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精选11篇)
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 篇1
摘要:没有就业, 就没有职业教育的今天;没有创新, 就没有职业教育的明天。作为直接为企业培养新生力量的中等职业学校, 必须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形成创新本领和创新习惯, 助推当地经济和发展。近年来, 衢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努力实施“两创”文化进校园工程, 在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和系统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创业,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作为直接为企业培养新生力量的职业教育, 更应积极开展创新型学生的教育和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形成创新本领和创新习惯。近年来, 衢州职业教育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 努力实施“两创”文化进校园工程, 积极开展《中职学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课题研究, 在探索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系统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体系构建
“创新”不是无根之萍, 不能脱离实际;“创新”不是口头上讲讲而已, 而是应该落到实处。我们结合专业、联系生产、贴近生活, 深入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研究实践, 从两创教育的目标、层面、原则、内容、途径、保障等方面, 探索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创业创新的教育体系。
1. 围绕一个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践行创新教育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推动教学改革, 培养包含完整创新创业素养在内,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 开发两个层面。
一是普及层面 (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 重在激发兴趣, 普及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创新素质, 奠定创新能力基础。二是提高层面 (面向尖子) 。系统掌握创新知识, 熟练掌握创新技能。提高层面的教育应为未来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基。
3. 把握三条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有必要将创新教育的课程引入课堂, 展开系统教育, 并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 专业性原则。学生进入职业学校, 要接受专业教育, 并依靠专业实现就业。创新素质的培养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以便在将来的专业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创新特长。
(3) 应用性原则。创新实践应聚焦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产, 学以致用, 服务社会生产, 突出职教特色, 实现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目标的相互融合。
4. 关注四项内容。
(1) 创新意识养成。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2) 创新思维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力的核心, 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3) 创新技能训练。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 创业知识学习。创造、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支撑着创业, 中职教育要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 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 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文史知识、财会知识、公关交际知识等在内的多元综合知识。
5. 探索五条途径。
(1) 学———学习创新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学习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 学习绘图、设计软件和模型制作等知识、技能。
(2) 做———培养动手能力。以创新工场为主战场, 练习车、削、刨、锯、锉、铆等通用技能, 学会绘图、模型制作等设计技能, 做学合一。
(3) 结———结合专业教学。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4) 研———训练创新思维。以社会应用为指向, 结合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 开展调查研究, 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尝试创新创业。在第二课堂中提升, 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创新实践活动, 提升创新能力。
6. 做好六点保障。
(1) 提高教师创新素养。教师是教育的核心, 引导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 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 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业指南等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 以便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 建立创作练习基地。建立持久、常态的创新工场或创意工作室, 提供创造发明活动的场所, 练习车、削、刨、锯、锉、铆等通用技能, 学习模型制作, 实施“做中学”创新策略。
(4) 聚焦社会生产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产, 结合专业学习, 开展创新专题调研, 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积累创新素材。
(5) 开展有效课外活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能力水平, 开辟第二课堂,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参加创业创新大赛, 展示创造发明成果, 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6) 积累创新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平台, 积累创新教育的各种教学资源, 提供教师共享应用。
二、实践探索
1. 全面系统学习。
一是开设创新教程, 系统学习创新基本知识。中职学校开设创新课程, 把创造学中的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引入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潜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和模拟情境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商机分析、方案设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创业基本要素,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创业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专职教师培养, 三位一体全程启迪。“没有不会创新的学生, 只有不会引导学生创新的教师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创业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的培养模式, 即“专业课教师+创新课教师+创新实践指导教师”三位一体, 相辅相成。创新创业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 由专业课教师任教创新课程,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掌握创新技法, 并且进一步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收效显著。如平面设计教师同时任教创新课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 商贸教师同时任教创新课并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 机械电子类教师同时任教创新课并指导学生的发明创造, 计算机、动漫专业教师同时任教创新课并指导学生的动漫设计等。“全程启迪”的创新教师队伍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结合专业渗透。
课堂和实训基地既是专业学习的场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战场, 结合专业搞创新, 使创新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为创新创业实践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衢州中专某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 结合光伏技术专业的特点, 尝试开设了独具一格的“光伏创新课”,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众所周知, 光伏是新兴产业, 发展潜力巨大, 其中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在开发、应用和普及中。这位教师结合光伏专业教学, 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使两者有机融合, 成效显著。他带领学生一起构建国家级光伏生产型实训基础, 和学生们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开发了太阳能光伏校园守护蛙、太阳能光伏手机充电器、大型光伏电源应急充电站、太阳能自行车、光伏发电原理教具、太阳能抽水机、太阳能树标等系列创新发明产品。
创意设计对创新素质要求很高, 没有创意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思维是创意设计的关键。创意设计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严雄飞老师在上设计课时教学目的明确, 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 通过看、想、讲、画、做等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全面提高并且能主动发展。
3. 建设基地实践。
衢州中专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发展学校建设的特色项目, 围绕“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的思路, 建立大器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基地, 共开设了郎郎艺术设计工作室、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室、电子商务工作室、光伏技术创新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起点电脑工作室、财务会计工作室、蓝调服装设计工作室、PLC电气控制工作室、电子制作工作室等10多个创业实践项目。通过一大批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带领部分优秀的学生, 开展发明创新和技术革新实践, 全面参与市场开展仿真创业活动, 在校园撒播“创业”种子,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培养了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有力地推动了师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今后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培养兴趣提升。
结合专业, 在校内外建立兴趣小组,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衢州中专的大器创业服务中心, 衢州工程技术学校的平面设计社团、科技创新社团、创意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 在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一个个实践活动提升了创新创业素质。如衢州中专大器创业服务中心的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室, 承接了万田乡新农村办公网站平台项目实践;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平面设计社团承接了鹿鸣小学的校徽设计、大成小学的科技节节徽设计、英语节节徽的设计等, 增强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立体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 积累了创业经验。
三、主要成效
贴近生活, 寻觅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源泉。创新和生活密切相关, 美好生活离不开创新, 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将创新融入生活, 改变了生活中惯常的形式, 让生活变得无比愉悦;创意来源于生活, 关注生活, 从中汲取创意的灵感, 创意就变得简单, 创意就会层出不穷!
1. 创新服务企业。中职创业创新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结合专业服务企业。
衢州中专的一位教师在讲授光伏专业课程时, 结合创新课程, 带领他的创新团队为光伏设备生产企业开发“层压机精控节能装置”, 为当地大型企业开发的太阳能光伏广告牌, 为中高职院校加工定制的光伏发电原理教具,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成为衢州中专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衢州中专有一位教师一直致力于技术革新, 遇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爱动脑筋想办法, 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他发明的“内臂钻专用机床”, 主要应用于风镐内壁钻孔。传统工艺从外壁打穿, 使用电焊对外壁上的孔进行焊补, 会导致焊接处漏气、脱落, 造成零件报废, 影响整台机器的性能。该发明可以直接从内臂钻孔从而免去补焊的工序,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升了产品的档次, 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解决了一直困扰风动企业的传统工艺造成的缺陷。该设计荣获“浙江省第二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并取得发明专利。
2. 创意点亮生活。创意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设计的基础, 为设计提供了源泉与素材, 是设计的肥沃土壤。
如果发明不贴近生活, 不能给人们带来切实的好处, 不能改善生活, 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 更不能走向市场, 实现价值。如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创新小发明“螺蛳剪刀”体现了对生活的充分关注。
职业教育的创业创新教育亮点纷呈。结合专业、联系生产、贴近生活是中职创业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衢州市中职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成绩突出, 取得了一批成果, 培养了一批名师,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衢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创业创新教育已经出发, 势头正旺。
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 篇2
——点燃农村青年创业激情
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团委
一、理论依据和创意
当代青年的发展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这就需要共青团改变过去对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方法和载体。所谓“分类引导”,是指根据不同类别青年群体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及思想意识方面的显著差异,将思想引导工作具体落实到不同特点的青年群体身上,增强引导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正在成长发展的青年进行有效引导和帮助,将会对他们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活动背景
孟庄镇地处枣庄市市中区东北部,全镇辖15个行政村,人口3万人,面积60平方公里,是一个靠城拥山抱水的城郊型乡镇。孟庄镇团委下辖47团(总)支部,团员2206人。
长期以来,孟庄镇团委积极主动、分门别类地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技能水平、丰富文化生活。2010年孟庄镇被共青团枣庄市委确定为农村青年分类引导工作试点单位,一年多来引导效果明显,全镇青年思想积极向上,展现了新时期农村青年朝气蓬勃的新形象。
三、基本做法
2010年,孟庄镇团委对全镇青年进行摸底调查,详细分析新形势下各类青年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况,并分门别类地将农村青年人群分为务工青年、农民青年和青少年学生,并有针对性的对三类青年开展思想引导工作。镇团委把镇青年农民政治科技学校作为引导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充分利用它的信息资源和场地资源,为广大青年提供思想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一)加强青农培训,提高务工青年技能和法律本领
针对该镇务工青年青年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孟庄镇团委联合劳动、法律等部门大力实施青农培训工程。一是联合劳动部门与辖区内9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相关技能和上岗知识培训,促进了青年就业和企业发展,达到了双赢。二是邀请镇劳保所、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身边案例,对务工青年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学法、懂法、用法能力,这样的培训每季度组织一至两次。三是逢年过节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外出务工青年到镇文化活动中心观看形势教育专题片和文艺表演,解读宣传新形势下党的农村政策。通过制定详细的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共培训农村青年300余人次,目前,已有60余名待业青年通过团组织介绍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农民青年创业激情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孟庄镇非常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孟庄镇团委在工作中,与工商、经管等部门配合,与村联系,坚持三个指导原则,分类指导,逐步规范。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工作中不搞强迫命令,无论是那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给予支持和指导。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开展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服务,不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同时,通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章立制,确保会员利益和组织发展等。三是坚持“先发展,后规范”。首先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来,然后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建章立制,进行法人登记,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其中由青年农民创办的有6家,带动农户100余户,成员人均增收1600元。
(三)加强部门协作,着力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操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贯穿共青团全部工作的红线和灵魂,是党对共青团的一贯要求,是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工作职责。孟庄镇团委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系统。主要做法:一是继续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感恩教育、中华诗文诵读和才艺培养“三项活动”,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地方课程设臵紧密结合,受到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在全镇搞了
剪纸、绘画、歌舞等青少年才艺作品的展示、评比。二是积极开展“老少携手,保护生态,爱我龟山”志愿服务活动。2010年4月8日,镇团委承办了由市中区区关工委、共青团市中区委、孟庄镇党委、政府主办的“老少携手,保护生态,爱我龟山”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借助启动仪式的开展,在桃花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都组织了部分“五老”和青年志愿者在景区内开展环保宣传、景点解说、游人引导、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全镇已由2000余人次青少年参加了此项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桃花节和龟山旅游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借助龟山风景区命名为市中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有利时机,定期组织青少年走进大自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生态第一”的思想和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意识。
四活动成效
农村青年思想普遍比较保守,文化程度不高,眼界不开阔,但他们又渴望发展、渴望致富,对于这个群体,孟庄镇镇团委分类引导,根据不同青年类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为他们输送新知识、新技术,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奋发图强的热情。在镇团委的引导下,目前已有200余名农民青年开始进行了以生态农业、大棚养殖、生猪、肉牛养殖、肉联厂加工等形式多样的产业;为务工青年充实了法律和知识储备,更好的适应了当今年社会的需求。
该镇团委还通过典型示范,邀请种粮大户、养鸡大户为农民青年上课,现身传授交流新经验、新做法,先后帮助400余人次的农民青年解决了在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他们掌握更多农技;协调农联社贷款15万余元对共两个青春创业典型进行扶持。涌现了一批好典型,天一肉牛养殖合作社被授予全市创业就业基地称号,青年农民纪茂军被团省委、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授予“全省青春建功新农村—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活动优秀农村创业青年。
五 注意事项
一是要将此项活动与党委、政府的农村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同时配合上级团组织,增强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既要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又要从细节入手,从制度入手,继续抓紧抓好。
依托高校资源 点燃创业激情 篇3
提升服务功能——
企业满意率94%以上
“不知合肥给了你什么印象?”3月10日,记者走进张大鸣的办公室还未提问,他却先声夺人,“你感觉合肥还缺什么?”
“合肥不缺人文气息,不缺科教资源,缺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他说。
“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自古以来,合肥地理位置显赫,人文气息浓厚。今天的合肥更是人才济济,科研类机构林立。截至去年,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100所;拥有博士授权点13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制约合肥经济发展的并不是自然资源,或是一些科技要素,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张大鸣在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他见证着合肥及高新区的成长。
“让来我们这里创业的人都能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张大鸣认为,转变观念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大学科技园成立伊始即恪守这样的理念,让大学生、高校教授来大学科技园创业时绝不会遇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让科技园的房屋出租率每年保持在98.5%到99.2%之间。去年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满意率在94%以上。这让张大鸣更加坚定了服务好园区企业的信念。
转变平台功能——
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依附于三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大鸣深知,大学才是创新的源头。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这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从大学实验室里诞生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里实现了产业化。用张大鸣的话说,“很多创业者是背着书包进来的,两三年后是开着小汽车出去的。”
很多人把大学科技园称作“平台”,在张大鸣看来“平台”这一提法已经过时。2006年底,科技部提出将科技孵化器建成具有专业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改变过去一味强调的“平台”功能,走向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孵化服务道路。
“现在企业已经不再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方式,经济的发展势必促进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服务能够跟上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懂行的人来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需要懂得如何经营科技园的人来进行系统化管理。”转变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功能,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张大鸣思考了许久。
在张大鸣看来,尽管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却还没有一个“预警系统”,不能随时得知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主动上门,邀请企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予以指导,这样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问题的高效解决。”张大鸣认为,要从纷杂的问题中找到主导问题需要业内人士,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在孵企业解决不同阶段出现的特定问题,这就是点对点式专业化服务。
CEFE创业培训——
“我相信,你不会在第二家大学科技园看到。”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对接的桥梁,然而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跨越过程却给了张大鸣一个深刻的教训。
有这样一件事,某高校研发团队在项目研发阶段,团队成员非常团结。项目研发成功后,所有研发人员都看到了项目巨大的市场空间,准备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个项目也受到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视,张大鸣率领专业团队为这个新成立的企业予以细致的服务,但是在市场开拓完成、即将盈利之际,团队成员却分道扬镳。“一个优秀的项目就这样断送了,这个教训真是深刻啊。从这件事以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个问题不再出现。”提起这件事,张大鸣至今仍扼腕痛惜。
2006年,大学科技园引进了有着30年历史的赛飞CEFE培训。截至目前,CEFE创业辅导班已经在大学科技园、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举办了近10期。记者采访之前,张大鸣刚刚接待了合肥学院的领导,对方同样是来请求大学科技园将CEFE创业辅导引入学院。
去年,安徽省首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的9个项目中,其中有3个项目的主要成员都接受了CEFE创业辅导班的培训,其中两个项目获二等奖,一个项目获三等奖。另外,中国科技大学“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1个项目进入决赛,5个项目与合肥大学科技园有关,第一、二、四名项目的主要成员都在CEFE创业辅导班里培训过。
“现在科大、工大、安大的团委已经向我们提出,帮助他们培养一批创业辅导培训师,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重要任务。我相信你不会在全国第二家孵化器、第二家大学科技园看到。”张大鸣言语中十分自信。
链接
赛飞(CEFE)是“Competency-based Economies through Formation of Enterprise”的简称,意思是“基于个人能力基础之上的公司创建和企业管理”。它是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家进行培训的一种方案,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开发并一直给予支持。
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 篇4
从2007年1月在无锡讨论决定筹备i CAN比赛开始至今, 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走过了近8年的历程。作为高校教师和大赛发起人、组织者之一, 笔者认为, 总结以大赛为平台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
一、就业困境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笔者在北京大学教授微机电系统课程 (英文简称“MEMS”) , 这本是一门国际前沿的学科, 然而很多相关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问题解决不了, 谈何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专业的工作?笔者开始在全国相关企业展开调查。2007年1月, 笔者访问美新半导体公司, 这是行业内为数很少的几个招聘微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公司, 其创办者是北大校友赵阳博士。当问及为何企业很少招聘微电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 赵阳博士回答:“我也是大陆培养的学生, 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离产业太远, 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 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能做什么, 我们怎么招他们?”高科技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产品的深入了解, 缺乏实际创作的真实经验。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笔者与赵阳博士达成共识, 让学生用企业提供的器件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使他们既了解企业产品, 也锻炼自己的能力。就这样“美新杯”MEMS加速度计应用大赛诞生了。
2007年3月, 各学校开始准备报名, 西北工业大学的苑老师在该校组织了第一次评审会, 选出一部分项目参加比赛, 大赛组委会把传感器发给每个学生队伍, 开始正式制作参赛作品。9月20日, 微纳米专业年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 参赛的17支队伍在会场外展示了作品, 没想到他们的作品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 参会代表们都争着去试用这些作品。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才智震惊和感染了所有人。参赛选手们明白了:创新原来一点都不难;只要去尝试, 去行动, 就会有收获。
比赛结束, 组委会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有学生说:“老师, 我非常非常激动, 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 可是只有这一次是我不靠考试得奖, 是我自己和我的团队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大家这么喜欢它,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现在我知道, 我能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不都如此吗?除了考试之外, 他们有没有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过?有没有亲手创造过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
我们的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症结就是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实践的平台。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才是对其创新精神最好的培养, 才是培养能力和自信的最好途径, 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大学需要这种鼓励实践的教育, 而不单单是专业考试。
二、了解行业前沿, 开阔专业视野
有了2007年的第一次成功亮相, 2008年的比赛报名者很踊跃, 参与的高校也多了起来。微电子专业是个小专业, 不是每个高校都开设, 了解的人也不多。i CAN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不是做微电子器件, 而是应用创新, 作品可以涵盖各行各业。为了让更多行业外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并支持比赛, 2008年春, 大赛组委会成员到处去做讲座推广。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 2008年, 参赛高校增加到了40多所, 报名的队伍也增加到了100多支。为了保证比赛效果, 加深学生对该行业的感性认识, 组委会赛前预筛选出50支队伍到无锡去参加比赛的夏令营, 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深入探讨, 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作品更具体的意见和技术支持。
这一年的比赛历程让参赛学生得到两个收获:一是触摸到物联网行业前沿;二是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2008年7月4—5日, 在无锡新区政府的支持下, “百名科技新星看无锡新区”的活动顺利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队伍100多人参加。活动中, 学生们不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还参观了无锡新区的高科技展览。同学们看完以后无比兴奋。
2008年的总决赛于2009年1月初在深圳举行, 与纳米微米工程及分子系统国际会议 (IEEE-NEMS) 同期举办, 这样做一则是因为组织起来比较方便, 二则也想观察国际同行的反应。学生们的作品在会场外面依次排开, 接受所有会议代表的投票和专业人士的评审。决赛来了20多支队伍, 作品有“电子鱼漂”“世博会的地球仪”……各类创新作品精彩纷呈。
从这次比赛开始, i CAN国际比赛就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起来, 国内外的很多知名教授都成为i CAN的志愿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每次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会有一个特别的i CAN聚会, 这已成为惯例。
三、公平公开, 自由创新
有了前两年的努力, 2009年的i CAN创新创业大赛就吸引了更多的选手参赛, 一些中西部高校也纷纷加入进来。例如,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 优质高校资源却十分有限, 那里有潜力的优秀学子更需要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笔者三下河南, 终于在郑州大学做成了宣讲报告, 这一年i CAN比赛也终于迎来了来自河南的团队。此外, 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团队, 报名参赛的学生第一次超过了千人。
2009年国内总决赛于8月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举行, 那是哈尔滨最热闹的中心区。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队伍进入最后的决赛, 他们在大广场上一字排开, 接受来自大众的检验, 整整两天的展示和投票, 共接待了5万名观众, 多家媒体都在现场进行了采访, 每个队伍的展位前都是人潮涌动, 学生们有条不絮地做着各种展示和推销, 投票群众络绎不绝。有参赛学生感言:“我自从高考失败以后, 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 可是今晚, 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这一年, 由大赛孵化的第一个创业团队出现了:复旦大学的复翔公司。之后, 第二家创业公司就在比赛之后成立了:黑龙江金泰公司。
当时业内德高望重的王立鼎院士宣布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是黑龙江大学团队。4个大小伙子激动得不知所措:“老师, 我们做到了, 但是我们没想到、也真的没敢想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有多少比赛和评奖存在着幕后操作和利益平衡, 而i CAN创新创业大赛从一开始就杜绝了所有高校教师参评, 专门邀请企业评审并将投票平台开放给大众。保持公平竞争、给每个人机会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是在i CAN比赛中倡导并坚持的原则。这也使得i CAN比赛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
单一的人才选拔体制让一大批有独特天赋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信, 其实只要有机会让他们来施展才华, 开拓和挖掘他们的创新精神、重新找回自信, 他们都是创新的主力军, 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 教育, 尤其是大学教育一定要多样化、差异化,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去要求大学生, 不能粗暴地打击和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走向国际, 开阔视野
2008年的两个意外惊喜在两年以后都转化成i CAN的发展契机。2010年i CAN比赛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一年第一届国际比赛正式举行, 这一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 也是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一年。
到2010年, 国内参赛的规模就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参赛师生对比赛“公平公正”的口碑相传, i CAN比赛就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参赛省份增加到了20多个, 涵盖87所学校, 近3000人报名, 成长为一个大型科技创新活动。
2010年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比赛进一步发展成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前文提及的第二届比赛在IEEE-NEMS国际会议上举行, 当时国际同行们就商定要做国际比赛, 把i CAN的火种传播到全世界去。于是由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个主力国家的老师为核心的国际组委会成立了, 开始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宣传i CAN比赛。由于中国大陆地区是发起单位, 可以有5支队伍参加国际赛, 其他国家各派3支队伍, 这也作为国际比赛规则传承下来。
考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赛队伍师生的行程便利, 第一次国际比赛还是和IEEE-NEMS国际会议相结合。2010年的1月, 比赛在美丽的厦门举行, 来中国 (包括香港、台湾地区) , 美国, 德国, 日本的17支大学生代表队和10支中学代表队齐聚厦门。德国队万里迢迢背来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烧烤架, 美国队带来了智能医疗检测装置, 日本队则带来了炫酷的游戏, 中国台湾队是智能药盒, 中国香港队是泥石流救援装置。每一个队都有一个故事, 每一个队都是一个传奇。
比赛第一次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厦门大学的志愿者担当翻译, 答辩现场异常激烈, 每个队都采用了独特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评委们开始坐不住了, 德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就提醒大家:“我们也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吧!”比赛的颁奖活动成了一场学生秀, 美国队跳下领奖台的第一句话是:“老师, 我明年的参赛题目有了!”
2010年初, i CAN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赛事的同时, 在比赛的发源地无锡, 也传来了更为令人振奋的消息。创建微纳园发展微纳产业的建议得到落实, 无锡创建了微纳园并引进做传感器智能感知和传感网的企业与研究单位。2009年8月7日, 温家宝总理到访无锡, 在微纳园听取汇报后当时就提出创建“感知中国”中心。i CAN比赛也从此更名为“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并沿用至今。
五、从创新走向创业
2011年6月5—7日, 2012年7月7—9日, i CAN国际比赛的两次总决赛都选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盛况空前, 不仅有数万名青少年和市民参观了比赛,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都关注了该项赛事, 引发了一股高科技创新的热潮。i CAN大赛与中国科技馆的美好结合, 推进了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即将培育出很多创新企业。
2012年, 最让人感动的是从比赛中成长起来的创业团队, 例如, 黑龙江大学的郑涵及其团队成立黑龙江金泰公司。他们被2012年8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郑涵是2009年参加i CAN大赛获得冠军并创业成功的黑龙江大学的学生。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是2008年, 在朱勇老师指导下, 他和师兄们一起做了一个“电子鱼漂”, 想法很新颖, 产品也做得很好。比赛经历不仅打开了郑涵的创新思路也为他推开了创业梦想的大门且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 郑涵作为队长带着黑龙江大学的师弟师妹们做了很多作品, 团队展示作品是“All in One手势遥控器”, 这个作品在全国的总决赛上获得一等奖。在那次比赛中, 有很多人来谈比赛作品的产业化转移。受到鼓舞后, 郑涵就和他的团队在学校的科技园里开始创业, 那一年他们大四。
从创新出产品到着手创业的路上, 刚出校园的郑涵及其团队经历了很多艰辛。做产品是他们熟悉的, 而找业务、开发产品、找场地、找投资、找市场等事情, 是他们最不熟悉的而又必须学会的。在“Yes, I Can!”理念的鼓舞下, 创业团队坚持着, 努力着, 克服了无数困难, 逐渐做成一些项目, 创业成功的路子越走越宽, 被央视报道后, 郑涵更是成了当地大学生创业的明星, 如今, 他的新公司已经在北京开张, 即将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六、走出国门, 在国际交流中提升
2013年比赛进入第七个年头, 国内比赛报名空前火爆, 有万余名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初赛, 组委会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井然有序。这一年最大的挑战是i CAN国际赛在巴塞罗那举行, 虽然得到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当地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13年6月19—21日, 来自中国 (包括香港, 台湾地区) 、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士、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队在会议现场进行了两天的展示和比赛, 气氛异常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专业人士参观了学生的作品, 比赛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和支持。i CAN创新创业大赛终于从一个源自中国的梦想逐渐发展成世界青年“展示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在会上还遇到了不少以前参加i CAN比赛的同学, 特别是颁奖的晚上, 这些同学 (包括第一届国内比赛的冠军和第一届国际比赛的冠军) 主动聚集过来, 大家聚在一起高喊:“We are i CAN Family! (我们是i CAN大家庭!)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已经从当初稚嫩的参赛选手成长为在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富有创新梦想和创业理想的青年。
2013年参赛的选手中还有中学生以及在中学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 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执著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有一个日本学生, 名叫桥元佑真 (Hashimeto Yuma) , 他们队做的是一个新型的机器人玩具。从周日下午报到开始, 他就穿着一套专业装备给大家演示, 答辩的时候, 他还是穿着这套行头, 像机器人一般跑来跑去地演示, 他的敬业精神让所有人都感动。
2014年, 第八届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规模达到18000人, 普及到了全国各地的数百所学校, 成为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平台之一;2014年第五届i CAN国际比赛作为日本仙台“科学日”的重要活动顺利结束, 参赛国家达到20余个;2015年i CAN国际赛事将移师美国, 2016年则由法国承办。如今i CAN已经成长为国际上青年创新的重要赛事和展示舞台。这8年“长征”的实践表明, 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创新, 为他们搭建展示梦想和与社会交流的舞台, 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不可缺少的环节。高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创新潜质没有被激发出来。据此, 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着力于传递“相信自我、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们用专业知识创新产品, 点燃创业梦想。八年的推广发展, 大赛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从国内走向国际, 从中涌现出的无数创新成果和创业公司无不诠释着最好的创新教育模式。
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 篇5
一、鼓励质疑创新
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思维派教学代表人宁鸿彬主张“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不迷信”,是指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三个欢迎”,是指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这些原则与做法旨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倡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推陈出新而非墨守成规,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倡导变向思维。变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如宁鸿彬教学《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当讲到“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这话是谁说的?是陈胜一人说的,还是陈胜、吴广一起说的?”这位学生解释道:“我认为课文有毛病。在‘陈胜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这样一来,后面的话显然是这两个人同时说的,而事实上两个人又不可能是同时说话,所以说这句话有毛病。” 宁鸿彬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一位学生说:“可能是标点错误,应该在‘陈胜吴广乃谋曰’之后只用冒号而不用引号,因为这是陈胜、吴广两个人的共同意见,即两个人商量后的共同结论。”他认为这不是司马迁的过错,因为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加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思维变得敏捷而深刻。由此可见,教师若鼓励学生推陈出新,对课本发表不同意见,不仅可以纠正文本的失误,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启发立体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去发现问题及其相关的各种联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同一个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及和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在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我问学生:“课文最后一段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但是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为什么没有提到秦国和楚国呢?”学生一听马上有了兴趣,顿时议论纷纷,经过讨论达成了几点共识:第一,秦、楚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国力最雄厚的国家,它们不可能只因为齐国内政修明就来朝拜它。这符合“综合国力决定一切”的政治学原理。第二,秦国和楚国在当时的版图上距齐国最远,发生在齐国的这件事对两国影响不大。第三,文章没有提秦、楚,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的,显示了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即使故事是杜撰的,其结论也比较可信,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启发。这个问题解决后,我进一步引导,有学生马上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一段前文提到:“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下文只提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为什么没有提到“吏民”呢?这个问题更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趁机引导他们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立体思考。经过层层讨论,同学们最终达成了共识。可见,经过立体思考,学生明白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纵横比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引导求同“辨”异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他们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看法。这些不同的见解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认同就会被纳入其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的独立见解,是其在求同“辨”异过程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引导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要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 “同”与“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产生新观点,使其创造欲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进而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碰撞中,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与能力。
(责 编 木 子)
点燃工作的激情 篇6
笔者偶然拿到了《带着激情去工作》这本书, 细细品读, 耐人寻味。作者从多个方面的阐述, 让我明白生活需要激情, 工作更需要激情。
激情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工作中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抱怨, 抱怨自己没有一份轻松的工作, 抱怨上司对自己太严厉, 抱怨同事太难相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应该试着释放自己的工作激情, 带着激情工作, 各种困难总能迎刃而解。
激情是工作最好的朋友。一个没有激情的人, 不可能始终如一并且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美国旅馆业巨头希尔顿的第一份工作是刷马桶, 他下定决心, 要将刷马桶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正是有了这种对待工作的激情与认真, 最终成就了日后的世界旅馆大王。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拿出激情对待自己的工作, 你会发现, 无论什么样的岗位, 都是最崇高的职业, 进而乐于去完成与奉献, 而每天平凡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充实和美好。
白板点燃课堂激情 篇7
●点燃教师教的激情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时的预设, 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和教师不断修改课堂预设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交互中, 通过师生的讨论与交流, 能产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利用白板自带的工具与资源库, 可以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熟练使用白板的各种功能, 有意识地将白板的交互功能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 并将白板自带资源和自备资源相整合。让备课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使教师能充实自信地走进课堂。有备而来, 使授课变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教师上课的激情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传统教学中, 教师精彩的讲授与连贯的思维往往因为要在黑板上板书而断开, 教师急, 学生等, 碰上内容多时还得擦了才有板面书写, 前面的板书也就“灰飞烟灭”了, 教师想要联系前后知识点也无从下手了。学生上课时只顾低头做笔记, 顾此失彼, 忽略了课堂的参与和思考, 让课堂变成“一言堂”, 教师也就没有了上课的激情。白板改变了这一现状, 它可以记录下课堂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当教师讲解运用到前面的知识时, 可以随时调用前面的内容, 教学思路不会被打断。教师可在白板上操作计算机, 还可自由书写、涂改和擦除。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对需要注释的地方进行注释, 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教师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由于白板继承和发展了黑板的书写功能, 同时又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幕只能用于展示的缺点,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教学活动。
●点燃学生学的激情
教师通过预设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处于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利用白板的交互式教学形式多样,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利用白板的互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生动的互动教学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例如, 教师在给出一些关键词后, 可指导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拖拽、连线等白板功能尝试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逻辑推理,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在白板上画出几何图形的时候, 教师问:“哪位同学想到前面来试试, 画出这个几何图形?”好几位学生跃跃欲试, 平时他们在课间早就使用过很多次了, 这下可有机会展示一下了。于是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使用白板注释库中的几何绘图功能画出了漂亮的几何图形, 并对其进行了标注。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 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白板可以用通用格式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 这一功能解决了学生抄笔记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或交流反馈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同时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交流、合作、反馈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白板的资源建设。由于白板的易学易用, 加上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 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 对白板功能有所掌握。此时, 便可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知识, 协助教师设计、制作、搜索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或图像, 也可以是Flash动画, 还可以是可用于数理化课程中的各种几何图形、用于物理化学课程的仪器设备图等。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共同完成。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白板上, 如果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或要补充的内容, 可以用白板笔选用不同的颜色随时进行圈点和擦除, 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 积极性得到提高, 学习激情被点燃了。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将学生的想法做以展示, 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晰,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有利于后面的评价。
情境体验 点燃探究激情 篇8
第一次尝试:学习在被动中进行。
经研究,学校决定让高一学生来替代已升入高三的《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再现《水资源》课题组当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精彩。这样一则可以让高一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为他们下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好铺垫;二则也避免了高三学生因重复演练而产生厌倦情绪,破坏当时研究性学习留下的美好印象。
怎样在一节课内再现两个月研究过程的精彩,这可是个难题。经讨论,大家决定选取“水资源污染”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水样分析,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再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的一个场面。
这是第一次尝试时课堂教学的情景:
上课铃响了,老师大踏步地走进了教室。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为了引出“水污染”的问题,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这将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存。”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饮用的水是否受到污染了呢?这就必须学会进行水样分析。
接下来,老师将进行水样分析的要领与步骤作了简要说明,并把学生进行水样分析时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学生按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来试剂和水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检测与分析;老师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穿梭,相机点拨;学生分析的结果很快出来了,老师马上组织小组进行交流,不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平静,我们没有看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过程中的那种兴奋、那种激情;学习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我们也没有看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过程中为困惑不解而揪心、为意见分歧而争论的情景。原来,为了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老师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离子成分配制的水样,难怪研究的结果毫无悬念。
课后反思:
部分教师认为:这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任务完成顺利,应该是不错的。另外,这节课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辨别、选取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了分析水样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吗?显然不够。经过学习和讨论交流,我们统一了认识: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多元性的。除了上述的方法与能力、合作与分享等外,“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乐于探究的精神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正是这些目标的缺位,使这节课未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重过程、重体验。这节课的研究任务虽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问题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的,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都是既定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学生对探究的对象缺乏兴趣,对探究的过程缺乏新鲜感。
3.要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积极学习情感,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便于学生增加实践感受,生成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更好地探究问题。当然学生体验的获得途径不只限于个人亲身经历,它还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体验获得,也可以从某种世界观或某种观念的推导与深化取得。
第二次尝试:学生在怀疑中探究。
学生的时间很紧,为了解决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缺乏实践感受的问题,老师只得在课余时间,亲自到古荆州护城河、城区中心的江津湖、城乡结合部的西干渠以及哺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母亲河——长江边去观察,拍了许多照片带回来。这下老师感觉心中有了一些底。
上课铃响了,老师同样大踏步地走进了教室。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多媒体显示出我们的家——地球:一颗蓝色星球,衬以茫茫宇宙,点点繁星;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山峰挺立,大河奔流,森林起伏,飞瀑流泉(定格)……老师用舒缓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就在我们的身边,江水越来越黄了,河面上漂浮的白色垃圾越来越多了,自来水越来越苦了。这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多媒体显示出几幅照片:护城河、江津湖上泛起的泡沫,西干渠、长江中漂浮的垃圾等。)
学生为多媒体展示的情景而动容:看到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学生发出了轻轻的“哇噻——”的声音;看到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学生马上闭上了嘴,有的学生还皱起了眉头。
“放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长江之水,你们想知道我们吃水的质量吗?就请大家来进行一下检测与分析。”老师似乎在不经意之中,就把研究任务给布置了。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饮用到的水?学生们把目光投向放在他们面前的水样上,有的学生还把瓶子拿起来摇了一摇,似乎这一摇就可以找到答案。
接下来,老师同样将进行水样分析的要领与步骤作了简要说明,并把学生进行水样分析时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学生同样按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来试剂,对水样进行检测与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很平静了。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长江的水质好像并不是他们得出的检测结果。围绕着“是不是”,学生边在进行科学分析,边在进行感性猜测。原来,老师还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分析水平配制的水样,难怪研究的结果让学生难以置信。
课后反思:
这一次讨论主要围绕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和意志力培养进行。大家认为:
1.逼近真实的情境撞击出情感的火花。无论是那轻轻的一“哇”,还是眉头那微微的一“皱”,都足以说明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积极关注的情感。
2.貌似真实的任务引发了探究的欲望。那“摇一摇”,那“是不是”,都表现的是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
3.逼近真实的情境不是真实的情境,貌似真实的任务不是真实的任务。由于教师没有放开手脚,因而制约了学生发展。如果教师再大胆一些,课堂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次尝试: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第二次尝试的亮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体验自己的认知活动,才会有高度的情感唤起。而本课要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快乐,则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限于时间,大家最后决定,让学生亲历问题产生的过程,于是就有了第三次尝试的精彩:
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情境1一艘油轮静静地停泊在宽阔的大海上,泄漏的原油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黑色锦带,使海浪也显得沉重起来。一只海鸥孤独地立在礁石上,它疲惫地张张翅膀想飞,可原油已经把它的翅膀给裹住了。突然,滚滚的赤潮扑向岸边,狠狠地拍打着礁石,仿佛在向海洋生物、向人类示威!
这是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几条新闻,同学们都看过,现在刘老师从网上下载后,重现于课堂,其用意不言自明。
情境2“六月炎天,其热如火”,“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王平领着一队人马在险恶的山岭小道上前行。“前到一泉,人马皆渴,争饮此水。”哪知这是一眼毒泉,其水清甜,人若饮用,瞬间即哑。看到将士们口不能言而用双手使劲掰着嘴唇时那种呲牙裂嘴的痛苦神情,着实让人揪心。
这是《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五擒孟获时的一组镜头。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因环境污染造成灾难的典型实例,刘老师只有借用电视剧的材料来说明这样的道理: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情境3肮脏的西干渠边,同学们望着污浊的水面上漂浮的垃圾,陷入了沉思,难闻的气味使取水样的学生不得不捂住鼻子。岸边竟然有鸭棚,我们吃过这里放养的鸭子吗?我们吃过这里放养的鸭子下的蛋吗?想想也令人害怕。
……
仅仅用了3分钟,丰富的情境让水、水污染的问题呼之欲出,在简单分析了泄漏、赤潮和毒泉的问题与原因后,学生已显得急不可耐,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取的水样到底污染到什么程度。
明确了探究的任务,接下来,刘老师没有像上几次那样的先讲上一通,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检验。而是把检测要领和操作建议以及实验时所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交替地投射到屏幕上,供学生选择使用。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记录,忙得不亦乐乎。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们一时无法检验出样本的成份,这时,刘老师就成了“香饽饽”,被各个小组的学生争来抢去,还有的小组甚至派出了“间谍”,去探听其他小组检验的结果……
我们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学习情感“高峰”!
课后反思:
接下来的讨论,老师们是自觉地围坐在一起的。受到学生课堂学习情感的影响,老师们也十分的兴奋:
1.由于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很自然地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热情和欲望,这就为主动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课堂走向了生活。
2.由于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教师、对同伴的需求,这就为合作与互动性学习打下了基础,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由于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自然产生了进一步刨根问底的兴趣。这就使课堂学习成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火把,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着问号,满怀着好奇。这也为开放性的探究铺平了道路。
问题讨论:
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激情,不仅感动了他们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大家在兴奋之余,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由于学校课程的规定性,经常在教学中以解决社会真实的问题为目标组织教学,学科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教学质量能否保证?
2.由于学校教育的相对封闭性,如何能让学生经常走出校园,去了解社会,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应如何解决?
用激情“点燃”语文课堂 篇9
(一) 全新的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应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需求,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 这种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说明《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强调发挥语文课程和育人功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了适应这一切, 每个教师都要把研读课标、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观念转变了, 才能摆脱旧的束缚, 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转变教育观念, 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 要建立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 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 绝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能讽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见解的机会, 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3. 树立大语文观念。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改革, 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强化了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需要扩大课内外的阅读量, 拓宽学习语文的途径, 加强语文实践。
4. 要准确理解和正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 也不要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 灵活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教学方式模式化, 先是一“灌”到底, 再是一“问”到底, 还有一“练”到底。语文老师成了教参的传声筒,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语文教学缺乏灵活、缺乏生机。
课改后的课堂, 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天地, 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互动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
2.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强调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
3. 价值取向的个体性。强调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 因材施教, 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 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4. 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强调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技能等各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除此以外, 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来增添教学方法。它可以高效地创设直观形象,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 生动的教学语言
丰富而有趣的语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的生活真精彩, 许多词语由于广泛用之, 也变得精彩起来。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学生, 对精彩词语的应用很感兴趣。语文老师就要抓住这个特点, 投其所好, 巧妙运用, 也许能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定格”、“锁定”来评价葛朗台临终抓住法器的动作, 用“克隆”、“复制”来批评学生抄作业的现象。这些都会给课堂增添生气, 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要使教学语言生动, 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优化语言环境。
因为语文教学的语境, 除了教材之外, 还可以从课外选编, 由教者创设。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但这些语境又不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对象, 更不可能全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它必须有所侧重, 有所取舍。用来教学的语境必须经过筛选, 择优录用。
2. 活化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只有在“活”字上下功夫,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 点化语言感悟。
语文感悟是一种悟性的表现, 是一种内功的体现。这不是单靠讲授就能收效的, 也不可能一下就提高。只有引导学生去读去感, 诱导他们去思去悟, 才能使他们增添悟性、增添内功。
4. 强化语言表达。
因为语言思维和语言感悟的外在形式都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水平标志着学生语文水平, 也标志着语文教学水平。
在化学课堂中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 篇10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意识
质疑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开始,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首先要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心理负担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充分说出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参与和思考,才会有质疑的意识,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渴求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新的冲动。
例如,有些初中化学实验效果不够理想,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对实验方法或实验装置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结果更加精确,推断更加合理,就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用课本上的装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图(2-3)]无法准确确定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和由于其中的氧气消耗后流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因此,学生不太信服实验的结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进,结果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他们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塞上胶塞,再把瓶中的水倒一部分到一个大量筒中(量筒不够大可以分两次量),这样就可准确测定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然后用导管连接集气瓶与大量筒,并将导管伸入量筒底。当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常温时,打开止水夹,水会从量筒中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量筒内减少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两个体积一比,就可以得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这个结论。改进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参与创新的意识。类似的实验改进还有确定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剂,解决用玻璃管点燃氢气火焰为什么是黄色的问题,对固液型制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验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实验装置或实验方法的改进,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点燃了学生创新的激情。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投入探索
好奇心、求知欲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与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中。
例如,进行电解水实验打开电源时,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你们现在观察到什么现象?是不是水在沸腾?②猜一猜,现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正负两极上得到的气体是否是同一种气体?它们可能是什么气体?怎样验证你的猜想?请用你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些同学认为,这些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他们就将其导人澄清的石灰水中;有些同学认为,这些气体可能是氧气,就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实验后,学生们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有些结果出乎自己的意料?正确的结论该是什么?这样就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从而沿着自己的思考方向进入探索的轨道。
三、在课堂教学中,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精神的精髓与保证。创新人格的内涵包括探索创新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毅力和意志,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讲述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介绍化学在科研、工农业生产、环保、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及面临的主要困难。例如,爱迪生做了数以万计的实验才找到理想的灯丝材料钨;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多次失败后,最后才发现安全炸药的故事;以及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的发现和应用,“氢是未来理想的能源”,“高分子智能材料”等。介绍这些内容,极大增强了学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些要求较高、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亲手操作,例如氢气与氧气混合爆炸、模拟塑料瓶中的瓦斯爆炸和黑火药爆炸的实验。实验中,指导学生严格按实验规则准确操作,鼓励学生在实验失败后认真寻找原因,改进实验方法,直到实验获得成功为止,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好学、勇于挑战、百折不挠的精神。
点燃主动学习的激情 篇11
一、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正是因为这样, 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 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 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 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 学生的学习也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
比如, 学习《打折销售》这一节, 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 然后分析题意, 给出解答过程, 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 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 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 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 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 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 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运用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 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 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 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 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 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 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
2.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 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 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 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相互启迪, 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推荐阅读:
激情创业,启航梦想——邯郸青年创业行动12-08
“爱岗敬业做奉献,激情创业写青春”10-27
关于校园创业大赛口号 创业大赛口号 创新创业大赛口号09-12
创新创业型10-16
创业创新服务10-17
创新创业小05-20
创新创业氛围05-31
创业创新教育09-12
创新创业创意09-14
创新创业意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