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2024-10-13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精选12篇)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篇1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时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享受音乐的不同美感, 陶冶高尚情操。那么,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情感教学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意境, 激发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中的催化剂,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 是产生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教师应包含丰富的情感, 以情动人。再次是使学生“触景生情”。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也可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在教学第七册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一教时时, 可以首先给同学们播放由著名歌手腾格尔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天堂》, 通过画面对内蒙古大草原“我的家”那“天堂”般美丽富饶的形象而生动的描绘, 和歌手腾格尔那独特的极富感染力的演唱, 唱出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 这美如天堂的地方, 就是蒙古人深深眷恋的家乡, 那发自内心的呼喊, 唱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紧接着用自然、优美、流畅的语言导入主题, 使同学们感觉到仿佛一同走进了悠远辽阔的大草原, 一同在亲身体验那里的民俗风情和迷人风光。

二、展开想象, 升华情感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音乐的魅力不但在于情感的体验, 还在于体验过程中能给人以驰骋想象的空间,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和能力, 使他们学会从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在音乐教学中,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 用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还时常引导学生往广处想, 往新处想, 往妙处想, 往趣处想, 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 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还通过学生畅谈感想和写听后感的方法来激发想象, 陶冶情操。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允许学生的个性存在。比如在学唱歌曲《红旗飘飘》的过程中, 有的同学联想到战争年代, 革命先辈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的情景;有的同学联想到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国歌声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有的同学联想到奥运会上那饱含着热泪注视着鲜艳的国旗升起时运动员的脸庞。应该说同学们的思维定向、联想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是各具特色的。这样的音乐学习过程, 不但充分展开了自己的创造性想象, 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且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关爱学生, 倾注情感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老师就是美的化身;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老师就是爱的使者, 情感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前进, 同时又与学生一起进步, 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其次, 要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 做他的良师益友, 以平等、亲切的姿态主动去理解、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只有这样, 你才会发现, 学生不愿对家长说的话, 面对老师却满腹直言;学生才会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吸取你所传授的知识, 学生课上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后会主动靠近你, 用求知的目光投向你, 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 一句真诚的话语, 都能深深打动学生, 瞬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加尊重、敬爱教师, 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 也为顺利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还应当学会倾听学生的呼声, 探究学生的心理需求, 尊重学生, 学会向学生请教, 学会反思, 这样的教学才会激发起学生热烈的、持久的热情, 这样的教学改革才是成功的, 我们的灵感很多来自学生, 是和学生心灵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会判别哪些音乐是优美的、健康的, 能给人以愉快、放松和情感升华的;哪些音乐是丑恶的、低劣的, 使人听了情绪低落乃至颓丧的, 还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 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充满清新空气的课堂中收获希望!

摘要: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 尤其是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来说, 音乐无异于空气和水一般的重要。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关键词:意境,想象,情感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篇2

语文教学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怎样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善于点燃说的“火花”,让说“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说、想说、乐说、会说。

一、以“爱”点燃,让学生敢说

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时,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姆”。学生哗然。可贾志敏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教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

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贾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说错的孩子。没关系,再说一下!”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贾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

面对学生的胆怯腼腆、面对学生的话语错误,如果老师老师放弃,嘲笑,责怪,学生以后还有谁敢说?所以我们要热情地鼓励,真诚地启发,耐心地等待,像一个燃烧的火把,以深沉的爱温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诚挚的赞美激励学生。在学生自卑的心田里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爱意绵绵,学生则情深意重。这样的课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感受?哪有心火不能点燃?

二、以“情”点燃,让学生想说 《示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们感受到陆游什么样的感情? 生:为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悲伤。

师:是的,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可自己的祖国还没有统一,心里无比的悲伤。(屏幕出示《清明上和图》)

师:这是当时北宋的情景,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当时北宋非常繁荣。

师:可是,这一切从金兵入侵,两个皇帝沦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都已不复存在了(画面消失,播放了一段古战场车喧马嘶的音乐。)

师:闭上眼睛,听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闭眼聆听、想象。)

生:我听到了老百姓的哭喊声。

生:我看到了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师: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注释),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老百姓在敌人的统治下日子很难过。生:人民盼望着南宋军队来解救。

师:可此时,南宋统治者在什么呢?出示《题临安邸》(有注释)生:整天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生:置自己的百姓不顾,只顾自己的享受。师:想到这个的陆游心情怎样? 生:悲伤。

师:仅仅是悲伤吗? 生:悲愤。

师:为什么悲?为什么愤? 生:为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悲,为国家不能统一悲,为统治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愤。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说什么?

生: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爱国心。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不管多少年,我们的陆游,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一直等着这喜讯。

„„

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想对某某说什么”,可学生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只是喊几句苍白的口号。这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没有真正受到激荡。情感是说的“导火索”。“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渡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运用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情朗读、背景介绍,语言描述等一系列手段,让学生的情感逐渐升华,课文的语言材料、作者的情感体验,已款款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域,积聚成情感的“核反应堆”,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喷发状态。这时,让学生去倾吐,去表达,真是水到渠成。

三、以“趣”点燃,让学生乐说

在“假如我会克隆,我要„„”的口语交际课上,我首先联系《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出假孙悟空,变出小猴子,变出三头六臂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在学生了解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要求后,我明确地向学生提出“积极想、大胆说、认真听”的要求,并宣布将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口才奖”“进步奖”等作为激励措施。学生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于是,我选出五名学生当“小记者”到同学中采访: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让学生畅所欲言,再让小记者在班里发布新闻,报道同学们的想法。针对小记者报道的情况,我对学生奇妙的想法,有意义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不太合适的给予建议,引导学生从为人类造福的角度想像。为了让学生能够使用规范的口头语言,说得清楚具体,有条理,在小结后,我让学生静心充分想象,再自由组合,小组互说,以“长”带“短”。我则参与其中,帮学生疏导思路,组织语言。这之后,我让学生推荐或自荐上台演说,夺取奖项。最后引导学生评议,评出得奖者,给予奖励。

这节课综合运用了多种训练方式,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在活动中无拘无束的交流,实实在在的得到语言的训练。他们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下课后,许多学生仍意犹未尽,继续与同学交流。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在教学中都不可避免这样一个事实,不感兴趣的东西,是难以学好的。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乐于说,其效果自然妙不可言。

四、以“法”点燃,让学生会说 造句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些词不止一种意思。如“骄傲”就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指不谦虚;第二种指很自豪。谁来用第一种意思造句?

生:王刚其中考试语、数、外三门功课都得了100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学习和以前一样用功。

师;谁来用第二种意思造句?

生:我为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感到骄傲。

师:刚才大多数学生都是造得人骄傲的句子,能否造动物骄傲的句子? 生:老鹰见小鸟飞得没它高,就骄傲地说:“小鸟,你怎么飞不高呀?” 师:能否造植物骄傲的句子?

生:春天,迎春花首先开放,它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在说:“你看,我是报春的使者。” 师:能否用“骄傲”造个问句?

生:你就取得了一点儿成绩,怎么能骄傲呢? 师:能否用“骄傲”造个结尾是感叹号的句子?

生:期中考试我考了双百分,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你真是妈妈的骄傲!” 师:同学们,能否用上关联词造句?

生:虽然我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我一点也不骄傲,因为我知道骄傲就会落后。师: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不但希望人家听(读)明白,还希望人听(读)后印象深刻,这就要把句子造得形象生动。

师:谁来造个比喻句?

生:骄傲的敌人被八路军打得像老鼠一样四散逃跑。师:谁来造个拟人句?

生:那朵鲜艳的太阳花昂着头,骄傲地说:“你们看,我多漂亮。” 师:谁来造个排比句?

生:我们为祖国的山河壮丽而骄傲;我们为祖国的物产丰富而骄傲;我们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

师:能否造个夸张句?

生:你看你,取得了一点成绩,骄傲的尾巴都要翘到天上了。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篇3

一、点燃“情感的火花”,激发动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充分点燃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爆他们的内在潜能。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与信任以及教学中密切配合可以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因此我总是带着微笑进入我的课堂,用一颗快乐的心感染我的学生。“Hello,boys and girls./Hello,my children.Let’s begin our class,OK!”我投入的真挚情感也赢得学生真挚的回应“Hello, my teacher”。我的班级里有着一群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的学生。班上有位先天性脑瘫患儿,手脚严重畸形,平日里走几步都要摔倒,上下楼梯就更困难了,可同学们从不嘲笑他,课前课后都有不同的身影搀扶他。后来我惊奇的发现帮助他、爱护他的人群中居然出现了平行班级、上下年级各种陌生面孔的学生。原来爱的教育不仅能感动我的学生,也能感动他人。更令我欣喜的是,这位特殊的学生却最喜欢我的英语课,从三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他的声音总是最响亮,发音也极其标准。

2.利用英语课程自身的魅力,激发学习动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体现英语学科自身的魅力,让学生在体验、享受知识美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3A颜色单词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三原色,让学生亲自调配颜色来学习单词,我将美术的美融入到英语的韵味中,带领学生在美中感受英美文化的魅力。在5A Shapes的教学中,我再次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与美术、音乐、英语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当我们通过实物展示、猜谜、游戏等方法学完6种图形的英语单词后,我请学生拿出各种图形玩快乐七巧板的拼图游戏。孩子的想象力真丰富啊,有的拼成飞翔的小鸟,有的拼成高高的大树,有的拼成漂亮的房子……快乐七巧板活动结束后,我又请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Dream house”,并用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为我们讲解。梦想屋的展示再次让我感叹、惊喜。

3.树立自信、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动机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向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如果体验成功,哪怕是小小的,都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而这种体验却能更好地帮助他树立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琐碎的,但我不因平凡就忽略了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我会抓住每个时机,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课堂的提问,我注重对学生的适时的评价;家庭作业的反馈,我设计了作业进步表,为学生的进步或突出表现贴个小星星;即使是考试,我也会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做题技巧等。这些小小的成功体验,都激励着学生刻苦学习,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也让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着自信。

二、点燃“情感的火花”,激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情感能激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产生学习兴趣的触点。同时兴趣又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点燃学生的情感,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创设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情境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如在Halloween的Progress中,我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虚拟了一个“万圣节”,让学生了解西方风俗与文化,并融入到情境中亲身体验感受。在“万圣节”情境中我让学生为动画配音,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制作南瓜灯笼,带着面具表演,亲身感受“万圣节”的快乐。

2.方法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表演环节,学生喜欢师生多边活动,因此我充分利用唱歌、游戏、猜谜、绘画、表演等方法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提高学习兴趣。在教“职业”类单词时,我用多媒体出示教师、学生、医生、护士、农夫的图片,接着用英语向学生介绍,学生模仿这些人物并学说英语,再在画画本上画出人物简笔画,用英语介绍画的内容,最后学生穿上不同职业的服装进行即兴表演。学生兴趣浓厚,欢笑溢满课堂。在学习 “房间”类单词时,我利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并请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图片布置自己的房间,再用There be句型来介绍自己心中的家,最后我还准备了一个百度小游戏“蜡笔小新整理房间”,我将“要学会整理自己房间”的德育渗透在“愉快刺激的游戏比赛”的英语课堂中。于是每周三、四节的英语课成了学生的期待;能参与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表演并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也成了学生们的期盼。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引爆学生的学习潜能。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篇4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有了, 兴趣来了, 谁还会担心他们不去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仅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形成的。

通过几年来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实践, 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问题, 培养学习热情

每个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而起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 在一定意义上讲, 老师的备课主要是准备问题、设计问题, 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能够积极去探索。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论语》十则, 大家对这种简单的问题都乐于回答, 即使答不完整, 教师稍做提示也会顺利完成。如此, 学习新课的紧张气氛都被学生们的热情驱散,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 请学生们介绍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就会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状态下,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有趣的问题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设计学生喜欢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手段,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激发技术。问题的设计既要结合所学内容, 又要注意学生特点, 要做到灵活多样。例如, 同是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 由于一班学生基础较好, 领悟性强, 笔者就要求他们把本文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二班学生相对来说缺乏领悟性和创造性, 笔者就要求他们通过扮角色朗读来领会本文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接受对象的不同而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但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几乎一样, 这足以说明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营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环境就是努力营造人人积极主动学习、相互激励、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感染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青少年容易感染, 良好的班风和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 在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的实验班里, 养成了一种“人人都创造, 不创造者靠边站”的氛围, 在这一氛围中, 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包括许多方面。例如, 教师人格魅力, 教学风格, 独到的见解和科学准确、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一点, 笔者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笔者也注意措辞和语气, 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并努力做到活泼多样, 动静结合,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适当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调节师生间感情, 使感情更融洽。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既陶冶了情操, 又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此外教师授课时表情变化也很重要, 老师表情随着课文内容改变而相应变化, 把自己的感情尽量融合在书本上, 学生会被教师这种认真而丰富的表情所感染,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三、鼓励质疑, 培养参与意识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 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 不应不耐烦, 不应态度冷淡, 不应打断学生的话, 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 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四、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课堂需要, 因地、因时、因课制宜, 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首先, 合理使用录音和幻灯制作,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语文学科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廉美的典范之作, 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录音和幻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有助于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和直观的观看作品, 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一文时笔者就借助录音播放音乐《月光曲》和制作的幻灯片图片, 让学生把诵读与感受、理解、分析、欣赏、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接受熏陶感化。兴趣让语文课堂变成了快乐课堂, 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其次, 适当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的新鲜感。

适当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不仅会让你的教学与时代相融, 而且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每堂课都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讲授《师说》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真正达到图文并茂, 声形合一, 激发了学生的无穷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到生动、灵活、有趣, 对知识点的掌握非常牢固, 语文课堂真正变成“高效高质”的课堂。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篇5

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故此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高中),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当前的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敏锐性、独特性、发散性。

那么,针对农村中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新编的高中课本和读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为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场地。

一、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再现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及多项联想思维,训练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独特性、开放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发挥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因此说想象是新形象产生的桥梁,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再现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略)2、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们曾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造形象思维的培养: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我这样设计问题:1、诗中的“老马” 是怎样一个形象?2、你是否赞成这个形象的做法?3、请根据你的想象改写此诗为记叙文,要有创新。学生抓住“横竖不说”、“沉重地垂下”、“往心里咽”、“望望前面”这几个短语,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了老马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望望前面”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老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

2、运用联想,启迪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出若干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过程。具体训练学生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由人及社会的思维模式。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思维途径,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联想的方式很多,现总结如下:

同一联想:由同一事物、同一概念进行的联想。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而联想到第一个-第一次穿越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由此我让学生联想到所有的“第一个”的思维训练,然后让学生以“第一”为话题作文,学生写出了丰富的“第一个”,如: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吃汉堡包,第一次离家求学等等;由学习苏轼的《石中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作《走进苏轼》、《改革家王安石》、《我读欧阳修》等练习,使学生由联想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学生为了写得好一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广阔了。

相似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由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进行再现思维,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思维的再创造,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散思维的训练的目的。

相关联想:以原来的人、事、物为起点,向外延伸联想到与原来的人、事、物相关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故事,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进行形象思维的再认识,学生在相关联想中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象征联想:是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联想。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由“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联想到人民所铸成的反日的“铜墙铁壁”,由“粉色荷花箭”联想到“白洋淀的哨兵”,我们让学生由粉笔、橡皮、蜡烛、石子等等,进行联想,联想与之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感知上升到理性,学生思维有了深度,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类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作者由尼采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拿来主义”联想到当今的改革开放怎样“拿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联想到当今社会考试的作弊现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们还进行了写作练习,题目为《我谈拿来主义》、《我的拿来主义》、《拿来随想》,通过课文材料,让学生思维想开去--想的远,想的深,使学生思维灵活、流畅、深刻。

对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拿来主义》的作者鲁迅先生,由送去主义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祥林嫂联想到水生嫂,通过对比联想,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跃然纸上。学生在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分析中,是非曲直辨明了,思维也在分析中得到了训练,这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奠定了基础。

事理联想:由事到理的联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由邹忌的妻妾及客人对他的态度联想到齐王的治国之理。我们由水滴石穿、金石可镂等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

二、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逆向思维、同向思维、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1、同向思维的培养:

同向思维:即循着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同向思维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最低级的思维方式,其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延展性。这种思维的训练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因为进行同向思维训练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并能领会教师设置问题的关键内容,使学生沿着教师设想的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和读本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情节是怎么展开的?为什么要采用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暗线又是怎样交织的?又如学习杰克﹒伦敦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苏比想尽办法极想入狱的时候却不能入狱,当他听到赞美诗的时候,不想入狱反而入狱了呢?他是怎样入狱的?作者到底要揭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训练创新思维发散性之流畅性的特点,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其重点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这样,那会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事情的反方面。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如果祥林嫂的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或者贺老六没有病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原来那么深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改变学生习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独立、灵活的思维模式。

3、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具体体现。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思考问题,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的定势,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模式看问题,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看问题。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 “假如既这样,又那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如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杨志,你应该怎样做?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他考虑的是吸收杨志的优点改正他的缺点,其次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怎样做的问题。又如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捐门槛一事的再认识:祥林嫂捐门槛一事是反映了她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她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质,关键看我们的教师如何在教材和读本有效的阅读范围内开掘学生思维,燃起学生的创新的思维火花,从而创造出智慧的火焰。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己的以新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深度和广度,而且很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已表现出较高创新的能力,这使我十分欣慰。但是由于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育学 .9

何名申《创新思维修炼》 .5

作者邮箱: lingzhi63@sohu.com

点燃情感火花,叩开心灵之窗 篇6

音乐,是门情感艺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而歌声,则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那么,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课程——声乐课,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笔者的体会是:要在声乐课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首先,创设情境,用心感(受)知,点燃情感火花。

情境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充分感知音乐形象,获得审美体验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容易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歌曲《长江之歌》时,教师就可用录像视频首先向学生展示直观画面,以达到良好效果。

其次,教唱歌曲,亲身体验,叩开心灵之窗。

要想更深层次激发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课堂审美教育之高潮,则应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自学唱歌曲,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喉,自己的心灵,去表现歌曲情感,倾诉内心激烈澎湃的感受。

如在教学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就考虑到这首歌曲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歌曲旋律抒情优美;歌曲内容朴实无华;歌曲表达的情感又是真挚深切。这种音乐的美,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精神上,不正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吗?于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演唱歌曲,正因为歌曲写得好,写进了学生心里。学生在我对某些难点、重点提示后,很快就领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深情地试唱起来: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平稳处,委婉动人;高潮处,激动昂扬,充分表现。“老师,这首歌太优美,太动人了,我要在教师节庆祝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曲歌词写得真好,就是我心里想的,却又是表达不出来的。”我还没来得及提问,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音乐能走进人的心灵,此时,歌曲已把学生的心灵之窗悄然打开。我发现所有同学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听着学生的歌声,和着我自己的伴奏,我的眼眶情不自禁湿润了……通过教学,歌声中蕴涵的对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提示更激起了学生的思索。

创设情境、用心感受和教唱歌曲、亲身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此外,要想在声乐课中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若有必要,可适当强化。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篇7

1. 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精彩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 只过了3个生日, 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情况下, 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 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 答案自然揭晓。实践证明, 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可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内容, 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提问的素材, 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究。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 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问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是。当学生回答后, 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 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剩下的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 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们纷纷议论, 争相回答, 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正当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 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 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这块月饼的, 谁吃的月饼多?如果你是胖胖, 你是自己多吃些, 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胖胖吃的月饼多, 如果我是胖胖, 会让爸爸、妈妈多吃些。”教师继续问:“那么, 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月饼一样多, 又比胖胖吃的月饼多些呢?”此时, 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二、动手动脑, 引发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思维, 在动手中探究、创新。一是多提供说的机会。如, 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二是多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获取知识。例如,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学具, 让学生量黄沙, 然后表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实验表明,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对此结论, 教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接着又让学生用底、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进行第二轮实验, 结果推翻了学生原先得出的结论, 学生心中充满疑问, 求知欲望强烈。这时, 教师再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学具, 认真思考, 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 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 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的体积的三倍。

三、求异求佳, 培养创新思维

点燃学生写作激情的火花 篇8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写作激情

在作文教学中, 营造鼓励写作的氛围, 不断唤起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 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多渠道创设写作情境和营造氛围, 为学生争取展示作文的机会和提供表现的舞台。在学校里, 通过学校宣传橱窗、班级作文园地等阵地为学生作文提供发表的机会;回到家里, 要求学生将自己好的习作读给父母听, 争取获得父母的指导和表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社区诗歌朗诵会、文艺表演等;鼓励学生大胆向地方小报投稿, 当有学生的作品能在报刊上发表,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当学生经过自己辛勤劳动, 看到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 拿到发表作文的报纸或接到获奖证书时, 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这些做法让学生在写作和渴望发表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 也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 有利于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激发写作灵感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实践方能有所感悟, 教师如能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事物, 展开想象的翅膀, 注重语言积累, 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组织学生参加养花、种菜、植树劳动等, 在家学做洗衣、烧饭、喂养小动物的家务,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实践, 并且能把实践的过程和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或写出观察日记。学生在参加劳动体验的过程中, 对掌握一种小窍门很有兴趣, 这样他们就会很投入, 并从中获得劳动的乐趣和感想。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作文就很容易唤起其写作灵感, 他们会发现很多新颖的写作素材, 也能写出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如指导学生写《我爱》这样一篇开放性的半命题作文, 刚开始时启发学生可以写人、写物、写事等, 只要自己喜欢的, 什么素材都可以写。可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 认为很简单, 不作深挖掘就写《我爱妈妈》, 这很有千篇一律之感。后来经过点拨、引导, 启发合理想象, 学生的写作思路被开启。有的学生写《我爱菊花》, 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养菊花的过程和感想, 富有真情实感。还有一个学生写《我爱早晨》, 他从充满希望的晨曦联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富有创意的写作活动, 既给学生带来快乐, 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三、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写出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写作指出了方向。学生写作文, 就是把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或感想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经验告诉我们, 让学生自由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尽情地倾吐思想感情。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感兴趣的事, 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写作文就会变得轻松, 甚至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记得有一个学期, 学校举办了一次分年级拔河比赛, 比赛规则是:各班级选10人, 其中男生5人, 女生5人。我班是大家认为最有实力获得冠军的班级。赛前, 我们认真备战, 对这次冠军头衔志在必得。可是, 在决赛时因对方班主任的疏忽, 他们班参赛队员多了1名男生, 少了1名女生, 结果是我班输了, 对方班级夺得了冠军。比赛结束后有学生发现了这一情况, 大家十分气愤, 很多女生都哭了。作文课上, 当我要求以拔河比赛为素材写一篇自由命题的作文时, 有学生提出这次作文不写事情过程, 能不能写感受、想法?我说行, 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批阅这次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流畅, 感想丰富, 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也写道:“这是公平比赛吗?这是不择手段争冠军!公平在他们心里还重要吗?他们班主任还说他们班的比赛人数他也不清楚, 这纯属狡辩, 是想逃避责任的借口。”这个女生的语言虽然有些偏激, 但这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还有一个学生在文中写道:“我们班这一次拔河比赛输了, 说心里话, 我真想大哭, 我不断闭着眼睛想忍住, 但我的眼泪实在无法控制, 就像地下的泉水一样涌了出来……这泪是涩的苦的, 这泪中有遗憾, 有伤心, 有委屈。”这样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 达到了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较高水平。

用矛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篇9

一.抓住词句, 挑起矛盾

文本中往往有一些词句, 乍看也许你并不会十分留意, 但是, 细细品味, 我们会发现, 它与上下文构成了一种似乎矛盾的意趣, 这些矛盾隐藏在字里行间, 需要你去发现它、挖掘它。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句,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对表现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甚至“触一发而动全身”;也许它是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 追踪它, 可以直达文本核心;或者它是一种蛛丝马迹, 关注它, 可能破解文本难点。所以, 教师必须拥有敏锐的眼光, 善于捕捉有效信息,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看似无疑处设疑, 挑起矛盾, 抛出问题, 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 能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矛盾, 挑起“事端”, 提出问题, 恰恰是一个教师思维批判性与独创性的表现。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本是无疑之处, 苏轼由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联想到自己此刻的“早生华发”, 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属水到渠成。但是, 抓住“人间如梦”这个关键词语, 却大有文章可做。世人谈到宋词, 莫不公认苏轼乃豪放派掌门。一首《大江东去》, 笔底风云, 波澜壮阔。但是, 千古赤壁, 浩荡大江, 苏轼从这片雄奇壮美的背景中飘然而出, 却是一声长叹:“人间如梦!”这突兀之语, 与“豪放”两字格格不入, 说其“消极”尚不为过, 甚至有人指责此乃败笔所在。笔者曾把这个矛盾的包袱抛向课堂、抛向学生———苏轼豪放中的消极, 激昂中的悲观是否破坏了词的整体风格?学生明显分成两派。于是, 热烈的课堂, 喷溅着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 师生达成共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身心备受打击, 但面对“浪花淘尽英雄”, 遥想的还是“公瑾当年”, 这表明他的内心仍激荡着想要建功立业的激情, 无奈“早生华发”, 徒增愁苦。他的内心, 其实非常矛盾。豪放和婉约的冲突正是其矛盾思想的本质反映。但是, 他并不就此陷入虚无而难以自拔, 超脱人世而看破红尘。他哀而不伤, 宠辱不惊, 旷达豪迈, 虽仕途坎坷艰难, 但报国之心犹存。这才是真实的苏东坡。

看似简单的一个句子, 却因为教师挑起了矛盾, 结果学生们自觉地直奔主题。抓住词句, 挑起矛盾, 惹“是”生“非”, 却生出了课堂的风云变幻。

二.利用情节, 聚焦矛盾

于漪在《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一文中曾指出:“对立事物互相排斥, 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 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 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文本的内容上有着外显或者隐含的矛盾, 其实这恰恰是文章的精妙之处, 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文本情节 (内容) 的矛盾处, 引导学生聚焦到矛盾点, 从这些地方设计问题, 以解开矛盾之结。以矛盾点设置矛盾冲突进行提问, 其实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利用情节, 聚焦矛盾, 驱动思维, 理应成为课堂的一抹亮色。

贝尔曼是《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人公。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头子, 拖着虚弱的身体, 在“寒雨夹着雪花”的“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 点着灯笼, 登上梯子, 画下了一片生命的叶子。为了挽救另一个普通人的生命, 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心地无私, 灵魂崇高。但是, 课堂上, 随着笔者对主人公形象分析的深入, 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生活中的贝尔曼被描写成一个糟老头子?他外表丑陋, 爱讲大话, 酗酒成性, 脾气暴躁……所有这些与“崇高”似乎大相径庭。这就是本文内容上的一个矛盾。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直面矛盾, 把眼光聚焦到这个矛盾点。这个矛盾点是小说鉴赏的难点, 也恰恰是能够真正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深入的讨论以后, 学生的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老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普通人, 他有理想但是郁郁不得志, 生活的窘迫使他变得满腹牢骚、性格暴躁, 但是, 在这样一种自顾不暇的困境中, 仍能热心帮助他人, 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作者正是要借此歌颂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作者对主人公外貌及其性格的刻画就是为了突出老贝尔曼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恰恰是这种普通更反衬其崇高。这也是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风格的生动体现。

三.瞄准结局, 制造矛盾

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 有矛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对话的纵深发展。“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真实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必须寻找契机, 设置矛盾, 提出既有价值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激荡学生的思维, 碰撞智慧的火花, 勾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究欲望, 从而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如何寻找“契机”?不妨瞄准课文结局, 也许会有意外收获。课文结局, 往往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或戛然而止, 留下一片空白;或矛盾纠结, 任凭读者思量。教师若是能在此处开掘, 制造矛盾, 引出问题, 尺水兴波, 课堂将会风生浪涌,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对《清兵卫与葫芦》的分析, 教师通常只停留在理解主题的层面:尊重个性发展, 倡导自主自尊。但是, 瞄准小说的结局, 我们可以发现这里也有矛盾的因素潜伏其中。教师如果能够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因素, 设置矛盾, 交付学生讨论, 那么, 课堂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

《清兵卫与葫芦》展示了清兵卫与父亲、教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小说以清兵卫转移兴趣, 热衷于绘画作结, 矛盾冲突戛然而止, 那么,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 清兵卫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一对矛盾, 它必然会导致两种对立思维的激烈碰撞, 引发两种观点的正面交锋。

其实, 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 清兵卫既是胜利者, 也是失败者。以下是录自课堂讨论中学生陈述的理由。

清兵卫是胜利者:1.清兵卫玩葫芦的水平是别人无法企及的, 这是技术上的胜利。2.清兵卫买入的葫芦, 最后以6000倍的高价卖出, 这是鉴赏者的胜利。3.葫芦被没收, 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这是情感上的不屈。4.清兵卫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绘画, 这是最沉默的反抗。

清兵卫是失败者:1.清兵卫最喜欢的葫芦被没收, 而且卖了高价, 他分文未得, 还蒙在鼓里, 可悲。2.清兵卫受到教员的训斥, 吓得在屋角缩成一团。他根本不敢反抗, 可怜。3.他平日收藏的葫芦被父亲一个一个地打碎, 却不敢作声。可恼。4.清兵卫被父亲狠揍一顿, 被迫转移兴趣爱好, 他却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父亲了。可恨。5.对于他喜欢绘画的新爱好, 父亲又开始嘀咕了。可叹。

四.探究主题, 激化矛盾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要引导学生多元化理解课文。许多文本的主题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 有的甚至是矛盾的, 截然相反的。可以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题, 其实就是激化原有矛盾, 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提问应该提倡思维无“禁区”, 提倡多元理解并存。对文本主题的多元探究, 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也使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充满了艺术情趣和魅力, 并使提问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只要言之成理, 教师亦应予以支持。

见仁见智看峰岭, 众说纷纭论《兰亭》。《兰亭集序》的主旨, 曾引得无数大家争论不已。这其中包括两种矛盾的理解, 即达观主旨论、悲观主旨论。前者认为:王羲之力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 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后者认为:文章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虽极写景色之美, 聚会之乐, 实则抒发了“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之悲, 流露出消极的思想。

“兰亭”虽一, 观者千种。其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兰亭”。

《将进酒》可谓李白的巅峰之作, 如鬼斧神工, 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那么, 李白用狂歌痛饮的方式, 跨越千年的时空, 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心声呢?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的姿态, 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是“钟鼓馔玉不足贵”的蔑视, 还是“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向往?有人解读为“人生失意的愁绪”, 有人却解读为“继续进取的宣言”。李白究竟表现了万古之愁, 还是今世之奋呢?

很多时候, 结论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维本身, 是思考的过程。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得作品充满张力, 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 这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探究冲动。思考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吧。

铁皮鼓 (师从李镇西) 在他的《语文课》一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每一节语文课, 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 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 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 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语文的深度里。”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曾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文本的微观分析。分析的目标在于揭示矛盾, 否则就只能在表面平面地滑行。有了矛盾, 就有了分析的前提。”所以,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矛盾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提问中设置矛盾冲突可以造成一种悬念, 让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可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的头脑保持知觉集中, 凝聚思维焦点;可以让学习的主体活动得到有效体现, 从而培养他们勇于探究、挣脱束缚、不断创新的精神。但是, 利用矛盾冲突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理想的矛盾点, 找到这个“支点”, 课堂将会被“撬动”。

有效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篇10

一、精心设问,开启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适时适度巧妙地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在转折处设问。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出示“3/5和3÷5=”,引导学生复习比较分数和除法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为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做铺垫。这时,教师设问:“既然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吗?”通过提问,使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新知识的切入点,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得到发展。

2. 在矛盾处设问。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说说怎样能知道它的面积。学生会很快说出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这时教师接着问:要知道我们教室的面积、操场的面积,再用这种方法合适吗?显然,这种方法是很不方便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了强烈求知欲望,迫切地想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主探讨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最终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先使学生对新知产生疑问,然后产生强烈求知欲,并在这种求知欲的驱使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自己解决了问题。

3. 在重点处设问。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与分数及除法之间的关系,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观察后设问:“要使比的大小不变,前项、后项就应该怎样变化?”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比前项、后项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过程,在重点处设问,一方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二、适时引导,拾阶而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及时引导,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得到问题的答案,因缺少知识含量而单调乏味。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有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问题才有价值。同时提问还要有启发性,一些盲目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因此,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拾阶而上,逐步解决问题。

三、适时调控,掌握艺术

1.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设计要坚持面向全体,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作用。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要有充分的预见性。

问题提出后,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要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备好课,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问题,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地调控课堂,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 正确评价,适时鼓励。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获得激励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更强。对答错的学生也不能讽刺挖苦、白眼相待。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继续想想,同时让学生感觉到信任的目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不会受打击,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篇11

我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真的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那就是鼓励和信任,并且还要讲究时机和方法,还要看针对什么样的学生。

在这里,我只讲几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让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

我们班何××,特别聪明,可惜就是不自信,她常常对我说:“老师,我比李×他们差远了。”我就对她说:“你根本就不比他们差,其实你甚至比他们还要聪明,只是你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你应该相信老师的眼力,老师从来就没有看错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我好吗?”每次考试后我都坚持找她聊天,从来都是用特别坚定的口气对她说,我是如何相信她,告诉她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她的成功,我清楚地记得我真正打动她的几句话:“你不要认为会有很多人关注你,尖子生都在学习,没有时间关注你,后进生自顾不暇,更没有时间关注你,而你却总认为人家会小瞧你或者是嘲笑你,你知道你有多愚蠢吗?你是在庸人自扰!你为什么要活给别人,你就不能为你自己活着吗?你想想草原上的牧民骑在马上放声高歌的时候,他会怕自己唱歌跑调吗?他会怕别人笑话吗?他绝对不会,因为他在纵情地歌唱,他在享受人与自然融合的一种至高境界!那就是忘我的境界!你如果可以做到,你就会是真正的何××,你就不会再怕任何人,因为你就会成为顶尖的高手!”我的苦心得到了回报,上次月考她在年级排第5名,这次期中考试她在年级排第3名,我也坚信她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们班的毕××是一个特有男子汉气概的学生,他的成绩在我们班是倒数的,但是外语特别突出,我就问:“为什么你外语那么好?”他開心地对我说:“我从小就喜欢外语,外语是我的强项,没有外语我就死定了。”有一天我看着一个学生自信地在前面讲课的时候,一个想法突然在我的心中出现,让毕××讲英语,我下课立刻找到他和他说了我的想法,他很吃惊:“我学习不是很好,没有自信!”我就对他说:“英语你在咱班是顶尖的高手,英语老师也这样说,难道你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吗?”我看到他跃跃欲试的样子,对他说:“你一定能行,而且我预感到你一定会成功的,大家一定会喜欢你,你要好好准备,不可以让同学们失望!因为准备外语讲课会浪费一些时间,你就要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把丢掉的时间抢回来。”他的课讲得特别成功,他很开心,我就对他说要把其他科都好好学,因为外语是最难的你都可以学好,其他科目自然不用怕了,后来的数学小考中有一次他成绩比较突出,我就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说:“毕××不仅讲外语讲得好,你看他数学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不久的将来毕××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尖子生!我们大家先送给他掌声好不好?”学生立刻送给他热烈的掌声,我看到他感动和闪亮的眼神,我知道我成功了,结果在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中他的成绩大幅度提高,期中考试成绩再次提高,在年级100名左右,这个成绩尽管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他已经找到了自信和方法,这就已经足够了。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与其去对学生说你应该好好学习,不如对学生说你可以学到什么程度,你的眼里学生有多优秀,相信这样可以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力最大化!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巧妙设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篇12

一、精心设计“开课”情境

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精美的导课艺术,并会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想象,继续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因此设计好课的开端,对上好一节课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1)以游戏导入“开课”。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以故事导入“开课”。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卡通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导课,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味,更接近儿童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在实际中符合儿童的特点,有童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学习。

(3)以悬念导入“开课”。

比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老师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不信你们来考考老师。学生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经学生验证,准确无误。学生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3的倍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知道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是不行的。教师及时导入,到底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样,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积极探索的情境之中,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精心设计交流情境

(1)质疑问难。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

(2)组织辩论.

在课堂学习中展开讨论是为了更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自主地投身于学习中。课堂讨论中要为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讨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和议论,让学生言自己之所想,现自己之所能,学生的思维就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3)开展竞争。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质疑、辩论时,鼓励学生“赶超”,努力营造一种争先恐后的积极氛围。如组织小组比赛、抢答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等等。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如果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就会蓬勃地开展下去,充满生命力。

三、精心设计操作情境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操作,让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提高各种技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上一篇:体育新闻的主要特征下一篇:选拔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