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精选12篇)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1
1 创业者的重要特征
蒂蒙斯、史蒂文森、加特纳、霍纳代、戴维等学者先后指出了创业者多方面的共同特征。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断创新。创业可以理解为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 恰似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新是一种对旧事物和旧秩序的破坏, 也是一种对新事物和新秩序的创造。创新是创业得以成长、发展、延续的动力, 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理念的创新。
(2) 善于学习。创业面对的是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创业者需要考虑资金、技术、管理甚至与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这就要求创业者自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解决创业中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创业者及其团队善于学习, 就能掌握要领, 迅速把握创业机会。
(3) 充满激情。成功创业者共有的一个特征是拥有创业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于创业者对其企业将发挥积极的影响的坚定信念。这种激情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舍弃安定的工作而去创建自己的企业的原因, 也解释了许多亿万富翁诸如比尔·盖茨、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等人, 为什么有了财产保障后还在不停工作的原因。
(4) 勇于冒险。创业者需要勇于冒险的精神, 风险与利润总是一致的。创业者的冒险精神有时候甚至可以表现为一种野心, 追求成功的野心。
只要创业者正确认识到风险的存在, 合理地管理创业风险, 就能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创业者应正确认识商场中的风险, 而不是极力逃避风险。创业者只有具备风险的意识, 才能够合理地规避风险, 走向创业成功。风险的魅力在于风险报酬的存在。风险报酬是冒险家因冒险而得到的额外收益。众所周至, 风险报酬与风险程度是同向递增关系。这就是要发扬冒险精神的意义所在。
(5) 勤奋苦干。辛勤付出, 是获得成功的必经道路。任何创业成功的背后, 都是创业者们用辛苦的汗水和刻苦的努力换来的。创业的成功需要坚韧不拔之志、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执着精神、忘我的热情、甘于奉献的献身精神。
(6) 把握机会。机会对创业者来说, 无疑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由于机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机会也成为创业者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而成功的创业者大多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2 创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 它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素养的含义扩展到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等各个方面。创业素养就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其主要表现在创业意识与动机、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方面。创业意识与动机是创业主体敢于去从事创业活动的思想基础, 创业品质主要包括创业者的天赋、气质、性格、理想、信念等, 而创业知识与技能是创业的基本要素, 是实现创业成功的保证。
3 创业素养的冰山模型分析
管理大师戴维·麦克利兰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后, 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 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认知、角色定位或价值观、技能、知识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 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其中, 最容易衡量的就是基准性素质, 如技能知识, 就如冰山展露出来的部分, 而其他更大部分的内容则隐藏在水面以下, 也就是鉴别性素质, 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等。
创业者的基准性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是青年进行创业的根本前提和基本条件。鉴别性素质决定创业者的创业成败与发展潜力, 是隐藏在创业者内部更为深层次和本质的要素, 对于成功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青年创业素养培育
4.1 创业者意识与动机
创业者必须培育和具备现代创业意识, 包括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识别商业机会的意识、挑选优化环境的意识等。由普通人转变为创业的主体的自我觉醒会使创业者产生巨大的力量, 也能使创业者承受更多的压力。因此, 创业主体意识的树立与培育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宝贵的内在要素。风险经营意识同样是创业者急需培育的重要创业意识。创业是充满风险的, 当前青年创业者在风险意识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心理上、决策上、管理上和经营上。青年创业者要敢于经受商海的历练和锻打, 学习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 在迎战风险的过程中成熟起来。对于创业者来说, 创业资源常常都是缺乏和不足的, 因此, 资源整合的原则不仅是创业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也是创业中借势发挥、巧用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方法。商业机会是商业模式设计的着眼点, 好的创业模式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商业价值才行。每一个创业者在创业模式设计中首要找准创收点, 围绕着创收点进行商业模式的运作。创业环境是创业企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本身又是商业机会的窗口, 使更多的潜在创业者感知创业机会的来临, 而积极的创业文化能促进更多的人萌生创业动机。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共同解决创造性学习问题时, 就容易感知有利于创业的现实条件, 那些优化的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将极大地有利于创业成功。
创业动机是创业行为的驱动力, 除了本能的行为之外,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动机支配的。对青年创业者来说, 他们处于创造力最为活跃的时期, 同时, 青年的创业动机也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在寻找创业成功的要素时, 必须重视不同创业动机所起的作用。青年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第一是满足生活的需要, 第二是为了获得自己经济和时间的独立, 第三是想做一番事业, 满足对成就的需要, 成功的创业者创业动机通常是第三种。
4.2 创业者品质
创业者品质主要指心理品质, 是创业行为的原动力和精神内核。在创业者品质中, 使命责任、创新进取、坚韧执着、正直诚信与创业成败息息相关, 尤其在困难和不利的情况下, 品质在关键时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使命感和责任心是驱动创业者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创业活动是社会性活动, 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协同运作的系统, 唯有对自己、对家人、对员工、对顾客、对供应商、对社会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负责精神的创业者, 才可以赢得人们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创新是创业的核心要素, 商业机会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商业模式的设计更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创业是对人的意志力的挑战, 面对险境, 生处逆境, 能否坚持信念, 承受压力常常决定创业的成败。正直诚信是创业者的必备品质, 它可以帮助创业者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创业, 制度法律都不十分健全, 明事明理能避免在政事、商事、世事和人事上出问题。
培育良好的创业品质, 首先树立理想和志向, 将理想和实际工作目标结合起来, 锻炼健康的体魄, 阅读一些尤其是营销、励志类的读物, 多与创业人士交流, 感受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
4.3 创业者自我认知与价值观
创业者自我认知是创业者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如果创业者不能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 容易产生自卑, 丧失信心, 或者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 恰当地认知自己, 全面地认识自己, 在创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就应学会运用不同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自己, 学会用客观的标准体系评价自己, 经常进行自我体验训练, 同时, 提高我们的自我监控能力, 重点应放在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 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创业价值观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 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 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我们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虚荣、自我发展、精神追求等方面来进行创业价值观的考察、培养。
4.4 创业者知识与能力
青年创业者将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 还要掌握经济学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与文学, 了解相关法律、信息论、控制论, 并不断更新、建立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参加创业培训班或学习班, 接受培训 (如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办的SIYB“创办并改善你的企业”培训) 等, 也可以尝试加入一两个创业团队, 以此获得宝贵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和组建团队能力。要决策正确, 就要求创业者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能敏锐地洞察环境变动中产生的商机和挑战, 所以要随时了解行业的经营情况及市场的变化, 不断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及时修正偏差, 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创业者为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 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 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 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衔接上, 高效地、科学地组织起来并使之开动运行。在企业内部把不同专长和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 建立信任, 管理冲突, 明确责任, 协调行动, 保持步调一致, 形成协同优势。
青年获得创业能力的提升可经常参加创业团队的集体讨论, 如“头脑风暴”产生创意的过程。对别人的观点和新的想法要多多接受。避免一味固执己见, 遇到问题时, 要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 并提高自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能力。创业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只有不断提高创业所必需的素质和修养, 才能闯关夺隘。
摘要: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而创业者有着非常突出的特征。本文在冰山模型基础上对青年创业素养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业者特征的培养和提升青年创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活动是动机、技能和机会相结合的结果, 是一项整合社会资源的活动, 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
关键词:创业,自我认知,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俊, 冯凌云.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要素模型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22) .
[2]李石强, 关海祥.青年创业选择的决定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
[3]雷国铨, 陈菁, 潘守彬, 刘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 .
[4]龚秀敏.北京高校青年创业态度调查及其创业障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7) .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2
我自大学时代首次创业起,便与创业结下了缘,二十年来四度创业,经历了失败也有过成功。 年起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从事天使投资和创业孵化工作,与投资圈内各方人士广有交流,接触过大量的创业者,投资和辅导了一批创业企业。
在从事天使投资和创业孵化工作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令人兴奋创业项目,大多数时候,见到的创业者虽有满腔热情,但其创业思路离“靠谱”二字相去甚远,离融资成功和创业成功的距离就更远了。就创业者常犯的一些错误,结合科技与互联网行业特点,我总结如下创业经验,把它称之为“一个天使投资人眼中的创业成功法则”。
我深知成功无定式,但也确信这些共性至少是适合于草根创业者,可以帮助创业者降低摸索的成本,少走弯路。
一、平台是炼出来的不是搭出来的
周鸿袆曾说过,“谁说我做的是平台,你全家都是做平台的”。平台是炼出来的,不是搭出来的,用户多了不是平台也是平台,没有用户叫平台也不是平台。比如 QQ 和 360 ,起初一个是聊天的工具,一个是系统检查与保护工具,用的人多了,谁还能说他们不是平台?那些动辄标称做平台的创业项目不容易被天使投资人看好。
任何一个领域,平台只需要一个,甚至一个都不需要。倘若大家都来搭台子,到底谁是戏班子啊?搭台子的人往往是一方霸主或者政府工程。创业者应该多定位自己是个戏班子,甚至就是一个戏子,是要演出一场好戏的,是要面对观众的。戏唱好了,走到哪里何愁没台子?
一个好的应用产品,自身会具有快速传播的能力,用户不断增长。有了用户基础,再基于这个产品的核心功能开发一些相关的应用, 自然就打造出了一个平台。初创企业,着眼于应用,立足于产品,要把平台的事丢到脑后。
二、创业者不能只是工程兵
一些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就如同是一个产品经理的产品策划书,谈论的内容只停留在项目建设期,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设一个项目固然不易,但运营一个项目更难。创业,与其说是要创造或开发一款产品,不如说是要推广与运营一个产品。产生一个 idea 只需要几秒钟,开发出一款产品也许需要半年时间,但成功运营它并获得回报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运营,说白了,就是如何获得用户和如何实现盈利的过程。有运营意识的人构建项目时着眼更长远,不会被产品的技术细节羁绊,更注重于为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实现。没有运营意识和运营经验的团队,有点像一帮工程兵、建设者,能力很强,能产出,但难以从产出中获得回报。运营导向的团队,动手能力对他们可能是一种挑战,但他们可以选择把产品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做的,专注业务的经营并获得利润。
有些创业者以为运营是后期的事,要先把东西开发出来再去想运营的事,这并不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如果还没有想好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接触到用户,实际也没有必要急着把东西做出来。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运营上的创业者,其清楚的运营思路常常会使创业前期工作如产品功能规划、开发阶段划分、产品形态和体验设计更具实效。创业成功是环环相扣的,靠谱的创业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建设项目上。
三、“实现”not“发现”
人类的种.种基本需求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些高级需求、衍生需求一般也是人所皆知。把一些行业调研信息当做创业的驱动力量,觉得自己将做一件如何伟大而有使命感的事,是很多第一次创业的朋友容易犯的毛病。那些媒体文章与调研报告,被很多创业者当作创业指挥棒,视为发现点,是不大可取的。这些东西只是信息不对等,创业者获悉较晚,并不是什么创新的发现,而且大多经过了人为的加工。
靠谱的创业项目,往往不是因为发现了人们一个如何隐蔽而潜在的需求,更不会是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需求,而是创造了一个新产品,或者发明了一个新方案,来满足人们那些非常自然而广泛又未被满足的需求。着眼点在产品及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上创业行动会显得务实而稳妥,停留在发现需求上的创业行动,会显得空洞而乏力,无法确定创业公司的前进方向与生存之道。
人人都可以是发现者,但能把握机会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满足所发现的需求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四、垂直必须有独特的场景体验与产品逻辑来支撑
在“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的综合性门户都必然要面对“剩者为王”的局面,而且“剩者”往往只有一两个,每一个“王者”成王的过程都是异常惨烈的竞争过程。
初创企业基于实力考虑,不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综合性门户,而是从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入手寻找创业机会,这是明智之举。可是,不少创业者简单地认为,做垂直的业务就是做一个行业细分子类的业务,只是产品集中度的问题。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做垂直业务是要找到某一个存在独特体验的细分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上,综合性的门户不可能为了这一个细分方向而改变其总体的流程与体验,从而才给了这一垂直业务成长的机会。不然的话,所有的分类细分都只会压死在综合门户强大的用户群体之下。
58 同城下面有太多的分类信息,京东商城上面有太多的产品品类,土豆已经很方便人们进行视频分享……并不是把这些网站拆分成若干个品类,就可以出现若干个垂直业务的创业公司。有人想做一个专门的婴幼儿视频分享的社区,我问他婴幼儿视频分享与大众视频分享有何不同的功能需求与产品逻辑?答不上者就不会拿到投资。有人想做一个保健品电子商务网站,我问他保健品电子商务与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有何不同的功能需求与产品逻辑?答不上来者就不会拿到投资。能够做成细分的往往都需要综合门户所照顾不过来的独特的功能需求与产品逻辑,也就是独特的体验和用户场景。比如专业人才招聘,比如专业家居电商,比如美容美发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都需要有独特的体验。
五、创业是做生意不是搞公益
这世界上创业者很多,任何不上班,打算自主谋生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是创业者。一些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创业往往出于兴趣,只知道做的事有意思,对于如何盈利缺少考虑,做的事大而空,比如“服装界的阿里巴巴”、“设计师作品商业化平台”这些看起来很美丽的口号,却经不起“我向谁卖什么怎么赚钱”的反复推敲。还有另一类大而空的项目,以解决社会大问题为已任。
靠谱的创业项目,也许口号并不响亮,也解决不了什么社会大问题,却一定基于一笔笔有赚头的生意,而不是一项项补贴社会的公益行为。商业是赤祼祼的金钱关系,根本不需要披上公益与道德的外衣。不违法,能够抓住用户痛点,有人愿意付费购买,就是好的创业项目。
公益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责任,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环境下,太多地方做得不完备,太多地方值得去关心与支持。然而这是社会范筹的事,根本轮不到创业者在初创期做为创业的起点。创业者拿一些公益领域的不足、空缺与病态来做为自己的创业机会,是又一个美丽的陷阱。指望公益活动会有回报,更是天方夜谭。资本从头到尾都是充满了滴血的罪恶是难以回避的真理。搞敬老院,如果不是算清了里面的利润,而只是想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不适合创业;办技能学校,如果不是算清了里面的利润,而只是想改变中国教育的病态现象,不适合创业……
著名的《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写了一本书叫《免费:商业的未来》,让不少创业者都把免费产品与服务当法宝,最后都成了炮灰。免费在获得收费之前,相当于是在做公益,一提收费就会“见光死”。天天围着吃免费的用户,不但养成了免费的习惯,见到收费就走人,还会抱怨不绝。商业是最直接的价值表达,创业项目应尽量展示给用户最赤祼的收费点和价值主张。
一些成功人士拿公益事业来包装自身形象,只是有钱人的特权,也是皇帝的新装,创业者一般是玩不起的。
六、战略定位先行产品差异化随后
创业的第一要务是根据自身优势和行业状况确立自身的定位。同是做自动化设备的,定位为“自动化设备研发企业”、“自动化设备制造、销售企业”和“小家电行业自动化制造设备研发企业”,这三者对企业的建设和经营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企业应从战略上把自己定位成和对手不一样,即在行业中找到独一无二并有意义的差异点。努力经营意味着同场比赛中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战略定位则是帮你选择于你有利的比赛。
战略定位实际是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定位明确了,要做的事也就明晰了,企业就可专注于所选定的领域并投入资源(经营资本)。初创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愿意舍弃,没有放弃就没有定位,根本谈不上成长、做大做强。
在战略明确的基础上,创业者要做的就是是寻找差异化的产品与商业模式,“跟风”对创业者是毁灭性的。以 年收入 20 亿元的驴妈妈为例,当初携程及艺龙在酒店和机票业务方面已经做得很好,驴妈妈选择了他们没有涉及的自助游,这就是差异化产品,也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另一个案例来自饮品市场,饮品市场竞争异常残酷,数十个品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一个叫“鲜果时间”的连锁品牌却凭借“差异化战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傲视群雄。
另外,产品确立了差异化并不意味着生意就自此自动上门,即使产品质量上乘也未必立即就能获胜,更好的认知才能成为赢家。仅有一个标新立异的差异化概念或产品是不够的,你必须让传播的方方面面反映你的差异化,包括广告、宣传册、网站和销售演示。
七、别跟我说你在打造一个品牌
创业者常喜欢为自己的项目贴上各种各样抢眼的标签,比如“全国唯一”、“国内首家”,“首选品牌”,或者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大谈特谈如何通过病毒式营销方案打造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殊不知,品牌不是标签贴出来的,是通过大把钱烧出来的知名度和过硬产品质量赢来的口碑传播美誉度,根本不是什么品牌包装与运营出来的。
世上本没有品牌,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品牌。任何品牌的打造,都必须首先着眼于优质的产品的打造,有了用户离不开的产品,才会有响亮的品牌。
我见到一些创业者,甚至说不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更别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产品能为用户带去什么价值了,就已经在规划品牌之道了。
问一下你自己,“我的产品是什么?”,“用户为什么非要用我的产品不可?”先把这两个问题定义清楚,然后动手把它实现出来,当市场验证它确实是一款用户喜爱的产品的时候,你的品牌形象自然而然就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来了。
八、创业者不要当坐而论道的媒体人
创业者是行业观察员,更是行业实践者。很多思维发散观点丰富的媒体人士、产业分析人员一到自身创业,就会显得行动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从这点看出,创业者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往往对创业者来说,所有策划与设计的思路,都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
VC眼中的高管创业者 篇3
在中国有一类特例,那就是像李彦宏一样在国外大公司工作过、带着技术回国创业的一批海归。虽然成功的也是凤毛麟角,但相对的技术优势还是让这些大公司出来的经理人们多了一些从容和成功的机会。
我在做投资的时候并未有意識地将职业经理人创业者排除在外,相反因为曾经的职业经理人沟通能力都较好,第一印象往往都不错。长期在大公司任职,他们讲演的PPT绝对做得漂亮,不会像草根创业者那样思路发散,词不达意。他们了解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经验也多些,所以更能理解投资人的问题和潜在顾虑,也更容易解释清楚。
但是这些年与创业者打交道的经验提醒我,如果遇到职业经理人创业者,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那些特性是否会成为他们创业的绊脚石。
一般来说,职业经理人能下海创业已属不易。机会成本太高。在规模公司做到管理职位,薪水已然令众生羡慕,福利更是小公司无法比拟的。决定离开,牺牲的不仅仅是工资和奖金,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朝九晚五,出差五星酒店,周末高尔夫球赛等等,还要牺牲家人的保障:各种保险和津贴。所以我对这些职业经理人在创业中能否具有坚定的信念会打个问号,毕竟他们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还有退路可以走。尤其是那些兼职创业的,没有跨过中间的门槛就全身心投入创业的这些人,他们又怎么去说服投资人呢?
因为曾经过过好日子,有经济实力,有身份,有地位,有太多难以割舍的,职业经理人的吃苦精神和冒险精神相对一般创业者都要低。即使有吃苦的心,也很难一下把标准降下来。我曾见到过做过跨国公司总监级别的这样一个职业经理人,因为很强的背景和人脉拿到了第一笔创业的投资,马上拉起一支人马,光副总裁就好几个,甚至还配了负责公共关系的一个资深人士。这样一支人马拉出去很好看,对于初创企业却是杀鸡的牛刀,白白消耗宝贵的资源。
一般的创业者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执行的是朴素的管理理念(可以与家庭主妇一比):要赚钱才能养活企业,要收入比支出高才能存活,一分钱分两半花。所以在这样的企业里,组织是扁平的,一人多用,如果需要一张椅子,找几块木头钉一个就行。而我听说一个职业经理人为了买椅子让手下跑遍了北京城,才买到符合生理曲线的那一种,可想在他管理的公司中这样的冗余还有多少。
虽然职业经理人出身的创业者有不少共同的强项与弱项,但其程度因人而异,对其创业项目的影响也各有不同,所以不能一棒子打死,而要具体分析。其实能遇到成功调整自己的职业经理人是最理想的,如果他们能克服在早期创业阶段中职业经理人背景带来的不利和弱点,则能在公司成长壮大过程中发挥优势,成为长跑终点撞线的那个人。
创业者自我效能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篇4
以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创业活动架起了技术与经济的桥梁,人们对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我国,政府也把鼓励创业与解决就业、促进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等重大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既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同,创业者面对的决策环境更为复杂,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吸引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学者,他们试图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创业现象。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成为解释创业现象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效能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1]。已经被心理学界广泛接受,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自我效能强调认知、行为和环境的互为因果关系,使得社会学习理论与其他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区别开来。传统的单向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外部环境或内部动机影响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三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每一个因素影响其他2个因素并受其他2个因素影响:一方面,个人的行动可以改变他的环境以及他对环境和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环境和他对自己和环境的理解也可以改变他的行为。人们在面临不同选择时的决策活动、情绪状态以及行动中的努力和坚持程度都受到对个人能力感知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在实践领域中的运用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影响(Bett、Hackett,1981;Malen、Stroh,1998);用自我效能感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预测个体对职业生涯选择和事业的成功(Elliot,1997);自我效能也与工作态度密切相关(Mone,1998;Mcdonald,1992;陆昌勤,等,2001,2006);对管理者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Bandura,1989;Koeman,1994;Vianen,1999;肖剑科、温馨,2006;闫威、陈燕,2009)。自我效能概念也引起了创业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成为解释创业动机和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Boyd、Vozikis,1994;Baum、Locke,2004;钟卫东,等,2007;马昆姝,等,2008;Kickul,等,2009;丁明磊,等,2009)。本文对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发现自我效能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为提高创业质量、促进创业活动提供参考。
1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ESE)概念的提出
Scherer等是较早把自我效能引入创业研究的学者[2]。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以提高自己类似的能力。由此,在职业选择中,角色榜样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Scherer等考察了父母的创业绩效与子女的职业选择的关系,发现父母具有高的创业成绩的个体会有高的创业职业的自我效能。在该研究中,作者首次使用了创业任务自我效能一词(Entrepreneurial Task Self-efficacy),认为创业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会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和一般组织技能的能力,并通过改编Betz和Hackett(1981)开发的量表来测度创业任务自我效能。
基于已有学者对自我效能和创业问题的探讨,Chen等明确提出并发展了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3]。Chen等提出的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包括5个因素:营销、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和财务控制,它们构成了创业自我效能的内容。其中,营销部分包括:设定并完成市场份额目标,设定并完成销售目标,设定并完成利润目标,在市场上立足,进行市场分析,扩大经营。创新部分包括:新的投资和新创意,新产品和新服务,新市场和新销售地区,新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方法。管理部分包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战略计划和发展信息系统,通过设定目标管理时间,建立并实现目标,定义组织的任务、角色和政策。风险承担包括:计算风险,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承担决策的责任,在压力和冲突的状态下工作。财务控制包括:进行财务分析,发展财务系统和内部控制,控制成本。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成功地区分了创业者与职业经理。后来,De Noble等认为,尽管Chen等开发的创业自我效能概念能够有效区分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但因为创业技能特别不同于管理技能这一说法在文献中被广为引用,所以应该在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中突出创业技能的部分。由此,他们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的6个维度: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能力、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人际关系和网络管理能力、机会识别、获取并分配关键资源、发展并维持创新的环境[4]。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创业自我效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创业者自我效能对创业活动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2 创业者自我效能对创业过程的作用
2.1 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图的作用
自我效能在概念和经验上都与归因理论相联系(Krueger、Brazeal,1994),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是对执行某一目标行动的个人能力的感知。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是在给定状态下对个人能力和控制的归因。自我效能与管理行为、管理认知有关,并与创业直接相关。简而言之:没有自我效能,就没有行为。既然感知的自我效能是职业选择的最强的单一预测器(Bandura,1986)。那么自我效能对创业动机的核心作用就不言而喻。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人们选择他们感觉自己具备竞争力的职业(Scherer,等,1989)。创办自己的企业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职业选择(Katz、Gartner,1988),尽管有很多其他的情境和个人因素影响到个体创业的选择,但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前因变量。
Boyd和Vozikis认为,以前的创业研究过于集中在识别创业者与普通群体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不是采用过程导向的方法[5]。例如,对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风险承担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和模糊容忍(Tolerance of Ambiguity)等的研究,这些因素被认为可能是与创业行为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些研究的潜在假设是存在可以被分离和识别的独特的创业者特征。但是,大部分的特征被发现并非是创业者独有的,这些特征对成功的群体,包括经理们都是共有的。另外,个性特征也不是对未来行为的可靠预测变量(Ajzen,1987,1988;Gartner,1989)。由此,他们提出,创业研究应转向关注创业过程的导向。结合Bandura(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与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jzen,1985,1987),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可以确定创业意图的强度和这些意图导致创业行动的可能性。由此把自我效能加入进了Bird(1988)的创业意图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图的影响。
如前所述,Chen等不仅发展了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而且较早进行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ESE对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如Krueger等提出的,既然创办企业的活动是典型的有计划的行为,那么创业意图可以用来解释以后的创业行动。而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觉也对创业意图和最终的创业行动有影响[6]。Markman等检验了自我效能对发明家创业的影响,发现已创业的发明家的一般自我效能显著高于非创业的发明家[7]。Zhao等考察了自我效能在学生的创业意图发展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创业课程的学习、先前的创业经验、风险承担倾向对创业意图的影响都受到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而性别对意图的影响与自我效能无关[8]。此外,Wilson等以青少年和接受MBA教育的成人为研究样本,发现自我效能水平与创业意图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同时发现接受创业教育对女性创业自我效能的提高比男性更明显[9]。我国学者丁明磊等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有影响[10]。
2.2 创业者自我效能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图的影响作用已得到很多研究的支持,但从创业过程的视角来看,自我效能是否也对已经成为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有作用,并进而影响到最后的创业绩效?Gatewood等考察了潜在创业者的某些认知因素是否可以用来预测他们以后在创业活动中的坚持力和新企业的成功[11]。研究结果未能支持关于自我效能的假设,即“那些具有高的个人效能得分的潜在创业者更可能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有坚持力”,他们认为使用的自我效能量表没有针对创业领域可能是主要的原因。Schenkel采用PSED的数据研究了创业者一般自我效能与机会识别的关系,研究结果不支持假设“高的自我效能与机会识别正相关”[12]。同样,Schenkel对一般自我效能的测度与机会识别这一特定任务的相关程度可能是影响研究结论的原因。
与以上研究的结论不同,Baum和Locke对创业者的个性、技能和动机与新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作为创业者的CEO对企业成长的自我效能越高,设定的企业成长的目标就越高;工作激情越高,对成长的自我效能越高;坚韧度越强,对成长的自我效能越高;获取资源的能力越大,对成长的自我效能越高;对成长的自我效能越高,随后的企业成长越大[13]。
Forbes同样认为,ESE影响到个体从事创业的意愿,以及那些已经成为创业者的行为[14]。个人从事创业活动能力的信心是理解创业可行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以前从没有创过业的人,还是正在创业或过去创过业的人,ESE都影响到他们的创业意愿。另外,ESE也对已有创业者如何作为新企业的管理者分解职责有影响。当新企业迈过创办点之后,作为管理者的行为与ESE有关系。因为很多创业者在企业创办后很长时期内继续管理他们的企业,创业者的感知和信心影响到他们的管理行为,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绩效。高ESE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坚持力和专注度,从而提高新企业的绩效。相反,低ESE与不利于绩效的行为有关,如优柔寡断、分散注意力、拖延等(Wood、Bandura、Bailey,1990)。Tang和Khan考察了ESE对创业环境的慷慨性(Entrepreneurial Munificence)与警觉(Alertness)关系的调节作用[15]。结果表明,当ESE水平高时,创业环境的慷慨性与警觉之间的关系更强。
2.3 创业者自我效能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自我效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认为,自我效能通过对其他因素发生作用来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如Hmieleski和Corbett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即兴行为与新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当创业者具有高的自我效能水平时,即兴行为与企业的销售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当创业者具有低的自我效能水平时,即兴行为与企业的销售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16]。Luthans和Ibrayeva则考察了ESE对创业者个性、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17]。发现ESE对创业者个性、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学者考察了创业者的自我效能与绩效的直接关系,较早的如Chandler和Jensen的研究,尽管他们在文章中没有直接使用“创业自我效能感”一词,但他们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创办者大都认为自己具备识别创业机会、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18]。Baum与Locke的研究也同样发现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对企业的成长具有最重要的影响[13]。我国学者钟卫东等曾以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为样本,考察了创业者的自我效能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两者有较显著的关系[19]。
3 启 示
作为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反映了行为、动机和环境的互动作用,成为个体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随着创业研究转向对创业过程的关注,对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将对揭示创业过程的本质有重要的帮助。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5
1、服装:
投入大,服装行业竞争大,到处都是服装店;看似简单实则门槛很高,需要多年行业经验;要求经营者懂服装的流行趋势,会拿货,面料、号码大小、陈列、库存处理、促销技巧等都要精通;最大的问题是季节压货难处理。很多女孩自认为卖服装很简单导致创业失败。
2、化妆品:
投入大(大量产品铺货);装修要求高,行业品牌竞争更大,进货多,投资往往10万以上(产
品有2-3年保质期限制),产品对皮肤有影响。
3、餐饮小吃:
比较油腻,营业时间长(早起采购,晚归打烊),烟熏火燎聘厨师,一般年轻人不愿意干,
卫生状况管理很严格,竞争也大要求有特色和店铺选址要求也高。
4、网店等:适合做兼职,小打小闹,耗时间,需要懂技术推广等。
5、其它偏门:要是没做过具体详细的市场调查研究,风险系数就难说了。
6、饰品行业:行业品牌竞争小,独生子女市场大,投资少利润比其它行业高(3-5倍),产品统一规格,无季节压货,门槛低不需要特别专业培训,不想做了随时甩卖处理容易退出!分析的在理不?饰品厂家直销。
7、服务多元化的城市便利店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我国的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少数发达都市中服务多元化的便利店行业已发展迅速,甚至一些便利店日营业额已高达万元以上。
但纵观中国的整个便利店行业,目前仍只处于起飞阶段。种种迹象表明,服务多元化的便利店将是中国大多数地区下一阶段零售业发展的重心。
我眼中的互联网创业 篇6
在我看来,互联网创业既不残酷也不美好,创业就是创业,有什么可残酷的呢!既然你选择了,输了房子还是输了地?还是把命搭进去了?谈不上残酷两个字,没必要渲染它的可怕。创业成功可喜,创业不成功,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项目和产品做得足够有趣的话,跟子女分享经历的时候会觉得是一种骄傲,谁都不希望在最黄金的年龄缺少这一段精彩过程吧!
大家应该用平常心看待创业。为什么说不美好呢?我不知道美好这个字从何而来,我只是知道有些人因为创业或者说因为融资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急白了头发,身体急坏了。少数创业成功者告诉大家创业很美好,我不认为有什么美好或者不美好,就是一个平常心。创业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过于追求极致的感官的东西,不太有利于创业,更不会有利于成功,没有残酷也没有美好,就是平常心。
你决定创业的时候,真的想清楚了吗?
想清楚了,再去创业,把条件尽量准备得充分一点。创业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所以才会有好多连续创业者。大家觉得连续创业者非常伟大,创业失败一个项目再创业另外一个项目,投资人不断认可,不断追着他投钱。人是被塑造出来的,很多故事是被讲出来的,他本身就是一块活生生的广告牌。
人生有不同的选择,创业不是唯一的方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经验、人脉、技术和社会关系、家庭温饱问题,这些条件有没有具备?对自己想创业的细分行业规模,潜在的收益、竞争对手、BAT的威胁,团队成员性格是否匹配,有没有摸清楚?要钱有钱,好多人不会创业了。大家别不服,创业是伟大的理想,是人生的梦想,为了让我实现成就感,咱能不扯吗?都饿得面黄肌瘦,天天跑医院,有什么人生梦想啊!
最火热的市场也许是最大的陷阱
最火的市场往往可能是最大的陷井,为什么这么说呢?前几年做博客,一堆人做博客,做视频,一堆人做视频,团购更简单了,弄好几千个团购网站,P2P互联网金融火了,P2P两千多家,拥挤不堪,呼吸着浑浊的空气。当细分市场,已经被看到或者有一定认同度的时候,开始往上走波峰的时候,再进入这个市场,再在这个市场当中创业,其实已经偏晚了。当一窝蜂大家都杀到一个市场当中,背后机会是什么?你再凶残一点的话,等他们都倒下之后你能拣点什么,能拣到的机会是什么。
一个行业特别好的时候,看行业背后的机会,他们做得东西是同质化很高的东西,能不能做同质化不高的东西或者相反的东西,把精髓提出来的东西,也许现在不被大众认可,这拨风潮过后我的东西应该重新被认可和审视,包括好的投资人不是说会追热,会追热的投资人不是什么好的投资人。
比如说农业果园众筹,不算最火,这个市场来说,基本上还是比较接地气的,这种方式我还是比较认可的。时间会证实这个东西是正确的,要看到眼前背后的东西,眼前大家都看到的东西一定是陷井,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光凭一腔的热血杀进去,一定是有一个陷井。
过去的经历最值钱的是什么?
关于创业什么东西最值钱?一般会说,技术手段和技术功底特别值钱,帮助你创业,帮助团队成为核心的技术成员,或者产品的经验非常丰富,对营销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些东西都是从背后带过来的。这些东西是值钱的。
其实真实的创业,尤其是早期创业来讲,刚才说得那些东西都不值钱,我认为,唯一值钱的就是人脉。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说你出来带着技术,带着理想和梦想,出来之后你需要伙伴吧,伙伴也需要人脉吧,你在公司交朋友,跟同行业交朋友,弄得跟仇人似的,或者人家觉得你这个人差点意思,不注意维持平时的人际关系,怎么可能愿意跟你走呢?自己产品做出来之后需要做推广吧,需要做开拓渠道吧,没有人脉找谁推广呢?我花钱推广,别逗了,你有多少钱啊,有钱你创什么业啊,没有人脉行不通,真的行不通。
如果你不注意人脉积累,基本寸步难行。在中国做生意就是需要人脉,没有人脉做不成生意。跟大家打成一片,跟合作伙伴和小伙伴跟自己人打成一片,跟外边的渠道和圈里朋友打成一片,这件事情最有价值最值钱的。就这么简单,一定要注重积累人脉。
他凭什么要加入你的团队?
作为早期创业者来说,还不具备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和高薪待遇这样的条件,那你的伙伴为什么要加入你?这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你的人格魅力,是你的梦想,在你心里面燃烧的东西吸引他。你不要觉得同等的薪水或者许以期权,就可以吸引他,不要觉得你的梦想,你的主意真正得到他的共鸣,真的是人格魅力。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我的梦想甚至不见得是正确的。谁也不敢保证当初的梦想就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有伙伴加入,因为人格的魅力,就跟马云和十八罗汉是一样的。
每一个成功者,在创业路上走得比较顺利的人,身边都有几员大将,为什么愿意跟着他呢?纯靠利益捆绑很难,因为现在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85后、90后,大家都是独生子,谁想把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团队利益最大化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需要非常强的人格魅力,不把人格魅力攒足了,即使人才加入也留不住,这一点在创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不是靠物质吸引或是所谓的梦想,他才真的愿意跟你一块奋斗一块做,要把自己的人品先做到了。
出来混必须得有老大!
现在有很多创业伙伴,谈到股权分配的问题,五个人,每个人20%,都是老大,就都没有老大,必须要有一个老大。当你在创业初期,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快鱼吃慢鱼,必须要快速决策,必须要有一个老大。你说我们兄弟特别团结,什么都可以商量,这种商量是死循环,永远不会结束,需要老大站出来承担责任,领导大家指明方向扛事的,必须得有老大。没有老大是不行的,如果碰到竞争对手,两个帮派互相PK一样,没有老大小弟就散架,谁都不是老大,责任发生的时候,面临困难的时候,危险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可以跑的,认为我不是老大,我不需要承担这个责任。
当利益出现的时候,如何分配的时候,大家不会服从谁的话,因为没有老大,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自己是老大,这块蛋糕我应该先吃,应该我来分配。不要考虑为了照顾兄弟情面,有些东西在公司决策权、团队决策权上面意见是50%,你有50%发言权,我有50%发言权,做到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不公平,在股权分配和公司团队管理上面一定要有老大,这是必须的。
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其他就去模仿吧
刚才说到人,下一个说产品。产品的核心概念至少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其他的可以模仿。这个东西其实是不应该说的,抄袭是可耻的,模仿是卑鄙的,但是我们不要说创业是苦逼的。把产品上面所有东西全翻新,我奉劝你一句来不及,根本来不及,作为投资人来说,看你的项目,看你团队的时候,看到一个亮点就OK,看到一个核心竞争力就OK,不需要看到十个亮点,十个亮点就是没有亮点。而且前人已经成功的UI,已经成功推广方式,你为什么不借鉴呢?不用呢?已经成功的方案不拷贝和模仿一下呢?完全是可以借用和借力的,不要觉得这个丢人,但是我的意思不要全模仿,直接贴牌,那个确实差点意思。
至少有一个核心竞争力,不管是产品端还是核心技术上面,或者是专利权上面,至少有一个核心竞争力能拿得出手的是与众不同的,剩下所谓卖包装推广方式,甚至说宣传用语,投放方式,广告创意,完全可以模仿的,网站设计,完全可以模仿一些好的国内或者国外的作品,在版权保护还没有这么强的情况下,大家请记住这些话,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要求快,尽快把核心竞争力无限庞大,其他东西不要紧的东西直接拷贝就OK了。
如果你足够快,创业都是为了走到极致,不停往前走,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做到顶层需要不断往上走,为什么不怕抄袭呢,不怕拷贝呢?因为目标最终有一天要超越,因为你不超越,死的就是你。
产品给谁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多久
再一点就是持续经营持续可发展的概念。我看过比较类似创新的产品,像远程数码、数控打印,手机APP移动可穿戴的挂坠、手环,包括WIFI平台和传统行业电商结合创新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好多东西买回家之后,新鲜一两个月,甚至新鲜一两周就基本上放在尘埃当中不再使用了,也不再关注了。所以说,产品给谁用真的不是最重要的,能用多久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投资角度,投资的核心价值是这个团队成长更稳健。我们喜欢稳健成长的团队,只是需要注入一定的资金和活力之后,马上可以复制和快速增长,因为产品生存力足够强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考虑自己的产品给多少人用,产品覆盖全人类,全部女性,别逗了!我的产品就覆盖到40岁到55岁之间的阿姨,让他们每年使上20、30次,每个月使上两三次就OK了,还会关注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革命,这块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时冲动,觉得产品创意非常好,要考虑能用多久,有多少可持续发展的机遇,能用多久在于团队能够维系多久,运营能运营多久。产品思路上给大家这样一个建议,按照这个思路思考。
吃不饱饭,就先别创业!
我认为吃饱了才能思考,才有动力创业。很多人创业是这样的想法,为了发家致富,为了让爸妈生活更好一点,让老人住上更好的大房子,错了吗?没错!一点错也没有,我还特喜欢特佩服这种孝顺的人,可是剥下光鲜的外衣,无非就是绑架亲情。
吃饱饭是两个概念,不要觉得通过创业就达温饱奔小康,发家致富,成亿万富翁,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要带着平常心创业。创业要做比较有意思比较好玩的事情,从创业找到快乐、友谊和真诚和感动,把它变成人生中非常精彩的一环。成功与否,真是天注定,还有一定的机遇在里面,不要看得太重。
尤其是一些男同志,更多是创业的主力,但是也是家庭的主力,连自己的家庭生活都保证不好,创什么业啊?创得老婆孩子跟你流浪,这叫创业吗?先把饭吃饱了,把条件准备好了,适当投入,保证家庭平稳生活的情况下,进行创业。如果走极端路线的话赌博心理会越来越重,赌徒心里就是这样的,输急了,一套房子进去两套房子进去了,只要把这套房子卖了就准备翻本了,你放心还是输。那时候已经混乱了,已经疯了,根本看不清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那不是创业,而是赌博。
没有天使……
可能每一个创业者大家都有从天使投资到A轮、B轮、C轮,一直走到IPO等,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大家想象规划也是这样的过程,天使投资在我们的眼中就是非常的美丽,感觉很善良,很仁慈,很大度,知识渊博,非常和蔼,绝大多数天使投资人在努力扮演这样的角色,但是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天使,所有的天使投资人只有一个字就是利益,最大的动力就是利益驱使。个别投资人甚至可以将你好不容易规划的出来的商业方案拿走放到别的团队去做。当然,对于很多天使轮投资见面会来说,被主办者或者大多数投资者认可的项目可能并不会上台就已经被“收藏”了,换句话说,剩下的大多数不过是大佬们通过精彩点评展示自我的原料,事实有点残酷,努力让自己先成为好项目吧,对于什么是好项目,行业、团队、产品等等因素很多,就不具体阐述了,而且每个投资人的判定观点也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天使”只是代表投资阶段,并不应包括这个词本身的含义。
创业就是这样,先把自身做正了,人脉关系做好了,通过人脉和扩展,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把人才吸引过来。想要钱,去找真正的天使投资人,想做好产品,一定要判定产品是不是一头扎到陷井里,是不是昙花一现?是不是冲动的产物?想创业看自己的裤腰带勒得足够紧,是不是吃饱了。我讲得东西以后不会再讲了,大家以后不会再听到,可能有一点另类,或者说得太直,没关系,别人怎么想不重要,我就是我,我就是想到这些东西,真实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7
既然跨媒体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已经实现,那么,新闻人才的融合要如何实现?正如现在各大媒体都存在的一个问题:要成立新媒体中心,传统媒体部门在一处工作,新媒体中心却在另一处工作,还需要专门培养一批新媒体工作人员。1事实上,新媒体中心虽然在形式上是存在的,但在理念与机制上仍旧没有与传统媒体部门割裂开来。
对此,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做法值得称道。在其新闻中心没有新旧媒体的分别,只有“全媒体从业人员”的概念,也就是说,BBC所有的记者都既可以做广播,又可以做电视,还可以做新媒体。与此同时,其新闻中心也将各媒体平台打通,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下辖六个部门:News Gathering Room(总编室)、UGC HUB(用户生成内容部)、SUB HUB(素材加工部)、Global Video Unit(全球视频资源部)、Visual Journalism(视觉工作室)和Future Media(未来媒体中心)。
通过Media General和BBC的案例可以看出,新闻人才的融合是媒体进入融合时代的必然需求。随着新闻机构和媒体集团逐步建立融合关系,各所大学的传播学科和新闻学院也都增设了相关课程,为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合时代的需求做出了必要的转变。本文以新闻人才的融合为例,探究媒体融合对新闻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为此,笔者对22位2广电、报刊和网络记者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考察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记者、编辑是如何定义媒体融合的,他们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第二,媒体融合会对从业者的媒体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第三,如今的记者、编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更好地工作?
1从业者对于媒体融合的态度
对于媒体融合的定义,受访者的观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从多媒体和全媒体的角度关照媒体融合,这类定义大多将关注点置于不同形态的媒体各取优势的合作上,目的是资源共享、优化传播效果。一方面,媒体融合能够实现多种媒体方式的自由切换,在内容上各取所需。有受访者认为,媒体融合打造了一种全方位的媒体氛围,即“无时无处不媒体”。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不同媒体打破了彼此之间的传统界限,形成了集多种媒介特质于一身的新型媒体。另一方面,在界定媒体融合时,受访者们还考虑到了资源共享这一点。媒体融合就是把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传播通道结合起来,资源共享、有效传播。
第二类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界定媒体融合。这类定义更为关注受众的需求和使用体验,认为受众需求的变化是融合发生的充要条件。媒体融合可以看作是整合内容再生产的过程,即媒体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将内容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体介质再次分配给观众。与此同时,媒体融合也使用户的体验更加便捷和畅通,花费时间更短,接收的信息更丰富,尤其是视网融合,能让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且,还可以与媒体进行交流互动。
第三类是从媒体融合产生新形态和新变化的角度来作出界定,这类定义将关注点置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嫁接和转换上。受访者普遍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除了双方内容上互相输出之外,还能产生出新的介质,如电子杂志、网络自制剧、微电影等,但两者在功能属性、传播途径、受众群上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别。此外,媒体融合一方面能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嫁接,突破传统的采编播(写)模式,另一方面也使媒体运作的模式呈现高度同质化竞争的特点,传播信息高度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这种信息密集势必会加剧大媒体之间的竞争。
2媒体融合对从业者新闻实践的影响
大多数媒体机构都将融合人才看作是未来选拔从业者的重要标准,而参与调研的绝大多数媒体也都开始在其他平台寻求相互合作和融合。那么,媒体融合到底会使从业者的媒体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受访者普遍认为,媒体融合扩宽了媒体从业者的业务范围,并提升了他们的业务层次,使得记者、编辑(编导)需要广泛接触各种媒介,学习不同类别媒体的传播规律,不断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随着媒体融合的逐步发展,从业者的工作环境由单一的媒体形式转变为全媒体和多媒体,因此,要掌握适应多媒体的采编技能,针对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对素材进行不同方式的提炼加工与整合。在统筹素材、报道时效以及深度与广度上,媒体融合也对如今的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媒体融合还对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媒体管理者,要尽可能考虑不同介质的需要,统筹各种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媒体管理者要有全媒体意识,打破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观念。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正确理解受众使用习惯的变化,对于更好地实践媒体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媒体要适应思维上的变化,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其次,要对受众真正关心和需要的内容有所侧重,同时,也要对融合内容的把关机制及呈现形式有所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受访者认为,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取决于媒体从业人员的呈现手段,因此,并不是受众在引领媒介,而是技术进步以及媒介发展的需求使媒体融合更加紧密。还有受访者认为,不论媒体融合到什么程度,受众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方便的方式接触媒介,“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是时下年轻人最热衷、最快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媒体融合之后,受众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各种媒体平台之间自由转换。
3从业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在受访者眼中,媒体采编的基本素质是最重要的;其次,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利用新媒体特性挖掘素材、传播内容;再次,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新事物总会遇到,总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拥有良好的学习精神和习惯,就会从容面对各种新事物,并在短时间内攻克它;第四,语言技能,不仅是指外语技能,更要掌握网络语言和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同时,根据网络媒体环境调整自己的新闻语言。
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融合大潮的迅速涌现,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认为,除了要具备自身的媒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外,还应当了解网络媒体的采编技能。从业者要将传统的新闻技能(采写编/采编播)与新兴的传播媒介进行嫁接,并熟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扬长避短。比如,现在很多刊发在报纸上的新闻,经过微博的二次传播,原有新闻的影响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放大,而微博的写作方式则与传统新闻大不相同。如果能熟悉掌握并利用新媒体传播原创的新闻内容,可以使新闻作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同时,网络也是许多新闻线索的第一发布现场,无论对于记者还是编辑,都需要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搜集和监控,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好新闻。
全媒体意识是每一位记者、编辑都应当具备的。作为纸媒记者,采写新闻不仅是一支笔加一个本子,还要会摄影,会拍视频,能够为网络媒体供稿,然后根据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决定要不要深度采访。总之,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要配置全面的装备,具备文字撰写、图片及视频拍摄等多项职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几位参与访谈的编辑记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媒体融合并没有给媒体从业者带来什么实质变化。如受访者说:“我认为和过去没有不同,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即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记者编辑都需要这样做。媒体融合只是传播方式的整合,根基还是内容。”“我为电视媒体服务,但同时我的节目也在网络平台上有很大的收视需求。仅仅从媒体从业者的技能方面看,我真的没觉得需要做过多调整。因为媒体融合是现实,对于从业者来说,他总有一个最终为之服务的媒体,所以他的工作会紧紧贴近自己第一负责的媒体。”
即便有不同的声音,纵观整个媒体行业,对于融合人才的呼声依旧很高。在美国,新闻教育者往往比电视台新闻总监和报社主编更加重视媒体融合的影响力。在这些任教于各大新闻学院和传媒学院的学者看来,如何培养新闻融合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新闻毕业生最初的职业体验都是从小平台开始的。
4结语
尽管受访者的背景不同、所在媒体的类型不同、各类别媒体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也不相同,但他们达成了以下一致的几个观点。
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从业者使用媒介的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第二,在表述“媒体融合”的定义以及态度时,22人全都表示赞同,认为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机遇更是挑战,介质的融合能够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用群体对不同内容和平台的需求,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与合作。
第三,媒体融合会对当今的媒体实践带来很大改变,一方面扩宽了媒体从业者的业务范围,并提升了他们的业务层次,另一方面对媒体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统筹各种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
第四,在媒体融合环境中,融合记者应当具备多种能力:能够写作适合跨媒体平台使用的各种题材;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新闻稿件的写作要求;能够借助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寻找信息源和新闻线索;熟知与行业和新闻领域有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掌握摄影、摄像技术并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能够在现场直播中出境并独立完成报道;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注释
11李岚:《广电转型全媒体的生态式改革》,载《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第8期。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8
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 继承并发展了波兰尼 (Polanyi) 的“嵌入性” (Embeddedness) 概念, 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 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研究经济现象, 都必须考察经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网络, 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具体互动, 这种关系结构制约着经济行动[1]。科技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网络行为, 即是一种如何利用科技创业家自身积累的或者是可以借以利用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信任网络等网络资源的网络行为。科技创业实践表明,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家借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的重要资源, 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家获取创业资本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的拥有状况及其联系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对科技创业初期的决策及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客观地讲, 无论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对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中的社会网络与创业资本获取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少见, 有必要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资本获取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2 从社会网络视角审视科技创业家的创业行为
当今科技创业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优势模仿、市场需求多元化等增加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决策风险, 但也给科技创业者带来了新的机会。识别把握机会、理性的冒险、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是科技创业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侧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entrepreneurial、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等作为关键词也随之流行。一些学者将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创业活动的研究[2], 正如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 [3]这反映了理论界与实践界顺应时代的范式转变。
科技创业家植根于社会网络之中, 因此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和资源积累, 即集中考察科技创业家网络及其在资源积累和整合中的作用, 运用新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科技创业家网络的本质、网络在传递知识和资源方面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网络如何互补, 以及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决定创业活动成败方面的重要性, 及信任和关系资本, 即考察信任的本质及其对社会资本创造的影响;集中关注网络和关系资本, 分析企业如何捕捉和利用网络的知识创造价值等问题已经成为创业研究关注的主题。[4]一般说来,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具有三种构成要素:成员之间交换内容信息;网络治理机制;由成员之间的交叉关系所创造的网络结构。从网络内容来看, 有些研究关注科技创业家获得无形资源的渠道。例如, 网络关系为科技创业家承担风险提供感情支持, 社会网络为科技创业过程带来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获得信息和建议的通道;而与风险投资家和专业服务组织的联系是接触关键人物和市场信息的重要方式。从网络治理机制来看, 信任、权利和影响在网络交换中是关键因素。与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相比, 网络治理具有独特的成本优势。网络结构是各参与方之间直接和间接联系的模式。格兰诺维特引入关系强度的概念描述了个体成员组成的关系网络的紧密和疏远程度, 他以互动频率、感情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将关系分为强联系 (strong ties) 和弱联系 (weak ties) , 并提出了弱关系优势的假设。例如, 弱联系网络是通往强联系网络不一定包含的信息来源的“桥梁”, 有时弱联系在获取某种信息时却更重要[5]。因此, 科技创业家网络覆盖面越广, 可能发现的机会也就越多。对此可以作出的进一步的诠释在于:科技创业家通过与广泛的社会网络的积极互动以及由此收集信息、由交谈而思考和评估资源这三种认知活动来发现机会。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有两个基本要素, 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 另一方面其行为又不得不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社会网络结构及关系性资源能对创业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中所指出的[6],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对科技创业家成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科技创业家网络一般被分为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两种类型。个人网络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全面信任基础上的, 网络节点是由与科技创业家日常活动直接关系的人组成的, 包括家庭成员、同乡、同事、配偶、同学、老师、朋友等血缘、地缘、业缘、亲缘、学缘等关系者;而社会网络是在某一市场或产业中, 为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关系同盟, 包括代理商、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中介、政府等构建起的社会性网络。由于网络节点之间交流接触的强度是有区别的, 据此网络联系可以划分为强联系与弱联系。弱联系的主体间存在较高的异质性, 可以提供不同的资源, 因而对企业的经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个人网络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联系属于强联系, 而社会网络中各主体间的联系则属于弱联系[5]。社会网络与科技创业资源获取及科技创业家成长紧密相关, 对大多数科技创业家来说, 他们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 但相对于个人网络而言, 社会网络对他们的创新行为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社会网络将为他们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社会网络视角的创业研究认为, 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科技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 科技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 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卡森 (Casson) 认为, 创业家专业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 他们的这种判断力高于其他人, 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8]。对于创业网络的重要性, 布朗 (Brown) 和罗斯 (Rose) 特别指出, 贯穿这些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影响和形成创业战略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与信任网络的作用, 通过这些网络, 财务与管理的外部化也使企业运作得同样有效[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有的学者认为, 创业是一种网络行为[10]。
3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与资源禀赋
科技创业是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驱动过程, 是蕴涵大量不确定因素的行为过程, 但科技创业家创业时并非一无所有, 科技创业家创业前资源禀赋构成其创业的资源基础。Patrick Firkin指出, 科技创业家创业的资源禀赋构成包括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和个人资本 (Personal capital) [11], 其中经济资本是科技创业家所有的可直接变现的各种财务资产的总和, 包括个人存款、持有的股票等。社会资本是嵌入科技创业家现有稳定社会关系网络和结构中的稳定资源潜力, 其价值取决于关系网络规模与关系成员所有的资本量, 分为基于家庭关系的 (Family orientated) 社会资本与基于社会网络的 (Network orientated) 社会资本两类, 另外, 还包括社会资本范畴的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科技创业家个人资本由个人资本范畴的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 人力资本又包括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及其他个人属性 (Personal Attributes) 所组成, 一般人力资本包括个体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 (Industry) 人力资本 (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与创业 (Entrepreneurial) 人力资本 (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 [12]。
科技创业家在创业初期往往并不具有充足的经济资本, 并且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缺乏历史业绩而难以通过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 其仅仅凭借某项好的思路或发明而去发现和捕捉机会, 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并创造出潜在价值, 亦即科技创业家并不具备创业所必需的足够经济资本。创业初期的创业资源极其有限, 其通常寻求控制资源而非拥有资源, 如建立在科技创业家创业精神、能力素质、人格魅力等禀赋基础之上的人脉关系、社会网络有助于科技创业家获取政策扶持的倾斜、风险资金的青睐甚至银行贷款的资助, 还可以适当地发掘律师、会计师、有关专家、技术顾问等“外脑”资源。人力资本同样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从资本担保性的角度来看, 科技创业家的担保能力严重不足。这是因为, 科技创业家虽然拥有人力资本, 但是其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易剥离, 且许多科技创业者因缺乏运营企业经验而声誉不足。在一般情况下, 人力资本的担保性弱于非人力资产, 非人力资产的投资专用性更高;而且,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很可能使非人力资产拥有者在投资后受到要挟, 因而, 科技创业家的人力资本担保性较差[13]。由于创业初期的艰苦环境和难以预测的市场前景, 科技创业企业并不足以吸引稀缺性人才加入, 甚至是不乏科技创业家的不少早期创业的合作伙伴在创业艰难时期伴背信弃义、中途退场, 但最终成为企业财富的人力资源正好是科技创业家最初的资源禀赋。通过社会网络方式积聚的创业资源既可以降低创业成本、推进创业进程, 同时又降低创业风险。如果将人力资本包括在广义的经济资本范围内, 科技创业家的资源禀赋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尽管独立的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均可以为科技企业家创业资本的积累创造条件, 但科技创业家的经济资本有助于其构建更为健全的社会网络, 而其社会资本亦为科技创业家获取经济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技创业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规模效应, 两种类型的资本自身在不断膨胀和扩大, 其表现形式亦在隐性和显性之间不断转变, 同时随着创业历程的不断演进, 科技创业家不断成长, 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科技创业家个人所拥有的金钱财富、品牌声誉以及在创业家市场中的价值得到提升, 其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将更为健全和丰富, 并且规模性和异质性都将得到提高。科技创业家的资源禀赋与其创业资本积累关系如图1所示[14]。
4 科技创业家社会网络与创业资本获取
就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来说, 两个方面的资本尤为重要, 一是创业所需资金, 二是社会网络 (包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因为资金主要完成现货交易, 而社会网络资本则经常是满足长期合约的要求, 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可替代。如何获取这些资本, 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以及交易成本结构,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创业家个人筹措资本的能力, 后者是区分创业家与非创业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创业家创业资金的来源结构有一些统计数据可供观察, 但缺乏制度的分析, 而创业家社会网络资本则大多被认为不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而让给社会学、人类学和研究创业的学者去研究。表1是有关研究者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整理的一个比较[15], 整理后的数据分为三类:一类是创业家创业资金中个人积累 (包括从家庭继承的财产) , 第二类是从亲戚、朋友、熟人等关系网络获取的资金, 第三类是从正式的组织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获取的资金。
从表1可看出, 美国、中国 (大陆) 和中国台湾三种不同的经济中创业家创业资金的来源有着高度的近似性。其中, 个人积累的资金 (包括家庭继承的财产) 约占创业资金的一半, 原始数据还显示出, 家庭财产继承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 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是靠自身劳动积累开始的, 而不是继承家产的结果。另外, 从关系网络获取的资金占创业资金的24%—30%, 而从正式的组织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获取的资金不足1/4。无论在金融市场很发达的美国还是在相对不发达的中国 (大陆) , 对创业企业的融资都只是创业资金来源中不大的一部分。从表1中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尽管各个国家 (地区) 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但创业家创业资金的获取结构并不存在很大差异。尤其与人们一般的想象有所不同的是, 注重关系网络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利用关系网络的融资比例上, 并不比更注重正式组织制度的美国来得高。这表示, 创业企业在资金获取上普遍利用了创业家社会网络的作用。但可能隐含的区别在于, 中国大陆和台湾在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获取资金以及个人积累资金上, 可能同样要依靠关系网络的支持, 这在中国 (大陆) 经济转型时期的市场状况下被很多个案所证实。不少科技创业企业通过与银行、政府的关系网络而获取贷款是常见的事实。
注释:1.美国数据来源:Inc.Magazine 500 (1992) , “Source of Seed Capital” (经归类整理) ;2.中国数据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年鉴》 (1994) (经归类整理) ;3.台湾数据根据Tyler Biggs (1988) 的估计 (见Hamilton, 1998:60-61) ;4.个人积累包括个人储蓄和家庭继承财产;5.包括亲戚、朋友、同志、乡邻的资金借贷和支持;6.包括银行、信用社借贷以及风险投资、按揭资产和政府担保贷款等。
不可否认, 经济资本是创业过程中稀缺的重要资源, 融资行为是科技创业家资源整合行为的核心。由于缺乏信用记录, 科技创业家通常无法赢得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的信任。即使在美国, 也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新创企业在创立期能够筹集到风险资本。大多数科技创业家在耗尽自身的经济资本以后, 转向求助于其家庭、朋友和熟人, 社会资本成为其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如表2 所示, 在全球创业观察 (GEM) 项目参加国或地区 (2002 年共计37 个) 中, 基于家庭关系的社会资本是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占51%;其次是基于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本, 占38%。[16]全球创业观察 (GEM) 2006的报告显示, [17]在2005年共计35个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 创业企业与受资方关系为:54.3%来自家庭成员和亲属, 32.8%来自同事、朋友或邻居, 12.9%来自具有商业创意的陌生人。可见, 社会网络对创业融资活动影响很大。
科技创业家利用其以社会关系网络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来获取创业资金, 一方面跨越了难以获得借贷资本与风险资本的障碍;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简化了融资手续, 缩短了融资时间, 降低了融资交易费用, 保证科技创业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必要的资源以迅速组建新企业。科技创业家将其社会资本转化为可控财务资源, 进而提升为科技创业企业启动资金, 保证了科技创业企业的迅速创建, 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创业机会。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 是一种蕴含于结构本身的个人资源。科技创业家利用社会网络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高度依赖于科技创业家先前拥有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利用社会关系网不仅能改善科技创业家的创业环境, 而且能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 当科技创业家进行资本融资时, 由于没有信用记录, 通常不会博得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的信任, 但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亲戚朋友会依据与其长期交往所形成的牢固关系而进行天使投资。有关调查表明, [18]科技创业家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其社会关系网络:北京、天津、南京、长沙等四个城市创业家的创业资金均主要来源于其社会关系网络 (亲戚、朋友、同事等) , 其比重分别为:77.8%、90.9%、87.2%、100%, 见表3。
此外, 科技创业家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外部资源, 使科技创业企业实现外部成长。所谓外部资源就是科技创业家可以支配但是并不拥有所有权的资源, 这可以降低科技创业失败的风险。
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 [19]当代中国企业融资可以通过三条渠道:内源型融资、亲情熟识网融资 (简称亲熟型融资) 和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资 (简称制度型融资) 。内源型融资主要是指科技创业家利用自身的工作积累或者原来创办企业经营所得来投资于新办的科技企业。这种融资方式简单明了, 对于科技创业家来说有很大的自由度, 但是不利于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对于科技企业创办来说。亲情熟识网融资主要是指科技创业家通过家族、同乡、朋友和技术伙伴的关系网络, 通过共同出资或者借贷的方式, 取得创办科技企业所需的资金。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比较充足的资金, 而且也有利于建立合作关系, 不足之处可能是创办企业先天就存在产权纠纷, 而且科技创业家的行动也容易受到制约。对于科技创业家创办科技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来说, 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资往往是最困难的, 除非科技创业家已经具有了一定名气。此外,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以及科技企业创办, 各级政府都提供了专门的资金来支持科技创业家创业, 但覆盖的范围有限, 不可能解决所有科技创业家的融资难题。
4 结论
金融支持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GEM参与国的情况来看, 新创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私人权益资本, 包括自有资金、亲戚朋友借贷和引入私人股权筹集资金;二是创业资本融资;三是二板上市融资。GEM项目中主要也是考察两种类型的新创企业融资途径, 一类是非正式投资 (informal investment) , 主要针对私人权益投资的情况, 另一类是创业资本投资 (venture capital) , 根据所在国家和地区所有创业投资前一年的数据和信息, 用于衡量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给新创企业创业投资的状况。
尽管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金融支持的情况来看, 在创业资本中, 非正式投资占新创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相当高, 但是创业资本投资对于推动新创企业发展的作用却非常大, 尤其是对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据统计, 2003年, 我国创业资本投资占全部国内资本投资的比例仅为0.8%, 列在GEM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最后一位, GEM的均值水平为8.O%, 说明我国全部国内投资基本上都来自非正式投资, 创业资本投资所占的比例极低。从创业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 我国为0.04%, 比2001年的0.01%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属于创业投资水平极低的国家之列[20]。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从事科技创业, 社会关系网络确实很重要, 甚至关系的强度将远胜于信任, 这在科技创业家与政府部门的网络构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 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运作方式尚不够规范、运作效率也不高, 网络各主体间的联系松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科技创业家在网络构建的过程中, 必将经历由“关系”网络逐步向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过渡, 这是我们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资本获取乃至科技创业家成长的创业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9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为二板市场、风险交易板、第二交易系统和自动报价系统等。它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除主板市场以外,主要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和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而设立的证券市场,以帮助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的新兴公司发展和扩展业务。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在上市标准、上市资源、交易方式和服务对象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国的创业板市场相对最为成熟。
一、创业板的模式
第一种是附属市场模式。创业板附属于主板市场,旨在为主板培养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发展成熟后可升级到主板市场。换言之,就是充当主板市场的“第二梯队”。创业板和主板市场拥有相同的交易系统,有的和主板市场有相同的监管标准和监察队伍。所不同的只是上市标准的差别,如马来西亚的二板等;
第二种是独立运作模式。和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有独立的交易管理系统和上市标准,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等;
第三种是新市场模式。在现有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的一个独立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交易市场,上市标准低。上市公司除须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法律、券商顾问和经纪人保荐外,并无其他限制性标准,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高增长市场(AIM)。
二、创业板的推出有着其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板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
提供了新渠道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0多年,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传统的间接融资途径难以得到满足,而创业板的推出正好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摆脱了依靠银行贷款这唯一途径。可以说,中小企业中已经积累了大批具有上市资格的优秀中小企业,它们也为创业板块的推出提供了强大支撑与肥沃土壤。目前,证券公司累计的拟上市公司就达到300家左右。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达到这个标准的中小企业应该有3000—4000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估计,达标的中小企业已经达到1万家以上,因为据较早以前的相关部门统计,2006年利税在1000万元的企业有1.6万家,扣除大型企业以及央企,经过3年的发展,能达到上市公司门槛盈利500万元这个指标的中小企业应该有1万多家了。如果说主板市场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途径,那么创业板即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二)创业板可推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企业发展
创业板为VC、PE提供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市场出口,使得风投的退出机制得以完善,VC、PE们不光能够走得了,还能够走得好。以往VC、PE的退出机制不是通过上市(境内或境外)就是通过再转售,主板上市的要求严格,且名额有限,再转售的交易成本又较高。所以说,如果能有另外一种较方便的退出机制,将是VC、PE一直所梦寐以求的。创业板的推出,正好实现了他们的愿望,VC、PE的退出方式多了一种更好选择,交易成本较低且上市要求降低了,资金能更快的回收,再投入到其他企业,加快了资金的流转,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这样,VC、PE投资于企业的意愿增强了,利用他们的资金和管理经验,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对于构建完整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着其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资本市场一方面要能满足不同类型的企业,另一方面要能为企业每个成长阶段提供融资渠道。目前我国的主板市场主要针对的企业是一些成熟的大型企业,只能满足资质良好且经营了相对长时间的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资质相对不高的成长性企业和处于创业发展时期的新兴企业的融资需求,而创业板的推出正好弥补了这两点不足。可以说,创业板是一个完整资本市场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创业板推出对主板市场的影响
(一)是否会分流主板存量资金
有些人认为在创业板市场推出后,在新的投资环境、投资理念、投资题材驱动下,必然会吸引原先在主板市场投资的目光,加上A股市场本身就存在着较多投机者,面对创业板上市企业较高科技含量、较好发展前景与较大市场潜力,势必会分流主板市场的资金,使主板市场的融资功能下降。不过笔者认为,创业板不但不会分流主板市场的资金,反正通过与主板市场的良性互动,可促进主板和创业板的共同发展。根据《创业板市场对主板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的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香港创业板也未出现显著分流主板市场的资金的效果。
(二)争夺优质上市资源,促进市场完善
上市成本低、门槛低、程序简便、更符合发行人利益,这都给创业板市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更能吸引那些同时符合两个市场上市条件的公司。然而为了争夺这些具有较大的成长性与潜力、业绩良好、经营稳健的企业,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之间必然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机制能促使市场提高融资效率、监管力度、信息披露等,从而促进了各个市场的完善。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是一个全新的、相对独立的市场,在发行、上市、交易、监管、股权结构设置、投资机构化等方面不存在任何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因此创业板市场在方案设计上一开始就会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高起点、高标准来运作和发展。创业板市场上市标准的降低,对于中介机构评估、审计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会更高。这也为主板市场的进步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三)转变投资理念,维护主板市场稳定
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稳定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由于散户过多,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比,易造成市场波动,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创业板块的推出,为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平台。如果创业板市场运行稳定,有更多的资金愿意加入机构投资者队伍,将会推动整个主板市场结构更合理,投资行为更理性,有效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几点建议
从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必须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但是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适宜的上市标准
在创业板市场成立初期时,首先应该严格上市条件,对经营风险大,持续经营能力较弱的初创期的公司要严格限制,防止那些风险巨大而又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公司充斥创业板市场。不过,笔者认为,随着创业板市场的成熟,上市的门槛标准应逐渐降低,拓展可上市的企业,提高覆盖面,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创业板市场的功能,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方便。但在门槛降低的同时,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这是上市门槛的最后底线,也是保证上市企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创业板市场,应以增长潜力为定位主题,为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以协助他们发展。
(二)加强对保荐人监管
与主板等对于保荐人的要求相比,创业板对保荐人的要求更为严格。与主板相比,创业板需要保荐人强化保荐人的尽职调查和审慎推荐的作用,企业的成长性自主创新方面要求保荐人提出专项意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若随着创业板的成熟,上市门槛不断下降,保荐人对于拟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和审慎推荐就会显得格外重要。这有助于上市公司质量的保证,从而从源头化解投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于保荐人的监管,使之产生实际效果。
(三)严格的退市机制
创业板市场由于其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出现不可预料的风险是难免的。为了净化创业板市场的投资环境,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针对亏损倒闭企业的退市标准及有效的兼并收购管理机制,以此来减少市场中投资者的损失,控制整体风险,保持总量的平衡,使创业板市场安全、平稳地运行。
(四)完善交易制度,引入做市商制度
针对中小企业股市存在的流动性、稳定性差这一特点,引入做市商制度,完善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做市商,不断地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制度可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股价操纵,维护市场秩序和公正。为了避免做市商滥用职权,可以借鉴美国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的多元做市商制度,即每只股票分别由多个做市商报价,相互竞争后从而形成最终价格的交易形式。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引入竞争性的多元做市商制度,必将有利于增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的透明度。
创业板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之重大不容置疑,祝愿创业板能走得好走得稳!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创业板的推出及其政策趋势资本与金融2009 (7)
[2]杨朝军廖士光创业板市场对主板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财经研究2009 (5)
[3]吴明创业板中国实践VS海外经验未来世界2009 (50)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10
上海乐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规范诚信, 铸就发展之路
上海乐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ww.happycz..com) 是目前驻扎在上海虹口网上创业园区中的一家初具规模的企业。2 0 0 7年初, 乐宠刚刚入驻园区时仅有它的两位创始人驻扎在园区5楼的一间不大的办公室。2007年4月18日“乐宠网”正式上线, 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 网站业务从一开始的在线充值、购物频道, 发展到潮流时尚、夸克影视、互动体育、竞猜游戏、社区论坛等多个频道;网站用户从初建时的零开始, 到现在拥有1万多名会员、3000多名活跃会员;网站流量从没有排名到Alexa网站排名达到8万名以上;08年8月企业注册资金由于业务规模的拓展由一开始的200万增加到500万。
关于进一步的发展, 乐宠表示首先是要把网站做规范、做诚信。乐宠在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一直坚持寻找有品牌的合作伙伴, 目前已经与招商银行、chinapay等进行合作。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规范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乐宠的诚信度。乐宠网也表示感谢招商和chinapay能与乐宠这样一个新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 将来也还会继续寻找其他合作单位, 提高自身的方方面面。乐宠网创建以来能得到这些发展成果, 得益于对行业机遇的把握, 自身的刻苦努力, 以及园区政府的多方协助。
二、网上创业机遇
1. 政府支持
对于驻扎的虹口创业园区内的典型企业“乐宠网”来说, 政府和虹口园区对其在发展道路上的帮助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虹口创业园区不仅有市级的优惠政策, 还得到了虹口区就业促进专项资金的辅助, 所以在政策扶持方面园区能给予创业者极大的支持。
2 0 0 7年初, “乐宠网”刚入驻园区就获得了免费配置的全套办公家具和租凭费用极为便宜的电脑设备, 用园区负责人的话说, “他们提个包就可以来创业了”。园区配有100M宽带端口, 并对上网费用给予补贴。对于“乐宠网”这样新入驻的企业还能享受房租补贴以及其他专项税收和开业贷款等资助。因此“乐宠网”在企业创建起步阶段的费用省下了一大笔, 政府如此实质性的扶持不仅减小了网上创业者的压力, 更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提高了他们创业的成功率。在园区“乐宠网”所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随着入驻时间的延续逐步递减, 当然到后来企业也慢慢走上经营的正轨, 可以有正常的资金流来给企业运作了。
在具体运作方面, 园区招募了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负责运作。为了适应网上创业的特点, 咨询服务公司专门开发了网上管理平台软件, 此外还经常联合政府主管部门、物业公司等与“乐宠网”等的创业者一起交流沟通, 不断完善服务保障工作。在这么人性化的创业环境中, 创业者不会由于刚开始起步不懂各种规章制度而迷茫走弯路。
除此之外园区还与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合作, 努力在政策和专业管理基础上提升“软”价值。如“乐宠网”就可以通过协会进行诚信承诺登记, 提高社会信誉度;通过协会的牵线搭桥与一些知名企业 (如eBay) 、高校学者等进行研讨交流, 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于虹口创业园区对网上创业带来的机遇, 做了相关调查, 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此看出在“政府搭台扶持, 公司市场化运作, 行业协会自律监管, 个人诚信经营”这四个方面, “乐宠网”以及其它企业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各方面都更益于发展了。
2. 市场巨大
网络市场是个全球性的大市场。不同于任何区域性的技术, Internet是全球一体的, 它消除了距离的障碍, 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连成一体。在这个市场内, 不需要任何中介, 就能将产品和服务信息传送至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顾客。其次, 网络市场具有成长性。这个规模巨大的市场, 还在快速增长着。仅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每年的增长率都在20%左右。
在市场方面, “乐宠网”和其他网上创业企业一样, 极大的进行推广, 通过报纸广告、论坛推广、友情链接等各种网络营销手段让尽量多的网民来知晓它, 并使用它。当然光凭宣传是不够的, 网站真正的使用价值才是吸引更多网民来登录的重点。因此“乐宠网”从一开始就很注重网站业务的拓展, 从一开始只有网上话费充值、游戏币充值到目前拥有潮流时尚、夸克影视、互动体育、竞猜游戏、社区论坛等多个频道。网站的粘稠度在不断增强, 于是“乐宠网”被网民慢慢认可。从建站初期的零访问量, 到现在拥有5 0 0 0多名会员、1 0 0 0多名活跃会员, 网站流量从没有排名到Alexa网站排名达到8万名以上。这些数据目前也天天都在增长过程中, 说明了网络潜在市场的巨大。
3. 成本低廉
网上创业生产成本、开办费用和营销成本等的低廉是吸引更多创业者选择Internet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产成本低廉。网上创业经营的产品大致有两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乐宠网”既有形的家用电器、小饰品、化妆品等商品, 又有无形的手机、游戏等的充值业务。在降低成本上“乐宠网”通过Internet将市场需求信息迅速传递给企业以决策采购量, 从而实现“零库存”管理, 相应地节省了大量材料采购费用和库存带来的资金积压。
同时, “乐宠网”利用网络空间代替了“门面”这个物理空间。相对于门面少由几千、多由几万元的租金费用来说, 网络空间的租金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 “乐宠网”通过网络收集市场信息、发布商品信息、开展售后服务、发布广告, 成本比传统的营销方式要低得多。据“乐宠网”统计, 通过网络营销可提高销售数量10倍, 然而它的成本只是传统广告的1/10。营销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电子商务可以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 极大减少人力、物力, 降低了成本。同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 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网上创业也将是帮助大家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可靠手段之一。
4. 营销方便
企业市场营销的大量工作是在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 如消费者需求变化、对未来产品的欲望、现行营销策略的反应等, 同时将企业的产品信息、生产信息和企业的营销策略等, 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出去, 并力争更多的人能接收到且受到影响。Internet在信息传输处理上有巨大优势。在这方面, “乐宠网”充分利用Internet上提供的各种工具开展网络营销, 如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网络广告等。Internet为企业的网上创业者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舞台, 为创业者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网上创业风险
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网上创业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这些风险虽然不会给创业者带来损失, 但增加了成功的难度。
1. 资金风险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 “乐宠网”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用户从初建时的零, 到现在拥有1万多名会员、3000多名活跃会员;网站流量从没有排名到Alexa网站排名达到8万名以上。在现阶段“乐宠网”正处于扩张期, 但支出仍大于收入。它的负责人称“乐宠”已具备了取得更大成功的把握, 但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投资以提高技术、销售能力, 进一步开拓市场和服务能力。因此, 2008年8月“乐宠”花大手笔把最初的200万注册资金增加到500万。
对于“乐宠网”来说, 它目前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广告、产品销售利润、手机冲值服务的利润等, 但是这些收益远小于它目前的支出。这些资金方面的风险要如何来面对呢?首先, 要尽快开拓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让更多的网民成为“乐宠网”的活跃会员或者消费者。因为对于此类电子商务网站来说其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 入网人数越多,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就会呈下降趋势, 但网络的收益却随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企业网络规模越大, 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其次, 要在各方面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支出, 做到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
2. 市场风险
乐宠网”是一个以销售商品和提供手机冲值服务等于一体的网站, 如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市场不匹配,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具体表现在: (1) 市场的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由于实际的市场需求难以确定。 (2) 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产品和服务推出后, 顾客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 对新产品和服务持观望、怀疑态度, 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 从产品和服务推出到顾客完全接受之间有一个时滞, 如果这一时滞过长将导致企业的开发资金难以收回。 (3) 竞争能力难以确定。网站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常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竞争不仅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同时还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要规避这样的市场风险, 企业必须提前做充分的市场调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周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既要有避开风险的机智, 又要有面对风险的勇气。
3. 法律与信用环境不健全
现阶段, 我国网上经营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传统的法律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应用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电子合同、在线支付、产品交付等问题虽有了初步的法律规范, 但还没有做到全面的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保护、欺诈等问题困绕着消费者, 使之不敢大胆地在网上购物。而且很多网站没有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网上信用评价与监控体系, 致使“收货不付钱”、“收钱不发货”等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此类情况的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也会影响网上企业的信誉。
在这方面“乐宠网”也只能以自身的自觉来保持自己的良好信誉, 但由于法律和信用环境的不健全, 其利益随时又可能受到损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上海乐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乐宠网 (www.happycz.com) ”的实例分析来阐述网上创业的机遇与风险。阐述了网上创业者应如何抓住机遇, 规避风险, 来成就一个成功的事业。要成为一个创业者不仅要有一个沉着冷静的头脑, 还必须有诚信、有激情、有智慧、有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惠良:网络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振中:威客李晶的网猎生活[J].大众理财顾问, 2006 (11)
[3]刘春颖: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新思路——创建网上商店[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4]刘健张永世:2007年上海市电子商务报告[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5]张铭洪:网络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9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11
但是这挡不住那些影视老板们的冲动。很多一年拍一两百集电视剧的公司纷纷开始拍电影,以为一年再拍俩仨电影就是华谊了。其实,真华谊与伪华谊的最大区别不是码出来的业务结构,而是真华谊一年七八千万利润基本能看清楚,伪华谊只能靠乐观预测和命好。
最近我接连听到几家试图登陆创业板的国内影视公司到处求人帮忙、试图通过不具有实际商业意义的合同“创造”收入和利润的故事,其大胆和荒诞程度令人发指。他们是这么做的,去跟一些大牌艺人谈,假如艺人的合约原来在别的地方,现在就把它带过来,艺人在原来公司的钱该怎么拿怎么拿,这些公司一分钱不挣,就是要一个名义上的收入。通过艺人合约,做一个虚假的账上收入。不知道这些馊主意是创业者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券商出的,但这些“创意”大行其道,我觉得创业板上挂着的不是企业是炸弹。
不仅在影视圈,这种现象在那些打算上创业板的企业中都很普遍,这类企业,看它的收入结构就能看出一二,如果不是一笔一笔累加出来的,而是仅仅靠一两个大合同做出来的,收入过分集中,来源又是那些大家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往往都有问题。
前段时间,听说某家公司为了上市,竟然把好几吨产品拉到公海倒掉,就为了获得支持假出口销售合同的海关记录。有时候我会琢磨,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让那么多平时人模狗样的大老爷们活得如此不堪和没有底线?
人民币基金的PE圈子也很疯狂。现在,全中国90%的人民币PE都只有一个投资策略:找到2000万~3000万元利润的企业,然后磕发审委,赌创业板。
都是一帮有钱人,每个人拿出几千万,随便就做个基金。通过人脉关系,先从证监会那边想办法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容易过会,然后利用各种渠道找到那些每年有两三千万利润、行业对口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些是地方政府介绍的,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有些是他们自己挖掘出来的,他们还雇了一些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些人有同学去了别的PE或者VC,私下里一聊就知道那些有名—点的基金公司都在看什么项目。
接下来就好办了,直接把企业的老板约出来吃顿饭——因为他们能约到这些老板最想见的、能直接影响他们能否顺利上市的人。几顿饭吃完,将来上市前景如何他们也就都心里有数了。
他们也不做尽职调查,通过关系到税务局查企业的税,就大概了解一家企业的情况了。如果投进去之后发现不好,还可以通过低价入股,贿赂劵商、会计师做假账,目的只有—个:上市。
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不重要,市场地位不重要,甚至连企业是做什么的也不那么重要。如果在一个市场中用这么简单的“策略”就能成功,这个市场长得了吗?
再说创业板这一年的表现。如果整体回顾一下,创业板这个开场应该是很糟糕的,打分的话,我觉得几乎在及格线以下。
评价一个市场本身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大致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个是它本身的美誉度、公众形象,比如纽交所、香港,这些市场非常国际化,拥有大量领军企业。第二个要看企业的数量以及流动性。第三个方面就是看这个市场是否真的孕育出、或者存在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纳斯达克之所以成为纳斯达克,是因为它有大量在科技界、新兴产业尽人皆知的品牌企业。
除了第二个维度因为时间太短,无法考量,从其他两个维度来讲,创业板都是失败的。创业板几乎没有美誉度,大家都觉得它是一个垃圾板。虽然里头也存在一些表现还不错的优秀公司,但总体来讲,鱼龙混杂的程度非常严重。而且创业板里各个行业里的领袖非常少,可以说凤毛麟角,反而积聚了一些在行业里面前三十名都难排到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依靠不实收入混进来的。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很多正经想做点事情的企业对创业板唯恐避之不及,但凡有机会上主板、中小板的企业,现在都远离创业板,虽然创业板有很高的市盈率。
我们最近做的几个案子,都是做了海外架构的中国公司想往回翻,只要条件满足了,他们一定是上主板或中小板,而不是创业板。很多企业主不愿意与那些在这个行业里根本提不上名的企业为伍。他们会选择中小板或主板,成为在那个板里第一家行业内上市的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创业板目前这种状态很难长久下去,不确定性会很大。一是有可能会大幅回落,或者爆发出一些大丑闻,导致大家对创业板整个失去信心。而且,假如管理层意识到这个问题,踩刹车来调整,有可能造成一管就死的局面。因为这脚刹车你不知道他多用力、踩多长时间,一旦他需要作调整,很可能创业板会成为最慢的市场,虽然现在看着排队好像快一点。
这也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在创业板开板之前,管理部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是规则的制定,另外一个方面是企业储备。中国风险投资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小20年了,海外的风险投资基金起步早,特别是最近十年,大量的优秀企业都已经做了海外的架构,准备去海外上市,他们是瞄准纳斯达克去的。这些企业如果适合上纳斯达克,按说应该也适合上创业板的。创业板开设之前,如果你不在机制上,不在这个法律框架上,能彻底把境外境内打通,让原来准备去境外上市的公司可以很方便地退回来上境内的话,其实等于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减少了大量优秀企业的供给。
如果他们在创业板开板之前能让这些做了海外架构的中国的企业很方便地转身,回到境内的创业板,我相信创业板不会是今天的情形。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 篇12
一、大学生创业中创业政策对动力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注册登记。
一方面, 申办私营企业或者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生只需带上登记申请书和验资报告等主要材料便可到各级工商部门大厅进行登记注册, 获得相应的营业执照, 申请过程快速方便;另一方面, 获得营业执照后自经营日起一年内不需缴纳个体工商户登记费、证书费和登记费等, 针对资金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申办还采取了分期到位的政策, 并且从事社区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无需缴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2. 资本贷款。
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贷款的优先支持和信用贷款的适当发放, 在资金不足时可申请5万元以下的担保贷款, 从事当地政府微利项目的大学生享有相应的贴息扶持;贷款时可由高校毕业生的家庭、直系亲属成员的有效资产、稳定收入为联合担保, 贷款的手续有所简化;此外大学生还享有利率的优惠, 在遵循法定贷款利率的前提下可视贷款风险合理地上浮、下浮。
3. 政府服务。
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培训中享有相应的培训补贴, 接受政策咨询、小额贷款、创业孵化和开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聘请及培训员工的费用、人事档案的管理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 同时其社会保险参保享有单独的渠道。
(二) 存在的不足
首先, 银行、投资和税务等系统方面创业政策的不配套使得大学生进入市场后面临的创业环境不佳, 受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公平、创业成果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等因素影响, 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挫伤。其次, 创业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很多创业政策仅仅对明确了方向及原则, 不够细化和具体化, 可操作性不强, 同时各级政府、高校的贯彻积极性、力度也存在不足。再次, 政策的导向层次低, 当下的创业政策大多将重点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而对大学生自身价值、价值取向等欠考虑, 实效性受到削弱。最后, 政策的含金量小, 创业政策中所减免的费用相比较大学生创业费用微乎其微, 且许多优惠政策、贷款等的限制性条件十分多, 对刚起步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作用很小。
二、完善创业政策以激发大学生创业动力的有效措施
(一) 健全创业教育体系
自2002年起, 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促使了我国创业教育的不断进步, 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 创业教育政策的完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于全国范围内做好创业教育的普及,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中, 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因此需打破区域不平衡发展并让创业教育贯彻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通过举办教育研讨会、创业活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等方式来建立起科学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借助大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的完善、创业咨询指导机构的成立等来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体系。
(二) 完善创业服务政策
创业服务政策的完善能够给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咨询等服务, 有利于大学生创业风险的规避和创业成功率的提升。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 借助与社会组织的密切联系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准确的创业评估、模拟等, 并在和政府、社会团体及行业组织的多方合作下打造专门的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确保创业政策和信息的及时发布。此外, 还可通过创业基地和平台的建立来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场所。例如, 广东东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成立, 给大学生提供了免费的经营场地、办公设备、各类证照办理等, 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动力, 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 加强配套政策建设
创业政策的执行部门需强化政策的执行意识, 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通过监督部门的实时监督来确保各项政策的认真落实;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并适当地减少行政、行业及法律等方面的管制方案, 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由于大学生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 对于一些技术创新的保护意识较低, 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创办企业权益的保护力度。据调查显示, 经孵化器孵化后的企业成活率远远超过新创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 高达80%, 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结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2015届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上升到了6.3%, 相比较2014年的2.9%翻了一番, 由此可见创业政策在激发大学生创业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创业政策中所存在的不足, 政府和高校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通过健全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创业服务政策、加强创业配套政策建设等措施对创业政策做出不断的完善, 从而确保创业政策作用的真正发挥。
摘要: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创业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创业, 以期借助创业来带动大学生的就业。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操作难度大、政策配套不到位等情况, 急需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将对大学生创业中创业政策对动力的影响作出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创业政策、激发大学生创业动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政策,创业动力,影响
参考文献
[1]许蓉艳.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夏人青, 罗志敏, 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1999-2011年) [J].高教探索, 2012, 01:123-127.
【创业者眼中的创业板】推荐阅读:
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08-15
创业计划是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的08-21
创业者的素质09-04
经典有创意的创业口号 创业宣传口号09-25
让创业者脱颖而出的四个诀窍_创业05-18
创业者的战略逻辑08-29
创业者的选修课08-20
创业者的使命感08-28
成功的创业者案例马云06-27
创业者要具备的思维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