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环境(精选12篇)
土地环境 篇1
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资源, 当土地遭到破坏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因此, 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 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土地资源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的现状, 以及对土地环境质量保护进行了分析。
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土地总量大, 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土地面积多, 在国际上我国的国土面积排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 占据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土地面积大, 人口数量多, 而人均的土地面积就很少。我国的南北跨度达到50°, 使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 可是, 因为跨度大, 各个地区的生产力也不一样。而且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分, 土地分布不均衡, 山地多, 平原少, 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更少。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在发展城镇化的时候, 也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为了满足城镇化的需求, 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而且在开发中, 不合理的利用对土地也造成一定的破坏。部分城市在对城市规划上出现错误, 开始盲目的建设开发区, 开发区在建成后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 使开发区荒废, 而开发区的土地也不能恢复土地的样子进行耕种, 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土地的时候也存在着形象工程, 一些政府为了保证政府的政绩, 肆意的开发土地, 建设形象工程, 使土地的面积减少, 不利于土地的保护。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1.3.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使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严重, 而土地的退化也造成土地中的养分缺失严重, 有关部门对土地的养分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缺少养分的土地在土地总面积的占比重, 缺失养分的土地可以23%。数量的庞大, 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养分缺失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1.3.2在对土地开发利用中, 会使土地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为了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人们开始开垦土地, 而过度的开垦, 对树木滥砍乱伐, 也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而水土流失会使土地上游部分的营养损失严重, 土壤的肥力下降, 而上游的土壤肥力下降, 会堵塞下游的河道, 下游的河道长时间的堵塞, 影响着河道两岸人民的生活, 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水土流失也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 打破了生态平衡的局面, 破坏了生态环境。
1.3.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其中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土壤盐渍化, 而土壤盐渍化大多数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土地的灌溉错误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而世界上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地方也很多, 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土地数量与可灌溉的土地数量基本持平。我国土地也有发生土壤盐渍化的现象, 尤其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次生盐渍化严重。
1.3.4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地出现污染,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持续加快的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时候, 工厂把废弃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地上, 造成土地污染, 而污染后的土地就不能进行耕种。
2土地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在保护土地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按照土地的承载能力规划人口数量, 适当的人口数量可以减缓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要加大对土地保护教育的力度, 提高人们的土地保护意识,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 不以破坏土地为代价。
2.2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健全土地的法律法规, 对发现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一定的惩罚, 在规划农业与非农业用地时要严格, 农业土地禁止开展工作活动, 而对非农业土地进行开发时, 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土地的管理部门, 也要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 加大管理的执行力, 保证土地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3在土地污染严重的地方, 对土地进行治理, 降低土地的污染程度。在开发利用土地时, 要有环保意识, 灌溉土地的方式要合理, 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实时的对土地进行检测, 查看土的污染程度, 并向上级及时报告检测结果。
2.4加强农业投入, 改造中低产田, 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 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 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 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2.5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 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2.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 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 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合理规划开发, 取消重复建设, 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的使用, 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2.7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 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 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 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 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8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投入, 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 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结束语
当前,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生态较脆弱, 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度缓慢, 乱批滥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 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 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所有资源的基本资源, 没有土地资源, 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开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 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 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压力。因此, 人们要正视土地问题, 保护土地, 提高土地的质量。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3) .
[2]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 (12) .
[3]王培力.我国土地资源刑法保护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土地环境 篇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略有好转,但环境的恶化还是不容忽视.本文根据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阐述了土地利用不合理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由此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并严格执行之,不失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 者:徐毅青 Xu Yi-qing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资源与基础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刊 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2) 分类号:F124.6 关键词: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整理 改善生态环境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优化
中图分类号: X321;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27
1基于新时期土地整理的效益
1.1社会效益
基于新时期的土地整理,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保护现有土地结构以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土地整理能够将交通运输的能力不断提升。而通过对原有的配套设施加以完善,能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以及区域土地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目前,由于国内广阔性地域的影响,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项目,具有多样化的目标。例如在某一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将土层的厚度提高。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其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将灌排水的能力提高。
1.2经济效益
基于新时期的土地整理,通过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目标主要是在扩大耕地面积以及平整现有的耕地。因此其经济效益主要是提高农民耕地收入,增加其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增加可耕地面积等为主要的参考依据。
1.3发展前景
从系统角度对土地整理加以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土地整理之后,国内的生态环境不仅获得了有效的改善,同时还有效的增加了当地的耕地面积,从而为国内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的空间也更加的广阔。而目前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由于设置的整理目标过于单一,即土地整理主要是以耕地面积的增加为主,这就导致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优化生产结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基于新时期的土地整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土地整理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这样才能确保土地整理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 基于新时期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客观性影响
在利用耕地资源的过程中,土地整理是优化和重组其利用方式的重要过程,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而目前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由于整理工作会改变地表的生态系统,从而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基于生态学的角度,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原有的稳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地整理工作的影响,同时对于整理区域中的生物、植被、土壤以及水环境等,都会间接的或者直接的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在对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将土地整理工作进行更好的实施和开展,这样才能对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并达到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标准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等的有效构建和完善。
2.2影响水环境
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通过该工作中的各项工程举措,能对区域中的水环境以及水文结构进行有效的改善。分配水资源的格局以及水环境质量的改变,其主要的目标就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
2.3影响土地结构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其对生态过程以及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土地的有效整理,能够促使土壤的结构获得优化,并改善土壤的原有质地,使得土壤肥力能够得到提升,从而为农业生产以及种植作物等提供更好的生存以及发展条件,这样就能确保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与种植的效率。因此必须对土地整理的前期工作加大分析,并在深入调研的前提条件下,采取针对性的整理策略。
3 基于新时期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
3.1落实影响评估
在土地资源及其使用方式中,土地整理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优化和再组织,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对土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在地表生态环境中,其原有的结构就会获得改变,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地表的整个生态环境。而这些影响一般体现在土壤结构的改变、植被受到破坏以及水资源方面的影响等。因此,各个地区在开展整理土地的工作之前,需要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有效的评估,并在此前提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措施有效的降低土地整理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3.2全面评价工作效益
基于新时期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优化的过程中,为了对其综合效益做出全面的评价,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土地整理这项工作,本身存在较强的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因而在评价其影响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这两种方式综合应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科学的计算和处理土地整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指标。另外在评价其影响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实地调查,并获取真实的土地整理的相关数据,从而有效的提升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效果。
3.3提升整理制度化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物力、人力以及相关内容等。因而在土地整理的相关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制定出相关的实践工作计划,并在原有工作模式的前提下,深刻认识国内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科学整理土地的举措,来保证土地整理效益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这样就能促使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中,得到良好的优化和保证。
4结语
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增强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不断创新和优化土地整理的理念、方法以及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对土地的原有结构、利用性质、整理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状况等做好相关的评价,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工作实现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廖洋.新时期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优化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277.
[2] 高抗,于白云,胡美红.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35):167-168.
[3] 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王国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S1):340-34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4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对能够对环境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等, 进而提出相关的能够对不良环境进行预防或者是降低的对策及措施。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等的综合多方面, 而狭义的环境评价则仅指环境这一个方面。就目前而言,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相关评价。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 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的了解, 从而提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 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同时,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情况, 从而对其进行综合协调的发展, 建立起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联系。通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土地评价的方法得以有效的开展, 其不仅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功能性的评价, 同时还能够对该区域土地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性的评价。
2 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内容
2.1 选择评价内容的原则
2.1.1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导向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在利用规划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例如土地退化、水环境问题等等。并且依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进而建立起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1.2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适应
依据相关的规划内容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 其中的专项规划又可以划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及土地的复垦规划等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相同, 进而就导致了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中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此, 就需要依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来开展。
2.1.3 以土地规划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就是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环境噪音影响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大气、噪音等, 大多都是与人类利用土地的具体方式, 因而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其重点的内容就是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而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2.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及相关的重大类型的工程会对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的影响, 其主要体现在图1。
2.2.1 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土地利用活动中对后备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进而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的问题。
2.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在利用与水之间的关系密切, 进行土地利用势必要改变该区域中植被的覆盖情况, 进而就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区域的水质、水量及空间分布的情况。城市的土地扩建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进行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机构的调整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平衡。
2.2.3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 全球中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的上升, 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某些地区进行土地规划和开发使用, 可能会到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例如, 将非农业建设用地向水滨实地的方向扩展, 就会破坏水滨湿地对雨水存储及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 使得土壤持水的能力下降,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进而加大区域洪涝灾害情况。
3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建议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 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本身的综合性特点, 以及环境指标数据获得较困难等问题, 都给我国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 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同时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等等。同时,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批评的方法等应用的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等都非常的重要。例如,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的区域十分的广大, 加之我国有着众多的河流, 以及相关的坡面与径流量等因素, 因而截止到目前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及指标体系
数据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广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中所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等。同时, 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研究, 进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效的服务。持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起一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的制度, 进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积极性。
3.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在项目环境评价方法上的建设与发展都比较成熟, 其中的叠置法、列表法、统计模型法等等都能够有效的对环境进行评价。但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上则需要获得大量的定量指标, 因此在规划方法上需要采用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等来进行研究。同时,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结合其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研究,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对比, 进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法。
4 结语
自2003年起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 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大多都是围绕着建设项目而开展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对于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据及影响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准确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有效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重, 刘勋, 刘灿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6) .
[2]曹阿楠, 李斌, 张静.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11) .
[3]丁勇, 温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16) .
[4]王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 2014 (1~2) :28~29.
[5]朱德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4) .
[6]王荣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124.
土地环境 篇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借鉴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的某些方法,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特点,给出一个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集,并对几种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方法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作 者:董家华 包存宽 蒋大和 DONG Jia-hua BAO Cun-kuan JIANG Da-he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92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5(3)分类号:X820.3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评 技术方法 供选方法 方法集
土地环境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
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是重心,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土地的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如何做好土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其中生态红线划定是关键,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我国现有土地利用分类,并对天然林、湿地以及草场等做好开发工作。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节约集约用地,缓解我国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土地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站在整个空间结构来分析,土地是综合了地球中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以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动植物、水文、气候、地貌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人类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響,更对我国进行土地规划有了限制。土地是整个环境的自然产物,甚至在人类还没有出现前,土地资源就已经存在了,土地资源本身就是环境资源的一种。在生态的角度上,土地是由土壤、水文、岩石以及地貌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土地的生态性质也是其自身和环境共同展出出来的特质,环境作为土地利用的一项关键因素,也就意味着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之间密不可分。
(二)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1、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行为,把土地作为一种应用对象,利用土地自身独有的特质,满足人类的需求,为人类提供经济活动的可能。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价值、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土地利用的途径一般是进行广度的扩展和深层的挖掘,通过这两种途径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土地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对生态环境的利用,由于其强度和方式的不同,给予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有所不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势必会影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给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土地利用决定环境的质量。土地资源与环境之间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势必会增加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涉及到环境的影响,例如,地球上的耕地并现有的城市建筑所取代,给土地的利用性质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让土地的功能日渐复杂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了整个环境的质量。
二、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生态红线的划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土地除了拥有土壤、气候、水文、地貌以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外,更是与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人类居住、栖息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中,土地资源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自然的经济综合体了,而是转变成为了拥有巨额价值的社会资产。我国土地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财富价值,进行土地开发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冲动,但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对于土地资源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无序开采,使得我国土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自然给予人类的资产,土地资源不仅仅属于现在的我们,更属于后代,想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余量的土地资源,就必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态红线的划定,并不是意味着生态红线区域内受保护的土地资源不能够为其所在地的居民提供经济价值。而是说一个区域独有的土地利用格局,更好的展示出了该区域生态系统自身独有的生物和物理属性。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格局也在充分展示着这一区域本身的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特点。尽管说生态红线的划定作为一种生态红利,会让当地的居民失去部分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其利用绿色产业赢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重要的是实现了我国生态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共赢。利用生态红线的划定为我国构建了一个可续有序的生活、生产及生态空间布局,更为我国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制定出了该区域合理的管理策略,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进行明确的限制,推动了今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的长期稳步前进。
三、土地资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是对土地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需要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基础综合的调查,并全面考虑现在以及未来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的需求,在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要求,制定出更为严格的程序并进行科学的管理。
在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时,要坚持好三项原则,首先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环境的安全在多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土安全和人身财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是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我国现有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那些需要严格保护的土地资源必须纳入到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内。
其次就是要突出生态红线的强制性。一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进行必须严格执行,对红线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其开发的限制,土地自身具有的资本潜力和投资价值,吸引着人类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加重了土地资源自身环境承载力。所以必须严格按照现有的程度进行生态红线的划定,并给予生态红线较强的法律效力,让所以想要进行保护土地资源开发者都望而却步。
最后就是要兼顾生态系统的社会性。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财产,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人类社会系统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我们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做到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也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
四、结束语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讲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整个社会建设的重心,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融合,确保环境保护制度。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两者本身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土地资源生态红线划定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杨朝霞.论我国土地法的生态化[J].清华法治论衡,2014.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篇7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 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 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 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集中, 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 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 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 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 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 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 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 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 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 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 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产生地表 (超渗) 径流, 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 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 使得树木锐减, 地表裸露, 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 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 进行作为种植, 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 导致陡坡越开越贫, 越贫越垦, 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另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 单纯追求高GDP, 盲目的批地、批项目, 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 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 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 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 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入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 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2.2 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 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 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 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 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3 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 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 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 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 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 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 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 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 人口占全国1/3, 耕地占全国2/5, 粮食生产占全国1/3, 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 土层浅薄,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若开发不当, 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 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 合理利用土地, , 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搞好水土保持, 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 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 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4 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 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 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 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参考文献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
[2]杨风亭, 刘纪远, 庄大方.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8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施行, 该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及地方人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其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以法律的形式延伸至土地利用规划领域。
1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与一般规划环评工作程序相比,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好相关资料 (重点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保的法律法规政策, 以及环保、农、林、水利等部门资料) 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内容;其次是施行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以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为基础, 将规划可能导致的环境效应与环境标准进行匹配, 评价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1]) , 规划方案的拟草及替代方案的制定, 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这一步是整个工作重点, 事关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第三步是编写环评报告书、篇章或说明。具体见图1[2]:
2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科学评价除了按照相应的工作程序履行之外, 还要需要有一套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需要坚持该类规划环评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 要求在科学基础上, 做到测定方法和统计计算方法、评价内容和过程都要做到科学规范。
2.1.2 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因子的选取都要为后期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要求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获取都应简单、准确和可靠。
2.1.3 整体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应该把与土地相关的法规、政策、规划以及其他相关的项目纳入进来, 从整体上考虑。
2.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深远而长期, 因此, 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
2.1.5 动态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选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适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做好后期环评工作中的补充、调整和完善。
2.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土地利用归划还环评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时, 要坚持定量的数据选取和定性的信息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恰当的模型方法的确立做到整个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
2.2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选取方法
一般评价指标的选取有范围法、目标法、部门法、问题法、复合法等方法[3]。范围法是指依据土地利用的用途进行划分, 确定相应的指标项, 该种方法的不足就是无法做到将土地使用目标与环评指标直接挂钩, 目标法恰好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部门法是指根据土地系统自身不同部门进行划分并选取指标的一种方法, 这一种方法难以让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指标中显现出来;问题法是根据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作为选取指标的出发点, 但现实中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又让此法选取的指标难以如实反映现状;复合法是将以上两种或多种以上指标体系组合在一起,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标体系各自缺点, 但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4], 但能较好反映现状, 本文中探讨的指标即为该种方法取得。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重点, 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以及现实为基础, 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表1) , 可以对省级或国家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2.4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架构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准则层, 即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所筛选出来的环境主题和目标 (包括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补充耕地风险) ;指标层, 即具体反映环境目标的多项指标, 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用以反映某区域生态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6] (包括自然景观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边际耕地退耕、退化土地整治、人均基本农田变化、耕地综合变化、建设用地增长、人均建设用地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湿地影响等等) 。
3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几点措施建议
3.1 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的行为, 其本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选择模式。因此, 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 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 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程编制, 并制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方案。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清单法、公众参与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将土地利用规划转变为“决策前评价”;在规划中, 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因子, 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 实现“同步决策”;在规划编制后,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做预测分析, 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保障[7]。
3.3 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 就需要再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 规范土地利用归化环评行业行为, 否则现行的制度实施起来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做保障, 会影响行业发展, 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还会把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当成了“走过场”, 增加政府负担不说, 还起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玉梅, 郑伟元, 张晓玲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6) :567-575
[2]贾克敬, 谢俊奇, 郑伟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 (3) :15-20
[3]徐国弟.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9
[4]冯春涛.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6) :416-417
[5]马昌河, 贾克敬, 冉圣宏.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J]地理研究, 2007, 26 (2) :249-256
[6]王敏, 董金玮, 郑新奇.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4) :285-287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篇9
1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现阶段, 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处于不完善阶段, 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科学、全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在此之前, 我们必须先要明确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从环境的角度对土地规划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将其实施后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进行评价, 这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环境影响评价为了能够确保土地规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还要提出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措施建议, 将其作为土地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 增强土地规划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
1990年2月, 在新德里召开了国际土地秩序利用系统研讨会, 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 并其定位为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同时, 更要关注土地利用要满足当代人、后代人的使用需求, 不能危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使用的一种可持续利用方式。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正是在研究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进而起到保护土地资源、珍惜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而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可为环境影响评价作出重要指导。
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重视空间与时间上的景观格局安排, 分析格局与其形成过程的联系。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科学, 它将地理学中的空间自然地理关系与生态学中的生态结构内部功能相连接, 进而系统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土地规划是一种动态的规划, 在规划基础上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会加以改变, 进而会引起土地功能的变化, 所以可以看出, 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进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导向之一。
1.4 系统学理论
系统学理论主要研究从不同角度中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间的逻辑关系, 在探寻规律中摸索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共同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土地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 使得土地规划呈现出多层次的相互作用, 并受不同领域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学理论对于开展土地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并可以帮助环境影响评价理清因素之间的关系, 确保评价的逻辑性, 解释环境影响的本质特征。
2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指标是反映研究对象变化趋势的工具, 环评指标是用来揭示环境变化趋势的工具, 因此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的基础。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工作开始的较晚, 目前尚属于摸索探索阶段, 没有正式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以参考, 也缺少完整、充实的案例可供借鉴, 加之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功能和针对的问题不同, 与之相对应的环评也应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还不多见, 最有影响力的是于2003年9月1日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贾克敬、蔡玉梅等学者的研究。
在《导则》中, 从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土地覆盖和景观、土壤、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关注更多的是具体污染物, 而土地利用规划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改变, 总体来讲对总归环评的指导意义不大。
贾克敬根据“驱动力-状态-响应” (PSR) 原理, 将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要素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其中指标层可以采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 从土壤、水、生物三个主题提出了18项指标。
蔡玉梅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工作应该重点考虑由总体规划导致的土地生态问题, 根据土地分类原则, 建立了农用地环境影响度、建设用地环境影响度、未利用地黄静影响度3类1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
浙江大学陈光建在其博士论文中采用价值模型, 按照FAO提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 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元指标四个不同层次, 再将指标层分为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活力和社会可接受性5因子21项元指标。
综上而言, 目前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一类考虑大气、污染物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间接关系的因素较多, 这主要来源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想;另一类则着重考虑因土地利用方式、布局改变而引起的土地生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目前国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多是依据“驱动力-状态-响应” (PSR) 原理构建的。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评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当的规划的实施, 如果规划确定后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当或环境监管不严而造成环境污染, 这不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制约和防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会对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态景观、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结构及其格局和水体、土壤、地质地貌的数量、规模、形态等产生影响。另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政策性手段, 必须要得到全国大多数人的支持。
结束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 涉及面非常广泛, 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 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加重, 国家对环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越来越重视, 而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还很不成熟, 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实例研究分析, 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及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1]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2]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 2005.[2]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 2005.
[3]王敏.董金玮.郑新奇.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 .[3]王敏.董金玮.郑新奇.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 .
[4]於凡.白亚男.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初探[J].国土资源情报, 2008 (4) .[4]於凡.白亚男.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初探[J].国土资源情报, 2008 (4) .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篇10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近些年以来, 由于土地利用所突显的环境问题已经更加的明显突出, 而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也已经在土地资源管理当中持续研究不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其中, 规划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需要把对环境因素的纳入到土地规划的过程当中, 从而建立起以社会综合环境和经济发展机制的一种决策。此外, 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找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土地利用规划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要安排和计划好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这也是主要根据了社会发展经济以及土地所特有的性质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再应用综合的技术措施组织好土地的经济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按照等级层次进行划分, 包括了土地利用的详细规划、总体和专项规划等, 如果是根据区域性质进行划分, 一般包括有自然区、经济和行政区, 也包括有跨区域的规划。如果是按照深度进行规划包括有土地利用设计、规划以及施工等。我们所指的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在建设以及规划项目当中, 会存在对环境造成的一些影响因素,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 从中找到可以预防以及降低影响的一些有效措施, 再对其进行监测。在这其中,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我们通常会分为影响预测、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后的一些评价, 在这三者当中, 其过程还是以循环补充为主。由于评价的对象有所不同, 所以对环境的影响一般也可以分为规划影响以及政策影响、项目影响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以决定项目和指导规划为主, 而它们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所以, 环境影响评价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评价, 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评价。
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 我们在进行规划时, 由于城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就会占有用了一部分的农业生态用地, 从而就会对部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于人口在不断的递增, 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 经济在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增加, 对此, 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再加上车辆排放的尾气当中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这就是给土地造成酸化作用, 污染源严重, 给公路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 在土地规划当中, 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有力方法, 尽量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利的保护, 有计划, 有规范性的来实施, 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一个理想的布局规划, 有效的控制好水土流失问题, 尽量恢复破坏掉的土地, 并且达到有效的复垦, 治理污染的环境问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时, 一般会为一级和二级的保护区, 从而可以建设一个环境敏感区。在实施的过程当中, 必须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严格按照国家的保护标准来实施, 从而有效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要有条理的进行, 对道路、水利以及田地等方面需要综合的整治, 并且要全面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必须要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然而, 我们在土地开发当中, 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平整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植被以及地形地貌的格局, 把生物种群更为简单化, 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结构, 使其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另外是对水利建设、农田道路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由于要应用大量的砂石材料, 所以就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也会改变它的结构, 非常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三、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在对环境质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 并且全面的分析环境影响的规划方案, 找到影响因素, 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找到最不合理的环境目标, 规划出最有效的措施。
(一) 土地利用规划来评价环境影响时必须要更为完善的对方案进行规划。并且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已经形成的参与阶段, 在早期就可以从建设以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规划, 从中准确的分析研究出最为有效的可执行方案, 从中也可以更深入的对其改善。在规划的同时, 我们所注重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不是在规划后的理想环境, 更主要的是必须要从源头上来降低影响作用, 要更为充分的考虑到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涉及到的规划环境问题, 是否达到了科学的合理性。
(二)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划分, 主要是从环境的目标、环境的现状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如果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 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要制定出可替代的措施方案, 消除不利因素的重要影响。此外, 也要做好协调、改善和预防工作, 充分的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源头上降低问题的发生。
(三) 在规划的土地利用当中, 我们需要合理的配置利用土地资源, 这是作为必要的一种手段, 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在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影响评价当中就必须要从保护环境以及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观察, 并且也要结合经济发展计划, 把更多的建设项目统筹应用在其中, 全面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的发展效应。
结语
在我国在很早以前, 便已经开始把建设项目作为评价环境影响的相关法律进行有效的制定, 但是, 受到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范围在快速的增加, 在一些城市规划相对较不合理, 这就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此, 只有更为有效的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更为全面的研究分析, 并且从中找到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 确保方案可以全面的实施, 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 起到一个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土地环境 篇11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环境友好乡村建设 ;研究
分类号 F323.22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19
Environment-friendly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nd Use
LING Xuebing WANG Pai
(1 President Offic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2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re exist various problems in rural land use, the casualness of the land use plan, the unclearness of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th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lack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specification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rural commonly; to strengthen land use planning, confirm the properties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develop moderate scale agriculture, popularize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production and living patterns, establish agro-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cultivate the new normal leisu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rural.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land use patterns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it is the essential push factor of environment-friendly rural construction and one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s'. There is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land use, to establish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m will push forwar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Keywords land use ; environment-friendly rural construction ; coupling mechanism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首次正式提出环境友好理念,环境友好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广为追求探索。2005年,在全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国土资源部正式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对中国土地利用提出全新要求及挑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焦点。
1 文献回顾
综观现有文献,“两型社会”研究从概念界定、政策制定到评价体系等已相对完整和成熟。如,王颖[1]、邹光[2]、邓泺[3]等学者均对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制度进行了探讨;王茜茜[4]、付松泉[5]、陈瑜[6]等学者则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了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案例区域进行了实证评价。这些文献均显示了两型社会建设研究涵盖了定性及定量方法,且能够得出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文献梳理发现,两型社会研究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以城市土地为主要对象。
关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丁润超[7]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协同学理论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实证研究得出了各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程度,并提出了推动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建议。曾蓓[8]以四川省为例,对环境友好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进行了研究,并区分不同区域提出了若干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王凌云[9]以河北省赤城县为例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前人成果和案例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利用模式建议。张小娟[10]、胡彦[11]、刘云[12]等学者也分别选取了不同案例区域,对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进行了探讨。文献梳理发现,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亦是以城市土地为主要对象。
nlc202309030830
关于环境友好乡村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探讨。尹昌斌等[13]在总结生态文明型现代农业特征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内涵,提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等建议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刘芳清等[14]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分析长沙市有机农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农业发展的路径。向东梅[15]从分享环境友好技术进步预期收益、降低环境友好技术进步预期成本和风险2个方面分析了促进农户采用环境友好技术的制度安排。唐铁朝等[16]对环境友好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探索,指出了环境友好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要兼顾生态、社会、经济目标,并对生态补偿的主体、前提、补偿对象以及补偿方式进行了设计。于清华等[17]则在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背景下构建了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中,“两型社会”研究中以城市为主体,“两型农村”研究则相对鲜见。少见的两型农村研究均以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讨论为主,对于土地这一重要载体的利用研究并不足够。然而“三农”问题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环境友好乡村的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不容忽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即是农村土地,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推进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成为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必要推动因素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从农村土地利用视角进行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研究十分必要,构建两者间的耦合机制,将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发展。
2 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农村土地利用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不严,难以贯彻环境友好原则
在乡镇一级的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问题。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底层一级,应为乡镇的具体用地管理提供最直接的实施依据。但目前大多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受技术及精力等限制,仅是将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用地指标进行分解,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时序安排等方面则相对随意,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没有充分论证的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中自然面临屡作调整的局面。为招商引资,经常出现建设项目优先选地,土地规划相应调整的现象。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性和权威性受损,乡村建设中难以贯彻环境友好原则。
2.2 农村土地产权不够明晰,难以推行环境友好理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虽为30年,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未能确量确权到户,农民对土地的固定占有缺乏稳定保障,不能激励其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节水、节肥、节药来保持农地的肥力,更不能激励农民花更多的成本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了传统生产模式,缺乏并难以理解和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观念,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农民更倾向于掠夺式生产。
2.3 农地耕种模式分散,难以实施环境友好措施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用具有成本优势,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也有更大的意愿和资金进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并且能够得到相应的环境友好生产收益。而在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过于细碎零散。农地流转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多数地区农业耕种尚未能形成规模经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
2.4 先进农业技术接受度低,难以保护环境友好生态
为防治农业自然灾害,取得更大的农业收益,农民对于化肥、地膜、农药等过于依赖。过量的施放和采用化肥、地膜、农药等会造成土壤污染,引起肥力下降,不利于土地的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利用。农民不愿意采用先进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有二:一是缺乏指导,二是成本偏高。滴灌喷灌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操作专业性强,单靠自学难以实现,需依赖集体经济组织等培训与指导,先进技术设备成本较高,在难以看到较高回报的短期内,农民不愿承担额外成本,阻滞了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2.5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难以带动环境友好乡村发展
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营业收入2 700亿元,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带动2 900万农民受益,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然乡村休闲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规模气候。当前乡村旅游多数局限在观光、采摘、农家乐几种功能定位,普遍存在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同质重复等问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比较有限。相对于农地转用为城市用地的收益依然偏低,不利于农地保护。在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不注意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缺乏规范,对于景观和生态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对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推动并不明显。
3 农村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对策与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土地利用
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应发挥职能优势,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等方面起到应有作用。科学编制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村庄规划等合理衔接,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以及用地时序安排上作出明确安排,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以确保其权威性。必要时在局部重点区域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中重点项目的用地作出明确安排。坚持规划先行,将改变乡镇建设用地过于随意的混乱局面,为环境友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用地指导。
nlc202309030830
3.2 明确稳定农村土地产权,增强环境友好生产意愿
自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各地纷纷展开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2014年底,多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农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增强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的意愿,促进环境友好乡村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农地流转问题引起广泛重视。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规范完善农地流转政策作出了指导。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更具有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创新观念,其资金优势和专业人才也为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设备提供支持保障,进而带来的技术优势更易于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规范农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有利于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与推广,进而推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与发展。
3.3 保护土地生态健康,推广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广播、路牌、标幅、告示、传单等各种传播媒介,在农村各级集体逐层宣传,强化农民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及农业生产模式的认知态度,加深农民对环境友好乡村建设重大意义的理解,并由地方政府组派科技人员上门科普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方式、教授先进设备管理和技术的使用,为农民提供学习途径。同时,为消除农民引进先进设备的成本担忧,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建立经济补贴与奖励制度。对愿意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设备与技术的农户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并补贴首套设备资金,产生较好收益的进行额外奖励,以此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
3.4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公平有效推进环境友好乡村建设
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一要发展,二要保护。如何协调发展所需建设用地与农地保护间的矛盾,是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在项目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农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理应基于生态角度进行补偿。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公平有效推进环境友好乡村建设。补偿基金来源则可由项目企业和地方公共财政共同保障。
3.5 培育健康高效的休闲农业,带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发展
打破现有乡村旅游的同质性困局,创新理念,因地制宜的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多样化休闲农业产品,培育新常态下的健康乡村休闲产业。休闲农业,保护与发展并重,发展依赖的资源正是需要保护的,没有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便没有长效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编制产业用地规划,严防农村景观和生态遭到破坏,促进乡村休闲产业健康高效运转,带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发展。
4 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研究趋势探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势头正猛,前景乐观。与此同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亟需解决,多角度、广路径构建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应成为未来探索的重点。
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与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关系来看,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影响重大,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又将反作用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环境友好乡村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农户接受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的意愿及顾虑研究、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与农村土地利用耦合机制构建等方面。具体可从案例研究入手,选取若干典型区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当地土地利用格局、方式及生态环境现状等方面,从宏观层次评价案例区域实现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目标的程度,并了解当地建设环境友好乡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从微观层次了解农户接受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的意愿及顾虑,为后续政策机制的构建奠定民意基础。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证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耦合关系,并从现实角度构建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与农村土地利用耦合机制,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 颖. 两型社会与制度创新[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64-67.
[2] 邹 光,李春香.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模式思考[J]. 经济论坛,2008(19):42-44.
[3] 邓 泺. 促进株洲市两型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 王茜茜,周敬宣,李湘梅,等. 基于投影寻踪法的武汉市“两型社会”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 生态学报,2011,31(20):6 224-6 230.
[5] 付松泉. 面向“ 两型社会”的乡村规划指标体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6] 陈 瑜,马北玲. 湖南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 求索,2009(11):37-39.
[7] 丁润超. 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8] 曾 蓓. 环境友好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9] 王凌云,张悦国,王 佳,等. 环首都经济圈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研究——以河北省赤城县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2013(11):60-62.
[10] 张小娟. 兰州新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与模式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11] 胡 彦. 试论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J]. 当代经济,2011(3):29-31.
[12] 刘 云.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 广东土地科学,2013,12(2):27-31.
[13]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 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14] 刘芳清,周克艳. 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121-127.
[15] 向东梅. 促进农户采用环境友好技术的制度安排与选择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42-47.
[16] 唐铁朝,边艳辉,刘 峰,等. 环境友好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实践[J]. 中国-欧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项目专刊·政策机制研究,2011(4):14-17,21.
[17] 于清华,郭 建.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方式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 794-11 795.
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12
1 土地整理及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 土地整理的内涵及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当前, 土地整理所指的多是狭义的农用土地整理, 即采用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所设计的农田、公路、水网、防护林综合整治, 从而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农地整理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和农田周边生态环境, 本文主要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自然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分析农业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土地整理规划特点编制原则
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对项目实施有指导作用, 整理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实施。在制定规划前要对实施项目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规划重点对土地整理的可行性与经济性进行调查研究。规划土地整理范围, 明确项目重点工程。土地整理规划的主要特点有:该规划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以开发土地利用潜力为目标, 兼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而采用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的综合措施。土地整理规划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手段。
2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分析
2.1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范围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以评价目的为出发点, 将多种环境要素因子引入评价体系。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环境评价因子主要分三类。一是评价环境污染的参数。其中水污染因子有: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等。大气污染因子包括:SO2、PM10、NO2、CO、O3等。二是评价社会经济生化的相关评价参数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教育及医疗水平等[2]。三是反映自然环境变化的环境要素, 如耕地与建筑面积比例, 森林覆盖率、水域湿地面积等。
2.2 土地平整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填挖土方改变了土壤耕作原始层面, 不可避免地造成突然养分流失。理化性质不同的土壤类型在施工中表现不同的规律性。表层土肥力强、底层土肥力弱, 挖走表层土造成底层土壤裸露, 不利于植物生长。
3 土地平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化
土地平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并非所有定量指标值都是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要的值, 因此, 需要将这些评价指标定量分析, 转化为可以反映环境污染水平的污染指数。例如, 水环境评价中用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这几种水质指数反映水污染程度和范围。土壤肥力变化或水土流失率也是反映农业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土壤肥力一般以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数据反映土壤肥力变化[3]。水土流失率计算公式:
式中:E0———项目建设前的侵蚀率 (t/hm2·a) ;
E1———项目建设后的侵蚀率 (t/hm2·a) ;
C0, C1———项目建设前后的作物系数;
P0, P1———项目建设前后的实际侵蚀控制系数
3.2 指标权重方法确定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各指标要素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权重分配关系着整个评价体系的成败。当前权重确定的主要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综合评定法、层次分析法等。目前专家分析评定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应用广泛, 采用多准则评价方法, 将复杂的影响因素综合为统一有序的定性与定量因素。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完整性及实用性[4]。
4 结语
土地整理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分析研究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土地整理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提出避免和减缓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保护措施。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规划设计阶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避免重大环境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不合理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阶段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意见, 避免项目实施对周边环境产生破坏。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 2003.
[2]史捍民.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3]陈百明.基于区域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分区方案.地理科学进展.2001.20 (3) .
【土地环境】推荐阅读:
土地环境尽职调查报告12-10
土地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10-0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12-12
土地资源土地管理12-15
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10-12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07-28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关问题浅谈07-22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10-22
关于办理土地利用及土地使用证的申请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