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科学(共11篇)
土地科学 篇1
一、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的宏观背景
改革开放33年以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产出效率低, 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目前, 我国土地管理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虽然加大了供地力度, 但由于投资拉动下的经济建设势头强劲, 对土地的需求强劲, 各地依然反映建设用地指标偏紧,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违法违规用地形势依然严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虽然加强了执法检查力度, 但仍未从根本上扭转土地违法的严峻形势, 违法用地比例仍然较高, 未报即用、边报边用问题较突出, 农村宅基地等民生用地违法情况普遍。三是农村土地制度规范管理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各项工作尚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中不断加以规范。
二、广东省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核心内容
2008年, 广东省成为国家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2009年, 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 (试行) 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 并将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简称“三旧”改造) 作为推进试点示范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鼓励扶持“三旧”改造。“三旧”改造是广东省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 拓展城市建设空间、促进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 是继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不仅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 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三旧”改造政策的核心有三大方面:一是在改造主体方面。允许各种市场主体, 采取多种模式参与“三旧”改造。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允许土地现使用权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种市场主体, 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以及协议出让等多种模式进行“三旧”改造, 大大调动了土地权属人和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二是在利益分配方面。对土地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探索创新。构建了“三旧”地块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保证土地权属人充分享有土地收益, 改造土地收益的60%给原土地权属人, 权属人自行改造的, 可以在补交土地市场差价后协议出让。政府以较小的成本, 有效启动了城市存量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巨大市场的引擎。三是在土地政策方面。允许符合条件的历史用地完善用地手续。用地行为发生在2007年6月30日之前的没有合法用地手续且已使用的建设用地,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三旧”改造规划的前提下, 按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政策落实处理后, 可按土地现状完善用地手续。“三旧”改造政策简化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土地的相关审批手续, 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 通过土地位置调换等方式, 对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进行调整利用。
三、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综合试点改革的主要亮点
深圳市在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基础上, 进一步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启动为契机, 以“产权明晰、市场配置、节约集约、科学调控”为原则, 先行先试, 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 推动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利用高效化和土地管理的法制化。
1. 土地管理权限扩大
广东省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土地管理的授权文件, 赋予深圳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主编制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审批建设用地等权限。授权后, 深圳市域规划、全市土地利用计划、中心城区的农转用方案仍按照程序上报外, 各功能片区的规划审批与调整、土地利用计划审批与实施、农转用方案审批都可由省政府授权深圳市政府开展。深圳市土地管理权限扩大后, 有利于依据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情况, 统筹安排土地利用指标, 科学调整城市功能片区规划, 综合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 八大重点协同推进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试点改革主要有八大改革重点方向:一是完善国有土地产权制度, 夯实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基础。二是深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 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三是创新土地资产资本运作机制, 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四是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五是严格耕地保护, 建立补偿机制。六是强化土地调控与监管,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七是推进区域合作, 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八是加强土地立法, 完善土地管理法治环境。这八大改革重点方向, 从土地产权、市场配置、资本运作、二次开发、耕地保护、土地调控、区域合作、土地立法等角度构建了一个有机整体框架。
3. 关键领域探索突破
深圳市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登记不全、产权不清、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等历史用地遗留问题, 将采取“明确产权、明晰权益、丰富权能, 探索权益实现”的多元化路径, 结合土地二次开发模式创新土地确权模式, 从原农村集体组织内部、行政、司法三个层次完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针对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和城市发展单元为主的多模式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急需政策统筹的问题, 深圳将围绕存量土地在规划、计划、供应、拆迁补偿安置等系列环节进行制度设计, 明晰土地增值收益归属并公平分配,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同时, 还将在完善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土地管理审批机制, 提高供地弹性和效率;多元化渠道拓展用地空间, 优化布局结构等领域探索突破。
4. 实施计划安排合理
深圳市本次土地改革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要求, 分近期 (2012—2015年) 和中远期 (2016—2020年) 两个阶段推进。近期重点对涉及的基础性配套制度进行全面研究和探索, 以光明、坪山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重点试验区, 在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有偿使用、土地二次开发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权制度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中远期主要是着眼于既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又为全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造经验, 并适时通过立法巩固改革成效, 形成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符合实际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四、土地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和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综合试点改革都是落实国家节约集约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重大举措和有益探索。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渐进式改革, 因此, 在试点中:一要处理好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 改革创新需要基层经验和顶层范本, 更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紧密结合。二要处理好当前改革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当前改革绝不能给长远目标设置障碍, 长远目标也应引导当前改革健康有序发展。三要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之间的关系, 既要依法依规推进试点各项工作, 又要坚持实事求是, 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四要加强统筹协调, 形成改革的合力。部省市应上下联动, 形成合力, 协调配合, 切实加强政策制度的执行力。五要深入调研, 及时发现改革探索中的问题。
土地科学 篇2
科学合理处置土地使用权-关于石油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土地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油企业是用地大户,在改制过程中计算土地成本,是否会由于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改制?若不计算是否会导致土地资产流失?就石油企业改制中科学合理处置土地使用权作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作 者:沙欲 Sha Yu 作者单位: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江苏,江都,225265 刊 名: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NOPEC MANAGEMENT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F4 关键词:石油企业 改制 土地使用权处置 土地评估 出让 租赁土地科学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2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与我国的各项产业的进步分不开,同时也是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体现。因此,要求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从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利用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此文以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剖析。
1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的问题
1.1 政策引用方面的失误
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粮食的生产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吉林省的一些农村土地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协调、统筹规划的发展理念,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出现了浪费现象。仅仅追求GDP增长,对于土地本身的利用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1.2 土地投入减少
部分农民因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养分降低,为追求高产重度利用而轻于养护,导致土壤的质量逐年下降,耕地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非常不平衡。
1.3 耕地非农化严重
随着经濟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兴建各类产业。虽然国家会征用耕地占用税,但是并不指对非农化产业对农用耕地起到相应的利益负担,进而造成了不少耕地转型成非农产业,再加上农村干部不具备长远的思维,造成农村耕地减少。
1.4 土地利用的违法现象
在部分农村出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及农村宅基地扩建等现象,虽然国家各部门共同配合,齐心整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诸多用地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补办手续来逃避问题的,这也反映出土地管理部门中存在一些工作疏漏问题。
2 针对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耕地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要求在农村耕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而确保耕地总量不会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进而保护农民对于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对于耕地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由大改小,保证田地的水供应同时提高耕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科学积极的农业标准,使得在节约土地、节约水源、节约肥料、节约药物、节约种子方面做到最优,实现节约型农业;对于化肥的使用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一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于土壤的养分进行科学调动;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对农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节约、经济的角度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农民合理建设家园。另外,从现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设施和房屋的改造,从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建设的需要及农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对于农村产业用地尽量设在荒地、山坡地带,尽量减少此类用地对于耕地的占用。
2.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的进度
农村土地市场化是通过市场作用达成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类型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结合土地承包制度及土地承包永久化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买卖,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稳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样的方式对于诸多出外务工而家中闲置的土地来讲就有了更多提供他人利用和改变的机会,进而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带来利好效果。
2.3 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对于一些零星的散地、道路、田地、沟塘等进行重新整理和布局,以使得农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更加分明,农村的土地利用率也就更高,吉林省农村大多在冬季有大量的闲置未用土地,也存在多种土地浪费的现象,再如铁路栅栏圈掉原为耕种土地的现象,从这个层面能够发现,土地整理问题势在必行,而且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
2.4 建立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存在多重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估体系,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不单纯的只是土地的养分及矿物质含量评估,同时也包括土地的使用质量,利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用地质量评估方案制约农村用地的弊病和缺陷,从而实现农村用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科学性,为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提前做好规范化准备。同时结合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农用地的各类补偿和处罚也有了明确的章程,才能真正的落实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
2.5 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土地综合效益
在完善土地划分和布局的情况下,结合农村农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地块地势能够有效利用,结合土地投入的大小顺序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从专业化的角度和方向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
3 结语
结合吉林省部分农村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农村的土地利用情况仍存在各类问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不断的调查和总结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情况作出实际的考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结合以上建议和对策,希望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刘东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郭文华.新农村建设应融入土地节约集约理念[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篇4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破解我们面临的人多地少矛盾,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做好新形势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一、科学发展与土地开发整理间的关系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而以人为本则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土地开发整理也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关注民生, 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 按“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土地经营水平, 使农民增产增收, 实现土地整理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全面发展, 而全面发展则是土地开发整理的深刻内涵。
体现在土地开发整理上, 就是调整和适度组织土地利用所产生的人与地及人与人的关系, 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环保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生态景观设施和公益设施, 使人们对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更趋合理。
3.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协调发展, 而协调发展则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质上是和谐发展, 是各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体现在土地整理上, 就是要全面发展, 统筹发展, 有计划地发展。
4.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土地整理的必然选择。
体现在土地整理上, 就是不能走粗放式、外延式发展之路, 而应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
二、当前土地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各部门衔接不连贯。
目前按照国家统一要求, 省和国家投资项目的报批程序是每年的1月份进行可研申报, 5月底进行批准项目的规划设计申报, 申报部门为各市土地管理部门, 上交部门为省国土资源厅, 过期不予受理。但对市一级土地管理部门来说, 尚未明确所辖各县的申报时间, 以至于每次申报时间都比较紧张, 留给可研和设计报告编制的时间非常有限, 各部门审核的时间也很有限, 直接影响规划质量。
2. 规划设计与施工设计衔接性差, 变更程序报批过于复杂。
国家和省投资的重点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项目立项和实施的周期长。往往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招标最短要经历一年的时间, 大多数项目从立项到设计要经过一年, 从设计到施工又要经历一年, 从施工到施工完成验收又要经历一年。由于间隔时间较长, 导致设计时点和施工时点项目区情况变化较大。
3. 竣工验收仍然停留在工程数量和质量上, 对土地质量和新增耕地指标缺乏明确标准。
目前土地开发整理的验收和技术复核工作, 大多数是对新投资工程尤其是设施工程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核实, 对提高耕地质量这一定性描述的指标缺乏量化验收标准, 虽然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建立试点, 对新增耕地指标进行按等折算, 但如何对开发整理后耕地的等级进行评定以及是否将这一指标作为工程验收的一个标准, 还尚未明确。
4.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 独自为战, 效果不明显。
土地整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 也有各自的侧重点。目前, 几大块的工作缺乏有效统一, 具体表现为部门之间各搞各的规划, 各做各的项目, 各投各的资金, 各自为战。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不能满足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需要, 也不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好土地整理工作
1. 项目选址要科学, 加强立项审核环节。
项目选址时既要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 又要做到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结合”。即重点整理大规模连片土地, 重点整理群众多年关注的土地;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与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相结合, 与扶贫助困、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同时, 土地开发整理也要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农田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在项目立项时, 要组织农业、水利、交通、环保、林业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 通过反复实地踏勘, 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 做到集思广益。
2. 规划设计环节做到走到、看到、问到, 尽量减少实施中的工程变更。
作为设计部门, 目前我们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可研和设计时, 每个项目至少五次到现场, 两次是现状图实测, 三次是实地调研和现场群众座谈会。充分调查现有基础设施情况, 充分征求当地村社及农民意愿, 合理布局和规划工程项目,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当地农民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总
土地科学 篇5
1、农村宅基引发
一是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安排宅基地、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没有深入农村察看,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只是按程序批办手续,影响了相邻关系,引发矛盾。二是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三是部分村规划不明确,宅基地权属、面积模糊不清,村民之间有争议。主要包括:侵犯权益、界址不清、遗产归属、私自买卖、擅自批划和实施旧村调整改造规划不彻、不公正等六大类。
2、土地征用引发
农村土地征用所引发的矛盾是当前信访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是首先农民认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不能弥补失地的损失,特别是城镇郊区的农民,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尽管有一定补偿,但仍对今后的生活担忧;其次,因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补偿款分配、土地开发整理占地导致土地不均引发纠纷。二是在集体土地补偿费分配上,一些户口仍在本村的外嫁女得不到,产生不满。三是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对重新分配的土地有异议。四是占地赔偿不规范。近年来,因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园区项目建设等需要,占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因土地补偿标准低、赔偿款到位不及时、分配不合理、失地群众得不到妥善安置等因素,引发了许多较大规模的上访。
3、土地承包引发
一是城区附近村庄的部分妇女虽已出嫁,户口仍留在本村,要求村继续保留她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其他村民一样的福利待遇,但村集体不同意给予她们村民待遇。二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农民种地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原来不种地、少种地的农民要求按政策实行均田,原来种地较多的或在承包地里种了果树的农民不同意重新划分土地,以承包合同不到期为由抵制均田。另外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也使一些新迁到本村的、新出生的人口没有地,人地矛盾突出。三是有的村调整土地方案没有经过村民会议研究,村两委为了增加村收入,在调整土地时,多留机动地。四村干部超标准预留机动地、暗箱操作发包土地引发纠纷。村干部为化解村内不良债务或谋取利益,通过保留“责任田”、多留“机动地”、非法收回农户承包地高价发包引发纠纷。甚至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自己或亲属多占地,占好地,村民不满。4.合同问题引发
因群众要求收回未到期的承包地和承包地到期不能按时收回引发的:一是前几年村委会发包出去的土地,承包期限较长尚未到期,但群众认为原发包程序不规范,现要求收回;二是当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为鼓励发展大棚、林果等而搭配的粮田,现群众要求收回;三是部分群众原来种植“三高农业”作物所承包的土地,虽承包期限较长,但大多已改变原合同规定种植种类,群众要求收回;四是前些年经村委会同意,群众自己投资开发的荒碱地,大多没有书面合同,群众要求无偿收回但种植户以已有投入为由拒不交出;五是承包地到期,但因承包户与村集体之间存在债务关系等原因拒不交出,而群众强烈要求收回。5.因“农转非”引发
因非农业户口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出嫁妇女要求分配土地引发纠纷。不少村前几年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每3至5年大规模调整一次土地时,将“买”成非农业户口的人员、考上学的大中专学生、已出嫁的妇女的土地收回调整给新增人口,该类人员现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要求分配土地,但无地可调或虽能分配土地但多数群众不同意。6.权属不清引发
一是自六十年代初,一直由村集体经营管理的村围地及坑洼地;二是昔日的荒碱地、废弃的林地等;三是离村较远的荒碱地、撂荒地等;四是群众耕种的国有土地;五是成方连片开发整理前没有明确土地权属的土地。因现实情况存在土地详查资料与实际种植现状不符、缺乏有力证据、土地登记确权手续不完善等因素,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在处理上,要本着尊重历史、注重证据、维护稳定的原则,妥善处理。7.历史原因引发
就国土资源政策法规来说,它的每一次发展更替,都是对物权保护的细化和强化,向更能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随着纯粹计划经济的退出,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完善,人们一部分利益的获得从计划供给转向市场分配。由于这些因素,一些历史问题演化成信访动因。在过去城市发展过程中,征用了城市郊区一部分农村集体土地,其中一部分群众通过“农转非”、招工等途径安置,另一部分通过各类征地补偿建立的乡镇企业予以安置,这在当时是普遍采用的安置方式。但现今“农转非”、招工已失去了保障作用,企业倒闭致使这部分被征地农民再次失业,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被征地农民的社保体系正逐步建立完善,这种因历史原因产生的现实差距引发了各种信访问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近年来物价上涨速度较快,被征地农民对征地补偿的预期往往高于当前政策法规所规定的标准,这也引发了一部分信访问题。8.管理缺失引起
由于一些基层乡镇、村、组工作缺失,而使矛盾扩大引起信访,这类问题所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在个别乡镇,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依据、程序、利益分配不公开、不透明,农民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引发群众因不满而上访。另外,农村有许多土地信访起因都是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日常纠纷,由于基层组织没有履行法定的义务,对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重视,导致矛盾升级扩大。基层组织管理缺失主要有表现是:一是对群众的呼声没有敏感性,问题上交,放任矛盾升级;二是处理方式简单,不讲原则;三是越权裁决,使矛盾复杂化.9.用地观念引发
由于政绩考核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基层领导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发展观和节约集约用地意识,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依法用地的关系,如因为建设拆迁安置任务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或者在招商引资时盲目强调项目优先,往往淡化了依法用地意识,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而少数地方政府、村和用地单位土地法制观念淡漠,不依法办事,违法违规征占农民土地、房屋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10.其他矛盾引发
有些信访人反映土地问题只是信访动机的表面现象,其真是目的往往掺杂房屋拆迁、集体资产处置甚至个人恩怨等一些无关事项,信访问题刚处理后往往立即发生重访。因为信访人真实目的没有达到,基层政府及国土部门虽然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调查处理到位,但信访人出于其他动机仍然缠访不断。不但信访工作成本增大,而信访工作难度也在增大。甚至有极个别的群众因无理要求而缠访。成因追析
纵观目前的信访活动,面临着许多困境。还有的地方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消解来自上级的压力。这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销号”、“截坊”损害了信访民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贿买”、“收买”,将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转化为庸俗的经济问题,破坏了信访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信访本是为密切联系群众,现在却将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看成是不稳定因素;信访本是为了落实宪法赋予群众的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现在却在花钱稳控中损害了信访民众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花钱买来的稳定是假象,它不利于中央真正了解基层的情况,“贿买”、“收买”信访者在一定程度是上提高了信访民众的期望值,在客观上鼓励了“信访钉子户”的产生。因此,破解信访难题,应重新确定信访的功能目标,改革目前的信访体制。1.从土地信访形式上看
当前农村土地的信访都能够按照信访的程序逐级上访,有序的上访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但有些地方的土地信访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
1、土地信访由少到多。
2、由零星小面积地块到大面积的成片成块。
3、由一般土地到普通耕地或者基本农田。
4、由过去季节性的信访到现在常年的土地信访。
5、由近期的土地信访到追溯到历史用地的信访。2.从土地信访种类上看 土地信访主要的根源是利益之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历史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纠纷。
2、镇、村、组、户的界址的纠纷。
3、单位撤并或者分开后的土地使用权的纠纷。
4、土地征用、租用等形式的各种补偿费用的纠纷。5土地开发、复垦后的土地权属的纠纷。
6、违法用地造成的土地纠纷。3.从土地信访本质上看
一方面是改革的深化,使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导致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造成不稳定主要原因的征地和拆迁,实际上就是农民和政府以及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离开土地谋生的农民与依靠土地谋生的农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18亿亩耕地土红线”的确保,使得经济发展和土地收紧对土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土地信访,土地信访已经成为影响地方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虽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但土地信访工作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处理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4.从土地政策层面上看
一是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国家推行“两田制”,即实行“责任田”和“口粮田”两种承包方式,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开始对“两田制”进行清理纠正,但因部分地方的“责任田”未到期,纠正“两田制”不彻底,延续至今,仍有少数村存在“两田制”,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产生矛盾。二是近年来,相当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新的土地政策,及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搭配给农户的粮田和改变种植作物种类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清理,导致土地严重不均,引发纠纷。三是村干部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认识不到位,擅自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四是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贯彻不到位,许多村走了过场,有的甚至闭门造车,与实际严重脱节,致使我县在土地承包政策的具体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五是2004、2005年有个别地方,组织的集中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规范完善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措施办法,因个别基层班子较弱的村没有落实到位。5.从承包监督层面上看
一是村干部不履行民主议事程序擅自对外发包土地,一次性收取多年承包费,透明度低,损害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二是承包合同不规范,条款不完善,给村民、村干部和承包者留下了矛盾隐患;三是果园、林地在承包经营期间因管理不善,出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四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常常因村委会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老班子订立的合同不满意,否认原合同的法律效力,私自变更合同条款或对标的物重新发包;五是以倒包土地为业的人员,承包村集体土地后,层层转包或一地多包,从中非法渔利导致纠纷。6.从信访认识表象上看
个别领导同志对土地信访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上访群众存在排斥、厌烦的心理。有的对上访者“只给米吃,不给面见”,群众从大门来,他从“小门”躲;有的不是倾听群众的心里话,不与群众沟通,而是压制,又不及时解决,又不让人家讲即怕、烦、拖;有的好在办公室“纸上谈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懒得深入下去摸个“实打实”即不作为、乱作为、敷衍应付;有的宁愿拿出经费、派出专门人员“截访”,而不愿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缘于此造成了推访、拖访、坐访、敷访、截访等,对上访者来说变成了缠访、闹访、群访和无理访(不能否认确实有个别无理访者)等与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立了起来。7.从客观现实方面上看
主要是人的因素,有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有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不同。从客观方面来讲,有关土地的政策宣传不够,发生土地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有关政策补偿安置没有兑现到位,引发土地信访的症结没有找准,信访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但主要原因概括为:
(一)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
(二)土地的政策法规宣传不够、理解不透。
(三)土地各种补偿费用、补贴标准的提升
(四)中心村建设进行土地置换。8.从干部办事作风上看
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不高,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卡、要,在村集体项目建设上不公开招投标,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村福利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等。在农村信访问题中,几乎都存在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的问题,成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9.从基层政府监管上看
一是有时纵容维护村干部,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以后的工作不好开展,以致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不到万不得已不处理,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过于宽松。个别镇干部甚至与村干部存在共同利益关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拖、压,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诱使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二是在村书记任用、村级班子工作搭配上把关不严,认识上存在误区,将一些看上去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想以此来保证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是“以德服人”,而是“以力压人”,极易和群众形成对立,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不满情绪就会爆发。10.从群众土地观念上看
一是对农村的思想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变的淡漠,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客观上给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部分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出发要求干部怎么做,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产生不满。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三是关心集体的意识不够强,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愿、不敢指出,缺乏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助长了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的违法。然而,目前仍有些地方存在着一些该解决不解决、能解决不解决,致使小访变大访、个人访变集体访、长久访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某些涉访单位不能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面对因某种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误或错误,不能勇于认错、纠错,采取拒不承认、以偏概全等方法,结果引发群众不断上访。有的单位规定某个工作日不办公,妨碍了公民反映问题的权利。有关单位不是反思其工作中的不足,而是回复说公民反映严重失实。反映问题的群众认为其回复有错不认错,继续反映实际情况而造成重访。
能在较短时间对群众投诉给予回复,应予肯定。首先应端正对群众投诉的认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群众的投诉,而不应不顾事实,以“严重失实”一语拒之,进而引发继续上访。其次,建立健全投诉平台,为的是方便群众投诉,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但好事要办好,不能因其它理由而减少接待时间,面对群众的质疑,有的不是认认真真查找自己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而是还找种种理由敷衍塞责。
二是涉访单位或部门在接待有关部门前来调查核实人员的询问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大包大揽,其实并不了解真实情况和原因,只是为了搪塞调查,遮掩此事。结果不但影响问题的及时解决,也造成反映问题的群众不断上访。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干部、领导的工作作风漂浮,对复杂的信访案件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负责任的对付、应付。
三是对自己工作职权范围内的事,有的单位有的干部却推三阻四,支来支去,造成上访。为什么推来推去,最后造成上访?如果不是有什么难以启口的原因,就是典型的不作为。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对直接责任者给予严肃处理。
对策建议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地纠纷问题,是摆在每一个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在法律的和政策的框架内,站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以调解处理为目标,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为保障,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破解农村信访
在处理问题时,要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找出双方所争执的焦点,认真听、细心问、全面想、反复琢磨,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不负责任盲目表态。要善于调查,多找一找村级领导征求意见,多问一问身边的群众,通过调查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要给他们多讲政策法律法规,多讲邻里和睦的道理,讲清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问题就会得到较圆满解决。一是充分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要深入基层,通过现场查看,走访当事人、村干邻 居及相关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善于从纷杂、零乱、庞杂的调查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纠纷的来龙去脉,摸清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意图,找出问题症结,正确把握解决纠纷的切入点。
二是带着感情做工作,拉近与当事人的情感距离。农村土地纠纷,特别是宅基地纠纷,很大一 部分是历史遗留、久拖未决的疑难杂症。在长期的无休止的争强斗气中,纠纷双方积怨颇深。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常常会各抒己见,甚至强词夺理,歪曲事实。我们必须不急不躁,以诚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善于和他们交朋友,诱导他们善于舍利取义,利用当事人的亲戚、同学、朋友、单位领导等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协调和沟通。
三是适度运用法律,营造调处氛围。在调解过程中,面对当事人提出的许多不适当要求和不 切实际的愿望,既不能充当“和事佬”,各打五十大板,又不能一味迁就和纵容那种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适时指出当事人主观意愿的不合理性或违法性,以及带来的弊端和后果,促进其幡然醒悟,恢复理智,引导其权衡利弊,抛弃幻想,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争议的问题。同时要做好周围群众工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给纠纷的调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把握机会,适时搭建台阶。在纠纷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内心世界存在着狭隘、灰暗的心理,存在着固执、偏激的个性。这是在一定社会、家庭、历史条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做转化工作比较困难。因此,工作中要举一反三,说明利害,力求消除隔阂、误解和怨恨,提倡互谅,不计前嫌,最后促成问题的圆满解决。
二、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落实力度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认识。二是循序渐进,彻底整改,全面落实国家土地政策。严格把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界限,积极稳妥地做好规范和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彻底清除矛盾隐患,从根本上理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三、健全土地信访网络和畅通的信访渠道
首先是领导重视土地信访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设立局长、所长接待日制度,对一些重大和疑难土地信访要亲自过问,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负责到底,要把土地信访放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其次是土地信访要有专职人员负责,要配备政治素质高,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人担任,要有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要不怕吃苦,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第三是畅通的信访渠道。“堵则塞,疏则通”,要保持畅通就必须经常去疏通它,要多渠道保持土地信访渠道畅通,设立土地信访意见箱,开通网上土地信访信箱,公布土地信访接待热线电话,建立土地信访登记预约制度,土地信访交办负责制度,完善土地信访处理反馈信息制度,使土地信访在阳光下操作。
四、落实责任减少越级上访和重信重访
大多数信访问题产生在基层,在基层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是息诉罢访的第一道关口。按照国土资源有关法律法规、《信访条例》等规定,建立三方共事制度和联系协作机制,落实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定期排查、互通情况,及时会商、联合处理。要主动约谈重访问题突出的群众,变上访为下访,倾听他们的呼声,争取他们的理解,尽最大努力防止越级上访和重信重访现象发生。
五、建立科学的土地信访处理方式方法。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增强,人性化的接待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土地信访接待人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上访者,因此,在接待上访者时可采取多种方法,一是感情接待法,热心接待,耐心倾听,专心记录,细心解释,尽心疏导,从细微之处感动上访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与上访者的距离,可以钝化矛盾。二是政策破解法,把与上访者有关的法律法规逐字逐句地破解给上访者听,让他们吃透精神内容,真正地理解其法律意义,切不可断章取义,增加工作难度。三是换位思考法,从不同角度去做上访者的思想工作,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要多为上访者考虑,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不符合规定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四是深入了解法,土地信访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走进矛盾的中心,进行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五是案例借鉴法,通过平时工作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用类似的案例来教育和启迪上访者,用事实引导和疏导上访者,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处理结果转变上访者,从而杜绝和减少农村的土地信访。
六、健全制度建立土地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快速反应制度。通过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快速反应制度,进一步增强执法监察工作的主动性,提高执法监察工作效率,形成属地管理、分级管辖、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二是建立土地违法案件管辖和异地办案制度。通过建立土地违法案件管辖和异地办案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土资源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管辖权限,充分发挥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的协调合作作用,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三是建立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与干部任用考核挂钩制度。将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落实与干部任用考核挂钩,强化土地执法监察,规范执法监察行为,促进土地执法人员认真落实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切实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四是建立土地执法奖励惩处制度。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土地执法内容,分解到负责实施土地执法的岗位和工作人员,进行土地监督、考评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并对执法情况实施奖惩,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评。
七、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群众反映土地问题往往与村财务、村干部作风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了问题的处理难度。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村班子的领导和监督,一旦发现干部有问题,该教育的要及时教育,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策,确保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要指导帮助各行政村依法选举产生村民代表,对农村土地承包等村级事务实行村民代表议决制度,履行民主程序,规范土地承包行为。农村确需进行土地“小调整”的,在做到“五公开”(即上级政策公开、村级土地核实的底子公开、土地承包方案公开、划分地块等级公开、土地归户注册公开)的基础上,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履行报批程序后方可实施,对个别村干部不经批准擅自进行土地调整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八、密切配合强化与纪检监察部门协调
各级国土部门已将查办的相关案件情况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通报,便于纪检监察部门掌握土地违法案件的总体情况,提前介入案件调查处理。同时,对于重大典型案件,采取几个部门联合办案的方式,共同调查,分别处理。在处理违法用地时,国土、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纪检监察部门将土地行政处罚的决定执行情况作为考量处分的情节之一,既促进行政处罚决定的落实,也提高了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
九、严格落实农村土地合同监管制度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合同的管理,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台账,做好土地承包及流转合同的签订、登记、鉴证和档案管理工作。严格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并监督合同的实施,防止出现虚假合同、侵权合同和暗箱合同,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十、严格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
对容易引发权属纠纷的土地,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依法予以勘界确权,明确土地权属,完善土地登记确权手续,彻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要求各部门、单位依法行政,不制造新的问题,留有余患,及时化解矛盾,处理遗留问题。要对信访问题依法处理。对一些无取闹,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件要严格依法处理,决不姑息养奸,一味纵容。更不能为求得一时的安定,不讲原则,随意承诺和让步,纵容、包庇违法信访。
土地科学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83-1
1 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 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 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 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 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 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 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欧名豪,王洪卫,吴克宁.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4).
[5] 陈龙高,景海涛,杨小艳.以产学研为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08).
土地科学 篇7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形势严峻。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 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利用角度作些探讨。总体上看,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 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 分列世界第四位、第五位和第二位, 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 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 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 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 极大地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以人均年需400公斤计算 (含其他用粮) , 必须保证在2010年和2020年有1.11亿公顷和1.18亿公顷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而2004年全国耕地才1.22亿公顷。
工业经迅猛发展导致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尤其是重型工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大对土地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继续挑战耕地资源保护。由于未来十几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约3亿, 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 生态建设对既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持构成强烈冲击。根据测算, 以2000年为基期, 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的全部潜力为2.1亿亩, 但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束缚下, 后备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对当前高强度的耕地消耗起到缓冲, 但无法从根本上抵消耕地持续锐减态势。而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瓶颈”效应。我国土地资源供给将面临着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 但是作为人口大国, 土地资源的极度稀缺是需要深刻认识的基本国情。
1. 人均土地小国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 (11.65亩) ,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截至2005午10月31日, 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 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0%。
2. 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 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 (18.31亿亩) ;园地1154.90万公顷 (1.73亿亩) ;林地23574.11万公顷 (35.36亿亩) ;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 (39.32亿亩) 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 (3.83亿亩)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 (3.90亿亩) ;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 (0.35亿亩) ;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 (0.54亿亩) ;其余为未利用地。值得关注的是, 未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 仅占全部土地的25%。在十分有限的未开发土地中, 相当兰部分属于荒漠化等不可开发的土地, 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据估计, 目前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仅约667万公顷 (1亿亩) 。
3. 最宝贵的耕地资源极为稀缺
在全部国土中, 耕地只占14%, 且总体质量不高。在超过18亿亩耕地上, 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 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更令人担忧的是, 1996到2005年, 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 约占耕地总量的6.6%。到2004年底, 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1万亩, 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
4.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据1999年遥感普查,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5.5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7.42%。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表层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 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也造成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的不断增加。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亿美元, 目前, 荒漠化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地利用粗放带来的弊端突出
当前在国土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 结构失衡, 存量土地粗放利用比较严重。1990至2004年, 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将近3.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松散, 集聚性差;空间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农村建设有地的粗放问题也非常严重。2004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 人均村庄用地达到218平方米, 比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98平方米多一倍以上。
2. 未批先建等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新增建设用地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通过未批先建、以租代征等方式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 使耕地保有量一度处于失控状态。“十五”初期, 特别2002和2003年, 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682万亩。到2005年未批先建耕地面积仍然达到30.8万亩。
3. 占优补劣造成耕地质量普遍下降
国家多次要求各地在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 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2005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60万亩, 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08.1万亩, 虽然数量上得到补充, 但补充土地的质量上却一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2005年当年, 建设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67%, 而补充的耕地有灌溉设施的只占35%。
4.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在l亿亩以上
“九五”和“十五”期间, 全国耕地被占用的速度非常快, 从1996年的到2004年, 8年内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540万亩, 耕地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扭转, 但全国耕地资源仍然非常有限。耕地在不断减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 按目前趋势分析, 到2020年, 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
5. 我国未来占用耕地极限为1.5亿亩
耕地资源是无法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弥补的战略性资源。1996-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l亿亩, 其中建设占地高达2240万亩, 粮食从1996年的5.045亿吨, 下降到2003年4.3亿吨, 到2030年预计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按照人均年500公斤的粮食需求计算 (西方发达国家在1000公斤左右) , 需要7.2亿吨粮食。目前, 世界谷物贸易量每年两亿吨左右, 若中国可以获得1/4即5000万吨, 我国自产的粮食也必须达到6.7亿吨。假设我国平均亩产达到525公斤, 20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保有量就必须达到17亿亩, 这就意味着, 我国在未来占用耕地的极限是1.5亿亩。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安全利用的基本思路
未来20年, 要保证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安全利用, 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更加严格规范地保护资源, 从根本上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规划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l.总体目标
———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 (18亿亩)
———年度供地总量中有偿供地的比例达到80%以上 (目前不足60%) ,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面积的比列提高到60% (目前不足30%) 。
2. 主要任务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有效保护耕地, 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经济发展用地。二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三足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城乡用地统一市场配置建设上取得突破, 保证土地市场健康稳定进行。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交换流转速度和利用效率, 切实加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改革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四、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对策措施。
1. 要更严格地保护耕地
(1) 严格保护其本农田。按照耕地的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的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重点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监管体系。以建设保护, 加大投入, 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 基础工作规范化, 保护责任社会化, 监督管理信息化, 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
(2)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确定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切实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严格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坚持按建设项目考核,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 确保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加快建设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 提高耕地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国家监管能力。
(3) 搞好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 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质量。加大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4) 处理好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 保障国家生态脆弱地区治理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用地需求。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 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退耕标准和指标, 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重点做好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区等的退耕工作, 严禁将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平坝缓坡地退耕。生态退耕地区要确保每个农村人口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口粮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
(5) 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 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 支持农民最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重点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电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用地。
2. 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
(1) 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技术先进、图数一致、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要求, 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 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建立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
(2) 建立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渝地区、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继续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国家级开发区 (园区) 的土地利用状况、各业用地状况、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频繁、有技术条件的省 (区、市) , 建立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3) 加强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深化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全国土地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和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备案等土地利用监管制度。
(4) 开展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实施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程, 开展国家八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角度评价生态环境建设效果, 为农、林、水、环等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信息。建设全国重点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 全面完成全国、省、市、县和乡 (镇) 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强化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 提高地 (市) 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的调控。按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 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东部地区要优化结构, 节地挖潜,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部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 严格保护耕地,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在重点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基础上, 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盘活存量土地, 加强老矿山等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3) 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要求,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建立土地利用计划分类考核办法, 加强实施计划台账管理, 及时评估分析计划执行情况, 落实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审查, 对违反规划、突破计划批准用地和供应土地的, 依法严肃处理。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预审规定, 凡不符合法律、规划、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预审。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完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部门协调机制和规划实施评估制度。
4. 强化土地产权管理
(1) 完善土地权利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明确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以及各类他项权利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取得和消灭条件等, 建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产权机制。
(2) 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任务, 及时做好国有土地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 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 实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做好地土开发整理、土地置换中的权属管理。
(3) 建立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研究基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的解决途径, 建立调处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 形成一支高素质、有较高法律政策水平的专业队伍, 依法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
(4) 推进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 以县级为其础, 建立自上而下的全国土地统一登记体系, 实现土地产权信息、土地登记资料的异地查询和土地登记代理人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 全面推进地产信息公开查询服务。
5. 完善土地有偿使用
(1) 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 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调整土地收益支出结构, 建立土地基金制度。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管理工作 篇8
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识土地管理工作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在土地管理工作中, 应该增强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思想认识, 坚持发展是第一位的, 保护土地资源必须是与坚持发展同步考虑和实施的。
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剧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2 土地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土地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 所以, 土地管理工作满足于和保障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土地管理工作必须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不能滞后, 不能脱节、更不能扯后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本, 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应包含面向全国人民, 为全国人民服务, 又包含以土地管理工作者为本, 调动全员因素, 发挥全员力量, 通过全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所有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创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土地管理工作业绩。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要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以, 必须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爱护好每一寸土地。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惜土如金, 搞好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以促进管区和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土地管理工作的实践
当前,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一是机械地看待和理解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总认为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和矿产资源相对而言本身就不丰富。在这样的资源国情下, 要做到既促进发展又保护资源, 难度太大。二是机械地看待和理解了“发展是第一要义”。各级政府一再强调发展是第一位的任务, 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要从资源上予以保障, 违规用地情况屡见不鲜。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必须克服思想观念障碍, 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全面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 全面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保障形势和环保形势, 土地、矿产资源应该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但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的,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2.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土地管理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必须把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长远意识和全局意识, 把土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具体实施, 必须提高土地管理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努力实现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工作质量
2.2 正确处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管理工作要保护节约资源, 保障支持发展, 是土地管理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 既要稳妥地开发利用好土地资源, 又要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在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的浙江省, 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非常有成效的实践。他们用仅占全国1/1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的GDP, 并在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保证经济更快平衡发展, 各地用地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此, 国土资源部领导多次提到, 破解资源压力的着力点要放在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创新体制机制上。一直敢为人先的浙江省在这方面又有了宝贵的探索。
2.3 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必须予以保护。
要坚决执行国土资源部征地工作“四个必须”、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和非农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的规定。要严格建设用地审批, 严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禁执行基本农田占用审批, 保证土地合理合法开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为发展用地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一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适当提高民生用地比例。按照有保有压、适度从紧的供地原则, 为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二是落实工业用地统一出让制度, 对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应;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努力促进工业节约集约用地。三是加大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力度。切实做到经营性用地百分之百招拍挂出让, 合理控制单宗地出让规模, 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2.4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充分发挥规划在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中的龙头作用, 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要按照切实保护耕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安排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要求来进行, 要做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调整, 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5 节约资源, 盘活存量土地。
要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双控”指标供应土地。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要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对闲置一年以上的, 要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对闲置二年以上的, 要坚决依法收回, 重新发包。四是狠抓集约节约用地, 制定得力措施, 构建保障机制, 严格项目准入,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如浙江省龙游县自今年开展对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工作以来, 已收回闲置土地8宗, 收回面积290亩, 通过重新挂牌引进新项目6个, 现已完成实际投资额3亿元;对低效用地实行分割收回等形式, 重新安排项目6个, 用地面积110亩;通过转让等形式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620亩。
2.6 严格遵守征地制度。
严格依法办事。控制征地规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要严格执行上级国土部门关于“四个不批, 一个保障”的规定, 并严格控制征地规模。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继续采取对典型案例公开处理和查事与查人相结合的办法, 严肃查处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全体土地管理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服从宏观调控这个大局, 认清所担负的任务, 履行好应有的职责, 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同时, 进一步深入开展土地规划利用,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良好风尚,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集约型的土地利用和发展的新路子。
摘要: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 是国家经济发展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 保护资源, 是国土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实现土地管理工作中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目标的根本保证。
土地科学 篇9
1 土地出让底价确定的原则
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第十条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综合确定标底或者底价,确定招标标底、拍卖和挂牌的起叫价、起始价、底价、投标、竞买保证金,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因此,土地估价结果的真实合理以及集体决策的公开民主是影响土地出让底价合理的两个核心要素。
2 土地出让底价确定存在的制度漏洞
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明确,招标拍卖挂牌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虽然形式上采取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经营性土地,实际却在土地出让方案和出让公告中设置注册资金、房地产开发资质、税务注册地等排它性的限制条件,为特定的某个竞买人“量身定做”,排斥意向外的竞买人参加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有的地方在出让公告中甚至规定:申请人必须是全国零售业前五名、必须缴纳1亿5千万元或等值外币的竞买保证金等等,才能参加竞买。与此同时,出让人指定特定的评估机构对地价进行评估,将土地评估价格压得远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在集体讨论研究时以失真的土地评估价格作为招拍挂出让底价,达到了既排除竞争,又实现了低价拿地的最终目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给一小撮利益群体创造了巨额利润。
3 防范制度漏洞的具体措施
为了切实防范土地出让底价确定中的漏洞、杜绝权钱交易,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以下做法:
3.1 明确委托评估主体
应明确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委托对拟出让土地的地价进行评估,土地评估价格为集体研究确定出让底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严格禁止由用地意向方或其它相关单位自行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防止出现恶意串通而造成评估的地价偏离土地市场价值。
3.2 公开选取评估机构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土地评估机构储备库,入选的土地评估机构应具备资质年检合格,无违法违规和诚信不良记录等条件。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每一宗拟出让土地采取“摇号”等方式从土地评估机构储备库中公开选取土地评估机构。
土地评估机构完成的土地估价报告在提交给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之前,一律要先行登录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网站进行电子化备案,取得电子备案号,方可向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土地评估报告。
3.3 定期更新公布基准地价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土地的基准地价及时进行更新并予以公布。基准地价原则上每两年更新一次,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基准地价的基本内容和调整系数要在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土地使用权出让网上交易系统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公众的查询。
3.4 建立土地评估报告审查制度
为防止出现土地估价结果失真、背离土地市场价格,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还应当建立土地评估专家库和土地评估报告审查制度,入选土地评估专家库的专家应具备土地估价师资格、熟悉土地估价规程、从事过二年以上土地评估工作并熟悉当地土地市场。每份土地评估报告都要提交专家评审小组(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3人)进行审查,专家审查意见应明确:
①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是否符合《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和相关评估技术规范要求;②土地估价技术报告中引用的技术参数是否符合当地市场行情、有无合理依据;③土地估价报告中引用的案例是否真实、合理以及可比性;④土地估价报告中所选取的评估方法是否合理;⑤土地估价评估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并对土地估价结果提出合理性建议。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不遵守土地估价技术规范、粗制滥造、严重背离客观地价水平的估价报告等违规评估行为,要依法对评估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对出具不合格报告采取一次退件警告、两次退件严重警告、两年内累计三次退件则暂停该评估机构准入从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评估业务一年以上,停止准入的中介机构必须按程序通过新一轮审核通过符合条件后方可再次进入备选机构库。
3.5 建立政府集体研究定价制度
出让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土地出让议事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财政局、国资委、国土局、住建局、规划局、发改委、法制办、土地收储机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员组成。
议事机构应按照不低于经专家审查的土地估价结果、不低于基准地价、不低于该宗土地收储成本(土地征拆和三通一平等费用)的“三个不低于”的原则集体讨论、综合确定土地出让底价。
3结语
通过公开选取土地评估机构、严格土地评估报告审查的做法,认真履行“专业评估、集体研究、结果公示”的工作要求,就能做到科学合理确定土地出让底价、保证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严格落实。
参考文献
土地科学 篇10
一、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以永州为例, 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于2005年开始, 2006年完成。截止2010年底, 全市承包土地的农户达到123.25万户, 占全市136.9万农户的90%, 承包耕地357.45万亩, 占全市耕地总面职92.4%。
据统计, 到2010年度全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108.3万亩, 流转农户47.2万户, 分别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0.3%和承包耕地农户的38.3%。其中较大规模流转的面积30.68万亩, 流转农户13万户, 分别占土地流转面积2 8.3%和流转农户的3 3.9%。从整体看, 目前永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流转对象日趋多元化。目前全市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象主要有企事业单位、客商、农业大户和农民。据调查, 全市流转面积中85%的耕地流转到农户手里, 还有15%的耕地流转到企事业单位、客商和农业大户。如零陵区梳子铺镇2010年耕地流转面积1万多亩, 涉及农户4000多户, 有95%的流转在本村本组的农民中。这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外商和单位不愿投入资金搞开发, 再加上农民对外来承包户不放心, 怕中途毁约和一走了之, 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者造成损失。
2、流转规模日趋扩大化。由于土地流转, 使农民自愿地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出去, 使那些经营有方, 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和集体获得了相应的土地。促进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扩大。近年来全市共引导30.6万亩农田、28.8万亩旱土、田荒地向种植能手和大户流转, 解决了“有人无田种, 有田无人种, 多种不能, 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如祁阳县2008年耕地流转面积约12.5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20.49%, 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约15.3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25.08%, 2010年耕地流转面积约19.6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32.13%。
3、流转用途日趋纵深化。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农村流转耕地用途开始向纵深化发展。在全市流转耕地中, 江永县有50%的流转地用于种植香柚, 道县有30%的流转地用于种植柑桔, 其它县区的流转地90%以种优质稻为主, 少部分种植葡萄、草莓、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
4、流转价格日趋市场化。永州市土地流转基本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由于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 永州的土地流转已步入一个市场化的运作轨道。宁远县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该县的烟田流转价格已由过去的100元/亩左右, 提高到400-500元/亩不等的租价, 使出租农户提高了收益, 使土地流转走向了市场化。
二、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由于土地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 受思想观念以及流转环境的影响。全市的土地流转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范围较窄的、规模较小的、层次不规范的状态, 还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户间转包的多, 租赁、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少。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 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不少, 大都没有通过签订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即使农户签订了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 导致土地出租方收益普遍偏低, 土地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发展缓慢。目前全市除了承包大户通过签订合同进行土地流转外, 小于10亩以下或亲属之间的土地流转基本上是以口头协议为准, 加之镇村没有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缺乏指导和服务。土地流转价格、期限等事宜流转由双方直接商谈, 乡村没有明确流转的价格, 土地的租金普遍偏低, 一般在150元/亩左右, 有的亲朋好友、邻里间的转包甚至是无偿的, 土地的合理价值没有显现。祁阳县流转租金100-200元/亩, 零陵区流转租金50-100斤/亩稻谷。这种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即埋下了纠纷隐患, 又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二是土地流转范围较小, 期限较短。大都在一般农户间流转的多, 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目前永州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乡、本村村民之间, 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 向企业、专业合作社及镇外、村外人员流转少。在零陵区和宁远县四个村统计, 每宗5亩以内的占68%, 10亩以内的占22%, 10亩以上的只有105户。全市土地流转期在5年以下的土地面积有87万亩, 涉及流出农户达38.3万户, 分别占总流转面积的8 0%和总流转总农户数的81%;流转期在5年以上的面积为21.3万亩, 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20%和流转总农户数的19%。如零陵区梳子铺镇2010年耕地流转面积1万多亩, 涉及农户4000多户, 有95%的流转在本村本组的农户中。这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外商和单位不愿投入资金搞开发, 再加上农民对外来承包户不放心, 怕中途毁约和一走了之, 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者造成损失。
三是土地流转用途较单一。在流转土地中的种粮的多, 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少。零陵区2010年耕地流转面积10.3万亩, 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达10.15万亩, 占98%以上, 而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不足2%。如零陵区邮亭圩镇有耕地面积6.77万亩, 流转面积为1.86万亩, 其中1.36万亩种优质稻, 还有0.5万亩种蔬菜和其它农作物。
四是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 土地流转比重高于经济较落后的地方, 城郊的土地流转比边远乡村多, 经济作物相对集中的地方流转相对较高, 而种粮区零星分散的地方, 流转条件低。如宁远烤烟大镇仁和、柏家坪比零陵区产粮大镇接履桥的土地流转高出60%。
三、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土地流转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如何科学、稳步的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 广泛宣传, 加大法律政策的普及力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政策引导。要科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必须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目前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思想上观念陈旧, 对土地承包权流转的认识不足。因些, 一要切实加大《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二要加大典型引导力度, 乡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从而改变农民的“恋土”情结, 转变思想观念, 投身非农产业, 加快土地流转。
(二) 因地制宜,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一是要创新流转参与机制。按照“政府引导, 法人投资, 企业经营, 产业化开发”的思想, 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 使土地更多地流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 不断拓展土地流转的渠道。二是完善已有的流转项目。目前在永州最大的问题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因此, 我们要对已流转和准备流转的土地, 区分不同情况, 建立收益调整递增机制, 保障流转农户长期增收。三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采取折价入股的办法, 组建多元入股的土地合作社。这种入股农民可以按股每年分红, 保护和发展农民权益, 减轻农业发展的成本, 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拓宽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空间
加快土地流转, 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流转成果, 根本出路在于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要鼓励有能力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要“舍得”流转出去, 有舍才有得, 能舍才能得, 摆脱那一亩几分地的束缚, 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自由选择职业, 以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流动, 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进而建立稳定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二是鼓励扶持农民创业。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市场经济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固定在小量承包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三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 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 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 挣到钱, 留得住, 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 离开农村, 向城市转移,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
(四) 完善体系建设, 营造有益于土流转的社会环境
一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管体系。组织体系。县区、乡镇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的管理机构和职能, 理顺上下关系, 健全管理队伍, 认真负担起农用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和监督责任。二是组建农用土地资产经营公司或土地流转交易所, 专门负责农民土地资产经营, 实现土地流转保值增值。这个组织是在遵守土地法规的前提下, 从土地委托者的利益出发, 根据国家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土地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农用土地进行投资经营活动, 使其保持增值, 并对活动效果承当责任。它的建立, 即可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交易行为, 扩大流转范围, 提高产出效益, 又可有效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价问题。建议书政府由农办经管处牵头, 进行创立农用土地经营公司或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的可行性论证, 制定章程, 选择试点, 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开工作。三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扩大, 土地纠纷问题开始多起来, 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制定土地流转的相关法规, 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 包括土地流转的时间、形式、签约、履约等方面进行规范;其次是尽快建立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 出台机构的章程、人员的配备、仲裁行为规范等有关事项的行政法规。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地应将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统一纳入社保, 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因征地和租用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从而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把长期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作为唯一社会保障的现象转向依靠基金式的社会保险和保障上来, 解除农民“离土”后的后顾之忧, 使农民放心、安心将土地流转出来, 推进土地科学、合理流转。
参考文献
[1]、谭慧玲.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的几点思考[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1) .
[2]、王亚红, 李富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3]、姚启高.加快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五河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蚌埠党校学报, 2009, (02) .
土地科学 篇11
一、严格落实规划控制指标, 保护耕地, 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硬性指标, 并逐级分解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这些指标, 是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而经严格测算的, 各级政府只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任务, 才能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是在项目预审过程中, 严格按规划用途出具预审意见, 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一律不通过预审。增加规划调整控制指标, 严格规划调整审批, 增加规划调整成本, 从而控制建设项目为节约用地成本随意调整规划。二是对符合规划的项目占用耕地实施占补平衡的过程中严格审查, 保证补充的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土壤质量相当。三是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有效增加耕地数量和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优化经济投入和提高产出, 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加强宣传,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促规划实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好坏, 涉及千家万户。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 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增强人民群众对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资源重要性的意识, 使遵守土地利用法律、规划、政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同时,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公开和可查询制度, 向社会公开规划方案、规划实施进展等信息, 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最大限度发挥规划成果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 便具有法律效力, 是指导一切土地利用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为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严肃性和权威性, 还应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监察。严厉查处和打击违反规划批地、用地等违法行为, 要让违法用地成本远远高于收费成本, 违法用地要付出沉重代价。政府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从重从快查处乱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等行为, 进一步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坚决遏制“以租代征”、小产权房等土地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土地、监察、法院、纪检、公安等部门协同办案的力度, 在查处违法占地过程中, 各负其责, 做到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有效引导各部门及人民群众依规划利用土地。
三、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 促经济增长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 不仅要保护耕地, 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还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和耕地及其他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布局,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关系国计民生, 不影响环境发展的建设项目, 我们应尽量减少审批环节, 缩短审批周期;进一步转变职能, 改进服务方式, 主动服务、全程服务、优质高效服务, 相关部门互相协调, 积极做好项目用地的审核、审批, 使这些项目能尽快取得合法用地手续, 尽快投产, 为社会经济服务。
四、与城乡统筹规划相衔接, 合理布局
我国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还针对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编制了很多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布局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等规划, 这些规划都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 做到衔接一致, 布局一致, 相关指标一致, 有效克服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张皮”的现象, 避免项目用地随意冲击规划, 随意圈占土地的现象, 避免因规划编制互相矛盾, 导致已审批的规划不断进行调整而破坏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内涵挖潜, 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目前, 我国正在向城市化发展, 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 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同时建筑向空中发展, 以提高容积率, 节约集约用地。但农村因历史原因, 宅基地面积超标、空心村现象严重, 与当前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的现状极不相符。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矛盾只能靠城乡统筹才能解决。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 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向节约集约发展。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使因经营不善废弃不用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得到再利用。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避免重复建设, 浪费社会资源。合理规划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扎实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工作, 搬迁、复垦项目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由政府统筹集中置换到国家的建设用地使用。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耕地总量不减少。在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 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 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六、刚柔相济, 完善规划实施评价,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土地科学】推荐阅读:
中国土地科学08-11
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10-12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07-28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关问题浅谈07-22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10-22
关于办理土地利用及土地使用证的申请07-02
土地整理07-16
土地督察05-08
土地违法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