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运动疗法

2024-10-03

糖尿病运动疗法(精选12篇)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1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来自运动。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将糖尿病的运动疗法简介如下。

1 运动的意义

增强心肺功能, 减少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疾病。保持正常体重。促进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 避免或延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松弛身心, 消除压力。

2 运动原则

因人而异,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3 运动前准备

3.1 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查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肾功能等。与医生商量制定适合个体的运动计划。

3.2 选择合适的鞋袜 (软底鞋, 纯棉袜) , 透气性要好。选

平整的运动场地和合适的伙伴, 避免单独运动。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食品, 以备低血糖时用。随身携带糖尿病救护卡, 以备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4 运动

4.1 运动的时间、频率

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 运动宜在餐后30 min~1 h进行, 每次30 min~60 min, 时间固定, 每周至少3~5次。每日运动更好, 次数固定。

4.2 运动的方式、程度

运动的方式很多, 如散步、快走、慢跑等, 根据病情、年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便于坚持的运动, 注意日常家务不等同于体育锻炼。程度因人而异, 程度可根据患者心率而定, 患者运动时测心率应在“最好心率”上下10% (最好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 。

5 运动效果的评价

运动量适宜:运动后微微出汗, 感轻松、愉快, 心率在最大安全范围。

运动量过大:大汗、胸闷、乏力休息后不缓解, 血糖反而升高。

运动量过小:没有出汗, 脉搏无变化、血糖无变化。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2

②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棉袜和运动装。

③寻找合适的运动伙伴,让他们了解您的病情,了解出现意外要如何处理。

④天气不好、身体不适时要停止运动。

⑤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并带一些糖果、饼干等小食品,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运动形式

有氧运动: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游泳、骑自行车、滑冰、划船、跳绳、上下楼梯、步行车、活动平板等。

伸展运动:广播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健身迪士科等.

力量性锻炼:采取中等强度的有主要肌群参与的力量训练,每次8-10组,每组重复8-12次。

3.运动时间

应在餐后1h左右进行,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每周至少保证在3~5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min,一般不应超过1h,最好每天运动20~40min。

4.运动强度

5.合理安排整个运动过程

运动应循序渐进的进行,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过程中要遵照三部曲来安排。

①运动前热身:在正式运动前先做15秒钟的热身,一般在运动前伸伸脚,弯弯腰,慢走使肌肉先活动起来,心率慢慢快起来,以免受伤。

②运动过程:刚开始B寸,运动时间先由5~10mm逐渐加量,延长至20~30min。

③运动后恢复:运动结束后不要突然停下来,最好要慢慢走一走,压腿弯腰,让心率慢慢地慢下来,放松10min,再坐下休息。

6.户外运动场所的选择

①公园、校园、湖边、河边、运动场内等空气新鲜、开阔平坦的地方是较为理想的场所。

②避开工厂生产区、靠近烟囱、煤炉等污染严重、环境嘈杂的地方,也不宜在马路的十字路口或交通要道旁进行锻炼。还要避开高压线、变电所、广播电视发射塔等电磁波干扰严重的地方,以免电磁波辐射,影响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系统。最好远离楼群,避开“高楼风”。

7.保证运动安全

①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定时定量,以餐后0.5~1h运动为宜,运动强度相对固定,一般主张不要空腹运动,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②应按时测血糖,在运动前后容易出现较大的血糖波动,故应监测血糖,以保证运动安全。

③随身携带糖果、饼干,以便有低血糖反应时可以及时含服,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和零钱,以便随时通过电话与家人或急救站(120)联系。

④尽量避免在恶劣的天气中运动,如酷暑、严寒或雨中。

⑤在运动中如发生腿痛、胸痛、胸闷、憋气、眩晕、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应停止运动,在原地休息,并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

如何正确认识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3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59-02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4000多万人,还未包括未被发现的准糖尿病患者和糖代谢调节受损的前期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95%。严格饮食控制、适量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病情监测、防治知识教育及心理治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金标准。无论病情轻重、或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均应坚持运动疗法,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运动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运动疗法的作用

1.1有利于降低血糖运动促使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产热,消耗更多的能量,加速了血糖分解代谢,提高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而使高血糖降低。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Boucle等通过14项临床试验meta分析发现,体重不减轻的情况下,50%~60%最大耗氧(VO2max)的踏车练习使2型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下降0.66%。运动后,肝脏和肌肉又使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使血糖持续下降。

1.2改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 长期运动消耗热量,可使体重下降,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即使无体重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面积减低,葡萄糖消除率增加,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增加,改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1.3改善脂质代谢 运动加速脂肪组织分解,促进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利用,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纠正脂代谢紊乱。

1.4减轻体重通过改善脂质代谢,大量脂肪消耗,有利于减轻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长期运动锻炼。可以抑制下丘脑饮食中枢,减少食物摄入,起到减肥作用。

1.5预防并发症 已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脑、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及血管弹性,可提高体内胰岛索受体的敏感性,防治代谢综合征、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

1.6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长期规律运动可以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从运动中获得的心理功能的改善,可增加对日常活动的信心,消除紧张应激状态。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适应症及禁忌症

郑丽君等研究认为糖尿病运动疗法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运动也有一定潜在危险性。

2.1适应症轻度和中度的2型糖尿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

2.2禁忌症急性感染、急性酮症酸中毒、重症糖尿病肾病(Cr>176retool/L)、重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坏疽、DM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16.8mmol/L、立体性低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伴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绝对禁忌症:(1)合并感染;(2)肝肾功能不全;(3)心功能不全;(4)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后未满4周的病人;(5)血管栓塞;(6)阻塞性肺部疾患;(7)高血压病。

3运动量

每日运动量的计算: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其中步行运动作为首选的运动方式,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45min左右,每周4次或5次。患者可根据运动后的感觉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若运动后,患者轻度的肌肉酸痛,休息后可恢复,次日精神、食欲和睡眠尚可,则运动量适宜;若大汗淋漓、心慌、气喘,脉率在运动后20min未恢复,次日精神、食欲不振,则运动量过大;若身体未感发热,无汗,脉率无变化或3min内恢复正常,则运动量不足。

4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和运动时心率呈正相关,糖尿病患者运动后所能承受的最高心率=210-年龄;最大耗氧心率=安静时的心率+0.5×(运动中最大心率一安静时心率)。同一个病人最高心率和最大耗氧量心率数值经计算是相近的。笔者在临床上就用最高心率代替最大耗氧量心率,运动强度也可用到达最高心率时最大耗氧量的百分数来反映。达60%最大耗氧量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临床一般通过采用停止运动后立即测10s脉搏数,然后乘以6,表示1分钟脉律;也可用计算靶心率的公式:170-年龄,来计算,见表1。

5注意事项

运动前应先到医院进行咨询,并做相关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或运动试验、眼底、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足部和关节,以及神经系统等。

运动适宜着装宽松,避免碰撞,损伤皮肤,室外运动时应告知地点、时间,并配带身份卡(包括患者姓名、病名、自己医生的姓名及其联系电话等),随身携带糖块并有人陪伴,以防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应从低运动量(最大耗氧量<40%)开始,持续时间为5~10min,自我感觉良好,再逐渐进入中等运动量(最大耗氧量50%~60%)。

糖尿病患者宜在餐后1h活动,切忌空腹运动,空腹或餐前运动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根据胰岛素的使用情况来决定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进行计划外的运动前,应减少胰岛素量或根据运动量在运动前加餐。运动的原则是定时定量。同时,运动的环境应选择空气新鲜、环境安静的地方如公园等场地。

运动结束以后如果出汗较多,不宜马上洗澡,应在心率恢复正常后,擦干汗,再洗温水浴。运动后应做放松运动,以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促进体力恢复。

6运动处方

糖尿病人的运动方法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登楼、划船和游泳等。其中步行是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方法。设定合理的运动治疗处方,包括:(1)建立健康护理小组(组长:病友本人;组员:熟悉病情的医生、护理人员、家属及其他糖尿病病友)。(2)糖尿病病友应根据自己的情况,与自己的医生商讨,在运动方式、强度、时间上做好运动前的检测。(3)运动方案实施的前、中、后都要同医生和各组员之间保持紧密联系。(4)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留心观察自己的身体。以不感到疲劳、疼痛、气短等不适症状为宜。

7小结

浅谈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及护理 篇4

1 糖尿病运动疗法

糖尿病通常又被叫做“运动不足病”, 每周运动在1次以上者, 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运动在1次以下者降低35%。故长期合理有计划的科学运动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故从维特提出运动疗法以来, 糖尿病运动疗法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应用。运动疗法主要指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而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其主要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目前运动疗法中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中运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急性运动和长期运动。急性运动只能产生即时的改善效果, 长期运动才能有效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有研究报道, 轻、中等强度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且运动疗法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且血糖在16.7mmol/L以下者较适用。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 由于其通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等, 在运动疗法中必须严格把握治疗指征、正确进行运动疗法和加强护理。戴筱英[2]通过餐后不同时间段运动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作用研究发现, 餐后90min开始运动疗法能获得最佳降糖效果。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运动时间在胰岛素使用前最佳, 可明显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运动频率方面则以每次20~60min、每周3~5d为宜。

2 运动疗法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主要体现在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高脂血症。王萍等[3]研究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患者在6个月运动疗法后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运动疗法能有效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从而降低血糖有关。此外, 持续运动能不断消耗糖原, 能有效缓解高血糖状态, 运动后糖原合成, 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国外还有文献报道[9], 运动能使胰岛素转运葡萄糖的活性增强, 能使肌糖原合成增加, 还能使骨骼肌内葡萄糖转运子等含量增加, 从而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增多。运动疗法还能提高胰岛素与受体之间亲和力, 从而使受体敏感性增加, 胰岛素使用量减少。运动疗法在大量消耗脂肪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脂血症。杨晓峰[4]等研究认为, 运动能使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显著下降。同时运动还能促进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这可能与长期轻中等强度的运动使机体发生脂肪动员, 从而调整了血浆中脂蛋白构成比有关。

3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护理

由于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而在运动疗法中必须注重和加强护理工作。有文献报道[5], 糖尿病患者有无恰当运动和医务人员有无进行正确指导是目前运动疗法护理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与由于护理人员对运动疗法护理知识不足、人员配置不足、重要性认识不足、患者不遵医嘱等有关。因而在运动疗法中, 主要要加强以下几点护理: (1) 做好运动疗法护理业务知识培训。运动疗法中要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病情、爱好等选择有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护理人员要注重运动过程中患者脉率、运动后表现等, 以正确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运动过度或不足, 从而有效降低或增加运动强度。同时, 患者空腹或服药后无进餐等时间运动, 往往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因而必须有效劝阻患者运动。运动结束后, 要向患者强调及时擦汗更衣的重要性, 以防感冒及发生皮肤感染。 (2)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运动疗法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运动疗法的重要意义、开展方式、运动强度和时间及运动注意事项等, 以提高其认识深度, 从思想上提供其重视程度, 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 (3)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运动疗法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明显疗效, 患者通常对治疗抱有过高的期望或急于求成心理, 当取得的疗效与预期效果不一致或落差很大时, 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怀疑心理, 从而影响到运动疗法的依从性, 故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强调运动疗法的长期性、持久性, 及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从而保持平和心境坚持运动, 最终取得良好疗效。

摘要:本研究对糖尿病运动疗法及护理进行综述。通过对运动疗法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 笔者认为在糖尿病患者饮食、药物、运动等治疗中, 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血糖和改善患者高脂血症。有效开展科学运动疗法及积极护理, 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稳定病情和延缓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运动疗法,护理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mellitus and exercise[J].Dia-betes Care, 1999, 22 (Suppl1) :49~53.

[2]戴筱英.餐后不同时间运动对糖尿病病人的降糖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 5 (7) :104~106.

[3]王萍, 梁仁瑞, 韩俏英, 等.运动处方护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血脂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5) :1404~1405.

[4]杨晓峰, 戴珂.运动对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 2007, 15 (1) :35~36.

足内翻运动疗法治疗总结 篇5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

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此运动治疗组对足内翻的研究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克服足内翻,进一步改善步态。

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下垂或跖屈,足背屈、外翻不能或减弱,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很差。在足内翻初期,仅表现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踝关节软弱支撑乏力;中后期随着肌张力不断增高,足跖屈亦愈来愈明显,足跟着地困难,足趾屈曲,内翻的踝关节也逐渐僵硬,并伴随着膝关节共同运动。从解剖部位上看,张力增高或痉挛的肌群多在小腿的内、后侧及足底部,如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趾屈肌、比目鱼肌和蚓状肌、趾短屈肌等。而与其相对的拮抗肌群尤其是胫骨前肌肌力较弱,在步行时胫骨前肌失去相互抑制,引起足内翻。

足内翻运动治疗方法:

1、被动活动

①小腿三头肌牵拉:用徒手或站斜板待办法来松弛小腿三头肌。

②足内翻早期均做良肢位摆放和关节的被动运动。仰卧位,患足支撑在床上治疗师一只手向下压其踝关节,同时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并外翻位。

③在足内翻早期,可采用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双手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

④在足内翻中、后期,可采用牵拉足跟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其患肢足跟向下缓慢牵拉,另一手握住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若跖屈、内翻肌群痉挛明显,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痉挛,然后再行被动康复手法。

⑤足内翻中后期采用足趾及踝关节背屈外翻训练:在运动开始前,要抑制拮抗肌的高张力,治疗师在踝关节的前方握住患足向下压在床上,然后通过它从内收到外展活动患者的腿,即通过腿近端的活动使足外翻。此法可解除因用力而引起的足内翻,并放松足固有肌。然后,治疗师用虎口下压踝关节;同时用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外翻。当足对被动运动无抵抗时,患者随治疗师口令主动参与。依次做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注意:治疗师的手不能触及患者足心。

2、主动活动

①足外展内收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抬患足尖,缓慢做外展运动,到位后停顿3—5 s; 呼气,缓缓内收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10~20次。

②足后拉提跟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患肢膝关节屈曲尽力向后拉足并提跟,到位后停顿3~5s;呼气,缓缓放下足跟,足底平稳着地,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10~20次。

③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10秒钟,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3次后,令患者主动背屈、外翻1次。

④患者取仰卧位,令患肢自然垂于床边,在屈髋、屈膝同时足背屈、外翻,将患肢抬起足底放于床上,或辅以外力使足背屈、外翻或加阻力以增强足背屈、外翻的力量。如果痉挛明现,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内侧肌群的痉挛,然后再治疗。

3、神经发育学疗法:

Brunnsrtom:

①早期以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在仰卧位(也可在坐位进行),让患者做髋、膝屈曲时施加阻力以增加待长收缩,引发及强化足背屈运动,以后逐渐减少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后在膝关节伸展位做足背屈训练。训练要注意时刻纠正足内翻,不断提醒患者往外翻方向运动。

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压踝关节外侧稍前方以诱发踝关节背屈外翻和髋、膝关节屈曲,诱发出来后保持这种肢位,后通过增强患者的随意性反应进行强化。

Bobath:

利用反抑制模式,让踝关节进行外翻运动。

Rood:

①诱发踝背屈与足外翻动作,将拇趾及第二跖趾的关节、外踝、足跟各点连线的外侧,用冰块、毛刷、指尖以适度刺激量刺激,诱发患肢出现踝背屈与足外翻动作;

②采用刺激法诱发踝背屈外翻运动:用冰、毛刷或治疗师的手指叩击等方法刺激足背外侧及足趾尖,以诱发踝背屈外翻。随运动水平的提高,刺激量亦减少。

③手指叩击:用手指快速刺激足背外侧部,可促进足背屈。要注意尽量诱发外翻。

④利用冰刺激诱发足背屈外翻肌:用冰刺激足趾背侧及足背外侧诱发足背屈外翻,后通过增强患者的随意性反应进一步强化。

⑤缓慢刷擦足背外侧部以诱发背屈反应(持续约30 s)。PNF:(扩散效应)

①足外翻训练:翻训练患者仰卧位或健侧卧位,疗师位于患者患侧,患侧下肢伸直,嘱患者作大腿外展动作,治疗师于患足外踝部在一定角度(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难度越小)下作等长收缩抗阻,此时同为外侧群的髋外展肌的兴奋性扩散至足外翻肌,待足出现外翻反应时,嘱患者作足外翻动作,并在收缩终末端加入牵张刺激,再对操作引起的牵张反射和患者的主动肌肉收缩施加阻力(主动能力较弱时,可以加助力),完成全范围足外翻动作。②对患侧下肢作下肢屈曲一外展一内旋的抗阻运动:治疗师位于患者患侧,患侧下肢初始位,大腿伸展一内收一外旋,踝关节跖屈一内翻,治疗师远端手夹状抓握患者的足背,手指在外侧缘,拇指在内侧施加阻力。近端手大腿的前外侧面接近膝关节处,手指在上面,大拇指在外侧面,嘱患者作大腿屈曲一外展一内旋动作,在一定角度(屈髋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难度越小)下作等长收缩抗阻,待足出现背屈外翻反应时,嘱患者作足背屈外翻动作,并在收缩终末端加入牵张刺激,再对操作引起的牵张反射和患者的主动肌肉收缩施加阻力(主动能力较弱时,可以加助力),完成在全范围足背屈外翻动作。

③患者背屈外翻控制较好时,可以将足背屈外翻整合到步行前训练及步行训练中:立位下,患腿在伸髋位作足背屈内翻训练;患腿作屈髋屈膝摆动时,作足背屈外翻训练。

4、运动再学习

牵伸内翻肌肉,在斜坡上进行横行上下斜坡运动,患腿在斜坡的向上一侧。

5、强制性运动疗法

以500ml矿泉水瓶,内装适量细沙,最大可装1000g,用绳子绑于平底鞋内侧,瓶嘴朝后,嘱患者在家平地上强制性步行训练,重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每次半小时,每天3~4次,训练疗程3个月,每周门诊随访1次。

6、支具治疗:

早期(发病2周内)加用矫形踝关节托来保持患足的正常功能位,进行康复训练时脱下,其余时间坚持穿戴。若严重影响了行走时,也可在行走时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行走训练。或者穿丁字鞋。

7、肉毒素:

使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A型肉毒毒素冻干结晶,置低温冰箱中保存。使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为每0.1ml含5U。药物剂量据患者体重、靶肌数目及体积的大小、畸形的严重程度确定。选择瘫痪侧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胫骨后肌进行局部肌肉注射,畸形严重的加注胫骨前肌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因部位较深采用肌电图协助定位。腓肠肌3~4点,比目鱼肌3~4点,胫骨后肌1~2点,胫骨前肌0~2点,趾长屈肌0~1点。每点注射剂量7例为25U,1例为10U,总剂量为80~300U。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

8康复

①针灸治疗:在足内翻初期,针刺治疗原则应以调和阴阳、育阴扶阳为主,取复溜、阳陵泉、足三里、阳辅、丘墟、悬钟、外丘,诸穴均施以捻转补法;在足内翻中、后期针刺治疗原则则以滋阴柔筋、抑急扶缓为主,取复溜、太溪、照海、足三里、阳辅、悬钟,诸穴均施以捻转补法;治疗中采用端坐体位,座椅高度应与小腿长度相同,膝关节屈曲并自然放松。尽力使足底平稳着地。以维持对踝关节的稳定支撑。同时可针刺特穴治疗,跷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肢体运动,“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而阳急”。平调阴阳跷脉,泻实补虚,针刺申脉,照海等跷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达到明显效果。另一种针刺治疗:穴位: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金门方法:阳陵泉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1~1,5寸,局部酸胀见足外翻背屈;其余均要求每个穴位出现足背屈或足外翻并能重复2~ 3次。留针时阳陵泉、悬钟加电针,采用断续波刺激,随电针的跳动见足背屈外翻,留针30分钟,1次/d,6日为1疗程。

②通电针刺:取穴:足三里,阳陵泉,照海,解溪,“ 内翻”(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刺法: 常规取穴,标准深度,患者仰卧位,进针2.5—3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麻感向足部放散为度,留针3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补虚泻实法,20天为1个疗程。

电针:使用C,6805一II治疗仪(青岛产,电压220V,︽6 V),常规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为主,频率为100Hz,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肢体有细微振颤为度(1.5—25A),每次持续刺激3 0分钟,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此方法可以控制肌肉异常紧张,防止足关节拘缩和肌肉的短缩,兴奋拮抗肌,抑制共同运动,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使足关节与肌肉紧张分离开。达到调节肌张力平衡的目的,恢复腓骨长短肌的自主神经支配,从而使足内翻得到矫正。

③脉冲治疗:于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各放一对电极,随脉冲波刺激以见到足背屈、外翻为准,每次 3 0分钟,1 次/ d,每 6日为 1疗程。

④推拿按摩:取穴:环跳、殷 门、委中、承山、承扶、昆仑、太溪、肝俞、大柱、肾俞。手法:推、揉、滚、拿、按、搓、摇、叩击法。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一侧,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与足尖。再用前臂揉、滚脊柱两侧、臀部及大腿后面。然后使患肢膝关节屈曲,术者两掌分别置于足跗关节后对揉、对搓、端提外翻踝关节,以纠正内翻。用拇指或肘尖按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拨承扶、太溪;然后两空拳有节律的叩击以上部位,以患侧为主。时间约15分钟。推、揉、拿患侧局部有关经穴,能疏通经络,活利气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使经脉肌肉得其濡养,助长肌肉恢复,缓解筋脉的挛缩,配合摇法等被动活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矫正内翻。

9、手术治疗:

早期的内翻畸形,腓骨长、短肌力弱而胫前肌肌张力在3级以上,可采用跟腱延长加胫骨前肌止点外移手术,如果胫前肌无力,而胫后肌的肌力较强,可将胫后肌的止点切断,穿过胫、腓骨下部的骨间膜,将其止点固定于足背外侧,以消除内翻的拉力,转化为外翻力量。如果腓骨长短肌全瘫,伸趾肌无力,单纯用胫前肌、胫后肌仍难以达到力量均衡时,可将胫前肌与胫后肌的止点同时外移,以增强足外翻背伸的力量。当内翻畸形已发展至骨组织改变变成固定性畸形时,单纯用调整肌力的方法不能达到有效的矫正,因此还要行骨性手术,手术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三关节固定,即在距舟骨,跟股骨和跟距骨之间做切骨融合。

10、理疗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6

【关键词】个体化营养;运动疗法;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83-02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又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是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本文主要研究和讨论后者。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很多不良影响,导致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病率升高,如早产、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酮症酸中毒及感染等,导致胎儿流产、畸形、巨大儿及胎儿肺发育不良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妊娠期糖尿病的具体病因目前尚未阐明。近年认为与胰岛素抵抗、自身免疫、遗传、肥胖及营养等因素有关。临床实践也证明,发病原因与营养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通过营养干预预防其发生。为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我们从孕早期开始,对孕妇进行孕期营养健康教育,个体化膳食指导,制定个体化食谱,进行营养和运动疗法干预和随访,使孕妇孕期营养合理化,运动疗法规范化,达到了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抽取了以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定期产检并愿意接受孕期营养干预和在家里坚持运动疗法的孕妇200例为干预组,除常规产前检查外,在早孕期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指导,直至其分娩。同期随机抽取200例进行定期产检但没接受孕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指导的孕妇为对照组,孕期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直至其分娩。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均为初孕妇;孕周< 12周;无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特殊病史。观察组年龄在20岁~38岁,平均(28±5)岁,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7±6)岁,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职业、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等资料的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孕妇一般情况的调查 收集孕妇年龄、身高、孕前体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既往病史等资料。

1.2.2 营养干预方法 (1)营养健康教育:在早孕期对孕妇及其家人进行孕期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营养知识讲座、发放营养指导手册以及电话随访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对孕妇及家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营养的重要性,重视与孕妇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让孕妇及家人重视孕期营养,提高孕妇的依从性。(2)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根据孕妇身高、孕周、体重指数、日常膳食情况、饮食习惯及运动情况等个体化因素。在遵循平衡膳食和食物多样化原则前提下,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膳食方案。其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20—25%,脂肪20—25%,让孕妇少食多餐,保證每日应该摄入的总热卡。(3)孕期坚持运动疗法:每周不少于6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户外散步、踏步行走、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4)重视孕期保健。要求孕妇必须定期产检,平时要保持心情平和愉快,坚持左侧卧位,保证足够的睡眠,每日不少于10小时。孕24—28周空腹行OGTT,测空腹及服75克葡萄糖粉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一项高于正常则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确诊后,按食物交换份严格控制饮食,并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1.3 个体化营养和运动疗法干预的效果评估

1.3.1 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 2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随访研究对象到分娩结束,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仅应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就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没有应用胰岛素的病例。

3 讨论

3.1 孕期保健是优生、优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孕妇而言重点是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在各种不良妊娠结局中,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导致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病率升高,如早产、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酮症酸中毒及感染等,导致胎儿流产、畸形、巨大儿及胎儿肺发育不良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母婴远期预后来说,增加了产妇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几率,体重过重的胎儿,成年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相应增加。因此,在孕期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因此,在孕期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 本研究显示,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对孕妇非常重要。孕妇和家人接受了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有了很大的提高。孕妇只有营养知识增加了,才能重视孕期营养,自觉的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孕期膳食方案的执行,增加了依从性。我们对孕妇及家人进行营养教育采取的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发放营养知识小册子、营养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举办营养知识比赛、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回访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孕妇明确孕期要有合理均衡营养的重要性,激发她们的学习和求知兴趣,从而改变自己的营养态度和行为。

3.3 目前,国内通过孕期营养干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资料较多,但在孕早期即开始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同时联合运动疗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5%,明显低于对照组9.5%的发病率,且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无1例应用胰岛素,仅凭食物交换份严格控制饮食联合运动疗法就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干预组,而且发病的病情明显重于干预组,充分支持了妊娠期个体化营养联合运动疗法干预能明显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

3.4 運动疗法是配合饮食疗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另一种措施,通过运动使患者血糖降低,减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增强心脏、肌肉和骨骼的力量。运动疗法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选择的运动项目不能太剧烈,要适合孕妇,可选择户外散步、踏步行走、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1周不少于6天,1天不少于30分钟,最好选择在餐后进行,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在所有的干预组孕妇中,没有因为运动疗法发生产前出血、流产或是早产,可见运动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3.5 孕妇本身是一组高危人群,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是高危妊娠,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产科医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重视孕期营养,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在孕早期及早对孕妇进行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指导,不仅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还能同时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以及胎儿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孕期个体化营养联合运动疗法干预是一项可操作性强,收益显著的健康干预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孕期个体化营养联合运动疗法干预作为常规孕期保健管理工作贯彻。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8-521,1071-1079.

[2] 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

[4] 陈伟. 孕妇营养132个怎么办.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糖尿病病人运动疗法的健康教育 篇7

1 运动疗法的知识宣教

1.1 运动疗法的好处

运动能降低血糖、血脂、血黏度, 因为运动需要能量, 通过运动可以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 加强葡萄糖的利用, 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使血糖、血脂、胆固醇都有所下降;运动能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因为运动特别是长期规律的运动锻炼, 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的抵抗程度, 使少量的胰岛素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运动能改善心肺功能, 减轻体重, 运动消耗能量, 使病人多余的脂肪得以消除, 保持健康身体, 还可以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得到改善;运动可以有效控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不但可以使血糖、血脂、胆固醇下降, 还可以使红细胞变应性加强, 各脏器血液得到改善, 有效地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运动可以使人增加生活乐趣和自信心, 运动有利于保持心情舒畅, 放松紧张情绪, 还可以在运动中增加社会交往, 互相交流, 使人忘记因患病带来的烦恼, 对控制疾病大有好处。

1.2 运动疗法的方法

(1) 选择运动项目因人而异。必须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药物治疗情况以及糖尿病的类型等选择运动项目, 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打球、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种顺其自然的锻炼方式, 贵在持之以恒、有规律地锻炼。 (2) 运动时间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运动量, 一般锻炼30 min至1 h, 选择早餐、晚餐后半小时开始锻炼, 因为这时血糖较高, 此时锻炼有利于消耗糖分, 并且有助于睡眠。 (3) 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运动量一般用心率计算比较简单而实用, 运动心率一般在 (220-年龄) × (60%~80%) 范围, 比较合适。 (4) 运动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鞋、袜子, 安全的运动场所, 合适的伙伴, 还要随身携带预防低血糖的食品, 如糖果、饼干、甜饮料等, 并携带糖尿病的急救卡片, 卡片上写性别、年龄、家庭联系电话、病名、主要服哪种药物等。 (5) 运动的次数, 每周3次, 每次早餐或晚餐后半小时至1 h, 每次运动30 min~60 min, 如果身体情况可以就可以每天运动, 不要太累, 微出汗, 身体舒适, 效果会更好。

2 过度运动的副反应

2.1 低血糖昏迷

1型糖尿病病人、重度2型糖尿病病人, 在血糖不稳定时, 尤其是反复发生低血糖时, 容易使病情加重, 造成低血糖昏迷。

2.2 血糖升高和酮症

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如果血糖水平较高 (13.4 mmol/L~16.8 mmol/L) , 因过度运动, 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 血糖浓度急剧上升, 分解脂肪增多, 若体内胰岛素较低水平时可引起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2.3 伤害肾脏及眼睛

糖尿病病人合并肾病时, 过度运动可增加蛋白尿, 加重肾病水肿。若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时, 可诱发眼底出血, 甚至失明。

2.4 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运动时血管收缩, 血浆容量减少, 可加重心脑负担, 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2.5 血压波动

运动动作较大或较剧烈时, 就会在运动时血压增高, 运动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对高血压、低血压的病人不利。

2.6 运动器官病变加重

如身体的各种感染、退行性关节病变、下肢溃疡等易加重。

3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不适合运动的情况:血糖控制差或血糖波动很大、大血管有并发症、较重的眼底病变、严重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血压控制不好、心脑血管病变未稳定时、各种感染;运动治疗时,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 通常糖尿病病人餐后1 h运动为宜, 因餐后可避免低血糖, 加之餐前已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 能阻止肝糖原分解, 并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 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应当避免在降糖药物作用最强时或血糖较低时运动, 应选择血糖较高的时间段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糖尿病病人通过做适量的运动可以缓解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注意运动时间与进餐时间, 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必要时在运动前加餐或携带适量的食物, 避免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运动时应注意, 开始运动时应逐渐加大运动量, 注意劳逸结合, 注意保护自己及不必要的意外事件, 避免运动损伤。一般先热身, 可先活动关节, 伸臂、踢腿等, 需5 min~10 min, 以调整呼吸, 提高心率, 再增加运动量, 持续20 min~30 min, 呼吸、心率加快, 然后再进行大约10min的恢复运动, 如慢跑后改为快走、慢走, 逐渐慢慢停止;离家远或运动时间长应告知家里人, 并携带糖尿病卡, 以防发生情况时及时与家人联系;运动后应注意, 出汗后及时擦干, 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肌肉和关节的放松, 还需定期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测, 如血糖、血脂、血黏度等, 及时进行疗效评估, 以便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小结

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项基本治疗方法, 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改善糖代谢及防止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有一定意义[2]。糖尿病虽然不易治愈, 但病情可以控制, 只要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三者完美结合, 病人完全可以有正常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兴春, 王丽茹.糖尿病患者衣食住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糖尿病患者50例,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男30例, 女20例;年龄8~68岁;病程3个月~38年。其中1型糖尿病 (IDDM) 9例, 2型糖尿病 (NIDDM) 41例。

1.2 方法

运动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心率、呼吸等。运动疗法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1) 运动要循序渐进, 平时参加体育锻炼较少的患者, 运动量要逐步增加; (2) 注意观察预定的运动时间长短与身体状况是否适合, 并适时加以调整; (3)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运动30min后, 应及时补充一定量 (10~15g) 的含糖类食物, 以免由于运动引起血糖过低; (4) 运动中一旦出现视物模糊、意识不清、头晕、大量出汗、心跳急剧加快、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运动, 进食一些含糖的食物, 如已出现神志恍惚, 应立即协助给予适量糖水, 并对症治疗; (5) 如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眼花、心悸等, 应立即停止运动, 并使患者采取平卧位, 指导其掌握适宜的运动量, 使其认识到如继续运动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减慢等, 应避免运动量过大引起严重后果。

2 结 果

本组50例患者运动前平均血糖为 (11.7±2.3mmol) /L, 运动疗法后第3周平均血糖为 (10.0±1.5) mmol/L, 第6周平均血糖为 (8.9±1.9) mmol/L。

3 健康指导

3.1 运动指导

(1) 应在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护理人员监护下完成运动计划。首先运动前先测血糖, 如果血糖<6.0mmol/L要适当进食, 以防止运动时或运动后发生低血糖。运动结束后, 根据血糖情况决定是否加餐。 (2) 运动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运动知识教育, 运动前后适当饮水。运动中应备有少量含糖食物, 以防止运动时或运动后发生低血糖。 (3) 餐后1h是运动的最佳时间, 每次运动应视身体情况和个人状况而定, 一般运动20min后休息10min, 然后再继续, 每天1~3次。运动强度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运动中最大脉率=210-年龄。最大运动能力:VO2max%脉率 (运动中脉率) =安静时脉率+ (运动中最大脉率-安静时脉率) ×运动强度。运动量增加时应在强度不变情况下增加运动时间, 即先增加耐力, 再增加强度, 避免过度劳累而引起酮症酸中毒, 加重病情。 (4)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及糖尿病类型与并发症等不同而酌情选择, 如IDDM或老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气功、体操、下楼梯等低强度活动;NIDDM肥胖患者可进行慢跑、上楼梯、乒乓球训练等中强度活动。 (5) 糖尿病神经病变时常侵犯下肢神经, 使下肢的感觉迟钝, 不能将受到损伤的信息尽快传至大脑, 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所以运动时应穿宽头布鞋, 在每次运动前后应认真检查足部情况, 如发现红、肿、变色等现象, 一定要暂停运动并及时处理。 (6) 运动结束时不要马上休息, 应进行一些恢复性运动, 常见的有伸腿、抬腿、弯膝、伸臂、弯腰等, 长跑后可步行一段, 直到心率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及时补充食物, 运动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患者, 即使未出现低血糖, 也要主动补充一些食物和糖分, 以免发生运动后延迟性低血糖;及时洗澡, 这样不仅可以清洁皮肤, 同时也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起到促进全身功能尽快恢复的作用。

3.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 患者在饮食的质和量2方面受到严格限制。适当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 (如绿豆、海带、荞麦面、玉米面、燕麦面等) 有利于改善血糖, 因为高纤维食物有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胰岛素用量及降低血脂的作用。蔬菜烹调以清淡为主, 宜用植物油。避免含糖量高的食物, 如糖果、点心、饮料、香蕉等;避免油腻食物, 如肥肉、油炸食品。定时定量, 少量多餐。

3.3 健康教育

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和症状, 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糖尿病患者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热或其他原因不能进食时, 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避免空腹运动和血药浓度达高峰时运动, 根据身体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 若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 要适当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及时进食, 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急救, 防止因低血糖时间持续过长而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另外,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时、定量进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 并指导患者自我护理方法, 外出时随身携带病情卡和含糖食物等, 以便及时纠正低血糖。

4 讨 论

运动可促进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 使血中胰岛素水平下降, 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血糖。通过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使其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 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 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 可有效改善血糖,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8例, 其中男22例, 女26例;年龄61~81岁, 平均年龄7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24例, 对照组:男10例, 女14例;年龄61.8~80.5, 岁平均年龄70.6岁。干预组:男12例, 女12例;年龄62.2~80.7岁。患者生活均能自理, 未发生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 饮食同前, 不做口服降糖药物的调整。两组患者的相应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运动疗法

实验前检测患者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基础值。干预组在实验开始后在原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 根据每例患者的身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果糖胺、体重指数制定运动处方, 明确运动强度。最大耗氧量 (VO2max) 脉率=170-年龄, 若50岁者为120次/分;提倡有氧运动, 如步行、慢跑、跳绳、健身操等, 每日上下午各运动1次, 每次不少于20~30 min, 餐后1h运动较为合适。运动治疗6周后再检测以上各指标。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

1.2.2 测试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果糖胺、体重指数。方法为:清晨空腹抽血2ml, 不加抗凝剂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果糖胺, 分离血清后用南京神舟英诺华生物工程研究所D—320全自动生化仪, 北京中生试剂测定其含量。

2 结果

干预组24例患者中16例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果糖胺均较运动治疗前明显降低, 患者自述疲乏无力感减轻;运动观察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慌, 饥饿等轻度的低血糖反应, 在口服糖水后症状好转, 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5例患者血糖几乎无变化。运动疗法干预后,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果糖胺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化, 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提倡不吸烟, 少吃盐, 合理膳食, 经常运动, 防止肥胖, 在饮食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 减轻胰岛素抵抗, 对防治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4]。机制如下: (1) 运动疗法能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和转运的关键信号的表达, 使运动中肌葡萄糖的摄取增加20倍以上, 肌糖原合成成倍增加; (2) 长期运动可改善患者情绪, 调节植物神经系统, 使运动后儿茶酚胺分泌减少, 从而增加肌糖原合成和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的清除, 进一步降低血糖; (3) 通过运动可促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增加, 从而减少了胰岛素抵抗。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已有几个IGT临床试验结果提示,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减轻体重, 增加体力活动等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运动疗法时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运动的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可做太极拳、慢跑、散步、骑自行车等运动, 时间以每天30min为宜。在糖尿病伴有肾脏病变, 视网膜病变, 心脑血管病变或病情不稳定时应停止运动。TIDM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 常波动于相对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过多之间, 在胰岛素相对不足时进行运动可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多, 血糖升高, 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增加, 对代谢产生不利。在胰岛素相对过多时, 运动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多, 肝葡萄糖生成降低, 血糖降低, 甚至引起低血糖反应。故对TIDM患者, 运动锻炼宜在餐后进行, 运动量不宜过长, 并于餐前在腹壁下注射胰岛素, 使运动时不会过多增加胰岛素吸收速度, 以避免运动后的低血糖反应。所以, 除运动疗法外, 加强饮食控制、健康教育, 加强降脂及保护血管内皮药物应用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5]。

参考文献

[1]高奇峰.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含量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 :48.

[2]蒋培培, 彭妙官.5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脂谱的动态变化研究[J].新医学, 2010, 41 (1) :27.

[4]商永芳, 姚民秀.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4) :367.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4 年2 月—2015 年10 月期间的58 例患者, 均为明确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 分成两组。 组一中, 患者17 例女, 12 例男;平均年龄为 (45.5±2.6) 岁;平均病程 (9.8±3.4) 年。 组二中, 患者15 例女, 14例男;平均年龄为 (45.8±4.2) 岁, 平均病程 (9.5±3.9) 年。

1.2 方法

组一采取普通药物及饮食方法, 医务人员对于日常饮食、药物用法用量进行个体化治疗, 定期举行宣传讲座, 并为患者发送教育手册, 以及做好血糖水平的监测工作。 组二在进行普通治疗的同时, 实施运动方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2.1 运动方式的确立运动方式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确立个性化的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中可以进行慢跑运动、自行车骑行、太极拳运动、匀速步行、以及医学体操运动[3]。 对于以上方式患者可自行选择, 其中慢跑运动与步行成为推荐方式。 与此同时, 向患者进行运动降糖机理的说明, 增加患者对于运动降糖的常识。

1.2.2 完成体检等准备事项在患者进行运动治疗之前, 应当进行全面的体检工作, 对患者各项指标功能进行分级, 为运动量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在患者运动治疗时, 注意以缓和程度开始, 再逐渐增强, 并始终关注自身身体情况。 例如呼吸、心律是否正常、是否出现胸痛或者心脏绞痛等异常, 如有不适, 马上停止并做相关处理。

1.2.3 防止低血糖等突发事件2 型糖尿病大多数患者皆采用口服用药治疗, 故应避免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运动。 如有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则应将注射时间与运动时间做好平衡。 同时患者在运动时必备少量食物, 如有低血糖的情况发生, 可立即使用补充血糖。 此外, 患者应建立持之以恒的运动信念, 不受天气、心情、环境等影响每天坚持运动治疗。

1.2.4 合理制定运动方案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 如果运动方案不进行合理安排, 不仅不会达到治疗预期效果, 还会带来相应副作用。 首先注意运动时间的安排,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早晨运动, 早晨的空气中有较多的细菌或污染物, 糖尿病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弱, 容易引起呼吸道系列疾病使得病情严重;其次, 由于早晨气温相对较低, 如有冷空气影响的情况下容易诱发患者发病。 与此同时要注意运动前的身体状态, 避免空腹进行运动疗法, 尽量减少低血糖的情况出现, 不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保持[4]。因此, 患者适合选取便利的地理环境、 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时间段进行运动疗法的实施。 并且注意运动与休息的交替时间, 对自身机能进行保护与提高。

1.3 评价指标

将患者血糖自控能力, 运动控糖常识, 患者降糖积极性, 以及患者血糖维持水平, 以上4 个方面作为评定指标, 由同伴为其进行客观评分并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对比研究, 在患者血糖自控能力, 患者控糖常识, 患者降糖积极性, 以及患者血糖维持水平4 个方面, 运动治疗的组二均优于组一, 数据差异明显,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所示。

3 讨论

运动疗法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临床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疾病辅助治疗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 皆显示患者运动治疗方法对于自身血糖的控制、 以及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5]。

运动疗法是指患者通过身体有氧运动的方式, 使得机体内胰岛素含量降低, 进而增强了胰岛素的敏感程度, 提高了对机体中糖的转化分解速度, 使血糖水平保持正常[6]。 其次, 机体在运动时会使肌肉细胞中的蛋白酶活性增加, 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而高密度的含量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 通过运动加速脂肪的分解利用, 不仅发挥了调节代谢与降脂的作用, 还将剩余的脂肪代谢消耗, 具有减肥的辅助作用[7]。 2 型糖尿病大部分患者都由于肥胖因素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 如果患者们坚持接受运动治疗, 充分配合医务人员的方案, 并合理节制饮食, 在体重减少的同时, 血糖也随之降至平稳正常水平。

此外, 运动疗法通过对糖尿病本身病情的控制, 进而对并发症的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糖尿病的并发症相比糖尿病本身, 对患者生命质量更加具有威胁力, 例如糖尿病眼部、肾脏、足部以及心脏等部位的病变。 通过长期运动疗法, 增强代谢功能, 对于内分泌功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应的使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或得到改善。 同时改善微血管功能, 预防或缓解了糖尿病眼部、足部、肾脏等部位的并发症。

该文通过对比研究, 将运动疗法与常规降糖方法进行对比, 向患者讲述运动降糖的机理, 为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并为患者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运动方案, 对于患者的血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 但在运动疗法的同时, 也应接受常规的药物及饮食治疗, 三者共同作用, 才对糖尿病的治疗工作更加有利[8]。

综上所述, 通过运动疗法对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治疗, 有利于提高2 型糖尿病患者对运动降糖机理的掌握程度, 同时更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为临床治疗提供实例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的58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29例设为组一, 采用普通的药物治疗方法;另外29例设为组二, 在普通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运动治疗方法。在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 运用对照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维持水平以及血糖自控能力, 并进行效果分析。结果 在患者血糖自控能力, 运动控糖常识, 患者降糖积极性等方面, 组二优于组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二患者血糖维持水平优于组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治疗, 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运动降糖机理的掌握程度, 同时更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戴莉敏, 宋丽敏, 方英应.用操作视频提升临床糖尿病专项护理技能的实践及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8) :75-76.

[2]王惠明, 张建凤, 贾娟娟.合肥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2) :853-862.

[3]孙秋英, 王俊巧, 韩晓燕.应用看图对话工具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5) :20-22.

[4]高秀萍.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13-14.

[5]张家庆.最近几年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8 (9) :63-64.

[6]李文辉.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方法[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6 (4) :56-58.

[7]李涛, 张人天.2型糖尿病治疗与控制的运动处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8 (1) :43-45.

糖尿病有氧体疗法 篇11

第一节坐姿,两手垂于体侧

动作1.两臂(屈肘)侧平举。2~4由前向后环绕旋转两次,5~8由后向前绕旋两次(图1)。重复8~10次,共两组,间歇15~20秒。

提示两臂旋转时,上体保持正直,旋幅由小到大渐次递增,呼吸均匀。

第二节面向椅背站立(间距50~60厘米),两手扶住椅背。

动作1.上体前屈,屈肘撑椅背(图2),呼气。2.两臂伸直成俯卧撑,吸气。重复7~8次。

提示上体前俯时,腹直肌宜紧收,踝、膝部不可弯曲。

第三节并腿仰卧,两臂屈肘位于颈后。

动作1.右腿伸直,向上摆举(图3)。2.左直腿上摆,右腿随即摆落。3~4同1~2,两腿交替举摆。持续摆动30~40秒,呼吸均匀。

提示两腿举摆时,臀、膝、踝、脚趾宜绷直;摆动时,动作协调,有节律感。

第四节匍匐跪撑(前臂撑地)。

动作1.左腿伸直,向后上举,上体稍前倾(图4)。2.还原成跪撑。3~4同1~2,动作相同。两腿各交替摆举10~12次。

提示直腿向后上举时,足踝需高于头位,静止3~4秒,深吸气;下摆时,放松,呼气。

第五节坐在凳上(屈膝),两手位于体侧,两眼正视。

动作1.两脚伸直前移,两手后摆,上体前俯,状似“大鹏展翅”(图5),吸气。2.还原成预备姿势,呼气。共2~3组,每组6~次8次,间歇20-30秒。

提示上体前倾时,头、颈部保持正直,两臂尽全力后摆,肩带肌宜舒张,有伸展感。

第六节屈膝坐地,两手抱膝。

动作1.上体后倒,两腿伸直成仰卧(图6),呼气。2.仰卧起坐,吸气。3~4同1~2,重复7~8次。

提示后倒成仰卧时,动作宜缓慢,提高腹直肌肌力,促进去脂减肥功效。

第七节俯卧,两臂屈肘撑地。

动作1.两肘撑地,上体昂起,两腿向后上方振摆(图7),吸气。2.摆落成俯卧,呼气,重复7~8次。

提示上体昂仰和两腿后摆力求最大限度,体位呈弓状。

第八节两腿屈膝坐在凳上,上体正直,两手又腰。

动作1.并腿前伸,上体右转(图8),吸气。2.还原,呼气。3~4同1~2,方向相反。5~8向左右侧连续转动两次。重复7~8次。

提示上体旋动以腰腹部为轴,旋幅渐次递增(两脚不可离移地面)。

体疗自我监护

1.练习前,应在肢体各肌群、关节、韧带进行8~10分钟暖身活动,防止出现运动创伤。

2.练习不宜选在清晨(晨间血糖值最低),活动时间应安排在餐后30~40分钟进行,不宜空腹练习,避免引起低血糖反应。

3.检验运动处方与自我感觉的可适性。负荷量宜适中,运动强度不超过最大耗氧量的60%左右。

4.及时测验练习前后的即刻脉搏数(计10秒钟的次数)。

糖尿病运动疗法 篇12

关键词:糖尿病,运动疗法,健康指导,质性研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 是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 运动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由于病人对运动疗法的认知不足, 导致治疗中依从性差、不重视、难坚持等问题[1]。本文通过调查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病人对运动疗法的真实感受, 分析了解病人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办法, 以提高病人参与运动治疗的依从性, 推动运动疗法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普内科的糖尿病病人, 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和是否接触过运动疗法最后选择男3例, 女3例。纳入标准: (1) 4 0岁~60岁,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2) 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3) 愿意参与本研究, 研究样本量按照资料饱和的原则确定[2], 病人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2]为指导, 以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 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入访谈形式收集资料, 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同步录音。会谈前, 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 双方约定会谈的时间、地点, 使用普通话;以“知情同意书”的方式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的目的、过程及研究之后的活动;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 对访谈结果进行录音。同时如实记录访谈内容, 访谈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为保护糖尿病病人的隐私, 研究结果采用匿名方式, 姓名以编码代替。访谈内容是有重点的开放式问题: (1) 您是否接触过运动疗法? (2) 接触运动疗法后真实感受的描述。 (3) 为什么没有接触过运动疗法? (4) 接触过运动疗法后感觉困难有哪些? (5) 接触之后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6) 您是否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7) 您是否知道血糖的控制方法? (8) 您是否接受了医护人员对运动疗法的专业指导?访谈在双方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访谈时间30min~60min。

1.3 资料分析

仔细阅读访谈记录, 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汇聚, 并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辨别出相似的观点, 升华出主题概念, 最后返回参与者求证,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糖尿病病人对运动疗法相关知识缺乏, 存在认识误区

在门诊, 大部分医生都只会提一下有氧运动疗法, 却没有具体讲解。医生和护士更注重于饮食和药物治疗, 对运动疗法缺乏重视[1]。在接触运动疗法前, 很少有病人知道具体该如何做, 只是在想象着是否是激烈的运动, 这也就让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病人A:“我当时在门诊看医生的时候啊, 那医生都没有提过什么运动疗法, 我和我家人也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东西。入院之后, 看到了在电梯那边, 定时你们护士叫我们去做, 我才知道的, 但是我这老胳膊老腿的, 还是不敢动啊。”病人E:“我真的是没听过这个东西, 运动也可以控制血糖, 我一直接触的都是我老伴跟我说要控制饮食, 不要吃太多甜食。医生也确实没跟我提过运动疗法, 只是有的时候在门诊复查, 医生说我可以适当散步, 不太好意思说, 我真的是有点胖。”

2.2 基于身体素质、环境条件、安全等各种原因不能坚持运动疗法

有资料表明, 病人中止运动3d, 原运动所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消失, 运动效果及累积作用减少[3]。因此, 病人应坚持每天运动一次, 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 这并不容易。病人F:“有个困难一直挺让我揪心的, 就是我担心回家之后无法坚持, 可能短时间内我还可以做几天, 但时间长了, 觉得我自己就不会坚持了。”病人B:“我担心在出院之后没人和我一起做了, 就还会像以前一样生活, 不愿下楼。”

2.2.1 身体素质不允许

2型糖尿病病人多在35岁~40岁发病[4], 这时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减退, 同时有疲乏无力、周身发胀以及头晕等症状, 使得病人不愿活动, 害怕发生危险。病人A:“我已经50岁了, 虽然总说不服老, 但是身体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看到那些人在那左动两下右动两下, 心理还是很抵触的, 觉得我自己做不了。而且你看我这么重, 你让我扭也扭不起来啊。”病人C:“自从得了糖尿病, 我的血压一直很不稳定, 容易头晕, 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 很紧张, 结果导致自己平时也不敢太多活动, 而且看到人家在那里活动, 自己心惊胆战的, 怕我的血压升得太高了。”

2.2.2 没有环境条件

现在的生活比原来更好, 更多的人住的是楼房, 很高, 没有环境条件, 也就不容易应用运动疗法。病人B:“你看, 我家住在十楼, 平时自己都很少下楼, 嫌太麻烦。”病人C:“我们家那里, 大家都是到街道上坐着聊聊天, 下下棋, 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家一起跳操之类的活动。”

2.2.3 对治疗失去耐心

大部分病人患病的时间很长,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使病人产生烦躁、焦虑等精神症状, 降低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病人D:“我得糖尿病已经20年了, 每天都要注意饮食, 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 可即便如此, 有时测血糖还是高, 我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病人F:“我得病以来, 经常要打胰岛素, 你看我的肚子, 上边青一块紫一块的, 我一点都不想尝试什么其他的东西了。”

2.2.4 担心意外事件

对于病人来说, 维持血糖很关键, 但是是在安全的情况下。病人C:“我年龄大了, 又有高血压, 我孩子们都很忙, 没人看着我, 所以很担心我回家之后自己做操时发生什么意外, 也没个保证。”病人D:“听说长时间运动可发生低血糖, 那我自己做的时候岂不是很危险?要是血糖没有怎么维持住, 反而因为其他意外而再来医院, 太不值了。”

2.3 糖尿病病人接受运动疗法后的真实感受

2.3.1 情绪变化

糖尿病病人在运动中、运动后, 情绪放松, 心情愉悦, 减轻压抑、焦虑、抑郁情绪。糖尿病病人在接触运动疗法后, 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变化, 主要表现为开心、兴奋、积极, 热情和好奇。病人B:“在做饮食控制的时候, 总会弄得我心里很烦, 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但是现在在控制饮食的同时, 又有了心理寄托, 就会觉得很开心, 整个人也比以前开朗了不少, 觉得生活有了趣味。”病人D:“我是个老病号了, 平时打胰岛素、控制饮食是我的‘家常便饭’, 经常让我烦心, 这里的健康操让我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生活也没有特别单调无聊, 所以感觉很好。”

2.3.2 心理变化

糖尿病病人在运动中结交不同朋友, 是获取信息、增加自信的重要方法。病人在接触运动治疗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接触之前有的会有抵触, 之后会有好奇、积极和开心, 做了两三次后大部分病人都会主动要求护士去带着他们去做, 而不用催促, 监督。病人A:“开始的时候我是很不乐意的, 我那么胖, 生怕自己把腰给闪了。你们护士积极鼓励我之后我才敢稍微尝试, 跟着那些病友一起做, 发现这些动作很简单, 很轻柔, 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危险啊。”病人E:“我在家的时候, 一直就是散步, 来到这里之后, 看到这么多病友这么积极地做这个操, 也就加入进来了, 很有趣味性, 很适合我们做。”病人F:“这个健康操很适合我啊, 动作缓慢, 做完后不会觉得很累, 觉得身心舒畅, 一点都不像控制饮食, 让人心烦意乱。”

2.4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

2.4.1 工作上的影响

接触运动疗法后因为情绪上的变化而对工作产生影响。病人E:“我做的是办公室的工作, 其实你也知道食物控制对心情影响很大的, 有好多食物不能多吃, 我又比较能吃, 所以容易心烦, 最近经常在医院做自己的工作, 每次做完运动之后, 身心舒畅, 工作效率似乎也高了一些, 相信我以后也会定时运动的。”病人F:“接触运动疗法后, 说实话, 我的心情轻松很多, 也不像从前心情低沉, 做什么都不带劲, 在做自己工作的时候也就轻松了一些。”

2.4.2 生活中的影响

心理上的变化影响正常的生活。病人C:“原来在家的时候真的觉得日子过得很无聊, 就是大家一起扯扯闲天, 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困了就回家里睡觉, 听听广播。现在每到固定的时间就会做一会运动, 不会太无聊, 也可以一边做一边说说话。”病人B:“以前的我真不喜欢运动, 平时在家做得最多的就是看电视, 也没人催促我去楼下走走啊, 消消食啊什么的, 我也就无所谓, 反正生活都是无聊的。刚来这儿的时候, 你们这些小护士就跑来叫我去做操, 真是积极, 我也就勉强去看看, 看到大家一起做, 很有感觉, 也就跟着动了起来, 第1天没觉得什么, 过了2d就觉得运动一下挺好的, 身体可以伸展一下, 更舒畅, 而且做的时候很开心, 心情很好。”

2.4.3 血糖的影响

血糖增高的状态是可以通过运动改善的。因此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的人通过运动是可以改善血糖的, 甚至达到完全正常的水平。接触运动疗法后, 病人均表示在医院所测血糖相较之前有所下降。病人C:“最近一直参加你们的锻炼, 我觉得我的血糖降低了不少, 原来在晚饭前我的血糖都是12mmol/L~13mmol/L, 现在都到10mmol/L以下了, 我很开心。”病人E:“本来一直觉得为什么要做这个运动疗法, 但是一段时间后, 感觉你们给我测的血糖没有之前那么高了, 哈哈, 我老伴儿也很开心。”

3 讨论

3.1 加强运动疗法的知识教育, 制订完善的运动计划

许多糖尿病病人对运动疗法的知识不够了解, 大部分医生比较重视药物和饮食疗法, 因此对运动疗法只是一笔带过。有研究对糖尿病门诊的调查显示, 只有38%的病人采取过体力劳动措施[5]。本研究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糖尿病知识匮乏, 只重视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而不知道运动疗法, 或得不到科学的、具体的运动疗法指导, 因而减弱了治疗效果, 影响了疾病的康复。所以, 我们要做好运动疗法的知识教育, 如专题讲座、宣传册、运动处方、幻灯片等, 带领病人制定完善运动计划, 其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2 关心糖尿病病人, 寻求社区支持

病人回家之后, 渴望得到关心、重视和理解。在医院医护人员会对病人进行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估, 而且定时进行血糖监测, 护士也会在旁边监督;而回家后, 就自己一个人运动, 无法保证病人的安全。所以, 护士要定时做好回访工作, 了解病人回家后的血糖情况, 督促病人做一些舒缓的运动, 告知病人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并与社区护士一起积极组织糖尿病病人运动, 让病人感到自己被重视, 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症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其治疗机制在于体育锻炼可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使胰岛素消耗减少, 从而提高疗效。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 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改善全身状况, 减少并发症。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运动疗法真实感受的质性研究, 反映出糖尿病病人运动疗法相关知识认识不足, 造成病人对运动疗法依从性差、不重视、难坚持, 而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研究表明, 目前进行规律运动的糖尿病病人不足5%[6]。有氧运动能即刻改善胰岛素作用, 并能帮助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水平, 降低心血管危险率、病死率, 但前提必须是有规律地运动才持续有益[7]。为病人选择一种适宜强度的运动, 提高对运动疗法的依从性显得尤为重要[8]。因此, 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使他们懂得运动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病人参与运动治疗的依从性, 能有效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糖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7.

[2]肖顺贞.护理研究——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

[3]颜磊, 陈丽.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J].国际内分泌杂志, 2008, 27 (6) :399-402.

[4]陶小红, 时维东.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新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09, 1 (5) :429-432.

[5]黄晖明, 曹维明.2型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及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4 (2) :1004-8790.

[6]崔丽娟, 孙丽波, 纪淑云, 等.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8, 19 (6) :57-58.

[7]孙宇岩, 别春娟.2型糖尿病病人运动疗法的应用研究现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 (29) :166-167.

上一篇:土地环境下一篇:课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