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共6篇)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 篇1
一、美国金融监管宽松政策分析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这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 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这场危机, 美国政府及其金融监管机构对危机的产生和扩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弥漫之际, 人们对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质疑愈演愈烈。面对国际社会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与改革的呼声, 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于其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新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理念与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预计废除原有监管模式。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美国的这种“双重多头”监管模式就承受着众多的质疑。首先, 美国监管成本高企而效率低下。2006年, 美国金融服务的监管成本高达52.5亿美元, 大约是英国的9倍。该报告还认为, 美国监管成本占被监管的银行非利息成本的10%-12%, 改革美国的监管架构“不是要减少监管机构, 而是要创造一种按照风险分配资源, 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其次, 美国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美国货币署模拟了经营所有金融业务的“全能金融控股公司”, 结果发现, 有权对这家控股公司进行直接监管的机构就有9家。就监管真空而言, 像CDO (债务担保证券) 、CDS (信用违约掉期) 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 到底该由美联储、储蓄管理局还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最后, 多头监管的存在, 使得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 即是美国联邦和各州金融监管部门激烈争论谁应当实施监管而留下监管真空的一个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 倡导公平有序竞争机制。虽然安然事件已经过去多年, 但安然事件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却始终没有停止。早在2002年7月正式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就主要内容包括:设立独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 负责监管执行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别加强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特别强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并明确了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及大幅增强了公司的财务披露义务;大幅加重了对公司管理层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增加经费拨款, 强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预算以及职能。但是, 萨奥法案的出台, 恰逢美国金融体系竞争力下降之时。自该法案2002年推出以来, 美国股票市场发行量明显下降, 而“很大一部分”遵守萨奥法案的时间和财力原本可以用于创造新就业和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根据波士顿研究公司AMR统计, 仅在2006年, 美国上市公司用于遵守萨奥法的成本就将高达60亿美元。2007年完成的统计数据显示, 美国两家主要的交易所在首次公开发行 (IPO) 方面占有的全球市场份额, 从2000年的48.5%下降到2008年的1 7.6%, 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和中国。
二、全球金融监管新模式变革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是许多发达国家竞相仿照的经典模式, 同时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采纳。现在, 美国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依然会成为经典模式方案。该方案目前涉及金融业的各个领域, 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以及投资者和消费者等, 堪称“大萧条”以来美国最雄心勃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强调全面监管理念。此次改革方案清晰地体现出“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理念。从金融市场看, 原先主要注重场内市场监管, 对场外市场关注不多, 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改革方案强调场内场外金融监管做到全覆盖, 以弥补市场中存在的监管漏洞。从金融机构看, 改革方案扩展了金融监管覆盖的机构范围, 消灭监管中存在的死角。
第二, 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方案赋权美联储来监管规模较大、关联较深的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型保险公司等一切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企业;并通过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限制高风险投资和过多地提高杠杆率等措施,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 加强协调与制衡问题。在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下, 分业监管在高复杂、高关联的金融体系中难以有效实施, 监管“重叠”与“缺位”并存问题严重。改革方案提出应设立一个由财政部主管的, 包括美国证监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负责统一监管标准、协调监管冲突、处理监管争端、鉴别系统性风险并对其他监管机构进行风险提示。
第四, 构建保护体系。针对美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改革方案主要提出三方面内容:一是新成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 使消费者和投资者免遭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的损害。二是从增强透明度、简单化、公平性和可得性四方面进行消费者保护改革。三是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推动退休证券投资计划, 鼓励储蓄。
第五, 确立政府的核心地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由于缺乏法律授权, 美国政府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针对这一问题, 改革方案提出应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 以避免政府为是否应救助困难企业或让其破产而左右为难。当系统性金融机构发出破产信号时, 美国政府有权将其收归国有并对其分解拍卖。
第六, 促进国际合作。此次金融危机的蔓延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也因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及要求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呼声。改革方案对此做出了回应, 表达了美国政府愿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及支持主要国家之间危机救援与互助的立场。
三、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趋势
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之一, 英国在此次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也极其严重, 因此它也是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方面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在此次危机发生之前, 英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 其特征是基于《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 通过对这一法案的研究和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未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 特别处理机制。作为监管部门, 金融服务局通过对问题银行具体情形是否满足 (以及将来能否满足) 基本监管标准进行评估来确定, 当然在评估中也需要听取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的意见。
第二, 改善监管协调。《2009银行法案》规定了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等方面职权, 规定金融服务局可获得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在金融稳定方面的监管信息共享, 同时要求加强与存款保险机构等在特别处理机制进程中的有关协作等内容。
第三, 加强利益保护。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削弱金融体系的功能, 使得消费者, 尤其是个人和小企业, 无法得到所需的金融服务。这种状况不仅会伤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也损害了它们对于金融市场的信心。
第四, 强化监管合作。作为全球金融中心, 英国金融风险的来源远不限于本国范围, 而对来自于外部的金融风险, 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则无能为力。欧洲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其内部的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因此欧洲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合作需要得到特别的强调。因此,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对于英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意义重大。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围绕金融监管改革的话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或地区。世界各国都在各自的金融监管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式改革措施和弥补方案。因此, 研究和分析世界金融监督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为例分析当前宽松政策, 其次总结国际金融监管模式, 最后从特别处理机制、改善监管协调、加强利益保护和强化监管合作等四个方面阐述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深化,监管改革
参考文献
[1]白宇, 《20世纪金融监管评述》, [J]当代经济研究, 2008 (5) , 13-18.
[2]胡波, 《金融业监管与机构治理研究》, [J]世界经济与金融, 2009 (1) , 32-33.
强化金融监管成新趋势 篇2
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签署为正式立法,起将对美国最大型银行征收新的费用,并对其业务活动加以限制;对总额45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市场实施新的限制;并将针对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产品建立一家新的个人消费者保护机构。
这项新立法的正式名称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这一命名来自于该法案的两位主要发起人,即参议员银行委员会主席、康涅狄格州民主党议员克里斯多夫多德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马萨诸塞州民主党议员巴尼弗兰克。
这项法案的获批使得奥巴马在控制华尔街金融公司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些公司的过度冒险活动导致美国经济在2008年9月份频临崩溃。
“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对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反思机会。美国新法案对中国金融业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举办的讲座上表示。
值得中金融业借鉴
此次危机发生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遭到广泛批评。通过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重拾国内民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和信心,回应各国对于美国金融监管不力的批评,自然成为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通过之前,美国前任财长保尔森曾提交过金融改革蓝皮书,美国现任财长盖特纳和总统奥巴马也进行过类似金融改革的讨论。
巴曙松说,与美国金融危机相比,中国金融业没有出现重大危机,但这并不说明中国金融业有多大优势。巴曙松用奥迪车和奥拓车来形容美国和中国金融业。“由于高速公路通畅,且鲜见警察,奥迪车性能好,开得过快以致翻车。而奥拓车开得不快,加上路上警察又多,所以运行较为平稳。现在奥迪车正在进行发动机维修,而正是奥拓车借鉴的好时机,吸收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让奥拓更好地上路,进而逐步发展成像奥迪这样的大品牌。”
此次通过的金融改革法案显示,美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如何处理好金融监管与市场开放的问题?严格监管是否有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果对金融监管过严,金融机构是否会将业务、资金转移到监管更松、税收更便利的金融中心?
巴曙松认为,国际金融风险的爆发和传染都与监管不当有关。从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看,真正吸引人的金融中心,是一个管理框架清晰的、游戏规则透明的、给金融机构参与者以明确预期的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多方面下手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给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什么启示?
首先,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对总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系统重要性机构制订更严的条件,进行从严监管,并单独制定监管指标。巴曙松指出,对比国内,这相当于约30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规模,而目前我国大型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都超过了这个规模,在上海的交行、浦发、上海银行也都超过这个规模,都应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际上,中国金融机构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审慎监管,现在对工、农、中、建、交这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更高基本充足率及更高的拨备等一系列要求。
巴曙松表示,通过与国内一些银行行长的面对面接触交谈后,他感到中国银行业高管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看法还是比较客观冷静的。
其次,美国金改法案要求对大规模进入金融领域的实业企业进行监管。经过认定,当85%收益来自金融领域,该企业就要将金融资产打包到金融控股公司中,并接受美联储监管。“这一点在中国当前还是空白,规模大的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业几乎没有限制,而且参股金融机构后也没有受到有效监管,这也积累了金融风险。”巴曙松举例已经倒闭的德隆说,德隆控股了银行、证券、信托等,看上去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合规经营,但整个集团层面却没有监管者,当时出事后,都不知道究竟出现了多少坏账。
再次,美国金融监管措施也是值得中国学习。第一是压力测试。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内部必须半年进行一次压力测试,外部每年进行。金融危机后,2009年7、8月股市能见底,是因为美联储公布了压力测试结果,市场对极端情况心中有底了。我们也对房价的下跌可能对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压力测试,但测试的水平、模型和完善程度等均处于起步阶段。第二,强化了对金融机构扩张进一步限制措施,过大规模的机构可能产生过大的影响力。第三,对清盘处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即如果金融机构“出局”,清盘责任明确;第四,对发挥存款担保保险机构作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和金融投资者保护机构,以及强调了“沃克尔法则”在监管金融机构自营衍生品业务等方面,都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借鉴之处。
巴曙松说,原先美国复杂的金融监管框架有其“真空地带”,经过这次改革之后,美联储等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此次金融改革,反映出美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决心。
不过,该法案是不完美的法案,是经过折中妥协的产物。比如,很少触及本次金融危机中饱受争议的评级机构、对冲基金和“影子银行”。
相关链接
巴曙松点评最新经济数据
在评析了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后,巴曙松还就各方所关心的CPI数据、楼市调控等问题回答了与会者提问。
问: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CPI同比增长2.9%,PPI同比增长6.4%。如何看待这些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
答:如果不考虑国家统计局的技术误差,我认为6月PPI的降幅很厉害,CPI超乎了市场预期。再加上6月出口增长相当强劲,这3个数据是有些出乎我预料的。分析原因主要是,6月大量鲜活蔬菜水果的上市,弥补了前面的短缺。PPI 5月见顶,且国际大宗商品等价格的大幅下跌传导到中国,使得国内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渐趋缓;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使得其主动减产、压库存,进行节能减排等行动。从上半年数据看,CPI全年3%左右的涨幅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但短期的物价回落并不意味着长期没有压力。未来首先要注意的是资源、环保等方面在税收上进行的调整,这势必要反映到物价中;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大趋势;再次,这几年国际市场流动性异常充足,这将对国内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农产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未来的走势可能会再次向上。
问:对于楼市的调控目前是否已经见效,政策是否会有所松动?
答:应该说,房价如果不出现一定的调整是很难被各方接受的。现在楼市调控成为“两难”问题。如果房地产行业剧烈调整,可能会对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关键在于,目前我国仍处于危机时期,还在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但如果房价不调整,各方面就无法交待,政府政策的公信力也无法保证,更无法取信于民。新“国10条”所产生的紧缩效应需要时间来显现。我个人预计,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的房地产供应将会增加,房价会出现调整。
在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整过程中,随着土地价格的下跌,房地产商可以根据市场价格信号重新进入市场“拿地”,再加上加快供应保障房,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因房地产行业调整所引起的风险。
另外,从此前来自银行方面的“压力测试”结果来看,各大银行严格执行35%首付比例,使得房地产价格调整不太可能对银行业产生压力。
问:重启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趋势是否将形成?
答: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退出完全美元盯住机制,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论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 篇3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启示
一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
金融监管模式是指一国关于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监管法规的结构性体制安排20世纪末,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对金融监管模式作了重大改革,尤以英国最为典型,其改革对全球金融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改革前的分业监管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型化多样化电子化为特征的金融创新,改变了英国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发生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之间的业务彼此渗透,使英国金融业多元化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也开始经营金融产品和业务,混业经营的日益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代写论文
然而,直到1998年之前,英国实行的仍然是以政府监管和自律组织自律相结合的分业监管体制在分业监管时期监管机构分别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房屋协会等机构的监管职能,同时自律组织发挥了较大作用,三个证券自律组织分别负责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咨询机构的执业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在英国分业监管使得一个金融机构同时受几个监管机构同时监管的现象大量存在,不仅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容易产生争议,分业监管体制的弊端显现无余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分业监管有效性的降低,特别是在巴林银行事件后,英国国内要求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朝野上下对改革金融监管模式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2.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第一,成立新的金融监管机构,决定由10家机构合并,组成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这10家机构包括证券与投资管理局(SIB)证券期货协会(SFA)私人投资监管局(pIA)投资监管组织(IMRO)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司(SSBE)注册互助委员会(RFC)房屋协会委员会(BSC)互助合作委员会(FSC)由贸易工业部划转到财政部的保险监管司以及伦敦交易所的英国发行上市监管部(UKLA)1997年10月,证券投资局更名为金融监管局(FSA),1998年起,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责移交给FSA,FSA依法行使监管权力FSA虽然要全面负责对拥有一百多万员工的英国金融业的监管,但其机构并不庞大,现有雇员仅二千多人,这主要依靠其先进的监管手段,因此使得监管机构降低了成本,效率却反而有所增加
第二,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英国曾实施过较长时期的自律式监管体制,改革放弃了伦敦金融市场行业自律管理体系,重建全行业的金融服务监管体系;2000年6月,英国女王正式批准了《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这是英国自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关于金融服务的法律,它于2001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后,取代了此前制定的一系列用于监管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堪称英国金融业的一部“基本法”该法明确了新成立的FSA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
第三,制定新的金融监管规则根据英国《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的授权,FSA已经制定并公布了一整套宏观的适用于整个金融市场被监管机构的监管条例,主要内容有:(1)被监管者经营业务一定要诚实;(2)被监管者一定要尽职细心地以应有的技能开展业务;(3)被监管者在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下,一定要负责和有效地采取适当的谨慎态度组织和管理其业务;(4)被监管者一定要保持适当的金融资源和财力以应付可能的危机;(5)被监管者一定要遵守相应的市场行为准则标准;(6)被监管者一定要公平对待其客户,并对客户的利益给予应有的考虑和重视;(7)被监管者一定要对其客户的信息需求给予应有的重视,提供给客户的信息应该明了公平不能误导;(8)当被监管者对其客户的资产负有责任时,一定要做出适当的安排以保护这些客户的资产;(9)被监管者必须以公开及合作的态度接受法的监管,及时向FSA通报必须报告的情况
第四,确立新的金融监管理念FSA成立之初就表示将要采取崭新的监管方式,FSA负责人也十分强调FSA管理的“崭新性”与昔日英格兰银行证券与投资管理局等9个金融监管机构不同的是,FSA在监管中特别强调以下环节:节约有效地使用资源进行金融监管;管理层是否尽职尽责;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尽可能不压抑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鼓励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有序的金融竞争;保持英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及其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征另外,在监管目标方面,FSA将通过积极关注金融发展动态,实现瞻前监管,帮助客户达成公平而合理的交易第五,建立新的金融监管制衡机制由于在新监管体制下,FSA拥有的权力非常之大因此,英国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制约机构“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FSMT),并于2001年12月1日与FSA同时开始运作该法庭主要审理发生在FSA与被监管机构之间且经双方协商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法庭对金融监管案件的审理采取闭门(对公众保密)审理公开审理两种方式,并以公开审理为主“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的成立,无疑能够促使FSA认真进行监管,有助于提高英国金融监管甚至整个金融业的法制水平此外,鉴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密切联系及相互影响,监管职能从英格兰银行分离出去后,法律规定英格兰银行与FSA负责人交叉参加对方的理事会,实行互相介入,以保证二者之间的有效协调这种安排能保证FSA负责的金融监管与英格兰银行负责的货币政策,在重大的宏观层面上的决策能够保持较强的互通性
到2001年12月,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正式生效,标志着历时4年的金融体系改革基本完成
二 新形势下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为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的挂牌成立为一度关于央行拆分的争论画上了句号,我国由此成就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新格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通过生效,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体制将进一步完善确立
伴随着新形势下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创新,我国金融监管从无到有发展很快,但是毕竟历史短暂,目前的监管远远不能适应金融业迅速发展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甚至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监管抑制”,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水平更是不能同日而语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道路上又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以“分业”为背景的中国金融业将直面以“混业”为背景的金融集团,今后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加国际化,金融风险防范的任务更重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笔者对新形势下金融监管创新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
1.金融分业经营和监管已成为非主流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银行保险证券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金融分业经营和监管已经成为了非主流的趋势
对我国而言,虽然目前仍是一分业经营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成为金融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实际上我国金融业也已经出现了混合经营的苗头,金融保险证券业务已经不同程度交叉,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了大势所趋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怎么样适合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已成为完善金融监管职能的首要任务
2.营造金融混业经营的法律环境实行效能监管金融业的任何变革和创新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革新法律环境的营造因此如何营造中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法律环境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交叉经营业务出现即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正在滋生混业经营的现实,从而金融监管及金融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机构不断进入,不仅会改变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还会使现有的金融运行规则发生变化2003年12月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法》的出台,以及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的挂牌成立无疑都是中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有效改革创新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增加了对商业银行加强监管的内容,同时对有关条文做出修改,以适应当前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新格局无疑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然而在现行分业监管过程中大多采取了机构性监管,实行业务审批制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比如开展股票质押贷款业务,需要在银行监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协调,而不同部门对于同一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意向存在较大差异,就会产生较高的协调成本此外有的新业务成为交叉性业务,如储蓄保险同时具有储蓄功能和保险功能对于这些新业务,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因此在我国金融监管逐步由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英国先进的监管经验实施金融效能监管以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缺位,努力精简监管机构的人员配置,“一行三会”既要各尽其责各行其是也要相互配合提高效率,使得监管机构运作不但降低了成本,效率反而有所增加于是我国完善金融监管所思考的问题不是如何跟上全球金融业混业监管的浪潮而是如何在自有体制下改革和完善我们自己的分业监管模式,提高效率现阶段内如何做到效能监管便成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首要思考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 篇4
既然改革就是改旧革弊,那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自然也先从正视体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着手。通过对现有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查找出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措施。
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主要有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之间流动的调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体系等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当然也包括人为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也运营着的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体系自萌发到现在颇具规模,期间大概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百年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换,国际金融体系里围绕上述各个因素进行调控的机制也不断发生变更。除了经济中心转换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市场各类机制的形成都带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并不是盲目的随便形成,细细观察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市场和经济体制二者的合力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发展成熟,并有条不紊地调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是这片土壤,国际金融体系从其中汲取养分,“土壤”为国际金融体系遮风挡雨。假若政治**,经济不稳定,是不会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例如在二战期间,全球陷入世界大战的阴影当中,各类人士受到战争的迫害,各类市场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效益的冒险家的乐园,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各国资本的利益,保障各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权益。
2、宽松的金融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及有力不同,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这是由各国资本自由流动需求所决定的。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溪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多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外汇制度。各国资本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个宽松的外汇制度,能够保证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和利率等方面促进其流动。其次,这个宽松的金融环境不仅仅面对国内的当地居民,国外机构和非当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正如前言所述,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因为如此,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应跟得上。例如发达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银行机构、便利的资金供求机制、先进的国际化通讯设施,还有一些别的服务配套设施。当然这一切还离不开一个便利的地理位置,纵观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数都处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较高。金融行业属于高端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银行实务经验,面对政府机构和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带给客户高效率的服务。
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弊端
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从事货币、银行、汇率等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围,各地的金融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国际金融体系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成功让国际的资金的流动(支付、借记和结算等)变得更为方便。资金闲置起来的话,就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而一个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则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地条件。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断过,国际金融体系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国际金融体系拓宽了各地融资渠道,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各国的投融资型企业,尤其是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如今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更多的企业跑到国外,或者国外的金融企业积极在全球寻找投资效益高的机会。正是这样,国际金融体系能够汇集起巨额资金,化解全球各地资金困难的发展难题。
3、国际金融体系有利地调节了国际之间的收支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趋于稳定,外汇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中国就持有4万亿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大概1.3万亿美元。像美国这样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来解决国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国际金融体系还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国际的收支情况,并进而调节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样全球的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趋于稳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4、国际金融体系有利提高资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效率。通过承接国际资金的两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国际金融体系作为纽带有效促进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证了一些投资效益好、利润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资金支持。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各地经济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是因为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效果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及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前所述,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各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资金,拓宽了各国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交易不当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是扩散更为迅速。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国际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不合理配置会造成国际性的资金浪费,随而对国际的收支情况产生借新还旧的不好现象。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债务危机,如南美的一些国家。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初期由当时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对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独大的专政体制并不能长期实行,对国际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随着该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就是靠几个发达国家通过一些外交来维持,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金融体系,呼吁体系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结合前文所述的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货币多元化。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毫无疑问建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虽然还是以美元为主导,但多次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适用。如果美国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金融调控倒也不至于国际金融体系这么快的出现不稳定,正是美国不够自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货币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2、推动国际金融的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也成为了国际金融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在各国协调合作之间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体系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参与,均衡各国间的利益。
3、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大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当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进行全面范围修的订,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实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制衡机制和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同时辅以国际监管机构进行配套。
四、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根据几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影响的分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将继续存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国家的地位短期内还无法撼动,加上其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自我恢复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为最高储备货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存续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兴力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体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关系。
3、国际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赋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够强化。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 篇5
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的不同,要求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进行分离
会计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等主要市场经济体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这一会计目标的核心要求是:(1)会计信息应当首先满足投资者等决策需要,而且也可满足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2)企业根据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公允、可靠、可信,秉承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引导投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概括起来,会计目标强调投资者利益保护至上,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客观公正。
金融监管目标尽管也考虑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与会计目标并不一致。金融监管目标主要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根据这一目标,在具体监管政策取向上,当投资者利益与存款人等利益发生冲突时,金融监管要求保护存款人利益优先;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金融监管要求以公平优先;当公允与审慎发生矛盾时,金融监管要求以审慎优先。总而言之,金融监管的重要特征是审慎监管,其目标强调存款人利益保护至上,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作为其监管的基本要求。
会计目标与金融监管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势必影响到相关会计或者监管规定,为了满足不同的目标,会计规定和监管规定需要分离。以银行业为例,会计准则为了如实反映金融资产的风险和价值,要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通常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而金融监管规定考虑到其公允价值增加额不确定性较大,为审慎起见,往往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将其从监管资本中剔除或者仅考虑其中的一定比例。再如,会计准则为了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要求银行根据减值迹象,针对已发生的信用损失以资产负债表日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既不能多提也不能少提、既不能早提也不能推迟计提减值准备,按照“已发生损失模型”确认信贷资产减值损失;而金融监管规定通常认为“已发生损失模型”不够审慎,容易导致顺周期效应,主张在资本监管中按照“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信贷资产减值准备,根据“预期损失模型”,银行计提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还需考虑未来预期信用损失,进而确定所需要的监管资本。由此可见,只有会计规定和监管规定分离,才能同时兼顾会计目标和金融监管目标,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又保护存款人利益,如果片面强调两者的统一或者两者选其一,可能会适得其反。
国际金融市场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的分离已成为大势所趋
国际金融市场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金融市场要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强化金融审慎监管,这是金融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求。
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要求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向使用者披露真实公允、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金融市场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需要,提升市场效率。强化金融审慎监管要求企业尽量多提准备、估足损失,尽量多留成、少分配,尽量保证资本充足稳定。毫无疑问,如果会计规定一味倚重于监管规定,满足有关“审慎”或者“稳健”要求,就很有可能会牺牲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投资者将无从知道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质量,不利于金融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世界各主要国家或者地区普遍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之间的分离,既在财务报告层面确保会计信息透明度,又在监管信息层面提出有关资本、杠杆率、风险准备、利润分配等约束指标与条件,确保风险可控与审慎经营,从而有效协调会计与监管之间的关系,同时满足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的要求,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美国银行业在历史上曾经面对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如何协调的问题,最终以两者实现分离而告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银行危机,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充足性问题广受瞩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3年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4号——债权人贷款减值会计处理》(SFAS114),要求银行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以如实反映贷款资产质量,提高银行业透明度。但是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美联储(FRB)和美国储蓄监管局(OTS)等四大银行监管机构则认为,SFAS114并不足以解决银行危机所暴露的银行贷款损失拨备问题,贷款减值准备应当根据审慎原则计提。四大监管机构于当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的联合政策公告》(以下简称联合政策公告),要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应当覆盖未来期间很有可能发生的所有信用损失,并应按贷款五级分类设定固定比率来评估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充足性。联合政策公告出台并执行后,无形中激励银行多提准备、“以丰补歉”,导致银行业借此平滑利润、操纵损益或者随意计提的现象十分普遍,对SFAS114贯彻实施形成很大挑战,影响了银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和透明度,美国会计总署(GAO)、证监会(SEC)、FASB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为此纷纷提出质疑。
经过长期的争论和努力,美国几大银行监管机构最终于2006年12月发布新的关于贷款损失拨备的联合政策公告,强调银行应当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计提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从监管角度要求银行应当通过保持较高的权益资本以应对贷款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仅仅是提取超过会计规定的准备。由此,美国通过实现银行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的分离,有效解决了提升贷款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强化审慎监管要求的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又有部分人士希望通过修改会计规定来实现所谓“金融稳定”,但遭受到有关方面的反对。美国SEC委员爱丽丝·瓦尔特、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和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等在最近的会议和有关报告中,明确指出:会计准则制定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应灵活逢迎准则规定可能带来的政策影响,那种希望修改会计准则以美化企业财务报告结果进而促进金融稳定的想法,只会干扰会计准则制定,并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决策所需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反而有损于金融稳定和有效监管。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备受关注与推崇的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制度,实质也是会计规定和监管规定相分离的产物。西班牙银行业近年来已要求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在财务报告中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如实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提供会计信息。银行监管部门出于审慎监管需要的考虑,建立起了逆周期的动态拨备制度,通过历史贷款违约数据(20年数据)来调节银行贷款拨备,要求银行在经济繁荣期多提拨备,经济下滑期少提拨备,以为西班牙国内银行带来更大的资本缓冲。这一制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国际社会有关人士的赞誉,也使西班牙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相对受损较小,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班牙独特的银行贷款会计与监管相分离的制度安排。
目前,无论是美国、西班牙,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欧盟其他成员国,无论是IASB还是巴塞尔委员会(BIC)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有关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都是分离的,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我国深化会计改革和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我国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的改革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得到业界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会计准则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这一轮会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一方面兼顾我国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需要,另一方面逐步实现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之间的分离,使会计准则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以更好地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可靠可信、独立客观的会计信息。事实证明,这一政策趋向是在充分吸收国际经验与教训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所做出的正确选择,符合国际潮流,顺应我国发展需要,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
一是银行贷款减值会计与监管拨备实现了分离。
我国银行贷款减值会计,曾在较长时间里按照监管部门规定的信贷资产余额的1%计提呆账准备金,结果导致银行业普遍资产高估,利润虚增,责任不清,信息不透明。2002年部分银行执行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后,仍然是按照监管规定的贷款五级分类和固定计提比例,提取有关贷款损失准备,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依然难以保证。2006年财政部新发布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银行会计应当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如实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实现了我国银行贷款减值会计与监管拨备规定的分离。在实务中,为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据调查,银行一般对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按个别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对正常、关注类相关贷款,以组合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服务于监管目的的各类贷款损失拨备及其计提比例,从而有机地满足了银行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的不同需要。
二是银行所有者权益会计与监管资本实现了分离。
从广义会计角度,银行按照会计准则核算的所有者权益金额就是银行的资本,但是这些项目中有些是由于确认金融资产未实现利得所形成的,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等,从如实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角度它们应计入银行净资产。但从银行审慎监管角度,这些公允价值变动额所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具有不确定性,为此我国在计算监管资本时,将其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实现了银行所有者权益会计与监管资本的分离。
三是保险公司保险合同准备金会计与法定精算规定实现了分离。
我国保险公司过去一直是按照保险监管部门的法定精算规定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由于法定精算规定是根据保险审慎监管要求设计的,因此保险公司一般据此计提的准备金都远远超出其实际承担的保险负债。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2008年度A+H股年报披露,其H股报表列示的保险合同准备金对净资产的影响金额比A股报表少449.20亿元,对净利润的影响少98.57亿元,其原因就是A股报表计提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过于稳健、超额计提所致。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会计以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监管所需的偿付能力报告仍然以法定精算规定为基础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从而实现了保险合同准备金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的分离,有助于财务报告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尤其是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有效提升保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进投资者对保险公司的合理估值和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推动保险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还明确规定,保险人签发的既有保险风险又有其他风险的保险混合合同能够单独计量和区分的,应当进行分拆,分别作为保险合同和其他合同处理。这一规定将更加如实反映保险公司风险保障产品和投资理财产品的发展程度,衡量保险保障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引导保险公司进一步调整业务结构,落实保监会有关“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要求,增强保险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随着我国近年来会计改革的深入和与国际准则趋同步伐的加快,我国金融保险会计与监管规定分离的改革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有关市场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对于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我们将顺应金融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会计各项改革,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加强会计规定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强化会计信息和监管要求的监督检查,以切实提升金融保险会计信息透明度,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乃至整个金融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 篇6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改革;风险
中图分类号:D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90-02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经济学领域还是法学领域,提及和研究最多的莫过于“金融监管”这个词语,当然这也是有其独特背景的。从正面来讲,《“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中对资金的需求等等;从反面来讲,一系列与融资有关的案件的爆发,中小企业担保链断裂等等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把金融监管问题提上研究的日程,这已经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欲从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提出一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中国金融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诞生是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制度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等给金融分业监管发起的巨大挑战。
(一)金融监管缺少协调机制
2003年,我国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这是在当前分业监管下,三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渠道。虽然,这种协调方法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对于监管信息交流,重大监管事项磋商等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工监管与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即使人民银行具备一定的统一监管职能,但是,人民银行是不履行具体的行业监管职责的,因此,它也不能掌握全部的金融监管信息。
(二)金融监管内容不全面,监管形式单一
但是,我国目前的监管状态是注重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经营上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经营风险的监管不规范。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财务盈亏状况以及日常的业务运营缺乏相对应的监管措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更是缺乏。而且,我国采用行政手段较多,这种方式能够迅速平息风险,从而保持市场暂时稳定,但这很难触及根本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
(三)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为直接的保障,也是金融机构和行业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机构基本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是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是一种自我管理方式,配合政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实际的操作中,这套制度因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至于风险防范更是形同虚设。当前,我国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监管领域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美国监管制度的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0年7月1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这是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加大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保护消费者是最为基本的价值原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相对弱势的主体地位,消费者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披露的金融产品信息,是无法做出精确判断的,这就要求在投资者保护上,除了基本的制度构建之外,还应当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美国金融改革在这点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二是设立投资者顾问委员会、投资者保护办公室以及巡视官;三是设立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办公室;四是加强对企业高管薪酬的监督。
(二)整合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职能
新的监管体系下,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被整合为四家,即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其撤销了美国储蓄机构监理署,并将其合并到货币监理署,部分职能转移到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各部门具体职能划分为:美联储负责监管五千多家银行控股公司和约八百五十家州注册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对在各州注册的非联储成员银行进行监管;货币监理署负责对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及储蓄存款机构进行监管;国家信用社管理局负责监管所有参加联邦保险的信用社[1]。新法案同时也提出了在财政部内部建立一家新的联邦保险办公室,对保险行业进行专门监管。这意味着原来主要由各州进行监管的美国保险公司,将来需接受联邦监管机构的统一监管[2]。
(三)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提出,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主要职责就是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各种系统性风险。从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来看,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因其规模大、市场关联度高等因素,本身经营状况的恶化直接冲击了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波及实体经济。因此,改革法案针对性地强调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重要性,将该监管权力赋予美联储。美联储通过维持较高资本充足率、限制高风险投资等防控性措施来控制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美联储成为系统性风险监管者,监管范围扩大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这标志着美联储在金融稳定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和权威得到加强[3]。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衍生品一直呈上升趋势,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这在提高市场资本运转效率的同时,也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美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危机之前对金融衍生品一直是放松的态度,这也使金融衍生品规模迅速扩大,并伴随着风险的日益凸显。因此,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一是限制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二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三是对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影子银行加强监管。
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于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一)保护投资者权益
没有投资者的金融市场是死的,如果不把保护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的价值基础,那么,金融最终是要走向毁灭的。目前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针对金融产品的特殊性设置特殊的法律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也无法对金融产品消费者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金融产品复杂程度的加深,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措施,设置专门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或者部门,完善金融产品销售与购买以及售后环节的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切实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4]。
(二)探索统一监管体制的可行性
美国并不属于采用统一监管模式的国家,虽然其在改革过程中曾尝试整合监管机构,成立单一的机构监管银行,但最终只撤销了联邦储蓄管理局,同时加强美联储的监管权,而因为复杂的监管机构产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监管体制上,我们可以借鉴英、德两国的经验,建立专门的单一金融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管。而这样做目的在于,全面掌控金融监管信息,全面掌握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制定、实行统一的监管规则,从而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发挥金融为整体经济发展服务作用,同时,达到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存款人和消费者利益的效果。
(三)重视对系统风险的防范
系统风险对于金融市场是极大的威胁。美国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赋予其对系统风险的监管权,这就使宏观的系统性风险有了统一监管的机构,并明确系统性风险评估和管理方式,从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奠定基础。因此,我国应意识到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它存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各个角落,一旦某一环节出问题,其会迅速蔓延,甚至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所以,将来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应该体现现代金融市场中高度关联的系统性风险要求,高度认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将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
(四)扩大金融监管范围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衍生品授信风险管理构架,加强对交易方的资信调查,促使商业银行构建合理的衍生品定价机制;我们应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基本性制度,统一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针对性质不同的衍生品制定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我国应加强监管的国际间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相关功能,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为“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4]。
(五)加强征信行业的培育和完善
征信行业的良好运行可以提高监管效能,从而促进金融行业稳健发展。但是,我国《征信管理条例》还未正式出台,这给我国的征信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对于征信行业的制度规制和市场模式构架:一要尽快出台有关征信方面的制度规定;二要重视对信用评级市场培育,提升征信行业水平;三要推动独立评级机构发展完善等。
参考文献:
[1]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消费者至上”加强协调监管[N].中国经济时报,2010-07-22.
[2]范文波,李黎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11,(2).
[3]何德旭,饶云清,饶波.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J].上海金融,2011,(1).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推荐阅读:
金融监管的未来趋势07-27
金融监管体制07-04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09-28
金融监管制度改革06-19
金融监管的供给侧改革06-06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缺陷05-19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09-28
金融市场金融监管08-09
金融监管金融创新08-11
金融监管08-31