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2024-10-01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精选12篇)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篇1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条件。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生树立威信, 同时, 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心爱护学生, 鼓励学生, 让学生尝到成功

悦, 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 营造良西学习氛围。宁

二、合作探究, 提高合作和思考能力

都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 ●能办大事, 也能互教互学, 自己当小先生”。陈

合作学习由于能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促进学民

三、加强实践活动, 提高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要打破语文教学原有的轻实践倾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传统的教学拘泥堂, 课堂教学又以教师讲授为主, 这种模式使学生把书本当成全部知识的唯一来源, 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 不会问题和独立思考。我们要通过建立一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 服务社会,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质”是必须通过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实现和完善如开展读书活动, 给学生确定主题和公布书目, 让学生自行, 即兴演讲活动、辩论赛、创办学生文学社等。也可将课堂到具体场所, 如亲临宗教场所, 亲至博物馆和美术馆、爱国教育基地等,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直观的现场感受, 深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 可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 通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篇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的渗透对于教学是异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提高全面素养的教育观,业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即人文性情感的渗透。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学生的心,使他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受着情感的滋润,给学生以爱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爱意的融合,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化旧时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为现在的知己朋友的关系。

用心去关爱,用爱去交心。

我与学生之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个学生有一道题不明白,而这道题我在课上已讲过。我想,一个后进生平时难得问问题,这是一种好现象。于是我就停下手头的工作为他讲解。因为他平时的学习很差,许多知识都一知半解,因此我讲得格外细致和耐心,并不时地问他:明白了吗?懂了吗?最后他说:懂了。我深吸了一口气,虽然累了点,但内心很高兴,并且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既为这位学生,也为我自己。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第二天,在上课的时候,我出了一道与那道题的答案一样只是问法有些改动的习题,满怀希望地让那位同学来回答,想借此机会表扬一下他。当我叫到他的时候,他磨磨蹭蹭地站了起来,低着头不说话。见此情景,我又重复了一遍题,并轻声地提示他:“仔细想想,我昨天给你讲的内容对这道题的回答有没有帮助?”他还是低着头不说话,但脸很红,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他。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低声说道:“我昨天就没听明白。”我一下子被气得真想发火,声音也提高了许多:“不懂你怎么装懂?就你这种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而他的回答,使本来正在气头上的我气消了一大半,而内心受到了触动:“昨天看到您已经很累了,说话的声音都有点哑了,看您实在太辛苦了,我不忍心再说不懂了。”学生的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清楚,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觉察到他们也听得清清楚楚。我意识到这是师生对话的一个绝好时机。于是我请那位同学坐下,面向全班同学说:“刚才某某同学虽没有回答出问题,但我相信他已经进步了,而且会有更大的进步。原因就在于,他在关心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我很感动,我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心声。面对这样的同学,我没有抱怨的理由。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接下来的课,那个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其他同学也都格外专心,这是我认为上的最好的一堂课。那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意义,是学生教育了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

此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它使我感觉到,我们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去伤害学生的心灵,学生学习上有困难,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师生交往中那些动人的情节,努力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闪光点,并将自己作为教师的心理感受,不失时机地传达给学生,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及思想深处的东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营造自发学习的心理环境。

多一些鼓励,少几分批评。

我们班的另一位同学也是一个学困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各科成绩还是很差,为此老师着急,家长也着急,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有一天,当她正在认真听我讲课时,我适时地提了一个问题叫她来回答,她稍作思索后,紧张地站起来,满面通红地一字一句圆满回答了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马上抓住机会当众表扬了她。可以看出,她当时真是激动万分,因为此时此刻,老师、同学都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这可是她很少能体会到的感觉。从此以后,我发现她上课总是认真地听讲,当她会回答某个问题时,你能发现她那渴望提问的眼神。回答对了以后的那种兴奋清晰可见。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从上述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学生以其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与反感,就会拒绝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

学生喜欢一个富有爱心而才能平平的教师,胜过喜欢一个富有才华而缺乏爱心的教师。而我们教师对学生体现爱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明白了是师爱二字的深刻含义,也领悟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人文主义的本位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爱的沟通。

点燃学生学习语文之火 篇3

一、 以生为本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不感兴趣的地方永远没有记忆。”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作为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学任务的艰巨不在于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使之独立地阅读、思考、创造。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每上新课前,都先布置几个问题给学生课前自读、思考、钻研。而在课堂上,也多留时间给学生质疑、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我则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活跃了,问题也就多了,不论是字、词、句、标题,还是文章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思路等,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也会被学生提出来讨论。有些问题学生相互之间能解答,不能解答的则由我作适当点拨,引导或组织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作风。而对于那些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课文,可开展“争当小先生”的活动,即学生之间互学互教互评。学生在此活动中,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了,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学相长”,“小先生”潜心钻研,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话或一个滑稽的小动作,也会引来同学们一阵开心的笑;有时听者一个“刁钻”的问题,也会让“小先生”措手不及。然而正是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得到了积极锻炼。

二、 以语言艺术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要使学生乐学,师生之间必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都要让学生有笑声。”魏书生老师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是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授课语言如果幽默、诙谐、生动、亲切,则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一条真理。因此每当我接新班上第一节课时,便会有意来一点小幽默。“同学们,大家好!我姓王。”但黑板上却写成“汪”。引起学生一阵哄堂大笑后,便说:老师五百年前和“汪”家是一家。有一年干旱,无法生活,兄弟二人逃荒前分家,哥哥把家中仅有的三滴水给了弟弟。后来弟弟感激哥哥,为了让后代记住哥哥,便在“王”字前加了三点水就成“汪”字了。当学生问我:“是真的吗?”我回答:此故事纯属虚构,于是引起一阵哄笑。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给学生留下了容易亲近的印象。以后师生在一起研讨文章就不会有拘束感,尽可畅所欲言了。

教师巧妙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侧面批评学生,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课堂秩序。

一次我讲课时,发现一位同学思想开小差,眼睛总是朝着窗外看,便说了一句:“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里面的世界也很丰富呀!”这位同学立刻意识到老师在讲自己,便集中精力听课了。这样的批评语言,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提醒。

还有一次,我走进教室,便看见两位同学扭打在一起,全班同学都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理,而他俩却打得十分“投入”。见此情景,我便笑着说:“请同学们继续欣赏这场精彩的男子散打比赛。”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俩不好意思地停了下来。 我又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句:“同学之间应该互谅互让,不要因一点小事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了。”这样,教师没占用教学时间批评打架学生,处理打架事件,却迅速地恢复了课堂秩序。

学生都喜欢“交流型”“亲切型”“幽默型”的教师,教师妙用语言艺术,多与学生交流,有时适当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偶尔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将会因喜欢你而更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何愁不能点燃学生学语文之火呢?

三、 以多媒体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能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刺激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比如我在讲读《美猴王》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美猴王的个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便从网上下载本课故事情节的录像,先放给学生看。然后再阅读并讲解《美猴王》原文。录像中美猴王的形象已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美猴王的言行已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很容易地体味出美猴王个性化、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更准地把握住美猴王的性格特征。教学中根本不用教师费力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就会七嘴八舌地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说出来。

四、 以语文活动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语文活动的开展,能刺激与诱惑学生,使之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开来。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拓展了思维,勇于创新。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容易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课前5分钟的风采展和阶段性的班级竞赛活动。近十年来,我都会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语文课前,开展一些小活动。如该班学生胆小,不善言谈,我便开展课前3分钟的讲故事、开心一刻(可讲幽默、笑话等)、成语接龙等活动……如该班学生作文基础差,不喜欢写作,我便开展美文欣赏、说说新鲜事等活动。每节语文课前按学号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3分钟,别的学生用2分钟针对该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我还针对学生阶段性的表现,在班内有目的地开展阶段性的比赛。如一月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语文基础知识比赛、公共日记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愉快学习、和谐发展。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2. 创建文学社,点燃学生学习之火。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建文学社正是实践华特的这一观点的手段。它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还能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对管理班级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拿我现在所教的班来说吧,是全校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均最差的班。开学后,我先说服班主任和家长,每个学生订了一份语文报,然后教学生学会读报、做读报笔记。过了两个月,学生们会读报会摘抄会写日记了,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我便在班上成立了“花蕾”文学社,培训了该社全体成员。通过积极努力,我班的晚间新闻顺利开播了。每个周,每一天,我在班上都能听到不同的新闻:某生说话不文明呀!某生告别瞌睡虫呀!某生获一等奖呀!某地发生交通事故呀!某村牛群打架呀……新闻题材丰富多彩,校内校外,个人集体都有。被表扬者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暗下决心,下次争取更优秀;而被批评者,脸上是火辣辣的,暗地里发誓,下次再也不犯错误了。其他同学则引以为戒。而那位记者兼播音员同学则有一种成就感:瞧!我多风光呀!终于圆了我的记者梦(播音梦)……下面听的同学呢,总是向记者们投去羡慕的目光,下课后向我提出要挑战记者、挑战编辑……学生的激情高涨。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创建文学社三个月,班上的打架事件竟销声匿迹了。期末学校进行班级评比,我班获全年级八个班中第一名,期末语文成绩也获全年级第一名。

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篇4

你或许要问, 这外力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知识, 因为知识是引导人走向光明的灯塔;有人认为是师德, 因为教师为人师表,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有人认为是爱心, 因为爱是甘露, 能滋润一棵棵幼苗, 爱是春风, 能带来一片新绿;还有人认为责任心最重要, 因为有了责任心, 我们就会去努力克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困难。而我认为教师的激情最重要,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是朝气蓬勃、热情澎湃的青少年。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激情, 他将怎样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有效的沟通, 怎样引导学生朝一个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就好像一支没有捻线的蜡烛, 没有火种怎么去燃烧起来, 只能长久地冒烟, 怎么去照亮别人?

那么, 怎样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人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语文即人生”。也就是说教材承载的信息有限, 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选入教材的课文虽然很经典, 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美文, 但是这些文章所承载的信息有的可能已经过时, 已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 再加上这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他们的思想深度是一个初中的学生所难以企及的, 所以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创建特色教材, 首先就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如何整合教材, 那要视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而定。如可以以情感进行组合。例如, 表现师生情的有《最后一课》、《藤野先生》、《我的老师》;表现亲情的有《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散步》、《傅雷家书两则》、《我的第一本书》、《风筝》, 趁此机会, 我还向他们推荐了冰心的《繁星》、《春水》,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还有表现友情、乡情的。也可以以话题重组, 例如, 与“生命”话题有关的文章有《再塑生命》、《生命, 生命》, 不仅可以将课内的同一话题重组, 还可以引进与话题有关的名著, 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昆虫记》、《鲁宾孙漂流记》;还可以以作家重组, 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春》、《河塘月色》、《匆匆》等,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阿长与三海经》、《孔乙己》、《狂人日记》等。组合的方式有很多, 总之, 只要是对学生有用的, 适合学生实际的, 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 构建新的知识的都可以引入课堂。

(2) 挖掘学生的兴奋点

我有一个最深刻的体会, 那就是凡是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文章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无论多么内向的学生都会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激情, 因为那些内容就像一根线, 牵着他们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他们要说, 要倾诉。记得我上《胡同文化》时, 我让学生讨论胡同文化里的“忍”文化时, 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有同学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有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趁机问“假如老师误解了你, 你会忍吗?”这个话题让讨论掀起了高潮, 有的同学非常兴奋, 大声说“我不忍, 如果忍, 心里挺委屈的”。有同学反驳道:“小委屈都受不了, 将来怎么干大事。”也有人嘀咕道:“虽然是老师, 但我们也不能不申诉。”整个教室像炸开了锅。我因势利导, 告诉他们该忍的时候就要忍, 有损人格和尊严时就得表达自己的不满。这节课, 我借助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还教会了学生学会做人。

(3) 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实施, 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新课标下的课堂再也不是教师言说的“无限公司”, 而是教师言说的“有限公司”;再也不是以教师为主体,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再也不能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而应蹲下身子做学生的朋友,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只有更新了教学理念, 教法上才有可能改革, 才有可能创新, 才有可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4) 给自己充电

课要上得潇洒, 老师就得不停地给自己充电。有人说:“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一碗水, 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其实, 这种说法早就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了, 要求学生有一碗水, 老师就得有源源不断的水, 这些“水”是源源不断的激情的源泉。

有了激情, 教师应当怎样表达它呢?

(1) 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激情

记得上《望江南》时, 我打破了传统的教法, 上课前我把这首词编成一个小故事:一个女子, 彻夜未眠, 今天很早就起床了, 梳妆打扮之后, 独自来到江边楼上, 倚楼远眺, 她满心期待自己的心上人归来。尽管有上千只船一只只地从她眼前经过, 可自己要等的人始终没有回来。这个女子是谁呢?同学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刚才还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昏昏欲睡的人一下子清醒了, 大家非常渴望早点知道这个人是谁。所以, 语言是激情的直接表达。老师的语言是学生集中精力、思维活跃的催化剂, 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 是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是导体, 是火种, 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当然, 怎样使用好自己的语言, 是每一个教师的艺术, 如果这门艺术没有掌握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 教师使用课堂语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语言的幽默性。通过问卷调查, 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有次上课, 同学们注意力有点不集中, 有人从教室前的走廊穿过, 很多同学便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那些人走远了, 还有同学扭转头、伸长脖子张望, 直至那些人消失为止。这种行为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呢?我想了想, 微笑着说“你们真热情, 可惜的是没有留住他们, 那些人真不够意思”。这句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那几个张望的同学有些不好意思。笑声过后,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课了, 从这以后, 这种情况也很少出现了。所以, 幽默是调剂课堂的镇静剂。讲授《捕蛇者说》中“民风”应作“人风”时, 同学们已被课文艰深的词语和句法弄得有些疲惫, 于是我就插进了一段笑话: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 有一次门客讲老子的《道德经》, 开卷就是“道可道, 非常道”。门客因讳冯道之名, 不敢读出“道”字, 只得念:“不敢说, 可不敢说, 非常不敢说。”刚讲完, 同学们笑得前仰后翻。这一幽默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所以, 幽默是传授知识的兴奋剂。

(2) 用“肢体语言”展示激情

有人说“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境界”。作为老师要善于运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 学生就愿意跟老师接近, 老师的引导就能发挥作用。一个老师上课如果抱着手, 或者双手放在背后踱着方步, 或绷着张师道尊严的脸, 或昂着头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 那上课效果肯定糟透了。如果老师改变了肢体语言, 学生的热情就会兴起, 甚至会用他们独特的肢体语言欢迎老师的到来, 所以一个老师的肢体语言用得好, 远远会超越讲话本身。为了能展示自己的激情, 有时我会把课文编成小品, 用肢体语言来叙述这个小品, 每当这时, 同学们眼里会发出奇异的光, 有些人表现得出奇的安静, 仿佛完全沉浸在小品中。所以, 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甚至音容笑貌都有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3) 用多种教学手段催化激情

激情创始人江博说:“教师应是一个演员, 要用张扬的上课方式来吸引学生, 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享受这个受教育的过程。”我觉得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歌手、一个绘画能手, 所以语文课是融音乐、绘画、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课。上完《雨说》, 我深情的唱了一首《雨的旋律》, 然后要求同学们献上一首雨的赞歌, 他们情绪高涨起来了, 有的唱了《三月里的小雨》, 有的唱了《情深深雨蒙蒙》, 有的唱了《雨哭过不停》;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 我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了两幅画, 一幅是秋风卷走茅草, 诗人倚杖叹息的画面, 一幅是夜雨屋漏诗人凄惨的情景, 有了这两幅画作铺垫, 同学们学古文的兴趣倍增, 对课文的理解不再肤浅, 他们读完杜甫的超然也读出了自己的自私、势利, 感悟杜甫的博大。也感悟到了自己的狭隘;上完《望江南》, 同学们好奇地拿起他们手中的笔, 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画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有的人直接用多媒体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你能说这样的教学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你还愁同学们耷拉着脑袋吗?你还担心学生成绩不提高吗?

(4) 用饱满的精神状态点燃激情

如果我们去上课, 发现学生个个委靡不振, 情绪低落, 我们的精神再抖擞, 多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特别是不善于煽情的老师, 满腔的热情也会化为乌有。同样, 如果我们老师每天上课都精神饱满, 老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 学生的激情也会焕发出来。所以, 我每天上课前尽量做到衣着整齐, 有时还会化点淡妆, 以便激起学生感观上的激情。

因此, 激情的力量太伟大, 太不可思议, 它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情法的运用, 使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师生间等级的心理消除了, 思想包袱解除了, 压力减小了, 障碍消失了, 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 互动热烈了、频繁了, 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 当然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⑵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学生见到老师再也不会向以前那样像老鼠见到猫一样, 躲躲闪闪, 而是主动靠近老师畅想他们的理想, 倾诉他们的苦闷, 漫谈他们的愉悦, 这样, 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 懂得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做他们的良师, 做他们的益友。

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只要老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 蹲下身子, 课堂就是同学们发挥特长的最好的园地。他们可以唱歌, 可以跳舞, 可以表演, 可以画画。总之, 只要有激情, 都可以在教室这个舞台上不感到庸碌, 充分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⑷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提升

由于老师没有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 教师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的思维活跃, 有时老师想不到的地方, 学生可能有创造性的发现。上《哨子》一课的情景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当上到“当我看见另一个人醉心于名望、无休止地投身于政界的纷扰之中, 因而他自己的事情被忽视, 被耽误了, 我说, 他也的确为他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时, 一个学生高声叫道:“不对, 邓小平投身政界为了人民大众, 虽几起几落, 中国的局面却向好处转化, 即使自己的事情被耽误, 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真是一语惊醒我这梦中人啊, 我怎么就如此迷信书本呢?如果不是这个同学, 我怎么可能对这句话有新的体会呢?

由于人是一个可激励的系统, 具有无尽的潜能, 教师巧用激情, 点燃学生的激情后, 不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言说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 也会把这些创造性的发现传递给老师, 带给老师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令双方都有提升。

点燃生命之火作文 篇5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智者泰戈尔如是说。人生路漫漫,点燃生命之火,从表面看,是人利用自身长处为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事物:更深层的,它体现了一个人内心执着追求的大气魄,锐意进取的大智慧。

点燃生命之火,世界因你而熠熠生辉。忘不了十几年如一日孜孜 矻矻 求索着的居里夫人,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将名利置于脑后,诺贝尔奖章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将真理置于心间,被辐射损伤的面容显示着她的勤勉。她点燃生命之火,潜心化学研究,镭的出现令世人为之赞叹。还有那拯救国人思想于水火,一心求得民族解放的鲁迅,那带领学生锻炼身体,早日踢开“东亚病夫”招牌的南大校长张佰苓,都诠释了“点燃生命之火”的真正含义。

名人的光辉固然惊天动地,世界仍是平凡者居多,但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为人生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会绽放灼灼光华。

那是每页因疼痛而彻夜难眠的杨明学吗?那是“音乐停下来,我将离场”而又以微笑面对死神的杨明学吗?一个伸手就能抓一把的普通名字,一张掉进人海还找不出来的普通脸庞,却成就了“台湾最年轻作词人”。杨明学的生命是短暂,他却点燃生命之火,在黑暗的天幕划过绚烂的一笔。不禁想起“职业生病,业余书虫,爱好姑娘,特长吹牛”的程浩,捡拾微不足道的幸福温暖人心。不禁想起创建“半亩花田”博客的田维,用女子特有的轻柔与灵性抚平人内心的创伤。他们平凡,却用生命之火温暖他人,如流星般受人赞叹。

由此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社会上许多人碌碌无为却又想尽各种手段出名,“芙蓉姐姐”“郭美美”层出不穷却总是转而沉寂;为什么“感动中国”“最美系列”虽数量不多。每次出现便是感人至深。能否点燃生命之火,是个中差异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点燃生命之火,自身“有料”首当其冲,或是有真才实学,或是有爱人之心;其次,也要甘于平淡,在平淡中绽放方能显示绝佳色彩。

点燃生命之火,在有限的岁月中彰显人生价值,绽放绚目光华!

点燃兴趣之火 照亮数学之路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六人学习小组;分层教学和鼓励评价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常常是枯燥的,尤其是学困生。如何扭转呢?我想,我们还是绕不开一个话题:兴趣。我想不起还有比兴趣更重要的学习内驱力,还有比兴趣更持久的学习意志力。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径,也许是我们让孩子从数学学习的苦痛中解放出来的最便捷方式,也许是我们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撷取自身教学的实践经历和体会,谈谈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途径。

一、创新方法,丰富手段

毫无疑问,对于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少年儿童来说,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

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采用情境游戏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引导发现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采用集体探究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又满足了学生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求。根据知识点的特殊地位,可采用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角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如在教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鉴于七年级学生空间逻辑思维不强这一特征,我先组织学生在教室里找平行关系,继而发展到室外,然后进行比较分类,找出哪些属于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总结出空间里的平行关系和平面上的平行关系的异同,并且结合空间里的垂直关系,进行比较教学,最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既有直观的感受又有理性的思考。从课堂状态来看,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致勃勃,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成为一种生活和娱乐;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对平行的概念掌握得扎实而透彻。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而激发的学习兴趣带来的巨大效益让人欣喜。

二、自主探究,合作竞争

我曾对数学学困生做过一个调研,结果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兴趣的丧失是由于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权。他们完全迷失在教师主导的课堂预设中,他们的学习完全不由自己做主,他们成为课堂的客体、配角甚至附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发现与自我创造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总是处于学习的客体地位,他们就不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路径。

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措施。我们知道,集体是个体的最坚实的依靠,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使个体获得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发展每个个体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理念中,合作学习成为三种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有其科学合理性。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互帮互助,从而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我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和水平,分成若干个“六人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牵头,制定小组计划,在某一个时期内预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到期进行测试、比赛、总结,评出成绩优胜小组,但必须全组成绩突出,才能得此荣誉。这就要求组中的优生不仅要自己的成绩好,还要带动全组一起前进,否则得不到表扬,学困生也必须努力,否则就会拖小组后腿。这种“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做法,在中国古典兵法中已经用得很纯熟,我们的课堂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

三、创造机会,促进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努力让每个孩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我们数学教师无法回避的责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题目。如对暂后生,可设置一些基础题,对中等生设置一些提高题,对优等生设置一些有思维深度的题,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对于学习过程中有难度的题目,为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巧妙思路,则把某一解题方法以该同学的名字命名,或请该同学取一个名字。设想,这一命名所产生的推动力会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怎样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啊。对一些能力有限的学生,我们可以搞一些“歪门邪道”,比如,找一些题型预先渗透,课堂上出示相似题型,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些“小动作”,使他们获得成功感,这也许就成为他们数学学习上的一种转机。

对学困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比如,跟他们约定暗语,“举右手表示会,举左手表示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举右手,优先让他们回答问题,答对就及时表扬;答错,加以引导,努力让他们“体面地坐下去”,维护他们的自尊。持之以恒,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往日的学困生积极思考问题、深度融入课堂的场景。这种场景总是让我感动,更坚定了我“成功”策略的决心与信心。

我从不奢望我的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数学学习的骄人成绩,但我渴望我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培养出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是他们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资本,也是我的价值实现的目标。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篇7

一、要求低一点———重拾学习的自信

学困生最大的特点是学习没有自信、缺少兴趣,因此让他们重拾自信是关键所在。而对他们要求低一点是他们重拾自信的关键,即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有其重要的意义。

每一单元的Integrated skills中的Speak up,要求有熟读并背诵对话,模仿所给的对话而编写对话,并表演出来。这两个要求,对学困生而言,能熟读就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地意识到自己同样可以学好、学出精彩。而如果要求他们编写对话,一定使他们对英语望而生畏。

教学的每一部分、每一环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运用,教师都可以设计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要求低一点,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乐趣、重拾学习的自信。

二、问题易一点———感到学习的乐趣

所谓问题易一点,指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要容易、简单一些,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机会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否则,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难度较大,只适合部分优生,而忽略了大多数的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教学质量提高是不可能的,谈高效课堂也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去量体裁衣,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学习的快乐,实现乐学的宗旨。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改形势下被每一位教师所崇尚、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要让每一学生都感到学习的乐趣,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且有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如8B Unit4 Reading,教师设计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Did Gulliver know where hewas when he woke up?Did Gulliver do anything to help himself out?这些是Yes/No问题,多数学生做起来有成功的感觉。教师再提出问题:What were the tiny people’s reactions to Gulliver when hetried to helped himself out?Why did the tiny people tie Gulliver tothe ground?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一个同学回答难度较大,可以几个同学回答,不断补充,将问题回答完整,因此,对学困生来说更有难度。

三、作业少一点———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

新课改形势下,在强调自主学习、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多数英语教师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作业量大、应试型作业如机械抄写、反复背诵、大量的练习等导致学生对作业的厌倦、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作业以应付为主要形式,其结果、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改革作业的要求、形式、减少作业的量势在必行!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另外,设计开放型的课外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多数的学困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喜欢动手实践,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如学习8B Unit4 A Good Read前,让学生做个小调查:What kind of books do the students like best?设计一定的实践性的课外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学习。

四、形式新一点———促其乐学的根本转变

说到底,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教学方式的老化、陈旧是主要诱因,灌输教学、被动接受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新课改要求创新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根本转变。

教师采用活泼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乐学,有其实践意义和重要意义。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故事法、情境法、竞赛法等,能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如学习Numbers时,全体同学每人说一个数字,从one开始,一个接一个,直到说到one hundred,说错的、反应慢的会被淘汰出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慢一点,然后逐渐加快速度,游戏的难度就会逐渐增加。这样寓知识于游戏中,会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实践环节和英语学习完美结合起来。如学习International charities时,让学生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ORBIS、UNICEF等更多的国际慈善机构的名称、作用等,在探究中、自由活动中构建知识,比听教师讲解这些慈善机构的背景效果好百倍。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篇8

一、命题找好切入点, 培养写作兴趣

选择命题作文一定为小学生着想, 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 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也就是说写命题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把训练题目出在学生心坎上。尤其对小学生, 他们的理性认识及感性认识正处在初级阶段, 如果不在题目上下工夫便不会说真话、诉真情。

二、巧设情境, 激发说真话、诉真情的欲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满足学生写作需要。让学生抒发真实情感, 首先就得让学生在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下进行写作活动。这样思维才能活跃, 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 每个学生就会觉得写作是件轻松而充满乐趣的事。

记得有一次在作文课上, 这个单元都是写趣事的。这时我就让学生畅所欲言, 勾起他们记忆犹新的趣事, 有一名同学居然自己笑了起来, 师生都不知何事, 他于是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趣事。原来爸爸刚买手机时, 他还小不知怎么用, 也不知干什么用, 有一次他爸爸手机落家了, 当手机响起时, 他拿起手机听到爸爸在那边说话了, 他当时“哇”地哭了, 他说我爸爸被关在匣子里了。他讲完后我们都笑了, 同时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马上抓住时机说:“他说的就非常好, 这就是趣事, 马上拿出纸和笔把你自己的趣事写出来。”全班每个人很快进入了状态。

三、随时体验生活, 创造说真话、诉真情的源泉

丰富的阅历是作文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文章本身应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尤其小学生思维敏锐, 再注意引导他们用亲身的经历来写作文。要求写真人真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互评作文是说真话、诉真情的一个途径

不少同学、家长、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必须老师批改, 我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由学生互评。这样他们会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就会取长补短, 自己还会有独特的体验, 也能体验到别人的作文是不是真挚感人的。这样就有了他抒发情感的空间, 会让他慢慢懂得作文该怎样写, 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点燃幼儿的创新之火 篇9

一、创设丰富、开放的环境, 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民主、宽松的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由创新才能, 使他们在安全、民主、宽松、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大胆思考;在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中, 幼儿与老师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效地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在幼儿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幼儿探索创新的活动中, 教师应多肯定、鼓励与接纳, 让幼儿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 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 也不会受到指责, 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种高度的安全感与自由感可激发孩子巨大的创新能量。 如在一次科学活动《沉与浮》中, 我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橡皮、木块、玻璃球、铁块、皮球、石头、纸、铅笔、泡沫、木珠等在水里会怎么样, 接着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沉浮的试验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 我提醒并指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 最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回答自己的猜测。他们发现“轻”会浮在水面上, 如木块、铅笔、皮球、泡沫等, “重”则沉入水底, 如石头、铁块、玻璃珠等。同时他们发现可以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在这样自由探索的氛围中, 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提高。

二、精心选择开放材料, 激发创造欲望

对幼儿来说, 幻想和创新需要教师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新颖的材料, 刺激幼儿创新的思维,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科学活动中能否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与教师投放的材料是否充足、是否实用开放有直接的关系。 为此,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 围绕活动目标精心设计, 为幼儿提供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开放性的丰富的操作材料, 并随幼儿的兴趣变化适时增添, 灵活调整,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 使幼儿探索、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放性的材料中得到满足。 如在《小球站稳了》的活动中提供各种物品, 有积木、杯子、纸、橡皮泥、沙子、尺子、铅笔等, 让幼儿动手尝试哪些东西可以让小球站稳, 哪些东西经过加工可以让小球站稳, 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判断。 通过幼儿的大胆判断、推测后, 再引导他们经过思考、探索等环节得出正确的方法, 使幼儿在自主发现中学习、创造。

三、做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培养创新能力

1.精心设计创造性问题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 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多提一些不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的开放式、启发式的问题, 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 》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盛水的容器及各种材料制成的有趣的物品, 如木块、树叶、塑料积木、乒乓球、小衣服、积木、弹珠、橡皮泥、螺丝等物品让幼儿操作。 为了让幼儿更能理解物体的沉浮, 我让幼儿亲手做实验, 感知、对比材料之间漂在水面上的不相同, 幼儿在投入了乒乓球后会发现它浮在上面, 使劲按一下它跳了上来, 接着请他们继续投入积木、衣服等材料, 如投入积木后会发现积木很自然地沉到水里, 而投入多件衣服后发现衣服逐渐沉下去, 有沉在水底的也有沉在上面的。我继续鼓励幼儿提出和别人不同的新办法, 通过启发, 有的幼儿说:“塑料、木头还有乒乓球等东西是浮在水上的, 螺丝是铁的是金属的一种, 还有橡皮泥是沉的。 ”我都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赞扬, 久而久之, 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探索兴趣也在这时得到激发。

2.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 在活动中要改变教师问、幼儿回答的习惯, 要求幼儿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回应, 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幼儿产生创造的兴趣。 帮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和激发幼儿进行探索的欲望, 在回答幼儿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 捕捉创新的火花。 在《吹泡泡》中, 我提供了肥皂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等材料, 边说边演示制作吹泡液。 在制作过程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制作的材料, 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制作吹泡液的方法。 有一个小朋友提出:“老师, 为什么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好大, 有的好小呀? ”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行为, 而是马上启发他们去观察、去发现。 幼儿你一言我一句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给他们解释, 孩子们知道了原来管口小吹出的泡泡就小, 管口变大吹出的泡泡就变大。 孩子们雀跃不已。 接着我提供给幼儿糖、醋, 让幼儿在尝试加入一种以后观察泡泡的变化。 在幼儿完成操作之后, 我向幼儿解释:在吹泡液中加入糖以后, 吹出的泡泡比以前的要大。 在吹泡液里加了醋以后, 吹出的泡泡变小了, 甚至吹不出了。 幼儿在活动中找到了许多的新发现, 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而且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有关科学现象的兴趣。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篇10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启动4年来, 共寻找到最美乡村教师30多名, 特别关注教师60多名, 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3个。石兰松、王金花、曾维奋、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等一批最美乡村教师, 示范并带领着中国乡村教师奉献在中国乡村教育的一线, 他们的高尚品德感染着周围人和整个社会。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认为, 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我们国家目前13多亿人口, 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地区, 而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今天广大农村的6600万中小学生, 将来能够有越来越多融入社会流动的大潮, 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最初的知识源于乡村教师。这群在最底层、最偏僻、最穷困农村驻守的老师们, 点燃了农村的希望之火, 为中国梦实现集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来源:人民网)

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法;课堂导入;教学过程

在高考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下,高中数学教师习惯于只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分数”“好成绩”,往往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时情感态度的培养与调整,更谈不上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这门科目?又是否真正愿意融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长此以往,数学之于学生不再是一门感兴趣、愿意学的科目,而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他们埋头于数学公式的记忆、数学定理的推导以及数学习题的反复练习之中。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怎能切实提高?优异的数学成绩又如何保证呢?

本文作者执教高中数学教育多年,对“兴趣教学法”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也进行过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兴趣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归纳。

一、课堂导入要新颖、别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以及思维由课间活动或者其他事物中迅速转移到课堂讲解之中,并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相反,单调的课堂导入则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之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导入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其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课堂导入的新颖化、别致化以及有趣化,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持续而长久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其积极融入具体知识点的讲解环节、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排列组合”这部分知识点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玩彩票‘36选7’中500万的概率是多少?怎样计算?”有部分学生立即回答说用古典概型的知识可以解决。我听了学生的回答后说:“方法正确!”又接着问:“那基本事件数有多少呢?”教室一片沉默!有学生说:“情况太多了,根本列举不完!”我便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既然无法把所有基本事件列举出来,那我们是否可以把基本事件的总数算出来呢?”学生听了我的问题后,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充满了好奇。这时,我便顺理成章地向学生提出了本节课“排列组合”的知识。借助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小问题展开课堂导入,自然比以往将抽样检查的数学定义、数学规律等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更有实际效果。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欲望以及学习兴趣,而且还帮助他们切实加深了对于“排列组合”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为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活动中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整堂数学课的关键环节,教学活动效率的高低更是直接决定了整节数学课是否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率及质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环节之于教师的重要性。

鉴于这种情况,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对“兴趣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给予高度重视,更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及手段,力求使得课堂教学的过程丰富多彩,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时,我将棋盘带到了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又不是上围棋课,干嘛要带棋盘呢?在学生的一片好奇声中,我告诉他们“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游戏很简单,只要将第一个棋格中放入1根粉笔,第二个棋格中放入2根粉笔,第三个棋格中放入4根粉笔,以后每个棋格中的粉笔数都要是前一个棋格中的2倍,直到把64个棋格放满粉笔为止。学生初听时,不以为然,不就是往棋格中放粉笔嘛,这么小儿科的游戏一个高中生没有道理完成不了,也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可是,放着放着,就有学生感觉不对劲了,教室的粉笔远远不够棋格所需的粉笔量。

学生的反应自然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如此,借助这一课堂小游戏,不但巧妙激发了学生对于“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的强烈探究兴趣以及学习热情;而且还促使他们以这一游戏为背景,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深化与认识“等比数列”这一数学概念的诸多知识点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再比如,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让学生进行了另外一個课堂游戏。我作为首传播者,将一句话传给班上的任意两位学生;之后我便不再参加传播的过程,改由这两名学生分别向其他学生传播我所说的话,这两名学生再向其他学生进行传播,以此类推。但前提是每个人都只能有两个传播对象,鼓励学生猜测。10分钟之后,班上将会有多少人知道所传播的内容?

这样一来,既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概念巧妙地引了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有效点燃,有利于我接下来更好地展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

当然,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运用“兴趣教学法”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策略,以上仅是我个人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片段。只要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多多融入自身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相信,必定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之中,最终实现“寓教于乐”“寓乐于学”,切实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

[2]王翠星.浅析高中数学课程兴趣教学[J].青春岁月,2011.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

用“智慧之火”点燃美术精彩课堂 篇12

一、智慧课堂之“课前一分钟”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绘画作业经常会出现构图方面的偏差。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强调注意画面的构图关系,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教学重点的偏差,例如,在上校本教材《婺傩面具》一课时,学生往往在绘画的环节不敢把面具画大,造成画面物体偏小、花纹偏小的状况,整个画面显得很“小气”,而教师虽然在课堂中一再强调,往往收效甚微。面对这个难点,我设计了“课堂一分钟”这个环节,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开始, 我请求学生帮帮我,为我选择一幅好的画作为礼物送人,然后出示三幅已经画好的作品,其中一幅构图偏大、一幅构图偏小、一幅构图合适,让学生做评委,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他们很容易地掌握了构图方面的知识。另外,我常常在课堂教学前一分钟,让学生练习各种不同的线条、图形,对他们作业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不仅仅是教授本课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可以从这一课中学习到有助于他们今后可以运用的知识。

二、智慧课堂之“材料多样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尝试采用各种材料、工具的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美化环境和生活。”在美术表现中要尽情地发挥,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想象创作空间,必须借助一些特殊媒介。纸和画笔不再是儿童绘画中主要的形式语言,各种不同材料、工具、技巧的运用和把握是刺激、促成其创造性的先决条件。如何把这些材料的特点与美感和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统一起来,可以先从材料的认识、发现、选择和怎样运用入手考虑。美术课堂中运用的材料,如,水彩笔、油画棒、图画本等等,已经为学生所熟悉和运用,对他们来说美术课堂就是在图画本上画画,最多就是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练习,没有什么新颖性,而这种过于狭隘的美术观不仅限制了学生对美术多样性的认识与感受,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美术形式的表达。所以,学生难免会敷衍美术课,敷衍美术作业。美术“智慧”课堂中的观点是:让学生从生活和大自然当中寻找适合自己运用和表现的各种材料,突破专门以“纸”为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美术“智慧”大课堂(以年级为单位)和小课堂(以校级美术社团为单位)中合理运用和尽情展示———“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三、智慧课堂之“有价值的评价”

拜读过罗恩·克拉克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其中第一部分中《不是每个孩子都该得到曲奇饼干》这一章节让我感触颇深。罗恩老师以他独特的见解阐述了有价值的评价带给学生的进步。

联系自己平常的教学思想,以前往往觉得学生就应该多加鼓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作品,我经常是给“优”,很少打“良”或者“达标”的等级,以为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可是结果往往有两种:一些作品确实很突出的同学在下一次作业中能继续保持,但是没有什么创新性;而另一些作业完成马虎的学生觉得这样也能得“优”,就更加不注重学习的质量,导致作业水平停留不前或者下降———“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

那么,如何能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达到的程度呢?我觉得绘画作业之前告诉他们这次作业的重点是他们的构图或者是色彩的表现,让学生理解作业的要求,从而能够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这一方面,如果是综合的表现作业,可以事先把一些好的绘画作品展示出来,告诉他们如何去获得更好的绘画效果:如构图不饱满的时候, 在空白的地方加上一些东西来充实画面;如色彩的运用上,对比色可以让画面更加跳跃,同类色可以获得柔和的效果;如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可以参照“近大远小”的规律……把孩子的一次次有进步的作品拿出来展示表扬,具体让他们了解进步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得到表扬,这种评价我相信绝对会比你单单对他说:“恩,不错。”“有进步,很好。”效果要好很多。

上一篇:队列练习下一篇:电针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