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学家张劭博士有感

2024-06-14

读医学家张劭博士有感(共7篇)

读医学家张劭博士有感 篇1

越努力 越幸运

——读《我在法国读博士》有感

乌龟童鞋

2012年的国庆即将来临,还有中秋作伴,双节同庆,结果是放假八天。对于我们不回家的孩纸来说的确应该想想这八天该怎么过。借几本书是必须的,看与不看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在法国读博士》这本书上学期看见过,并且把名记了下来,因为它的名字让我印象很深刻,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没看,这回它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一定不能错过了。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错,名副其实。

读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淳朴而又生动的语言及作者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作者是苏旭,北京人,留法之前是国家外事机关干部,事实上,回国后还是国家外事机关干部,虽然工作的形式没变,但本质变了,因为作者的思想和境界变了。这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淳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了他是如何在工作十年之后被举荐留学和在法国留学三年零仨月遇到的重重困难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全过程,同时也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以及法国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映了法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就作者本身来说,在北京长大,且从小就能在外国语学校上学,这样的外在条件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是作者生活的年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可如果说因为家里有条件,从小受的教育好,他才能去法国留学,甚至博士学成归来,这样说很片面很牵强。很好的家庭条件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无懈可击的求学态度。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知道,在工作的十年中,他一直是踏实努力,肯干能吃苦,用他自己的话:“多年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回报。”这一点我完全相信,不然两个不一样的留学机会怎会争着找上门来供他选择?

我一直在强调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过分的渲染,平凡朴实却一点也不平庸,有很强的感染力,字里行间流露着积极向上的情怀。这种叙述方式不是最好的,却是最适合作者的,他用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带领读者走进了他的世界,并且深深打动了读者(至少我被感动)。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做事一丝不苟、踏实、真诚的态度。有一种力叫不欺之力,不管做什么事,都没有大小之分,盖一间房子也好,写一篇文章也好,削一个苹果也好,都会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珍惜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以虔诚的心去完成他们,所以又称至诚之力。我觉得作者很是符合,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法国的三年里,从进修生到注册硕士、拿到硕士学位,再到注册博士、拿到博士学位,这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恐怕只有亲身体会后才能真正理解。法国与中国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方面的不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所以在法国要适应法国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要经得住外界的诱惑。克服生活上的不同很难,可是克服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导致的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更难。初到法国,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下课需要借法国学生的笔记来整理笔记,后来写论文的时候为适应法国人的阅读习惯也费了不少功夫,改了一遍又一遍,好事多磨,最终在导师严格又耐心的指导下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很有质量的完成了论文。在生活上,作者争取到了国**家的资助和学校的奖学金,再加上他帮人看家的工资,经济上的压力相对自费生来说要小得多。说起自费生,他们才是大多数留学生在国外的真实写照。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不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吃饭都是问题,而所谓的工作工资并不高,却费时更费力。工作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工作之余由于体力的消耗对学习效率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习在时间和效率上都得不到保证,同时身体也在倍受着煎熬,异常的艰辛(现在应该好多了吧,我也不清楚)。这样的条件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放弃了,不管结果怎么样,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对待梦想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作者是幸运的,而幸运源于他的表现。

一直以来,他得到了很多外界的帮助,大到国*家、学校,小到导师、图书馆馆长、同学和同事,当然,家人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同样重要。国*家和学校对他经济上的支持;导师和图书馆馆长德维尔夫人对他学习上的指导;同学同事对他生活上的帮助;家人给与他精神上的依靠与寄托。这些帮助在他的求学路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些幸运的帮助与作者本身密切相关。有这么一件事值得一提:可以说没有德维尔夫人在最后阶段的帮助,作者就完不成博士论文,也就拿不到博士学位。但正是这样一位给予作者帮助如此之大的图书馆馆长也同作者发生了争吵。作者与德维尔夫人发生激烈争吵后,他搜集了一些关于西88藏的资料给德维尔夫人看,他用行动和事实表明了他的立场,虽然有限的资料一时改变不了德维尔夫人的观点,但她并不生气,反而赞许他的这种精神。

“我留学三年多的心血没有白费,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位。这也是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我所走的几十年人生旅途中感受最深,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心路历程。”

——苏旭

以上就是我对此书从作者、文字、作者的经历几个方面谈及的大致感想。

八天假虽然长,但也很快过去了,有时感慨时间过的真快,细一想,的确如此呢!

最后,总结:幸运不是偶然的。

读医学家张劭博士有感 篇2

医学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第6版)》共分14部分,前十一部分分别对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眼眶、耳鼻咽喉、胸部、乳腺、心脏和大血管、肝胆胰脾、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最后三部分分别对核医学、统计学、水溶性对比剂进行了细致讲解。在内容安排上,以影像学征象为鉴别点,从点到面,先按照影像征象或临床表现给出需要考虑的疾病,随后介绍相关影像技术和影像解剖,同时在每章节介绍每一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影像学征象、比较影像学,相当于一部影像学词典,对培养影像学医生的诊断思维,丰富知识储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每个章节的组织编写遵循实际读片方法。读片第一步描述影像表现所属类型。因此,每章的第一部分就是鉴别诊断的影像表现类型。一旦可能的诊断可在提纲中找到,读者可以在该章的后部查询该疾病单元的详细信息。疾病条目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这两部分之间还有介绍功能、解剖或组织学的知识条目。有时,关于放射学诊断方面的一些重要的临床征象和它们的鉴别诊断,也纳入该章节的第一部分。采用地形图方式描述系统疾病。我讨厌记忆,但应读者要求还是提供了不少的记忆方法。本书使用的表格和缩写词放在书前部分。精心选择了查阅重要信息的索引,索引也包含那些令人费解而又与疾病有关的词。

本书内容主线是疾病条目、影像学征象和鉴别诊断。疾病条目以最常用的名称排头,并将其他名称列于其下。作为影像诊断,内容包含该诊断正确的概率、关于征象和症状出现频率的百分率(文献报道最大数和最小数)。事实上,可能在非选择病人群体和偶尔提供最大和最小数之间的第三个数,这个数是文献引述频率最高的。当文献中出现不同或矛盾结果时,常会作出武断的选择——不幸的是,这样处理的情况并不少。

鉴别诊断使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有条理的思考过程常能洞悉问题的所在。对于一次成功的考试来说,应试者总觉得“钉牢”在诊断上是次要的,将之纳入在其考虑之内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尝试对鉴别诊断思维或某些疾病的病因学进行分类,以便于理解和消化。通常的思维经验认为,这种想法不一定可行,也不一定逻辑上满意或完整。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3

读《科学家的故事100个》有感

暑假时间,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叶永烈叔叔编著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书中《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过去,我曾有过错误的想法,认为只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认识到事实并非像我想的那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考初中时,他还曾因数学不及格而没被录取哩!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时,他奋起直追,在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二年,他重新报考初中,数学竟得了满分,终于考上了开滦二中。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通过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常年累月,不畏劳苦,始终如一地努力”就是他俩用来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万能的金钥匙。现在,他们把自己宝贵的“金钥匙”送给了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走叔叔的路,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从两位叔叔手中接过这把万能金钥匙,去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大门。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4

今天,我读了《科学家瓦特的故事》。这本书告诉我们瓦特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小时候的他喜欢把玩具拆了又重新装起来,他还很好学。有一次,瓦特在厨房看奶奶做饭,他发现正在沸腾的水让壶盖一会儿揭开,一会儿又盖上。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他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利用这个原理,他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勤奋好学,还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它给我的启迪是: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两件宝,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读《数学家高斯》有感450字 篇5

高斯出生于一个贫穷人家,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了惊人的数学天赋。在他三岁时就发现了父亲的计算错误。

其中,小高斯在一堂数学课中的举动,让我深深不忘。一天,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数学题:1+2+3+……+97+98+99+100等于多少?高斯并没有像同学那样一个数加一个数地运算,而是细心地观察着每个数,他发现1+100=101、2+99=101、……,就这样他发现一百个数可以分为两个数一组,一共有50组,50个101相乘=5050,答案就出来了。小高斯高兴地跑到老师身旁,说“我算出来了”,老师头也不抬地说“去去去,你错了!小高斯又说:“我想我是对了”,老师抬头瞧了一眼,才发现小高斯的答案果然是正确的,老师惊呆了,连自己都算了很久,一个学生才算了半个小时,不愧是数学天才呀!

读医学家张劭博士有感 篇6

无声的老师──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广州市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六(1)班 潘tt 皮日休说:“惟书有色,艳子西子;惟文有香,香于百卉。”所以我非常喜欢看书,也看过很多书。有神奇惊险的《西游记》,离奇而有趣的《爷爷铁床下的密室》,耐人寻味而刺激的《汤姆历险记》等等。在无穷无尽的“书山”中,我最喜欢看的书就要数《科学家的故事》了。你说为什么呀?那是因为它能让我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知道了科学家们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虽然我还没看完,可我却对它爱不释手。 就拿阿基米德这位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来说吧!“敌军的统帅进城后,到处寻找阿基米德,他曾经下令不准杀害这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因为他十分钦佩阿基米德。当他知道阿基米德被杀后,十分痛惜。他把凶手赶出了城,然后给阿基米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且立了一个墓碑。”啊!多么可惜呀!一位这么著名的“老人”,就被一位不知名的士兵给杀害了。连敌军统帅也钦佩并当作“偶像”的人,说明阿基米德的智慧是多么高啊!倘若他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没有博览群书,又怎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呢? 再拿霍金这位英雄物理学家来说吧!“有一次,霍金的朋友看到他自己上楼,感到很震惊。他不能走路,可他往在二楼,这完全是在磨练自己啊!他是用手抓住栏杆把手,用手臂的力量把自己一级一级地拖上去的。”可想而知,这样拖,上到二楼要花多少时间啊!更何况,每天都要如此呢?这又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如果换成我的话,我一定只能躺在床上,失去自由。而霍金不仅没有失去自由,并且写出了许多书,其中一本叫《时间简史》的书,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我和霍金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啊!听了以上的`介绍,难道你们不觉得《科学家的故事》就是一个无声的老师吗?让我们和好书交朋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大脑吧!点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从小作者的感受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爱看书,是用心在看书,走进了作品人物的心灵,并把握住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因此引发的感想很容易引起读者与之共鸣。(指导教师 陈贤炳)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篇7

跨度余年的人类哲学领域发展,顺带架构出这群哲学牛人所处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各派哲学大家们如何曲折的不断发展、创新新的哲学体系,生动八卦再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一面的不完美和可爱,作为具体个体的独特性,各派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分歧点,漏洞及后人的思考发展,顺着历史的进程娓娓道来,作者轻松诙谐语句,调理清晰的布局,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如同看畅销小说畅快感。

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牛逼的人总是成群结队的涌现出来,以前总是特别佩服这些人的伟大,现在发现这些人物的出现实在是要感谢他们所处的那个伟大的时代,一旦人类社会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必然会出现某几个伟大的人来推动人类文明智慧的发展,迈向新的层次。哲学也毫不例外,黑暗的中世纪结束前后,除了绘画艺术领域,工业革命科技领域,17世纪的欧洲相继涌现出影响深远的各派哲学家,创建出各派的专有术语。比如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辩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存在主义的“存在”等等。

上一篇: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下一篇:壶瓶山完小女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