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体系

2024-06-19

引发体系(精选9篇)

引发体系 篇1

降冰片烯 (NB) 与马来酸酐 (MA) 共聚物作为重要的193nm光刻材料, 并有效的应用于微电子器件[1,2,3,4]。目前该共聚物可采用金属催化-烯烃加成聚合, 开环易位聚合和自由基聚合方法获得[5]。由于金属催化-烯烃加成聚合物中往往残留金属, 而开环易位聚合通常需要进一步的加成双键, 所以大多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NB与MA共聚物。然而自由基聚合也存在收率和分子量比较低的问题[6]。有的文献报道[7,8]通过加入路易斯酸和采用光聚合方法可以加速供-受单体共聚合反应, 同时提高聚合收率。Pasquale等[7]利用ZnCl2增加聚合收率的同时提高了交替率。然而, 利用光聚合方法对NB与MA进行共聚合的研究鲜有报道。通过对该体系的研究发现, 以氢转移型引发剂二苯甲酮和四氢呋喃为溶剂时, 聚合效率最高。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单体和引发剂的浓度、第三单体的加入和反应氛围对马来酸酐与降冰片烯可见光自由基共聚合收率的影响。

1实验部分

1.1试剂

降冰片烯 (NB) , 百灵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氢化钙回流后蒸馏使用;马来酸酐 (MA) 和二苯甲酮 (BP) , 丙酮重结晶后使用;四氢呋喃 (THF) , 二苯甲酮和钠回流除水后蒸馏使用。丙烯酸甲酯 (Ma)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丙烯酸丁酯 (BA) 和丙烯酸叔丁酯 (TBA) , 用5%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分别洗涤3次后减压蒸馏后使用;5-降冰片烯-2-羧酸甲酯 (NB-ma) , 自制。

1.2聚合反应及聚合物分析

聚合操作在抽真空充氩气数次的单口瓶中进行, 在氩气保护下加入2.5mL THF、单体和引发剂, 在氩气氛围中恒温聚合数小时后加入乙醚终止反应, 聚合物用乙醚浸泡、洗涤并经真空干燥。

聚合光源为荧光高压汞灯 (Philips, HPL-N125W, λ>400nm) 和高压汞灯镇流器 (厦门华炜电子工贸有限公司, GGY125Z) , 照射距离40cm。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用Bruker Vector 22型红外光谱仪经样品制膜测定。核磁共振谱用Bruker-400型核磁共振仪在室温下测定, 氘代二甲亚砜为溶剂。元素分析用EA1112型分析仪测定, 氧气流速140mL/min, 参比流速250mL/min。分子量及其分布用PL-GPC220型凝胶色谱仪测定, 柱温40℃, 四氢呋喃为流动相, 流速1.0mL/min, 以窄分子量聚苯乙烯为标样。

2结果与讨论

2.1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质

二苯甲酮引发NB和MA可见光自由基共聚, 得到的产物为白色固体, 溶于四氢呋喃和二甲基亚砜, 不溶于氯仿、乙醚、乙醇和甲醇。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可以看出, 聚合物在1854和1776cm-1处出现酸酐C=O键的吸收峰, 在2880和2958cm-1处出现降冰片烯C-H和C-H2的吸收峰, 证明该聚合物为共聚物。图1为共聚物的13C NMR谱, 图中主要显示了共聚物分子式链节中a~f碳的吸收峰, g为氘代溶剂二甲基亚砜中碳的吸收峰。

通过对聚合物元素分析测试, 计算降冰片烯和马来酸酐含量分别为54.0%和46.0%。从元素分析结果可知, 当单体马来酸酐与降冰片烯摩尔比为1时得到高交替度的共聚物。

2.2共聚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共聚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数据列于表1。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 (Mn) 较热聚合大, 而共聚物分子量分布 (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之比) 分布宽。通过BP引发自由基光聚合可以提高共聚物的分子量。

反应条件: (1) NB: 6.26×10-3mol (0.588g) ; MA: 6.26×10-3mol (0.614g) ; 引发剂: 6×10-5mol; 溶剂: THF (2.5mL) 。 (2) △:热聚合。

2.3BP/THF引发体系引发NB和MA聚合特征

BP引发MA和NB聚合可以在甲苯、四氢呋喃、丙酮和1, 4-二氧六环等溶剂中进行, 其中以四氢呋喃为溶剂时共聚物收率最高。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BP浓度的增加, 产生的自由基的数量随之增多, 最终导致了聚合收率的增加;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 收率先增加后降低, 单体浓度为5mol/L时收率最高。

反应条件: (1) NB: 6.26×10-3mol (0.588g) ; MA: 6.26×10-3mol (0.613g) ; 溶剂: THF (2.5ml) ; BP: 6×10-5mol (0.011g) 。 (2) 时间: 10h。

降冰片烯与马来酸酐二元共聚物作为193nm光刻胶存在透明度与黏附性差的缺点, 而引入丙烯酸酯类单体作为第三单体可以明显改善和调节该共聚物的应用性[5]。第三单体的加入对降冰片烯与马来酸酐二元光聚合的影响见表3。降冰片烯为供电子单体, 而马来酸酐为缺电子单体, 从而可以得到交替结构的共聚物, 然而丙烯酸酯类单体的加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共聚合收率。在氩气氛围下, 丙烯酸叔丁酯的收率最高, 而5-降冰片烯-2-羧酸甲酯的最低。这可能是由于丙烯酸叔丁酯是供电子能力最强的, 而5-降冰片烯-2-羧酸甲酯最低所导致的结果。

反应条件: (1) NB=5.008×10-3mol (0.4715g) , MA=6.266.26×10-3mol (0.6135g) 溶剂: THF (2.5ml) 。 (2) 单体比例: NB/MA/CE=4∶5∶1。

在光聚合过程中氧气有显著的阻聚作用, 为此考察了在不同氛围下的聚合影响, 见表3。空气氛围中聚合收率明显的低于氩气的, 这可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起到阻聚的作用, 然而对该聚合体系影响不大。我们曾报道氧气在降冰片烯与马来酸酐热聚合中起到了促进作用[9]。这可能是由于反应温度影响造成的, 形成的聚过氧化合物在高温下可以分解成活泼的自由基而起引发作用, 但在光聚合时反映温度不高, 故不能使形成的聚过氧化合物分解, 导致氧气主要起到了抑制作用。

3结论

与热聚合相比, 在可见光为光源, 二苯甲酮为引发剂和四氢呋喃为溶剂的条件下进行降冰片烯与马来酸酐共聚合, 聚合效率和共聚物分子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单体浓度为5mol/L时聚合收率最高。加入丙烯酸酯类第三单体得到一系列193nm光刻材料, 为降冰片烯基单体和马来酸酐共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有利于进一步的工业化应用。

参考文献

[1]Houlihan F M, Wallow T I, Nalamasu O, Reichmanis E.Syn-thesis of cycloolefin-maleic anhydride alternating copolymers for193 nm imaging[J].Macromolecules, 1997, 30 (21) :6517-6524.

[2]Lee J H, Ahn K D, Cho I.Novel multi-alicyclic polymers forenhancing plasma etch resistance in 193 nm lithography[J].Polymer, 2001, 42 (4) :1757-1761.

[3]Kusumoto S, Shima M, Wang Y, Shimokawa T, Sato H, Hie-da K.Advanced materials for 193 nm immersion lithography[J].Polym Adv Technol, 2006, 17 (2) :122-130.

[4]Ito H, Truong H D, Allen R D, Li W, et al.ArF excimer la-ser resists based on fluoroalcohol[J].Polym Adv Technol, 2006, 17 (2) :104-115.

[5]Okoroanyanwu U, Byers J, Shimokawa T, Willson C G.Ali-cyclic polymers for 193nm resist applications:lithographic eval-uation[J].Chem Mater, 1998, 10 (11) :3328-3333.

[6]Ito H, Miller D, Sveum N, Sherwood M.Investigation of the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and terpolymeriz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and norbornene by an in situ1HNMR analysis of kinet-ics and by the mercury method:evidence for the lack of charge-transfer-complex propagation[J].J Polym Sci A Polym Chem, 2000, 38 (19) :3521-3542.

[7]Pasquale A L, Long T E.Fre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and norbornene in the presence of a lewis acidcatalyst[J].Polym Preprint, 2002, 43 (1) :718-719.

[8]Hall H K, Padias A B.“Charge transfer”polymerization-andthe absence thereof[J].J Polym Sci A Polym Chem, 2001, 39 (13) :2069-2077.

[9]刘宾元, 闫卫东, 章文君, 王亚琴, 曲佳燕, 张丽.合成降冰片烯与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方法[P].101045775A, 2007-10-3.

引发体系 篇2

2、妊娠期: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管扩张。孕激素和松弛肽等激素作用使盆底与肛管支持组织松弛,加重肛垫下移。这是诱发因素。另一方面,妊娠期活动量小,胃肠蠕动慢,引起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增加腹压,干硬粪便易擦伤痔区粘膜引起出血。

另外,妊娠期增大子宫压迫,腹压增大,盆底下降,神经牵拉导致括约肌功能异常,阻碍痔静脉丛的回流,肛垫血液动力调控障碍是导致痔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3、产褥期:产褥期的发病机会也较高。产妇分娩后,由于腹腔空虚,便意感变得迟钝,加上腹壁松弛,活动减少,排便无力,加重了排便困难,常常数日无排便的感觉。

4、更年期:妇女到了更年期,与肛门功能有关的组织,如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等同样变得无力,肛门功能下降。与此同时,妇女更年期往往出现内分泌与神经功能失调,使人烦躁,有排便意又觉得排不净,频繁去厕所,增加了肛门负担,也是诱发肛门疾病的因素。

引发体系 篇3

本文采用自制大单体MPEG-1500MAA, 通过水溶液共聚反应合成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着重研究了不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 反应温度、反应物掺量等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聚乙二醇单甲醚-1500甲基丙烯酸酯MPEG-1500MAA, 自制;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工业级;甲基丙烯酸MAA, 分析纯;过硫酸铵PASM, 分析纯;过氧化氢, 分析纯;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蒸馏水。

1.2 合成工艺

将一定量蒸馏水溶解SMAS后加入到四口瓶中, 待温度升至设定值时, 通入氮气并搅拌, 开始滴加MPEG-1500MAA及MAA混合溶液1~2h和PASM溶液2~3h, 恒温反应2~3h, 冷却至室温, 加入40%浓度的NaOH溶液, 将减水剂PH值调至6~7, 得到约40%浓度的红棕色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在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时, 需先将过硫酸铵等氧化剂与SMAS溶解后加入四口瓶中, 通入氮气搅拌, 同时滴加MPEG-1500MAA及MAA混合溶液1~2h和还原剂 (如亚硫酸氢钠) 溶液2~3h, 后面操作同上。

1.3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方法

采用重庆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R水泥, 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8077-2000) 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实验条件为:W/C=0.29, 外加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3%, 测定水泥净浆在玻璃板上30s内流动度作为初始流动度, 并分别测其30min、60min净浆流动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SMAS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在PASM的用量为MPEG-1500MAA的2wt%, MAA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为5:1, 反应温度为80℃, 调整SMAS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为0.3~0.9:1的条件下合成减水剂, 并分别测其0min、30min、60min净浆流动度,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随着甲基丙烯磺酸钠用量的增加, 制得的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逐渐增大, 当其摩尔比为0.5时达到最佳;继续增加SMAS用量将使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性能出现明显的下降, 从图1可以看出, SMAS的用量对减水剂分散保持性能没有显著的影响[5,6]。

2.2 MAA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在PASM的用量为MPEG-1500MAA的2wt%, SMAS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为0.5:1, 反应温度为80℃, 调整MAA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2~7:1的条件下合成减水剂, 并分别测其0min、30min、60min净浆流动度, 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随着MAA用量的增加, 减水剂的分散性能增强, 但保持分散性的能力降低;在MAA摩尔比为4时, 减水剂的初始分散性以及分散保持性都较强, 但MAA摩尔比为5时, 减水剂分散保持性已有所降低, 当摩尔比超过6时, 减水剂分散性及分散保持性均大大降低。

2.3 PASM掺量与浓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在保持SMAS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为0.5:1, MAA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4:1, 反应温度为80℃, 调整PASM的用量为MPEG-1500MAA的1~4wt%, 配制浓度为5~15%时, 分别对合成减水剂的0min、30min、60min净浆流动度测定结果见图3、图4。

由图3可见, 随着PASM用量的增加, 减水剂的分散效果提高, 当PASM用量增加到单体用量的2%时, 减水剂的分散性及分散保持性均最佳。由图4可知, 随着PASM浓度的增高, 减水剂对水泥净浆分散性增大, 在浓度为10%左右达到最佳, 而PASM浓度对减水剂分散保持性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7,8,9]:引发剂用量和浓度与聚合物的分子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引发剂用量较少时, 自由基聚合速率大, 聚合物分子量大;相反, 引发剂用量较多时, 自由基聚合速率小, 聚合物分子量小。引发剂浓度越高, 减水剂分子量越小;相反引发剂浓度越低, 减水剂分子量越大, 而减水剂的分子量过大或过小都对其分散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分子量过小, 不利于减水剂空间位阻效应的发挥;分子量过大, 则容易产生絮凝现象, 导致水泥净浆粘度增大、流动性降低。

2.4 反应温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保持SMAS与MPEG-1500MAA摩尔比为0.5:1, MAA与MPEG-1500MAA的摩尔比4:1, PASM的用量为MPEG-1500MAA的2wt%, 浓度为10%, 调整反应温度在60~90℃, 所合成减水剂的初始净浆流动度测定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 在80~85℃时合成的减水剂分散性较好。因为温度越高, 引发剂分解越快, 半衰期越短, 溶剂中自由基浓度较高, 生成聚合物的分子量越小;反之温度越低, 引发剂分解越慢, 半衰期越长, 溶剂中自由基浓度越低, 生成聚合物的分子量越大[10,11]。聚合物分子量对减水剂性能影响的原因如2.3中所述。

2.5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2]可以产生自由基, 引发单体聚合, 该体系的活化能低, 在较低温度下也能获得较快的反应速率。这类体系的组分可以是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性质可以是水溶性或油溶性, 根据聚合方法而定, 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 氧化剂组分有过氧化氢, 过硫酸盐, 氢过氧化物等, 还原剂有无机还原剂 (Fe2+, Cu+, NaHSO3, Na SO3, Na2S2O3等) 和有机还原剂 (醇, 胺, 草酸, 葡萄糖等) 。

本试验是水溶性聚合反应体系, 选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亚铁盐、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亚铁盐三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总体掺量为大单体质量分数的2%, 在氧化剂与还原剂不同摩尔比、不同温度下反应5~6h左右, 对合成减水剂的分散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 从而确定最低反应温度。

2.5.1 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体系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由图6可以看出, 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 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的摩尔比在1:1~1:2之间时, 合成的减水剂分散性能最好, 而随着其过硫酸铵用量的增加, 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能均显著降低, 随着亚硫酸氢钠用量的增加, 尽管其分散性能有所提高, 但减水剂极不稳定, 并产生恶臭气味, 因此本体系确定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的最佳摩尔比为1.5:1。由图7可以看出, 在确定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5:1情况下, 降低反应温度, 在60℃时减水剂仍然有较好的分散性与分散保持性能, 当温度降低为50℃时, 合成减水剂初始流动度为0mm, 表明其没有发生共聚反应。

2.5.2 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亚铁盐体系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 确定反应温度为60℃, 在亚硫酸氢钠与过硫酸铵摩尔比为0.5, 亚铁盐与过硫酸铵摩尔比在0.01:1~0.07:1时, 以及在亚铁盐与过硫酸铵摩尔比为0.05, 亚硫酸氢钠与过硫酸铵摩尔比在0.2:1~1.5:1时, 合成减水剂的分散性及分散保持性分别见图8、图9;并在确定亚硫酸氢钠:亚铁盐:过硫酸铵为0.5:0.05:1时, 调整反应温度为40~70℃, 合成减水剂分散性及分散保持性见图10。

由图8可以看出, 随着亚铁盐用量的增加, 减水剂分散性能与分散保持性能均增大, 在其与过硫酸铵摩尔比为0.05时, 达到最佳。由图9可以看出, 亚硫酸氢钠与过硫酸铵摩尔比在0.5~1.2时, 分散性与分散保持性能相差不大, 而在0.5时达到最佳。由图10可以看出, 固定体系摩尔比情况下,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其分散性与分散保持性能均有大幅提高, 而温度在60℃时, 净浆流动度达到250mm, 30min几乎无损失, 与PASM为引发剂、反应温度为80℃时相比, 分散性与分散保持性效果相差不大, 表明在此引发体系下, 合成减水剂时温度可以降低到60℃.

此反应体系可能的反应机理是[13,14,15,16]:过硫酸铵在反应体系中发生反应 (NH4) 2S2O8+2H2O=2NH4HSO4+H2O2, 生成双氧水, 而在亚硫酸氢钠、七水硫酸亚铁和双氧水三组份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中, 七水硫酸亚铁和双氧水组成氧化剂体系和反应单体混合在一起, 双氧水将两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同时释放出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有很高的反应活性, 能够在低温下进行反应, 并不断的被消耗;同时亚硫酸氢钠作为还原剂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 重新生成的二价铁再次参与和双氧水的反应, 不断的循环反应释放出氧自由基, 直到双氧水耗尽, 从而在低温的条件下合成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2.5.3 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亚铁盐体系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基于2.5.2中所述反应机理, 用H2O2直接代替过硫酸铵, 掺量为单体质量分数的2%, 亚硫酸氢钠:亚铁盐:过氧化氢的摩尔比为0.5:0.05:1, 得到试验结果见图11。

由图11可以看出, 用双氧水代替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亚铁盐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时, 其试验结果与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相差无几, 而其分散保持性能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 结论

(1) 以MPEG-1500MAA、SMAS、MAA、PASM为主要原料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在最优摩尔比SMAS:MAA:MPEG-1500MAA为0.5:4.5:1, PASM的掺量为MPEG-1500MAA质量的2%, 配制浓度为10%, 反应温度为80℃时, 其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达到275mm, 1h流动度保持率为95%。

(2) 分别对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亚铁盐、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亚铁盐三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减水剂及其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控制氧化、还原剂适当摩尔比, 反应温度为60℃时, 合成减水剂的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为250mm, 30min流动度保持率达95%以上。

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4

漫画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天,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红结伴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忽然,小红发现,路旁垃圾箱外有许多没投进箱里的垃圾,严重影响了城市卫生。小红赶忙上前一步,一边清理一边叫着发愣的小明过去帮忙。可小明似乎想到了什么,向路边的桌椅跑去。。。。。垃圾清理完了,小明却手拿一张纸,粘在了垃圾箱上,哦,原来纸上写着:文明——只差一步。是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管理好自己手中的垃圾,不让它“跑”到公路或路边,不就不需要环卫工人日夜辛劳了吗?

近日有个报道,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有很多难以清除的口香糖渣,环卫工人每天都要用钻头钻,用铲子铲,才能勉强把它消灭。为了维护首都的形象,为了清除“可恶”的口香糖渣,环卫工人每天要弯大约一千三百多次腰。。。。。

引发体系 篇5

2010年3月2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2011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 将“三公经费” (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 并向社会公开。按照国务院要求, 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希望通过晒“三公经费”晒掉其中的水分, 从而实现压缩“三公经费”、打造“廉洁政府”的目标。然而随着“三公经费”的公开, 引发了各方专家以及广大公众的质疑。其中,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1年7月在对542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当前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情况, 仅6.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 86.1%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受访者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中最不满意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存疑 (72.0%) ;对逾期不公布的部门缺乏问责 (65.5%) ;只公布数字, 缺少详尽解释 (61.6%) 。其他问题还有:公布的不够细致 (61.3%) ;公布的部门太少 (61.0%) ;公布的速度太慢 (49.9%) ;缺乏统一的公开格式和标准 (41.2%) 等。而且据《经济观察报》报道, 尽管2011年预算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进一步加大, 但大多数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条目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 其中包括政府人员工资以及行政成本等。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透明度不高, 存在明显的缺陷。经济信息总量的70%为会计信息, 在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诉求日益强烈的新时期, 规范、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将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解除公共受托责任并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

二、对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反思

政府会计的目标是解除其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 对“三公经费”的质疑声音恰恰反映了政府忽视作为委托人的广大公众对了解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获得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还不规范, 有待研究与剖析。

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

“三公经费”没有统一的发布口径, 许多部门发布的信息模糊笼统, 也未作相应的解释说明。虽然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以来, 提出政府预算支出分为功能支出和经济支出两套体系, 功能支出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用途, 经济支出则反映资金如何具体支出。但是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预算仍以功能分类的支出预算为主, 从而使得公务用车费能够混列于“交通费”、“差旅费”、“燃料费”等科目, 招待费用变相列入“会议费”、“福利费”、“其他支出”等科目。“三公经费”在归类上比较杂乱, 也缺乏直观反映具体花费的报告, 从而导致了其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剖析其原因,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报告并未对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进行全面反映, 而只是披露了预算执行情况。

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范围较窄

从目前许多部门发布的“三公经费”信息来看, 只有一些简单的数据。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认为, “三公经费”公开不仅仅是公布一个数据, 还应该包括绩效考核问题, 为什么要支出, 支出以后的结果以及对改善自身工作带来的效果等, 这些都应进行披露, 对纳税人有一个交代。另外, 各级部门目前只是公开包含于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 在财政拨款之外, 收入中。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载体的预算报告, 其内容并没有涵盖所有政府性支出, 大部分预算外资金依然游离于预算披露之外, 成为类似“三公经费”支出项目的隐蔽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在内容上细化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公共收支的透明性和有效性。

3. 政府信息披露外部信息需求者处于弱势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重点公开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等信息。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不及时更新公开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该条例对于何时公开、通过什么途径公开、公开的项目以及公开到什么程度都未给予明确的指引, 而且条例自2008年实施以来, 还没有任何一级政府责任人因为信息公开职责履行不到位, 而被追究责任。仅看“三公经费”公开的报道, 显然“三公经费”是必须公开的重点信息, 但一直到2011年, 它才在国务院强制要求下以及各部门相互观望中得到披露, 而且披露的内容笼统模糊, 即使对于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公众而言, 想要获取需求信息, 还需要进行一番研究, 或者另辟渠道获得。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者处于被动地位, 其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很难得到保障。

三、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

“三公经费”公开事件反映了党和国家很重视我国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同时公众对“三公经费”公开的反应也突显出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种种不足。笔者认为要建立有效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必须加强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研究。这样, 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 为制定和修订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从而保证具体制度间相互协调以及其发展和演化的连续性。所以,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应建立起包括目标、基本原则、主体、载体等基本内容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

1.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研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可以首先来考察政府会计的目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会计目标层次的研究,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检查、防范舞弊和贪污, 以保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中级目标是促进健全的财务管理;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目标作为会计目标的特殊领域, 应同样具有层次性。

借鉴上述目标层次的划分, 结合我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服务型政府的特殊性, 以及现阶段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定位为兼顾反映预算收支的合规性和政府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所以, 我国政府信息披露的目标可以分为全面目标、中级目标和基本目标三个层次。其中, 全面目标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代理关系层次中:公务员对行政上级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以及政府对民众的受托责任。它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最高层次的目标, 其余目标都是由它演绎而来, 并为之服务的, 它隐含在其他目标之中。基本目标是反映和监督预算财务的合法合规性。各级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主要利用信息进行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以及对政府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管理;其次是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 用于对政府预算财务的审批和监督。中级目标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政府内外部对政府会计信息都有需求, 如政府宏观管理部门, 需要根据信息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调控;社会公众根据披露的信息监督政府绩效, 并进行自我决策;公司等投资者关心政府的筹资计划、偿债能力等, 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分析;国际投资者也需要了解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经济实力、援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情况。总之, 基本目标是反映政府能力最基本的保证, 中级目标是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是对基本目标的补充与提升, 而全面目标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终极体现。

2.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遵循的原则

在有关“三公经费”报道中, 发现在98个中央部门中, 有95个部门均已公开, 一些地方也开始公开, 但有些被公众称为“糊涂账”, 并且各单位披露时间参差不齐、相互观望。另外, 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和侨办尚未公布, 其有关负责人表示, 不公开的原因是“三公经费”的有关预算涉及国家秘密, 经费情况不适宜对外公布。这也显示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国家保密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因此, 在制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

第一, 真实性原则。在现实中, 一些政府部门往往在统计数据上择优披露, 甚至掺杂水分, 欺骗公众。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上层部门了解情况和制定落实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 还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必须确保所披露的重要事件和财务会计资料没有虚假或重大遗漏, 如实地向公众报告相关的财政收支。

第二, 完整性原则。我国目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偏重于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而完整性原则即要求披露的政府性收支应该是全部意义上的政府性收支, 即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和制度外收支。如果政府故意隐瞒, 不公开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 将会严重误导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 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性, 就是在信息失去决策作用之前, 就为决策者所拥有。任何信息都存在时效性问题, 不同的信息披露遵循不同的时间规则。所以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单位在收集会计信息、信息加工处理以及传递会计信息三个阶段都要注重时效性。而且当原有信息发生实质性变化时, 信息披露责任主体应及时更改和补充, 使投资者获得当前真实有效的信息。

第四, 协调性原则。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 往往会遇到政府一方面提倡政府会计信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开、透明;但另一方面有些会计信息涉及国家机密难以公开透明, 这就产生了公民的知情权与国家的保密权等权利或利益的冲突。此时就需要政府协调两者间的冲突, 不能绝对化的披露或不披露相关国家安全部门的会计信息, 而应该区分会计信息机密或非机密的部分, 对其会计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披露。

3.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政府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政府会计的主体。政府会计主体就是政府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是按照机构或单位确定会计主体的。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政府会计主体的讨论, 大部分学者赞同将我国政府会计主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各级政府, 第二层为政府的各部门, 第三层次为政府的相关单位及基金。而对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界定问题, 有提出政府会计主体就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 也有提出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体是有所区别的。而笔者认为政府会计是运用货币计量形式,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反映政府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的一个整体过程, 而信息披露主要是针对使用者需求的信息汇总的一个结果, 是需要以政府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程序为基础的活动。因此,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应该是根据政府信息需求而合理确定的更高层次的政府会计主体。

至于某一政府会计主体能否纳入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范围, 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结合美国政府会计委员会NCGA提出的“财务依存性、管理监督权、管理指派权、运营活动的重大影响、财政事项的受托责任”五项标准和我国政府的具体情况,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需要符合下列条件。第一, 具有控制关系。这里的控制是指政府能够控制其资金和有形资产等资源的配置权、法律主体地位的授予和剥夺、该机构主管部门大部分人员的处理权以及指导和影响其决策与运行的行政权力等。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政府对国有企业拥有控制权, 但由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且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 一般作为企业会计的主体, 所以现阶段将其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主体排除, 但可以考虑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国有企业的政府投资进行披露。第二, 具有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 并承担有效地管理和应用受托资源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 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其中具有相同的资源来源或者相同的资源接受者的多个政府会计主体可以并集构成一个政府信息披露主体。

因此, 以政府会计主体为基础, 根据判别的标准,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体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各级政府。中央、省、地、县级政府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而五级政府中的乡级可以不确认。第二层次, 政府的各部门, 主要包括行政部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中对于行政、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条件确认为信息披露的主体, 对属于政府会计主体的公立的高校和医院不属于独立的信息披露主体, 而应该合并到对应的各级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第三层次是政府基金。立法预算限定用途和目的政府基金, 是单独承担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体, 但也可以合理的形式合并到各级政府信息披露中去。

4.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

政府财务报告是对政府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书面文件, 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目前,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财务报告、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主要披露的是预算内容, 对各级政府的财务状况、业务运营状况和服务成本信息等相关内容披露较少。对此, 目前我国现阶段应引入权责发生制, 以修正的现金制和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积极完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按照保留、增加、完善的原则, 重新构筑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第一, 保留并完善现有报表。政府财务报告中, 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本数字表等仍然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此基础上还应补充提供立法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比较信息, 对影响预算执行情况的事项进行披露。另外, 将现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予以调整, 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平衡方程编制报表, 着力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大要素的具体情况。其中应增加或有负债的信息, 因为或有负债是现阶段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 但在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中没有得到反映。

第二, 增加政府合并财务报告。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告, 从支出机构从属于政府整体并受控制的意义上讲, 公共部门类似于企业集团。因此, 与企业财务报告的情形相对应, 支出机构不仅应编制本机构的预算与财务报告, 政府整体也应编制合并的预算与财务报告。从政府整体必须向公民、纳税人承担受托责任的角度讲, 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比单个机构的报告更为重要。

第三, 增加财务报告附注。附注是对主要会计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 将一些在报表中高度浓缩的项目进行分解、放大, 以便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如“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明细, 目前“三公经费”被隐藏到不同的项目支出中, 单从财务报告中并不能分析出“三公经费”的情况, 而近几年公众普遍对“三公经费”的去向信息存在需求, 因此, 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三公经费”的具体信息, 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使得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的业务活动。

第四, 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政府承担着广泛的受托责任, 许多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无法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 如社会治安、公民素质等等。因此, 虽然非财务信息并不能直接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但其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加综合全面地理解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活动和业绩。由于非财务信息并不是主要内容, 因此, 不同政府的非财务信息内容也并非具有统一性。其报告的形式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统计表格等形式。

四、总结

有效的政府会计是良好的政府工作的基石。随着公共体制的改革, 打造绩效型、透明型、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目标。政府会计信息成为公众分析和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方式, 是约束政府行为、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然要求。2003年以来, 财政部逐渐加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力度, 加快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构建科学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 必将有利于促进“三公经费”等具体披露问题的解决, 也必将促进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因此, 在政府会计改革的大背景下, 本文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原则、主体及载体入手, 探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体系, 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向楠.96.4%公众力挺国务院对“三公”公开不合规部门严厉问责.中国青年报, 2011年7月26日.

[2].王涛.中央部门因公出国预算不降反升51个单位增加费用.经济参考报, 2011年08月1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

[4].张月玲.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9.

[5].潘俊, 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筑.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11.5.

引发体系 篇6

关键词:阳离子引发剂,DGEBA,镧系金属氟化物,聚酰胺

1991年, Kobayashi S[1]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稀土金属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近年来, 稀土金属催化剂在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阳离子引发剂催化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反应中。由于环氧树脂固化后的收缩率很高, 约4%~5%左右[2],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阳离子引发剂来催化环氧树脂与内酯[3]共聚, 合成扩展性单体 (expanding monomers) [4,5,6], 即中间体化合物 (SOE) , 然后SOE再与环氧树脂共聚, 形成线性酯的聚合物[7,8], 以降低体系的内聚力[9], 使固化物的柔顺性[10]和韧性[11]提高。也有报道称用环氧树脂与环状的碳酸盐[12,13,14]共聚, 从而引入碳酸根, 增加了其化学降解性[15,16], 从而解决环氧树脂固化物收缩率高、易脆的问题。

1环氧基的反应活性[17]

阳离子引发剂主要与环氧基反应。因此, 分析环氧基的结构显得尤为必要, 环氧基的结构决定了环氧基的反应活性。

1.1电荷极化作用

电荷极化作用使得环氧基上有两个活性中心:电子云密度较高的氧原子和电子云密度较低的碳原子。当亲电试剂靠近时就进攻氧原子, 当亲核试剂靠近时就进攻碳原子。它们能够迅速反应, 引起C-O键的断裂, 使环氧基开环。一般来说路易斯碱是亲核试剂, 路易斯酸是亲电试剂。

1.2环内键角

环氧环的环内键角约60°, 与正常的键角 (约109°) 相比, 要小很多, 因此环氧环有很大的张力, 能量很高, 是开环的潜在力。

正是由于电荷的极化和环氧环的大的变形能量, 使得环氧基有很高的反应活性, 从而为阳离子引发环氧基的开环反应奠定理论基础。

2传统阳离子引发剂

传统阳离子引发剂包括路易斯酸和络合物, 主要是亲电试剂进攻环氧基, 使得环氧基开环。常见的有BF3、FeCl3、SnCl4、TiCl4等。

在阳离子催化聚合反应中, BF3·MEA也是比较常见的催化剂[18,19]。但是它具有吸湿性, 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 并且在固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三氟化硼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卤化物作为阳离子型固化剂 (引发剂) , 盐中的电子接受体向环氧基的氧原子进攻, 引起阳离子催化聚合反应, 但是金属卤化物的混容性差, 这就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所以开发一种新型的引发剂很有必要。

3新型阳离子引发剂

3.1镧系金属氟化物与环氧基的反应机理

镧系金属氟化物是比较新颖的阳离子催化剂, 它们主要是La (OTf) 3、Sm (OTf) 3、Dy (OTf) 3、Er (OTf) 3、Yb (OTf) 3, 被越来越多地用在阳离子催化环氧树脂体系聚合方面[20]。研究表明, 镧系金属离子的外层有空的电子轨道, 是电子接受体, 有很强的亲电性[21]。已经证明了这些镧系金属氟化物能够完全固化环氧树脂, 并且它们在液相环境中很稳定, 对环境友好[22]。它们的结构式如下:

M3+代表镧系离子, 如La3+、Yb3+、Sm3+、Er3+、Dy3+等镧系金属氟化物催化环氧基开环反应的机理如下:

3.2镧系金属氟化物的催化效率

镧系金属氟化物的催化效率有所不同, 主要是金属阳离子的结构不同导致的。对于这些镧系金属,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 离子半径下降, 酸性增强, 催化效率增大, 催化速度加快[23]。

3.3镧系金属氟化物在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中的应用

Castell P[24]用La (OTf) 3、Sm (OTf) 3、Dy (OTf) 3、Er (OTf) 3、Yb (OTf) 3作为固化引发剂来催化固化环氧树脂 (DGEBA) , 结果表明这些镧系金属氟化物确实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使用很少的量 (1份) , 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够完全固化环氧树脂。有些固化物没有显示玻璃化温度, 可能原因是交联程度太高, 导致了链的固定。对于Yb (OTf) 3而言, 不同的量对固化温度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固化促进剂使用量的加大, 固化温度越低, 固化焓也越低, 可能原因是过高的催化剂的量而引发了副反应。

对于这些催化剂而言, 当温度达到200℃时, 它们的催化活性就会很高, 仅用几分钟就可以使环氧树脂完全固化。从实际的观点来看, 在少量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温度控制在140~160℃比较合适。通过DMTA测试来获得固化程度和网络结构的形态学信息。DMTA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量加入太多会发生解聚作用。

Christina Mas[25]用La (OTf) 3、Sm (OTf) 3、Dy (OTf) 3、Er (OTf) 3、Yb (OTf) 3作为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他发现固化剂促进剂量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玻璃化温度和交联程度。并认为由于在配制样品过程中, 反应开始发生, 所以测得的焓值的准确度不高, 不可能准确建立焓值与玻璃化温度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阳离子催化反应与链转移反应和降解反应并存, 这也使得网络结构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玻璃化温度不同。他还通过固化时间和温度来预测交联程度。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固化促进剂含量下, Sm (OTf) 3的固化时间最短, 说明了它的固化效率最高。

Cristina Mas[26]用La (OTf) 3、Sm (OTf) 3、Dy (OTf) 3、Er (OTf) 3、Yb (OTf) 3作为DGEBA/ γ-BL 体系的固化促进剂。在催化剂作用下, 环氧基与内酯发生共聚反应, 得到SOE, 然后SOE与环氧基再共聚, 生成线性酯结构, 从而降低了固化物的收缩率。

他还指出DGEBA/ γ-BL 体系的配比不改变, 催化剂的量一样, 结果表明Yb (OTf) 3 能够使体系的活化能最低, 为60.9kJ/mol。

Servando González[27]用La (OTf) 3、Yb (OTf) 3在DGEBA/γ-CL体系中。他指出在催化剂La (OTf) 3、Yb (OTf) 3的存在下加入γ-CL到DGEBA体系中, 可以增加共聚物中酯基团的比例, 从而使体系有更好的柔顺性。

Garcia S J[28]及其合作者研究了稀土化合物催化剂对于环氧/邻甲苯基双胍粉末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稀土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降低体系的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他们还研究了环氧/苯二甲酸环 (亚) 异丙酯/ Er (OTf) 3体系, 发现5%苯二甲酸环 (亚) 异丙酯和0.5%Er (OTf) 3可以使体系的固化温度降低至110℃ (传统的固化体系固化温度为150℃) 。

Lidia González[29]用La (OTf) 3、Yb (OTf) 3、BF3·MEA在DGEBA/MCB体系中, 进行共聚合催化反应。结果表明La (OTf) 3、Yb (OTf) 3的效果比BF3·MEA要好, 在生成的聚合物中, 线性酯的比例要更多, 体系的柔顺性更好。

他还指出在催化剂La (OTf) 3、Yb (OTf) 3的作用下, 加入MCB, 能够使DGEBA得固化进程更快, 并且MCB具有扩链的作用, 能够降低DGEBA/MCB体系的收缩率。研究还表明Yb (OTf) 3使DGEBA/MCB体系的耐热性最弱, La (OTf) 3次之, BF3·MEA最强。

Lidia González[30]用La (OTf) 3、Yb (OTf) 3 在DGEBA/MA体系中, 促进体系进行共聚和均聚反应。结果表明, 在催化剂La (OTf) 3、Yb (OTf) 3的作用下, 加入MA, 能够使DGEBA的固化进程更快, 并且MA具有扩链的作用 (expandable character) , 能够降低DGEBA/MA体系的收缩率。Yb (OTf) 3使DGEBA/MA体系的耐热性比La (OTf) 3差, 并且随着Yb (OTf) 3量的增多, 固化物的耐热性越差。

Roser Cervellera[31]用La (OTf) 3、Sm (OTf) 3、Dy (OTf) 3、Er (OTf) 3、Yb (OTf) 3作为DGEBA/PC体系的催化剂。结果表明PC没有进入交联网络结构, 而仅仅作为一个增塑剂。他还指出在碳酸盐的参与下, PC的加入能够使DGEBA的固化进程更快。

4固化促进剂的选择

4.1固化促进剂的分类

在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中, 促进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前面所提到的阳离子引发剂, 其实也是一种固化促进剂。用于环氧树脂的固化促进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亲电型促进剂, 亲核型促进剂, 金属羧酸盐促进剂。促进剂的功能是降低固化温度, 加快固化速度, 降低固化反应的放热峰。

4.2固化促进剂的选择原则

一般而言, 对于不同类型的固化剂, 所使用的固化促进剂是不同的。且不同类型固化促进剂的作用机理不用, 其结构和性能对交联固化反应的速度和产生固化物的性能影响甚大。

通常含活泼氢化合物作固化剂时, 一般选用亲电型促进剂。

对于DGEBA/PA体系, 主要是伯胺、仲胺的活泼氢与环氧基进行加成反应, 但是反应不完全, 固化速度很慢, 通常需要加固化促进剂, 以提升固化反应的速度。

Chini M[32]、Meguro M[33]等证明, 镧系金属氟化物在亲核固化剂如胺、吲哚[34]、乙醇[35]等存在的体系中, 是很好的开环催化剂。所以这些镧系金属氟化物用在DGEBA/PA体系中能够起到催化效果, 会加快反应速率, 降低反应的温度。当然, 这有待于在实验中进一步的验证。

总之, 促进剂的选择性是在环氧树脂固化反应中显示出来的, 只有对环氧树脂的固化历程充分了解后, 才会对固化促进剂作出科学准确的选择。

5结论

引发体系 篇7

关键词:卖菜难,买菜贵,蔬菜流通,根源,对策

一、卖菜难事件回放

进入今年春季以来, 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地区部分品种的蔬菜出现滞销, 山东一些地方的大白菜, 甚至出现了卖2分钱一斤也无人收购的现象;在山东章丘, 已是大葱最后的收获时节, 而大部分葱农却守着地里的大葱卖不出去, 一毛多钱一斤还没人要, 眼看就要烂在地里了;在河南中牟, 已经出现了芹菜滞销的情况。当地芹菜大丰收, 但菜农却高兴不起来;陕西洋县上千亩菜花同样出现滞销, 5分钱一斤仍难以出售;同样是在浙江慈溪市的一些雪菜主产区, 今年雪菜的收购价自上市以来一路下滑, 现在仅为每斤0.11元左右, 而去年同期的收购价在每斤0.35元以上。2011年4月, 济南菜农韩进因无法承受菜价下跌自杀,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了社会对“菜贱伤农”的新一轮思考。

二、卖菜难买菜贵的根源

(一) 生产层面

1. 信息来源缺乏有效性

(1) 菜农自身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我国蔬菜的生产, 多以单户农民为单位进行。农户因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 大多缺乏判断与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 且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 加之缺乏科学的生产前指导, 当年种植的品种与面积多以前一年的市场行情或主观感觉作为判断的依据, 或盲目跟风种植。

(2) 信息炒作的误导。近几年, 蔬菜流通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及社会游资借社会上对“甲流”的恐惧和养生的热衷, 对一些相关的农副产品进行了恶意的炒作, “蒜你恨”, “豆你玩”, “姜你军”, 着实让这些平日里极为普通的农副产品变的炙手可热, 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由此带来的错误价格信号, 引发了农民的盲从, 导致供应链的失调。

2. 农资涨价

近年来,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也推动了蔬菜价格的提高。农药、种子、化肥、塑料薄膜等种植过程中刚性资本的投入无一不在增加, 例如尿素由2008年每吨1500元, 涨到2010年的1700元, 比前两年上涨了200元, 涨幅13%;其他专用复合肥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专用生产资料中的农药, 在2008年价格的基础上, 也都有不同程度地上调, 平均涨幅在30%左右。这都将直接影响蔬菜生产成本的变动, 导致菜价上涨。

3. 人力资本的增加

随着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 及城市餐饮、娱乐、保洁、家政等行业用工需求量的增加,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 “用工荒”现象由此在很多农业领域频频出现, 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在山东寿光, 2009年同期农忙时节雇工成本仅为60元/天, 而到2010年年初就涨到80元/天, 下半年涨到100元/天还难以雇到熟练工。蔬菜不同于粮食作物, 种植与收割主要还是依靠人力, 人力资本的增加无疑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二) 流通层面

1. 流通链条上各种费用的负担

当前我国蔬菜流通的主要模式为产地菜农、产地批发商、蔬菜物流商、销地各级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与零售商、消费者的流通链条。过长的流通链条, 导致我国蔬菜流通和运输环节诸多费用的产生, 其中包括:蔬菜在公路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费用, 蔬菜进入批发市场的进门费或者管理费, 及各个环节的人工搬运费等。

2. 流通过程中损耗过高

据统计, 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 其损失足可以供给两亿人的生活。面对如此惊人的数据, 不仅要使我们反思蔬菜流通体系的症结所在。蔬菜鲜活易腐的特性, 诚然是导致蔬菜在流通的过程中损失如此之高的根本原

1.交通管制与工商税务的约束

进城销售的菜农会受到各类城市行政监管的约束与工商税费的支出。进城卖菜车若没有办理相关的通行证, 将受到罚款;进城的时段与车型不匹配, 会受到罚款;在马路市场销售, 会受到城管的驱赶;在小区里销售会受到保安的驱赶, 甚至有些小区根本无法进入。每个蔬菜经营摊位的高额摊位费、蔬菜进入超市的进店费等都将最终归结于“买菜贵”。

2.销售渠道单一

进城销售的菜农只能出没于“马路市场”或社区。渠道的单一与诸多的限制, 严重影响了菜农的销售。急需各相关部门出面为其合法销售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三、卖菜难买菜贵的对策

(一) 生产层面

1. 建立良性的信息渠道

(1) 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乡、县、国家三级联网的动态信息网络, 网站信息涉及品种、区域、价格、产销、物流、各地行政监管的规章制度、各级政府对蔬菜生产与流通的政策、农超对接、农业气象等板块, 将蔬菜流通链条上所涉及的各方面信息都囊括其中, 为信息发布、监测预警、引导市场、平抑市场价格提供依据, 从生产的源头开始避免错误信息的传递。

(2) 严厉打击恶性的信息炒作。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 对引起社会恐慌造成物价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信息炒作行为要予以严惩。同时加强对涉农人员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分辨信息的能力, 并掌握获得安全的、有效的信息渠道。

2. 对菜农给予相应的补贴

目前粮、肉等生产经营有种苗等政策性补贴, 而蔬菜生产者却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 菜地开发基金更是名存实亡, 蔬菜产业成了政策盲区[6], , 这无形中增加了种菜的机会成本, 且蔬菜鲜活易腐的特性更容易遭受损失, 农资价格的上涨又增加了种菜的行业风险。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府对菜农予以相关的补贴, 以提高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来稳定菜价。

(二) 流通层面

1. 减少流通过程中的障碍》转11页

参考文献

[1]、商务部连夜发通知解决“卖菜难”5大措施稳市场.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a/20110422/000753.htm

[2]、中国为何陷“菜贵伤民, 菜贱伤农”怪圈.新加坡《联合早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27/c_121353720.htm

[3]、丁惠芳.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现象根源分析及对策.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4]、刘星原.蔬菜价格:影响力度、性质、原因及目标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5]、杨晓琳.当前我国农村蔬菜物流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0 (6)

引发体系 篇8

公允价值是近年来国际会计实务领域的一大挑战,也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得到了FASB和IASB的极大推崇。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150项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50项准则中,分别有50项和23项准则涉及公允价值(Truong and Zijl,2005)。近年来,作为规范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无疑更受到业内的关注。FASB于2006年9月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SFAS NO.157)》,此项成果的出台为国际社会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提供了“范本”。2011年5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布表明,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态度开始由“关注”转向“实质性”应用,这一举动势必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在借鉴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于2012年5月17日起草了《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时隔近20个月,财政部于2014年1月26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自2014年7月旧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发布体现了我国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处理的决心,以及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意志,在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术界研究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带来新的研究契机。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正着手建立一个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内的企业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理论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三者的关系?现实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对于理论上的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又有何影响?应如何认识和应对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些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准则制定部门完善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下一步修订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所借鉴。

二、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广泛涉及公允价值。时隔7年后,财政部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预示着一个较完备的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在我国正式建立(如图1所示)。理论上,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涉及指导公允价值应用的三类准则:基本准则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原则性纲要文件,具体准则是规范公允价值确认、计量与报告的应用性指导文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专业性学理文件。

为了全面认识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有必要在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内分清各类准则所处的层次、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基本准则被看作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用于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并以此为依据对具体准则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基本准则理应处于规范体系的第一层次。基本准则是从概述框架的视角规定会计实务界所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为具体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应用公允价值提供理论支撑,那么,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或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依据与具体应用的关系。但是,确保二者在公允价值的规范上具有概念或操作上的逻辑一致性将是维系上述关系的前提,绝不应出现基本准则无法指导具体准则或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情况,也不应出现后者超越前者的情况,否则都将打破二者的逻辑关系,影响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科学性。

在我国已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应用的有20个,实质上应用公允价值的准则有17个。无论从准则本身的内容来看,还是从准则的执行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由具体准则规范,具体准则理应处于公允价值应用规范的第二个层次(如图1所示)。从发挥的作用来看,具体准则主要解决会计要素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即判断公允价值反映的客体是谁?计量金额多少?以及如何在账户中直接反映和在报表内最终反映的问题。财政部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从形式上来看,属于具体准则的范畴,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其他具体准则的关系也应是并列的关系。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其他具体准则同处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规范层面,但规范侧重点有所不同,加之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一般意义上非特定会计要素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疑难问题,它是其他具体准则公允价值应用的有益补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可以被看作是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第三层次。鉴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都涉及对公允价值规范的内容,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对于二者的分工进行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共同构成了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通过对三者关系的评析,笔者认为要发挥好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作用,从形式上来说,首先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保证各组成部分的逻辑一致性(这里也包括准则之间分工的衔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允价值应用体系的科学性。但是,为了发挥规范体系对公允价值应用规范的协同效应,除保证应用规范体系的科学性之外,还需要从实质上保证该体系的有效性,切实做好各类准则的建设及完善工作。

三、现实中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认真学习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他涉及的公允价值应用规范,笔者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发布至少对公允价值应用规范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一)对规范体系科学性的影响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现行准则之间仍存在诸多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无疑将影响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之间的逻辑问题

通过比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由于基本准则还未来得及修订,我们发现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相对传统,致使基本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出现概念不一的情况。此次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成果,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该定义突出了“计量日”和“有序交易”,能保证公允价值取得可靠性,同时突出公允价值会计的动态反映特性,此次公允价值的界定明显具有先进性。但是,相比之下,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界定过于陈旧。通过前文对基本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二者关系的分析,就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而言,基本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之间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基本准则又如何能指导和评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之间的逻辑问题

通过比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笔者发现二者都涉及对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但是却没有强调二者分工的衔接问题,极易造成实务界的应用混乱。在公允价值应用规范方面,涉及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准则,除要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外,更重要的是规范具体会计要素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工作。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以及一般或特殊项目(如非金融资产、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级次和披露。从中笔者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职责主要是统一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为其他直接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提供计量和披露方面的指导(李高波,2012)。显然,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的规范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有其共同点,也有侧重点,但是现有准则并未对二者的分工衔接进行说明。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建设过程中,对于二者分工的衔接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逻辑一致性,进而影响公允价值应用规范的实用性。

3. 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间的逻辑问题

本来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未涉及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第一章第四条规定,“与公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的可变现净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其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其中提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为具体准则所使用的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却把它们说成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然而通过分析基本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基本准则显然是将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并列作为独立计量属性,这样,它们与公允价值之间关系是并列而非包含,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在没有厘清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关系的前提下,是把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逻辑矛盾突出化了(李高波,2012)。

(二)对规范体系有效性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不仅影响了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科学性,而且影响到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有效性,这里将着重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自身的不完善对规范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 缺少公允价值应用具体指导框架

早在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时,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提供专门的应用指南,IASB认为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存在特殊问题,没有必要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此次我国颁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恰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做出了表率,但是纵观此次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比较全,既涉及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非金融资产等计量,又涉及估值方法以及公允价值级次等,如何指导会计主体应用,还缺少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导框架。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市场缺乏流动性或不活跃,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缺乏资产和负债的评估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应用指导框架,往往会给会计主体增加准则执行的难度。

2. 缺少对公允价值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2008年11月21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披露(征求意见稿)》。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公司应在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披露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允价值会计保障体系的核心,对于保证公允价值的取得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主体不仅要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制度,而且还要披露对于取得的公允价值相关的控制活动、控制流程,以及各职能部门在控制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此次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披露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性质、特征、风险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恰当分组后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以及至少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持续或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信息及其他信息,唯独缺少对公允价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

四、完善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建议

(一)准则体系建设保证规范体系的科学性

1. 对基本准则涉及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重新修订

因公允价值的定义,所引起的基本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逻辑矛盾,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早在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公允价值的界定,当时的我国基本准则仍停留在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2011年5月,IASB在借鉴美国FAS157的基础上,颁布了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而此次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正是采用了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界定。在界定中突出了“计量日”,“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明显具有先进性。“计量日”强调计量公允价值的日期,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反映了计量项目金额的时点特性,说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的是一项后续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本质;“市场参与者”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而不是基于某个特定主体的计量,从而保证计量的客观公正性;“有序交易”说明在计量日之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总会发生、且所发生的市场环境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经常性的交易活动,从而能保证公允价值取得的持续性和可靠性;“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强调公允价值是“退出价格”,是“脱手价”,侧重于是基于交易的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能够保证计量项目的价值最大化。总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界定能够保证公允价值取得的可靠性,更能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动态反映的特性,因而公允价值的定义体现了当今公允价值研究的最高水平,基本准则有必要按此进行修订。

2. 增加具体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衔接

如前文所述,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为其他直接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提供计量和披露方面的指导。但是执行准则的会计主体应如何接受指导,需要我们在具体准则中进行明确,增加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有效衔接。鉴于投资性房地产是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唯一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于非金融资产的项目,本文将以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为例阐述二者在公允价值应用方面的衔接。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有其基本要求,为了加强具体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衔接,这需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下列各项适用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下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参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属于非金融资产,还要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关于“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也需要在第一章总则中进行明确。关于第三章后续计量中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以及第四章转换中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取得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并没有明确,为此需要在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后增加一条“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依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级次和估值技术”。关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第六章披露中仅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确定依据和确定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如果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采用了估值技术,运用公允价值级次理论,则需要做出相应披露,可以在第六章第十九条第三点中做出说明,具体参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其他应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衔接可参照本文。

3. 在认识公允价值本质的基础上厘清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本文还认为,之所以出现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矛盾,是因为无论是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之前还是之后,我国的准则制定部门对于公允价值本质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公允价值的外延认识不清,对于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没有厘清所致。事实上,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颁布以后,学术界就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谢诗芬(2006)认为,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将公允价值与其他四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简单并列,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任何解释的做法就严重误导了公允价值的外延,已引起国内不少人质疑。对于公允价值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的关系,董必荣(2010)认为理论界有四种观点;“独立计量属性观”(葛家澍、2001;卢永华、杨晓军,2000;葛家澍,2007;等等),“复合计量属性观”(谢诗芬,2001;王建成、胡振国,2007)),“计量目标观”(刘浩、孙铮,2008)和“检验尺度观”(石本仁、赖红宁,2001)。由于公允价值是传统的“基于交易会计”向“基于价值会计”转换的产物,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的会计仍然采用混合计量模式,处于基于交易会计与基于价值会计的并行阶段,这在计量属性上应当有所体现,具体可划分为基于交易的会计计量属性和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基于交易的会计体系中,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交易完成的金额,具有可验证性,仍然是最适合的计量属性;在“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中,公允价值能够反映价值的变化,是最为适合的计量属性,但是与其他计量属性应有所区别,应对公允价值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把公允价值定位成超越于具体计量属性之上的计量目标(董必荣,2010)。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是分别从投入、产出和在用等角度获得的公允价值一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计量会计要素,符合计量属性的定义,它们可以看成是计量属性,只不过需要把它们理解成是在公允价值不同表现形式下的计量属性。为了解决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关于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矛盾,笔者建议,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从基于交易和基于价值两个角度对计量属性进行分类,基于交易的会计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具体表现为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在应用过程中的其他称谓,如现行市价和可收回金额都可以看成是取得可变现净值的手段,无须单独称谓其计量属性。

(二)准则本身建设保证规范体系的有效性

前已述及,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现行准则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保证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科学性。但是,为了保证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的有效性,有必要加强准则自身建设,当务之急是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快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首先,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导框架”为了具体指导会计主体对公允价值的应用,FASB发布的SFAS NO.157就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导框架,为此,我国也有必要在借鉴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基础上制定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框架(该框架尤其适合非金融资产),详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在确定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企业首先应当从市场上参与者的角度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最佳用途包括“在用”和“交换”,然后寻找该资产是否存在潜在的市场。如果存在潜在市场,还要判别市场的性质,即存在“主要市场”还是“最有利市场”,经过判别后,如果存在主要市场,则根据主要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直接作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属于第一级次;如果不存在主要市场,而存在最有利市场,此时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使用第二层次可观察输入值,则可以根据经调整的市场报价作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属于第二级次,如果还是存在最有利市场,但是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使用第二层次不可观察输入值,则需要运用估值技术(具体包括市场法、收益法与成本法)来确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属于第三级次;如果不存在潜在市场,则需要假定最可能的市场,利用第三层次不可观察输入值,同样需要用到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此时公允价值属于第三阶级次。

其次,补充“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公允价值应用可靠性的一道“天然屏障”,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取得尤为重要。公允价值内部控制旨在通过各部门的相互牵制,降低公允价值舞弊出现的风险,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对于公允价值,无论是自行取得还是通过第三方,都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具体负责,如图3所示,笔者将此部门称之为“公允价值项目管理中心”,财务部门则需要配合项目管理中心的工作,同时起到监督作用;公司经理层负责对项目管理中心和财务部门上交的公允价值取得报告进行审批,并向董事会报告,具体向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公允价值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公允价值委员会)会应对公允价值取得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合理性,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审查;股东大会应当听取董事会及监事会关于公允价值取得的专项报告,并就取得方法、取得结果的合理性及其影响再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可听取相关专业机构的意见。公司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公允价值审查确认程序及会计核算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相关控制程序的有效执行及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鉴于公允价值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本文建议将“公允价值取得的内部控制流程及相应的控制活动”写入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披露部分,同时要求涉及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休准则参照执行。

五、结论

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发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构建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简要评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现行准则的关系,接着以此为分析基点,着重论述了现实状态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发布对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并进而提出相应完善建议。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出台后,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现行准则的关系,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尽快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导框架,同时补充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善离不开实务界、理论界及准则制定部门等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公允价值在新兴经济体的应用是否应在即将出台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有所体现?在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但是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提供专门的应用指南,IASB认为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存在特殊问题,没有必要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包括我国)提供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并不直接或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应当如何应用公允价值?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成员,我国应当对公允价值的特殊的应用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写入准则,通过实践积累更多的应用经验,为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善提供参考,以此增加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注释

1[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后续计量环节.我们认为.存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准则是实质应用公允价值的准则。

引发体系 篇9

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就是让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都有系统、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管理。这些标准包括食品安全通用基础及综合管理、污染物限量及检测方法、安全生产控制、检验检疫标准、标签标识标准等。

随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许多国家和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选择和控制供应方,纷纷制定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和供应方的质量活动制定质量标准体系要求。这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为适应产品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寻求消除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重要措施[1]。

标准是技术法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标准是指导企业组织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工具。任何企业的生产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反复使用,扩大经营规模,取得最大效应。作为监督方,政府或特定的团体也需要标准作为检测的尺度。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标准本身是市场规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标准服务于市场主体和客体,并为市场规则体系提供技术依据。标准规定了产品及其性能、检验方法等基本要求,是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是能否获得市场准入的关键;其次,标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手段。由于标准对先进技术具有适应性,发挥标准的技术导向作用,引导资金的市场取向,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再次,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密不可分,并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好形式,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保持优势地位;最后,标准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保护国内产业。③标准的作用在于为契约合同提供技术依据,为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契约合同与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法律法规规定的是原则,如果没有配套标准的支撑,法律法规就缺乏可操作性,契约的有效性和法律法规的效能就会降低。

2 标准制定过程

2.1 起草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下称《食品安全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第十八条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完善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函(2011)607号文件精神,受卫生部委托,天津市卫生监督所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和修订工作。

2.2 起草过程

标准制定、修定依据与程序: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是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以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2],并在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听取生产经营企业的意见,组织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开展座谈,收集来自监督机构、检验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议。

卫生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是卫生监督的法律依据,必须正确使用各种相关标准才能发挥卫生监督的科学技术性。此次通过征询和收集熟肉制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GB 2730—2005《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反馈意见,拟定初步修改方案,将标准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征求意见稿),并组织第一轮会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会对标准进行修改,且将修改结果于网上进行公示,进一步广泛征集意见。

2.3 主要结果

本次共收到熟肉制品企业14家,卫生监督机构10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家,其他机构4家,共计31家单位(企业)的反馈意见。主要反馈意见见表1。

如表1所示,经过修改后的指标再次征询意见之后,16个单位(企业)对指标无意见,但要求扩大过氧化值指标的有5个单位(企业),要求由现行标准为火腿、腊肉、咸肉、灌肠等制品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0.5 g/100 g,扩大到≤1 g/100 g,但提出修改意见单位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和理由,故此未采纳;此外还有1家单位(企业)要求增加瘦肉精指标,考虑到“瘦肉精”属非法添加物,故不予采纳此意见。其余的意见是对标准单位的格式、符号等提出的修改意见,起草组予以采纳。总体来说,对于本轮指标大多数的单位和企业还是认可的,但对于不同的意见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及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确保人民群众使用腌腊肉制品的安全和健康,规范肉制品企业的有序发展,根据上述反馈意见,依据《食品安全法》,我所及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组织召开了第二轮的标准起草工作会议,组织相关专家,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行业相关标准以及企业提供的检验检测数据,对31家单位(企业)的意见进行逐一讨论,最后将标准再次进行修改。在第一轮修改的基础上,对腌腊肉制品的原辅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增加了对腌腊肉制品贮存和运输的基本要求,取消了对酸价的规定;将无机砷改为总砷;修改了铅和总砷的指标。

3 发现的问题

通过参与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我们研究了大量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从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3.1 标准制修订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检验检测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或矛盾,不仅让相关食品生产者无所适从,也使政府部门对相关食品的监管陷入尴尬境地。

3.2 新技术、转基因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标准短缺

一些新资源食品、转基因食品的批准和监管,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这也对其统一、规范各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3.3 缺少有力的科学依据支持

一些标准指标制定的科学依据较差,造成强制性标准不能有效实施。如此次腌腊肉制品标准中修改取消的“酸价”指标。

3.4 缺少资源共享机制

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发布比较分散,未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讨论

4.1 充分发挥卫生部门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可以进一步的保证标准的合法性、统一性和先进性,同时这也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必要的合法程序。

4.2 科学的组织相关的单位进行标准的修订

应按照统计学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定要抽样的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督机构等,使得样本量达到要求,抽样方法达到要求,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4.3 引用科研方法

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专家咨询法或头脑风暴法的作用,聘用相关的专家,通过几轮的专家咨询,了解各专家对标准指标的协调系数,使得标准的制定更有科学依据。

4.4 及时了解国际食品标准工作进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清理整合现行标准的工作方案,开展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加快推进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等标准清理整合工作。继续推行各部门联系的标准清理整合模式,广泛听取意见,依据实际,实事求是的认真修改整合现行的标准,使得标准修改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及时化。

4.5 跟踪评价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对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跟踪评价,及时掌握标准的实施情况。应选择部分开展乳品、部分基础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产品等国家标准的跟踪评价;开展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重点标准的宣传培训[3]。此外,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卫生监督机构应组织各级各类相关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监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培训等工作。

4.6 完善机制,促进相关企业标准的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利用专家资源科学制订和修订地方标准,同时完善相应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备案机制,充分联动各相关部门,使标准的信息及资料的共享,成为执法的依据,使得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完善,切实可行。

关键词:卫生监督,食品安全,标准

参考文献

[1]王保涯.县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95,2(3):169-170.

[2]邢造宇,杨乾.WTO视野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解读[J].行政与法,2009(7):52-55.

上一篇:施工质量园林工程下一篇:体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