案信息编制教学大纲、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为就业服务。已就业毕业生的档案建设与管理也能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深知课堂上哪些知识与技能最有用,也最了解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哪方面知识与技能最欠缺,高职院校任课教师通过查阅这些档案资料,可以对在校生“对症下药”,避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不能胜任某些工作任务而苦恼。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相关任课教师可以把本校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档案内容编成案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授,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使广大应届毕业生把握机会,创造条件,根据既有经验积极创业。

3.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职院校蓬勃的活力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学校文化建设是保持和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价值观指导下,使用各种符号系统构建的生活方式”[2]6,应该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部分。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建设与管理属于学校文化的软环境建设,这一软环境建设得越好,越有利于硬件环境建设。比如说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建设为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与母校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建设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档案时,需要母校相关教师与其不断沟通,调查访问,充实资料,而这些毕业生对母校的情感会随着母校对他的不断关注和访问调查而与日俱增,渐渐地会形成一种学校文化,而这些信息也是学校独有的特殊资源,为建设校史陈列馆提供资料保证,尤其是一些成功毕业生的事迹,更能激发在校生不断前进。在校生就业与创业档案建设过程中,诚信档案与技能档案的建设无形中发挥着激励的作用,在学生中产生一种良性竞争,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对策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是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的管理是丰富档案内容及确保档案有效的关键,二者不可偏废。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人专岗管理“三位一体”式就业与创业档案,也可以由学校学生处或招生就业处或图书档案馆管理。

1.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在校生毕业后,其就业与创业档案也不能废除,尤其是对于已经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学生而言,这些档案马上可以转变成新的档案内容———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档案。如前所述,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档案十分重要,它不仅为在校生就业或创业提供经验借鉴,也可以为专业教师授课提供丰富的案例或教学参考,甚至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建立和管理这些档案时,应该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既可以通过电话访谈,了解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的状况,也可以实地走访,将这些毕业生的所感、所言通过录音、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并形成档案资料,分门类、按专业进行存档、利用。适时可以邀请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回母校做报告,通过讲述切身经历,为在校生的就业与创业作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宣传、介绍成功的案例,已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生失败的教训同样重要,可以让在校生明白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客观、端正的态度迎接挑战。

2.用人单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用人单位聘用员工与否决定了应届毕业生能否真正就业,因此做好用人单位的档案建立与管理工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就业率的关键。高职院校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甚至大多数院校已经开始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见掌握用人单位的相关档案信息十分重要。用人单位档案的建立应该包括每个用人单位的简况,每次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相关信息,用人单位对本校在岗毕业生的工作评价等,这些资料需要不断填充完善,资料越完备,越有助于在校生和任课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同时,高职院校应该与用人单位间保持长久密切的合作关系,每次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组织召开座谈会,一方面可以让学校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调整培养计划,也让在校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们对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的期望,调整相应的福利待遇。而这些信息都应该纳入到用人单位档案的管理之列,以丰富用人单位的档案内容。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篇9

(一)创业团队。

团队,是指多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一个集体。对于创业团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创业团队是指为了共同目标,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之中,客服困难,分享喜悦的团队。有人认为,创业团队的人员不只是创业初期的人员,还包括以后加入的人员,因为企业是一直都在奋斗前进的。

(二)创业团队的角色构成。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世界上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团队。一个完美的团队一般由以下几个成员组成。团队的执行者,团队的协调人员,团队的公关人员,团队的审议人员,团队的专业人员。执行者要求有较强的执行力,可以很好的推动任务目标的完成,使得团队的业绩得以很好的发展;协调人员可以很好的协调整个团队的运作,使得整个团队在信息交流上畅通无阻;团队的公关人员要求性格外向,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很好的促进团队的对外建设;团队的审议人员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可以很好的找出问题的关键;团队的专业人员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可以很好的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征

大学生创业团队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具有以下特征:

(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加入创业团队,虽然大家加入的理由可能不相同,一部分人是因为就业的压力加入创业的团队,一部分人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加入团队,一部分人是为了体验创业的激情而加入团队。不论大家是由于什么原因加入团队,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干出一番事业。

(二)不同的专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友谊。

大学是各种不同的专业聚集的地方,大学生的交友往往也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所以在进行创业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行交流,所以创业团队的组成人员也就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家之间都相互理解,可以共同处事。

(三)社会经验缺乏,但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还较少,对市场了解甚少,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接受挫折的准备。但是大学生都很年轻,对于挫折造成的损失可以很快弥补,所谓年轻好调头就是这个道理。

(四)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可以休学进行创业,在以后能够补齐学业。现在许多的大学都有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技术的指导,还提供一笔资金的支持,可以使大学生的创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问题和原因

(一)不稳定,人员流失率高。

在进行创业的时候,大学生除了创业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事情,比如学习。大学生在本质上还是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信息学习,许多的大学生没有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创业上,这就使得创业和学业上产生冲突,这就使得许多的大学生放弃了创业选择了学业,导致创业的人员流失。大学生是马上要进入社会的人员,进入社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需要和家人一同考虑,家人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将来,而创业的不确定性太大,很多的家人会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创业,使得创业的人数产生流失。

(二)角色搭配不合理。

在一个创业的团队之中,具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在进行团队建设的时候,需要对不同的性格角色进行互补,使得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人员的选拔存在随意性,没有严格按照创业团队的需要进行人才的配置,这就使得创业的业务发展会收到影响,从而影响创业的成功。

(三)极易冲动,不能很好的配合。

大学生大部分处于人生的生理旺盛时期,极易年轻气盛。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对于创业的不融合性会被创业的激情替代。随着创业的不断发展,在创业途中对发展路径的选择出现的差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加上沟通的不顺畅,创业的矛盾可能就会在一瞬间爆发出来,使得创业团队之间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

(四)缺乏管理制度。

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团队都是一种自发的形成机制,有些是出于激情,有些是出于爱好,或者其他的原因走到了一起,这种形成的模式就是的大学生的创业团队没有正规的管理模式。如果创业处于盈利的状态,在创业初期由于没有指定一个明确的利益分配方案,则不利于创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

(一)加强团队教育、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现代社会,社会上的思想日益复杂,社会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生处于思维旺盛的时期,思维灵敏活跃,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创业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得创业团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来自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创业的团队始终是一个战斗的堡垒。

(二)加强法制意识。

法制在现在社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创业的时候,需要遵循法律的规章制度进行,不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故而,需要加强对创业团队的成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创业团队的人员可以自觉的遵守法律。

(三)加强创新意识。

在进行创业的时候,要想站在价值链的顶端,就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一个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在进行创业的时候,一个好的创新思维,或者一个好的创新产品可以使得整个创业少走弯路,走捷径。要在创业的团队中,需要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使得创新的意识充满整个团队。

(四)提升创业技能。

创业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技能:技术的运用能力、对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能力,对市场发展的分析能力,对资源的配置能力等等。在创业的团队中,可以根据团队的分工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能力建设,促进整个创业团队的进步。

摘要:大学生创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创业团队的概述,然后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希望对大学生创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包玉花,于庆.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J].职业技术,2012(6):103.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10

一、中小型创业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类型与特征

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种子期、起步期、运作期与成熟期, 不同的时期存在的成长风险必然不同, 以下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1. 种子期

创业企业处于该时期, 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前者可以比喻为企业的“命门”, 因为种子期是创业企业诞生的首要步骤, 从种子的萌发到成长都要经历一定的挫折, 如果此时就有资金风险存在, 无疑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归咎为种子期企业的各项研制工作局限于概念策划的范畴, 这样就致使技术的可行性模糊不清, 那么在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双重的冲击下, 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2. 起步期

此期间, 技术风险有所缓解, 但资金风险仍是被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 此时又有一新类型风险产生, 即为市场风险。起步期概念策划工作落实到位, 步入了中试与小批量时期, 面对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 很多投资家往往举棋不定, 不能把资金注入到某一类产品生产以及运营过程中。此外又因为企业产品在市场试用时频繁的被抽查检验, 那么市场风险几率必然增大。

3. 运作期

此期间, 创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管理风险。这是因为该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数额庞大、工作人员数目增加且存在很大流动性、市场营销范围不断扩建, 那么成本管理控制、质量问题和品牌形象打造, 这些问题均会导致管理风险的产生。

4. 成熟期

此期间, 创业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由创业投资家保守顽固的思维模式而造成的, 此外还有产业多元化风险。前者是因为投资家因为一点点成就的取得而沾沾自喜, 奋斗的脚步停滞不前, 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产业多元化风险是因为很多投资家高估自己的能力, 在本企业中拓展了很多不相干的行业, 最终致使资金运转不周, 严重的会造成破产的后果。

二、描述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1. 风险的鉴别

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鉴别的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参照某种特殊性质的指标, 结合企业某一具体的营销环节以客观的态度去辨别分析发生过的或者有很大可能将要产生的风险, 例如较为常见的产品成本过高、财务资金管控不得体或者是企业投资家管理技能难以施展等风险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 现阶段我国创业投资家乐于并广泛关注的指标有以下四项, 即为净利润、投资回收率、销售总额以及市场占有率, 其原因在于这四项指标将企业产品生产效率、管理成效、资金投入份额以及技术先进程度等情况呈现出来, 只要创业投资家洞察到某一指标数值下滑或者产生波动的趋势, 那么就会推测出企业运营的某一流程出现问题了, 也就达到了对企业成长风险鉴别的目标。

2. 风险性质的诊断

通俗的说, 就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或者是创业投资家对被鉴别出来的各类型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 对该风险正在运行的路线进行研究, 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创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不论是技术风险还是市场风险, 或者是管理风险均会对企业的良性运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性。对于上述各种风险, 投资家以及管理部门人员应该公平对待、不偏不倚, 也就是说受资企业无论面临哪种风险, 都应该对其起因、过程、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工作, 以此去明确各种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对企业产品销售份额下降这一实例进行分析, 为了达到对该企业成长风险管控的目标, 就必须做好对这一实例形成原因的分析工作, 有三种原因, 一是该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致使其销售价值提升, 此时在经济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二是该企业的“生产--营销”体系出现问题, 可能出现在质量上, 也可能是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该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低迷或者是其他类问题。总而言之, 必须做好问题起因的分析工作, 这是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诊断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 也是该风险及时、高效得到管治的基础。

3. 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这是创业投资家或者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在完成对企业风险鉴别、诊断工作内容之后, 在与风险相关的应对措施的配合下, 有目的性的开展对问题的处理工作。这里我们以技术风险为例, 对其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创业投资家首要任务是结合过去该技术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情况, 去判断其是否有升值空间, 如果大部分创业投资家认为该项技术已经“落伍”, 并且不具有研发创新型技术的辅助条件, 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 将该技术从企业资本中剔除掉。但是实际上某技术从企业产品生产运营中拔出继而废弃现象出现的几率是极小的, 大多数只是技术在某一细微环节上出现偏差, 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可以在自己人脉关系网络的辅助下, 将某种外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企业里, 这是对该技术的完善, 也是对新型技术研发的支持, 此时该企业顺利的与技术风险擦肩而过, 及时而顺利的摆脱困境。

三、研究风险跟踪管理工作主要应用的手段

1. 监控手段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这一风险管理手段的实施使创业企业严格的依照投资合同所设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流程进行事业的发展与运营, 监控工作的落实使创业企业的成长风险被迅速的识别出来, 尤其是其能够将创业企业家或者是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扼杀在萌芽时期。为了落实对企业成长风险的监控工作, 创业投资家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式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加入创业企业董事会体系;二是对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实工作;三是与从事管理工作的创业企业人员进行交流与会晤。对于在监控工作发现的问题, 创业企业投资家可以参考以下管理方式:

(1) 资金分期投放

这一方式也可以被称为分段投资, 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投资家参照创业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对其盈亏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后, 再决定投入资金的数额。分段投资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企业资产管理模式, 它的实施使创业企业的投资家达到了对那些在经济市场中发展前景较为暗淡项目保留的目标, 即“中断体制”。如果投资家发现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 (最长不能超过1年) 该项目的发展趋势仍是不尽人意的, 在补救措施相对缺乏的管理环境中, 创业企业投资者就可以果断的对其进行中止投资, 将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的几率压缩到最低水平。

(2) 对投票权进行管控工作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优先股是不具有投票权力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创业企业的优先股自行进行假设, 演化为普通股, 拥有特殊性质的投票权力, 它们可能对创业企业的章程进行规划与调整, 同时拥有清算公司总资产以及公司并购的特权。

(3) 解除不称职的管理人员。

这是道德风险得以避免的有效途径, 如果有些创业企业管理人员一再拒绝投资, 那么在企业股东大会上就可以以此为由以解雇或者降职的方法约束他们, 这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可行对策之一。

2. 增值业务手段 (Value Added Service)

一般来说, 增值服务可以被视为创业投资家为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咨询服务的总称, 其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协助完成重要管理人员的选取工作

通常情况下, 创业企业中只有首席执政官需要选拔, 创业投资家自愿参与该过程。而增值业务这一管理手段在成长风险中得以应用之后, 首席执政官会得到来自参与面试工作的经理人员的决策书。

(2) 使创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得以顺利的编制

这一工作可以视为提高创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效措施, 也是企业投资家投资以后首要开展的管理工作项目。在对企业成长风险进行管控的历程中, 投资家凭借自身在董事会的职业去对所处企业行业进行科学的挑选, 同时落实经济市场的定位工作内容。在这一工作环节中, 企业投资家积极对企业中大型经营问题形成的根源进行剖析, 与此同时细致的对影响企业资本的运作方案规划的内容进行审查, 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创业企业的投资家也可以承担顾问专家的角色, 这样他们就可以频繁性的把一些有创新性、时代性的思路或者是策略输送给企业管理部门, 例如“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应付一位重要客户, 以拿下产品订单, 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率为企业赢得经济利润”这一问题。

(3) 为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资金的筹备工作注入能量

任何企业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才会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经济利润增长点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创业企业而言, 筹集未来几年发展所需的资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这也是对成长风险管控的有效对策之一。增值业务手段的应用, 一方面使企业投资家运用自己在经济市场中的人脉关系, 或者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为企业筹集后续资金工作添枝加叶。组合投资的实现是落实后续资金筹集工作的最快捷途径, 其实质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在投资领域中以经济利润作为诱饵, 激发其他创业投资公司参与投资的欲望。在创业企业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成长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建议企业投资家采用分段投资这一方式, 如果在某一时间段该创业企业产品营销等事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效, 那么那些分阶段投资的企业投资家就引发了一场“示范效应”, 那么后续资金的筹备问题随之就被解决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大多数企业投资家与某投资银行、基金机构或者是保险公司关系密切, 那么借助此关系, 投资家就可以协助创业企业产品选择最佳的上市时机或者是与发行有关的债券, 此时该企业必然也会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总之, 正是因为增值业务这一手段在创业企业管理工作的应用, 企业投资家才会费劲脑筋, 尝试各种途径为企业后续发展工作创造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源, 为企业顺利运行注入能量, 此时该企业成长风险也得到了切实的管控。

(4) 完成重要客户与供应商的寻找与汇聚工作

在创业企业事业发展过程中, 投资家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不仅仅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完成所处企业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选择工作, 并且提高后续资金筹备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他们将合适的供应商家、销售商家引荐给首席执政官, 落实相关产品的生产、出厂、营销、售后质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步骤。特别是在创业企业种子阶段、起步以及运行阶段, 这种增值业务发挥的成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这些企业投资家能将自己选择某一供应商或者是销售商进行合作的理由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 他们对合作伙伴事业的生产运行情况有透彻的了解, 这样对其顾虑减轻, 信赖程度增加, 最终达到高效控制成长风险这一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创业企业因为自身性质的特殊, 因而可能长期的面临各种风险, 此时创业投资家不必惊慌, 应该明察秋毫、积极的采取多样化的解救措施, 将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将至到最低水平。总之, 只有企业投资家拥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大力支持创业企业的生产, 不断提高自己对风险的管理能力[3], 此时创业企业必然会顺利的渡过难关, 健康的成长。

摘要:与寻常企业相比较, 创业企业在事业运行的过程中面对的风险是具有特殊性质的, 因此与企业相关的创业者以及投资家应该树立风险意识, 对创业企业成长进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继而去拟定完整而科学的风险跟踪管理体制。对创业企业的成长风险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剖析, 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环节, 即风险的鉴别、风险性质的确定以及风险管控。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显文.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跟踪管理[J].学术交流, 2004.

[2]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 2004.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000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能否培养出一批创新人才,直接关系到科技进步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是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在国外,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并且实施运行,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和开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国内,众多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如清华大学从1996 年开始创建并实施SRTP。南京农业大学校在借鉴美国MIT 和国内清华大学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于2003 年开始推出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Program for Student Innovation through Research and Training),简称SRT计划) , 充分利用学校在科研教学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让本科生通过自主立项或者参与老师的项目接受科研训练, 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自2003 年以来, SRT 立项数逐年增加, 仅校级项目就从2003年117项增加到2014 年458项, 增幅近4 倍, 至今已评审立项SRT项目共4740项,参与的学生也从少数学院扩展到全部18 个学院,这说明学生参与SRT 积极性高, 参与面广。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实施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比如重视立项和结题,即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过程的失控,无法达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根本目的。本文在分析目前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工作流程, 提出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引进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并在实践过程中, 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流程, 保障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的因素分析

虽然各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 也纷纷出台了一些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以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自身的复杂性, 凸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总体质量。

1.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的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是指大气候以及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本科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 供” 大于“求” 的现象, 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学生为了抓住就业机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单位实习或忙于各种考证, 而疏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环节。另外, 有些高校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场所、设备以及经费的紧缺问题, 所以放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一的要求。这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整体大环境。

2.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的中观因素

中观因素是指学校以及学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监督以及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流程不通畅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数众多, 地点分散的现象。很多通知以及任务的发放都要通过纸面或者邮件的形式, 导致管理信息的延误和误差, 严重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进程。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监督力度、监督方式以及评价机制各个部门不够统一,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的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软、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软件条件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人的影响, 包括指导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题目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等具体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硬件条件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 学院以及部门由于硬件条件的缺乏(包括试验平台的应用、实验设备的使用以及实验器件的供给等), 学生设计过程中好的实验方案以及好的设计思想得不到实践, 打击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参与者着手(包括教务系统管理人员、学院教学秘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 梳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过程脉络, 整理参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三个方面,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为着眼点, 规范管理流程, 为进一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提出提供条件。我校在2010年引进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 并在实践中调整各种对策的具体执行办法, 以形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的工作流程。最终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表现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平台,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总体质量。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人员关系的规范化

明确参与人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内容, 规范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规范各参与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保证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中的各自职责, 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中用户关系分析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的参与者共分为四类: 学生、指导老师及各学院教学秘书和系统管理员。指导老师用户在申报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按照学院教学秘书评审组安排又分为两种权限: 评审答辩组组长与评审答辩组组员(普通教师), 这两类教师用户的不同在项目的申报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有所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人员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流程的规范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流程中各阶段都存在参与人的各自职责, 蕴含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保障以及评价等具体内容。因此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机制、

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机制,是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基础。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几个阶段:

(1)申报阶段:12月—次年4月

学校在每年12月开始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申报程序为:①个人申请;②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推荐;③学院审核;④学校审批立项。

学校面向二年级大学生发布申报通知,学生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申报书,每个课题组不超过3人,其中一名为项目主持人。学院根据学校分配计划进行初评,并公示评审结果,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最终评审。该阶段的用户主体为学生、教师和学院管理员;

(2)项目实施及中期检查阶段: 5月--10月

项目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后,签订《项目合同书》,开始项目实施工作。在项目研究时间过半,学校组织学院和指导教师进行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教师提出实验与研究改进建议。该阶段的用户主体为学生、教师;

(3)结题验收阶段: 11月—次年5月

完成后期,项目负责人应撰写《结题验收报告》,附上研究记录等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实物等,学校统一在4-5月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教务处实践科参加学院的SRT项目结题验收会,并针对学生汇报情况给予现场指导。该阶段的用户主体为学生、教师和学院管理员;

(4)成绩汇总阶段(试行中) 该阶段的用户主体为教师以及学院教学秘书。

图2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

管理工作流程图2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从管理流程中可以看出:

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和传递性, 一个阶段的完成决定着下一阶段的开始。

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存在频繁的数据交互, 在不同阶段, 不同用户之间存在信息的提交、审批以及汇总工作。

③整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程中, 存在大量的信息汇总以及生成报表工作, 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具有必要性。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与评价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学院运行四年, 依托于该模式开发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几个典型特点: 全面性、实用性、高效性、拓展性以及先进性。应用过程中, 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实践过程中, 由于牵扯的人员繁多, 网络设备的性能影响以及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需求分析不是十分透彻, 存在一些问题。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實践对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信息化管理模式中, 指导教师可以十分方便地对于申报课题的适应性、难易程度、专业分布以及专业适用性等内容进行监督和限制, 保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课题的适应性。另外, 通过系统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所有课题的详细信息和具体指导教师的专业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题,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便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信息化管理模式中, 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实现所有数据的汇总以及数据的发布, 并能保证所有数据以及数据发布的准确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改进, 该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完善和调整。同时, 相应开发的管理系统也在逐步完善, 期望该模式能够进一步推广。

四、结束语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其管理工作也变得相对困难和复杂在高校管理中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实践教学管理的水平却还处在初级人工管理阶段因此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方式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对其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汤颖.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与选题管理及其支持系统田.

[2]叶民, 魏志渊, 楼程富, 等. SRTP: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 J]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4) : 55- 58.

[3]董黎刚等.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01.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 篇12

美国的经济学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 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选择的, 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创业不仅是把企业创办起来, 更是要把企业发扬光大传承下来, 使企业变成成功理想的事业。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由传统经济向创业型经济的深刻变革, 正是这种变革促使经济迅猛发展, 从而不仅刺激了消费更是增加了就业。创业成为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主流。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在分析美国出现创业型经济的原因时认为, 美国之所以出现创业型经济, 主要是管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正是因为管理学知识的应用才使得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世界领先。但是所有的这一切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1.1 群体创业潮兴起, 我国进入平民创业时代

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很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 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创业冲动和创业热情。因此, 当前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1.2 创业教育蓬勃开展

创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

2002年在新的创业大潮的影响下, 大学的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在多所重点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 并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创业经济的发展。

1.3 创业培训的多种形式和巨大作用

创业培训是一个国家创业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业能力强的原因之一。对中小企业实施创业辅导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通行做法。据不完全统计, 有70%左右的美国企业在创立之初曾得到过美国小企业局 (SBA) 的资助和辅导。在我国台湾地区,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资讯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业综合辅导计划。

我国创业型经济的产生依赖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普及了管理知识的应用。从而促进了创业型经济、创新氛围的形成, 更是促进了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2 中小企业只有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创业型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许多大企业也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 诸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微软公司、麦当劳公司等。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 广泛活跃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超过4200多万家, 其中有85%是民营企业。

一般来讲, 我们将中小企业界定为规模在两千万到三个亿之间生产型企业或者资产在两三千万到五个亿之间的流通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激励创新和具有灵活性, 能够成为潜在的经济发动机, 一些活跃的中小企业甚至引领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不可否认, 其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经营目标不清晰, 业务发展随意盲目, 经营管理手段失调或落后, 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 没有实现预期的业绩。而调查发现, 中小企业的经营失败, 80%以上归结为管理。

3 创新型经济社会中小企业管理的改进措施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指出:“理论、价值以及所有人类的思维和双手创造出的东西都会老化、僵死……。因此, 创新和创业精神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 大多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基础、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 同时, 中小企业凭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机制创新的灵活性, 尽管船小好调头, 变革很容易且内部组里相对较小, 但要真正做到持续创新就必须从以下几点不断提高:

3.1 管理思想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产生于企业管理者这个群体。按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说法:“管理者是一个愿意或能够为组织担负责任的特殊群体, 他们虽然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管理者个体组成, 但是他们为组织承担责任的方式是由他们的愿望、实践、态度和行为而产生的群体思想来体现的”。

管理思想的创新首先应为管理者群体营造管理思想创新的良好氛围, 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背景、和谐的管理者群体与适合的组织体系, 同时还包括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其次管理者要自我培养进取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思想的包容性。

3.2 管理模式创新

日本创新管理的精髓是渐进的、持续的、增量的技术改善, 其实现基础为团队合作精神、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可衡量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日本企业在学习美国企业的基础上, 通过结合自身特性以及创新, 创立了许多持续改进的创新管理方法如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等。日本许多企业在聘用国外的工程师如佳能, 或在国外就有其研发基地如索尼, 其利用网络不仅连接了创新的各个主体, 也使各种创新源源不断流到企业内部。

企业在追求管理模式的国际化的同时, 还要根据自身特点, 既要学习西方模式, 又要学习古代的优秀模式。要有分析、有选择地加以积累, 使之成为自己管理模式创新的两个重要来源, 在管理实践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提醒的是, 不论是“古为今用”, 还是“洋为中用”, 都只能为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的形成提供借鉴, 而不能替代管理者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使中小企业管理不断向国际化迈进, 与国际先进水平逐渐接轨。

3.3 管理体系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 要保障其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和管理战术的实施, 保障组织业务的正常、健康运行, 其核心是作好业务流程的优化, 明确目标、理清流程、界定职责、识别风险、策划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立科学的绩效衡量与激励体系。

回归流程, 这正是管理体系创新和改造的方向, 也是管理体系生命力常青的保证。

3.4 管理内容创新

为了尽可能的突破现有的管理内容, 就需要找准关键事并确定正确方向, 偏执的执行, 以及多角度启发自己的想像与思维, 我们可以关注公司一直难以取舍的问题来激发人们的征服欲望, 而推动管理内容创新的往往就是这种欲望。这些挑战带来的突变将会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使我们的管理内容得到创新以达到管理团队通过努力可以变为力所能及的事。当然管理内容的创新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以及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等。

3.5 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是一门艺术, 更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就要对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进行分析。在中小企业市场调研和预测则过程中要采用规范的科学的调研与预测方法;而经营管理中则应事先制定决策方案, 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的反馈不断修正;在战略管理中要运用SWOT分析即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 这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 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竞争市场上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 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通过应用以上或者更多的创新管理方法以制定并发挥企业优势, 指导企业健康发展。

3.6 管理手段创新

从1998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化公路概念, 而今信息化早已得以实现, 中小企业的管理手段创新则要尽快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处理现代化的要求。

企业在管理思想、模式、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现阶段中国的中小企业, 企业管理变革的驱动力不仅决定于创业企业自身的阶段成长, 也取决于资源和创业团队的变化, 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企业必须找到并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9.

[2]郭灿章.创业型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持续创新[J].经济经纬, 2005, (3) :3.

[3]谢成军.高新科技企业创业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9, 7: (179) .

上一篇:数字测图下一篇:军事任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