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思考

2024-10-16

引发思考(精选12篇)

引发思考 篇1

新学期开始了, 我和孩子们都对新学期的第一课充满了期待, 我精心进行了教学设计, 孩子们则坐得端端正正等着我的出现。在一阵“老师好”的问候声中, 我开始了这学期的第一节课, 正当我激情洋溢地讲到商店里商品的标价是2.50元时, 一句没头没脑的声音传了出来:“老师, 后面的0可以去掉吗?”循声而去, 原来是班里一个一向学习不太好的女学生问的, 在肯定了她敢于质疑问难后,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 孩子们有的说可以, 有的说不可以, 但似乎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最后还是由我一锤定乾坤了, 我告诉她0是不可以去掉的, 因为它们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 可是她还是“不依不饶”:“老师, 我在外面学习时老师说可以呀?”“这个问题等课下再解决吧”, 我草草地结束了这个问题, 见到她似懂非懂的神情, 我的心被触动了一下, 感觉问题没有完, 后面的课也上得没有了味道。

下课后, 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孩子能提出问题, 说明她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思考, 而作为她的老师, 我却并没有让孩子感到满足, 我没有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将扼杀孩子进行深度思考的热情啊。的确在生活中, 2元5角的商品用2.5元来表示不可以吗?为什么通常都用2.50元来表示呢?我又重拾教材仔细研究起来, 我发现书上凡是表示商品单价的标签上写的都是两位小数, 这正好与人民币的单位对应上啊, 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而服务的, 我又在教师群中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我想这次我可以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了。

一个“0”让我感觉到,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预设, 可是这是基于学生没有任何知识经验的预设, 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已经提前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 我们的预设还是不足以应付课堂中的生成, 这说明我们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透彻, 对学生的分析还是不到位, 那么学生获得的发展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 老师想给孩子一碗水, 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才行啊。

课后, 我又调查了学生在假期里的预习情况, 站在孩子们的角度, 我又对自己即将上的其他课预设了许多问题, 并且进行了深入研究。我想, 在今后的课堂中, 我可以信心满满地给学生上课了。

引发思考 篇2

每当雨过天晴,小区的林间小道上、大树下和花台的石壁上都能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蜗牛。它们背着自己的房子,慢悠悠地闲逛。我发现,蜗牛头上长着两对细细的须。这须叫什么?对它有什么用处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捉了两只蜗牛放在一个小纸盒里,然后放了一些细细的泥土,这算是给蜗牛做的一个温暖又舒适的家。一天,我把蜗牛捉出来放在阳台上,仔细地观察,我要研究它头部上细丝的秘密。我上网查阅有关蜗牛的资料,了解到了蜗牛头上长长的细丝是它的触角。触角有两对,一对长,一对短,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它的触角就像盲人的拐杖,可以用来探路,蜗牛在爬行的时候,触角如果碰到障碍物,它就立即转身朝另一个方向前进。短的一对还起着鼻子的作用,它可以闻到气味。

查阅资料后,我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我把蜗牛放在桌子上,它爬呀爬呀,爬得很慢,几乎感觉不到它在移动。爬行时,我在它前面放了一块小石头,待它触角碰到石头后,蜗牛果然马上转身朝另一个方向爬去。好神奇呀!我不得不惊叹蜗牛触角的神奇功能,更引发了我对蜗牛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课改引发的思考 篇3

一、学生自主意识加强

当学生面对一道全新、陌生的题目时,他们慢慢思考,跃跃欲试寻找答案。在课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同学寻找的答案是错误的,老师示意坐下,他们仍然不气馁,并强烈要求我不准说出正确答案,自己继续探索前进,有些同学为一道题站了坐、坐了站三次有多,回答时仍充满自信,滔滔不绝,直至说出正确答案,方才露出满意的微笑。独立、自信、自主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折服。

二、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

所有上课教师都有一种感觉:课改前的课堂纪律安静但沉闷,课改后的课堂则显得“闹”的。而“乱”,不拘一格。其中的差别,我认为与学生平时的习惯导向息息相关。每当一道题展示出来,讲课教师还没来得及组织大家讨论,学生已经三五成群地研究开了,他们各说各理,取长补短,谁也不让谁,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讨论氛围。课改前的学生有时也讨论,却不及现在的学生放得开。

三、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

我们上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备课进行教学,对于每一道题都有评解,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见解认同率较高,反驳较少,而课改后的学生面对题目,会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针对想不通的地方大胆提问,探究问题过程的意识加强,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结果的认同,甚至有时探索出来的解法虽有不全、不足,但想法新颖,见解独特,方法简便,让老师膛目。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

当我面对学生在课改中角色变换的种种表现时,深感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转换,以适应新课改中的学生与课堂教学。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一张文凭、为学生日后的一份工作而服务,而是为了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的發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的重知识传授转变到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上来,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当代的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改变备课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传统的教学,打破用一种"眼光"审视不同的学生,而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着眼于研究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各获所长。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学习习惯被动学习,形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甚至有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厌恶学习,教师“累”不值。教课的实质是为了让学生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眼光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的表演,以一种组织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开展“学”的各种活动。由重教师“教”转变到学生“学”上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评价标准。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到概括,概括到应用两次飞跃,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这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将重结果教学向重过程的教学转变,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既长知识,又增长才干,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空间。

(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平等,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过程,学生只有认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喜欢老师,才会对所学课程发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过程,巧妙运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厌学,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课改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职业将真正成为人们所羡慕的职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喜悦。

由枇杷引发的思考 篇4

实录

放学铃声响起, 我目送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校园后带着女儿步履轻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时, 手机响了, 接完电话, 我一把拉起女儿的小手向着学校飞奔而来。踏进医务室的门, 一眼瞧见我班一个学生头上包扎着纱布, 眼眶里泪花直转, 我不由得又急又气, 对他说:“放了学你还溜回来, 你怎么这么谗?我说过的话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该生不说话, 泪水簌簌而下, 或许是疼, 或许是悔。

回想到当天下午第二节课, 几个学生把枇杷果交到我手上, 经过询问得知是几个学生在校园里偷偷采摘的。我当即指出:1.偷摘校园里的果实是不对的;2.爬树采枇杷会发生意外事故;3.学校这一周正在对花草树木进行治虫行动, 准备喷洒农药, 千万不能采果子吃。我原以为, 经过批评和指正, 学生们应该明白了, 不会再以身试险了, 没想到这个学生还是想着那些枇杷, 离校后又悄悄返回来采摘, 枇杷对于他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呢?

眼见他到了如此境地, 我急忙送他上了医院。医生为他缝针时, 我扶着他的肩膀让他挺住, 我感觉到他在颤抖, 我也莫名其妙疼痛起来。看他的样子, 真是既可怜又可恨, 耳畔传来他的呜咽声, 我的心也在叹息。

平静了两天, 以为学生都已经引以为戒了, 谁知, 星期四夜晚九点多钟, 又有两个学生乘着夜色翻墙摸进了校园, 爬上了枇杷树……红口袋装着青涩的枇杷, 也装着我苦涩的心。

反思

思前想后, 我早已发现苗头, 也积极做了思想疏导工作, 为什么学生们还是屡教不改呢?为此, 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犯错的心理特征, 总结了以下三点:

1.冒险心理。年少冲动, 加之外因的诱惑, 图个“有点紧张, 有几分恐惧, 才有意思”, 自以为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英雄”而不是“懦夫”。特别是有些在班级中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而无法成为公众焦点的学生, 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想借此引起同学的注意, 提升自己的班级地位。

2.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思考, 追随朋友“哥们”而侵犯学校公共财物。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 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上文中提到的两个学生就是跟随同村的几个孩子一起来的。为了表明自己跟他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的“同志”, 为了表明自己不会出卖朋友, 干脆伙同他们一起干错事。

置若罔闻。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那些小小的枇杷果, 心里想到的是:不就是枇杷嘛, 有什么大不了的?压根儿就不曾想到果实虽小, 偷偷采摘的行为却不对。或者认为才几个枇杷而已, 没有什么了不得, 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 由此私自采摘的行为就发生了。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破坏学校公共财物行为与平时自我放任、自由散漫成正相关。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

1.个人力量有限, 收效必然甚微

尽管我竭尽全力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 苦口婆心、语重心长, 甚至威逼利诱, 收到的成效却不大。那些平时就行为端正的学生固然认同, 但是还有一些个性比较张扬甚至叛逆的学生却难以认同。我孤军奋战恰恰应了一句古训:“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关注得过多, 往往会使人感到腻味和反感。

2.巧用集体舆论, 从众心理显效

既然仅凭教师一个人的教育力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就要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来引导他们认识错误与潜在的危险, 勇敢地面对并坚决地改正错误行为。马卡连柯也说过:“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一个好的集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强有力的核心和正确的舆论。它像一座熔炉, 以它自身良好的作风习惯, 把少年儿童团结在集体之中, 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发挥集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影响作用, 这样就必然会削弱不良行为。

让我们这个热情如故的班集体敞开温暖的怀抱欢迎短时迷途的雏鹰归队, 共同迎接风雨洗礼。

实践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源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于是, 我选择了冷静思考, 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短时间的冷却。经过了几天的淡化, 在接下来的班会上, 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几天来的想法畅快淋漓地说了出来、写了下来。我惊喜地发现, 那几个面对我的苦口婆心都无动于衷的淘气包在全班同学的议论面前一个个低下了倔强的小脑袋。

理智提醒我, 不能一味喊打, 接纳与引导更重要。因此, 我也让他们倾听了同学友好的建议和真心的期望,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同学们的关心和友谊。知道大家议论纷纷只是针对发生的事情, 而不是给他们难堪, 欢迎他们主动回归班级, 健康快乐地成长。

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5

她立刻和我搭上了话茬,说:“别的同学一见我就同我谈”赛尔号“,你是个例外呀!”我听了这话,心想:什么是“赛尔号”?于是,我带着疑惑问:““赛尔号”是什么东东?” “什么!你竟然不知道“赛尔号“?咱班估计就剩你不知道了吧!”魏奇锐尖叫到。这一句话让我非常不高兴,便匆匆离开了。

回到家后,我委屈地把这个事情的原尾告诉妈妈,还抱怨妈妈有电脑也不让我玩。妈妈说:“管它呢,这是网上游戏,又不是学习,比玩游戏,赢了!又有什么用处,那些都是虚拟的;比学习,赢了!那才是真本事呢!你班的陈悠扬,家里不是没电脑吗?可人家不是学习照样好,所以,咱们有电脑,也要克制呀!”

鼠标引发的思考 篇6

家里有两台电脑,一台是老式的电脑,归我用;一台是笔记本,平时归妻子用,早上的时候一般归我用。

每次用笔记本的时候,总感觉鼠标使用起来很不舒服。可是妻子说这个鼠标使用起来很舒服,还罗列了许多好处。刚开始时,我还将就一些,可是每次用完鼠标后手指发酸,于是后来每次用之前,我把自己那台电脑上的鼠标安装到这台笔记本上,等用完后,再把原来的鼠标安装好,可是这样实在太麻烦,后来也就将就着用了。

今年5月1日的时候,阿月送了我一个无线鼠标,用着很舒服,可是过了不久,无线鼠标中的电池用尽了,没来得及换个新电池,只得重新又换上以前那个鼠标,手指发酸的现象在每次用完电脑后重新出现。

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个鼠标,再看看无线鼠标,又拿来我的那个鼠标,三个鼠标进行对比,终于发现,笔记本电脑的鼠标小巧,无线鼠标和老式电脑的鼠标则显得比较大。老婆的手小适合这个小鼠标,而我的手大适合这个无线鼠标和老式电脑的鼠标。我的手放在笔记本电脑鼠标上的时候,手心完全盖住了鼠标,手指却无法按鼠标键;手指舒服地按鼠标键,手心却无处可放。怪不得每次都感觉那么难受。

刚开始老婆说这个笔记本电脑鼠标使用起来很舒服的时候,我总是反驳“这个鼠标一点也不好用,不方便”;后来,由于怕鼠标换上换下麻烦,总会想着“多用这个小鼠标应该能适应的”,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适应。现在明白,不在于鼠标的好坏,而是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篇7

案例2:在“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日里, 农村的小学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自己搞一些简单的活动就结束了。在班级里, 班主任请几个小朋友给大家表演节目, 没有事先准备, 谁想表演都可以, 没有音乐, 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节目, 但是他们都努力地表现自己……同样可爱天真的孩子, 却无法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 太可惜了!这样的“六一”儿童节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放了一天假, 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备落后, 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改变困境现状的道路, 所以农村民众轻视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在城市里的小学做过调查, 几乎班上有90%的学生学过器乐、声乐、舞蹈等。但农村小学里提到器乐, 大家的脸上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大部分学生竟然还停留在只知道钢琴长什么样子的基础上, 就更别提所谓的音乐素养了。同样一片天, 同样都是热爱着音乐的孩子们, 接受音乐教育机会的差别却这么大, 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心酸。

一首优美的歌, 一支动听的曲, 都塑造着一个个完美的灵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在感官和心理美的教育基础上, 实现心智协调发展。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与优势, 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 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巨大的赞赏。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80%,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推出、音乐教材的使用, 农村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与其他学科整体水平而言, 仍是最薄弱的环节, 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教书育人观念落后

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 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开拓方面, 思想还不够解放, 认识比较模糊, 执行不坚决, 措施不过硬。学校不按《大纲》开足音乐课的情况比比皆是, 所谓重主科、轻副科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音乐课可上可不上而遭冷遇的局面到处可见, 归根到底是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在音乐课上, 我发现有好多小孩子唱歌、跳舞、表演都很有天赋, 可是因为没有专职老师进行培养, 学校对此也不重视, 因此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也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弊端。

二、评价体制缺乏科学

以分数定论的评价制度是农村音乐教育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在农村只是在口头上, 不少学校仍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虽然学校知道音乐教育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的好事, 但为了追求升学率, 为了出成绩, 都只是关注考试科目, 因此音乐不考试、不计分数, 忽视音乐教学, “砍掉”音乐课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音乐教师师资缺乏

音乐课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不是谁都能胜任的。要想改变农村音乐课程的这种现状, 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是关键。虽说新课程出台对于教育发展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但这更多的体现在城市, 对于农村来说仍旧“换汤不换药”。农村小学由于专职教师严重缺编, 音乐、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师多由主科教师兼任。大部分教师在上音乐课时都是“赶鸭子上架———没法”, 很少考虑教者能否胜任此门教学。不少的音乐教师五音不全, 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是放录音机让学生跟着唱, 其他所谓的音乐欣赏、创作、乐理、乐器就更谈不上了。因此, 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进行必要的音乐课堂教学研究迫在眉睫。可以说, 农村小学只有专职的音乐教师, 才能让小学生做到“人人享受音乐教育, 个个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四、音乐教学硬件稀缺

首先,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其次, 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农村长期经济落后, 财政困难, 有限的经费大多用来购买必要的教育用具, 略有剩余也投入到语、数、英等主科上, 根本轮不到音乐教学。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只有一架普通的风琴, 钢琴、电子琴、音响及多媒体等音乐教学设备严重匮乏。即使个别学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 由于教师业务水平有限, 所以利用率也不高。

一道题引发的思考 篇8

例1如图1在Rt△ABC斜边AC上有一点P (不与A, C重合) , 过点P作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解析设直线截三角形另一边于D, 由于∠B为直角, 当∠A为公共角时, 有可能∠AD1P=90°, 有可能∠APD2=90°此时这样的直线有l1, l2两条.

当∠C为公共角时, 只能作出∠PD3C=90°此时这样的直线有一条.

∴这样的直线共有3条.

引导当点P在斜边上时 (不与A, C重合) , 这样的直线有三条, 改变点P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变式如图2, Rt△ABC直角边上有一点P (不与B, C重合) , 且图中∠C>∠A, 过点P作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解析设直线截三角形另一边于D, 当∠C为公共角时, 有可能∠CPD1=90°有可能∠PD2C=90°

此时这样的直线有l1, l2两条.

12当∠B为公共角时, 过点P作直线PD∥AC, 有∠PD3B=∠A.得到直线l3.

由于∠C=∠D3PB>∠A, 所以还可以在∠D3PB内作一个角∠D4PB=∠A.得到直线l4, 由上可得, 这样的直线共有4条.

引导如果点P继续改变位置, 到较长直角边上, 这样的直线能有几条?

变式如图3, RT△ABC中, ∠B=90°, BC=2, AB=3, P为AB边上一动点 (不与A, B重合) , 过点P作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AP长为____时, 这样的直线有3条, AP长为____时, 这样的直线有4条.

解析设直线截三角形另一边于D, 当∠A为公共角时, 有可能∠PD1A=90°, 也有可能∠D2PA=90°.

这样的直线有l1, l2两条.

当∠B为公共角时, 过点P作PD3∥AC, 则有∠C=∠BPD3, 这样的直线是l3.

由于∠BPD3=∠A<∠C, 能否作一个∠BPD4=∠C?

34当作∠BPD4=∠C, 而D4恰好与点C重合时, 由△ABC∽△D4BP得,

而当3>∠BPD4>4/3时, 作∠BPD4=∠C, 则D4这点在BC的延长线上, 这样的直线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共有3条.

当0

思考如图4, ∠B=90°, 在Rt△ABC直角边AB上有一点P, (不与A, B重合) 且AB>BC, AB=c, BC=a, 过点P作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当AP长为____时, 这样的直线有三条, 当AP长为____时, 这样的直线有4条.

总结当点P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时, 过点P作直线截三角形,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样的直线有3条.

当点P在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上时, 过点P作直线截三角形,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样的直线有4条.

当点P在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上时, 过点P作直线截三角形,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样的直线有可能是3条, 有可能是四条.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吸收固定内容和已有结论, 而应该是一种认识, 探究, 体验, 交往的学习过程.这也要求教师多探究学习, 进行反思实践, 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引发的思考 篇9

[案例1]杨××是个开朗、听话的孩子。但从三年级开始, 我就发现这孩子变了, 内格内向, 沉默寡语, 学习也一落千丈。她最爱的妈妈跟人走了, 不要她和她爸爸了, 她爸爸也一气之下外出打工了, 她只好跟着她的二姑过日子, 这孩子真不容易, 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的爱。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爱, 每当别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和父母出去玩时, 而他只能把自己对父爱、母爱的渴望深深埋在心里, 小小年纪这样懂事又敏感, 让人看了可怜。于是, 我就经常有意与他谈话, 了解他的想法以便及时引导。我问他是否想爸爸妈妈, 她低着头说:“想。”接着便和我高兴地谈起爸爸和妈妈的往事。每当谈到爸爸妈妈, 平时沉默的她变得活泼了, 话也很多, 这时我就静静地听着。讲完了, 这孩子就显得非常高兴。

我们应该知道, “留守儿童”他们原本也是活泼好动的孩子, 他们也渴望交流, 渴望与人沟通, 但她们寄养在亲戚朋友家, 由于大人的忙碌, 忽视了与他们的沟通, 但在这些孩子心中, 她真的有很多话想告诉大人, 所以, 就让我们老师来做忠实的听众吧!听听她的心声, 用真诚的关爱去触及她们失落的心灵, 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受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 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轻松愉快地投入生活、学习中去。

[案例2]陈××是我班的一个小男生, 虽说是四年级, 但他已经13岁了。父母都外出打工, 现寄养在奶奶家中, 由于成绩不好, 降到我班就读。孩子的个人卫生极差, 常常发现他的耳朵上积着厚厚的污垢;前几天, 我发现他没来上课。作为班主任, 我实在忍不住了, 给他奶奶打了电话, 可他奶奶在电话里却说:“老师, 我实在没法, 一打他, 他就睡在地上滚去滚来地寻死。”面对他奶奶这样的回答, 我非常失望, 但是, 出于教师的职责, 我只好再一次拨通他奶奶的电话, 我说“孩子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让他的妈妈回来一趟吧……”老师的用心良苦终于让他妈妈回来了。家长回家的这几天, 对陈××来说是非常幸福的, 个人卫生好多了, 也不耍赖了。

可见, 忙碌在外的家长确实应该和孩子多联系、多沟通, 要“常回家看看”。这样, 既能促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密接触、情感交流, 加深父母对子女的了解, 又能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坚信父母是爱他们的, 在亲情的鼓励下发奋读书。

以上的几个案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地增加, 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守儿童”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 没有爱更不会有“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留守儿童”由于失却了亲情的温暖, 更渴望老师的关注和爱的呼唤, 因为这份师爱, 将如甘露, 滋润孩子的心田, 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他们属于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 他们正生存在一个不利于成长的环境里, 尤其需要爱的温暖, 无微不至的关怀。此时, 作为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 我们就要俯下身来, 走近学生生活, 用爱温暖他们。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做人德为先, 育人要育“心”。当我们谈论“留守儿童”如何内向沉默、难以沟通时, 其实更应该想方设法走进他们的心, 对他们有更多的爱心、耐心、信心, 以沟通、咨询谈话或其它活动手段, 及时了解他们的困惑, 使他们获得帮助, 并发展良好的人格。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简短的交谈, 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 或者说一个鼓励的眼神, 或者是一个爱抚的动作, 都会让学生体会到爱的滋润, 他会更有信心, 今后他就会更加努力。我们还可以利用班队课对孩子进行引导, 教育他们怎样学会自立, 打开孩子们的心扉, 培养他们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 可以组织“帮扶小队”,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为他人服务, 学会与人交往, 可以排列各类小品, 让孩子从活动中感悟出性格孤僻, 卫生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组织活动, 让孩子们尝试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体会到成功和失败, 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 养成坚强不屈的心理品质。

《移项》教学引发的思考 篇10

移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因为它是解方程,求方程解的重要步骤。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初一学生初次接触移项的相关知识始终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含混不清,始终把移项与加法算式中交换项的位置混淆;二是对移项要改变符号的法则非常清楚,就是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倒是移了,却忘记了改变符号。针对这个问题,今年我在教学《移项》一课时做了一番思考,感觉效果不错,现将其陈述于后,以期与同行共勉。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3—5个学生每人记住一个含有两个未知项、两个常数项的一元一次方程,比如类似于“3x-7+4x=6x-2”、“4-3x=3-2x”这样的方程,对不知道移项的学生来讲不算简单,但对老师来讲很简单,无需动笔就知道答案,并叮嘱学生到时将其写在黑板上。

2. 准备5张A4纸大小的卡片,其中两张用毛笔写上关于x的未知项(连同符号),背面写上它的相反数,两张各写一个常数项,背面写上它们的相反数,剩下一张卡片画上“=”。

(二)上课过程

1. 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用等式的性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大家感觉如何?

多数同学:比较困难(麻烦)。

师:我们现在做个游戏,任何一个同学只要随便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在黑板上,老师可以不动笔,在2秒钟之内将它的解求出来。

部分同学:老师,你吹吧。

师:不信咱们试试?

生:好的。

师:哪位同学来写个方程在黑板上?(眼神示意先前叮嘱过的同学)

甲乙丙丁四个同学依次上台,老师一一快速说出其解。

部分同学:哇,老师,你太有才了。

师:老师有一种特异功能,不过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移项》,只要大家把这节课学好了,你们就学会了老师的特异功能。你们想不想学这种特异功能?

同学们:想。

2. 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内容,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

(1)什么叫移项?

(2)移项要注意什么问题?

3. 白板出示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

4. 游戏。

五位同学各拿一张卡片于胸前,上台排成一个方程,如下图:

师:上面的某些同学将要发生位置的改变,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种改变叫不叫移项?如果是移项,移对没有?台上的同学注意,如果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你手上拿的两张卡片(一正一负),应该把哪张展示个大家?

师:1、2号同学对调;4号同学到等号左边去;1号到右边,5号到左边;2号到右边,4号到左边;3、4号同学对调……

上述过程,通过游戏的形式,将方程中的移项,与多项式中项的位置的交换做了鲜明对比,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

例题: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A.由5+3x=2, 得3x=2+5

B.由-10x-5=-2x, 得-10x-2x=5

C.由7x+9=4x-1, 得7x-4x=-1-9

D.由5x+2=9, 得5x=2+9

课堂剩余时间学生巩固练习,在此不详述。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效果较好,从当堂检测的情况看,学生对什么是移项、移项时要改变符号已掌握得根深蒂固。全班50个同学只有2个同学在检测中出现了错误,这是在该班以前的教学中少有的现象,也是该内容在以前的教学中少有的现象,究其根源是课堂上两次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游戏使得本堂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由于有老师的玩笑(自吹特异功能)、学生移动位置两张卡片的变与不变的纠结,让整堂课充满了笑声,同时笑声中带着对若干问题的思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知。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其实与小学生没什么本质区别,上课注意力难以持久,喜欢做游戏。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顺势而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由厌学引发的思考 篇11

厌学心理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将学习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师交给的任务,没有目标意识,就没有责任感,缺乏内在动力和兴趣,没能认清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得消极被动,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没有主动学习的意志品质。同时,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给学生增加许多阻力,不断地挫折感降低学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闷,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

第二,来自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看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就给以指责,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还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创设各种补习的机会,却偏偏忽视了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对孩子身体发展、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只看重成绩。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孩子承担不起。

第三,来自学校的教育和评价的偏颇。

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频繁的考试,“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强迫学习,束缚了孩子的求知欲;班额大,使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加之,老师和家长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不能及时的给与鼓励和可定,使学生感到父母老师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自己总是达不到他们的标准,只好逃避厌倦……。

厌学是每一位学生自身矛盾的体现:要学——厌学;求知——行动不足;解决问题——经验不足;理论分析——实践能力的差距……如何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主要的矛盾,并科学地解决该矛盾,解决厌学问题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重塑自信心。

没有自信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若长期没能从成功中得到自信,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老是受到批评,指责而很少受到表扬、肯定之类的正面强化,那么他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和优点及时给以强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一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情绪很快就能消失。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老师和家长要小心翼翼地爱护好成长中的心灵。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现代社会对人类提出来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主动性和探索的动力,在这种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状态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第三,制定合理的目标。

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适当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从心里转变学生没有目标的生活,将无心学习转向计划学习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目标的提出要具体、可操作。要符合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四,科学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过程评价。家长、老师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更关心孩子是如何思考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等学习过程。要关注孩子是如何发展的而不是发展的怎么样,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热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同时,不要做终结性评价,给孩子以努力的机会,让孩子和自己的过去对比,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有希望,有发展空间的。

水危机引发的思考 篇12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 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 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 有300多座城市缺水, 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 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 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我们要寻找根源, 寻找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出现了哪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大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洪涝灾害, 一个是干旱缺水, 再一个就是这种水污染加剧, 最后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简单来说, 就是水多, 水脏, 水浑, 水少。

而我们面临的水危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水源不足, 分配不匀。

第二, 工农业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第三, 污染严重、浪费惊人。

面对水资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全球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地区在探索着不同的办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合理使用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管理机制

合理使用水资源还必须加强技术开发, 改进人类用水的方式, 提高水的利用率。

第二, 允许民营企业承担投资和管理活动。

第三, 淡化海水和回收废水。

海水淡化是开拓人类新水源的重要途径。在地球上, 97%的水来自海洋, 而全球人口的70%居住在离大海不到80公里远的地方, 所以, 海水淡化如今已被看作未来解决水问题的途径。回收废水也是一个开始受到人们欢迎的解决水问题的方法。

第四, 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是, 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机制, 让人民在有关水资源管理问题上有发言权。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二是, 彻底改革解决水资源拥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的机制。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三是, 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强对全球水资源的保护。各国都应遵守有关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国际公约, 对水资源统筹利用, 多从生态学角度考虑使用水资源的问题, 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 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 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 节约用水。

合理的用水价格有利于鼓励保护水资源、制止浪费, 有助于鼓励采用合适的技术措施和水的再利用, 鼓励用科学方法用水。坚持“污染者交费, 使用者交费”的原则。对贫困人口的帮助应该明确目标, 而不是向所有人都发放补贴。

我们生活在历史中最美好的时期, 但是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水可以诞生文明, 也可以毁灭文明?最熟悉的事物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我觉得水是我们最熟悉的, 但是我们对水的关注度, 已经有忽略的习惯, 所以我们对它的这种品质、它的特性, 它到底有哪些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被忽略掉的。走在街头总是会闻到一些很腥的味, 看到黑压压的一片水, 也曾想, 什么时候身边的水都是清的, 天都是蓝色的, 人们都是欢笑的。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园.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2]国外城市水资源管理与机制开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何俊仕, 林洪孝.水资源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下一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