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针刺

2024-10-01

电针针刺(精选3篇)

电针针刺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 社会水平的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受到社会、文化、工作及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临床中出现失眠的患者不断增多。失眠是发达国家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美国有报道中称, 其正常成人中失眠患者占45%~55%, 而据我国2000年协和医学院报道称, 我国这一比例为25%左右, 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我院对失眠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随着我科临床业务水平的攀升,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 针刺治疗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疗效得到认可。现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诊断为失眠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且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绝对接受本次治疗, 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 治疗组50例, 男性16例, 女性34例;年龄21~62岁, 45~55岁的患者有31人;病程2个月~10年不等, 平均4.1年。对照组50例, 男性17例, 女性33例;年龄22~60岁, 45~55岁的患者有34例;病程1.5年~12年不等, 平均4.9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取穴: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头维穴 (双) 、神门穴 (双) 、内关穴 (双) 、阴陵泉穴 (双) 、足三里穴 (双) 、三阴交穴 (双) 、太溪穴 (双) 、太冲穴 (双) 。针具:采用一次性40mm针灸针。酒精棉球。操作方法:施术者双手进行常规消毒。患者对针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 对印堂穴、百会穴、四神聪穴、神庭穴、头维穴 (双) 进行平刺, 对内关穴 (双) 、神门穴 (双) 、阴陵泉穴 (双) 、太溪穴 (双) 、足三里穴 (双) 、三阴交穴 (双) 及太冲穴 (双) 进行直刺。其中足太溪穴 (双) 、三里穴 (双) 、阴陵泉 (双) 行提插捻转的补法, 三阴交穴 (双) 、太冲穴 (双) 、内关穴 (双) 行提插捻转的泻法, 余穴均行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得气后, 将百会穴、印堂穴、头维穴的针柄上连接电针连接线, 并选择KWD-808I型电针治疗仪进行连接, 选取连续波波形, 选取患者能接受的刺激量为标准, 电针加留针治疗共40min, 1次/日, 3~6次/周, 1疗程10次, 连续2个疗程为本次的全部治疗。

1.2.2 对照组

每晚于临睡前口服舒乐安定片2mg, 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为全部治疗。

1.3 疗效观察

参考标准为《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失眠症的疗效判定。临床痊愈:夜间正常睡眠时间增加到6h以上, 自觉睡眠深沉, 且睡醒后无疲劳感。显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h以上, 或夜间睡眠总时间增至5h以上, 睡眠深度明显好转。有效:睡眠时间有所增加, 但不足3h, 或夜间睡眠总时间增至3h以上。无效:睡眠时间未增长, 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后, 其中临床痊愈的患者为21例, 显效的患者为11例, 有效地患者为13例, 故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0.0%。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后, 临床痊愈10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对照组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46%。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行SPSS17.软件分析后, 治疗上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5) 。

3 讨论

失眠属于中医学中“不寐”这一疾病的范畴, 其病机为阳盛阴虚, 阴不入阳, 最终导致阴阳失交而使心神受到影响, 失神而发本病。中医学博大精深, 静点理论认为“脑为髓海”, 故脑是人体元神所存之地, 人体阳盛阴虚, 则脑髓失养, 发为不寐[1]。

治疗组选用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头维穴、神门穴、内关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太溪、太冲穴施针治疗[2,3]。神庭穴在前额部, 属于督脉的穴位, 为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它有益精填髓的功效。百会穴位于巅顶部位, 四神聪穴是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的四个穴位, 百会穴是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络于脑, 四神聪能加强和配合百会穴安神、醒脑的作用;印堂穴也在督脉上与前穴合用可以起到调理髓海、镇惊安神的疗效[4]。头维穴属于足阳明胃经, 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及阳维脉的交会穴, 其主要起到调和胆胃, 古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 故针刺头维穴有促人安睡的功效。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 能够调理心气, 起到安神定志的功效。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 有宁心、安神、调血、维系诸阴的功效。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太溪、太冲穴都是补益气血的要穴, 也是日常保健治疗的常用穴位, 配用这些穴位可缓解患者失眠的症状, 减轻患者的焦虑、烦躁的心理[5]。

通过对印堂穴、百会穴、双侧头维穴进行适量的电针治疗, 通过用连续波脉冲波进行电刺激治疗, 可以将紊乱的脑功能重新恢复到协调的平衡状态, 且利用电针来代替运针, 可进一步加强针刺的效应。针刺与电针同步介入治疗, 可相互影响, 并不断加强针刺的临床疗效, 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针刺疗程, 节约了治疗费用[6]。

从整个病例组的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来看, 处于中年的人, 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现精神衰弱及失眠症状。而这也与中年妇女正处于生理机能特别是保护性激素----雌激素激素减退的时期, 且这个时期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来自自身的焦虑症状, 给这个年龄段的妇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故这个时期出现失眠症状, 甚至发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者也比较多见。而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多有身体及心理的不适, 如潮热、盗汗、心烦、焦虑、抑郁等, 同时也提示, 这些身体及心理的因素也可能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失眠患者常为中年人, 特别是更年期女性。我科使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其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9.63%,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46%,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5) 。故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 观察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名临床诊断为失眠的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经不同治疗后, 统计针刺配合电针治疗的患者及对照组的疗效,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0.0%,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疗效较好, 副作用较少, 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在临床中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针刺,电针,失眠,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侯冬芬, 姜睿, 唐觉非.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3) :41-42.

[2]赵吉平.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8 (21) :12-13.

[3]涂新生.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失眠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8) :178-179.

[4]任珊, 高希彦.针刺治疗失眠选穴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学报, 2009, 24 (6) :46-47.

[5]张志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12 (1) :26-28.

[6]叶梅惠, 张少云.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4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 31 (11) :48-49.

电针针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4月至2012年04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6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 全部在显微镜下进行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术后未采取任何治疗) 和观察组 (术后进行电针针刺治疗) , 每组各30例。3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13.5~56.0岁;3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13.0~55.5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 两组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 没有采取任何的治疗, 仅在拆线后, 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 以及定期复查。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拆线后, 于神经干损伤的近端和远端, 分别对曲释、内关穴位, 通过G6805-II电针仪, 进行针刺治疗。待得气后, 电针仪的输出线的正极夹持在近端穴位的毫针针体上, 电针仪的输出线的负极夹持在远端穴位的毫针针体上, 波型为断续波。每次针刺治疗大约20min, 每日一次, 2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同时, 对足三里穴, 进行配台治疗, 长度为0.35mm电针, 刺入0.4~0.7cm, 提插捻转补法, 每次留针大约20min。

1.3 临床疗效

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关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为[4]: (1) 优:M4以上, 或者S4; (2) 良:M3, 或者S3; (3) 可:M2, 或者S2; (4) 差:M1, 或者S2以下。优良率=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0例对照组患者中, 1 2例优, 6例良, 1 0例可, 2例差;3 0例观察组患者中, 20例优, 7例良, 3例可, 0例差。与对照组相比 (60.0%) , 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升高 (90.0%) , P<0.05,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 在其神经干的远端和近端, 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轴索萎缩, 以及瓦勒变性, 甚至导致纤维化[5]。所以, 由于这些病理变化的存在, 所以对于神经损伤的修复手术相对难度会较大, 而且修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也会相对较难。有报道称, 电针针刺疗法, 能够使损伤部位的炎性水肿逐渐减退, 加速对变性、坏死, 以及崩解产物的清除, 改善局部微循环和神经营养, 促进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 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力, 在损伤神经的恢复和再生方面, 发挥了显著的功效[6]。

肌肉组织在失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 肌蛋白将经历从变性到恢复的过程。如果神经再生相对比较缓慢, 肌蛋白的变性则为不可逆变性, 肌肉将失去收缩功能。对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 电针刺激作用下, 可激发其出现主动收缩, 从而延缓了肌蛋白变性的过程[7]。电针治疗的同时, 对足三里穴位, 进行针刺疗法, 达到补后天脾胃之本, 充气血生化之源。

本研究中, 我院诊治的6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 全部在显微镜下进行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术后未采取任何治疗) 和观察组 (术后进行电针针刺治疗) , 每组各30例, 2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30例对照组患者中, 12例优, 6例良, 10例可, 2例差;30例观察组患者中, 20例优, 7例良, 3例可, 0例差。与对照组相比 (60.0%) , 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升高 (90.0%) , P<0.05。总而言之, 对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电针针刺疗法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彬.波型交替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7) :656-657.

[2]李海燕.电针为主综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19例[J].山东中医杂志, 2010, 2 (29) :35-38.

[3]李雷激, 骆文龙.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中黏附分子CD表达与穴位电针刺激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I脑床康复, 2007, 11 (27) :5369-5373.

[4]王敏, 杨志焕.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4 (1) :51-54.

[5]孙运花, 李瑛, 吴巧凤, 等.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的现状及其相关机制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 (6) :369-371.

[6]胡琳娜, 邵水金, 刘延祥, 等.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6) :8662-8664.

电针针刺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雄性SD大鼠60只,弗氏佐剂性关节炎造模40 d。

1.2 分组及处理方法:

将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各组处理:①空白对照组:全程正常饲养。②模型组处理:弗氏佐剂性关节炎造模40 d。③针刺1组:造模40 d后选取病变局部“膝眼穴”和“足三里”穴,给予常规针刺,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周。④针刺2组:造模40 d后给予电针“百会”、“印堂”穴加常规针刺“膝眼”、“足三里”穴,电针频率为2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2周。⑤针刺方法与电针参数:“百会”穴、“印堂”穴、双侧“膝眼”穴,平刺进针。电针频率为2 Hz,电流强度为0.6 m A,每次30 min,每天1次。

1.3 指标观测:

①Open-Field实验:本实验用以反应大鼠探究和自主活动性改变。②改良冷水缩足测痛实验:反应动物对疼痛反应的速度。③中枢神经NMDAR指标评价:各组于治疗结束后取材。常规免疫组化检测NMDAR在海马脑区3个视野阳性表达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行为学实验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和Nemenyi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电针对大鼠Open-Field实验的影响,见表1。

2.2 电针对大鼠造模前后冷水缩足实验的影响,见表2。

2.3 电针对大鼠海马内NMDAR阳性表达强度的影响,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慢性疼痛能加重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症状,而抑郁情绪能增加患者的疼痛体会,二者共存时严重增加了疾病的痛苦程度。因此在临床上针灸治疗慢性疼痛时应当考虑适当配合抗抑郁针灸治疗。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针1组比较,▲P>0.05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针1组比较,▲P>0.05

注:Hc=190,ν=3,P<0.05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40 d的慢性疼痛造模使大鼠的自主活动下降,痛反应增强,同时海马各亚区NMDAR整体水平上的升高,电针可以对抗NMDAR表达强度的升高现象。实验提示:针刺“百会”、“印堂”这样的抗抑郁穴位可能通过降低谷氨酸兴奋途径,影响情绪和痛觉感受,临床针灸治疗慢性疼痛时可配合抗抑郁穴位以增强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Cheour M,Ellouze F,Zine I,et a1.Beck Inventory depression assessment in chrome pain patients[J].Tuni Med,2008,86(12):1074-1078.

[2]Scascighini L,Sprott H.Chrome nonmalignant pain:achallenge for patients and clinicians[J].Nat Clin Pract Rheumatol,2008,4(2):74-81.

[3]曹雪梅,杨卓欣,谢红亮,等.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8,36(2):64-66.

上一篇:点燃学生兴趣之火下一篇:职业卫生状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