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读书激情

2024-08-24

点燃读书激情(共8篇)

点燃读书激情 篇1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舞台,上一次公开课,就是教学生活的一次成长与磨炼。倾听一次公开课,就是教学之路的一次学习与反思。聆听了乌鲁木齐实验小学教师上的“青赛课”,感慨颇多:教者的沉稳干练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渲染着课堂气氛,感染着学生,环节设计得清晰明朗。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学习的氛围,乐于展示自我的勇气,令人惊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同行间推心置腹的点评,尤其是一位教研员说的一句话:“教学应该是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让我思虑良久,推敲至今。

要想做一名优秀教师,光热爱学生还不够,还必须充满激情,能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就像是一团火,不光自己能够燃烧,还要点燃和照亮学生。教师的激情是教学灵性的展现,缺失了灵性,教学就会显得僵死而没有生机。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所以,如何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是最为关键的。教师应怎么做呢?

一、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并配上音乐,用精美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的景色,让学生聆听欣赏,使学生沉浸在美景之中。让学生信服,这样学生的潜能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地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学生也在愉悦快乐的课堂中学习着,收获着知识的点滴。

二、潜心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文本

讲授前就应形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找寻、挖掘语文知识点,突破课文重难点,把握文体特点,把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基础知识点熟记于心,熟知学情,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三、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让学生唱“主角”,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朗读、默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激发学生读文的无限乐趣,进而为写作进行铺垫。让他们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思索问题,在精读中训练思维,在速读中提高效率,在写作中拓展思路,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载体,体会到“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时,首先教学生学习描写春天的景色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读画出描写春天的总括句,具体描写春天的语句,然后指导学生归纳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色用了“总—分”的方法,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按“总—分”的描写方法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秋天和冬天的不同景色,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描写方法。鼓励学生可以运用“总—分—总”的方法练习作、学习类似的课文。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语如号角,振奋学生的心;评语如春雨,丝丝润心田;评语如和风,拂散孩子的愁。评价学生的语言要亲切、贴切、到位、生动,有激励性。态度和蔼,有亲和力,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那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兴趣中学。例如,在学生齐声朗读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后,读得很流利、很投入,有情感,我对学生说:““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学生听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课堂上,我经常会跷起大拇指,或鼓掌,或摸摸学生的头,或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雪景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正好天空飘着雪花,纷纷扬扬下个不停,于是我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飘洒的雪花亲自来感谢你了!”说着,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通过此次远程听课,作为一位从教近30年的教师,我深感自身的知识薄弱。教师要想让学生始终都保持上课的新鲜感,就不能墨守成规,老调重弹,而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处在不断探索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从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起,从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更新、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多下功夫;从深入挖掘研究教材做起,精准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突破教材难点的最有效的方法;从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组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做起,潜心钻研,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精心准备,真情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优秀的国文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得以体现。

点燃读书激情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16班的杨世昌。今天我向国旗献词的题目是“点燃读书激情 沐浴书香成长”。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我们走进太中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书香。每天早晨的早读,使太和中学多了一纷文化的魅力。每天午饭后,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总能看见同学们读书的影子。或一个人棒一本书在默默品读,或三五成群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此时的你们在老师的眼中是最美的,你们已经成为太和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的校园也是最美的,因为有了爱读书的你们。当然,充满书香的教室同样也是最美的!我们畅游书海,品味书香,是书让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向外瞭望的窗口,照亮了我们的灵魂,因为读书,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学们,一个民族因读书而兴旺,一个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人生也因读书而美丽。小时侯就受到上帝的不公平对待的聋哑人士海伦.凯勒。在没有读书前,她是一个脾气暴躁、不招人喜欢的小女孩。在经过读书的洗礼、书的熏陶之后,她变成了一个世界有名的作家、翻译家,为聋哑人士传播爱的使者。读书改变了海伦的人生,给了她美丽的“三天光明”。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选择读书,则选择了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读经典的书,则让我们知道得更多!著名的童话大师郑渊洁说: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在人生的百米赛跑中总能跑得最快,因为他的起步比别人早啊。

“最是书香能致远”,同学们,请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让你接触书的机会,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沉醉在书籍的无声世界里,让我们点燃读书的激情,在书香中快乐成长,让浓浓的书香飘荡在太中校园的上空。

点燃读书激情 创建书香校园 篇3

关键词:读书 学习 热情

新世纪人类的发展已进入了高速的快车道,知识的更迭日新月异,作为“传道、解惑、授业”的教师,更应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素养、业务能力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教师的读书学习看得轻、看得淡、看得软,教师自身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依然用“旧瓶”盛“新水”,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校不重视读书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学评价体系却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分数”作为衡量的惟一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停留在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如何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其次教师缺少读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有些教师“惰性”强,不愿意吃学习的“苦”;有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付初中生、小学生绰绰有余了,还学习个啥?再次,学校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对教师的学习不重视,忽视了教师学习的需求,把教师的学习当作教师自己的事,不督促不激励教师读书学习,学校图书室藏书量可观,都是学生的读物和文学书籍,很少或没有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

如何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如何创建书香校园呢?

一.营造氛围,建设学习型的校园

创建书香校园,首要的是营造“人人爱读书,人人心系学习”的良好氛围。首先注重培养学习型的校长。在学校诸多人的因素中,校长是关键,“评价一所学校,先评价校长”。校长要深刻的认识到:学习力是发展之源,创新力是成长之基,竞争力是制胜之本。所以,学习型的校长是学校创新和发展的引路人。校长爱学习,重视学习,以自己的行为引领全校教职工投入到学习中,建设书香校园。其次注重培养学习型的教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从“一碗水”、“一桶水”、“长流水”到“带领学生自己找水”,走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走终身教育之路。再次注重培养读书的学生,学生除了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要用大量的阅读来为课堂作铺垫,用有效阅读来充实课堂,用扩充阅读来延伸课堂,更关键的让阅读成为学生每天必做的“作业”。

书香的校长带出书香的教师,书香的教师带出书香的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是建设学习型校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制度,将教师的学习纳入到目标考核中

创建书香校园,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以制度为书香校园“保驾护航”。依据实际,向广大教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教师学习情况考核办法》、《教师读书和反思制度》等。每学年初学校选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必读和选读的推荐书目,明确读书任务;规定教师每周自学一篇教育教改的文章,教师写出心得体会;规定教师每一年读一本教育理论的专著,教师写出感悟反思;年底将教师学习情况、读书反思成果纳入到教研考核中,作为评优、晋职的重要的考查条件;每年评选表彰奖励优秀读后感、论文和“书香教师”,发挥身边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感染和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走上书香之路。通过奖勤罚懒,极大的调动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投入资金,为创建书香校园提供物质保证

创建书香学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有形的物质设施是必需的。学校每年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征订报刊,购置书籍、音像资料、网络设施等,这些资料保证教师有东西学、学得快、学得有效、学得愉快。每年征订杂志,要求每位教师订一本教育方面的刊物,一所学校就是几十种,互相传看,互相交流,使资源共享,丰富书籍资料。其次学校为教师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激发教师读书的热情。每年通过举办“同读一本书”、“师生共读”、“讲述我的读书故事”、“读书沙龙”、“书香教师评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等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习形式的深刻变化。

四.教师减负,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

创建书香的学校,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自主、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构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工作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把教师从冗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无意义的书写,让教师从“抄”教案中走出来,撰写新颖、特色的教案。从多方面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参与到学习。在学习中把教师的学习需要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让教师的学习成就感建立在教学科研与教学创新的基础上,从而极大的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乐学、爱学、好学、善学。

创建书香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品位的需要。

点燃工作的激情 篇4

笔者偶然拿到了《带着激情去工作》这本书, 细细品读, 耐人寻味。作者从多个方面的阐述, 让我明白生活需要激情, 工作更需要激情。

激情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工作中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抱怨, 抱怨自己没有一份轻松的工作, 抱怨上司对自己太严厉, 抱怨同事太难相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应该试着释放自己的工作激情, 带着激情工作, 各种困难总能迎刃而解。

激情是工作最好的朋友。一个没有激情的人, 不可能始终如一并且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美国旅馆业巨头希尔顿的第一份工作是刷马桶, 他下定决心, 要将刷马桶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正是有了这种对待工作的激情与认真, 最终成就了日后的世界旅馆大王。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拿出激情对待自己的工作, 你会发现, 无论什么样的岗位, 都是最崇高的职业, 进而乐于去完成与奉献, 而每天平凡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充实和美好。

点燃读书激情 共建书香校园 篇5

共建书香校园

当前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读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今年以来,我校结合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将“锻造学习型教师、培养读书型学生、构建书香型校园”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实施文化立校、读书兴校战略,在倡导读书学习、培养师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书香型学习型校园,实现了师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双提高。

一、让读书成为习惯

作为有丰富教学实践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高度重视读书。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得最多的是读书。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约有四分之一的文章涉及到读书。其中,专门论述读书的文章就有八篇。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指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可见,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由于受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在学校,集中表现在有不少教师除了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以外,很难看到有谁专心致志地读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不愿读书、不爱读书、甚至厌恶读书的学生占了不小的比重,不少学生把读书看成一种负担,仅仅为了考高分而读书。这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为彻底转变这种消极局面,真正让学校“成为书籍的王国”,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的学习理念,倡导师生读书学习,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我的读书笔记第一页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好习惯,去除一个不良习惯,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会改变!为引导师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学校出台了《洪凝初中创建学习型校园实施方案》,制定了《教师理论学习管理制度》,把读书学习纳入教职工业务理论学习计划。成立了教师读书会、学生读书会,研讨读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坚持逢会必讲,每次班子会都研究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周前会反复强调读书学习,从思想上进行高密度灌输读书理念。

利用校刊刊登、领导推荐文章等方式,印发了《读书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力量》小册子以及《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教师的境界》等几十万字学习材料,在周前会、教研组活动等时间集体研读学习。以“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为主题,举办了首届读书节,邀请新华书店送书进校园,现场售书。师生踊跃购买图书,场面非常感人。为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图书,我们在每个班中设立了一名图书管理员,负责搜集反馈学生读书信息。图书室专人负责文化长廊,开辟“新书推介”、“美文赏析”等栏目,定期更换,及时向师生推介新书好书。开设读书方法指导课,设立语文英语大阅读课、欣赏课。在各班中建起一处图书角,供学生在课下自由阅读”。以“读书明理做人”为主旨,创办了《书海导航》小报,介绍读书方法、刊登师生心得体会,举办读书小故事征文,为师生读书学习提供了一块交流的园地。并定期举行读书小博士和十佳书香班级评选,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嗝热情。在学校开展的“好书大家看”活动中,师生捐献图书1500多册,交换阅读图书8000册。新制作了20多个文化牌和80多个文化版面,张贴悬挂在教室、办公室等场所。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家长兴办家庭图书室,让自己和孩子处处沐浴在书香的海洋里。在注重营造读书氛围的同时,学校要求班子成员时时处处讲读书、议读书、抓读书、带头读书。我给自己定了个硬性任务,不管事再多、工作再忙,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写学习笔记。单是今年上半年,我就写下了3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坚持不定期给师生推荐文章,撰写按语,激励师生积极读书。我在校长荐文《教师的境界》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条建议:作为教师应有自己的读书习惯,要读教育经典,读教育报刊,读人文书籍,读写中学生和为中学生写的书。

读书习惯的养成,基础在认识,关键在引导。爱读书的好习惯在我校绝大多数师生中基本形成。四年级一班汤娜同学在“我的读书小故事”征文中这样写道:虽然我已经升入初四了,我的学习生活更加紧张,但我每天仍抽出半小时来读《莎士比亚喜剧集》,因为我相信课外书给予我的远比教科书上的多。情结于书,我无怨无悔。

二、让读书升华思想、提升理念

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明理。教师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思想在哪里?——在于读书、时间、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反思更是更新教育理念,升华教育思想的最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指出:“写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问题

进行集中思考,提升思想”。为养成教师读书思索的习惯,我们开设“教师论坛”,坚持让老师写“感悟千字文”、教后记和教学反思、教育案例分析。我经常向教师们推荐优秀教育案例和班主任手记。如在《分数也‘多情’》这篇推荐案例中讲述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孩子,200字的作文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但作文构思新颖,很有创造力。老师拿到这样一篇作文,打了95-20-15分,并给孩子做了这样的解释:构思新颖,有创新精神,95分;减去20分,因为字数不足;再减去15分,因为字迹潦草,还有错别字„„印发下去这个案例后,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并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对60分,假如我遇到这件事我会怎么处理?另一个是,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发?通过认真学习讨论,认识到这位教师之所以取得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对学生多了一点理解、宽容与温情,使分数成为学习的动力,让冷冰冰的分数也多情。教师们深受感触,端正了教育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分数观。

正是在不间断地读书学习熏陶中,老师们逐步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使教学活动更有艺术性和创造性。我校语文教师丁芳,在教育案例中讲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上课,她把50元钱随手夹在教科书里,下课后把课本忘在讲桌上,结果50元钱不翼而飞,查了半天也没查出来,师生间产生了隔阂。后来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丁老师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对学生说:“诚实的心灵比金子还宝贵。老师把夹在书里的一样东西弄丢了,希望无心拾到的同学在没有人的时候给老师夹回到书里”,后来那个拿钱的同学主动将50元钱放回到书里。丁老师事后深有感触地写道:至今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但我相信,我不仅仅是找回了50块钱,那位同学也不仅是交回了50元钱,他找回了他自己遗失的诚实,而我保护了他的尊严。这件事对丁老师触动非常大,50元钱,为什么严厉的方式拿不回来,宽容却能轻易地得到呢?关键就是对学生自尊的保护。丁老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会前后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诚如丁老师自己说的:这一切得益于我的读书学习,是读书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提高了我的教学艺术。

读书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

三、读书产生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中郑重指出: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美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

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得到的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2004年《读书周刊》十大读书人物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读书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力量”: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

我校读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效果,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丰富了生活内容,更加热爱生活珍爱人生。现在,教师中在办公室侃大山的少了,主动读书学习的多了;上网聊天的少了,利用网络查资料搞研究的多了;扯皮发牢骚的少了,团结实干的多了。全体教师一心一意抓教学,全力以赴促提高成为新气象。我校物理教师郑世斌在“感动学生”演讲时这样说道:“读书学习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随着生命的进程,人的精神生活也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学识、道德、精神世界也要不断的充实丰富发展和完善,学问变成气质修养,读书丰富精神生活。”学生中逃课进网吧的少了,爱读书的多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享受读书”演讲比赛活动中,三年级三班冯展磊同学从内心深处发出了“书,我心中的太阳。”同时,读书让学生懂得了更多学习方法,王梦瑶同学在演讲中这样说道: “不要读死书,做井底之蛙!要去大自然放松放松,看看鸟儿在天空飞翔,鱼儿在水中嬉戏!”做到了真正的活学活用!读书成了每个学生的“精神的支柱的力量”,在书香的滋润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我校开展的校徽征集活动中,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绘出了书的图案。这充分反映出读书理念已在全体学生生根发芽。正如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所说:“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饿教育更加美丽!”

四、让读书成为享受

让读书产生享受,让师生体味读书的快乐,是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书海导航》“引领读书时尚,品味书香人生”的办报宗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目标。

我校师生通过参与读书活动,真正体验到了读书的享受。三年级六班古枫同学在 “享受读书”演讲比赛中,深情地写道: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你拿到一本书,先别说读,即便是用手摸一摸书的封面,闻一闻书淡淡的墨香,就很美,很舒服了。如同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撒在了自己的心灵深处,澄清了原本模糊的灵魂。在“我的读书格言”征集活动中,中心校三年级六班的张震写道:“如果我

是鸟儿,那么在书中,我找了宽阔的天空;如果我是鱼儿,那么在书中,我找到了浩瀚的海洋。”河西分校四年级二班的夏培玲写道:“没有书籍滋润的心灵是空虚的,没有书籍建筑的理想是不牢固的,没有书籍修饰的人生是无彩的。”表达了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对读书的深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带来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读书是一种莫大精神的享受和人生幸福。只有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有完美的学校教育。我们学校的责任,应当是“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让读书的幸福溢满每个读书者的心田。

虽然我们对倡导读书、构建书香校园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效果,但读书学习是无止境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构建书香校园为办学特色,深化“朝阳读书活动”,建好用好三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教科研工作室),努力让师生人人喜欢读书,人人热爱读书,人人享受读书,让读书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自觉习惯,让书香溢满我们的整个校园,力争把学校建成成长的乐园,幸福的家园。

亚星:点燃夏日激情 篇6

一年多来亚星客车在市场上获得了一系列突破,先后获得沈阳康福德高巴士公司300多辆订单;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100台LPG公交;深圳公交的45辆冷气大巴;北京公交招标中标300多台。这一个个大单,证实了亚星客车开拓市场的能力。近日,西安与咸阳之间开通了“西咸公交一号线”,首批投入运营车辆包括从西安到咸阳往返的30辆公交车,全部采用亚星JS6118H。由于他们对首批购买的JS6118H的运营情况感到很满意,决定再次购买50台亚星公交车。而一年前亚星在西安公交的销售情况还是空白,亚星客车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赢得了用户的信赖。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的招标结果也于近日揭晓,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招标中独占鳌头,各项评分遥遥领先,最终以绝对优势获得此次招标的全部供货权。今年在昆山公交公司的招标中,亚星客车成为竞标中中标数量最多的企业,这些无疑都是对亚星客车最有力的认同和肯定。

亚星非常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凭借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性能和完善的服务,先后敲开菲律宾、越南、孟加拉、约旦等国家的大门。2004年更是与加纳共和国驻华大使签订了250辆客车合同,目前已发车150多辆,在西非诸国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05年亚星客车出口将有更大突破,日前已有5辆客车发往塞内加尔,而沙特阿拉伯的JS6128HD1顶级豪华配置样车正在制造中,同时与印尼、乌克兰、俄罗斯、摩洛哥、埃及、阿联酋等国的合作项目也在洽谈中。

亚星客车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其变化有目共睹,在竞争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赞誉。

用爱心点燃激情 篇7

2013年9月, 因为震后学校撤并, 我离开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渭阳高中, 被分配到现在的单位, 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初中。一下子从高中下到初中, 多少有点不适应, 加上我又带的是从渭阳初中和群力初中撤并合成的九年级。这一班五十六名同学, 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来自离异或单亲家庭或和爷爷奶奶生活,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得他们本能上有一种对外人的抵触。自私自卑, 孤傲拒人, 仇恨挑衅是他们常见的眼神与态度。同时, 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极差, 根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经常四十五分钟的课堂, 有一半时间要用来维持纪律, 剩下一半的时间才可用于教学, 其间, 还得不停的用眼神制止一些同学的违纪动作与行为, 通常是一堂课上下来, 用“心力交瘁”和“身心疲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那么,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五十六名同学, 英语考试百分制, 只有两三个及格的, 最高分八十分, 这是我为人师二十多年以来接触的学习成绩最差, 课堂纪律最让人头疼的学生。与九年级共同度过的这一学年, 我为他们上课的纪律和他们的考试成绩着急, 生气甚至恼火, 以及不断地付出却微乎其微的收获, 其中的辛酸和难言, 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 不管怎么, 既然来到了新的学校, 接了这个班, 就要认真对待。刚接触这一班学生的时候, 我以为只要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从知识上去感化他们, 使他们逐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努力去学习。然而, 开学一月后, 我发现我错了, 这是不可行的。这些学生现在不光是缺少知识, 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全面的认识自己, 正确的对待别人和与他人的友好相处。我在和这一班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 他们其实在很多方面和其他的孩子一样, 他们表面上好像对很多事情很无所谓, 也不把你放在眼里, 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 他们一样渴望被关注, 被认可, 一样渴望被表扬, 因为他们毕竟只有十五六岁, 还是个孩子, 是个感情用事重于理判断的孩子。心理学家也把初中阶段称为个体发展的“心理断乳期”, 也叫“危险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 易冲动, 易走极端, 自以为是, 自制力差。所以, 我决定, 先走近他们。

首先, 和他们做朋友, 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使得同学们愿意接近你, 愿意和你沟通。通过观察, 我决定先和上课特别爱说话的几名同学私下谈话。比如王某, 上课始终处于动态, 不是自己摇来晃去, 就是东张西望, 冲着其他同学点头微笑;于某, 上课不是吃东西就是和同学说话, 批评他, 坚决否认自己说话, 即使当面逮住, 也要挣扎着犟两句, 还问周围的同学“我没说话吧?”引得班上一片“欢腾”。像这样个性的同学很多。和他们交谈并不容易。他们不听你的, 理都不理。后来, 我转变角度, 话题随他们, 由他们说他们他们感兴趣的, 谈他们想谈的, 只要他们愿意开口。刚开始的时候, 他们也只是望着你不说话, 偶尔傻笑一下, 要么就是眼望着他处, 一言不发。但我不放弃, 一次次的交流, 使得一部分同学终于愿意跟我说心里话了。随后, 我就趁热打铁, 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趁机要求他们课堂上遵守纪律, 告诉他们这是做学生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同时对他们成绩上的一点点进步, 哪怕是只记住了一个单词, 会读一个短语, 都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结果, 课堂秩序好多了, 课也好上多了, 有几名同学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不正是“亲其师, 重其道”的表现吗?

其次, 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同学, 用真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班学生生活环境特殊, 自卑感特严重。所以, 才会有一些不好的极端表现。为此, 我不偏向任何一个同学, 即使他再不爱学习, 也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在乎。我经常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说, 知识很重要, 但比知识跟重要的是做人。做人就是要自尊自重自爱自信, 关心他人, 容自己于社会当中, 学会与人友善相处, 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 我在课堂给这些同学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己, 注重与同学们的情感交流, 一句暖心的话语, 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个善意的微笑, 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关怀与信任。努力发现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多给他们机会, 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使他们发现原来我也行, 原来别的同学能做到的, 我也可以!

第三, 微笑着, 激情饱满的对待每一堂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激情。而要有激情, 就必须有爱。爱学生, 爱教学, 爱课堂, 爱这份事业;要对学生有责任心和爱心, 发自内心的爱, 这样才能使的课堂充满活力, 激情四射。为此, 根据这一班学生的特点, 好动但底子薄弱, 每节都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学生可能完成又不失乏味的练习题, 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去回答, 使得同学们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也许这些收获是短暂的, 是微小的, 是在一些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但是, 我可以从中看到同学们的那份骨子里的善良和上进的热情。这学期刚开学, 我就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把同学们分成十个学习组, 以好帮差, 以中促好, 共同进步。我想, 即使一部分同学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一定会学会宽容, 学会分享, 学会合作, 学会正确的表现自我并从中获得快乐。也许, 他们中很多同学今年在英语学习上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但是, 他们肯定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大有收获。现在, 中考就在眼前, 相信同学们在一年的努力之后, 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用智慧点燃激情 篇8

这篇小说原来是人教版的传统经典篇目,课标教材通行后鄂教版教材将这篇小说选入了七年级下册以“英雄”为主题的第三单元。我一直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小说。因为文本自身情节的一波三折和人物形象的鲜活生动就应该对学生构成强烈的吸引力。于是在确定了以“学习通过重要情节中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描写”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对课堂的流程和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整部《水浒传》中,鲁达和李逵是两个特别爱发怒的人物,因此在整体感知文本用一句话概括了故事情节后,我以一个“怒”字牵动全文情节设计了这样三个连续性的问题:文中有哪些地方写到了鲁达发怒?他发怒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鲁达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迅速浏览文本后按顺序找到了五处:金氏父女啼哭打扰鲁达吃酒,他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之后即要去打郑屠;向李忠借钱只借到二两银子说李忠是个不爽利之人并在金氏父女走后将银两还回李忠;小二拦阻金氏父女出门时鲁达打了小二一掌一拳并掇条凳子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状元桥下戏耍郑屠将其打死。通过对鲁达发怒原因的分析,学生明确了第一次发怒表明鲁达是个粗鲁之人,第二、三、四次发怒都体现了鲁达的侠义,第二次、第三次发怒还体现了鲁达粗鲁个性中细心的一面,第四、五次发怒则体现了鲁达的神勇,因此学生最后得出,鲁达是个“粗中有细、义勇双全”之人。接着我由鲁达第五次发怒的“勇”引出对16—18自然段精彩打斗场面的赏析,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了作者施耐庵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再次领略了鲁达“粗中有细、义勇双全”的性格特点。最后引入《水浒传》中的另一精彩片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怒杀陆虞侯的情节,训练学生由人物言行推断人物个性的能力。整堂课内容充实、完整,问题解决水到渠成,几乎没有障碍。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我所提问题的驱使下不断地在文中寻找答案,等到临下课时答案终于找完了,学生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意念中学生应该有的兴趣和激情根本没有踪迹。课后我沮丧地进行了反思,我的设计只注重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尤其没有找到触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所以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他们就像隔岸观火者,除了冷静只剩下漠然。

这样优秀的一篇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我把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调整,除了要求学生学习通过重要情节中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描写外,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结合单元整体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英雄观,增强为正义而斗争的参与意识,但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按照这几个目标,我对课堂重新进行了设计。

在整体感知文本用一句话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这个故事的结局是鲁达三拳将郑屠给打死了,就在鲁达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的时候,郑屠的伙计已到渭州府衙门报了案。官府对状元桥下发生的这起命案特别重视,为了了解案发情况,将最近几日与鲁达接触过并与此事有关的李忠、金老汉、店小二传到衙门作证人并当堂问询。假如你就是李忠或者金老汉、店小二,你将如何向官府陈述当日的事实呢?接着我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李忠小组、店小二小组、金老汉小组,小组根据我提供的相关问题准备陈词。各组讨论完毕之后推选一名代表作证人,老师代表官府,另设一师爷负责记录。我提出的相关问题全部围绕情节和人物个性展开,学生必须依据文本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找,而且每个小组都必须以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文中的人物,每个学生都不再是他们自己,都变成了李忠、店小二和金老汉,这种阅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新奇,尤其是选取代表当堂陈词这种形式让学生兴致盎然。讨论时各小组内部就已经热火朝天了,当三位证人在模拟公堂上或慷慨大方地陈词、或含悲忍辱地哭诉、或满腹委曲地申辩之时,小组成员有时屏气凝神地忘了叹息、有时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有时忍俊不禁地抚桌大笑。我和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我们已经和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了一体,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李忠、成了店小二、成了金老汉了。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设计,学生熟悉了文本内容,梳理了情节,并且透过李忠、店小二、金老汉的视角认识了鲁达,他“仗义疏财、疾恶如仇、颇有心机、威猛神勇”的个性特点不再是几个抽象的词语,而是栩栩如生的鲜活的形象印在了每个人心里,学生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同学,在他们眼里心里就只有鲁达、金老汉……

在学生品读了16—18自然段精彩打斗场面之后,我链接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也是表现这三拳的视频片断。很多老师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都用过这一段电视片断,我的这种做法也许并不新鲜,但如果这一视频文件的采用只是为了激趣,只是为了验证一下打斗场面的精彩,或者只是为了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一下课堂气氛,那么这种采用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就是一种无效劳动,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电视片断中的内容而对文本全无印象,这种资源链接很显然是对课堂教学主体的冲淡,不仅无效而且还贻害无穷。所以在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上,我的目标是把它用好、用足,最充分地发挥它的效用。因此,当学生情感的波澜还没有从视频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完全平静下来之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表现这样的打斗场面,同学们觉得影视艺术和课文的文字描写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有了先前对这几段文字细腻的品读,再加上视频文件对视觉强烈的冲击,此问一出,学生就按捺不住开始叽叽喳喳,全班交流时学生更是各抒己见,有的说喜欢课文的文字描写,因为它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说还是喜欢影视艺术,因为有些画面我们未必一下子能想象出来;有的说影视艺术可以让我们在轻松中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也有的说电视里面的动作都按导演的安排定格了,而语言文字更关注读者个人内心的感受……最后我和学生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现在,的确有许多宏篇巨著都被搬上了银屏,影视艺术以其炫丽的色彩、精美的画面、高超的演技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其情感的直观化、情节的生活化让我们在沉醉中流连忘返。对许多人来说,影视艺术的魅力几乎无法抗拒!不过,通过刚才的比较鉴赏,我们觉得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同样妙不可言!它超越时空的想象、它纵横千里的笔力、它字里行间蕴含的神韵,什么艺术能够替代它啊!所以,在快餐文化充斥世界的今天,咱们一定得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以此提高自己的鉴赏力、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这一段视频的引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情节的印象,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校正了快餐文化时代他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漠视。同样的教学资源,仅仅只是切入角度的不同,它发挥的效度就迥然而异,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绽放,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因这样智慧的设计再次尽情燃烧。

关于“英雄观”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难点。如果我们直截了当地问“鲁达算不算英雄”或是“鲁达的行为有没有触犯刑律”之类的问题,学生也许有兴趣去探究,但这样的探究有了更多成分的政治课色彩,说教意味太浓。所以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鲁达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这种超越时空的虚拟情景又一次在课堂上激起千层浪。学生基于前面对人物的理解,有的表达了对鲁达的崇敬之情,有的对鲁达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但也有同学对鲁达的做法表示了否定,认为他触犯法律打死郑屠的举动是不可取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他应该采取暗杀方式,既替金氏父女出了气又保护了自己。此时,我及时引入了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人物,并结合原著中鲁达一生的经历来认识这个人物,最后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我们之所以仍然肯定千年之前的鲁达是令人景仰、光彩照人的英雄,那是因为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在审视这个人物。今天的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坐在鲁家客店门口等金氏父女远去的那份真切情怀,是他在桃花村救助刘太公时死也不走的那份执著,是他在瓦罐寺听得老和尚们三日没饭吃自己也不肯喝粥的那份仁念,是他为救护林冲‘万里曾将壮士寻而大闹野猪林时的那份侠义。但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呼唤的英雄不仅要有鲁达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更要有知法守法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不同时代对英雄的不同要求。”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水到渠成,不留痕迹,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英雄观,还激发了学生课外去阅读原著的兴趣,教会了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鉴赏文学作品,可谓一箭三雕。

当下课铃声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发言中响起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激情,而这种激情能否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往往取决于作为教师的我们运用了多少智慧!

上一篇:旅游工艺品专业下一篇:河北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