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通用9篇)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篇1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屡见不鲜。从地沟油到增白剂;从铁酱油到三聚氰胺;从转基因到抗生素;从染色脐橙到蜂胶造假;从激素门到乳业诽谤门··· 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是否我们今天所吃的食物中,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被查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
前不久,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看了上述报道,我不禁对学校食堂里的馒头产生了恐惧。仿佛拿在手里的不再是那香喷喷的小馒头,而是比鹤顶红更毒的毒药。“用色素化装的馒头,居然能堂而皇之摆在大超市的货架上”真是不禁使人怀疑:难道超市的经营者都是残障人士?智力退化到连三岁孩童也明白的道理—做人要厚道,都淡忘了吗?可那年利润过千万的收入有从何来呢?
与此同时在4月11号左右,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工业园区马坊村掀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问题牛奶”事件。据获悉,到目前为止,在此次平凉牛奶中毒事件中,因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新鲜牛奶已导致3名幼儿死亡;36名患者大部份已治愈出院;尚有3名患者留院观察。牛奶中毒的阴影笼罩在马坊村,同时也萦绕在全国公民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染色”馒头、“健美”猪肉、“回炉”板鸭、“问题牛奶”,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的身边呢?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口吐白沫、呼吸困难、瞬间休克、无疾而亡,最后连咋死的都不清楚。真是可悲!可叹!
别以为那些事情离我们还远着呢。一星期前,阜阳师范学院的小卖部被拆除了。原因是校领导发放了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的文件:安徽宿县某中学的二十多名学生因食用学校食堂小卖部的方便面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食物中毒现象。为保障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的身体健康,现对阜阳师范学院食堂管理下的小卖部进行拆除。小卖部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转移“阵地”,重新开张。这一拆一移之间,不仅苦了商家,也害苦了我们这些喜欢“偷懒”的学生。从此以后,我们不得不多走几步去校门口买面包了。也许对那些秉持着“走走更健康”理念的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原来食品问题离我们竟是如此这般亲近。、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思考可谓感慨颇多。温家宝总是强调商家应该流有“道德的血液”,并采取了一连串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2011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的热点考题。可见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是十分关注的,那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反而越演越烈呢?这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企业经营者的道德良心,也需要全国公民的权利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国学,国学热,思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潮扑面而来,本应古雅、深奥、曲高和寡的严肃古学,却借助讲座、白话、图解等“时尚”的元素和形式,如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赏心悦目、步履轻盈地步入寻常百姓的现实生活和芸芸众生的视野之中,并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关于国学热的议论也如打破了五味瓶,或赞或贬或疑或惑,日渐炽烈,又都莫衷一是。
一、国学
国学又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等,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而提出的名词。1905年邓实对“国学”一词解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这种解释明显带有本位主义色彩,且突出了学以致用的传统特点。章太炎认为“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胡适等人则把它看成是一部中华文化史,包罗万象;被称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则强调一切“中国学”,并一语中的地指出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学滋养和培育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时至今日,学术界及社会上对国学的概念、范围也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上它是对经史子集等古代文学、文化典籍的研究,广义上就如胡适所说,包括“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与文化”,相对新学它指旧学,相对西学它指中学。但不管哪一派提法,儒学都占据主导地位。其实,“国学”本身应为一个不断融合和发现的动态概念,且中国文化的范畴要大于国学的范畴。
二、国学兴衰的大致脉络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隋唐以来所实行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知识分子把明经达理、修德成圣与仕途进取联合成一种“三位一体”关系,儒学成为传统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本。两千年来,中国人在儒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鸦片战争失利后,中国人开始急功近利地学习西学,以图富国强民。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冲击下,关于西学与国学孰优孰劣的争论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西化派明显占据了上风。在抗日战争以及随后的内战期间,“全盘西化”主张受到了爱国精神的有力抵制,而国学复兴也一度成为民族图存自强的重要内容。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现代新儒家”使国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明显的西化倾向,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再度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潮。90年代以后,伴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巨变,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文化保守主义浪潮。现代新儒家的传承者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并且很快就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共鸣。杜维明等大力宣扬“儒学第三期发展”思想,认为儒学的复兴必将促成中国文化的新生。孔孟之道在中国大学讲坛上重新树立起尊严,近年来“国学热”更是不断升温且波及范围甚广,形成全民学国学的热潮。
三、国学热出现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国学热的出现,固然与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和快餐文化的明星效应有关系,也与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相适应,但是它更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大国理想复苏、民族精神振兴等现实状况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儒学资源可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实现“创造的转化”[2]的有力武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目前社会发展中充斥的科技理性膨胀,人生价值迷茫、道德意识浅薄,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解决经济和文化发展失衡,道德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到提升个人应对生活压力、提高应对工作竞争的能力及智慧,提高自身修养,寻找人生的精神家园到健身、养生、保健等丰富的内容和作用,均成为国学吸引不同层面广大百姓的重要原因。而在增进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弱文化”现象,警示我们应将国学定位为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出发点和支撑。国学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标识,保持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在保持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国学是我们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国学正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和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让国学热起来,必须在全民族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国学。是否具有古文诵读及理解能力和恰当的方法及途径成为关键。
四、对国学普及的几点建议
1. 在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国学典籍的比重。
中国国学的经典是华夏民族的文脉,智慧的结晶,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轻视和抛弃都是一种罪过。这种对古典文化学习的缺失,已经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忧虑。在古文的学习和诵读中不但使古文功底日渐深厚,更可不断汲取国学中对人生成长有益的各种丰厚的滋养,成为学识、人品俱佳的合格人才。
2. 各级各类图书馆做好国学图书的采购和导读工作。
作为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的图书馆,理应成为传播国学的重要阵地。图书馆馆藏是根据学科属性进行系统采集和科学整理分类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是根据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重点、有层次地收集最主要、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各类文献信息,并通过导读等方式,启发、引导读者最大限度、最广泛地加以利用,让所藏文献发挥最大的作用。面对数以万计,浩如烟海的国学文献,确定合理的收藏限度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有不少国学大师如胡适、梁启超等都就自己的切身体会为当代人及后人开列过国学书单,我们不妨相互比较优劣,借鉴利用。其中,被誉为“北胡南钱”的钱穆先生建议中国人人必读的七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并解释说:《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代表了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中前一千年。
如果说开列出书目,仅仅是告诉读者该读什么,而做好导读则是引领读者如何去阅读和研究。概括起来无非是要遵循着纵向传承和横向联系的经纬来不断织就国学的学识之网。首先,可参照我国古代较著名的“七分法”、“四分法”和“十二分法”等分类体系,按类索书,各类均有涉猎,方可有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其次,任何思想、学说和现象的出现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应在拥有必须的历史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方能知其源流;同时要关注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关发展。
3. 出版业应从形式到内容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
从形式到内容,我们需要各种优秀的作品。雅俗共赏,又能将国学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等思想内核系统、完整地呈现给广大受众的文化产品,将成为目前更加迫切的社会需求。百家讲坛节目的大受欢迎就是不容辩驳的例证。如果说从教育抓起,是解决未来国学的承继的根本措施,而推出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和形式则是为现时仍视国学为艰涩、深奥不可逾越,不可亲近的人了解国学的最佳门径,是引领国学飞出象牙塔,得以迅速普及和广泛推广的双翼。同时,形式的改变应以忠实原著内容和思想精髓为前提,应杜绝曲解、戏说、断章取义、粗制滥造等不负责任的低劣产品。
4. 打造大众传播平台,广播国学德泽。
就认知而言,传播的速度和覆盖率的大小及形式是决定能否普及的重要因素和途径。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健康、完备的大众传播平台。其实,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并非都得经由经典的阅读,或聆听专家的讲解,而是通过吸收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大众媒体的信息获得的。现代的媒体扮演了一个“说书人”的角色,将道、义等通过故事、图片等的方式表达出来,最易为大众所接受。在读图时代,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影视等综合而直观的形式,因此,一个健全的、完备的大众文化传播平台对于国学的普及和推广同样至关重要的。
5. 用生命和心灵来感悟国学。
国学的学习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领悟,当你勇敢地走进它时,会感到它的平易,中国的历史多是叙事形式,人物个性鲜明,历史事件如颗颗珍珠以时间串起。论语虽然语言寥寥,但到了诸子百家及《孟子》、《大学》、《中庸》等战国时期及以后的作品便都旁征博引,反复论证。读来并不都艰涩难懂。在阅读过程中加进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生命感受,并佐之以名家的点读,加之以时日和耐心,学习国学,并非痴人说梦。当你能同古人先贤产生心灵的共鸣之时,你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不论是“当头棒喝”还是“醍醐灌顶”,国学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五、国学普及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踏实持久。
国学普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工具性的,更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所以对于国学,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
2. 对国学的吸纳要有批判的精神。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同硬币同时拥有的两个面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要盲目排斥也不要全面复古,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避免任何极端做法,应成为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
3. 要注重在现实开放语境中正确对待国学。
如何处理好国学同西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国学同现实的关系,应成为一个思考的问题。任何封闭的、自大的、泥古不化的国学认知均是有害的。我们应以国学固有的吐故纳新的学习和改革精神、求同存异包容天下的广阔胸襟和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念来审视世界,关注未来。
参考文献
[1]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1906 (9) .
由“悬针竖”所引发的思考 篇3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情”字应该怎样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甲:右下边那个“月”字的一竖不能太尖。
师:哦,你观察得挺仔细。还有呢?
生乙:竖心旁中间的一竖是悬针竖。
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什么是悬针竖!
……
师: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情”字写漂亮的。(师范写,以上两竖画均用回锋)
生丙:老师,你写成垂露竖了,不是悬针竖。
师:老师写的是悬针竖,你没看清。
这一段课堂实录,记录的是一次大型的语文研讨活动中一节示范课的一个片段,让笔者不能释然的是那个频繁出现的“悬针竖”。
悬针竖、垂露竖均是书法范畴的概念,从以上实录中我们最起码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了这一对概念;二、 这位老师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一对概念。竖的种类很多,其中垂露竖如欲滴之露,回锋收笔,呈垂露状;悬针竖形如悬针,出锋收笔,呈悬针状。垂露竖适用范围较广,而悬针竖一般在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时才用。回观课堂,我们不难看出,生甲的描述是正确的,生乙的概括不够妥当,生丙则肯定了老师的书写,否定了老师的表达,而这位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或者没有说清悬针竖与垂露竖。
张庆老师的语文学说中有一说叫“布云说”。说的是“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正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是输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负责布云的龙叫云龙。云龙之所以能布云作雨,是因为其来自东海,东海丰沛的水汽资源是云龙布云作雨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老师就是播云种雨的云龙,而要真正成为一条云龙,首要的是坐拥大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
如何才能坐拥大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呢?钱梦龙曾告诫后学同行:全赖提高阅读能力。无论从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精神的完善,阅读都是“执一御万”的捷径。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强调:“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读一些名著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一些经典范例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反之,没有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我们则会缺乏根基,缺乏底气,缺乏认知的平台,缺乏应有的力量,我们的研究就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诸如“悬针竖”之类的问题时,便只能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提倡教师做一个杂家,但教师毕竟还不是杂家,更不是万能博士,课堂中的问题谁也无法完全预设,即使是饱览诗书,也未必能做到万物俱备。因此,在遇到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时还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
于漪先生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一次,她教学《木兰诗》,待到下课铃声快响时,学生已经能当堂背诵了,她赘言了一句:“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背下来很有好处。你们刚才是强记,强记易忘,只有熟读成诵,才会经久不忘。”一位同学扑哧一笑,不以为然。于老师请他站起来发表意见,他说:“好是好,不过都是吹牛。”说得那么正经,那么严肃。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了锅。“何以见得呢?”“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都是傻子啊?别的不说,‘关山度若飞’,行军打仗,跋山涉水,总要洗脚,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中国古代女子是裹小脚的啊!”其他学生七嘴八舌,也十分赞同。于老师在一片喧嚷声中随口说了一句:“那时妇女还不缠脚。”下课了,学生还是不罢休,追着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于老师被问懵了,回答不出来,只能老老实实对学生说:“这我真的不知道,没研究过,我挂黑板。”于是,于老师就多方查阅资料,估计正史上是查不到的,要去查野史,查风俗史。足足查了一个月,最后在清赵翼的《陔馀丛考•弓足》中查到: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使纤小如弓状,由是人皆效之。但于老师认为孤证不足为证,她一直注意出土女尸是大脚还是小脚,后来在一本文物杂志上看到宋代的女尸始见小足,心里这才踏实。
再回到开头的那堂课中,作课老师有理由分不清悬针竖与垂露竖,但没有理由含混搪塞,可以说是职业操守。要想减少课堂上的尴尬,我们要多问一问自己:多久没有闻到书的清香了?多久没有触摸书的温度了?多久没有享受书给自己的心跳感觉?
老师,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篇4
From Mr. Ward Hoffman.
Sir, I was halfway through Professor Raj Persaud’s article “What’s the tipping point?”(Financial Times Weekend, April 9-10)wh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what I was reading was not ironic(讽刺的).If Prof (Professor) Persaud wants to know why Americans tip in restaurants, he need only ask (needs only to ask) the first American he meets in London.
Americans tip in restaurants for one reason, and one reason only: we tip to supplement(补贴)the salary of restaurant workers. Quality of service does not enter into it, beyond the fact that one may tip a bit less for poor service, or a little (bit) more for good service.
Not tipping at all in a non-fast-food restaurant is not a choice. In the US, one used to tip about 15 per cent for dining(dinning)in a family-style restaurant or in an upmarket(高档的)(a top-level)restaurant. Here,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estaurants, we are encouraged to tip 20 per cent or more, to help restaurant workers live in this very expensive area.
After eating at an Italian restaurant in my city, I left a tip of 20 per cent on the non-tax part of our dinner bill. It was expected. There is nothing more complicated(复杂的)than that about Americans(American)tipping in restaurants.
Ward Hoffman,
Palo Alto, CA94306, US
From Mr. Philip McBride Johnson.
Sir, I agree with most of Raj Persaud’s opinions(opinion)about the doubtful value of tipping, but with one exception(例外).Tips can be very useful when one is a repeat customer or diner.
It is only when the tipper is a stranger and likely to remain so that the system does not work to his or her advantage. But frequent a hotel or a restaurant, always tip a bit more (a frequent customer at a hotel or restaurant always tips a bit mo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service and treatment will be easily felt.
Philip McBride Johnson,
Great Falls, VA22066, US
68.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offman’s letter?
A Quality of service determines tipping in the US.
B. Americans don’t tip in non-fast-food restaurant.
C. Tipping in US upmarket restaurants is unnecessary.
D. How to tip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complicated.
(56. From Hoffman’s letter we can learn_____
A. quality of service determines tipping in the US.
B. Americans don’t tip in non-fast-food restaurant.
C. tipping in us top-level restaurants is not a must.
D. how to tip in the USA is very complicated.)
以上材料中括号内的内容是某地一诊题与湖南卷阅读理解部分D篇的划线部分所不同的地方,但丝毫未改变原文的含义。这两套题后所附的阅读理解题目除D选项作了含义相反的改动外,题干和其余选项的含义都完全相同,然而所给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究竟是哪套题在对这篇材料的理解上出了差错呢?
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看出,选择D选项的依据是Ward Hoffman的信中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There is nothing more complicated(复杂的) than that about Americans(American)tipping in restaurants.05年湖南卷把这句话理解为:How to tip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complicated.而某地一诊题却把这句话理解为:How to tip in the USA is very complicated.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对该句中nothing more…than的不同理解。
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nothing more…than呢?
比较级用于否定结构意为“最(再)……不过”:
Nothing cheaper.再便宜不过了。(CEG, p.126)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我再同意你不过了。(AEG, p.622)
The situation couldn’t be worse.形势再糟不过了。(CEG, p.226)
He wouldn’t care less.他再漠不关心不过了。(CEG, p.226)
I have never felt less like speaking to him.我从未如此不想同他讲话。
(CEG, p.226)
You could give her no greater pleasure.你使她再满意不过了。(CEG, p.226)
There never was a man more kind and just.从来没有更和善公正的人了。
(AEG, p.611)
He has never met anyone less attractive.他从没遇到过更缺乏吸引力的人了。(ECD, p.1018)
否定词+比较级(+than)可表示最高级意义:
I like nothing better. (=It’s the best thing I like.)(NEGC, p.455)
It can’t be worse. (=It’s the worst thing I’ve ever known.)(NEGC, p.455)
He is a man than whom no one is more fit for the job.没有比他更适合干这项工作的了。(CEG, p.226)
Nothing is more precious than health.健康的身体是最宝贵的。(CEG, p.264)
Than Lei Feng no one could show a more genuine modesty to his comrades.没有一个人能够比雷锋更能表现出对同志真正虚心的态度。(AEG, p.611)
Nothing could be more disagreeable to me than that I should have to do that.再没有比我非做此事不可更使我不快的了。(that 从句后省去了would be)
(AEG, p.623)
No leader of a party has kept himself in greater detachment from the sentiment of his than has the late Prime Minister.任何政党的领袖都没有像已故首相那样不动感情。(助动词has移至主语the late Prime Minister之前)(AEG, p.623)
He who wishes to be wise, cannot do better than enquire into the past experience of mankind.求知的最好方法是研究人类过去的经验。(CEG, p.254)
以上例句表明,当比较级用于否定结构中表示“最(再)……不过”时,不和than连用,否定词和比较级既可连在一起也可分开使用;当“否定词+比较级(+than)”表示最高级意义时,不和than连用也就是表示“最(再)……不过”,和than连用时否定词和比较级要分开使用。否则其含义就不是表示最高级意义,而是表示原级意义,如“同……一样或差不多,仅仅,只不过”等。请看以下例句:
I had nothing stronger than orange juice to drink.我只喝了橙汁,没喝酒。(OALD,p.1001)
I’m feeling no worse(=feeling the same or better)than yesterday.我一点也不觉得比昨天差。(LDCE, p.1017)
He’s no better than(=almost as bad as)a thief.他比小偷好不了多少。
(LDCE, p.121)
There were no fewer than 500 people present.出席者多达500人。
(DACQE, p.923)
Now many neckties are no wider than a piece of string.现在许多领带窄得像条绳子。(DACQE, p.923)
I know no more Spanish than I know Greek.我对西班牙语和希腊语同样都不懂。(AEG, p.616)
He is no more a good player than I am.他和我一样都不是好球员。
(MECD, p.963)
She ate no more than a slice of toast for breakfast.她早餐仅吃了一片土司。(MECD, p.963)
It’s nothing(more or)less than(=just the same as; no better than)murder to send such a small group of soldiers out to attack those heavily defended enemy positions.派这么小一股士兵去攻击那些有重兵把守的敌军阵地无异于叫他们去送死。(LDCE, p.868)
以上比较级在否定结构中的含义表明:nothing more…than不能表示最高级意义,而是表示原级意义,“只不过,仅仅”等。
在《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中有如下的英汉双语解释:
You can use nothing more than in order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very simple and not at all complicated.不比……复杂,只不过 The Captain is suffering from nothing more serious than a cold.船长只是得了感冒,没什么大病。
(COBUILD, p.1315)
Nothing more than a tunnel-like passage greeted the excavators.面对着挖掘者们的一条通道就同地道一样。(ECD, p.1236)
与nothing more than有相同意义的词组还有no more than, not any(much) more than, little more than等。
You can use no more than, nothing more than, not much more than, etc. to emphasize that something is not very important, valuable or impressive, or that it is hardly worth considering.只不过,仅仅(用于强调某事物并不重要) At the moment our tree looks nothing more than a branch…我们的那颗树此时看上去像根树枝而已…… It wasn’t much more than a formality.这仅仅是形式而已。(COBUILD, p.1256)
He is not any more than a mad man.他只不过是一个疯子罢了。(CEG, p.313)
It took little more than half an hour to reach there.只不过花了半小时就到达那儿了。(ECD, p.1040)
与nothing more than含义相反的词组是nothing less than。而nothing less than又与little less than和no less than同义,意为“和……一样,不亚于,完全是,简直是”等。
You can use nothing less than to emphasize your next words, often indicating that something seems very surprising or important.(用以加强后面的词语,常表示某事物显得惊人或重要)简直,全然 His life has been ruined, utterly destroyed by nothing less than education…他的一生给毁了,完全可说是被教育给毁了……(COBUILD, p.1315)
They will be satisfied with nothing less than a detailed explanation.不作详细的解释,他们是不会满意的。(ECD, p.1236)
Italian is no less a mother tongue for her than English.如同英语一样,意大利语也是她的母语。(DACQE, p.925)
She drinks little less than her husband.她喝酒喝得几乎和她丈夫一样多。(ECD, p.1040)
It is little less than treachery.那和背叛没有两样(那简直就是背叛)。
(MECD, p.854)
在《英语常见问题解答大词典》中有如下的论述:
no more than(nothing more than)+数词或名词,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一种口气:强调数量之少或事物之小(不重要,简单等等)。no more+形容词(或副词)+than则使形容词的意义向其反面转化。作为no more than之反义词的no less than,不言而喻,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相反的口气的。no less than+数词或名词,意在强调其多(as many as, as much as)或强调其大(其重要);no less+形容词(或副词)+than,则强调形容词或副词所表达的性质丝毫也不减弱。(DACQE, p.965)
The remotest of the planets will be perhaps no more than a week’s travel from the earth.从地球到最远的行星,也许仅仅是一周的飞行距离。(DACQE, p.928)
No less than a thousand people came.(=It was surprising that there were so many)来的人竟然有上千人之多。(LDCE, p.868)
The thermostat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electric switch that opens and closes itself at the proper temperature.恒温器只不过是一种到达适当温度就制动开关的电闸。(DACQE, p.929)
His performance in the role of king was nothing less than marvelous.他扮演国王的演出简直是太妙了。(DACQE, p.965)
那么“not+比较级+than”与“no(nothing)或not any+比较级+than”又有什么区别呢?
“A is not+比较级+than B”只是简单地进行程度上的比较,客观地表达“A不比B……”。至于B本身如何,这样的句子是反映不出来的。“A is no(nothing)+比较级+than B”则不同,它并不对A和B进行程度上的比较,而是用来着重表达“A和B都很……”这样一种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或口气的。如前所述,“no(nothing)+比较级+than”具有言其相应形容词反面性质的特点。比如:no better than极言其坏,no bigger than极言其小,no more than极言其少,no fewer than极言其多,no wider than极言其窄,no larger than极言其小,no thicker than极言其薄,等等。
I have no more than five yuan in my pocket.我口袋里的钱只不过5元。(no more than等于“只不过”,言其少)(AEG, p.616)
I have not more than five yuan in my pocket.我口袋里的钱不多于5元。(not more than等于“不多于”,无言其多或少的含义)(AEG, p.616)
He is no less determined than you.他的决心不亚于你。(no less determined than等于“其决心不亚于你”,言其大)(AEG, p.616)
He is not less determined than you.他的决心不比你小。(not less determined than等于“其决心不小于”,无言其大或小的含义)(AEG, p.616)
John is no(not any)more intelligent than Bill (is).约翰像比尔那样不聪明或约翰不聪明,比尔也不聪明。(DACQE, p.956)
John is not more intelligent than Bill (is).约翰不比比尔聪明。
(DACQE, p.956)
He’s no more able to read Spanish than I am.他和我都读不懂西班牙文。(ECD, p.1167)
The new edition is not more expensive than the old edition.新版本不比旧版本贵。(ECD, p.1167)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对本文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结论:
把“There is nothing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about Americans tipping in restaurants.”这句话理解为“How to tip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complicated.”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CEG(本文简称,下同):《大学英语语法》(College English Grammar),徐广联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
2. AEG:《高级英语语法》(An Advanced English Grammar),薄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ECD:《英汉大词典》(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4. NEGC:《新编英语语法教程》(A New English Grammar Coursebook),章振邦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版
5. OALD:《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第四版增补本
6. LDCE:《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商务印书馆,第二版
7. DACQE:《英语常见问题解答大词典》(A Dictionary of Answers to Common Questions in English),赵振才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8. MECD:《英汉多功能词典》(A Multifunctio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建宏出版社(台湾),版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篇5
今天,我在梨筐中挑出一个已经发霉的梨,只见上面布满了一圈圈毛茸茸的霉菌,让人感到很恶心。这个梨个头很大,我想如果没让霉菌感染的.话,它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梨。妈妈告诉我,开始的时候,霉菌只有一点点,但时间长了,就会使梨全部烂掉。
我由此想到,何止是梨,人不也是如此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坏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坏人,也不是一下子变坏的。有句俗语叫“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就是说小时候不养成好的习惯,慢慢染上一些偷摸的坏习惯,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像霉菌一样,会把一个人慢慢腐蚀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不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懂,不明白,又不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时间长了就会越积越多,最终会发展到什么也学不好。
由一首歌引发的思考 篇6
八年级(上)“食用真菌”一节,在教学进度按排临近期末的阶段。此时正值深冬时节,在野外根本找不到新鲜的蘑菇。另外,学校周围也没有蘑菇的种植户,校内相关的资料很少。仅凭课本上的一点图片资料来上好一节课相当困难。在此情况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像往常一样,踏着铃声走进教室,不过多了一部录音机。孩子们脸上露出了不解的神情,一些同学小声的交谈:“这是要干什么?”
我郑重地向他们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歌,下面请欣赏这首歌。将放音键按下,从录音机中飘出《采蘑菇的小姑娘》的优美旋律。开始时,孩子们在倾听。一会儿,有一些同学开始合着音乐哼起来。后来,所有的孩子跟着节凑打起了拍子。听了两遍后,对他们说:“好听吗?”“好听”“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歌词也好。这首歌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歌的词吧!”
我将抄有歌词的小黑板挂到了前面,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请根据歌词回答: 1:蘑菇的形状、结构?
2:蘑菇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提示:温度、湿度、阳光等)3:蘑菇的数量和分布是怎样的? 4:……?
在完成上面几个问题的同时,又展示了有关蘑菇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的幻灯片、也穿插了教师的讲解。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此时也伸长了脖子和同学们争论着。
活动结束了,学习任务完成了,孩子哼着歌儿走出了教室。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轻松、愉快;孩子们更轻松、愉快。” 在从前的生物教学中,只有在实验的时候孩子才表现出一点兴趣。只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专业术语、概念就是昏昏欲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课上的一个实验很难以掩盖知识的“乏味”。生物课堂 1 往往是“实验课乱嘈嘈,理论学习静悄悄”,即使有人参与也只不过是“独绣一支”、“红杏几支”。
在本节课中,孩子们为何一反常态,表现的如此活跃呢?会较长时间的保持兴奋呢?
其实,仔细一想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其一:在课堂的导入上,孩子们遇到的是一种新的形式————歌曲导入。这在以往的生物学习中不曾遇到的情景。另外这首歌节奏欢快,给人一种轻松的感受,适合于孩子的口味。恰好和以往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设出了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学习情景。先“跟着歌儿哼着”,后“跟着节奏打拍子”。这已经说明孩子开始就已经陷入老师设置的这口“美丽的井”。至使,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孩子都会沉浸在兴奋中。
其二:这一节课中把多种教学形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开课伊始运用了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在课中分别运用了语文的“分析”,生物的“图片观察”、“讲授”等多种方法。在一节课中,将几种方法穿插运用,使孩子们的感官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从而不断地形成新的兴奋点。
由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调控课堂环节。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较长时间保持兴奋,继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
由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所引发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调侃,最佳动机原则,教学艺术
由于工作需要, 这个学期学校安排我接教一个高三财会班的数学教学。虽然事先通过与班主任和原任课教师的谈话, 对该班同学的数学学习情况多少有了些了解, 但本人还是想作一番测试, 探探这帮学生数学的“底”到底怎么样。于是在开学该班第一堂数学课上, 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点A (-2, 0) 、B (0, 1) 、C (2, 0) 。请你构造一些函数关系式或曲线方程, 使其图像经过A、B、C三点。
这道开放题适应范围广, 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发挥想象力,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然而对职高学生来说, 这毕竟也算得上是一道难题。因此对于有多少同学能解答或者有多少种不同解法出现, 笔者并不抱很大希望。何况这堂课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探底, 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今后进行数学学习的动员, 学法的指导以及其他等。然而课堂的发展却出乎笔者的意料。
题目给出后, 一些同学在认真思考, 一些同学左顾右盼, 或许在等老师解答, 甚至几个学生还在谈笑, 个别的居然开始睡觉了。笔者正想去提醒那几个谈天说地和想睡觉的同学, 突然看到一位同学举手, 说已完成解答, 我过去一看她的答案, 着实让我大为惊讶, 她的答案是这样的:
说真的, 我不敢相信职高生中能有人想到这道题的解答用分段函数来表示, 而且反应这么快。笔者激动地在全班同学面前用最热情的话表扬了她, 并且不失时机地调侃起来:数学是很美的, 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体现着数学的思维。在数学中, 我们把化简为, 这像生活中人们的减肥, 都是追求美啊!
我的这些大话数学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然大笑, 那几个学生也不再谈笑或睡觉了。于是笔者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对本题进行讨论解答。
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要求他们合作尝试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快, 方法又好又多。这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同学们讨论激烈。而笔者时不时地“火上浇油”或帮某个小组“出出点子”, 特别是“关注”着那几个曾经开过小差的同学。
波利亚认为, 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体中, 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波利亚确信,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靠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使理解最为深刻, 容易把握事物间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也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半堂课很快过去了, 我让各小组介绍他们讨论的成果, 各个小组抢着发言, 归纳起来, 本题的解法之多大出意外。学生想到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 解析几何中的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第四小组竟想到了带绝对值符号的函数。让人欣慰的是, 笔者作了调查, 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讨论中, 对本小组的解法达到了本组每位同学个个理解掌握的程度, 包括刚才曾经睡觉的同学。
说实在的, 笔者在职高班上课中从来没有过今天这堂课的成就感。很多同学也发自肺腑地说, 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堂课和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是的, 虽然仅是一道题, 但这道题不仅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概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一些较重要的函数曲线和圆锥曲线的图像特征, 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些函数, 起到启迪、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
这堂课笔者并没有完成课前给自己提出的任务, 原计划还有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数学学法的指导以及向学生通告本学期数学教学的计划安排。然而这堂“不完全”的课却让我产生了太多的思考:
1.职高数学教学不像有些人所讲的简直没法教
虽然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 但孺子可教, 只要我们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严谨异常的讲授, 职高学生也同样能够学得有滋有味, 许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次职高数学教学研讨会上, 曾讲到一个案例:有一位职高数学教师, 他几乎每堂数学课上都有一半时间讲数学以外的东西, 讲得天花乱坠。按理说他所教班级的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得肯定比别班少, 但恰恰相反, 几乎每次考试他教的班都拿第一, 而且学生对他的数学课充满热情与兴趣。笔者想, 我们也许做不到像这位老师一样拿一半时间讲其他话题, 因为有这样口才的数学老师毕竟不多。但他的教学思想我们可以领会到, 那就是在一堂课中, 我们何不也多点调侃幽默和诙谐呢?
2.课堂教学要坚持最佳动机原则
最佳动机原则是学生期求在学习、探索这种强烈心智活动中找到乐趣的心理状态。波利亚认为, 导致学习最佳动机的是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是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魅力。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相信数学是有趣的, 所讨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鼓励学生在解题前猜测结果、预示方法等, 使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其乐趣所在。另外, 学习中还有些次佳的动机, 如学习好可以在社会上取得令人羡慕的地位和良好的生活待遇, 会给家长赢得地位和荣誉, 不学习会带来惩罚, 等等。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力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动机,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 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职高数学教学要十分讲究教学艺术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的艺术。”第斯多惠则把教学艺术表达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像数学这种以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材料为对象、以逻辑推理为显著特征的学科, 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艺术, 学生特别是职高生的学习热情就很难调动。常听职高学生讲, 数学真难学, 枯燥没兴趣, 学也是白学。如果一个教艺精湛的教师能以生动的、幽默的语言, 漂亮的推演进行教学, 就会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带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学王国, 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以自动发挥, 灵感的火花得以撞击, 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 同时, 学生的创造激情又使教师的灵感迸发出新的火花。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 语言艺术、启发艺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既要发挥在每一阶段中艺术的作用, 又要发挥整体过程中艺术的作用。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在于简洁而透彻、精致而含蓄。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 数学语言本身要求极为精练、准确, 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 恰当的甚至有时调侃的比喻都会使学生豁然开朗, 降低理解的难度。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启发的内容过多或过少都达不到应有目的。例如让学生猜测某一结论时, 不妨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点一下方向, 点就是启发, 点而不透则是艺术。
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艺术可体现在开发兴趣的导入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融洽流畅的沟通美;回味无穷的结尾美。
综上所述,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最佳动机原则, 追求数学教学艺术的创造, 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更多美的体验, 会诱发情趣, 增强信心,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学习心态去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水根, 王延文, 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篇8
其实就事件炒作而言,“车震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每次有一些耸动的话题出现时,我们总会怀疑事件的真假以及背后的目的,关于炒作的嫌疑也不停地被业内人士提起,虽然每次都遭当事人的否认,但是很多时候,当事人都能从中或多或少的获益,至少是一时的高关注度。
解析“车震门”事件
我们先来看看张如意是何许人也,百度百科上对她的基本资料记载如下:
出生地点:浙江 温州
血型:B型
体重:43公斤
职业:歌手 (青春美少女组合成员)北京唐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艺人
演艺经历:
2004年,《青春的喝彩》(国语专辑)
2006年,《老爸老妈》(单曲EP)
2007年,《青春鸟》(单曲EP)、《红蜻蜓》(舞曲)、
《成吉思汗》(单曲EP)
2008年,《好好努力》(单曲EP)
2009年,《I Miss You》(单曲EP)
之后就是对于“车震门”的描述了,从她的基本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出道已经5年,也出过几张专辑,但是在“车震门”之前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又有几个人听过她的作品?但是一个“车震门”让她成为风口浪尖上的女星,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张如意很难摆脱自我炒作的嫌疑。
我们再来看看“车震门”的始末,就更难摆脱精心策划的嫌疑了。
“车震门”事件时间表
8月21日 孙悦与宝马美眉在某餐厅吃饭,记者接获路人线报前去跟拍,之后就有了一系列劲爆香艳的照片。
疑点:路人是谁,是谁给记者通风报信的,是真正的普通群众还是有人故意给记者放消息,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9月2日 “孙悦夜会宝马美眉”事件被媒体曝光,“车震”照片也被争相转载,一时间引起众多讨论。
疑点:为什么在拍摄十天之后才被曝光?回过头来看那些天的娱乐新闻,版面都被刘德华的结婚事件牢牢占据,直到9月1日刘德华在香港机场正面回应媒体才暂时告一段落,所以“车震门”随后曝光有点太巧合了,仿佛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以便争取更多的关注。
9月3日 孙悦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否认自己就是孙悦。
疑点:在“车震”事件中,孙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肯定也是最容易被追访的,但是他对此保持了沉默,反而后来女主角屡次在博客中提及。
9月4日 事件女主角身份被确定,她就是前“青春美少女”组合成员张如意,之后关于张如意的报道也开始爆发,甚至还把她之前的作品与演艺经历重新翻出来。
疑点:女主角说是被“人肉搜索”出来,但是对于一个没啥知名度,没啥印象的歌手,网友怎么会认出她是谁呢?更何况还是在照片模糊的情况下,所以怎么看都像是有人故意透露了女主角的身份。
9月5日 孙悦在上海出席某活动,谢绝了所有采访。
疑点:孙悦再次沉默,更让媒体加重了对张如意的追访,一方越闭口不谈,另一方就越被人追逐,在这一事件中,不知道孙悦是提前被告知而配合呢?还是傻傻的被人利用呢?
9月6日 张如意的母亲表示自己的女儿也是受害者。
疑点:一面是女主角在自己博客中暧昧的描述,一面是母亲的哭诉,这一搭一唱的配合果真是默契十足。
9月7日,美客网发布声明,称“车震门”事件不是公司的炒作。
但是据知情者透露,孙悦与张如意的“车震门”其实根本就不是“狗仔记者”无意间的寻获,而是一场有意识的炒作,并达到张如意以此上位的目的。而在整个炒作的过程中,孙悦可以说处于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之中,属于被利用者。
“车震门”教给我们要有心插柳
虽然“车震门”的主角一直在否认是蓄意炒作,但是它却为一些想要做点炒作的艺人们提供了范本,无论是精心策划一个事件还是借机行事,你都要明白一点:在现今娱乐圈,从来不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只要是柳成荫就一定是细心栽培的,用心之处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人物:想要做好炒作,首先要选好主角,知名度越高越好,组合越新鲜越好,关键是要好配合,比如“车震门”找上了篮球新星就算是独辟蹊径,毕竟娛乐圈里这种事情太多了,读者看的就麻木了,但是换成体育明星就不一样了,既新鲜又有关注度,又符合了“文体不分家”的定律。
时间:都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话一点不假,在做事件炒作的时候一定要找准时机,要不然很容易被每天都有新闻的娱乐圈忽略,试想如果“车震”照片在一拍到就被曝光,跟刘德华的结婚事件抢关注度肯定会一败涂地的。
地点:这里说的地点是指如果被偷拍,一定要选好地点,总体来说是人越多的地方越好,比如钱柜KTV门口、知名商场、知名饭店等,因为既然是做被偷拍的假象,当然是人越多越容易被路人向媒体爆料,如果在一个密室里再被偷拍就太假了。
事件:就事件本身而言,当然是越劲爆、越具有话题性越好,但是最好不要是“丑闻”,毕竟把名声做臭了想要“漂白”很难。“绯闻”是演艺圈中最常用的手段,就“车震门”而言,能有这么大的反响也是属于绯闻的升级版,现在的媒体与读者胃口被养的越来越大,普通的牵手、接吻照已经见怪不怪,并且在越来越开放的民风下,“车震”已经不算是什么丑闻,男未婚、女未嫁,情到浓处的情趣生活也是能被大家理解的。
渠道:网络的诞生为事件炒作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它的好处是及时(随时更新)、容量大(比每天固定版面的报纸要多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够八卦,什么样的新闻都能报导;再有就是网友的互动性,可以随时发表看法,网民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博客的盛行就更为事件主角们提供了发表心声的平台。
态度:都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主角们在该事件中表现的态度很重要,像“车震门”中的张如意一样,装无辜是一定要有的,再有就是表现坚强与不在乎,没人会承认自己是刻意炒作的。并且想要事件持续的久一些,就要学会“有所言,有所不言”,既不能闭口不谈,又不能言无不尽,要时不时的透露一些讯息才能让人追着看下去,千万不要一次就满足了众人的“求知欲”,一定要记住,“欲遮还露”才是最高境界。
近期其他疑似炒作的事件
潘阳整容事件
日前一组潘阳整容前后的对比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网友“nosweet”在娱乐论坛翻出“整容前”的潘阳照片,下配文字称:“在别的坛子里看见有人提起这小姑娘,说是有个同学去整容时在医生的档案里看见了。”照片中的潘阳学生气很浓,手持证书,圆圆的脸与现在照片中窄瘦的下颚、尖俏的下巴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关于“潘阳陷入整容风波”的报导不绝于耳,之后潘长江在出席一次活动中自曝女儿确实打了瘦脸针,是为了上镜好看,然后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为没经过潘阳同意就曝光了她的隐私而引起父女俩的冷战,再然后就是在录制某节目时父女俩的大和解。怎么看怎么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当然潘长江也极力否认了炒作的说法。
杨幂门事件
所谓“杨幂门”就是先有人在WOW贴吧里面贴了张销魂女的照片,因为侧面像杨幂,然后又利用伟大的PS手段,制造出一个香艳的AV女优版杨幂,然后网上开始流传一段据说是杨幂拍摄的AV电影,但是最后被证实照片是日本女优相田沙耶香,视频也是N部经过剪辑过后合成的视频。就是把杨幂与一个AV电影里的女主角进行PS合成,所以就出现了这部以假杨幂为主角的AV电影。
这整个事件好像是一场乌龙的闹剧,而杨幂也看似是被无辜的恶搞,但是联想到杨幂最近《仙剑奇侠传Ⅲ》的热播,以及不断出现的新闻,很容易让人感觉整个事件似乎有人刻意为之,毕竟普通网友真的会无聊到PS众多她的视频吗?
关于事件炒作的正反观点
关于事件炒作大家的看法可以算是众说纷纭,普通观众对一些事件、话题总是抱着一种猎奇、八卦的看法,至于是不是有人刻意炒作他们并不关心。对于业内人士而言,事件炒作就像是公开的秘密,媒体、经纪公司、艺人、策划公司这几方心里都明白,但是你要遵循游戏规则,打死不能承认刻意炒作,所以我们的采访也就只能是匿名的了。
正方观点:事件炒作是提高艺人知名度的最快途径
Q:你怎么看待事件炒作?
A:这在当今的娱乐圈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刚出道的新人,公司总会为他们策划一些事件,这样才会有话题性,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这是提高艺人知名度的最快途径。
Q:你觉得事件炒作要注意的是什么?
A:要做好精心策划,最好让普通读者感觉不出炒作的痕迹,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让人一眼就看穿的话就很难收场了;另外在选择事件中最好做到对艺人无害,绯闻、整容什么的都无伤大雅,但是性交易、吸毒等事件千万不要碰,要不然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时机选择上也大有学问,要明白身处娱乐圈,你不是一个人在表演,你要随时关注最近的热点新闻,最好的就是能够“借东风”,当然事件炒作只能是辅助手段,一定要有作品能后续接上,这样才会长久。
Q:那你觉得最成功的事件炒作有哪些?
A:这个我们就不好说哪些事件是自我炒作了,我们只能说有很多人从一些事件中得到好处,比如范冰冰,在她身上就经常会有一些事件、话题产生,找医生证明自己没有整容、在机场踢记者、每次拍戏总会有绯闻等,这些新闻让她备受争议但也备受关注,同时再有作品不停推出,所以现在已经跻身一线女星。
反方观点:事件炒作只会让人对你产生反感
Q:你怎么看待事件炒作?
A:这是现在娱乐圈的悲哀,它只会让娱乐圈陷入恶性循环,所有艺人都不再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想着用一些旁门左道的手段吸引眼球,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这么发展下去,娱乐圈迟早会玩完的。
Q:但是现在事件炒作真的比较有效,很多人都在用。
A:这只是短时间的有效,让人们暂时知道了你,但是这种知名度往往是牺牲美誉度换来的,事件炒作往往都是有争议的,对艺人的形象肯定会有影响,并且现在观众也是很健忘的,今天对这个事件感兴趣可能就对你倍加关注,但是明天又有其他事件他的注意力马上就转移了。你看有几个天天靠事件炒作走的长远的,真正能在演艺圈中发展的都是用作品说话的,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最好的发展途径,这样才不会成为跳梁小丑。
Q:那你觉得有没有比较成功的事件炒作?既提高知名度又增加了美誉度。
由“最美司机”引发的安全思考 篇9
魏雪云
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途汽车司机吴斌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被一铁块击中造成肝脏破裂,而他依然强忍剧痛,冷静果断的做出一系列规范的停车措施,从而确保了车上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吴斌却因伤势过重而去世,他本人也被赋予“最美司机”的称号。
吴斌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落泪,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思考。通过车载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在意外发生后,吴斌在76秒里,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打开车门,提醒乘客,这一切如同一次规范的停车演练,然而却是吴师傅强忍疼痛,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的。躲避灾难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而吴师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能超越极限,展现的不仅是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更是一名职业人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矿山职工,我认为这种“职业素养”正是在矿井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安全问题一直是矿井生产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头疼大事,如何确保安全生产,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也一直是作为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汽车司机吴师傅的工作性质或许和矿井生产千差万别,然而安全的性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规范性操作,杜绝违章作业。
所谓“规范性操作”,就是要求每一名职工根据各自的岗位,工种,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作业,摈除怕麻烦,图省事,安全上偷工减料的思想,改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建立的日积月累和千百次重复的基础上。而个人操作的规范也不能仅仅依靠外界的监督,更来自于严格自律。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每一次作业,规范每一次行为。只有个人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发展。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任何一种平凡的工作,只要你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你就是社会的英雄。吴斌用生命给我们演绎出什么是坚守岗位,什么是爱岗敬业。六月是全国安全生产月,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向我们的“最美司机”致敬。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推荐阅读: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读后感07-20
作文 馒头的自述07-02
拾馒头的父亲作文06-09
春节的习俗:蒸馒头10-03
大班其他教案:松软的馒头07-07
神奇的馒头作文650字09-11
卖馒头的小姑娘作文06-06
馒头教案07-17
堆馒头游戏05-15
蒸馒头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