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课堂

2024-05-29

点燃课堂(精选12篇)

点燃课堂 篇1

小学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 教师应以教学激情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让师生全体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有交互内容, 但比较简单, 交互式电子白板 (以下简称白板)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点燃教师教的激情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时的预设, 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和教师不断修改课堂预设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交互中, 通过师生的讨论与交流, 能产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利用白板自带的工具与资源库, 可以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熟练使用白板的各种功能, 有意识地将白板的交互功能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 并将白板自带资源和自备资源相整合。让备课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使教师能充实自信地走进课堂。有备而来, 使授课变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教师上课的激情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传统教学中, 教师精彩的讲授与连贯的思维往往因为要在黑板上板书而断开, 教师急, 学生等, 碰上内容多时还得擦了才有板面书写, 前面的板书也就“灰飞烟灭”了, 教师想要联系前后知识点也无从下手了。学生上课时只顾低头做笔记, 顾此失彼, 忽略了课堂的参与和思考, 让课堂变成“一言堂”, 教师也就没有了上课的激情。白板改变了这一现状, 它可以记录下课堂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当教师讲解运用到前面的知识时, 可以随时调用前面的内容, 教学思路不会被打断。教师可在白板上操作计算机, 还可自由书写、涂改和擦除。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对需要注释的地方进行注释, 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教师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由于白板继承和发展了黑板的书写功能, 同时又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幕只能用于展示的缺点,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教学活动。

●点燃学生学的激情

教师通过预设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处于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利用白板的交互式教学形式多样,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利用白板的互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生动的互动教学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例如, 教师在给出一些关键词后, 可指导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拖拽、连线等白板功能尝试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逻辑推理,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在白板上画出几何图形的时候, 教师问:“哪位同学想到前面来试试, 画出这个几何图形?”好几位学生跃跃欲试, 平时他们在课间早就使用过很多次了, 这下可有机会展示一下了。于是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使用白板注释库中的几何绘图功能画出了漂亮的几何图形, 并对其进行了标注。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 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白板可以用通用格式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 这一功能解决了学生抄笔记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或交流反馈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同时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交流、合作、反馈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白板的资源建设。由于白板的易学易用, 加上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 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 对白板功能有所掌握。此时, 便可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知识, 协助教师设计、制作、搜索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或图像, 也可以是Flash动画, 还可以是可用于数理化课程中的各种几何图形、用于物理化学课程的仪器设备图等。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共同完成。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白板上, 如果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或要补充的内容, 可以用白板笔选用不同的颜色随时进行圈点和擦除, 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 积极性得到提高, 学习激情被点燃了。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将学生的想法做以展示, 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晰,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有利于后面的评价。

教师借助白板, 将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 能寓教于乐, 不断提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利用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因为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与激情, 他们就会自觉地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教师借助白板能使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的理想境界。如此, 教师就会非常轻松地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并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振与共鸣。

点燃课堂 篇2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前两天教授《开天辟地》这一课,这是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大神——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身死之后,又把躯体幻化成世间万物。当然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神秘的力量,表达着人们的某中愿望,这一篇也不例外——歌颂大神盘古无私献身的精神。

点燃激情 走进课堂 篇3

为此,在人教版七年级下《黄河,母亲河》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从《黄河颂》导入,温故而知新,设计了导读、领读、齐读的方式,并配以雄壮的背景和音乐。让孩子们在黄河雄壮的大背景下真正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孩子们在激情中真正走近母亲河,沉醉于文学的氛围中。书声琅琅,充满激情应是语文课堂独有的风景。在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现了诗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体悟了诗文蕴涵的情味、意境和神韵。一曲黄河的赞歌也从这奏响。

激情的导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内趋力,在走进课堂活动时更是激情澎湃。由此我认识到:抓住孩子们心灵的震颤对于一节成功的课来说至关重要。为加强小组的主体有效参与,我大胆地采用了“你对黄河知多少”,“你想对黄河说什么”,“真情成文”三大板块。重点放在了对知识的了解和情感的熏陶两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感的奠基,也是点燃孩子们热情的前奏,更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问世的基石。

“你对黄河知多少”是黄河文化巡礼的第一站。我专门设计从地理、历史、文艺、文学和环保五方面了解黄河的文化。这一设计在准备阶段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纷纷出谋划策,自主选取代表,主动搜集整理资料,设计独具特色的展示方式。其中历史、文艺和文学组更是精彩纷呈,故事、传说,层出不穷;歌曲《龙的传人》更是激活了情感的活水;一首首诗歌的吟唱更是激情盎然。从活跃的参与中,他们真正地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文学的独特魅力。真的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啊!对黄河渊源流长的文化的了解,使孩子们在展示中更深地体会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种对母亲河五千年文明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油然而升,而这种感情又在黄河现状面前再次达到高潮。一幅幅黄河环境污染现状的图片,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这残酷的现状为我们敲醒了环境保护的警钟,不由得我们不掩卷沉思。由此,黄河文化巡礼随着澎湃的激情进入第二站“你想对黄河说什么”。这一处是激昂过后情感的沉淀和理性的思考。各组纷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感受,匠心独具的对联、设计精巧的广告词,激情洋溢的散文诗,感情充沛的爱国宣言,这都是孩子们真正走进黄河,走进课堂的证明。一触即发的情感之水让它尽情地流淌,就自然进入第三站“真情成文”。那澎湃的激情和跳动的思绪借感情之笔恣意挥毫,便是一曲心灵的赞歌。

精彩导语——点燃亮丽课堂 篇4

一、设置悬念, 活跃思维

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因而, 若能在一节课的开头、结尾提出与本节或后续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惊奇、疑惑以致产生悬念。无疑对活跃学生思维, 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 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吗?老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植物们也会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低年级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 大声叫道:“想啊, 快说吧, 老师。”此时, 教师就该故作匆忙的样子:“那好吧, 请大家赶快看。”

此导入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能立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 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二、动手操作, “偷”梁换柱

在学习汉语拼音“Z、C、S”时, 教师一边拿出一根小绳子演示, 一边读绕口令:“一根小绳子, 曲曲折折变样子, 你说Z, 我说C, 他说S, 细细辨来才能知。”然后, 分给学生一段绳子, 让学生动动手, 边做边观察各个字母的不同形状。

这种动手操作的导入方法在语文课堂中较为少用, 但效果却不同, 它不仅使课堂气氛活泼有趣, 拉近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而且让旧知与新知的迁移顺理成章, 不留痕迹, 成功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引申归纳, 故作糊涂

在学习《葡萄沟》一课时, 上课伊始, 老师直接板书———葡萄。然后转身质疑:“同学们, 你们吃过葡萄吗?”学生:“吃过。”老师:“你们知道种葡萄的地方吗?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老师在葡萄的后面加上“沟”字。接着提问:“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长出的葡萄是什么样的呢?”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 老师引导学生:“让我们一起走进葡萄沟去看看。”很自然地, 学生们成了一群“饥饿”的人, 不用人叫, 一头扎进了求知的海洋。

此导入妙趣横生, 能让学生当一回真正的“智者”, 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只做表面文章的“呆子”老师,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我能行的成就感。

四、模糊回答, 润物无声

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 一位老师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师出示照片:一张是满身泥土的农民;一张是浑身上下皆名牌、头发油光发亮的老板。然后问:“如果让你选择, 你更愿意与哪个人相处呢?”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面带微笑, 不置可否, 只用“也许吧”敷衍而已。然后又挂出丑小鸭和天鹅两张挂图, 问:“你认为哪张上的动物更美呢?你喜欢哪只动物?如果让你选择, 你要哪只动物呢?”对于学生的选择, 教师还是以“哦”来应答。接下来就请学生先自读一遍课文, 之后告诉学生:图上的两个人其实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 图上的动物其实也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只动物。要看准一只动物不容易, 要看清一件事的真相不容易, 要认清一个人的本质更不容易。在学生有点“味道”时, 又让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含有深意的模糊语言中, 学到的难道只是知识吗?这种导入法有如“天机”, 不同学生品出不同的味道, 可见, 尽情去感知和体会学习内容, 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让智慧的“火花”点燃生命的课堂 篇5

“我发现课文写了四个季节。”

“我发现一年四季都很美。”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满意,不住地点头,并表扬了发言的孩子。

“老师,我还发现课文中,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会说话。”

“真会发现,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朱老师及时地表扬了他,孩子脸上洋溢着喜悦,冲着同学伸了一下舌头,得意地坐下了。

上课继续着,开始教学“春天”这一小节。学完后,朱老问:“小朋友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又是那一个孩子,高举小手,高喊:“老师,我!老师,我……”站起来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草芽为什么会说话呀?”他的脸上显现着天真,话语带着稚气,望着老师,眼中充满求知的渴望。

朱老师一愣,趁着空隙,孩子朝着同学眨眨眼,还是那得意的样子。

“小朋友们,你们说什么才会说话呀?”朱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

“人才会说话。”

“是呀!所以,这里把他们都当作人来写了。”朱老师随即说道。

“小朋友们懂了吗?”

“懂了!”孩子们高声齐答。随后朱老师示意发言的那个孩子坐下,孩子有些不情愿地坐下了。

接着,朱老师开始教学“夏天”这下一小节……

案例二:“太阳有时也是弯的!”

这是一节学校公开教研课《口耳目》,在教学“日、月、火”这一组汉字时,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一个谜语引入教学:“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听: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李老师还没说完,孩子们已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还一个劲地喊,“老师,我知道!”“老师,我!”“老师,让我来!”有的已经答案喊出来了。

“老师,我知道,是月亮。”

“老师,我觉得是太阳。”

“是太阳。”

“不对,是月亮。”

用激情点燃历史课堂 篇6

一、树立竞争意识

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竞争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学生上历史第一节课时,我就引用《高效学习法》中的一段话,来培养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非洲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黎明的曙光刚刚划破夜空,一只羚羊从梦中惊醒:我要赶快跑,如果跑慢了,我就可能被狮子吃掉。就在羚羊醒来的同时,一只狮子也醒了,它想我要赶紧追,如果慢了,就可能会被饿死,于是它奋起直追,向着羚羊飞奔而去。它们中一个是自然界的兽中之王,一个是草原上的食草羚羊,等级确实是有差异,实力也相当悬殊,但它们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要为生存而努力奋斗。人与人的竞争,不仅是实力的竞争,更是行动速度与效率的竞争。因此,不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你都必须快速奔跑,无论你是优等生还是一般生,你都必须为理想而奋斗。

二、主动学习精神

历史故事引人入胜,通过讲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陶行之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一次他去武汉大学演讲,在他走上讲台后,就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了,不知陶先生意欲何为。陶先生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样才能让鸡吃掉桌子上的米呢?于是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而大公鸡却拼命挣扎,也不肯吃米。陶先生轻轻地把手松开,把鸡就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慢慢退了几步,大公鸡看见无人自己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跟喂鸡一样,学生在老师强迫下去学习,他很不情愿学老师教给知识,即使学了也难以消化,而且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可是如果让他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肯定会好许多。台下听众顿时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通过喂鸡这一事例,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道理: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自己悟出学习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下功夫取得优异成绩。

三、语言渲染课堂

教师要做到用激情点燃课堂,其遣词用句要富有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同时要善于抓住时机,在适当时机“煽风点火”,达到渲染课堂氛围的效果,学生的心也会紧随着教师的语气、感情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课堂用语,让教师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心灵的共鸣。比如在讲“工农武装割据”有关内容时,我就采用了上述方法。我是这样导入的:面对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的“七一五”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时,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继续战斗了。学生听了无不为之动容,对那黑暗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前仆后继的精神所感动,达到了渲染课堂氛围的效果。如讲黄海海战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勇事迹。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發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他就将爱犬先按入水中,然后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沉没在黄海的惊涛骇浪中。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感受到了历史上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卫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歌曲充实课堂

历史歌曲带有时代特征,它能将你带回那个时代,并感染情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关“九一八事变”时,我在上课前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进入歌曲所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就很快的进入状态。通过对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也对东北三省迅速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歌曲的适当引入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时,涉及到有关大生产运动,我就亲自给学生演唱了歌曲《南泥湾》,学生对我的演唱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也从《南泥湾》这首歌中了解到:南泥湾曾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经王震领导的359旅官兵的开垦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江南。听完后,我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由此导入教学,使得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情境中投入学习,这也符合寓教于乐的教学理论。

激情在课堂中点燃 篇7

一、调查摸底

首先我通过调阅、比较学生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 发现很多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并不是各个学科成绩都不好, 总有一些学科成绩是非常突出的.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找学生来谈心摸底.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学不好, 也不是没有能力学好, 而是“没有兴趣学”.由此可见, 所谓的“学困生”, “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 缺乏热情, 缺乏能带给他们激情和活力的老师.至此, 我心里终于有底了.

二、实验探索

在上第九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第一部分时, 我通过改变自身外观形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失时机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形象, 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嘛!当然, 我们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呀!从今天起我将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轻松学习法, 跟大家一起学习化学.”

“大家先看第九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第一部分:‘高考命题走向’、‘备考方略’和后面的‘考点分析’, 如有不懂的地方, 前后相邻的同学可以分组讨论, 20分钟后全班共同讨论, 把你们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如果大家都无法解决, 我可以帮助解决;若是我也解决不了的, 大家课后共同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开始吧!”全班同学依然呆呆地望着我.教学方法的突然改变, 使许多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我进一步开导学生说:“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家闺秀, 而是要培养有自信、有活力、有激情、敢创新的人.同学们, 你们今天坐在这里, 不要只想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因此, 你们也可能成为老师的老师, 如果你们还是靠老师强行灌输给你们, 这就跟老师把饭放在自己嘴里嚼过一遍后吐入你们的嘴中给你们吃一样, 你们会觉得好吃吗?”十分钟过去了, 大家看完了书, 前排的同学都自觉地转向后排, 开始还有一些不好意思, 特别是女生的脸上还有一点羞涩, 一些大胆的同学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地小组讨论的声音开始变大, 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之间相互争论、有的同学相互探究对方的观点的不足.“老师, 你能加入我们小组的讨论吗?”平时比较“窜”的同学问我.我又是一振, 马上回答: “完全可以!我们是共同学习嘛!”听到这句话, 大家的热情上来了.一时间教室里成了一个问题的海洋, 同时也成了讨论的海洋、探索的海洋.

20分钟过去了, 轮到全班集体讨论的时间了, 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依然坐在那里不动, 偶尔有一点私语, 但没有人敢站起来.见此形势, 我假意说:“如果没有人有问题, 我们的《化学反应速率》就过了, 接着学习《化学平衡》.”班上顿时发出叹息声, 有的目光充满疑问, 有的胆怯地看着自己的手, 看来问题还不少, 就是没有胆量站起来.于是我提示:“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和‘幸运52’吧?那些闯关失败者在离开舞台的时候都会激动地说:‘虽然我失败了, 可我能够站在这里, 把我的才艺展现给大家, 我也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我也是成功的!’同样, 如果你能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指出别人的不足, 完善别人的答案……无论你怎么样, 你都是成功的……”“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既然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不同的物质表示, 又有不同的数值, 那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还没等我说完就有一个女生站起来抢过话了, 说完她低着头, 脸憋得通红.我冲她挠起大拇指, 笑了, 示意她坐下.刚想解释, 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问到:“老师, 书上例3就是讲这个问题的, 我的理解是:将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就可以比较了.”这一问一答可把我振住了, 这可是我原来打算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呀!赶紧竖起两个大拇指:你们完全正确!接下来, 全班宛如集市一般, 沸腾了, 大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不断地引起新的争论热潮.对一些双方争论不下的问题我再让他们来个正反“PK”, 最后再做“专家点评”.不觉间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意犹未尽, 还有更多的同学要举手发问, 我不得不愉快地丢下一句话:我晚上在办公室随时接受你们的挑战, 然后不舍地离开了教室.

三、归纳总结

让“做数学”点燃课堂 篇8

何为“做数学”呢? “做数学”就是从做中学, 不仅要注意数学的内容方面, 更要注意数学的过程方面。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做数学”, 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和教学的实践, 我们可以把“做数学”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

1.动手操作, 可使学生 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 学习 , 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形成创新意识。

案例1:在讲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时,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两个图钉、细绳、纸板、铅笔。课堂上教师先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椭圆的实物、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椭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引入操作: (1) 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 套上铅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这时笔尖 (动点) 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2)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 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 套上铅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这一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 对后面的学习有了重要的感性认识。课堂结束以后, 教师让学生继续上面的操作。 (3) 如果固定在图板上的两点不变, 改变绳子的长度, 画出来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为椭圆性质的探究奠定基础, 这样的知识拓展易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

案例2:“椭圆与圆性质的类比”。圆中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向椭圆的推广。让学生在椭圆中画出焦点弦, 测量出它们所在直线的斜率, 并计算出斜率的乘积,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此性质在椭圆中的一般形态, 由此得到一般结论,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做数学”的教学, 能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自己不懂的问题, 且这些问题大多是亲身经历的, 因此, 能变“学会”为“会用”,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使学生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借助计算 机模拟教学 , 为教学活动提 供并展示 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直观模型,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计算机模拟教学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 模拟再现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 (或假设) 的数学活动。

案例3:在《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 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 把A, ω, φ均设为参数, 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参数变化、观察图像体会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 同时还能展示由y=sinx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y=Asin (ωx+φ) 的图像的全部过程。

案例4:《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时, “传统方式”只用“描点法”作出y=2x, y= (1/2) x两个图像, 然后直接给出指数函数y=ax (a>0且a≠1) 的性质。这样有种“强加于人”的感觉。例如, 学生对为什么要把底数a分为0<a<1和a>1两种情况加以讨论不一定理解, 学习比较被动。为此, 我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亲自动手绘制指数函数的图像, 再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值, 并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图像。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底数a如何影响并决定函数y=ax的性质。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0<a<1和a>1自然聚集,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这样呈现内容, 对学生发现和熟悉“为什么以a=1为分界点”“过点 (0, 1) 为什么要作为性质之一”等, 都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使教学的开放性、探索式学习等成为可能。显然, 假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做数学”, 则上述过程很难实现。

点燃艺术火花打造有效课堂 篇9

一、创设情境, 有效引导

课堂中引入良好的故事、问题、资源、音乐等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造欲,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 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要鲜明、新颖、感人,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激发探索欲望。在课堂初始讲述或播放一段故事情节, 学生的兴致往往会马上被激起。在教学“奇怪的梦”一课时, 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海绵宝宝做梦的动画片, 学生们马上相互小声交流起来, “这个动画我最喜欢看了”、“你看, 章鱼哥梦见自己在皇宫里呢, 还是个为陛下演奏的乐师”……本课的主题自然而揭, 学生对梦的奇特感觉显而易见, 他们的内心情感在言语间不断流露。

2. 巧设问题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要提出一些典型而深刻的问题, 创设新鲜的情境, 造成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心理情态, 激发出学生的思维。在布置学生寻找远古动物———恐龙的过程中, 提问学生:恐龙的名称、外形特征、生存时期和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恐龙时代其他的动物与恐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恐龙是怎样灭亡的。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特别感兴趣, 积极地寻找着, 思考着, 探索着。

3. 利用资源情境。

资源享有是一件美妙的事。我把学生带到室外, 让学生切身感受下雨时人、事、物的变化, 引领学生进入诱人的情境, 让他们感到“情境即在眼前, 我即在情境中”, 使课堂在“情”与“境”相互作用中更有活力, 更高效。

二、贴近生活, 有效活动

有效的活动只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 才能让学生激情投入, 参与学习。

1. 故意示错活动。

教师运用恰到好处的示错, 就能够强化正确的表现方法和抑制错误的表现方法,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理解和形成。在学习藏书票中文字的制作方法时, 我先示范在剪刻好的文字底版正面涂上水粉颜料, 压印在宣纸上, 学生立刻叫起来:“这几个字反了!”他们积极地解答难题, 有人说:“这是因为文字底版是正面的, 所以印出的就是反的了。”还有人说:“这就好比我们照镜子, 人正对着镜子, 镜子里的人跟我们是反的一个道理。”我便趁热打铁, 让两位学生根据原有经验上台演示, 大家都明白了文字的印制方法。可见, 恰当的示错能更轻松地使学生积累知识和掌握方法, 有时远比正面示范教学更为有效。

2. 角色游戏活动。

儿童都好游戏。通过有选择的角色游戏, 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思维, 使外部实践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内在的思维。我选择了举办“森林表演会”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带上自制的面具来参加演出, 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 (动作、走路姿态、声音、生活习惯等) 。学生从了解动物特点和习惯的认知过程, 深入到了怎样去表演好动物、体验动物情感的思维过程, 学生既快乐又长知识。

3. 实践操作活动。

在教学两种原色调配出间色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光是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观察还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因此, 我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尝试调色的活动, 每人自选两种原色进行调配, 小组其余学生观察, 轮流尝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亲自见证了间色的形成过程, 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知识。

三、自主参与, 有效合作

课堂上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只有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展开合作学习, 让他们去真实地感悟、体验到合作学习对其自身提高学习效果的价值, 使合作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在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说说“如果没有相互间的合作, 我们会遇到什么麻烦?”、“你觉得合作学习有什么好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直接体验的过程, 无形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围绕目标, 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 我们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在教学中要确立明确的终极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教学要始终围绕目标展开。同时, 为了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我们更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合理解读文本, 精心预设, 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真正有知识的增长, 技能的提升, 情感的共鸣。

好问题“点燃”语文高效课堂 篇10

一、明确思考方向

要使课堂提问尽量有效, 首先就要做到问题的指向一定要明确、提问针对性要强, 保证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 该如何思考回答;不能不着边际、模棱两可, 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 提问的语言一定要准确、简洁、清晰, 避免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 比如在教《变色龙》这篇小说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 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开始, 对巡警只称“叶尔德林”, 当巡警说:“曾在将军家院里看见过这样一条狗”后, 便改口称其为“叶尔德林老弟”, 称呼的前后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能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而且能使学生理解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已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时, 学生在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后, 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 勇于思考。

二、激发求知欲望

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因此, 课堂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学习价值,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比如在《口技》一文的教学中, 我曾在课堂总结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但学生却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显然他们被这个问题难住。当我看到这样的情况, 立即改变提问, 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课文中哪几节写了口技表演内容? (二至四节) (2) 这几节除了写口技表演内容外, 还写了什么? (听众的反应) (3) 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 (口技表演内容) 其中又写到听众的反应, 这又起了什么作用呢? (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 只要巧妙地设疑、及时地点拨,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便能举一反三, 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三、点燃思维火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 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 变成木乃伊。 ”因此,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感受自主探究带来的乐趣。 教师如果做到简洁、恰当而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地导入问题, 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小说《变色龙》时, 一位教师精心地设计四个台阶式的问题, 以层层推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他提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呢? 学生很快回答:“善变。 ”接着他提出: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一变得快, 比如瞬息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五次;二变得蠢, 变的理由愚蠢、荒谬。 然后提出:奥楚蔑洛夫虽然“善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宗”是什么? 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回答:奴才本质。 那么, 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成为“变色龙”呢? 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 是将军的权势使得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 这时老师再加以点拨, 便可水到渠成,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讽刺的锋芒不仅指向灵魂卑劣的“变色龙”, 而且指向造成这种病态的根源, 即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四、引导更多思考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更是引导学生乐于、善于思考, 促进学生开拓思维的发展关键。 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问题的设置要“巧”一些, “放”一些, 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从多个角度思维, 想出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 例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到生活体验的限制, 很难从中感受到父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时如果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 然后阅读这段文字, 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衣着、爬上月台的动作”, 那么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后, 学生的神态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然后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哪些不同? 父亲买橘不容易, 为什么他要亲自去? 因为此前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激烈, 教学效果自然就比较好。

让互动“点燃”体育课堂 篇11

一、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实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与行为态度的改变。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原本是有兴趣的。但迫于文化学习的繁重压力,体育课陈旧的教法、组织以及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的内容,呆板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反思传统的体育教学,我们有好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从互动理论来讲,师生互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承认学生这个主体,包容这个主体,学生才能依靠、接受教师这个主体,包括知、情、意、行。只有真正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师生才能真正产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需要教师用教学行为去拉动,需要教师艺术化的教学与手段去促进。

二、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体育课是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师必须要把握其知识点,必须要围绕知识点去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要围绕知识点来开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知、思考、升华。在这过程中有预设,也有生成。预设,我们要找准学生可能质疑的点,要储备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要预测到学生思维的高潮;生成,我们要做好两种心理准备:一种是预设小于生成,一种是预设大于生成。教师教的体现在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激活、情感的诱发上。例如,我曾在二年级上了一堂《障碍接力跑》,我先给每个小组3个垫子和3个呼啦圈,然后请每个小组在3分钟内用教师给的器材设计一种接力的方式,要求是:第一,每个小组设计的接力不得少于三种不同的障碍;第二,要使自己的小组最后在比赛中能得第一;第三,要把教师给的器材全部用上。完成后还要用自己设计的障碍接力方式进行比赛。学生通过讨论,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符合自己小组特点的接力方式进行比赛。

比赛完成后,我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每个小组刚才设计的接力方式各有不同,但为什么有的小组能得第一?而其他小组为什么不能?”学生就通过组间的对比,得出了原因。我又说:“给大家两分钟,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的接力方式作一次调整,要求不变,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小组能得第一。”这次比赛十分激烈。当然,比赛结果还是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但这个差距仅仅是小组间学生能力上的差距罢了。因此,教师对每个小组都进行了表扬。

最后,教师还取消了第一和第三个要求,再让学生进行设计一种接力方式。这时,学生把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互动“燃烧”了学生的情感

新课改理念下的体育课教学呼唤人文,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与教师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去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身体练习的快乐,才能燃起进一步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才能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感悟到体育活动的价值。情感教学要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竞争性是体育的一大特点,我们不能因为讲情感,不鼓励学生去战胜对手;也不要因为讲情感,当学生面对运动中的困难和痛苦时,而不激励学生去战胜它。因此说,只有当我们都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学习情感脉搏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才能深化教学行为,才能产生互动的效果。

四、互动“点亮”了学生的生命旅程

体育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互动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一堂好的体育课首先要真实,要摒弃演练和作假,应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上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其次,要对话。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体育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体育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和学生一起互动。在对话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构建高效课堂 点燃学习热情 篇12

前几天, 笔者有幸观摩了我市英语学科带头人讲的课, 感触颇深。这节课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2 Topic 3 Whose cap is it?的Section B, 课上,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显著。笔者认为该课亮点有三。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 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围绕询问和表达物品所属这个话题内容创设了一个游戏。首先, 该教师告诉学生他准备和学生借几件东西来做个游戏,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这个做法既带给学生神秘感, 又增加了趣味性, 还给予学生期待感。当教师借好东西后,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 出示写有Lost and Found的牌子, 告诉学生他是失物招领处的工作人员, 他要进行失物招领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用Whose pencil-box is this?Is this pencil-box yours?Whose gloves are these?Are these your gloves?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则利用已学知识Yes, it’s mine./No, it’s not mine.I think it’s xx’s.进行回答。该活动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 又引出了本课重点句型, 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 整个游戏情境创设自然、合理, 符合英语新课程提倡的采用既强调英语学习过程,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课中, 该教师还组织学生模仿所学对话编写新对话并进行表演, 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还对知识进行了有效输出。

通过以上活动的的安排, 该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为一节好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多媒体展示适时、适量, 板书内容重点突出

新课程目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教育技术和手段都能科学、合理、恰当、简约地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服务。

但是,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 越来越多的课堂以“屏幕板书”替代了“黑板板书”, 教师背后的黑板越来越“干净”, 有的教师课上只在黑板上写上课文的题目, 有的板书少得几乎不用擦黑板, 有的甚至一节课都不写一个字的板书。笔者认为, 多媒体课件对于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的展示有着传统粉笔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突出教材精华、提纲挈领的还是需要教师板书。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 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 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 也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在笔者观摩的这节课中, 幻灯片仅仅使用了12张, 其中授课题目占用1张, 学习目标占用1张, 体现学习过程用了7张, 课堂小结用了1张, 布置作业用了1张, 结束语1张。这几张幻灯片的使用恰到好处, 水到渠成, 并没有像有些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把大多数时间都用课件控制起来。而且, 该课件因为没有强烈的音乐、多余的小动画、不必要的插图而造成课件干扰教学。

另外,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该教师使用了导学案。导学案中的几道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答案被写到了黑板上, 既起到了订正答案的目的, 又把当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了出来。本课板书设计做到了“少而精”, 重难点一目了然, 使学生看得明白, 记得扼要, 也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 该教师的板书书写美观、规范, 笔者认为这对初始年级的学生书写做到了形象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既给学生以美的示范与享受, 又使学生对板书的内容记忆深刻, 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学前出示目标, 学后及时小结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就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两个方面。新课程目标指出: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

在本节观摩课中, 该教师上课初就出示了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有了一个清晰的感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该目标进行设置。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 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有了再一次的认识。笔者认为该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运用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策略。同时, 课堂活动中采用了个人独学, 两人对学,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学习几种学习形式,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乐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使得英语基础稍差的学生能够树立起自信心, 从而形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上一篇:五段式下一篇:显微组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